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係明萬歷二十七年刊本,現藏日本內閣文庫。原文無序號,為便於檢索,日本九州大學荒木見梧教授在原本(復印件)每一段前增加了序號。此文現經標點後,特將序號單獨標出。
學界有關李贄的研究已較豐,而鄧豁渠其人則所知尚少。鄧氏有《南詢錄》一捲,萬歷二十七年刊本,現藏日本內閣文庫。荒木見悟先生有“登豁渠的出現及其背景”。荒木先生文及《南詢錄》全書俱見《中國哲學》第十九輯(長沙:嶽麓書社,1998)。
學界有關李贄的研究已較豐,而鄧豁渠其人則所知尚少。鄧氏有《南詢錄》一捲,萬歷二十七年刊本,現藏日本內閣文庫。荒木見悟先生有“登豁渠的出現及其背景”。荒木先生文及《南詢錄》全書俱見《中國哲學》第十九輯(長沙:嶽麓書社,1998)。
又名《鴛鴦譜》。是一篇有關女性美的不可多得的好文章。分為:隨緣、葺居、緣飾、選侍、雅供、博古、尋真、及時、晤對、鐘情、藉資 、招隱、達觀等十三部。
文章對美女的選擇、美女的居住環境、室內陳設、識字女子室內的書畫、書籍,直到美女的修飾、化妝都有所論述。特別對美女的各種情態,作了淋漓盡致的描繪。
衛詠認為女子的美醜,沒有絶對的、僵死的標準,是人們的一種主觀感受。他說:“大抵女子好醜無定容,惟人取悅,悅之至而容亦至,衆人亦收國土之享。”女子的美醜,衹在於男人的主觀愛好。有喜歡她的人,她的容貌在喜歡者的眼中就變得美麗了,衆人也就跟着說這位女子美貌出衆。也就是所謂“情人眼裏出西施”。
基於這種對女性美審美標準的相對性的認識,作者提出選擇美女(妻、妾)“要以隨其所遇,近而取之,則有其樂而無其纍”。而不要苛求,不要對女子吹毛求疵。主張選擇女子要隨緣分,而最美的女子是不容易遇到的,不要過分追求。“天地清淑之氣,金莖玉露,萃為閨房。遇之者,若前世,若夢中,瑟鳴鐵躍,劍合竜飛,一切關河歲月,都不能間隔。然非奇緣不遇。”沒有“奇緣”是難於遇到絶色美女的,因而不能苛意追求她。遇到差不多的女子,衹要有緣分就是好的妻、妾。“無纔便為德,大貞出於淫,皆當棄短取長,安知不買骨緻馬,而天竜降於好畫者哉!”提出了“棄短取長”的選擇妻、妾的原則,主張要看到女子的長處,不要看其短處。這是頗有見地的看法,也是對女性的一種尊重。差一點的,甚至醜一點的,衹要自己認為她美,她就是美女。這就是衛泳的美女觀。
文章對美女的選擇、美女的居住環境、室內陳設、識字女子室內的書畫、書籍,直到美女的修飾、化妝都有所論述。特別對美女的各種情態,作了淋漓盡致的描繪。
衛詠認為女子的美醜,沒有絶對的、僵死的標準,是人們的一種主觀感受。他說:“大抵女子好醜無定容,惟人取悅,悅之至而容亦至,衆人亦收國土之享。”女子的美醜,衹在於男人的主觀愛好。有喜歡她的人,她的容貌在喜歡者的眼中就變得美麗了,衆人也就跟着說這位女子美貌出衆。也就是所謂“情人眼裏出西施”。
基於這種對女性美審美標準的相對性的認識,作者提出選擇美女(妻、妾)“要以隨其所遇,近而取之,則有其樂而無其纍”。而不要苛求,不要對女子吹毛求疵。主張選擇女子要隨緣分,而最美的女子是不容易遇到的,不要過分追求。“天地清淑之氣,金莖玉露,萃為閨房。遇之者,若前世,若夢中,瑟鳴鐵躍,劍合竜飛,一切關河歲月,都不能間隔。然非奇緣不遇。”沒有“奇緣”是難於遇到絶色美女的,因而不能苛意追求她。遇到差不多的女子,衹要有緣分就是好的妻、妾。“無纔便為德,大貞出於淫,皆當棄短取長,安知不買骨緻馬,而天竜降於好畫者哉!”提出了“棄短取長”的選擇妻、妾的原則,主張要看到女子的長處,不要看其短處。這是頗有見地的看法,也是對女性的一種尊重。差一點的,甚至醜一點的,衹要自己認為她美,她就是美女。這就是衛泳的美女觀。
申涵光(1618---1677),字孚孟,號鳧{昭下皿}一號聰山。直隸永年(今屬河北省)人。清順治中恩貢生,絶意仁進,纍薦不就。少年時即以詩名聞河朔間,與殷嶽、張蓋合稱“畿南三才子”。其詩以杜甫為宗,兼采衆傢之長。有《聰山集》、《荊園小語》諸書。
於鬯的著作中有香草校書的大部份X刻過。於氏的女婿張以誠在抗日戰爭時期保存了於氏的手稿,亞抄校了副本。一九五四年,張以誠等把於氏著作的全部稿本和抄本分別捐獻給江蘇省人民政府和上海市人民政府。
香草校收是校勘經部的著作。續校收是校勘子、史部的著作,包括老子至水經註、淮南子十五傢。其中列楊,主要從列子輯錄有關楊朱的言論,末尾三條輯自莊子、說苑和淮南子,全篇沒有著者案語,體例和其它 各篇不同。
香草校收是校勘經部的著作。續校收是校勘子、史部的著作,包括老子至水經註、淮南子十五傢。其中列楊,主要從列子輯錄有關楊朱的言論,末尾三條輯自莊子、說苑和淮南子,全篇沒有著者案語,體例和其它 各篇不同。
本書是易中天的第一部文學選集。書稿分為八個篇章。第一篇“新疆詩草”,是作者早期在新疆的詩歌作品。易中天寫詩,會引起讀者極大關註。第二篇“無花果集 ”,是散文詩的小品,文筆十分優美。第三篇“讀書時間”,這些文章嬉笑怒駡,具有易中天隨筆成熟期風格。第四篇“藝術世界”,一組有文學性的“另類序言 ”。第五篇“水滸四章”、第六篇“人在官場”是易中天的文學評論,深入到人物的內心深處和社會關係的緊要處,別開生面,生動有趣。第七篇《文火慢熬》和第八篇《高高的樹上》 兩個中篇小說,揭示的社會問題、高校生活,犀利、敏銳,引人卒讀為快。
本書李零12年前由遼寧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第一本雜文隨筆集,此次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增訂版共收入了28篇文章,分為七輯。其中刪掉了舊版中的六篇序跋和《吃蒼蠅》,並增加了近年來的十篇新作。原版的《放虎歸山》可以說是《花間一壺酒》的“前傳”,增訂版的《放虎歸山》在某些方面則又成了《花間一壺酒》的“後傳”。
本書收入的文章是作者近年寫作的雜文和隨感,全部屬於“凡人小史”,即作為一個普通百姓冷眼旁觀,對身邊的歷史、書本上的歷史,講點個人的看法。這些看法,雖然也利用了一點自己的專業知識和雜覽偶得的讀書感想,但作者關心的事在有如工業流水綫的專業學術中沒有位置,衹能用業餘的方式,另外找個地方說話。
本書為孔慶東最新作品集,精選自孔慶東博客“東博書院”。分為“溫情蛤蟆功”、“觀點流星錘”、“原創倚天劍”、“風波瘋魔爪”、“工作掃堂腿”等十輯。所有文字均嶄新出爐,鮮蹦活跳,生猛可樂,讀者可欣賞該壞人千夫所指之下故作悲憤之慘狀也。
在平實的語言後面;飽含着梁實秋先生對生活和點滴感悟;於尋常中洞察人生百態;於艱難中閃爍諧趣幽默;循着先生的心跡;在淡淡的沉思中品苦品樂品人。本册主要收錄梁實秋先生描繪人性百態和各種社會世相的文章。
本書作為周國平的第四個散文結集,一方面繼續了他對人生理想、兩性情感的關註,另一方面闡述了今天的教育界和學術界的一些怪現狀,分析了社會現實,涉及性愛自由、網絡暴力、金錢觀、電視文化等青年群體敏感的問題。書中還第一次披露了作傢的三次法律訴訟和《妞妞》事件,以及對崔健等一些比較著名的文化人物的品評。“善良、豐富、高貴”是周國平近幾年來反復考慮的一個主題,這個主題在本書中得到完整的體現。
我仿佛結識了一個個不同的朝聖者,他們在各自的朝聖路上。是的,世上有多少個朝聖者,就有多少條朝聖路。每一條朝聖的路都是每一個朝聖者自己走出來的,不必相同,也不可能相同。然而,衹要你自己也是一個朝聖者,你就不會覺得這是一個缺陷,反而是一個鼓舞。你會發現,每個人正是靠自己的孤獨的追求加入人類的精神傳統的,而衹要你的確走在自己的朝聖路上,你其實並不孤獨。
這是迄今為止周國平最完整的一個散文集,匯集了他從1984年以來發表的幾乎全部散文。“守望者”的職責是,與時代潮流保持適當的距離,守護人生的那些永恆的價值,瞭望和關心人類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嚮。本書寫作期間,作者生活中發生了一連串變故,因而偏多對於人生難題的思考,諸如生與死、愛與孤獨、執著與超脫、苦難與幸福等等。事實上,這些問題是每一個熱愛人生但又難免遭遇挫折的人都會面臨的。也許正因為此,本書在今天仍不斷獲得新的知音,包括一茬一茬成長起來的可愛的青年讀者。
千百年來,人類無時無刻不企圖解破人生之謎,卻始終沒有人能解得透,至今人之百年仍如“一瞬”。也許正因為解不透,人們纔越要解,人生的魅力也盡在這裏邊。成長和死亡,愉悅和痛楚,成功和失敗……苦辣酸甜,百感交集,每個人的“一瞬”都是“難以把握,絶不重複”,就更有了無窮意味。本書為蔣子竜文集,其中包括讀史,識人,省世,解情4部分。
我們的醜陋,來自我們不知道自己醜陋。臺灣著名作傢柏楊以“恨鐵不成鋼”的態度,強烈批判中國人的“髒、亂、吵”、“窩裏鬥”、“不能團结”、“死不認錯”等,指出中國傳統文化有一種濾過性疾病使我們的子子孫孫受感染,到今天也不能痊愈。人民文學出版社隆重推出柏楊生前最後一次授權的雜文——《醜陋的中國人》,本版《醜陋的中國人》與以往在大陸出版的版本內容更為完整。版本獨具特色——人民文學版的《醜陋的中國人》特請著名漫畫傢方成繪製了插圖,柏楊享年八十九歲,方成今年九十歲,兩位年近九旬、都以諷刺見長的老者攜手,自然是珠聯璧合,相得益彰。另外,著名作傢馮驥纔也特為本版《醜陋的中國人》寫了一篇序言。
世上有一種成就可以使人很快完成偉業,並獲得世人的認識,那就是講話令人喜悅的能力。魅力提示:馬憑四條腿官憑一張嘴。要想官運好,您就從練好嘴皮子做起吧,學會做咯咯叫的老母雞!在領導學中有一個老母雞原理,即一位優秀的領導幹部,不但要有實幹精神,工作好,而且要善於發表講話,口才好。
在人生舞臺上,每個人都扮演着若幹個角色,每個角色都發揮着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們必須學會反串,纔不會為角色所睏,成為一個輕鬆自如的演員。角色是可以互換的,人可以在一場景或一時間扮演單一的角色,也可以同時扮演多種角色,正是這種不斷變化的人生角色,纔構成絢爛多彩的人生。
《國畫》、《大清相國》作者王躍文首部雜文集。他看上去精通官場哲學,卻早早地逃離仕途。他的文字深刻而痛苦,為人卻如此溫和輕鬆。其實他一直是一個喜歡鬍思亂想的人。《鬍思亂想的日子》收錄王躍文近一年來的最新文字,既有對時下官場不合理現象的批判,又有對歷史人物、事件及國內外時政的評論,此外作者還拿出相當篇幅記錄幼時的鄉村逸事,及眼下的生活。
本書是作者最新推出的散文集,分為“試遣愚哀”、“師友文章”、“舊日的足跡”、“屯門雜思錄”四輯。作者所發之思、所遣之懷,既有於小中見大對當下文壇的點評,也有由文及人對先輩大傢的追懷;於信手拈來中細論友朋、調侃日常的文字尤顯細膩,而對人類永恆問題如生與死的思考,對生活情趣如浪漫的剖析,更顯作者對生命的獨特體驗。
本書是作者的散文集,分為“舊時香港”、“寫作這回事”、“文字豈是東西”、“文化癮”、“寂寞翻譯事”五輯。文章大率以文人、文學作品或自身文學經歷為引抒發評論、闡述情懷,包括對舊時香港的追憶,對今夕文壇逸事的調侃,對文人瑣事趣事的敘述,對文字“顔色”的點評,對文學翻譯的獨特體驗,對文化現象的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