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学论坛>> 哲学思考>> 匿名 Anonymous   世界 globe    
奥义书
  奥义书(梵语:उपनिषद्,转写:Upaniṣad,直译:近坐,引申为“秘密传授”)古印度一类哲学文献的总称,是广义的吠陀文献之一。
  虽然奥义书由吠陀发展而来,因而经常被理解为婆罗门教与印度教的经典,但奥义书并不都是由婆罗门阶层写的,也不都完全反映婆罗门教的观点。实际上,某些奥义书敌视婆罗门祭司。准确的说,奥义书是一种哲学论文或对话录,讨论哲学、冥想以及世界的本质。大多数奥义书成了研究神秘主义哲学的著作。关于奥义书的秘传性质,在它们的行文中常有所反映。歌者奥义书说,关于梵的知识只能传授给儿子或入室弟子,而绝不能教给其他人。
  随着19世纪初期的翻译,《奥义书》开始引起西方的广泛关注。
  简介
  印度现存的奥义书多达两百多种,但其中与吠陀关系紧密且产生年代较早的并不多。有的奥义书写成时间晚至16世纪,甚至有宣传伊斯兰教思想而挂名奥义书者(如安拉奥义书)。有些研究者认为只有最早的五部奥义书(歌者奥义书、广林奥义书、爱达罗氏奥义书、海螺氏奥义书、鹧鸪氏奥义书)可以称得上是严格的吠陀正典。中世纪的印度大哲学家商羯罗选出一些重要的奥义书作注,称它们为“主要奥义书”(Mukhya Upanishad)。主要奥义书的名单并不一致,但一般包括以下几种:
  他氏奥义书(或译为爱达罗氏奥义书,属于梨俱吠陀)
  歌者奥义书(属于娑摩吠陀)
  由谁奥义书(属于娑摩吠陀)
  广林奥义书(或译大森林奥义书,属于白夜柔吠陀)
  自在奥义书(或译至尊奥义书,属于白夜柔吠陀)
  鹧鸪氏奥义书(或译为泰帝利耶奥义书,属于黑夜柔吠陀)
  石氏奥义书(或译伽陀奥义书,属于黑夜柔吠陀)
  白螺氏奥义书(属于黑夜柔吠陀)
  剃发奥义书(或译为秃顶奥义书,属于阿闼婆吠陀)
  蛙氏奥义书(属于阿闼婆吠陀)
  疑问奥义书(或译为六问奥义书,属于阿闼婆吠陀)
  现代研究者通常认为,与吠陀时代末期的思想密切相关的奥义书有13种,即上述奥义书再加上属于梨俱吠陀的海螺氏奥义书(又名憍尸多基奥义书)和属于黑夜柔吠陀的慈氏奥义书(或译为弥勒奥义书)。德国东方学家保罗·多伊森根据语言学将这13种奥义书分为3类:
  第一类是用散文体写成的最古老的奥义书,产生时间在前800年至前500年之间,包括广林奥义书、歌者奥义书、鹧鸪氏奥义书、海螺氏奥义书、爱达罗氏奥义书和由谁奥义书。
  第二类是用诗体写成的,产生时间在前500年至前1世纪之间,包括由谁奥义书、石氏奥义书、自在奥义书、白骡奥义书和秃顶奥义书。由谁奥义书兼有散文体和诗体,因此第一类与第二类都包括了它。
  第三类是用后期散文体写成的最晚近的奥义书,产生时间在公元前后,包括疑问奥义书、慈氏奥义书和蛙氏奥义书。
  其他学者可能有不同的分期方法。如拉纳德根据语言学和对书中思想发展的分析将上述13种分类为5组;拉达克利希南的分类与多伊森基本一致,但认为广林奥义书中也有晚出的部分,而慈氏奥义书和白骡奥义书最晚,因为它们受到了数论和瑜伽的影响。一般都认为广林奥义书和歌者奥义书是现存最古老的奥义书,但二者谁更早的问题,尚无定论。
  除了上述13种在印度哲学史研究中有特殊意义的奥义书外,其它一些重要奥义书包括:
  金刚针奥义书(属于娑摩吠陀)
  离所缘奥义书(属于白夜柔吠陀)
  摩诃那罗延奥义书(属于黑夜柔吠陀)
  胎藏奥义书(属于黑夜柔吠陀)
  室建陀奥义书(属于黑夜柔吠陀)
  普度斗争世奥义书(属于黑夜柔吠陀)
  自我奥义书(属于阿闼婆吠陀)
  菁华奥义书(属于阿闼婆吠陀)
  糍供奥义书(属于阿闼婆吠陀)
  生气火祀奥义书(属于阿闼婆吠陀)
  智顶奥义书(属于阿闼婆吠陀)
  舍利奥义书(属于阿闼婆吠陀)
  思想
  奥义书在印度宗教与哲学的发展过程中有重大意义。在奥义书产生之前,吠陀时期的印欧人只敬拜上古诸神;梵书则大多是形式主义的祭祀手册。奥义书最早集中精力讨论宇宙的终极真理。奥义书中两个最重要的概念是“我”和“梵”。奥义书用各种奇妙的比喻(很多在现代人看来是不可理解的)来说明,梵就是一切,也就是最高存在;人类的我(个体灵魂)来自宇宙的我,即梵(宇宙灵魂)。总之,宇宙就是梵,梵就是我;“梵我一如”这个最高真理就是奥义书主要的观点。在奥义书的思想基础上产生了吠檀多派,后来直接影响到印度教大改革者商羯罗。
  另一个由奥义书系统搭建起来的重要观念是轮回业报。轮回业报的观点在梨俱吠陀中根本没有,梵书中偶尔提及人死后可以转生,只有奥义书完整建立了转世者的转世形态取决于他前世的所作所为(业)的思想。广林奥义书说,转世者“因善业而成为善人,因恶业而成为恶人”。当然,从无尽的轮回中解脱出来的方法也有,那就是认识到奥义书主张的“梵我一如”。
  注释
  印度两大史诗评论汇编,314页,温特尼茨语
  歌者奥义书,3.11
  印度佛教史,商务印书馆,ISBN 7-100-02682-2
  Sharma,B. N. Krishnamurti,Motilal Banarsidass Publishers,ISBN 9788120815759,17~19页
  广林奥义书,3.2
  参考文献
  《五十奥义书》,徐梵澄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ISBN 978-7-5004-1459-9
  《奥义书》,黄宝生译,商务印书馆,ISBN 978-7-100-06502-3
  《印度哲学史》,黄心川著,商务印书馆,ISBN 7-100-00804-2
  Brooks, Douglas Renfrew, The Secret of the Three Cities: An Introduction to Hindu Shakta Tantrism,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0
  Brown, Rev. George William, Missionary review of the world, Volume 45, Funk & Wagnalls, 1922
  Deussen, Paul; Bedekar, V.M. (tr.); Palsule (tr.), G.B. Sixty Upanishads of the Veda, Volume 2. Motilal Banarsidass. 1997. ISBN 978-81-208-1467-7.
  Deussen, P., The Philosophy of the Upanishads, Cosimo, 2010, ISBN 978-1-61640-239-6
  Chari, P. N. Srinivasa, Sarvepalli Radhakrishnan, 编, History of Philosophy Eastern and Western, 1956
  Chousalkar, Ashok, Social and Political Implications of Concepts Of Justice And Dharma, Mittal Publications, 1986
  Collins, Randall, The Sociology of Philosophies: A Global Theory of Intellectual Chan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ISBN 0-674-00187-7
  Cornille, Catherine, The Guru in Indian Catholicism: Ambiguity Or Opportunity of Inculturation,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1992, ISBN 978-0-8028-0566-9
  Deussen, Paul, The philosophy of the Upanishads, Alfred Shenington Geden, T. & T. Clark, 1908, ISBN 0-7661-5470-X
  Easwaran, Eknath, The Upanishads, Nilgiri Press, 2007, ISBN 978-1-58638-021-2
  Eliot, T. S., Collected Poems, 1909-1962,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 World, 1963, ISBN 0-15-118978-1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Advaita, [10 August 2010]
  Farquhar, John Nicol. An outline of the religious literature of India. H. Mil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20. ISBN 81-208-2086-X.
  Fields, Gregory P, Religious Therapeutics: Body and Health in Yoga, Āyurveda, and Tantra, SUNY Press, 2001, ISBN 0-7914-4916-5
  Flood, Gavin D., An Introduction to Hinduis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ISBN 978-0521438780
  Glucklich, Ariel, The Strides of Vishnu: Hindu Culture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ISBN 0-19-531405-0
  Heehs, Peter, Indian religions: a historical reader of spiritual expression and experience, NYU Press, 2002, ISBN 978-0-8147-3650-0
  Holdrege, Barbara A., Veda and Torah, Albany: SUNY Press, 1995, ISBN 0-7914-1639-9
  Jayatilleke, K.N., Early Buddhist Theory of Knowledge (PDF) 1st,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Ltd., 1963 [2016-11-1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8-12-24)
  Joshi, Kireet, The Veda and Indian culture: an introductory essay, Motilal Banarsidass Publ., 1994, ISBN 978-81-208-0889-8
  Keith, Arthur Berriedale. The Religion and Philosophy of the Veda and Upanishads. Motilal Banarsidass Publishers. 2007. ISBN 978-81-208-0644-3.
  King, Richard, Indian philosophy: an introduction to Hindu and Buddhist thought,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1999, ISBN 0-87840-756-1
  King, Richard, Early Advaita Vedānta and Buddhism: the Mahāyāna context of the Gauḍapādīya-kārikā, Gauḍapāda,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5, ISBN 978-0-7914-2513-8
  Klostermaier, Klaus K., A survey of Hinduism, SUNY Press, 2007, ISBN 0-585-04507-0
  Lanman, Charles R, The Outlook, Volume 56, Outlook Co., 1897
  Lal, Mohan, Encyclopaedia of Indian Literature: sasay to zorgot, Sahitya Akademi, 1992, ISBN 978-81-260-1221-3
  Müller, Friedrich Max, The Upanishads Sacred books of the East The Upanishads, Friedrich Max Mülle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00
  Mahadevan, T. M. P, Sarvepalli Radhakrishnan, 编, History of Philosophy Eastern and Western, George Allen & Unwin Ltd, 1956
  Monier-Williams, A Sanskrit-English Dictionary, [10 August 2010], ISBN 0-8426-0286-0
  Muller, F. Max, The science of language founded on lectures delivered at the royal institution in 1861 AND 1863, 1899, ISBN 0-404-11441-5
  Nakamura, Hajime, A history of early Vedānta philosophy, Volume 2, Trevor Leggett, Motilal Banarsidass Publ., 2004
  Olivelle, Patrick. The Samnyasa Upanisad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ISBN 978-0195070453.
  Olivelle, Patrick, Upaniṣad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ISBN 978-0192835765
  Panikkar, Raimundo, The Vedic experience: Mantramañjarī : an anthology of the Vedas for modern man and contemporary celebration, Motilal Banarsidass, 2001, ISBN 978-81-208-1280-2
  Parmeshwaranand, Swami, Encyclopaedic Dictionary of Upanisads, Sarup & Sons, 2000, ISBN 978-81-7625-148-8
  Phillips, Stephen H., Classical Indian metaphysics: refutations of realism and the emergence of "new logic", Open Court Publishing, 1995 [2010-10-24], ISBN 978-81-208-1489-9
  Samuel, Geoffrey, The Origins of Yoga and Tantra. Indic Religions to the Thirteenth Centu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Radhakrishnan, Sarvepalli, Sarvepalli Radhakrishnan, 编, History of Philosophy Eastern and Western, George Allen & Unwin Ltd, 1956
  Raghavendrachar, Vidvan H. N, Sarvepalli Radhakrishnan, 编, History of Philosophy Eastern and Western, 1956
  Ranade, R. D., A constructive survey of Upanishadic philosophy, Bharatiya Vidya Bhavan, 1926
  Rinehart, Robin, Robin Rinehart, 编, Contemporary Hinduism: ritual, culture, and practice, ABC-CLIO, 2004, ISBN 978-1-57607-905-8
  Schopenhauer, Arthur; Payne, E. F.J, E. F. J. Payne, 编, Parerga and paralipomena: short philosophical essays, Volume 2 of Parerga and Paralipomena, E. F. J. Pay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ISBN 978-0-19-924221-4
  Schrödinger, Erwin. What is lif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ISBN 978-0-521-42708-1.
  Schrader, Friedrich Otto; Adyar Library, A descriptive catalogue of the Sanskrit manuscripts in the Adyar Library, Oriental Pub. Co, 1908
  Sen, Sris Chandra, Vedic literature and Upanishads, The Mystic Philosophy of the Upanishads, General Printers & Publishers, 1937
  Sharma, B. N. Krishnamurti. A history of the Dvaita school of Vedānta and its literature: from the earliest beginnings to our own times. Motilal Banarsidass Publishers. 2000. ISBN 978-81-208-1575-9.
  Sharma, Shubhra, Life in the Upanishads, Abhinav Publications, 1985, ISBN 978-81-7017-202-4
  Singh, N.K, Encyclopaedia of Hinduism, Anmol Publications PVT. LTD, 2002, ISBN 978-81-7488-168-7
  Slater, Thomas Ebenezer, Studies in the Upanishads ATLA monograph preservation program, Christian Literature Society for India, 1897
  Smith, Huston. The Illustrated World’s Religions: A Guide to Our Wisdom Traditions. New York: Labyrinth Publishing. 1995. ISBN 0-06-067453-9.
  Tripathy, Preeti, Indian religions: tradition, history and culture, Axis Publications, 2010, ISBN 978-93-80376-17-2
  Urwick, Edward Johns, The message of Plato: a re-interpretation of the "Republic", Methuen & co. ltd, 1920, ISBN 9781136231162
  Varghese, Alexander P, India : History, Religion, Vision And Contribution To The World, Volume 1, Atlantic Publishers & Distributors, 2008, ISBN 978-81-269-0903-2
  Versluis, Arthur, American transcendentalism and Asian religion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 1993, ISBN 978-0-19-507658-5
  Wadia, A.R., Socrates, Plato and Aristotle, (编) Radhakrishnan, Sarvepalli, History of Philosophy Eastern and Western, vol. II, George Allen & Unwin Ltd, 1956
  Raju, P. T., The Philosophical Traditions of India, 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 Publishers Private Limited, 1992
  延伸阅读
  Edgerton, Franklin. The Beginnings of Indian Philosophy.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5.
  Embree, Ainslie T. The Hindu Tradition.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66. ISBN 0-394-71702-3.
  Hume, Robert Ernest. The Thirteen Principal Upanishad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ohnston, Charles. From the Upanishads. Kshetra Books (Reprinted in 2014). 1898. ISBN 9781495946530.
  Müller, Max, translator, The Upaniṣads, Part I,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Reprinted in 1962), ISBN 0-486-20992-X
  Müller, Max, translator, The Upaniṣads, Part II,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Reprinted in 1962), ISBN 0-486-20993-8
  Radhakrishnan, Sarvapalli. The Principal Upanishads. New Delhi: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India (Reprinted in 1994). 1953. ISBN 81-7223-124-5.
大森林奥义书
  第 一 章
  第一梵书
  唵!这祭马的头是朝霞,眼睛是太阳,呼吸是风,张开的嘴是一切人之火。这祭马的身体是年,背是天,腹内是空,腹外是地,两胁是方位,肋骨是中间方位,肢体是季节,关节是月和半月,腿是白天和夜晚,骨是星星,肌肉是云,胃中未消化的食物是沙砾,血脉是河流,肝和肺是山岳,毛是药草和树木。前半身是太阳升起,后半身是太阳落下。哈欠是闪电,抖动是霹雷,尿是雨,嘶鸣是语言。(1)
  注:唵 (Om)是印度古人在吟诵吠陀时,用于开头和结尾的感叹词,在奥义书中有时也沿用。更重要的是,这个音节已在奥义书中获得神圣化。
  祭马是在马祭中用作祭品的马。马祭是印度古代的一项重要祭祀。通常是国王放出一匹祭马,让它周游世界。国王或王子带领队伍跟随和保护祭马,所到各个国家的国王或自动称臣,或被征服。一年后,顺利返回,便举行马祭,杀死和分割祭马,投放祭火中。凡成功举行马祭的国王被认为是世界之主。《摩诃婆罗多》第十四篇《马祭篇》描写般度族坚战王举行马祭,可参阅。
  “一切人”(Vaiśvānara)是火的称号,也特指腹中消化食物之火,见后文5. 9. 1(三个数字分别代表各奥义书中的章节颂数,下同。——编者)。“祭马的身体”中的“身体”一词原文为ātman。 ātman的原始意义是呼吸或生命气息,在奥义书中的常用义有两种:一是自我或灵魂;二是作为人称的我或自己。但有时也用作身体、本质和本性等意义。用作身体的意义时,指有别于肢体的整个身体。“方位”指东南西北上下。“中间方位”指东南、西南、西北和东北。
  白天产生于祭马前面的祭钵。它的子宫是东海。夜晚产生于祭马后面的祭钵。它的子宫是西海。它俩成为放在祭马前后的两个祭钵。这祭马成为骏马,负载天神;成为快马,负载健达缚;成为烈马,负载阿修罗;成为普通的马,负载凡人。确实,大海是它的亲属,是它的子宫。(2)
  注:“祭钵”用于盛放祭神的苏摩汁。健达缚(Gandharva,或译乾达婆)是天国歌伎。阿修罗(Asura)是与天神对立的魔。
  第二梵书
  确实,在太初,这里空无一物。死亡或饥饿覆盖一切,因为死亡就是饥饿。死亡转念道:“让我有身体。”于是,他起身赞颂。他赞颂,产生了水。他心想:“确实,我赞颂(arc),水(kam)为我产生。”这说明水具有颂诗(arka)的赞颂性。因此,任何人知道水具有颂诗的赞颂性,水就会为他产生。(1)
  注:arka是多义词,指称火、光、太阳和颂诗等等。运用词源学或构词法作出说明,这是奥义书中一种常用的诠释方法,旨在用语音的相同或相似,说明事物之间的联系。但在使用中,时常表现出主观随意性,未必都符合语言实际。
  确实,水是颂诗。那些水沫凝聚,成为大地。他在大地上劳累。劳累而发热,他的精液转变成火。(2)
  注:“他”(指死亡,Mrtyu)是阳性,“大地”(Prthivī)是阴性。
  他将自己分为三部分。三分之一是太阳,三分之一是风。他的生命也分为三部分。东方是他的头,这双臂是左和右。西方是他的末端,双腿是左和右。南方和北方是他的两胁。天空是背,空中是腹,这大地是胸。这样,他立足于水中。任何人知道这样,他就能在任何地方立足。(3)
  注:“他将自己分为三部分”,只提到太阳和风,另一个应该是上面所说的火。
  他心生愿望:“让我产生第二个身体。”这饥饿,即死亡,通过思想与语言交合,产生精液。这精液变成年。在此之前,没有年。他抚育它,时间达一年。到了时间,便生出它。然后,他张嘴要吞下它。它发出bhān的哭叫声。确实,这哭叫声变成语言。(4)
  注:bhān是拟声词。其中也包含动词词根bhan(发声或说话)。
  他思忖道:“如果我杀害它,我获得的食物很少。”于是,他依靠语言和自我创造这一切,也就是世上的所有一切:梨俱、夜柔、娑摩、诗律、祭祀、生命气息和牲畜。然后,他吃他所创造的这一切。他吃(ad)这一切,由此得知阿底提(Aditi)具有吃的性质。任何人知道阿底提具有吃的性质,他就成为吃一切者,一切都成为他的食物。(5)
  注:梨俱(rc,义为诗节)、夜柔(yajus,义为祷词)和娑摩(sāman,义为曲调)分别指《梨俱吠陀》颂诗、《夜柔吠陀》祈祷诗文和《娑摩吠陀》赞歌。阿底提(Aditi)作为吞噬者指称死亡。阿底提也是神名,即众太阳神(Āditya)的母亲。
  他心生愿望:“我要举行更大的祭祀。”于是,他劳累,修苦行。这样,他劳累,发热,名誉和精力出走。那些生命气息就是名誉和精力。随着生命气息出走,他的身体膨胀。但思想依然留在身体中。(6)
  他心生愿望:“让我的这个身体适合用作祭品,这样,我可以通过它获得身体。”于是,这个身体变成马,由于它膨胀(aśvat),适合用作祭品。这说明马祭(aśvamedha)是具有膨胀性质的祭祀。任何人知道这样,他也就真正知道马祭。
  他思忖道:“让它任意漫游。”一年后。他用它祭供自己。同时,他用其他牲畜祭供众天神。因此,人们只要祭供生主,也就等于祭供众天神。
  注:生主(Prajāpati)是创造主。在这里应该是指称这位创造一切的死亡之神。
  确实,这个发出光热者(太阳)是马祭。它的身体是年,这个火是祭火。这些世界是它的身体。这样,有祭火和马祭这两者。然而,它们又是一位神,也就是死亡。任何人战胜重复的死亡,也就不再死亡。死亡成为他的身体。他成为众天神中的一位天神。(7)
  注:“战胜重复的死亡”指摆脱生死轮回。
  第三梵书
  生主的后裔有两类:天神和阿修罗。天神相对年轻,阿修罗相对年长。他们为这些世界而争斗。众天神说道:“让我们在祭祀中用歌唱制服阿修罗。”(1)
  注:“歌唱”指歌唱《娑摩吠陀》赞歌。
  他们对语言说:“请你为我们歌唱!”语言说道:“好吧!”便为他们歌唱。它将语言中的享受唱给众天神,而将美妙可爱的说话留给自己。众阿修罗明白:“依靠这位歌者,他们将制服我们。”于是,他们冲上前去,用罪恶刺穿它。这罪恶就是说话失当。这就是罪恶。(2)
  然后,他们对气息说:“请你为我们歌唱!”气息说道:“好吧!”便为他们歌唱。它将气息中的享受唱给众天神,而将美妙可爱的嗅闻留给自己。众阿修罗明白:“依靠这位歌者,他们将制服我们。”于是,他们冲上前去,用罪恶刺穿它。这罪恶就是嗅闻失当。这就是罪恶。(4)
  然后,他们对眼睛说:“请你为我们歌唱!”眼睛说道:“好吧!”便为他们歌唱。它将眼睛中的享受唱给众天神,而将美妙可爱的观看留给自己。众阿修罗明白:“依靠这位歌者,他们将制服我们。”于是,他们冲上前去,用罪恶刺穿它。这罪恶就是观看失当。这就是罪恶。(4)
  然后,他们对耳朵说:“请你为我们歌唱!”耳朵说道:“好吧!”便为他们歌唱。它将耳朵中的享受唱给众天神,而将美妙可爱的听取留给自己。众阿修罗明白:“依靠这位歌者,他们将制服我们。”于是,他们冲上前去,用罪恶刺穿它。这罪恶就是听取失当。这就是罪恶。(5)
  然后,他们对思想说:“请你为我们歌唱!”思想说道:“好吧!”便为他们歌唱。它将思想中的享受唱给众天神,而将美妙可爱的思考留给自己。众阿修罗明白:“依靠这位歌者,他们将制服我们。”于是,他们冲上前去,用罪恶刺穿它。这罪恶就是思考失当。这就是罪恶。(6)
  然后,他们对口中气息说:“请你为我们歌唱!”口中气息说道:“好吧!”便为他们歌唱。众阿修罗明白:“依靠这位歌者,他们将制服我们。”于是,他们冲上前去,想要用罪恶刺穿它。然而,正像土块打击石头,遭到粉碎,他们在所有方向遭到粉碎而毁灭。这样,众天神得胜,众阿修罗败北。任何人知道这样,他本人就会获胜,而他的仇敌就会败北。(7)
  注:以上这种复沓式表达,在奥义书中经常运用,体现奥义书文体的口语特征。
  他们说道:“这一位如此支持我们,他在哪里?”“他在口中(ayam āsye) 。”他就是阿亚希耶·安吉罗娑 (Ayāsya Āṅgirasa),因为他是肢体(aṅga)的本质(rasa)。 (8)
  注:阿亚希耶·安吉罗娑是一位仙人。这里,“口中气息”被说成是这位仙人名字的词源。
  这位神名为杜尔(Dūr),因为他远离(dūram)死亡。任何人知道这样,死亡就会远离他。(9)
  注:“这位神”指口中气息。
  确实,这位神粉碎了众天神的罪恶,也就是粉碎了死亡。他将罪恶驱赶到四面八方的尽头,安置在那里。因此,不要前往边陲,前往异族,以免遭遇罪恶和死亡。(10)
  注:从后面的描述可以看出,这里所说的“众天神”指语言、气息、眼睛、耳朵和思想。
  确实,这位神粉碎了众天神的罪恶,也就是粉碎了死亡。然后,他带他们超越死亡。(11)
  首先,他带语言超越。一旦语言摆脱死亡,便成为火。火超越死亡后,燃烧。(12)
  然后,他带气息超越。一旦气息摆脱死亡,便成为风。风超越死亡后,吹拂。(13)
  然后,他带眼睛超越。一旦眼睛摆脱死亡,便成为太阳。太阳超越死亡后,发光。(14)
  然后,他带耳朵超越。一旦耳朵摆脱死亡,便成为方位。方位同样也超越死亡。(15)
  然后,他带思想超越。一旦思想摆脱死亡,便成为月亮。月亮超越死亡后,闪耀。确实,任何人知道这样,这位神就会带他超越死亡。(16)
  然后,他将食物唱给自己。因为他吃任何可吃的食物,而立足于这个世界。(17)
  众天神说道:“你已将所有一切食物唱给自己。让我们也分享这些食物吧!”“那么,你们都来到我身边吧!”“好吧!”于是,他们围坐在他身边。因此,凡由他吃下的食物,也都满足众天神。
  任何人知道这样,自己人都会前来依附他。他会成为自己人的供养者,首领,最高领导,成为吃食物者,君主。他是知道这样的人,因此,如果在自己人中,有人想与他对抗,那么,这个对抗者肯定不能供养依附者。然而,如果追随他,那么,这个追随者想要供养依附者,也能供养依附者。(18)
  他就是阿亚希耶·安吉罗娑,因为他是肢体的本质,或者说,生命气息是肢体的本质。因此,生命气息无论离开哪个肢体,那个肢体就会枯萎,因为它确实是肢体的本质。(19)
  他就是毗诃波提(Brhaspati)。毗诃提(Brhatī)是语言。他是它的主人(pati)。因此,他是毗诃波提。(20)
  注;毗诃波提是天国祭司。毗诃提(Brhatī)是一种吠陀诗律。毗诃波提也可意译为语主。
  他就是波罗诃摩那波提(Brahmanaspati)。梵(brahman)是语言。他是它的主人(pati)。因此,他是波罗诃摩那波提。(21)
  注:“梵”(brahman)在奥义书中通常指称至高存在或至高自我,即宇宙自我,但也用于指称吠陀和婆罗门。在这里是指吠陀,尤其是《夜柔吠陀》祈祷诗文。因此,娑罗诃摩那波提也可意译为祈祷主。一般认为他就是毗诃波提。
  他就是娑摩(sāman)。 娑摩是语言。它是sā和ama。这说明娑摩的娑摩性。或者,它既等同(sama)于蠓虫,等同于蚊子,也等同于大象和三界,等同于所有这一切,因此,称为娑摩。任何人知道娑摩是这样,他就会与娑摩结合,与娑摩生活在同一世界。(22)
  注:娑摩指《娑摩吠陀》赞歌。Sā是阴性代词,指语言(vāc,阴性), ama指生命气息(prāna,阳性)。
  他也就是歌唱(udgītha)。生命气息是ud,因为所有这一切由生命气息维持。语言是gīthā(歌曲)。它是ud和gīthā(歌曲),因此,称为歌唱。(23)
  注:ud是动词或名词前缀,含有向上或上方等意义。
  对此,吉基达那后裔梵授在喝酒王时,说道:“如果阿亚希耶·安吉罗娑不是用这种方式,而是用别种方式歌唱,那么,酒王可以让我的头落地,因为他肯定用语言和生命气息歌唱。”(24)
  注:“酒王”指祭神的苏摩汁。
  任何人知道娑摩的财富,他就会拥有财富。确实,娑摩的财富(sva)是音调(svara)。因此,担任祭官的祭司希望自己的音调丰富,这样,他可以依靠丰富的音调行使祭官职责。同样,人们在祭祀中希望见到音调丰富的祭官,这样,他们就能拥有财富。任何人知道这是娑摩的财富,他就会拥有财富。(25)
  任何人知道娑摩的优美音色(suvarna),他就会拥有金子(suvarna)。确实,音调是金子。任何人知道娑摩的这种优美音色,他就会拥有金子。(26)
  注:suvarna可以读为金子,也可以读为优美音色(su-varna)。
  任何人知道娑摩的根基,他就会有根基。确实,娑摩的根基是语言,因为生命气息立足于语言而歌唱。但有些人认为根基是食物。(27)
  下面关于净化的祈祷。确实,助理歌者祭司歌唱引子赞歌。而在他歌唱时,祭祀者应该低诵:
  将我从不存在带往存在!
  将我从黑暗带往光明!
  将我从死亡带往永生!
  他说:“将我从不存在带往存在!”这里,不存在指死亡,存在指永生。这样,说“将我从不存在带往存在!”也就是说“让我获得永生!”
  他说:“将我从黑暗带往光明!”这里,黑暗指死亡,光明指永生。这样,说“将我从黑暗带往光明!”也就是说“让我获得永生!”
  他说:“将我从死亡带往永生!”这里,意义直白而不隐含。
  然后,祭司可以歌唱其他赞歌,为自己求取食物。在歌唱这些赞歌时,他可以选择自己愿望中的恩惠。歌者祭司知道这样,他就能通过歌唱为自己或为祭祀者实现任何愿望。确实,这就是征服世界。任何人知道娑摩是这样,他就不会担心失去世界。(28)
  注:在婆罗门教的重大祭祀仪式中,有四位祭官:诵者祭司、歌者祭司、行祭者祭司和监督者祭司。歌者祭司的职责是歌唱《娑摩吠陀》赞歌。赞歌分成几部分,引子赞歌是其中之一。参阅《歌者奥义书》第2章。
  第四梵书
  确实,在太初,这个世界唯有自我。他的形状似人。他观察四周,发现除了自己,别无一物。他首先说出:“这是我。”从此,有了“我”这个名称。因此,直到今天,一旦有人询问,便先说“我是”,然后说别的名字。
  在所有这一切出现之前(pūrva),他已经焚毁(us)一切罪恶。因此,他成为原人(Purusa)。确实,任何人知道这样,他就能焚烧想要优先于他的人。(1)
  他惧怕。因此,一个人孤独时,会惧怕。然而,他又思忖道:“除我之外,空无一物,我有什么可惧怕的?”于是,他的惧怕消失,因为没有什么可惧怕者。确实,有了第二者,才会出现惧怕。(2)
  但是,他不快乐。因此,一个人孤独时,不快乐。他希望有第二者。于是,他变成像一对男女拥抱那样。他将自己一分(pat)为二,从而出现丈夫(pati)和妻子(patnī)。因此,正像耶若伏吉耶所说,自己如同木片的一半。这样,妻子占满空间。他与她交合,由此产生人类。(3)
  注:耶若伏吉耶(Yājñavalkya)是一位著名的仙人。
  她思忖道:“他自己生下我,怎么能又与我交合?让我躲藏起来吧!”她变成母牛,而他变成公牛,仍与她交合,由此产生群牛。她变成母马,而他变成公马。她变成母驴,而他变成公驴。他仍与她交合,由此产生单蹄兽。她变成母山羊,而他变成公山羊。她变成母绵羊,而他变成公绵羊。他仍与她交合,由此产生山羊和绵羊。这样,他创造了包括蚂蚁在内的一切成双作对者。(4)
  他知道:“确实,我是创造,因为我创造了这一切。”任何人知道这样,他就会处于这种创造中。(5)
  注:“处于这种创造中”,可以理解为成为创造者。
  然后,就像这样摩擦,他用双手从嘴中,如同从子宫中,创造出火。这样,这两者的内部都没有毛,因为子宫内部没有毛。
  注:这里是模仿钻木取火,即用双手摩擦,如同用两根木棍摩擦;从嘴中创造出火,如同用嘴吹旺摩擦产生的微火。“这两者的内部”指手心和嘴中。钻木取火也隐喻交媾,因此,这里提及子宫。
  人们说:“祭祀这位神!祭祀那位神!”其实,每一位神都是他的创造,因为他就是所有这些神。
  还有,从精液中,他创造出世上一切湿润之物。这一切也就是苏摩汁。或者,这世上一切就是食物和吃食物者。食物是苏摩汁,吃食物者是火。
  这是梵的至高创造。他创造了优秀的众天神。他作为有死者,创造了那些不死者。因此,这是至高创造。任何人知道这样,他就会处于这种至高创造中。(6)
  注:这里的“他”指“自我”,但在具体描述中,又暗指婆罗门,参阅下面第11节。
  那时,世上一切缺少区分,于是以名和色加以区分,说道:“这个有这个名,有这种色。”因此,直到今天,世上仍沿用名和色加以区分,说道:“这个有这个名,有这种色。”
  注:“名”(nāma)指名称。“色”(rūpa)指形态。
  他进入一切,乃至指甲尖,就像剃刀藏在刀鞘中,火藏在火盆中。人们看不见他,因为呼吸的气息,说话的语言,观看的眼睛,听取的耳朵,思考的思想,这些只是他的种种行为的名称,并不是完整的他。如果一一沉思这些,并不能知道他,因为只具备其中之一,并不是完整的他。
  确实,应该沉思自我,因为所有这些都在自我中合一。 自我是这一切的踪迹,依靠他而知道这一切,正像人们依据足迹追踪。任何人知道这样,他就会获得名声和赞颂。(7)
  这自我是至高的内在者,比儿子可爱,比财富可爱,比任何一切可爱。如果有人说其他东西比自我可爱,别人就会告诉他说他将失去可爱者,结果也会这样。
  确实,应该崇拜自我为可爱者。任何人崇拜自我为可爱者,他就不会失去可爱者。(8)
  人们说:“人们认为依靠梵的知识,就能成为一切。那么,这个梵是什么,知道它就能成为一切?”(9)
  确实,在太初,这个世界唯有梵。它只知道自己:“我是梵。”因此,它成为这一切。众天神中,凡觉悟者,便成为它。众仙人也是如此。人类也是如此。确实,仙人瓦摩提婆看到它,进入它,说道:“我是摩奴,我是太阳!”因此,直到今天,任何人知道这样,说道:“我是梵。”他也就成为这一切。甚至众天神也不能阻止他变成这样,因为他已变成他们的自我。
  注:摩奴(Manu)是人类始祖。
  如果有人崇拜其他的神,心想:“他是这一位,我是另一位。”那么,他不是知者。人对于众天神,就像牲畜对于人。正像众多牲畜供养人,人人供养众天神。即使一头牲畜被夺走,人就会不愉快,何况众多牲畜?因此,人若知道这样,众天神就会不愉快。(10)
  注:“崇拜其他的神”,意谓不崇拜自我。“他是这一位,我是另一位”,意谓他是梵,而我不是,即不认为梵是自我。这样,他就不是知者。“人若知道这样,众天神就会不愉快”,意谓人若崇拜自我,就不会崇拜和祭供众天神,众天神就会不愉快。
  确实,在太初,这个世界唯有梵。它是唯一者。作为唯一者,它不显现。它创造出优秀的形态刹帝利性。刹帝利性是诸如因陀罗、伐楼那、月神、楼陀罗、雨神、阎摩、死神和自在天这些天神的天神性。没有比刹帝利更高者。因此,在王祭中,婆罗门坐在刹帝利之下。荣誉归于刹帝利性。
  然而,刹帝利性的子宫是梵。因此,即使国王处在最高地位,最终还是依附自己的子宫梵。他伤害梵,也就是伤害自己的子宫,犹如伤害比自己优秀者,就有罪。(11)
  注:这里,将梵(Brahman)与婆罗门(Brāhmana)相联系。梵在吠陀文献中也指称婆罗门。印度古代种姓制度形成于吠陀时代后期。四种主要种姓的排列次序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婆罗门是祭司,掌管宗教。刹帝利是武士,掌管王权。吠舍是平民,从事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首陀罗是低级种姓,从事各种劳役,充当前三种种姓的奴仆。
  确实,它不显现。它创造出吠舍性。他们是称为群神的那些天神,诸如众婆薮神、众楼陀罗神、众太阳神、众毗奢神和众摩录多神。(12)
  确实,它不显现。它创造出首陀罗性的普善神。普善神(Pū-san)就是这大地,因为大地养育(pus)所有这一切。(13)
  注:以上按照人间的种姓制度,也将天神分出等级。
  确实,它不显现。它创造出优秀的形态正法。正法是刹帝利性中的刹帝利性。因此,没有比正法更高者。弱者可以依靠正法抗衡强者,就像人们依靠国王。
  确实,正法就是真理。因此,人们说他说正法,也就是说他说真理;说他说真理,也就是说他说正法。确实,这两者是一回事。(14)
  这样,有梵、刹帝利性、吠舍性和首陀罗性。梵在众天神中成为火神,在人类中成为婆罗门。依靠刹帝利性,成为刹帝利。依靠吠舍性,成为吠舍。依靠首陀罗性,成为首陀罗。因此,人们向往众天神中的火神世界,人类中的婆罗门世界,因为梵依靠这两种形态。
  如果一个人没有看到自己的世界,而离开这个世界,那么,这个未知者对他毫无用处,犹如未经诵读的吠陀,或未经举行的仪式。如果一个人不知道这样,即使积下大量功德,最终也会消失。因此,应该崇拜自我为世界。确实,任何人崇拜自我为世界,他的功德就不会消失,因为从这自我中,他能创造出愿望的一切。(15)
  注:“这个未知者”指自我。
  这自我确实是一切众生的世界。他供奉,他祭祀,由此,他成为众天神的世界。他诵读,由此,他成为众仙人的世界。他祭供祖先,渴望生育后代,由此,他成为祖先的世界。他供给人们吃住,由此,他成为人类的世界。他供给牲畜草和水,由此,他成为牲畜的世界。他让鸟兽乃至蚂蚁生活在他家中,由此,他成为它们的世界。任何人知道这样,那么,就像他希望自己的世界不受伤害,一切众生希望他不受伤害。确实,人们知道这个,并进行考察思索。(16)
  确实,在太初,这个世界唯有自我。他是唯一者。他心生愿望:“我应该有妻子,然后我可以生育后代。我应该有财富,然后我可以举行祭祀。”确实,愿望就是这些。凡怀有愿望者,所得不会超过这些。因此,直到今天,单身者怀有这样的愿望:“我应该有妻子,然后我可以生育后代。我应该有财富,然后我可以举行祭祀。”只要其中有一项没有达到,他就会认为不完整。
  然而,他的完整性在于:思想是他的自我。语言是他的妻子。生命气息是他的后代。眼睛是他的人间财富,因为他用眼睛看见它。耳朵是他的神圣财富,因为他用耳朵听见它。身体是他的祭祀,因为他用身体举行祭祀。这样,祭祀有五重性,牲畜有五重性,人有五重性,所有一切有五重性。任何人知道这样,他就会获得所有这一切。(17)
  注:“神圣财富”指吠陀经典。“五重性”难以确指。《泰帝利耶奥义书》1. 7中也提到各种五重性,并有具体所指,可参阅。
  第五梵书
  父亲凭智慧和苦行创造七种食物,
  一种属于通用,两种供给众天神。
  三种供给自己,一种供给牲畜,
  呼吸者和不呼吸者全都依靠它。
  始终不断被吃,它们怎么不耗尽?
  知道不会耗尽,人们用嘴吃食物,
  从而走向众天神,生活充满活力。
  以上是偈颂。(1)
  注:这里的“父亲”指生主。
  “父亲凭智慧和苦行创造七种食物。”因为父亲用智慧和苦行创造。“一种属于通用。”这是世上一切生物都能吃的食物。崇拜这种食物,不能消除罪恶,因为它是混杂的食物。“两种供给众天神。”燃烧的食物和不燃烧的食物。因此,人们用燃烧和不燃烧的两种食物祭供众天神。而有些人说是新月祭和满月祭。因此,祭祀不应该怀抱私欲。“一种供给牲畜。”这是奶水。因为最初,人和牲畜都靠奶水生活。因此,人们让刚生下的婴儿舔食酥油,或抱在怀中哺乳。人们也将刚生下的牛犊称为“不吃草”。“呼吸者和不呼吸者都依靠它。”呼吸者和不呼吸者全都依靠奶水。有些人说:“只要用牛奶祭供一年,就能战胜重复的死亡。”然而,不能认同这种说法。因为一天祭供,就在这一天战胜重复的死亡。知道这样,也就将所有食物奉献众天神。“始终不断被吃,它们怎么不耗尽?”确实,原人不会毁灭,他不断产生食物。“知道不会耗尽。”原人不会毁灭,他通过不断沉思和祭祀产生食物。如果他不这样做,食物就会耗尽。“用嘴(pratīka)吃食物。”pratīka指嘴(mukha),因此,用嘴吃食物。“走向众天神,生活充满活力。”这是赞颂。(2)
  注:这里是对以上偈颂的解释。Pratīka含有多义,如外貌、面孔和嘴。“原人”(Purusa)在这里指至高存在或至高自我。
  “三种供给自己。”思想、语言和生命气息,这三种是为自己创造的食物。人们会说:“我心不在焉,没有看到。”或者会说:“我心不在焉,没有听到。”确实,人们依靠思想观看,依靠思想听取。欲望,意愿,怀疑,信仰,不信仰,坚定,不坚定,羞愧,沉思,恐惧,这一切都是思想。因此,即使背部受到触碰,也可以凭思想得知。无论什么声音,都是语言。因为语言是声音的终极,而不是别样。元气、下气、行气、上气和中气,这些都是生命气息。确实,这自我由它们构成:由语言构成,由思想构成,由生命气息构成。(3)
  这三者是三个世界:语言是这个世界,思想是中间世界,生命气息是那个世界。(4)
  注:“三个世界”即地上世界、空中世界和天上世界。
  这三者是三部吠陀:语言是《梨俱吠陀》,思想是《夜柔吠陀》,生命气息是《娑摩吠陀》。(5)
  天神、祖先和人也是这三者:语言是天神,思想是祖先,生命气息是人。(6)
  父亲、母亲和后代也是这三者:语言是父亲,思想是母亲,生命气息是后代。(7)
  已知、将知和未知也是这三者:任何已知者表现为语言。语言是已知者。语言成为那样,帮助他。(8)
  任何将知者表现为思想。思想是将知者。思想成为那样,帮助他。(9)
  任何未知者表现为生命气息。生命气息是未知者。生命气息成为那样,帮助他。(10)
  大地是语言的身体。火表现为语言的光。因此,大地和火所及也是语言所及。(11)
  天空是思想的身体。太阳表现为思想的光。因此,天空和太阳所及也是思想所及。
  它俩交合,产生生命气息。生命气息是因陀罗,无可匹敌。有第二者,才成为对手。任何人知道这样,他就无可匹敌。(12)
  水是生命气息的身体。月亮表现为生命气息的光。因此,水和月亮所及也是生命气息所及。
  确实,所有这些都同样,都无限。因此,任何人崇拜它们为有限者,则赢得有限的世界。而崇拜它们为无限者,则赢得无限的世界。(13)
  生主是年,含有十六分。他的十五分是夜晚,第十六分是固定者。随着每个夜晚,他增减盈亏。而新月之夜,他与第十六分一起进入一切有生命者,然后在第二天早晨出生。因此,在那个夜晚,不能伤害任何有生命者的生命,哪怕是蜥蜴。这样是向这位神表示敬意。(14)
  注:这里将生主或年比拟为月亮。月亮含有十六分。随着其中十五分的增减,月亮盈亏,而第十六分保持不变,永不消失。依靠它,月亮在新月之夜重新出现。
  任何人知道这样,那么,他也就是年,也就是生主,含有十六分。他的十五分是财富,第十六分是自我。随着财富,他增减盈亏。而这自我是轮毂,财富是轮辋。因此,即使一个人失去一切,他自己依然活着。人们说:“他只是失去轮辋。”(15)
  确实,有三个世界:凡人世界、祖先世界和天神世界。凡人世界依靠儿子赢得,而不依靠其他祭祀。祖先世界依靠祭祀。天神世界依靠知识。天神世界是最优秀的世界。因此,人们赞颂知识。(16)
  下面关于转移。一个人想到自己即将去世,对儿子说道:“你是梵,你是祭祀,你是世界。”儿子应答道:“我是梵,我是祭祀,我是世界。”确实,所有一切诵读总称梵。所有一切祭祀总称祭祀。所有一切世界总称世界。确实,这是所有一切。“愿他成为所有一切,从这里保护我。”因此,人们将接受教诲的儿子称为“赢得世界者”。
  任何人知道这样,他就会在离开这个世界时,教诲儿子。然后,他与那些生命气息一起进入儿子。无论他做过什么错事,他的儿子都会为他解除。因此,得名“儿子”。父亲依靠儿子立足这个世界。所以,这些神圣而永恒的生命气息进入他。(17)
  注:“转移”指父亲去世时,将自己的责任转移给儿子。putra(“儿子”)一词在词源上被解释为pū(“赎罪”)和trā (“保护”),也就是为父亲赎罪,保护父亲。后来,顺着这个思路,又被解释为put (“地狱”)和tra (“救出”),也就是将父亲救出地狱(参阅《摩奴法论》9. 138)。但在奥义书时代,尚未出现明确的“地狱”观念。
  从大地和火,神圣的语言进入他。正是这种神圣的语言,人们依靠它,实现所说的一切。(18)
  从天空和太阳,神圣的生命气息进入他。正是这种生命气息,无论活动或不活动,都不受侵扰,不受伤害。
  任何人知道这样,他就成为一切众生的自我。他就与这位神一样。一切众生像保护这位神那样,保护知道这样的人。无论众生遭遇什么忧伤,全由他们自己承受。唯有功德归于他。确实,罪恶不会归于众天神。(20)
  下面考察誓愿。生主创造了各种感官。这些感官被创造出来后,互相竞争。语言争着:“我要说。”眼睛争着:“我要看。”耳朵争着:“我要听。”其他感官也按照各自的功能参与竞争。死神化作疲倦,走近它们,走进它们。进入后,抑止它们。于是,语言疲倦,眼睛疲倦,耳朵疲倦。而唯有中间的气息(prāna),死神不能进入它。这样,它们认识到:“它是我们之中最优秀者。无论活动或不活动,它都不受侵扰,不受伤害。让我们都变成它那样。”于是,它们全都变成它那样。因此,它们依照它,都被称为prāna。
  注:prāna一词可以读为气息、呼吸或生命。
  确实,任何人知道这样,人们就会依照他,称呼他所在的家族。若有人与知道这样的人竞争,便会衰竭,由衰竭而死亡。以上关于自我。(21)
  注:“关于自我”和下面的“关于天神”是奥义书中的惯用语。大体说来,“关于自我”指关于人体,“关于天神”指关于宇宙。
  下面关于天神。火争着:“我要燃烧。”太阳争着:“我要发热。”月亮争着:“我要照耀。”其他天神也按照各自的神性参与竞争。而众天神中的风如同众气息中的中间气息。因为其他天神都会休息,而风不休息。风是唯一不休息的天神。(22)
  有偈颂为证:
  太阳从那里升起,
  又从那里落下;
  因为它从气息中升起,又落下在气息中。
  众天神制定此法,
  今天明天都这样。
  因为他们至今都遵行以前的法则。
  因此,应该遵行这唯一的誓愿。应该吸气和呼气,祈求道:“但愿罪恶和死神不要进入我!”如果有人遵行这个誓愿,那就让他实现这个誓愿。由此,他会与那位神结合,与那位神生活在同一世界。(23)
  第六梵书
  确实,这个世界有三重:名称(“名”)、形态(“色”)和行动(“业”)。
  其中,语言是那些名称的赞歌(uktha),因为一切名称出自(utthisthanti)语言。语言是它们的娑摩(sāman),因为语言等同(sama)于一切名称。语言是它们的梵(brahman),因为语言支撑(bibharti)一切名称。(1)
  然后,眼睛是那些形态的赞歌,因为一切形态出自眼睛。眼睛是它们的娑摩,因为眼睛等同于一切形态。眼睛是它们的梵,因为眼睛支撑一切形态。(2)
  然后,身体是那些行动的赞歌,因为一切行动出自身体。身体是它们的娑摩,因为身体等同于一切行动。身体是它们的梵,因为身体支撑一切行动。
  这是三者,也是唯一者自我。 自我是唯一者,也是这三者。它是由真实掩盖的永生者。确实,生命气息是永生者,名称和形态是真实。它俩掩盖生命气息。(3)
  第 二 章
  第一梵书
  伽吉耶族的德利波多·跋罗基学问渊博。他曾对迦尸王阿阇世说:“让我为你讲授梵。”阿阇世说道:“为你的这次讲授,我们会支付一千头牛。”人们奔走相告:“遮那迦!遮那迦!”(1)
  注:遮那迦是一位著名的国王。这里以呼叫“遮那迦”表示对阿阇世王的赞美。
  伽吉耶说道:“那是太阳中那个人,我崇拜他为梵。”阿阇世回答说:“你别与我讨论他。我只是崇拜他为一切众生的至高者,首领,国王。若有人这样崇拜,他就会成为一切众生的至高者,首领,国王。”(2)
  伽吉耶说道:“那是月亮中那个人,我崇拜他为梵。”阿阇世回答说:“你别与我讨论他。我只是崇拜他为身着白衣的、伟大的苏摩王。若有人这样崇拜,他就会天天压榨出苏摩汁,食物也永不断绝。”(3)
  注:“苏摩王”即月亮。“苏摩汁”是一种具有兴奋作用的饮料,也是祭神用酒。
  伽吉耶说道:“那是闪电中那个人,我崇拜他为梵。”阿阇世回答说:“你别与我讨论他。我只是崇拜他为光辉者。若有人这样崇拜,他就会成为光辉者,他的后代也会成为光辉者。”(4)
  伽吉耶说道:“那是空中那个人,我崇拜他为梵。”阿阇世回答说:“你别与我讨论他。我只是崇拜他为圆满而不动者。若有人这样崇拜,他就会拥有子孙和牲畜,他的子孙也不会离开这个世界。”(5)
  伽吉耶说道:“那是风中那个人,我崇拜他为梵。”阿阇世回答说:“你别与我讨论他。我只是崇拜他为因陀罗·毗恭吒或不可战胜的军队。若有人这样崇拜,他就会成为胜利者,不可战胜者,战胜他人者。”(6)
  注:毗恭吒(Vaikuntha)是因陀罗的称号,意谓不可攻击者。
  伽吉耶说道:“那是火中那个人,我崇拜他为梵。”阿阇世回答说:“你别与我讨论他。我只是崇拜他为不可抵御者。若有人这样崇拜,他就会成为不可抵御者,他的后代也会成为不可抵御者。”(7)
  伽吉耶说道:“那是水中那个人,我崇拜他为梵。”阿阇世回答说:“你别与我讨论他。我只是崇拜他为相像者。若有人这样崇拜,他就会接近相像者,不会接近不相像者,而且,他会生出相像者。”(8)
  伽吉耶说道:“那是镜中那个人,我崇拜他为梵。”阿阇世回答说:“你别与我讨论他。我只是崇拜他为明亮者。若有人这样崇拜,他就会成为明亮者,而且,他会照亮所有他遇到的人。”(9)
  伽吉耶说道:“那是尾随行走之人的回声,我崇拜它为梵。”阿阇世回答说:“你别与我讨论它。我只是崇拜它为生命。若有人这样崇拜,他就会在这个世界上活够寿命,生命气息不会在时间到达前离开他。”(10)
  注:“时间”指死期。
  伽吉耶说道:“那是方位中那个人,我崇拜他为梵。”阿阇世回答说:“你别与我讨论他。我只是崇拜他为从不分离的第二者。若有人这样崇拜,他就会有第二者,随从们不会与他断绝。”(11)
  注:“第二者”可理解为妻子或同伴。
  伽吉耶说道:“那是影子构成的那个人,我崇拜他为梵。”阿阇世回答说:“你别与我讨论他。我只是崇拜他为死亡。若有人这样崇拜,他就会在这个世界上活够寿命,死神不会在时间到达前来到他。”(12)
  伽吉耶说道:“那是身体中那个人,我崇拜他为梵。”阿阇世回答说:“你别与我讨论他。我只是崇拜他为有身体者。若有人这样崇拜,他就会成为有身体者,他的后代也会成为有身体者。”然后,伽吉耶保持沉默。(13)
  阿阇世说道:“就这些吗?”“就这些。”“凭这些无法知道。”于是,伽吉耶说:“让我拜你为师吧!”(14)
  阿阇世回答说:“这确实是颠倒次序,婆罗门拜刹帝利为师,心想:‘他将为我讲授梵。’但是,我会让你获得知识。”于是,阿阇世握住他的手,起身。他俩来到一个睡着的人身边。阿阇世用这些名称招呼这个人:“身着白衣的、伟大的苏摩王!”但这个人没有起身。然后,阿阇世用手触碰,唤醒了他。他顿时起身。(15)
  阿阇世说道:“这个人睡着时,由智力构成的那个人在哪儿?现在又从哪儿回来?”伽吉耶茫然不知。(16)
  阿阇世说道:“这个人睡着时,由智力构成的那个人依靠智力收回那些生命气息,躺在心内空间中。一旦控制住那些生命气息,那个人便可说是睡着。确实,气息已被控制,语言已被控制,眼睛已被控制,耳朵已被控制,思想已被控制。(17)
  注:“那些生命气息”,可以理解为那些感官。
  “他在梦中漫游,那儿是他的世界。确实,他成为伟大的国王,伟大的婆罗门。他上下漫游。正像伟大的国王,带着臣民,在自己的国土中随意游荡,他带着那些生命气息在自己的身体中随意游荡。(18)
  “然后,一旦进入熟睡,他就一无所知。有名为‘利益’的七万两千条脉管从心中向外延伸,布满心包。他通过这些脉管进入心包,躺在那里。正像王子、伟大的国王或伟大的婆罗门,进入极乐境界后,躺下休息,他也是这样躺下休息。(19)
  “正像蜘蛛沿着蛛丝向上移动,正像火花从火中向上飞溅,确实,一切气息,一切世界,一切天神,一切众生,都从这自我中出现。他的奥义是真实中的真实。确实,生命气息是真实,而他是生命气息中的真实。”(20)
  第二梵书
  幼崽有居处,有覆盖物,有木柱,有绳索。任何人知道这样,他就能抵御七个怀有敌意的堂兄弟。确实,这幼崽是中间气息,它的这个(身体)是居处,这个(头)是覆盖物,气息是木柱,食物是绳索。(1)
  注:这里以豢养的“幼崽”比喻中间气息。“七个怀有敌意的堂兄弟”喻指七个感官:双眼、双耳、双鼻孔和嘴。称它们怀有敌意,是认为它们阻碍认知内在自我。原文中没有“身体”和“头”这两个词,体现奥义书文体的口语特征。
  有七个不灭者侍奉它。这些是眼中的血丝,楼陀罗通过它们与它结合。这些是眼中的水,雨神通过它们与它结合。这是眼中的瞳人,太阳通过它与它结合。这是眼中的眼黑,火神通过它与它结合。这是眼中的眼白,因陀罗通过它与它结合。大地通过下眼睫毛与它结合。天空通过上眼睫毛与它结合。任何人知道这样,他的食物就不会断绝。(2)
  注:“七个不灭者”也就是这里所说的楼陀罗、雨神、太阳、火神、因陀罗、大地和天空。
  有一首偈颂:
  这个碗,口在下,底在上,
  里面盛放形态多样的荣誉,
  沿着碗边,坐着七位仙人,
  与梵交谈的语言是第八位。
  “这个碗,口在下,底在上。”这是头,因为这个碗,口在下,底在上。“里面盛放形态多样的荣誉。”确实,那些气息是盛放在里面的形态多样的荣誉。因此,说是那些气息。“沿着碗边,坐着七位仙人。”确实,那些气息是那些仙人。因此,说是那些气息。“与梵交谈的语言是第八位。”因为作为第八位的语言与梵交谈。(3)
  注:这首偈颂源自《阿达婆吠陀》10.8.9。“这个碗”原本喻指天空,这里喻指头。
  这两个(耳朵)是乔答摩和婆罗堕遮。这个是乔答摩,这个是婆罗堕遮。这两个(眼睛)是众友和阇摩陀耆尼。这个是众友,这个是阇摩陀耆尼。这两个(鼻孔)是极裕和迦叶波。这个是极裕,这个是迦叶波。这个舌头是阿特利,因为通过舌头吃食物。确实,阿特利(Atri)这个名字与吃(atti)相同。任何人知道这样,他就会成为吃一切者,一切成为他的食物。(4)
  注:这里提及上述七位仙人,并与头部七个感官——双耳、双眼、双鼻孔和舌头相对应。原文中没有“耳朵”、“眼睛”和“鼻孔”。“这个”和“这个”分别指左边这个和右边这个。这些都通过说话者的手势表达。
  第三梵书
  确实,梵有两种形态:有形和无形,有死和不死,固定和活动,sat和tya。 (1)
  注:sat和tya合为satya(真实)。按照构词法,satya是sat(存在)加上后缀ya。《弥勒奥义书》6. 3中也提到有形和无形两种梵,称“有形者不真实(asatya),无形者真实(satya)”。 《橋尸多基奥义书》1. 6中将梵称为真实(satya),其中“sat是不同于众天神和众气息者,而tya是众天神和众气息”。
  这有形者是不同于风和空间者。它有死,它固定,它是sat。这有形、有死、固定的sat的本质是那个发热者,因为它是sat的本质。
  注:“空间”指天和地之间的空间。“发热者”指太阳。
  这无形者是风和空间,它不死,它活动,它是tya。这无形、不死、活动的tya的本质是光轮中的那个人,因为他是tya的本质。以上关于天神。(2)
  注:“光轮”指太阳。
  下面关于自我。这有形者是不同于生命气息和自我内在空间者。它有死,它固定,它是sat。这有形、有死、固定的sat的本质是眼睛,因为它是sat的本质。(4)
  这无形者是生命气息和自我内在空间。它不死,它活动,它是tya。这无形、不死、活动的tya的本质是右眼中的那个人,因为他是tya的本质。(5)
  这个原人的形态如同彩色衣,如同白羊绒,如同红瓢虫,如同火焰,如同白莲花,如同突然的闪电。任何人知道这样,他的光辉就会如同突然的闪电。
  于是,有“不是这个,不是那个”这样的教导。因为没有比它更高者,只能称说“不是”。因而,产生“真实中的真实”这个名称。确实,生命气息是真实,而他是生命气息中的真实。(6)
  注:“原人”指自我或至高自我。“不是这个,不是那个”(neti neti,直译为“不是,不是”)指对原人的否定式表达。参阅下面3. 9. 26、4. 2. 4、4. 4. 22和4.5.15。
  第四梵书
  耶若伏吉耶说道:“梅怛丽依啊,我要脱离家居生活了。让我为你和迦旃耶尼做好安排吧!”(1)
  注:梅怛丽依(Maitreyī)和迦旃耶尼(Kātyāyanī)是耶若伏吉耶的两位妻子。按照婆罗门教,人生分为梵行期、家居期、林居期和遁世期四个生活阶段。现在,耶若伏吉耶要脱离家庭生活,进入林中生活。
  梅怛丽依说道:“尊者啊,如果这充满财富的整个大地都属于我,我会由此获得永生吗?”耶若伏吉耶回答说:“不会。你的生活会像富人的生活,但不可能指望依靠财富获得永生。”(2)
  梅怛丽依说道:“如果依靠它,我不能获得永生,那我要它有什么用?尊者啊,请将你知道的告诉我!”(3)
  耶若伏吉耶回答说:“啊,你确实可爱,说这可爱的话。来吧,坐下!我给你解释。但在我解释时,你要沉思!”(4)
  于是,他说道:“哦,确实,不是因为爱丈夫而丈夫可爱,是因为爱自我而丈夫可爱。哦,确实,不是因为爱妻子而妻子可爱,是因为爱自我而妻子可爱。哦,确实,不是因为爱儿子而儿子可爱,是因为爱自我而儿子可爱。哦,确实,不是因为爱财富而财富可爱,是因为爱自我而财富可爱。哦,确实,不是因为爱婆罗门性而婆罗门性可爱,是因为爱自我而婆罗门性可爱。哦,确实,不是因为爱刹帝利性而刹帝利性可爱,是因为爱自我而刹帝利性可爱。哦,确实,不是因为爱这些世界而这些世界可爱,是因为爱自我而这些世界可爱。哦,确实,不是因为爱这些天神而这些天神可爱,是因为爱自我而这些天神可爱。哦,确实,不是因为爱众生而众生可爱,是因为爱自我而众生可爱。哦,确实,不是因为爱一切而一切可爱,是因为爱自我而一切可爱。哦,确实,应当观看、谛听、思考和沉思自我。梅怛丽依啊,确实,依靠观看、谛听、思考和理解自我,得知世界所有一切。(5)
  “若有人认为婆罗门性在自我之外的别处,婆罗门性就会抛弃他。若有人认为刹帝利性在自我之外的别处,刹帝利性就会抛弃他。若有人认为这些世界在自我之外的别处,这些世界就会抛弃他。若有人认为这些天神在自我之外的别处,这些天神就会抛弃他。若有人认为众生在自我之外的别处,众生就会抛弃他。若有人认为一切在自我之外的别处,一切就会抛弃他。这婆罗门性,这刹帝利性,这些世界,这些天神,这众生,这一切全都是这自我。(6)
  “如同击鼓,外现的声音不能把握,而把握这鼓或击鼓者,便能把握这声音。(7)
  “如同吹螺号,外现的声音不能把握,而把握这螺号或吹螺号者,便能把握这声音。(8)
  “如同弹琵琶,外现的声音不能把握,而把握这琵琶或弹琵琶者,便能把握这声音。(9)
  “犹如湿柴置于火中,冒出烟雾,哦!同样,从这伟大的存在的呼吸中产生《梨惧吠陀》、《夜柔吠陀》、《娑摩吠陀》、《阿达婆安吉罗》、史诗、往世书、知识、奥义书、偈颂、经文、注释和注疏,以及一切众生。(10)
  注:“伟大的存在”指至高自我,即梵。《阿达婆安吉罗》即《阿达婆吠陀》。往世书(Purāna)指各种神话传说集。
  “犹如大海是一切水的归宿,同样,皮肤是一切触的归宿,鼻孔是一切香的归宿,舌头是一切味的归宿,眼睛是一切色的归宿,耳朵是一切声的归宿,思想是一切意愿的归宿,心是一切知识的归宿,双手是一切行动的归宿,生殖器是一切欢喜的归宿,肛门是一切排泄物的归宿,双足是一切行走的归宿,语言是一切吠陀的归宿。(11)
  “犹如盐块投入水中,在水中溶化,再也不能捡起。然而,无论从哪儿取水品尝,都有盐味。哦!同样,这伟大的存在无边无沿,全然是意识的汇聚。它从那些存在物中出现,又随同它们消失。一旦去世,便无知觉。哦!我说了这些。”耶若伏吉耶说完这些。(12)
  注:“那些存在物”(bhūta)也可理解为五大元素:空、风、火、水和地。
  梅怛丽依说道:“尊者啊,你说‘一旦去世,便无知觉’,令我困惑。”他回答说:“哦,我不说令人困惑的话。我的话完全可以理解。(13)
  “只要仿佛有二重性,那么,这个嗅另一个,这个看另一个,这个听另一个,这个欢迎另一个,这个想念另一个,这个知道另一个。一旦一切都成为自我,那么依靠什么嗅谁?依靠什么看谁?依靠什么听谁?依靠什么欢迎谁?依靠什么想念谁?依靠什么知道谁?依靠它而知道这一切,而依靠什么知道它?哦!依靠什么知道这位知道者?”(14)
  第五梵书
  这大地对一切众生是蜜。一切众生对这大地也是蜜。这大地中由光构成、由甘露构成的原人,以及与自我相关的身体中由光构成、由甘露构成的原人,确实就是这自我。这是甘露,这是梵,这是一切。(1)
  注:“甘露”(amrta)是天神的饮料。Amrta的原义是不死或永生。因此,“由光构成、由甘露构成的原人”也可译为光辉的、永生的原人。
  “与自我相关的”也就是与人体相关的。因此,这里提到的前一个“原人”指宇宙中的原人,后一个“原人”指人体中的原人。而实际都是“这自我”(至高自我),即囊括一切的、永恒不灭的梵。
  这水对一切众生是蜜。一切众生对水也是蜜。这水中由光构成、由甘露构成的原人,以及与自我相关的精液中由光构成、由甘露构成的原人,确实就是这自我。这是甘露,这是梵,这是一切。(2)
  这火对一切众生是蜜。一切众生对火也是蜜。这火中由光构成、由甘露构成的原人,以及与自我相关的语言中由光构成、由甘露构成的原人,确实就是这自我。这是甘露,这是梵,这是一切。(3)
  这风对一切众生是蜜。一切众生对风也是蜜。这风中由光构成、由甘露构成的原人,以及与自我相关的气息中由光构成、由甘露构成的原人,确实就是这自我。这是甘露,这是梵,这是一切。(4)
  这太阳对一切众生是蜜。一切众生对太阳也是蜜。这太阳中由光构成、由甘露构成的原人,以及与自我相关的眼睛中由光构成、由甘露构成的原人,确实就是这自我。这是甘露,这是梵,这是一切。(5)
  这些方位对一切众生是蜜。一切众生对这些方位也是蜜。这些方位中由光构成、由甘露构成的原人,以及与自我相关的耳朵和回音中由光构成、由甘露构成的原人,确实就是这自我。这是甘露,这是梵,这是一切。(6)
  这月亮对一切众生是蜜。一切众生对这月亮也是蜜。这月亮中由光构成、由甘露构成的原人,以及与自我相关的思想中由光构成、由甘露构成的原人,确实就是这自我。这是甘露,这是梵,这是一切。(7)
  这闪电对一切众生是蜜。一切众生对这闪电也是蜜。这闪电中由光构成、由甘露构成的原人,以及与自我相关的精力中由光构成、由甘露构成的原人,确实就是这自我。这是甘露,这是梵,这是一切。(8)
  这雷对一切众生是蜜。一切众生对这雷也是蜜。这雷中由光构成、由甘露构成的原人,以及与自我相关的声音和音调中由光构成、由甘露构成的原人,确实就是这自我。这是甘露,这是梵,这是一切。(9)
  这空间对一切众生是蜜。一切众生对这空间也是蜜。这空间中由光构成、由甘露构成的原人,以及与自我相关的心中空间中由光构成、由甘露构成的原人,确实就是这自我。这是甘露,这是梵,这是一切。(10)
  这正法对一切众生是蜜。一切众生对这正法也是蜜。这些正法中由光构成、由甘露构成的原人,以及与自我相关的恪守正法者中由光构成、由甘露构成的原人,确实就是这自我。这是甘露,这是梵,这是一切。(11)
  注:“正法”(dharma)指法则,诸如宇宙规律、社会律法和伦理规范。
  这真理对一切众生是蜜。一切众生对这真理也是蜜。这真理中由光构成、由甘露构成的原人,以及与自我相关的恪守真理者中由光构成、由甘露构成的原人,确实就是这自我。这是甘露,这是梵,这是一切。(12)
  这人类对一切众生是蜜。一切众生对这人类也是蜜。这人类中由光构成、由甘露构成的原人,以及与自我相关的人类中由光构成、由甘露构成的原人,确实就是这自我。这是甘露,这是梵,这是一切。(13)
  这自我对一切众生是蜜。一切众生对这自我也是蜜。这自我中由光构成、由甘露构成的原人,以及与自我相关的自我中由光构成、由甘露构成的原人,确实就是这自我。这是甘露,这是梵,这是一切。(14)
  这自我是一切众生的主人,一切众生的国王。正如那些辐条安置在轮毂和轮辋中,一切众生、一切天神、一切世界、一切气息和一切自我都安置在这自我中。(15)
  确实,这个“蜜说”是阿达婆家族的达提衍传授给双马童的。有位仙人看到后,说道:
  双马童啊,犹如雷声宣告降雨,
  我宣示你的惊人事迹:为求财富,
  你采用马头置换术,让阿达婆
  后裔达提衍将“蜜说”传给你俩。(16)
  注:这首颂诗见《梨俱吠陀》1. 116. 12。双马童(Aśvinau )是一对孪生兄弟神,天国神医,嗜好饮蜜。传说因陀罗将“蜜说”传授给阿达婆后裔达提衍,并要求他严守秘密,若泄露出去,就要砍下他的头。于是,双马童用马头置换达提衍的头,让他将“蜜说”传授给他俩。因陀罗发现后,砍下了达提衍的马头。然后,双马童为达提衍安上原来的人头。
  确实,这个“蜜说”是阿达婆家族的达提衍传授给双马童的。有位仙人看到后,说道:
  双马童啊,你用马头置换阿达婆
  后裔达提衍的头,让他兑现诺言,
  又将他得自特瓦希特利的“蜜说”
  传给你俩,成为你俩掌握的奥秘。(17)
  注:这首颂诗见《梨俱吠陀》1. 117.22。特瓦希特利(Tvastr,或译陀湿多)是天国工匠名,这里指称因陀罗。
  确实,这个“蜜说”是阿达婆家族的达提衍传授给双马童的。有位仙人看到后,说道:
  他制造两足的城堡,
  他制造四足的城堡,
  他变成鸟,飞入城堡,
  他是原人,进入城堡。
  这个原人是一切城堡中的居住者。他覆盖一切,遍及一切。(18)
  注:“城堡”喻指身体。
  确实,这个“蜜说”是阿达婆家族的达提衍传授给双马童的。有位仙人看到后,说道:
  各种各样形象与他相像,
  这些形象透露他的形象;
  因陀罗驾驭一千匹马,
  凭幻术游荡,形态多样。
  他是这些马,有数十万,无计其数。他就是梵,无前无后,无内无外。这感知一切的自我就是梵。以上是教诫。(19)
  注:这首颂诗见《梨俱吠陀》6. 47. 18。“马”喻指感官。这里的意思是梵寓于各种感官以及一切形象中。
  第六梵书
  下面是师承:宝迪摩希耶师承高波婆那。高波婆那师承另一位宝迪摩希耶。这位宝迪摩希耶师承另一位高波婆那。这位高波婆那师承橋尸迦。橋尸迦师承冈底尼耶。冈底尼耶师承香底利耶。香底利耶师承另一位橋尸迦和乔答摩。乔答摩(1)
  注:这里译文中添加“这位”和“另一位”,以区别姓名相同的老师或学生。下面出现同样情况,不再一一标出。
  师承阿耆尼吠希耶。阿耆尼吠希耶师承香底利耶和阿那宾罗多。阿那宾罗多师承阿那宾罗多。阿那宾罗多师承阿那宾罗多。阿那宾罗多师承乔答摩。乔答摩师承塞多婆和波罗那约基耶。塞多婆和波罗那约基耶师承婆罗堕遮和乔答摩。乔答摩师承婆罗堕遮。婆罗堕遮师承巴罗舍利耶。巴罗舍利耶师承贝遮瓦巴耶那。贝遮瓦巴耶那师承橋尸迦耶尼。橋尸迦耶尼(2)
  师承克利多橋尸迦。克利多橋尸迦师承巴罗舍利亚耶那。巴罗舍利亚耶那师承巴罗舍利耶。巴罗舍利耶师承贾杜迦尔尼耶。贾杜迦尔尼耶师承阿苏罗耶那和耶斯迦。阿苏罗耶那师承特雷婆尼。特雷婆尼师承奥波旃达尼。奥波旃达尼师承阿苏利。阿苏利师承婆罗堕遮。婆罗堕遮师承阿特雷耶。阿特雷耶师承曼迪。曼迪师承乔答摩。乔答摩师承婆蹉。婆蹉师承香底利耶。香底利耶师承盖索利耶·迦比耶。盖索利耶·迦比耶师承古摩罗诃利多。古摩罗诃利多师承伽罗婆。伽罗婆师承维陀尔毗冈底利耶。维陀尔毗冈底利耶师承婆蹉那波特·巴婆罗婆。婆蹉那波特·巴婆罗婆师承阿亚希耶·安吉罗娑。阿亚希耶·安吉罗娑师承阿菩提·特瓦希多罗。阿菩提·特瓦希多罗师承维希婆卢波·特瓦希多罗。维希婆卢波·特瓦希多罗师承双马童。双马童师承达提衍·阿达婆那。达提衍·阿达婆那师承摩利底瑜·波拉达温沙那。摩利底瑜·波拉达温沙那师承波罗达温沙那。波罗达温沙那师承埃迦尔希。埃迦尔希师承维波罗吉提。维波罗吉提师承毗耶希提。毗耶希提师承沙那卢。沙那卢师承沙那多那。沙那多那师承沙那伽。沙那伽师承至上者。至上者师承梵。梵是自生者。向梵致敬! (3)
  第 三 章
  第一梵书
  毗提诃国王遮那迦举行祭祀,备有许多酬谢的礼物。俱卢族和般遮罗族的婆罗门汇聚在这里。毗提诃国王遮那迦想要知道:“在这些婆罗门中,哪一位最有学问?”他圈了一千头牛,每头牛的牛角系上十枚金币。(1)
  他说道:“诸位尊敬的婆罗门啊,请你们之中最优秀的婆罗门取走这些牛吧!”那些婆罗门都不敢取走。于是,耶若伏吉耶吩咐自己的学生说:“娑摩希罗婆,好孩子,去取走那些牛!”他取走了那些牛。而那些婆罗门愤愤不平,议论道:“他怎么敢说自己是我们之中最优秀的婆罗门?”
  毗提诃国王遮那迦有一位名叫阿湿婆罗的诵者祭司,询问他:“你确实认为自己是我们之中最优秀的婆罗门?”他回答说:“我们都向最优秀的婆罗门致敬,而实际上是渴望获得牛。”于是,诵者祭司阿湿婆罗决心向他发问。(2)
  他说道:“耶若伏吉耶啊,世上这一切受死神束缚,受死神控制,祭祀者依靠什么摆脱死神束缚?”“依靠诵者祭司、火和语言。诵者祭司就是语言。语言就是这火,这诵者祭司,这解脱,这最高解脱。”(3)
  注:诵者祭司(Hotr)以及下面提到的行祭者祭司(Adhvaryu)、歌者祭司(Udgātr)和梵祭司(Brahman,或称监督者祭司)是婆罗门教重大祭祀仪式中的四位祭官。
  他说道:“耶若伏吉耶啊,世上这一切受白半月和黑半月束缚,受白半月和黑半月控制,祭祀者依靠什么摆脱白半月和黑半月束缚?”“依靠歌者祭司、风和生命气息。歌者祭司就是生命气息。生命气息就是这风,这歌者祭司,这解脱,这最高解脱。”(5)
  他说道:“耶若伏吉耶啊,这空中仿佛无所依傍,祭祀者依靠什么阶梯登上天国世界?”“依靠梵祭司、思想和月亮。梵祭司就是思想。思想就是这月亮,这梵祭司,这解脱,这最高解脱。”以上关于解脱,下面关于成就。(6)
  他说道:“耶若伏吉耶啊,在今天这个祭祀中,诵者祭司使用多少梨俱颂诗?”“使用三首。”“哪三首?” “在祭祀前吟诵的,在祭祀中吟诵的,第三首是赞颂的。”“依靠它们,赢得什么?”“任何具有生命气息者。”(7)
  他说道:“耶若伏吉耶啊,在今天这个祭祀中,行祭者祭司供奉几种祭品?”“三种。”“哪三种?”“供奉时燃烧的,供奉时发出声响的,供奉时躺下的。”“依靠它们,赢得什么?”“依靠供奉时燃烧的祭品,赢得天神世界。因为天神世界仿佛燃烧发光。依靠供奉时发出声响的祭品,赢得祖先世界。因为祖先世界仿佛发出声响。依靠供奉时躺下的祭品,赢得凡人世界。因为凡人世界仿佛在底下。”(8)
  他说道:“耶若伏吉耶啊,今天梵祭司坐在右边,有几位神灵保护这个祭祀?”“一位。”“哪一位?”“就是思想。确实,思想无限,一切天神无限。因此,依靠它,赢得无限的世界。”(9)
  他说道:“耶若伏吉耶啊,在今天这个祭祀中,歌者祭司歌唱几首赞歌?”“三首。”“哪三首?”“在祭祀前歌唱的,在祭祀中歌唱的,第三首是赞颂的。”“它们与自我有什么关系?”“在祭祀前歌唱的赞歌是元气,在祭祀中歌唱的赞歌是下气,赞颂的赞歌是行气。”“依靠它们,赢得什么?”“依靠在祭祀前歌唱的赞歌赢得地上世界。依靠祭祀中歌唱的赞歌赢得空中世界。依靠赞颂的赞歌赢得天上世界。”然后,诵者祭司阿湿婆罗沉默不语。(10)
  注:人的生命气息分成五种:元气、上气、中气、下气和行气。
  第二梵书
  然后,贾罗特迦罗婆·阿尔多薄伽向他发问。他说道:“耶若伏吉耶啊,有几种捕捉者?有几种超捕捉者?”“八种捕捉者,八种超捕捉者。”“哪八种捕捉者?哪八种超捕捉者?”(1)
  “元气是捕捉者。它被超捕捉者下气捕捉,因为人们依靠下气嗅到香味。(2)
  “语言是捕捉者。它被超捕捉者名称捕捉,因为人们依靠语言说出名称。(3)
  “舌头是捕捉者。它被超捕捉者滋味捕捉,因为人们依靠舌头品尝滋味。(4)
  “眼睛是捕捉者。它被超捕捉者形态捕捉,因为人们依靠眼睛看到形态。(5)
  “耳朵是捕捉者。它被超捕捉者声音捕捉,因为人们依靠耳朵听到声音。(6)
  “思想是捕捉者。它被超捕捉者欲望捕捉,因为人们依靠思想产生欲望。(7)
  “双手是捕捉者。它被超捕捉者行动捕捉,因为人们依靠双手从事行动。(8)
  “皮肤是捕捉者。它被超捕捉者接触捕捉,因为人们依靠皮肤感受接触。以上是八种捕捉者和八种超捕捉者。”(9)
  注:从以上描述可见,捕捉者和超捕捉者实际是指感官和感官对象。只是第一种与后七种的描述不一致。若与后七种保持一致,应为“鼻子是捕捉者。它被超捕捉者香味捕捉,因为人们依靠鼻子嗅到香味。”
  他说道:“耶若伏吉耶啊,世上这一切都是死亡的食物,有没有哪位神灵以死亡为食物?”“死亡是火。它是水的食物。任何人知道这样,他就能战胜重复的死亡。”(10)
  他说道:“耶若伏吉耶啊,一个人死后,那些气息是否离开他?”耶若伏吉耶回答说:“不离开。它们聚集在那里,因而他膨胀,他鼓胀。死人躺着鼓胀。”(11)
  他说道:“耶若伏吉耶啊,一个人死后,什么离开他?”“名称。确实,名称无限,一切天神无限。任何人知道这样,他就赢得无限的世界。”(12)
  他说道:“耶若伏吉耶啊,一个人死后,语言回归火,气息回归风,眼睛回归太阳,思想回归月亮,耳朵回归方位,身体回归大地,自我回归空,汗毛回归草,头发回归树,血液和精液回归水,此时,这个人在哪儿?”“阿尔多薄伽贤士啊,握住我的手!此事不能当众说,让我俩私下说。”
  这样,他俩离开现场,进行讨论。他俩谈论的唯独是业,他俩称颂的也唯独是业:“确实,因善业而成为善人,因恶业而成为恶人。”然后,贾罗特迦罗婆·阿尔多薄伽沉默不语。(13)
  注:这里的意思是人死后,业还存在,在轮回转生中起作用。
  第三梵书
  然后,菩吉优·罗希亚耶尼向他发问。他说道:“耶若伏吉耶啊,我们曾经在摩德罗国游学。一次,拜访波登遮罗·迦比耶的家。她的女儿被一个健达缚附身。我们问他:‘你是谁?’他回答说:‘苏滕婆·安吉罗娑。’我们在向他询问世界的尽头时,询问继绝王孙们在哪儿?耶若伏吉耶啊,我现在也询问你:继绝王孙们在哪儿?” (1 )
  注:继绝(Pariksit)是一位国王。据后来的史诗《摩诃婆罗多》中的描述,他是般度族留下的唯一根苗。
  耶若伏吉耶回答说:“他(健达缚)肯定告诉你们:他们前往举行马祭的人们去的地方。”“举行马祭的人们前往哪)儿?”“这个世界的广度为太阳神车三十二天的行程。围绕它的大地两倍于这个广度。围绕大地的大海又两倍于大地的广度。而空中有薄似剃刀锋刃或蚊子羽翼的缝隙,因陀罗化为鸟,将他们送交风。风亲自负载他们,将他们送往举行马祭的人们所去的地方。显然,他(健达缚)是在赞颂风。因此,风既是个体,又是总体。任何人知道这样,他就能战胜重复的死亡。”然后,菩吉优·罗希亚耶尼沉默不语。(2)
  注:“风既是个体,又是总体”可以理解为风既是每个个体生命中的气息,又是宇宙中的大气。
  第四梵书
  然后,乌舍斯多·贾揭罗衍那向他发问。他说道:“耶若伏吉耶啊,请你给我解释直接显现的梵,居于一切中的这个自我。”“居于一切中的这个自我就是你的自我。”“耶若伏吉耶啊,居于一切中的自我是哪一个?”“依靠元气吸入者,它是居于一切中的你的自我。依靠下气呼出者,它是居于一切中的你的自我。依靠行气运行者,它是居于一切中的你的自我。依靠上气上升者,它是居于一切中的你的自我。”(1)
  乌舍斯多·贾揭罗衍那说道:“你的这种解释就像是说‘这是牛,这是马’。请你继续给我解释直接显现的梵,居于一切中的这个自我。”“居于一切中的这个自我就是你的自我。”“耶若伏吉耶啊,居于一切中的自我是哪一个?”“你不能观看观看的观看者。你不能听取听取的听取者。你不能思考思考的思考者。你不能认知认知的认知者。居于一切中的这个自我就是你的自我,此外的一切都是痛苦。”然后,乌舍斯多·贾揭罗衍那沉默不语。(2)
  注:“观看的观看者”等等可以理解为自我是真正的观看者、听取者、思考者和认知者。
  第五梵书
  然后,迦忽罗·乔希多盖耶向他发问。他说道:“耶若伏吉耶啊,请你给我解释直接显现的梵,居于一切中的这个自我。”“居于一切中的这个自我就是你的自我。”“耶若伏吉耶啊,居于一切中的自我是哪一个?”“它超越饥渴、忧愁、愚痴、衰老和死亡。确实,知道了这个自我,婆罗门也就抛弃对儿子的渴望,对财富的渴望,对世界的渴望,而奉行游方僧的乞食生活。渴望儿子也就是渴望财富。渴望财富也就是渴望世界。两者都是渴望。这样,婆罗门抛弃学问,而保持儿童状态。然后既抛弃学问,也抛弃儿童状态,而成为牟尼。然后,既抛弃非牟尼性,也抛弃牟尼性,而成为婆罗门。”“婆罗门依靠什么生活?”“他就这样生活,此外的一切都是痛苦。”然后,迦忽罗·乔希多盖耶沉默不语。(1)
  注:牟尼(muni)指苦行者。“非牟尼性”(amauna)和“牟尼性”(mauna)也可读为“不保持沉默”和“保持沉默”。
  第六梵书
  然后,伽尔吉·婆遮揭那维向他发问。他说道:“世上这一切纵横交织在水中,那么,水纵横交织在什么中?”“在风中,伽尔吉!”
  “风纵横交织在什么中?”“空中世界,伽尔吉!”
  “空中世界纵横交织在什么中?”“健达缚世界,伽尔吉!”
  “健达缚世界纵横交织在什么中?”“太阳世界,伽尔吉!”
  “太阳世界纵横交织在什么中?”“月亮世界,伽尔吉!”
  “月亮世界纵横交织在什么中?”“星星世界,伽尔吉!”
  “星星世界纵横交织在什么中?”“天神世界,伽尔吉!”
  “天神世界纵横交织在什么中?”“因陀罗世界,伽尔吉!”
  “因陀罗世界纵横交织在什么中?”“生主世界,伽尔吉!”
  “生主世界纵横交织在什么中?”“梵界,伽尔吉! ”
  “梵界纵横交织在什么中?”对此,他回答说:“伽尔吉啊,你不要问过头!不要让你的头落地!对不应该过度追问的神灵,你确实问过了头。伽尔吉啊,你不要问过头!”然后,伽尔吉沉默不语。(1)
  第七梵书
  然后,乌达罗迦·阿卢尼向他发问。他说道:“耶若伏吉耶啊,我们曾经住在摩陀罗国,在波登遮罗·迦比耶家中学习祭祀。他的妻子被一个健达缚附身。我们问他:‘你是谁?’他回答说:‘迦般达·阿达婆那。’然后,他对波登遮罗·迦比耶和学习祭祀的人们说道:‘迦比耶啊,有一种绳索,维系这个世界、另一个世界和一切众生,你知道吗?’波登遮罗·迦比耶回答说:‘尊者啊,我不知道。’他又对波登遮罗·迦比耶和学习祭祀的人们说道:‘迦比耶啊,如果知道这种绳索和这位内在控制者,他就是知梵者,知世界者,知天神者,知吠陀者,知众生者,知自我者,知一切者。’他对他们所说的,我都知道。因此,耶若伏吉耶啊,如果你不知道这种绳索和这位内在控制者,而取走这些给婆罗门的牛,你的头会落地。”“乔答摩啊,我知道这种绳索和这位控制者。”“谁都可以说:‘我知道,我知道。’你说说你知道什么。”(1)
  他回答说:“乔答摩啊,这种绳索就是风。乔答摩啊,这个世界,另一个世界和一切众生由这种绳索维系。”“正是这样,耶若伏吉耶啊!现在,你说说内在控制者。”(2)
  注:风在人体中是生命气息。
  “它在地中,而有别于地。地不知道它。地是它的身体。它就是你的自我,内在控制者,永生者。(3)
  “它在水中,而有别于水。水不知道它。水是它的身体。它就是你的自我,内在控制者,永生者。(4)
  “它在火中,而有别于火。火不知道它。火是它的身体。它就是你的自我,内在控制者,永生者。(5)
  “它在空中,而有别于空。空不知道它。空是它的身体。它就是你的自我,内在控制者,永生者。(6)
  “它在风中,而有别于风。风不知道它。风是它的身体。它就是你的自我。内在控制者,永生者。(7)
  “它在天中,而有别于天。天不知道它。天是它的身体。它就是你的自我,内在控制者,永生者。(8)
  “它在太阳中,而有别于太阳。太阳不知道它。太阳是它的身体。它就是你的自我,内在控制者,永生者。(9)
  “它在方位中,而有别于方位。方位不知道它。方位是它的身体。它就是你的自我,内在控制者,永生者。(10)
  “它在月亮和星星中,而有别于月亮和星星。月亮和星星不知道它。月亮和星星是它的身体。它就是你的自我,内在控制者,永生者。(11)
  “它在空间中,而有别于空间。空间不知道它。空间是它的身体。它就是你的自我,内在控制者,永生者。(12)
  “它在黑暗中,而有别于黑暗。黑暗不知道它。黑暗是它的身体。它就是你的自我,内在控制者,永生者。(13)
  “它在光明中,而有别于光明。光明不知道它。光明是它的身体。它就是你的自我,内在控制者,永生者。以上关于天神。(14)
  “下面关于众生。它在一切众生中,而有别于一切众生。一切众生不知道它。一切众生是它的身体。它就是你的自我,内在控制者,永生者。以上关于众生。(15)
  “下面关于自我。它在气息中,而有别于气息。气息不知道它。气息是它的身体。它就是你的自我,内在控制者,永生者。(16)
  “它在语言中,而有别于语言。语言不知道它。语言是它的身体。它就是你的自我,内在控制者,永生者。(17)
  “它在眼睛中,而有别于眼睛。眼睛不知道它。眼睛是它的身体。它就是你的自我,内在控制者,永生者。(18)
  “它在耳朵中,而有别于耳朵。耳朵不知道它。耳朵是它的身体。它就是你的自我,内在控制者,永生者。(19)
  “它在思想中,而有别于思想。思想不知道它。思想是它的身体。它就是你的自我,内在控制者,永生者。(20)
  “它在皮肤中,而有别于皮肤。皮肤不知道它。皮肤是它的身体。它就是你的自我,内在控制者,永生者。(21)
  “它在知觉中,而有别于知觉。知觉不知道它。知觉是它的身体。它就是你的自我,内在控制者,永生者。(22)
  “它在精液中,而有别于精液。精液不知道它。精液是它的身体。它就是你的自我,内在控制者,永生者。它是不可观看的观看者,不可听取的听取者,不可思考的思考者,不可认知的认知者。它就是你的自我,内在控制者,永生者。此外的一切都是痛苦。”然后,乌达罗迦·阿卢尼沉默不语。(23)
  第八梵书
  然后,婆遮揭那维说道:“诸位婆罗门啊,我要问他两个问题。如果他能为我解答这两个问题,那么,在关于梵的讨论中,你们谁都不可能胜过他。”“你问吧,伽尔吉!”(1)
  她说道:“耶若伏吉耶啊,就像迦尸国或毗提诃国的武士子弟挺身站着,挽弓上弦,手持两支能穿透敌手的利箭,我也这样挺身面对你,带着这两个问题。你为我解答这两个问题吧!”“你问吧,伽尔吉!”(2)
  她说道:“耶若伏吉耶啊,人们所说的天上者、地下者和天地之间者,以及过去者、现在者和未来者,它们都纵横交织在什么中?”(3)
  他回答说:“人们所说的天上者、地下者和天地之间者,以及过去者、现在者和未来者,它们都纵横交织在空间中。”(4)
  她说道:“向你致敬!耶若伏吉耶啊,你为我解答了这个问题。现在,请接受另一个问题。”“你问吧,伽尔吉!”(5)
  她说道:“耶若伏吉耶啊,人们所说的天上者、地下者和天地之间者,以及过去者、现在者和未来者,它们都纵横交织在什么中?”(6)
  他回答说:“人们所说的天上者、地下者和天地之间者,以及过去者、现在者和未来者,它们都纵横交织在空间中。”“那么,空间纵横交织在什么中?”(7)
  他回答说:“伽尔吉啊,婆罗门们所说的这个不灭者不粗,不细,不短,不长,不红,不湿,无影,无暗,无风,无空间,无接触,无味,无香,无眼,无耳,无语,无思想,无光热,无气息,无嘴,无量,无内,无外。它不吃任何东西。任何东西也不吃它。(8)
  “伽尔吉啊,那是遵照这个不灭者的命令,太阳和月亮分开独立。伽尔吉啊,那是遵照这个不灭者的命令,天和地分开独立。伽尔吉啊,那是遵照这个不灭者的命令,瞬间、片刻、白天、夜晚、半月、月、季和年分开独立。伽尔吉啊,那是遵照这个不灭者的命令,河流从雪山流下,有些向东,有些向西。伽尔吉啊,那是遵照这个不灭者的命令,人们赞美布施者,天神依靠祭祀者,祖先依靠祭品。(9)
  “伽尔吉啊,如果不知道这个不灭者,在这世上供奉祭品,祭祀,修苦行,即使长达数千年,也会有尽头。伽尔吉啊,如果不知道这个不灭者,而离开这个世界,他便是可怜的人。伽尔吉啊,如果知道这个不灭者,而离开这个世界,他便是婆罗门。(10)
  “伽尔吉啊,这个不灭者是不可观看的观看者,不可听取的听取者,不可思考的思考者,不可认知的认知者。伽尔吉啊,空间纵横交织在这个不灭者中。”(11)
  她说道:“诸位尊敬的婆罗门啊,你们能向他表示致敬而脱身,就会觉得很幸运了。确实,在关于梵的讨论中,你们谁都不可能胜过他。”然后,婆遮揭那维沉默不语。(12)
  第九梵书
  然后,维陀揭达·夏迦利耶向他发问。他说道:“耶若伏吉耶啊,天神有多少?”他回答说:“依据赞颂一切天神的颂诗中的说法,有三百零三位,三千零三位。”
  他说道:“唵!天神究竟有多少?耶若伏吉耶!”“三十三位。”
  他说道:“唵!天神究竟有多少?耶若伏吉耶!”“六位。”
  他说道:“唵!天神究竟有多少?耶若伏吉耶!”“三位。”
  他说道:“唵!天神究竟有多少?耶若伏吉耶!”“两位。”
  他说道:“唵!天神究竟有多少?耶若伏吉耶!”“一位半。”
  他说道:“唵!天神究竟有多少?耶若伏吉耶!”“一位。”
  他说道:“唵!那么,三百零三位,三千零三位,他们是谁?”(1)
  他回答说:“那些是他们展现的威仪,实际是三十三位天神。”“三十三位是谁?”“八位婆薮神,十一位楼陀罗神,十二位太阳神,还有因陀罗和生主,总共三十三位。”(2)
  “婆薮神有哪些?”“火、地、风、空、太阳、天、月亮和星星,这些是婆薮神。因为世界一切财富(vasu)都安置在他们之中,所以,他们称为婆薮(Vasu)。”(3)
  “楼陀罗神有哪些?”“人中十种气息,自我是第十一。一旦他们离开这个必死的身体,会使人们哭泣。因为他们使人们哭泣(rud),所以,他们称为楼陀罗(Rudra)。”(4)
  注:人体的气息通常分为五种。这里所说的“十种气息”指十种感官,即五种感觉器官(“五知根”):眼、耳、鼻、舌和身,五种行动器官(“五作根”):语言、双手、双足、肛门和生殖器。所说的“自我”指思想(“心”)。
  “太阳神有哪些?”“一年的十二个月是那些太阳神。他们带着世界这一切行进。因为他们带着(ada)世界这一切行进(yanti) ,所以,他们称为太阳(Aditya)。”(5 )
  “因陀罗是哪位?生主是哪位?”“雷是因陀罗,祭祀是生主。”“雷是什么?”“雷杵。”“祭祀是什么?”“牲畜。”(6)
  注:“雷杵”(aśani)是因陀罗的武器,也称金刚杵(vajra) “牲畜”指祭神的牺牲。
  “六位天神是谁?”“火、地、风、空、太阳和天,总共六位。因为他们是世界这一切。”(7)
  “三位天神是谁?”“就是这三个世界。因为所有的天神在这三个世界中。”“两位天神是谁?”“食物和气息。”“一位半是谁?”“就是这吹拂的风。”(8)
  注:“三个世界”指天上世界、空中世界和地上世界,也就是上述“六位”中的天、空和地。
  “人们会说,这吹拂的风看来只是一位,怎么成了一位半?”“因为世界这一切依靠他增长(adhyardh),所以,他称为一位半(adhyardha)。”“一位天神是谁?”“气息。他是梵。人们称他为‘那个(tyad) ’。”(9)
  注:前面第二章第三梵书中,将无形的梵称为tya,这里将梵称为tyad(“那个”)。
  “以地为居处,以火为世界,以思想为光,这位原人是一切自我的归宿。若有人知道这样,他便是真正的知者,耶若伏吉耶!”“我知道你说的这个原人,他是一切自我的归宿。他就是在身体中的那个原人。请告诉我,夏迦利耶啊,他的神灵是谁?”他回答说:“永生。”(10)
  “以欲望为居处,以心为世界,以思想为光,这位原人是一切自我的归宿。若有人知道这样,他便是真正的知者,耶若伏吉耶!”“我知道你说的这位原人,他是一切自我的归宿。他就是在欲望中的那位原人。请告诉我,夏迦利耶啊,他的神灵是谁?”他回答说:“妇女。”(11)
  “以形态为居处,以眼睛为世界,以思想为光,这位原人是一切自我的归宿。若有人知道这样,他便是真正的知者,耶若伏吉耶!”“我知道你说的这位原人,他是一切自我的归宿。他就是在太阳中的那位原人。请告诉我,夏迦利耶啊,他的神灵是谁?”他回答说:“真实。”(12)
  “以空间为居处,以耳朵为世界,以思想为光,这位原人是一切自我的归宿。若有人知道这样,他便是真正的知者,耶若伏吉耶!”“我知道你说的这位原人,他是一切自我的归宿。他就是在耳朵和回音中的那位原人。请告诉我,夏迦利耶啊,他的神灵是谁?”他回答说:“方位。”(13)
  “以黑暗为居处,以心为世界,以思想为光,这位原人是一切自我的归宿。若有人知道这样,他便是真正的知者,耶若伏吉耶!”“我知道你说的这位原人,他是一切自我的归宿。他就是在影中的那位原人。请告诉我,夏迦利耶啊,他的神灵是谁?”他回答说:“死亡。”(14)
  “以形态为居处,以眼睛为世界,以思想为光,这位原人是一切自我的归宿。若有人知道这样,他便是真正的知者,耶若伏吉耶!”“我知道你说的这位原人,他是一切自我的归宿。他就是在镜中的那位原人。请告诉我,夏迦利耶啊,他的神灵是谁?”他回答说:“生命。”(15)
  “以水为居处,以心为世界,以思想为光,这位原人是一切自我的归宿。若有人知道这样,他便是真正的知者,耶若伏吉耶!”“我知道你说的这位原人,他是一切自我的归宿。他就是在水中的那位原人。请告诉我,夏迦利耶啊,他的神灵是谁?”他回答说:“伐楼那。”(16)
  “以精液为居处,以心为世界,以思想为光,这位原人是一切自我的归宿。若有人知道这样,他便是真正的知者,耶若伏吉耶!”“我知道你说的这位原人,他是一切自我的归宿。他就是在儿子中的那位原人。请告诉我,夏迦利耶啊,他的神灵是谁?”他回答说:“生主。”(17)
  耶若伏吉耶说道:“夏迦利耶啊,莫非这些婆罗门让你充当熄灭炭火的工具?”(18)
  夏迦利耶回答说:“耶若伏吉耶啊,你知道的梵是什么?由此你能与俱卢族和般遮罗族的这些婆罗门辩论。”“我知道各种方位及其天神和立足处。”“既然你知道各种方位及其天神和立足处,(19)
  “那么,在东方是哪位天神?”“太阳神。”“太阳神立足于什么?”“眼睛。”“眼睛立足于什么?”“形态。因为人们依靠眼睛观看形态。”“形态立足于什么?”他回答说:“心。因为人们依靠心,认知形态。各种形态确实立足于心。”“正是这样,耶若伏吉耶!”(20)
  “在南方是哪位天神?”“阎摩神。”“阎摩神立足于什么?”“祭祀。”“祭祀立足于什么?”“酬谢。”“酬谢立足于什么?”“信仰。因为人们怀有信仰而酬谢。酬谢确实立足于信仰。”“信仰立足于什么?”他回答说:“心。因为人们依靠心,怀有信仰。信仰确实立足于心。”“正是这样,耶若伏吉耶!”(21)
  注:“酬谢”(daksinā)指祭祀者布施财物,作为对祭司的酬谢。
  “在西方是哪位天神?”“伐楼那神。”“伐楼那神立足于什么?”“水。”“水立足于什么?”“精液。”“精液立足于什么?”他回答说:“心。因此,生出与父亲相像的儿子,人们会说仿佛是从心中滑出,仿佛是心中的创造。精液确实立足于心。”“正是这样,耶若伏吉耶!”(22)
  “在北方是哪位天神?”“月亮神。”“月亮神立足于什么?”“净身仪式。”“净身仪式立足于什么?”“真实。因此,人们会对举行净身仪式的人说:‘说真话!’净身仪式确实立足于真实。”“真实立足于什么?”他回答说:“心。因为人们依靠心,认知真实。真实确实立足于心。”“正是这样,耶若伏吉耶!”(23)
  “在上方是哪位天神?”“火神。”“火神立足于什么?”“语言。”“语言立足于什么?”“心。”“心立足于什么?”(24)
  耶若伏吉耶回答说:“你这个嚼舌者!难道你认为心不在我们之中,而在别处?如果心不在我们之中,而在别处,狗就会吃掉它,鸟就会叼啄它。”(25)
  “那么,你和自我立足于什么?”“元气。”“元气立足于什么?”“下气。”“下气立足于什么?”“行气。”“行气立足于什么?” “上气。”“上气立足于什么?”“中气。对于自我,只能称说‘不是这个,不是那个’。不可把握,因为它不可把握。不可毁灭,因为它不可毁灭。不可接触,因为它不可接触。不受束缚,不受侵扰,不受伤害。前面说了八个居处、八个世界、八位神灵和八位原人。而有一位原人,他带走和带回那些原人,他超越他们。我要问你的是这位与奥义相关的原人。如果你不能回答我,你的头就会落地。”
  夏迦利耶不知道这位原人。于是,他的头落地。盗贼取走了他的尸骨,以为是别的什么。(26)
  然后,他说道:“诸位尊敬的婆罗门啊,你们中有谁想发问,就向我发问吧!或者,你们全体向我发问吧!或者,你们中有谁愿意,让我向他发问。或者,我向你们全体发问。”然而,这些婆罗门都不敢这样做。(27)
  于是,他用这些偈颂向他们发问:
  人确实就像森林中的树,
  毛发是树叶,皮肤是树皮。
  皮肤会流血,树皮会流汁,
  人受伤流血,树遭砍流汁。
  肌肉是内皮,筋腱是纤维,
  骨骼是木质,骨髓是树脂。
  树遭砍伐后,根部发新芽,
  而人死亡后,根部在哪儿?
  别说有精液,那是活着时,
  犹如树未枯,种子已发芽。
  树被连根拔,也不发新芽,
  何况人死亡,根部在哪儿?
  生出者不能再生出,
  有谁能让他再生出?
  梵是知识和欢喜,给予施舍者的
  礼物,也是坚定的知梵者的归宿。(28)
  第 四 章
  第一梵书
  毗提诃国王遮那迦入座后,耶若伏吉耶走上前来。遮那迦说道:“耶若伏吉耶啊,你为何而来?想要获得牲畜,还是讨论微妙的问题?”“两者兼有,大王啊!”(1)
  “让我听听别人对你说了什么?”“吉特婆·谢利尼告诉我说:‘语言是梵。’”
  “谢利尼说语言是梵,就像一个人说自己有母亲,有父亲,有老师!因为不会说话的人会成为什么?他有没有告诉你它的居处和根基?”“他没有告诉我。”
  “这只是梵的一足,大王啊!”“那就请你告诉我们吧,耶若伏吉耶!”
  “它的居处是语言,根基是空间。应该崇拜它为智慧。”“智慧的性质是什么?耶若伏吉耶!”
  他回答说:“就是语言,大王啊!人们依靠语言认知亲友,大王啊!依靠语言认知《梨俱吠陀》、《夜柔吠陀》、《娑摩吠陀》、《阿达婆安吉罗》、史诗、往世书、知识、奥义书、偈颂、经文、注释、注疏、祭祀、祭品、食物、饮料、这个世界、另一个世界和一切众生,大王啊!语言确实是至高的梵,大王啊!若有人知道这样崇拜它,语言就不会离开他,一切众生都会亲近他。他会成为天神,与众天神为伍。”
  毗提诃国王遮那迦说道:“我赐予你大象般的公牛和一千头母牛。”耶若伏吉耶回答说:“我的父亲认为没有施教,不能受礼。”(2)
  “还是让我听听别人对你说了什么?”“乌登迦·肖尔跋衍那告诉我说:‘生命气息是梵。’”
  “肖尔跋衍那说生命气息是梵,就像一个人说自己有母亲,有父亲,有老师!因为没有生命气息的人会成为什么?他有没有告诉你它的居处和根基?”“他没有告诉我。”
  “这只是梵的一足,大王啊!”“那就请你告诉我们吧,耶若伏吉耶!”
  “它的居处是生命气息,根基是空间。应该崇拜它为可爱者。”“可爱者的性质是什么?耶若伏吉耶!”
  他回答说:“就是生命气息,大王啊!正是热爱生命气息,人们为不适合举行祭祀者举行祭祀,接受不该接受的礼物,大王啊!也正是热爱生命气息,人们在哪儿都惧怕遭到杀戮,大王啊!生命气息确实是至高的梵,大王啊!若有人知道这样崇拜它,生命气息就不会离开他,一切众生都会亲近他。他会成为天神,与天神为伍。”
  毗提诃国王遮那迦说道:“我赐予你大象般的公牛和一千头母牛。”耶若伏吉耶回答说:“我的父亲认为没有施教,不能受礼。”(3)
  “还是让我听听别人对你说了什么?”“跋尔古·婆尔希那告诉我说:‘眼睛是梵。’”
  “婆尔希那说眼睛是梵,就像一个人说自己有母亲,有父亲,有老师!因为没有视觉的人会成为什么?他有没有告诉你它的居处和根基?”“他没有告诉我。”
  “这只是梵的一足,大王啊!”“那就请你告诉我们吧,耶若伏吉耶!”
  “它的居处是眼睛,根基是空间。应该崇拜它为真实。”“真实的性质是什么?耶若伏吉耶!”
  他回答说:“就是眼睛,大王啊!一个人用眼睛观看,人们问道:‘你看见了吗?’他回答说:‘我看见了。’这就是真实,大王啊!眼睛确实是至高的梵,大王啊!若有人知道这样崇拜它,眼睛就不会离开他,一切众生都会亲近他。他会成为天神,与众天神为伍。”
  毗提诃国王遮那迦说道:“我赐予你大象般的公牛和一千头母牛。”耶若伏吉耶回答说:“我的父亲认为没有施教,不能受礼。”(4)
  “还是让我听听别人对你说了什么?”“伽尔陀毗维比多·婆罗堕遮告诉我说:‘耳朵是梵。’”
  “婆罗堕遮说耳朵是梵,就像一个人说自己有母亲,有父亲,有老师!因为没有听觉的人会成为什么?他有没有告诉你它的居处和根基?”“他没有告诉我。”
  “这只是梵的一足,大王啊!”“那就请你告诉我们吧,耶若伏吉耶!”
  “它的居处是耳朵,根基是空间。应该崇拜它为无限。”“无限的性质是什么?耶若伏吉耶!”
  他回答说:“就是方位,大王啊!一个人无论朝哪个方向行走,都走不到那个方位的尽头,大王啊!因为方位无限。方位也就是耳朵,大王啊!耳朵确实是至高的梵,大王啊!若有人知道这样崇拜它,耳朵就不会离开他,一切众生都会亲近他。他会成为天神,与众天神为伍。”
  毗提诃国王遮那迦说道:“我赐予你大象般的公牛和一千头母牛。”耶若伏吉耶回答说:“我的父亲认为没有施教,不能受礼。”(5)
  “还是让我听听别人对你说了什么?”“萨谛耶迦摩·贾巴罗告诉我说:‘思想是梵。’”
  “贾巴罗说思想是梵,就像一个人说自己有母亲,有父亲,有老师!因为没有思想的人会成为什么?他有没有告诉你它的居处和根基?”“他没有告诉我。”
  “这只是梵的一足,大王啊!”“那就请你告诉我们吧,耶若伏吉耶!”
  “它的居处是思想,根基是空间。应该崇拜它为欢喜。”“欢喜的性质是什么?耶若伏吉耶!”
  他回答说:“就是思想,大王啊!一个人依靠思想,接触妇女,与她生下跟自己相像的儿子,大王啊!这就是欢喜。思想确实是至高的梵,大王啊!若有人知道这样崇拜它,思想就不会离开他,一切众生都会亲近他。他会成为天神,与众天神为伍。”
  毗提诃国王遮那迦说道:“我赐予你大象般的公牛和一千头母牛。”耶若伏吉耶回答说:“我的父亲认为没有施教,不能受礼。”(6)
  “还是让我听听别人对你说了什么?”“维陀揭达·夏迦利耶告诉我说:‘心是梵。’”
  “夏迦利耶说心是梵,就像一个人说自己有母亲,有父亲,有老师!因为没有心的人会成为什么?他有没有告诉你它的居处和根基?”“他没有告诉我。”
  “这只是梵的一足,大王啊!”“那就请你告诉我们吧,耶若伏吉耶!”
  “它的居处是心,根基是空间。应该崇拜它为稳固。”“稳固的性质是什么?耶若伏吉耶!”
  他回答说:“就是心,大王啊!因为心确实是一切众生的居处,大王啊!心确实是一切众生的根基,大王啊!因为一切众生都立足于心,大王啊!心确实是至高的梵,大王啊!若有人知道这样崇拜它,心就不会离开他,一切众生都会亲近他。他会成为天神,与众天神为伍。”
  毗提诃国王遮那迦说道:“我赐予你大象般的公牛和一千头母牛。”耶若伏吉耶回答说:“我的父亲认为没有施教,不能受礼。”(7)
  注:以上提到“梵的一足”先后六次。《歌者奥义书》3. 18中提到梵有四足:一组是语言、气息、眼睛和耳朵,另一组是火、风、太阳和方位。《歌者奥义书》4.5—8中又提到另一组梵的四足:光明、无限、光辉和居处。《蛙氏奥义书》中也提到自我(即梵)有四足,所指又有不同。可互相参阅。
  第二梵书
  于是,毗提诃国王遮那迦从座位下来,走近他,说道:“向你致敬!耶若伏吉耶啊,请你教我吧!”
  他回答说:“正如想要长途旅行的人备有车辆或船,大王啊,你本人已经备有那些奥义。你如此伟大而富有,学习吠陀,听取奥义。你能否告诉我:一旦你离开这个世界,你会去哪里?”
  “尊者啊,我不知道我会去哪里。”“那么,我会告诉你会去哪里。”“尊者请说吧!”(1)
  “在右眼中这个人的真正名字是因达(Indha)。即使他是因达,人们却使用隐称,称他为因陀罗(Indra)。因为众天神仿佛喜爱隐称,而厌弃显称。(2)
  注:因达(Indha)的词义为点燃者。
  “而在左眼中那个形状似人者是他的妻子维罗遮。他俩的会合处在心中的空间。他俩的食物是心中的血块。他俩的衣服是心中网状的脉络。他俩的通道是心中向上延伸的那条脉管。那些细似头发千分之一的、名为‘利益’的脉管布满心中。液汁通过它们流动。因此,与身体的自我相比,这个人仿佛享用更精细的食物。(3)
  注:维罗遮(Virāj)的词义为光辉者。人醒着时,因陀罗和她在右眼和左眼中;人入睡时,他俩在心中会合。“身体的自我”指身体本身。“这个人”指因陀罗,或者说,指他和妻子维罗遮合成的“自我”。
  “他的东方是东方气息,南方是南方气息,西方是西方气息,北方是北方气息,上方是上方气息,下方是下方气息,所有方位是所有气息。
  “而对于这个自我,只能称说‘不是这个,不是那个’。不可把握,因为它不可把握。不可毁灭,因为它不可毁灭。不可接触,因为它不可接触。不受束缚,不受侵扰,不受伤害。遮那迦啊,你确实达到了无畏。”
  耶若伏吉耶说完这些,遮那迦说道:“愿你也达到无畏,耶若伏吉耶!你教给我们无畏,尊者啊,向你致敬!这里的毗提诃民众和我听候你吩咐!”(4)
  第三梵书
  耶若伏吉耶前来拜访毗提诃国王遮那迦,心里想着:“我不准备说什么。”然而,他俩以前在讨论火祭时,耶若伏吉耶曾赐予毗提诃国王遮那迦恩惠。遮那迦选择的恩惠是可以随意提问,毗提诃也已允诺。因此,现在这位国王向他提问。(1)
  “耶若伏吉耶啊,人有什么光?”他回答说:“阳光,大王啊!人们依靠阳光,坐下,行走,做事,返回。”“正是这样,耶若伏吉耶!”(2)
  “太阳落下,耶若伏吉耶啊,人有什么光?”“月光。人们依靠月光,坐下,行走,做事,返回。”“正是这样,耶若伏吉耶!”(3)
  “太阳落下,月亮落下,耶若伏吉耶啊,人有什么光?”“火光。人们依靠火光,坐下,行走,做事,返回。”“正是这样,耶若伏吉耶!”(4)
  “太阳落下,月亮落下,火熄灭,人有什么光?”“语言之光。人们依靠语言之光,坐下,行走,做事,返回。因此,大王啊!即使伸手不见五指,只要前面有说话声音,就能走到那里。”“正是这样,耶若伏吉耶!”(5)
  “太阳落下,月亮落下,火熄灭,寂静无声,人有什么光?”“自我之光。人们依靠自我之光,坐下,行走,做事,返回。”(6)
  “自我是哪一位?”“他是生命气息中由知觉构成的原人,是心中的光。他同样地进入两个世界,若有所思,若有所行。因为他入睡后,超越这个世界和各种死亡形态。(7)
  注:“两个世界”指觉醒的世界和熟睡的世界。“这个世界”指觉醒的世界。
  “这个原人出生后,有了身体,也就与罪恶相连。一旦死去出离,便摆脱那些罪恶。(8)
  “确实,这个原人有两种境况:这个世界的境况和另一个世界的境况。居于两者之中的第三种是睡梦的境况。处在这个居中的境况,他看到两种境况:这个世界的境况和另一个世界境况。无论进入另一个世界的路口是什么,一旦进入这个路口,就会看到罪恶和欢喜这两者。他在这里进入睡梦,携带着这个世界的所有一切材料,自己毁坏它,自己建设它,依靠自己的光辉和光芒做梦。这个原人在这里成为自我启明者。(9)
  “这里,没有车,没有马,没有道路。于是,他创造车、马和道路。这里,没有欢喜、快乐和高兴。于是,他创造欢喜、快乐和高兴。这里,没有池塘、莲花池和水溪。于是,他创造池塘、莲花池和水溪。因为他是创造者。(10)
  “有这些偈颂为证:
  他用睡眠压倒身体各个部分,
  而自己不睡,观看入睡的感官;
  他携带着光,回到原来的境况,
  这个金制的原人,唯一的天鹅。
  他以气息保护下面的巢窝,
  而自己游荡在这巢窝之外;
  他任意遨游,这位永生者,
  金制的原人,唯一的天鹅。
  这位神在睡梦中上升下降,
  创造出多种多样的形象:
  忽而像是与妇女寻欢作乐,
  忽而像在笑,甚至遇见恐怖。(13)
  “人们看到他的游乐场,而没有看到他。因此,有些人说,不要唤醒沉睡的人,如果他不返回这个人,那就难以医治了。而有些人说,他就在醒着时的地方,因为他在睡梦中看到的就是醒着时的那些景象。应该说,这个原人是睡梦中的自我启明者。”
  “我赐予尊者一千头母牛!为了获得解脱,请你给予更多的指教!”(14)
  “他在沉睡中游乐,看到善行和恶行,又按原路返回原来的出发点,进入梦中。他在那里看到的一切并不跟随他,因为这个原人无所执著。”
  “正是这样,耶若伏吉耶!我赐予尊者一千头母牛!为了获得解脱,请你给予更多的指教!”(15)
  “他在梦中游乐,看到善行和恶行,又按原路返回原来的出发点,进入觉醒。他在那里看到的一切并不跟随他,因为这个原人无所执著。”
  “正是这样,耶若伏吉耶!我赐予尊者一千头母牛!为了获得解脱,请你给予更多的指教!”(16)
  “他在觉醒中游乐,看到善行和恶行,又按原路返回原来的出发点,进入梦中。(17)
  “犹如一条大鱼在两岸之间游动,忽而此岸,忽而彼岸,这个原人在睡梦和觉醒两者之间游荡。(18)
  “犹如一头兀鹰或秃鹫在空中盘旋,已经疲倦,收拢双翼,冲向自己的巢窝,这个原人快速返回那里入睡,没有任何愿望,不看到任何梦。(19)
  “他有那些名为‘利益’的脉管,细似头发的千分之一,里面充满白色、蓝色、褐色、黄色和红色。在那里,人们似乎杀害他,似乎战胜他,一头大象似乎追赶他,他似乎跌入一个洞穴。这些都是出于无知,想象自己在清醒时遇见的种种恐怖。然后,他仿佛认为‘我是天神!我是国王!我是所有这一切!’这是他的最高世界。(20)
  “然后,他进入一种超越欲望、摆脱罪恶的无畏状态。正如一个人在拥抱爱妻时,他不知道任何外在的或内在的东西,同样,这个原人在拥抱由智慧构成的自我时,不知道任何外在的或内在的东西。在这种状态,他的欲望已经实现。 自我就是欲望,因而没有欲望,也没有烦恼。(21)
  “在这里,父亲不是父亲,母亲不是母亲,世界不是世界,天神不是天神,吠陀不是吠陀。在这里,盗贼不是盗贼,杀害胎儿者不是杀害胎儿者,旃陀罗不是旃陀罗,包格沙不是包格沙,沙门不是沙门,苦行者不是苦行者。善行不跟随他,恶行也不跟随他。因为此时他已超越一切心中烦恼。(22)
  注:旃陀罗(Candāla)和包格沙(Baulkasa)是四种姓之外的贱民。沙门(śramana)是出家人和苦行者。
  “在这里,他不观看任何东西。虽然不观看,他仍是观看者。因为他不可毁灭,作为观看者的观看能力不会丧失。然而,没有第二者,他不能观看有别于自己的他者。(23)
  注:这里描述处在熟睡而无梦的状态。
  “在这里,他不嗅闻任何东西。虽然不嗅闻,他仍是嗅闻者。因为他不可毁灭,作为嗅闻者的嗅闻能力不会丧失。然而,没有第二者,他不能嗅闻有别于自己的他者。(24)
  “在这里,他不品尝任何东西。虽然不品尝,他仍是品尝者。因为他不可毁灭,作为品尝者的品尝能力不会丧失。然而,没有第二者,他不能品尝有别于自己的他者。(25)
  “在这里,他不说任何话。虽然不说话,他仍是说话者。因为他不可毁灭,作为说话者的说话能力不会丧失。然而,没有第二者,他不能与有别于自己的他者说话。(26)
  “在这里,他不听取任何东西。虽然不听取,他仍是听取者。因为他不可毁灭,作为听取者的听取能力不会丧失。然而,没有第二者,他不能听取有别于自己的他者。(27)
  “在这里,他不思考任何东西。虽然不思考,他仍是思考者。因为他不可毁灭,作为思考者的思考能力不会丧失。然而,没有第二者,他不能思考有别于自己的他者。(28)
  “在这里,他不接触任何东西。虽然不接触,他仍是接触者。因为他不可毁灭,作为接触者的接触能力不会丧失。然而,没有第二者,他不能接触有别于自己的他者。(29)
  “在这里,他不认知任何东西。虽然不认知,他仍是认知者。因为他不可毁灭,作为认知者的认知能力不会丧失。然而,没有第二者,他不能认知有别于自己的他者。(30)
  “只有仿佛存在他者的地方,此者可以观看他者,此者可以嗅闻他者,此者可以品尝他者,此者可以与他者说话,此者可以听取他者,此者可以思考他者,此者可以接触他者,此者可以认知他者。(31)
  “他成为大海,唯一者,没有两重性的观看者。这是梵界,大王啊!”耶若伏吉耶这样教导他,继续说道:“这是他的最高归宿。这是他的最高成就。这是他的最高世界。这是他的最高欢喜。正是依靠这种欢喜的一小部分,其他众生过着他们的生活。(32)
  “在人间,获得成功而富裕,成为人中之主,享尽人间一切荣华富贵,这是人间的最高欢喜。然而,一百个人间的欢喜相当于一个赢得祖先世界的祖先们的欢喜。而一百个赢得祖先世界的祖先们的欢喜相当于一个健达缚世界的欢喜。而一百个健达缚世界的欢喜相当于一个依靠祭祀获得神性的业报天神的欢喜。而一百个业报天神们的欢喜相当于一个天生天神的欢喜,或相当于一个精通吠陀、行为正直而不受欲望伤害者的欢喜。而一百个天生天神的欢喜相当于一个生主世界的欢喜,或相当于一个精通吠陀、行为正直而不受欲望伤害者的欢喜。而一百个生主世界的欢喜相当于一个梵界的欢喜,或相当于一个精通吠陀、行为正直而不受欲望伤害者的欢喜。确实,这是最高欢喜,这是梵界,大王啊!”耶若伏吉耶说了这些。
  注:其中,天神分为“业报天神”和“天生天神”,前者指依靠善业造就的天神,后者指天生的天神。
  “我赐予尊者一千头母牛!为了获得解脱,请你给予我更多的指教!”
  此时,耶若伏吉耶产生恐惧,心想:“这位聪明的国王要掏走我的一切秘密。”(33)
  “他在梦中游乐,看到善行和恶行,又按原路返回原来的出发点,进入觉醒。(34)
  “犹如载重的车辆嘎吱嘎吱前进,同样,这身体自我负载智慧自我,呼哧呼哧前进,直至吐尽最后一口气。(35)
  “他或因年老,或因疾病,走向衰弱。犹如芒果、无花果或毕钵罗果摆脱束缚,同样,这个原人摆脱那些肢体,按原路返回原来的出发点,进入生命气息。(36)
  注:“进入生命气息”指获得新的生命。
  “犹如卫兵、官吏、御者和村长们备好食物、饮料和住处,恭候国王驾临,说道:‘他来了!他到了!’同样,一切众生恭候知此者,说道:‘梵来了!梵到了! ’(37)
  注:“知此者”指知自我者。
  “犹如卫兵、官吏、御者和村长们聚集在行将去世的国王周围,同样,在命终时,一切气息聚集在自我周围,直到他吐尽最后一口气。”(38)
  第四梵书
  “此刻,这个自我变得衰弱,仿佛昏迷。那些气息聚集在他周围。他收回那些光,进入心中。眼中的那个原人转身离去,他已不能感知形态。(1)
  “人们说:‘他正在变成一,他不观看。’人们说:‘他正在变成一,他不嗅闻。’人们说:‘他正在变成一,他不品尝。’人们说:‘他正在变成一,他不说话。’人们说:‘他正在变成一,他不听取。’人们说:‘他正在变成一,他不思考。’人们说:‘他正在变成一,他不接触。’人们说:‘他正在变成一,他不认知。’他的心尖变得明亮。凭借那种光亮,这个自我离去,通过眼睛、头顶或身体其他部分。他离去,生命也跟随他离去。生命离去,一切气息也跟随生命离去。他与意识结合。一切有意识者跟随他离去。他的知识、业行和以前的智慧都附随他。(2)
  注:这里描述人去世时的情状。“他正在变成一”,可理解为与自我合一。
  “犹如毛虫爬到一片草叶的尽头,为了走下一步,将自己紧缩成一团,同样,这个自我摆脱这个身体,驱除无知,为了走下一步,将自己紧缩成一团。(3)
  “犹如刺绣女取来织物,绣出更新更美的图案,同样,这个自我摆脱这个身体,驱除无知,获取更新更美的形象:或为祖先,或为健达缚,或为天神,或为生主,或为梵,或为其他众生的形象。(4)
  注:这里描述人死后转生。
  “这个自我就是梵,由意识构成,由思想构成,由气息构成,由视觉构成,由听觉构成,由地构成,由水构成,由风构成,由空构成,由光构成,由无光构成,由欲构成,由无欲构成,由怒构成,由无怒构成,由法构成,由非法构成,由一切构成。因此人们说:‘由这构成,由那构成。’一个人变成什么,按照他的所作所为。行善者变成善人,作恶者变成恶人。因善行变成有德之人,因恶行变成有罪之人。人们说:‘人确实由欲构成。’按照欲望,形成意愿。按照意愿,从事行动。按照行动,获得业果。(5)
  “有偈颂为证:
  执著者带着业果前往思想执著处,
  直到耗尽在这世积累的任何业果,
  又从那个世界回到这个世界作业。
  “这是有欲者,下面是无欲者。他没有欲望,摆脱欲望,欲望已经实现,自我就是欲望。他的那些生命气息不离开。他就是梵,也走向梵。(6)
  “有偈颂为证:
  一旦摒弃盘踞心中的所有欲望,
  凡人达到永恒,就在这里获得梵。
  “犹如蜕下的蛇皮扔在蚁垤上,死气沉沉,躺在那里,同样,这个身体倒在那里。然而,这个无身体者是不死的生命气息,也就是梵,也就是光。”
  毗提诃国王遮那迦说道:“我赐予尊者一千头母牛!”(7)
  “有这些偈颂为证:
  这条微妙而悠远的古道,
  已经接触到我,被我发现;
  知梵的智者们获得解脱,
  沿着它,从这里上达天国。(8)
  人们说这条路依靠梵发现,
  里面有白色、蓝色、褐色、
  黄色和红色,那些知梵者、
  行善者和光辉者由此前行。(9)
  那些崇尚无知的人,
  陷入蔽目的黑暗;
  那些热衷知识的人,
  陷入更深的黑暗。(10)
  那些名为无喜的世界,
  笼罩着蔽目的黑暗,
  那些无知又无觉的人,
  死后全都前往那里。(11)
  如果一个人知道自我,
  知道自己就是这自我,
  还会有何愿望和欲求,
  为了这个身体而烦恼? (12)
  任何人若是发现和觉悟到
  这个进入身体深渊的自我,
  他便是创造一切的创世者,
  世界属于他,世界就是他。(13)
  我们在这世就已知道它,
  如果不知道,则危害巨大;
  知道它的人们获得永生,
  其他的人们则承受痛苦。(14)
  如果清晰地看到它,
  这个自我,这位神,
  过去和未来的主宰,
  也就不会躲避它。(15)
  年携带着每一天,
  在它前面不停运转;
  众神崇拜它为光中
  之光,永恒的生命。(16)
  五种以五计数的群体,
  还有空间,置于它之中;
  我确认这自我,我知道
  永生的梵,而获得永生。(17)
  注:“五种以五计数的群体”,究竟是哪些,说法不一,难以确指。实际上,可以理解为世界万物。
  如果知道它是气息的气息,
  眼睛的眼睛,耳朵的耳朵,
  思想的思想,那么,也就是
  认识了这古老而至高的梵。(18)
  唯有依靠思想看到它,
  在这里没有什么不同;
  若在这里看似不同,
  他从死亡走向死亡。(19)
  应该看到它是唯一者,
  不可测量,恒定不变;
  这自我没有污垢,不生,
  超越空间,伟大,坚定。(20)
  聪明的婆罗门认识它后,
  他就应该学会运用智慧,
  不要在言辞上费尽心思,
  因为那样只是劳累语言。(21)
  “这个不生而伟大的自我,在生命气息中,由意识构成。它躺在心中的空间,控制一切,主宰一切,成为一切之主。它不因善业而变大,也不因恶业而变小。它是一切的支配者。它是众生的统治者。它是众生的保护者。它是堤坝,维持这个世界不破裂。婆罗门通过吟诵吠陀、祭祀、布施、苦行和斋戒知道它。确实,知道了它,就成为牟尼。确实,出家人向往它的世界,而出家修行。
  “古时候,有些人知道了它,就不再渴望子嗣,心想:‘我们有了这个自我,这个世界,何必还要子嗣?’他们抛弃对儿子的渴望,对财富的渴望,对世界的渴望,而奉行游方僧的乞食生活。渴望儿子,也就是渴望财富。渴望财富,也就是渴望世界。两者都是渴望。
  “对于自我,只能称说‘不是这个,不是那个’。不可把握,因为它不可把握。不可毁灭,因为它不可毁灭。不可接触,因为它不可接触。不受束缚,不受侵扰,不受伤害。
  “‘我做了恶事’或‘我做了善事’,这两者都不能越过它,而它越过这两者。无论做事或不做事,都不会烧灼它。(22)
  “有梨俱颂诗为证:
  知梵者永恒的伟大性,
  不因业而变大或变小;
  知道了它的这种性质,
  就不会受到恶业污染。
  “因此,知道了这样,就会平静,随和,冷静,宽容,沉静。他在自身中看到自我,视一切为自我。罪恶不能越过他,而他越过一切罪恶。罪恶不能烧灼他,而他烧灼一切罪恶。他摆脱罪恶,摆脱污垢,摆脱疑惑,成为婆罗门。这是梵界,大王啊!你已经获得它。”耶若伏吉耶说完这些。
  “我将毗提诃国民众连同我自己都赐予尊者,作为你的奴仆。”(23)
  这个不生而伟大的自我是吃食物者,赐予财富者。任何人知道这样,他就会获得财富。(24)
  这个不生而伟大的自我不老,不死,永恒,无畏,就是梵。确实,无畏就是梵。任何人知道这样,他就会成为无畏的梵。(25)
  第五梵书
  耶若伏吉耶有两位妻子:梅怛丽依和迦旃耶尼。她俩之中,梅怛丽依是女梵论者,而迦旃耶尼只懂得妇道。这时,耶若伏吉耶准备脱离家居生活。(1)
  注:这第五梵书与第二章第四梵书内容相同,而文本稍有差异。
  耶若伏吉耶说道:“梅怛丽依啊,我要脱离家居生活了。让我为你和迦旃耶尼做好安排吧!”(2)
  梅怛丽依说道:“尊者啊,如果这充满财富的整个大地都属于我,我会由此获得永生吗?”耶若伏吉耶回答说:“不会。你的生活会像富人的生活,但不可能指望依靠财富获得永生。”(3)
  梅怛丽依说道:“如果依靠它,我不能获得永生,那我要它有什么用?尊者啊,请将你知道的告诉我!”(4)
  耶若伏吉耶说道:“你确实可爱。你这样说,更添可爱。好吧,我给你解释。但在我解释时,你要沉思!”(5)
  于是,他说道:“哦,确实,不是因为爱丈夫而丈夫可爱,是因为爱自我而丈夫可爱。哦,确实,不是因为爱妻子而妻子可爱,是因为爱自我而妻子可爱。哦,确实,不是因为爱儿子而儿子可爱,是因为爱自我而儿子可爱。哦,确实,不是因为爱财富而财富可爱,是因为爱自我而财富可爱。哦,确实,不是因为爱牲畜而牲畜可爱,是因为爱自我而牲畜可爱。哦,确实,不是因为爱婆罗门性而婆罗门性可爱,是因为爱自我而婆罗门性可爱。哦,确实,不是因为爱刹帝利性而刹帝利性可爱,是因为爱自我而刹帝利性可爱。哦,确实,不是因为爱这些世界而这些世界可爱,是因为爱自我而这些世界可爱。哦,确实,不是因为爱这些天神而这些天神可爱,是因为爱自我而这些天神可爱。哦,确实,不是因为爱这些吠陀而这些吠陀可爱,是因为爱自我而这些吠陀可爱。哦,确实,不是因为爱众生而众生可爱,是因为爱自我而众生可爱。哦,确实,不是因为爱一切而一切可爱,是因为爱自我而一切可爱。哦,确实,应当观看、谛听、思考和沉思自我。梅怛丽依啊,确实,依靠观看、谛听、思考和沉思自我,得知世界所有一切。(6)
  “若有人认为婆罗门性在自我之外的别处,婆罗门性就会抛弃他。若有人认为刹帝利性在自我之外的别处,刹帝利性就会抛弃他。若有人认为这些世界在自我之外的别处,这些世界就会抛弃他。若有人认为这些天神在自我之外的别处,这些天神就会抛弃他。若有人认为这些吠陀在自我之外的别处,这些吠陀就会抛弃他。若有人认为众生在自我之外的别处,众生就会抛弃他。若有人认为一切在自我之外的别处,一切就会抛弃他。这婆罗门性,这刹帝利性,这些世界,这些天神,这些吠陀,这众生,这一切,全都是这自我。(7)
  “如同击鼓,外现的声音不能把握,而把握这鼓或击鼓者,便能把握这声音。(8)
  “如同吹螺号,外现的声音不能把握,而把握这螺号或吹螺号者,便能把握这声音。(9)
  “如同弹琵琶,外现的声音不能把握,而把握这琵琶或弹琵琶者,便能把握这声音。(10)
  “犹如湿柴置于火中,冒出烟雾,哦!同样,从这伟大的存在的呼吸中产生《梨俱吠陀》、《夜柔吠陀》、《娑摩吠陀》、《阿达婆安吉罗》、史诗、往世书、知识、奥义书、偈颂、经文、注释、注疏、祭祀、祭品、食物、饮料、这个世界、另一个世界和一切众生。确实,从它的呼吸中产生这一切。(11)
  “犹如大海是一切水的归宿,同样,皮肤是一切触的归宿,鼻孔是一切香的归宿,舌头是一切味的归宿,眼睛是一切色的归宿,耳朵是一切声的归宿,思想是一切意愿的归宿,心是一切知识的归宿,双手是一切行动的归宿,生殖器是一切欢喜的归宿,肛门是一切排泄物的归宿,双足是一切行走的归宿,语言是一切吠陀的归宿。(12)
  “犹如盐块无内无外,完全是味的总汇,哦!同样,这自我无内无外,完全是意识的总汇。它从那些存在物中出现,又随同它们消失。一旦去世,便无知觉。哦!我说了这些。”耶若伏吉耶说完这些。(13)
  梅怛丽依说道:“尊者啊,你令我困惑至极。我确实不能理解这个。”他回答说:“哦,我不说令人困惑的话。哦,这个自我不会毁灭,具有不可毁灭性。(14)
  “只要仿佛有二重性,那么,这个嗅另一个,这个看另一个,这个听另一个,这个欢迎另一个,这个想念另一个,这个知道另一个。一旦一切都成为自我,那么,依靠什么嗅谁?依靠什么看谁?依靠什么听谁?依靠什么欢迎谁?依靠什么想念谁?依靠什么知道谁?依靠它而知道这一切,而依靠什么知道它?对于自我,只能称说:‘不是这个,不是那个’。不可把握,因为它不可把握。不可毁灭,因为它不可毁灭。不可接触,因为它不可接触。不受束缚,不受侵扰,不受伤害。哦,依靠什么知道这位知道者?这就是我提供给你的教导,梅怛丽依啊!哦,这就是永生。”说完,耶若伏吉耶离家出走。(15)
  第六梵书
  下面是师承:宝迪摩希耶师承高波婆那。高波婆那师承宝迪摩希耶。宝迪摩希耶师承高波婆那。高波婆那师承橋尸迦。橋尸迦师承香底利耶。香底利耶师承橋尸迦和乔答摩。乔答摩(1)
  师承阿耆尼吠希那。阿耆尼吠希那师承伽尔吉耶。伽尔吉耶师承伽尔吉耶。伽尔吉耶师承乔答摩。乔答摩师承塞多婆。塞多婆师承巴罗舍利亚耶那。巴罗舍利亚耶那师承伽尔吉亚耶那。伽尔吉亚耶那师承乌达罗迦耶那。乌达罗迦耶那师承贾巴罗耶那。贾巴罗耶那师承摩提衍迪那耶那。摩提衍迪那耶那师承肖迦罗耶那。 肖迦罗耶那师承迦夏耶那。迦夏耶那师承沙耶迦耶那。沙耶迦耶那师承橋尸迦耶尼。橋尸迦耶尼(2)
  师承克利多橋尸迦。克利多橋尸迦师承巴罗舍利耶那。巴罗舍利耶那师承巴罗舍利耶。巴罗舍利耶师承贾杜迦尔尼耶。贾杜迦尔尼耶师承阿苏罗耶那和耶斯迦。阿苏罗耶那师承特雷婆尼。特雷婆尼师承奥波旃达尼。奥波旃达尼师承阿苏利。阿苏利师承婆罗堕遮。婆罗堕遮师承阿特雷耶。阿特雷耶师承曼迪。曼迪师承乔答摩。乔答摩师承乔答摩。乔答摩师承婆蹉。婆蹉师承香底利耶。香底利耶师承盖索利耶·迦比耶。盖索利耶·迦比耶师承古摩罗·诃利多。古摩罗·诃利多师承伽罗婆。伽罗婆师承维陀尔毗冈底利耶。维陀尔毗冈底利耶师承婆蹉那波特·巴婆罗婆。婆蹉那波特·巴婆罗婆师承波亭·肖跋罗。波亭·肖跋罗师承阿亚希耶·安吉罗娑。阿亚希耶·安吉罗娑师承阿菩提·特瓦希多罗。阿菩提·特瓦希多罗师承维希婆卢波·特瓦希多罗。维希婆卢波·特瓦希多罗师承双马童。双马童师承达提衍·阿达婆那。达提衍·阿达婆那师承阿达凡·代婆。阿达凡·代婆师承摩利底瑜·波拉达温沙那。摩利底瑜·波拉达温沙那师承波罗达温沙那。波罗达温沙那师承埃迦尔希。埃迦尔希师承维波罗吉提。维波罗吉提师承毗耶希提。毗耶希提师承沙那卢。沙那卢师承沙那多那。沙那多那师承沙那伽。沙那伽师承至上者。至上者师承梵。梵是自生者。向梵致敬! (3)
  第 五 章
  第一梵书
  那里圆满,这里圆满,
  从圆满走向圆满;
  从圆满中取出圆满,
  它依然保持圆满。
  “唵!梵是空,古老的空。空中有风。”高罗维亚耶尼之子这样说。
  这是吠陀。婆罗门都知道,通过它知道应知者。(1)
  第二梵书
  生主的三支后裔天神、凡人和阿修罗曾经作为梵行者,住在父亲生主那里。梵行期满后,天神们说道:“请您给我们指示。”于是,生主对他们说了一个音节:“Da。”然后,问道:“你们理解吗?”他们回答说:“我们理解。您对我们说:‘你们要自制(dāmyata) ! ’”生主说道:“唵!你们已经理解。”(1)
  注:“梵行者”指学生。按照婆罗门教,人生的第一阶段是梵行期,即拜师求学。
  然后,凡人们对生主说道:“请您给我们指示。”生主对他们说了一个音节:“Da。”然后,问道:“你们理解吗?”他们回答说:“我们理解。您对我们说:‘你们要施舍(datta)! ’”生主说道:“ 唵!你们已经理解。”(2)
  然后,阿修罗们对生主说道:“请您给我们指示。”生主对他们说了一个音节:‘Da。”然后,问道:“你们理解吗?”他们回答说:“我们理解。您对我们说:‘你们要仁慈(dayadhvam) ! ’”生主说道:“唵!你们已经理解。”
  作为天国之声的雷鸣回响着:“Da! Da! Da!”也就是“你们要自制!你们要施舍!你们要仁慈!”因此,应该学会这三者:自制、施舍和仁慈。(3)
  第三梵书
  心就是这位生主。它是梵。它是一切。心(hrdayam)由三个音节组成。Hr是一个音节。知道这样,自己人和其他人都会为他带来(abhiharanti)礼物。da是一个音节。知道这样,自己人和其他人都会给(dadati)他礼物。yam是一个音节。知道这样,他就会走向(eti)天国世界。(1)
  第四梵书
  它就是自身,就是那个,就是真实。知道这个最早产生的、伟大而奇妙的梵是真实,他就战胜这些世界。知道这个最早产生的、伟大而奇妙的梵是真实,他怎么会被战胜?因为梵是真实。(1)
  第五梵书
  确实,在太初,只有水。这些水创造真实。真实是梵。梵创造生主。生主创造众天神。确实,众天神崇拜真实。真实(satyam)由三个音节组成。sa是一个音节。ti是一个音节。yam是一个音节。第一个和末一个音节构成真实,中间一个音节是不真实。不真实的两边被真实夹住,而变成真实。任何人知道这样,不真实就不会伤害他。(1)
  真实就是那个太阳。在太阳光轮中的这个原人和在右眼中的这个原人互相依存。这个通过光线依附那个,那个通过气息依附这个。人即将去世时,看到那个光轮清澈,那些光线不再降临他。(2)
  在那个光轮中的这个原人,bhūh(“地”)是他的头。一个头,也就一个音节。bhuvah(“空”)是他的双臂。双臂,也就是两个音节(bhu-vah)。 svah(“天”)是他的双足。双足,也就两个音节(suah)。他的奥义是ahan(“每天”)。任何人知道这样,他就会消灭(hanti)和摆脱(jahāti)罪恶。
  在右眼中的这个原人,bhuh(“地”)是他的头。一个头,也就一个音节。bhuvah(“空”)是他的双臂。双臂,也就两个音节。svah(“天”)是他的双足。双足,也就两个音节。他的奥义是aham(“我”)。任何人知道这样,他就会消灭(hanti)和摆脱(jahāti)罪恶。
  第六梵书
  这个原人由思想构成,以光为真实,居于内心中,如同米粒或麦粒。他是一切的主宰,一切的君主,统治无论是什么的所有这一切。(1)
  第七梵书
  人们说:“闪电是梵。”由于撕裂(vidāna),它是闪电(vidyut)。任何人知道这样,它就为他撕裂(vidyati)罪恶。闪电确实是梵。(1)
  第八梵书
  应该崇拜语言为母牛。它有四个乳房:svāhā (“娑婆诃”)、vasat(“婆娑”) 、 hanta (“亨多”)和svadhā(“娑婆陀”)。天神依靠svāhā和vasat两个乳房生活。凡人依靠hanta生活。祖先依靠svadhā生活。它的公牛是气息。牛犊是思想。(1)
  注:这里描述四个感叹词。Svāhā和vasat是用于祭神的感叹词,svadhā是用于祭祖的感叹词,hanta是日常使用的感叹词。
  第九梵书
  这个名为一切人的火在人体中,消化吃下的食物。捂住双耳,能听到它的声音。而在去世时,则听不到它的声音。(1)
  第十梵书
  确实,人一旦离开这个世界,他进入风。风为他敞开车轮般的孔穴。通过这个孔穴,他上升,到达太阳。太阳为他敞开兰跋罗鼓般的孔穴。通过这个孔穴,他上升,到达月亮。月亮为他敞开冬杜毗鼓般的孔穴。通过这个孔穴,他上升,到达没有烦恼、没有霜雪的世界。在这里,他居住永恒的岁月。(1)
  注:兰跋罗(lambara)和冬杜毗(dundubhi)均为鼓名。
  第十一梵书
  确实,承受病痛折磨是最高苦行。知道这样,他就会赢得最高世界。确实,将死人抬往森林是最高苦行。知道这样,他就会赢得最高世界。确实,将死人安置火上是最高苦行。知道这样,他就会赢得最高世界。(1)
  第十二梵书
  一些人说:“食物是梵。”不是这样,因为缺了生命,食物就会腐烂。一些人说:“生命就是梵。”不是这样,因为缺了食物,生命就会枯竭。只有这两位神灵合二为一,才达到最高状态。波罗特利陀为此询问父亲:“我怎么能对知道这样的人行善或作恶?”父亲摆手说道:“波罗特利陀啊,不要这样说!有谁将这两者合二为一,而达到最高状态?”然后,他这样说:“这是vi。确实,食物是vi,因为一切众生进入(vistāni)食物中。这是ram。确实,生命是ram,因为一切众生乐(ramante)在生命中。任何人知道这样,一切众生就会进入他,乐在他之中。”(1)
  注:vi和ram合成动词viram(停止、住口)。这可能是父亲摆手表示的意思:“住口,不要这样说!”而他又用这个词来解析一切众生的性质。
  第十三梵书
  赞歌(uktha)。确实,生命气息就是赞歌,因为生命气息撑起(utthāpayati)所有这一切。任何人知道这样,他就会生出通晓赞歌的儿子;就会与赞歌结合,赢得赞歌的世界。(1)
  夜柔(yajus)。确实,生命气息就是夜柔,因为一切众生与生命气息结合(yujyante)。任何人知道这样,一切众生就会与他结合,使他成为优越者;他就会与夜柔结合,赢得夜柔世界。(2)
  娑摩(sāman)。确实,生命气息就是娑摩,因为一切众生与生命气息结合(samyañci)。任何人知道这样,一切众生就会与他结合,使他成为优越者;他就会与娑摩结合,赢得娑摩世界。(3)
  刹帝利性(ksatra)。确实,生命气息就是刹帝利性,因为生命气息确实就是刹帝利性。因为生命气息保护(trāyate)人免遭伤害(ksanitu)。任何人知道这样,他就会获得无须他人保护(atra)的刹帝利性;就会与刹帝利性结合,赢得刹帝利性的世界。(4)
  第十四梵书
  大地(bhū-mi)、空中(an-ta-ri-ksa)和天空(dy-au)共有八个音节。确实,八个音节是构成伽耶特利诗律的一个诗行。因此,它的诗行也包含那些。任何人知道它的诗行这样,他就获得这三界中所有一切。(1)
  注:伽耶特利是《梨俱吠陀》的一种诗律:每一首由三行组成,每行八个音节。“三界”指地上世界、空中世界和天上世界。
  梨俱(r-cah)、夜柔(ya-jūm-si)和娑摩(sā-mā-ni)共有八个音节。确实,八个音节构成伽耶特利诗律的一个诗行。因此,它的诗行也包含那些。任何人知道它的诗行这样,他就获得这三吠陀具有的一切。(2)
  注:梨俱(rc)、夜柔(yaj us)和娑摩(sāman)在这里使用的是复数形式,故而总共八个音节。
  元气(prā-na)、下气(a-pā-na)和行气(vy-ā-na)共有八个音节。确实,八个音节构成伽耶特利诗律的一个诗行。因此,它的诗行也包含那些。任何人知道它的诗行这样,他就获得这生命具有的一切。
  它显现的第四行就是那个在尘埃之上闪耀光辉者。确实,这就是第四行。称为“显现的诗行”,因为它仿佛可见。称为“在尘埃之上”,因为它确实在一切尘埃之上闪耀光辉。任何人知道这个诗行这样,他的财富和荣誉就会闪耀。(3)
  注:“在尘埃之上闪耀光辉者”指太阳。《梨俱吠陀》诗律大多由四行(或称四个音步)组成,因而这里想象伽耶特利诗律还有第四行。
  伽耶特利诗律立足于这个在尘埃之上显现的第四行。而这第四行立足于真实。真实就是眼睛,因为真实确实就是眼睛。如果两个人发生争论,一个人说“我看到”,另一个人说“我听到”,那么,我们肯定会信任那个说“我看到”的人。
  而真实又立足于力量。生命气息就是力量。这样,真实立足于生命气息。因此,人们说力量比真实更强大。正是这样,伽耶特利诗律立足于自我。它保护自己的家族。生命气息就是家族。它保护那些生命气息。正是因为它保护(tatre)家族(gaya),得名伽耶特利(Gāyatrī)。人们吟诵的伽耶特利诗律也是这样。无论为谁吟诵,都会保护那个人的生命气息。(4)
  一些人将沙维特利诗律作为阿奴湿图朴诗律吟诵,说道:“语言是阿奴湿图朴,我们就按照这种语言吟诵。”不应该这样做,而应该将沙维特利诗律作为伽耶特利诗律吟诵。确实,即使有人知道这样,而获得很多礼物,也不能与伽耶特利诗律中的任何一个诗行相比。(5)
  注:阿奴湿图朴(Anustubh)诗律由四行组成,每行八个音节。这种诗律后来也用于统称每行八个音节的诗律,无论诗中含有多少行。
  如果有人获得充满一切的这三界,他也只是获得它的第一行。如果有人获得这三吠陀具有的一切,他也只是获得它的第二行。如果有人获得这生命具有的一切,他也只是获得它的第三行。而它显现的第四行就是那个在尘埃之上闪耀光辉者,任何人都不能获得。确实,从哪儿能获得这样的礼物? (6)
  这是对它的礼赞:“伽耶特利啊!你有一足,两足,三足,四足。你没有足,因为你不行走。向你显现在尘埃之上的第四足致敬!”
  如果憎恨某人,可以这样说:“别让这个人获得这个!”或者,“别让这个人的愿望实现!”对于这样的礼赞者,那个人的愿望也就不能实现。或者,可以这样说:“愿我获得这个。”(7)
  毗提诃国王遮那迦曾对菩迪罗·阿湿婆多罗希维说:“嗨,你说自己通晓伽耶特利,怎么会变成一头负重的象?”他回答是:“大王啊,我不知道它的嘴。”确实,火是它的嘴。无论投入火中多少燃料,它都会将它们全部焚烧。任何人知道这样,即使犯有很多罪愆,他也会将它们全部焚烧,获得纯洁、清净、不老和永生。(8)
  第十五梵书
  真理的面容覆盖着金盘,普善啊!
  我遵奉真理,请你揭开它,让我看到。(1)
  注:普善(Pūsan,词义为养育者)是太阳神之一。
  普善!唯一的仙人!控制者!太阳!
  生主之子!请放出光芒,聚合光辉!
  我看到了你的极其美好的形象,
  那个,其中那个原人,我就是他。(2)
  注:“太阳中的那个原人”指至高自我。“我就是他”,指个体自我与至高自我同一。
  风永不停息,永不灭寂,
  而身体最终化为灰烬,
  唵!心啊!请记住这事!
  心啊!记住!记住这事! (3)
  注:“风”指维持生命的气息。这里译为“心”的kratu一词是个多义词,含有祭祀、智力、决心和意志等意义。
  火啊!带我们遵循正道,走向繁荣,
  天神啊!你知道我们的一切行为;
  请你为我们驱除阴险的罪恶吧,
  我们会献给你至高无上的赞歌。(4)
  注:这首颂诗见《梨俱吠陀》1.189.1。
  第 六 章
  第一梵书
  知道最伟大者和最优秀者,他就会成为最伟大者和最优秀者。气息确实是最伟大者和最优秀者。知道这样,他就会成为自己人中,或者他愿意,也成为其他人中最伟大者和最优秀者。(1)
  知道最富有者,他就会成为最富有者。语言确实是最富有者。知道这样,他就会成为自己人中,或者他愿意,也成为其他人中最富有者。(2)
  知道根基,他就能立足于平坦之地和崎岖之地。眼睛确实是根基。因为人依靠眼睛,立足于平坦之地和崎岖之地。知道这样,他就能立足于平坦之地和崎岖之地。(3)
  知道成功,他怀有的愿望就会成功。耳朵确实是成功(sampat)。因为所有的吠陀都汇集(abhisampat)耳朵。知道这样,他怀有的愿望就会成功。(4)
  知道居处,他就会成为自己人和其他人的居处。思想确实是居处。知道这样,他就会成为自己人和其他人的居处。(5)
  知道生殖,他的后代和牲畜就会繁衍。精液确实是生殖。知道这样,他的后代和牲畜就会繁衍。(6)
  曾经,众气息争论谁更优秀,来到梵那里,说道:“我们之中谁更优秀?”梵回答说:“谁离开后,这个身体的状况就变得最差,那么,它就在你们之中最优秀。”(7)
  注:“众气息”指上述六种生命因素:气息、语言、眼睛、耳朵、思想和精液。
  于是,语言离开。它外出一年后回来,问道:“没有我,你们生活得怎样?”它们回答说:“就像哑巴,不说话,但仍用气息呼吸,用眼睛观看,用耳朵听取,用思想思考,用精液生殖。”这样,语言进入身体。(8)
  然后,眼睛离开。它外出一年后回来,问道:“没有我,你们生活得怎样?”它们回答说:“就像瞎子,看不见,但仍用气息呼吸,用语言说话,用耳朵听取,用思想思考,用精液生殖。”这样,眼睛进入身体。(9)
  然后,耳朵离开。它外出一年后回来,问道:“没有我,你们生活得怎样?”它们回答说:“就像聋子,听不见,但仍用气息呼吸,用语言说话,用眼睛观看,用思想思考,用精液生殖。”这样,耳朵进入身体。(10)
  然后,思想离开。它外出一年后回来,问道:“没有我,你们生活得怎样?”它们回答说:“就像傻子,不思考,但仍用气息呼吸,用语言说话,用眼睛观看,用耳朵听取,用精液生殖。”这样,思想进入身体。(11)
  然后,精液离开。它外出一年后回来,问道:“没有我,你们生活得怎样?”它们回答说:“就像阉人,不能用精液生殖,但仍用气息呼吸,用语言说话,用眼睛观看,用耳朵听取,用思想思考。”这样,精液进入身体。(12)
  然后,气息准备离开。如同一匹高大的信度骏马拽起那些拴马桩,它拽起其他那些气息。于是,它们说道:“尊者啊,别离开!离开了你,我们无法生活。”“那么,你们要向我进贡。”“好吧!”(13)
  于是,语言说道:“就像我是最富有者那样,你是最富有者。”眼睛说道:“就像我是根基那样,你是根基。”耳朵说道:“就像我是成功那样,你是成功。”思想说道:“就像我是居处那样,你是居处。”精液说道:“就像我是生殖那样,你是生殖。”
  气息问道:“我的食物是什么?衣服是什么?”“这里的所有一切,乃至狗、昆虫、蠕虫和飞鸟,都是你的食物。水是你的衣服。”
  若有人知道气息(ana)的食物(anna)这样,那么,对他来说,没有什么可食者不是食物,没有什么接受的可食者不是食物。因此,精通吠陀的智者们在吃前和吃后,啜水漱口,认为这样能使气息(ana)不裸露(anagna)。 (14)
  注:“气息”一词前面都使用prāna,这里使用ana,为了让它与“食物”和“不裸露”产生联系。饭前饭后啜水漱口,也就是用水覆盖气息,让它获得衣服而不裸露。
  第二梵书
  阿卢尼之子希婆多盖杜来到般遮罗族的集会上。他走近受人侍奉的波罗婆诃那·遮婆利。遮婆利看到他,便说道:“孩子啊!”他回答说:“先生!”“你的父亲教你吗?”他回答说:“是的。”(1)
  “你知道人们死后怎样分别前往各处吗?”他回答说:“不知道。”
  “你知道他们又怎样返回这个世界吗?”他回答说:“不知道。”
  “你知道那个世界怎么会不充满,即使人们一再前往那里?”他回答说:“不知道。”
  “你知道在哪次供奉祭品时,水会使用人的语言,起身说话?”他回答说:“不知道。”
  “你知道怎样抵达天神之路或祖先之路,或者说,做了什么,能抵达天神之路或祖先之路?因为我们曾听仙人说:
  ‘我听说凡人的两条路:
  祖先之路和天神之路;
  所有一切依靠这两条路,
  在天地父母之间活动。’”
  他回答说:“对所有这些,我一无所知。”(2)
  于是,遮婆利邀请他住下。而这孩子不理会这个邀请,迅速离去。他回到父亲那里,说道:“确实,您以前说我受过教育。”“怎么啦?聪明的孩子!”“那个刹帝利问了我五个问题,我一个也回答不出。”“哪些问题?”“这些问题。”他学说了一遍。(3)
  父亲说道:“你应该了解我。我已经将我所知道的一切都教给你了。来吧,让我俩去住在那里,作为梵行者。”“你就自己去吧!”
  注:“作为梵行者”指充当学生。
  于是,乔答摩来到波罗婆诃那·遮婆利那里。遮婆利请他入座,又吩咐为他端上水,依礼向他表示欢迎。然后,对他说道:“我们赐给尊者乔答摩一个恩惠。”(4)
  注:乔答摩是阿卢尼的族姓。
  他回答说:“你已许诺赐给我恩惠,那就告诉我你对我的儿子所说的那些话吧!”(5)
  遮婆利说道:“这是天神选择的恩惠,乔答摩啊!你就选择凡人的恩惠吧!”(6)
  他回答说:“众所周知,我拥有大量的金子、牛、马、女仆、毛毯和衣服。您不要不舍得给予我更丰富的无限者和无边者。”“那么,你就按照常规表达愿望,乔答摩啊!”“我拜你为师。”确实,自古以来,用这样的方式拜师求学。于是,他作为学生住下。(7)
  遮婆利说:“正像你的祖辈那样,乔答摩啊,你别怪罪我们。这种知识在此之前,从未出现在婆罗门中,而我会将它传授给你。因为你既然已经这样说了,谁还能拒绝你? (8)
  注:遮婆利是刹帝利种姓,阿卢尼是婆罗门种姓。
  “确实,乔答摩啊,那个世界是火。确实,太阳是它的燃料。那些光线是烟。白昼是火焰。方位是火炭。中间方位是火花。众天神向这个火中祭供信仰。从信仰这个祭品中,产生苏摩王。(9)
  注:“苏摩王”指月亮。
  “确实,乔答摩啊,雨神是火。确实,年是它的燃料。云是烟。闪电是火焰。雷是火炭。雷声是火花。众天神向这个火中祭供苏摩王。从苏摩王这个祭品中,产生雨。(10)
  “确实,乔答摩啊,这个世界是火。确实,大地是它的燃料。火是烟。夜晚是火焰。月亮是火炭。星星是火花。众天神向这个火中祭供雨。从雨这个祭品中,产生食物。(11)
  “确实,乔答摩啊,人是火。确实,张嘴是它的燃料。气息是烟。语言是火焰。眼睛是火炭。耳朵是火花。众天神向这个火中祭供食物。从食物这个祭品中,产生精液。(12)
  “确实,乔答摩啊,女人是火。确实,阴户是她的燃料。阴毛是烟。子宫是火焰。进入她是火炭。兴奋是火花。众天神向这个火中祭供精液。从精液这个祭品中,产生人。他活够寿命,到时候死去。(13)
  注:这里回答了前面提到的“在哪次供奉祭品时,水(‘精液’)会使用人的语言,起身说话”的问题。
  “然后,人们带他到火那儿。他的火也就成为火。燃料是燃料。烟是烟。火焰是火焰。火炭是火炭。火花是火花。众天神向这个火中祭供人。从人这个祭品中,产生肤色光亮的人。(14)
  注:“带他到火那儿”,也就是为他举行火葬。
  “知道这样,在森林中崇拜信仰和真理,他们便进入火焰。从火焰进入白昼。从白昼进入白半月。从白半月进入太阳北行的六个月。从这六个月进入天神世界。从天神世界进入太阳。从太阳进入闪电。由思想构成的原人来到闪电那里,将它们带往梵界。他们在梵界长久居住,不再返回。(15)
  “那些依靠祭祀、布施和苦行赢得世界的人,他们便进入烟。从烟进入黑夜。从黑夜进入黑半月。从黑半月进入太阳南行的六个月。从这六个月进入祖先世界。从祖先世界进入月亮。到达月亮,他们变成食物。在那里,如同对苏摩王说:‘你增长吧!你亏损吧!’众天神享用他们。过后,他们返回空中。从空进入风。从风进入雨。从雨进入大地。到达大地,他们变成食物。他们又被祭供于人的火,然后,在女人的火中出生。这样,他们不断准备进入这些世界,循环不已。
  注:这里也回答了前面提到“那个世界怎么会不充满”的问题,因为除了那些知梵者摆脱轮回,不再返回外,其他的人都来而复去。
  “然而,那些不知道这两条路的人,他们变成蛆虫、飞虫和啮噬类动物。”(16)
  第三梵书
  如果一个人想要变得伟大,他应该守戒十二天,在太阳北行期间的白半月中,选择一个吉日,将各种药草和果子放入优昙木制的杯盘中,洒扫和涂抹周围,安置祭火,铺设圣草,按照规则备好酥油,在阳性星宿下,搅拌混合饮料,然后,向火中浇灌酥油:
  注:“搅拌混合饮料”,指将各种药草和果子捣碎,搅拌成混合饮料。
  在你之中,横堵着许多天神,
  火神啊,他们扼杀人的愿望;
  我让他们分享祭品,心满意足,
  他们也就会让我满足一切愿望。
  娑婆诃!
  横堵着的那位天神,
  说道:“我安排一切!”
  我向你祭供酥油,
  如同倾泻的急流!
  娑婆诃! (1)
  向火中浇灌酥油,念诵道:“献给最伟大者,娑婆诃!献给最优秀者,娑婆诃!”将剩余的酥油浇入混合饮料。这是献给气息,娑婆诃!
  向火中浇灌酥油,念诵道:“献给最富有者,娑婆诃!”将剩余的酥油浇入混合饮料。这是献给语言,娑婆诃!
  向火中浇灌酥油,念诵道:“献给根基,娑婆诃!”将剩余的酥油浇入混合饮料。这是献给眼睛,娑婆诃!
  向火中浇灌酥油,念诵道:“献给成功,娑婆诃!”将剩余的酥油浇入混合饮料。这是献给耳朵,娑婆诃!
  向火中浇灌酥油,念诵道:“献给居处,娑婆诃!”将剩余的酥油浇入混合饮料。这是献给思想,娑婆诃!
  向火中浇灌酥油,念诵道:“献给生殖,娑婆诃!”将剩余的饮料浇入混合饮料。这是献给精液,娑婆诃!
  这样,每次向火中浇灌酥油,将剩余的酥油浇入混合饮料。(2)
  向火中浇灌酥油,念诵道:“献给火,娑婆诃!”将剩余的酥油浇入混合饮料。
  向火中浇灌酥油,念诵道:“献给苏摩汁,娑摩诃!”将剩余的酥油浇入混合饮料。
  向火中浇灌酥油,念诵道:“献给地,娑摩诃!”将剩余的酥油浇入混合饮料。
  向火中浇灌酥油,念诵道:“献给空,娑摩诃!”将剩余的酥油浇入混合饮料。
  向火中浇灌酥油,念诵道:“献给天,娑婆诃!”将剩余的酥油浇入混合饮料。
  向火中浇灌酥油,念诵道:“献给地、空和天,娑婆诃!”将剩余的酥油浇入混合饮料。
  向火中浇灌酥油,念诵道:“献给婆罗门性,娑婆诃!”将剩余的酥油浇入混合饮料。
  向火中浇灌酥油,念诵道:“献给刹帝利性,娑婆诃!”将剩余的酥油浇入混合饮料。
  向火中浇灌酥油,念诵道:“献给过去,娑婆诃!”将剩余的酥油浇入混合饮料。
  向火中浇灌酥油,念诵道:“献给未来,娑婆诃!”将剩余的酥油浇入混合饮料。
  向火中浇灌酥油,念诵道:“献给宇宙,娑婆诃!”将剩余的酥油浇入混合饮料。
  向火中浇灌酥油,念诵道:“献给一切,娑婆诃!”将剩余的酥油浇入混合饮料。
  向火中浇灌酥油,念诵道:“献给生主,娑婆诃!”将剩余的酥油浇入混合饮料。(3)
  然后,接触混合饮料,说道:“你是活动者。你是燃烧者。你是圆满者。你是坚定者。你是唯一的归宿。你制造哼声。你发出哼声。你是歌唱。你歌唱。你召唤。你应答。你是云中闪电。你遍及一切。你统治一切。你是食物。你是光。你是终结。你是总汇。”(4)
  注:“哼声”(him)指诵唱娑摩赞歌开始时的发声。
  然后,举起混合饮料,说道:“你知道一切。我们也知道你的伟大。因为他是国王,主宰者,统治者,愿他让我成为国王,主宰者,统治者!”(5)
  然后,啜饮混合饮料,念诵道:
  优秀的沙维特利神——
  风带给正直者甜蜜,
  河流也带给他甜蜜,
  愿药草给我们甜蜜!
  地,娑婆诃!
  我们沉思他的光辉——
  愿夜晚和早晨甜蜜,
  愿大地的尘埃甜蜜,
  愿天父给我们甜蜜!
  空,娑婆诃!
  他激发我们的智慧——
  愿树木给我们甜蜜,
  愿太阳给我们甜蜜,
  愿母牛给我们甜蜜!
  天,娑婆诃!
  注:以上每首中的第一行,合成一节颂诗,见《梨俱吠陀》3. 62. 10。每首的中间三行各自为一节颂诗,见《梨俱吠陀》1. 90. 6—8。
  念诵完毕“沙维特利”颂诗和“甜蜜”颂诗后,说道:“愿我成为所有这一切,地、空和天,娑婆诃!”最后,喝下混合饮料,洗手,在火的后面躺下,头朝东方。第二天早晨,敬拜太阳,说道:“你是四面八方中唯一的白莲花。愿我成为人间唯一的白莲花。”然后,他回来,坐在火的后面,默诵师承。(6)
  乌达罗迦·阿卢尼将这些告诉自己的学生婆遮萨奈耶·耶若伏吉耶后,说道:“即使有人将这泼洒在枯树桩上,也会长出枝叶。”(7)
  婆遮萨奈耶·耶若伏吉耶将这些告诉自己的学生摩杜迦·般吉耶后,说道:“即使有人将这泼洒在枯树桩上,也会长出枝叶。”(8)
  摩杜迦·般吉耶将这些告诉自己的学生朱罗·跋伽维提后,说道:“即使有人将这泼洒在枯树桩上,也会长出枝叶。”(9)
  朱罗·跋伽维提将这些告诉自己的学生遮那迦·阿耶斯杜那后,说道:“即使有人将这泼洒在枯树桩上,也会长出枝叶。”(10)
  遮那迦·阿耶斯杜那将这些告诉自己的学生萨谛耶迦摩·贾巴罗后,说道:“即使有人将这泼洒在枯树桩上,也会长出枝叶。”(11)
  萨谛耶迦摩·贾巴罗将这些告诉自己的学生们后,说道:“即使将这泼洒在枯树桩上,也会长出枝叶。”
  不能将这些传授给非儿子或非弟子。(12)
  注:强调父子和师生之间秘密传承,也见《歌者奥义书》3.11.5,《白骡奥义书》6. 22和《弥勒奥义书》6.29。
  有四种优昙木制祭祀用品:优昙木勺、优昙木盆、优昙木柴和一对优昙木搅棒。有十种栽培的谷物:稻米、大麦、芝麻、蚕豆、玉米、芥子、小麦、扁豆、豌豆和荚豆。将这些谷物捣碎后,和上凝乳、蜜和酥油,向祭火供奉酥油祭品。(13)
  第四梵书
  确实,万物的精华是大地。大地的精华是水。水的精华是植物。植物的精华是花。花的精华是果实。果实的精华是人。人的精华是精液。(1)
  生主思忖道:“哦,让我为它设计一个安身处吧!”他创造了女人。创造出女人后,他俯身侍奉她。因此,人们应该俯身侍奉女人。他伸展自己前面的石杵,用它使这个女人怀孕。(2)
  注:“为它设计”,指为精液设计。“石杵”指用于压榨苏摩汁的石杵,这里用作隐喻。
  她的阴户是祭坛,阴毛是祭草,表皮是压榨苏摩汁之处,两片阴唇是中间点燃的火。确实,知道这样,与女人交媾,他获得的世界如同举行婆遮贝耶祭祀者获得的世界。他能获取女人的功德。而不知道这样,与女人交媾,则女人获取他的功德。(3)
  注:“知道这样”,指知道交媾的祭祀意义。
  确实,乌达罗迦·阿卢尼知道这样而说过。确实,那迦·莫德伽利耶知道这样而说过。确实,古罗摩·诃利多知道这样而说过。他们说:“许多出身婆罗门的人不知道这样,与女人交媾,耗尽精力和功德,离开这个世界。”
  人无论在睡眠中或在醒着时,泄出或多或少精液,(4)
  他应该接触它,念诵道:
  今天,我的精液流入大地,流入
  植物,或流入水中,我都要取回,
  让精力、威力和光辉都回归我,
  让火和祭坛恢复原来的位置!
  然后,用无名指和拇指沾取精液,抹在胸脯或双眉中间。(5)
  如果在水中看到自己,他应该念诵道:“让我保持光辉、精力、名声、财富和功德!”
  确实,女人换掉脏衣后,尤其漂亮。因此,应该上前招呼换掉脏衣而光彩熠熠的女人。(6)
  如果她不应承,就应该贿赂她。如果她仍然不应承,就应该用棍棒或手掌击打她,制服她,说道:“我用精力和光辉取走你的光辉。”这样,她就失去光辉。(7)
  如果她应承,那就应该说:“我用精力和光辉增加你的光辉。”这样,他俩充满光辉。(8)
  如果想要获得她的爱,就应该进入她,用嘴亲她的嘴,抚摩她的阴户,默诵道:
  你出自我的每个肢体,
  出自心,是肢体的精华,
  让我怀中的这个女人
  迷狂,仿佛中了毒箭! (9)
  如果不想让她怀孕,就应该进入她,用嘴亲她的嘴,先呼气,后吸气,说道:“我用精力和精液从你那里取回精液。”这样,她就失去精液。(10)
  如果想让她怀孕,就应该进入她,用嘴亲她的嘴,先吸气,后呼气,说道:“我用精力和精液将精液安放在你那里。”这样,她就会怀孕。(11)
  如果憎恨妻子的情夫,应该将火安置在一个土坯容器中,逆向铺排芦苇,逆向将酥油浇在芦苇尖上,用它们祭供火,念诵道:
  你祭供我的火,我取走你的元气和下气,某某!
  你祭供我的火,我取走你的儿子和牲畜,某某!
  你祭供我的火,我取走你的祭祀和功德,某某!你祭供我的火,我取走你的希望和期待,某某!
  凡遭到具有这种知识的婆罗门诅咒,任何人都会耗尽精力和功德,离开这个世界。因此,不要勾引具有这种知识的博学婆罗门的妻子。因为他具有这种知识,不可匹敌。(12)
  如果妻子来月经,她三天内不能用铜制容器饮水,不能换洗衣服。低级种姓男女不能接近她。三夜过后,沐浴,春米做饭。(13)
  如果想生一个白皮肤的儿子,能吟诵一部吠陀,并活够寿命,那么,应该用牛奶煮饭。拌上酥油,夫妻俩吃下,就会生出这样的儿子。(14)
  如果想生一个黄色或褐色皮肤的儿子,能吟诵两部吠陀,并活够寿命,那么,应该用凝乳煮饭。拌上酥油,夫妻俩吃下,就会生出这样的儿子。(15)
  如果想生一个黑皮肤和红眼睛的儿子,能吟诵三部吠陀,并活够寿命,那么,应该用水煮饭。拌上酥油,夫妻俩吃下,就会生出这样的儿子。(16)
  如果想生一个女儿,聪明博学,并活够寿命,那么,应该用芝麻煮饭。拌上酥油,夫妻俩吃下,就会生出这样的女儿。(17)
  如果想生一个儿子,聪明博学,备受赞颂,出席集会,言辞动人,通晓所有吠陀,并活够寿命,那么,应该用肉煮饭。拌上酥油,夫妻俩吃下,就会生出这样的儿子。这肉是小公牛或大公牛的肉。(18)
  到了早晨,以煮牛奶粥的方式备好酥油。然后,用牛奶粥祭供火,说道:“献给火,娑婆诃!献给阿努摩蒂,娑摩诃!献给沙维特利,娑婆诃!献给创造真实者,娑婆诃!”祭供完毕,吃剩下的牛奶粥。 自己先吃,然后给妻子吃。洗手后,用水灌满水罐,向妻子洒水三次,念诵道:
  注:阿努摩蒂(Anumuti)是恩惠女神。沙维特利(Savitr)是太阳神。
  毗舍婆苏,起身吧!
  去找别的漂亮女子,
  这里是妻子和丈夫。(19)
  注:这首颂诗源自《梨俱吠陀》10. 85. 22。毗舍婆苏(Viimg24vavasu)是一位健达缚。
  然后,他拥抱妻子,念诵道:
  我是ama,你是sā,
  你是sā,我是ama,
  我是娑摩,你是梨俱,
  我是天空,你是大地。
  注:《歌者奥义书》中提到“大地是sā,火是ama”(1.6.1)、“语言是sā,气息是ama” (1. 7. 1)等等,同时提到“娑摩被安置在梨俱中”。
  来吧!让我俩一起开始,
  安放精液,生一个儿子。(20)
  然后,他分开她的双腿,说道:“分开吧,天和地。”他进入她,用嘴亲她的嘴,顺着头发抚摩她三次,念诵道:
  让毗湿奴建造子宫,
  让天国工匠设计形象,
  让生主为你播撒种子,
  让创造主安放胎儿。
  安放胎儿,希尼婆利啊!
  安放胎儿,大辫天女啊!
  你俩佩戴着莲花花冠,
  双马童啊,安放胎儿吧!
  那是双马童用金制
  引火木钻出的火,
  我们祈求你的胎儿
  在第十个月出生。
  注:以上三首颂诗源自《梨俱吠陀》10.18.1—3。
  如同大地怀有火,
  如同天空怀有雨,
  如同方位怀有风,
  我为你安放胎儿。(22)
  即将分娩时,向她洒水,念诵道:
  如同风儿在周围,
  吹动这座莲花池,
  愿你的胎儿躁动,
  与胎衣一起生下!
  因陀罗的畜舍
  装有护栏和门闩,
  因陀罗啊,让胎儿
  与胎衣一起生下! (23)
  注:这两首颂诗源自《梨俱吠陀》5. 78. 7—8。
  胎儿生下后,点燃祭火,将婴儿抱在怀中,在铜杯中混合凝乳和酥油,一勺勺供奉祭火,念诵道:
  愿我依靠他,家族千倍繁荣增长!
  愿他拥有子孙和牲畜,绵延不绝!
  娑婆诃!
  我将我的气息和思想祭供他!
  娑婆诃!
  如果我的祭祀存在过量或不足,
  请睿智的火神调适,让祭祀圆满!
  娑婆诃! (24)
  然后,贴近婴儿的右耳,说三次:“语言,语言!”调和凝乳、蜜和酥油,用金匙喂婴儿,而金匙不伸进嘴里,念诵道:“我为你安放地,我为你安放空,我为你安放天。我将地、天、空和所有一切安放在你之中。”(25)
  然后,给婴儿取名:“你是吠陀。”这成为他的秘密名字。(26)
  注:依据《摩奴法论》2.30,婴儿正式取名在十天或十二天之后。
  然后,将婴儿交给母亲,让她哺乳,念诵道:
  你的胸脯令人喜悦,永不
  枯竭,蕴藏珍宝,充满财富,
  慷慨布施,养育一切优秀者,
  娑罗私婆蒂啊,请让他吸吮! (27)
  注:这首颂诗见《梨俱吠陀》1. 164. 49。 娑罗私婆蒂(Sarasvatī)是语言女神。
  然后,向婴儿的母亲念诵道:
  你是伊拉,出自密多罗伐楼那,
  女英雄啊,你已生出一位英雄;
  你使我们成为英雄的父亲,
  愿你成为众多英雄的母亲!
  注:伊拉(Ilā)是女神名。
  人们对这婴儿说道:“啊,你超过你的父亲!啊,你超过你的祖父!”啊,生为具有这种知识的婆罗门的儿子,必定获得至福,享有财富、名誉和梵的光辉。(28)
  第五梵书
  下面是师承:宝迪摩希耶之子师承迦旃耶尼之子。迦旃耶尼之子师承乔答弥之子。乔答弥之子师承婆罗堕吉之子。婆罗堕吉之子师承巴罗舍利之子。巴罗舍利之子师承奥波斯婆斯蒂之子。奥波斯婆斯蒂之子师承巴罗舍利之子。巴罗舍利之子师承迦旃耶尼之子。迦旃耶尼之子师承橋尸吉之子。橋尸吉之子师承阿兰毗之子和维亚克罗波蒂之子。维亚克罗波蒂之子师承甘维之子和迦比之子。迦比之子(1)
  师承阿特雷依之子。阿特雷依之子师承乔答弥之子。乔答弥之子师承婆罗堕吉之子。婆罗堕吉之子师承巴罗舍利之子。巴罗舍利之子师承婆讫之子。婆讫之子师承巴罗舍利之子。巴罗舍利之子师承婆尔迦卢尼之子。婆尔迦卢尼之子师承婆尔迦卢尼之子。婆尔迦卢尼之子师承阿尔多跋吉之子。阿尔多跋吉之子师承肖恩吉之子。 肖恩吉之子师承商讫利蒂之子。商讫利蒂之子师承阿兰巴耶尼之子。阿兰巴耶尼之子师承阿兰毗之子。阿兰毗之子师承贾衍蒂之子。贾衍蒂之子师承曼杜迦耶尼之子。曼杜迦耶尼之子师承曼杜吉之子。曼杜吉之子师承香底利之子。香底利之子师承罗提多利之子。罗提多利之子师承跋卢吉之子。跋卢吉之子师承格朗吉基的两个儿子。格朗吉基的两个儿子师承维陀跋利蒂之子。维陀跋利蒂之子师承迦尔舍盖依之子。迦尔舍盖依之子师承波罗吉那约吉之子。波罗吉那约吉之子师承商吉维之子。商吉维之子师承波罗希尼之子。婆罗希尼之子阿苏利婆辛师承阿苏罗耶那。阿苏罗耶那师承阿苏利。阿苏利(2)
  师承耶若伏吉耶。耶若伏吉耶师承乌达罗迦。乌达罗迦师承阿卢那。阿卢那师承乌波吠希。乌波吠希师承古希利。古希利师承婆遮希罗婆斯。婆遮希罗婆斯师承吉赫瓦文特·巴迪约伽。吉赫瓦文特·巴迪约伽师承阿希多·瓦尔舍伽那。阿希多·瓦尔舍伽那师承诃利多·迦叶波。诃利多·迦叶波师承希尔波·迦叶波。希尔波·迦叶波师承迦叶波·奈达卢维。迦叶波·奈达卢维师承婆遮。婆遮师承安毗尼。安毗尼师承阿迪提耶(太阳神)。这些师承自阿迪提耶(太阳神)的“白夜柔”已由瓦遮萨奈耶·耶若伏吉耶宣示。(3)
  注:《夜柔吠陀》分为“白夜柔”和“黑夜柔”两种。
  直至商吉维之子,传承相同。商吉维之子师承曼杜迦耶尼。曼杜迦耶尼师承曼陀维耶。曼陀维耶师承高蹉。高蹉师承摩希提。摩希提师承瓦摩迦刹耶那。瓦摩迦刹耶那师承香底利耶。香底利耶师承婆蹉。婆蹉师承古希利。古希利师承耶若婆遮斯·罗贾斯丹巴耶那。耶若婆遮斯·罗贾斯丹巴耶那师承杜罗·迦婆塞耶。杜罗·迦婆塞耶师承生主。生主师承梵。梵是自生者。向梵致敬! (4)
伊莎奥义书
  第一奥义书:伊莎奥义书(中文翻译及其解释)
  瑜伽之海 2020-10-23 08:22:02
  九种奥义书
  【美】罗摩南达·普拉萨德 英译
  【中】王志成 灵 海 汉译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时间:2017年1月
  下面是初稿:请以最后出版稿为准!
  伊莎奥义书
  唵!无限的不可见的梵,
  无限的可见的宇宙,
  无限的宇宙出自无限的梵。
  尽管无限的宇宙出自梵,
  但梵依然无限。
  唵!平安!平安!平安!
  关于这一重要诗节的解释,参看本书的结尾部分。
  《伊莎奥义书》是诸奥义书中篇幅最短的一个奥义书。全书只有18颂。与其说它是一哲学篇章,还不如说是它一首短诗。这个奥义书是《白夜柔吠陀》(Shukla Yajurveda)的最后一章。传统上,对诸奥义书的研究从这一个奥义书开始。并且,对诸奥义书的哲学研究,应当沿着本书所给出的奥义书顺序来展开。
  01 这暂存世界中的一切,都是宇宙之主(伊莎、上主)的寓所。用弃绝的(Samnyāsa)精神,享受那些上主给你的,(因为)没有任何事物属于你,它们全都属于上主。不要渴望物质财富。(亦可参见:BG7.19)
  在吠陀经(Vedas)中,有七节梵文诗节被称为大真言(great sayings),它们分别是:
  (1)万物当然都是灵(Spirit),因为万物生于灵、居于灵并融于灵。(参见《》中的《唱赞奥义书》3.14.01)
  (2)这一切都是灵(Spirit)。这灵遍及各处。 《阿闼婆吠陀》的《蒙查羯奥义书》(2.02.11)宣称,整个宇宙确实是至上之梵。《圣经》也说:你们是神(《约翰福音》10.34)。《吠陀经》和《奥义书》宣称:
  (3)意识即梵。(《梨俱吠陀》的《爱多列雅奥义书》3.03 )
  (4)我是灵。(《夜柔吠陀》的《大林间奥义书》1.04.10 )
  (5)你是灵。(《》的《唱赞奥义书》6.08.07)
  (6)个体自我(吉瓦阿特曼Jivātmā,吉瓦Jiva)与绝对者(梵,梵天Brahman, Brahma)同一。(《阿闼婆吠陀》的《唵声奥义书》02)
  (7)这独一者成了所有这一切。(《梨俱吠陀》8.58.02)
  这宇宙由上主组成。他是创造者,是维系者,是毁灭者。这宇宙由上主组成、由上主所造、为上主所寓居。并且,经由成为吉瓦阿特曼(jivātmā,个体自我),上主嬉戏、享受着他自身的创造。
  经过多次再生之后,觉悟者意识到所有一切确为我的显现,从而顺从我的意志。这样的伟大灵魂是非常罕见的。(BG 7.19)(亦参见:BG 7.07, 18.66)
  阿周那啊,永恒的超灵没有起始,也不受原质三德的影响,因此即使作为生命体寓居在身体中,他也并不行动,且不受业的污染。(BG 13.31)
  02 通过(没有私我和对结果的执着)履行(规定的)职责,人当渴望长命百岁。没有其他方式可以避免业的束缚。
  把所有行动献祭给主,放弃对行动结果的执着,这样的人不受业报或罪恶的污染,正如莲叶不会被水打湿一样。(BG 5.10)
  03 那些没有自我知识的人,他们也被称为阿特曼(Ātmā)的杀手。死后,他们肯定从那些邪恶者的子宫中(再次)降生,那些邪恶者没有自我知识。
  这些残暴、罪恶和卑鄙的人,我要根据他们的业把他们扔进魔鬼(或堕落父母)的子宫中,让他们一次次生死轮回。(BG 16.19)
  04 看起来阿特曼并不运动,但他却不断运动,他比心意更快,智性难以抵达他,(因为他随带着心意和感官,)他始终处在心意和感官之前。因此,阿特曼比所有奔跑者更快。阿特曼的宇宙能量普拉纳(Prāna)维系着众生的活动;阿特曼确实没有任何运动。
  电子和质子都处于不断运动之中。这一运动就是我们所称的克里希那的茹阿萨-丽拉(Rāsa Lilā,舞蹈),它是永远不会终止的原质(Prakriti)和原人(Purusha)的舞蹈。
  05 阿特曼既运动,又不运动;他既遥远,又近邻。他既在万物之中,又在万物之外。(亦可参见:BG 13.15)
  06 (智者)在一切中看到个人自身更高的自我,在个体更高的自我中看见一切。因此,他不憎恨任何人,也不会伤害任何人。就如他爱神一样,他爱每一个人。
  07已经明白了他自身更高自我的智者成为一切,并看见整个存在的独一性(非二元)。还有什么悲伤和什么虚妄能够压垮他呢?
  在一切之中看见一的,也在每一处看见一、在每一个事物中看见一。完全理解这一点、经验个体灵魂和超灵(Supersoul)的独一性,是人生的最高成就,也是人生唯一的目标。
  08 他(自我),遍布一切,光辉灿烂,没有身体,无染,全能,纯粹,不受罪的影响,全视,全知,超然,自存。他分派职责,恰当地给予每个人业报(karma)的果实。
  09 那些仅仅从事无明(Avidyā,仪式,业报行动)的人陷入让人目盲的黑暗中;而那些仅仅实践知识(Vidyā,或只是寻求理论的知识)的人陷入更大的黑暗中。
  崇拜神祇以实现物质欲望的人处于激情(Rajas,罗阇)模式中,这样的人就如孩子一样无知,因为他们认为:我不同于上主(God)。仅仅追求理论的吠陀知识而不行动是没有用的,这会陷入更大的无明(Tamas,答磨)中。毫无疑问,十二年的吠陀学习使得希瓦塔克图(Shvetaketu)既无知、又傲慢(ChU 6.1.03)。
  10 他们说,从(真)知识(Vidyā,Jnāna,Gnāna,智慧)中获得是一回事,从无知(Avidyā,或karma,业)获得是另一回事。我们已经从教导我们这一点的智者那里听到了(这一教导)。
  11 既追求(真)知识又追求无知(业)的人获得相对的不朽——通过无知或善业抵达天堂,那里无惧死亡;而通过知识,即通过自我知识,获得不朽。
  第9、10和11节背后的思想是不可以忽视业和知识。知识的果实只能来自业的土壤,因此业比仅仅只是书本的知识要好。(BG 5.02)不过,正如有人相信的,它们是互补的,而不是相互排斥或矛盾的。(亦可参见:BG 18.78)
  12 仅仅为了满足欲望而不知道神祇不是上主(God)、只崇拜显现的神祇的,他们陷入让人目盲的黑暗中;但是,那些只崇拜无形之梵的人陷入更大的黑暗中。(亦可参见:KeU 1.05)
  室利·罗摩克里希那(Shri Ramakrishna )说过:“正如在建房期间搭建脚手架是必需的一样,在开始的时候,崇拜有形者是必要的,但其后就不必了。”
  《薄伽梵歌》说,将心意专注于非人格、未显现和无形的绝对者,这样的人难以达致自我觉悟,因为普通人和初学者要崇拜未显的神非常困难。(BG 12.05)
  13 他们说,从显现之梵获得知识是一回事,从未显之梵获得知识是另一回事。我们已经从教导我们这一点的智者那里听到了(这一教导)。
  14 既崇拜(认识或充分理解)未显之梵,又崇拜显现之梵,这样的人通过崇拜(显现的)神祇抵达天堂,征服对死亡的恐惧,通过绝对、无形和非二元的(未显的)梵之真知识获得不朽。
  第12、13和14节背后的思想是,人们必须很好地崇拜或理解实在的两面(或两个方面),即人格和非人格这两个方面。
  把一切行动都献给我,视我为至上目标,冥想我的人格形象,始终不渝地虔信我,崇拜我,对这些人,我很快就成为他们的救主,将他们从生死轮回的大海中拯救出来。(BG 12.06-07)(亦可参见:KaU 6.13)
  绝对存在超越属于人的有形和无形的观念,它具有超然的形象,超越属人的有形和无形的观念。(BG 7.24)
  15金色的私我之面纱(摩耶,无知)遮蔽着真理的面容。 哦,(太阳)神啊,揭开它,以便献身真理的我可以看见他!(参见《爱多列雅奥义书》附录中有关私我的论述。)
  16 哦,普善(Pushan),以太阳形象出现的滋养之神,一切的控制者、维系者,撤回您那令人目眩的无知之光;把您那抚慰人心的智慧之光聚焦于我,以便我能理解您的超然形象,并且明白,无论在那里的是谁,那都是我。
  17 现在,让我的呼吸融入那遍布一切、不朽的普拉纳,让我的身体化成灰烬。哦,心意!要记得唵!记得过去的行为。心意记得我做的一切。(亦可参见:BG 8.06-07)
  正如《薄伽梵歌》第八章第6节提及的,在我们生命的最后时刻,心意自会记得我们整个生命中所做的一切。仙人高罗·阿吉罗萨(Ghora Āngirasa)和徳瓦基(Devaki)之子克里希那讲述了下面的教导,这一教导终止了克里希那对其他任何知识的渴求。仙人说道:“临终之人应该托庇于最后的三个思想:‘唵!你是不可摧毁的’,‘你是不变的’,‘你是普拉纳的精微本质。’”(ChU 3.17.06)
  18. 哦,火神阿耆尼(Agni,火神,光明之神)!引导我们经由高贵的道路,即诸神的北方之道,走向幸福吧。哦,主啊!您知道我们所有的行为,消除我们所有的罪和虚妄吧。让我们一再匍匐在您面前敬拜您。
  多个奥义书中提到了北方之道、无返回之道(ChU 4.15.05, BrU 6.2.15, BG 8.24-26)。
  同《曼都卡奥义书》一样,《伊莎奥义书》对瑜伽修持、禅修、、佛学等的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奥义书在印度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印度上古思想转型的关键著作,对印度古代宗教和哲学尤其是佛教的起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奥义书(Upanisad)的梵文原意为“近坐”,引申含义为师生对坐所传的秘密教义。奥义书又称吠檀多()Vedanta),即“吠陀的末尾”或“吠陀的最高意义”。奥义书是广义上的吠陀的最后一部分,它经过了《梵书》与《森林书》的演化和酝酿,最后形成了成熟高妙的哲学理论。
  天竺古称十大《奥义书》,第一部就是《伊莎奥义书》。至今集结的一百零八或一百二十《奥义书》,也以《伊莎奥义书》为其首。伊莎,梵语isha,译为精神、至尊、自在。徐梵澄先生于印度近代哲圣奥罗频多《伊莎奥义书》疏释之前记部分总结此《奥义书》云:此《奥义书》之中心思想,乃调和基本相反对者,如:一与多,体与用,明与无明,变易与不变易,动之神圣个人性,与静之神圣非个人性,弃舍与享受、作业与内中自由,上帝与尘世,斯世彼世生生死死与无上永生。凡此种种似相违背者,此《奥义书》皆使人识其和谐,见其真元为一体也。
  从二元对立中寻求中道,体现出“执两用中”的高超智慧。通过深入解读《伊莎奥义书》,不但能让我们掌握古印度思想的精髓,而且将使我们由此返观中国文化,在与古印度思想的比较会通中,对作为中国文化之核心的“中庸”理念获得更深层次的体认和觉悟
  (音频少了第10,请自行看简介补充)
  1.宇宙中一切所动者,皆为依沙所含摄。以不执着之心来享受;不要贪婪他人的财富。
  2.今生今世唯有尽职尽责,如此,吾人方愿活上百年,除此之外,一切的业力都将造成心灵上的污染。
  3.世俗世界为无明的黑暗所覆盖,凡残害自性者都会堕入此暗无天日的世界里。
  4.自性为一,且如如不动,比心灵还要迅速;它疾行于前,非感觉之所能及。它越过移动者,却仍保持如如不动。风儿因它而吹动浮云。
  5.彼动静一如,彼既远又近,在一切之内,又居其外。
  6.见山河大地都在自性中,自性也在宇宙万有里,斯人将无憎恨。
  7.当吾人了悟万有皆化为自性,见万物皆为一体,何复妄想、迷惑与忧伤。
  8.遍及一切处,彼为光明,无形无象,完美无瑕(疵),一体不可分割,纯净;邪恶所不能侵,无所不见,无所不知,超越一切,本自存在。它永恒监临一切生灵之行业。
  9.耽迷于幻觉妄想者,堕入无明之黑暗。完全执着于灵性知识者,投身于更大之黑暗。
  10.一者得自知识,二者得自幻觉。如是我闻自所受教之哲人。
  11.灵性的知识与无明的幻觉,了知此二者之人,即能经由此二者而击溃死亡享受永恒不朽的喜悦。
  12.沉醉于大千世界者进入无明的黑暗,而执着于没有显示形象的大神力则陷入更大的黑暗。
  13.一者得自己显示的至上本体,另者得自未显示的至上本体。如是我闻自所受教之哲人。
  14.了悟已显示与未显示的至上本体者,由未显示无生而克服了死亡,由已显示的万象而克享永恒。
  15.真理的面目为金色的遮幕所掩蔽。揭开这层覆盖,显示出真理———让献身于真理的人看一眼吧!
  16.啊,至上的养育者,视万物为一体的哲人,至上的控制者,至上的太阳,至上的祖先,凝聚您的光芒,收敛您的光辉,我乃(仍或才能)能见您最神圣的一面,此人彼称之为“那个”、“彼”,这就是我。“那个”、“彼”,就是我。
  17.让我的气息回归到永恒的生命能量里,我的躯体回归至灰烬当中。记住啊心灵,记住永恒的Om,记住我往昔的行为,记住我往昔的行为。
  18.至上之大啊!以至走至善之路引导我获得至善的果实。火神!您了知一切的行为,把我从虚伪的错误当中移开。我向您,我献上无限虔诚的祝语。
首页>> 文学论坛>> 哲学思考>> 匿名 Anonymous   世界 glo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