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兵實紀》,明代軍事傢、抗倭名將戚繼光撰。戚繼光(1528—1588年),字無敬,號南塘,晚號孟渚。祖籍山東東牟(今萊蕪),生於山東登州(今蓬萊),出身將門。自幼跟隨父親讀書、習武,從小就立下了馳馬疆場,保國衛傢的志嚮,畢生 40 餘年在軍旅中度過。1549 年(嘉靖二十八年),21 歲的戚繼光帶兵從登州到薊鎮戌守,即守衛北京以北的長城。第二年,他回山東參加鄉試,教中了武舉人。同年又到北京參加會試。此時正值俺答率領蒙古軍揮兵南下,一直打到了北京的東直門下,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庚戌之變”。在京會試的武舉人奉命參加保衛京師的戰鬥,其時戚繼光被任命為總旗牌官。這一事件深深激發了戚繼光對北京防禦的憂慮,這就成了他其後針對薊北長城防禦撰寫《練兵實紀》這部軍事著作的最早契機。“庚戌之變”後,戚繼光根據薊北長城防禦的態勢及蒙古軍隊的情況撰寫了《備俺答策》,對當時的北京防禦提出了較有見地的策略,為後來的《練兵實紀》一書奠定了基礎。
1553 年(嘉靖三十二年),沿海地區倭寇猖獗,戚繼光被任命為署都指揮簽事,負責山東全省海防。在任內,他大力修建海防工事,整頓軍紀,加強練兵,使得山東海防日趨鞏固,受到朝廷的贊許。1555 年(嘉靖三十四年),他又被任命為浙江都指揮僉事,主管浙江全省的屯田事務。不久,東南沿海倭患嚴重,他被任命為浙江寧紹臺參將,管理寧波、紹興、臺州三府數十州縣的軍務。1558 年,他又再被提升為總兵官,鎮守福建及浙江金華、溫州二府,都督水陸諸戎務。在抗倭戰爭的實踐中,戚繼光愈來愈感到練兵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經明朝廷批準,1559 年,戚繼光在浙江義烏募兵建軍。兩年之內,他訓練了三千勁卒。這支軍隊作戰機智勇敢,使倭寇望之生畏,被人譽為“戚傢軍”。他在 1560 年間寫成的《紀效新書》,就是他在浙江練兵、作戰的經驗總結,同時也是此後抗倭戰爭中練兵、作戰的指導原則。在此後 30多年的抗倭戰爭中,“戚傢軍”戰無不勝,每次都以極小的代價取得重大的勝利。甚至還創造了殲倭上千名,而“戚傢軍”無一傷亡的戰例。戚繼光也因此被人譽為“常勝將軍”。
戚繼光訓練義烏兵,完全廢棄了明軍原來的衛所編製和舊的作戰規則,新創立了以鴛鴦陣為基礎的編製和作戰方法。鴛鴦陣的編製相當於現代一個步兵班,這是古代軍事史上劃時代的一個創舉。此陣法按照兵器協同的要求組成,根據需要還可臨時變化,使得軍隊基層單位的戰鬥力大大提高。
在抗倭戰爭取得勝利後,京城之北邊患又起。“元人北歸,屢謀興復”,薊北長城一帶亟須有能力的將領守衛。1568 年(隆慶二年),戚繼光被朝廷任命為都督同知,總理薊州、昌平、遼東、保定四鎮練兵,用權與總督相同。當時這四鎮是明王朝北京的軍事重鎮。戚繼光上任時,“薊邊兵政廢弛已久,一切營任行陣,志趣識見,皆患沿襲舊套。是以將不知兵,兵無節制已非一日。”原來的騎兵、步兵又不能協調作戰,因此戰鬥力極低。戚繼光到任之前的 17 年間,曾易大將 10 人,都因不能胜任邊守以罪革去。戚繼光奉命於危難之際,上任之後就對邊守軍政進行了仔細的調查分析,他决心整頓軍隊,重新訓練出一支有戰鬥力的新軍。《練兵實紀》就是在《紀效新書》的基礎上,為薊北練兵而作的。
《練兵實紀》起筆於 1568 年,成書於 1571 年。全書正集 9 捲,附雜集6 捲,約 10 餘萬字,中間還附有大量的圖說。《練兵實紀》和《紀效新書》是姊妹篇。戚繼光說,在南則《紀效新書》,在北則《練兵實紀》。兩部書都是以軍事訓練為主。其練兵原則基本相同,不同之處是《紀效新書》根據東南沿海的敵情、我情而寫,總結的是訓練義烏兵和對倭寇作戰的經驗;而《練兵實紀》則是根據當時華北,特別是薊北長城邊守的敵情、我情而寫,總結的是大兵團練兵、車騎步三軍協同作戰、訓練的經驗。前者突出的是以鴛鴦陣為核心,長短兵器單兵協調作戰的訓練。後者則是突出車步騎諸兵種協同作戰的訓練;前者重在練兵,後者重在練將。《練兵實紀》反映了當時編製、裝備的改進和練兵方法的革新精神。主要強調車營、騎營、步營的配合作戰,車兵、騎兵、步兵、銃手、炮手的協同攻守。這種協同作戰的思想,比起《紀效新書》又大大進了一步。從《紀效新書》到《練兵實紀》,記錄了戚繼光軍事思想發展的歷程,說明了練兵、作戰是根據不同的敵情、我情條件變化而變化的,也體現了從單兵教練到大兵團合成的全部內容。可以說,這兩部書在古代兵書中是比較完整係統、而且是頗見實效的兩部兵法名著。在此我們選錄《練兵實紀》而未選《紀效新書》,一是考慮篇幅有限,二是從其內容價值來看,前者比後者要更新、更全、更佳一些。
《練兵實紀》正、雜各集的主要內容分別是:
捲一,練伍法,計 46 條。主要講騎兵、步兵、車兵、輜重兵的“伍法”訓練,即隊列訓練。
捲二,練膽氣,計 43 條。強調軍官應愛護士兵、憂慮國事,士兵應服從指揮、勇敢殺敵。實際是一種政治訓練教材,以明賞罰和張膽鼓氣,作為提高戰鬥力之根本。
捲三,練耳目,計 16 條。主要講如何訓練士卒熟悉辨別金鼓、旗幟所顯示的各種指揮信號的能力。即“以形色之旗教其目,以金鼓之聲教其耳”,此為節制行列,調度指揮的訓練。
捲四,練手足,計 20 條。重在訓練士卒攻打防守、撕殺進退的軍事技能,“以進退之節教其足,以長短之利教其手”,使士卒適應實戰的要求。
捲五至捲八,介紹訓練營陣之法,主要有場操、行營、野營、戰約四個部分內容,概括了各兵種大兵團協同作戰的實戰要求。
捲九,練將,計 26 條。戚繼光認為:“練兵之要,先在練將。”這一捲和雜集中的《儲練通論》上、下二捲、《將官到任寶鑒》和《登壇口授》二捲,都是講如何訓練將領具備德、纔、識、藝四種基本的軍事素質。戚繼光要求將官為全軍表率,三軍首鋒,這些內容比起《紀效新書》大大超出了一步,為戚氏兵書中最有價值的部分。
雜集第五捲《軍器製解》,主要是講火器的研製、改進、使用和維護。
雜集第六捲《車步騎營陣解》。主要講車、步、騎及輜營的協同作戰訓練方法。這是戚繼光繼在《紀效新書》中提出鴛鴦陣長短武器配合作戰之後,又開闢出來的各兵種協同作戰的戰術新領域,也是古代軍事思想的一大飛躍。總而言之,戚繼光的兩部兵書主要是突出一個“練”字,大量的內容是講述訓練。嚴格要求、嚴格訓練,是戚繼光軍事思想的最大特色。這一思想對於我們今天仍有藉鑒作用。
講求實效是戚繼光軍事思想的又一重要之處,他反對華而不實,徒有形式的“花架子”。練兵提倡從實戰出發,一招一式都要講究實用。武器裝備也要求講求實際效能,衹要能殺敵,不要雕紋裝飾。
此外,戚繼光軍事著作的語言通俗易懂,可供普通士卒研讀,這在古代兵書中也是絶無僅有的。
畢生戎馬的戚繼光不僅有顯赫的戰功,而且在軍事科學的發展上有着傑出的貢獻,當時就有人說他“集古今名將之大成”。他在中國古代軍事史上,對軍事訓練、兵器製作和戰術思想都有極大的創見。清人錢熙祚在譯述《練兵實紀》時說:“觀其教練諸條,深切著明,有如面語。百世而下,猶想見當日軍容之盛。故宜戚鎮薊門數十年而邊境無事也”。
《練兵實紀》自出書後,就受到世人的註重,明代就有許多刻本流傳,此後《四庫全書》、《叢書集成》等都收編了此書。戚繼光的練兵思想對後世影響很大,400 多年來的軍事傢,都無不從戚繼光的著作中吸取營養。1942年,八路軍軍政雜志社還編寫了《戚繼光治兵語錄》、與《孫子》、《吳子》、《司馬法》、《尉繚子》等合編為《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叢書》,在延安出版發行,供八路軍幹部學習參考。
清代鹹豐,同治年間,曾國藩、鬍林翼、李鴻章等為鎮壓太平軍,編練湘、淮軍,主要就是以戚繼光的軍事思想作為指導原則。不過,他們編練湘、淮軍突出了私傢軍隊的性質,摒棄了戚繼光的抵抗外來侵略、保國衛民的建軍宗旨。繼湘、淮軍之後,袁世凱把持北洋水陸軍隊。其後大小軍閥四起,閻錫山訓練了“閻傢軍”,馬步芳訓練了“馬傢軍”,蔣介石也把自己的軍隊視為“蔣傢軍”。戚繼光軍事思想完全被他們麯解在一個“傢”字上。
正文據《四庫全書》本,又參校《叢書集成初編》本,略有校改。
1553 年(嘉靖三十二年),沿海地區倭寇猖獗,戚繼光被任命為署都指揮簽事,負責山東全省海防。在任內,他大力修建海防工事,整頓軍紀,加強練兵,使得山東海防日趨鞏固,受到朝廷的贊許。1555 年(嘉靖三十四年),他又被任命為浙江都指揮僉事,主管浙江全省的屯田事務。不久,東南沿海倭患嚴重,他被任命為浙江寧紹臺參將,管理寧波、紹興、臺州三府數十州縣的軍務。1558 年,他又再被提升為總兵官,鎮守福建及浙江金華、溫州二府,都督水陸諸戎務。在抗倭戰爭的實踐中,戚繼光愈來愈感到練兵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經明朝廷批準,1559 年,戚繼光在浙江義烏募兵建軍。兩年之內,他訓練了三千勁卒。這支軍隊作戰機智勇敢,使倭寇望之生畏,被人譽為“戚傢軍”。他在 1560 年間寫成的《紀效新書》,就是他在浙江練兵、作戰的經驗總結,同時也是此後抗倭戰爭中練兵、作戰的指導原則。在此後 30多年的抗倭戰爭中,“戚傢軍”戰無不勝,每次都以極小的代價取得重大的勝利。甚至還創造了殲倭上千名,而“戚傢軍”無一傷亡的戰例。戚繼光也因此被人譽為“常勝將軍”。
戚繼光訓練義烏兵,完全廢棄了明軍原來的衛所編製和舊的作戰規則,新創立了以鴛鴦陣為基礎的編製和作戰方法。鴛鴦陣的編製相當於現代一個步兵班,這是古代軍事史上劃時代的一個創舉。此陣法按照兵器協同的要求組成,根據需要還可臨時變化,使得軍隊基層單位的戰鬥力大大提高。
在抗倭戰爭取得勝利後,京城之北邊患又起。“元人北歸,屢謀興復”,薊北長城一帶亟須有能力的將領守衛。1568 年(隆慶二年),戚繼光被朝廷任命為都督同知,總理薊州、昌平、遼東、保定四鎮練兵,用權與總督相同。當時這四鎮是明王朝北京的軍事重鎮。戚繼光上任時,“薊邊兵政廢弛已久,一切營任行陣,志趣識見,皆患沿襲舊套。是以將不知兵,兵無節制已非一日。”原來的騎兵、步兵又不能協調作戰,因此戰鬥力極低。戚繼光到任之前的 17 年間,曾易大將 10 人,都因不能胜任邊守以罪革去。戚繼光奉命於危難之際,上任之後就對邊守軍政進行了仔細的調查分析,他决心整頓軍隊,重新訓練出一支有戰鬥力的新軍。《練兵實紀》就是在《紀效新書》的基礎上,為薊北練兵而作的。
《練兵實紀》起筆於 1568 年,成書於 1571 年。全書正集 9 捲,附雜集6 捲,約 10 餘萬字,中間還附有大量的圖說。《練兵實紀》和《紀效新書》是姊妹篇。戚繼光說,在南則《紀效新書》,在北則《練兵實紀》。兩部書都是以軍事訓練為主。其練兵原則基本相同,不同之處是《紀效新書》根據東南沿海的敵情、我情而寫,總結的是訓練義烏兵和對倭寇作戰的經驗;而《練兵實紀》則是根據當時華北,特別是薊北長城邊守的敵情、我情而寫,總結的是大兵團練兵、車騎步三軍協同作戰、訓練的經驗。前者突出的是以鴛鴦陣為核心,長短兵器單兵協調作戰的訓練。後者則是突出車步騎諸兵種協同作戰的訓練;前者重在練兵,後者重在練將。《練兵實紀》反映了當時編製、裝備的改進和練兵方法的革新精神。主要強調車營、騎營、步營的配合作戰,車兵、騎兵、步兵、銃手、炮手的協同攻守。這種協同作戰的思想,比起《紀效新書》又大大進了一步。從《紀效新書》到《練兵實紀》,記錄了戚繼光軍事思想發展的歷程,說明了練兵、作戰是根據不同的敵情、我情條件變化而變化的,也體現了從單兵教練到大兵團合成的全部內容。可以說,這兩部書在古代兵書中是比較完整係統、而且是頗見實效的兩部兵法名著。在此我們選錄《練兵實紀》而未選《紀效新書》,一是考慮篇幅有限,二是從其內容價值來看,前者比後者要更新、更全、更佳一些。
《練兵實紀》正、雜各集的主要內容分別是:
捲一,練伍法,計 46 條。主要講騎兵、步兵、車兵、輜重兵的“伍法”訓練,即隊列訓練。
捲二,練膽氣,計 43 條。強調軍官應愛護士兵、憂慮國事,士兵應服從指揮、勇敢殺敵。實際是一種政治訓練教材,以明賞罰和張膽鼓氣,作為提高戰鬥力之根本。
捲三,練耳目,計 16 條。主要講如何訓練士卒熟悉辨別金鼓、旗幟所顯示的各種指揮信號的能力。即“以形色之旗教其目,以金鼓之聲教其耳”,此為節制行列,調度指揮的訓練。
捲四,練手足,計 20 條。重在訓練士卒攻打防守、撕殺進退的軍事技能,“以進退之節教其足,以長短之利教其手”,使士卒適應實戰的要求。
捲五至捲八,介紹訓練營陣之法,主要有場操、行營、野營、戰約四個部分內容,概括了各兵種大兵團協同作戰的實戰要求。
捲九,練將,計 26 條。戚繼光認為:“練兵之要,先在練將。”這一捲和雜集中的《儲練通論》上、下二捲、《將官到任寶鑒》和《登壇口授》二捲,都是講如何訓練將領具備德、纔、識、藝四種基本的軍事素質。戚繼光要求將官為全軍表率,三軍首鋒,這些內容比起《紀效新書》大大超出了一步,為戚氏兵書中最有價值的部分。
雜集第五捲《軍器製解》,主要是講火器的研製、改進、使用和維護。
雜集第六捲《車步騎營陣解》。主要講車、步、騎及輜營的協同作戰訓練方法。這是戚繼光繼在《紀效新書》中提出鴛鴦陣長短武器配合作戰之後,又開闢出來的各兵種協同作戰的戰術新領域,也是古代軍事思想的一大飛躍。總而言之,戚繼光的兩部兵書主要是突出一個“練”字,大量的內容是講述訓練。嚴格要求、嚴格訓練,是戚繼光軍事思想的最大特色。這一思想對於我們今天仍有藉鑒作用。
講求實效是戚繼光軍事思想的又一重要之處,他反對華而不實,徒有形式的“花架子”。練兵提倡從實戰出發,一招一式都要講究實用。武器裝備也要求講求實際效能,衹要能殺敵,不要雕紋裝飾。
此外,戚繼光軍事著作的語言通俗易懂,可供普通士卒研讀,這在古代兵書中也是絶無僅有的。
畢生戎馬的戚繼光不僅有顯赫的戰功,而且在軍事科學的發展上有着傑出的貢獻,當時就有人說他“集古今名將之大成”。他在中國古代軍事史上,對軍事訓練、兵器製作和戰術思想都有極大的創見。清人錢熙祚在譯述《練兵實紀》時說:“觀其教練諸條,深切著明,有如面語。百世而下,猶想見當日軍容之盛。故宜戚鎮薊門數十年而邊境無事也”。
《練兵實紀》自出書後,就受到世人的註重,明代就有許多刻本流傳,此後《四庫全書》、《叢書集成》等都收編了此書。戚繼光的練兵思想對後世影響很大,400 多年來的軍事傢,都無不從戚繼光的著作中吸取營養。1942年,八路軍軍政雜志社還編寫了《戚繼光治兵語錄》、與《孫子》、《吳子》、《司馬法》、《尉繚子》等合編為《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叢書》,在延安出版發行,供八路軍幹部學習參考。
清代鹹豐,同治年間,曾國藩、鬍林翼、李鴻章等為鎮壓太平軍,編練湘、淮軍,主要就是以戚繼光的軍事思想作為指導原則。不過,他們編練湘、淮軍突出了私傢軍隊的性質,摒棄了戚繼光的抵抗外來侵略、保國衛民的建軍宗旨。繼湘、淮軍之後,袁世凱把持北洋水陸軍隊。其後大小軍閥四起,閻錫山訓練了“閻傢軍”,馬步芳訓練了“馬傢軍”,蔣介石也把自己的軍隊視為“蔣傢軍”。戚繼光軍事思想完全被他們麯解在一個“傢”字上。
正文據《四庫全書》本,又參校《叢書集成初編》本,略有校改。
分給教習次第(十五條)。
一。行伍之卒,愚夫也;介胃之士,未閑文墨者也。故其為辭必鄙近通俗,條約貴簡,但欲成桓桓節制之師,十全無一隙漏,即此十册未見其多,總而約之,一語足該矣。請求之。
一。給習之術,必須先以練將册給將,練卒册給卒,每隊一册,每一旗擇一識字人誦訓講解,全隊口念心記。
一。尋常比較武藝,點卯不到,小有過失,事幹人衆,應責治者,即以條約為賞罰。凡能誦五條免打一棍,如此行去,不待戒而自熟。
一。俟熟,將此本見之行事之實以信之;習而未通者,因其行事而通之。
一。練伍一册,止是選兵練伍之將宜全習之,此開練第一首務也。兵法鬥萬衆如一人,臂指節制之根要,鹹屬於此,不可不詳玩而信行之。
一。次將練耳目一册,給將卒通習之如前。
一。次將練手足一册,給大小將領,預備什物,分撥教師教習之。
一。次將行伍一册,給發習之如前。
一。次將野營一册,給發習之如前。
一。次將戰約一册,給發習之如前。
一。士卒應罰背條款者,不必一字一句順文背出,但每款內能記念得大義是要如何,即準為背熟之例。
一。將領偏裨而上,須條條款款背記,即練卒條款,將官亦必誦熟。
一。士卒每次衹與一册,每册多不過數十條,一日限定短條記三條,長出一條,一月可記二册,俟一册熟再給一册,今所刊書册,每一捲為一本者,正謂便於刷印,頒給隊伍耳。
一。附儲將材料一捲,論練兵一捲,皆將兵之官與將將者之所有事也。不必用以訓士卒。如卒中能自奮習者聽。
一。如此教之,庶愚蒙士卒,日誘其入而不見其多,大約一軍之義,即至愚者皆得通曉。如此,可以人自為戰,謂之節制之師,謂之兔罝幹城,舉行伍之下皆知兵之將矣。以一數十,擴而充之,一年之內,節制數十萬,可以立就雲。
一。行伍之卒,愚夫也;介胃之士,未閑文墨者也。故其為辭必鄙近通俗,條約貴簡,但欲成桓桓節制之師,十全無一隙漏,即此十册未見其多,總而約之,一語足該矣。請求之。
一。給習之術,必須先以練將册給將,練卒册給卒,每隊一册,每一旗擇一識字人誦訓講解,全隊口念心記。
一。尋常比較武藝,點卯不到,小有過失,事幹人衆,應責治者,即以條約為賞罰。凡能誦五條免打一棍,如此行去,不待戒而自熟。
一。俟熟,將此本見之行事之實以信之;習而未通者,因其行事而通之。
一。練伍一册,止是選兵練伍之將宜全習之,此開練第一首務也。兵法鬥萬衆如一人,臂指節制之根要,鹹屬於此,不可不詳玩而信行之。
一。次將練耳目一册,給將卒通習之如前。
一。次將練手足一册,給大小將領,預備什物,分撥教師教習之。
一。次將行伍一册,給發習之如前。
一。次將野營一册,給發習之如前。
一。次將戰約一册,給發習之如前。
一。士卒應罰背條款者,不必一字一句順文背出,但每款內能記念得大義是要如何,即準為背熟之例。
一。將領偏裨而上,須條條款款背記,即練卒條款,將官亦必誦熟。
一。士卒每次衹與一册,每册多不過數十條,一日限定短條記三條,長出一條,一月可記二册,俟一册熟再給一册,今所刊書册,每一捲為一本者,正謂便於刷印,頒給隊伍耳。
一。附儲將材料一捲,論練兵一捲,皆將兵之官與將將者之所有事也。不必用以訓士卒。如卒中能自奮習者聽。
一。如此教之,庶愚蒙士卒,日誘其入而不見其多,大約一軍之義,即至愚者皆得通曉。如此,可以人自為戰,謂之節制之師,謂之兔罝幹城,舉行伍之下皆知兵之將矣。以一數十,擴而充之,一年之內,節制數十萬,可以立就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