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奼紫嫣紅牡丹亭——四百年青春之夢》可說是1598年《牡丹亭》問世迄今的全記錄,由兩岸三地知名學者專文撰述,從湯顯祖創作背景、《牡丹亭》的魅力,一直談到白先勇改編青春版的來竜去脈與現代詮釋意義。全書包括青春版劇本、重要麯譜、民國以來演出回顧及劇照,最可貴的是,書中搜羅百餘幀老照片、木刻版畫插圖,均為海峽兩岸三地人士珍藏,得來不易,彌足珍貴。
餘秋雨教授的最新作品。此書出人意料的關註視角,註定要使三個關鍵詞成為今年文化輿論關註的新焦點:世界文化遺産、昆麯、餘秋雨。被稱作“百戲之祖”“中國戲麯活化石”的昆麯,有着600多年的歷史,曾風靡中國200多年。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産代表作”,世界上共有19個文化活動和口述文化表現形式被首批授予。昆麯藝術,則為中國第一個“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産代表作”。
於丹從昆麯的“夢幻之美”、“深情之美”、“悲壯之美”、“蒼涼之美”、“詼諧之美”“靈異之美”、“風雅之美”這七個方面帶領讀者穿越數百年,瞭解昆麯,感受那些曾經是我們的先人所創造的包含了優雅、從容、高貴,甚至是獲得充滿時尚氣息的精神享受。這本書從劇情和人物入手,通過生動並極具文學性的表述,將古老的昆麯與現代生活嫁接,讓人感覺昆麯這種具有600年歷史的傳統藝術形式,離現代人非但沒有距離感,而同樣需要。
在現代生活中,戲劇作為一門古老的藝術深受廣大觀衆的接受和喜愛。不同的戲劇反映出不同的文化背景。經典名劇《羅米歐與朱麗葉》、《梁山伯與祝英臺》雖同為悲劇,卻展現了東西方巨大的文化差異。
其實在戲劇産生的最初,東西方戲劇是一樣的,它的産生都是基於人的模仿欲、宣泄欲、偷窺欲、逃避主義和英雄崇拜。然而在戲劇發展的過程中,不同的文化導致了東西戲劇的差異。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詩文化對於戲劇有着深遠的影響,甚至有着奠基性的影響。中國的戲劇都是用詩來表達的,某種程度上,也常常以詩的好壞來評價戲劇的好壞。所以中國戲劇它不得不為詩做出犧牲,在元雜劇開始的時候就已經有這種跡象了。
而西方是以宗教為經,特別是基督教。某種程度上,宗教對西方戲劇的發展也有很大的影響。這樣西方戲劇中的基督教思想是非常之重的,因為宗教也是他們的一種文化。
在戲劇的發展中,特別是進入工業社會以後,西方就沒有了以韻文為對話的劇了,這是為什麽?其實在中國也是一樣,進入工業文化以後,工業社會算時間不再是以天來算了,它是以小時,甚至以分鐘來算。這樣時間不對了,它的欣賞方式也就不對了,過去是舞臺上舞臺下雙嚮交流,而今進了電影院,你說話就不對了。所以工業文化與詩文化是敵對的,它對詩文化既是進步又是摧殘。它不是壓過了這個歷史時期以後就不管了,而是壓過了以後,你就不能再到這個時期來。因此我們就必然的開始放棄詩、放棄詩劇,但不一定是完全放棄。
其實在戲劇産生的最初,東西方戲劇是一樣的,它的産生都是基於人的模仿欲、宣泄欲、偷窺欲、逃避主義和英雄崇拜。然而在戲劇發展的過程中,不同的文化導致了東西戲劇的差異。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詩文化對於戲劇有着深遠的影響,甚至有着奠基性的影響。中國的戲劇都是用詩來表達的,某種程度上,也常常以詩的好壞來評價戲劇的好壞。所以中國戲劇它不得不為詩做出犧牲,在元雜劇開始的時候就已經有這種跡象了。
而西方是以宗教為經,特別是基督教。某種程度上,宗教對西方戲劇的發展也有很大的影響。這樣西方戲劇中的基督教思想是非常之重的,因為宗教也是他們的一種文化。
在戲劇的發展中,特別是進入工業社會以後,西方就沒有了以韻文為對話的劇了,這是為什麽?其實在中國也是一樣,進入工業文化以後,工業社會算時間不再是以天來算了,它是以小時,甚至以分鐘來算。這樣時間不對了,它的欣賞方式也就不對了,過去是舞臺上舞臺下雙嚮交流,而今進了電影院,你說話就不對了。所以工業文化與詩文化是敵對的,它對詩文化既是進步又是摧殘。它不是壓過了這個歷史時期以後就不管了,而是壓過了以後,你就不能再到這個時期來。因此我們就必然的開始放棄詩、放棄詩劇,但不一定是完全放棄。
《雷雨》是一出四幕的悲劇,作傢嚮我們展現了兩個家庭,周傢和魯傢前後30餘年的矛盾糾葛,復雜的血緣關係乃至於亂倫關係,最後真相大白。這個真相大白由於魯侍萍突然出現在周公館,使得人物之間的復雜關係告之於天下,最後釀成一個悲劇的結局。我們對於這樣一個悲劇的主題怎麽來理解呢?從過去到現在多少年來,我們往往強調《雷雨》的主題思想是,它展現了家庭的悲劇,而這個家庭又是具有封建性的資本傢的家庭,因此說《雷雨》的主題是反封建。還有的時候我們說《雷雨》的主題是說揭露周樸園這個資本傢的罪惡。它揭示了他所代表的資産階級不會有好命運,它必然要滅亡,因此這個劇本它表現的是社會問題,階級鬥爭。可是當我們仔細琢磨一下,我們會發現曹禺在寫《雷雨》的時候是一個年僅23歲的大學生,23歲的曹禺是怎麽想的?他是不是像我們後來所說的這麽想的呢?我們可以通過兩個文獻來理解曹禺的真實意圖。第一個文獻是《<雷雨>的寫作》,第二個文獻是《雷雨》序,這兩個文獻中,曹禺講了真話。曹禺說,他寫的是一首詩,一首敘述詩,而决非是社會問題劇。《雷雨》所顯示的並不是因果,並不是報應,而是我覺得的天地間的殘忍。這種自然的冷酷,四鳳和周衝的遭際足以代表,他們的死亡,自己並無過錯。這是曹禺在《雷雨》序所講的。這纔是曹禺的寫作意圖。
而曹禺的第二個劇《日出》。也沒有逃脫這個命運。它的第三幕在演出中,也被導演刪去了,導演和評論傢幾乎一致認為《日出》的第三幕在結構上有所遊離。曹禺對此又深感遺憾,他在《日出》跋中為第三幕的被槍斃而不平。他說這是挖心,較之《雷雨》的斬頭截尾更令人難堪,刪去了第三幕,等於是挖去了《日出》的心髒,任它慘亡。
那麽我們不僅要問,曹禺的戲劇為什麽會出現上面我們描述的誤讀、麯解、誤解這些現象呢?是導演,演員,觀衆有意和作者作對嗎?當然不是,按照藝術接受學的觀點,創造者有他自己獨特的視界。接受者因為興趣、愛好和修養的不同,也有自己獨特的視界,當這兩個視界差異性過大,距離過遠,就容易出現誤解和麯解這一現象。而事實上曹禺在戲劇上的探索和包括導演在內的所領會的意義,這兩者的差異就很大,因此誤解麯解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並不是奇怪的事了。遼寧師範大學王衛平教授為您詳細闡述這一問題……
而曹禺的第二個劇《日出》。也沒有逃脫這個命運。它的第三幕在演出中,也被導演刪去了,導演和評論傢幾乎一致認為《日出》的第三幕在結構上有所遊離。曹禺對此又深感遺憾,他在《日出》跋中為第三幕的被槍斃而不平。他說這是挖心,較之《雷雨》的斬頭截尾更令人難堪,刪去了第三幕,等於是挖去了《日出》的心髒,任它慘亡。
那麽我們不僅要問,曹禺的戲劇為什麽會出現上面我們描述的誤讀、麯解、誤解這些現象呢?是導演,演員,觀衆有意和作者作對嗎?當然不是,按照藝術接受學的觀點,創造者有他自己獨特的視界。接受者因為興趣、愛好和修養的不同,也有自己獨特的視界,當這兩個視界差異性過大,距離過遠,就容易出現誤解和麯解這一現象。而事實上曹禺在戲劇上的探索和包括導演在內的所領會的意義,這兩者的差異就很大,因此誤解麯解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並不是奇怪的事了。遼寧師範大學王衛平教授為您詳細闡述這一問題……
戲劇也是一種娛樂,這個娛樂是一種精神的娛樂,不是感官刺激的皮肉之樂。我們人類的娛樂有兩種:一種娛樂就是滿足我們感官需要的皮肉之樂,一種就是精神之樂。
而傳統名劇《牡丹亭》就達到了精神的娛樂。《牡丹亭》裏邊的主人公柳夢梅、杜麗娘兩個人青春之愛,一見鐘情,甚至發生了兩性的結合。而當時湯顯祖的表現手法是比較精神的,他用了一段叫“花神舞”的場景來表現兩個個的青春之愛。我們看了以後就理解了男女主人公的愛情。所以他的這種表現手法是比較精神的。
而好的戲劇它的文化意義在於它能通過擴大和優化人們的生活空間,豐富或詩化他的生活內容,來表現人的精神追求。這樣的戲它的文化含量很高。《牡丹亭》就是這樣一種情況,這個戲本身有五十五出,如果一天演三小時的話,那要演十天才能演完。就算演三十個小時,也衹有三十個小時。可這三十個小時當中要表現的時間,最少有三年。所以它的內涵是遠遠超出了它的物理空間所提供的條件。
另外,戲劇它在豐富和詩化我們的生活內容的時候,表現出一種強烈的文化衝擊力,或者叫做文化批判精神。這個文化雖然是看不見的東西,很軟的。但是一旦跟人的精神相結合,它是具有衝擊力的。衝擊什麽?衝擊那些束縛人,使我們生活沒有意思的,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枯燥的那種非人的東西,它把它衝掉,它的衝擊力是非常之大的。
而傳統名劇《牡丹亭》就達到了精神的娛樂。《牡丹亭》裏邊的主人公柳夢梅、杜麗娘兩個人青春之愛,一見鐘情,甚至發生了兩性的結合。而當時湯顯祖的表現手法是比較精神的,他用了一段叫“花神舞”的場景來表現兩個個的青春之愛。我們看了以後就理解了男女主人公的愛情。所以他的這種表現手法是比較精神的。
而好的戲劇它的文化意義在於它能通過擴大和優化人們的生活空間,豐富或詩化他的生活內容,來表現人的精神追求。這樣的戲它的文化含量很高。《牡丹亭》就是這樣一種情況,這個戲本身有五十五出,如果一天演三小時的話,那要演十天才能演完。就算演三十個小時,也衹有三十個小時。可這三十個小時當中要表現的時間,最少有三年。所以它的內涵是遠遠超出了它的物理空間所提供的條件。
另外,戲劇它在豐富和詩化我們的生活內容的時候,表現出一種強烈的文化衝擊力,或者叫做文化批判精神。這個文化雖然是看不見的東西,很軟的。但是一旦跟人的精神相結合,它是具有衝擊力的。衝擊什麽?衝擊那些束縛人,使我們生活沒有意思的,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枯燥的那種非人的東西,它把它衝掉,它的衝擊力是非常之大的。
梨園往事幾多精彩,伶人命運令人感慨!北京是戲劇的叢藪,京劇生於此,昆麯、評戲、評書、話劇也莫不活躍於此。數十年前的北京,戲園茶館遍布四九城,此景象,今不多見矣!本書回憶當年梨園往事和鮮為人知的趣聞軼事,娓娓到來,令人追懷。
本書係戲麯研究者傅謹的“老戲新說”,寫給那些看戲的人和不看戲的人,用了深入淺出、娓娓道來的方式,對一些膾炙人口的傳統老戲、老戲故事、老戲人物—— 如四郎探母、救風塵、昭君出塞、馬前潑水、關羽關老爺等等——結合當下的全球化背景下國人的生存狀況和時尚話題,進行了全新的解讀和分析,使這些傳統老戲煥發出嶄新的內涵和風采,懂戲麯的內行可以看出其中的麯折和堂奧,不懂戲麯的外行讀者也可讀出其中亙古不變、歷久彌新的不變道理,從而對老戲這一至今仍保持着自己妖嬈旖旎的容顔和心靈的美麗事物有一番新的感受。
未料到四百年後,在臺北的舞臺上,又一次展現了它無比的魅力,深深打動了二十一世紀的年輕世代。我看見兩位演員,春花綻發的臉上流滿了汗水,開心而天真的笑着,他們知道他們的表演成功了,因為觀衆反應如此熱烈;但他們沒有意識到,他們這次在臺北的演出,很可能在昆麯演出史上,已經竪立了一道新的里程碑。
包公的大鍘刀是真實存在的麽?《蘇三起解》中的蘇三(玉堂春)在現實社會中真的能獲圓滿結局麽?《花為媒》中男主人公真的能享齊人之福?……對於這些戲麯愛好者似懂非懂的知識點,作者從法律人的視角進行了一一解讀。該書每篇文章均圍繞一出大衆耳熟能詳的戲麯展開,如《竇娥冤》《杜十娘》《天仙配》等麯目,對其中涉及的有趣的法律文化知識點進行提示和講解,內容旁徵博引,語言生動有趣,插圖貫穿其中,讓讀者在輕鬆閱讀中對中國的傳統戲麯和法律文化有更深刻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