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将”与“楷模”
----鲁迅与胡适
一
胡适(1891一1962),原名胡洪[马辛],字适之,安徽绩溪人。学者。1910年留学
美国,入康乃尔大学,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从学于杜威,深受其实验主义哲学的影响。
1917年初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
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编辑《新青年》,并发表论文《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
革命论》,出版新诗集《尝试集》,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很有影响的人物。1919年发表《多
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主张改良主义。1920年离开《新青年》,后创办《努力周
报》。l923年与徐志摩等组织新月社。1924年与陈西滢、王世杰等创办《现代评论》周
刊。1932年与蒋廷[fu2]、丁文江创办《独立评论》。1938年任国民政府驻美国大使。
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8年离开北平,后转赴美国。1958年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
长”。胡适一生在哲学、文学、史学、古典文学考证诸方面都有成就,并有一定的代表性。
著有《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胡适文存》、《白话文学史》、《中国章回小说考证》
等。
毛泽东是胡适的同时代人。在不同时期,对他有过不同的评论。1936年,毛泽东在陕
北跟美国记者斯诺会见时,承认五四时期“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并承认胡适和
陈独秀取代梁启超和康有为,成了自己心中的“楷模”。当时,毛泽东曾写信给他,希望借
重他的声望振兴湖南的教育,胡适也赞扬毛泽东的文章“眼光很远大;议论也很痛快,确是
现今的重要文字”。1945年8月,毛泽东“感念旧好”,曾托傅斯年转达对他的问候。
1954年秋,毛泽东发动百万知识分子对胡适政治、哲学、文学、历史、教育等领域的思想
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批判。1957年2月16日,毛泽东在颐年堂讲话时,又指出“不能全抹
煞”胡适,因为“他对中国的启蒙起了作用”,又说现在不必恢复他的名誉,“到二十一世
纪再来研究这个问题吧”。同年3月10日,毛泽东跟朱穆之、舒新城、金仲华、王芸生等
新闻出版界人士谈话,指出美国人妄图利用他这种“更加亲美的人”来孤立蒋介石、取代蒋
介石,而如果胡适这样的人上台,“那更不好”。1964年8月18日,毛泽东在北戴河跟龚
育之、吴江等哲学工作者谈话,认为蔡元培对《红楼梦》的观点是不对的,胡适的看法“比
较对一点”,从而对“新红学派”的历史贡献,给予了一定程度的肯定。
鲁迅与胡适的交往,从鲁迅的日记看,是始于1918年,而来往较多的是在1923年和
1924年。1924年以前,他们从相识到友好,是朋友;1924年以后,他们政治观点上有所不
同,又因了胡适的“高升”,他们日见疏远,关系日趋恶化。此后,鲁迅时不时或直接或间
接地批评胡适,在鲁迅生前,胡适则一律采取“老僧不见不闻”的态度,从不公开应战。
----鲁迅与胡适
一
胡适(1891一1962),原名胡洪[马辛],字适之,安徽绩溪人。学者。1910年留学
美国,入康乃尔大学,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从学于杜威,深受其实验主义哲学的影响。
1917年初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
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编辑《新青年》,并发表论文《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
革命论》,出版新诗集《尝试集》,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很有影响的人物。1919年发表《多
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主张改良主义。1920年离开《新青年》,后创办《努力周
报》。l923年与徐志摩等组织新月社。1924年与陈西滢、王世杰等创办《现代评论》周
刊。1932年与蒋廷[fu2]、丁文江创办《独立评论》。1938年任国民政府驻美国大使。
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8年离开北平,后转赴美国。1958年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
长”。胡适一生在哲学、文学、史学、古典文学考证诸方面都有成就,并有一定的代表性。
著有《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胡适文存》、《白话文学史》、《中国章回小说考证》
等。
毛泽东是胡适的同时代人。在不同时期,对他有过不同的评论。1936年,毛泽东在陕
北跟美国记者斯诺会见时,承认五四时期“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并承认胡适和
陈独秀取代梁启超和康有为,成了自己心中的“楷模”。当时,毛泽东曾写信给他,希望借
重他的声望振兴湖南的教育,胡适也赞扬毛泽东的文章“眼光很远大;议论也很痛快,确是
现今的重要文字”。1945年8月,毛泽东“感念旧好”,曾托傅斯年转达对他的问候。
1954年秋,毛泽东发动百万知识分子对胡适政治、哲学、文学、历史、教育等领域的思想
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批判。1957年2月16日,毛泽东在颐年堂讲话时,又指出“不能全抹
煞”胡适,因为“他对中国的启蒙起了作用”,又说现在不必恢复他的名誉,“到二十一世
纪再来研究这个问题吧”。同年3月10日,毛泽东跟朱穆之、舒新城、金仲华、王芸生等
新闻出版界人士谈话,指出美国人妄图利用他这种“更加亲美的人”来孤立蒋介石、取代蒋
介石,而如果胡适这样的人上台,“那更不好”。1964年8月18日,毛泽东在北戴河跟龚
育之、吴江等哲学工作者谈话,认为蔡元培对《红楼梦》的观点是不对的,胡适的看法“比
较对一点”,从而对“新红学派”的历史贡献,给予了一定程度的肯定。
鲁迅与胡适的交往,从鲁迅的日记看,是始于1918年,而来往较多的是在1923年和
1924年。1924年以前,他们从相识到友好,是朋友;1924年以后,他们政治观点上有所不
同,又因了胡适的“高升”,他们日见疏远,关系日趋恶化。此后,鲁迅时不时或直接或间
接地批评胡适,在鲁迅生前,胡适则一律采取“老僧不见不闻”的态度,从不公开应战。
在五四运动兴起之前,胡适在《新青年》二卷五期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之后,鲁迅与
胡适有着比较一致的思想观点与共同的主张,即: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道德旧
礼教,提倡科学与民主。此外,他们在文学、学术实践上也有很多共同点和互补之处,他们
的步调是一致的。在反对旧文化,倡导新文化的过程中,他们密切配合,互相呼应:或是胡
适首先发难,鲁迅紧紧跟上,并作进一步的阐发;或是两人同时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对某
一问题作深入的论述。
关于倡导文学革命,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成为新文学运动的发难信号。此后,
他陆续又写作了《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易卜生主义》、《什么
是文学》等等文章,在否定了旧文学的基础上,形成了系统的革命文学论。鲁迅关于革命文
学的意见,在总体上没有超出胡适,但在创作新文学的实践方面,却有自己的独特的贡献。
鲁迅在《<自选集>自序》一文中说,“我做小说,是开手于1918年,《新青年》上提倡
‘文学革命’的时候的。”鲁迅认为,这些提倡“文学革命”的“战士”“虽在寂寞中,想
头是不错的,也来喊几声助助威罢。首先,就是为此”。鲁迅认为,“这些也可以说,是
‘遵命文学’。不过我所遵奉的,是那时革命的前驱者的命令,也是我自己所愿意遵奉的命
令,决不是皇上的圣旨,也不是金元和真的指挥刀。”(《南腔北调集》)很明显,鲁迅所
遵的是提倡文学革命的先驱者的命,这当然包括了胡适。鲁迅的“遵命”之作,切实地显示
了革命文学的“实绩”,也弥补了胡适所自以为的“提倡有心,创作无力”的缺憾。
到了1927年,鲁迅在《无声的中国》一文中,仍然对胡适的功绩给予实事求是的历史
评价:
要恢复这多年无声的中国,是不容易的,正如命令一个死掉的人道:“你活过来!”我
虽然并不懂得宗教,但我以为正如想出现一个宗教上所谓“奇迹”一样。
首先来尝试这工作的是“五四运动”前一年,胡适之先生所提倡的“文学革命”。“革
命”这两个字,在这里不知道可害怕,有些地方是一听到就害怕的。但这和文学两字连起来
的“革命”,却没有法国革命的“革命”那么可怕,不过是革新,改换一个字,就很平和
了,我们就称为“文学革新”罢,中国文学上,这样的花样是很多的……然而,单是文学革
新是不够的,因为腐败思想,能用古文作,也能用白话作。所以后来就有人提倡思想革新。
(《三闲集》)
这里,鲁迅把“文学革命”,看作宗教上的“奇迹”一样,无异于让死掉的人活过来。
这也不是危言耸听,新文学运动实际上是对死的封建文学的革命。当然,鲁迅也指出,只有
文学革命是不够的,还要有思想的革命。
胡适在理论上提倡革命文学的同时,决心以实验主义的方法来实验白话作诗的可能性。
他努力去尝试,终于将零星写成的近七十首新诗结集为《尝试集》,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第一部白话诗集。胡适孤军奋战时,鲁迅给予他极大的支持和配合。鲁迅说:“我其实是不
喜欢做新诗的——但也不喜欢做古诗——只因为那时诗坛寂寞,所以打打边鼓,凑些热闹;
待到称为诗人的一出现,就洗手不作了。”(《集外集·序言》)鲁迅作新诗实在是为了给
胡适助威,给对新诗持怀疑态度的人一个有力的回击,1918年5月15日,他以唐俟的笔名
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梦》、《爱之神》和《桃花》三首白话诗,以后又发表过三首。
当胡适遭到学衡派与甲寅派的围攻时,鲁迅挺身而出,撰写《估学衡》与《答KS君》
等名文,给予胡先[马肃]、章士钊等人以有力的回击。有关这方面的内容,我在《鲁迅与
章士钊》等文中有介绍,此不赘述。
在学术研究方面,鲁迅与胡适之间,曾经过从甚密,相互切磋。从《鲁迅日记》中我们
知道,《中国小说史略》出书前后,鲁迅曾反复征求过胡适的意见。胡适在写作《中国章回
小说考证》的过程中,也多次向鲁迅请教。他们在讨论学术问题时,凡是认为正确的便欣然
表示同意;错误的便明言直说,从不含糊其辞,拐弯抹角;有疑问的,也不苟同、提出商榷
意见。这在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与胡适的《中国章回小说考
证》里,都有明确的记载。
胡适对鲁迅也多有赞誉之词,仰慕之情。
鲁迅发表了《狂人日记》以后,胡适便给予热烈的赞赏与高度的评价,称誉鲁迅是“白
话文学运动的健将”。胡适在1922年所写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一文中,回顾了五四
运动前后的小说创作情况时指出“这一年多(1921年以后)的小说月报已成了一个提倡
‘创作’的小说的重要机关,内中也曾有几篇很好的创作。但成绩最大的却是托名‘鲁迅’
的。他的短篇小说从四年前的《狂人日记》到最近的《阿Q正传》,虽然不多,差不多没有
不好的。”1922年8月11日,胡适在日记中还写道:“周氏兄弟最可爱,他们的天才都很
高。豫才兼有赏鉴力与创作力,而启明的赏鉴力虽佳,创作较少。”胡适是最早认识鲁迅小
说的价值的人之一。不言而喻,胡适对鲁迅小说的推崇,不仅肯定了鲁迅在文学史上的崇高
地位,而且对推动当时的白话文学的创作,起到了不可忽视的良好的作用。
对于鲁迅前期杂文,特别是在《新青年》发表的《随感录》,胡适对其中有些篇章,表
示了极大的赞赏。如《随感录·四十一》关于“学学大海”、“摆脱冷气”、“有一分热,
发一分光”这段寓意深刻的话,胡适说,看了这段文字,感动得“一夜不能好好的睡,时时
想到这段文章”。(《胡适来往书信选》上册)
对于鲁迅的翻译成就,胡适曾以《域外小说集》为例,与严复、林纾的翻译文章相比
较,认为鲁迅既有很高的古文工夫,又能直接了解西文,所以“域外小说集比林译的小说确
是高得多”。胡适在1958年的一次讲演中,仍然肯定鲁迅的成就:“《域外小说集》翻得
实在比林琴南的小说翻得好,是古文翻的小说中最了不得的好。”(《胡适讲演集(一)》
台北远流出版公司出版)
我们从胡适在1919年2月致钱玄同的信中知道,胡适原先“曾经拟过几条办法”,很
想做一部《中国小说史》”。据胡适说,“可惜没有试办的工夫”,终于未能遂愿。事隔三
年,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出版了,胡适对此不是心怀嫉妒,而是报以热情的夸奖,认为
“这是一部开山的创作,搜集甚勤,取材甚精,断制也甚严,可以替我们研究文学史的人节
省无数精力”。(胡适《白话文学史·自序》)
五四落潮以后,鲁迅与胡适的关系开始有了小裂痕。1926年前后,“现代评论派”陈
西滢与鲁迅发生激烈论战。胡适与陈西滢同是“现代评论派”的,以胡适的思想倾向来说,
当然是更亲近陈西滢。即使如此,胡适并没有介入这一争论,更没有对鲁迅进行任何公开的
指责,反而于同年5月自天津写了致鲁迅、周作人和陈西滢的信,居中调解,他说:
“你们三位都是我很敬爱的朋友,所以我感觉你们三位这八九个月的深仇也似的笔战是
朋友中最可惋惜的事。我深知“道你们三位都自信这回打的是一场正义之战;所以我不愿意
追溯这战争的原因与历史,更不愿评论此事的是非曲直,我最惋惜的是,当日各本良心的争
论之中,不免都夹杂着一点对于对方动机上的猜疑;由这一点动机上的猜疑,发生了不少笔
锋上的情感;由这些笔锋上的情感,更引起了层层猜疑,层层误解;猜疑愈深,误解更甚。
结果便是友谊上的破裂,而当日各本良心之主张就渐渐变成了对骂的笔战。”胡适最后还
说:“亲爱的朋友们,让我们从今以后,都向上走,都朝前走,不要回头睬那伤不了人的小
石子,更不要回头来自相践踏。我们的公敌是在我们的前面;我们进步的方向是朝上走。”
(《胡适来往书信选》上册)
从这封信可以看出,胡适是持息事宁人的态度,而不是支持陈西滢继续攻击鲁迅,胡适
对鲁迅还是比较尊重的。
胡适有着比较一致的思想观点与共同的主张,即: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道德旧
礼教,提倡科学与民主。此外,他们在文学、学术实践上也有很多共同点和互补之处,他们
的步调是一致的。在反对旧文化,倡导新文化的过程中,他们密切配合,互相呼应:或是胡
适首先发难,鲁迅紧紧跟上,并作进一步的阐发;或是两人同时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对某
一问题作深入的论述。
关于倡导文学革命,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成为新文学运动的发难信号。此后,
他陆续又写作了《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易卜生主义》、《什么
是文学》等等文章,在否定了旧文学的基础上,形成了系统的革命文学论。鲁迅关于革命文
学的意见,在总体上没有超出胡适,但在创作新文学的实践方面,却有自己的独特的贡献。
鲁迅在《<自选集>自序》一文中说,“我做小说,是开手于1918年,《新青年》上提倡
‘文学革命’的时候的。”鲁迅认为,这些提倡“文学革命”的“战士”“虽在寂寞中,想
头是不错的,也来喊几声助助威罢。首先,就是为此”。鲁迅认为,“这些也可以说,是
‘遵命文学’。不过我所遵奉的,是那时革命的前驱者的命令,也是我自己所愿意遵奉的命
令,决不是皇上的圣旨,也不是金元和真的指挥刀。”(《南腔北调集》)很明显,鲁迅所
遵的是提倡文学革命的先驱者的命,这当然包括了胡适。鲁迅的“遵命”之作,切实地显示
了革命文学的“实绩”,也弥补了胡适所自以为的“提倡有心,创作无力”的缺憾。
到了1927年,鲁迅在《无声的中国》一文中,仍然对胡适的功绩给予实事求是的历史
评价:
要恢复这多年无声的中国,是不容易的,正如命令一个死掉的人道:“你活过来!”我
虽然并不懂得宗教,但我以为正如想出现一个宗教上所谓“奇迹”一样。
首先来尝试这工作的是“五四运动”前一年,胡适之先生所提倡的“文学革命”。“革
命”这两个字,在这里不知道可害怕,有些地方是一听到就害怕的。但这和文学两字连起来
的“革命”,却没有法国革命的“革命”那么可怕,不过是革新,改换一个字,就很平和
了,我们就称为“文学革新”罢,中国文学上,这样的花样是很多的……然而,单是文学革
新是不够的,因为腐败思想,能用古文作,也能用白话作。所以后来就有人提倡思想革新。
(《三闲集》)
这里,鲁迅把“文学革命”,看作宗教上的“奇迹”一样,无异于让死掉的人活过来。
这也不是危言耸听,新文学运动实际上是对死的封建文学的革命。当然,鲁迅也指出,只有
文学革命是不够的,还要有思想的革命。
胡适在理论上提倡革命文学的同时,决心以实验主义的方法来实验白话作诗的可能性。
他努力去尝试,终于将零星写成的近七十首新诗结集为《尝试集》,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第一部白话诗集。胡适孤军奋战时,鲁迅给予他极大的支持和配合。鲁迅说:“我其实是不
喜欢做新诗的——但也不喜欢做古诗——只因为那时诗坛寂寞,所以打打边鼓,凑些热闹;
待到称为诗人的一出现,就洗手不作了。”(《集外集·序言》)鲁迅作新诗实在是为了给
胡适助威,给对新诗持怀疑态度的人一个有力的回击,1918年5月15日,他以唐俟的笔名
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梦》、《爱之神》和《桃花》三首白话诗,以后又发表过三首。
当胡适遭到学衡派与甲寅派的围攻时,鲁迅挺身而出,撰写《估学衡》与《答KS君》
等名文,给予胡先[马肃]、章士钊等人以有力的回击。有关这方面的内容,我在《鲁迅与
章士钊》等文中有介绍,此不赘述。
在学术研究方面,鲁迅与胡适之间,曾经过从甚密,相互切磋。从《鲁迅日记》中我们
知道,《中国小说史略》出书前后,鲁迅曾反复征求过胡适的意见。胡适在写作《中国章回
小说考证》的过程中,也多次向鲁迅请教。他们在讨论学术问题时,凡是认为正确的便欣然
表示同意;错误的便明言直说,从不含糊其辞,拐弯抹角;有疑问的,也不苟同、提出商榷
意见。这在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与胡适的《中国章回小说考
证》里,都有明确的记载。
胡适对鲁迅也多有赞誉之词,仰慕之情。
鲁迅发表了《狂人日记》以后,胡适便给予热烈的赞赏与高度的评价,称誉鲁迅是“白
话文学运动的健将”。胡适在1922年所写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一文中,回顾了五四
运动前后的小说创作情况时指出“这一年多(1921年以后)的小说月报已成了一个提倡
‘创作’的小说的重要机关,内中也曾有几篇很好的创作。但成绩最大的却是托名‘鲁迅’
的。他的短篇小说从四年前的《狂人日记》到最近的《阿Q正传》,虽然不多,差不多没有
不好的。”1922年8月11日,胡适在日记中还写道:“周氏兄弟最可爱,他们的天才都很
高。豫才兼有赏鉴力与创作力,而启明的赏鉴力虽佳,创作较少。”胡适是最早认识鲁迅小
说的价值的人之一。不言而喻,胡适对鲁迅小说的推崇,不仅肯定了鲁迅在文学史上的崇高
地位,而且对推动当时的白话文学的创作,起到了不可忽视的良好的作用。
对于鲁迅前期杂文,特别是在《新青年》发表的《随感录》,胡适对其中有些篇章,表
示了极大的赞赏。如《随感录·四十一》关于“学学大海”、“摆脱冷气”、“有一分热,
发一分光”这段寓意深刻的话,胡适说,看了这段文字,感动得“一夜不能好好的睡,时时
想到这段文章”。(《胡适来往书信选》上册)
对于鲁迅的翻译成就,胡适曾以《域外小说集》为例,与严复、林纾的翻译文章相比
较,认为鲁迅既有很高的古文工夫,又能直接了解西文,所以“域外小说集比林译的小说确
是高得多”。胡适在1958年的一次讲演中,仍然肯定鲁迅的成就:“《域外小说集》翻得
实在比林琴南的小说翻得好,是古文翻的小说中最了不得的好。”(《胡适讲演集(一)》
台北远流出版公司出版)
我们从胡适在1919年2月致钱玄同的信中知道,胡适原先“曾经拟过几条办法”,很
想做一部《中国小说史》”。据胡适说,“可惜没有试办的工夫”,终于未能遂愿。事隔三
年,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出版了,胡适对此不是心怀嫉妒,而是报以热情的夸奖,认为
“这是一部开山的创作,搜集甚勤,取材甚精,断制也甚严,可以替我们研究文学史的人节
省无数精力”。(胡适《白话文学史·自序》)
五四落潮以后,鲁迅与胡适的关系开始有了小裂痕。1926年前后,“现代评论派”陈
西滢与鲁迅发生激烈论战。胡适与陈西滢同是“现代评论派”的,以胡适的思想倾向来说,
当然是更亲近陈西滢。即使如此,胡适并没有介入这一争论,更没有对鲁迅进行任何公开的
指责,反而于同年5月自天津写了致鲁迅、周作人和陈西滢的信,居中调解,他说:
“你们三位都是我很敬爱的朋友,所以我感觉你们三位这八九个月的深仇也似的笔战是
朋友中最可惋惜的事。我深知“道你们三位都自信这回打的是一场正义之战;所以我不愿意
追溯这战争的原因与历史,更不愿评论此事的是非曲直,我最惋惜的是,当日各本良心的争
论之中,不免都夹杂着一点对于对方动机上的猜疑;由这一点动机上的猜疑,发生了不少笔
锋上的情感;由这些笔锋上的情感,更引起了层层猜疑,层层误解;猜疑愈深,误解更甚。
结果便是友谊上的破裂,而当日各本良心之主张就渐渐变成了对骂的笔战。”胡适最后还
说:“亲爱的朋友们,让我们从今以后,都向上走,都朝前走,不要回头睬那伤不了人的小
石子,更不要回头来自相践踏。我们的公敌是在我们的前面;我们进步的方向是朝上走。”
(《胡适来往书信选》上册)
从这封信可以看出,胡适是持息事宁人的态度,而不是支持陈西滢继续攻击鲁迅,胡适
对鲁迅还是比较尊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