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Venice)是一個別緻地方。出了火車站,你立刻便會覺得;這裏沒有汽
車,要到那兒,不是搭小火輪,便是雇“剛朵拉”(Gondola)。大運河穿過威尼斯
像反寫的S;這就是大街。另有小河道四百十八條,這些就是小鬍同。輪船像公共汽車,在
大街上走;“剛朵拉”是一種搖櫓的小船,威尼斯所特有,它那兒都去。威尼斯並非沒有
橋;三百七十八座,有的是。衹要不怕轉彎抹角,那兒都走得到,用不着下河去。可是輪船
中人還是很多,“剛朵拉”的買賣也似乎並不壞。
威尼斯是“海中的城”,在意大利半島的東北角上,是一群小島,外面一道沙堤隔開亞
得利亞海。在聖馬剋方場的鐘樓上看,團花簇錦似的東一塊西一塊在緑波裏蕩漾着。遠處是
水天相接,一片茫茫。這裏沒有什麽煤煙,天空幹幹淨淨;在溫和的日光中,一切都像透明
的。中國人到此,仿佛在江南的水鄉;夏初從歐洲北部來的,在這兒還可看見清清楚楚的春
天的背影。海水那麽緑,那麽釅,會帶你到夢中去。
威尼斯不單是明媚,在聖馬剋方場走走就知道。這個方場南面臨着一道運河;場中偏東
南便是那可以望遠的鐘樓。威尼斯最熱鬧的地方是這兒,最華妙莊嚴的地方也是這兒。除了
西邊,圍着的都是三百年以上的建築,東邊居中是聖馬剋堂,卻有了八九百年——鐘樓便在
它的右首。再嚮右是“新衙門”;教堂左首是“老衙門”。這兩溜兒樓房的下一層,現在滿
開了鋪子。鋪子前面是長廊,一天到晚是來來去去的人。緊接着教堂,直伸嚮運河去的是公
爺府;這個一半屬於小方場,另一半便屬於運河了。
聖馬剋堂是方場的主人,建築在十一世紀,原是卑贊廷式,以直綫為主。十四世紀加上
戈昔式的裝飾,如尖拱門等;十七世紀又參入文藝復興期的裝飾,如欄幹等。所以莊嚴華
妙,兼而有之;這正是威尼斯人的漂亮勁兒。教堂裏屋頂與墻壁上滿是碎玻璃嵌成的畫,大
概是真金色的地,藍色和紅色的聖靈像。這些像做得非常肅穆。教堂的地是用大理石鋪的,
顔色花樣種種不同。在那種空闊陰暗的氛圍中,你覺得偉麗,也覺得森嚴。教堂左右那兩溜
兒樓房,式樣各別,並不對稱;鐘樓高三百二十二英尺,也偏在一邊兒。但這兩溜房子都是
三層,都有許多拱門,恰與教堂的門面與圓頂相稱;又都是白石造成,越襯出教堂的金碧輝
煌來。教堂右邊是嚮運河去的路,是一個小方場,本來顯得空闊些,鐘樓恰好填了這個空
子。好像我們戲裏大將出場,後面一桿旗子總是偏着取勢;這方場中的建築,節奏其實是和
諧不過的。十八世紀意大利卡那來陀(Canaletto)一派畫傢專畫威尼斯的建築,
取材於這方場的很多。德國德萊司敦畫院中有幾張,真好。公爺府裏有好些名人的壁畫和屋
頂畫,丁陶來陀(TinDtoretto,十六世紀)的大畫《樂園》最著名;但更重要
的是它建築的價值。運河上有了這所房子,增加了不少顔色。這全然是戈昔式;動工在九世
紀初,以後屢次遭火,屢次重修,現在的據說還是原來的式樣。最好看的是它的西南兩面;
西面斜對着聖馬剋方場,南面正在運河上。在運河裏看,真像在畫中。它也是三層:下兩層
是尖拱門,一眼看去,無數的柱子。最下層的拱門簡單疏闊,是載重的樣子;上一層便繁密
得多,為裝飾之用;最上層卻更簡單,一根柱子沒有,除了疏疏落落的窗和門之外,都是整
塊的墻面。墻面上用白的與玫瑰紅的大理石砌成素樸的方紋,在日光裏鮮明得像少女一般。
威尼斯人真不愧着色的能手。這所房子從運河中看,好像在水裏。下兩層是玲瓏的架子,上
一層纔是屋子;這是很巧的結構,加上那豔而雅的顔色,令人有惝恍迷離之感。府後有太息
橋;從前一邊是監獄,一邊是法院,獄囚提訊須過這裏,所以得名。拜倫詩中曾詠此,因而
便膾炙人口起來,其實也衹是近世的東西。
威尼斯的夜麯是很著名的。夜麯本是一種抒情的麯子,夜晚在人傢窗下隨便唱。可是運
河裏也有:晚上在聖馬剋方場的河邊上,看見河中有紅緑的紙球燈,便是唱夜麯的船。雇了
“剛朵拉”搖過去,靠着那個船停下,船在水中間,兩邊挨次排着“剛朵拉”,在微波裏蕩
着,像是兩衹翅膀。唱麯的有男有女,圍着一張桌子坐,輪到了便站起來唱,旁邊有音樂和
着。麯詞自然是意大利語,意大利的語音據說最純粹,最清朗。聽起來似乎的確斬截些,女
人的尤其如此——意大利的歌女是出名的。音樂節奏繁密,聲情熱烈,想來是最流行的“爵
士樂”。在微微搖擺地紅緑燈球底下,顫着釅釅的歌喉,運河上一片朦朧的夜也似乎透出玫
瑰紅的樣子。唱完幾麯之後,船上有人跨過來,反拿着帽子收錢,多少隨意。不願意聽了,
還可搖到第二處去。這個略略像當年的秦淮河的光景,但秦淮河卻熱鬧得多。
從聖馬剋方場嚮西北去,有兩個教堂在藝術上是很重要的。一個是聖羅珂堂,旁邊有一
所屋子,墻上屋頂上滿是畫;樓上下大小三間屋,共六十二幅畫,是丁陶來陀的手筆。屋裏
暗極,衹有早晨看得清楚。丁陶來陀作畫時,因地製宜,大部分衹粗粗鈎勒,利用陰影,教
人看了覺得是幾經琢磨似的。《十字架》一幅在樓上小屋內,力量最雄厚。佛拉利堂在聖羅
珂近旁,有大畫傢鐵沁(Titian,十六世紀)和近代雕刻傢卡奴窪(Canova)
的紀念碑。卡奴窪的,靈巧,是自己打的樣子;鐵沁的,宏壯,是十九世紀中葉纔完成的。
他的《聖處女升天圖》挂在神壇後面,那朱紅與亮藍兩種顔色鮮明極了,全幅氣韻流動,如
風行水上。倍裏尼(Giovanni Bellini,十五世紀)的《聖母像》,也是
他的精品。他們都還有別的畫在這個教堂裏。
從聖馬剋方場沿河直嚮東去,有一處公園;從一八九五年起,每兩年在此地開國際藝術
展覽會一次。今年是第十八屆;加入展覽的有意,荷,比,西,丹,法,英,奧,蘇俄,
美,匈,瑞士,波蘭等十三國,意大利的東西自然最多,種類繁極了;未來派立體派的圖畫
雕刻,都可見到,還有別的許多新奇的作品,說不出路數。顔色大概鮮明,教人眼睛發亮;
建築也是新式,簡截不囉嗦,痛快之至。蘇俄的作品不多,大概是工農生活的表現,兼有沉
毅和高興的調子。他們也用鮮明的顔色,但顯然沒有很費心思在藝術上,作風老老實實,
不嚮牛犄角裏尋找新奇的玩意兒。
威尼斯的玻璃器皿,刻花皮件,都是名産,以典麗風華勝,緙絲也不錯。大理石小雕
像,是著名大品的縮本,出於名手的還有味。
1932年7月13日作。
(原載1932年9月1日《中學生》第27號)
車,要到那兒,不是搭小火輪,便是雇“剛朵拉”(Gondola)。大運河穿過威尼斯
像反寫的S;這就是大街。另有小河道四百十八條,這些就是小鬍同。輪船像公共汽車,在
大街上走;“剛朵拉”是一種搖櫓的小船,威尼斯所特有,它那兒都去。威尼斯並非沒有
橋;三百七十八座,有的是。衹要不怕轉彎抹角,那兒都走得到,用不着下河去。可是輪船
中人還是很多,“剛朵拉”的買賣也似乎並不壞。
威尼斯是“海中的城”,在意大利半島的東北角上,是一群小島,外面一道沙堤隔開亞
得利亞海。在聖馬剋方場的鐘樓上看,團花簇錦似的東一塊西一塊在緑波裏蕩漾着。遠處是
水天相接,一片茫茫。這裏沒有什麽煤煙,天空幹幹淨淨;在溫和的日光中,一切都像透明
的。中國人到此,仿佛在江南的水鄉;夏初從歐洲北部來的,在這兒還可看見清清楚楚的春
天的背影。海水那麽緑,那麽釅,會帶你到夢中去。
威尼斯不單是明媚,在聖馬剋方場走走就知道。這個方場南面臨着一道運河;場中偏東
南便是那可以望遠的鐘樓。威尼斯最熱鬧的地方是這兒,最華妙莊嚴的地方也是這兒。除了
西邊,圍着的都是三百年以上的建築,東邊居中是聖馬剋堂,卻有了八九百年——鐘樓便在
它的右首。再嚮右是“新衙門”;教堂左首是“老衙門”。這兩溜兒樓房的下一層,現在滿
開了鋪子。鋪子前面是長廊,一天到晚是來來去去的人。緊接着教堂,直伸嚮運河去的是公
爺府;這個一半屬於小方場,另一半便屬於運河了。
聖馬剋堂是方場的主人,建築在十一世紀,原是卑贊廷式,以直綫為主。十四世紀加上
戈昔式的裝飾,如尖拱門等;十七世紀又參入文藝復興期的裝飾,如欄幹等。所以莊嚴華
妙,兼而有之;這正是威尼斯人的漂亮勁兒。教堂裏屋頂與墻壁上滿是碎玻璃嵌成的畫,大
概是真金色的地,藍色和紅色的聖靈像。這些像做得非常肅穆。教堂的地是用大理石鋪的,
顔色花樣種種不同。在那種空闊陰暗的氛圍中,你覺得偉麗,也覺得森嚴。教堂左右那兩溜
兒樓房,式樣各別,並不對稱;鐘樓高三百二十二英尺,也偏在一邊兒。但這兩溜房子都是
三層,都有許多拱門,恰與教堂的門面與圓頂相稱;又都是白石造成,越襯出教堂的金碧輝
煌來。教堂右邊是嚮運河去的路,是一個小方場,本來顯得空闊些,鐘樓恰好填了這個空
子。好像我們戲裏大將出場,後面一桿旗子總是偏着取勢;這方場中的建築,節奏其實是和
諧不過的。十八世紀意大利卡那來陀(Canaletto)一派畫傢專畫威尼斯的建築,
取材於這方場的很多。德國德萊司敦畫院中有幾張,真好。公爺府裏有好些名人的壁畫和屋
頂畫,丁陶來陀(TinDtoretto,十六世紀)的大畫《樂園》最著名;但更重要
的是它建築的價值。運河上有了這所房子,增加了不少顔色。這全然是戈昔式;動工在九世
紀初,以後屢次遭火,屢次重修,現在的據說還是原來的式樣。最好看的是它的西南兩面;
西面斜對着聖馬剋方場,南面正在運河上。在運河裏看,真像在畫中。它也是三層:下兩層
是尖拱門,一眼看去,無數的柱子。最下層的拱門簡單疏闊,是載重的樣子;上一層便繁密
得多,為裝飾之用;最上層卻更簡單,一根柱子沒有,除了疏疏落落的窗和門之外,都是整
塊的墻面。墻面上用白的與玫瑰紅的大理石砌成素樸的方紋,在日光裏鮮明得像少女一般。
威尼斯人真不愧着色的能手。這所房子從運河中看,好像在水裏。下兩層是玲瓏的架子,上
一層纔是屋子;這是很巧的結構,加上那豔而雅的顔色,令人有惝恍迷離之感。府後有太息
橋;從前一邊是監獄,一邊是法院,獄囚提訊須過這裏,所以得名。拜倫詩中曾詠此,因而
便膾炙人口起來,其實也衹是近世的東西。
威尼斯的夜麯是很著名的。夜麯本是一種抒情的麯子,夜晚在人傢窗下隨便唱。可是運
河裏也有:晚上在聖馬剋方場的河邊上,看見河中有紅緑的紙球燈,便是唱夜麯的船。雇了
“剛朵拉”搖過去,靠着那個船停下,船在水中間,兩邊挨次排着“剛朵拉”,在微波裏蕩
着,像是兩衹翅膀。唱麯的有男有女,圍着一張桌子坐,輪到了便站起來唱,旁邊有音樂和
着。麯詞自然是意大利語,意大利的語音據說最純粹,最清朗。聽起來似乎的確斬截些,女
人的尤其如此——意大利的歌女是出名的。音樂節奏繁密,聲情熱烈,想來是最流行的“爵
士樂”。在微微搖擺地紅緑燈球底下,顫着釅釅的歌喉,運河上一片朦朧的夜也似乎透出玫
瑰紅的樣子。唱完幾麯之後,船上有人跨過來,反拿着帽子收錢,多少隨意。不願意聽了,
還可搖到第二處去。這個略略像當年的秦淮河的光景,但秦淮河卻熱鬧得多。
從聖馬剋方場嚮西北去,有兩個教堂在藝術上是很重要的。一個是聖羅珂堂,旁邊有一
所屋子,墻上屋頂上滿是畫;樓上下大小三間屋,共六十二幅畫,是丁陶來陀的手筆。屋裏
暗極,衹有早晨看得清楚。丁陶來陀作畫時,因地製宜,大部分衹粗粗鈎勒,利用陰影,教
人看了覺得是幾經琢磨似的。《十字架》一幅在樓上小屋內,力量最雄厚。佛拉利堂在聖羅
珂近旁,有大畫傢鐵沁(Titian,十六世紀)和近代雕刻傢卡奴窪(Canova)
的紀念碑。卡奴窪的,靈巧,是自己打的樣子;鐵沁的,宏壯,是十九世紀中葉纔完成的。
他的《聖處女升天圖》挂在神壇後面,那朱紅與亮藍兩種顔色鮮明極了,全幅氣韻流動,如
風行水上。倍裏尼(Giovanni Bellini,十五世紀)的《聖母像》,也是
他的精品。他們都還有別的畫在這個教堂裏。
從聖馬剋方場沿河直嚮東去,有一處公園;從一八九五年起,每兩年在此地開國際藝術
展覽會一次。今年是第十八屆;加入展覽的有意,荷,比,西,丹,法,英,奧,蘇俄,
美,匈,瑞士,波蘭等十三國,意大利的東西自然最多,種類繁極了;未來派立體派的圖畫
雕刻,都可見到,還有別的許多新奇的作品,說不出路數。顔色大概鮮明,教人眼睛發亮;
建築也是新式,簡截不囉嗦,痛快之至。蘇俄的作品不多,大概是工農生活的表現,兼有沉
毅和高興的調子。他們也用鮮明的顔色,但顯然沒有很費心思在藝術上,作風老老實實,
不嚮牛犄角裏尋找新奇的玩意兒。
威尼斯的玻璃器皿,刻花皮件,都是名産,以典麗風華勝,緙絲也不錯。大理石小雕
像,是著名大品的縮本,出於名手的還有味。
1932年7月13日作。
(原載1932年9月1日《中學生》第27號)
①今譯名為:佛羅倫薩。
佛羅倫司(Florence)最教你忘不掉的是那色調鮮明的大教堂與在它一旁的那
高聳入雲的鐘樓。教堂靠近鬧市,在狹窄的舊街道與繁密的市房中,展開它那偉大的個兒,
好像一座山似的。它的門墻全用大理石砌成,黑的紅的白的綫條相間着。長方形是基本圖
案,所以直綫雖多,而不覺嚴肅,也不覺浪漫;白天裏繞着教堂走,仰着頭看,正像看達文
齊的《摩那麗沙》(Mona Lisa)像,她在你上頭,可也在你裏頭。這不獨是綫形
溫和平靜的緣故,那三色的大理石,帶着它們的光澤,互相顯映,也給你鮮明穩定的感覺;
加上那樸素而黯淡的周圍,襯托着這富麗堂皇的建築,像給它打了很牢固的基礎一般。夜晚
就不同些;在模糊的街燈光裏,這龐然的影子便有些壓迫着你了。教堂動工在十三世紀,但
門墻衹是十九世紀的東西;完成在一八八四年,算到現在纔四十九年。
教堂裏非常簡單,與門墻决不相同,衹穹隆頂宏大而已。鐘樓在教堂的右首,高二百九
十二英尺,是喬陀(Giotto,十四世紀)的傑作。喬陀是意大利藝術的開山祖師;從
這座鐘樓可以看出他的大匠手。這也用顔色大理石砌成墻面;寬度與高度正合式,玲瓏而不
顯單薄。墻面共分七層:下四層很短,是打根基的樣子,最上層最長,以助上聳之勢。窗戶
越高越少越大,最上層衹有一個;在長方形中有金字塔形的妙用。教堂對面是受洗所,以吉
拜地(Ghiberti)做的銅門著名。有兩扇最工,上刻《聖經》故事圖十方,分遠近
如畫法,但未免太工些;門上並有作者的肖像。密凱安傑羅(十六世紀)說過這兩扇門真配
做天上樂園的門,傳為佳話。
教堂內容富麗的,要推送子堂,以《送子圖》得名。門外廊子裏有沙陀(Sarto,
十六世紀)的壁畫,他自己和他太太都在畫中;畫傢以自己或太太作模特兒是常見的。教堂
裏屋頂以金漆花紋界成長方格子,燦爛之極。門內左邊有一神龕,明燈照耀,香花供養,墻
上便是《送子圖》。畫的是天使送耶穌給處女瑪利亞,相傳是天使的手筆。平常遮着不讓我
們俗眼看;每年衹復活節的禮拜五揭開一次。這是塔斯幹省最尊的神龕了。
梅迭契(Medici)傢廟也以富麗勝,但與別處全然不同。梅迭契傢是中古時大公
爵,治佛羅倫司多年。那時佛羅倫司非常富庶,他們傢窮極奢華;佛羅倫司藝術的興盛,一
半便由於他們的愛好。這個傢廟是歷代大公爵傢族的葬所。房屋是八角形,有穹隆頂;分兩
層,下層是墳墓,上層是雕像與紀念碑等。上層墻壁,全用各色上好大理石作面子,中間更
用寶石嵌成花紋,地也用大理石嵌花鋪成;屋頂是名人的畫。光彩煥發,五色紛綸;嵌工最
精細,平滑如天然。佛羅倫司嵌石是與威尼斯嵌玻璃齊名的,梅迭契傢造這個廟,用過二千
萬元,但至今並未完成;雕像座還空着一大半,地也沒有全鋪好。旁有新廟,是密凱安傑羅
①所建,樸質無華;中有雕像四座,叫做《晝》《夜》《晨》《昏》,是紀念碑的裝飾,是
出於密凱安傑羅的手,頗有名。
①今譯名為:米開朗基羅。
十字堂是“佛羅倫司的西寺”,“塔斯幹的國葬院”;前面是但丁的造像。密凱安傑羅
與科學家格裏雷的墓都在這裏,但丁也有一座紀念碑;此外名人的墓還很多。佛羅倫司與但
丁有關係的遺跡,除這所教堂外,在送子堂附近是他的住宅;是一所老老實實的小磚房,帶
一座方樓,據說那時闊人傢都有這種方樓的。他與他的情人佩特拉齊相遇,傳說是在一座橋
旁;這個情景常見於圖畫中。這座有趣的橋,照畫看便是阿奴河上的三一橋;橋兩頭各有雕
像兩座,風光確是不壞。佩特拉齊的住宅離但丁的也不遠;她葬在一個小教堂裏,就在住宅
對面小鬍同內。這個教堂雙扉緊閉,破舊得可以,據說是終年不常開的。但丁與佩特拉齊的
屋子,現在都已作別用,不能進去,衹墻上釘些紀念的木牌而已。佩特拉齊住宅墻上有一塊
木牌,專鈔但丁的詩兩行,說他遇見了一個美人,卻有些意思。還有一所教堂,據說原是但
丁寫《神麯》的地方;但書上沒有,也許是“齊東野人”之語罷。密凱安傑羅住過的屋子在
十字堂近旁,是他侄兒的住宅。現在是一所小博物院,其中兩間屋子陳列着密凱安傑羅塑的
小品,有些是名作的雛形,都奕奕有神采。在這一層上,他似乎比但丁還有幸些。
佛羅倫司著名的方場叫做官方場,據說也是歷史的和商業的中心,比威尼斯的聖馬剋方
場黯淡冷落得多。東邊未周府,原是共和時代的議會,現在是市政府。要看中古時佛羅倫司
的堡子,這便是個樣子,建築仿佛銅墻鐵壁似的。門前有密凱安傑羅《大衛》(Davi
d)像的翻本(原件存本地國傢美術院中)。府西是著名的噴泉,雕像頗多;中間亞波羅駕
四馬,據說是一塊大理石鑿成。但死板板的沒有活氣,與旁邊有血有肉的《大衛》像一比,
便看出來了。密凱安傑羅說這座像白費大理石,也許不錯。府東是朗齊亭,原是人民會集的
地方,裏面有許多好的古雕像;其中一座像有兩個面孔,後一個是作者自己。
方場東邊便是烏費齊畫院(Uffizi Gallery)。這畫院是梅迭契傢立的,
收藏十四世紀到十六世紀的意大利畫最多;意大利畫的精華薈萃於此,比那兒都好。喬陀,
波鐵乞利(BottiDcelli,十五世紀),達文齊(十五世紀),拉飛爾(十六世
紀),密凱安傑羅,鐵沁的作品,這兒都有;波鐵乞利和鐵沁的最多。喬陀,波鐵乞利,達
文齊都是佛羅倫司派,重形綫與構圖;拉飛爾曾到佛羅倫司,也受了些影響。鐵沁是威尼斯
派,重着色。這兩個潮流是西洋畫的大別。波鐵乞利的作品如《勃裏馬未拉的寓言》,《愛
神的出生》等似乎最能代表前一派;達文齊的《送子圖》,構圖也極巧妙。鐵沁的《佛羅拉
像》和《愛神》,可以看出豐富的顔色與柔和的節奏。另有《藍色聖母像》,沙瑣費拉陀
(Sossoferrato,十七世紀)所作,後來臨摹的很多;《小說月報》曾印作插
圖。古雕像以《梅迭契愛神》,《摔跤》為最:前者情韻欲流,後者精力飽滿,都是神品。
隔阿奴河有闢第(Pitti)畫院,有長廊與烏費齊相通;這條長廊架在一座橋的頂上,
裏面挂着許多畫像。闢第畫院是闢第(Luca Pitti)立的。他和梅迭契是死冤
傢。可是後來擴充這個畫院的還是梅迭契傢。收藏的名畫有拉飛爾的兩幅《聖母像》,《福
那利那像》與鐵沁的《馬達來那像》等。福那利那是拉飛爾的未婚妻,是他許多名作的模特
兒。鐵沁此幅和《佛羅拉像》作風相近,但金發飄拂,節奏更要生動些。
兩個畫院中常看見女人坐在小桌旁用描花筆蘸着粉臨摹小畫像,這種小畫像是將名畫臨
摹在一塊長方的或橢圓的小紙上,裝在小玻璃框裏,作案頭清供之用。因為地方太小,衹能
臨摹半身像。這也是西方一種特別的藝術,頗有些歷史。看畫院的人走過那些小桌子旁,她
們往往請你看她們的作品;遞給你擴大鏡讓你看出那是一筆不苟的。每件大約二十元上下。
她們特別拉住些太太們,也許太太們更能賞識她們的耐心些。
十字堂鄰近,許多做嵌石的鋪子。黑地嵌石的圖案或帶圖案味的花卉人物等都好;好在
顔色與光澤彼此襯托,恰到佳處。有幾塊小醜像,趣極了。但臨摹風景或圖畫的卻沒有什麽
好。無論怎麽逼真,總還隔着一層;嵌石决不能如作畫那麽靈便的。再說就使做得和畫一
般,也衹是因難見巧,沒有一點新東西在內。威尼斯嵌玻璃卻不一樣。他們用玻璃小方塊嵌
成風景圖;這些玻璃塊相似而不盡相同,它們所構成的不是一個簡單的平面,而是許多顔色
的點兒。你看時會覺得每一點都觸着你,它們間的光影也極容易跟着你的角度變化;至少這
“觸着你”一層,畫是辦不到的。不過佛羅倫司所用大理石,色澤勝於玻璃多多;威尼斯人
雖會着色,究竟還趕不上。
(原載1932年9月1日《中學生》第27號)
佛羅倫司(Florence)最教你忘不掉的是那色調鮮明的大教堂與在它一旁的那
高聳入雲的鐘樓。教堂靠近鬧市,在狹窄的舊街道與繁密的市房中,展開它那偉大的個兒,
好像一座山似的。它的門墻全用大理石砌成,黑的紅的白的綫條相間着。長方形是基本圖
案,所以直綫雖多,而不覺嚴肅,也不覺浪漫;白天裏繞着教堂走,仰着頭看,正像看達文
齊的《摩那麗沙》(Mona Lisa)像,她在你上頭,可也在你裏頭。這不獨是綫形
溫和平靜的緣故,那三色的大理石,帶着它們的光澤,互相顯映,也給你鮮明穩定的感覺;
加上那樸素而黯淡的周圍,襯托着這富麗堂皇的建築,像給它打了很牢固的基礎一般。夜晚
就不同些;在模糊的街燈光裏,這龐然的影子便有些壓迫着你了。教堂動工在十三世紀,但
門墻衹是十九世紀的東西;完成在一八八四年,算到現在纔四十九年。
教堂裏非常簡單,與門墻决不相同,衹穹隆頂宏大而已。鐘樓在教堂的右首,高二百九
十二英尺,是喬陀(Giotto,十四世紀)的傑作。喬陀是意大利藝術的開山祖師;從
這座鐘樓可以看出他的大匠手。這也用顔色大理石砌成墻面;寬度與高度正合式,玲瓏而不
顯單薄。墻面共分七層:下四層很短,是打根基的樣子,最上層最長,以助上聳之勢。窗戶
越高越少越大,最上層衹有一個;在長方形中有金字塔形的妙用。教堂對面是受洗所,以吉
拜地(Ghiberti)做的銅門著名。有兩扇最工,上刻《聖經》故事圖十方,分遠近
如畫法,但未免太工些;門上並有作者的肖像。密凱安傑羅(十六世紀)說過這兩扇門真配
做天上樂園的門,傳為佳話。
教堂內容富麗的,要推送子堂,以《送子圖》得名。門外廊子裏有沙陀(Sarto,
十六世紀)的壁畫,他自己和他太太都在畫中;畫傢以自己或太太作模特兒是常見的。教堂
裏屋頂以金漆花紋界成長方格子,燦爛之極。門內左邊有一神龕,明燈照耀,香花供養,墻
上便是《送子圖》。畫的是天使送耶穌給處女瑪利亞,相傳是天使的手筆。平常遮着不讓我
們俗眼看;每年衹復活節的禮拜五揭開一次。這是塔斯幹省最尊的神龕了。
梅迭契(Medici)傢廟也以富麗勝,但與別處全然不同。梅迭契傢是中古時大公
爵,治佛羅倫司多年。那時佛羅倫司非常富庶,他們傢窮極奢華;佛羅倫司藝術的興盛,一
半便由於他們的愛好。這個傢廟是歷代大公爵傢族的葬所。房屋是八角形,有穹隆頂;分兩
層,下層是墳墓,上層是雕像與紀念碑等。上層墻壁,全用各色上好大理石作面子,中間更
用寶石嵌成花紋,地也用大理石嵌花鋪成;屋頂是名人的畫。光彩煥發,五色紛綸;嵌工最
精細,平滑如天然。佛羅倫司嵌石是與威尼斯嵌玻璃齊名的,梅迭契傢造這個廟,用過二千
萬元,但至今並未完成;雕像座還空着一大半,地也沒有全鋪好。旁有新廟,是密凱安傑羅
①所建,樸質無華;中有雕像四座,叫做《晝》《夜》《晨》《昏》,是紀念碑的裝飾,是
出於密凱安傑羅的手,頗有名。
①今譯名為:米開朗基羅。
十字堂是“佛羅倫司的西寺”,“塔斯幹的國葬院”;前面是但丁的造像。密凱安傑羅
與科學家格裏雷的墓都在這裏,但丁也有一座紀念碑;此外名人的墓還很多。佛羅倫司與但
丁有關係的遺跡,除這所教堂外,在送子堂附近是他的住宅;是一所老老實實的小磚房,帶
一座方樓,據說那時闊人傢都有這種方樓的。他與他的情人佩特拉齊相遇,傳說是在一座橋
旁;這個情景常見於圖畫中。這座有趣的橋,照畫看便是阿奴河上的三一橋;橋兩頭各有雕
像兩座,風光確是不壞。佩特拉齊的住宅離但丁的也不遠;她葬在一個小教堂裏,就在住宅
對面小鬍同內。這個教堂雙扉緊閉,破舊得可以,據說是終年不常開的。但丁與佩特拉齊的
屋子,現在都已作別用,不能進去,衹墻上釘些紀念的木牌而已。佩特拉齊住宅墻上有一塊
木牌,專鈔但丁的詩兩行,說他遇見了一個美人,卻有些意思。還有一所教堂,據說原是但
丁寫《神麯》的地方;但書上沒有,也許是“齊東野人”之語罷。密凱安傑羅住過的屋子在
十字堂近旁,是他侄兒的住宅。現在是一所小博物院,其中兩間屋子陳列着密凱安傑羅塑的
小品,有些是名作的雛形,都奕奕有神采。在這一層上,他似乎比但丁還有幸些。
佛羅倫司著名的方場叫做官方場,據說也是歷史的和商業的中心,比威尼斯的聖馬剋方
場黯淡冷落得多。東邊未周府,原是共和時代的議會,現在是市政府。要看中古時佛羅倫司
的堡子,這便是個樣子,建築仿佛銅墻鐵壁似的。門前有密凱安傑羅《大衛》(Davi
d)像的翻本(原件存本地國傢美術院中)。府西是著名的噴泉,雕像頗多;中間亞波羅駕
四馬,據說是一塊大理石鑿成。但死板板的沒有活氣,與旁邊有血有肉的《大衛》像一比,
便看出來了。密凱安傑羅說這座像白費大理石,也許不錯。府東是朗齊亭,原是人民會集的
地方,裏面有許多好的古雕像;其中一座像有兩個面孔,後一個是作者自己。
方場東邊便是烏費齊畫院(Uffizi Gallery)。這畫院是梅迭契傢立的,
收藏十四世紀到十六世紀的意大利畫最多;意大利畫的精華薈萃於此,比那兒都好。喬陀,
波鐵乞利(BottiDcelli,十五世紀),達文齊(十五世紀),拉飛爾(十六世
紀),密凱安傑羅,鐵沁的作品,這兒都有;波鐵乞利和鐵沁的最多。喬陀,波鐵乞利,達
文齊都是佛羅倫司派,重形綫與構圖;拉飛爾曾到佛羅倫司,也受了些影響。鐵沁是威尼斯
派,重着色。這兩個潮流是西洋畫的大別。波鐵乞利的作品如《勃裏馬未拉的寓言》,《愛
神的出生》等似乎最能代表前一派;達文齊的《送子圖》,構圖也極巧妙。鐵沁的《佛羅拉
像》和《愛神》,可以看出豐富的顔色與柔和的節奏。另有《藍色聖母像》,沙瑣費拉陀
(Sossoferrato,十七世紀)所作,後來臨摹的很多;《小說月報》曾印作插
圖。古雕像以《梅迭契愛神》,《摔跤》為最:前者情韻欲流,後者精力飽滿,都是神品。
隔阿奴河有闢第(Pitti)畫院,有長廊與烏費齊相通;這條長廊架在一座橋的頂上,
裏面挂着許多畫像。闢第畫院是闢第(Luca Pitti)立的。他和梅迭契是死冤
傢。可是後來擴充這個畫院的還是梅迭契傢。收藏的名畫有拉飛爾的兩幅《聖母像》,《福
那利那像》與鐵沁的《馬達來那像》等。福那利那是拉飛爾的未婚妻,是他許多名作的模特
兒。鐵沁此幅和《佛羅拉像》作風相近,但金發飄拂,節奏更要生動些。
兩個畫院中常看見女人坐在小桌旁用描花筆蘸着粉臨摹小畫像,這種小畫像是將名畫臨
摹在一塊長方的或橢圓的小紙上,裝在小玻璃框裏,作案頭清供之用。因為地方太小,衹能
臨摹半身像。這也是西方一種特別的藝術,頗有些歷史。看畫院的人走過那些小桌子旁,她
們往往請你看她們的作品;遞給你擴大鏡讓你看出那是一筆不苟的。每件大約二十元上下。
她們特別拉住些太太們,也許太太們更能賞識她們的耐心些。
十字堂鄰近,許多做嵌石的鋪子。黑地嵌石的圖案或帶圖案味的花卉人物等都好;好在
顔色與光澤彼此襯托,恰到佳處。有幾塊小醜像,趣極了。但臨摹風景或圖畫的卻沒有什麽
好。無論怎麽逼真,總還隔着一層;嵌石决不能如作畫那麽靈便的。再說就使做得和畫一
般,也衹是因難見巧,沒有一點新東西在內。威尼斯嵌玻璃卻不一樣。他們用玻璃小方塊嵌
成風景圖;這些玻璃塊相似而不盡相同,它們所構成的不是一個簡單的平面,而是許多顔色
的點兒。你看時會覺得每一點都觸着你,它們間的光影也極容易跟着你的角度變化;至少這
“觸着你”一層,畫是辦不到的。不過佛羅倫司所用大理石,色澤勝於玻璃多多;威尼斯人
雖會着色,究竟還趕不上。
(原載1932年9月1日《中學生》第2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