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愛燕園
2. 九十華誕會
3. 柳信
4. 哭小弟
5. 一九八二年九月十日
6. 霞落燕園
7. 對《梁漱溟問答錄》中一段記述的訂正
8. 一九六六年夏秋之交的某一天
9. 水仙辭
10. 燕園石尋
11. 燕園樹尋
12. 燕園碑尋
13. 燕園墓尋
14. 燕園橋尋
15. 三鬆堂斷憶
16. 悼張躍
17. 我的澳大利亞文學日
18. 安波依十日
19. 寫故事人的故事——訪勃朗特姊妹的故居
20. 他的心在荒原——關於托馬斯?哈代
21. 看不見的光——彌爾頓故居及其他
22. 紫藤蘿瀑布
23. 丁香結?未解的結
24. 好一朵木槿花
25. 恨書
26. 賣書
27. 樂書
2. 九十華誕會
3. 柳信
4. 哭小弟
5. 一九八二年九月十日
6. 霞落燕園
7. 對《梁漱溟問答錄》中一段記述的訂正
8. 一九六六年夏秋之交的某一天
9. 水仙辭
10. 燕園石尋
11. 燕園樹尋
12. 燕園碑尋
13. 燕園墓尋
14. 燕園橋尋
15. 三鬆堂斷憶
16. 悼張躍
17. 我的澳大利亞文學日
18. 安波依十日
19. 寫故事人的故事——訪勃朗特姊妹的故居
20. 他的心在荒原——關於托馬斯?哈代
21. 看不見的光——彌爾頓故居及其他
22. 紫藤蘿瀑布
23. 丁香結?未解的結
24. 好一朵木槿花
25. 恨書
26. 賣書
27. 樂書
考究起來,我不是北大或燕京的學生,也從未在北大任教或兼個什麽差事。我衹是一名居民,在這裏有了三十五年居住資歷的居民。時光流逝,如水如煙,很少成績;卻留得一點刻骨銘心之情:我愛燕園。
我愛燕園的顔色。五十年代,春天從粉紅的桃花開始。看見那單薄的小花瓣在乍暖還寒的冷風中輕輕顫動,便總為強加於它輕薄之名而不平,它其實是僅次於梅的先行者。還沒有來得及為它翻案,不要說花,連樹都難逃斧鉞之災,砍掉了。於是便總由金黃的連翹迎來春天。因它可以入藥,在校醫院周圍保住了一片。緊接着是榆葉梅熱鬧地上場,花團錦簇,令人振奮。白丁香、紫丁香,幽遠的甜香和着朦朧的月色,似乎把春天送到了每人心底。
緑草間隨意塗抹的二月蘭,是值得大書特書的。那是野生的花,淺紫摻着乳白,仿佛有一層亮光從花中漾出,隨着輕拂的微風起伏跳動,充滿了新鮮,充滿了活力,充滿了生機。簡直讓人不忍走開。紫色經過各種變遷,最後便是藤蘿。藤蘿的紫色較凝重,也有淡淡的光,在緑葉間緩緩流瀉,這時便不免驚悟,春天已老。
夏日的主色是緑,深深淺淺濃濃淡淡的緑。從城裏奔走一天回來,一進校門,緑色滿眼,猛然一涼,便把煩惱都拋在校門外了。緑色好像是底子,可以融化一切的底子,那文眼則是紅荷。夏日荷塘是我招待友人的保留節目。鳴鶴園原有大片荷花,紅白相間,清香遠播。動亂多年後,尋不到了。現在勺園附近、朗潤園橋邊都有紅荷,最好的是鏡春園內的一池,隱藏在小山之後,幽徑麯折,豁然得見。紅荷的紅不同於桃、杏,鮮豔中顯出端莊,就像白玉蘭於素靜中顯出華貴一樣。我曾不解為什麽佛的寶座做蓮花狀,再一思忖,無論從外貌或品德比較,沒有比蓮花更適合的了。
秋天的色彩令人感到充實和豐富。木槿的花有紫有白,紫薇的花有紫有紅,美人蕉有各種顔色,玉簪花則是玉潔冰清,一片純白。而最得秋意的是樹葉的變化。臨湖軒下池塘北側一排高大的銀杏樹,秋來成為一面金色高墻,滿地落葉也是金燦燦的,踩上去不由生出無限遐想。池塘西側一片灌木不知名字,一個葉柄上對稱地生着秀長的葉子,着雨後紅得格外鮮亮。前年我為它寫了一篇小文《 秋韻 》,去年再去觀賞時,卻見樹叢東倒西歪,讓人踩出一條路。若再成紅霞一片,還不知要多少年!我在倒下的枝葉旁徘徊良久,恨不能起死回生!“文化大革命”中滋長的破壞習性,什麽時候才能改變?!
一望皆白的雪景當然好看,但這幾年很少下雪。鼕天的顔色常常是灰蒙蒙的,很模糊。晴時站在未名湖邊四顧,天空高處很藍,愈往邊上愈淡,亮亮地發白,枯樹枝椏,房屋輪廓顯出各種姿態。像是一幅沒有着色衹有綫條的鋼筆畫。
我愛燕園的綫條。湖光塔影,常在從燕園離去的人的夢中。映在天空的塔身自不必說,投在水中的塔影,輪廓彎麯了,搖曳着,而綫條還是那麽美!湖心島旁的白石舫,兩頭微微翹起,有一點弧度,顯得既圓潤又利落。據說幾座仿古建築的檐角,因為缺少了弧度,而成凡品。湖西側小山上的鐘亭,亭有亭的綫條,鐘有鐘的綫條,鐘身上鑄了十八條竜和八卦。那幾條長短不同的橫綫做出的排列組合,幾千年來研究不透。
我愛燕園的氣氛,那是人的活動造成的。每年秋天,新學年開始,園中添了許多稚氣的臉龐。“老師,六院在哪裏?”“老師,一教怎樣走?”他們問得專心,像是在問人生的道路。每年夏天,學年結束,道聽途說則是:“你分在哪裏?”“你哪天走?”佈告牌上出現了轉讓車票、出讓舊物的字條。畢業生要到社會上去了。不知他們四年裏對原來糊塗的事明白了多少,也不知今後會有怎樣的遭遇。我衹覺得這一切和四季一樣分明,這是人生的節奏。
有時晚上在外面走——應該說,這種機會越來越少了——看見圖書館燈火通明,像一條夜航的大船,總是很興奮。那凝聚着教師與學生心血的智慧之光,照亮着黑暗。這時我便知道,糊塗會變成明白。
我愛燕園的顔色。五十年代,春天從粉紅的桃花開始。看見那單薄的小花瓣在乍暖還寒的冷風中輕輕顫動,便總為強加於它輕薄之名而不平,它其實是僅次於梅的先行者。還沒有來得及為它翻案,不要說花,連樹都難逃斧鉞之災,砍掉了。於是便總由金黃的連翹迎來春天。因它可以入藥,在校醫院周圍保住了一片。緊接着是榆葉梅熱鬧地上場,花團錦簇,令人振奮。白丁香、紫丁香,幽遠的甜香和着朦朧的月色,似乎把春天送到了每人心底。
緑草間隨意塗抹的二月蘭,是值得大書特書的。那是野生的花,淺紫摻着乳白,仿佛有一層亮光從花中漾出,隨着輕拂的微風起伏跳動,充滿了新鮮,充滿了活力,充滿了生機。簡直讓人不忍走開。紫色經過各種變遷,最後便是藤蘿。藤蘿的紫色較凝重,也有淡淡的光,在緑葉間緩緩流瀉,這時便不免驚悟,春天已老。
夏日的主色是緑,深深淺淺濃濃淡淡的緑。從城裏奔走一天回來,一進校門,緑色滿眼,猛然一涼,便把煩惱都拋在校門外了。緑色好像是底子,可以融化一切的底子,那文眼則是紅荷。夏日荷塘是我招待友人的保留節目。鳴鶴園原有大片荷花,紅白相間,清香遠播。動亂多年後,尋不到了。現在勺園附近、朗潤園橋邊都有紅荷,最好的是鏡春園內的一池,隱藏在小山之後,幽徑麯折,豁然得見。紅荷的紅不同於桃、杏,鮮豔中顯出端莊,就像白玉蘭於素靜中顯出華貴一樣。我曾不解為什麽佛的寶座做蓮花狀,再一思忖,無論從外貌或品德比較,沒有比蓮花更適合的了。
秋天的色彩令人感到充實和豐富。木槿的花有紫有白,紫薇的花有紫有紅,美人蕉有各種顔色,玉簪花則是玉潔冰清,一片純白。而最得秋意的是樹葉的變化。臨湖軒下池塘北側一排高大的銀杏樹,秋來成為一面金色高墻,滿地落葉也是金燦燦的,踩上去不由生出無限遐想。池塘西側一片灌木不知名字,一個葉柄上對稱地生着秀長的葉子,着雨後紅得格外鮮亮。前年我為它寫了一篇小文《 秋韻 》,去年再去觀賞時,卻見樹叢東倒西歪,讓人踩出一條路。若再成紅霞一片,還不知要多少年!我在倒下的枝葉旁徘徊良久,恨不能起死回生!“文化大革命”中滋長的破壞習性,什麽時候才能改變?!
一望皆白的雪景當然好看,但這幾年很少下雪。鼕天的顔色常常是灰蒙蒙的,很模糊。晴時站在未名湖邊四顧,天空高處很藍,愈往邊上愈淡,亮亮地發白,枯樹枝椏,房屋輪廓顯出各種姿態。像是一幅沒有着色衹有綫條的鋼筆畫。
我愛燕園的綫條。湖光塔影,常在從燕園離去的人的夢中。映在天空的塔身自不必說,投在水中的塔影,輪廓彎麯了,搖曳着,而綫條還是那麽美!湖心島旁的白石舫,兩頭微微翹起,有一點弧度,顯得既圓潤又利落。據說幾座仿古建築的檐角,因為缺少了弧度,而成凡品。湖西側小山上的鐘亭,亭有亭的綫條,鐘有鐘的綫條,鐘身上鑄了十八條竜和八卦。那幾條長短不同的橫綫做出的排列組合,幾千年來研究不透。
我愛燕園的氣氛,那是人的活動造成的。每年秋天,新學年開始,園中添了許多稚氣的臉龐。“老師,六院在哪裏?”“老師,一教怎樣走?”他們問得專心,像是在問人生的道路。每年夏天,學年結束,道聽途說則是:“你分在哪裏?”“你哪天走?”佈告牌上出現了轉讓車票、出讓舊物的字條。畢業生要到社會上去了。不知他們四年裏對原來糊塗的事明白了多少,也不知今後會有怎樣的遭遇。我衹覺得這一切和四季一樣分明,這是人生的節奏。
有時晚上在外面走——應該說,這種機會越來越少了——看見圖書館燈火通明,像一條夜航的大船,總是很興奮。那凝聚着教師與學生心血的智慧之光,照亮着黑暗。這時我便知道,糊塗會變成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