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清太祖志吞華夏 吉特妃出獵春郊
話說山海關外,瀋陽之東,有一個部落,名叫建州衛,其人種係東韃靼族,趙宋時代在世界上也曾大顯過一番神通。我們翻閱古籍,有所謂大金國太祖皇帝,就是這一族裏頭的頭等角色。自金國為遼邦所滅,這一族人民,流離奔竄,苦得要不的。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哪裏知道經過二百多年之後,竟然産出一個豪傑來,把東韃靼民族從地獄中直跳至天堂裏。
你道這豪傑是誰?就是中華民國年費四百萬金供養的額外皇帝、宣統爺的老祖宗——姓愛新覺羅,名布庫裏裏雍順。這覺羅雍順,生得骨相非凡,智謀出衆,知道野蠻時代不藉神權怪說,不足壓服群儕,托言自己是天女佛庫倫所生,果然番族人民全部信服,就擁戴他為本部酋長,此為滿洲部落聚集的開始。
滿洲部落聚集之後,不知經過幾許年歲,幾許代數,傳到大明萬歷時候,又出了一位大豪傑。這一位豪傑,就是大清國三百年開基帝主,名叫努爾哈赤,英武蓋世,智勇雙全,把四周幾個部落,智取豪奪,兼併得幹幹淨淨。於是滿洲居然也是一個大國了。得寸進尺,竟然大舉入寇中原,中原大大受了他兩回虧。滿洲國主戰勝中原之後,竟也築造宮闕,建立年號,做起皇帝來了,這便是大清國太祖高皇帝。太祖有子十六人,褚英、代善、阿拜、湯古代、莽古爾泰、塔拜阿巴泰、皇太極、巴布泰、德格類、巴布海、阿濟格、賴慕布、多爾袞、多鐸、費揚古。那十六人裏頭,要算皇太極、多爾袞、多鐸三個最為驍勇。而皇太極尤為出衆,機謀權變,衆兄弟鹹知弗及,沒一個不佩服他。太祖非常鐘愛,遂立他為皇太子。滿洲國俗:立嗣傳位,嫡庶長幼,原是不論的。皇太極的妃子博爾濟吉特氏,是科爾沁貝勒塞桑的女孩子,輕盈嫵媚,標緻得要不的,與太子兩個纏綿恩愛,不庸細說。
這吉特妃最喜歡騎射,每當風和日暖時候,跨着雕鞍,帶着侍衛,在平沙淺草地方,走馬如飛,或是采獵飛禽,或是射取走獸,玉豔花明,風流放誕,瞧見的人莫不魂消魄奪。
這一年暮春天氣,塞外氣候,還不十分和暖。吉妃忽地高興,傳令出獵。那四個貼身宮娥,含芳、藴玉、補恨、消愁,急忙的伺候。含芳開箱,取出一件猩紅織金銀鼠鬥蓬,藴玉取出一雙織旅小蠻靴。吉妃斜倚在炕上,略把左腳伸起,補恨跪下,早在藴玉手裏接過小蠻靴,替她徐徐換上,換好左腳,再換右腳。吉妃站起嬌軀,略低粉頸,端詳了一會子,雙舒玉手,從含芳手裏接過鬥蓬披上。消愁捧着雕弓,補恨捧着箭袋,四個宮娥簇擁吉妃徐徐步出宮來。行近宮門,微扭柳腰,嚮當門那架玻璃屏風,回眸一顧,然後慢慢跨出門去。門外侍衛站立得雁翅一般,一個個藍頂花翎,箭衣短褂,氣勢異常威武。瞧見吉妃出來,一齊上前請安,口裏都說:“奴才等請娘娘安。
”吉妃連正眼也不覰,衹把頭兒點上一點。此時司馬的太監,早把吉妃常騎的那匹雪花掩毛玉兔馬配上綉鞍金鐙,拉着黃繮,伺候在那裏。瞧見吉妃出來,趨步上前,請一個安道:“奴才請娘娘安,伺候娘娘上馬。”
說着,就遞過鞭兒。吉妃跨上馬,消愁、補恨忙把弓壺、箭袋替她挂上。小太監遞上兵器,各人接了,行過中門,含芳等四人也都上了馬,衹都是籠着繮慢慢的走。一出外道宮墻的大門,衆侍衛齊都上馬。吉妃鞭梢衹一揚,那玉兔馬翻開四蹄,風捲似的跑了去。衆人加上幾鞭,逐電追風,一齊趕上。七八十匹馬,走成一綫,塵埃滾滾,宛似江湖海浪一般。,吉妃在馬上,把鞭哨一指道:“前面塵頭起處,是誰在校閱?”
消愁道:“怕是十四爺吧!主子昨兒封他為徵南大先鋒,聽說就要出兵呢。”
吉妃道:“十四爺又要出兵嗎?這孩子也很多事。”
說着時臉兒上露出不很願意的樣子。
此時馬行如箭,早到行營左近,衹見紅白藍黃四旗兵士排列成一條甬道,馬隊兵士就在甬道中馳驟射巴。”
帥”字旗下許多將官簇擁着一位少年。這少年頭戴紅纓大帽,上冠的是紅寶石頂,插的是雙眼花翎,穿一件蜜色起花團竜箭衣,外罩天青京緞短褂,扣着荷包忠孝帶子,登着青緞粉底朝靴,眼如秋水,面若春花,豪氣翩躚,英風瀟灑,正在那裏校閱騎射。這少年瞧見吉妃馬到,慌忙跳下馬,趨前請安道:“多爾袞請嫂子安。”
吉妃笑問道:“你又要出兵嗎?”
多爾袞道:“是,是。”
吉妃道:“你真好能幹,真會辦事,這麽的睏人天氣,不在傢裏安逸,巴巴的出兵打仗,我這會子纔知道你了。”
說着,眼圈兒不覺就紅了。多爾袞道:“嫂子明鑒,人非木石,豈有不知好歹之理。但是這件事,主子差着,我也沒奈何呢。
”吉妃笑嚮含芳等道:“你們聽聽,他這話說給誰也不信,明明是貪圖着中原繁華,想去逛一會,自己在主子跟前討的差,還說是沒奈何呢。”
含芳介面道:“可不是呢,我們這位十四爺,慣會誑人。記得那年徵中原回來,帶回了三個美人兒。我問他可是房裏頭人,他回我是三爺的人,寄在那裏的。我衹當是真話,誰知過不上半月,我的爺竟和三爺拌起嘴來,原因就為這三個尤物。後來惱得三爺告訴了上頭,把這三個美人兒,發配了兵士纔罷。”
多爾袞正要辯時,吉妃似笑非笑的道:“怪道呢,這麽奮勇討差使出兵,原來是為這個。”
說到這裏,嗤的一笑就縮住了。多爾袞低着頭,一句兒不言語。吉妃又道:“中原女人都是狐媚子,很會迷人的。孩子傢血氣沒有定,那種地方如何去得?停會子我叫你哥哥回主子,換別人去罷。”
多爾袞下個半跪道:“好嫂子,你一竟疼我的,就讓我去了罷,我總遵你老人傢教訓,不去鬍行亂走就是了。”
吉妃笑道:“你這種花言巧語,說給誰聽誰還相信你?”
多爾袞道:“嫂子不信,我就設個誓你聽。”
吉妃道:“罷罷,我還要去找獵呢,晚上閑了,再跟你講話。”
說着橫波一笑,把繮繩一帶,率着宮娥侍衛,風馳電捲地去了,這裏多爾袞才能再事校閱。
卻說吉妃帶着衆人,直到鎖春山前。擡頭瞧時,層疊巒疊,嶂勢非常險峻,兩邊懸崖峭壁,中間一綫羊腸。涼風撲面,鬆聲聒耳,吹過來卻一陣陣都是野花香味。山中遊蜂浪蝶,好似歡迎使者一般,在吉妃馬前,不住地往來飛舞。樹林中各種野鳥,啁啁啾啾,也好像在那裏唱歡迎歌麯一般。正是:千載畫圖山色裏,四時歌麯鳥聲中。吉妃等催馬人山,兜過一個岡子,地形倒寬闊許多。吉妃笑道:“這地方就可以行獵了。”
含芳傳令放狗,早有牽狗的小內監把十三四頭捲毛矮腳關東獵狗一齊放出。口號一吹,這一群獵狗,風馳電捲,嚮四周叢莽森林而去。不多會子,就禁獐兒兔兒狐兒狸兒,亂着奔竄出來。衆侍衛操弓挾矢,一齊飛射,箭如飛蝗。可憐這一群小野獸,逃無處逃,躲無處躲,全都死於非命。吉妃扣弦微笑,很是得意。
忽見鬆林裏頭一陣怪響,奔出一隻大鹿來,直掠馬頭而過。吉妃左手執着雕弓,右手拔出雁箭,扣的定當,覰的真切,輕扭柳腰,颼的就是一箭。那鹿聽得弓弦聲響,奮開四蹄,嚮右邊山坡逃竄而去。吉妃把馬繮衹一帶,拍踢拍踢,直追上去。看看追上,拔出雕翎,又是一箭,誰知又射了個空。吉妃嗔道:“這畜生這麽可惡,我今兒倒定要拿住它。”
打上一鞭,緊緊迫上,扣上弦又是一箭呼的一聲,箭到那裏,離開鹿頭衹有三四寸光景,射進一株松樹上。那鹿四腳如飛,翻山越嶺,逃嚮山後去了。吉妃緊緊追趕,趕過山頭,忽見兩個梢長大漢,正在那裏,拖一隻死鹿,遠遠望去,好像就是自己追趕的那衹鹿。
想着時,馬已行到,一看果然,遂問:“這頭畜生,敢是二位替我射死的嗎?”
二人見吉妃裝束華麗,舉動從容,曉得總是大來頭,連忙叉着手,恭恭敬敬地答道:“是,是。小的們不曾知道,這鹿是你老人傢趕來的,倒不曾截住活的,萬望你老人傢不要見怪。”
吉妃所他語言和順,心中一喜,不覺斜笑秋波,把二人打量起來,衹見二人都是獵戶打扮,都有三十左右年紀,一個紫棠色臉兒的,生得虎頭燕頷,猿臂狼腰,更是十分雄偉。吉妃道:“瞧你們打扮,不像是此間人,姓什麽?叫什麽?怎麽到這裏來?不庸隱瞞,一一明白講來。”
那紫棠色臉兒的漢子回道:“小人姓王名臯,大明國山東人氏。”
吉妃道:“你叫王臯,他叫什麽?”
王臯道:“他是小人的朋友,姓鄧,綽號鄧褲子,小人等為傢裏頭窮苦,居在中原,沒有飯吃,駕着條船,到這裏來獵點子野味。今兒上山得晚了,一頭都沒有獵着。行到鬆林左近,就碰見這頭鹿兒,箭一般的從前山跑來。小人手癢,射了一箭,就把他射死,不知就是娘娘之物。”
吉妃正待回話,宮娥、侍衛恰都尋到。吉妃笑嚮王臯道:“你傢裏還有什麽人?”
王臯道:“沒有人了。”
吉妃道:“瞧你相貌,武藝必是不壞。”
王臯道:“略知一二。”
吉妃道:“不用回去了,就在我這裏當一名侍衛吧。”
王臯聽說,喜不自勝,卻不懂謝恩請安等禮節,呆蚩蚩嚮吉妃道:“我蒙你老人傢恩典,留了我,我這朋友如何呢?”
吉妃道:“自然都留在此,好在是總有用處的。”
含芳、補恨見王臯、鄧褲子呆頭呆腦,儀註禮節一點兒不懂,抿着嘴,都暗暗好笑。吉妃笑嚮消愁道:“咱們今幅出獵,總算獲着大利,得了獐兒兔兒孤兒鹿兒不算,還獵得兩衹呆鳥。”
說着橫波一笑,隨嚮衆人道:“勞了一整天,身子也乏了,咱們回去吧。”
於是太監侍衛把所獵禽獸紮縛定當,都放在馬背上,一聲鬍哨,簇擁着吉妃回宮而來。
纔到宮門,忽報太子皇太極出宮來也。衆侍衛分站兩旁,同候了一會子,方見太子與貝勒多爾袞手攙手兒,聯步並行而出。衆侍衛趨前請安。太子一眼瞧見王臯、鄧褲子,隨問:“這兩個是誰?”
吉妃道:“是我新收的侍衛。”
太子道:“怎麽這樣的呆?”
含芳介面道:“我的小爺,兩個南蠻,呆的時候果然呆,乖的時候,恐怕他比了乖的還要乖呢。”
吉妃忙嚮她丟了個眼色,暗令她不要多話。太子追問道:“你說他乖的時候,比了乖的還要乖,到底什麽事他是乖的?”
含芳道:“打獵射箭他是乖的。方纔山裏頭一頭鹿,娘娘連射三箭,沒有射中。王臯這南蠻,一箭就射中了,娘娘就為他箭法好,纔把他帶了回宮。爺不信,閑了試一試就知道了。”
太子點了點頭,笑嚮吉妃道:“你是得彩的,現在主子召我,計議軍國大事,待議畢事回來,咱們燒喝鹿酒吃。”
說着攙了多爾袞手揚長而去。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話說山海關外,瀋陽之東,有一個部落,名叫建州衛,其人種係東韃靼族,趙宋時代在世界上也曾大顯過一番神通。我們翻閱古籍,有所謂大金國太祖皇帝,就是這一族裏頭的頭等角色。自金國為遼邦所滅,這一族人民,流離奔竄,苦得要不的。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哪裏知道經過二百多年之後,竟然産出一個豪傑來,把東韃靼民族從地獄中直跳至天堂裏。
你道這豪傑是誰?就是中華民國年費四百萬金供養的額外皇帝、宣統爺的老祖宗——姓愛新覺羅,名布庫裏裏雍順。這覺羅雍順,生得骨相非凡,智謀出衆,知道野蠻時代不藉神權怪說,不足壓服群儕,托言自己是天女佛庫倫所生,果然番族人民全部信服,就擁戴他為本部酋長,此為滿洲部落聚集的開始。
滿洲部落聚集之後,不知經過幾許年歲,幾許代數,傳到大明萬歷時候,又出了一位大豪傑。這一位豪傑,就是大清國三百年開基帝主,名叫努爾哈赤,英武蓋世,智勇雙全,把四周幾個部落,智取豪奪,兼併得幹幹淨淨。於是滿洲居然也是一個大國了。得寸進尺,竟然大舉入寇中原,中原大大受了他兩回虧。滿洲國主戰勝中原之後,竟也築造宮闕,建立年號,做起皇帝來了,這便是大清國太祖高皇帝。太祖有子十六人,褚英、代善、阿拜、湯古代、莽古爾泰、塔拜阿巴泰、皇太極、巴布泰、德格類、巴布海、阿濟格、賴慕布、多爾袞、多鐸、費揚古。那十六人裏頭,要算皇太極、多爾袞、多鐸三個最為驍勇。而皇太極尤為出衆,機謀權變,衆兄弟鹹知弗及,沒一個不佩服他。太祖非常鐘愛,遂立他為皇太子。滿洲國俗:立嗣傳位,嫡庶長幼,原是不論的。皇太極的妃子博爾濟吉特氏,是科爾沁貝勒塞桑的女孩子,輕盈嫵媚,標緻得要不的,與太子兩個纏綿恩愛,不庸細說。
這吉特妃最喜歡騎射,每當風和日暖時候,跨着雕鞍,帶着侍衛,在平沙淺草地方,走馬如飛,或是采獵飛禽,或是射取走獸,玉豔花明,風流放誕,瞧見的人莫不魂消魄奪。
這一年暮春天氣,塞外氣候,還不十分和暖。吉妃忽地高興,傳令出獵。那四個貼身宮娥,含芳、藴玉、補恨、消愁,急忙的伺候。含芳開箱,取出一件猩紅織金銀鼠鬥蓬,藴玉取出一雙織旅小蠻靴。吉妃斜倚在炕上,略把左腳伸起,補恨跪下,早在藴玉手裏接過小蠻靴,替她徐徐換上,換好左腳,再換右腳。吉妃站起嬌軀,略低粉頸,端詳了一會子,雙舒玉手,從含芳手裏接過鬥蓬披上。消愁捧着雕弓,補恨捧着箭袋,四個宮娥簇擁吉妃徐徐步出宮來。行近宮門,微扭柳腰,嚮當門那架玻璃屏風,回眸一顧,然後慢慢跨出門去。門外侍衛站立得雁翅一般,一個個藍頂花翎,箭衣短褂,氣勢異常威武。瞧見吉妃出來,一齊上前請安,口裏都說:“奴才等請娘娘安。
”吉妃連正眼也不覰,衹把頭兒點上一點。此時司馬的太監,早把吉妃常騎的那匹雪花掩毛玉兔馬配上綉鞍金鐙,拉着黃繮,伺候在那裏。瞧見吉妃出來,趨步上前,請一個安道:“奴才請娘娘安,伺候娘娘上馬。”
說着,就遞過鞭兒。吉妃跨上馬,消愁、補恨忙把弓壺、箭袋替她挂上。小太監遞上兵器,各人接了,行過中門,含芳等四人也都上了馬,衹都是籠着繮慢慢的走。一出外道宮墻的大門,衆侍衛齊都上馬。吉妃鞭梢衹一揚,那玉兔馬翻開四蹄,風捲似的跑了去。衆人加上幾鞭,逐電追風,一齊趕上。七八十匹馬,走成一綫,塵埃滾滾,宛似江湖海浪一般。,吉妃在馬上,把鞭哨一指道:“前面塵頭起處,是誰在校閱?”
消愁道:“怕是十四爺吧!主子昨兒封他為徵南大先鋒,聽說就要出兵呢。”
吉妃道:“十四爺又要出兵嗎?這孩子也很多事。”
說着時臉兒上露出不很願意的樣子。
此時馬行如箭,早到行營左近,衹見紅白藍黃四旗兵士排列成一條甬道,馬隊兵士就在甬道中馳驟射巴。”
帥”字旗下許多將官簇擁着一位少年。這少年頭戴紅纓大帽,上冠的是紅寶石頂,插的是雙眼花翎,穿一件蜜色起花團竜箭衣,外罩天青京緞短褂,扣着荷包忠孝帶子,登着青緞粉底朝靴,眼如秋水,面若春花,豪氣翩躚,英風瀟灑,正在那裏校閱騎射。這少年瞧見吉妃馬到,慌忙跳下馬,趨前請安道:“多爾袞請嫂子安。”
吉妃笑問道:“你又要出兵嗎?”
多爾袞道:“是,是。”
吉妃道:“你真好能幹,真會辦事,這麽的睏人天氣,不在傢裏安逸,巴巴的出兵打仗,我這會子纔知道你了。”
說着,眼圈兒不覺就紅了。多爾袞道:“嫂子明鑒,人非木石,豈有不知好歹之理。但是這件事,主子差着,我也沒奈何呢。
”吉妃笑嚮含芳等道:“你們聽聽,他這話說給誰也不信,明明是貪圖着中原繁華,想去逛一會,自己在主子跟前討的差,還說是沒奈何呢。”
含芳介面道:“可不是呢,我們這位十四爺,慣會誑人。記得那年徵中原回來,帶回了三個美人兒。我問他可是房裏頭人,他回我是三爺的人,寄在那裏的。我衹當是真話,誰知過不上半月,我的爺竟和三爺拌起嘴來,原因就為這三個尤物。後來惱得三爺告訴了上頭,把這三個美人兒,發配了兵士纔罷。”
多爾袞正要辯時,吉妃似笑非笑的道:“怪道呢,這麽奮勇討差使出兵,原來是為這個。”
說到這裏,嗤的一笑就縮住了。多爾袞低着頭,一句兒不言語。吉妃又道:“中原女人都是狐媚子,很會迷人的。孩子傢血氣沒有定,那種地方如何去得?停會子我叫你哥哥回主子,換別人去罷。”
多爾袞下個半跪道:“好嫂子,你一竟疼我的,就讓我去了罷,我總遵你老人傢教訓,不去鬍行亂走就是了。”
吉妃笑道:“你這種花言巧語,說給誰聽誰還相信你?”
多爾袞道:“嫂子不信,我就設個誓你聽。”
吉妃道:“罷罷,我還要去找獵呢,晚上閑了,再跟你講話。”
說着橫波一笑,把繮繩一帶,率着宮娥侍衛,風馳電捲地去了,這裏多爾袞才能再事校閱。
卻說吉妃帶着衆人,直到鎖春山前。擡頭瞧時,層疊巒疊,嶂勢非常險峻,兩邊懸崖峭壁,中間一綫羊腸。涼風撲面,鬆聲聒耳,吹過來卻一陣陣都是野花香味。山中遊蜂浪蝶,好似歡迎使者一般,在吉妃馬前,不住地往來飛舞。樹林中各種野鳥,啁啁啾啾,也好像在那裏唱歡迎歌麯一般。正是:千載畫圖山色裏,四時歌麯鳥聲中。吉妃等催馬人山,兜過一個岡子,地形倒寬闊許多。吉妃笑道:“這地方就可以行獵了。”
含芳傳令放狗,早有牽狗的小內監把十三四頭捲毛矮腳關東獵狗一齊放出。口號一吹,這一群獵狗,風馳電捲,嚮四周叢莽森林而去。不多會子,就禁獐兒兔兒狐兒狸兒,亂着奔竄出來。衆侍衛操弓挾矢,一齊飛射,箭如飛蝗。可憐這一群小野獸,逃無處逃,躲無處躲,全都死於非命。吉妃扣弦微笑,很是得意。
忽見鬆林裏頭一陣怪響,奔出一隻大鹿來,直掠馬頭而過。吉妃左手執着雕弓,右手拔出雁箭,扣的定當,覰的真切,輕扭柳腰,颼的就是一箭。那鹿聽得弓弦聲響,奮開四蹄,嚮右邊山坡逃竄而去。吉妃把馬繮衹一帶,拍踢拍踢,直追上去。看看追上,拔出雕翎,又是一箭,誰知又射了個空。吉妃嗔道:“這畜生這麽可惡,我今兒倒定要拿住它。”
打上一鞭,緊緊迫上,扣上弦又是一箭呼的一聲,箭到那裏,離開鹿頭衹有三四寸光景,射進一株松樹上。那鹿四腳如飛,翻山越嶺,逃嚮山後去了。吉妃緊緊追趕,趕過山頭,忽見兩個梢長大漢,正在那裏,拖一隻死鹿,遠遠望去,好像就是自己追趕的那衹鹿。
想着時,馬已行到,一看果然,遂問:“這頭畜生,敢是二位替我射死的嗎?”
二人見吉妃裝束華麗,舉動從容,曉得總是大來頭,連忙叉着手,恭恭敬敬地答道:“是,是。小的們不曾知道,這鹿是你老人傢趕來的,倒不曾截住活的,萬望你老人傢不要見怪。”
吉妃所他語言和順,心中一喜,不覺斜笑秋波,把二人打量起來,衹見二人都是獵戶打扮,都有三十左右年紀,一個紫棠色臉兒的,生得虎頭燕頷,猿臂狼腰,更是十分雄偉。吉妃道:“瞧你們打扮,不像是此間人,姓什麽?叫什麽?怎麽到這裏來?不庸隱瞞,一一明白講來。”
那紫棠色臉兒的漢子回道:“小人姓王名臯,大明國山東人氏。”
吉妃道:“你叫王臯,他叫什麽?”
王臯道:“他是小人的朋友,姓鄧,綽號鄧褲子,小人等為傢裏頭窮苦,居在中原,沒有飯吃,駕着條船,到這裏來獵點子野味。今兒上山得晚了,一頭都沒有獵着。行到鬆林左近,就碰見這頭鹿兒,箭一般的從前山跑來。小人手癢,射了一箭,就把他射死,不知就是娘娘之物。”
吉妃正待回話,宮娥、侍衛恰都尋到。吉妃笑嚮王臯道:“你傢裏還有什麽人?”
王臯道:“沒有人了。”
吉妃道:“瞧你相貌,武藝必是不壞。”
王臯道:“略知一二。”
吉妃道:“不用回去了,就在我這裏當一名侍衛吧。”
王臯聽說,喜不自勝,卻不懂謝恩請安等禮節,呆蚩蚩嚮吉妃道:“我蒙你老人傢恩典,留了我,我這朋友如何呢?”
吉妃道:“自然都留在此,好在是總有用處的。”
含芳、補恨見王臯、鄧褲子呆頭呆腦,儀註禮節一點兒不懂,抿着嘴,都暗暗好笑。吉妃笑嚮消愁道:“咱們今幅出獵,總算獲着大利,得了獐兒兔兒孤兒鹿兒不算,還獵得兩衹呆鳥。”
說着橫波一笑,隨嚮衆人道:“勞了一整天,身子也乏了,咱們回去吧。”
於是太監侍衛把所獵禽獸紮縛定當,都放在馬背上,一聲鬍哨,簇擁着吉妃回宮而來。
纔到宮門,忽報太子皇太極出宮來也。衆侍衛分站兩旁,同候了一會子,方見太子與貝勒多爾袞手攙手兒,聯步並行而出。衆侍衛趨前請安。太子一眼瞧見王臯、鄧褲子,隨問:“這兩個是誰?”
吉妃道:“是我新收的侍衛。”
太子道:“怎麽這樣的呆?”
含芳介面道:“我的小爺,兩個南蠻,呆的時候果然呆,乖的時候,恐怕他比了乖的還要乖呢。”
吉妃忙嚮她丟了個眼色,暗令她不要多話。太子追問道:“你說他乖的時候,比了乖的還要乖,到底什麽事他是乖的?”
含芳道:“打獵射箭他是乖的。方纔山裏頭一頭鹿,娘娘連射三箭,沒有射中。王臯這南蠻,一箭就射中了,娘娘就為他箭法好,纔把他帶了回宮。爺不信,閑了試一試就知道了。”
太子點了點頭,笑嚮吉妃道:“你是得彩的,現在主子召我,計議軍國大事,待議畢事回來,咱們燒喝鹿酒吃。”
說着攙了多爾袞手揚長而去。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第二回祭堂子七恨告天 殂清帝三軍皆墨
卻說王臯、鄧褲子,自被殊恩收為侍衛之後,吉妃非常寵任,每逢出獵,王、鄧二人,總為前軀。王臯賦性樸實,對着吉妃,更是鞠躬盡瘁,勞怨不辭。因此吉妃待遇王臯,也自另眼相看。那些舊臣故僕,見王臯得着特別權利,未免懷了嫉妒之心,時時造出些鬍言蜚語來誣衊他。其巧不巧,這年吉妃懷了身孕,到十月滿足,生下來的王子,那面貌卻與王臯一般無二。因此這些小人們越發得了意,有天沒日,亂道鬍言,一似拿着什麽真憑實據的。虧得太子爺皇太極,是個天生豪傑,豁達大度,這些細小節目,全不在他心上,不然,還當了得。那吉妃生下的小王子,名叫福臨,聰明絶世,勇武超群。衹有一樁奇異處,自小喜歡與王臯親近,每逢啼哭得沒奈何時,衹要王臯來一抱,頃刻就會不哭。除了王臯,憑你宮娥、內監、奶媽子,再也哄騙他不祝好似他們兩個人,前幾世在三生石上約好似的。王臯待到小王子,一片忠誠,萬般慈愛,那副忠厚愷切的功夫,也是往古無雙,來今少有的。吉妃曾嚮含芳等道:“王臯這個人我不過見他老實,看過一點子,外面的人就造出許多壞話兒來葬送他。全不想我是主子,他是奴才,名分攸關,要造謠言,總也要造得有點兒相像。像這種無根之言,說給誰也肯相信呢。”
含芳等聽了,自然附和一陣,不用多述。
一日,太子回宮,悶悶不樂,吉妃婉言慰問。太子嘆道:“我們這個國,早晚總要喪在葉赫手裏。你我眼前雖是榮華富貴,到將來終不免做人傢的奴隸。你想可傷不可傷呢?”
吉妃道:“這話說給誰,再也不會相信。我們為明國滅掉,再可說說,葉赫比我們不知要小到幾多,弱到幾多呢。我們不去滅掉他,已經夠了,他如何能夠滅我們呢?”
太子道:“原來你不曾知道,前年生子大興土木,建造一所堂子。”
吉妃道,“堂子是祭神用的,我也知道。”
太子道:“那時工匠人等掘着一塊石碑,上有一行大字道:‘滅建州者葉赫。’”吉妃道:“石碑上竟有這樣的字句,奇怪極了。”
太子道:“主子為了此事,跟葉赫國勢不兩立,連出三五回兵。雖然都打着勝仗,奈明朝仗着天朝聲勢,常常幫助葉赫,欺壓我們,因此我們兩次出兵,徵伐中原。”
吉妃道:“中原人難道殺不怕的?論理也該知難而退了。”
太子道:“就為不肯服輸,中原人很喜歡擺臭架子,說我們跟葉赫都受過竜虎將軍的封號,就應聽受天朝命令。現在我們自相攻伐,便與上國威嚴有損。再者我們主子,稱皇作帝,中原人心裏也不很舒服。”
吉妃道:“十四貝勒不是拜了徵明大先鋒嗎?看來今年就要大舉。衹要旗開得勝,馬到成功,休說葉赫這點子彈丸地,就是中華十八省的錦綉江山,何難盡隸我們版圖呢?”
太子道:“話何嘗不是,衹是主子昨晚得着一夢,頗非吉祥之兆。此番出兵,勝敗還說不定呢。”
吉妃道:“夢裏頭事情,如何作得準。”
太子道:“準不準,等出過兵就知道了。明兒祭堂子,我要早一點子起身,四鼓你們就叫我,別像上回失了時,受主子的排喧。”
吉妃道:“叫含芳、藴玉、補恨、消愁輪流着替你守更,總不會誤事了。”
太子笑道:“也不用這樣費事,上回都是你。”
說到這裏,便縮住口,附着吉妃玉耳,輕輕的說了兩句不知什麽。衹見吉妃瞪了太子一眼,接着說道:“幹我甚事,我也不希罕你呢。”
說畢,又輕輕啐了一口。當夜無話。
次日天色微明,太子穿衣起身,含芳捧上參湯,太子接來喝畢。藴玉取出篦梳,替太子解散頭髮梳了一條油光時式辮。
消愁、補恨捧上早點。這時,差不多已有五更天氣,遠遠角聲鳴動,順着曉風,一陣陣遞將來。太子道:“了不得,主子御驾就要到了。”
三口兩咽,吃過早點,忙要袍褂穿好,隨喊備馬。宮娥內監,接遞着傳喊將去。霎時回說:“馬已備好,請太子爺上馬。”
太子帶了十名侍衛,跨上馬,出了宮門,迎着角聲,急速前進。禦道兩旁的楊柳樹,蒙着曉露,望去還不甚分明。一時行到,衹見禁軍衛士,站得斧截刀斬,齊整着要不的。衆貝勒見太子駕到,都趨到馬前來請安。太子問:“御驾出發了沒有?”
衆回道:“快到了。”
說着,外面報說:“駕到。”
就聽踢拍踢拍,十來對對子馬,緩緩而來,馬上都是藍頂花翎的三品侍衛,一個個手控強弩,腰懸利刃,雄糾糾,氣昂昂,威武非凡。各貝勒、各將官,忙都按照方向站立。各侍衛馬到轅門,齊都跳下馬,雁翅般分站兩旁。候了半天,纔隱隱聽得鼓樂之聲,一對對竜旌鳳旗,夾着鸞駕,徐徐過畢,方見一把麯柄九竜金黃傘,兩個馬夫拉着一匹捲毛嘶風黃標千裏馬,馬上坐着這位滿洲當代聖人,清國開基帝王,好副御容,竜顔虎目,鷹鼻獅口,望去宛似天神一般。太子率着衆貝勒,趨步上前,跪成一綫,口裏報說:“子臣等叩請父皇聖安。”
清太祖在馬上,衹把頭點了一點。跪的時候,衆貝勒、衆勳戚、文武各官、馬步各將,合著侍衛太監黑壓壓跪了一地,宛如萬朵烏雲。太祖點頭之後,千人鵠立,又似拱極衆星。衹見太祖吩咐道:“奏樂!”
司樂官按着國樂,鳴奏起來,雄厚悲壯,聞之令人思奮。衆人跟隨太祖,直到正殿。衹見司禮各官都已按方伺候。點好香燭,叩過神,一個水紅頂戴的讀祝官,早把太祖禦撰的那篇誓文,對神宣讀。此時隨祭官員雖衆,卻靜悄悄的連咳嗽聲息都沒有。衹聽讀祝官朗聲誦讀道:天命二年,夏四月壬寅,滿洲國皇帝臣努爾哈赤,謹昭告皇天後土之靈曰:我之祖父,未嘗損明邊一草寸土,明無端起釁邊陲,害我祖父,恨一也。明雖起釁,我尚修好,設碑立誓,凡滿漢人等,毋越疆圉。敢有越者,見即誅之。見而故縱,殃及縱者,諜明復逾誓言,逞兵越界,衛助葉赫,恨二也。明人於清河以南,江岸以北,每歲竊逾疆場,肆其攘奪。我遵誓行誅,明負前盟,責我擅殺,拘我廣寧使人綱古裏方吉納,脅取十人,殺之邊境,恨三也。明越境以兵助葉赫,俾我已聘之女改適蒙古,恨四也。柴河、三岔、撫安三路,我纍世分守,疆土之衆,耕田藝𠔌。明不容刈獲,遣兵驅逐,恨五也。邊外葉赫,獲罪於天,明乃偏信其言,特遣使臣遺書詬詈,肆行淩侮,恨六也。昔哈達助葉赫二次來侵,我自報之,天既授我哈達之人矣,明又黨之,脅我還其國,已而哈達之人,數被葉赫侵掠,夫列國之相徵伐也。順天心者勝而存,逆天意者敗而亡,豈能使死於兵者更生,得其人者更遠平?天建大國之君,即為天下共主,何獨構怨於我國也。初扈倫諸國,合兵侵我,天厭扈倫起釁惟我是眷。今助天譴之葉赫,抗天意,倒置是非,妄為剖斷,恨七也。欺淩實甚,情所難堪,因此七大恨之故,是以徵之。惟皇天後土,鑒察我心。謹告。
讀畢祝文,太祖親奠了三杯酒。司禮官焚着庭燎。按照儀註行畢禮,早已紅日上升,天色大明了。太祖傳旨校閱軍馬。
馬上天子,不同承平令主,他的舉動竜驤虎躍,委實不可捉摸,說一聲:“校閱軍馬!”
禦鞭一指,踢殼踢殼,那匹黃標禦騎早嚮校場跑來,嚇得馬步各將屁滾尿流,急忙回營預備。霎時盡角聲動,各營將士嚴裝趨集,排開隊伍,騎兵步卒逐隊開演。
正是:
日暖柳營春試馬,柳拂旌旗露未幹。
校閱完畢,差不多天已將晚,太祖見所部兵士,都如生竜活虎,心下大悅,傳旨休息三日,祭旗出發,隨駕南徵;一面令內閣大學士範文程,輔助太子皇太極,留守本國,諭畢回宮。
一過三日,太祖統率步騎二萬,離了國門,浩浩蕩蕩,直嚮中原進發。太子率同留守各官,送出京城三十裏方回。師行數日,所經都是平原曠野。霜劍懸寒月,旌旗捲曉雲,了無事實可記。這日探馬報說:“離明邊撫順城池,衹三十裏了。”
太祖叫紮住營帳,問衆貝勒道:“哪一個前去攻城?”
十五貝勒多鐸道:“孩兒不纔,情願率領本部人馬,攻取撫順城池以博父皇一粲。”
太祖還未回答,十四貝勒多爾袞搖手道:“不可!不可!”
太祖問他何意。多爾袞道:“孩兒先有句話,要問父皇,父皇情願常在滿洲地方做主子,還是情願到中原地方來做大皇帝?”
太祖笑道:“這孩子不是傻了嗎,中原皇帝,是萬邦共主,天朝聖皇,何等光輝!何等榮耀!哪有不願做之理?衹怕咱們力量薄弱,辦不到手是了。咱們在滿洲地方,雖一般稱著皇帝,終是自己哄騙自己,合了中國一句俗話,山中無虎,狗為王。細想去總沒甚趣味。你有法子說出來,我總無有不依從。”
多爾袞道:“父皇想罷,咱們國勢雖強,中原人眼裏,卻依舊把咱們當做夷狄,稱做韃子。中原人存了這個意見,如何再能夠在他這地方做主子。”
太祖跺腳道:“這起南蠻子真可惡,我定把他們殺得寸草不留,纔出這口惡氣。”
多爾袞道:“父皇安着這個心,要做中原皇帝,恐怕就有點兒為難了。”
太祖道:“這又是什麽緣故?”
多爾袞道:“中原人不肯服我們,就為我們喜歡殺人,殺得他們都怕了。要做中原皇帝,總先要叫中原人不怕我們,親近我們。要他們不怕,要他們親近,總先要行點子假仁義,兵法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就是這個道理。”
太祖拍手道:“着,着,你這個主意,好得很,好得很,就照你這主意辦。但是假仁假義,從何處下手呢?
”多爾袞道:“眼前景況,自然就應從撫順人手。這撫順的守將李永芳,是明朝一個遊擊,現在咱們先給他一封信,叫他投降;如果不聽,再行攻城,豈不是仁至義盡了嗎。”
太祖應允,就叫隨營文臣,寫了一封信,其辭道:滿洲國大皇帝諭明撫順遊擊知悉:爾明朝發兵疆外,衛助葉赫,我乃提師而來。汝撫順所一遊擊耳,縱戰亦必不勝。今諭汝降者,汝降則我兵即日深入,汝不降是汝誤我深入之期也。
汝素多才智,識時務人也。我國廣攬人才,即稍堪驅策者,猶將舉而用之,納為婚媾。況如汝者,有不更加優寵,與我一等大臣並列耶?汝不戰而降,俾汝職守如故。汝若戰,則我之失豈能識汝?必衆失交集而死。既無力製勝,死何益哉!且汝出城降,則我兵不入城,汝之士卒,汝之百姓,皆得安全;若我入城,則男婦老弱,必致驚潰,亦大不利於汝矣。勿謂朕虛聲恐嚇而不信也,汝思區區一城,我不能下?何用興師為哉!失此弗圖,悔已無及。其城中大小官吏兵民等,獻城來降者,保其父母妻子,以及親族,俱無離散,豈不甚善?降不降汝熟計之,毋不忍一時之忿,違朕言,緻僨事失機也。天命二年,四月諭。
太祖瞧過不錯,加上封套,派人送進城去。李永芳是個沒膽量漢子,一見書信,嚇得沒了主意。聚集闔城文武,商議了一夜,議出一條救急妙策,卻就是“謹遵臺命”四個字。太祖得了撫順,休兵三日。每天享受肥豬大羊的供養,差不多把窮城池的精髓吸枯了,方纔拔營出發。望着廣寧錦州,長驅前進。
也是滿洲國運當興,所到之處,勢如破竹。太祖拿定主意,並不派兵據守,得着一地,攻破一城,擄掠了個飽,就丟掉了,風馳雨驟,又往別處去了。大明朝廷接着邊疆失陷警信,慌忙遣將派兵,等到救兵行到,滿洲人影兒都沒有了,東奔西走,糜餉勞師,苦得要不的。清太祖卻安安穩穩,得了許多子女玉帛,每次出師,總是滿載而歸。多爾袞常常進諫,太祖笑道:“你孩子傢懂得什麽?咱們兵少,中原地大,要一處處都守起來,兵分勢弱,咱們就要吃不住了。眼前且跟他擾幾年,擾得他筋疲力盡,他們國裏頭必定會起內亂,到那時節瞧機會再想法子,豈不甚好?”
多爾袞也自嘆服。這年從四月裏起兵,直到十月孟鼕;方纔收隊回國。
話休絮繁。清太祖自這回得了滋味之後,每年不是命將,就是親徵,有回巴大勝,也有回巴不勝,勝了就擄掠一飽,不勝就搖尾求和,卻總是勝的時候多,不勝時候少。而大明天下,已被他擾得民窮財盡了。這一年秋高馬肥,清太祖檢閱馬步各軍,又將大舉。誰料天不從人,太祖忽然得着一病,醫藥罔效,竟然嗚呼哀哉,伸腿去了。太子皇太極即了帝位,是為太宗文皇帝。於是頒發哀詔,令大小三軍盡行挂孝。欲知新皇登極後,有何舉且聽下回分解。
卻說王臯、鄧褲子,自被殊恩收為侍衛之後,吉妃非常寵任,每逢出獵,王、鄧二人,總為前軀。王臯賦性樸實,對着吉妃,更是鞠躬盡瘁,勞怨不辭。因此吉妃待遇王臯,也自另眼相看。那些舊臣故僕,見王臯得着特別權利,未免懷了嫉妒之心,時時造出些鬍言蜚語來誣衊他。其巧不巧,這年吉妃懷了身孕,到十月滿足,生下來的王子,那面貌卻與王臯一般無二。因此這些小人們越發得了意,有天沒日,亂道鬍言,一似拿着什麽真憑實據的。虧得太子爺皇太極,是個天生豪傑,豁達大度,這些細小節目,全不在他心上,不然,還當了得。那吉妃生下的小王子,名叫福臨,聰明絶世,勇武超群。衹有一樁奇異處,自小喜歡與王臯親近,每逢啼哭得沒奈何時,衹要王臯來一抱,頃刻就會不哭。除了王臯,憑你宮娥、內監、奶媽子,再也哄騙他不祝好似他們兩個人,前幾世在三生石上約好似的。王臯待到小王子,一片忠誠,萬般慈愛,那副忠厚愷切的功夫,也是往古無雙,來今少有的。吉妃曾嚮含芳等道:“王臯這個人我不過見他老實,看過一點子,外面的人就造出許多壞話兒來葬送他。全不想我是主子,他是奴才,名分攸關,要造謠言,總也要造得有點兒相像。像這種無根之言,說給誰也肯相信呢。”
含芳等聽了,自然附和一陣,不用多述。
一日,太子回宮,悶悶不樂,吉妃婉言慰問。太子嘆道:“我們這個國,早晚總要喪在葉赫手裏。你我眼前雖是榮華富貴,到將來終不免做人傢的奴隸。你想可傷不可傷呢?”
吉妃道:“這話說給誰,再也不會相信。我們為明國滅掉,再可說說,葉赫比我們不知要小到幾多,弱到幾多呢。我們不去滅掉他,已經夠了,他如何能夠滅我們呢?”
太子道:“原來你不曾知道,前年生子大興土木,建造一所堂子。”
吉妃道,“堂子是祭神用的,我也知道。”
太子道:“那時工匠人等掘着一塊石碑,上有一行大字道:‘滅建州者葉赫。’”吉妃道:“石碑上竟有這樣的字句,奇怪極了。”
太子道:“主子為了此事,跟葉赫國勢不兩立,連出三五回兵。雖然都打着勝仗,奈明朝仗着天朝聲勢,常常幫助葉赫,欺壓我們,因此我們兩次出兵,徵伐中原。”
吉妃道:“中原人難道殺不怕的?論理也該知難而退了。”
太子道:“就為不肯服輸,中原人很喜歡擺臭架子,說我們跟葉赫都受過竜虎將軍的封號,就應聽受天朝命令。現在我們自相攻伐,便與上國威嚴有損。再者我們主子,稱皇作帝,中原人心裏也不很舒服。”
吉妃道:“十四貝勒不是拜了徵明大先鋒嗎?看來今年就要大舉。衹要旗開得勝,馬到成功,休說葉赫這點子彈丸地,就是中華十八省的錦綉江山,何難盡隸我們版圖呢?”
太子道:“話何嘗不是,衹是主子昨晚得着一夢,頗非吉祥之兆。此番出兵,勝敗還說不定呢。”
吉妃道:“夢裏頭事情,如何作得準。”
太子道:“準不準,等出過兵就知道了。明兒祭堂子,我要早一點子起身,四鼓你們就叫我,別像上回失了時,受主子的排喧。”
吉妃道:“叫含芳、藴玉、補恨、消愁輪流着替你守更,總不會誤事了。”
太子笑道:“也不用這樣費事,上回都是你。”
說到這裏,便縮住口,附着吉妃玉耳,輕輕的說了兩句不知什麽。衹見吉妃瞪了太子一眼,接着說道:“幹我甚事,我也不希罕你呢。”
說畢,又輕輕啐了一口。當夜無話。
次日天色微明,太子穿衣起身,含芳捧上參湯,太子接來喝畢。藴玉取出篦梳,替太子解散頭髮梳了一條油光時式辮。
消愁、補恨捧上早點。這時,差不多已有五更天氣,遠遠角聲鳴動,順着曉風,一陣陣遞將來。太子道:“了不得,主子御驾就要到了。”
三口兩咽,吃過早點,忙要袍褂穿好,隨喊備馬。宮娥內監,接遞着傳喊將去。霎時回說:“馬已備好,請太子爺上馬。”
太子帶了十名侍衛,跨上馬,出了宮門,迎着角聲,急速前進。禦道兩旁的楊柳樹,蒙着曉露,望去還不甚分明。一時行到,衹見禁軍衛士,站得斧截刀斬,齊整着要不的。衆貝勒見太子駕到,都趨到馬前來請安。太子問:“御驾出發了沒有?”
衆回道:“快到了。”
說着,外面報說:“駕到。”
就聽踢拍踢拍,十來對對子馬,緩緩而來,馬上都是藍頂花翎的三品侍衛,一個個手控強弩,腰懸利刃,雄糾糾,氣昂昂,威武非凡。各貝勒、各將官,忙都按照方向站立。各侍衛馬到轅門,齊都跳下馬,雁翅般分站兩旁。候了半天,纔隱隱聽得鼓樂之聲,一對對竜旌鳳旗,夾着鸞駕,徐徐過畢,方見一把麯柄九竜金黃傘,兩個馬夫拉着一匹捲毛嘶風黃標千裏馬,馬上坐着這位滿洲當代聖人,清國開基帝王,好副御容,竜顔虎目,鷹鼻獅口,望去宛似天神一般。太子率着衆貝勒,趨步上前,跪成一綫,口裏報說:“子臣等叩請父皇聖安。”
清太祖在馬上,衹把頭點了一點。跪的時候,衆貝勒、衆勳戚、文武各官、馬步各將,合著侍衛太監黑壓壓跪了一地,宛如萬朵烏雲。太祖點頭之後,千人鵠立,又似拱極衆星。衹見太祖吩咐道:“奏樂!”
司樂官按着國樂,鳴奏起來,雄厚悲壯,聞之令人思奮。衆人跟隨太祖,直到正殿。衹見司禮各官都已按方伺候。點好香燭,叩過神,一個水紅頂戴的讀祝官,早把太祖禦撰的那篇誓文,對神宣讀。此時隨祭官員雖衆,卻靜悄悄的連咳嗽聲息都沒有。衹聽讀祝官朗聲誦讀道:天命二年,夏四月壬寅,滿洲國皇帝臣努爾哈赤,謹昭告皇天後土之靈曰:我之祖父,未嘗損明邊一草寸土,明無端起釁邊陲,害我祖父,恨一也。明雖起釁,我尚修好,設碑立誓,凡滿漢人等,毋越疆圉。敢有越者,見即誅之。見而故縱,殃及縱者,諜明復逾誓言,逞兵越界,衛助葉赫,恨二也。明人於清河以南,江岸以北,每歲竊逾疆場,肆其攘奪。我遵誓行誅,明負前盟,責我擅殺,拘我廣寧使人綱古裏方吉納,脅取十人,殺之邊境,恨三也。明越境以兵助葉赫,俾我已聘之女改適蒙古,恨四也。柴河、三岔、撫安三路,我纍世分守,疆土之衆,耕田藝𠔌。明不容刈獲,遣兵驅逐,恨五也。邊外葉赫,獲罪於天,明乃偏信其言,特遣使臣遺書詬詈,肆行淩侮,恨六也。昔哈達助葉赫二次來侵,我自報之,天既授我哈達之人矣,明又黨之,脅我還其國,已而哈達之人,數被葉赫侵掠,夫列國之相徵伐也。順天心者勝而存,逆天意者敗而亡,豈能使死於兵者更生,得其人者更遠平?天建大國之君,即為天下共主,何獨構怨於我國也。初扈倫諸國,合兵侵我,天厭扈倫起釁惟我是眷。今助天譴之葉赫,抗天意,倒置是非,妄為剖斷,恨七也。欺淩實甚,情所難堪,因此七大恨之故,是以徵之。惟皇天後土,鑒察我心。謹告。
讀畢祝文,太祖親奠了三杯酒。司禮官焚着庭燎。按照儀註行畢禮,早已紅日上升,天色大明了。太祖傳旨校閱軍馬。
馬上天子,不同承平令主,他的舉動竜驤虎躍,委實不可捉摸,說一聲:“校閱軍馬!”
禦鞭一指,踢殼踢殼,那匹黃標禦騎早嚮校場跑來,嚇得馬步各將屁滾尿流,急忙回營預備。霎時盡角聲動,各營將士嚴裝趨集,排開隊伍,騎兵步卒逐隊開演。
正是:
日暖柳營春試馬,柳拂旌旗露未幹。
校閱完畢,差不多天已將晚,太祖見所部兵士,都如生竜活虎,心下大悅,傳旨休息三日,祭旗出發,隨駕南徵;一面令內閣大學士範文程,輔助太子皇太極,留守本國,諭畢回宮。
一過三日,太祖統率步騎二萬,離了國門,浩浩蕩蕩,直嚮中原進發。太子率同留守各官,送出京城三十裏方回。師行數日,所經都是平原曠野。霜劍懸寒月,旌旗捲曉雲,了無事實可記。這日探馬報說:“離明邊撫順城池,衹三十裏了。”
太祖叫紮住營帳,問衆貝勒道:“哪一個前去攻城?”
十五貝勒多鐸道:“孩兒不纔,情願率領本部人馬,攻取撫順城池以博父皇一粲。”
太祖還未回答,十四貝勒多爾袞搖手道:“不可!不可!”
太祖問他何意。多爾袞道:“孩兒先有句話,要問父皇,父皇情願常在滿洲地方做主子,還是情願到中原地方來做大皇帝?”
太祖笑道:“這孩子不是傻了嗎,中原皇帝,是萬邦共主,天朝聖皇,何等光輝!何等榮耀!哪有不願做之理?衹怕咱們力量薄弱,辦不到手是了。咱們在滿洲地方,雖一般稱著皇帝,終是自己哄騙自己,合了中國一句俗話,山中無虎,狗為王。細想去總沒甚趣味。你有法子說出來,我總無有不依從。”
多爾袞道:“父皇想罷,咱們國勢雖強,中原人眼裏,卻依舊把咱們當做夷狄,稱做韃子。中原人存了這個意見,如何再能夠在他這地方做主子。”
太祖跺腳道:“這起南蠻子真可惡,我定把他們殺得寸草不留,纔出這口惡氣。”
多爾袞道:“父皇安着這個心,要做中原皇帝,恐怕就有點兒為難了。”
太祖道:“這又是什麽緣故?”
多爾袞道:“中原人不肯服我們,就為我們喜歡殺人,殺得他們都怕了。要做中原皇帝,總先要叫中原人不怕我們,親近我們。要他們不怕,要他們親近,總先要行點子假仁義,兵法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就是這個道理。”
太祖拍手道:“着,着,你這個主意,好得很,好得很,就照你這主意辦。但是假仁假義,從何處下手呢?
”多爾袞道:“眼前景況,自然就應從撫順人手。這撫順的守將李永芳,是明朝一個遊擊,現在咱們先給他一封信,叫他投降;如果不聽,再行攻城,豈不是仁至義盡了嗎。”
太祖應允,就叫隨營文臣,寫了一封信,其辭道:滿洲國大皇帝諭明撫順遊擊知悉:爾明朝發兵疆外,衛助葉赫,我乃提師而來。汝撫順所一遊擊耳,縱戰亦必不勝。今諭汝降者,汝降則我兵即日深入,汝不降是汝誤我深入之期也。
汝素多才智,識時務人也。我國廣攬人才,即稍堪驅策者,猶將舉而用之,納為婚媾。況如汝者,有不更加優寵,與我一等大臣並列耶?汝不戰而降,俾汝職守如故。汝若戰,則我之失豈能識汝?必衆失交集而死。既無力製勝,死何益哉!且汝出城降,則我兵不入城,汝之士卒,汝之百姓,皆得安全;若我入城,則男婦老弱,必致驚潰,亦大不利於汝矣。勿謂朕虛聲恐嚇而不信也,汝思區區一城,我不能下?何用興師為哉!失此弗圖,悔已無及。其城中大小官吏兵民等,獻城來降者,保其父母妻子,以及親族,俱無離散,豈不甚善?降不降汝熟計之,毋不忍一時之忿,違朕言,緻僨事失機也。天命二年,四月諭。
太祖瞧過不錯,加上封套,派人送進城去。李永芳是個沒膽量漢子,一見書信,嚇得沒了主意。聚集闔城文武,商議了一夜,議出一條救急妙策,卻就是“謹遵臺命”四個字。太祖得了撫順,休兵三日。每天享受肥豬大羊的供養,差不多把窮城池的精髓吸枯了,方纔拔營出發。望着廣寧錦州,長驅前進。
也是滿洲國運當興,所到之處,勢如破竹。太祖拿定主意,並不派兵據守,得着一地,攻破一城,擄掠了個飽,就丟掉了,風馳雨驟,又往別處去了。大明朝廷接着邊疆失陷警信,慌忙遣將派兵,等到救兵行到,滿洲人影兒都沒有了,東奔西走,糜餉勞師,苦得要不的。清太祖卻安安穩穩,得了許多子女玉帛,每次出師,總是滿載而歸。多爾袞常常進諫,太祖笑道:“你孩子傢懂得什麽?咱們兵少,中原地大,要一處處都守起來,兵分勢弱,咱們就要吃不住了。眼前且跟他擾幾年,擾得他筋疲力盡,他們國裏頭必定會起內亂,到那時節瞧機會再想法子,豈不甚好?”
多爾袞也自嘆服。這年從四月裏起兵,直到十月孟鼕;方纔收隊回國。
話休絮繁。清太祖自這回得了滋味之後,每年不是命將,就是親徵,有回巴大勝,也有回巴不勝,勝了就擄掠一飽,不勝就搖尾求和,卻總是勝的時候多,不勝時候少。而大明天下,已被他擾得民窮財盡了。這一年秋高馬肥,清太祖檢閱馬步各軍,又將大舉。誰料天不從人,太祖忽然得着一病,醫藥罔效,竟然嗚呼哀哉,伸腿去了。太子皇太極即了帝位,是為太宗文皇帝。於是頒發哀詔,令大小三軍盡行挂孝。欲知新皇登極後,有何舉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