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玉泉明珠
大宋朝元丰二年(1079年)七月二十八日。从汴京城出来的差官,带着兵丁,
在夏日的骄阳之下,策马直奔湖州衙门而来。
他们奉朝廷之命,前来逮捕大学士苏东坡。
其实,神宗皇帝也没下什么特别严厉的命令,但是命令到了捉拿苏东坡的差役
手中,便气势汹汹,如狼似虎,简直像是要拿住苏学士当场问斩了。
大热的天,苏学士正便衣小帽地和一群朋友在后院的书房里摇着扇子聊天。苏
东坡怕热,又性喜开阔,他把书房设在州街的一个偏殿里,靠着前后大开的殿门,
穿堂风从前后院的高大树木中吹过,殿内凉意森森,阳光照在地上也是绿荫荫的。
苏东坡的朋友们或者烹茶传饮,或者对弃窗前,或者在覆射,赌个小东道。
苏公侧卧小榻,正眯着眼养神,听朋友们在为昨晚的小赌局争吵。这时衙门的
管事满头大汗地跑进来,浑身发疟疾似地抖着,两腿一软就跪倒在苏公面前,凄惨
地叫道:“大人,坏事啦!朝、朝、朝廷降旨,要抓、抓大人您啦!”
苏东坡一下子跳起来,问道:
“这话从何说起呢?”
“小的不、不明白,从京里下来的差役,满、满院子都是,领头的差官口口声
声叫着大人您的名字,要您马上出去。”
苏东坡目瞪口呆,一介文人,何曾有什么大罪,要弄到如此地步?不觉已是一
身大汗,再问道:
“有何罪名吗?”
“小的问了,他们说要大人您自己出去就知晓了。”
苏东坡一看自己身上的衣服,怎能面见京城来的官员呢?连忙叫管家去拿官服
出来。又一想,已经是罪人了,穿官服怕是不合适了,又问朋友的意见。
堂上的人已经溜去大半,还有些是苏东坡的挚友,不便马上离去。见到苏东坡
一副慌乱的样子,不觉为他可怜,一代大文豪,到这时也是待宰的猪羊一般。于是
有人说:“既然不知罪名,还是穿官服为好。”
苏东坡也只有依从的份,换上官服。这才看到留在厅堂里的,已是寥寥可数的
几位朋友了。他悲哀地对他们挥挥手说:“你们也不必在此了,趁早从后门走了吧。”
他又转身对管家说:“我此去必定凶多吉少。你快禀告夫人,要她立刻收拾些
值钱的东西,回我老家去。”
再一想,大祸临头,说什么也无济于事了。长叹一声,就到公堂上去了。
苏东坡刚上堂,就听一片喝威之声,把他吓得满头的汗珠。
还未看清差官的脸面,就被一班差役围着,除去了官服、官帽,用大条的麻绳,
捆猪绑羊似地拴上,押到差官面前跪下。
他听见一个年轻骄横的声音在头顶上说:“苏轼,你知罪吗?”
“下官实在不知。”
“你平日目中无人,以为会写几句歪诗就了不起了吗?如今是皇上降旨要抓你,
我看你也照样是个稀松的软蛋嘛。”
苏东坡此时也只能凭人讥笑了。他说:“我得罪了朝廷,死罪难免。求大人开
恩,容我与家眷道别。”
“哼,我是想容你的,可惜王法不容!来人,押犯官苏轼上路,不得有误。”
于是大文豪苏东坡被人从地上拎起,推出了衙门。
这时,一片大哭小叫的声音从背后扑来,苏东坡的家小哭天抢地的围了上来。
凶狠的差役们立刻拔刀出鞘,把家眷拦开,这边使劲地驱赶苏东坡上路。
湖州的百姓已经听说朝廷派人来抓苏大人上京问案,看来这次是有去无回的样
子了。看到平日儒雅庄重的苏大人现在是蓬头跣足、像粽子似地拿绳子捆着,一副
斯文扫地的模样,想到苏大人的德政,赶来送行的人群沿街一路地跪下去,用无言
的泪水送别苏大人。
苏东坡早就泪流满面。他没想到湖州的百姓这样重情,虽然绳捆索绑,双臂疼
痛难当,老百姓的盛情还是给了他极大的安慰。
顿时,整个湖州城都陷在了泪雨中。
这些感人的场面使得朝廷差官大失面子,原先以为湖州的百姓会沿街看热闹,
拍手称快的,没想到苏东坡居然这样能收买民心,让朝廷的威风灭尽。于是这骄横
不堪的差官回到京城又加了苏东坡好几条罪名。
是年,苏东坡四十四岁。
……
这消息随着从京城发来的读文,送到了山东郓州衙门。
郓州教授李格非一看朝报,果然证实了民间的传闻,堂堂一代大文豪苏东坡真
的被押解上京受审,陷于“乌台诗案”中。
那日,郡守退堂后,李格非见堂上无人,拿过朝报,问正在收拾笔墨的刘师爷:
“朝报上并没有说明苏公到底是什么罪名,苏公为人坦荡,向来不是结党营私
的人。太皇太后最欣赏他的文才,当今皇上是个孝子,要是太皇太后问起来,皇上
怎么说呢?”
刘师爷四下看看没人,小声说:“我看这上面列举的罪名也牵强附会得很,你
看这,苏公守杭州时,观看钱塘江大潮,有诗曰:‘吴儿生长挟涛渊’,居然被说
成是攻击皇上兴修水利!这不是太过荒唐些了吗?”
李格非很气愤地说:“没想到几个无德无才的文痞,把苏公告到朝廷,还真把
他告进大牢了。皇上怎么就不分个青红皂白呢?”
刘师爷连忙掩住李格非的嘴:“这话可千万不能乱说啊!听说苏公这次弄不好
就会杀头的,你要是出言不慎,也要掉脑袋的啊。”
李格非望着大堂之外晴朗的天空,内心却一片黑暗,他说:“王安石大人的心
胸也太狭窄了,要说苏公有什么罪名,无非是文名太盛,高过了王大人呗。若是没
有苏公,王大人称得上是独步文坛了。偏苏公与王大人的政见相左,各不相让,这
帮趋势附炎的小人就出来打击苏公……”
刘师爷的脸色都变了,连忙收拾东西走开,他对李格非说:“今儿的话,就当
我们什么也没说,你还年轻,不识世事险恶啊。苏公有今日之灾,也是不请世事所
致啊。”
他走到后堂侧门,又回头说:“苏辙说他兄长‘东坡何罪,独以名高’,这话
也确实不错啊。我等无名小卒,不宜多言此事,咱们这么个小衙门,不照样也是溜
须拍马的小人得志嘛。”
李格非独自在空荡荡的大堂里呆立了半晌。他从心底看不起刘师爷这样谨小慎
微的人,但也不得不承认人家说的也尽是实话。以自己来说吧,出身寒门,又不走
门路,虽然进士出身,不也是给派到了小小的郓州,仅仅做了个微不足道的教授吗?
他认为王安石大人的新法,从理论上讲是非常好的,但是实行下来反而遭到天
下民怨,多半是由于王大人缺少在最基层衙门效力之经验所致。加上神宗皇帝宽厚
仁慈,政权都交给所信赖的重臣,王大人心胸又狭隘,听不得反对的意见,明知新
法弊病丛生,还是固执地推行到底。
正当李格非为苏东坡大抱不平之际,苏东坡在押解赴京途中,曾两次打算跳水
自杀未成。太湖和长江到底没有吞没一代大才子的荣幸。
两年以后,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山东诸城进士赵挺之生下第三个儿子赵
明诚。这个男孩后来成为李格非长女李清照的夫婿。建炎三年(1129年),赵明诚
作为北宋最后败退前的湖州知府,在第二次赴任湖州的途中死在了金陵城。那时,
苏东坡已经去世二十八年,他没看到大宋朝的悲惨命运,实在是幸运的事。
李格非绕过衙门的外墙,独自走回他在衙门后街的小寓所时,刘帅爷又追了上
来,对李格非说:“郡守大人有请,快去‘吧,在城西的望春园酒楼里。”
李格非眉头一皱,他知道郡守大人又要他去和城里那帮毫无修养和知识的所谓
文人交谈古代经学方面的问题。说实在的,朝廷取才并不重视古文的修养,有几句
新巧的诗文就可换取功名,李格非很看不惯这种轻靡之风。要他和那些根本不通古
文精义的酒囊饭袋谈中华礼学的博大精深,无非是对牛弹琴。他对刘师爷说:“我
饿得很,连饭还没吃呢,不去了。”
“瞧你,望春园的酒席刚开始,管够你吃个痛快的。要是我有你的一半学问,
得郡守大人这样抬举,那是求之不得的事情。”
李格非深深叹了口气,转身往望春园赶去。
又是一次很无聊的应酬。
李格非说已经吃过午饭,郡守大人心宽体胖,一副老好人的样子,把李格非拉
在身边,对他的学问大加赞赏。周围那帮人看到郡守器重李格非,自然也跟着附合,
把李格非说成是郓城的文曲星。有个糊涂的冬烘先生,也不懂装懂地在年轻的李格
非面前大谈礼学,郡守笑着说:“我尚且不敢在文叔面前开口,你好大的胆子,来,
每人罚他一杯。”
于是,一帮子人都拿那老冬烘开心,把他灌得东倒西歪。
李格非静静地坐在一旁,看着乱哄哄的场面不做声。
李格非对郡守还是尊敬有加的。他是深谙礼学之道的人,格守礼节是起码的教
养。再说这郡守人虽无能,但还不是奸诈之辈,过分地捞钱也不敢,不捞也做不到。
在衙门里弄了几个包揽讼事的帮闲,原告被告通吃,最后来个两面讨好,自己落下
银子是实惠的。不过他对李格非倒是一向尊敬的,拿他当作门面来炫耀。
李格非饿着肚子,看着满桌子的菜肴,以及那些吃得满嘴油亮的人,按照郡守
所要求的,把孔子所立的礼学的要义讲解了一番,便先行告退了。
郡守对一同吃喝的人说起李格非,既欣赏又有些惋惜,说:“李文叔的才华不
是一般的人可比的,只是运气差了些。三朝元老、魏国公韩琦熙宁八年去世,他是
熙宁九年中的进士,怎么就差了这么一点呢?中了进士之后,给调到冀州任了个司
户参军。魏国公在世之日,李格非父子两代都是他的学生,尤其文叔,是魏国公得
意的门生,要是他老人家还在世,文叔无论如何也不会从冀州调到咱们这小地方来
受委屈的。”
大家对命运发了一通感慨之后,回忆起魏国公韩琦的往事——
韩琦是仁宗时的进士,任右司谏时,曾一次参罢宰相、参政等四人而名动天下。
后又与范仲淹共御西夏,自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历任宰相,执政三朝。是大宋前
所未有的先例。因此,大家更觉得李格非生不逢时,虽然韩琦盛名尤在,到底是没
有实际的好处了。
郡守说:“李文叔在经学上的造诣非同常人,别人进士及第是靠歌赋诗词,他
可了不得,中进士是一篇数十万字的《礼记说》,在同期的进士中令人刮目相看啊。”
李格非一路上顶着烈日回到住处,院子里大树下,衙门里更夫老张的老婆正候
着他呢。见到李格非一脸倦意地回来,连忙迎上去,说:“李先生怎么到下半晌了
才回?看把你饿坏了吧。”又对里屋的老张喊:“当家的,李先生回来了,把饼子
和酱拿出来。”
她又对李格非说:“我家老张给您熬了去暑的凉茶,镇在井里,我给您拿去。”
李格非坐在树荫下,看着更夫老张夫妇一会儿在他面前搭了张小桌子,喝下一
大碗冰凉的药茶,李格非窝在心头的一股闷气才算冲散了一些。他在胡饼上抹了酱,
卷上凉拌的黄瓜丝,大口地吃起来。
李格非的家眷留在济南老家,平时吃饭都在老张家里搭伙。这些可口的饭菜要
比望春园的大鱼大肉好吃多了。
老张蹲在李格非面前,抽着旱烟,问了半天,说:“李先生,我听衙门的书记
说,大学士苏东坡大人真的犯了事,要杀头啦,胶文都下来了,是这样的吧?”
李格非点点头,说:“死罪还没定,总之是不好啊。”
“李先生,我们平时听您总说苏大人怎么怎么好,说他必定能干古留芳,到底
出了什么事,会闹到天牢里去了呢?”
李格非说:“这次苏大学士只要不死,出得狱来,必定有惊天动地、留传后世
之作。大凡名垂千古的文豪,都要经过牢狱之灾,流徙之刑,方才能名标青史。这
是天在造就苏大学士啊,所以说刑克小人不克君子,反倒助长文运呢。”
“这么说,反倒是好事了?”老张很不理解地说,“虽说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
我看做文人还是不好。要是名垂千古的都得上大牢里呆过,这文人也实在没什么当
头了。”
话虽这样说,李格非明白这不过是自欺欺人的一种说法而已。朝野上下都在附
会风雅,因为皇上喜欢附会风雅,以致全国上下,直到小小郓州郡守,全赶时髦舞
文弄墨,结果只是粉饰太平而已,让一帮善于钻营的小人拿文学做了进身的阶梯。
天下之大,竟容不下苏东坡一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人。
同样,这天下也容不下李格非啊。
想到魏国公韩琦大人的教导,李格非满怀治国平天下的经纶,看来也是枉然而
已。在郓州也不知道要呆到何年何月,还是抓紧时间,把十六卷的《礼记精要》写
出来,对后世还能有点交代。
吃过了饭,李格非又上衙门去处理公务了。
第二天,郡守因病未能办理公务,把李格非叫到了他的书斋里。
郡守苦于暑热,在凉榻之上挥汗如雨。见李格非衣冠端正地进来,很不好意思
地说:“昨儿吃坏了肚子,今日起不来了。我昨夜腹痛睡不着,看见后街你的住所
几乎是彻夜灯火明亮,为何如此用功哪?”
“天热也不好睡,索性写些东西。”
“还是《礼记精要》吗?”
“是的。”
“难得啊。我这个人是个混子,可我着实敬佩你这样的人。文叔啊,在这小地
方是委屈你了。怎么不把家眷接来一起住呢?”
“谢大人关怀,妻子在济南老家,不太方便过来。”
“怎么见得?”
“格非的杯水车薪不足以养家,还是把妻室留在家乡,与老母一同靠祖上几亩
薄田度日为好。”
郡守说:“你也太过谦了,什么‘几亩薄田’,你祖上到底是世代书香门第,
不过是现今的奢华风气太过,府上遵照古风的生活便显得清贫些而已。”
李格非微笑道:“大人所言极是,小小郓州也是极力模仿京都的繁华,昨日望
春园的酒席上,所用餐具一律纯银造就,精雕细搂,其实不过是随意的午餐而已,
何用如此考究呢?京里的王公大臣们竭尽全力广建私宅,装璜惟恐不及他人,互相
攀比,影响到全国大小地方上的官员,都以豪华奢侈为荣耀,以至小小郓州城也风
行起吃喝享乐的腐败之风。”
郡守沉默一刻,道:“文叔,听说你还没有生养后代?贵庚几何了?”
“虚度二十五岁光阴了。”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嘛。我为你打算一下,还是在衙门里兼个差事吧。”
对郡守的一片美意,李格非是很感激的。平日李格非从来不巴结郡守,像其他
的人那样为自己捞好处。郡守尊敬魏国公的盛名,也确实爱惜人才,可是一个混日
子的小衙门里,实在无法施展什么身手。
郡守见李格非不回答,再次问道:“你意下如何?”
李格非说:“谢大人对属下的厚爱,李格非实难从命。”
“哦?有什么道理说来听听。”
“李格非官职虽小,却是朝廷命官。朝廷明文规定不可兼职,但现在大小衙门
里的官员为了捞外快,补贴微薄的薪水,兼职已经成为风气。此风一起,官场上正
气不足,私欲横流,贪图中饱私囊者以兼职为名,相互勾结,使法律不公,朝廷法
令难行,格非虽穷,但心中平安坦然,不以教授一职为低贱,也不嫌薪水微薄,只
求一生清白。”
郡守长叹道:“到底是魏国公的门生,与众不同啊。我们这些酒囊饭袋。实在
是难望项背啊。不瞒你说,我一个小小的郡守,要是不找些外快,一个妻子、两个
小妾就养不起了。清苦的日子,到底不是好过的,像你这样刻苦己心的,我实在做
不到啊。就说这张嘴巴,当了个芝麻绿豆的官,就吃刁了,一两日没有人请,家里
的饭菜就吃不下了。郓城这地方说富不富,说穷也不穷,好歹这一两条街上的买卖
人都有事要求着衙门里,我这人嘛,像其他的贪官那样刮地皮,大贪是不敢的,就
便宜了这张嘴巴,混个吃喝吧。这吃吃喝喝不算罪,也告不了我,所以街上的买卖
人每月轮着请一次,我基本上可以解决了吃的大事。对我这种没出息的小官能这样
过,也满足了。”
郡守在李格非面前并不掩饰他的弱点,他对李格非有特别的信任感。
“昨个想到你平时吃的太没油水了,正好是读书人的聚会,把你请来了,你却
滴酒不沾,一著不动就走了。当今世界,你这样的人是打着灯宠难找了。”
郡守大约是胃涨得难受,打了个嗝,说:“既然你不愿兼职,我就不勉强你了。
你这人绝对不是久困泥淖之辈,我祝愿你总有一日展翅高飞,离开郓州,到京里去
大展鸿图啊。”
于是李格非的清廉之名就渐渐传开了。
李格非娶妻王氏,是前朝状元王拱辰的孙女,名门之女,是个善于诗文的聪明
女子,与李格非伉俪情深。但结婚后一直不见怀孕,李格非的亲友劝他纳妾,格非
坚决不同意,到了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秋季,王氏才怀了孕。
第二年,元丰七年(1084年)夏天,李格非告假还乡,等待妻子生产。
临产前几夜,王氏不能安眠,总是梦见身处一片清朗的明光之中,这光芒不是
月光那样在黑暗里亮起的光辉,但也不是日光那样耀眼刺目,金光万丈。那光辉是
柔和可人的,清白而浓烈,只要王氏一合上眼,便如投入深水一般,浑身浸没在这
明光中浮游。王氏醒来之后,感觉到腹中胎儿的游动,她便抚摸着隆起的腹部,不
知道这梦中的景象是否与将到人世的孩子有关呢?她把这些事告诉丈夫。
李格非素来不信鬼神和奇异现象,认为那是专门愚弄百姓的胡说八道。在郓州,
他看到道士、巫师装神弄鬼,立刻带人驱赶,平素也不许家中仆役人等宣扬迷信。
如今听王氏半夜从梦中醒来,对他诉说搅扰睡眠的光亮,他安慰妻子说:“你是太
过于紧张了,虽然年纪大了些,生育头胎是有风险的,但我们李家从来不做伤天害
理的事,在咱们家里还没发生过难产的事。”
王氏知道丈夫不喜欢听离奇怪异的事,她还是认定这梦境与孩子有关系。她对
丈夫说:“我不担心难产,我是想我们这孩子得的晚,仿佛是在等待上天的刻意安
排。我以为这孩子一定是非同凡人的。”
李格非心中一动,似乎受到异常的感动,一反往常的态度,静默片刻,说:
“这也许是的吧。”
王氏一直为自己不能及早给李家生下一男半女而懊丧,现在有了身孕,又做了
奇特的梦,她总认为要给李氏家族生下能够光宗耀祖的后代了。
王氏把丈夫的手拉到腹部,对他说:“你摸摸着,动得多厉害,肯定是个小子。
我们要是生一个能给李家祖先争光的儿子,那有多好啊。”
李格非笑了,说:“何以见得是儿子呢?”
“能够光宗耀祖的,女儿家能行吗?再说,梦中有异象显现的,肯定是儿子,
男为璋,女为瓦,哪有女子出生有异象的?”
李格非马上说:“怎么没有?大凡……”
王氏连忙打断丈夫的话说:“那是祸害天下的妖精降世,有异兆也绝不是光明
的,像唐朝的武则天、杨玉环,连天象都呈不吉之兆呢。我梦中所见明光,令人赏
心悦目,温柔可亲,一定是有利于李家的儿子。”
李格非把妻子搂在怀里,他想到妻子独自在李氏大家庭里生活,这么多年被人
以为是不育的“石女”,常有宗族的长辈来劝李格非纳妾,妻子虽然从不在他面前
提一个字的委屈,但自从怀孕之后,她扬眉吐气的样子,足以想见多年来受的委屈
有多么深了。李格非又常年为官在外,不能多体贴疼爱妻子,分担她的忧愁,是亏
歉了妻子的。特别是父亲英年夭亡,寡母在家族中多受歧视,说她克夫,后来李格
非的小弟又突然暴病身亡,她又背上克子罪名,很多人连她从门前走过都以为是不
吉祥的。这样的苦日子使母亲的性格变得极为难以相处。李格非与他大哥娶了媳妇
之后,大房里还算顺当,一口气生了三个男娃,总算给老太太脸上争了光。可是对
总不生育的王氏,母亲根本没给她好脸色看过。拿老太太的话说:“女人识字识得
再多有什么用?虽说是状元的孙女,能诗会画,不能生娃也是白搭。倒不如你大嫂,
一字不识的,连生三个带把子的娃。”
李格非想到妻子的难处,觉得也该顺着她点,就说:“对,也许真叫你说着了,
咱要么不生,要生就生他个流芳千古的娃,到时候,把你王家的状元运接到咱李家
来,养个绝顶聪明、才华横溢的儿子,万代后世的人,只要一打开大宋朝的史书,
就能知道咱娃的大名,不但是大大超过我这做爹的,在文坛上,除了苏东坡大人之
外,就数我们这娃的诗词写得好了。”
王氏听见平日不多言的丈夫,一下子说了这么多的吉利话,她受的感动更深。
她完全明白丈夫的心意,是体贴她这些年来受的委屈。王氏说:“女子虽然不能在
朝为官,治国平天下,但女子识字断文对孩子心智的开启怎么能说毫无用处呢?就
说咱大嫂吧,三个儿子到启蒙授课时才学拿笔,到底及不上别人家的娃,你大哥在
章丘衙门里当差,回来的日子也少,三个侄儿读书就不如人了。如今我的孩子,我
一定自小教育他习字背书,一定给你造就个出类拔革的好儿子。”
第二天清晨,李格非到李氏宗祠附近的小河湾里垂钓,遇见几位长辈在祠堂前
的“金钱泉”边议论着什么,他们见到李格非戴着大竹笠,一副渔夫打扮,把他叫
过来,笑着说:“原来是格非,怎么这副打扮?来,来,帮我们想个好名字。”
李格非连忙走过来,对各位长辈行了礼,向后退了两步,微躬着身子,问道:
“各位大爷、大伯、大叔,有什么吩咐?”
一位老者说:“咱们嫌这泉水的名起的俗,想换一个好名字,怎么也想不出好
的,你来帮着起个好名字。”
另一老者说:“不知哪个财迷心窍的,这么一个清澈优雅的好泉,给叫了‘金
钱泉’,硬是把这串串泉珠看成了钱串子了,这泉水又对着咱们李氏宗祠的大门,
把咱们庄子的文气都给冲散了,自从你们家父子中了进士之后,咱们李家再没出过
一个秀才。那做买卖的倒是接二连三地冒出来,实在有辱斯文啊。”
李格非到石头围起来的泉水跟前。这泉买际上是个小池塘,约有半亩地,碧清
的水底是洁白的沙子,从沙眼里飞出无数大小珠玉般的串串气泡,交错舞动,如风
前婀娜的柳枝,从水底飞向水面,又如急雨敲打,又似飞雪无痕。细听泉声,隐约
中更有滚珠落玉盘的清脆急骤音律。整个泉中没有一尾小鱼,也不生一丝水草,泉
边的青石上也无一点青苔。
他细观良久,对长辈们说:“这泉实在是好,我自小在外读书,又长年不在家
乡,怎么从前就没留意有如此美泉呢?只是这泉水柔弱似女儿,清澈似处子,很难
起个雄浑的名字。”
长辈们说:“只要脱俗高雅,又对得上这泉的实质就行,怎么也不能要‘金钱’
二字了。”
一边说着,一边让看祠堂的人取来笔墨,搬好桌子,铺上雪白的宣纸,等着李
格非题写泉名。
李格非看着清丽照人的泉水,文静中充满活泼,他心中一动,觉得这泉水活脱
脱像个可爱的小姑娘,正扑进他的怀抱中。
莫非妻子要生个女儿吗?
若是生女如此泉水,岂不也是美哉吗?
李格非突然想起东晋大才女谢道韫,想起她“咏絮”的典故,泉水的名字立刻
有了,他回身对长辈们说:“有了一个。只是不好,勉强写出来,权当抛砖引玉吧。”
李格非提笔,饱沾浓墨,在纸上端正地书写了四个字:
“柳絮漱玉”。
写完;他拭去头上的汗珠,说:“实在想不出好的了,若不合适,再请人题过
吧。”
长辈们觉得这四个字确实太柔弱了些,再看这泉水吧,也实在就是李格非这四
字所描述的情形,于是都笑起来,说:“精神气都让你给写出来了,实在是这么个
光景。就是大雅致了些,少了些刚性儿。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这泉水生就这模
样。总比‘金钱’好吧,先用这个名也好。”
李格非说:“今后有人想了更合适的,立刻换了吧。”
这么一来,太阳已经火暴暴地升上了树梢,李格非也不想钓鱼了,心里想着那
一池清泉,一副若有所得又若有所失的样子。
回到家里,先到母亲房中陪着说了一会儿话,又去看了看妻子,便到书房里坐
下看书。想到妻子所梦见的清澈的光辉,再想到刚才所见的泉水,他铺开纸张,研
了墨,提笔写下充满胸怀的另外四个字:
“清丽照人”。
李格非扔下笔,舒出一口长气,他已经全然明白,他要得到一个女儿了。
这女儿将是异常特别的,是可以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来形容的。
李格非走到树荫下,先盘起腿来静息养气,而后练了一套健身的拳法。
只见老母亲笑容满面地过来,对李格非说:“儿啊,我让人卜的卦拿回来了,
这回你准生一个儿子!”
三天之后,王氏顺利分娩,生下了一个眉清目秀的女儿。
虽然不是意想之中的儿子,初为人母的王氏还是非常高兴。她的心完全被女儿
夺走了。
李格非看到娇小的女婴包在襁褓之中,安静地睡着。一股怜爱之情油然而生。
他想起三天前所写的“清丽照人”四字,给女儿起名“李清照”。
几天之后,李格非接到调命,他将调到京城,在礼部任职。
李清照的婆婆虽然遗憾媳妇生的是女儿,但是儿子终于离开了小地方,进了京
城,看来这孙女是给李家带来吉祥的好女孩。因此,李清照从小就受到了奶奶和父
母的宠爱,开始了她幸福的童年生活。
李格非自打有了女儿之后,经常抽空回家。一方面也因为京城里官员人浮于事,
分工极细,各人所做的事,绝对不容他人插手。朝廷内部派系纵横,关系错综复杂,
反而不如郓州小地方,一个官员能顶两三个用,也不再有郡守那样凡事糊涂的老好
人了。李格非离开了郓州,方觉得那地方的好处。
不满于朝政繁文褥节、毫无效率的李格非,每次回家,都能从小清照身上得到
很大的安慰。
元佑元年,李清照三岁那年,已经很会说话,在母亲的教导下,也识了不少的
字。春节前,李格非回到济南老家过年。
此次回来,李格非心情不同往常。哲宗皇帝继位后,因年仅十岁,无法亲政,
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废新法,起用司马光、吕公著等大臣。苏辙、苏轼兄弟也
受到重用。苏轼为翰林院大学士,知制诰,受到太皇太后和哲宗皇帝的诏见,所受
的恩宠极大。李格非官太学,再转博士,文章受到苏轼的赏识,与“苏门四学士”
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来往密切,成为好友。待别是张耒与李格非交情更深。
此次回家,李格非决意将家眷迁往京城开封。他认为一展鸿图的时机到了,他
要为江山社稷奉献自己毕生所学。
一天早上起来,只见一夜大雪把天地装扮成银粉的世界,空中还飞着若有似无
的小雪花。李格非看着管家带着仆人在院子里扫雪,然后带着妻子王氏和小清照到
母亲房里晨省。又吩咐丫鬟把母亲的早饭摆在房里,免得出来着凉。王氏也细细地
察看了婆婆房里的炕烧得暖不暖;又看火盆子,叫老妈子端出去清了浮灰,添了炭,
拿进来罩上笼子,这才离开。
这时,李清照已经有了一个小妹妹,名叫清益,未满周岁,奶妈抱着在炕下走
动。李格非与妻子女儿坐在厢房的热炕上,喝着金黄的小米粥,吃着香喷喷的油饼
子,就着家制的腌腊、咸菜。为了过年,窗纸都换了新的,贴上了鲜红的窗花,屋
里映着火盆子的红光,屋外是满天的耀眼的雪光,把一家人团聚的火热的气氛烘托
得尽善尽美。家居生活使长年在外的李格非感到格外温暖。
三岁的李清照穿着大红底子、描金云纹的袄子,柔细如丝的黑发在头顶分左右
盘了两个髻子,用粉红的花珠串子围着,衬出粉团子般细嫩的小瓜子脸,淡淡眉毛
下是乌黑晶亮的眼睛,薄薄的红嘴唇总像是在微笑着。
小清照早早吃完了饭,坐在父亲身边,听他讲京城开封酒店行菜的小二,怎样
左手端三碗菜,右边胳膊上从肩膀到手心,放满了菜碗,还要一层层叠上去,能放
下二三十碗热气腾腾的菜,然后一遛小跑地穿梭在拥挤的酒店里,把菜送到桌上能
够滴水不漏,口里还要向厨房里报客人新点的菜名,一会儿再送上来的菜肴丝毫不
差。
李格非学着行菜的模样,把小清照逗得拍手大笑。
等李格非吃完了饭,小清照缠着父亲,一定要父亲带她出去踏雪。
李格非以天气太冷为由推脱。小清照怎么也不肯,缠着父亲不放。
王氏对李格非说:“这孩子从来不跟别人出去,她最喜欢踏雪,这一冬天总缠
着管家李成,背着她去看雪景。自从接到你的书信说要回家了,那就再不要李成背
她去了,一天价说要等爹回来去看雪。你就带她去吧。”
李格非看着女儿,逗她:
“怎么不和大伯家的哥哥去?”
小清照撇着小嘴说:“哥哥很臭。”
李格非惊讶地问:“他们怎么会臭?”
王氏笑道:‘哪是说哥哥们读不好书,在学里挨了板子,她管那叫臭。”
李格非说:“那好,我叫管家李成背你去。”
小清照急了,眼睛里汪着泪,说:“清儿要跟爹去,清儿不跟奴才去。”
李格非点着女儿的额头,笑着对妻子说:“小小的人儿,怎么知道主子奴才的
事?”
王氏说:“你这女儿可是个小人精,哪有她不懂的事。”
李格非吩咐管家备了马,自己穿上皮大氅,上了马,在院子门外等着女儿出来。
一会儿,奶妈抱着穿小皮袍子的李清照出来,李格非把女儿抱在怀里,用氅子
裹着,露出一张小脸,然后让马信步踏雪而去。
不觉走到三年前夏天为祠堂前泉水题名的地方。
泉边的一块石碑上刻着“柳絮漱玉”四字,石碑上也积了雪。
在茫茫雪原中,只有这一池泉水没有上冻,依旧是飞絮般地冒着碎珠玉末的气
泡,池上结成一团霭霭的热气。
李清照在父亲的怀抱里,突然开口说:“爹,我知道这碑上的字是你写的。”
“哦?你认得这四个字吗?”
“清儿认得——柳、絮、漱、玉。”
“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知道,说的是两样东西,一是柳絮,一是玉石。”
李格非想不到女儿的思路如此清晰,说话的神态如此端庄,真是与生俱来的品
质,不是后天的教育可以培养的。他再问女儿:
“这两样东西你喜欢哪样?”
“清儿喜欢玉石。柳絮不好,清儿抓不住它们,爹送清儿的玉佩不会飞走,总
和清儿在一起。”
说着,她从自己小皮袍子的领口掏出一块圆形的碧玉佩给父亲看。
“爹,你看,清儿可喜欢爹送的玉佩了。”
在李格非想不到的时候,自己的女儿渐渐长大懂事了。他感到真是应该把家小
接进京城去,好好地尽为夫为父的职责了。
李格非骑在马上,抱着女儿,望着披挂着冰雪变得格外美丽的树林,还有被白
雪遮住了一切污泥浊水的银色世界,他不知道女儿的将来会面对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可是在父亲怀抱里的李清照,根本不知道人世所有的艰难和黑暗,世界对她来
说是最新最美的琼楼玉宇,她所看到的一切尽都美丽。
过了年,李格非辞别老母和长兄,带着妻子女儿和几个仆婢,收拾了箱笼包袱,
坐着几辆大车上了通往开封的官道。
李清照对遥远的旅途充满了幻想,以至在离开家乡的时候一点没有留恋之情。
对一个三岁的孩子来说,她能到最敬爱的父亲的身边生活,就是最好的事情了。何
况她还要到京城里去亲眼看一看父亲所说的酒店行菜的小二,看他们是怎样用两只
手端着二三十碗热菜跑堂的。
马儿拉着大车,马脖子上的铃凡响着,一会儿就把济南城抛在了身后。
这一去,李清照再也没有回来。
大宋朝元丰二年(1079年)七月二十八日。从汴京城出来的差官,带着兵丁,
在夏日的骄阳之下,策马直奔湖州衙门而来。
他们奉朝廷之命,前来逮捕大学士苏东坡。
其实,神宗皇帝也没下什么特别严厉的命令,但是命令到了捉拿苏东坡的差役
手中,便气势汹汹,如狼似虎,简直像是要拿住苏学士当场问斩了。
大热的天,苏学士正便衣小帽地和一群朋友在后院的书房里摇着扇子聊天。苏
东坡怕热,又性喜开阔,他把书房设在州街的一个偏殿里,靠着前后大开的殿门,
穿堂风从前后院的高大树木中吹过,殿内凉意森森,阳光照在地上也是绿荫荫的。
苏东坡的朋友们或者烹茶传饮,或者对弃窗前,或者在覆射,赌个小东道。
苏公侧卧小榻,正眯着眼养神,听朋友们在为昨晚的小赌局争吵。这时衙门的
管事满头大汗地跑进来,浑身发疟疾似地抖着,两腿一软就跪倒在苏公面前,凄惨
地叫道:“大人,坏事啦!朝、朝、朝廷降旨,要抓、抓大人您啦!”
苏东坡一下子跳起来,问道:
“这话从何说起呢?”
“小的不、不明白,从京里下来的差役,满、满院子都是,领头的差官口口声
声叫着大人您的名字,要您马上出去。”
苏东坡目瞪口呆,一介文人,何曾有什么大罪,要弄到如此地步?不觉已是一
身大汗,再问道:
“有何罪名吗?”
“小的问了,他们说要大人您自己出去就知晓了。”
苏东坡一看自己身上的衣服,怎能面见京城来的官员呢?连忙叫管家去拿官服
出来。又一想,已经是罪人了,穿官服怕是不合适了,又问朋友的意见。
堂上的人已经溜去大半,还有些是苏东坡的挚友,不便马上离去。见到苏东坡
一副慌乱的样子,不觉为他可怜,一代大文豪,到这时也是待宰的猪羊一般。于是
有人说:“既然不知罪名,还是穿官服为好。”
苏东坡也只有依从的份,换上官服。这才看到留在厅堂里的,已是寥寥可数的
几位朋友了。他悲哀地对他们挥挥手说:“你们也不必在此了,趁早从后门走了吧。”
他又转身对管家说:“我此去必定凶多吉少。你快禀告夫人,要她立刻收拾些
值钱的东西,回我老家去。”
再一想,大祸临头,说什么也无济于事了。长叹一声,就到公堂上去了。
苏东坡刚上堂,就听一片喝威之声,把他吓得满头的汗珠。
还未看清差官的脸面,就被一班差役围着,除去了官服、官帽,用大条的麻绳,
捆猪绑羊似地拴上,押到差官面前跪下。
他听见一个年轻骄横的声音在头顶上说:“苏轼,你知罪吗?”
“下官实在不知。”
“你平日目中无人,以为会写几句歪诗就了不起了吗?如今是皇上降旨要抓你,
我看你也照样是个稀松的软蛋嘛。”
苏东坡此时也只能凭人讥笑了。他说:“我得罪了朝廷,死罪难免。求大人开
恩,容我与家眷道别。”
“哼,我是想容你的,可惜王法不容!来人,押犯官苏轼上路,不得有误。”
于是大文豪苏东坡被人从地上拎起,推出了衙门。
这时,一片大哭小叫的声音从背后扑来,苏东坡的家小哭天抢地的围了上来。
凶狠的差役们立刻拔刀出鞘,把家眷拦开,这边使劲地驱赶苏东坡上路。
湖州的百姓已经听说朝廷派人来抓苏大人上京问案,看来这次是有去无回的样
子了。看到平日儒雅庄重的苏大人现在是蓬头跣足、像粽子似地拿绳子捆着,一副
斯文扫地的模样,想到苏大人的德政,赶来送行的人群沿街一路地跪下去,用无言
的泪水送别苏大人。
苏东坡早就泪流满面。他没想到湖州的百姓这样重情,虽然绳捆索绑,双臂疼
痛难当,老百姓的盛情还是给了他极大的安慰。
顿时,整个湖州城都陷在了泪雨中。
这些感人的场面使得朝廷差官大失面子,原先以为湖州的百姓会沿街看热闹,
拍手称快的,没想到苏东坡居然这样能收买民心,让朝廷的威风灭尽。于是这骄横
不堪的差官回到京城又加了苏东坡好几条罪名。
是年,苏东坡四十四岁。
……
这消息随着从京城发来的读文,送到了山东郓州衙门。
郓州教授李格非一看朝报,果然证实了民间的传闻,堂堂一代大文豪苏东坡真
的被押解上京受审,陷于“乌台诗案”中。
那日,郡守退堂后,李格非见堂上无人,拿过朝报,问正在收拾笔墨的刘师爷:
“朝报上并没有说明苏公到底是什么罪名,苏公为人坦荡,向来不是结党营私
的人。太皇太后最欣赏他的文才,当今皇上是个孝子,要是太皇太后问起来,皇上
怎么说呢?”
刘师爷四下看看没人,小声说:“我看这上面列举的罪名也牵强附会得很,你
看这,苏公守杭州时,观看钱塘江大潮,有诗曰:‘吴儿生长挟涛渊’,居然被说
成是攻击皇上兴修水利!这不是太过荒唐些了吗?”
李格非很气愤地说:“没想到几个无德无才的文痞,把苏公告到朝廷,还真把
他告进大牢了。皇上怎么就不分个青红皂白呢?”
刘师爷连忙掩住李格非的嘴:“这话可千万不能乱说啊!听说苏公这次弄不好
就会杀头的,你要是出言不慎,也要掉脑袋的啊。”
李格非望着大堂之外晴朗的天空,内心却一片黑暗,他说:“王安石大人的心
胸也太狭窄了,要说苏公有什么罪名,无非是文名太盛,高过了王大人呗。若是没
有苏公,王大人称得上是独步文坛了。偏苏公与王大人的政见相左,各不相让,这
帮趋势附炎的小人就出来打击苏公……”
刘师爷的脸色都变了,连忙收拾东西走开,他对李格非说:“今儿的话,就当
我们什么也没说,你还年轻,不识世事险恶啊。苏公有今日之灾,也是不请世事所
致啊。”
他走到后堂侧门,又回头说:“苏辙说他兄长‘东坡何罪,独以名高’,这话
也确实不错啊。我等无名小卒,不宜多言此事,咱们这么个小衙门,不照样也是溜
须拍马的小人得志嘛。”
李格非独自在空荡荡的大堂里呆立了半晌。他从心底看不起刘师爷这样谨小慎
微的人,但也不得不承认人家说的也尽是实话。以自己来说吧,出身寒门,又不走
门路,虽然进士出身,不也是给派到了小小的郓州,仅仅做了个微不足道的教授吗?
他认为王安石大人的新法,从理论上讲是非常好的,但是实行下来反而遭到天
下民怨,多半是由于王大人缺少在最基层衙门效力之经验所致。加上神宗皇帝宽厚
仁慈,政权都交给所信赖的重臣,王大人心胸又狭隘,听不得反对的意见,明知新
法弊病丛生,还是固执地推行到底。
正当李格非为苏东坡大抱不平之际,苏东坡在押解赴京途中,曾两次打算跳水
自杀未成。太湖和长江到底没有吞没一代大才子的荣幸。
两年以后,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山东诸城进士赵挺之生下第三个儿子赵
明诚。这个男孩后来成为李格非长女李清照的夫婿。建炎三年(1129年),赵明诚
作为北宋最后败退前的湖州知府,在第二次赴任湖州的途中死在了金陵城。那时,
苏东坡已经去世二十八年,他没看到大宋朝的悲惨命运,实在是幸运的事。
李格非绕过衙门的外墙,独自走回他在衙门后街的小寓所时,刘帅爷又追了上
来,对李格非说:“郡守大人有请,快去‘吧,在城西的望春园酒楼里。”
李格非眉头一皱,他知道郡守大人又要他去和城里那帮毫无修养和知识的所谓
文人交谈古代经学方面的问题。说实在的,朝廷取才并不重视古文的修养,有几句
新巧的诗文就可换取功名,李格非很看不惯这种轻靡之风。要他和那些根本不通古
文精义的酒囊饭袋谈中华礼学的博大精深,无非是对牛弹琴。他对刘师爷说:“我
饿得很,连饭还没吃呢,不去了。”
“瞧你,望春园的酒席刚开始,管够你吃个痛快的。要是我有你的一半学问,
得郡守大人这样抬举,那是求之不得的事情。”
李格非深深叹了口气,转身往望春园赶去。
又是一次很无聊的应酬。
李格非说已经吃过午饭,郡守大人心宽体胖,一副老好人的样子,把李格非拉
在身边,对他的学问大加赞赏。周围那帮人看到郡守器重李格非,自然也跟着附合,
把李格非说成是郓城的文曲星。有个糊涂的冬烘先生,也不懂装懂地在年轻的李格
非面前大谈礼学,郡守笑着说:“我尚且不敢在文叔面前开口,你好大的胆子,来,
每人罚他一杯。”
于是,一帮子人都拿那老冬烘开心,把他灌得东倒西歪。
李格非静静地坐在一旁,看着乱哄哄的场面不做声。
李格非对郡守还是尊敬有加的。他是深谙礼学之道的人,格守礼节是起码的教
养。再说这郡守人虽无能,但还不是奸诈之辈,过分地捞钱也不敢,不捞也做不到。
在衙门里弄了几个包揽讼事的帮闲,原告被告通吃,最后来个两面讨好,自己落下
银子是实惠的。不过他对李格非倒是一向尊敬的,拿他当作门面来炫耀。
李格非饿着肚子,看着满桌子的菜肴,以及那些吃得满嘴油亮的人,按照郡守
所要求的,把孔子所立的礼学的要义讲解了一番,便先行告退了。
郡守对一同吃喝的人说起李格非,既欣赏又有些惋惜,说:“李文叔的才华不
是一般的人可比的,只是运气差了些。三朝元老、魏国公韩琦熙宁八年去世,他是
熙宁九年中的进士,怎么就差了这么一点呢?中了进士之后,给调到冀州任了个司
户参军。魏国公在世之日,李格非父子两代都是他的学生,尤其文叔,是魏国公得
意的门生,要是他老人家还在世,文叔无论如何也不会从冀州调到咱们这小地方来
受委屈的。”
大家对命运发了一通感慨之后,回忆起魏国公韩琦的往事——
韩琦是仁宗时的进士,任右司谏时,曾一次参罢宰相、参政等四人而名动天下。
后又与范仲淹共御西夏,自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历任宰相,执政三朝。是大宋前
所未有的先例。因此,大家更觉得李格非生不逢时,虽然韩琦盛名尤在,到底是没
有实际的好处了。
郡守说:“李文叔在经学上的造诣非同常人,别人进士及第是靠歌赋诗词,他
可了不得,中进士是一篇数十万字的《礼记说》,在同期的进士中令人刮目相看啊。”
李格非一路上顶着烈日回到住处,院子里大树下,衙门里更夫老张的老婆正候
着他呢。见到李格非一脸倦意地回来,连忙迎上去,说:“李先生怎么到下半晌了
才回?看把你饿坏了吧。”又对里屋的老张喊:“当家的,李先生回来了,把饼子
和酱拿出来。”
她又对李格非说:“我家老张给您熬了去暑的凉茶,镇在井里,我给您拿去。”
李格非坐在树荫下,看着更夫老张夫妇一会儿在他面前搭了张小桌子,喝下一
大碗冰凉的药茶,李格非窝在心头的一股闷气才算冲散了一些。他在胡饼上抹了酱,
卷上凉拌的黄瓜丝,大口地吃起来。
李格非的家眷留在济南老家,平时吃饭都在老张家里搭伙。这些可口的饭菜要
比望春园的大鱼大肉好吃多了。
老张蹲在李格非面前,抽着旱烟,问了半天,说:“李先生,我听衙门的书记
说,大学士苏东坡大人真的犯了事,要杀头啦,胶文都下来了,是这样的吧?”
李格非点点头,说:“死罪还没定,总之是不好啊。”
“李先生,我们平时听您总说苏大人怎么怎么好,说他必定能干古留芳,到底
出了什么事,会闹到天牢里去了呢?”
李格非说:“这次苏大学士只要不死,出得狱来,必定有惊天动地、留传后世
之作。大凡名垂千古的文豪,都要经过牢狱之灾,流徙之刑,方才能名标青史。这
是天在造就苏大学士啊,所以说刑克小人不克君子,反倒助长文运呢。”
“这么说,反倒是好事了?”老张很不理解地说,“虽说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
我看做文人还是不好。要是名垂千古的都得上大牢里呆过,这文人也实在没什么当
头了。”
话虽这样说,李格非明白这不过是自欺欺人的一种说法而已。朝野上下都在附
会风雅,因为皇上喜欢附会风雅,以致全国上下,直到小小郓州郡守,全赶时髦舞
文弄墨,结果只是粉饰太平而已,让一帮善于钻营的小人拿文学做了进身的阶梯。
天下之大,竟容不下苏东坡一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人。
同样,这天下也容不下李格非啊。
想到魏国公韩琦大人的教导,李格非满怀治国平天下的经纶,看来也是枉然而
已。在郓州也不知道要呆到何年何月,还是抓紧时间,把十六卷的《礼记精要》写
出来,对后世还能有点交代。
吃过了饭,李格非又上衙门去处理公务了。
第二天,郡守因病未能办理公务,把李格非叫到了他的书斋里。
郡守苦于暑热,在凉榻之上挥汗如雨。见李格非衣冠端正地进来,很不好意思
地说:“昨儿吃坏了肚子,今日起不来了。我昨夜腹痛睡不着,看见后街你的住所
几乎是彻夜灯火明亮,为何如此用功哪?”
“天热也不好睡,索性写些东西。”
“还是《礼记精要》吗?”
“是的。”
“难得啊。我这个人是个混子,可我着实敬佩你这样的人。文叔啊,在这小地
方是委屈你了。怎么不把家眷接来一起住呢?”
“谢大人关怀,妻子在济南老家,不太方便过来。”
“怎么见得?”
“格非的杯水车薪不足以养家,还是把妻室留在家乡,与老母一同靠祖上几亩
薄田度日为好。”
郡守说:“你也太过谦了,什么‘几亩薄田’,你祖上到底是世代书香门第,
不过是现今的奢华风气太过,府上遵照古风的生活便显得清贫些而已。”
李格非微笑道:“大人所言极是,小小郓州也是极力模仿京都的繁华,昨日望
春园的酒席上,所用餐具一律纯银造就,精雕细搂,其实不过是随意的午餐而已,
何用如此考究呢?京里的王公大臣们竭尽全力广建私宅,装璜惟恐不及他人,互相
攀比,影响到全国大小地方上的官员,都以豪华奢侈为荣耀,以至小小郓州城也风
行起吃喝享乐的腐败之风。”
郡守沉默一刻,道:“文叔,听说你还没有生养后代?贵庚几何了?”
“虚度二十五岁光阴了。”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嘛。我为你打算一下,还是在衙门里兼个差事吧。”
对郡守的一片美意,李格非是很感激的。平日李格非从来不巴结郡守,像其他
的人那样为自己捞好处。郡守尊敬魏国公的盛名,也确实爱惜人才,可是一个混日
子的小衙门里,实在无法施展什么身手。
郡守见李格非不回答,再次问道:“你意下如何?”
李格非说:“谢大人对属下的厚爱,李格非实难从命。”
“哦?有什么道理说来听听。”
“李格非官职虽小,却是朝廷命官。朝廷明文规定不可兼职,但现在大小衙门
里的官员为了捞外快,补贴微薄的薪水,兼职已经成为风气。此风一起,官场上正
气不足,私欲横流,贪图中饱私囊者以兼职为名,相互勾结,使法律不公,朝廷法
令难行,格非虽穷,但心中平安坦然,不以教授一职为低贱,也不嫌薪水微薄,只
求一生清白。”
郡守长叹道:“到底是魏国公的门生,与众不同啊。我们这些酒囊饭袋。实在
是难望项背啊。不瞒你说,我一个小小的郡守,要是不找些外快,一个妻子、两个
小妾就养不起了。清苦的日子,到底不是好过的,像你这样刻苦己心的,我实在做
不到啊。就说这张嘴巴,当了个芝麻绿豆的官,就吃刁了,一两日没有人请,家里
的饭菜就吃不下了。郓城这地方说富不富,说穷也不穷,好歹这一两条街上的买卖
人都有事要求着衙门里,我这人嘛,像其他的贪官那样刮地皮,大贪是不敢的,就
便宜了这张嘴巴,混个吃喝吧。这吃吃喝喝不算罪,也告不了我,所以街上的买卖
人每月轮着请一次,我基本上可以解决了吃的大事。对我这种没出息的小官能这样
过,也满足了。”
郡守在李格非面前并不掩饰他的弱点,他对李格非有特别的信任感。
“昨个想到你平时吃的太没油水了,正好是读书人的聚会,把你请来了,你却
滴酒不沾,一著不动就走了。当今世界,你这样的人是打着灯宠难找了。”
郡守大约是胃涨得难受,打了个嗝,说:“既然你不愿兼职,我就不勉强你了。
你这人绝对不是久困泥淖之辈,我祝愿你总有一日展翅高飞,离开郓州,到京里去
大展鸿图啊。”
于是李格非的清廉之名就渐渐传开了。
李格非娶妻王氏,是前朝状元王拱辰的孙女,名门之女,是个善于诗文的聪明
女子,与李格非伉俪情深。但结婚后一直不见怀孕,李格非的亲友劝他纳妾,格非
坚决不同意,到了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秋季,王氏才怀了孕。
第二年,元丰七年(1084年)夏天,李格非告假还乡,等待妻子生产。
临产前几夜,王氏不能安眠,总是梦见身处一片清朗的明光之中,这光芒不是
月光那样在黑暗里亮起的光辉,但也不是日光那样耀眼刺目,金光万丈。那光辉是
柔和可人的,清白而浓烈,只要王氏一合上眼,便如投入深水一般,浑身浸没在这
明光中浮游。王氏醒来之后,感觉到腹中胎儿的游动,她便抚摸着隆起的腹部,不
知道这梦中的景象是否与将到人世的孩子有关呢?她把这些事告诉丈夫。
李格非素来不信鬼神和奇异现象,认为那是专门愚弄百姓的胡说八道。在郓州,
他看到道士、巫师装神弄鬼,立刻带人驱赶,平素也不许家中仆役人等宣扬迷信。
如今听王氏半夜从梦中醒来,对他诉说搅扰睡眠的光亮,他安慰妻子说:“你是太
过于紧张了,虽然年纪大了些,生育头胎是有风险的,但我们李家从来不做伤天害
理的事,在咱们家里还没发生过难产的事。”
王氏知道丈夫不喜欢听离奇怪异的事,她还是认定这梦境与孩子有关系。她对
丈夫说:“我不担心难产,我是想我们这孩子得的晚,仿佛是在等待上天的刻意安
排。我以为这孩子一定是非同凡人的。”
李格非心中一动,似乎受到异常的感动,一反往常的态度,静默片刻,说:
“这也许是的吧。”
王氏一直为自己不能及早给李家生下一男半女而懊丧,现在有了身孕,又做了
奇特的梦,她总认为要给李氏家族生下能够光宗耀祖的后代了。
王氏把丈夫的手拉到腹部,对他说:“你摸摸着,动得多厉害,肯定是个小子。
我们要是生一个能给李家祖先争光的儿子,那有多好啊。”
李格非笑了,说:“何以见得是儿子呢?”
“能够光宗耀祖的,女儿家能行吗?再说,梦中有异象显现的,肯定是儿子,
男为璋,女为瓦,哪有女子出生有异象的?”
李格非马上说:“怎么没有?大凡……”
王氏连忙打断丈夫的话说:“那是祸害天下的妖精降世,有异兆也绝不是光明
的,像唐朝的武则天、杨玉环,连天象都呈不吉之兆呢。我梦中所见明光,令人赏
心悦目,温柔可亲,一定是有利于李家的儿子。”
李格非把妻子搂在怀里,他想到妻子独自在李氏大家庭里生活,这么多年被人
以为是不育的“石女”,常有宗族的长辈来劝李格非纳妾,妻子虽然从不在他面前
提一个字的委屈,但自从怀孕之后,她扬眉吐气的样子,足以想见多年来受的委屈
有多么深了。李格非又常年为官在外,不能多体贴疼爱妻子,分担她的忧愁,是亏
歉了妻子的。特别是父亲英年夭亡,寡母在家族中多受歧视,说她克夫,后来李格
非的小弟又突然暴病身亡,她又背上克子罪名,很多人连她从门前走过都以为是不
吉祥的。这样的苦日子使母亲的性格变得极为难以相处。李格非与他大哥娶了媳妇
之后,大房里还算顺当,一口气生了三个男娃,总算给老太太脸上争了光。可是对
总不生育的王氏,母亲根本没给她好脸色看过。拿老太太的话说:“女人识字识得
再多有什么用?虽说是状元的孙女,能诗会画,不能生娃也是白搭。倒不如你大嫂,
一字不识的,连生三个带把子的娃。”
李格非想到妻子的难处,觉得也该顺着她点,就说:“对,也许真叫你说着了,
咱要么不生,要生就生他个流芳千古的娃,到时候,把你王家的状元运接到咱李家
来,养个绝顶聪明、才华横溢的儿子,万代后世的人,只要一打开大宋朝的史书,
就能知道咱娃的大名,不但是大大超过我这做爹的,在文坛上,除了苏东坡大人之
外,就数我们这娃的诗词写得好了。”
王氏听见平日不多言的丈夫,一下子说了这么多的吉利话,她受的感动更深。
她完全明白丈夫的心意,是体贴她这些年来受的委屈。王氏说:“女子虽然不能在
朝为官,治国平天下,但女子识字断文对孩子心智的开启怎么能说毫无用处呢?就
说咱大嫂吧,三个儿子到启蒙授课时才学拿笔,到底及不上别人家的娃,你大哥在
章丘衙门里当差,回来的日子也少,三个侄儿读书就不如人了。如今我的孩子,我
一定自小教育他习字背书,一定给你造就个出类拔革的好儿子。”
第二天清晨,李格非到李氏宗祠附近的小河湾里垂钓,遇见几位长辈在祠堂前
的“金钱泉”边议论着什么,他们见到李格非戴着大竹笠,一副渔夫打扮,把他叫
过来,笑着说:“原来是格非,怎么这副打扮?来,来,帮我们想个好名字。”
李格非连忙走过来,对各位长辈行了礼,向后退了两步,微躬着身子,问道:
“各位大爷、大伯、大叔,有什么吩咐?”
一位老者说:“咱们嫌这泉水的名起的俗,想换一个好名字,怎么也想不出好
的,你来帮着起个好名字。”
另一老者说:“不知哪个财迷心窍的,这么一个清澈优雅的好泉,给叫了‘金
钱泉’,硬是把这串串泉珠看成了钱串子了,这泉水又对着咱们李氏宗祠的大门,
把咱们庄子的文气都给冲散了,自从你们家父子中了进士之后,咱们李家再没出过
一个秀才。那做买卖的倒是接二连三地冒出来,实在有辱斯文啊。”
李格非到石头围起来的泉水跟前。这泉买际上是个小池塘,约有半亩地,碧清
的水底是洁白的沙子,从沙眼里飞出无数大小珠玉般的串串气泡,交错舞动,如风
前婀娜的柳枝,从水底飞向水面,又如急雨敲打,又似飞雪无痕。细听泉声,隐约
中更有滚珠落玉盘的清脆急骤音律。整个泉中没有一尾小鱼,也不生一丝水草,泉
边的青石上也无一点青苔。
他细观良久,对长辈们说:“这泉实在是好,我自小在外读书,又长年不在家
乡,怎么从前就没留意有如此美泉呢?只是这泉水柔弱似女儿,清澈似处子,很难
起个雄浑的名字。”
长辈们说:“只要脱俗高雅,又对得上这泉的实质就行,怎么也不能要‘金钱’
二字了。”
一边说着,一边让看祠堂的人取来笔墨,搬好桌子,铺上雪白的宣纸,等着李
格非题写泉名。
李格非看着清丽照人的泉水,文静中充满活泼,他心中一动,觉得这泉水活脱
脱像个可爱的小姑娘,正扑进他的怀抱中。
莫非妻子要生个女儿吗?
若是生女如此泉水,岂不也是美哉吗?
李格非突然想起东晋大才女谢道韫,想起她“咏絮”的典故,泉水的名字立刻
有了,他回身对长辈们说:“有了一个。只是不好,勉强写出来,权当抛砖引玉吧。”
李格非提笔,饱沾浓墨,在纸上端正地书写了四个字:
“柳絮漱玉”。
写完;他拭去头上的汗珠,说:“实在想不出好的了,若不合适,再请人题过
吧。”
长辈们觉得这四个字确实太柔弱了些,再看这泉水吧,也实在就是李格非这四
字所描述的情形,于是都笑起来,说:“精神气都让你给写出来了,实在是这么个
光景。就是大雅致了些,少了些刚性儿。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这泉水生就这模
样。总比‘金钱’好吧,先用这个名也好。”
李格非说:“今后有人想了更合适的,立刻换了吧。”
这么一来,太阳已经火暴暴地升上了树梢,李格非也不想钓鱼了,心里想着那
一池清泉,一副若有所得又若有所失的样子。
回到家里,先到母亲房中陪着说了一会儿话,又去看了看妻子,便到书房里坐
下看书。想到妻子所梦见的清澈的光辉,再想到刚才所见的泉水,他铺开纸张,研
了墨,提笔写下充满胸怀的另外四个字:
“清丽照人”。
李格非扔下笔,舒出一口长气,他已经全然明白,他要得到一个女儿了。
这女儿将是异常特别的,是可以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来形容的。
李格非走到树荫下,先盘起腿来静息养气,而后练了一套健身的拳法。
只见老母亲笑容满面地过来,对李格非说:“儿啊,我让人卜的卦拿回来了,
这回你准生一个儿子!”
三天之后,王氏顺利分娩,生下了一个眉清目秀的女儿。
虽然不是意想之中的儿子,初为人母的王氏还是非常高兴。她的心完全被女儿
夺走了。
李格非看到娇小的女婴包在襁褓之中,安静地睡着。一股怜爱之情油然而生。
他想起三天前所写的“清丽照人”四字,给女儿起名“李清照”。
几天之后,李格非接到调命,他将调到京城,在礼部任职。
李清照的婆婆虽然遗憾媳妇生的是女儿,但是儿子终于离开了小地方,进了京
城,看来这孙女是给李家带来吉祥的好女孩。因此,李清照从小就受到了奶奶和父
母的宠爱,开始了她幸福的童年生活。
李格非自打有了女儿之后,经常抽空回家。一方面也因为京城里官员人浮于事,
分工极细,各人所做的事,绝对不容他人插手。朝廷内部派系纵横,关系错综复杂,
反而不如郓州小地方,一个官员能顶两三个用,也不再有郡守那样凡事糊涂的老好
人了。李格非离开了郓州,方觉得那地方的好处。
不满于朝政繁文褥节、毫无效率的李格非,每次回家,都能从小清照身上得到
很大的安慰。
元佑元年,李清照三岁那年,已经很会说话,在母亲的教导下,也识了不少的
字。春节前,李格非回到济南老家过年。
此次回来,李格非心情不同往常。哲宗皇帝继位后,因年仅十岁,无法亲政,
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废新法,起用司马光、吕公著等大臣。苏辙、苏轼兄弟也
受到重用。苏轼为翰林院大学士,知制诰,受到太皇太后和哲宗皇帝的诏见,所受
的恩宠极大。李格非官太学,再转博士,文章受到苏轼的赏识,与“苏门四学士”
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来往密切,成为好友。待别是张耒与李格非交情更深。
此次回家,李格非决意将家眷迁往京城开封。他认为一展鸿图的时机到了,他
要为江山社稷奉献自己毕生所学。
一天早上起来,只见一夜大雪把天地装扮成银粉的世界,空中还飞着若有似无
的小雪花。李格非看着管家带着仆人在院子里扫雪,然后带着妻子王氏和小清照到
母亲房里晨省。又吩咐丫鬟把母亲的早饭摆在房里,免得出来着凉。王氏也细细地
察看了婆婆房里的炕烧得暖不暖;又看火盆子,叫老妈子端出去清了浮灰,添了炭,
拿进来罩上笼子,这才离开。
这时,李清照已经有了一个小妹妹,名叫清益,未满周岁,奶妈抱着在炕下走
动。李格非与妻子女儿坐在厢房的热炕上,喝着金黄的小米粥,吃着香喷喷的油饼
子,就着家制的腌腊、咸菜。为了过年,窗纸都换了新的,贴上了鲜红的窗花,屋
里映着火盆子的红光,屋外是满天的耀眼的雪光,把一家人团聚的火热的气氛烘托
得尽善尽美。家居生活使长年在外的李格非感到格外温暖。
三岁的李清照穿着大红底子、描金云纹的袄子,柔细如丝的黑发在头顶分左右
盘了两个髻子,用粉红的花珠串子围着,衬出粉团子般细嫩的小瓜子脸,淡淡眉毛
下是乌黑晶亮的眼睛,薄薄的红嘴唇总像是在微笑着。
小清照早早吃完了饭,坐在父亲身边,听他讲京城开封酒店行菜的小二,怎样
左手端三碗菜,右边胳膊上从肩膀到手心,放满了菜碗,还要一层层叠上去,能放
下二三十碗热气腾腾的菜,然后一遛小跑地穿梭在拥挤的酒店里,把菜送到桌上能
够滴水不漏,口里还要向厨房里报客人新点的菜名,一会儿再送上来的菜肴丝毫不
差。
李格非学着行菜的模样,把小清照逗得拍手大笑。
等李格非吃完了饭,小清照缠着父亲,一定要父亲带她出去踏雪。
李格非以天气太冷为由推脱。小清照怎么也不肯,缠着父亲不放。
王氏对李格非说:“这孩子从来不跟别人出去,她最喜欢踏雪,这一冬天总缠
着管家李成,背着她去看雪景。自从接到你的书信说要回家了,那就再不要李成背
她去了,一天价说要等爹回来去看雪。你就带她去吧。”
李格非看着女儿,逗她:
“怎么不和大伯家的哥哥去?”
小清照撇着小嘴说:“哥哥很臭。”
李格非惊讶地问:“他们怎么会臭?”
王氏笑道:‘哪是说哥哥们读不好书,在学里挨了板子,她管那叫臭。”
李格非说:“那好,我叫管家李成背你去。”
小清照急了,眼睛里汪着泪,说:“清儿要跟爹去,清儿不跟奴才去。”
李格非点着女儿的额头,笑着对妻子说:“小小的人儿,怎么知道主子奴才的
事?”
王氏说:“你这女儿可是个小人精,哪有她不懂的事。”
李格非吩咐管家备了马,自己穿上皮大氅,上了马,在院子门外等着女儿出来。
一会儿,奶妈抱着穿小皮袍子的李清照出来,李格非把女儿抱在怀里,用氅子
裹着,露出一张小脸,然后让马信步踏雪而去。
不觉走到三年前夏天为祠堂前泉水题名的地方。
泉边的一块石碑上刻着“柳絮漱玉”四字,石碑上也积了雪。
在茫茫雪原中,只有这一池泉水没有上冻,依旧是飞絮般地冒着碎珠玉末的气
泡,池上结成一团霭霭的热气。
李清照在父亲的怀抱里,突然开口说:“爹,我知道这碑上的字是你写的。”
“哦?你认得这四个字吗?”
“清儿认得——柳、絮、漱、玉。”
“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知道,说的是两样东西,一是柳絮,一是玉石。”
李格非想不到女儿的思路如此清晰,说话的神态如此端庄,真是与生俱来的品
质,不是后天的教育可以培养的。他再问女儿:
“这两样东西你喜欢哪样?”
“清儿喜欢玉石。柳絮不好,清儿抓不住它们,爹送清儿的玉佩不会飞走,总
和清儿在一起。”
说着,她从自己小皮袍子的领口掏出一块圆形的碧玉佩给父亲看。
“爹,你看,清儿可喜欢爹送的玉佩了。”
在李格非想不到的时候,自己的女儿渐渐长大懂事了。他感到真是应该把家小
接进京城去,好好地尽为夫为父的职责了。
李格非骑在马上,抱着女儿,望着披挂着冰雪变得格外美丽的树林,还有被白
雪遮住了一切污泥浊水的银色世界,他不知道女儿的将来会面对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可是在父亲怀抱里的李清照,根本不知道人世所有的艰难和黑暗,世界对她来
说是最新最美的琼楼玉宇,她所看到的一切尽都美丽。
过了年,李格非辞别老母和长兄,带着妻子女儿和几个仆婢,收拾了箱笼包袱,
坐着几辆大车上了通往开封的官道。
李清照对遥远的旅途充满了幻想,以至在离开家乡的时候一点没有留恋之情。
对一个三岁的孩子来说,她能到最敬爱的父亲的身边生活,就是最好的事情了。何
况她还要到京城里去亲眼看一看父亲所说的酒店行菜的小二,看他们是怎样用两只
手端着二三十碗热菜跑堂的。
马儿拉着大车,马脖子上的铃凡响着,一会儿就把济南城抛在了身后。
这一去,李清照再也没有回来。
第二章 闺情幽怨
京城繁华的岁月,在元佑年间得到九年的平安,废除王安石新法后,民间出现
了太平的气象。汴京城内商业繁荣,文艺复兴,以苏轼兄弟、黄庭坚等大散文家、
大诗人为代表的文坛大师众星辉映,豪放派和婉约派也逐渐形成。以董源、蔡襄、
米芾父子为代表的大画家、大书法家也如明星般灿烂地出现。已故大文豪欧阳修创
立的金石考古学也得到朝廷的鼓励,有了长足的发展。
但是官场上依旧不平静。司马光废新法时年事已高,惟恐有生之年不能除尽奸
恶,以至废新法废得过激,也过急,连不当废的也废,而且巴不得政令一下,立竿
见影,弄得不少人为难。苏东坡原来深受新党和王安石迫害,最是拥护司马光的,
他为人忠厚,不知趋附,反而批评司马光“纠”枉过正”,弄得司马光对他大有看
法,苏东坡是两头不讨好。幸好太皇太后是千古少见的奇女子,一心不辜负神宗皇
帝的遗嘱,知道爱护苏东坡这千古难遇的人才,及时带着小皇帝哲宗单独召见苏东
坡,给予极高的礼遇,这才使得苏东坡在朝中的地位巩固了下来。
司马光竭尽最后的力量试图为朝廷创下一个长治久安的政局,体弱的老人抱病
处理堆积如山的公务,难免急躁,听不进大臣们的意见,甚至对忠诚的范纯仁也怀
疑起来,急得范纯仁说:“纯仁若徒知媚公,不顾大局,何不少年之时迎合王安石,
早图富贵呢?”
谁知司马光一心报国,反倒让一个大奸臣钻了空于,那就是后来误国误民的蔡
京。他看蔡确得势便附蔡确,司马光得势了便附司马光,司马光改差役法,以五日
为限,要各地贯彻实行,所有僚属都做不到,惟独开封府尹蔡京如期复命,大得司
马光欢心,以为可靠之臣。谁知后来哲宗亲政,徽宗即位,正是这蔡京把司马光列
为元佑党人首领,几乎将司马光鞭尸,并将大宋一代文豪悉数列为党人,使大宋国
运颓丧,招致后来的靖康之耻。
而司马光在日,并不能预见将来的祸患,只知一心对付蔡确等人。真是按下葫
芦浮起瓢,直到司马光去世,朝中的种种关系仍是错综复杂。元佑诸贤都是书生,
往往意气用事,各执己见,新法未废尽,已经分了三派,世称“洛党”、“朔党”、
“蜀党”,都非奸臣,只是意见不合造成嫌怨。下了台的熙丰旧臣,本来就心有不
甘,对元佑诸贤恨之入骨,现今有了机会,便挑拨离间,试图报复。
在这复杂的官场上,大的方面是如此混乱,小的方面也不平静。
山东诸城进士出身的赵挺之任德州通判时,政声不佳,苏东坡认为此人不堪重
用。此后,赵挺之从秘书阁校理迁监察御史,马上弹劾苏东坡,说苏东坡有诽谤先
帝的言语。苏东坡也弹劾赵挺之在德州任通判时,不顾黄庭坚的反对,要行新法的
往事。赵挺之终于因包庇元佑功臣司马光的死对头前宰相蔡确,被罢去监察御史,
派到徐州任通判。
而李格非在这些年间倒还平顺,一直在太学官博士。除了公务之外,潜心著作。
赵挺之却不安于外放的情形,在李清照八岁那年,终于找到机会从楚州调进京
城,任国子监司业,与李格非同事。后来赵挺之又任京东路转运副使,李格非依旧
当太学博士。
李清照在不知不觉中一天天长大了,转眼已经十岁。
李格非看到女儿体质较弱,又总爱在书房看书,一日到马行街寻了个牙人,交
代买个十来岁的婢女,要自小学过武艺的。
过不几日,牙婆带着一对九岁的双胞胎丫头来了。李格非和王氏一看,面如满
月,眉清目秀的俩孩子,细问之下,原来是山东郓州人氏,祖上是习武世家,因父
亲犯了事,流徙千里,母亲跟着个牛贩子改嫁到了汴京,把这对双生的闺女卖了。
王氏问了她们的姓氏,回说姓王,大的叫双栖,小的叫双飞,自小跟父亲习武,
双栖使枪,双飞使剑。李格非夫妇对这两姐妹的相貌和名字很满意,已经有意留下
了。
李格非是山东人,祖上有习武的传统,虽然在太学任博士,但常常打拳强身健
体,这在“重文轻武”的宋朝的士大夫中,也是少有的了。他让两姐妹演习了一番
武艺,觉得足够女儿健身所用的,便叫牙人过来,当场兑准了银两,把这两姐妹留
下来当了丫鬟。
双栖双飞姐妹来了之后,除了帮助王氏做些杂务,主要是伺候清照姐妹。李格
非特别让李清照跟着双栖双飞学些武术。李清照喜欢剑术,也喜欢双飞,就要了双
飞做婢女。双栖便跟了王氏。
小双飞总是天不亮就叫醒小姐,在李格非的“有竹堂”前练剑。李格非清晨也
早起练习吐纳之法,打打拳,把熬夜做文章的疲倦消除之后,用了早餐便往太学去。
至午时归家,饭后立即进书房研墨作文,或咏读史书诗词。
李格非平静的生涯,到了绍圣元年有了变动。
垂帘听政的太皇太后高氏去世,年仅十九岁的哲宗皇帝亲政,马上改变政策,
再行新法,对已经去世的司马光等元佑诸臣进行批判。
李格非被宰相章惇召去编撰反对苏东坡等人的奏章。那章惇也喜欢李格非的文
采,无非是重用李格非的意思。
李格非性情耿直,不愿为了自己向上爬而将敬爱的大师踩在脚下,当场拒绝了
章丞相的要求。这使得章惇大失面子,当着李格非的面,摔碎了手上的茶碗。
李格非得罪了当朝宰相,被发往广信任通判。
那一年,李清照十一岁。
父亲这次离开京城,不知何时能回来。但是父亲这种英勇的气概给了李清照终
生难忘的印象,成为李清照后来处理人生所有重大问题时的标准,也大大影响了她
一生的命运。
李格非在离开京城赴广信前,很多所谓的元佑人士都来送行,以李格非为骄傲。
李格非在京城所生的儿子李迒不过六岁,资质愚钝,体质也弱。倒是李清照早慧,
才思过人,小小年纪整日泡在父亲书房里读书写字。李格非对长女特别疼爱,常将
心头苦闷和抱负都给女儿听。
李格非在京城租赁了经衢西边的一所大房子居住,把南面的一块荒地治理出来,
种了许多竹子,又在竹园中盖了几间小屋,作为书房,取名‘有竹堂”。
父亲离去后,李清照成了“有竹堂”的主人,每日都在里面整理父亲的书籍和
著作。父亲的书籍安慰了李清照,也滋养了李清照。
转眼,父亲离开已经两年,而第三年的春夭又悄然而至,父亲还是没有再被朝
廷起用的意思。而李清照已经进入了人生的第十四个年头。
作为女儿的身体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春天来临的时候,李清照开始发现乳头
鼓胀了起来,随着每次两乳的胀痛,乳房也在悄然地改变形状。不久,她就经历了
相当痛苦的初潮阶段。做为女人才有的痛经,对敏感的李清照来说尤为严重。特别
是混乱的、没有规律的来潮,常常使李清照陷于难言的忧伤中。
她的女性的生理变化大大激发了精神上诗化的倾向。
因为父亲的外放,她同时也看到了世界上冷酷残忍的一面。想到父亲的正义之
举,换来的是放逐的结局,她敏锐细腻的内心世界受到了第一次的伤害。这伤害像
看不见的刀子,划破了她的心灵,使得内心的汁液流淌出来。
就在这个时候,李清照萌发了写词的欲望。
词的创作在当时还没有严格的规定,随意性大,李清照觉得写起来不是很难。
一旦要开头,又不知如何落笔了。
京城的春天虽然不如济南老家来得早,但那满眼的春色在越来越暖的阳光下逼
进心底,想到和弟妹们一同到城外踏青时见到的江边野梅树枝头上稀疏的梅子,遥
望天际淡淡的碧云,想念父亲的心情更加迫切。
父亲,往往是女孩子的第一个意中人。
内心饱涨的青春情感是李清照自己无法感觉到的,她只是日思夜想,希望能给
父亲寄去一首她亲笔写的词,安慰孤单在外的父亲。
回忆起父亲英俊的容貌,李清照感到脸上起了淡淡的红潮。
那天偶然翻开词集,看到薛昭蕴的《小重山》,开篇的“春到长门春草青”一
句,一下抓住了李清照的心。她抛开词集,铺好素笺,提笔写下:
小重山
春到长门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开匀。碧云
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 花影
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二年三年负东
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
当李清照写到“碧云笼碾玉成尘”时,不觉留下了泪水,她对父亲的思念的确
就是这样的。至于“留晓梦,惊破一瓯春”,也是从清晨的梦中醒来,把梦里春天
惊散的情形。写到“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时,李清照觉得很落了俗套,不过
用“好黄昏”三字还能压得住,勉强说得过去。结尾“二年三年负东君,归来也,
著意过今春”把怀念远人,盼望早日归来,珍惜短暂春光的意思都表达得淋漓尽致,
文字虽然简单,毫无装饰,但是其中的气势却比首句“春到长门春草青”这样平淡
的句子强多了。李清照反复阅读,觉得其中长短俊丑都有,想再改吧,实在也是力
不能胜了。心想,父亲自然会给我做出评判的,端正地再录了一遍,交给母亲,托
人捎到了广信。
那日,李格非在乡间巡视,抓了几个欺诈民财的道士,狠狠打了一顿,驱逐出
境。又为那村庄上流行的时疫开了药方,交代要清洁饮水,忙了整整两天才回到衙
门。
一进屋,看到桌上放着家信,打开一看,除了妻子的信以外,还有女儿清照的
一首小词。他开始并不经意,但是一读到“碧云笼碾玉成尘”时,他就坐不住了,
站起来反复咏读,李格非被女儿的才情惊呆了。一个十四岁的少女,能写出如此不
同凡响的词来,实在让李格非汗流浃背。
虽然不过是一首小词,其中意境的高远,词句的清丽,已经超凡脱俗,令人难
以描摹了。
他清楚地意识到,这个女儿将远远超过自己,不但是超过自己,就是现在甚嚣
尘上的所谓的词人,都将跌倒在女儿的面前。
女儿词中有情却不俗,婉约又不失气派,这是天生的才情,是其他人靠后天的
努力也无法得到的。
女儿附信中恳切地要求父亲批评,李格非在太学多年,见过各种资质的大学生,
可以说稍有才情天份的已是少见。李格非自认才情不过是二流偏后、三流在前的水
平,太学里像他这样的人已经不多,可气的是,偏是那些不中用的,连三流末尾都
挨不上的太学生,最是嚣张,未成任何气候,便结党结派,自标高名,以为天下文
坛为他们之所有,既不尊敬前辈,更傲视同辈,看到略有才华而不合他们流派的,
便群起而攻之,太学里少了潜心做学问的后生,全是一帮浮躁的少年在天天滋事,
丝毫不珍惜大宋朝天子鼓励发展文化的大好机会,把青春岁月用于无聊的应酬和拉
帮结派中,即使其中有几个才华出众些的,也被这急功好利的风气所败坏。因此李
格非大理解什么是天才了。
到这时,他突然为清照是个女儿而感到惋惜。
他提起笔来,想给女儿回信,可是又踌躇了。
李格非想,既然天生清照为女儿,一定有上天的美意。
要是清照生为男儿,难免会有世俗的雄心,反而埋没在官场的倾轧之中。如苏
东坡这样诗、书、画皆精的全才,也免不了在朝上和赵挺之那样的庸俗之辈争吵,
且一生多遭迫害,贬官、坐牢、流放,举凡九迁,备受艰辛。若是苏公将所有时间
都集中在诗书画的潜心创作中,不卷入朝廷的是非恩怨,或许能成为中华唯一前无
古人、后无来者的大艺术家。可生为男儿,许多事便身不由己了。如李格非本人,
还不是要通过官场这条窄路,才能被社会所接受吗?天下人对男儿的要求是不同的。
所以男人能够清心的少。
也许女儿清照能够避免男人的这些不幸,一枝独秀地标榜青史也不一定。
李格非素来认为,儒家礼学中尊男抑女思想的目的是建立社会秩序的需要,这
在他所著的十六卷《礼记精要》中做了详细的说明。但并非说女子中毫无英杰。例
如唐朝武则天女皇,便是随天之意所立的女性之榜样。天意虽让女人顺从男人,但
不等于说女子无才,不能治理国家。这独一无二的女皇是上天刻意安排的,以此向
后人表明女子的能力其实在男人之上。则天女皇的胆识魄力和勇气,以及她的铁腕
和胸怀,除唐太宗李世民之外,唐朝其他的十八位皇帝,居然没有一人能及得上她
的。这个铁一样的女人,将大唐江山玩弄于股掌之上近五十年,最后还政于李氏,
自己足享天年而终,确实是那些无能而又短命的男性皇帝们所不及的。
同样,女儿清照也许是上天用来在文艺之道上彰显女性能力的幸运儿吧?
李格非虽不信神佛鬼怪和巫道之术,他却不反对有宿命之说。他对天地之间的
气运之说,以及上天对每个人命运不同的安排深信不疑。若是上天在女儿身上有所
美意,他就不能随意地教训女儿了。因他太过明白,即使是朝廷所开的太学,也不
过是教育平庸之辈的场所,以供国家社会平时所需的人才。李格非坚信,天下可以
教育的都是庸才,是泥土,在塑造的高手中,可成为好的形状,经过窑炉的锻炼,
能成为上等的器皿。但天才并非如此造就的,因天才生来就是宝石,是不能再塑造
的。天才未显于世,主要是外面包裹的岩石未经凿开而已。好比“和氏壁”,只有
相玉的高人能看到它内涵的高贵。高贵的宝石要开琢得好,不把它损坏,保持天所
创造它时的美丽形态,那就太难了。
李格非现在轻易不能对女儿的《小重山》妄加评论,尽管他知道女儿正怀着急
切的心情等待他的回复。
李格非父子在济南老家时,曾开馆授业,门下学生无数,李格非父子两代在讲
坛上不绝,座下有些资质愚钝的学生竟然听得汗如雨下。现在李格非知道,自己不
过也是用泥土所塑的器皿而已,如何能教导天资聪明的女儿呢?
思来想去,李格非还是放弃了给女儿写信的念头。
转眼过了早春,又是仲春,接着暮春的时节也到了。
李清照天天盼望父亲的回复,却沓如黄鹤。她的心情受到极大的压抑,到底是
什么缘故使得父亲不做回答呢?是自己的词写得不好吗?不,李清照自信这首词还
不至于差到被父亲不屑一顾的地步。难道是父亲在任上得了疾病吗?那么长的日子
了,就是有病,跟去的家人也会给母亲来报信的。
李清照望着窗外绵绵的春雨,看见父亲临别前为她请的周老琴师冒着雨从外面
进来,双飞打着伞把老师迎进书房。
李清照再次回到镜前匀妆。
其实,李清照早就仔细打扮好了。教琴的周老先生是名重京城的抚琴大师,原
来在神宗皇帝跟前伺候的,上了年纪后专门在宫中教习宫女们弹琴。元佑年间,太
皇太后高氏精简富中各样开支,诸事减繁,老琴师从宫里出来后,立刻被京城各大
官员聘为教师,教导家中的小姐或蓄养的家伎。老琴师一般不轻易收徒授课,之所
以答应李格非的邀请,是很看重李格非的才华和骨气,才肯上门来授课的。
李清照知道老琴师阅人无数,生怕自己在老人心目中没份量,有负父亲的英名,
因此每十天一次的课业她总是认真对付的。虽然有意装作漫不经心的样子,但她绝
对要和那些同在老琴师门下的宦家小姐们比个高低。甚至在见老师时的穿着上,她
也极其注意,一定不能在气质韵味上输给其他的大家闺秀们。
今天她穿着雪白的一身衣裙,梳了个合乎少女身份的双髻,为了配合暮春的情
调,她特地用了淡绿色的薄纱带缠发。这纱带用南唐李后主的宫人为了邀宠而发明
的染料染制的,染后的绸缎羽纱再经过整个初秋露水的滋润,名叫“天水绿”,明
亮悦目又不同于一般绿色的俗气,真个如烟如雾一般。她又在耳垂上戴了一对不镶
金银的翡翠珠子,腰带上也单坠一个碧玉的圆佩,白绸的衣裙村上这些雅致的绿色,
加上一头乌黑的长发,一张弹吹得破的粉脸,淡淡的弯眉,挺直而小巧的鼻子,清
如深潭之水的凤眼,唇薄而小,嘴角向上微微勾起,总似含笑的模样。
清照和父母的性情不同,在穿衣着戴方面是极为认真的,她平时读书和逛街时,
很留意古人和今人的出色的装扮,总是要寻找素静之中见高雅的扮相。她最讨厌脂
粉的粉味,好在她的肌肤细白如凝脂,黛眉也不用笔描,只需在妆成之后轻轻拍上
一点薄粉,压住脸上的油光即可。就是胭脂,李清照也是从书上看来,到波斯人开
的香料店里买来玫瑰膏汁,按方炮制,匀面点唇格外明艳动人且香气独特,经久不
散。
京城里的女人,总不外用香饼熏衣,外出时袖上一块,大家身上发出的香味大
同小异。李清照则不用香饼,她托父亲在江南的学生从苏州买来茉莉花油,从桂林
买来桂花油。春天她用茉莉花油,秋天用桂花油,到夏天才用新鲜的荷花来熏衣,
到了冬天她用波斯商人介绍的一种叫“没药”的膏油来熏衣。据说“没药”是用肉
桂、昌蒲、沉香制作提炼之后,用波斯的橄榄油调成的,其香味是国人所不知的,
一旦染上些没药,极佳的香味十多天不散的。
李清照在镜前匀了妆,把香袋里的波斯小琉璃瓶子取出来,在那个不过一个铜
钱大的瓶子里滴上一些新的茉莉油,让瓶盖敞着,放进香袋里。这香袋是淡淡的杏
红色,不过一个大钱的尺寸,仅仅能塞下那只琉璃瓶,系在腰上,配上白衣和绿色
的装饰,很是娇柔动人。
这时,丫鬟双飞进来通报琴师已到,请小姐到书房练琴。
李清照坐到窗边,拿起书来,对双飞说:“给周先生上茶,说我正在梳妆,请
他稍候。”。
双飞抿着嘴笑了。小姐每次都要这样让老先生坐一会儿冷板凳,压一压老先生
的气焰。据小姐说,对待这种满京城大户人家捧着的老师,可不能太过于巴结,显
得老爷没面子。这老琴师虽然名高一时,但祖上是唐朝的梨园弟子,是乐籍中的奴
才身份。一直到他这辈子,才蒙了先帝的恩宠,连他的子孙后代一起脱了籍,方成
为布衣。可笑许多达官贵人只晓得他是伺候过先帝的人,出宫前是宫廷内音乐教习,
把他捧得太高,不知道他是为奴出身。不过对这样确实在琴艺上有着高超技艺的前
辈,也不可太怠慢,显得重视礼仪的李格非家的子女毫无教养。
双飞出去回话的时候,李清照还在想,到底为了什么,父亲对女儿的词这样无
动于衷呢?平日里,太学中有哪个学生稍微写了些好文章,父亲总是喜形于色,巴
不得那学生能成为江山社稷的栋梁,怎么对自己女儿的词作反而不闻不同呢?要是
父亲像那位冬烘先生,反对女儿学文读书,那从小就不该教清照读书才对。父亲的
心里到底想些什么呢?李清照百思不得其解。
双飞出去通报后又回到小姐身边,看时间差不多了,小姐还是皱着眉头想心事,
连忙小声地提醒小姐可以出去了。
周老琴师静候在书房里,他对李家大小姐的做派不得不说是佩服的。自从李家
小姐十二岁做他的学生以来,除了第一次是由她父亲李格非陪着出来之外,后来每
次上课都要他这个七十多岁的老人稍等片刻才出来。一旦出来,礼仪教养上却是周
全得无可挑剔,全然看不出半点的不恭敬。老人在皇宫里度过了几乎一生的时光,
对人心的测度可以说是太准确了。这位大小姐的心思他怎会不明白呢?那是要分清
主子和奴才的界线啊。虽然自己靠着小心伺候皇上,才使全家脱了卑贱的乐籍,但
还是个布衣的身份,他知道自身琴艺再高,出身的低微到底是无法改变的事实。盛
名之下其实难副的弱点,很多达官贵人都没意识到,却被这十二岁的姑娘看得一清
二楚,整整两年来,这位李小姐始终保持着和他之间身份上的差别。
老琴师在李小姐面前总是有些抬不起头的卑微感,李小姐稚气未脱,却有大家
闺秀端庄逼人的气势,冷峻不可侵犯。
再说这位小姐的确有不同凡响的地方。灵感上的悟性特别好,上课时,她似乎
是心不在焉的样子,爱听不听的。但是所布置的功课,到下次再来时,总能完成得
很好。老琴师是一生在琴瑟中弹过来的人,知道不下功夫,琴艺是无法长进的。那
些附会风雅的达官贵人,试图让他们的千金小姐提高素养,岂不知这些养尊处优的
小姐根本不愿下苦功练琴的,老琴师到那种人家去也不过是应个景,交了差就算完
了。谁料到李博士的女儿却是个锲而不舍的人,每过十日,琴艺上总有所得,老琴
师也暗中加重了功课的份量,她还是能跟得上,这不禁让老琴师对这位小姐刮目相
待了。
今天李清照袅袅婷婷地随着丫鬟出来,再次让老琴师耳目为之一新。
李小姐并非以色胜人,她的美貌大约只是中等,但大多数女人也就只有中等的
姿质而已,所谓的美女主要还是靠富丽堂皇的妆扮堆砌起来的。后宫里的女人大多
数就是这种化妆化到连本来面目都分不清的所谓美人。
李小姐所表现的是她本来的颜色,这其实是化妆术中最高的境界,用俗话说便
是“清水货”。但在如今这骄奢浮华的时代,夸张虚荣的男人们是不懂欣赏这种境
界的美丽的。李小姐看来是个很有主见的姑娘,整整两年来没见过她趋附过汴京城
里任何时行的装束,总是别具风格地把自己的气质表现出来。
如此清丽而机敏的女子,即使是阅人无数的老琴师也是很少见的。在两年多的
时间里,老琴师就没见到李小姐有过重复的打扮。一年四季,李小姐的服饰在淡雅
的格调中变化出许多品味不同的花样,总是庄重之中带着少女活泼的性情。今天这
一身打扮又是独具匠心,可以说李格非的这位小姐是为父亲挣足了面子的。
还有一点让老琴师感动的是,李小姐身上从来没有脂粉的俗香。以往在宫中伺
候皇上的日子里,大内中嫔妃们所用的脂粉是民间和一般官府的内眷所不能望尘的,
那些嫔妃们浓妆艳抹,把本来的面目都遮盖住了,不像这位李小姐,本色白皙的皮
肤,从不用粉底遮盖,胭脂唇膏用的是波斯的玫瑰香膏所炼制的,这是大内中也采
用的化妆术。还有李小姐春天用的精制的江南茉莉油,秋天的桂花油,都是老琴师
知道的,夏天用新鲜荷花熏衣,也是老琴师所能想象的,荷花香气浓郁,但用来熏
衣后只剩了淡雅的气味,反而不俗了。至于李小姐冬天所用的那种香料,就是在皇
宫大内里见过许多奇珍异宝的老琴师也猜不出是什么香味。当然,他不会知道这是
都亭驿外国人聚居的街市上,波斯香料店老板特别向李小姐推荐的古代波斯、天竺
一带秘制的香品。老琴师只觉得那香味似乎有点像檀香。却比檀香要高贵和复杂得
多。总之和这位李小姐在一起,她身上所发的自然的香气,就使她与所有的人不相
同了。
由此可见这位李小姐的心志之高,绝不肯在他这样一位出入大内,行走达官贵
人府第的人面前表现出自身的不足。他知道李小姐要在他所有的女学生里独占鳌头,
这种不甘人后的心态,表现在一个不到豆蔻年华的少女身上,极为难能可贵。
李清照行过师生之礼后,照常把上旬的功课演习了一遍。老琴师微闭着眼用心
听琴,到一曲终了,他突然问了李清照一句:
“李小姐,何以琴声中如此之多忧虑?”
李清照被老琴师言中心思,觉得这位老师确有过人之处,不觉脸上微微一红。
两年来,师生之间从来不多谈半句习琴之外的话,今天是破例第一遭。
李清照感到老人的关切,她不好再冷若冰霜了,起身站着回答:
“家父多时没有书信,学生因此忧虑,感谢周老先生关切。”
老琴师哦了一声,说道:“文叔大人吉人天相,必定平安的。”
“谢先生吉言。”
老琴师接着讲解了一番刚才李清照抚琴时的不足之处,布置了下旬的功课后离
去了。李清照依礼送到书房门外,恭候老师出了院门才起身回到内院。
这时,雨已经停了多时了,李清照看着父亲种植的竹林又长了许多挺拔的新竹,
又使她思念起父亲来。
进了院子,两个妹妹和小弟都围上来,闹着要姐姐带他们荡秋千。
李清照说:,“刚下过雨,怎么能荡秋千呢?架子上不都是水吗?等明儿天晴
了再玩吧。”
李清照把弟妹们安顿在房里玩五子棋,自己跑到母亲房里。王氏对女儿说:
“你又是来问父亲为什么没给你回信了吧?我想你父亲一定是有他的意图的。”
李清照发愁地问:“娘,你说我还要不要写词呢?”
王氏笑道:“我看你的词比你爹写的好,当然要写啦。依我的想法,八成是你
爹觉得写不过你了,恼羞成怒,这才不给你回信的。”
李清照被母亲逗笑了,两人说笑一会儿,清照说:“娘,我去练练琴。”
“好的,不一会儿就吃晚饭了,我让双栖喊你,你得快点进来,别让大家等着
你,那样不好。”
李清照应了一声,带上双飞到书房去。看到雨丝又开始飘洒,细雨中湿漉漉的
秋千空挂着,往日荡秋千时的欢声笑语回响在耳边,不知怎地,一股似乎是忧伤的
情感潜入她的心底。
进了书房,双飞在香炉里燃了香,摘去琴套,放好凳子,伺候小姐抚琴。
李清照坐下来,拨了一两声琴弦就放下了。她叫双飞研墨,铺开纸张,作起词
来。想到寒食已过多日,春光也将淡然退出,以往快乐的时光如梦境一般地消失了,
而父亲还是没有给她音讯,不觉伤心起来。望着香炉中袅袅青烟,她提笔写到:
浣溪纱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写到此,李清照停了一下笔。想到现在是京城中少女斗百草的季节,小燕子虽
然还未从海洋的彼岸飞回,女孩子们早已成群结队地到郊外去游玩了。她所喜爱的
野梅花早就被时光遗忘,她所不喜欢的柳絮正在满天飞扬。而她盼望父亲回信不得
的心情,多么像院子里那被雨水打湿的秋千架啊。
李清照顿时觉得自己很可怜,被父亲撇在一旁不加理睬。她嘟着嘴,继续写道: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而湿秋千。
刚写完,母亲正好打发双栖来叫清照去吃晚饭,清照丢下笔墨,匆忙进内院去
了。
那天夜里,王氏照顾孩子们都睡下后,命双栖掌灯,来到书房,她每天在这时
才有空来读点书。
她在书案上看到了女儿新写的小词,不觉笑了起来。
女儿是在生父亲的气了,虽然没有一字提到父亲,却把盼望到极点时的失望心
情描写得淋漓尽致。特别让王氏觉得可爱的是,女儿做出一副大人的神情来写她的
赌气,末句用“黄昏疏雨湿秋千”来表现她被父亲冷落的可怜相,实在是很贴切的。
而且这一句意境也相当美,“湿”字也用得好,老杜著名的“朝看红湿处,花重锦
官城”的“湿”字显得苦涩,倒还是女儿这个“湿”用得活泼可爱,到底是少女情
怀遮不住啊。王氏把女儿的词抄录了下来,收到自己房中。
第二天一早,李清照被双飞叫醒,她在床上躺着,不肯起来,说:“天下雨嘛,
不用练剑了。”
双飞一边挂起帐子,一边说:“好小姐,你快起来看看,今儿个的天气真可以
让你再作几首好词呢。你快起来,还有好东西让你看了高兴呢。”
李清照一下睁开了眼睛,果然是满屋清辉,一股雨后新晴的潮湿气味从半掩的
门外流淌进来,使她立刻脱离了困倦,马上起了床。她把技散的长发略略一梳,用
缎带在背后扎起,命双飞捧了父亲特地为她买的一口玲珑的小剑,出了房门。
双飞把小姐带到大厅的屋檐下,指着燕子巢说:“小姐,你看,燕子回来啦!”
李清照一看,可不是嘛,两只燕子正围着旧巢飞进飞出的,似乎正在商量要怎
么样改造旧巢呢,它们把巢中的陈旧草丝和羽毛不停地剔出来,又把旧的巢泥也拆
了不少。
双飞说:“天麻麻亮,它们就回来了,已经在这儿忙了快一个时辰了。”
看了一会儿燕子,李清照跟着双飞在院子里练了一会儿剑法,顿觉神清气爽,
把昨日的愁闷都遗忘了。
习剑之后,清早沐浴,把身上的疲倦洗净,换上充满天然茉莉花香的衣服,李
清照觉得飘飘欲仙一般,她决定要在上午好好地练练琴。
这时听见母亲在招呼弟妹们吃早餐,她连忙跑到后厅去,免得母亲老说她吃饭
来得晚,没规矩。
母亲进来之后,对李清照说:“看见天上的云彩了吗?昨天还下得阴阴惨惨的
天气,说开就开了。”
李清照从天井里望见满天的阴云裂成了千万朵白云,布满天际,阳光的清辉撒
在白云间,圆滚滚的云彩像婴儿粉嫩的脸色。
王氏顺口吟咏:“云无心似出岫……”
李清照连忙打断母亲,说:“错了,是‘云无心以出岫。”
王氏笑了,说:“你不要逞能,下旬呢?接得上吗?”
李清照毫不停顿地说:“这是陶渊明的《归去来辞》,下句是‘鸟倦飞而知返’。
爹最喜欢陶公的文章诗词,这是爹教我背的。”
想到父亲,李清照明朗的心境又笼上了一丝烦恼。她嘟着嘴说:“燕子都回来
了,爹怎么还不回来呢?”
王氏叹了口气说:“你爹是朝廷的命宫,哪能说走就走呢?他回来还不知要到
什么时候呢。”
李清照直爽地说:“我知道,爹是为了不肯编造司马光大人他们的罪名,才被
贬到广信去的。爹要回来,肯定是朝廷要复用元佑贤臣了。”
王氏大吃一惊,连忙制止女儿:
“这话你怎么能说,妄议朝政是有罪的。”
李清照不以为然地说:“那满街的人都该下到牢里了。我们上街买东西,连担
水卖菜的粗人都在议论这些事呢。爹说过,民意即天意,违背民心就是违背天意,
必定造成朝纲不振,宵小鼠辈猖撅,国运就危险了。”
王氏更急了,说:“再说要打了,一个女儿家怎么能随便说这些话?朝政可是
我们女人议得的吗?”
“清儿不服,女儿家不明这些大道理,怎能相出好夫、教出好子呢?家无好夫
好子,国家哪有好栋梁?孟母断机,正是因为她深明道理,才造就出不同凡响的好
儿郎嘛。我看现在的女子只知吃喝玩乐的多,俗不可耐的多,只顾自家享受,哪管
丈夫孩子贪赃枉法。爹说过山东郓州的郡守是个好人,本不想贪污的,无奈妻妾不
贤,索要无度,以至他挺身试法,后来以徒流告终。所以女子必定要读书长见识,
才能……”
“罢罢罢,”王氏打断女儿的话,说,“我也不和你争了,等你爹回来,我找
他理论便是。你们父女是一个模子里的货,要么闷着几天不说话,要么就口若悬河,
危言耸听。”
这时,双栖和双飞带着弟妹们来了。厨房的老妈子上了饭菜,一家人吃起饭来。
李清照放下饭碗,双飞送上漱口的香汤,老妈子用盂盆接了退下,双栖递上毛
巾伺候小姐擦了嘴和手,李清照这才起身到房里仔细梳妆打扮。
李清照把自己收拾得如同清香的梨花,怎么瞧都满意了,这才到书房去抚琴。
书房的竹帘子还未卷起,窗外重重竹影阻隔了晴光,房内还保留了一片昨夜的
暮气。李清照命双飞卷起排窗的竹帘,打开窗子,让新鲜的空气进来。这时她望见
弟妹们在竹园南面的菜园里玩耍,弟弟摇晃着一棵梨树,那满树的白色梨花如雨般
地倾泻下来,只听弟弟咯咯的笑声传来,毫无忧愁的模样显出童年的快乐。
李清照默默回到琴边,坐下来静了一会儿,调顺了气息,回想老琴师的教诲,
一遍遍地认真弹拨起来。
渐渐觉得累了,李清照到书案那儿休息,看到昨天黄昏写的《浣溪纱》,觉得
意犹未尽,昨天的愁绪已随阴雨而去,留下的清韵依然缭绕心头,正如重帘未卷的
书房还保留着昨夜的暮气一般。想起早晨和母亲的争辩,陶渊明的《归去来辞》,
父亲那清澈明亮的思辨之辞,以及被小弟摇落满树花朵的梨树,种种情景如诗如画
般地穿心而过。
李清照只觉得胸怀满溢着柔情,透过身体,沁过衣裳,向外抒发,她不觉已提
笔在手,自然有韵律从心底流出。虽然昨天已经写了一首《浣溪纱》,而今日之情
绪还是要调寄《浣溪纱》为合适。
于是,一首新词又从容地写了出来。
浣溪纱
小院闲窗春色深,重帘未卷影沉沉,依楼无语理瑶琴。
远岫出云催薄暮,细风吹雨弄清阴,梨花欲谢恐难禁。
后来这首小词流传在外,有人不相信是李格非十四岁的女儿所作,硬将这词说
成是欧阳修所作。其时,欧阳修已经谢世二十六年,李清照闺中随手之作,被当成
是欧阳修遗珠,居然被收进《词学筌蹄》中。这些事传到李清照耳中,她不免相当
得意。尽管她并不喜欢欧阳修的词,认为太过“娘娘腔”,以致与一个少女之作混
为一谈,但她想到外人竟拿她的词当作是名重一时的大文豪欧阳修所作,可见自己
的份量了,因此得意。此系后话不表。
是年,朝廷复用元佑诸人。秋天,李格非奉召还京,任校书即。之后又迁著作
佐郎,礼部员外郎。
接到父亲即将返京的喜报,李清照心头的愁绪一扫而空。
她喜悦的心情毫无保留地敞露在挥笔而就的新词之中——
想王孙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少。水光山色
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莲子已成荷叶
老,清露洗,苹花汀草。眠沙鸥鸳不回头,似
应恨,人归早。
全词生气勃勃,景色艳丽,充满热情爽朗的少女欢声,青春活力迭荡,一洗千
古悲秋之调,将秋色的明丽清澄提上纸面,令人读来喜上眉梢。相比之下,杜牧的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到底是成年男子饱经风霜之后的佳句,在
少女李清照全无忧愁的秋词面前,也显得迟缓而浑浊了。
京城繁华的岁月,在元佑年间得到九年的平安,废除王安石新法后,民间出现
了太平的气象。汴京城内商业繁荣,文艺复兴,以苏轼兄弟、黄庭坚等大散文家、
大诗人为代表的文坛大师众星辉映,豪放派和婉约派也逐渐形成。以董源、蔡襄、
米芾父子为代表的大画家、大书法家也如明星般灿烂地出现。已故大文豪欧阳修创
立的金石考古学也得到朝廷的鼓励,有了长足的发展。
但是官场上依旧不平静。司马光废新法时年事已高,惟恐有生之年不能除尽奸
恶,以至废新法废得过激,也过急,连不当废的也废,而且巴不得政令一下,立竿
见影,弄得不少人为难。苏东坡原来深受新党和王安石迫害,最是拥护司马光的,
他为人忠厚,不知趋附,反而批评司马光“纠”枉过正”,弄得司马光对他大有看
法,苏东坡是两头不讨好。幸好太皇太后是千古少见的奇女子,一心不辜负神宗皇
帝的遗嘱,知道爱护苏东坡这千古难遇的人才,及时带着小皇帝哲宗单独召见苏东
坡,给予极高的礼遇,这才使得苏东坡在朝中的地位巩固了下来。
司马光竭尽最后的力量试图为朝廷创下一个长治久安的政局,体弱的老人抱病
处理堆积如山的公务,难免急躁,听不进大臣们的意见,甚至对忠诚的范纯仁也怀
疑起来,急得范纯仁说:“纯仁若徒知媚公,不顾大局,何不少年之时迎合王安石,
早图富贵呢?”
谁知司马光一心报国,反倒让一个大奸臣钻了空于,那就是后来误国误民的蔡
京。他看蔡确得势便附蔡确,司马光得势了便附司马光,司马光改差役法,以五日
为限,要各地贯彻实行,所有僚属都做不到,惟独开封府尹蔡京如期复命,大得司
马光欢心,以为可靠之臣。谁知后来哲宗亲政,徽宗即位,正是这蔡京把司马光列
为元佑党人首领,几乎将司马光鞭尸,并将大宋一代文豪悉数列为党人,使大宋国
运颓丧,招致后来的靖康之耻。
而司马光在日,并不能预见将来的祸患,只知一心对付蔡确等人。真是按下葫
芦浮起瓢,直到司马光去世,朝中的种种关系仍是错综复杂。元佑诸贤都是书生,
往往意气用事,各执己见,新法未废尽,已经分了三派,世称“洛党”、“朔党”、
“蜀党”,都非奸臣,只是意见不合造成嫌怨。下了台的熙丰旧臣,本来就心有不
甘,对元佑诸贤恨之入骨,现今有了机会,便挑拨离间,试图报复。
在这复杂的官场上,大的方面是如此混乱,小的方面也不平静。
山东诸城进士出身的赵挺之任德州通判时,政声不佳,苏东坡认为此人不堪重
用。此后,赵挺之从秘书阁校理迁监察御史,马上弹劾苏东坡,说苏东坡有诽谤先
帝的言语。苏东坡也弹劾赵挺之在德州任通判时,不顾黄庭坚的反对,要行新法的
往事。赵挺之终于因包庇元佑功臣司马光的死对头前宰相蔡确,被罢去监察御史,
派到徐州任通判。
而李格非在这些年间倒还平顺,一直在太学官博士。除了公务之外,潜心著作。
赵挺之却不安于外放的情形,在李清照八岁那年,终于找到机会从楚州调进京
城,任国子监司业,与李格非同事。后来赵挺之又任京东路转运副使,李格非依旧
当太学博士。
李清照在不知不觉中一天天长大了,转眼已经十岁。
李格非看到女儿体质较弱,又总爱在书房看书,一日到马行街寻了个牙人,交
代买个十来岁的婢女,要自小学过武艺的。
过不几日,牙婆带着一对九岁的双胞胎丫头来了。李格非和王氏一看,面如满
月,眉清目秀的俩孩子,细问之下,原来是山东郓州人氏,祖上是习武世家,因父
亲犯了事,流徙千里,母亲跟着个牛贩子改嫁到了汴京,把这对双生的闺女卖了。
王氏问了她们的姓氏,回说姓王,大的叫双栖,小的叫双飞,自小跟父亲习武,
双栖使枪,双飞使剑。李格非夫妇对这两姐妹的相貌和名字很满意,已经有意留下
了。
李格非是山东人,祖上有习武的传统,虽然在太学任博士,但常常打拳强身健
体,这在“重文轻武”的宋朝的士大夫中,也是少有的了。他让两姐妹演习了一番
武艺,觉得足够女儿健身所用的,便叫牙人过来,当场兑准了银两,把这两姐妹留
下来当了丫鬟。
双栖双飞姐妹来了之后,除了帮助王氏做些杂务,主要是伺候清照姐妹。李格
非特别让李清照跟着双栖双飞学些武术。李清照喜欢剑术,也喜欢双飞,就要了双
飞做婢女。双栖便跟了王氏。
小双飞总是天不亮就叫醒小姐,在李格非的“有竹堂”前练剑。李格非清晨也
早起练习吐纳之法,打打拳,把熬夜做文章的疲倦消除之后,用了早餐便往太学去。
至午时归家,饭后立即进书房研墨作文,或咏读史书诗词。
李格非平静的生涯,到了绍圣元年有了变动。
垂帘听政的太皇太后高氏去世,年仅十九岁的哲宗皇帝亲政,马上改变政策,
再行新法,对已经去世的司马光等元佑诸臣进行批判。
李格非被宰相章惇召去编撰反对苏东坡等人的奏章。那章惇也喜欢李格非的文
采,无非是重用李格非的意思。
李格非性情耿直,不愿为了自己向上爬而将敬爱的大师踩在脚下,当场拒绝了
章丞相的要求。这使得章惇大失面子,当着李格非的面,摔碎了手上的茶碗。
李格非得罪了当朝宰相,被发往广信任通判。
那一年,李清照十一岁。
父亲这次离开京城,不知何时能回来。但是父亲这种英勇的气概给了李清照终
生难忘的印象,成为李清照后来处理人生所有重大问题时的标准,也大大影响了她
一生的命运。
李格非在离开京城赴广信前,很多所谓的元佑人士都来送行,以李格非为骄傲。
李格非在京城所生的儿子李迒不过六岁,资质愚钝,体质也弱。倒是李清照早慧,
才思过人,小小年纪整日泡在父亲书房里读书写字。李格非对长女特别疼爱,常将
心头苦闷和抱负都给女儿听。
李格非在京城租赁了经衢西边的一所大房子居住,把南面的一块荒地治理出来,
种了许多竹子,又在竹园中盖了几间小屋,作为书房,取名‘有竹堂”。
父亲离去后,李清照成了“有竹堂”的主人,每日都在里面整理父亲的书籍和
著作。父亲的书籍安慰了李清照,也滋养了李清照。
转眼,父亲离开已经两年,而第三年的春夭又悄然而至,父亲还是没有再被朝
廷起用的意思。而李清照已经进入了人生的第十四个年头。
作为女儿的身体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春天来临的时候,李清照开始发现乳头
鼓胀了起来,随着每次两乳的胀痛,乳房也在悄然地改变形状。不久,她就经历了
相当痛苦的初潮阶段。做为女人才有的痛经,对敏感的李清照来说尤为严重。特别
是混乱的、没有规律的来潮,常常使李清照陷于难言的忧伤中。
她的女性的生理变化大大激发了精神上诗化的倾向。
因为父亲的外放,她同时也看到了世界上冷酷残忍的一面。想到父亲的正义之
举,换来的是放逐的结局,她敏锐细腻的内心世界受到了第一次的伤害。这伤害像
看不见的刀子,划破了她的心灵,使得内心的汁液流淌出来。
就在这个时候,李清照萌发了写词的欲望。
词的创作在当时还没有严格的规定,随意性大,李清照觉得写起来不是很难。
一旦要开头,又不知如何落笔了。
京城的春天虽然不如济南老家来得早,但那满眼的春色在越来越暖的阳光下逼
进心底,想到和弟妹们一同到城外踏青时见到的江边野梅树枝头上稀疏的梅子,遥
望天际淡淡的碧云,想念父亲的心情更加迫切。
父亲,往往是女孩子的第一个意中人。
内心饱涨的青春情感是李清照自己无法感觉到的,她只是日思夜想,希望能给
父亲寄去一首她亲笔写的词,安慰孤单在外的父亲。
回忆起父亲英俊的容貌,李清照感到脸上起了淡淡的红潮。
那天偶然翻开词集,看到薛昭蕴的《小重山》,开篇的“春到长门春草青”一
句,一下抓住了李清照的心。她抛开词集,铺好素笺,提笔写下:
小重山
春到长门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开匀。碧云
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 花影
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二年三年负东
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
当李清照写到“碧云笼碾玉成尘”时,不觉留下了泪水,她对父亲的思念的确
就是这样的。至于“留晓梦,惊破一瓯春”,也是从清晨的梦中醒来,把梦里春天
惊散的情形。写到“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时,李清照觉得很落了俗套,不过
用“好黄昏”三字还能压得住,勉强说得过去。结尾“二年三年负东君,归来也,
著意过今春”把怀念远人,盼望早日归来,珍惜短暂春光的意思都表达得淋漓尽致,
文字虽然简单,毫无装饰,但是其中的气势却比首句“春到长门春草青”这样平淡
的句子强多了。李清照反复阅读,觉得其中长短俊丑都有,想再改吧,实在也是力
不能胜了。心想,父亲自然会给我做出评判的,端正地再录了一遍,交给母亲,托
人捎到了广信。
那日,李格非在乡间巡视,抓了几个欺诈民财的道士,狠狠打了一顿,驱逐出
境。又为那村庄上流行的时疫开了药方,交代要清洁饮水,忙了整整两天才回到衙
门。
一进屋,看到桌上放着家信,打开一看,除了妻子的信以外,还有女儿清照的
一首小词。他开始并不经意,但是一读到“碧云笼碾玉成尘”时,他就坐不住了,
站起来反复咏读,李格非被女儿的才情惊呆了。一个十四岁的少女,能写出如此不
同凡响的词来,实在让李格非汗流浃背。
虽然不过是一首小词,其中意境的高远,词句的清丽,已经超凡脱俗,令人难
以描摹了。
他清楚地意识到,这个女儿将远远超过自己,不但是超过自己,就是现在甚嚣
尘上的所谓的词人,都将跌倒在女儿的面前。
女儿词中有情却不俗,婉约又不失气派,这是天生的才情,是其他人靠后天的
努力也无法得到的。
女儿附信中恳切地要求父亲批评,李格非在太学多年,见过各种资质的大学生,
可以说稍有才情天份的已是少见。李格非自认才情不过是二流偏后、三流在前的水
平,太学里像他这样的人已经不多,可气的是,偏是那些不中用的,连三流末尾都
挨不上的太学生,最是嚣张,未成任何气候,便结党结派,自标高名,以为天下文
坛为他们之所有,既不尊敬前辈,更傲视同辈,看到略有才华而不合他们流派的,
便群起而攻之,太学里少了潜心做学问的后生,全是一帮浮躁的少年在天天滋事,
丝毫不珍惜大宋朝天子鼓励发展文化的大好机会,把青春岁月用于无聊的应酬和拉
帮结派中,即使其中有几个才华出众些的,也被这急功好利的风气所败坏。因此李
格非大理解什么是天才了。
到这时,他突然为清照是个女儿而感到惋惜。
他提起笔来,想给女儿回信,可是又踌躇了。
李格非想,既然天生清照为女儿,一定有上天的美意。
要是清照生为男儿,难免会有世俗的雄心,反而埋没在官场的倾轧之中。如苏
东坡这样诗、书、画皆精的全才,也免不了在朝上和赵挺之那样的庸俗之辈争吵,
且一生多遭迫害,贬官、坐牢、流放,举凡九迁,备受艰辛。若是苏公将所有时间
都集中在诗书画的潜心创作中,不卷入朝廷的是非恩怨,或许能成为中华唯一前无
古人、后无来者的大艺术家。可生为男儿,许多事便身不由己了。如李格非本人,
还不是要通过官场这条窄路,才能被社会所接受吗?天下人对男儿的要求是不同的。
所以男人能够清心的少。
也许女儿清照能够避免男人的这些不幸,一枝独秀地标榜青史也不一定。
李格非素来认为,儒家礼学中尊男抑女思想的目的是建立社会秩序的需要,这
在他所著的十六卷《礼记精要》中做了详细的说明。但并非说女子中毫无英杰。例
如唐朝武则天女皇,便是随天之意所立的女性之榜样。天意虽让女人顺从男人,但
不等于说女子无才,不能治理国家。这独一无二的女皇是上天刻意安排的,以此向
后人表明女子的能力其实在男人之上。则天女皇的胆识魄力和勇气,以及她的铁腕
和胸怀,除唐太宗李世民之外,唐朝其他的十八位皇帝,居然没有一人能及得上她
的。这个铁一样的女人,将大唐江山玩弄于股掌之上近五十年,最后还政于李氏,
自己足享天年而终,确实是那些无能而又短命的男性皇帝们所不及的。
同样,女儿清照也许是上天用来在文艺之道上彰显女性能力的幸运儿吧?
李格非虽不信神佛鬼怪和巫道之术,他却不反对有宿命之说。他对天地之间的
气运之说,以及上天对每个人命运不同的安排深信不疑。若是上天在女儿身上有所
美意,他就不能随意地教训女儿了。因他太过明白,即使是朝廷所开的太学,也不
过是教育平庸之辈的场所,以供国家社会平时所需的人才。李格非坚信,天下可以
教育的都是庸才,是泥土,在塑造的高手中,可成为好的形状,经过窑炉的锻炼,
能成为上等的器皿。但天才并非如此造就的,因天才生来就是宝石,是不能再塑造
的。天才未显于世,主要是外面包裹的岩石未经凿开而已。好比“和氏壁”,只有
相玉的高人能看到它内涵的高贵。高贵的宝石要开琢得好,不把它损坏,保持天所
创造它时的美丽形态,那就太难了。
李格非现在轻易不能对女儿的《小重山》妄加评论,尽管他知道女儿正怀着急
切的心情等待他的回复。
李格非父子在济南老家时,曾开馆授业,门下学生无数,李格非父子两代在讲
坛上不绝,座下有些资质愚钝的学生竟然听得汗如雨下。现在李格非知道,自己不
过也是用泥土所塑的器皿而已,如何能教导天资聪明的女儿呢?
思来想去,李格非还是放弃了给女儿写信的念头。
转眼过了早春,又是仲春,接着暮春的时节也到了。
李清照天天盼望父亲的回复,却沓如黄鹤。她的心情受到极大的压抑,到底是
什么缘故使得父亲不做回答呢?是自己的词写得不好吗?不,李清照自信这首词还
不至于差到被父亲不屑一顾的地步。难道是父亲在任上得了疾病吗?那么长的日子
了,就是有病,跟去的家人也会给母亲来报信的。
李清照望着窗外绵绵的春雨,看见父亲临别前为她请的周老琴师冒着雨从外面
进来,双飞打着伞把老师迎进书房。
李清照再次回到镜前匀妆。
其实,李清照早就仔细打扮好了。教琴的周老先生是名重京城的抚琴大师,原
来在神宗皇帝跟前伺候的,上了年纪后专门在宫中教习宫女们弹琴。元佑年间,太
皇太后高氏精简富中各样开支,诸事减繁,老琴师从宫里出来后,立刻被京城各大
官员聘为教师,教导家中的小姐或蓄养的家伎。老琴师一般不轻易收徒授课,之所
以答应李格非的邀请,是很看重李格非的才华和骨气,才肯上门来授课的。
李清照知道老琴师阅人无数,生怕自己在老人心目中没份量,有负父亲的英名,
因此每十天一次的课业她总是认真对付的。虽然有意装作漫不经心的样子,但她绝
对要和那些同在老琴师门下的宦家小姐们比个高低。甚至在见老师时的穿着上,她
也极其注意,一定不能在气质韵味上输给其他的大家闺秀们。
今天她穿着雪白的一身衣裙,梳了个合乎少女身份的双髻,为了配合暮春的情
调,她特地用了淡绿色的薄纱带缠发。这纱带用南唐李后主的宫人为了邀宠而发明
的染料染制的,染后的绸缎羽纱再经过整个初秋露水的滋润,名叫“天水绿”,明
亮悦目又不同于一般绿色的俗气,真个如烟如雾一般。她又在耳垂上戴了一对不镶
金银的翡翠珠子,腰带上也单坠一个碧玉的圆佩,白绸的衣裙村上这些雅致的绿色,
加上一头乌黑的长发,一张弹吹得破的粉脸,淡淡的弯眉,挺直而小巧的鼻子,清
如深潭之水的凤眼,唇薄而小,嘴角向上微微勾起,总似含笑的模样。
清照和父母的性情不同,在穿衣着戴方面是极为认真的,她平时读书和逛街时,
很留意古人和今人的出色的装扮,总是要寻找素静之中见高雅的扮相。她最讨厌脂
粉的粉味,好在她的肌肤细白如凝脂,黛眉也不用笔描,只需在妆成之后轻轻拍上
一点薄粉,压住脸上的油光即可。就是胭脂,李清照也是从书上看来,到波斯人开
的香料店里买来玫瑰膏汁,按方炮制,匀面点唇格外明艳动人且香气独特,经久不
散。
京城里的女人,总不外用香饼熏衣,外出时袖上一块,大家身上发出的香味大
同小异。李清照则不用香饼,她托父亲在江南的学生从苏州买来茉莉花油,从桂林
买来桂花油。春天她用茉莉花油,秋天用桂花油,到夏天才用新鲜的荷花来熏衣,
到了冬天她用波斯商人介绍的一种叫“没药”的膏油来熏衣。据说“没药”是用肉
桂、昌蒲、沉香制作提炼之后,用波斯的橄榄油调成的,其香味是国人所不知的,
一旦染上些没药,极佳的香味十多天不散的。
李清照在镜前匀了妆,把香袋里的波斯小琉璃瓶子取出来,在那个不过一个铜
钱大的瓶子里滴上一些新的茉莉油,让瓶盖敞着,放进香袋里。这香袋是淡淡的杏
红色,不过一个大钱的尺寸,仅仅能塞下那只琉璃瓶,系在腰上,配上白衣和绿色
的装饰,很是娇柔动人。
这时,丫鬟双飞进来通报琴师已到,请小姐到书房练琴。
李清照坐到窗边,拿起书来,对双飞说:“给周先生上茶,说我正在梳妆,请
他稍候。”。
双飞抿着嘴笑了。小姐每次都要这样让老先生坐一会儿冷板凳,压一压老先生
的气焰。据小姐说,对待这种满京城大户人家捧着的老师,可不能太过于巴结,显
得老爷没面子。这老琴师虽然名高一时,但祖上是唐朝的梨园弟子,是乐籍中的奴
才身份。一直到他这辈子,才蒙了先帝的恩宠,连他的子孙后代一起脱了籍,方成
为布衣。可笑许多达官贵人只晓得他是伺候过先帝的人,出宫前是宫廷内音乐教习,
把他捧得太高,不知道他是为奴出身。不过对这样确实在琴艺上有着高超技艺的前
辈,也不可太怠慢,显得重视礼仪的李格非家的子女毫无教养。
双飞出去回话的时候,李清照还在想,到底为了什么,父亲对女儿的词这样无
动于衷呢?平日里,太学中有哪个学生稍微写了些好文章,父亲总是喜形于色,巴
不得那学生能成为江山社稷的栋梁,怎么对自己女儿的词作反而不闻不同呢?要是
父亲像那位冬烘先生,反对女儿学文读书,那从小就不该教清照读书才对。父亲的
心里到底想些什么呢?李清照百思不得其解。
双飞出去通报后又回到小姐身边,看时间差不多了,小姐还是皱着眉头想心事,
连忙小声地提醒小姐可以出去了。
周老琴师静候在书房里,他对李家大小姐的做派不得不说是佩服的。自从李家
小姐十二岁做他的学生以来,除了第一次是由她父亲李格非陪着出来之外,后来每
次上课都要他这个七十多岁的老人稍等片刻才出来。一旦出来,礼仪教养上却是周
全得无可挑剔,全然看不出半点的不恭敬。老人在皇宫里度过了几乎一生的时光,
对人心的测度可以说是太准确了。这位大小姐的心思他怎会不明白呢?那是要分清
主子和奴才的界线啊。虽然自己靠着小心伺候皇上,才使全家脱了卑贱的乐籍,但
还是个布衣的身份,他知道自身琴艺再高,出身的低微到底是无法改变的事实。盛
名之下其实难副的弱点,很多达官贵人都没意识到,却被这十二岁的姑娘看得一清
二楚,整整两年来,这位李小姐始终保持着和他之间身份上的差别。
老琴师在李小姐面前总是有些抬不起头的卑微感,李小姐稚气未脱,却有大家
闺秀端庄逼人的气势,冷峻不可侵犯。
再说这位小姐的确有不同凡响的地方。灵感上的悟性特别好,上课时,她似乎
是心不在焉的样子,爱听不听的。但是所布置的功课,到下次再来时,总能完成得
很好。老琴师是一生在琴瑟中弹过来的人,知道不下功夫,琴艺是无法长进的。那
些附会风雅的达官贵人,试图让他们的千金小姐提高素养,岂不知这些养尊处优的
小姐根本不愿下苦功练琴的,老琴师到那种人家去也不过是应个景,交了差就算完
了。谁料到李博士的女儿却是个锲而不舍的人,每过十日,琴艺上总有所得,老琴
师也暗中加重了功课的份量,她还是能跟得上,这不禁让老琴师对这位小姐刮目相
待了。
今天李清照袅袅婷婷地随着丫鬟出来,再次让老琴师耳目为之一新。
李小姐并非以色胜人,她的美貌大约只是中等,但大多数女人也就只有中等的
姿质而已,所谓的美女主要还是靠富丽堂皇的妆扮堆砌起来的。后宫里的女人大多
数就是这种化妆化到连本来面目都分不清的所谓美人。
李小姐所表现的是她本来的颜色,这其实是化妆术中最高的境界,用俗话说便
是“清水货”。但在如今这骄奢浮华的时代,夸张虚荣的男人们是不懂欣赏这种境
界的美丽的。李小姐看来是个很有主见的姑娘,整整两年来没见过她趋附过汴京城
里任何时行的装束,总是别具风格地把自己的气质表现出来。
如此清丽而机敏的女子,即使是阅人无数的老琴师也是很少见的。在两年多的
时间里,老琴师就没见到李小姐有过重复的打扮。一年四季,李小姐的服饰在淡雅
的格调中变化出许多品味不同的花样,总是庄重之中带着少女活泼的性情。今天这
一身打扮又是独具匠心,可以说李格非的这位小姐是为父亲挣足了面子的。
还有一点让老琴师感动的是,李小姐身上从来没有脂粉的俗香。以往在宫中伺
候皇上的日子里,大内中嫔妃们所用的脂粉是民间和一般官府的内眷所不能望尘的,
那些嫔妃们浓妆艳抹,把本来的面目都遮盖住了,不像这位李小姐,本色白皙的皮
肤,从不用粉底遮盖,胭脂唇膏用的是波斯的玫瑰香膏所炼制的,这是大内中也采
用的化妆术。还有李小姐春天用的精制的江南茉莉油,秋天的桂花油,都是老琴师
知道的,夏天用新鲜荷花熏衣,也是老琴师所能想象的,荷花香气浓郁,但用来熏
衣后只剩了淡雅的气味,反而不俗了。至于李小姐冬天所用的那种香料,就是在皇
宫大内里见过许多奇珍异宝的老琴师也猜不出是什么香味。当然,他不会知道这是
都亭驿外国人聚居的街市上,波斯香料店老板特别向李小姐推荐的古代波斯、天竺
一带秘制的香品。老琴师只觉得那香味似乎有点像檀香。却比檀香要高贵和复杂得
多。总之和这位李小姐在一起,她身上所发的自然的香气,就使她与所有的人不相
同了。
由此可见这位李小姐的心志之高,绝不肯在他这样一位出入大内,行走达官贵
人府第的人面前表现出自身的不足。他知道李小姐要在他所有的女学生里独占鳌头,
这种不甘人后的心态,表现在一个不到豆蔻年华的少女身上,极为难能可贵。
李清照行过师生之礼后,照常把上旬的功课演习了一遍。老琴师微闭着眼用心
听琴,到一曲终了,他突然问了李清照一句:
“李小姐,何以琴声中如此之多忧虑?”
李清照被老琴师言中心思,觉得这位老师确有过人之处,不觉脸上微微一红。
两年来,师生之间从来不多谈半句习琴之外的话,今天是破例第一遭。
李清照感到老人的关切,她不好再冷若冰霜了,起身站着回答:
“家父多时没有书信,学生因此忧虑,感谢周老先生关切。”
老琴师哦了一声,说道:“文叔大人吉人天相,必定平安的。”
“谢先生吉言。”
老琴师接着讲解了一番刚才李清照抚琴时的不足之处,布置了下旬的功课后离
去了。李清照依礼送到书房门外,恭候老师出了院门才起身回到内院。
这时,雨已经停了多时了,李清照看着父亲种植的竹林又长了许多挺拔的新竹,
又使她思念起父亲来。
进了院子,两个妹妹和小弟都围上来,闹着要姐姐带他们荡秋千。
李清照说:,“刚下过雨,怎么能荡秋千呢?架子上不都是水吗?等明儿天晴
了再玩吧。”
李清照把弟妹们安顿在房里玩五子棋,自己跑到母亲房里。王氏对女儿说:
“你又是来问父亲为什么没给你回信了吧?我想你父亲一定是有他的意图的。”
李清照发愁地问:“娘,你说我还要不要写词呢?”
王氏笑道:“我看你的词比你爹写的好,当然要写啦。依我的想法,八成是你
爹觉得写不过你了,恼羞成怒,这才不给你回信的。”
李清照被母亲逗笑了,两人说笑一会儿,清照说:“娘,我去练练琴。”
“好的,不一会儿就吃晚饭了,我让双栖喊你,你得快点进来,别让大家等着
你,那样不好。”
李清照应了一声,带上双飞到书房去。看到雨丝又开始飘洒,细雨中湿漉漉的
秋千空挂着,往日荡秋千时的欢声笑语回响在耳边,不知怎地,一股似乎是忧伤的
情感潜入她的心底。
进了书房,双飞在香炉里燃了香,摘去琴套,放好凳子,伺候小姐抚琴。
李清照坐下来,拨了一两声琴弦就放下了。她叫双飞研墨,铺开纸张,作起词
来。想到寒食已过多日,春光也将淡然退出,以往快乐的时光如梦境一般地消失了,
而父亲还是没有给她音讯,不觉伤心起来。望着香炉中袅袅青烟,她提笔写到:
浣溪纱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写到此,李清照停了一下笔。想到现在是京城中少女斗百草的季节,小燕子虽
然还未从海洋的彼岸飞回,女孩子们早已成群结队地到郊外去游玩了。她所喜爱的
野梅花早就被时光遗忘,她所不喜欢的柳絮正在满天飞扬。而她盼望父亲回信不得
的心情,多么像院子里那被雨水打湿的秋千架啊。
李清照顿时觉得自己很可怜,被父亲撇在一旁不加理睬。她嘟着嘴,继续写道: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而湿秋千。
刚写完,母亲正好打发双栖来叫清照去吃晚饭,清照丢下笔墨,匆忙进内院去
了。
那天夜里,王氏照顾孩子们都睡下后,命双栖掌灯,来到书房,她每天在这时
才有空来读点书。
她在书案上看到了女儿新写的小词,不觉笑了起来。
女儿是在生父亲的气了,虽然没有一字提到父亲,却把盼望到极点时的失望心
情描写得淋漓尽致。特别让王氏觉得可爱的是,女儿做出一副大人的神情来写她的
赌气,末句用“黄昏疏雨湿秋千”来表现她被父亲冷落的可怜相,实在是很贴切的。
而且这一句意境也相当美,“湿”字也用得好,老杜著名的“朝看红湿处,花重锦
官城”的“湿”字显得苦涩,倒还是女儿这个“湿”用得活泼可爱,到底是少女情
怀遮不住啊。王氏把女儿的词抄录了下来,收到自己房中。
第二天一早,李清照被双飞叫醒,她在床上躺着,不肯起来,说:“天下雨嘛,
不用练剑了。”
双飞一边挂起帐子,一边说:“好小姐,你快起来看看,今儿个的天气真可以
让你再作几首好词呢。你快起来,还有好东西让你看了高兴呢。”
李清照一下睁开了眼睛,果然是满屋清辉,一股雨后新晴的潮湿气味从半掩的
门外流淌进来,使她立刻脱离了困倦,马上起了床。她把技散的长发略略一梳,用
缎带在背后扎起,命双飞捧了父亲特地为她买的一口玲珑的小剑,出了房门。
双飞把小姐带到大厅的屋檐下,指着燕子巢说:“小姐,你看,燕子回来啦!”
李清照一看,可不是嘛,两只燕子正围着旧巢飞进飞出的,似乎正在商量要怎
么样改造旧巢呢,它们把巢中的陈旧草丝和羽毛不停地剔出来,又把旧的巢泥也拆
了不少。
双飞说:“天麻麻亮,它们就回来了,已经在这儿忙了快一个时辰了。”
看了一会儿燕子,李清照跟着双飞在院子里练了一会儿剑法,顿觉神清气爽,
把昨日的愁闷都遗忘了。
习剑之后,清早沐浴,把身上的疲倦洗净,换上充满天然茉莉花香的衣服,李
清照觉得飘飘欲仙一般,她决定要在上午好好地练练琴。
这时听见母亲在招呼弟妹们吃早餐,她连忙跑到后厅去,免得母亲老说她吃饭
来得晚,没规矩。
母亲进来之后,对李清照说:“看见天上的云彩了吗?昨天还下得阴阴惨惨的
天气,说开就开了。”
李清照从天井里望见满天的阴云裂成了千万朵白云,布满天际,阳光的清辉撒
在白云间,圆滚滚的云彩像婴儿粉嫩的脸色。
王氏顺口吟咏:“云无心似出岫……”
李清照连忙打断母亲,说:“错了,是‘云无心以出岫。”
王氏笑了,说:“你不要逞能,下旬呢?接得上吗?”
李清照毫不停顿地说:“这是陶渊明的《归去来辞》,下句是‘鸟倦飞而知返’。
爹最喜欢陶公的文章诗词,这是爹教我背的。”
想到父亲,李清照明朗的心境又笼上了一丝烦恼。她嘟着嘴说:“燕子都回来
了,爹怎么还不回来呢?”
王氏叹了口气说:“你爹是朝廷的命宫,哪能说走就走呢?他回来还不知要到
什么时候呢。”
李清照直爽地说:“我知道,爹是为了不肯编造司马光大人他们的罪名,才被
贬到广信去的。爹要回来,肯定是朝廷要复用元佑贤臣了。”
王氏大吃一惊,连忙制止女儿:
“这话你怎么能说,妄议朝政是有罪的。”
李清照不以为然地说:“那满街的人都该下到牢里了。我们上街买东西,连担
水卖菜的粗人都在议论这些事呢。爹说过,民意即天意,违背民心就是违背天意,
必定造成朝纲不振,宵小鼠辈猖撅,国运就危险了。”
王氏更急了,说:“再说要打了,一个女儿家怎么能随便说这些话?朝政可是
我们女人议得的吗?”
“清儿不服,女儿家不明这些大道理,怎能相出好夫、教出好子呢?家无好夫
好子,国家哪有好栋梁?孟母断机,正是因为她深明道理,才造就出不同凡响的好
儿郎嘛。我看现在的女子只知吃喝玩乐的多,俗不可耐的多,只顾自家享受,哪管
丈夫孩子贪赃枉法。爹说过山东郓州的郡守是个好人,本不想贪污的,无奈妻妾不
贤,索要无度,以至他挺身试法,后来以徒流告终。所以女子必定要读书长见识,
才能……”
“罢罢罢,”王氏打断女儿的话,说,“我也不和你争了,等你爹回来,我找
他理论便是。你们父女是一个模子里的货,要么闷着几天不说话,要么就口若悬河,
危言耸听。”
这时,双栖和双飞带着弟妹们来了。厨房的老妈子上了饭菜,一家人吃起饭来。
李清照放下饭碗,双飞送上漱口的香汤,老妈子用盂盆接了退下,双栖递上毛
巾伺候小姐擦了嘴和手,李清照这才起身到房里仔细梳妆打扮。
李清照把自己收拾得如同清香的梨花,怎么瞧都满意了,这才到书房去抚琴。
书房的竹帘子还未卷起,窗外重重竹影阻隔了晴光,房内还保留了一片昨夜的
暮气。李清照命双飞卷起排窗的竹帘,打开窗子,让新鲜的空气进来。这时她望见
弟妹们在竹园南面的菜园里玩耍,弟弟摇晃着一棵梨树,那满树的白色梨花如雨般
地倾泻下来,只听弟弟咯咯的笑声传来,毫无忧愁的模样显出童年的快乐。
李清照默默回到琴边,坐下来静了一会儿,调顺了气息,回想老琴师的教诲,
一遍遍地认真弹拨起来。
渐渐觉得累了,李清照到书案那儿休息,看到昨天黄昏写的《浣溪纱》,觉得
意犹未尽,昨天的愁绪已随阴雨而去,留下的清韵依然缭绕心头,正如重帘未卷的
书房还保留着昨夜的暮气一般。想起早晨和母亲的争辩,陶渊明的《归去来辞》,
父亲那清澈明亮的思辨之辞,以及被小弟摇落满树花朵的梨树,种种情景如诗如画
般地穿心而过。
李清照只觉得胸怀满溢着柔情,透过身体,沁过衣裳,向外抒发,她不觉已提
笔在手,自然有韵律从心底流出。虽然昨天已经写了一首《浣溪纱》,而今日之情
绪还是要调寄《浣溪纱》为合适。
于是,一首新词又从容地写了出来。
浣溪纱
小院闲窗春色深,重帘未卷影沉沉,依楼无语理瑶琴。
远岫出云催薄暮,细风吹雨弄清阴,梨花欲谢恐难禁。
后来这首小词流传在外,有人不相信是李格非十四岁的女儿所作,硬将这词说
成是欧阳修所作。其时,欧阳修已经谢世二十六年,李清照闺中随手之作,被当成
是欧阳修遗珠,居然被收进《词学筌蹄》中。这些事传到李清照耳中,她不免相当
得意。尽管她并不喜欢欧阳修的词,认为太过“娘娘腔”,以致与一个少女之作混
为一谈,但她想到外人竟拿她的词当作是名重一时的大文豪欧阳修所作,可见自己
的份量了,因此得意。此系后话不表。
是年,朝廷复用元佑诸人。秋天,李格非奉召还京,任校书即。之后又迁著作
佐郎,礼部员外郎。
接到父亲即将返京的喜报,李清照心头的愁绪一扫而空。
她喜悦的心情毫无保留地敞露在挥笔而就的新词之中——
想王孙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少。水光山色
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莲子已成荷叶
老,清露洗,苹花汀草。眠沙鸥鸳不回头,似
应恨,人归早。
全词生气勃勃,景色艳丽,充满热情爽朗的少女欢声,青春活力迭荡,一洗千
古悲秋之调,将秋色的明丽清澄提上纸面,令人读来喜上眉梢。相比之下,杜牧的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到底是成年男子饱经风霜之后的佳句,在
少女李清照全无忧愁的秋词面前,也显得迟缓而浑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