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学论坛>> 文学思考>> 佚名 Anonymous   世界 globe   公元  
文心雕龙集校
文心雕龙集校
  原著:齐梁 刘勰 
  文心雕龙元至正本序
  《六经》:圣人载道之书,垂统万世,折衷百氏者也。与天地同其大,与日月同其明,亘宇宙相为无穷而莫能限量;后虽有作者,弗可尚已。自孔子没,由汉以降,老、佛之说兴,学者日趋于异端,圣人之道不行,而天地之大,日月之明,固自若也。当二家滥觞横[流]之际①,孰能排而斥之?苟以知道为源,以经为宗,以圣为征,而立言着书,其亦庶几可取乎。呜呼,此《文心雕龙》所由述也!
  夫佛之盛,莫盛于晋、宋、齐、梁之间,而通事舍人刘勰生于梁,独不入于彼而归于此,其志宁不可尚乎!故其为书也,言作文者之用心;所谓“雕龙”,非昔之邹辈所能知也。勰自序曰:“《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自二卷以至十卷,其立论井井有条不紊,文虽蘼而说正,其旨不于圣人,要皆有所折衷,莫非《六经》之绪余尔。虽曰:一星土之微,不可与语天地之大;一萤烛之光,不可与语日月之明,视[彼]畔道而陷于异教者,顾不韪矣乎!
  嘉兴郡守刘侯贞,家多藏书,其书皆先御史节斋先生手录。侯欲广其传,思与学者共之,刊[梓]郡庠,令余叙其首。因念三十年前,尝获聆节斋先生教而拜床下;今侯为政是郡,不失其清白之传,文章政事为时所推。余尝职教于其地而目击者,故不敢辞。若夫学者欲观天地之大,睹日月之明,则《六经》在,此固[不]可并论。圣人不曰:“下有博(奕)[弈]者乎②?为之犹贤乎已。”㈠况是书乎?侯可谓能世其家学者,故乐为之序。
  至正十五年龙集乙末,秋八月,曲江钱惟善序㈡。
  校记:
  ①“流”字残佚,据杨明照《增订文心雕龙校注》附录《序跋第七》补。下“彼”、“梓”、“不”同。
  ②“弈”原作“奕”,杨明照注:按当作“奕”。今从,以改。
  注:
  ㈠:杨明照注:见《论语阳货》。按原章为: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何晏《集解》:“马曰:‘为其无所据乐善,生淫欲也。’”朱熹《集注》:“博,局戏也。弈,围棋也。已,止也。李氏曰:‘圣人非教人博弈也,所以甚言无所用心之不可尔。’”
  ㈡:杨明照【附注】:《四库全书》本钱氏《江月松风集》,无此序(全集十二卷皆诗,无文);清光绪八年所刊者,此序亦漏收(附文一卷中,漏收此序)。
  文心雕龙-原道篇题解
  《淮南子原道训》,高诱注:“原,本也。本道根真,包裹天地,以历万物,故曰原道,用以题篇。”按“训”字乃后人妄加。唐韩愈亦有《原道》一文,见《韩昌黎全集》卷十一,注:“《淮南子》以《原道》首篇。许氏笺云:‘原,本也。’公所作《原道》、《原性》等篇,史氏谓其奥衍宏深,与孟轲、扬雄相表里,而佐佑六经,诚哉是言。”按此可与舍人之立意命篇相发明也。
  《易词上》:“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王弼曰:一阴一阳者,或谓之阴,或谓之阳,不可定名也。夫为阴则不能为阳,为柔则不能为刚。唯不阴不阳,然后为阴阳之宗;不柔不刚,然后为刚柔之主。故无方无体,非阴非阳,始得谓之道,始得谓之神。(唐杨士勋《春秋谷梁传注疏》公三年引。)
  《论语学而》:“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公冶长》:“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述而》:“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子罕》:“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卫灵公》:“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孟子曰:夫道一而已矣。”《尽心章句上》:“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尽心章句下》:“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韩非子解老篇》曰:“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物有理不可以相薄。物有理不可以相薄,故理之为物之制。万物各异理。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故不得不化。不得不化,故无常操。无常操,是以死生气焉,万事兴废焉。天得之以高,地得之以藏,维斗得之以成其威,日月得之以恒其光,无常得之以常其位,列星得之以端其行,四时得之以御其变气,轩辕得之以擅四方,赤松得之以与天统,圣人得之以成文章。”
  纪昀评:“自汉以来,论文者罕能及此。彦和以此发端,所见在六朝文士之上。”又:“文以载道,明其当然;文原于道,明其本然,识其本乃不逐其末。首揭文体之尊,所以截断众流。”
  黄侃《札记》:“《序志》篇云:‘《文心》之作也,本乎道。案彦和之意,以为文章本由自然生,故篇中数言自然,一则曰: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再则曰:夫岂外饰,盖自然耳。三则曰:谁其尸之,亦神理而已。寻绎其旨,甚为平易。盖人有思心,即有言语,既有言语,即有文章,言语以表思心,文章以代言语,惟圣人为能尽文之妙,所谓道者,如此而已。与后世言文以载道者截然不同。
  范文澜《注》:“《淮南子》有《原道训》。高诱注:‘原,本也。本道根真,包裹天地,以历万物,故曰原道。’按彦和于篇中屡言‘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夫岂外饰,盖自然耳。’‘故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综此以观,所谓道者,即自然之道,亦即《宗经篇》所谓恒久之至道。《周礼》太宰以九两邦国之民,其四曰:‘儒以道得民。’郑注曰:‘儒,诸侯保民氏有六艺以教民者。”孙让疏曰:“儒则泛指诵说诗书、通该术艺者而言,若《荀子儒效篇》所称俗儒、雅儒、大儒,道有大小,而皆足以得民,义亦不必皆有圣贤之道也。’彦和所称之道,自指圣贤之大道而言,故篇后承以《征圣》、《宗经》二篇,义旨甚明,与空言文以载道者殊途。
  按刘勰因夫子垂梦而作《文心》,又以《原道》首篇,其所原之道必仲尼之道无疑。老氏有云:“道法自然”,仲尼之道亦何能外是。盖生民之初,呼息大块之内,俯仰天地之间,劳者歌其事,哀者致其思,体自然之理,循时序之行,顺鸟兽之性,原灵长之情,剖石以图形,结绳以纪数,摹迹以造字,修辞以成文,文者,自然之理表于灵长之性者也。惟圣人能致其全,故下言《征圣》焉;惟圣人之言为文之经,故再言《宗经》焉。其序如是,原甚分明,学者囿于道论佛说,愈辩愈惑。按儒道汉后虽各畅其流而扬其波,而泉源本一。譬诸乘舟,相向而坐,儒者瞻前,道者顾后,观感虽不同,而所察之象与所行之道无二致也。
  原道第一
  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迭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锺,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人),实天地之心(生)。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锽: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采,有心之器,其无文欤?
  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赞】神明,《易》象惟先。庖牺画其始,仲尼翼其终。而《干》、《坤》两位,独制《文言》。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若乃《河图》孕乎八卦,《洛书》韫乎九畴,玉版金镂之实,丹文绿牒之华,谁其尸之?亦神理而已。
  自鸟迹代绳,文字始炳,炎皞遗事,纪在《三坟》,而年世渺邈,声采靡追。唐虞文章,则焕乎(始)【为】盛。元首载歌,既发吟咏之志;益稷陈(谋)【谟】,亦垂敷奏之风。夏后氏兴,业峻鸿绩,九序惟歌,勋德弥缛。逮及商周,文胜其质,《雅》、《颂》所被,英华日新。文王患懮,繇辞炳曜,符采复隐,精义坚深。重以公旦多材,(褥)【振】其徽烈,(剬)【制】诗缉颂,斧藻群言。至夫子继圣,独秀前哲,熔钧六经,必金声而玉振;雕琢性情,组织辞令,木铎启而千里应,席珍流而万世响,写天地之辉光,晓生民之耳目矣。
  爰自风姓,暨于孔氏,玄圣创典,素王述训,莫不原道心(裁文)【以裁】章,研神理而设教,取象乎《河》、《洛》,问数乎蓍龟,观天文以极变,察人文以成化;然后能经纬区宇,弥纶彝宪,发(辉)【挥】事业,彪炳辞义。故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以】明道,旁通而无涯,日用而不匮。《易》曰:「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辞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
  赞曰:道心惟微,神理设教。光采玄圣,炳耀仁孝。龙图献体,龟书呈貌。天文斯观,民胥以(俲)【效】。
  集 校 
  以铺理地之形。
  王利器《文心雕龙校证》(后简称《校证》):「陈本、锺本、梁本、四库辑注本『理地』误作『地理』。」 张立斋《文心雕龙考异》(以下简称《考异》):「按:『理地』与上文『丽天』对文,『理地』是。」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后简称范注、范校):「《易离卦》彖辞:『离,丽也。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王弼注曰:『丽,犹着也。』」又:「《易》上系辞:『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正义:『天有悬象而成文章,故称文也;地有山川原隰,各有条理,故称理也。』」詹瑛《文心雕龙义证》(后简称《义证》):「《易系辞上》:『在地成形。』韩康伯注:『形况山川草木也。』《论衡》:『天有日月星辰谓之文,地有山川陵谷谓之理。』(此佚文,据《意林》卷三引。)」又引王叔珉《文心雕龙缀补》(以下简称《缀补》):「案《刘子慎言》篇:『日月者,天之文也。山川者,地之文也。』」按《类聚》卷三十一引齐王融《赠族叔卫军诗》曰:「台曜澄华,铉岳裁峻;经天为象,丽地作镇。」丽同理,理地,使地有条理如天之文也;作「地理」者,误。
  惟人参之,性灵所锺,是谓三才。
  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拾遗补正》(江苏古籍二00一年六月版,后简称《补正》):「『性』,四库全书文溯阁本后简称文溯本剜改作『四』。按此三句,谓人于三才中为有生之最灵者。故下文紧承之曰:『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孝经圣治章》:『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春秋繁露人副天数》篇:『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莫贵于人。』《说文》人部部首:「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汉书刑法志》:『夫人宵天地之貌。怀五常之性,聪明精粹,有生之最灵者也。』《论衡龙虚》篇:「天地之性,人为贵。」均足为此文注脚。文溯本作『四灵』,则非其旨矣。麟、凤、龟、龙为四灵,见《礼记礼运》。《宗经》篇『洞性灵之奥区』。又『性灵镕匠』,《情采》篇『若乃综述性灵』,《序志》篇『性灵不居』,亦并以『性灵』二字连文。」《义证》:「《易系辞下》:『《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郑玄曰:『太极函三为一,相并俱生。是太极生两仪,而三才已见矣。』《易说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后汉书张衡传》注:『三才,天地人。』白居易《与元九书》:『夫文尚矣,三才各有文:天之文,三光首之;地之文,五材首之;人之文,六经首之。』」按《礼记礼运》:「何谓四灵?麟、凤、龟、龙,谓之四灵。」《大戴礼易本命》: 「有羽之虫三百六十,而凤凰为之长;有毛之虫三百六十,而麒麟为之长;有甲之虫三百六十,而神龟为之长;有鳞之虫三百六十,而蛟龙为之长;倮之虫三百六十,而圣人为之长。此乾坤之美类,禽兽万物之数也。」其说与《礼运》同。《后汉书冯衍传下》:「(《显志赋》)跃青龙于沧海兮,豢白虎于金山;凿岩石而为室兮,托高阳以养仙,神雀翔于鸿崖兮,玄武潜于婴冥;伏朱楼而四望兮,采三秀之华英。」李贤注:「天有二十八宿,成龙虎龟凤之形。在地为四灵,东方为青龙,西方为白虎,南方为朱雀,北方为龟蛇。豢,养也。金山,西方之精也。神雀谓凤也。玄武谓龟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婴冥犹晦昧,所谓幽都也。衍既反故宇,欲凿岩石为室,托高明之处以养神仙,又假言龙虎之畴在于四面,为其威援也。」则以龙虎龟凤为「四灵」也。《论衡物势》篇:「东方,木也,其星仓龙也;西方,金也,其星白虎也;南方,火也,其星朱鸟也;北方,水也,其星玄武也。天有四星之精,降生四兽之体,含血之虫,以四兽为长。」黄晖《校释》: 「《礼运》曰:『麟凤龟龙,谓外四灵。』并以麟属西方金。此云『白虎』者,《五经异义》曰:『公羊说,麟木精。左氏说,麟中央轩辕大角之兽。陈钦说,麟是西方毛虫。许慎谨按,《礼运》云:麟凤龟龙,谓之四灵。龙,东方也。虎,西方也。凤,南方也。龟,北方也。麟,中央也。郑驳云:古者圣贤言事,亦有効,三者取象天地人,四者取象四时,五者取象五行,今云四灵,则当四时,明矣。虎不在灵中,空言西方虎,麟中央,得无近诬乎。』仲任则同许说。取象于天,虎为金行,故属西方,乃本《淮南天文训》。其义较郑氏取象四时为长。」可知「四灵」之说有二,其西或为虎,或为麟。此处论人与天地参之,故为三才之一,与「四灵」乎何有?若谓人为「四灵」所锺,始为三才之一,则置天地于何所。作「性」是。《后汉书张衡传赞》:「三才理通,人灵多蔽。近推形筭,远抽深滞。不有玄虑,孰能昭晣?」李贤注:「三才,天、地、人。言人虽与天地通为三才,而性灵多蔽,罕能知天道也。玄犹深也。晣音制。」「人灵」犹人之性灵也。又按「性灵」连文,古书多见。《颜氏家训文章》:「至于陶冶性灵,从容讽谏,入其滋味,亦乐事也。」王利器《校注》:「卢文弨曰:『性灵者,天然之美也,陶冶而成之,如董仲舒所言「犹泥之在钧,唯甄者之所为;犹金之在镕,唯冶者之所铸。」则有质而有文矣。』器案:《汉书董仲舒传》:『陶冶而成之。』师古曰:『陶以喻造瓦,冶以喻铸金也,言天之生人有似于此也。』《文心雕龙原道》篇:『性灵所锺,是谓三才。』《诗品》上:『咏怀之作,可以陶性灵,发幽思。』《南史文学传叙》:『自汉以来,辞人代有,大则宪章典诰,小则申抒性灵。』」
  为五行之秀人,实天地之心生。
  黄叔琳《文心雕龙辑注》本(后简称黄本、黄校、黄注)作「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黄校:「一本『实』上有『人』字,『心』下有『生』字。」《校证》:「元本、传校元本、冯本、汪本、畲本、张之象本、两京本、何允中本、日本活字本、王惟俭本、梅本、凌本、锺本、梁本、汇函本、清谨轩本钞本、日本刊本、四库本、王谟本皆『实』上有『人』字,『心』下有『生』字;故宫周刊第五十六期载明本《文心雕龙》书影一桢,同。梅六次本剜去『人』字『生』字。」《补正》:「按元至正本后简称元本、明弘治冯允中本后简称弘治本)汪一元本后简称王本、畲诲本后简称畲本、四部丛刊影印本即张之象本初刻或原刻,后称张甲本、张之象本与四部丛刊影印本间有不同,后称张乙本。如两本相同时,则通称张本、《两京遗编》本后简称两京本、何允中《广汉魏丛书》本后简称何本、王世贞批本后简称王批本(此书已成海内孤本)、王惟俭训故本后简称训故本、梅庆生万历音注本后简称万历梅本、凌云本后简称凌本、胡震亨本后简称胡本、《合刻五家言本》后简称合刻本、梁杰订正本后简称梁本、《秘书十八种》本后简称秘书本、谢恒钞本后简称谢钞本(即黄叔琳所称之冯本)、《奇赏汇编》本后简称汇编本、《汉魏别解》本(后简称别解本)、清谨轩钞本后简称清谨轩本、日本冈白驹本后简称冈本、又尚古堂本后简称尚古本、《四库全书》文津阁本后简称文津本、如与文溯阁相同,则统称四库本(台北影印文渊阁本,浑然一色,原书剜改字句已无迹可寻,故未援引)、王谟《汉魏丛书》本后简称王本、郑珍原藏钞本后简称郑藏钞本、崇文书局本后简称崇文本,《子苑》三十二、《文俪》十三、《诸子汇函》二四,并与黄校一本同。梅庆生天启二年校定本后简称天启梅本。如与万历梅本相同时,则统称梅本『人』『生』二字无,各空一格当系就原版剜去者。文溯本无『人』字,吴翌凤校本作『人为五行之秀,心实天地之心』。《礼记礼运》:『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瑞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为舍人此文所本。疑原作『为五行之秀气,实天地之心生。』『气』正作『气』,『人』其残也;『生』字非羡文。下文『心生而言立』,即紧承『天地』句。《征圣》篇赞『秀气成采』,亦以『秀气』连文。《春秋孔演图》(按:「孔演」二字误置,应为《春秋演孔图》。杨明照《增订文心雕龙校注》(中华书局二000年版)不误。):『秀气为人。』(《后汉书郎顗传》注、《太平御览》三百六十引)《文选》王融《曲水》诗序:『冠五行之秀气。』陆德明《经典释文》序:『人禀二仪之淳和,含五行之秀气。』并其旁证。」徐复《文心雕龙正字》:「按『人』字当在上句『为』字上,为二句之主词,应增。『生』字则涉下『文心生而言立』句衍。」《考异》:「王利器《新书》以下简称王校本(按:非指上海古籍一九八零年版《文心雕龙校证》)引故宫周刊载明钞本《文心》书影一帧与梅本同。按:嘉靖本(杨明照《增订文心雕龙校注》附录十注:赵万理、铃木虎雄两家同称之嘉靖本,盖即四部丛刊景印者。细审此本乃万历七年张之象本所刻,非嘉靖本也。)『人』字衍,『心生』由下文而诡。杨明照校注本(以下简称杨校本)按:此乃指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一九五九年版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云:『当作秀气、心生』四字者、非是。」按《艺文类聚》卷第十一:「《春秋演孔图》曰。正气为帝,闲气为臣,秀气为人。」《后汉书郎顗传》李贤注:「《春秋演孔图》曰:正气为帝,闲气为臣,宫商为(佐)[姓],秀气为人。」《礼记礼运》篇:「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又曰:「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孔颖达疏:「『五行之秀气』也者,秀谓秀异,言人感五行秀异之气,故有仁、义、礼、知、信,是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是其气也;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是其性也。」又:「『天地之心』也者,天地高远在上,临下四方,人居其中央,动静应天地,天地有人,如人腹内有心,动静应人也。故云『天地之心』也。王肃云:『人于天地之间,如五藏之有心矣。人乃生之最灵,其心,五藏之最圣者也。』『五行之端』也者,端犹首也。万物悉由五行而生,而人最得其妙气,明仁、义、礼、智,信为五行之首也。」《礼运》云「五行之秀气」,据孔疏亦可简称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其义已足,「生」字疑衍。徐谓「人」字应在句前,亦非,盖上文已言「惟人参之」也。从黄本改。
  傍及万品。
  《校证》:「何焯校『傍』作『旁』。」杨明照《增订文心雕龙校注》(后简称《校注》):「按何焯校是。张松孙本、《诗法萃编》并已改作『旁』。《说文》上部:『旁,溥也。』又《人部》:『傍,近也。』,近义于此不惬,当原是『旁』字。《史记五帝本纪》:『旁罗日月星辰。』《汉书郊祀志上》:『旁及四夷。』《文选》张衡《东京赋》:『旁震八鄙。』其词性并与此同,足为推证。『旁及万品』者,犹言溥及万品耳。」《考异》:按:「『傍』亦音『旁』,《庄子斋物论》『傍冒』、『旁』『傍』字通,杨校非是。」周绍恒《文心雕龙散论及其它》(学苑二零零零年五月版):「傍及万品」之「傍」不应校作「旁」。举例证之:《史记李将军列传》:「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汉书李广传》「旁」作「傍」。《史记刺客列传》:「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左思《咏史》诗云:「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又《文选》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足下傍通,多可而少怪。」李善注云:「言足下傍通众艺,多有许可,少有疑怪。言宽容也。《周易》曰:『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法言》曰:『或问行,曰:「旁通厥德。」』李轨曰:『应万变而不失其正者,唯旁通乎。』」可见,「傍」与「旁」可互相假借,用「傍」可示「近也」之义,亦可示「溥也」之义。又释僧佑《法苑杂缘原始集序》云:「神教傍通,慧化冥被。」《异出经录》:「傍及众典,往往如兹。」据《梁书》本传,此皆勰所手定,与「傍及万品,动植皆文」用法正同,故毋须改「傍」为「旁」也。(文长不具录)按周说亦有理。《仪礼丧服下》:「绝族无施。」郑玄注:「在旁而及曰施。」贾公彦疏:「无施服者,傍及为施,以母为族,绝即无傍及之服也。」亦旁、傍相通之证。此勿需改。
  调如竽瑟。
  「竽瑟」,范校:「孙云:《御览》五八一引作『竹琴』;明抄本《御览》作『竽琴』。」《校证》:「宋本《御览》五八一引『竽瑟』作『竽琴』,明抄本《御览》同。明铜活字本《御览》误作『竹琴』。李详曰:『宋玉《高唐赋》:纤条悲鸣,声似竽籁。』」《补正》:「《四部丛刊》三编影印宋本《御览》后简称宋本《御览》卷五八一引作『讽如竽琴』,明抄本《御览》后简称为钞本《御览》、日本喜部多村直宽仿宋本《御览》后简称喜多本《御览》作『调如竽琴』,明倪焕刻本《御览》后简称倪刻《御览》、明周堂铜活字本《御览》后简称活字本《御览》、清鲍崇城刻本《御览》后简称鲍本《御览》作『调如竹琴』。尚古本作『调如竿瑟』。冈本同。按诸本《御览》及冈本、尚古本皆误,当以作『调如竽瑟』为是。另一明活字本《御览》与今本同,未误。古籍中无『竽琴』连文者:《礼记乐记》:『然后锺磬竽瑟以和之』,《管子霸形》篇『陈歌舞竽瑟之乐』,《墨子三辩》篇『息于竽瑟之乐』,《庄子胠箧》篇『铄绝竽瑟』,《楚辞招魂》:『竽瑟狂会,搷鸣鼓些。』并其证也。『竹琴』连文非,亦不词。按此处《校注》多「竹盖竽之残误」一句。『调』与下句之『和』对举,宋本《御览》作『讽』乃形近之误。冈本作『竿』,亦『竽』之形误。」《考异》:「按:《礼记乐记》、《庄子》、《管子》皆『竽瑟』并称,从『竽瑟』是。」按《周礼春官大师》:「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郑玄注:「竹,管箫也。」又《大司乐》:「孤竹之管。云和之琴瑟。」《墨子三辩》篇:「昔诸侯倦于听治,息于钟鼓之乐;士大夫倦于听治,息于竽瑟之乐。」孙诒让《 闲诂》:「《周礼小胥》云:『卿大夫判县,士特县。』《曲礼》云:『大夫无故不彻县,士无故不彻琴瑟』,孔颖达疏以为不命之士,若命士,则特县。若然,士大夫之乐亦有钟鼓。考贾子《新书审微》篇云:『大夫直县,士有琴瑟』,《公羊(传)》隐五年何注引《鲁诗传》云:『大夫士曰琴瑟。』《白虎通义礼乐》篇云:『《诗传》曰:大夫士琴瑟也。大夫士北面之臣,非专事子民,故但琴瑟而已。』《曲礼》疏引《春秋》说题辞,亦谓『乐无大夫士制』。此书义盖与《鲁诗》、《春秋纬》略同。」作「竹瑟」者,非是。
  肇自太极,幽赞神明。
  「赞」,黄本作「赞」。范校:「孙云:《御览》五八五引『太』作『泰』,『赞』作『赞』。」又范注:「孙诒让《札迻》十二:『彦和用经语多从别本,如幽赞神明,本《易释文》或本。』」《校证》:「宋本《御览》五八五引『泰』作『太』,『赞』黄本作『赞』,旧本俱作『赞』,《御览》亦作『赞』。顾千里曰:『「幽赞神明」,旧本作「赞」,是也,《易释文》云:「幽赞本或作讃。」《孔龢碑》「幽赞神明」《白石神君碑》「幽赞神天地」,汉人正作「赞」字。』(按此引亦见范注)」《考异》:按:「『太』『泰』古通;『赞』后起字,《说文》无『赞』字。两汉碑刻为或体俗体之源,文字之乱,自两汉始;王校引碑文皆东汉以后之物。作『赞』是,王校非。」《义证》:「按作『赞』是。《易说卦》:『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韩注:『幽,深也。赞,明也』。正义:『幽者隐而难见,故训为深也。赞者佐而助成,……故训为明也。』」按《汉书眭两夏侯京翼李传赞》:「幽赞神明,通合天人之道者,莫着乎《易》、《春秋》。」颜师古注:「幽,深;赞,明也。」《叙传下》述《眭两夏侯京翼李传》:「占往知来,幽赞神明。」颜师古注:「《易》上系辞曰:『神以知来,知以藏往』,言蓍卦之德兼神知也。《说卦》曰:『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言欲深致神明之道,助以成教,故为蓍卜也。」此作「赞」是,从黄本改。
  《洛书》韫乎九畴。
  范校:「黄云:案冯本『洛』校『雒』。」《校证》:「冯本、谭校本『洛』作『雒』。」《校注》:「『畴』,龙溪精舍丛书本后简称龙溪本作『章』。按《书洪范》:『天乃锡禹《洪范》九畴』,《汉书五行志上》:『所谓天乃锡禹大法九章,常事所次者也。』《论衡正说篇》:『禹之时得《洛书》,书从洛水中出,《洪范》九章是也。』是『畴』、『章』二字于此并通。然元明以来各本无作『章』者,黄氏辑注亦然。龙溪本自黄本出而又作『章』,当为郑氏妄改。」《考异》:「按:依经文作『畴』是。」按《尚书洪范》:「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孔安国注:「洪,大;范,法也;言天地之大法。……畴,类也。……天与禹,洛出书,神龟负文而出,列于背,有数至于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类,常道所以次叙。」孔颖达疏:「畴是辈类之名,故为类也。言其每事自相类者有九,九者各有一章,故《汉书》谓之为九章。」《汉书五行志上》:「禹治洪水,赐《雒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周既克殷,以箕子归,武王亲虚己而问焉。……箕子乃言曰:『我闻在昔,鲧陻洪水,汨陈其五行,帝乃震怒,弗畀《洪范》九畴,彝伦逌斁。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逌叙。』此武王问《雒书》于箕子,箕子对禹得《雒书》之意也。」颜师古注:「畴,类也。九类即九章也。」此作「畴」是。
  玉版金镂之实,丹文绿牒之华。
  「实」,范校:「铃木云:《御览》作『宝』。」《校证》:「《御览》『实』作『宝』。徐校作『宝』。」《校注》:「『实』,《御览》凡诸本《御览》同者,通言不别。五八五引作『宝』。朱谋校作『宝』。按『实』、『宝』二字形近,易讹。《诸子篇》『怀宝挺秀』,元本、弘治本等误作『实』。此当作『实』,始能与『华』相俪。『实』就质言,『华』就文言。『华』、『实』对举,本书恒见,不仅此处尔也。」按作「宝」亦通。唐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云云,则「宝」「华」亦可相对成文,盖宝物自有其华也。《易系辞下》:「圣人之大宝曰位。」「玉版金镂」者,亦圣人之宝也。《封禅》篇:「固知玉牒金镂,专在帝皇也。」《宗经》篇:「皇世三坟,帝代五典,……自夫子删述,而大宝启耀。」又「采掇片言,莫非宝也。」亦可为证。又按《史记太史公自序》:「周道废,秦拨去古文,焚灭诗书,故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乱。」《集解》:「如淳曰:刻玉版以为文字。」
  而年世渺邈。
  《校注》:「『渺』,宋本、钞本、活字本、喜多本、鲍本《御览》引作『眇』。按以《诸子》篇『鬼谷眇眇』,《序志》篇『眇眇来世』例之,『眇』字是。『渺』为『眇』之后起字。」 按:《广雅释诂二》:「眇,小也。」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一百引《文字典》云:「渺,漫也。」《管子内业》:「渺渺乎如穷无极。」「渺渺」,远貌。然「渺邈」联文,古书罕见。《诗品上》:「古诗眇邈,人世难详,推其文体,固是炎汉之制,非衰周之倡也。」其义与此同,亦作「眇」,疑杨说近是。
  唐虞文章,则焕乎始盛。
  「始」,黄校:「冯本作『为』。」范校:「铃木云:《御览》亦作『为』。」《校证》:「冯本『始』作『为』。《御览》作『为』。」《校注》:「按《御览》引作『为』。《征圣》篇:『远称唐世,则焕乎为盛。』辞义与此同,可证作『为』是也。上文『鸟迹代绳,文字始炳』,已言文之起原;下言『元首载歌,……益稷陈谟』云云,正明唐虞文章焕乎为盛之绩。若作『始盛』,匪特上下文意不属,且与『文字始炳』之『始』字重出矣。」《考异》:「按:宜从『始』,因下有『既发』『亦垂』句,既亦皆承始义,且以二典为古文之始,故从『始』。」按上「庖牺画其始」已由「自鸟迹代绳,文字始炳」承之,再言「始」字,则复。从《御览》改。
  益稷陈谋。
  「谋」,黄本作「谟」,黄校:「元作『谋』,杨改。」《校证》:「案《御览》正作『谟』。」《补正》:「『谋』,黄校云:『元作谋,杨(慎)改。』此沿梅庆生校语。按《御览》引作『谟』《经史子集合纂类语》九引同。杨改徐亦校作『谟』是也。《丽辞》篇:『益陈谟云:满招损,谦受益。』亦以『陈谟』为言。《后汉书崔寔传》:『(《政论》)故皋陶陈谟,而唐虞以盛。』是『陈谟』二字,故有所本也。」《考异》:「按:《说文》锴注:『泛议将定其谋曰谟。』从『谟』是。」 按从《御览》、黄本改。
  业峻鸿绩。
  黄侃《文心雕龙札记》(后简称《札记》):「案『业』、『绩』同训功,『峻』、『鸿』皆训大。此句位字,殊违常轨。」《校注》:「冈本作『峻业鸿绩』。按古人行文,位字确有违常轨者,然亦不能一一以后世语法相绳。如《论语乡党》之『迅雷风烈』,《大戴礼记夏小正》之『剥枣栗零』,其比于此正同。冈本『峻业』二字,盖意乙,非是。」颜虚心《文心雕龙集注》:「案《正纬》篇:『夫神道阐幽,天命微显。』『征圣》篇:『抑引遂时,变通会适。』《祝盟》篇:『凡群言发华,而降神实务。』《铭箴》篇:『铭实表器,箴维德轨。』位字均与此同例,非违常轨也。」
  九序惟歌。
  范校:「铃木云:《御览》『惟』作『咏』。」《校证》:「《御览》『惟』作『咏』。案《书》伪《大禹谟》:『九叙惟歌。』」《校注》:「按舍人是语本《书》伪《大禹谟》,当以作『惟』为是。其作『咏』者,盖涉上『吟咏』句而误。《明诗》篇:『大禹成功,九序惟歌。』亦其证。」《考异》:「按:《书大禹谟》:『九功惟序,九序惟歌。』作『咏』非。」
  文王患懮。
  章锡琛据涵芬楼影印日本帝室图书寮京都东福寺东京岩崎氏静嘉堂文库藏宋本《太平御览》所出校记(因附范注卷末,后简称为《附校》):「『患懮』作『懮患』。」《校注》:「按此文当作『患懮』,于声调始谐。宋本《御览》盖涉《易》下系文而误。」
  繇辞炳曜。
  《校注》:「『曜』,《御览》引作『耀』。按《说文火部》:『耀,照也。』无『曜』字。《御览》作『耀』,是也。赞文:『炳耀仁孝』,《诏策》篇『符命炳耀』,并作『耀』,尤为切证。」《考异》:「曜耀字通,见《玉篇》。」按《诗桧风羔裘》:「羔裘如膏,日出有曜。」毛传:「日出照曜,然后见其如膏。」孔疏:「日出有光照曜之时,观其裘色如脂膏也。」《文选》张衡《西京赋》:「饰华榱与璧珰,流景曜之韡晔。」薛综注:「曜,光也。」《魏书崔光传》上灵太后表有「月灵炳曜」语。两通,毋需改。
  重以公旦多材。
  《校注》:「『材』。《御览》引作『才』。按《书金縢》:『乃元孙不若旦多材多艺。』《论衡死伪》篇『材』作『才』;《隋书王贞传》『(《谢齐王索文集启》)昔公旦之才艺,能事鬼神』,亦作『才』。今本《文心》作『材』,盖写者据《金縢》改也。」按《史记鲁周公世家》:「旦巧能,多材多蓺,能事鬼神。乃王发不如旦多材多蓺,不能事鬼神。」与《书》同。「才」、「材」古通用。
  褥其徽烈。
  「褥」,黄本作「振」。黄校:「元作『缛』,朱改。」《校证》:「『振』,原作『缛』,朱、徐改。何焯云:『别本作振。』按《御览》正作『振』。」《考异》:「按:从『振』是。《易蛊象》:『君子以振民育德。』《曲礼》:『振书论于君前。』皆有振作之义。王校本误『褥』为『缛』,『缛』、六经所无。」《补正》:「按『缛』字盖涉上『勋德弥缛』句而误。唐逢行珪《进鬻子注表》:『振起徽烈』一语,即袭于此,正作『振』。是唐宋人所见《文心》均未误。」按从《御览》、黄本改。
  剬诗缉颂。
  范校:「孙云:《御览》『剬』作『制』。」纪评:「『剬』即『剸』字。《说文》训为齐,言切割而使之齐,与诗义无涉。古帖制字多书为制,此剬字疑为制字之讹。《史记五帝本纪》『依鬼神以剬义。』注曰:『剬有制义。』是三字相乱已久,不必定用本训也。」李详《文心雕龙黄注补注》:「案张守节《史记正义论字例》云:『制字作剬,缘古少字,通共享之,史汉本有此古字者,乃为好本。『据此,剬即制字。既不可依《说文》训剬为齐;亦不必辨制剬相似之讹也。」范注:「李说亦未甚谛。钱大昕《三史拾遗》谓『制篆作,隶变作剬,字又讹作制;唐人不明小学,误以剬为制之古字。』案钱说是也。」《校证》:「『制』原作『剬』,今据《御览》改。『制』『剬』隶书形近而讹。《宗经》篇:『据事剬范。』唐写本『剬』作『制』。《史记五帝本纪》:『依鬼神以剬义。』《正义》:『剬,古制字。』又《正义论字例》:『制字作剬,此之般流,缘古少字,通共享之。』此『制』讹为『剬』之证。(《正义》以制剬为古今字,非。)」《考异》:「『剬』,古『制』字,见《史记》正义五帝纪注。『剬』同『制』,亦见《说文》。梅音『端』,亦本《说文》。」《校注》:「『剬』,徐校云:当作『制』。《御览》引作『制』。《文俪》作『颛』。按以《宗经》篇:『据事剬范』唐写本作『制范』譣之,此必原是『制』字。『制』之篆文作、隶作与『剬』相似,因而致误,非古通用也。梅、黄两家音注并非,纪昀、李详曲为之说亦谬。王念孙《读书杂志》三、钱大昕《三史拾遗》一、梁玉绳《史记志疑》一并谓《史记五帝本纪》『依鬼神以剬义』之『剬』为『制』之讹。又按《国语周语上》:『是故周文公之颂曰:载戢干戈,……允王保之。』韦注:『文公,周公旦之谥也。颂,《时迈》之诗。』又《周语中》:『周文公之诗曰: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汉书刘尚传》:『文王既没,周公思慕文王之德,其诗曰:于穆清庙,……秉文之德。』《吕氏春秋古乐》篇:『周公旦乃作诗曰:文王在上,……其命维新。以绳文王之意。』《文选》王褒《四子讲德论》:『昔周公咏文王之德,而作《清庙》。』是《小雅棠棣》、《大雅文王》、《周颂清庙》、《时迈》,并周公所制,故舍人云然。」 按《法言渊骞》篇:「鲁仲连汤而不制,蔺相如制而不。」刘师培杨子《法言校补》:「案:《学林》九引作『偒而不剀』,『剬而不偒』,释云:『皆读音旨兖切,乃鱄、剸二字正音。』则所据之本不作制。陈骙《文则》上引两『制』字亦作『剬』。」。汪荣宝《义疏》:「音义:『与荡同。司马云:宋、吴本作偒,制作剬。介甫曰:古荡字,剬古制字。』按:《说文》:『愓,放也。』古书多假『荡』为之。、偒皆『愓』之俗。《玉篇》:『偒,他莽切,直也。』非此文之义。《五帝本纪》:『依鬼神以剬义。』正义云:『剬古制字。』梁氏《志疑》云:『古制字作制,若剬,音端,与剸同。则剬乃制之讹矣。』按:篆文制作『』,隶变作『』,传写遂误为『剬』耳。」从《御览》改。
  至夫子继圣,独秀前哲。
  范校:「黄云:案冯本『至』下有『若』字。」《校证》:「案《御览》正有『若』字。」《校注》:「『前』,倪刻《御览》引作『才』。按《孟子公孙丑上》:『宰我曰: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子贡曰:……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有若曰:岂惟民哉!……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此舍人『独秀前哲』所本。倪刻《御览》『前』作『才』,非是。」按《左传》成公八年:「韩厥言于晋侯曰:成季之勋,宣孟之忠,而无后,为善者其惧矣。三代之令王,皆数百年保天之禄。夫岂无辟王,赖前哲以免也。」《国语鲁语上》:「展禽曰:……前哲令德之人,所以为明质也。」《后汉书张衡传》:「(《应闲》)盖闻前哲首务,务于下学上达,佐国理民,有云为也。」可证杨说为是。
  雕琢性情。
  「性情」,黄本作「情性」,范校:「孙云:《御览》『情性』作『性情』。谭献校亦作『性情』。」《校证》:「元本、传校元本、两京本、谭校本『情性』作『性情』。《御览》亦作『性情』。」《校注》:「按作『性情』与下句之『辞令』声韵始调。元本、明弘治活字本后简称活字本、两京本、谢钞本并作『性情』,未倒。逢行珪《进鬻子注表》有此语,亦作『性情』,当据乙。」《义证》:「《淮南子精神训》:『衰世凑学,不知原心反本,直雕琢其性,矫拂其情,以与世交。』高诱注:『雕琢其天性,拂戾其本情,以合流俗,与世人交接也。』《淮南子精神训》先『性』后『情』,陆机《演连珠》:『情生于性。』元刻本、两京本,俱作『性情』,《御览》亦作『性情』,为是。」按《荀子性恶》篇:「古者圣王以人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今人之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孳,而违礼义者为小人。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史记乐书》:「是故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数,制之礼义。」正义:「言圣人制乐,必本人之性情也。」均「性情」、「情性」混言之。
  木铎启而千里应。
  「启」黄本作「起」。《校证》:「『起』,各本作『启』,梅改;黄本、张松元俱从之。」《校注》:「『起』,《御览》引作『启』。《喻林》八七、《经史子集合纂类语》九引同。何焯校作「启」。按『启』字义长。元本、弘治本、汪本、畲本、张本、两京本、王批本、何本、胡本、训故本、合刻本、梁本、别解本、尚古本、冈本、四库本、王本、郑藏钞本、崇文本、文俪、诸子汇函,亦并作『启』,不误。『启』、『起』、音近,易讹。《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于是始启南阳』,注疏本亦误『启』为『起』,与此同。」
  写天地之辉光。
  范校:「孙云:《御览》『辉光』作『光辉』。」《易大畜》彖辞:「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汉书李寻传》:「寻对曰:……《易》曰:『县象着明,莫大乎日月。』夫日者,众阳之长,辉光所烛,万里同晷,人君之表也。」
  爰自风姓。
  《校证》:「《御览》『爰』上有『故』字。」
  玄圣创典,素王述训。
  「玄」,黄校云:「一本作『元』。」范校:「孙云:明抄本《御览》作『玄』。」《校证》:「『玄圣』,梅云:『一作元圣。』案作『玄圣』是。《庄子天道》篇:『以此处下,玄圣素王之道也。』此彦和所本。《文选》班固《典引》:『故先命玄圣,使缀学立制。』李善注:『玄圣,孔子也。』《后汉书班固传》载其文,李贤注云:『玄圣,谓孔子也。《春秋演孔图》曰:孔子母征在,感黑帝而生,故曰玄圣。』《史传》篇:『法孔题经,则文非元圣。』亦当作玄圣。」《补正》:「『玄』,黄校云:『一作元。』此沿梅校。曹学佺云:『「玄」作「元」者,宋讳也。』按曹说是。『玄圣』与『素王』对。《庄子天道》篇:『以此处下,玄圣素王之道也。』正以玄圣素王连文。《淮南子主术篇》:『(孔子)专行教道,以成素王。』《汉书董仲舒传》:『孔子作《春秋》,先正王而系万事,见素王之文焉。』《说苑贵德》篇:『(孔子)于是退作《春秋》,明素王之道,以示后人。』《论衡超奇》篇:『然则孔子之《春秋》,素王之业也。』又《定贤》篇:『孔自不王,素王之业,在于《春秋》。』《隶释》鲁相《史臣祠孔庙奏铭》:『(孔子)故作《春秋》以明文命,……臣以为素王稽古,德亚皇代。』徐干《中论贵验》篇:『仲尼匹夫,而称素王。』……(《广弘明集》释法琳《九箴》篇:『玄圣创典,以因果为宗;素王陈训,以明教为本。』遣辞似出于此,所异者,仅以玄圣为佛祖耳。」按《文选》卷四十八班彪《典引》:「故先命玄圣,使缀学立制,宏亮洪业,表相祖宗,赞扬迪喆,备哉粲烂,真神明之式也。」蔡邕注:「言仲尼之作,亦显助祖宗,扬明其蹈喆之德。」李善注:「玄圣,孔子也。《庄子》曰:夫虚静恬淡,玄圣素王之道也。《春秋(孔)演[孔]图》曰:玄丘制命,帝卯行也。」此作「玄圣」是。又按《文子道德》篇:「三皇五帝轻天下,细万物,齐死生,同变化,抱道推诚,以镜万物之情,上与道为友,下与化为人。今欲学其道,不得清明玄圣,守其法籍,行其宪令,必不能以为治矣。」(《淮南子齐俗训》与此略同)。唐人默希子(徐灵府)注:「夫存其典籍,行其法制,实赖玄圣发扬导达,使后之学者,知贵其道,内以治身,外以治国也。」此「玄圣」非指孔子。《老子指归》卷三《为学日益篇》「凡此数者,神明所因,天地所归,玄圣所道,处士所传也。」则以老子为「玄圣」,且句法与此同。
  莫不原道心裁文章。
  「裁文」,黄本作「以敷」。黄校:「『以敷』一作『裁文』,从《御览》改。」范校:「铃木云:案诸本作『裁文』。」《校证》:「『以敷章』,各本作『裁文章』,黄本从《御览》改。徐云:『《御览》作「原道心以敷章」,对下句,是。案《熔裁》篇云:『两句敷为一章。』则『敷章』亦本书恒语。』《校注》:「按逢行珪《进鬻子注表》:有『莫不原道心以裁章』语,亦袭于此,是《文心》原不作『以敷』。《杂文》篇『而裁章置句』,《章句》篇『裁章贵于顺序』,并以『裁章』为言。则此文当作『莫不原道心以裁章』明矣。」按杨说是,从其改。
  研神理而设教。
  《校证》:「『而』,《御览》作『以』。」
  取象乎河洛。
  《校注》:「『取』,《御览》引作『着』。张绍仁校作『着』。按『着』字非是。《鹖冠子泰录》篇:『故天地阴阳之受命,取象于神明之效,既已见矣。』可资旁证。《书记》篇有『取象于夬』语。」
  发辉事业。
  「辉」,黄校:「疑作『挥』。」范校:「孙云:《御览》作『挥』。」范注:「孙君蜀丞曰:『辉』当作『挥』。《御览》引正作『挥』,当据正。」《校证》:「『挥』,原作『辉』,何焯、黄叔琳并云:『疑作挥。』案王惟俭本及《御览》正作『挥』。《程器》篇亦云:『君子藏器,待时而动,发挥事业。』又《事类》篇亦有『表里发挥』之语,今据改。」《校注》:「按『挥』字是。《御览》引正作『挥』,训故本亦作『挥』。当据改。舍人《剡山石城寺石像碑》:『发挥胜相。』尤为明证。『发挥』连文出《易干》文言。其作『辉』者,乃音之误。《事类》篇『表里发挥』,元本、弘智治本、活字本、汪本等作『发辉』。是『挥』与『辉』易淆之证。」按《易干卦》:「六爻发挥,旁通情也。」《说卦传》:「发挥于刚柔。」作「挥」是,从《御览》改。
  故知道沿圣以垂文。
  范校:「铃木云:《御览》无『知』字,『沿』作『』。」《校证》:「《御览》无『知』字。」
  圣因文而明道。
  范校:「孙云:《御览》『而』作『明』。」《附校》:「『而』作『以』,不作『明』。」《校证》「『以』原作『而』,今从《御览》改。此文『道沿圣以垂文』二句,以『以』字札句为偶,下文『旁通而无滞』二句,以『而』字札句为偶,『弥缝文体』,至为明白。」按作「以」字义长,从《御览》改。
  旁通而无涯。
  「涯」黄本作「滞」,黄校:「一作『涯』,从《御览》改。」范校:「铃木云:予所见《御览》作『涯』不作『滞』。」《附校》:「『滞』作『涯』。」范注:「孙蜀丞曰:无涯与不匮义近,不当改作『滞』也。《御览》引此文亦作『涯』,不作『滞』,未知所据。』」《校证》:「案今所见宋本、明钞本、铜活字本、万历薛逢本、汪本、张本、鲍本、学海堂本、日本安政聚珍本《御览》皆作『涯』,不知所据何本。」《考异》:「按:无滞则通达;不匮则足用,从『滞』为长。」《校注》:「按钱谦益藏赵氏抄本《御览》作『滞』,见冯舒校语。本为误字。所见宋本、抄本、倪本、活字本、喜多本、鲍本《御览》均作『涯』。黄氏据冯舒校语径改为『滞』,非是。文溯本亦剜改为『滞』。」《义证》:「作『涯』为是。」
  鼓天下之动存乎辞。
  黄本「动」下有「者」字,黄校:「『者』字从《御览》增。」《校证》:「『者』字原无,冯校、黄本从《御览》增。」《考异》:「按:经文有『者』字,《御览》是。」林其锬、陈凤金《元至正本文心雕龙汇校》(后简称《汇校》):「《御览》在『之动』下有『者』字。按《易系辞上》:『极天下之颐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者』字当有,从《御览》补。」按从《御览》、黄本补。
  乃道之文也。
  范校:「孙云:《御览》无『乃』字。」《校证》:「《御览》无『乃』字。」
  道心惟微。
  《校证》:「何焯云:『道心』句乃引《荀子》。」
  光采玄圣。
  「玄」,黄本作「元」。《校证》:「各本俱作『玄』,与上文合,兹据改。」《校注》:「『元』,元本、弘治本、活字本、汪本、畲本、张本、两京本、王批本、何本、胡本、训故本、梅本、凌本、合刻本、梁本、秘书本、谢钞本、别解本、尚古本、冈本、文溯本、崇文本、《文俪》、《诸子汇函》作『玄』。按『元』字是。《书》伪《汤诰》:『聿求元圣。』枚传训『元』为大,此亦应尔。《史传》篇:『法孔题经,则文非元圣。』其称孔子为『元圣』,正与此同。诸本作『玄』盖涉篇中『玄圣创典』句而误。篇中之『玄圣』系指『伏羲诸圣』,此句之『元圣』则指孔子,不能混而为一。《易林讼》之《同人》:『元圣将终,尼父悲心。』(又《小畜》之《坤》、《同人》之《颐》、《豫》之《大有》、《兑》之《坤》、《革》之《震》均有此二语。)是称孔子为『元圣』,始于汉也。」按此作「玄圣」通,毋须改。
  民胥以俲。
  《校证》:「『俲』,张之象本、何允中本、日本活字本、锺本、日本刊本、王谟本、崇文本作『效』。」潘重规《唐写文心雕龙残本合校》(后简称《合校》):「原卷『俲』作『效』。」《考异》:「按:『俲』为『效』之俗体。从『效』是。」《补正》:「『俲』,王批本汇函本作『效』。按《诗小雅角弓》:『尔之教矣,民胥效矣。』『俲』为『效』之俗。当改正。」按《说文》无「效」字。《诗小雅鹿鸣》:「君子是则是效。」《左传》昭公七年:「仲尼曰:能补过者,君子也。《诗》曰:『君子是则是效。』孟僖子可则效已矣。」又《小雅角弓》:「尔之教矣,民胥效矣。」昭公六年:「叔向曰:楚辟我衷,若何效辟?《诗》曰:『尔之教矣,民胥效矣。』従我而已,焉用效人之辟?」均引作「效」;是效同俲。《说文》:「效,象也。」段注:「象当作像,人部曰:像,似也。《毛诗》『君子是则是效』,又『民胥效矣』,皆效法字之或体。《左传》引《诗》『民胥效矣』是也。彼行之而此效之,故俗云报效、云效力、云效验。《广韵》云:俗字作効。今俗分别効力作効,效法、效验作效,尤为鄙俚。」作「效」是。从唐写本改。
  征圣第二
  夫作者曰「圣」,述者曰「明」。陶铸性情,功在上哲。夫子文章,可得而闻,则圣人之情,见乎(文)辞矣。先王(圣化)【声教】,布在方册,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是以远称唐世,则焕乎为盛;近褒周代,则郁哉可从:此政化贵文之征也。郑伯入陈,以立辞为功;宋置折俎,以多(方)【文】举礼:此事(迹)【绩】贵文之征也。褒美子产,则云「言以足志,文以足言」;泛论君子,则云「情欲信,辞欲巧」:此修身贵文之征也。然则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乃含章之玉牒,秉文之金科矣。
  夫鉴周日月,妙极机神;文成规矩,思合符契。或简言以达旨,或博文以该情,或明理以立体,或隐义以藏用。故《春秋》一字以褒贬,「丧服」举轻以包重,此简言以达旨也。《邠诗》联章以积句,《儒行》缛说以繁辞,此博文以该情也。书契断决以象《夬》,文章昭(哲)【晣】以(象)【效】《离》,此明理以立体也。「四象」精义以曲隐,「五例」微辞以婉晦,此隐义以藏用也。故知繁略殊形,隐显异术,抑引随时,变通(会适)【适会】,征之周孔,则文有师矣。
  是以(政)论文必征于圣,【窥圣】必宗于经。《易》称:「辨物正言,断辞则备」,《书》云:「辞尚体要,(弗)【不】惟好异」。故知正言所以立(辩)【辨】,体要所以成辞;辞成无好异之尤,(辩)【辨】立有断辞之(义)【美】。虽精义曲隐,无伤其正言;微辞婉晦,不害其体要。体要与微辞偕通,正言共精义并用;圣人之文章,亦可见也。颜阖以为:「仲尼饰羽而画,(徒)【从】事华辞。」虽欲(此言)【訾】圣,弗可得(已)【也】。然则圣文之雅丽,固衔华而佩实者也。天道难闻,犹或钻仰;文章可见,胡宁勿思?若征圣立言,则文其庶矣。
  赞曰:妙极生知,睿哲惟宰。精理为文,秀气成采。鉴悬日月,辞富山海。百龄影徂,千载心在。
  集 校
  《合校》:「『第』,唐写本作『弟』,以下各篇同。」
  则圣人之情,见乎文辞矣。
  范校:「孙云:唐写本无『文』字。」赵万里《唐本文心雕龙残卷校勘记》(后简称《校记》):「案今本有『文』字,盖涉上下文而衍,当据删。」范注:「《易》下《系辞》:『圣人之情见乎辞。』 唐写本无『文』字。案文谓文章,辞谓言辞,义有广狭,似不可删,循绎语气,亦应有『文』字。」《义证》引杨明照《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举正》:「此用《易系》,并无增改。诚以『辞』即『文辞』,一言已足,无须更加『文』字。……今本盖传写者涉上下『文』字而衍。」(《文学年报》第三期)《考异》:「按:诸本『文』字衍,《易系辞下》云:『圣人之情,见乎辞矣。』唐写本是。」《补正》:「按无『文』字与《易系辞下》合。今本盖涉上下诸『文』字而衍,当据删。《抱朴子外篇钧世》:『情见乎辞,指归可得。』遣辞亦本《易系》而无『文』字,其确为误衍无疑。《论衡超奇》篇有『情见于辞』语。」按上云「夫子文章,可得而闻」,此不应再言「文」字。从唐写本删。
  先王圣化,布在方册。
  「圣化」,范校:「孙云:唐写本作『声教』。」《校证》:「『声教』原作『圣化』,据唐写本改。《练字》篇亦云『先王声教』。」《校注》:「按唐写本是也。《练字》篇:『先王声教,书必同文。』句法与此同,可证。『声教』二字见于《书禹贡》。」《考异》:「按:《孟子》:『大而化之谓圣。』此『圣化』所本。《禹贡》:『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此『声教』所本。诸家并据《练字》篇改从『声教』者皆非。」按《尚书禹贡》:「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孔传:「此言五服之外,皆与王者声教而朝见。」正义:「皆与闻天子威声文教,时来朝见。」蔡传:「声,风声。教谓教化。」《汉书刘向传》:「自古明圣,未有无诛而治者也,故舜有四放之罚,而孔子有两观之诛,然后圣化可得而行也。」《论衡本性》篇:「孔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夫中人之性,在所习焉,习善而为善,习恶而为恶也。至于极善极恶,非复在习,故孔子曰:『惟上智与下愚不移。』性有善不善,圣化贤教,不能复移易也。」此作「圣化」亦通,然不及「声教」义长,盖「声教」与下句「风采」对,而「圣化」则不对也。从唐写本改。
  夫子风采,溢于格言。
  「风采」,范校:「孙云:唐写本作『文章』。」《合校》:「《论语公冶长》篇:『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文章』,正用《论语》,唐本是也。」《补正》:「按唐写本作『文章』与上重复,非是。《书记》篇:『详观书体,本在尽言,所原作言,据《御览》五九五引改。以散郁陶,托风采。』彼以书记能托『风采』,则此谓孔子之『风采』溢于格言,持论正相一致。」《考异》:「按:上文已有『文章』句,此作『风采』是。」《义证》:「『风采』,唐写本作『文章』。如作『文章』,则与上文『夫子文章』重出,仍以『风采』为是。《汉书霍光传》:『政自己出,天下想闻其风采。』师古注:『采,文采。』《书记》篇云:『所以散郁陶,托风采。』『风采』谓风度文采。」此作「风采」是。又《义证》:「唐写本『于』作『乎』。」
  郑伯入陈,以立辞为功。
  「立」,黄本作「文」,黄校:「一作『立』」。范校:「铃木云:案诸本作『立』,敦煌本亦作『立』。」《校证》:「各本『文』作『立』,冯校、何校、黄本改。」《校注》:「『文』,黄校云:『一作立。』冯舒云:『立当作文。』何焯校『文』。按『立』字是。唐写本、元本、弘治本、汪本、畲本、张本、两京本、王批本、何本、胡本、训故本、梅本、凌本、合刻本、梁本、秘书本、谢钞本、汇编本、别解本、清谨轩本、尚古本、冈本、文津本、王本、张松孙本、郑藏钞本、崇文本、诸子汇函,并作『立』。黄氏据冯舒、何焯说改『立』为『文』,虽与《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合,而昧其与下『多文』句之词性不侔且相复也。」《考异》:「按:《左传》僖二三年:『吾不如襄之文也。』杜注:『有文辞也。』又襄二五年『非文辞不为功。』依传文从『文』为是。」按《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子展相郑伯如晋,拜陈之功。……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晋为伯,郑入陈,非文辞不为功,慎辞也。』」孔疏:「子产善为文辞,于郑有荣也。」此黄本改字之所本。又按《墨子大取》篇:「夫辞以类行者也,立辞而不明于其类,则必困矣。」《宋书五行志》:「据经立辞,终皆显应。」联系下文,此作「立」义长。
  以多方举礼。
  「方」,黄本作「文」,注:「原作『方』,孙改。」范校:「铃木云:案诸本『文』作『方』,炖煌本作『文』。」《校记》:「案黄注以本依谢校,与唐本正合。」《校证》:「『文』元作『方』,孙汝登改。案唐写本正作『文』。」《考异》:「按:孙改是。」按《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宋向戌善于赵文子,又善于令尹子木,欲弭诸侯之兵以为名。……五月甲辰,晋赵武至于宋。丙午,郑良霄至。六月丁未朔,宋人享赵文子,叔向为介。司马置折俎,礼也。仲尼使举是礼也,以为多文辞。」杜注:「折俎,体解节折,升之于俎,合卿享宴之礼,故曰礼也。」又:「宋向戌自美弭兵之意,敬逆赵武,赵武、叔向因享宴之会,展宾主之辞,故仲尼以为多文辞。」孔疏:「盖于此享也,宾主多有言辞,时人迹而记之。仲尼见其事,善其言,使弟子举是宋享赵孟之礼,以为后人之法。丘明述其意。仲尼所以特举此礼者,以为此享多文辞,以文辞为可法,故特举而施用之。」此为舍人所本,「立」乃「文」之形误。《类聚》卷第五十九引梁元帝《和王僧辩从军诗》:「荀令多文藻,临戎赋雅篇。」据唐写本改。
  此事迹贵文之征也。
  「迹」,范校:「孙云:唐写本作『绩』。」范注:「『迹』,唐写本作『绩』,是。《尔雅释诂》:『绩,功也。』」《考异》:「按:《书尧典》:『庶绩咸熙。』传 :『绩,功也。』又『迹』同『迹』。《诗小雅》:『念彼不迹。』传:『不迹,不循道也。』二字义殊,唐本是。」按据唐写本改。
  然则志足而言文。
  「志」,黄校:「元作『忠』,谢改。」范校:「赵云:唐写本正作『志』;孙云:唐写本(而)作『以』。」《校证》:「『志』原作『忠』,谢兆申改、徐改。案唐写本、两京本、王惟俭本正作『志』。」《校注》:「按此为回应上文『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之辞,谢改『志』是也。唐写本、元本、活字本、两京本、何本、训故本、谢钞本、合刻本、梁本、清谨轩本、尚古本、冈本、王本、郑藏钞本、崇文本,并作『志』,未误。《经史子集合纂类语》九引作『志』,四库本剜改作『志』。」《考异》:「按:作『志』是。《左传》襄二五年:『言以足志。』」《汇校》:「按:作『以』字较长,与上『言以足志,文以足言』合,且与下『而』不复。」按《商君书画策》:「其志足,天下益之。」《类聚》卷第六十六引《吴地记》曰:「长洲在姑苏南,太湖北岸,阖闾所游猎处也。吴先主使徐详至魏,魏太祖谓详曰:『孤愿越横江之津,与孙将军游姑苏之上,猎长洲之苑,吾志足矣。』」「志足」即「足志」也。「而」字毋须改。
  乃含章之玉牒。
  《合校》:「『乃』,唐写本作『乃』。」按「乃」同「乃」。
  夫鉴周日月。
  范校:「铃木云:冈本『周』作『同』。」《校证》:「日本活字本、日本刊本『周』作『同』。」《补正》:「『周』尚古本、冈本作『同』。王批本作『周』。按《诸子》篇赞:『智周宇宙。』语意与此相仿,则作『同』非也。《广弘明集》谢灵运《辨宗论》『体无鉴周。』正以『鉴周』二字连文。《子苑》三二引作『周』,亦可证『同』字之误。」按杨说是。
  妙极机神。
  「机」,黄校云:「疑作『几』。」范校:「铃木云:案炖煌本作『机』。」范注:「《易上系辞》:『阴阳之义配日月。』鉴周日月,犹言穷极阴阳之道。『极』当作『几』。《易上系辞》:『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韩康伯注:『适动微之会则曰几。』」《校证》:「冯舒云:『机当作几。』何焯、黄叔琳云:『机疑作几。』案《论说》篇:『锐思于几神之区』,正作『几』。」《考异》:「按:《庄子至乐》篇:『万事皆出于几,皆入于几。』此『几』字所本。『几神』与上日月为对文,从『几』是。」《补正》:「『机』,黄校云:『疑作几』。此本冯舒、何焯说。按《易系辞上》:『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释文》:『几,本作机。』舍人遣辞多用异字,非特此尔,《论说》篇:『锐思于机此依元本、弘治本等神之区』亦然。《南齐书刘祥传》:『(《连珠》)大道常存,机神之智永绝』;《隋书经籍志一》:『夫经籍也者,机神之妙旨』;《弘明集》卷十三王仲欣《答释法云与王公朝贵书》:『皇帝睿圣自天,机神独远』;《广弘明集》卷十九萧子显《御讲摩诃般若经序》:『蓄机神于怀抱』。并作『机神』。逢行珪《进鬻子注表》『妙极机神』语,即袭于此,作『机』。《子苑》引,亦作『机』。是『机』字固未误也。黄氏过信冯舒、何焯之说,疑不误为误,非是。」按《易系辞下》:「子曰: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孔疏:「神道微妙,寂然不测,人若能豫知事之几微,则能与其神道会合也。」《梁书萧伟传》:「晚年崇信佛理,尤精玄学,着《二旨义》,别为新通。又制《性情》、《几神》等论。」《类聚》卷四引齐王俭《侍皇太子九日玄圃宴诗》曰:「微言外融,几神内王。」「机」同「几」。《说文》:「几,微也,殆也。」
  丧服举轻以包重。
  「包」,范校:「孙云:唐写本作『苞』。」《校注》:「按『包』与『苞』通。《书禹贡》『草木渐包』,《说文草部》引作『渐苞』,是其证。《章表》篇『表体多包』,《御览》五九四引作『苞』。《序志》篇『苞会通』,元本、弘治本等作『包』。」
  儒行缛说以繁辞。
  「辞」,范校:「孙云:唐写本作『词』。」《考异》:「按:辞 词三字互通,唐写本辞、词互用。如词高言中,信辞若巧,分见第一、二两篇是也。」
  书契断决以象夬。
  「断决」,范校:「孙云:唐写本作『决断』。」《校注》:「按唐写本是也。《七略》『书以决断;断者,义之证也。』《初学记》卷二一、《御览》卷六百九引。《易系辞下》韩注:『夬,决也;书契所以决断万事也。』」《义证》:「《易系辞下》云:『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按夬、决皆有断义。《夬》,《易》卦名。……唐写本『夬』作『史』,误。」按杨说是,从唐写本改。
  文章昭哲以象离。
  「哲」,黄本作「晰」。孙诒让《札迻》卷十二:「案《说文》日部云:『昭晢,明也。』『晢』或作『晣』,『晰』即『晣』之伪体。此书多作『哲』者,用通借字也。《易大有》九四象云:『明辩晢也。』《释文》云:『晢,又作哲。』(《易干凿度》云:『虚无感动,清净照哲。』照哲,亦即昭晣也。)后《正纬》、《明诗》、《总术》三篇『昭晣』字,元本、冯抄本亦并作『哲』,今本皆伪。彦和用经语多从别本,如前《原道》篇『幽赞神明』,亦本《易》释文或本,与此可互证。」范校:「谭校『晰』作『哲』。」《合校》:「案原卷作『晢』,《正纬》篇亦作『晢』,皆不作『晣』。」《校证》:「『昭晣』原作『昭晰』,元本、传校元本、冯本、汪本、畲本、两京本、王惟俭本、汇函本作『哲』,徐校作『晣』。孙诒让曰,……案徐校、孙说是,今据改。」又:「『効』原作『象』,唐写本作『効』。案上文以『积句』与『繁辞』异文作对,下文以『曲隐』与『婉晦』异文作对,则此亦当以异文作对,不当俱作『象』也。今据唐写本改。」《补正》:「『晰』,唐写本作『晢』;『象』,唐写本作『効』。徐『哲』汪本如此校作『晰』。张绍仁校作『晢』。按唐写本并是。《玉篇》日部:『晣,之逝切,明也,晢并同上。』『晰』俗字。当以『晣』为正。何本、合刻本、梁本、尚古本、冈本、王本、崇文本作『晣』,不误。《汉书司马相如传下》『闇眛昭晣』,颜注:『晣,音之舌反。』《后汉书张衡传》赞『孰能昭晣』,章怀注:『晣,音制。』《文选》何晏《福殿赋》『犹眩曜而不能昭晣也』,《古文苑》班婕妤《捣素赋》『焕若荷华之昭晣』,并作『晣』。《总术》篇『辩者昭晣』,尚未误。《正纬》篇『孝论昭晰』,《明诗》篇『唯取昭晰之能』,亦当凖此改作『晣』。『象离』,与上句『象夬』复,唐写本作『効』,是也。『効』,『效』之俗写。本书『效』字,唐写本皆作『効』。」《考异》:「按:从『晰』是。考晰、晣二字易混,白晰之晰从析,明晣之晣从折,唐写本草书之木手莫辨。又按离、卦名,从『像』是,杨校云:『効、俗字』者误。」按《文选》卷十九宋玉《高唐赋》:「其少进也,晣兮若姣姬。扬袂鄣日,而望所思。」李善注:「晣,昭晣,谓有光明美色。」《后汉书张衡传赞》:「三才理通,人灵多蔽。近推形筭,远抽深滞。不有玄虑,孰能昭晣?」李贤注:「晣音制。」《隋书音乐志中》:「四序氤氲,三光昭晣。」 晣同晢。《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封禅书》)首恶湮没,闇昧昭晢。」《后汉书冯衍传》:「说丹曰:盖闻明者见于无形,智者虑于未萌,况其昭晢者乎?」李贤注:「晢,明也。」又《蔡邕传》:「(《释诲》)所谓覩暧昧之利,而忘昭晢之害。」《风俗通义皇霸》篇:「自是以来,载籍昭晢。」又有作「昭哲」者。《史记宋微子世家》集解引孔安国曰:「君昭哲,则时暖顺之。」此作「晢」是。《说文》日部:「晢,昭晣,明也。」均从唐写本改。
  五例微辞以婉晦。
  《合校》:「唐写本『以』作『而』。」
  故知繁略殊形。
  范校:「孙云:唐写本『形』作『制』。」《校注》:「按唐写本是。『制』谓体制。」《考异》:「按:『形』指体势而言,与下文『时』字对文,从『形』是。」《义证》:「唐写本『形』作『制』,应据改。制是文章体制。」按「形」「制」均通,毋须改。
  变通会适。
  范校:「孙云:唐写本『会适』作『适会』。」《校记》:「按上云『抑引随时』,与此句相对成文,则以作『适会』为是。」《校注》:「按
文心雕龙集校
  唐写本是。《章句》篇『随变适会』,《练字》篇『诗骚适会』,《养气》篇『优柔适会』,并其证也。《高僧传支遁传》:『默语适会』,又《唱导论》『适会无差』,亦以『适会』为言。」《校证》:「『适会』原作『会适』,唐写本作『适会』。案《章句》篇『随变适会』,《练字》篇『诗骚适会』,《养气》篇『优柔适会』,俱作『适会』之证。今据乙正。」《考异》:「按:《易》系上:『唯变所适。』韩康伯注云:『变通贵于适时,趣舍存乎其会。』唐写本是。」按从唐写本改。
  征之周孔。
  《校证》:「张之象本『周孔』作『孔周』。」
  是以政论文必征于圣必宗于经。
  黄本作:「是以子元脱,杨补。政论文,必征于圣,稚圭劝学,四字符脱,杨补。必宗于经。」范校:「孙云:唐写本作『是以论文必征于圣,窥圣必宗于经。』」范注:「赵君万里曰:案唐本是也,黄本依杨校,『政』上补『子』字;『必宗于经』句上,补『稚圭劝学』四字,臆说非是。」《校证》:「『是以论文』二句,原作『是以政论文,必征于圣,必宗于经。』王惟俭本『政』前有一『□』,杨慎补作『是以子政论文,必征于圣,稚圭劝学,必宗于经。』……今案《宗经》篇:『迈德树声,莫不师圣,而建言修辞,鲜克宗经。』《史传》篇:『立义选言,宜依经以树则;劝戒与夺,必附圣以居宗。』又云:『宗经矩圣之典。』《论说》篇:『述圣通经,论家之正体也。』皆与此『征圣』、『宗经』意同,并撮略为言,而不必指实为何人。《乐府》篇:『昔子敬论文,诗与歌别。』杨氏盖涉彼妄补,不可从。」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后简称《校释》):「唐写本……当从,升庵所补非也。」《义证》引桥川时雄《文心雕龙校读》云:「按唐写本无『子政』二字,二字后人强附,当删,未闻刘向有论文也。」又:「稚圭劝学,徐校不及此四字,何校惟从杨补,亦无所考,未详杨据何本所增,唐写本亦无此四字,而有『窥圣』二字,句顺意通。以各本无『窥圣』二字,前后意不通,故后人任意改补。」《义证》:「按元刻本作:『是以政论文,必征于圣,必宗于经。』梅注:『子字符脱,杨补;稚圭劝学四字,元脱,杨补。』」按据唐写本删补。
  易称辨物正言,断辞则备。
  「辞」,范校:「孙云:唐写本作『词』。」《义证》:「『辨』原作『辩』,据唐写本及《易经》改。唐写本『辞』作『词』。《易系辞下》:『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开而当名,辨物正言,断辞则备矣。』集解引干宝曰:『辨物,辨物类也。正言,言正义也。断辞,断吉凶也。如此,则备于经矣。』韩注:『开释爻卦,使各当其名也。理类辨明,故曰断辞也。』正义:『辨物正言者,谓辨天下之物,各以类正定言之。若辨健物,正言其龙;若辨顺物,正言其马,是辨物正言也。断辞则备矣者,言开而当名,及辨物正言,凡此二事,决断于爻卦之辞,则备具矣。』」按元本、黄本均作「辨」。
  弗惟好异。
  范校:「孙云:唐写本『弗』作『不』,『惟』作『唯』。」《校证》:「『不』,原作『弗』,唐写本作『不』,与伪《毕命》合,今据改。」《补正》:「『弗惟』,唐写本作『不唯』。按『弗』作『不』,与伪《毕命》合。本书今作『弗』者,唐写本均作『不』。唯、惟古通。《毕命》作『惟』。」按范注:「《尚书》伪《毕命》:『政贵有恒,辞尚体要,不惟好异。』」此处既曰「《书》云」,当从唐写本改。
  故知正言所以立辩。
  「辩」,范校:「孙云:唐写本作『辨』。」《义证》:「唐写本『辩』作『辨,下文』辩立『之辩』并同。」《补正》:「按此语承上『《易》称辨物正言』句,当以『辨』为是。下『辩立』亦然。张本、王批本、谢钞本、清谨轩本、文溯本并作『辨』。《子苑》引作『辨』,未误。《稗编》七五引作『辨』。」、按辩、辨古书多混用,此作「辨」是。
  辞成无好异之尤。
  范校:「孙云:唐写本『成』下有『则』字。」
  辩立有断辞之义。
  范校:「孙云:唐写本『辩』作『辨』,立下有『则』字,『义』作『美』。」《校证》:「『美』原作『义』,形近之误,今改从唐写本。『无尤』、『有美』对文。」《考异》:「按:尤、过,义、宜也。意对为切,从『义』是。」《校注》:「按『美』、『义』二字易讹。《刘子伤谗》篇『誉人不增其美』,诸本亦误『美』为『义』也。此当作『美』,始能与上句之『尤』字对。」按从唐写本改。
  徒事华辞。
  「徒」,黄校:「《庄子》作『从』。」范校:「铃木云:梅本校注同。」《校证》:「『从』,原作『徒』。梅云:『徒』,《庄子》作『从』。何焯校作『从』,今据改。」《汇校》:「按《庄子列御寇》:『仲尼方且饰羽而画,从事华辞,以支为旨。』此处既引庄文,当作『从』方合。」《合校》:「唐写本『辞』作『词』。」按《庄子列御寇》篇:「鲁哀公问于颜阖曰:吾以仲尼为贞干,国其有瘳乎?曰:殆哉圾乎!仲尼方且饰羽而画,从事华辞,以支为旨。忍性以视民,而不知不信,受乎心,宰乎神,夫何足以上民!」郭象注:「圾,危也。夫至人以民静为安,今一为贞干,则遗高迹于万世,令饰竞于仁义,而雕画其毛彩。百姓既危殆,人亦无以为安也。……饰画,非任真也。将令后世之从事者,无实而意趣横出也。」成玄英疏:「羽有自然之文,饰而画之,则务人巧。」又:「修饰羽仪,丧其真性也。」从《校证》改。
  虽欲此言圣。
  「此言」,黄本作「訾」,校云:「『訾』字,一作『此言』,误。」范校:「『訾』字一作『此言』二字,误。铃木云:敦煌本作『訾』一字。」《校证》:「『訾』,旧本作『此言』二字,黄本改。冯校云:『此言』当作『訾』。何校云:『此言』乃『訾』字之讹。王谟本亦云:『此言』二字,『訾』字之讹。案唐写本正作『訾』。唐写本『弗』作『不』,『已』作『也』。」《补正》:「按唐写本正作『訾』。黄氏据冯舒、何焯说改『訾』,是也。『已』,亦当从唐写本作『也』。《议对》篇:『虽欲求文,弗可得也。』句法与此同,可证。《论语子张》:『叔孙武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黄侃义疏:『叔孙武叔又訾毁孔子也。』(《礼记丧服四制》:『訾之者,是不知礼之所由生也。』郑注:『口毁曰訾。』」按从唐写本、黄本改。
  弗可得已。
  范校:「孙云:唐写本『弗』作『不』,『已』作『也』。」《汇校》:「『已』,亦当从唐写本作『也』。」按从唐写本改「已」字。
  固衔华而佩实者也。
  《校注》:「『衔』,喻林」八引作『御』;《诸子汇函》同。按《淮南子本经》篇:『草木之句萌衔华戴实而死者,不可胜数。』当为舍人所本。作『御』非是。沈约《愍衰草赋》:『昔日兮春风,衔华兮佩实。』(《艺文类聚》八一引)亦可证。杨慎《均藻》卷四《四质》引作『衔』,未误。」
  犹或钻仰。
  范校:「孙云:唐写本『犹』作『且』。」
  胡宁勿思。
  范校:「孙云:唐写本『胡宁』作『宁曰』。」《校注》:「按《诗小雅四月》、《大雅云汉》并有『胡宁忍予』之文。是『胡宁』二字,原有所本。《南齐书王俭传》『胡宁无感』,《文选》王粲《赠文叔良诗》『胡宁不师』,张华《励志诗》『胡宁自舍』,王赞《杂诗》『胡宁久分析』,傅亮《为宋公求加赠刘前军表》『胡宁可昧』,亦并以『胡宁』为言。唐写本作『宁曰』,盖涉次行『赞曰』之『曰』字而误。」范注:「胡宁犹言何乃。」按《诗邶风日月》:「胡能有定,宁不我顾?」毛传:「胡,何也。」郑笺:「宁,犹言也。」此作「胡宁」是。
  若征圣立言。
  范校:「孙云:唐写本无『若』字。」
  赞曰。
  《合校》:「唐写本『赞』作『赞』。赵云:『以下各篇均同。』」
  妙极生知,睿哲惟宰。
  「睿」,范校:「孙云:唐写本作『叡』。」《补正》:「按『睿』『叡』古今字。以《诔碑》篇『虽非叡作』、《史传》篇『叡此依《御览》六百四、《史略》五引旨幽隐』例之,此必原是『叡』字,前后一律。《逸周书谥法》篇:『聪明叡哲曰献。』孔注:『有通知之聪也。』《文选》张衡《东京赋》:『睿哲玄览,都兹洛宫。』薛注:『睿,圣也。玄,通也。』李注:『《尚书(洪范)曰:睿作圣,明作哲。』唐写本作『叡』,是也。」按《说文》睿为叡之古文,《书洪范》:「听曰睿,思曰聦。」马融注:「睿,通也。」郑玄注:「睿,通于政事。」则作「睿」亦通。
  精理为文。
  《合校》:「唐写本『精理』作『精精』,盖误。」按《文选》卷二十六王僧达《答颜延年诗》:「珪璋既文府,精理亦道心。」李善注:「言珪璋之丽,既光于文府;精理之妙,亦穷于道心。」《晋书袁悦之传》:「悦之能长短说,甚有精理。」「精理」乃当时常语。
  百龄影徂。
  《合校》:「唐写本『百』作『白』。」按《后汉书冯衍传》:「(田)邑报书曰:今百龄之期,未有能至,老壮之闲,相去几何。」「百龄」亦常语。唐写本误。
  宗经第三
  三极彝训,其书(言)【曰】经。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故象天地,效鬼神,参物序,制人纪,洞性灵之奥区,极文章之骨髓者也。皇世《三坟》,帝代《五典》,重以《八索》,申以《九丘》;岁历绵暧,条流纷糅。自夫子(刊)【删】述,而大宝(咸)【启】耀。于是《易》张《十翼》,《书》标七观,《诗》列四始,《礼》正五经,《春秋》五例。义既(极)【埏】乎性情,辞亦匠于文理,故能开学养正,昭明有融。然而道心惟微,圣(谋)【谟】卓绝,墙宇重峻,(而)吐纳自深。譬万钧之洪钟,无铮铮之细响矣。
  【夫】《易》惟谈天,(人)【入】神致用。故《系》称旨远辞高,言中事隐。韦编三绝,固哲人之骊渊也。《书》实记言,而诂训茫昧,通乎《尔雅》,则文意晓然。故子夏叹《书》,「昭昭若日月之【代】明,离离如星辰之【错】行」,言(昭)【照】灼也。《诗》主言志,【诂】训同《书》,攡风裁兴,藻辞谲喻,温柔在诵,(敢)最附深衷矣。《礼》(季)【以】立体,据事(剬)【制】范,章条纤曲,【执而后显,采掇片言,莫非宝也。《春秋》辨理】,一字见义,五石六鹢,以详略成文;雉门两观,以先后显旨;其婉章志晦,谅(以)【已】邃矣。《尚书》则览文如诡,而寻理即畅;《春秋》则观辞立晓,而访义方隐。此圣(人)【文】之殊致,表里之异体者也。
  至【于】根柢盘深,枝叶峻茂,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是以往者虽旧,余味日新。后进追取而非(晓)【晚】,前修(文)【久】用而未先,可谓太山遍雨,河润千里者也。
  故论说辞序,则《易》统其首;诏策章奏,则《书》发其源;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铭诔箴祝,则《礼》总其端;纪传(铭)【盟】檄,则《春秋》为根:并穷高以树表,极远以启疆,所以百家腾跃,终入环内者也。
  若禀经以制式,酌雅以富言,是(仰)【即】山而铸铜,煮海而为盐【者】也。故文能宗经,体有六义:一则情深而不诡,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而不诞,四则义直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扬子比雕玉以作器,谓五经之含文也。夫文以行立,行以文传,四教所先,符采相济。(励)【迈】德树声,莫不师圣,而建言修辞,鲜克宗经。是以楚艳汉侈,流弊不还,正末归本,不其懿欤!
  赞曰:三极彝(道)【训】,【道】深稽古。致化(归)【惟】一,分教斯五。性灵熔匠,文章奥府。渊哉铄乎,群言之祖。
  集 校
  三极彝训,其书言经。
  范校:「赵云:『言』作『曰』,《御览》六百八引『言』亦作『曰』。」范注:「唐写本作『曰』字是。」《校证》:「『曰』旧作『言』,唐写本及《御览》六百八俱作『曰』,今据改正。《论说》篇『圣哲彝训曰经』,《总术》篇『常道曰经』,文例正同。」《补正》:「按『曰』字是。《论说》篇:『圣哲彝训曰经。』《总术》篇:『常道曰经。』并其证。《博物志》四:『圣人制作曰经。』《御览》六百八引正作『曰』,不误。」《考异》:「按:从『曰』是。」按从唐写本改。
  效鬼神。
  「效」,范校:「孙云:唐写本作『効』。」
  洞性灵之奥区。
  「奥区」,范校:「孙云:唐写本作『区奥』。」《补正》:「按唐写本误倒。赞中『奥府』,与此『奥区』意同。《事类》篇『实群言之奥区』,其切证也。《后汉书班固传》:『(《西都赋》)防御之阻,则天下之奥《文选》作『隩』区焉。』李注:『奥,深也。』《文选》张衡《西京赋》『实惟地之奥区神皋』,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福地奥区之凑』,亦并作『奥区』,可证。」按《文选》班固《西都赋》:「防御之阻,则天地之隩区焉。」《后汉书班固传》引作「防御之阻,则天下之奥区焉」,李贤注:「奥,深也。言秦地险固,为天下深奥之区域。」作「奥区」是。
  申以九丘。
  「丘」,黄本作「邱」。《校证》:「此清人避孔子讳改,今定作『丘』,后不悉出。」《补正》:「按此『邱』字乃黄氏例避孔子讳所改,当依各本作『丘』。后『乘邱』、『邱明』、『介邱』、『发邱』、『孔邱』等『邱』字均仿此,不再出。」
  自夫子刊述。
  「刊」,黄本作「删」。《合校》:「唐写本『刊』作『删』。」《校证》:「冯本、汪本、张之象本、两京本、王惟俭本『删』作『刊』,徐云:『刊当作删。』」《义证》:「『删』,元刻本作『刊』。徐校云:『刊』,当作『删』。唐写本正作『删』。」《汇校》:「按:伪孔安国《尚书序》:『删《诗》为三百篇。』当从唐写本、《御览》改作『删』。」按据唐写本、《御览》、黄本改。
  而大宝咸耀。
  「咸」,黄校:「一作『启』。」范校:「赵云:(唐写本)『咸』作『启』,《御览》引此文亦作『启』。」《校证》:「冯校云:『咸,《御览》作启。』黄叔琳云:『咸,一作启。』今案唐写本作『启』。」《校注》:「『咸』,黄校云:『一作启。』何焯改『启』。按唐写本及《御览》引并作『启』。『启』草书与『咸』相近,故误。此当以作『启』为长。」《考异》:「按:大宝指六经,故曰咸。从『咸』是。」《义证》:「『咸』字唐写本作『启』,亦可通。」按据唐写本、《御览》改。
  义既极乎性情。
  「极」,范校:「赵云:《御览》引作『埏』。」范注:「赵君万里曰:『唐写本「极」作「挻」。《御览》六百八引作「埏」,以下文「辞亦匠于文理」句例之,则作「埏」是也。唐本作「挻」,即「埏」字之讹。』案赵说是。」《校证》:「『挻』,原作『极』。唐写本及铜活字本作『挺』,宋本《御览》、明钞本《御览》作『埏』。按『挺』、『埏』俱『挻』形近而误。《老子》十一章:『挻埴以为器。』『挻』与『匠』义正相比,今改。」《补正》:「按『埏』字是,『挺』其形误也。作『埏』始能与下句之『匠』字相俪。《老子》第十一章:『埏埴以为器。』河上公注:『埏,和也。埴,土也。和土以为饮食之器。』《荀子性恶》篇:『故陶人埏埴而为器。』杨注:『陶人,瓦工也。埏,击也。埴,黏土也,击黏土而成器。埏,音膻。』《淮南子精神》篇:『譬犹陶人之埏埴也,其取之地而已为盆盎也。』《论衡物势》篇:『今夫陶冶者,初埏埴作器,必模范为形。』李尤《安哉铭》:『埏埴之巧,甄陶所成。』(《御览》七百六十引)释僧佑《弘明集序》:『夫觉海无涯,慧镜圆照,化妙域中,实陶铸于尧、舜;理擅系表,乃埏埴周、孔矣。』(《校注》:『今《弘明集》无此序,此据《释藏》百二、《出三藏记集》十二引。』)并足为『极』当作『埏』之证。『埏乎性情』,与《征圣》篇『陶铸性情』辞意全同。曰『埏』,曰『陶铸』,皆喻教育培养之道也。」《合校》:「『挺』盖『挻』之讹。《说文》:『挻,长也。』《字林》同。《声类》云:『柔也。』(据《释文》引)《老子》:『挻埴以为器。』字或误作『埏』。朱骏声曰:『柔,今字作揉,犹煣也。凡柔和之物,引之使长,抟之使短,可析可合,可方可圆,谓之挻。陶人为坯,其一端也。』」《义证》:「桥川时雄曰:『极』字不通,『挺』、『极』形似之误。……斯波六郎谓应作『埏』。……此字又可作动词用,如《老子》第十一章『埏埴以为器』,《荀子性恶》篇『故陶人埏埴而为器』,《齐策》三『埏子以为人』等。……按挻通埏,此处犹言陶冶。」《考异》:「按:极字至高至大至正之义,从『极』是。」按《老子》第十一章:「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朱谦之《校释》:「纪昀曰:『按埏各本俱作埏,惟《释文》作挻。』罗振玉曰:『今本作埏,《释文》出挻字,知王本作挻,今据改。御注本同。景龙本、敦煌丙本作埏。』马叙伦曰:『《说文》无埏字,当依王本作挻。』谦之案:埏、挻义通,不必改字。《说文》:『挻,长也,从手从延。』《字林》:『挻,柔也,今字作揉。』朱骏声曰:『凡柔和之物,引之使长,抟之使短,可折可合,可方可圆,谓之挻。』王念孙曰:『挻亦和也。《老子》:挻埴以为器。河上公曰:挻,和也;埴,土也。和土以为饮食之器。《太玄玄文》:与阴阳挻其化。萧该《汉书叙传音义》引守忠注曰:挻,和也。《淮南精神》篇:譬犹陶人之克挻埴也。萧该引许慎注曰:挻,揉也。《齐策》:桃梗谓土偶人曰:子西岸之土也,挻子以为人。高诱曰:挻,治也。义与和相通。』由上知『挻』有揉挻之义,惟经文自作『埏』。夏竦《古文四声韵》引《古老子》作『埏 』,《文选》西征、长笛赋注引作『埏』。又《荀子性恶》篇:『陶人埏埴以为器。』又云:『陶人埏埴而生瓦』。注:『埏音膻,击也;埴,黏土也。』又《庄子马蹄》篇:『陶人曰:我善治埴。』崔云:『土也。』司马云:『埴土可以为陶器。』文谊均与《老子》同,当从之。」挻、埏二字,古书有互用者(《战国策齐策》作「挻」,《风俗通义》卷八《桃梗》引《战国策齐语(策)》作「埏」)然不及作「埏」为常。据《老子》本文从《御览》改。
  圣谋卓绝。
  「谋」,黄本作「谟」,校:「元作『谋』,改『谟』。」范校:「顾校作『谋』;铃木云:王本作『谋』。」《校证》:「『谟』旧作『谋』,梅、徐改。今案唐写本及《御览》正作『谟』,《明诗》篇亦云:『圣谟所析』。」《义证》:「谟是谋义。『谟』『谋』可通。」《校注》:「按唐写本及《御览》引并作『谟』,改『谟』是也。《明诗》篇『圣谟所析』,亦以『圣谟』为言。《书》伪《伊训》:『圣谟洋洋,嘉言孔彰。』枚传:『洋洋,美善,言甚明可法。』」按《宋书乐志四》:「《因时运》,言文皇帝因时运变,圣谋潜施,解长蛇之交,离羣桀之党,以武济文,审其大计,以迈其德也。」(《晋书乐志下》略同)然不及作「谟」 义长。从唐写本、《御览》、黄本改。
  墙宇重峻,而吐纳自深。
  范校:「孙云:唐写本无『而』字。明抄本《御览》六百八引『自』作『者』。」《合校》:「唐写本无『而』字。赵云:『案唐本是也,今本即涉上文而衍。』」《校证》:「唐写本及《御览》无『而』字;《御览》『自』作『者』。」《校注》:「『而』,唐写本无,《御览》引同。按二句一意贯注,『而』字实不应有,当据删。」按「而」字从唐写本删。
  譬万钧之洪钟。
  黄本同,范本「钟」作「锺」,范校:「铃木云:闵本作『钟』。」《校证》:「王惟俭本、凌本、日本活字本『钟』作『锺』,古通。」《校注》:「『洪』,《御览》引作『鸿』。『钟』,何本、训故本、凌本、合刻本、秘书本、别解本、增定别解本、王本、郑藏钞本作『锺』。按『洪』与『鸿』、『钟』与『锺』并通。《知音》篇:『洪锺万钧』,何本等亦作『钟』。」《考异》:「按:锺、钟古通,酒器乐器之别,自汉以后始着。」
  易惟谈天。
  黄本『易』前有『夫』字。黄校:「『夫』字从《御览》增。」范注:「陈先生曰:『《宗经》篇「《易》惟谈天」至「表里之异体者也」二百字,并本王仲宣《荆州文学志》文。』案仲宣文见《艺文类聚》三十八,《御览》六百八。」《义证》引张相《古今文综缀言》:「王仲宣《荆州文学记官志》严铁桥辑本,『百氏备矣』句下,多百八十八字,语意与《文心雕龙宗经》篇同,属词不类,疑为误会。」《校证》:「黄叔琳云:『「夫」字从《御览》增。』今案唐写本正有『夫』字。陈汉章曰:……案严可均辑王粲文,于《荆州文学记官志》此文,独缺注出处。寻考其文,其第一段『有汉荆州牧』至『大教之本也』,凡百十九字,乃《御览》六0七引。其第二段『乃命五业从事』至『百氏备矣』,凡百十九字,乃《类聚》三八引。独第三段『夫易惟谈天』至『表里之异体者也』,凡百八十八字,不见他书所引。其下一条『天降纯嘏』云云,注『《艺文类聚》三十八、《御览》六百八』,而《御览》实未引此文。因思所引『易惟谈天』云云,盖即误以《御览》六零八所引《文心》之文为王粲文,而留其致误之迹于下一条耳。然严氏之误,实由于清康熙时张英等纂修之《渊鉴类函》,《渊鉴类函》卷一九二、《周易》一、增,引《太平御览》王粲《荆州文学记官志》曰:『夫易惟谈天,入神致用。故系称旨远辞高,言中事隐。韦编三绝,固哲人之骊渊也。』今《御览》无此文。同卷,《尚书》一、增、卷一九三,《毛诗》一,增、《春秋》一、增、《礼记》一、增,俱引王粲《荆州文学记官志》,而不出《太平御览》之名,则《渊鉴类函》此文,实用《御览》六0八引《文心》之文而误以为王粲耳。」《校注》:「按《类聚》卷三八引王粲《荆州文学记官志》无此文,《御览》卷六百七所引者亦然。《御览》全书中引王粲《荆州文学官志》止此一处其卷六百八此据宋本、钞本、喜多本及鲍本引『自夫子删述』至『表里之异体者也』一百余字,明标为《文心雕龙》,非《荆州文学官志》也。陈氏盖据严辑《全后汉文》卷九一为言;范氏所注出处,亦系迻录严书,皆不曾一检《类聚》及《御览》,故为严可均所误。而严可均又由明铜活字本《御览》致误。铜活字本《御览》或倪刻《御览》卷六百七于引《荆州文学官志》一则后,即接『夫《易》惟谈天,……表里之异体者也』一百八十八字。倪刻《御览》同既有错简,又脱书名,严可均遂误为王粲《荆州文学记官志》中文耳。《类聚》所引《荆州文学记官志》自『有汉荆州牧曰刘君』至『声被四宇』凡三百二十八字,其文序赞皆全。若阑入《文心》此一百八十八字,实不伦类(张溥《汉魏六朝一百三家集王侍中集》所辑录之《荆州文学记官志》,即无此段。)」按「夫」字当有,据唐写本补。
  人神致用。
  「人」黄本作「入」,黄校:「一作『人』,从《御览》改。」范校:「铃木云:案诸本作『人』,敦煌本作『入』。」《合校》:「唐写本『易』上有『夫』字,『人』作『入』。赵云:『案《御览》六百八所引,均与唐本合,当据订。」《校证》:「『入』,旧本作『人』,冯校云:『人,《御览》作入。』黄本从《御览》改。今案唐写本正作『入』。」《汇校》:「按《易系辞下》:『精义入神,以致用也。』据唐写本正。」按从唐写本、《御览》、黄本改。
  故系称旨远辞高。
  「高」,黄本作「文」,校:「元作『高』,孙(汝登)改。」《校证》:「『文』原作『高』,唐写本同。《御览》作『文』。王惟俭本、日本刊本作『文』。梅从孙汝登改作『文』。《易系辞》下:『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校注》:「按唐写本亦作『高』。杜预《春秋左传集解序》:『言高则旨远。』《抱朴子内篇极言》:『其言高,其旨远。』《陈书周弘正传》:『(梁武帝)设卦观象,事远文高。』遣辞似均出自《易系》,其作『高』与此同。」《考异》:「按:远与高、中与隐,辞义相协,从『高』是。」《义证》:「『高』『远』对文,《杂文》篇亦有『辞高而理疎』语。」按《宋书沈怀文传》:「隐士雷次宗被征居钟山,后南还庐岳,何尚之设祖道,文义之士毕集,为连句诗,怀文所作尤美,辞高一座。」《弘明集》卷十《建安王外兵参军沈绩答》:「圣旨爰降,辞高理惬。」均「辞高」联文之证。黄本非是。
  固哲人之骊渊也。
  「固」,范校:「孙云:唐写本作『故』。」《考异》:「按:从『固』是。」
  书实记言。
  「记」,范校:「孙云:唐写本作『纪』。」《校证》:「唐写本『记』作『纪』,王惟俭本、《御览》同。」《补正》:「按《御览》六百八引亦作『纪』,与唐写本合。当据改。训故本、龙溪本作『纪』。」《考异》:「按:记,《释名》:『纪也。』纪,《史记》索隐:『纪者,记也。』记、纪训同而辞互相假,但经典中义实有别。《诗大雅》:『纲纪四方。』传:『理之为纪。』《书益稷》:『据以记之。』传:『使记识其过也。』据此,记言之记,宜从『记』。」按《汉书艺文志》:「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可证此作「记」不误,毋须改。
  而诂训茫昧。
  「诂训」,黄本作「训诂」。范校:「孙云:唐写本『训诂』作『诂训』。谭校作『诂训』。」《校证》:「『而诂训茫昧』至『文意晓然』,三句十四字,傅校元本、两京本、王惟俭本、梅六次本、张松孙本,俱作『(则)览文如诡,而寻理即畅』二句十字。黄叔琳云:『是篇梅本「书实记言」以下有「而诂训茫昧,通乎尔雅,则文意晓然」云云,无「然览文」一下十字。「章条纤曲」下有「执而后显,采掇生辞,莫非宝也。春秋辨理」云云。注:四句十六字符脱,朱从《御览》补。无「观辞立晓」以下十二字。「谅以邃矣」下有「尚书则览文如诡,而寻理即畅;春秋则观辞立晓,而访义方隐」云云。按《尔雅》本以释《诗》,无关《书》之训诂,且五经分论,不应独举《书》与《春秋》,赘以「览文」云云。郁仪所补四句,辞亦不类,宜从王惟俭本。』纪云:『癸巳(一七七三年)三月与武进刘青垣编修在四库全书处,以《永乐大典》所载旧本校勘,正与梅本相同,知王本为明人臆改。』今按纪说是。《御览》引此文,其次序与梅本全同,固知元本,傅校本、两京本、王惟俭本等之为臆改,而梅六次本反改如元本,并于『表里之异体者也』下注云:『自「书实记言」下倒错难通,余从诸善本校定。』可谓先觉而后迷者也。」郝懿行《文心雕龙辑注》:「此注云云,愚所未晓。至于五经分论,独举《书》与《春秋》,所谓『简言达旨』、『辞尚体要』,奚必征引繁词,乃为可贵乎。《练字》篇云:『《尔雅》者,《诗》《书》之襟带。』据兹一言,益知此注之纰缪。」《校注》:「按黄说谬。《大戴礼记小辩》篇:『《尔雅》以观于古,足以辩言矣。』《汉书艺文志》:『《书》者古之号令,号令于众,其言不立具,则听受施行者勿晓;古文读应《尔雅》,故解古今语而可知也。』《后汉书贾逵传》:『逵数为帝(章帝)言:古文《尚书》与经传《尔雅》诂训相应。』《论衡是应》篇:『《尔雅》之书,五经之训故,儒者所共观察也。』《诗王风黍离》孔疏引郑玄驳异义云:『《尔雅》者,孔子门人所作,以释六艺之言。』」《校释》:「黄叔琳……至谓不应独举《书》与《春秋》,亦非。舍人于分论五经之后,复提此二经并论者,正以二经隐显有别,比论之以见圣文殊致,表里异体,而各当神理也。近人张孟劬《史微》亦谓『此篇论六艺之文,独缺《易》、《礼》、《诗》三经,疑有脱文。』其误亦同。且上文明有论五经一段,何得曰缺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论黄叔琳《文心雕龙辑注》十卷本云:「《宗经》篇末附注,极论梅本之舛误,谓宜从王惟俭本;而篇中所载,乃仍用梅本,非用王本,自相矛盾。所注如《宗经》篇中『书实记言,而诂训茫昧,通乎尔雅,则文意晓然』句,谓『《尔雅》本以释《诗》,无关《书》之训诂』。案《尔雅》开卷第二字,郭注即引《尚书》『哉生魄』为证,其它释《书》者不一而足,安得谓与《书》无关。」《义证》:「按元本与黄本同,与梅六次本异。」《补正》:「『训诂』,唐写本作『诂训』。《御览》引作『诰训』,『诰』乃『诂』之形误。按元本、弘治本、活字本、汪本、畲本、张本、两京本、王批本、胡本、训故本、梁本、四库本亦并作『诂训』。谢钞本作『训诂』,冯舒乙为『诂训』。以下文『诂训同书』及《练字》篇『雅以渊源诂训』例之,此以作『诂训』为得。《后汉书桓谭传》:「皆诂训大义,不为章句。」徐干《中论治学》篇:『矜于诂训。』郭璞《尔雅序》:「夫《尔雅》者,所以通训诂之指归。」《文选》左思《三都赋序》『归诸诂训』,亦并以『诂训』为言。」
  故子夏叹书,昭昭若日月之明,离离如星辰之行。
  范校:「孙云:唐写本『明』上有『代』字,『行』上有『错』字。」《校证》:「《艺文类聚》五五引《尚书大传》:『子夏读《书》毕,见于夫子,夫子问焉,「子何为于《书》?」子夏对曰:「《书》之论事也,昭昭如日月之代明,离离若参辰之错行。」』即此文所本,正有『代』『错』二字。《礼记中庸》亦云:『辟如四时之错行,日月之代明。』」《校注》:「按唐写本是。舍人此语本《尚书大传略说》,而《大传》原有『代』『错』二字。当据增。《礼记中庸》:『辟如四时之错行,日月之代明。』亦其旁证。」按从唐写本补。
  言昭灼也。
  「昭」,范校:「孙云:唐写本作『照』。」《校注》:「按『照』(误,应作『昭』)字与上『昭昭』句重复,作『昭』盖涉上而误。当据改。《西京杂记》六『照灼涯涘』,《文选》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照灼烂霄汉』,又鲍照《舞鹤赋》『对流光之照灼』,《昭明太子集咏同心莲》『照灼本足观』,并其证。」按《文选》卷二十二鲍照《行药至城东桥诗》:「尊贤永昭灼。」《魏书礼志四》之二:「虽王侯用礼,文节不同,三隅反之,自然昭灼。」又《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北魏》载《魏故朔州刺史华阴伯杨君墓志铭》:「故已昭灼于篇藉,光明于图史矣。」(见《考古与文物》一九八四年第五期《华阴潼关出土之北魏杨氏墓志考证》。)则作「昭灼」亦通。《说文》:「昭,日明也。」又:「照,明也。」二字同源。从唐写本改。
  诗主言志。
  「主」,范校:「孙云:唐写本作『之』」《义证》:「唐写本『主』作『之』,亦可通。《尚书尧典》:『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孔传:『谓诗言志以导之。』」
  训同书。
  「训」,黄本作「诂训」。范校:「孙云:《御览》作『诂训』。谭校作『诂训』。」《校证》:「传校元本、两京本、王惟俭本、梅六次本、张松孙本『诂』作『义』,冯本、汪本、畲本、无『诂』字。徐补『诂』字。冯校云:『志下《御览》有诂字。』日本刊本、崇文本『诂训』作『训诂』。」《汇校》:「唐写本在『训』字上有『诂』字。按『诂』字当有。」按《札记》:「《诗疏》曰:毛以《尔雅》之作多为释《诗》,而篇有《释诂》《释训》,故依《雅》训而为《诗》立传。据此,则《诗》亦须通古今语而可知,故曰『诂训同书』。」范注:「《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毛诗周南关雎》《诂训传正义》曰:『诂训传者,注解之别名,毛以《尔雅》之作多为释《诗》,……故依《尔雅》诂训而为《诗》立传。』」作「诂训」是,从唐写本、《御览》、黄本补。
  攡风裁兴,藻辞谲喻,温柔在诵。
  范校:「顾云:『在』作『庄』。」《校证》:「徐云:『兴一作典。』『辞』,王惟俭本及《御览》作『词』。『在』,原作『庄』何校作『在』,云:『从弘治本。』顾云:『在作庄。』」
  敢最附深衷矣。
  「敢」,黄本作「故」。范校:「孙云:《御览》引此无『故』字。」范注:「铃木《校勘记》:《四部丛刊》覆嘉靖本『故』作『敢』,恐非是。《御览》、敦煌本无『故』字。」《合校》:「唐写本无『敢』字。赵云:『敢即最之讹而衍者,《御览》六百八引亦无敢字,黄本改作故,非是。』」《校证》:「元本、传校元本、两京本、王惟俭本、作『敢附深衷』,冯本、汪本、畲本、张之象本、梅本作『敢最附深衷矣』,《御览》作『最附衷矣』。又此句下,元本、传校元本、两京本、王惟俭本、梅六次本、张松孙本俱有『而诂训(两京本作『训诂』)茫昧,通乎尔雅,则文意晓然』三句十五字。」《义证》:「此句元本、弘治本、汪本、畲本、张之象本、……俱作『敢最附深衷矣』。《校证》本校记此处有误。桥川时雄:『按作「最附深衷矣」尤通,「敢」字当从唐写、《御览》删。梅本改「敢」作「故」,亦无谓也。』」按从唐写本、《御览》删。
  礼季立体。
  「季」,黄本作「以」,黄校:「(以)一作『贵』;一本(立体)下有『弘用』(范注弘作宏,《校注》用误作有)二字。」范校:「铃木云:案诸本作『礼记立体宏用』。黄注『贵』疑『记』误。冈本『宏』作『弘』。嘉靖本『体』下无『宏用』二字。」《校证》:「『以』梅云:『一作贵。』元本、传校元本、张之象本、两京本、何允中本、日本活字本、王惟俭本、梅本、梅六次本、陈本、锺本、梁本、日本刊本、王谟本、张松孙本『以』作『记』,冯本、汪本、畲本作『季』,谢云:『季一作记为是。』」又:「元本、传校元本、两京本、何允中本、日本活字本、王惟俭本、凌本、梅六次本、锺本、梁本、日本刊本、清谨轩钞本、王谟本、张松孙本、崇文本『立体』下有『弘用』二字。王谟本『弘』作『宏』,此避清讳,后并改订,不悉出也。」《校注》:「按此段分论诸经,发端皆四字句,此不应独为六字句也。唐写本、元本、弘治本、活字本、汪本、畲本、张本、万历梅本、谢钞本、四库本并无『弘用』二字,《御览》亦无。两京本、王批本、何本、胡本、训故本、凌本、合刻本、梁本、秘书本、天启梅本、别解本、清谨轩本、尚古本、冈本、王本、郑藏钞本、崇文本有,非是。」《义证》:「『以』,元本、弘治本作『季』,谢恒抄本作『记』,冯舒校云:『《御》「以」。』按唐写本、黄本并作『以』,作『以』为是。」又:「在两京本『立体』下有『弘用』二字。其后多种版本从之。但元刻本并无此二字。桥川时雄云:『「弘用」二字,后人妄附,宜删。』」按从唐写本、黄本改。
  据事剬范。
  「剬」,黄本亦作「剬」。范校:「孙云:唐写本『剬』作『制』。」《校证》:「『制』,原作『剬』,唐写本、梅六次本、张松孙本俱作『制』,今从之。『制』『剬』之讹,说已详《原道》篇。」《校注》:「按『剬』当以唐写本改作『制』。已详《原道》篇『剬诗缉颂』条。」按《宋书天文志一》:「太中大夫徐爰曰:浑仪之制,未详厥始。……张衡为太史令,乃铸铜制范。」《旧唐书孝友崔沔传》:「我国家由礼立训,因时制范。」其句法与此同。从唐写本改。
  章条纤曲。
  黄本此句下有「执而后显,采掇生疑作片言,莫非宝也。春秋辨理」四句十六字。黄校:「四句一十六字符脱,朱按《御览》补。」《合校》:「赵云:唐写本在『纤曲』下有『执而后显采掇片言莫非宝也春秋辨理』十六字。按《御览》六百八引亦有此文,黄本已据《御览》增,惟『片』字误作『生』。重规案:原卷『掇』作『缀』。」《义证》:「按元本『执而后显』以下四句脱。梅本云:『元脱,朱(郁仪)按《御览》补。』」又引桥川时雄:「按『执而』四句十六字,今从唐写本及《御览》补。」《汇校》:「唐写本在『纤曲』下有『执而后显采缀片言莫非宝也春秋辨理』十六字。《校注》本『缀』作『掇』。黄叔琳校云:『四句十六字符脱,朱按《御览》补。』按至正本脱四句十六字,据唐写本补,唯『缀』从《校注》(实为黄本)本作『掇』。」按据唐写本、《御览》从黄本补。
  采掇片言。
  「掇」,唐写本作「缀」。「片」,黄本作「生」,黄校:「疑作『片』。」 纪评:「『生』字疑『圣』字之讹。」范校:「孙云:唐写本作『片』。」《校证》:「『片』原作『生』,梅六次本、张松孙本、作『王』,何焯、黄叔琳云:『疑作片。』纪昀云:『生字疑圣字之讹。』案唐写本、谭校本及宋本《御览》正作『片』,今从之。《史传》篇:『贬在片言,诛深斧钺。』此亦本书作『片言』之证。」《补正》:「『生』,黄校云:『疑作片。』此袭何焯说。纪昀云:『生字疑圣字之讹。』天启梅本、张松孙本、崇文本作『王』。按『片』字是。唐写本及《御览》引正作『片』。朱彝尊《经义考》卷一百三十引作『片』。当据改。文溯本、《诗法萃编》作『片』纪说未可从。作『王』亦非。《史传》篇:『贬在片言,诛深斧钺。』是本书作『片言』之证。」按《论语颜渊》:「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孔传:「片,犹偏也。听讼必须两辞以定是非,偏信一言以折狱者,唯子路可。」此「片言」所本。《文选》卷十七陆机《文赋》:「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李善注:「以文喻马也。言马因警策而弥骏,以喻文资片言而益明也。夫驾之法,以策驾乘,今以一言之好,最于众辞,若策驱驰,故云警策。」黄本作「生言」者,非是。
  莫非宝也。
  《校证》「『执而后显』至『莫非宝也。』三句十二字,传校元本、两京本、王惟俭本作『观辞立晓,而访义方隐』二句九字。」
  春秋辨理。
  《校证》:「元本、传校元本、两京本『春秋』下有『则』字。『执而后显』至『《春秋》辨理』四句十六字,梅云:『元脱,朱按《御览》补。』谢云:『郁仪校是。』」
  一字见义,五石六鹢。
  「鹢」,范校:「孙云:《御览》作『鶂』。」《合校》:「案:唐写本正作『鶂』。」《校证》:「『一字见义』下,梅六次本、张松孙本有『故观辞立晓,而访义方隐』,二句十字。」又:「『鹢』,唐写本、《御览》作『鶂』。《春秋》僖十六年:『六鹢退飞。』《释文》:『本或作鶂,音同。』」按范注引臧琳《经义杂记》:「《说文》鸟部:『鶂,鸟也,从鸟儿声。』案《春秋》僖十六年:『六鹢退飞。』正义:『鹢字或作鶂。』释文:『六鹢:五历反,本或作鶂,音同。』又《公羊》、《谷梁》释文皆云:『六鹢,五历反。』可证三《传》本皆作鶂,与《说文》同。今《公羊》注疏皆作鹢,惟何休『六鶂无常』,此一字未改。《谷梁》注疏皆作鶂,惟经文『六鹢退飞』此一字从益。盖唐时《左传》已有作鹢者,故后人据以易二传也。」《义证》引桥川时雄:「按《说文》无『鹢』字。」则此处实应作「鶂」。
  以详略成文。
  「略」,范校:「孙云:《御览》作『备』。」范注:「陈先生(汉章)曰:『五石六鹢,以详略成文』,《文学志》(即《御览》引《文心》)『略』字作『备』,与《谷梁传》所云『尽其辞』合,不当作『略』字。」按《春秋》僖公十六年:「春王正月戊申,朔,陨石于宋五。」「是月,六鹢退飞过宋都。」《谷梁传》于此云:「子曰:石无知之物,鶂,微有知之物。石无知,故日之;鶂微有知之物,故月之。君子于物,无所苟而已。石、鶂且犹尽其辞,而况于人乎!」晋范宁《集解》:「石无知而陨,必天使之然,故详而日之。鶂或时自欲退飞耳,是以略而月之。」《义证》:「此处『详略成文』,盖本范宁之说,以月日并记者为『详』,仅记月者为『略』。」《御览》作「备」者,非是。
  其婉章志晦。
  范校:「孙云:《御览》无『其』字。」
  谅以邃矣。
  「谅以」,范校:「孙云:《御览》作『源已』;唐写本『以』作『已』。」《校证》:「《御览》『谅以』作『源已』。唐写本『以』作『已』。」《校注》:「按『已』字较胜。《正纬》篇『亦已甚矣』,句法与此同,可证。」《义证》:「按作『已』字义长。」按:据唐写本、《御览》改。
  而寻理即畅。
  「即」,范校:「孙云:《御览》作『则』。」
  此圣人之殊致。
  范校:「孙云:唐写本『人』作『文』;《御览》无『之』字」范注:「『圣人』,《文学志》作『圣文』,唐写本亦作『圣文』。」《校证》:「『圣文』原作『圣人』,徐校作『圣文』。按唐写本、《御览》俱作『圣文』,今据改。」《校注》:「『人』,唐写本作『文』;《御览》引同。徐校『文』。按『文』字是。《汉书叙传下》《儒林传》述:『犷犷亡秦,灭我圣文。』即『圣文』二字之所自出。《后汉书张纯曹襃郑玄传》论:『自秦焚六经,圣文埃灭。』《弘明集》颜延之《重释何衡阳》:『藉意探理,不若析之圣文。』《征圣》篇『圣文之雅丽』,《史传》篇『圣文之羽翮』,亦并以『圣文』为言,皆谓儒家经典也。」按《越绝书》卷第十五《叙外传记》:「圣人发一隅,辩士宣其辞,圣文绝于彼,辩士绝于此。」此作「圣文」是。据唐写本、《御览》改。
  表里之异体者也。
  按此段各本颇多讹误,说已见「书实记言」条,复补记数则。纪评:「四句括尽两经,然此上疑脱数句。」《校证》:「『尚书则览文如诡』至『而访义方隐』四句二十四字,傅校元本、两经本、王惟俭本、梅六次本、张松孙本无。」《考异》:「按以上自『书实记言』,至此二句止,信如杨氏所云『诸本互舛,倒错难通』,幸有唐写本为据。此二百字中,如『言昭灼』之『昭』,唐写本作『照』;『诗主言志』之『主』,唐写本作『之』;『据事剬范』之『剬』,唐写本作『制』;『采掇生言』之『生』,唐写本作『片』;『谅以邃矣』之『以』,唐写本作『己』;『圣人殊致』之『人』,唐写本作『文』;凡此异文,皆足改从,中惟『照』宜从『昭』,此句法本《左传》隐五年『昭文章』,与桓二年『昭其俭』也。至于章句丛错不协,皆依此写本为定,差可读矣。兹参酌黄本、唐写本等写定如下:书实记言,而诂训茫昧,通乎尔雅,则文意晓然。故子夏叹书,昭昭若日月之明,离离如星辰之行,言昭灼也。诗主言志,诂训同书,摛风裁兴,藻辞谲喻,温柔在诵,故最附深衷矣。礼以立体,据事制范,章条纤曲,执而后显,采掇片言,莫非宝也。春秋辨理,一字见义,五石六鹢,以详略成文;雉门两观,以先后显旨,其婉章志晦,谅以邃矣。尚书则览文如诡,而寻理即畅 ;春秋则观辞立晓,而访义方隐。此圣人之殊致,表里之异体者也。」《义证》引桥川时雄:「按『观辞立晓,……』凡四句二十二字,汪、畲、张、胡各本,接于『春秋则』下,续于『至根柢盘深』上,唐写、《御览》虽有一二字异同,亦与诸本同,造句颇顺,意义相通也。时又按汪、畲、张旧本『章条纤曲』下,脱落『执而』四句十六字,今从唐写、《御览》补之。则此一节可以通畅。胡、王、杨、梅诸家何意故为错倒,致群疑纷起,竟迄于不可读?劣迹可厌也。今将各本错乱次第,列述于下:一、胡本、王本──以『然览文如诡,而寻理即畅』十字,补于『书实纪言』下,『而训诂茫昧,通乎尔雅,则文意晓然』十四字,则接于『最附深衷』句下,又『章条纤曲』下,有『观辞立晓而访义方隐,春秋则』十二字,『此圣人之殊致』二句,则接于『谅以邃矣』句下。二、梅本──梅本注云:『自「书实记言」下,倒错难通,余从诸善本校定。』又曹能始批梅本云:『此段与青州本,互有同异,然以兹本为得。』时按是本『书实记言』下有『然览』十字,而缺『而诂』十四字,『而诂』十四字接『深衷』下,『纤曲』下有『执而』四句十六字,注云:『元脱,朱按《御览》补。』下接『一字见义』句,此句下有『故观辞立晓而访义方隐』十字。『此圣人』二句,接『邃矣』下,倒错略与胡、王两本同,惟以从《御览》增『执而』四句为优,未及从《御览》是正全篇,可惜。三、何校本──『书实纪事』句下删『而诂』十四字,附之于『深衷』下,『章条纤曲』句下,从《御览》增『执而』四句,『谅以邃矣』句下,入『尚书则览文如诡,而寻理即畅,春秋观辞立晓』十八字,于『谅以邃矣』句下,入『晓而访义方隐』六字于『异体者也』句上。按何校从《御览》稍有订正,而未知完全从此是正也。四、黄本。黄本颇反于旧本之正,又从《御览》增『执而』四句,诚是。惟篇末所记,甚为胡涂,是则时之所不解也。篇末记云:『是篇梅本,书实……朱从《御览》补。』时按梅本无『而训』云云,有『然览』十字,黄本所谓梅本,并非梅本,梅本错误,一为已述于前。黄本又记云:『无「观辞立晓」十二字,……宜从王惟俭本。』……时又按梅本有『故观辞』以下十字,无《尚书》云云等句,如前数条记述,黄本所谓梅本者,实正为王本。如此之舛陋,可笑。纪昀云:『此注云王本,而所从仍是梅本。』纪昀又云:『癸巳三月,与武进刘青垣编修……校勘……知王本为明人臆改。』时又按《四库》所著录之《永乐大典》本,亦并不与梅本相同,《四库》本则与汪、畲旧刻相同也。纪氏所记亦妄甚。」可见这一部分各本非常混乱,今一律就唐写本校正。
  至根柢盘深。
  范校:「孙云:唐写本作『至于根柢盘固』。」《义证》:「旧本无『于』字,《校证》据唐写本增。」又引桥川时雄云:「按有『于』是。」《校注》:「『盘』, 唐写本作『盘』。按以《总术》篇『夫不截盘根』例之,作『盘』前后一律。」《义证》引斯波六郎云:「『盘』为『盘』之意,下接『固』字校深为要(詹注:应是妥字)。」桥川时雄云:「作『盘固』、『盘深』并是。盘,盘之籀也。」按从唐写本补。
  是以往者虽旧,余味日新。
  范校:「孙云:唐写本『余』上有『而』字。」《校记》:「唐写本『虽』作『唯』,『余』上有『而』字。案『而』字今本脱,当据补。」《校证》:「『往者虽旧』,何、吴校作『往着虽旧』。」《校注》:「『者』,何焯云:『者疑着』。按『者』字自通,无烦改作。」《义证》引桥川时雄云:「有『而』字是。」又:「唐写本『虽』作『唯』,各本作『虽』,时按唯、虽两通。」按此「而」字不必有。
  后进追取而非晓。
  「晓」黄本作「晚」,黄校:「元作『晓』。」《合校》:「唐写本『晓』作『晚』。赵云:案黄本『晓』改『晚』,与唐本正合。」《校证》:「『晚』,原作『晓』,徐改『晚』,何允中本、日本活字本、梅本、日本刊本俱作『晚』。今案唐写本正作『晚』。」《校注》:「按唐写本、何本、谢钞本作『晚』,徐、梅校改是也。」《考异》:「按:『晚』与下文『先』字对文,从『晚』是。」按从唐写本、黄本改。
  前修文用而未先。
  「文」,黄校云:「一作『运』。」范校:「孙云:唐写本『文』作『久』。」《校记》:「按唐写本作『久』是,『先』疑即『完』字之讹。」《校证》:「『运』原作『文』。曹云:『文用疑作运用。』梅六次本、张松孙本改作『运』,今从之。唐写本作『久用』。」范注:「唐写本『文』作『久』,是。」《义证》引斯波六郎云:「改作『运用』,颇为恶劣。」《校注》:「按唐写本作『久』是也。『文』其形误。『久用』与上句『追取』相对为文。天启梅本据曹学佺说改作『运』,非是。《后汉书班固传》:『(《典引》扇遗风,播芳烈,久而愈新,用而不竭。)《文选》王俭《褚渊碑》文:『久而弥新,用而不竭。』并足资旁证。」《考异》:「按:杨校从『久』,以对上文『追取』,而意似可解,用『运』可互通,两句皆属论文字而言,故写本从『久』为长也。」《合校》:「班固《典引》:『久而愈新,用而不竭。』久用未先,正本班语。『未先』与『非晚』亦相对成文。非『完』字之讹也。」《考异》:「按:杨校从久,以对上文追取而意似可解,用运可互通,两句皆属论文字而言,故写本从久为长也。」按从唐写本改。
  可谓太山遍雨。
  「遍」,黄本作「徧」。《义证》引桥川时雄云:「唐写(本)『徧』作『遍』,时按偏、遍两通。」
  故论说辞序,则易统其首。
  「首」,黄校云:「一作『旨』。」范校:「铃木云:梅本『首』作『旨』。嘉靖本、敦煌本作『首』。」《校证》:「梅六次本、张松孙本『首』作『旨』。」《补正》:「按天启梅本始改为『旨』。以下文之『发其源』、『立其本』、『总其端』、『为根』例之,『首』字并不误。王批本、《子苑》三二引作『首』,益见梅改『首』为『旨』之非。」《考异》:「按:据下文『发其源,立其本,总其端』诸句,言『源』言『本』言『端』,故从『首』是。」
  纪传铭檄,则春秋为根。
  「铭」,黄校:「朱云:当作『移』。」范校:「孙云:唐写本『纪』作『记』,『铭』作『盟』。」范注:「唐写本『纪』作『记』,『铭』作『盟』,是。」《校证》:「『盟』原作『铭』,唐写本作『盟』,今据改。朱、徐俱云:『铭当作移。』今按上文云:『铭诔箴祝,则《礼》总其端。』已出『铭』字,此不当复及之。《定势》篇云:『符檄书移,则楷式于明断;箴铭碑诔,则体制于弘深。』分别部居,与此正复相同。《御览》五九七引李充《翰林论》云:『盟檄发于师旅。』此『盟檄』连文之证。朱校『铭』作『移』,其义近是,但非彦和之旧耳。」《合校》:「赵云:案唐本作『盟』是,黄本引朱云『铭当作移』,臆说未安。重规案:《祝盟》篇及《檄移》篇叙盟与檄之体皆源于《春秋》,作『盟檄』者是也。今本以音同而误。严辑李充《翰林论》云:『盟檄发于师旅』,亦盟檄连文之证。」《校注》:「『铭』,黄校云:『朱云:当作移。』此沿梅校。唐写本作『盟』。清谨轩本作『符』。按『铭』字与上『铭诔箴祝』句复,唐写本作『盟』,是也。《春秋左氏传》中所载盟辞至伙,如桓元年越之盟,僖九年葵丘之盟不下十篇。故舍人云然。移文汉世始有,见《汉书律历志上》、《公孙弘传》、《刘歆传》、《张安世传》等周代尚无其体,不得与檄相提并论。朱氏谓『铭』当作『移』,盖据本书第二十篇《檄移》为说,而昧其时序之不合也。清谨轩本作『符』,亦非。」《校释》:「按唐写本……,是。铭乃盟字音近之讹。」《考异》:「春秋盟会为盛,从『盟』是。」按从唐写本改。
  极远以启疆。
  《义证》:「『疆』,桥川时雄:唐写作『壃』。时按《说文》田部:疆,界也,俗作『壃』。唐写非误。」
  终入环内者也。
  范校:「孙云:唐写本无『者也』二字。」按此处诸家均未论及,若后句「煮海而为盐也」,从唐写本增「者」字,则句形重迭,疑此二字当删。
  若禀经以制式。
  《合校》:「唐写本『制』作『制』。」《义证》:「『制』,原本作『制』,古通。」
  是仰山而铸铜,煮海而为盐也。
  范校:「孙云:唐写本『仰』作『即』;『也』上有『者』字。」范注:「『仰』,唐写本作『即』,是。」《校证》:「『即』原作『仰』,唐写本作『即』,范云:『唐写本作即,是。《汉书货殖传》:即铁山鼓铸。师古曰:即,就也。』今案《史记吴王濞传》:『即山铸钱,煮海为盐。』《汉书吴王濞传》、《晁错传》俱有『即山铸钱,煮海为盐』语,师古曰:『即,就也。』此正彦和所本,今据改。」《校注》:「按唐写本并是。《史记吴王濞传》:『乃益骄溢,即山铸钱,煮海水《汉书》濞传无『水』字为盐。』《索隐》:『即者,就也。』《汉书晁错传》:『上曰:吴王即山铸钱,煮海为盐。』颜注:『即,就也。』此舍人遣词所本。则作『仰』者,乃形近之误也。」《考异》:「按:《史记吴王濞传》:『乃益骄溢,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索隐:『即,就也。』从『即』是。」按《史记平准书》:「至孝文时,荚钱益多,轻,乃更铸四铢钱,其文为『半两』,令民纵得自铸钱。故吴诸侯也,以即山铸钱,富埒天子,其后卒以叛逆。」索隐:「按:即训就。就山铸钱,故下文云『铜山』是也。一解,即山,山名也。」此作「即」是。依唐写本改、补。
  体有六义。
  《校证》:「《文体明辨》『义』作『善』。」
  四则义直而不回。
  范校:「孙云:唐写本『直』作『贞』。」《校证》:「『贞』原作『直』,唐写本作『贞』,案《明诗》篇『辞谲义贞』,《论说》篇『必使时利而义贞』,此本书『义贞』连文之证,今据改。」《校注》:「按唐写本是也。《明诗》篇『辞谲义贞』,《论说》篇『必使时利而义贞』,并其证。《广雅释诂一》:『贞,正也。』」《考异》:「按:《论说》篇『时利而义贞』,分用《易干卦》语。贞,固也,从『贞』是。」按《文选》卷二十三嵇康《幽愤诗》:「虽曰义直,神辱志沮。」《后汉书冯衍传下》论:「义直所以见屈于既往,守节故亦弥阻于来情。」李贤注:「衍为更始举哀,既降,执义守直。既行之于己,光武屈而不用,故言义直所以见屈于既往也。则守节之人,见衍被黜,弥阻难于将来。」《三国志武帝纪》裴注:「孙盛评曰:夏侯惇耻为汉官,求受魏印,桓阶方惇,有义直之节;考其传记,《世语》为妄矣。」又《文选》卷九曹大家《东征赋》:「好正直而不回兮,精诚通于明神。」李善注:「《毛诗》曰:靖恭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又曰:求福不回。」此作「义直而不回」通,毋须据本书改也。
  扬子比雕玉以作器。
  范校:「孙云:唐写本『扬』上有『故』字。铃木云:冈本、王本、嘉靖本『杨』并从木不从手。」《校证》:「冯本、张之象本、何允中本、日本活字本、日本刊本、王谟本『扬』作『杨』。」《校注》:「『扬』,弘治本、汪本、畲本、张本、两京本、王批本、何本、合刻本、梁本、秘书本、别解本、尚古本、冈本、王本作『杨』。按子云之姓,本从木不从手。段玉裁、王念孙曾有详核考证。见《读书杂志》《汉书扬雄传》条。孙志祖《读书脞录》卷六亦云:『古人但有从木之杨姓,无从扌之扬姓。』弘治本作『杨』,尚未为俗所乱。其它篇中之『扬子』、『扬雄』不再出。」按唐写本作「扬」。
  励德树声。
  范校:「孙云:唐写本『励』作『迈』。」注:「伪《大禹谟》:『皋陶迈种德。』枚传曰『迈,行也。』今本迈误作励,唐写本不误。」《校证》:「『迈』原作『励』,唐写本作迈。范云:……案范说是,今据改。」《校注》:「按『迈』字是。《左传》庄公八年:『《夏书》曰:「皋陶迈种德。」』杜注:『迈,勉也。』又《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距跃三百,曲踊三百。』杜注:『百,犹劢也。』《释文》:『劢,音迈。』疏本误『劢』为『励』,与此同。盖初由『迈』作『劢』,后遂讹为『励』耳。《后汉书张衡传》:『(《思玄赋》)咎繇迈而种德兮。』《文选》吴质《在元城与魏太子笺》:『若乃迈德种恩,树之风声。』亦『励』当作『迈』有力旁证。」《义证》引《斟诠》:「唐写本作『迈』,亦『劢』之同音假借字。」《考异》:「按:作『迈』是,迈同劢。」《合校》:「案:《书大禹谟》:『皋陶迈种德。』迈,字通作劢。《书立政》:『用劢相我国家。』此文迈德用《大禹谟》,当从唐本作『迈』。字或作劢,故误为励耳。」《义证》引斯波六郎曰:「『迈德』与『树声』连用之例,见于魏吴质《在元城与魏太子笺》:『若乃迈德种恩,树之风声,使农夫逸豫于疆畔,女工吟咏于机杼,固非质之所能也。』」按《后汉书刘虞公孙瓒陶谦传》赞:「襄贲励德,维城燕北。」李贤注:「励,勉也。」《魏书献文六王北海王详传》:「(诏曰)不能励德存道,宣融轨训。」则此作「励」亦通。《王力古汉语字典》励字:「按《说文》无励字。劢下云:勉力也……读如厉同。劢当即励,后来劢读如迈,遂歧为二字。」从唐写本改。
  流弊不还。
  《校证》:「四库辑注本『还』作『迁』。」
  正末归本。
  「正末」,范校:「孙云:唐写本作『极正』。」《校注》:「按唐写本非是。『末』字偶脱,『极』字涉此行赞文而误。」《考异》:「按:《易干文言》『各正性命』,句本此,唐写本误。」
  不其懿欤。
  《合校》:「唐写本『欤』作『哉』。」《义证》引桥川时雄云:「唐写『欤』作『哉』。时按欤、哉两是。」
  赞曰。
  《校证》:「元本、传校元本『赞』作『赞』。」
  三极彝道,训深稽古。
  范校:「铃木云:案『三极彝训』已见正文,此『道』、『训』二字疑错置。」《校证》:「『三极彝训,道深稽古』,原作『三极彝道,训深稽古』。……按铃木说是,今据改。」《考异》:「按:铃说是。」按从《校证》改。
  致化归一,分教斯五。
  「归」,范校:「孙云:唐写本作『惟』。」《校注》:「按『惟一』与『斯五』对,唐写本是也。《书》伪《大禹谟》:『惟精惟一』。」《考异》:「按:唐写本是。《书大禹谟》:『惟精惟一』。」按依唐写本改。
  正纬第四
   夫神道阐幽,天命微显,马龙出而《大易》兴,神龟见而《洪范》耀。故《系辞》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斯之谓也。但世敻文隐,好生矫诞,真虽存矣,伪亦凭焉。
  夫六经彪炳,而纬候稠迭;《孝》《论》昭(哲)【晣】,而钩谶葳蕤;按经验纬,其伪有四:盖纬之成经,其犹织综,丝麻不杂,布帛乃成;今经正纬奇,倍(擿)【摘】千里,其伪一矣。经显,圣训也;纬隐,神教也。圣训宜广,神教宜约;而今纬多于经,神理更繁,其【伪】二(也)【矣】。有命自天,乃称符谶,而八十一篇,皆托于孔子;则是尧造(录)【緑】图,昌制丹书,其伪三矣。商周以前,图(录)【箓】频见,春秋之末,群经方备;先纬后经,体乖织综,其伪四矣。伪既倍摘,则义异自明,经足训矣,纬何豫焉。
  原夫图箓之见,乃昊天休命,事以瑞圣,义非配经。故河不出图,夫子有叹,如或可造,无劳喟然。昔康王河图,陈于东序,故知前世符命,历代宝传,仲尼所撰,序录而已。于是伎数之士,附以诡术,或说阴阳,或序灾异,若鸟鸣似语,虫叶成字,篇条滋蔓,必假孔氏,通儒讨核,谓【伪】起哀平,东序秘宝,朱紫乱矣。
  至(于)光武之世,笃信斯术。风化所靡,学者比肩,沛献集纬以通经,曹褒撰谶以定礼,乖道谬典,亦已甚矣。是以桓谭疾其虚伪,尹敏戏其深瑕,张衡发其僻谬,荀悦明其诡诞,四贤博练,论之精矣。
  若乃羲农轩皞之源,山渎锺律之要,白鱼赤乌之符,黄(金)【银】紫玉之瑞,事丰奇伟,辞富膏腴,无益经典,而有助文章。是以(后)【古】来辞人,采摭英华,平子恐其迷学,奏令禁绝;仲豫惜其杂真,未许煨燔;前代配经,故详论焉。
  赞曰:(荥)【荣】河温洛,是孕图纬。神宝藏用,理隐文贵。世历二汉,朱紫腾沸。芟夷谲诡,糅其雕蔚。
  集 校
  神龟见而洪范耀。
  「耀」,范校:「孙云:唐写本作『耀』。」《校证》:「唐写本『耀』作『曜』。」《考异》:「按:耀、耀字通,俗作曜,王校误云『唐写本作曜』,非是。」《义证》:「『耀』唐写本作『耀』;《校证》谓唐写本作『曜』,误。」又引桥川时雄:「按『耀』、『耀』两是。」
  故系辞称。
  《合校》:「『辞』,唐写本作『词』。」
  洛出书。
  「洛」,范校:「顾校作『雒』。」
  斯之谓也。
  「之」,范校:「孙云:唐写本作『其』。」《考异》:「按:从『之』是。」
  好生矫诞。
  范校:「孙云:唐写本『诞』作『托』。」《义证》引桥川时雄云:「各本作『诞』,唐写作『托』。按『托』『诞』两通。然下有『皆托于孔子』句,作『托』似妥。」《考异》:「按:『诞』与『訑』同,疑元作『訑』,唐写本由形近而讹,从『诞』是。」按《旧唐书王仲舒传》:「裴延龄领度支,矫诞大言,中伤良善,仲舒上疏极论之。」疑即本此。
  孝论昭哲。
  「孝」,范校:「孙云:唐写本作『考』。」「哲」,黄本作「皙」,校:「元作『哲』,许改。」范校:「顾校作『哲』。」《补注》:「明吴兴凌云本『皙』原作『哲』。许改。孙氏诒让《札迻》云:『《说文》日部:昭晢,明也。晢或作晰,晰即晣之讹体,此书《征圣》、《明诗》、《总术》三篇昭晣字,元本、冯钞本(指冯舒抄本)亦并作哲,用通借字也。《易大有》九四象云:明辩晢也。《释文》云:晢又作哲。彦和用经语多从别本。』(《札迻》语在《征圣》篇「文章昭晢」条下,系据黄荛圃校元至正本。案明凌云所见元本「昭哲」在《正纬》篇,故剪裁孙语归此条下。)」《校证》:「『孝』,唐写本作『考』。今按《孝经序》疏引郑玄《六艺论》云:『孔子以六艺题目不同,指意殊别,恐道离散,后世莫知根源,故作《孝经》以总会之。』赵岐《孟子题辞》云:『《论语》者,五经之錧辖,六艺之喉襟也。』据此,《孝经》为六艺之总会,《论语》为五经之錧辖。敷赞圣旨,义已昭皙,复有葳蕤之钩谶,则是打重台矣。旧作『孝』是,唐写本作『考』,非。」又:「『皙』,原作『哲』梅据徐改。今案唐写本正作『皙』。」《合校》:「唐写本『孝』作『考』,『哲』作『晢』。」《校注》:「按『孝』,《孝经》也;『论』,《论语》也。《孝经》有钩命诀,《论语》有谶,故继云『钩谶葳蕤』。犹上之先言六经,而继云『纬候』然也。唐写本作『考』,非是。『皙』当从唐写本作『晢』。」《考异》:「按:从『孝』从『晢』皆是,『哲』『考』并误。」按当作『晣』,见《征圣》「文章昭哲以象离」条校。
  按经验纬。
  「按」,范校:「孙云:唐写本作『酌』。」《义证》引桥川时雄云:「按『酌』字妥。」斯波六郎:「『酌』者,引经据典斟酌之意也。」
  纬之成经。
  《义证》引《集注》:「按『成』字乃『于』字之误。」《校证》:「『成』疑作『于』,盖涉下文『布帛乃成』而误。」《考异》:「按:纬经有相成之势,盖作纬者必依经以成,引经为说,故『成』字为长,王校疑作『于』者非是。」《义证》引斯波六郎:「『成』者『成就』、『成功』之『成』,……『纬以成经』之说法已见《释名释典艺》:『纬,围也,反复围绕,以成经也。』织机丝经有轴,纬有杼,亦以经为本体。」
  倍擿千里。
  范校:「赵云:(唐写本)『擿』作『摘』。」 纪评:「『擿』疑作『适』。倍适犹曰背驰。」范注:「孙诒让《札迻》十二:『今经正纬奇,倍擿千里』,『倍擿』即下文『倍摘』,字并与『适』通。《方言》云:『适,啎也。』(《广雅释诂》同。)郭注云:『相触迕也。』『倍适』犹言背迕也。」《校释》:「按『倍擿』、『倍摘』亦作『倍谲』《庄子天下》篇:『俱诵墨经而倍谲不同,谓之别墨。』又作『倍僪』《吕氏春秋明理》篇:『其日有鬬蚀,有倍僪。』注谓:『日旁之危气,两旁反出为倍,在上反出为僪。』此言经与纬相反若千里之远也。后『倍摘』同。」《校注》:「按『擿』『摘』二字本通。犹『指摘』之为『指擿』,『发摘』之为『发擿』也。然以下文『伪既倍摘』例之,此当以唐写本作『摘』,上下始能一律。」《考异》:「按:摘擿互通,擿音义同掷。」马夷初《庄子天下篇述义》:「『倍谲』当作『倍适』。《荀子儒效》:『若夫谪德而定次』,下文作;『谲德而序位』。 字,字书所无,盖即谪字之讹。谪、借为谲也。此则借谲为适。《文心雕龙正纬》:『经正纬奇,倍擿千里』,是其证也。(『擿』,当为『适』。)『倍』,《说文》:反也。『适』,《说文》:之也。『倍适』犹言背行。孙诒让云:『《方言》:适,啎也。倍适犹背啎也。』亦通。」按从唐写本改。
  其伪一矣。
  「矣」,范校:「顾校作『也』。」《义证》引斯波六郎:「自此句至『其伪四矣』,四个『矣』字,顾千里均改为『也』,错。」按后四「矣」字,顾均校作「也」,见范校。《校证》同。不具出。
  经显,圣训也;纬隐,神教也。圣训宜广。
  范校:「孙云:唐写本『圣』作『世』,无『也』字。」范注:「唐写本无两『也』字,寻绎语气,两『也』字似不可删。『圣』字唐写本皆作『世』,义亦通。」《校注》:「唐写本两『圣』字并作『世』。按唐写本是。《夸饰》篇『虽诗书雅言,风俗原误『格』,此据谢钞本。训世,事必宜广。』此云『世训』因与下句『神教』对,故作『世训』。彼云『训世』,其义一也。」《考异》:「按:作『圣』是。」按《后汉书蔡邕传》:「(《释诲》)且用之则行,圣训也;舍之则藏,至顺也。」李贤注:「《论语》:『孔子曰:用则行,舍则藏。』故言圣训也。」《晋书礼志上》:「俯师仲尼,渐渍圣训。」此作「圣」是,「圣训也」即孔子所述之六经及《孝经》《论语》也。
  而今纬多于经。
  范校:「孙云:唐写本无『今』字。」《义证》引桥川时雄:「寻前后语意,无『今』字是。」 按「今」字不?/div>
首页>> 文学论坛>> 文学思考>> 佚名 Anonymous   世界 globe   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