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 释家类>> 歐陽競無 Ouyang Jingmo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   (1871年1943年)
藏要
  自民國十八年(1929),南京支那內學院所陸續印行之大藏要籍之選輯,稱為藏要。該院鑒於歷代藏經皆有十弊,即:(一)漫無統緒,(二)偽書不簡, (三)一書存多譯,(四)譯多艱澀,(五)譯奪本意,(六)改纂本文,(七)錯簡脫文誤字,(八)臆說無稽以著述, (九)空疏寡義以註疏,(十)繁文敷衍以塞責。即舉世聞名之日本大正藏,該院勘其內容,亦發覺頗有訛謬。因此乃以校正此等缺陷為目標,而選出若幹大藏要籍,精校詳註以出版。前後共出版三輯。第一輯選般若、華嚴、寶積、涅槃、阿含等經,菩薩、十誦等律,智度、瑜伽、中論、中邊、唯識、因明等論,凡二十六種。第二輯選能斷金剛、華嚴經十回嚮品、維摩詰等經,中觀、百論、俱捨等論,凡二十七種。第三輯選首楞嚴、合部金光明、密嚴等經,顯揚聖教、大乘掌珍、十住毗婆沙等論,凡二十一種。臺灣新文豐出版社曾影印刊行第二輯,並於七十六年自海外搜集其餘二輯而進行刊印。
藏要第一輯敘
  菩薩藏中聲聞藏中之經律論.西土此方著述.旣抉其要分為六輯以為藏要。又抉經律論最要者為第一輯.是為要中之要.猶咒中之心中心也。可以便讀.可以知概。
  凡二十五種.經十一.律三.論十一。經十一者.菩薩舉十.聲聞舉一。菩薩乘有正軌.有便道.乘乎正軌又有不易之則曰境行果.依此抉擇而得四經。一曰大般若經.二曰華嚴經.行菩薩行有不易之則一曰因果二曰差別.因果者運用之妙般若盡之.差別者境界不同華嚴盡之.故般若華嚴者菩薩正軌之行也。三曰楞伽經.古學一百八句.一切自心所現.今學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知法知義於此廣博.故楞伽經者菩薩正軌之境也。四曰大涅盤經.我皆令入涅盤而滅度之.此佛出世大事因緣.
  對機則四鄔柁南.畢竟則常樂我淨.見性而已又多乎哉.是故大涅盤經者菩薩正軌之果也。解深密經.境行果三都約其要。菩薩藏經.但約行中因果差別。勝鬘明識.屬隸楞伽。無量壽經.是方便道。法華則經中之楬櫫者也。聲聞舉一.曰雜阿含.佛言諸佛世尊具大智力.總攝諸法安處四種鄔柁南中.輾轉傳來是名阿含.傅此四句是名阿含.瑜伽五分釋雜含多.大小溝通.阿含亦大故也。律三者.地持善戒譯非全文.是故戒本羯磨.應抉瑜伽為大乘律。北方小戒.論其圓通僧祗為最.究其嚴密十誦為尤.四分五分及迦葉維.嚴不及十誦.通不及僧祗.是故戒本羯磨唯獨取於十誦。南方小戒.此土傳來但善見律.錄序而已。論十一者.摩訶衍義創始於竜樹.充量
  於無着.合之則相圓.分之則義窒.豈空有之或異.實徧依之各詳。中論談徧計空.辯中邊論談依他有.中之義備也。大智度論.釋經論中詳一切法.而詳於對小。瑜伽師地論.宗經論中詳一切法.而詳於自大。竜樹毗曇為智論.無着毗曇為集論。是則乘之事備也。唯識為入道之體.攝論創始於其先.二十唯識成唯識論昌於其後。因明
  為揀外之用.而理門論者則又基本之作也。毗曇多種.六足為精.集論為大乘毗曇之終.品類足論為小乘毗曇之始.竜樹無着皆所宗矣。其餘部執.則異部宗輪亦足知概。此藏要第一輯總略如是也。至於二十五種法義.其亦各有略說.各隨其品目
  而發.分之弁各種之首.合之為提要之匯焉。
大般若經第二分校勘說明
  一.是編校歷三周。第一譯校.用鳩摩羅什所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及西藏所譯般若二萬五千頌對勘譯文。第二類校.用奘譯大般若經初分三分及什譯大智度論對勘章段。第三刻校.用北宋南宋麗元明五刻對勘版本。
  二.譯校所用什譯本略稱秦本.西藏本略稱番本。二本品目開合同異之處.悉為註出曰.以下秦本某品.番本捲第幾.品第幾。
  三.譯校之文義歧異處.悉為註出曰.秦本雲雲.番本雲雲。秦番結構與奘譯大般若三分相近.因又與三分合勘其同處.註出曰.與三分同。又從對校而見奘譯未善者.則加按語曰.今譯雲雲。
  四.譯校之文義暢達處.悉為註出曰.勘秦本意謂雲雲.勘番本意謂雲雲。
  五.類校初分三分特於廣略開合處註意.附註曰.以下初分捲第幾.某品第幾.三分某品第幾.或三分此處不分品。
  六.類校大智度論某捲釋經第幾段當今譯經某段.其對照處旁註論第幾捲第幾段.略號作(論觿)觿。有處但註論第幾段作觿者.論捲已註出於前.今其釋經第幾段也。又有處但註論第幾捲作(論觿)者.論釋係繼續前捲.釋經幾段已於前捲註出也。又有處註作觿(論觿)者.合上二例可知。
  七.刻校以南宋刻為主.用以對校餘刻文字.有理長者.皆從改正.附註曰.原作某.今依餘某刻改。其據餘刻刪補者.例同。
  八.是篇對校秦本及智論係用大正大藏經本.宋麗諸刻則依日本弘教書院縮刷藏經及大正大藏經附註。又番本係用北平各番經局通行刻本。c#es-rab-kyi pha-rol-tu phyin-pa ston%-phrag n~i-c#u-ln%a-ba.
首頁>> 文學>> 释家类>> 歐陽競無 Ouyang Jingmo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   (1871年194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