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天下>>唐玄奘 Tang Xuanzang
  《大唐西域记》,简称《西域记》,为唐代著名高僧唐玄奘口述,门人辩机奉唐太宗之敕令笔受编集而成。《大唐西域记》共十二卷,成书于唐贞观二十年(646年),为玄奘游历印度、西域旅途19年间之游历见闻录。其中,包括玄奘游学五印,大破外道诸论的精彩片段,高潮迭起。
    《大唐西域记》系唐太宗钦定,玄奘亲自编撰,由弟子辩机整理而成。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秋七月,玄奘在翻译出佛经的同时,终于完成了著名的《大唐西域记》,于十三日进表于太宗。言道:“所闻所历一百二十八国,今所记述,有异前闻,皆存实录,非敢雕华,编裁而成,称为《大唐西域记》共十二卷。”据悉,该书记述128个国家和地区的都城、疆域、地理、历史、语言、文化、生产生活、物产风俗、宗教信仰,此外还记述了其他十余国家的情况。本书是继晋代法显之后又一取经游记巨著。书中除生动描述了阿富汗巴米扬大佛、印度雁塔传说、那烂陀学府以及诸如佛祖成道、佛陀涅磐等无数佛陀圣迹,还有很多佛教传说故事。内容全面系统,详实生动,先后被译为英、法、德、日等国文字广为传播,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佛教历史及交通史、民族史的珍贵资料。《大唐西域记》实际是一部玄奘西行的实录。在西行求法的征程中,经历了数年时光,所到国家上百,山河城关成千上万,观礼佛寺宝塔成千上万,亲历事故和接触的人物不计其数,而《大唐西域记》里连同他每走一地所处方位、距离多少里、国体民情、风俗习惯、气候物产、文化历史都写得清清楚楚,就连哪个寺院所奉某乘某宗,僧众多少,是何人讲什么经,多少卷等,都写得十分详尽,准确无误。这些记载又被后来的历史文献和文物考古所佐证。依据玄奘所撰《大唐西域记》记载提供的线索,对著名的印度那烂陀寺、圣地王舍城、鹿野苑古刹等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古迹,成为考古史上一大奇迹。这些都充分证明,玄奘当年在险恶艰难的求法途中,将所经历的大量信息和各类资料准确无误地记录在案。
  全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梵文Prajnaparamitahrdayasutra。略称《般若心经》或《心经》。全经只有一卷, 260字.属于《大品般若经》中600卷中的一节。被认为是般若经类的提要。该经曾有过七种汉译本。较为有名的是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和唐朝玄奘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经》共有八部:《放光般若》、《光明般若》、《道行般若》、《胜天般若》、《胜天王般若》、《文殊问般若》、《金刚般若》、《大品般若》、《小品般若》。本处所用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则由浅入深地全部概括了《大品般若》的义理精要。可谓言简而义丰,词寡而旨深。古来认为读此经可以了解般若经类的基本精神。
  全名〈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由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和地藏经一样,药师经是赞叹药师佛行愿的佛经,是大乘经典之一。
  
  《阿弥陀经》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从一日乃至七日能够一心不乱,此人临命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等所说的东方药师佛居住教化的琉璃世界,也是佛教徒所向往的理想国土。那里的地面由琉璃构成,连药师佛的身躯,也如同琉璃一样内外光洁,所以称琉璃世界。佛经上说此世界和西方极乐世界一样,具有说不尽的庄严美妙;那里没有男女性别上的差异,没有五欲的过患;琉璃为地,金绳界道;城垣、宫殿都是七宝所成。人们只要在生前持诵《药师经》,称念药师佛名号,并广修众善,死后即可往生琉璃世界。
  
  药师如来在过去世行菩萨道时,所发之十二大愿(又称十二上愿)。
  第一大愿:原我来世,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自身光明炽然,照耀无量无数无边世界。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形、庄严其身,令一 切有情,如我无异。
  第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彻、净无瑕秽、光明广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煞纲庄严。过于日月。幽冥众生,悉蒙开晓,随意所趣,作诸事业。
  第三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以无量无边,智慧方便。令诸有情,皆得无尽所受用物。莫令众生有乏少。
  第四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若行声闻独觉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
  第五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无量无边有情。于我法中。修行梵行。切皆令得不缺戒。具三聚戒设有毁犯同我名已。还得清净。不堕恶趣。
  第六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其身下劣。诸根不具。丑陋顽愚。盲声音垭。攀足背偻。白癞颠狂。种种病苦。闻我名已。一切皆得。、端立智慧。诸根完具。无诸疾苦。
  第七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众病逼切。无救无归。无医无药。无亲无家。‘贫穷多厄。我之名号。一经其耳。众病悉除身心安乐。家属资具。悉皆丰足。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第八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女人。为女百恶之所逼恼。极生厌离。愿舍女身,闻我名已。一切皆得。转女成男。具丈夫相。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第九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令诸有情。出魔脱纲。解脱一切。外道缠缚。若堕种种恶见稠林。绵当引摄。罩于正见。渐令修习。诸菩萨行。连证无上正等菩提。
  第十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王法所加。缚录鞭挞。系闭牢狱。工当刑戮及余无量灾难凌辱。悲愁前逼。身心受苦。若闻声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脱一切忧苦。
  第十一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饥渴所恼。 为求食故。造诸恶业。得闻我名。专念受持。我当天以上妙饮食饱足其身。后以法昧毕竟安乐。而建立之。
  第十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惜。贫无衣服。蚊虫寒热。昼夜逼恼。若闻我名。专念受持。如其所好。即得种种上妙衣服。亦得一切。实庄严具。华丽。涂香。鼓乐。众伎。随心所欲。皆令满足。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玄奘 Tang Xuanzang阅读
  佛教经典。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唐玄奘译,知仁笔受。1卷。为般若经类的精要之作。在玄奘译出前有失译本《摩诃般若波罗密神咒》(旧题《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1卷,旧传鸠摩罗什译。现存异译本6种:①唐法月译《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②唐般若、利言等译《般若波罗密多心经》;③唐智慧轮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④唐法成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⑤敦煌发现译本《唐梵翻对字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⑥宋施护译《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其中玄奘译本、失译本和敦煌本为“小本 ”,只有正文;其余为“广本”,有序、正、流通三分。玄奘所译为通常流行本。全经260字,阐述五蕴、三科、四谛、十二因缘等皆空的佛教义理,而归于“无所得”(不可得),认为般若能度一切苦,得究竟涅盘,证得菩提果。由于经文短小精粹,便于持诵,在中国内地和西藏均甚流行。近代又被译为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流传。
  
  此经现存梵本有尼泊尔发现的广本和日本保存的各种传写摩刻小本两种。日本手抄贝叶梵本,约在609年以后制作。另外,在敦煌还发现《心经》的7种译本,其中广本与藏文大藏经所收录的《心经》相同,而与小本不同。
  
  相传有注疏200余种。据记载,仅中国撰述即有40余种。最著名的有印度提婆《心经注》1卷;中国有唐新罗僧人圆测《心经赞》1卷,明旷《心经略疏》1 卷,慧净《心经疏》1卷(敦煌发现),窥基《心经幽赞》2卷,法藏《心经略疏》1卷,宋智圆《心经疏》1卷等;日本有空海《心经秘键》2卷,最澄《心经释》1卷,真兴《心经略释》1卷,宗纯《心经注》1卷等。
  大正藏 第 02 册 No. 0124 缘起经
  
   
  
  No. 124 [Nos. 99(1248), 123, 125(49.1)]
  
  缘起经一卷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室罗筏。住誓多林给孤独园。与无量无数声闻菩萨天人等俱。尔时世尊告苾刍众。吾当为汝宣说缘起初差别义。汝应谛听极善思惟吾今为汝分别解说。苾刍众言。唯然愿说。我等乐闻。
  
  佛言。云何名缘起初。谓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起愁叹苦忧恼是名为纯大苦蕴集。如是名为缘起初义。
  
  云何名为缘起差别。谓无明缘行者。云何无明。谓于前际无知。于后际无知。于前后际无知。于内无知。于外无知。于内外无知。于业无知。于异熟无知。于业异熟无知。于佛无知于法无知于僧无知。于苦无知于集无知于灭无知于道无知。于因无知于果无知。于因已生诸法无知。于善无知于不善无知。于有罪无知于无罪无知。于应修习无知于不应修习无知。于下劣无知于上妙无知。于黑无知于白无知。于有异分无知。于缘已生或六触处。如实通达无知。如是于彼彼处如实无知。无见无现观。愚痴无明黑闇。是谓无明。云何为行。行有三种。谓身行语行意行。是名为行。行缘识者。云何为识。谓六识身。一者眼识。二者耳识。三者鼻识。四者舌识。五者身识。六者意识。是名为识。识缘名色者。云何为名。谓四无色蕴。一者受蕴。二者想蕴。三者行蕴。四者识蕴。云何为色。谓诸所有色。一切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此色前名总略为一。合名名色。是谓名色。名色缘六处者。云何六处。谓六内处。一眼内处。二耳内处。三鼻内处。四舌内处。五身内处。六意内处。是谓六处。六处缘触者。云何为触。谓六触身。一者眼触。二者耳触。三者鼻触。四者舌触。五者身触。六者意触。是名为触。触缘受者。云何为受。受有三种。谓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是名为受。
  
  受缘爱者。云何为爱。爱有三种。谓欲爱色爱无色爱。是名为爱。爱缘取者。云何为取。谓四取。一者欲取。二者见取。三者戒禁取。四者我语取。是名为取。取缘有者。云何为有。有有三种。谓欲有色有无色有。是名为有。有缘生者。云何为生。谓彼彼有情。于彼彼有情类。诸生等生趣。起出现蕴。得界得处得诸蕴。生起命根出现。是名为生。生缘老死者。云何为老。谓发衰变。皮肤缓皱。衰熟损坏。身脊伛曲黑黡间身。喘息奔急。形貌偻前。凭据策杖。惛昧羸劣。损减衰退。诸根耄熟。功用破坏。诸行朽故。其形腐败。是名为老。云何为死。谓彼彼有情。从彼彼有情类。终尽坏没。舍寿舍暖。命根谢灭。弃舍诸蕴。死时运尽。是名为死。此死前老总略为一。合名老死。如是名为缘起差别义。
  
  苾刍。我已为汝等说所标缘起初差别义时。薄伽梵说是经已。声闻菩萨天人等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得未曾有信受奉行。
  
  缘起经一卷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唐玄奘 Tang Xuanzang阅读
  梵名Maha^ -prajn~a^pa^ramita^-su^tra 。凡六百卷。略称大般若经。唐代玄奘译。收于大正藏第五至七册。‘般若波罗蜜’,意即‘通过智慧到达彼岸’。全经旨在说明世俗认识及其面对之一切对象,均属因缘和合,假而不实,唯有通过‘般若’对世俗真相之认识,方能把握绝对真理,达于觉悟解脱之境。为大乘佛教之基础理论,亦为诸部般若经之集大成者。
  
   般若部乃大藏经中最大部之经典,约占全部‘经藏’三分之一;而大般若经即占般若部四分之三,其余四分之一则为大品般若、小品般若、金刚般若等般若诸经。于经典成立之发展过程中,般若部诸经之先后次第,以道行般若、小品般若为最早,其次为大品般若、金刚般若等,其后乃为大般若经及其余诸部般若之续出,其时约于大乘经典成立之中期。
  
   玄奘之前,已有若干般若经之汉译,然因未能周备,故玄奘乃集众重译,校合三种梵文原本,以嘉尚、大乘钦、大乘光、慧朗、窥基等人任‘笔受’之职,玄则、神昉等人任‘缀文’之职,慧贵、神泰、慧景等人任‘证义’之职,于玉华宫寺,自高宗显庆五年(660)正月至龙朔三年(663)十月译成。翌年二月,玄奘即示寂于玉华宫寺。
  
   全经共有四处十六会六百卷。四处,系指佛陀宣说本经之四个处所,即:王舍城鹫峰山、给孤独园、他化自在天王宫、王舍城竹林精舍。十六会中,第一、三、五、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等九会为玄奘新译,共计四八一卷,其余七会为重译。
  
   第一会共七十九品,凡四百卷。此会详述般若观之开阐与习行、菩萨之愿行进趣、般若之甚深殊胜,叙说诸大弟子、诸天、释梵之供养赞叹因缘及受持一句之广大功德,并由常啼、法涌二菩萨受般若之因缘,说明听闻般若波罗蜜甚为难得。据法苑珠林卷一○○、开元释教录卷十一等所载,第一会之梵本共有十三万二千六百颂。相当于现存之梵文十万颂般若(梵S/atasa^hasrika^ -prajn~a^pa^ramita^ )。根据大正藏之对校,梵本凡有六章七十二品,内缺常啼菩萨、法涌菩萨、结劝等三品,其余诸品之开合与汉译本相异处颇多。西藏译之各版本亦多同于梵本,惟奈塘(藏Snar-than )版中具有常啼菩萨等三品,而共计七十五品。
  
   第二会共有八十五品,凡七十八卷。与第一会相较,文略而义同,各品之废立亦异,并缺常啼菩萨等三品。相当于现存之梵文二万五千颂般若(梵 Pan~cavim!s/atisa^hasrika^ -prajn~a^pa^ramita^ ),法苑珠林卷一○○、开元释教录卷十一等,亦载其梵本有二万五千颂。西藏译本分为七十六品,内有常啼品等。另据西明寺玄则所撰第二会序等载,西晋无罗叉译之放光般若经二十卷、竺法护译之光赞经十卷(缺后半)、姚秦鸠摩罗什译之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二十七卷(大品)等诸经,皆为此会之同本异译。
  
   第三会共有三十一品,凡五十九卷。其旨趣虽与前两会相近,而诸品之开合不同,亦缺常啼、法涌等三品。据法苑珠林卷一○○、开元释教录卷十一载,第三会梵本有一万八千颂。相当于西藏译一万八千颂般若(藏S/es-rab-kyi Pha-rol-tu-phyin -pa khri-brgyad-ston%-pa )西藏译本共分八十七品,具有常啼菩萨品等。
  
   第四会共有二十九品,凡十八卷。其大旨虽与前三会相同,文字则颇见省略。据玄则第四会序、法苑珠林、开元释教录等所载,后汉支娄迦谶译之道行般若经十卷、吴·支谦译之大明度经六卷、后秦鸠摩罗什译之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十卷等诸经,皆为此会之同本异译(北宋施护译之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二十五卷,亦与此会为同本),梵本共有八千颂。相当于现存之梵文八千颂般若(梵As!t!asa^hasrika^ -prajn~a^pa^ramita^ )。
  
   第五会共有二十四品,凡十卷。所说较第四会尤为简略,法苑珠林及开元释教录等书,皆记载其梵本为四千颂。
  
   第六会共有十七品,凡八卷。乃佛对最胜天王说般若及其修习之法。此会与南朝陈代月婆首那译之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七卷为同本。法苑珠林及开元释教录等,载其梵本共有二千五百颂。
  
   第七会曼殊室利分二卷,相当于梵文七百颂般若(梵Saptas/atika^ -prajn~a^pa^ramita^ ),不另立品名。叙述曼殊室利及佛有关如来、有情界之一相不可得、福田相不可思议、一相庄严三摩地等之说法。此会与梁代曼陀罗仙译之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二卷(收载于大宝积经第四十六会)、僧伽婆罗译之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一卷为同本。法苑珠林、开元释教录等,载其梵本共有八百颂。
  
   第八会那伽室利分一卷,记述妙吉祥菩萨有关一切法非实如幻梦及无上法食等之说法,与宋代翔公译之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二卷为同本。法苑珠林及开元释教录等,说其梵本共有四百颂。
  
   第九会能断金刚分一卷,相当于梵文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多(Vajracchedika^-prajn~a^pa^ramita^)。乃佛对善现尊者说菩萨乘之发趣、般若之修行及心之摄伏等。此会与后秦鸠摩罗什、元魏菩提流支、陈·真谛译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各一卷,及隋代笈多译之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一卷、唐代义净译之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一卷等皆属同本。法苑珠林及开元释教录等,说其梵本有三百颂。
  
   第十会般若理趣分一卷,相当于梵文般若理趣百五十颂(Prajn~a^pa^ramita^-naya-s/atapan~ca^s/atika^)。乃佛为诸菩萨说一切法甚深微妙般若理趣清净法门等。唐代菩提流志译之实相般若波罗蜜经、金刚智译之金刚顶瑜伽理趣般若经、不空译之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么耶经、宋代施护译之遍照般若波罗蜜经各一卷,皆与此会为同本。法苑珠林及开元释教录等,载其梵本凡三百颂。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卷一则说此会与现存梵本相同,皆为一百五十颂。
  
   第十一会布施波罗蜜多分以下至第十五会,相当于西藏译 Pha-rol-tu-phyin-pa ln%a-bstan-pa。其中,第十一会布施波罗蜜多分五卷,舍利子为诸菩萨述说以大悲心行布施,则得摄受一切智智,证无上菩提等。佛对满慈子阐明一切法非实有,无舍得损益之义,并以神力令大众见十方世界无量菩萨之布施行,并宣说发心乃至菩提之差别、发心求一切智智之功德、一切智智相应作意之发起等。第十二会净戒波罗蜜多分五卷,舍利子承佛神力而广说净戒之真义,阐明持守净戒与非持净戒之一一戒条,如发二乘心为犯戒,趣向无上正等菩提为持戒,味着施相、分别诸法、远离一切智为犯戒。第十三会安忍波罗蜜多分一卷,满慈子与舍利子之间,阐明安忍无上菩提之法,即以惭愧心作空观,则止息斗心而得安稳。第十四会精进波罗蜜多分一卷,佛对满慈子阐释住于般若,止息六情,精勤三学,完成菩萨行之道。第十五会静虑波罗蜜多分二卷,佛在灵山会中对舍利子、满慈子解说四禅、八解脱、九次第定等一切定,并说空般若三昧。据开元释教录载,第十一、十二两会之梵本各为二千颂,第十三、十四两会各为四百颂,第十五会为八百颂。法苑珠林则谓十四会之梵本为八百颂。
  
   第十六会般若波罗蜜多分八卷,佛于王舍城竹林会中,对善勇猛菩萨遍说般若无所得解脱。法苑珠林及开元释教录等,载其梵本为二千五百颂。此会相当于现存梵文 Suvikra^ntavikra^mi-paripr!ccha^,西藏译分为七章。
  
   此十六会中,已有部分刊行出版其梵本及西藏译本,如初会、第四会、第七会、第九会等。本经传译之后,西明寺玄则对十六会各别制序,大慈恩寺窥基作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理趣分述赞三卷、新罗元晓作大慧度经宗要一卷。另有大般若经关法六卷(宋代大隐)、大般若经纲要十卷(清代葛□)等。又大藏经纲目指要录卷一、卷二上,大藏圣教法宝标目卷一、阅藏知津卷十六至卷二十三等,亦各记述本经之纲要。本经各会之卷次、品数及古来之同本异译等,列表如下:
  
  [大唐内典录卷五、古今译经图纪卷四、开元释教录卷八、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卷一、佛教经典概说、新佛教第九之七(渡边海旭,大般若经概观)、宗教研究新第二之四(干潟龙祥,般若经の诸问题)、原始般若经の研究]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玄奘 Tang Xuanzang阅读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Prajna-paramita-hrdaya-sutra)】
  
  Boreboluomiduoxinjing
  
  佛教经典。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唐玄奘译,知仁笔受。1卷。为般若经类的精要之作。在玄奘译出前有失译本《摩诃般若波罗密神咒》(旧题《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1卷,旧传鸠摩罗什译。现存异译本6种:①唐法月译《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②唐般若、利言等译《般若波罗密多心经》;③唐智慧轮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④唐法成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⑤敦煌发现译本《唐梵翻对字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⑥宋施护译《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其中玄奘译本、失译本和敦煌本为“小本”,只有正文;其余为“广本”,有序、正、流通三分。玄奘所译为通常流行本。全经260字,阐述五蕴、三科、四谛、十二因缘等皆空的佛教义理,而归于“无所得”(不可得),认为般若能度一切苦,得究竟涅槃,证得菩提果。由于经文短小精粹,便于持诵,在中国内地和西藏均甚流行。近代又被译为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流传。
  
  此经现存梵本有尼泊尔发现的广本和日本保存的各种传写摩刻小本两种。日本手抄贝叶梵本,约在609年以后制作。另外,在敦煌还发现《心经》的7种译本,其中广本与藏文大藏经所收录的《心经》相同,而与小本不同。
  
  相传有注疏200余种。据记载,仅中国撰述即有40余种。最著名的有印度提婆《心经注》1卷;中国有唐新罗僧人圆测《心经赞》1卷,明旷《心经略疏》 1卷,慧净《心经疏》1卷(敦煌发现),窥基《心经幽赞》2卷,法藏《心经略疏》1卷,宋智圆《心经疏》1卷等;日本有空海《心经秘键》2卷,最澄《心经释》1卷,真兴《心经略释》1卷,宗纯《心经注》1卷等。(田光烈)
首页>> 旅游天下>>唐玄奘 Tang Xuanz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