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 杂文>> Cao Yu   China   现代中国   (September 24, 1910 ADDecember 13, 1996 AD)
雜文集
  雜文
  作者:曹禺
  第1篇
  第2篇
  第3篇
  第4篇
  第5篇
  第6篇
  第7篇
  第8篇
  第9篇
  第10篇
  第11篇
  第12篇
  第13篇
  第14篇
  第15篇
  第16篇
  第17篇
  第18篇
  第19篇
  第20篇
  第21篇
  第22篇
  第23篇
  第24篇
  第25篇
  第26篇
  第27篇
  第28篇
  第29篇
  第30篇
  第31篇
  第32篇
  第33篇
  第34篇
  第35篇
  第36篇
  第37篇
  第38篇
  第39篇
  第40篇
  第41篇
  第42篇
  第43篇
  第44篇
  第45篇
  第46篇
  第47篇
  第48篇
  第49篇
  第50篇
  第51篇
  第52篇
  第53篇
  第54篇
  第55篇
  第56篇
  第57篇
  第58篇
  第59篇
  第60篇
  第61篇
  第62篇
  第63篇
  第64篇
  第65篇
  第66篇
  第67篇
  第68篇
  第69篇
  第70篇
  第71篇
  第72篇
  第73篇
  第74篇
  第75篇
  第76篇
  第77篇
  第78篇
  第79篇
  第80篇
  第81篇
  第82篇
  第83篇
  第84篇
  第85篇
  第86篇
  第87篇
  第88篇
  第89篇
  第90篇
  第91篇
  第92篇
  第93篇
  第94篇
  第95篇
  第96篇
  第97篇
  第98篇
  第99篇
  第100篇
  第101篇
  第102篇
  第103篇
  第104篇
  第105篇
  第106篇
  第107篇
  第108篇
  第109篇
  第110篇
  第111篇
雜感
  將那閃電似的,奔流似的,憧憬的情趣,以及嚮各種現象而産生的心境,它衹有天才能為之解釋,同時一般庸流復可感觸得到的,驀地把它捉到字塊裏,無目的地把它寫出,無意義地映在癡人的腦海裏,這或是“雜感”的真義吧?
  “這個人癲頭癲腦,一肚子鬼話。”我們嘗對人這樣批評。由這句話,總可逆料此人不會說“人話”的,甚至所謂“人話”反根本不曉。因為人非鬼,為人而云鬼語,則怪異可知。實在癲氣十足的癲子,鬼話不能講,人話反而不少。果盡量感受其味格,他的話頭裏當發現孕含着不滅的創造性;他的思想常變化流動,永進不息,顯現他在徹底地思索面前的事物,不為一切庸俗的利望所擾而變動他的觀念。他的生活欲求極端興旺,他的感想無在不可施展,他所見的是正確社會的面影,因是他的“鬼話”便長瀉不息。由這出發點講出的“鬼話”便是雜感的完成。
  轉到自己,假若生命力猶存在軀殼裏,動脈還不止地跳躍着的時候,種種社會的漏洞我們將不平平庸庸地讓它過去。我們將避去凝固和停滯,放棄妥協和降伏,且在疲弊睏憊中要為社會奪得自由和解放吧。懷着這樣同一的思路:先覺的改造者委身於社會的戰場,斷然地與俗衆積極地挑戰;文學的天才絢爛地造出他們的武具,以詩,劇,說部嚮一切因襲的心營攻擊。他們組成突進不止的衝突與反抗,形成日後一切的輝煌。然而種種,最初的動機不過是在那服從於權威,束縛於因襲畸形社會的壓製下而生的苦悶懊惱中,顯意識地或潛意識地,影響了自己的心地所發生雜亂無章的感想。那種紛復的情趣同境地是我們生活的陰蔭,它復為一切動機的原動力,形成大的小的一些事業。
  不過在我們這“禮義之邦”,這種文字卻常與狗吠一般地無價值。因為它藏着破壞,爆發,攻擊同一切跳出所謂“圈子外”的危險性。我華夏民族酷嗜和平,淡泊瀟灑,一日和尚一日鐘,過足煙癮,橫在熱炕上暈談一陣。哼,我們“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是“古有明訓”,有長遠歷史的國度的百姓,豈能隨隨便便幹這些沒頭沒尾的把戲!
  記得某校刊為登什麽撈什子的雜感,一句不重要的話冒犯校中的某當局,於是即時一道命令,斥以“侮辱師長”,訓令那位編輯先生“下野”“回裏”(這是兩件事:一面革職,一面挂牌)。同時一位職員建議停止校刊,當時即將編輯部解散。有人說教育傢(?)對於激烈的分子衹有這種辦法。這個?也許吧!
  不過在這刊物,請放心。同學們盡可發揮個人的意見,不顧忌地陳說自己對於環境的不滿(當然,嚮猥褻的社會攻擊更是我們青年的精神)。衹要自己能踢開利害的計算,不偽不飾地吐露內心的不快,冷靜的態度可,幽默(humor)的亦可,我料南開當局絶對予以贊助的。因為假使所感誠為我們這個圈內的錯誤,一手掩不住天下的人,這無須隱瞞,教育不是妓女,不應修飾外面為遊客看的;假若原來的思索在未寫以前已是錯誤,那麽,誠懇的教育傢應以憐憫的態度諒解這種學生並且希望他在刊物上發表,對癥下藥順便給我們以公開的商榷,討論和指點。
  1.Gentienlen的態度:——
  坐車到了英中街,從馬傢口子這一段路洋車夫索要大洋三角。
  “放屁!”坐車的先生衹給車夫兩個銀角子。
  “好,先生,你駡我,這可是法國地呀,看你的,外國兵全不帶打的,你卻頭一個駡我。咱們有地方說理!”雪亮的銀子由車夫的手掌裏滾出來,這兩個蹌蹌踉踉地互相拉扯到印度“站人”面前講理。
  同時一位教授在講臺上站着,他也在“大講其理”:
  “……好了,外國人有金錢有強勢,猶以Gentlemen的態度對待我們,我們反不自量力,不以Gentlemen的態度嚮他們,這不是自找苦吃麽?”教授略將末句的聲音提高,聽衆雷一般地拍掌。
  聽畢這兩段話,似乎感觸到洋車夫同教授的語氣中有同一的基調。洋車夫的意思:這是“法國地”,外國兵全不敢打我,你能駡我麽?知機的教授說,在這白種勢力權威之下,外人有金錢,有強力,還以Gentlemen的態度對待我們,難道我們不以Gentlernen的態度對待人傢麽?他們全屈服於洋權威下,因而他們的“主人”如何,他們亦如何(當然教授所說外人Gentlernen的態度,是除去萬縣這一類的事情的);不過畢竟教授是比洋車夫高一籌,讀過洋書總比沒見過的強,此某教授能知外人是以Gentlemen的態度對待中國人,的確比洋車夫明白(?)些,高見,高見!
  至若說這種見解是荒謬的,拙愚不敢確切斷定。不過改正觀念似乎洋車夫還可教些,因為教授的博士帽是“仰之彌高,鑽之彌堅”,很自認為教人者,非可隨隨便便為人教的。
  2.“文憑同教育救國”
  夾帶一抄每門月考俱超過八成,回傢以後父親看見分數單,大樂,從皮包拿出廿元的鈔票奬勵他的兒子。
  “好孩子,將來爹爹全指你頂門立戶呢。”
  每次開學,校長常說“教育救國”,每次行畢業典禮,校長的臨別贈言也常是一段“教育救國”。我記得一次畢業典禮,黑壓壓的觀衆據滿了禮堂,校氏立在臺上沉靜地緻詞,畢業生俱在廊旁不安地坐候着。臺上的講員不時的變換,候在椅上的畢業者俱不耐煩地嘖嘖談話。最終纔聽見呼名授文憑,於是一陣一陣地拍掌東一面,西一面地響應。一時發什麽Scholarship的奬品,掌聲似較響亮一些。這時我看見他們俱有一個白捲捲在手裏,歡欣地互相看望。他們展開自己的,又看看旁人的,輕輕露出一絲淺笑。須臾人散,仍是一個寂靜的禮堂。我是最後走出的,似乎有種蒼老的聲音在空氣中顫動。他說:
  “孩子們,走吧,你們已有‘教育救國’的執照了!”
  前年如此,去年如此,今年或者也如此;長此以往,將來或永遠要領這種衹表出你受過教育聽過救國的話的執照吧。今年或者不同,禮堂的空氣或者要顯出一種新花樣。
  “好孩子,你畢業了,將來爹爹全望你頂立門戶呢!”
  3.Supp1Vanddemand
  一位經濟先生同我們講供給同需要。他說需要多供給少則市價漲,需要少而供給多則市價落。一位學生站起問上一次北京豬仔奇貴,是不是供給少於需要的原故?先生稱是。
  提起這兩個名詞,我想起現在做太太確是一件難事。最低的限度:一則要不纏足,二則要受教育。至於大學生同留學生的口吻猶為可驚,動不動就是“英語精通,滿身洋氣”,聽說要洋氣非遊外國不可,於是大學畢業的女生依然落選(或者“選”字是不妥當,然據今日的情形,似乎衹能屈用一次)。大學畢業者當如此,籲嗟呼,做太太之不易也。
  所以有志的女士們,鑒於舊女子的糊塗,力求平等,解放,入學校,讀洋書,做女留學生,達到競爭不失敗的目標而為所崇拜人物的太太。於是在富而美的丈夫面前獲得自由,平等和解放。啊,萬能的女學校,祝這裏面的學生女權發達!
  上面足能闡明Supp1y
  and demend的原理,當然這比買賣豬仔有趣多了。
  (原載《南中周刊》第20期,1927年4月18日)
偶像孔子(閑說)
  真實的徹底的宏偉的無宗教氣味的性格和行為是斷然地不可膜拜。誰何偉人,若完全力俗衆的偶像,則彼之所以為偉者的真跡,將逐為是種妥協的莫名其妙的“絶對信仰”中的腐氣所掩埋,而偶像勢力的積微下,常産生一種積極相反的潛勢力;待時機一至,便爆發成為人山的裂罅,經歷萬千年的偶像,立刻陷墮其中,焚成灰燼。同時如倒閉後商店的招牌,重挂起來,暗淡無光。毀滅後的舊物,聞之已令人生厭,若再從事於彼之偉的真跡的探討,豈不笑為迂腐,因是許多偉性者反倒埋在許多偶像的土堆裏。
  誠然,偶像之前,衹能膜拜,不許你擡頭睹覲其面孔的。
  春假中,在路上遇見昔日教我讀“堯眉八采,舜目重瞳”的老師,八九年沒見面,先生居然留起鬆鬆白鬢,招呼之後,衹好必恭必敬地陪他到茶樓閃坐。
  寒喧、問候、話別,以後我們纔談家乡的變遷。
  “你總聽見過一點,”老先生接續談:“現在鬧得烏煙瘴氣,傢居三日,氣得不能出門一步。女娃子剪頭髮滿街跑不必講,老太太們也扯着旗子同他們一齊鬧街。你想老人傢也那樣禽獸,我還賣什麽老骨頭,我傢的麟兒每天不在傢,你的師母也迫我入什麽黨。哎,仁弟,一傢全要成禽獸。我怎不傷心!——我們詩書子弟,總得顧全租宗的體面,於是我一人偷偷地跑到文廟裏……”
  他說到這裏,低頭長嘆,當然老先生必效忠禮教,以死自明。死後將謀北京內務部的褒奬的。
  “仁弟,哎,一看廟內悲慘的景況,嗟此頭顱,老命真不可久留了!——聖像打將稀爛。香案也搗成粉碎,顔回子路幾位聖者更不必說,衹在地上看見一個塑金的殘鼻,看着還像我們聖人當年誤認為陽貨的鼻。於是我撲地三拜,恭恭敬敬地捧着那點聖跡而歸。哎!仁弟,傷心慘目,有如此者!”
  茶盅裏的殘渣,仰慕地舉起吞下,激昂慷慨地重重將茶盅放在桌上。
  “哎!禽獸之邦,我豈能久留呢!於是一氣跑到這裏來!”
  老先生一句話,不說突而沉沉地哼起《桃花扇》中的《哀江南》,宛似亡國的舊鬼。他還噙着一泡眼水,淡淡地使我體味不到是若何的情緒!
  不過他痛也有——我一人在路上這樣想,因為孔傢的《孟子》,《論語》是科舉時代的寒士們的飯碗。都通了,使不愁帝王的腳下沒有一塊骨頭啃,同時帝王也因為他們能夠Appreciate那種麯解的偏頗的忠孝。一發鞏固這父傳子授的特有權,而不惜以種種的榮利蠱惑之。因之數千年的孔子,也被動的人為所利用。自科舉廢除,老師榮為半通的秀纔,當然是痛心疾首!然而社會因襲為偶像,權威,依然存在,每年春貴至總統猶派代表率百官跪祭,可見雖勢衰道微,尚有為中流砥柱者來維持正道。老夫子這場冤氣。見了孔孟的聖像,意識地潛意識減去(不)少,然而還覺得有一綫曙光。誰知天皇不佑,遇見這一群革命的亡八兔子賊,造反不已,復起革命,革人的命也罷了,還要革聖人的命,以至於乾坤倒持天地鬱塞,革命之聲未止,夫子之希望已絶,此先生所以叩天嘆息之基者也。至於說孔子是個自動的帝國主義走狗,這不得不加以否認。翻開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在梁漱溟氏的眼裏,孔子不止是哲學家,教育傢,抑復為對生這個字而有充分瞭解的唯心者。日本一個文學批評傢說:文藝的批評,是以鑒賞者自己的“人性”和“體驗”和生活的內容,在備人之間,有些差別。對事物的事(理)解和見地,我以為至少以各人的生活內容作一種鮮明的差異罷。一個孔子,兩種看法:一為絶對的功利之徒,一為純粹闡明生的意義的偉人。這種趨勢,態度,如兩粒子彈將發時的方向,卻能差之毫釐,失之千裏。些(此)說的距離,誠不可以道裏計。然而起因不過是出發點方向不同而已。要之孔子不是生來作走狗來的,也非學而做走狗者,他所訓告弟子們的忠孝,在當時並不希罕,而彼所知者,又絶非以後那些笨貨口示身行的那種麯解的忠孝。他的君製以名(民)為本,所以處處說話俱是君民並立的,不過碰見這些沒良心的野心傢,因為保存自己的地位,硬把孔老先生從棺村裏拖出來,追加上一付狗面具,於是孔老先生不得不狗頭狗腦來享受每年太牢的血食,坐是而在漢口遊行時被打被署為帝國主義的走狗,尤傷心者:真面孔的孔子,反而因這付狗面具而不得顯露為萬世野心傢的忠臣。末了,到這步田地,悲哉!
  所以種種使我回想到前段的話。
  在偶像之下,常潛隱着深邃的惡勢,他是不許看見事物的真象的。
  所以我們應當打破偶像的崇拜,和一切類似偶像的因襲無理由不合人道的舊思想的權威。
  (原載《南中周刊》第25期,1927年5月)
首頁>> 文學>> 杂文>> Cao Yu   China   现代中国   (September 24, 1910 ADDecember 13, 1996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