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章回小說大師、報人張恨水先生,原名張心遠,安徽省潛山縣人。一八九五年生於
江西廣信,一九六七年病逝於北京。“恨水”這一筆名,取自於南唐後主李煜的“自是人生
長恨水長東”詞句中。張恨水先生一生共創作一百二十餘部中、長篇小說,還有大量的詩
歌、散文和雜文,在國內擁有衆多的讀者,是位影響深遠、功力深厚的大作傢。張恨水先生
早期創作的《春明外史》、《金粉世傢》、《啼笑因緣》等作品,曾經名噪一時,人人傳
閱,洛陽紙貴。他擅於用白描的手法,準確入微地刻劃社會生活;他又十分熟悉舊中國的市
民生活,對底層社會小人物的舉手擡足、情趣追求描寫得呼之欲出,創造了很多成功的形
象,給讀者留下難忘的印象;同時,他也是一位涉獵很廣的作傢,他塑造的大人物、小人
物、三教九流,都是維妙維肖、栩栩如生。張恨水先生的作品曾多次出版,有單行本,也有
選集。此次重新出版他的作品,我們挑選了張恨水先生的代表作,冠之以“張恨水作品經
典”,以求準確,反映他的創作思想和思想發展歷程,體現他一生的主要創作成就。出版張
恨水先生的作品經典,尚屬首次。旨在給廣大喜愛他作品的讀者提供一個精品閱讀選本,給
研究者提供一個更方便的研究版本,也為中國現代文學經典作品提供一套藍本。這套經典,
我們遴選了《春明外史》、《金粉世傢》、《啼笑因緣》、《八十一夢》和一捲《散文與雜
文》。《散文與雜文》主要收錄了〈寫作生涯回憶〉(這是張恨水先生解放前夕寫的最長的
一部自傳體回憶錄。)、〈山窗小品〉和(上下古今談)中的部分散文與雜文。“張恨水作
品經典”的出版,得到了張伍同志的鼎力支持,在此一並表示感謝。並根據張伍同志的意
見,采用張友鸞先生撰寫的“章回小說大師張恨水”一文作全書的代後記。為保留原作的本
來面貌,我們除訂正個別錯別字、標點符號、統一簡體字外,未作其它改動。由於時間倉
促,水平所限,在編輯過程中難免疏漏,在此敬請讀者海涵。
編者
一九九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江西廣信,一九六七年病逝於北京。“恨水”這一筆名,取自於南唐後主李煜的“自是人生
長恨水長東”詞句中。張恨水先生一生共創作一百二十餘部中、長篇小說,還有大量的詩
歌、散文和雜文,在國內擁有衆多的讀者,是位影響深遠、功力深厚的大作傢。張恨水先生
早期創作的《春明外史》、《金粉世傢》、《啼笑因緣》等作品,曾經名噪一時,人人傳
閱,洛陽紙貴。他擅於用白描的手法,準確入微地刻劃社會生活;他又十分熟悉舊中國的市
民生活,對底層社會小人物的舉手擡足、情趣追求描寫得呼之欲出,創造了很多成功的形
象,給讀者留下難忘的印象;同時,他也是一位涉獵很廣的作傢,他塑造的大人物、小人
物、三教九流,都是維妙維肖、栩栩如生。張恨水先生的作品曾多次出版,有單行本,也有
選集。此次重新出版他的作品,我們挑選了張恨水先生的代表作,冠之以“張恨水作品經
典”,以求準確,反映他的創作思想和思想發展歷程,體現他一生的主要創作成就。出版張
恨水先生的作品經典,尚屬首次。旨在給廣大喜愛他作品的讀者提供一個精品閱讀選本,給
研究者提供一個更方便的研究版本,也為中國現代文學經典作品提供一套藍本。這套經典,
我們遴選了《春明外史》、《金粉世傢》、《啼笑因緣》、《八十一夢》和一捲《散文與雜
文》。《散文與雜文》主要收錄了〈寫作生涯回憶〉(這是張恨水先生解放前夕寫的最長的
一部自傳體回憶錄。)、〈山窗小品〉和(上下古今談)中的部分散文與雜文。“張恨水作
品經典”的出版,得到了張伍同志的鼎力支持,在此一並表示感謝。並根據張伍同志的意
見,采用張友鸞先生撰寫的“章回小說大師張恨水”一文作全書的代後記。為保留原作的本
來面貌,我們除訂正個別錯別字、標點符號、統一簡體字外,未作其它改動。由於時間倉
促,水平所限,在編輯過程中難免疏漏,在此敬請讀者海涵。
編者
一九九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嗟夫!人生宇宙間,豈非一玄妙不可捉摸之悲劇乎?吾有傢人相與終日飲食團聚,至樂
也。然而今日飲食團聚,明日而仍飲食團聚否?未可卜也。吾有吾身,今日品蔥吟詩,微醺
登榻,至逸也。然則今日如此,明日仍如此否?又未可知也。最親近者莫如傢人,最能自主
者莫如吾身,而吾傢吾身,吾終莫能操其聚散生死之權。然而茫茫宇宙間,果何物尚能為吾
有耶?吾自有知識以來,而讀書,而就職業,而娶妻,而立家庭,勞矣!而勞之結果,僅僅
能顧今日,且僅僅能顧今日之目前。可痛已!何以言之?請以事為證。吾聞某小說傢,操筆
為文,不及半頁之紙,伏案而卒,其死已速矣。又聞某逸老夫人作雀牌之戲,將成巨和,喜
色溢於面,同座一中風出,為上傢攔而和之,某夫人一忿而絶,其死又更速也。某小說傢於
其所寫最後一頁稿之先,安知其不終篇耶?某夫人於中風剛出,上傢尚未攔和之一剎那,又
安知其生命即畢於是耶?嗟夫!人生如此,豈非玄妙不可捉摸之一悲劇乎?此事吾早知之,
吾乃不敢少想,少想則吾將片刻不得寧息,惟惴惴然懼死神之傍吾左右而已。何以忘之?作
莊子達觀而已矣。此古人所謂不作無益之事,曷遣有涯之生者也。吾之作《金粉世傢》也,
初嘗作此想,以為吾作小說,何如使人願看吾書?繼而更進一步思之,何如使人讀吾之小說
而有益?至今思之,此又何必?讀者諸公,於其工作完畢,茶餘酒後,或甚感無聊,或偶然
興至,略取一讀,藉消磨其片刻之時光。而吾書所言,或又不至於陷讀者於不義,是亦足
矣。主義非吾所敢談也,文章亦非吾所敢談也,吾作小說,令人讀之而不否認其為小說,便
已畢其使命矣。今有人責吾淺陋,吾即樂認為淺陋,今有人責吾無聊,吾即樂認為無聊。蓋
小說為通俗文字,把筆為此,即不免淺陋與無聊;華國文章,深山名著,此別有人在,非吾
所敢知也。明夫此,《金粉世傢》之有無其事?《金粉世傢》之是何命意?都可不問矣。有
人曰:此頗似取徑《紅樓夢》,可曰新紅樓夢。吾曰:唯唯。又有人曰:此頗似溶合近代無
數朱門狀況,而為之縮寫一照。吾又曰:唯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孰能必其一律?聽之
而已,吾又何必辯哉?
此書凡八十萬言,吾每日書五六百言,起端以至於終篇,約可六年。吾初作是書時,大
女慰兒,方呀呀學語,繼而能行矣,能無不能語矣,能上學矣,上學且二年矣,而吾書乃
畢。此不但書中人應有其悲歡離合,吾作書畢,且不禁喟然曰:樹猶如此也。然而吾書作尾
聲之時,吾幼女康兒方夭亡,悲未能自已,不覺隨筆插入文中,自以為足紀念吾兒也。乃不
及二十日,而長女慰兒,亦隨其妹於地下。吾作尾聲之時,自覺悲痛,不料作序文之時,又
更悲痛也。今慰兒亦夭亡十餘日矣,料此書出版,兒墓草深當尺許也。當吾日日寫《金粉世
傢》,慰兒至案前索果餌錢時,常竊視曰:“勿擾父,父方作《金粉世傢》也。”今吾作
序,同此明窗,同此書案,掉首而顧,吾兒何在?嗟夫!人生事之不可捉摸,大抵如是也。
憶吾十六七歲時,讀名人書,深慕徐霞客之為人,誓遊名山大川。至二十五六歲時,酷好詞
章,便又欲讀書種菜,但得富如袁枚之築園小倉,或貧如陶潛之門種五柳。至三十歲以來,
則飽受社會人士之教訓,但願一杖一盂,作一遊方和尚而已。顧有時兒女情重,輒又忘之。
今吾兒死,吾深感人生不過如是,富貴何為?名利何為?作和尚之念,又滋深也。此以吾思
想而作小說,所以然,《金粉世傢》之如此開篇,如此終場者矣。
夫此書亦覆瓿之物而已,然若幹年月,或尚有存者,於其時讀者取而讀之,索吾於深林
古廟間乎?索吾於名山大川間乎?仍索吾於明窗淨幾間乎?甚至索吾於荒煙蔓草間乎?人生
無常,吾何能知也?書猶如是,序文猶如是,人之將來,不可測矣。此一點感慨,擴而充
之,《金粉世傢》之起迄,易於下筆者也。語曰:“讀者書,不知其人可乎?”小說雖小
道,例不外此也。求讀者知吾,即求讀者之知《金粉世傢》耳。此又吾為《金粉世傢》序,
衹述吾之片段感想者矣。凡百君子,匡而進之,吾固樂於拜而受之。或言於小說以外,則不
敢知也。書至此,烈日當空,槐蔭滿地,永巷中賣蒸糕者方吆喚而過,正吾兒昔日於書案前
索果餌錢下學時也。同此午日,同此槐蔭,同此書案,同此賣蒸糕者吆喚聲,而為日無多,
吾兒永不現其聲音笑貌矣。嗟夫!人生宇宙間,豈非一玄妙不可捉摸之悲劇乎?
也。然而今日飲食團聚,明日而仍飲食團聚否?未可卜也。吾有吾身,今日品蔥吟詩,微醺
登榻,至逸也。然則今日如此,明日仍如此否?又未可知也。最親近者莫如傢人,最能自主
者莫如吾身,而吾傢吾身,吾終莫能操其聚散生死之權。然而茫茫宇宙間,果何物尚能為吾
有耶?吾自有知識以來,而讀書,而就職業,而娶妻,而立家庭,勞矣!而勞之結果,僅僅
能顧今日,且僅僅能顧今日之目前。可痛已!何以言之?請以事為證。吾聞某小說傢,操筆
為文,不及半頁之紙,伏案而卒,其死已速矣。又聞某逸老夫人作雀牌之戲,將成巨和,喜
色溢於面,同座一中風出,為上傢攔而和之,某夫人一忿而絶,其死又更速也。某小說傢於
其所寫最後一頁稿之先,安知其不終篇耶?某夫人於中風剛出,上傢尚未攔和之一剎那,又
安知其生命即畢於是耶?嗟夫!人生如此,豈非玄妙不可捉摸之一悲劇乎?此事吾早知之,
吾乃不敢少想,少想則吾將片刻不得寧息,惟惴惴然懼死神之傍吾左右而已。何以忘之?作
莊子達觀而已矣。此古人所謂不作無益之事,曷遣有涯之生者也。吾之作《金粉世傢》也,
初嘗作此想,以為吾作小說,何如使人願看吾書?繼而更進一步思之,何如使人讀吾之小說
而有益?至今思之,此又何必?讀者諸公,於其工作完畢,茶餘酒後,或甚感無聊,或偶然
興至,略取一讀,藉消磨其片刻之時光。而吾書所言,或又不至於陷讀者於不義,是亦足
矣。主義非吾所敢談也,文章亦非吾所敢談也,吾作小說,令人讀之而不否認其為小說,便
已畢其使命矣。今有人責吾淺陋,吾即樂認為淺陋,今有人責吾無聊,吾即樂認為無聊。蓋
小說為通俗文字,把筆為此,即不免淺陋與無聊;華國文章,深山名著,此別有人在,非吾
所敢知也。明夫此,《金粉世傢》之有無其事?《金粉世傢》之是何命意?都可不問矣。有
人曰:此頗似取徑《紅樓夢》,可曰新紅樓夢。吾曰:唯唯。又有人曰:此頗似溶合近代無
數朱門狀況,而為之縮寫一照。吾又曰:唯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孰能必其一律?聽之
而已,吾又何必辯哉?
此書凡八十萬言,吾每日書五六百言,起端以至於終篇,約可六年。吾初作是書時,大
女慰兒,方呀呀學語,繼而能行矣,能無不能語矣,能上學矣,上學且二年矣,而吾書乃
畢。此不但書中人應有其悲歡離合,吾作書畢,且不禁喟然曰:樹猶如此也。然而吾書作尾
聲之時,吾幼女康兒方夭亡,悲未能自已,不覺隨筆插入文中,自以為足紀念吾兒也。乃不
及二十日,而長女慰兒,亦隨其妹於地下。吾作尾聲之時,自覺悲痛,不料作序文之時,又
更悲痛也。今慰兒亦夭亡十餘日矣,料此書出版,兒墓草深當尺許也。當吾日日寫《金粉世
傢》,慰兒至案前索果餌錢時,常竊視曰:“勿擾父,父方作《金粉世傢》也。”今吾作
序,同此明窗,同此書案,掉首而顧,吾兒何在?嗟夫!人生事之不可捉摸,大抵如是也。
憶吾十六七歲時,讀名人書,深慕徐霞客之為人,誓遊名山大川。至二十五六歲時,酷好詞
章,便又欲讀書種菜,但得富如袁枚之築園小倉,或貧如陶潛之門種五柳。至三十歲以來,
則飽受社會人士之教訓,但願一杖一盂,作一遊方和尚而已。顧有時兒女情重,輒又忘之。
今吾兒死,吾深感人生不過如是,富貴何為?名利何為?作和尚之念,又滋深也。此以吾思
想而作小說,所以然,《金粉世傢》之如此開篇,如此終場者矣。
夫此書亦覆瓿之物而已,然若幹年月,或尚有存者,於其時讀者取而讀之,索吾於深林
古廟間乎?索吾於名山大川間乎?仍索吾於明窗淨幾間乎?甚至索吾於荒煙蔓草間乎?人生
無常,吾何能知也?書猶如是,序文猶如是,人之將來,不可測矣。此一點感慨,擴而充
之,《金粉世傢》之起迄,易於下筆者也。語曰:“讀者書,不知其人可乎?”小說雖小
道,例不外此也。求讀者知吾,即求讀者之知《金粉世傢》耳。此又吾為《金粉世傢》序,
衹述吾之片段感想者矣。凡百君子,匡而進之,吾固樂於拜而受之。或言於小說以外,則不
敢知也。書至此,烈日當空,槐蔭滿地,永巷中賣蒸糕者方吆喚而過,正吾兒昔日於書案前
索果餌錢下學時也。同此午日,同此槐蔭,同此書案,同此賣蒸糕者吆喚聲,而為日無多,
吾兒永不現其聲音笑貌矣。嗟夫!人生宇宙間,豈非一玄妙不可捉摸之悲劇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