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將此書獻給剋裏斯托弗·科赫,沒有他的熱情和支持這本書就不可能面世。
原作者為中譯本所作的序
很高興《驚人的假說》一書已被譯成中文。這使得它可以供許許多多有學識的中國讀者
閱讀。這本書是為對意識問題感興趣的非科學界人士,同時也為科學家,特別
是那些具有一些神經科學背景的科學家而著。
自1994年本書出版以來,神經科學又取得若幹進展。Nikos Logothetis和他的同事們
對雙眼競爭的研究已經延伸到其他的皮層區,特別是視覺等級係統的較高層次,比如顳下區
(IT)。一個引人註目的結果是:很大一部分的相關神經元都按照猴子預先推測的感知
(percept)而活動,其中許多采取“全或無”的方式,這很明確地表明在這特定的任務
中,這些神經元的發放確實是意識的部分神經對應物。我們熱切地期待有更多類似的工作成
果發表。
基於神經解剖學證據,Christof Koch和我認為,當視覺信息經過我們的眼睛時,儘管
大部分信息通過初級視覺皮層,但是人們並不能直接地知道在Vl視區上的神經元的發放。
我們確信意識是由視覺等級係統中的較高層次來清晰地表達。現在,視覺心理學的一些新的
實驗證據支持了我們的假設,但這還不足以證明它。
David Milner和Melvyn Gopdale於1995年出版了一本重要著作,名為《行動中的視
覺腦》。在書中,他們提出在腦中或許存在着快速的“在綫”係統,它對簡單的視覺輸入可
以作出適當的、但稍顯刻板的行為響應,就像伸手去抓個杯子那樣。這些係統是快速且無意
識的。相反地,Milner 和Goodale還提出存在着一個與此相並行的較慢的意識係統,而它
可以處理更復雜的視覺情況,並且能夠影響到許多不同的運動輸出(包括語言)的選擇。這
種有意識的和無意識的兩個係統並存的思想是一個令人振奮的假說,但是這些假定的通路究
竟怎樣工作,它們又是如何相互作用的,還遠遠沒有搞清楚。
已故的Irvin Rock從心理學的角度指出,視覺係統是將復雜特徵的表達建立在簡單特
徵表達基礎之上的分等級係統。他還做了一些實驗支持這種想法,這與J.J.Gibson所偏
愛的直接感知的過於簡單的假設是相矛盾的。
總之,自從這本書問世以來已有某些進展。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強有力的證據所支持
的重大突破。它能使我們得出這樣一個清晰的假設,即腦究竟幹了些什麽纔使得我們具有了
意識。在這種突破到來之前,我們不大可能解决可感受的特性(如藍色的程度)這樣一個令
人睏惑的問題。與此同時,哲學家們會繼續喋喋不休地反對這個觀點。
我希望這本譯著能夠引起中國讀者在意識問題方面的興趣,並且能鼓舞其中一些人對這
一睏難且具有極大魅力的課題開展實驗研究。
Francis Crick
1997年10月
譯校者序
意識問題是對當代科學的巨大挑戰。著名的數理科學家羅傑·彭羅斯在《皇帝新腦》一
書中闡述了電腦、人腦及物理定律之間的相互關係。他假托一個故事作為該書的開場白,故
事說某單位設計成功一臺性能卓越、速度驚人的“超子”電腦,並在新聞發佈會上讓它當衆
回答出席者的各種問題。與會者生怕自己的問題太粗淺而躊躇不前。突然,一位“不知天高
地厚”的十幾歲男孩打破了沉默。他羞怯地問道:“你現在的感覺如何?”“超子”茫然不
知所措。彭羅斯藉此說明,計算機雖然取得巨大成功,但與人腦相比,仍有許多原則區別。
現在,儘管人類設計的計算機能夠戰勝國際象棋世界冠軍,但它並不具備意識功能。
意識問題歷來是哲學家十分關註的研究對象,但是,經過長達幾個世紀的探索,仍沒有
取得實質性進展。心理學從哲學中分化出來以後,也把意識問題作為重要的研究課題。自從
德國心理學家馮特把心理學看作是一門行為科學之日起,意識問題就被打入冷宮。大多數神
經科學家往往諱言自己的研究與意識問題有關。衹有當他們功成名就之後,纔會對此發表議
論。例如:謝林頓、埃剋爾斯等人,在他們獲得諾貝爾奬以後,就出版了若幹著作論述自己
對意識問題的看法。由於意識問題的極端復雜性,至今還沒有取得突破性進展。
本書作者剋裏剋獨闢躁徑,堅持一個數理科學家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大膽地提出了一
個基於“還原論”的“驚人的假說”。他認為“人的精神活動完全由神經細胞、膠質細胞的
行為和構成及影響它們的原子、離子和分子的性質所决定”。他堅信,意識這個心理學的難
題,可以用神經科學的方法來解决。在《驚人的假說》一書中,他把視覺作為研究意識問題
的突破口,認為意識源於“註意”和“短時記憶”相結合的過程。在本書的末尾,作者大膽
地涉足“自由意志”問題。他分析了某些大腦損傷患者的行為反應,提出“自由意志”的解
剖部位可能與“前扣帶回”密切相關。他還提出了研究意識問題的一係列心理學、解剖學和
神經科學的實驗設計和方法,這些觀點、理論和方法顯然是對意識問題研究中長期處於主導
地位的哲學、心理學思想方法的嚴重挑戰。“驚人的假說”把一個長期睏擾哲學、心理學界
的復雜的意識問題還原成一個典型的現代神經科學問題,確實有些出人意外。
本書出版時適逢國際學術界對意識問題重新發生興趣的時期。一方面計算機科學迅速發
展和普及,個人電腦正在進入千傢萬戶,計算機的功能愈來愈強大。但是,要想設計一個具
有獨立意識、能主動感知和適應周圍環境的自動機,卻遇到一些不可逾越的睏難。雖然80
年代後期人工神經網絡取得某些進展、但與人的復雜行為相比,尚有許多本質差別。另一方
面,近年來腦科學、神經科學發展迅速。20世紀90年代被科學界稱為“腦的十年”。現在
一些新的實驗儀器技術,如:正電子發射斷層圖(PET)、功能性核磁共振技術(fMRI)等
無損傷性技術的發明和改進,可以探測正常情況下人的神經活動。這些實驗技術為探索意識
問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實驗證據和可能性。科學的進步,人類生産活動和社會活動的需要,
呼喚人類揭開意識的奧秘。在此背景下,剋裏剋的“驚人的假說”應運而生,揭開了用自然
科學方法研究意識問題的序幕。
剋裏剋是學界泰鬥,他與沃森一起因發現DNA雙蠃旋結構而獲得1962年諾貝爾醫學
奬,開創了分子生物學的新時代。70年代,他把興趣轉嚮神經科學,特別對視覺係統的理
論和模型産生了濃厚的興趣。他認為,自從雙蠃旋模型提出以後,分子生物學中的一些基本
問題大體上已得到解决,而人類對自身的精神活動理解得太少。經過深入的調查研究,他選
擇了意識問題作為研究目標。
譯校者們極為贊賞剋裏剋的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人腦是一個極其復雜的係統。係統論
的精髓在於係統的功能不能完全還原成組成單元。特別是非綫性係統,其復雜性遠非是個別
單元可預測的。係統的組織結構、層次關係對係統的功能起重要作用。意識問題是心理學中
最為復雜的一個問題。在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內,宗教的、哲學的、心理學的和神經科學的解
釋可能仍會各執一詞。長期共存。令人欣慰的是,人們終於開始用自然科學的方法探索意識
問題了。我們很高興把剋裏剋著作的中文簡體譯本獻給中國的讀者,為對此問題有興趣的讀
者提供一本重要的參考書。
原書出版不久,我們收到了程子習博士(我組已畢業碩士生)從美國寄來的剋裏剋的原
版書。現在我們研究組正從事視覺理論與模型研究,承擔着國傢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項目。
大傢抱着極大的興趣讀完了這本深入淺出的著作。我們感到這是一本難得的好書,對我們當
前的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我們有義務嚮中國讀者作一介紹,因此,我們嚮湖南科
學技術出版社“第一推動”叢書編輯部推薦了此書,立即得到他們的積極響應。
本書中譯本是我們研究組的集體勞動成果。為了培養青年人的譯作能力,大部分譯稿由
博士研究生執筆。參加翻譯、核校及審訂者為吳新年、崔翯(第一至六章 );潘曉川、齊翔
林(第七、八、十章 );曾曉東、齊翔林、王志宏、汪雲九(第九、十一至十八章 );汪雲
九、齊翔林、潘曉川、王志宏、倪睿、楊謙(其餘部分)。我們從譯校工作中學習了很多東
西。但是,由於國內尚無專門研究“意識”問題的機構和隊伍,個別名詞在不同專業中也有
不同譯法;此外,國外研究“意識”問題的思想、理論尚未為國內學術界所熟悉,再加上我
們對此問題認識上的粗淺,因此,譯作中的錯誤在所難免,望讀者發現後不吝指教。
我們感謝國傢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中國科學院視覺信息加工開放實驗室多年來的資
助,使得我們有可能在我們感興趣的領域內從事長期研究,並提供必要的時間和條件,保證
了本書的翻譯出版。最後,感謝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承諾了本書的出版工作,談判取得本
書中譯本的出版權。
譯校者
1997.9於北京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
原作者為中譯本所作的序
很高興《驚人的假說》一書已被譯成中文。這使得它可以供許許多多有學識的中國讀者
閱讀。這本書是為對意識問題感興趣的非科學界人士,同時也為科學家,特別
是那些具有一些神經科學背景的科學家而著。
自1994年本書出版以來,神經科學又取得若幹進展。Nikos Logothetis和他的同事們
對雙眼競爭的研究已經延伸到其他的皮層區,特別是視覺等級係統的較高層次,比如顳下區
(IT)。一個引人註目的結果是:很大一部分的相關神經元都按照猴子預先推測的感知
(percept)而活動,其中許多采取“全或無”的方式,這很明確地表明在這特定的任務
中,這些神經元的發放確實是意識的部分神經對應物。我們熱切地期待有更多類似的工作成
果發表。
基於神經解剖學證據,Christof Koch和我認為,當視覺信息經過我們的眼睛時,儘管
大部分信息通過初級視覺皮層,但是人們並不能直接地知道在Vl視區上的神經元的發放。
我們確信意識是由視覺等級係統中的較高層次來清晰地表達。現在,視覺心理學的一些新的
實驗證據支持了我們的假設,但這還不足以證明它。
David Milner和Melvyn Gopdale於1995年出版了一本重要著作,名為《行動中的視
覺腦》。在書中,他們提出在腦中或許存在着快速的“在綫”係統,它對簡單的視覺輸入可
以作出適當的、但稍顯刻板的行為響應,就像伸手去抓個杯子那樣。這些係統是快速且無意
識的。相反地,Milner 和Goodale還提出存在着一個與此相並行的較慢的意識係統,而它
可以處理更復雜的視覺情況,並且能夠影響到許多不同的運動輸出(包括語言)的選擇。這
種有意識的和無意識的兩個係統並存的思想是一個令人振奮的假說,但是這些假定的通路究
竟怎樣工作,它們又是如何相互作用的,還遠遠沒有搞清楚。
已故的Irvin Rock從心理學的角度指出,視覺係統是將復雜特徵的表達建立在簡單特
徵表達基礎之上的分等級係統。他還做了一些實驗支持這種想法,這與J.J.Gibson所偏
愛的直接感知的過於簡單的假設是相矛盾的。
總之,自從這本書問世以來已有某些進展。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強有力的證據所支持
的重大突破。它能使我們得出這樣一個清晰的假設,即腦究竟幹了些什麽纔使得我們具有了
意識。在這種突破到來之前,我們不大可能解决可感受的特性(如藍色的程度)這樣一個令
人睏惑的問題。與此同時,哲學家們會繼續喋喋不休地反對這個觀點。
我希望這本譯著能夠引起中國讀者在意識問題方面的興趣,並且能鼓舞其中一些人對這
一睏難且具有極大魅力的課題開展實驗研究。
Francis Crick
1997年10月
譯校者序
意識問題是對當代科學的巨大挑戰。著名的數理科學家羅傑·彭羅斯在《皇帝新腦》一
書中闡述了電腦、人腦及物理定律之間的相互關係。他假托一個故事作為該書的開場白,故
事說某單位設計成功一臺性能卓越、速度驚人的“超子”電腦,並在新聞發佈會上讓它當衆
回答出席者的各種問題。與會者生怕自己的問題太粗淺而躊躇不前。突然,一位“不知天高
地厚”的十幾歲男孩打破了沉默。他羞怯地問道:“你現在的感覺如何?”“超子”茫然不
知所措。彭羅斯藉此說明,計算機雖然取得巨大成功,但與人腦相比,仍有許多原則區別。
現在,儘管人類設計的計算機能夠戰勝國際象棋世界冠軍,但它並不具備意識功能。
意識問題歷來是哲學家十分關註的研究對象,但是,經過長達幾個世紀的探索,仍沒有
取得實質性進展。心理學從哲學中分化出來以後,也把意識問題作為重要的研究課題。自從
德國心理學家馮特把心理學看作是一門行為科學之日起,意識問題就被打入冷宮。大多數神
經科學家往往諱言自己的研究與意識問題有關。衹有當他們功成名就之後,纔會對此發表議
論。例如:謝林頓、埃剋爾斯等人,在他們獲得諾貝爾奬以後,就出版了若幹著作論述自己
對意識問題的看法。由於意識問題的極端復雜性,至今還沒有取得突破性進展。
本書作者剋裏剋獨闢躁徑,堅持一個數理科學家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大膽地提出了一
個基於“還原論”的“驚人的假說”。他認為“人的精神活動完全由神經細胞、膠質細胞的
行為和構成及影響它們的原子、離子和分子的性質所决定”。他堅信,意識這個心理學的難
題,可以用神經科學的方法來解决。在《驚人的假說》一書中,他把視覺作為研究意識問題
的突破口,認為意識源於“註意”和“短時記憶”相結合的過程。在本書的末尾,作者大膽
地涉足“自由意志”問題。他分析了某些大腦損傷患者的行為反應,提出“自由意志”的解
剖部位可能與“前扣帶回”密切相關。他還提出了研究意識問題的一係列心理學、解剖學和
神經科學的實驗設計和方法,這些觀點、理論和方法顯然是對意識問題研究中長期處於主導
地位的哲學、心理學思想方法的嚴重挑戰。“驚人的假說”把一個長期睏擾哲學、心理學界
的復雜的意識問題還原成一個典型的現代神經科學問題,確實有些出人意外。
本書出版時適逢國際學術界對意識問題重新發生興趣的時期。一方面計算機科學迅速發
展和普及,個人電腦正在進入千傢萬戶,計算機的功能愈來愈強大。但是,要想設計一個具
有獨立意識、能主動感知和適應周圍環境的自動機,卻遇到一些不可逾越的睏難。雖然80
年代後期人工神經網絡取得某些進展、但與人的復雜行為相比,尚有許多本質差別。另一方
面,近年來腦科學、神經科學發展迅速。20世紀90年代被科學界稱為“腦的十年”。現在
一些新的實驗儀器技術,如:正電子發射斷層圖(PET)、功能性核磁共振技術(fMRI)等
無損傷性技術的發明和改進,可以探測正常情況下人的神經活動。這些實驗技術為探索意識
問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實驗證據和可能性。科學的進步,人類生産活動和社會活動的需要,
呼喚人類揭開意識的奧秘。在此背景下,剋裏剋的“驚人的假說”應運而生,揭開了用自然
科學方法研究意識問題的序幕。
剋裏剋是學界泰鬥,他與沃森一起因發現DNA雙蠃旋結構而獲得1962年諾貝爾醫學
奬,開創了分子生物學的新時代。70年代,他把興趣轉嚮神經科學,特別對視覺係統的理
論和模型産生了濃厚的興趣。他認為,自從雙蠃旋模型提出以後,分子生物學中的一些基本
問題大體上已得到解决,而人類對自身的精神活動理解得太少。經過深入的調查研究,他選
擇了意識問題作為研究目標。
譯校者們極為贊賞剋裏剋的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人腦是一個極其復雜的係統。係統論
的精髓在於係統的功能不能完全還原成組成單元。特別是非綫性係統,其復雜性遠非是個別
單元可預測的。係統的組織結構、層次關係對係統的功能起重要作用。意識問題是心理學中
最為復雜的一個問題。在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內,宗教的、哲學的、心理學的和神經科學的解
釋可能仍會各執一詞。長期共存。令人欣慰的是,人們終於開始用自然科學的方法探索意識
問題了。我們很高興把剋裏剋著作的中文簡體譯本獻給中國的讀者,為對此問題有興趣的讀
者提供一本重要的參考書。
原書出版不久,我們收到了程子習博士(我組已畢業碩士生)從美國寄來的剋裏剋的原
版書。現在我們研究組正從事視覺理論與模型研究,承擔着國傢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項目。
大傢抱着極大的興趣讀完了這本深入淺出的著作。我們感到這是一本難得的好書,對我們當
前的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我們有義務嚮中國讀者作一介紹,因此,我們嚮湖南科
學技術出版社“第一推動”叢書編輯部推薦了此書,立即得到他們的積極響應。
本書中譯本是我們研究組的集體勞動成果。為了培養青年人的譯作能力,大部分譯稿由
博士研究生執筆。參加翻譯、核校及審訂者為吳新年、崔翯(第一至六章 );潘曉川、齊翔
林(第七、八、十章 );曾曉東、齊翔林、王志宏、汪雲九(第九、十一至十八章 );汪雲
九、齊翔林、潘曉川、王志宏、倪睿、楊謙(其餘部分)。我們從譯校工作中學習了很多東
西。但是,由於國內尚無專門研究“意識”問題的機構和隊伍,個別名詞在不同專業中也有
不同譯法;此外,國外研究“意識”問題的思想、理論尚未為國內學術界所熟悉,再加上我
們對此問題認識上的粗淺,因此,譯作中的錯誤在所難免,望讀者發現後不吝指教。
我們感謝國傢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中國科學院視覺信息加工開放實驗室多年來的資
助,使得我們有可能在我們感興趣的領域內從事長期研究,並提供必要的時間和條件,保證
了本書的翻譯出版。最後,感謝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承諾了本書的出版工作,談判取得本
書中譯本的出版權。
譯校者
1997.9於北京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
本書試圖用科學方法來解釋意識的奧秘。在此,我並非想給出關於意識問題的直截了當
的答案。我倒希望能夠如此,但是目前似乎太睏難了。當然,某些哲學家誤認為已經解决了
這一問題,但對我而言,他們的解釋並不屬於科學真理的範疇。這裏我想做的是勾劃出意識
問題的本質,並提出一些如何用實驗方法來研究這一問題的建議。我將要提出的是一個特定
的研究策略,而不是一個充分發展的理論。我想要知道的是,當我看某個東西時,在我頭腦
中究竟發生了什麽事情。
某些讀者也許會發現這種思維方法有點令人失望。因為它有意避開那些他們樂於聽到的
關於意識的許多議論,特別是如何定義意識。僅僅靠爭論清楚關於戰鬥一詞的意義,你不可
能贏得勝利。你需要一支訓練有素的隊伍,裝備精良的武器和出奇製勝的謀略,然後才能有
效地擊潰敵人。這些同樣適合於解决一個睏難的科學問題。
本書是為那些對於意識問題有科學興趣卻沒有專業知識的一般讀者而寫的。這意味着我
必須用相對簡單的術語去解釋關於意識的方方面面。即便如此,某些讀者仍會發現本書的某
些部分難於理解。對此,我想說:不要因為那些不熟悉的爭論和實驗細節的復雜性而泄氣。
再堅持一下,或者幹脆衹是瀏覽一下這些難懂的章節,大致的意思一般是很容易懂的。
研究心腦問題的哲學家和科學家,將會清楚地看到我忽略了許多他們非常感興趣的問
題。儘管這樣處理過於簡單化,我仍希望他們能從本書中學到些東西,即便衹是在他們所知
甚少的章節中,我盡量避免對事實的麯解)由於大自然的極端多樣性,在生物學中做到這一
點不太容易。同樣我也不能完全避免觀點上的麯解,意識問題是一個遠未取得一致意見的研
究課題,沒有一些最初的偏見我們不可能得到什麽結果。讀者將會明白,此刻我並不熱衷於
功能主義和行為主義的觀點,也不傾嚮於數學家、物理學家或哲學家的論調。也許我明天就
會發現此時思考問題的錯誤,但今日我仍盡力而為。
現在應該從科學的角度來思考意識問題(以及它與假設上永存的靈魂的關係),而且最
重要的是,現在是開始嚴肅而精心地設計實驗來研究意識問題的時候了。這正是本書給出的
啓示。
以下關於本書的概述將有助於引導讀者穿越腦科學的叢林。本書主要分為三個部分。第
一部分由以下幾章組成:
第一章 ,我開始大膽地陳述我的“驚人的假說”。它概括了我研究腦的方法。為了弄清
楚我們自身,必須要知道神經細胞是如何活動的,它們又是如何進行相互作用的。接着,比
較了意識和靈魂的前科學思想與宇宙的現代科學知識的不同。最後,我簡要地討論一些帶有
哲學味道的問題,諸如還原論、可感受性、突現行為以及世界的現實性。
第二章 略述了意識的一般性質(如一個世紀前威廉·詹姆斯(Wlllian James)和三位
現代心理學家所論述的),並把它與註意機製和極短時記憶聯繫在一起。然後是我為解决這
個問題而做出的種種假設,說明了我為什麽要集中於一類特殊的意識(視覺意識),而不是
其他類型的意識,如痛的意識、自我意識等等問題。
第三章 說明了為什麽多數人所具有的關於如何看東西的樸素想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不正確
的。雖然,至今我們還不清楚當我們觀看事物時,頭腦中真正發生了什麽,但是,至少可以
大概他說出用科學的方法來研究這一問題的可能途徑。第四、五章 用相當長的篇幅描述了視
知覺心理學中的少數幾個復雜問題。這些章節將會給讀者一個印象,即什麽是必須解釋清楚
的。
第二部分主要對大腦,特別是視覺係統,作了扼要的概述。我不想給讀者過多細節的描
寫,衹提供了關於神經係統如何組織和如何工作的一些知識。我首先在第七章 中概述了腦的
解剖學,緊接着在第八章 中給出了單個神經細胞的簡單描述。第九章 介紹了有關腦研究中常
用的(包括細胞學和分子生物學的)實驗方法。隨後的兩章概述了較高級靈長類視覺係統的
一般性質。第十二章 說明了如何從研究大腦受到傷害的患者病例中獲得有用的信息。第二大
部分以第十三章 為結論,描寫了各種理論模型(稱為“神經網絡”),它可以用來模擬由一
小群類似神經元所構成的單元的行為。
前兩部分為進入第三部分提供了必要的背景知識。在第三部分中論述了各種可能的研究
視覺意識的實驗方法。其中任何一種都還沒能導致謎底的揭曉,但其中有些方法是有前途
的。作為第三部分的結論,第十八章 討論了由於我的提法而引起的一些普遍爭議。最後我用
關於“自由意志”的跋作為本書的結束語。
為使文章保持緊湊,我把不太重要的論據作為腳註給出,並提供了詞彙表以便對正文中
的科學術語加以簡明扼要的解釋,此外,在詞彙表前,對長度、時間和頻率等共同的科學單
位有註記,這是因為腦活動發生的距離和時間比之日常經驗中要小得多。
對於那些願意就某些東題作深入探究的讀者,我提供了進一步閱讀的書目表,有的適合
於外行,有的適合於專傢。在多數情況下,關於它們的內容,我加上了簡短的評註。正文中
方括號裏的上標號碼,牽涉到技術性更強的參考文獻,主要是發表於一些研究性的期刊上的
(本書的附錄部分列出了這些參考文獻,譯者註)。這僅僅是包含了有關文獻中的極少部
分,但提供了進一步具體探索的起點。我並不想把這些論文推薦給外行讀者,因為多數論文
寫得太艱深、太枯燥了。
我要對那些指出本書不足之處的讀者緻以最崇高的敬意。但我對於一般性討論缺乏熱
情。許多人對意識問題有其自己的想法,其中不少人覺得很有必要見諸於筆端,請原諒,我
不能通讀許多讀者有關這一主題的所有來信。我的常規做法是,衹考慮那些在有參考價值的
期刊上和有信譽的出版商出版的書籍中發表的思想。否則的話,別人的嘰嘰喳喳的建議會使
我無法有效地思考。我將繼續探索這些睏難的問題。希望這個前言會引起讀者的一些興趣。
的答案。我倒希望能夠如此,但是目前似乎太睏難了。當然,某些哲學家誤認為已經解决了
這一問題,但對我而言,他們的解釋並不屬於科學真理的範疇。這裏我想做的是勾劃出意識
問題的本質,並提出一些如何用實驗方法來研究這一問題的建議。我將要提出的是一個特定
的研究策略,而不是一個充分發展的理論。我想要知道的是,當我看某個東西時,在我頭腦
中究竟發生了什麽事情。
某些讀者也許會發現這種思維方法有點令人失望。因為它有意避開那些他們樂於聽到的
關於意識的許多議論,特別是如何定義意識。僅僅靠爭論清楚關於戰鬥一詞的意義,你不可
能贏得勝利。你需要一支訓練有素的隊伍,裝備精良的武器和出奇製勝的謀略,然後才能有
效地擊潰敵人。這些同樣適合於解决一個睏難的科學問題。
本書是為那些對於意識問題有科學興趣卻沒有專業知識的一般讀者而寫的。這意味着我
必須用相對簡單的術語去解釋關於意識的方方面面。即便如此,某些讀者仍會發現本書的某
些部分難於理解。對此,我想說:不要因為那些不熟悉的爭論和實驗細節的復雜性而泄氣。
再堅持一下,或者幹脆衹是瀏覽一下這些難懂的章節,大致的意思一般是很容易懂的。
研究心腦問題的哲學家和科學家,將會清楚地看到我忽略了許多他們非常感興趣的問
題。儘管這樣處理過於簡單化,我仍希望他們能從本書中學到些東西,即便衹是在他們所知
甚少的章節中,我盡量避免對事實的麯解)由於大自然的極端多樣性,在生物學中做到這一
點不太容易。同樣我也不能完全避免觀點上的麯解,意識問題是一個遠未取得一致意見的研
究課題,沒有一些最初的偏見我們不可能得到什麽結果。讀者將會明白,此刻我並不熱衷於
功能主義和行為主義的觀點,也不傾嚮於數學家、物理學家或哲學家的論調。也許我明天就
會發現此時思考問題的錯誤,但今日我仍盡力而為。
現在應該從科學的角度來思考意識問題(以及它與假設上永存的靈魂的關係),而且最
重要的是,現在是開始嚴肅而精心地設計實驗來研究意識問題的時候了。這正是本書給出的
啓示。
以下關於本書的概述將有助於引導讀者穿越腦科學的叢林。本書主要分為三個部分。第
一部分由以下幾章組成:
第一章 ,我開始大膽地陳述我的“驚人的假說”。它概括了我研究腦的方法。為了弄清
楚我們自身,必須要知道神經細胞是如何活動的,它們又是如何進行相互作用的。接着,比
較了意識和靈魂的前科學思想與宇宙的現代科學知識的不同。最後,我簡要地討論一些帶有
哲學味道的問題,諸如還原論、可感受性、突現行為以及世界的現實性。
第二章 略述了意識的一般性質(如一個世紀前威廉·詹姆斯(Wlllian James)和三位
現代心理學家所論述的),並把它與註意機製和極短時記憶聯繫在一起。然後是我為解决這
個問題而做出的種種假設,說明了我為什麽要集中於一類特殊的意識(視覺意識),而不是
其他類型的意識,如痛的意識、自我意識等等問題。
第三章 說明了為什麽多數人所具有的關於如何看東西的樸素想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不正確
的。雖然,至今我們還不清楚當我們觀看事物時,頭腦中真正發生了什麽,但是,至少可以
大概他說出用科學的方法來研究這一問題的可能途徑。第四、五章 用相當長的篇幅描述了視
知覺心理學中的少數幾個復雜問題。這些章節將會給讀者一個印象,即什麽是必須解釋清楚
的。
第二部分主要對大腦,特別是視覺係統,作了扼要的概述。我不想給讀者過多細節的描
寫,衹提供了關於神經係統如何組織和如何工作的一些知識。我首先在第七章 中概述了腦的
解剖學,緊接着在第八章 中給出了單個神經細胞的簡單描述。第九章 介紹了有關腦研究中常
用的(包括細胞學和分子生物學的)實驗方法。隨後的兩章概述了較高級靈長類視覺係統的
一般性質。第十二章 說明了如何從研究大腦受到傷害的患者病例中獲得有用的信息。第二大
部分以第十三章 為結論,描寫了各種理論模型(稱為“神經網絡”),它可以用來模擬由一
小群類似神經元所構成的單元的行為。
前兩部分為進入第三部分提供了必要的背景知識。在第三部分中論述了各種可能的研究
視覺意識的實驗方法。其中任何一種都還沒能導致謎底的揭曉,但其中有些方法是有前途
的。作為第三部分的結論,第十八章 討論了由於我的提法而引起的一些普遍爭議。最後我用
關於“自由意志”的跋作為本書的結束語。
為使文章保持緊湊,我把不太重要的論據作為腳註給出,並提供了詞彙表以便對正文中
的科學術語加以簡明扼要的解釋,此外,在詞彙表前,對長度、時間和頻率等共同的科學單
位有註記,這是因為腦活動發生的距離和時間比之日常經驗中要小得多。
對於那些願意就某些東題作深入探究的讀者,我提供了進一步閱讀的書目表,有的適合
於外行,有的適合於專傢。在多數情況下,關於它們的內容,我加上了簡短的評註。正文中
方括號裏的上標號碼,牽涉到技術性更強的參考文獻,主要是發表於一些研究性的期刊上的
(本書的附錄部分列出了這些參考文獻,譯者註)。這僅僅是包含了有關文獻中的極少部
分,但提供了進一步具體探索的起點。我並不想把這些論文推薦給外行讀者,因為多數論文
寫得太艱深、太枯燥了。
我要對那些指出本書不足之處的讀者緻以最崇高的敬意。但我對於一般性討論缺乏熱
情。許多人對意識問題有其自己的想法,其中不少人覺得很有必要見諸於筆端,請原諒,我
不能通讀許多讀者有關這一主題的所有來信。我的常規做法是,衹考慮那些在有參考價值的
期刊上和有信譽的出版商出版的書籍中發表的思想。否則的話,別人的嘰嘰喳喳的建議會使
我無法有效地思考。我將繼續探索這些睏難的問題。希望這個前言會引起讀者的一些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