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風景名勝
  張岱(1597~約1676)晚明散文傢。字宗子,改字石公,號陶庵,又自號蝶庵居士。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僑寓杭州。明亡後披發入山,安貧著書。張岱提倡任情適性的文風,其題材範圍廣阔。《西湖夢尋》是作者在國破傢亡後所寫的有關西湖的掌故,文筆清新,表達了對故國鄉土的追戀之情。
  《陶庵夢憶》(共八捲)為明朝散文傢張岱所著,也是張岱傳世作品中最著名的一部。該書成書於甲申明亡(1644年)之後,直至乾隆四十年(1794年)纔初版行世。其中所記大多是作者親身經歷過的雜事,將種種世相展現在人們面前,如茶樓酒肆、說書演戲、鬥雞養鳥、放燈迎神以及山水風景、工藝書畫等等,構成了明代社會生活的一幅風俗畫捲,尤其可以說是江浙一帶一幅絶妙的《清明上河圖》。其中雖有貴族子弟的閑情逸緻、浪漫生活,但更多的是社會生活和風俗人情的反映。同時本書中含有大量關於明代日常生活、娛樂、戲麯、古董等的紀錄,因此也被研究明代物質文化的學者視為重要文獻。
  
  張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蝶庵,山陰(今浙江紹興市)人。他是仕宦世傢子弟,前半生過着封建士大夫的風流浪漫生活,如他在自作《墓志銘》中說:“少為紈絝子弟,極愛繁華,好精捨,好美婢,好孌童,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兼以茶淫橘虐,書蠹詩魔,勞碌半生,皆成夢幻。”這一切,他在晚年回憶往事的時候,還悔恨有加,自譴不已。他有較濃厚的佛傢思想,但並非佛教的虔誠信徒;他生於詩書禮儀之傢,思想卻自由散漫。但他卻有強烈的民族意識,清兵南下後,他深感國破傢亡的沉痛和悲憤,“披發入山”,表示對清統治者的不滿與抗議,儘管布衣素食,甚至到了“斷炊”地步,也不後悔。撫今追昔,頗有“五十年來,總成一夢”之感。於是他以追憶的方式,記敘早年的見聞,寫成《陶庵夢憶》、《西湖夢尋》以及記錄明代史事的《石匱書》, 以寄托故國之思。
鈐記中華(五)——長城
李建平 Li Jianping閱讀
  在我國北方,有一道連綿起伏長達六千多公裏的古代城墻,它的遺址西起甘肅省的嘉峪關,東到河北省的山海關,這就是舉世聞名的萬裏長城。長城是我國古代一項宏偉的防禦建築工程,被稱為世界建築史上的一大奇跡和中華民族的象徵,在我國民間流傳着很多關於長城的故事,其中流傳最廣的,恐怕就是“秦始皇修長城”和 “孟薑女哭長城”的故事了,其實秦始皇不是最早修長城的君王,而且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長城也不是秦朝的長城了。
  
    秦始皇統一中原後,為了鞏固統治,加強北方防禦,他在燕、趙、秦三國原有的北方長城的基礎上,修築了橫貫當時秦王朝整個北部邊地的秦長城。秦長城西起甘肅的珉縣,東到遼東一帶,比現存的萬裏長城還要長,位置偏北,秦長城的修建是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修建萬裏長城,浩大的工程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繁重的徭役使百姓怨聲載道,於是,流傳有許多關於長城的故事和傳說。傳誦最廣的莫過於“孟薑女千裏尋夫”的故事,傳說中的孟薑女是否確有其人呢?
  
    長城為何能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徵?它又經歷了怎樣的血雨腥風?是秦始皇修建了中國最早的長城嗎?孟薑女是否確有其人?“昭君出塞”、“文姬歸漢”又與長城有着怎樣的淵源?
  
    北京史研究會秘書長李建平將從長城的歷史和傳說中,同我們一起回望長城,鈐記中華。
千年少林—歷史篇
馬明達 Ma Mingda閱讀
  中嶽嵩山,少林古剎。
  
    達摩面壁,禪宗祖庭。
  
    高僧輩出,普度衆生。
  
    武功蓋世,名揚天下。
  
    少林功夫,以棍當先。
  
    戲說少林 ,五花八門。
  
    歷經風雨,幾經戰火。
  
    千年少林不再神秘 告訴你一個古往今來的真實少林。
  
    始建於公元495年的少林寺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據史料記載,在北魏孝文帝時期,有一位名字叫麻陀的印度僧人來中國傳教,當時孝文帝就在今天河南登封市少室山腳下,一片茂密的樹林裏,為他建起了一座寺廟,少林寺因此而得名。在公元527年,印度高僧菩提達摩來到嵩山少林寺傳授佛法,在這裏,達摩面壁九年,創立了中國禪宗和少林功夫,少林寺也從此也名震天下。
  
    少林寺以禪宗和武術並稱於世。隋唐時期,已具盛名;宋代,少林武術已自成體係,風格獨絶,史稱“少林派”。成為中國武術派別中的佼佼者。元明時期,少林寺已擁有憎衆二千餘人,成為馳名中外的大佛寺;清代中期以後,少林寺逐漸衰落。
  
    少林寺雖歷經滄桑,但是留存下來的文物仍然相當豐富。如:自北齊以後的歷代石刻四百餘品;唐至清代的磚石墓塔二百五十餘座;北宋的初祖庵大殿;明代的五百羅漢巨幅彩色壁畫;清代的少林拳譜和十三棍僧救唐王等彩色壁畫等等,都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解讀中國古代都城
劉慶柱 Liu Qingzhu閱讀
  中國古代都城是中國歷史的縮影,因為任何一個國傢都有一個國傢的歷史。而探討國傢歷史的起源,往往是從都城開始的。中國古代都城從歷史文獻記載,自夏代以來有217座都城。根據建都時間的長短,人們又有“五大古都”、“七大古都”之說。在這些都城中,西安、北京、洛陽又具有特別重要的地位,也是考古工作開展比較多的三個古都。
  我國最早的夏王朝的都城在如今河南偃師的二裏頭。在那個時候,已經有了宮殿建築。到了商朝以後,宮殿建築已經非常雄偉,都城也建得相當規範。再到後來都城的功能越來越多,建築更加講究。直到秦始皇的秦鹹陽城,在中國古代都城建設上達到了一個高峰。
敦煌變文集新書
潘重規 Pan Chonggui閱讀
中國風景黑皮書:大敗筆
老槍 Lao Qiang閱讀
  景區的本質是什麽?它其實是一種符號,是一種人文精神的象徵。因為不管是一個國傢還是一個民族,歷史的文化的積澱都是在國傢自然文化遺産當中得到體現的。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辛棄疾的名句可能盡人皆知。但是現如今北固山、京口北固亭的景觀已在這短短的十幾年中嚴重退化,可能再也找不到辛棄疾當年壯懷激烈的感覺了。辛棄疾的詞也是文化遺産,如果沒有當年北固亭的壯觀氣勢,辛棄疾恐怕寫不出這樣千古絶唱的詞句來。如果將來有一天,詩人所面對的衹有污染的環境和破敗的景觀,那麽中國的詩人也就要絶種了。
讓紫禁城流動起來:營銷北京
李繼誠 Li Jicheng閱讀
  一個特殊的商人:營銷的是一座城市的形象,是一個古老民族的文化!一個特殊的指揮者:指揮的是不同膚色、不同民族、色彩斑斕的民俗文化隊伍!一個與衆不同的導演:他的舞臺在北京,在中國,在整個世界!作者用親歷親見親為的現身說法,告訴你關於城市形象塑造與推廣的秘訣。
萬裏長城縱橫談
董耀會 Dong Yaohui閱讀
  本書以長城(秦長城、漢長城、明長城)的歷史沿革為主綫,對長城的軍事防禦功能、長城建築遺存、長城在民族融合中的歷史作用、長城文化和長城精神做了較為全面的論述。作者董耀會先生是中國長城學會秘書長,是資深的長城研究工作者,曾多次陪同國外貴賓參觀長城並為之解說。在本書中,他縱論古今,寄情抒懷,采用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的方法,以新的視角和價值取嚮,闡述了長城是開放與和平的象徵,而不是封閉與保守的壁壘。
絶版中國——永遠的敦煌
艾紹強 Ai Shaoqiang閱讀
  歷史上的敦煌,是塞種、月氏、烏孫、匈奴等民族集散的大舞臺,世界四大古老文明的集結地。進入20世紀,隨着敦煌藏經洞的大發現,敦煌石窟藝術及文物價值獲得高度的認可和重視,敦煌遺書受到國際國內學者的重點研究,敦煌吸引了四面八方的來客,敦煌又在古絲綢之路崛起。
天安門廣場斷代史:見證700年的歷史變幻
吳偉 Wu Wei閱讀
  本書之所以具有強烈的震撼力和感染力,在於藴涵在作者充滿睿智的筆調下的歷史真相,作者的描述使那些滄桑渾厚但是久被忽視的歷史建築物生動地凸顯在讀者的視野中。閱讀本書,讀者會得到一種對歷史更清澈的認識。
首頁>> >>風景名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