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 军事类>> 楊南柯 Yang Nake   中國 China   秦朝  
三十六計 Thirty-Six
  《三十六計》作者:楊南柯,秦朝鹹陽人。是根據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鬥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遺産之一。“三十六計”一語,先於著書之年,語源可考自南朝宋將檀道濟(?—公元436年),據《南齊書.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為上計,汝父子唯應走耳。”意為敗局已定,無可輓回,唯有退卻,方是上策。此語後人賡相沿用,宋代惠洪《冷齋夜話》:“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語的人更多。於是有心人採集群書,編撰成《三十六計》。但此書為何時何人所撰已難確考。
  原書按計名排列,共分六套,即勝戰計、敵戰計、攻戰計、混戰計、並戰計、敗戰計。前三套是處於優勢所用之計,後三套是處於劣勢所用之計。每套各包含六計,總共三十六計。其中每計名稱後的解說,均係依據《易經》中的陰陽變化之理及古代兵傢剛柔、奇正、攻防、彼己、虛實、主客等對立關係相互轉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樸素的軍事辯證法的因素。解說後的按語,多引證宋代以前的戰例和孫武、吳起、尉繚子等兵傢的精闢語句。全書還有總說和跋。
  三十六計是我國古代兵傢計謀的總結和軍事謀略學的寶貴遺産,為便於人們熟記這三十六條妙計,有位學者在三十六計中每取一字,依序組成一首詩:金玉檀公策,藉以擒劫賊,魚蛇海間笑,羊虎桃桑隔,樹暗走癡故,釜空苦遠客,屋梁有美屍,擊魏連伐虢。
  全詩除了檀公策外,每字包含了三十六計中的一計,依序為:金蟬脫殼、拋磚引玉、藉刀殺人、以逸待勞、擒賊擒王、趁火打劫、關門捉賊、渾水摸魚、打草驚蛇、瞞天過海、反間計、笑裏藏刀、順手牽羊、調虎離山、李代桃僵、指桑駡槐、隔岸觀火、樹上開花、暗渡陳倉、走為上、假癡不癲、欲擒故縱、釜底抽薪、空城計、苦肉計、遠交近攻、反客為主、上屋抽梯、偷梁換柱、無中生有、美人計、藉屍還魂、聲東擊西、圍魏救趙、連環計、假道伐虢。
  現傳《三十六計》較早版本係1941年由成都興華印刷廠所用土紙翻印的,封面書《三十六計》,旁註“秘本兵法”,並說明原書是手抄本,1941年在分州(今陝西省分縣)某書攤發現,抄本前部“都係養生之談,而未尾數十篇,附抄三十六計,解釋皆用兵法,然後知其果為兵法也。”1961年,收藏者叔和在《光明日報》撰文加以介紹後,又將這土紙本贈給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學院。此後便出現了各種翻印和傳抄的版本。
三十六計
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
  六六三十六,數中有術,術中有數。陰陽燮理,機在其中。機不可設,設則不中。
  
  第01計瞞天過海:備周則意怠,常見則不疑。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太陽,太陰。
  
  第02計圍魏救趙:共敵不如分敵,敵陽不如敵陰。
  
  第03計藉刀殺人:敵已明,友未定,引友殺敵。不自出力,以《損》推演。
  
  第04計以逸待勞:睏敵之勢,不以戰。損剛益柔。
  
  第05計趁火打劫:敵之害大,就勢取利,剛决柔也。
  
  第06計聲東擊西:敵志亂萃,不虞。坤下兌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第07計無中生有:誑也,非誑也,實其所誑也。少陰、太陰、太陽。
  
  第08計暗渡陳倉:示之以動,利其靜而有主,“益動而巽”。
  
  第09計隔岸觀火:陽乖序亂,陰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勢自斃。順以動豫,豫順以動。
  
  第10計笑裏藏刀:信而安之,陰以圖之。備而後動,勿使有變。剛中柔外也。
  
  第11計李代桃僵:勢必有損,損陰以益陽。
  
  第12計順手牽羊:微隙在所必乘,微利在所必得。少陰,少陽。
  
  第13計打草驚蛇:疑以叩實,察而後動。復者,陰之媒也。
  
  第14計藉屍還魂:有用者,不可藉;不能用者,求藉。藉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第15計調虎離山:待天以睏之,用人以誘之,往蹇來返。
  
  第16計欲擒姑縱:逼則反兵,走則減勢。緊隨勿迫,纍其氣力,消其鬥志,散而後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
  
  第17計拋磚引玉:類以誘之,擊蒙也。
  
  第18計擒賊擒王:摧其堅,奪其魁,以解其體。竜戰於野,其道窮也。
  
  第19計釜底抽薪:不敵其力,而消其勢,兌下乾上之象。
  
  第20計混水摸魚:乘其陰亂,利其弱而無主。隨,以嚮晦入宴息。
  
  第21計金蟬脫殼:存其形,完其勢;友不疑,敵不動。巽而止蠱。
  
  第22計關門捉賊:小敵睏之。剝,不利有攸往。
  
  第23計遠交近攻:形禁勢格,利從近取,害以遠隔。上火下澤。
  
  第24計假道伐虢:兩大之間,敵脅以從,我假以勢。睏,有言不信。
  
  第25計偷梁換柱:頻更其陣,抽其勁旅,待其自敗,而後乘之。曳其輪也。
  
  第26計指桑駡槐:大凌小者,警以誘之。剛中而應,行險而順。
  
  第27計假癡不癲:寧偽作不知不為,不偽作假知妄為。靜不露機,雲雷屯也。
  
  第28計上屋抽梯:假之以便,唆之使前,斷其援應,陷之死地。遇毒,位不當也。
  
  第29計樹上開花:藉局布勢,力小勢大。鴻漸於陸,其羽可以為儀也。
  
  第30計反客為主:乘隙插足,扼其主機,漸之進也。
  
  第31計美人計:兵強者,攻其將;將智者,伐其情。將弱兵頽,其勢自萎。利用禦寇,順相保也。
  
  第32計空城計:虛者虛之,疑中生疑。剛柔之際,奇而復奇。
  
  第33計反間計:疑中之疑。比之自內,不自失也。
  
  第34計苦肉計:人不自害,受害必真。假真真假,間以得行。童蒙之吉,順以巽也。
  
  第35計連環計:將多兵衆,不可以敵,使其自纍,以殺其勢。在師中吉,承天寵也。
  
  第36計走為上:全師避敵。左次無咎,未失常也。
第一套 勝戰計
  處於絶對優勢地位之計謀。君禦臣、大國禦小國之術也。亢竜有悔。
  
  第一計 瞞天過海
  本指光天化日之下不讓天知道就過了大海。形容極大的欺騙和謊言,什麽樣的欺騙手段都使得出來。
  【原典】
  備周則意怠①;常見則不疑。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②。太陽,太陰③。
  【註釋】
  ①備周則意怠:防備十分周密,往往容易讓人鬥志鬆懈,削弱戰力。
  ②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陰陽是我國古代傳統哲學和文化思想的基點,其思想籠罩着大千宇宙、細末塵埃,並影響到意識形態的一切領域。陰陽學說是把宇宙萬物作為對立的統一體來看待,表現出樸素的辯證思想。陰、陽二字早在甲骨文、金文中出現過,但作為陰氣、陽氣的陰陽學說,最早是由道傢始祖楚國人老子所倡導,並非《易經》提出。此計中所講的陰指機密、隱蔽;陽,指公開、暴露。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在兵法上是說秘計往往隱藏於公開的事物裏,而不在公開事物的對立面上。
  ③太陽,太陰:太,極,極大。此句指非常公開的事物裏往往藴藏着非常機密的計謀。
  【釋義】
  防備得周全時,更容易麻痹大意;習以為常的事,也常會失去警戒。秘密常潛藏在公開的事物裏,並非存在於公開暴露的事物之外。公開暴露的事物發展到極端,就形成了最隱秘的潛藏狀態。
  【淺解】
  所謂瞞天過海,就是故意一而再、再而三地用偽裝的手段迷惑、欺騙對方,使對方放鬆戒備,然後突然行動,從而達到取勝的目的。
  【按語】
  陰謀作為,不能於背時秘處行之。夜半行竊,僻巷殺人,愚俗之行,非謀士之所為也。如:開皇九年,大舉伐陳。先是弼請緣江防人,每交代之際,必集歷陽,大列旗幟,營幕蔽野。陳人以為大兵至,悉發國中士馬,既而知防人交代。其衆復散,後以為常,不復設備,及若弼以大軍濟江,陳人弗之覺也。因襲南徐州,拔之。
  【解析】
  “瞞天過海”之謀略决不可以與“欺上瞞下”、“掩耳盜鈴”或者諸如夜中行竊、拖人衣裘、僻處謀命之類等同,也决不是謀略之士所應當做的事情。雖然,這兩種在某種程度上都含有欺騙性在內,但其動機、性質、目的是不相同的,自是不可以混為一談。這一計的兵法運用,常常是着眼於人們在觀察處理世事中,由於對某些事情的習見不疑而自覺不自覺地産生了疏漏和鬆懈,故能乘虛而示假隱真,掩蓋某種軍事行動,把握時機,出奇製勝。
  【探源】
  見《永樂大典—薛仁貴徵遼事略》。唐太宗貞觀十七年,御驾親徵,領三十萬大軍以寧東土。一日,浩蕩大軍東進來到大海邊上,帝見眼前衹是白浪排空,海茫無窮,即嚮衆總管問及 過海之計,四下面面相覷。忽傳一個近居海上的豪民請求見駕,並稱三十萬過海軍糧此傢業已獨備。帝大喜,便率百官隨這豪民來到海邊。衹見萬戶皆用一彩幕遮圍,十分嚴密。豪民老人東嚮倒步引帝入室。室內更是綉幔彩錦,茵褥鋪地。百官進酒,宴飲甚樂。不久,風聲四起,波響如雷,杯盞傾側,人身搖動,良久不止。太宗警驚,忙令近臣揭開彩幕察看,不看則已,一看愕然。滿目皆一片清清海水橫無際涯,哪裏是什麽在豪民傢作客,大軍竟然已航行在大海之上了!原來這豪民是新招壯士薛仁貴扮成,這“瞞天過海”計策就是他策劃的。 “瞞天過海”用在兵法上,實屬一種示假隱真的疑兵之計, 用來作戰役偽裝,以期達到出其不意的戰鬥成果。
  【故事】
  公元589年,隋朝將大舉攻打陳國。這陳國乃是公元557年陳霸先稱帝建國,定國號為陳,建都城於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戰前,隋朝將領賀若弼因奉命統領江防,經常組織沿江守備部隊調防。每次調防都命令部隊於歷陽(也就是今天安徽省和縣一帶地方)集中。還特令三軍集中時,必須大列旗幟,遍支警帳,張揚聲勢,以迷惑陳國。果真陳國難辨虛實,起初以為大軍將至,盡發國中士卒兵馬,準備迎敵面戰。可是不久,又發現是隋軍守備人馬調防,並非出擊,陳便撤回集結的迎戰部隊。如此五次三番,隋軍調防頻繁,蛛絲馬跡一點不露,陳國竟然也司空見慣,戒備鬆懈。直到隋將賀若弼大軍渡江而來,陳國居然未有覺察。隋軍如同天兵壓頂,令陳兵猝不及防,遂一舉拔取陳國的南徐州(今天的講蘇省鎮江市一帶)。
  
  
  第二計 圍魏救趙
  本指圍攻魏國的都城以解救趙國。現藉指用包超敵人的後方來迫使它撤兵的戰術。
  【原典】
  共敵不如分敵①,敵陽不如敵陰②。
  【註釋】
  ①共敵不如分敵:共,集中的。分,分散,使分散。句意:攻打集中的敵人,不如設法分散它而後再打。 
  ②敵陽不如敵陰:敵,動詞,攻打。句意為 先打擊氣勢旺盛的敵人,不如後打擊氣勢旺盛的敵人。
  【釋義】
  進攻兵力集中、實力強大的敵軍,不如使強大的敵軍分散減弱了再攻擊。攻擊敵軍的強盛部位,不如攻擊敵軍的薄弱部份來得有效。
  【淺解】
  所謂圍魏救趙,是指當敵人實力強大時,要避免和強敵正面决戰,應該采取迂回戰術,迫使敵人分散兵力,然後抓住敵人的薄弱環節發動攻擊,緻敵於死地。
  【按語】
  治兵如治水:銳者避其鋒,如導疏;弱者塞其虛,如築堰。故當齊救趙 時,孫子謂田忌曰:“夫解雜亂糾紛者不控拳,救鬥者,不搏擊,批亢搗虛,形格勢禁,則自為解耳。”
  【解析】
  對敵作戰,好比治水:敵人勢頭強大,就要躲過衝擊,如用疏導之法分流。對弱小的敵人,就抓住時機消滅它,就象築堤圍堰,不讓水流走。所以當齊救趙時,孫子對田忌說:“想理順亂絲和結繩,衹能用手指慢慢去解開,不能握緊拳頭去捶打;排解搏鬥糾紛,衹能動口勸說,不能動手參加。對敵人,應避實就虛,攻其要害,使敵方受到挫折,受到牽製,圍困可以自解。”
  【故事】
  公元前354年,趙國進攻衛國,迫使衛國屈服於它。衛國原來是入朝魏國的,現在改嚮親附趙國,魏惠王不由十分惱火,於是决定派龐涓討伐趙國。不到一年時間,龐涓便攻到了趙國的國都邯鄲。邯鄲危在旦夕。趙國國君趙成侯一面竭力固守,一面派人火速奔往齊國求救(此時,趙國與齊國結盟)。齊威王任命田忌為主將,以孫臏為軍師,率軍救趙。孫臏出計,要軍中最不會打仗的齊城、高唐佯攻魏國的軍事要地——襄陵,以麻痹魏軍。而大軍卻繞到直插大梁。龐涓得到魏惠王的命令衹得火速反國救援。魏軍為疲憊之師,怎能打過齊國以逸待勞的精銳之師。所以大敗。
  
  第三計 藉刀殺人
  比喻自己不出面,假藉別人的手去害人。
  【原典】
  敵已明,友未定①,引友殺敵,不自出力,以《損》②推演。
  【註釋】
  ①友未定:“友”指軍事上的盟者,也即除敵、我兩方之外的第三者中,可以一時結盟而藉力的人、集團或國傢。友未定,就是說盟友對主戰的雙方,尚持徘徊、觀望的態度,其主意不明不定的情況。
  ②《損》:出自《易經·損》卦:“損:有孚,元吉,無咎,可貞,利有攸往。”孚,信用。元,大。貞,正。意即,取抑省之道去行事,衹要有誠心,就會有大的吉利,沒有錯失,合於正道,這樣行事就可一切如意。又有《象》損卦:“損:損下益上,其道上行。”意指“損”與“益”的轉化關係,藉用盟友的力量去打擊敵人,勢必要使盟友受到損失,但盟友的損失正可以換得自己的利益。
  【釋義】
  敵人的情況已經明了,友方的態度尚未確定。利用友方的力量去消滅敵人,自己不需要付出什麽力量。這是從《損》卦推演出的計策。
  【淺解】
  所謂藉刀殺人,是指在對付敵人的時候,自己不動手,而利用第三者的力量去攻擊敵人,用以保存自己的實力;再進一步,則巧妙地利用敵人的內部矛盾,使其自相殘殺,以達到緻敵於死地的目的。
  【按語】
  敵象已露,而另一勢力更張,將有所為,便應藉此力以毀敵人。如:鄭桓公將欲襲鄶,先嚮鄶之豪傑、良臣、辨智、果敢之士,盡書姓名,擇鄶之良田賂之,為官爵之名而書之,因為設壇場郭門之處而埋之,釁之以雞緞,若盟狀。鄶君以為內難也,而盡殺其良臣。桓公襲鄶,遂取之。諸葛亮之和吳拒魏,及關羽圍樊、裹,曹欲徙都,懿及蔣濟說曹曰:“劉備、孫權外親內疏,關羽得志,權心不願也。可遣人躡其後,許割江南以封權,則樊圍自釋。”曹從之,羽遂見擒。
  【故事】
  劉秀藉刀殺李鐵。
  
  第四計 以逸待勞
  指作戰時不首先出擊,養精蓄銳,以對付從遠道來的疲勞的敵人。
  【原典】
  睏敵之勢①,不以戰;損剛益柔②。
  【註釋】
  ①睏敵之勢:迫使敵入處於圍頓的境地。
  ②損剛益柔:語出《易經.損》。“剛”、“柔”是兩個相對的事物現象,在一定的條件下相對的兩方有可相互轉化。“損”,卦名。本卦為異卦相疊(兌下艮上)。上卦為艮,艮為山,下卦為兌,兌為澤。上山下澤,意為大澤浸蝕山根之象,也就說有水浸潤着山,抑損着山,故卦名叫損”。“損剛益柔”是根據此卦象講述“剛柔相推,而主變化”的普遍道理和法則。 此計正是根據“損”卦的道理,以“剛”喻敵,以“柔”喻已,意謂睏敵可用積極防禦,逐漸消耗敵人的有生力量,使之由強變弱,而我因勢利導又可使自己變被動為主動,不一定要用直接進攻的方法,同樣可以製勝。
  【按語】
  此即緻敵之法也。兵書云:“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逸,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兵書論敵,此為論勢,則其旨非擇地以待敵;面在以簡馭繁,以不變應變,以小變應大變,以不動應動以小動應大動,以樞應環也。如:管仲寓軍令於內政,實而備之;孫臏於馬陵道伏擊龐涓;李牧守雁門,久而不戰,而實備之,戰而大破匈奴。
  【故事】
  三國時,吳國殺了關羽,劉備怒不可遏,親自率領七十萬大軍伐吳。蜀軍從長江上遊順流進擊,居高臨下,勢如破竹。舉兵東下,連勝十餘陣,銳氣正盛,直至彝陵,哮亭一帶,深入吳國腹地五六百裏。孫權命青年將領陸遜為大都督,率五萬人迎戰。陸遜深諳兵法,正確地分析了形勢,認為劉備銳氣始盛,並且居高臨下,吳軍難以進攻。於是决定實行戰略退卻,以觀其變。吳軍完全撤出山地,這樣,蜀軍在五六百裏的山地一帶難以展開,反而處於被動地位,欲戰不能,兵疲意阻。相持半年,蜀軍鬥志鬆懈。陸遜看到蜀軍戰綫綿延數百裏,首尾難顧,在山林安營紮寨,犯了兵傢之忌。時機成熟,陸遜下令全面反攻,打得蜀軍措手不及。陸遜—把火,燒毀蜀軍七百裏連營,蜀軍大亂,傷亡慘重,慌忙撤退。陸遜創造了戰爭史上以少勝多、後發製人的著名戰例。
  
  第五計 趁火打劫
  本指趁人傢失火的時候去搶東西。現比喻乘人之危,撈一把。
  【原典】
  敵之害大①,就勢取利,剛决柔也②。
  【註釋】
  ①敵之害大:害,指敵人所遭遇到的睏難,危厄的處境。
  ②剛决柔也:語出《易經.央》卦。央,卦名。本卦為異卦相疊(乾下兌上)。上卦為兌,兌為澤;下卦為乾,乾為天。兌上乾下,意為有洪水漲上天之象。《央央》的《彖》辭說:“央,决也。剛决柔也。”决,衝决、衝開、去掉的意思。因乾卦為六十四卦的第一卦,乾為天,是大吉大利,吉利的貞卜,所以此卦的本義是力爭上遊,剛健不屈。所謂剛决柔,就是下乾這個陽剛之卦,在衝决上兌這個陰柔的卦。此計是以“剛”喻己,以“柔”喻敵,言乘敵之危,就勢而取勝的意思。
  【按語】
  敵害在內,則劫其地;敵害在外,則劫其民;內外交害,敗劫其國。如:越王乘吳國內蟹稻不遺種而謀攻之,後卒乘吳北會諸侯於黃池之際,國內空虛,因而搗之,大獲全勝。
  【故事】
  多爾袞趁亂入關。
  
  第六計 聲東擊西
  指表面上聲言要攻打東面,其實是攻打西面。軍事上使敵人産生錯覺的一種戰術。
  【原典】
  敵志亂萃①,不虞②,坤下兌上 ③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註釋】
  ①敵志亂萃:援引《易經.萃》卦中《象》辭:“乃亂乃萃,其志亂也”之意。萃,悴,即憔悴。是說敵人情志混亂而且憔悴。
  ②不虞:未意科,未預料。
  ③坤下兌上:萃卦為異卦相疊(坤下兌上)。上卦為兌,兌為澤;下並為坤,坤為地。有澤水淹及大地,洪水橫流之象。
  此計是運用“坤下兌上”之卦象的象理,喻“敵志亂萃”而造成了錯失叢雜、危機四伏的處境,我則要抓住敵人這不能自控的混亂之勢,機動靈活地運用時東時西,似打似離,不攻而示它以攻,欲攻而又示之以不攻等戰術,進一步造成敵人的錯覺,出其不意地一舉奪勝。
  【按語】
  西漢,七國反,周亞夫堅壁不戰。吳兵奔壁之東南陬,亞夫便備西北;已而吳王精兵果攻西北,遂不得入。此敵志不亂,能自去也。漢末,朱雋圍黃巾於宛,張圍結壘,起土山以臨城內,鳴鼓攻其西南,黃巾悉衆赴之,雋自將精兵五千,掩其東北,遂乘虛而入。此敵志亂萃,不虞也。然則聲東擊西之策,須視敵志亂否為定。亂,則勝;不亂,將自取敗亡,險策也。
  【故事】
  韓信木罌渡黃河。
首頁>> 文學>> 军事类>> 楊南柯 Yang Nake   中國 China   秦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