首页>> 旅游天下>>孙星衍 Sun Xingyan
  《汉官六种》,十卷,清孙星衍辑,收入《平津馆丛韦》。其所辑诸书情况如下。
  《汉官》,一卷,作者及成书年代亦不详。《隋志》作五卷,宋时仅存一卷,旋即亡快。今所见侠文唯存《续汉书?百官志》注中,内容侧重于公卿员吏的人数和品秩,井附记诸郡郡治距京师的里程数。
  
  《汉官解诂》,一卷。原名《小学汉官篇》,计三篇,建武年间新汲令王隆撰。其书以童蒙书之形式出现,“略道公卿内外之职,旁及四夷,博物条畅,多所发明 ”,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比较广泛。东汉中后期重臣胡广深谙官制仪式,有“万事不理问伯始”之誉。他看中《小学汉官篇》,并亲自力其作注。胡注补正《汉官篇》虽称精要,难言其详之弊,故书名随之易为今名。这也是为什么原文较少保存,而胡注传世较多的原因。
  《汉旧仪》,二卷,《补遗》二卷。原书四卷,东汉议郎卫宏撰。此书不仅言及官制,而且大量涉及礼制,如籍田、宗庙、春桑、酎、祭天等礼仪。所以隋唐史志多将其列入仪注类。又因其所载官制较详备,故自《直斋书录解题》始,称其书为《汉官旧仪》,清四库馆臣辑本亦据以为目。此书是《汉官六种》中有较高史料价值的一种。
  
  《汉官仪》,二卷。原为十卷,东汉军谋校尉应动撰。时献帝迁都于许,旧章湮灭,书记罕存,应助于是缀集旧闻,而作此书。汉官诸书中,此作最为系统,佚文史料价值亦最高。其书在史注和类书中或称《汉官卤簿图》,或称《汉官名秩》,又作《状人纪》,疑皆为其书之篇名。
  
  《汉官典职仪式选用》,一卷。简称《汉官典职》,或《汉官典仪》。原为二卷,东汉卫尉蔡质撰。杂记官制及上书谒见仪式。
  
  《汉仪》,一卷,吴大史令丁手撰。因《新唐志》称其作《汉官仪式选用》,所以有人以为与蔡质之作本为一书,但据《续汉志?百官志》所引,当自为一书,仅较他书简略,流传不广,鲜为人知。
  
  这六书是汉代官制仪式最原始、最丰富的系统记述,可补《汉书?百官公卿表》和《续汉书?百官志》的不足,应予以足够重视。
  
  除孙辑外,元陶宗仪曾辑应劭《汉官仪》一卷,仅十六条,且无出处。清四库馆臣辑卫宏《汉官旧仪》及《补遗》共四卷。辑本体例较为严谨,辑文也较丰富。然其据《永乐大典》所辑二卷,与史注及其他类书参校考订,未免不足。而《补遗》部分草率收兵,脱漏较多。又清王仁俊辑《汉旧仪》、《汉官仪》各一条。而黄?之《黄氏逸书考》则全取孙辑,唯增案语一句,它无所发明,刊刻疏略,复增外讹,最不足取。相比之下,孙辑优点有四:一为辑书全,二为辑文多,三日出处详,四乃考辨较为审慎。而漏引、误引,亦屡有发生,用之不可不慎。
  目录:
  
  汉官六种
  〔清〕孙星衍等辑,周天游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第一版
  汉官一卷 佚名撰 清孙星衍辑
  汉官解诂一卷 汉王隆撰胡广注 清孙星衍辑
  孙星衍叙录
  汉官旧仪二卷补遗一卷 汉卫宏撰 清纪昀等辑
  汉官旧仪提要
  汉官旧仪卷上
  汉官旧仪卷下
  中宫及号位
  补遗
  前汉书凡四条
  后汉书凡九条
  艺文类聚凡九条
  北堂书钞凡五条
  钱文子补汉兵志一条
  汉旧仪二卷补遗二卷 汉卫宏撰 清孙星衍辑
  孙星衍叙录
  汉旧仪卷上
  汉旧仪卷下
  中宫及号位
  汉旧仪补遗卷上
  汉旧仪补遗卷下
  汉旧仪一卷 汉卫宏撰 清王仁俊辑
  汉官仪一卷 汉应劭撰 元陶宗仪辑
  汉官仪二卷 汉应劭撰 清孙星衍校集
  孙星衍叙录
  汉官仪卷上
  汉官仪卷下
  汉官仪佚文一卷 汉应劭撰 清王仁俊辑
  汉官典职仪式选用一卷 汉蔡质撰 清孙星衍校集
  孙星衍叙录
  汉仪一卷 吴丁孚撰 清孙星衍校集
  孙星衍叙录
  《孔子集语》是关于孔子言行事事迹的文字汇编,传世有两种:一是宋朝薛据辑的两卷本,二是清朝孙星衍辑的十七卷本。薛氏辑本被收入《四库全书》,孙氏辑本被收入《续修四库全书》,後者不但从文字数量上超出前者六七倍,而且从编辑品质上也大大超过前者。
  孙星衍,字伯渊,一字渊如,号季仇、微隐、芳茂山人,江苏阳湖(今江苏常州)人,生于乾隆十八年(一七五三年),卒于嘉庆廿三年(一八一八年),是清朝著名的考据学家、金石学家、训诂学家。孙星衍历官山东兖沂曹济道兼管黄河兵备道,山东督粮道权布政使。(《清史稿•孙星衍传》)作为一个著名的藏书家和学者,他对薛氏辑本很不满意,於是在晚年引疾归田後,与其族弟星海、侄婿龚庆一起检阅群籍,从《易十翼》、《礼小戴记》、《春秋左氏传》、《孝经》、《论语》、《孟子》,《孔子家语》、《孔丛子》、《史记•孔子世家》、《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以外的八十三种典籍中采辑了八百一十三条孔子言行记录,并仿照《说苑》的体裁按类编排,共分十四篇十七卷,前十篇反映孔子的基本思想,後四篇多属于孔子的生平事迹和寓言故事。初稿纂成之後,他又请著名学者严可均进行审校,前後历时六年成书。值得注意的是,孙氏辑本不止重视材料的收集,还注明每一条材料的出处,并把内容相同或相近的材料排列在一起,而且对疑文脱句加以按语进行校勘,因而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当然,此书是从浩繁的古籍中逐条查阅辑录而成,难免仍有所缺失。後来王仁俊作《孔子集语补遗》增补七十七条,李滋然作《孔子集语补遗商正》,再补八十九条。今人郭沂将这三部书进行了校点和整理,并补入了《论语》、《孔子家语》、《孔丛子》以外孙书未收录的材料以及新出土的马王堆帛书《易传》和八角廊竹简《儒家者言》。
  孙氏辑本《孔子集语》首刊于嘉庆二十年,收入《平津馆丛书》,扉页题有“冶城山馆藏版”。此版刊刻时将所辑文字的出处以阴刻白文置於段首,以篇为段,如有彼此互见的文字,则只将首条置顶,其馀低置一格,列于其後。此版严可均《序》置於书首,次及《孔子集语表》,次及《篇目》、正文,每半页十一行,满行二十字。因该版为孙星衍组织编撰刻印,故通称“阳湖孙氏本”,又因收入《平津馆丛书》,亦称“平津馆原本”。
  光绪三年,以校刻精良著称的浙江书局据平津馆原本重新校刻《孔子集语》,汪诒寿任总校,收入《二十二子》,通称“二十二子本”或“浙江书局本”。此版刊刻时将所辑文字的出处以阳刻置於段首,并加方括号以示区别,全书除卷十四至卷十七外,各卷卷首下均注明“平津馆原本”,全书各卷卷末均署有总校和分校者姓名,每半页九行,满行二十一字,篇章顺序与原本相同。
  光绪十年,江苏吴县朱记荣重新校刻《平津馆丛书》,他亲自校勘了《孔子集语》。此版纠正了平津馆原本的衍损之处,刻工精美,每半页十一行,满行二十字,与原本同,但在编排上把《孔子集语表》放在了《篇目》之後。由于这是重校本,而扉页题有“光绪乙酉夏白堤八字桥朱氏槐庐家塾珍藏”,所以此本又称“重校平津馆丛书本”或“朱氏槐庐本”。
  另外,依据阳湖孙氏本校刊的《孔子集语》分别有:光绪十九年上海鸿文书局刊本,编入《二十二子》和《二十五子汇函》;光绪二十三年上海文瑞楼刊本,收入《子书二十二种》、《子书二十三种》和《子书二十八种》;同年,湖南新化三味书局刊本,收入《二十二子》;民国九年上海五凤楼石印本,收入《子书四十八种》;民国十二年上海扫叶山房石印本,收入《三十六子全书》。
  作者不详,暂定
  
  〈太公兵法逸文序〉
  
  
  兵法,古无书轩皇七十二战,而得天下,所传用兵要旨,惟丹书三十九字。太公述之,今在礼家书传之言太公曰:翼戴文、武,身有殊勋,世祚太公,以表东海,史记谓西伯受命称王,伐崇、密须、犬夷,大作匚邑,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故 后世兵机奇计者,咸宗太公。
  
  其书藏柱下,孔子适周问礼始得之,而着录焉。冉子于军旅,尝受学,用之有效。仲子亦躬闻'临事而惧,好谋而成'之训词,政事伟才必兼知兵。兵为五,礼为一。圣人所不删,故班〈志〉列《六韬》入礼家。卫灵公问陈不答,权词以拒,孔圉以问所?亦然,由卫之君臣,非可语用武之人。而文事武备,术本兼该,〈少仪〉记礼节而曰:军旅思险,隐情以虞,兵凶战危机事贵密,岂可以阴谋为诟病!执仁义为借口哉!是以,老聃典司而有得,黄石授受而名家,皆本太公以为圭皋。考周秦间人称引《太公兵法》,或曰《周书》;苏秦祖之,作《阴符》,或曰《黄帝铭》;《皇览》引之,作《金匮》。或以俪史佚前志而目为《军志》,或以对武王用兵而据为'兵书',然皆残篇断句,首尾?完,聿在汉兴之初,张留侯叙次所得于圮上者,藏之内府,诸吕用事,盗取出外,遂多散佚。孝武帝时,杨仆校兵书,鱼有甄录。刘子政〈说苑.指武篇〉尚多引《太公兵法》。建武中兴,答词引《黄石公记》已不云出《太公》。袁宏《汉纪》始言《太公六韬》有天子将兵事。《三国志》丞相诸葛亮写《六韬》以教后主,由季汉时人通称'兵法'为《六韬》,或尔时之《六韬》已合兵法逸文入其中,故〈艺文志〉之《六韬》称周史,撰入儒家。而梁阮孝绪《七略》之《六韬》称周文王师吕望,撰入兵家。隋〈志〉兵家取太公书,有《兵法》,有《阴谋》,有《金匮》。杜牧孙子注引《阴谋》、王伯厚《玉海》引《金匮》皆称《太公兵法》,马总《意林》引《金匮》、《六韬》,而《六韬》文多不纯,疑庾仲容为子钞时,《六韬》已非原本。唐之《通典》、宋之《御览》所引《太公兵法》,不尽称《六韬》,亦不尽出《六韬》。颜师古以今《六韬》言取天下及用兵之事。
  
  夫隋唐〈志〉所存《六韬》既非复汉〈志〉之旧,而郑樵《通志略》有改正《六韬》名目,则知北宋刊本又与隋唐不同。孙渊如序《六韬》,信其用韵合古书,岂知唐以前之伪书恒多杂原文,正伪判别,黑白乃分,偏信则愚,概斥不录。兹之所辑,先区条例,曰:《说苑》引《太公兵法》,曰:《大戴礼》引《周书》,曰:《皇览》、《意林》引《金匮》、《阴谋》,曰:《左》、《国》、《史》、《汉》、《通典》、《御览》引《周书》及〈周书.武称〉,曰:周汉隋唐人引《兵书》、《军志》、《兵法》,曰:唐人书引《六?》,曰:今本《六?》之近古者,曰:《黄石公记》逸文,以类相从,别为篇第,合之为《太公兵法》。虽未必径复留侯之旧,然审择矜慎,观其大略,中多可法,亦异乎世之孤据,称引书名而辑为一书之易易也。此外尚有《武侯八阵兵法辑略》一卷、《卫公兵法》三卷、附录一卷,总弁之曰:《三家兵法通辑》,以与向时所为《武经三书校补 》并行于世云。 光绪五年季春闰月歙浦汪宗沂冲伊述于从容而任斋
  ***********************************************************
  《六韬逸文》一卷。(孙星衍辑。)
  《六韬逸文》一卷。(孙同元辑。)
  《六韬》一卷。(孙奭辑。)
  《太公兵法逸文》一卷,《武侯八阵心法辑略》一卷。(汪宗沂辑。)
  ***********************************************************
  《六韬》中国古代著名兵书﹐《武经七书》之一。《隋书.经籍志》注云“周文王师姜望撰”﹐实际为后人所著﹐成书约在战国晚期至秦汉之间。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的西汉初期墓葬曾有《六韬》残简出土。该书分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六卷﹐共60篇。其中部分内容已逸失﹐清人孙同元﹑王仁俊等均辑有《六韬逸文》。其版本有《续古逸丛书》影宋本及明﹑清《武经七书》本等。
  
  《六韬》重视政治上胜敌。认为“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续古逸丛书》影宋本﹐下同)﹐唯有道者才可君临天下﹐施政唯有“爱民而已”。并认为用兵目的在于“除民之害”﹐战胜而使“百姓欢悦”。它继承了《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观点﹐提出“ 上战无与战”。在作战指导上﹐它力主引兵深入诸侯国的进攻战﹐指挥专一﹐因情用兵。认为将领要熟知敌情﹑友情﹑我情﹐“密察敌人之机而速乘其利﹐复疾击其不意”。对于不同的作战(如奇袭﹑围城﹑突围﹑遭遇)﹑不同的敌人(如强敌﹑弱敌﹑众敌)﹑不同的地形(如深草蓊蘙﹑深谷险阻﹑隘塞山林﹑清明无隐之地)﹐都要根据具体情况部署相应的阵势和采取不同的战法。在使用兵力上﹐主张“必有分合之变”﹔围城攻邑则要集结三军。在军队建设上﹐要求将领具备勇﹑智 ﹑仁﹑信﹑忠等德行和“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的风范﹔要求执行严格的战场纪律﹐“无燔人积聚﹐无坏人宫室﹐冢树社丛勿伐﹐降者勿杀﹐得而勿戮”。在训练方面﹐主张从单兵训练开始﹐一人教成十人﹐十人教成百人﹐乃至百而千﹐千而万﹐万而合成三军之众进行大操练﹑大演习。对于作为后备兵员的农民﹐则要求通过农事活动进行训练﹐培养战斗意识﹐以寓兵于农。
  
  该书除继承发展前人有关军事思想外﹐还具备许多自身的特点。诸如﹕《王翼》篇描述了当时军队指挥机构的情况﹐说“将有股肱羽翼七十二人”﹐并阐明其各自职责。如此完整系统地论述参谋机构及参谋人员的称谓职务﹐这在中国古代兵书中是罕见的。《军用》篇关于“三军器用攻守之具﹐科品众寡”﹐都有较详记载﹐可从中得知当时部队攻防﹑渡水﹑扎营﹑运输所需战具﹑器具情况。《阴符》﹑《阴书》篇记述了当时秘密通讯联络手段。《均兵》以下诸篇对于战车兵﹑骑兵﹑步兵三者关系和各自功能都作了具体论述﹐等等。
  
  《六韬》对后世有重大影响﹐张良﹑刘备﹑诸葛亮﹑孙权都重视《六韬》﹐《李卫公问对》中多次提到它﹐继《通典》后﹐唐人著书论兵也多引用它。宋﹑明﹑清对《六韬》注释﹑集释﹑汇解者﹐也不乏其人。可见该书在中国军事学术史上具有较高地位。
首页>> 旅游天下>>孙星衍 Sun Xingy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