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月末 》首先是大海的故事。海是小说中最重要的部分。因为海,各色人等才可能汇聚海边,献演他们爱恨情仇的生死篇章。
《 八月末 》还是一个关于季节的故事。虽然只截取海边的夏季,但四季流转中,还是泄露了人们世事难料的命运。
《 八月末 》又是一个关于艺术的故事。无论电影、绘画还是舞蹈,以及操持这些技艺的艺术家们,都将在这里撞击出疼痛而惨烈的火花。那是一种闭上眼睛就能看到的蓝色幽光,是扭曲并璀璨的一种生命的景象。
当然《 八月末 》也是爱的故事。只是无论怎样的爱都太坎坷,也太艰辛。所有的人都在冒险,也都在追逐,却又始终不能摆脱那种即将被淹没的恐惧。
所以《 八月末 》也是一个毁灭的故事。一些人死去,一些人在悔恨自责中煎熬。各种各样毁灭的方式,自毁,或置他人于死地。总之,血淋淋的,那是理性的凋零。于是《 八月末 》可能又是一个犯罪的故事,只是犯罪者大都因为心在滴血。
小说源于现实,又游离现实。主题是模糊的,也许又是多义的。人物的边缘化,导致了人物关系的斑驳陆离。他们追逐着唯美,却破碎着激情;他们期冀着温暖,又无端地残酷。如此若即若离的感觉,风流云散的凄惶,就仿佛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其实要写的原本是一部轻松的小说,但最终呈现的却依旧是沉重的悲伤。那是人所不能避免的某种宿命。暧昧而凄婉的,读后会伤心,却是不会落泪的那种伤心。
希望小说里能有诗一般的语言和意象,于是在描述中尝试着,让语言与故事同
等重要。
《 八月末 》还是一个关于季节的故事。虽然只截取海边的夏季,但四季流转中,还是泄露了人们世事难料的命运。
《 八月末 》又是一个关于艺术的故事。无论电影、绘画还是舞蹈,以及操持这些技艺的艺术家们,都将在这里撞击出疼痛而惨烈的火花。那是一种闭上眼睛就能看到的蓝色幽光,是扭曲并璀璨的一种生命的景象。
当然《 八月末 》也是爱的故事。只是无论怎样的爱都太坎坷,也太艰辛。所有的人都在冒险,也都在追逐,却又始终不能摆脱那种即将被淹没的恐惧。
所以《 八月末 》也是一个毁灭的故事。一些人死去,一些人在悔恨自责中煎熬。各种各样毁灭的方式,自毁,或置他人于死地。总之,血淋淋的,那是理性的凋零。于是《 八月末 》可能又是一个犯罪的故事,只是犯罪者大都因为心在滴血。
小说源于现实,又游离现实。主题是模糊的,也许又是多义的。人物的边缘化,导致了人物关系的斑驳陆离。他们追逐着唯美,却破碎着激情;他们期冀着温暖,又无端地残酷。如此若即若离的感觉,风流云散的凄惶,就仿佛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其实要写的原本是一部轻松的小说,但最终呈现的却依旧是沉重的悲伤。那是人所不能避免的某种宿命。暧昧而凄婉的,读后会伤心,却是不会落泪的那种伤心。
希望小说里能有诗一般的语言和意象,于是在描述中尝试着,让语言与故事同
等重要。
伊终于可以不受困扰了。在深秋的海岸,远远地,地平线消失在翻滚的阴云下。仿佛暗灰色的斑翳。模模糊糊的,那迷蒙的混沌。
伊裹着白色丝巾。在沙滩上飘荡。难以抵御的太平洋上的海风。她终于孤单了。那是她梦寐以求的。再没有左邻右舍的喧哗,楼上楼下的响动。或许也没有了,可以窥见的他人的隐秘。静寂。在海的浪中,只剩下一种景象了。那千篇一律的不舍昼夜的撞击。永远不变的浪涌。伊还是看到了远方的灯塔。在昏暗的光里。仿佛有歌声飘起。在海面上。那么遥远。再普通不过的灯塔了,却曾承载梦想。
伊,她从来不曾真的经历过凶杀案,更没有想过会发生在她身边。被杀的人和杀人的人她都认识。这案件就像秋季的阴雨一般,始终环绕在她的脑海中。只要闭上眼睛她就能看到,那个满身是血渍的姑娘。就站在伊的窗外。雨淋在她的身上。衣服紧贴在肌肤上。那血迹于是淡泊了下来,向下淌着,那夹带着血的雨滴。她就站在伊的窗外。仿佛在乞求着什么。但伊却什么也听不到。她只记住了,那一刻窗外雨中的那张扭曲而惊恐万状的脸。
伊一直觉得此生最大的遗憾,就是当她功成名就的时候却已年华老去。不,不单单是年华老去,而是几近于行将就木的时刻,她才拥有了这座海边的房子。这里远离城市中心,每天能看到大海波澜。在海边有这样一处房舍,是伊过去不敢想的。现在却踏踏实实地住进了“海岸家园”,从此每天凭栏远眺。
为了每日在沙滩上漫步,伊为自己定制了各种飘逸的服装。尤其那些能与海的不同色彩相搭配的丝巾,就更像是一道道彩虹,斑斓地排列在伊的衣橱中。
是的,搬来海边的时候伊就想到了,这里的寂寞。她还知道只要搬来这里,就意味着她将一年四季在此长住。她不像“海岸家园”的其他住户,只把这里当做夏天的房子。或者那些开车的人们,每天不辞劳苦地往返于城市和海边。
伊赤着脚走在沙滩上。白色丝巾被海风拖起一道白色的飘曳。想着几个月前这里的熙熙攘攘。尤其周末的时候人们蜂拥而至,让海滩变得嘈杂肮脏,甚而密不透风。那时候她真的很厌烦,以为这个喧嚣的夏季不属于她。现在好了,海边一片萧瑟荒凉,有时候甚至一天也看不到一个人。伊反而有点怀念那炎热的纷扰了,尤其当左邻右舍的房子里,再不会亮起午夜的灯光。
黄昏的风和黄昏的海浪。伊急急忙忙从厨房走出来。厨房的这扇门通向临海的阳台,而阳台下的木栈道则直接伸向大海。这就是“海岸庄园”的诱人之处,尤其沿海岸建造的这些房子,就像是建在海面上的宫殿。
伊合上了那本书。眼前晃动的只有疑惑。一个如此智慧的女人,何以为一个男人而失去了几乎全部的自我?那么就不是什么女权主义者了,起码不再是彻底的女权主义斗士。
伊突然想读一两页书,就顺手从书架上拿到了这一本。她不记得这本书是什么时候买的,更无从想象自己为什么要把一本莫测高深的书带回家。
伊读书是因为她已经对书一无所知。或者她并不是为了读书,只是为了等待书中的一个什么人。她知道她等的那个人并不是她的情人。她怎么可以用情人来形容他呢?不,她和她正在等的那个人素不相识。他只是他得以存在的一个载体。已经很多的夜晚,她等不到他。她想,为什么要称女人水性杨花?在爱情上无拘无束、瞬息万变的明明是男人。
伊裹着白色丝巾。在沙滩上飘荡。难以抵御的太平洋上的海风。她终于孤单了。那是她梦寐以求的。再没有左邻右舍的喧哗,楼上楼下的响动。或许也没有了,可以窥见的他人的隐秘。静寂。在海的浪中,只剩下一种景象了。那千篇一律的不舍昼夜的撞击。永远不变的浪涌。伊还是看到了远方的灯塔。在昏暗的光里。仿佛有歌声飘起。在海面上。那么遥远。再普通不过的灯塔了,却曾承载梦想。
伊,她从来不曾真的经历过凶杀案,更没有想过会发生在她身边。被杀的人和杀人的人她都认识。这案件就像秋季的阴雨一般,始终环绕在她的脑海中。只要闭上眼睛她就能看到,那个满身是血渍的姑娘。就站在伊的窗外。雨淋在她的身上。衣服紧贴在肌肤上。那血迹于是淡泊了下来,向下淌着,那夹带着血的雨滴。她就站在伊的窗外。仿佛在乞求着什么。但伊却什么也听不到。她只记住了,那一刻窗外雨中的那张扭曲而惊恐万状的脸。
伊一直觉得此生最大的遗憾,就是当她功成名就的时候却已年华老去。不,不单单是年华老去,而是几近于行将就木的时刻,她才拥有了这座海边的房子。这里远离城市中心,每天能看到大海波澜。在海边有这样一处房舍,是伊过去不敢想的。现在却踏踏实实地住进了“海岸家园”,从此每天凭栏远眺。
为了每日在沙滩上漫步,伊为自己定制了各种飘逸的服装。尤其那些能与海的不同色彩相搭配的丝巾,就更像是一道道彩虹,斑斓地排列在伊的衣橱中。
是的,搬来海边的时候伊就想到了,这里的寂寞。她还知道只要搬来这里,就意味着她将一年四季在此长住。她不像“海岸家园”的其他住户,只把这里当做夏天的房子。或者那些开车的人们,每天不辞劳苦地往返于城市和海边。
伊赤着脚走在沙滩上。白色丝巾被海风拖起一道白色的飘曳。想着几个月前这里的熙熙攘攘。尤其周末的时候人们蜂拥而至,让海滩变得嘈杂肮脏,甚而密不透风。那时候她真的很厌烦,以为这个喧嚣的夏季不属于她。现在好了,海边一片萧瑟荒凉,有时候甚至一天也看不到一个人。伊反而有点怀念那炎热的纷扰了,尤其当左邻右舍的房子里,再不会亮起午夜的灯光。
黄昏的风和黄昏的海浪。伊急急忙忙从厨房走出来。厨房的这扇门通向临海的阳台,而阳台下的木栈道则直接伸向大海。这就是“海岸庄园”的诱人之处,尤其沿海岸建造的这些房子,就像是建在海面上的宫殿。
伊合上了那本书。眼前晃动的只有疑惑。一个如此智慧的女人,何以为一个男人而失去了几乎全部的自我?那么就不是什么女权主义者了,起码不再是彻底的女权主义斗士。
伊突然想读一两页书,就顺手从书架上拿到了这一本。她不记得这本书是什么时候买的,更无从想象自己为什么要把一本莫测高深的书带回家。
伊读书是因为她已经对书一无所知。或者她并不是为了读书,只是为了等待书中的一个什么人。她知道她等的那个人并不是她的情人。她怎么可以用情人来形容他呢?不,她和她正在等的那个人素不相识。他只是他得以存在的一个载体。已经很多的夜晚,她等不到他。她想,为什么要称女人水性杨花?在爱情上无拘无束、瞬息万变的明明是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