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 散文集>> 豐子愷 Fengzikai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   (1898年十一月9日1975年九月15日)
豐子愷集
  引言
  第一輯 童年的夢
  《學畫回憶》
  《夢痕》
  《憶兒時》
  第二輯 純貞的心
  《華瞻的日記》
  《給我的孩子們》
  《兒女》
  《南穎訪問記》
  《送阿寶出黃金時代》
  第三輯 人生詠嘆
  《漸》
  《秋》
  《阿難》
  第四輯 人生與社會生活
  《作客者言》
  《兩場鬧》
  《肉腿》
  《車廂社會》
  《舊上海》
  第五輯 人生與藝術
  《美與同情》
  《藝術三昧》
  《美術與人生》
  《圖畫與人生》
  《藝術的效果》
  《藝術的園地》
  《漫畫集<人間相>序言》
  《<畫中有詩>自序》
  《<子愷漫畫選>自序》
  第六輯 閑趣
  《閑居》
  《沙坪的美酒》
  《吃酒》
  第七輯 隨想錄
  《從孩子得到的啓示》
  《大帳簿》
  《翦網》
  《春》
  《吃瓜子》
  《初鼕浴日漫感》
  《實行的悲哀》
  《赤欄橋外柳千條》
  《手指》
  《傢》
  《爆炒米花》
  《暫時脫離塵世》
  第八輯 故鄉風物故鄉人
  《癩六伯》
  《塘棲》
  《王囡囡》
  《歪鱸婆阿三》
  《四軒柱》
  《阿慶》
  《元帥菩薩》
  第九輯 故園之戀
  《還我緣緣堂》
  《告緣緣堂在天之靈》
  《辭緣緣堂》
  第十輯 嚴師好友教人憶
  《伯豪之死》
  《陋巷》
  《懷李叔同先生》
  《悼夏丐尊先生》
  《湖畔夜飲》
  《李叔同先生的文藝觀》
  《李叔同先生的愛國精神》
  第十一輯 好水好山看不足
  《錢江看潮記》
  《桂林的山》
  《廬山遊記》
  《黃山鬆》
  《黃山印象》
  《不肯去觀音院》
  第十二輯 萬物皆靈
  《蝌蚪》
  《楊柳》
  《生機》
  《白鵝》
  《敬禮》
  《阿咪》
  編後記
  其他作品
  《半篇莫幹山遊記》
  《野外理發處》
  《山中避雨》
  《“藝術的逃難”》
  《口中剿匪記》
  《豐子愷瀟灑的一生》
  《兒戲》
  勞者自歌(十則)
  行路易
  
   
引言
  引言①
  一
  我似乎看見,人的心都有包皮。這包皮的質料與重數,依各人而不同。有的人
  的心似乎是用單層的紗布包的,略略遮蔽一點,然而真的赤色的心的玲瓏的姿態,
  隱約可見。有的人的心用紙包,驟見雖看不到,細細摸起來也可以摸得出。且有時
  紙要破,露出緋紅的一點來。有的人的心用鐵皮包,甚至用到八重九重。那是無論
  如何摸不出,不會破,而真的心的姿態無論如何不會顯露了。
  我傢的三歲的瞻瞻的心,連一層紗布都不包,我看見常是赤裸裸而鮮紅的。
  ①本篇選自作者隨感,非作於一時。
  二
  人們談話的時候,往往言來語去,顧慮周至,防衛嚴密,用意深刻,同下棋一
  樣。我覺得太緊張,太可怕了,衹得默默不語。
  安得幾個朋友,不用下棋法來談話,而各舒展其心靈相示,象開在太陽光中的
  花一樣。
  三
  花臺裏生出三枝扁豆秧來。我把它們移種到一塊空地上,並且用竹竿搭一個棚,
  以扶植它們。每天清晨為它們整理枝葉,看它們欣欣嚮榮,自然發生一種興味。
  那蔓好象一個觸手,具有可驚的攀緣力。但究竟因為不生眼睛,衹管盲目地嚮
  上發展,有時會鑽進竹竿的裂縫裏,回不出來,看了令人發笑。有時一根長條獨自
  脫離了棚,顫裊地嚮空中伸展,好象一個摸不着壁的盲子,看了又很可憐。這等時
  候便需我去扶助。扶助了一個月之後,滿棚枝葉婆娑,棚下已堪納涼閑話了。
  有一天清晨,我發見豆棚上忽然有了大批的枯葉和許多軟垂的蔓,驚奇得很。
  仔細檢查,原來近地面處一支總幹,被不知什麽東西傷害了。未曾全斷,但不絶如
  縷。根上的養分通不上去,凡屬這總幹的枝葉就全部枯萎,眼見得這一族快滅亡了。
  這狀態非常凄慘,使我聯想起世間種種的不幸。
  四
  十餘年前有一個時期流行用紫色的水寫字。買三五個銅板洋青蓮,可泡一大瓶
  紫水,隨時註入墨匣,有好久可用。我也用過一會,覺得這固然比磨墨簡便。但我
  用了不久就不用,我嫌它顔色不好,看久了令人厭倦。
  後來大傢漸漸不用,不久此風便熄。用不厭的,畢竟衹有黑和藍兩色。東洋人
  寫字用黑。黑由紅黃藍三原色等量混和而成,三原色具足時,使人起安定圓滿之感。
  因為世間一切色彩皆由三原色産生,故黑色中包含着世間一切色彩了。西洋人寫字
  用藍,藍色在三原色中為寒色,少刺激而沉靜,最可親近,故用以寫字,使人看了
  也不會厭倦。
  紫色為紅藍兩色合成。三原色既不具足,而性又刺激,宜其不堪常用。但這正
  是提倡白話文的初期,紫色是一種蓬勃的象徵,並非偶然的。
  五
  有一回我畫一個人牽兩衹羊,畫了兩根繩子。有一位先生教我:“繩子衹要畫
  一根。牽了一隻羊,後面的都會跟來。”
  我恍悟自己閱歷太少。後來留心觀察,看見果然:前頭牽了一隻羊走,後面數
  十衹羊都會跟去。無論走嚮屠場,沒有一隻羊肯離群衆而另覓生路的。
  後來看見鴨也如此。趕鴨的人把數百衹鴨放在河裏,不須用繩子係住,群鴨自
  能互相追隨,聚在一塊。上岸的時候,趕鴨的人衹要趕上一二衹,其餘的都會跟了
  上岸。無論在四通八達的港口,沒有一隻鴨肯離群衆而走自己的路的。
  牧羊的和趕鴨的就利用它們這模仿性,以完成他們自己的事業。
  六
  一位開羊行的朋友為我談羊的話。據說他們行裏有一隻不殺的老羊,為它頗有
  功勞。他們在鄉下收羅了一群羊,要裝進船裏,運往上海去屠殺的時候,群羊往往
  不肯走上船去。
  他們便牽這老羊出來。老羊嚮群羊叫了幾聲,奮勇地走到河岸上,蹲身一跳,
  首先跳入船中。群羊看見老羊上船了,便大傢模仿起來,爭先恐後地跳進船裏去。
  等到一群羊全部上船之後,他們便把老羊牽上岸來,仍舊送回棚裏。每次裝羊,必
  須央這老羊引導。老羊因有這點功勞,得保全自己的性命。
  我想,這不殺的老羊,原來是該死的“羊姦”。
  第一輯
   學 畫 憶
  我七八歲時入私墊,先讀《三字經》,後來又續《千傢詩》
  。《千傢詩》每頁上端有一幅木板畫,記得第一幅畫的是一隻
  大象和一個人,在那裏耕田,後來我知道這是二十四孝中的大
  舜耕田圖。但當時並不知道畫的是什麽意思,衹覺得看上端的
  畫,比讀下面的“雲淡風輕近午天”有趣。我傢開着染坊店,
  我嚮染匠司務討些顔料來,溶化在小盅子裏,用筆蘸了為書上
  的單色畫着色,塗一隻紅象,一個藍人,一片紫地,自以為得
  意。但那書的紙不是道林紙,而是很薄的中國紙,顔色塗在上
  面的紙上,滲透了下面好幾層。我的顔料筆又吸得飽,透的更
  深。等得着好色,翻開書來一看,下面七八頁上,都有一隻紅
  象、一個藍人和一片紫地,好像用三色版套印的。
  第二天上書的時候,父親─—就是我的先生─—就駡,
  乎要打手心;被母親不知大姐勸住了,終於沒有打。我哭了一
  頓,把顔料盅子藏在扶梯底下了。晚上,等到父親上鴉片館去
  了,我再嚮扶梯底下取出顔料盅子,叫紅英─—管我的女僕─—
  到店堂裏去偷幾張煤頭紙來,就在扶梯底下的半桌上的洋油燈
  底下描色彩畫。畫一個紅人,一隻藍狗,一間紫房子……這些
  畫的最初的鑒賞者,便是紅英。後來母親和諸姐也看到了,她
  們都說“好”;可是我沒有給父親看,防恐挨駡。
  後來,我在父親曬書的時候,我看到了一部人物畫譜,
  面花樣很多,便偷偷地取出了,藏在自己的抽鬥裏。晚上,又
  偷偷地拿到扶梯底下的半桌上去給紅英看。這回不想再在書上
  着色;卻想照樣描幾幅看,但是一幅也描不像。虧得紅英想工
  好,教我嚮習字簿上撕下一張紙來,印着了描。記得最初印着
  描的是人物譜上的柳柳州像。當時第一次印描沒有經驗,筆上
  墨水吸得太飽,習字簿上的紙又太薄,結果描是描成了,但原
  本上滲透了墨水,弄得很齷齪,曾經受大姐的責駡。這本書至
  今還存在,我曬舊書時候還翻出這個弄齷齪了的柳柳州像來看:
  穿着很長的袍子,兩臂高高地嚮左右伸起,仰起頭作大笑狀。
  但周身都是斑斕的墨點,便是我當日印上去的。回思我當日首
  先就印這幅畫的原因,大概是為了他高舉兩臂作大笑狀,好像
  父親打呵欠的模樣,所以特別感興味吧。後來,我的“印畫”
  的技術漸漸進步。大約十二三歲的時候(父親已經去世,我在
  另一私墊讀書了),我已把這本人物譜統統印全。所用的紙是
  雪白的連史紙,而且所印的畫都着色。着色所用的顔料仍舊是
  染坊裏的,但不復用原色。我自己會配出各種間色來,在畫上
  施以復雜華麗的色彩,同塾的學生看了都很歡喜,大傢說“比
  原本上的好看得多!”而且大傢問我討畫,拿去貼在間裏,當
  作竈君菩薩;或者貼在床前,當作新年裏買的“花紙兒”。
  那時候我們在私墊中弄畫,同在現在社會裏抽鴉片一樣,
  是不敢公開的。我好像是一個土販或私售燈吸的,同學們好像
  是上了癮的鴉片鬼,大傢在暗頭裏作勾當。先生在館的時候,
  我們的畫具和畫都藏好,大傢一搖一擺地讀《幼學》書。等到
  下午,照例一個大塊頭來拖先生出去吃茶了,我們便拿出來弄
  畫。我先一幅幅地印出來,然後一幅幅地塗顔料。同學們便像
  看病時嚮醫生挂號一樣,依次認定自己所欲得的畫。待畫的人
  對我有一種報酬,但不是稿費或潤筆,而是過種玩意兒:金鈴
  子一對連紙匣;挖空老菱殼一隻,可以加上繩子去當作陀蠃抽
  的;“雲”字順治銅錢一枚(有的順治銅錢,後面有一個字,
  字共二十種。我們兒時聽大人說,積得了一套,用繩編成寶劍
  形狀,挂在床上,夜間一切鬼都不敢走近來。但其中,好像是
  “雲”字,最不易得;往往為缺少此一字而編不成寶劍。故這
  種銅錢在當時的我們之間是一種貴重的贈品),或者銅管子
  (就是當時炮船上用的後膛槍子彈的殼)一個。有一次,兩個
  同學為交換一張畫,意見衝突,相打起來,被先生知道了。先
  生審問之下,知道相打的原因是為畫;追求畫的來源,知道是
  我所作,便厲聲喊我走過去。我料想是吃戒尺了,低着頭不睬,
  但覺得手心裏火熱了。終於先生走過來了。我已嚇得魂不附體;
  但他走到我的坐位旁邊,並不拉我的手,卻問我“這畫是不是
  你畫的?”我回答一個“是”字,預備吃戒尺了。他把我的身
  體拉開。抽開我的抽鬥,搜查起來。我的畫譜、顔料,以及印
  好而未着色的畫,就都被他搜出。我以為這些東西全被沒收了:
  結果不然,他但把畫譜拿了去,坐在自己的椅子上一張一張地
  觀賞起來。過了好一會,先生旋轉頭來叱一聲“讀!”大傢朗
  朗地讀“混沌初開,乾坤始奠……”這件案子便停頓了。我偷
  眼看先生,見他把畫譜一張一張地翻下去,一直翻到底。放假
  的時候我挾了書包走到他面前去作一個揖,他換了一種與前不
  說:“這書明天給你。”
  明天早上我到塾,先生翻出畫譜中的孔子像,對我說:“你
  能照這樣子畫一個大的麽?”我沒有防到先生也會要我畫起畫
  來,有些“受寵若驚”的感覺,支吾地回答說“能”。其實我
  嚮來衹是“印”,不能“放大”。這個“能”字是被先生的威
  嚴嚇出來的。說出之後心頭髮一陣悶,好像一塊大石頭吞在肚
  裏了。先生繼續說:“我去買張紙來,你給我放大了畫一張,
  也要着色彩的。”我衹得說“好”。同學們看見先生要我畫畫
  了,大傢裝出驚奇和羨慕的臉色,對着我看。我卻帶着一肚皮
  心事,直到放假。
  放假時我挾了書包和先生交給我的一張紙回傢,便去嚮大
  姐商量。大姐教我,用一張畫方格子的紙,套在畫譜的書頁中
  間。畫譜紙很薄,孔子像就有經緯格子範圍着了。大姐又拿縫
  紉用的尺和粉綫袋給我在先生交給我的大紙上彈了大方格子,
  然後嚮鏡箱中取出她畫眉毛用的柳條枝來,燒一燒焦,教我依
  方格子放大的畫法。那時候我們傢裏還沒有鉛筆和三角板、米
  突尺、我現在回想大姐所教我的畫法,其聰明實在值得佩服。
  我依照她的指導,竟用柳條枝把一個孔子像的底稿描成了;同
  畫譜上的完全一樣,不過大得多,同我自己的身體差不多大。
  我伴着了熱烈的興味,用毛筆鈎出綫條;又用大盆子調了多量
  的顔料,着上色彩,一個鮮明華麗而偉大的孔子像就出現在紙
  上。店裏的夥計,作坊裏的司務,看見了這幅孔子像,大傢說:
  “出色!”還有幾個老媽子,尤加熱烈地稱贊我的“聰明”,
  並且說“將來哥兒給我畫個容像,死了挂在靈前,也沾些風光。
  ”我在許多夥計、司務和老媽子的盛稱聲中,儼然成了一個小
  畫傢。但聽到老媽子要托我畫容像,心中卻有些兒着慌。我原
  來衹會“依樣畫葫蘆”的。全靠那格子放大的槍花(1),把書
  上的小畫改成為我的“大作”;又全靠那顔色的文飾,使書上
  的綫描一變而為我的“丹青”。格子放大是大姐教我的,顔料
  是染匠司務給我的,歸到我自己名下的工作,仍舊衹有“依樣
  畫葫蘆”。如今老媽子要我畫容像,說“不會畫”有傷體面;
  說“會畫”將來如何兌現?且置之不答,先把畫繳給先生去。
  先生看了點頭。次日畫就粘貼在堂名匾下的板壁上。學生們每
  天早上到塾,兩手捧着書包嚮它拜一下;晚上散學,再嚮它拜
  一下。我也如此。
  自從我的“大作”在塾中的堂前發表以後,同學們就給我
  一個綽號“畫傢”。每天來訪先生的那個大塊頭看了畫,點點
  頭對先生說:“可以。”這時候學校初興,先生忽然要把我們
  的私塾大加改良了。他買一架風琴來,自己先練習幾天,然後
  教我們唱“男兒第一志氣高,年紀不妨小”的歌。又請一個朋
  友來教我們學體操。我們都很高興。有一天,先生呼我走過去,
  拿出一本書和一大塊黃布來,和藹地對我說:“你給我在黃布
  上畫一條竜;”又翻開書來,繼續說:“照這條竜一樣。”原
  來這是體操時用的國旗。我接受了這命令,衹得又去嚮大姐商
  量;再用老法子把竜放大,然後描綫,塗色。但這回的顔料不
  是從染坊店裏拿來,是由先生買來的鉛粉、牛皮膠和紅、黃、
  藍各種顔色。我把牛皮膠煮溶了,加入鉛粉,調製各種不透明
  的顔料,塗到黃布上,同西洋中世紀的fresco(2)畫法相似。
  竜旗畫成了,就被高高地張在竹竿上,引導學生通過市鎮,到
  野外去體操。此後我的“畫傢”名譽更高;而老媽子的畫像也
  我再嚮大姐商量。她說二姐丈會畫肖像,叫我到他傢去“偷關
  子”。我到二姐丈傢,果然看見他們有種種特別的畫具:玻璃
  九宮格、擦筆、 Conte①、米突尺、三角板。我嚮二姐丈請教
  了些畫法,藉了些畫具,又藉了一包照片來,作為練習的範本。
  因為那時我們家乡地方沒有照相館,我傢裏沒有可用玻璃格子
  放大的四寸半身照片。回傢以後,我每天一放學就埋頭在擦筆
  照相畫中。這是為了老媽子的要求而“抱佛腳”的;可是她沒
  有照相,衹有一個人。我的玻璃格子不能罩到她的臉上去,沒
  有辦法給她畫像。天下事有會巧妙地解决的。大姐在我藉來的
  一包樣本中選出某老婦人的一張照片來,說:“把這個人的下
  巴改尖些,就活像我們的老媽子了。”我依計而行,果然畫了
  一幅八九分像的肖像畫,外加在擦筆上面塗以漂亮的淡彩:粉
  紅色的肌肉,翠藍色的上衣,花帶鑲邊;耳朵上外加挂上一雙
  金黃色的珠耳環。老媽子看見珠耳環,心花盛開,即使完全不
  像,也說“像”了。自此以後,親戚傢死了人我就有差使─—
  畫容像。活着的親戚也拿一張小照來叫我放大,挂在廂房裏;
  預備將來可現成地移挂在靈前。我十七歲出外求學,年假、暑
  假回傢時還常常接受這種義務生意。直到我十九歲時,從先生
  學了木炭寫生畫,讀了美術的論著,方纔把此業拋棄。到現在,
  在故鄉的幾位老伯伯和老太太之間,我的擦筆肖像畫傢的名譽
  依舊健在;不過他們大都以為我近來“不肯”畫了,不再來請
  教我。前年還有一位老太太把她的新死了的丈夫的四寸照片寄
  到我上海的寓所來,哀求地托我寫照。此道我久已生疏,早已
  沒有畫具,況且又沒有時間和興味。但無法對她說明,就把照
  片送到照相館裏,托他們放大為二十四寸的,寄了去。後遂無
  問津者。
  假如我早得學木炭寫生畫,早得受美術論著的指導,我的
  學畫不會走這條崎嶇的小徑。唉,可笑的回憶,可恥的回憶,
  寫在這裏,給學畫的人作藉鏡吧。
  1934年2月作。
  (1)作者家乡方言中有“掉槍花”的說法,意即“耍手段”。
  ─—編者註。
  (2)意即壁畫。─—編者註。
  (3)一種蠟筆直。──編者註。
《夢痕》
  夢痕
  我的左額上有一條同眉毛一般長短的疤。這是我兒時遊戲中在門檻上跌破了頭
  顱而結成的。相面先生說這是破相,這是缺陷。但我自己美其名曰“夢痕”。因為
  這是我的夢一般的兒童時代所遺留下來的唯一的痕跡。由這痕跡可以探尋我的兒童
  時代的美麗的夢。
  我四五歲時,有一天,我傢為了“打送”(吾鄉風俗,親戚傢的孩子第一次上
  門來作客,辭去時,主人傢必做幾盤包子送他,名曰“打送”)某傢的小客人,母
  親、姑母、嬸母和諸姊們都在做米粉包子。廳屋的中間放一隻大匾,匾的中央放一
  衹大盤,盤內盛着一大堆粘土一般的米粉,和一大碗做餡用的甜甜的豆沙。母親們
  大傢圍坐在大匾的四周。各人捲起衣袖,嚮盤內摘取一塊米粉來,捏做一隻碗的形
  狀;夾取一筷豆沙來藏在這碗內;然後把碗口收攏來,做成一個圓子。
  再用手法把圓子捏成三角形,扭出三條絞絲花紋的脊梁來;最後在脊梁湊合的
  中心點上打一個紅色的“壽”字印子,包子便做成。一圈一圈地陳列在大匾內,樣
  子很是好看。大傢一邊做,一邊興高采烈地說笑。有時說誰的做得太小,誰的做得
  太大;有時盛稱姑母的做得太玲瓏,有時笑指母親的做得象個餅。笑語之聲,充
  滿一堂。這是年中難得的全家歡笑的日子。而在我,做孩子們的,在這種日子更有
  無上的歡樂;在準備做包子時,我得先吃一碗甜甜的豆沙。做的時候,我衹要噪鬧
  一下子,母親們會另做一隻小包子來給我當場就吃。
  新鮮的米粉和新鮮的豆沙,熱熱地做出來就吃,味道是好不過的。我往往吃一
  衹不夠,再噪鬧一下子就得吃第二衹。倘然吃第二衹還不夠,我可嚷着要替她們打
  壽字印子。這印子是不容易打的:蘸的水太多了,打出來一塌糊塗,看不出壽字;
  蘸的水太少了,打出來又不清楚;況且位置要擺得正,歪了就難看;打壞了又不能
  揩抹塗改。所以我嚷着要打印子,是母親們所最怕的事。她們便會和我商量,把做
  圓子收口時摘下來的一小粒米粉給我,叫我“自己做來自己吃。”這正是我所盼望
  的主目的!開了這個例之後,各人做圓子收口時摘下來的米粉,就都得照例歸我所
  有。再不夠時還得要求嚮大盤中扭一把米粉來,自由捏造各種粘土手工:捏一個人,
  團攏了,改捏一個狗;再團攏了,再改捏一隻水煙管……捏到手上的齷齪都混入其
  中,而雪白的米粉變成了灰色的時候,我再嚮她們要一朵豆沙來,裹成各種三不象
  的東西,吃下肚子裏去。這一天因為我噪得特別厲害些,姑母做了兩衹小巧玲瓏的
  包子給我吃,母親又外加摘一團米粉給我玩。為求自由,我不在那場上吃弄,拿了
  到店堂裏,和五哥哥一同玩弄。五哥哥者,後來我知道是我們店裏的學徒,但在當
  時我衹知道他是我兒時的最親愛的伴侶。他的年紀比我長,智力比我高,膽量比我
  大,他常做出種種我所意想不到的玩意兒來,使得我驚奇。這一天我把包子和米粉
  拿出去同他共玩,他就尋出幾個印泥菩薩的小形的紅泥印子來,教我印米粉菩薩。
  後來我們爭執起來,他拿了他的米粉菩薩逃,我就拿了我的米粉菩薩追。追到
  排門旁邊,我跌了一交,額骨磕在排門檻上,磕了眼睛大小的一個洞,便暈迷不省。
  等到知覺的時候,我已被抱在母親手裏,外科郎中蔡德本先生,正在用布條嚮我的
  頭上重重疊疊地包裹。
  自從我跌傷以後,五哥哥每天乘店裏空閑的時候到樓上來省問我。來時必然偷
  偷地從衣袖裏摸出些我所愛玩的東西來——例如關在自來火匣子裏的幾衹叩頭蟲,
  洋皮紙人頭,老菱殼做成的小腳,順治銅鈿磨成的小刀等——送給我玩,直到我額
  上結成這個疤。
  講起我額上的疤的來由,我的回想中印象最清楚的人物,莫如五哥哥。而五哥
  哥的種種可驚可喜的行狀,與我的兒童時代的歡樂,也便跟了這回想而歷歷地浮出
  到眼前來。
  他的行為的頑皮,我現在想起了還覺吃驚。但這種行為對於當時的我,有莫大
  的吸引力,使我時時刻刻追隨他,自願地做他的從者。他用手捉住一條大蜈蚣,摘
  去了它的有毒的鈎爪,而藏在衣袖裏,走到各處,隨時拿出來嚇人。我跟了他走,
  欣賞他的把戲。他有時偷偷地把這條蜈蚣放在別人的瓜皮帽子上,讓它沿着那人的
  額骨爬下去,嚇得那人直跳起來。有時懷着這條蜈蚣去登坑,等候鄰席的登坑者正
  在拉糞的時候,把蜈蚣丟在他的褲子上,使得那人扭着褲子亂跳,纍了滿身的糞。
  又有時當衆人面前他偷把這條蜈蚣放在自己的額上,假裝被咬的樣子而號淘大哭起
  來,使得滿座的人驚惶失措,七手八腳地為他營救。正在危急存亡的時候,他伸起
  手來收拾了這條蜈蚣,忽然破涕為笑,一縷煙逃走了。後來這套戲法漸漸做穿,有
  的人警告他說,若是再拿出蜈蚣來,要打頭頸拳了。於是他換出別種花頭來:他躲
  在門口,等候警告打頭頸拳的人將走出門,突然大叫一聲,倒身在門檻邊的地上,
  亂滾亂撞,哭着嚷着,說是踐踏了一條臂膀粗的大蛇,但蛇是已經攢進榻底下去了。
  走出門來的人被他這一嚇,實在魂飛魄散;但見他的受難比他更深,也無可奈何他,
  衹怪自己的運氣不好。
  他看見一群人蹲在岸邊釣魚,便參加進去,和蹲着的人閑談。同時偷偷地把其
  中相接近的兩人的辮子梢頭結住了,自己就走開,躲到遠處去作壁上觀。被結住的
  兩人中若有一人起身欲去,滑稽劇就演出來給他看了。諸如此類的惡戲,不勝枚舉。
  現在回想他這種玩耍,實在近於為虐的戲謔。但當時他熱心地創作,而熱心地
  欣賞的孩子,也不止我一個。世間的嚴正的教育者,請稍稍原諒他的頑皮!我們的
  兒時,在私塾裏偷偷地玩了一個折紙手工,是要遭先生用銅筆套管在額骨上猛釘幾
  下,外加在至聖先師孔子之神位面前跪一支香的!
  況且我們的五哥哥也曾用他的智力和技術來發明種種富有趣味的玩意,我現在
  想起了還可以神往。暮春的時候,他領我到田野去偷新蠶豆。把嫩的生吃了,而用
  老的來做“蠶豆水竜”。其做法,用煤頭紙火把老蠶豆莢熏得半熟,剪去其下端,
  用手一捏,莢裏的兩粒豆就從下端滑出,再將莢的頂端稍稍剪去一點,使成一個小
  孔。然後把豆莢放在水裏,待它裝滿了水,以一手的指捏住其下端而取出來,再以
  另一手的指用力壓榨豆莢,一條細長的水帶便從豆莢的頂端的小孔內射出。製法精
  巧的,射水可達一二丈之遠。他又教我“豆梗笛”的做法:摘取豌豆的嫩梗長約寸
  許,以一端塞入口中輕輕咬嚼,吹時便發喈喈之音。再摘取蠶豆梗的下段,長約四
  五寸,用指爪在梗上均勻地開幾個洞,作成豆的樣子。然後把豌豆梗插入這笛的一
  端,用兩手的指隨意啓閉各洞而吹奏起來,其音宛如無腔之短笛。他又教我用洋蠟
  燭的油作種種的澆造和塑造。用芋艿或番薯鎸刻種種的印版,大類現今的木版畫。
  ……諸如此類的玩意,亦復不勝枚舉。
  現在我對這些兒時的樂事久已緣遠了。但在說起我額上的疤的來由時,還能熱
  烈地回憶神情活躍的五哥哥和這種興致蓬勃的玩意兒。誰言我左額上的疤痕是缺陷?
  這是我的兒時歡樂的佐證,我的黃金時代的遺跡。過去的事,一切都同夢幻一般地
  消滅,沒有痕跡留存了。
  衹有這個疤,好象是“脊杖二十,刺配軍州”時打在臉上的金印,永久地明顯
  地錄着過去的事實,一說起就可使我歷歷地回憶前塵。仿佛我是在兒童世界的本貫
  地方犯了罪,被刺配到這成人社會的“遠惡軍州”來的。這無期的流刑雖然使我永
  無還鄉之望,但憑這臉上的金印,還可回溯往昔,追尋故鄉的美麗的夢啊
首頁>> 文學>> 散文集>> 豐子愷 Fengzikai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   (1898年十一月9日1975年九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