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Literature>> 商界精英>> Zhou Chunting   China   现代中国  
从亿万到零
  八佰伴兴衰揭秘。“阿信”的事业玩完了?“阿信”的儿子玩完了?狼来了!狼来了!狼来了!商业巨子惨败的教训,商业王国覆亡的启示。
  日本电视连续剧《阿信》曾风靡中国, 阿信的坎坷经历和奋斗精神曾激励着无数人。
  本书的主人公和田一夫,正是“阿信”的长子;八佰伴集团的前身,正是“阿信”开创的家庭小店。和田一夫拓展了“阿信”的事业,成为驰名亚洲的百货业巨子;八佰伴更成为一个环太平洋地区的跨国连锁集团。
  如今,日本八佰伴集团破产了,整个八佰伴集团濒临全线崩溃!这是1997年度日本、香港,乃至世界百货零售业最大的破产倒闭事件。日本八佰伴欠下1600亿日元的世额债务,69岁的和田一夫能在有生之年清偿债务、重振雄风吗?
  就在不久前,和田一夫曾石破天惊地宣布:要在2000年在中国内地建立1000家超级市场、3000家汉堡包快餐店!谁会相信,这样一位商界天才,竟会把八佰伴推向全军覆没的边缘?
  和田一夫曾宣称掌握了一条白手起家成为世富的致富定律。当八佰伴破产已成定局时,他说:“火凤凰必将重生,在燃烧自己后,会再创新天地,大不了从零开始!”他发誓要洗雪败家的耻辱!
  从零到亿万,又从亿万到零,大喜大悲,大起大落,震惊世人,发人深思!
  引言
  第一章 出身贫寒 经商神童惊世人
  第二章 命途多舛 学业中止遭浩劫
  第三章 革除赊帐 废墟之中从零越
  第四章 信用至上 化灾为利结善缘
  第五章 访问美国 接掌父即担大任
  第六章 区域路线 风顺扬帆遇险礁
  第七章 海外突围 山重水复辟蹊径
  第八章 巴西分店 柳暗花明又一春
  第九章 投资狮城 忏梅默哀结善果
  第十章 撤离巴西 厉兵秣马战香江
  第十一章 立锥纽约 化解花菱闯股市
  第十二章 逆水行舟 迁都香港会港督
  第十三章 攀权附贵 和田一夫天比高
  第十四章 日资闹港 八佰伴风头最劲
  第十五章 国内业务 百货巨子排座次
  第十六章 争创第一 驰骋世界心潮急
  第十七章 访问中国 阿信情结逐浪高
  第十八章 赛特铩羽 八佰伴泪洒京城
  第十九章 风靡上海 八佰伴创新世纪
  第二十章 盛极而衰 欲弃香港寻突围
  第二十一章 东瀛基业 债台高筑大崩溃
  第二十二章 连锁反应 八佰伴百货倒闭
  第二十三章 清盘贱卖 骨牌倒殃及池鱼
  第二十四章 八方关注 追讨欠薪谋新职
  第二十五章 消灾解困 旧铺复业亟整顿
  第二十六章 从零开始 重振雄风路漫漫
引言
  80年代,日本电视连续剧《阿信》风靡日本、港台澳、中国内地,乃至整个亚洲地区。阿信的坎坷经历,曾使千千万万的观众落泪;阿信的奋斗精神,又激励着无数的阿信迷。
  本书的主人公和田一夫,正是传言中的“阿信”的长子;八佰伴集团的前身,正是“阿信”开创的家庭小菜店。几十年后的和田一夫,成了闻名亚洲的百货业骄子;八佰伴更是一个环太平洋地区的跨国连锁集团。
  9O年代的今天,和田一夫领导的八佰伴再一次震惊世界——日本的八佰伴集团破产了,香港的百货公司被清盘,整个八佰伴集团濒临全线崩溃!
  这是1997年度日本、香港,乃至世界百货零售业最大的破产倒闭事件。日本八佰伴债台高筑,欠下1600亿日元的巨额债务,和田一夫必须毕生偿还债务。香港的9间大型百货商场被封店、停业、清货、贱卖,作为八佰伴国际集团总部的香港,现在竟没了百货核心业务。受其拖累,八佰伴其他海外业务也频频告急。
  香港某周刊以“阿信起家,儿子败家——八佰伴玩完”为标题大做文章。
  和田一夫是否真是败家子?
  5O年代初,日本热海市的一场大火,把和田家开创20多年的家庭事业化为灰烬。和田一夫鼎助父母从零开始,家庭事业以此为契机,还上了一级台阶。
  60年代初,和田一夫从美国考察回来,率先在热海市开办超级市场,掀起了本地区超市经营的新潮。
  70年代初,和田一夫为避开国内激烈的市场竞争、避免遭致大公司的兼并,决定向海外突围,远走巴西开设八佰伴分店。八佰伴是日本最早走跨国化的百货公司之一,八佰伴不仅没被大公司吞并,还获得新生。
  70年代,八佰伴遭受了两重大危机,一次是“花菱事件”,致使整个集团陷入财政困境;一次是巴西经济危机,八佰伴在巴西难以维持,倒闭在即。和田一夫以惊人的毅力,渡过危机。
  80年代,八佰伴集团有长足的发展。和田一夫的环太平洋地区构想有了明朗的轮廓,八佰伴先后在巴西、新加坡、香港、洛杉矶、纽约、马来西亚、文莱、泰国、台湾、哥斯达黎加等地开设了连锁店。八佰伴成了名符其实的国际流通集团。
  1984年,和田一夫在香港设立第1号店沙田八佰伴。“沙田一役”被称为日资百货进军香港的关键性战役,和田一夫掀起日资在港经营的热潮。日资以其先进的管理和优质服务,在香港几乎占了半壁山河。日资之中,八佰伴风头最劲。和田一夫以他“阿信”之子和八佰伴总裁的身分,在香港更是名声鹊起。
  和田一夫不仅是家族事业的继承者,更是个创业者。
  谁能相信,这样一位商界俊彦,竟会在90年代把八佰伴集团推向全军覆没的边缘?
  1989年,和田一夫的本命年。属蛇的和田一夫决定来个大蜕变,惊人之举一个接一个推出,计划一个比一个宏伟!
  他决定把集团总部从日本迁来香港,在日本和香港掀起轩然大波。和田一夫奉行“间隙理论”,人退我进、人弃我取,他不仅认为在香港大有可为,他更看好广阔的中国内地市场。和田一夫的方向是对头的,他是个具有远大目光的企业家。
  他受到港督卫奕信的会见,他还结识了一批香港赫赫有名的商界人物,如李嘉诚、郭鹤年、郑裕彤、李兆基、浦伟士等,他们要么是百亿巨富,要么是千亿财阀,和田一夫深感他本人和他的集团尚有一定距离,须迎头赶上!
  他在香港购买了高级写字楼;接下了香港排名第五位的豪华游艇;他加入了香港名士富商云集的赛马会;他更买下香港第一豪宅“天比高”。他住在“天比高”,构想“天比高”式的计划,开始了“天比高”的扩展!
  他在港澳共开设10间大型百货超级商场,他的旗下在港拥有5间上市公司,他的业务涉及百货、贸易、酒楼、快餐、娱乐、家电、食品、地产等多个领域。风头之劲,一时无两。
  他在日本的分店数增至58间,其中“新世纪半田”耗资200亿日元,和田一夫还有一揽子建造这种大型商城的计划!
  八佰伴的国际版图不断拓展。他除了广设零售网点外,还大做房地产,光纽约、芝加哥、温哥华、吉隆坡、新加坡、伦敦的物业楼面就达280万平方英尺。
  他在上海合资建造了世界第二大规模的第一八佰伴新世纪商厦。他更石破天惊地宣布:要在2000年,在中国内地建立1000家超级市场、3O00家汉堡包快餐店!
  集团在高峰期,拥有200多家各式连锁店。论分店数,在日本零售百货业中名列前茅。
  然而,他犯了欲速则不达的营商大忌。
  他不惜负债求发展,令集团潜伏下巨大的危机。
  1997年9月18日,日本八佰伴因无法兑现到期的债券,被迫申请破产保护。该公司欠下1600亿日元的巨额债务,公司股票被东京交易所停止挂牌,到年底还取消其上市地位。
  多米诺骨牌连锁反应,新加坡和香港股市亦停止八佰伴股票挂牌,新加坡当局还冻结八佰伴两间分店的资产。香港方面,一时传言四起,八佰伴集团岌岌可危。香港的供应商、物业主向八佰伴追讨欠款紧逼不舍,今早已没有流动资金的八佰伴(香港)有限公司难以招架。
  11月20日,八佰伴香港宣布旗下公司八佰伴百货清盘,港澳10间百货商场停业封铺。香港9间分店清货大贱卖,仅套现2000万港元,而公司欠债高达10亿!
  八佰伴信誉大跌,继而八佰伴系的圣安娜饼屋连锁公司和欢乐天地娱乐公司,又被停业倒闭的传言包围,市民竞相兑现饼券礼券,引发了圣安娜与欢乐天地挤提风潮。
  在日本,八佰伴有限公司被吉之岛百货集团收购。
  在香港,八佰伴百货算是化为乌有,母公司八佰伴成了空壳公司,以百货业起家的八佰伴集团从此在港没有了核心业务。
  在北京,八佰伴早已退出赛特购物中心,合作经营方式成为历史。
  在深圳,沙头角八佰伴商场已更名为“新佰伴”。
  在上海,八佰伴已提出转让第一八佰伴有限公司的股份。
  在世界其他地区,八佰伴正在拟定一系列出售资产或收缩规模的计划。
  据估计,整个八佰伴集团要恢复元气,须15年的时间。这便是和田一夫过速过度扩张付出的沉重代价。
  八佰伴的惨败,令人扼腕叹惜,亦令人深思。
  和田一夫是日本零售业的改革家,他的许多革命性的举措,虽遭致非议,但最终为同业所效仿、所接受。
  和田一夫又是个理想主义者,他从善良的愿望出发,实行廉价销售、周休三日制等,为达目的,他甚至到了不惜牺牲盈利的地步。他把营商当事业,而不仅仅是赚钱的工具,他是个追求精神享受、轻于物质享乐的人。
  和田一夫的理想,又带有妄想的成分。他的计划做得太大,脱离了集团的财政承受力。他理应知道高负债的风险,但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有风险才有利益,风险越大利益越大。”
  如果市道景气,很可能八佰伴不会落入败局。近几年来,日本经济大滑坡,股市低迷、地产崩溃、金融业为庞大的呆帐受困,银行紧缩银根,企业纷纷破产。八佰伴破产并非偶然,但是,像八佰伴这样的大中型零售企业,唯有八佰伴宣告破产,这又不能不从它的自身去寻找原因。
  除了八佰伴扩展过速过度,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经营不善。和田一夫是个经营老手,但他把主要精力放在扩展上,而忽略了经营管理。香港百货业的全线崩溃,与其亏损严重有很大的关系。
  和田一夫在日本八佰伴破产已成定局时说:“火凤凰必将重生,在燃烧自己后,会再创新天地,大不了从零开始!”
  从负债这点来看,八佰伴还不仅仅是从零开始,而是要从负数开始。一生中几经挫折的和田一夫,当然不会就此而认输,他发誓要从绝境中奋起,洗雪“阿信”之子“败家”的耻辱
  他今年已经69岁了,他能在有生之年恢复元气、重振雄风吗?
第一章 出身贫寒 经商神童惊世人
  1929年,和田一夫出身于静冈县的贫寒家庭,祖父是小贩,父母是工人。经济大萧条使得一家三餐无继,母亲像电视剧《阿信》中展现的那样,开办了一间蔬果屋,店名叫作“八佰伴”。一夫从小跟随母亲,3岁就会做买卖,“经商神童”的绰号不胫而走。
  和田一夫的出生地在静冈县热海市郊野。
  热海市在三面濒海的伊豆半岛北端。伊豆半岛是日本著名的温泉旅游地,山峦奇峻,树林葱宠,空气清新。在万绿丛中,常有白色的雾气袅袅飘出,那便是从岩熔的石缝汩汩冒出的温泉。日本人喜好温泉浴,大凡有温泉的地方都建有温泉旅馆,吸引了八方游客踏青而来。其中热海这个地方温泉尤其集中,这亦是“热海”地名的由来。热海距东京仅百余公里,特别是东京至关西第一大都市大阪修建了国铁之后,热海的交通愈加便利。到20年代末,热海已是三四万人口的旅游城市,城区四周,便是秀色如画的山峦及田园。
  世界对热海及伊豆的认识,多是缘于日本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的成名作《伊豆歌女》。川端康成信仰佛教禅宗的虚无思想,他以唯美主义的抒情笔调,向人们展示出一幅淡泊、幽远、静溢、飘渺的画卷。
  然而,田园牧歌只属于有闲阶级和游人骚客,穷人更看重的是生存。
  和田家族世代务农,种植水稻,男耕女织。所产的稻米,大部分留以养家糊口;少部分出卖,换回生活必须品。这种自给自足的原始经济到一夫祖父——老和田时代已发生较大的变化。
  本世纪20年代,距明治维新已有50多年。明治维新导致了日本经济的嬗变,日本走上了初级工业化道路。东京至大阪的铁路干线从热海边缘通过,热海的外港停泊了蒸汽动力的轮船。来热海的旅游者中,商人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正日益取代昔日的游侠剑客,成为时代的新宠。热海城区的范围日趋扩大,兴建了大批旅馆、商铺,甚至机器操作的工厂。
  老和田与热海的农民一样陷于困惑之中,今后还有没有赖以生存的田地?水稻能不能继续种下去?
  大和民族像崇拜神那样崇拜稻米。日本历史上数次大规模动乱,均由米荒而引发。最近的一次是1918年的“米骚运动”,抢劫米铺的风潮几乎席卷整个日本,直接导致寺内正毅首相的下台。在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今天,日本人崇拜稻米的观念丝毫未减,日本政府为保护农民的利益,限制大米进口,而让国民吃贵十倍于进口大米的日产大米。
  众多的热海农民固守土地,种植水稻。他们笃信,世上任何东西都没有土地更牢靠,任何业种都没有种植水稻高尚。
  老和田却比较务实,热海的城市人口日益增多,他发现种菜比种稻更赚钱,就改种蔬菜。他的蔬菜自产自销,他在卖菜过程中又发现,卖菜比种菜又更赚钱。于是他就退掉承租的土地,只在屋后的菜园种菜,腾出大部分时间贩卖蔬菜。
  这个临时的菜档曾经雇了个叫良平的年青人。他性格内向、诚实,没什么文化,相貌也无吸引人之处。虽然住在和田家,却与和田加津没什么交往。
  和田加津就像电视剧《阿信》中的女主人公那样,10岁起就开始做工,生活虽艰苦,却天真浪漫,好幻想。她那时的幻想是去东京做她想做的事,嫁一位中学毕业的职员,自然不会想到下嫁给地位低下的乡下来的短工。对于良平的形象和性格,读者或许可把他与电视剧阿信的丈夫龙三比较,当然良平不等于龙三。
  老和田却要女儿嫁给“义子”良平。加津姑娘不肯,良平远不是她所想象的白马王子。加津抗婚出走,去东京做工。但在父亲的逼迫下,她还是于1927年与良平结婚。良平与东家的女儿结婚时,是工厂的工人,也许说是产业工人名声更好听些。对于这段历史,和田后代讳莫如深,仅在热海的老住户中流传,版本不同,大致情况这样。
  加津结婚的这年春,日本爆发严重的金融危机。危机以东京的渡边银行、赤地银行停业为起点,银行挤提、停业与公司破产风潮波及全国。到4月23日,日本全国的银行竟一律停业。日本经济大萧条,大小企业受累,破产、停产、缩小规模、限时生产。良平和加津的工厂虽未停产,却减少开工,工薪也只能领到一半。
  购买力下降,墟市冷冷清清,菜贩卖不出菜,叫苦连天。
  不景气至1929年仍未见丝毫曙光,和田一夫正是这一年来到人间。
  1929年是农历蛇年。与中国一衣带水的东瀛,传说是秦朝方士徐福率5O0童男、5O0童女渡海东征赴岛,繁衍生息而成。徐福入海求药不还,童男童女繁衍的后代却未数典忘祖,频频遣使来中国寻根学师,至唐朝达到高潮。
  这些遣唐使和留学生把唐朝的行政制度、典籍文献、文学艺术、医术医药、道德法律、宗教思想、建筑服饰、度量衡器等传入日本。在8世纪前,日本没有文字,吉备真备等来华僧人,借用汉字创造出至今还通用的日本文字。日语中的汉语词汇,除读音不同外,本身就是原汁原味的古代汉字。日本的不少习俗当然亦是如此。
  在中国人的十二生肖中,蛇被称为“小龙”,与龙相似,是个吉祥的属相。日本人相信生肖,亦重男轻女,尤其希望头胎生子。和田家媳妇将在龙年生育,一家人祈求神祉,默祷加津生下个龙子。
  和田一夫曾多次听母亲讲述他生下来的情景。
  加津身怀六甲,仍在缫丝厂缫丝。1979年“新日本映画”拍了一部反映日本早期缫丝业的电影《啊!野麦岭》,现在的人们可透过电影了解缫丝女工的艰辛。加津在缫丝厂劳累一班后,回家还要做家务,临产在即,她也没片刻休息。
  这一天,加津孕腹发生阵阵悸痛,她不得不停下手中的活计,艰难地挪步至门口,请邻居大嫂去叫丈夫。好一会儿,良平才慌慌张张带助产士赶到,婴儿呱呱落地,哭声分外嘹亮。
  助产士把婴儿抱在手里,向主人家报喜道:“是个男婴!”
  这时,一件奇怪的事发生了,哇哇大哭、眯着眼的婴儿,突然睁开眼睛,停止哭声,咧嘴展开一丝微笑。满屋的人全惊呆了!
  助产士见多识广,依照中国人的说法说道:“了不起哇!别的婴儿出世哇哇大哭是个讨债鬼,这个婴儿一落地就懂得笑,是来送财的,长大了定是个了不起的大人物!”
  助产士说话喜欢讲究意头,若头胎是女婴,她也会说出生女的种种优越性:姐为大,下面会带出数个弟弟来。
  和田家重酬了助产士,接下来便为这个男婴取名。
  “他是长子,就叫一夫吧。”老和田说道。“一夫”、“太郎”在日本是最常见、最通俗的名字,类似中国人的“一生”、“大贵”等。
  “小龙之年”生下贵子,长辈当然希望一夫能出息成一个小龙。和田一夫后来岂止是一个小龙,而是大龙,成了中国内地人和香港人眼中的世界百货业骄子。
  数十年后,母亲加津对已成为八佰伴公司总裁的一夫说:“可惜那个助产士早已过身,若她在世,见你果真出息,她会因给你接生而高兴不已。”
  这些都是后话,一夫出世,和田家并无太多心思考虑如何将一夫好好栽培,使他成大器立大业。和田家考虑的是该如何生活下去,如何把一夫抚养大。
  1929年,日本经济雪上加霜。两年前的金融风暴尚未恢复元气,此年,由纽约大股灾引发的世界经济危机又席卷全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商品滞销,市景萧条。失业的工人和职员如黑色的蛆虫涌动,或在倒闭的公司和工厂大门外徘徊;或站在米店饭铺前一筹莫展;或沿街挨户乞讨;或背井离乡踏上渺茫的谋生道路。
  加津生育后,在家里坐月子。良平的五金厂大量裁员,良平虽未被辞退,但厂里货品积压,工厂主已拖欠了两个月工资未发。
  物价综合指数从174.5%降至120.4%。物价下降了3成,但国民的收入却下降了6—7成!物贱无人买,这是大萧条时期常见的怪状。老和田的上市菜常常卖不动,不得不一次较一次减少上市的数量。
  和田家一天才吃一顿白米饭,其余两顿改吃粗菜煮稀粥。和田家还算过得去的,那年头,热海郊野的野菜都给挖个一干二净。
  加津生育后,身体复元很快。“七朝之庆”时,已经可以下床做一些轻活计;又过了一个星期,加津就独自一个操劳家务了。
  哺育期间的加津在考虑开辟一条独立谋生之路。
  这一天,一夫的祖父黑着脸回到家中。他挑上市的菜只卖出一半,在回程的路上,他赌气似地把剩余的菜全部送给买不起菜的人!老和田气呼呼地讲述这件事,加津和良平都笼罩在不祥且压抑的气氛中,父亲这样做等于自断生路,滞销货品送人,若同行知道,必然会对始作俑者猛烈攻击。除非你不想再做生意,或许你有万贯家财可以做慈善家。
  “难怪在电影里头,美国的谷物大王会把一火车皮一火车皮的小麦倒到大海里!”老和田这句话,又全然站在卖方的立场上说话,可见老和田的当时的心理极为矛盾。
  “我想,人要活命,就不能不吃菜。”加津觉得此时与其安慰父亲,不如开导陷人困境的父亲。
  “可人家就是不买。你们不会不知道,现在的国民有多穷!”老和田沮丧地说道,“我要像谷物大王那么富有,就做慈善家。把谷物倒掉,那是作孽呀!”
  加津说:“做慈善和营商,都是利民的一种。如果我们能向人们提供价廉物美的蔬菜,也算是为大众做了有益的事情,又能为家庭增加收人。我有一个想法,我想跟你一道去卖菜。”
  “你疯了?现在大批工人失业,入行卖菜的人比吃菜的还多!”老和田瞠目结舌。
  加津心平气和地说:“买菜的都是家庭主妇,我现在是生了孩子的当家媳妇,卖菜容易跟这些主妇们沟通。你让我试试吧。”
  加津在父亲卖菜不利的情况下,仍想入行卖菜,自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她曾多次看过父亲卖菜,父亲卖菜除了吆喝声中气十足,实在不便恭维,他开出价码,愿打愿挨,请君自便。此外,不再有招徕顾客的手法。因父亲是长辈,不便挑明进谏,加津只有身体力行,来证实自己。和田家底子薄,最适宜做的,大概也只有卖菜。
  良平在家里找来一些木板,为妻子做了一个手推车,连橡皮轮胎也是从旧货店买来的。车厢分成若干小格,分别装有不同的品种,其中还留有供小孩可坐可骑的位置。加津把一夫放上去,拉着他在门前的空地兜圈子,一夫高兴得咯咯欢笑。加津满心喜悦,既可沿街叫卖,又可带孩子,真是一举两便。
  刚满月,加津就推着手推车出门去。
  刚入行的加津,没多久就显示出与父亲不同的禀赋。她突破老和田单一的货品的俗套,她的手推车放满了各种时鲜蔬菜。为了保障蔬菜新鲜而价格低廉,加津联系了好多位菜农,确定他们做她的供应商,因能长期供货,虽然每次要的数量不大,却能获得较优惠的价格。加津把所获的优惠又让予顾客,得到顾客的赞誉,说加津的蔬菜新鲜又便宜。
  加津旗开得胜,马上扩大经营,增加水果品种。她也用上述的办法与果农建立较稳固的关系。当地的水果品种不多,加津就与热海山本水果批发店联系,说服山本以批发的价格,让她购买零售数量的水果。山本店的货源来自全日本,很多是驰名全国的水果品种,该店的客户是旅馆和专门的水果店,零售的数量只能按零售的顾客对待。加津带一夫三番五次登门,山本动了恻隐之心,答应了加津的恳求。
  加津最成功的招术是她的推销术。她的高明之处在于人家感觉不到她是在做买卖,而是在拉家常。加津嘴巴乖巧,甜甜地叫这些主妇作大婶、大嫂、大姐。她自报家门,叙说家庭主妇们爱听的家庭琐事,这些家庭主妇也爱把自己家中的事向加津倾诉。她们有什么烦恼,会请加津帮她们拿主意;还会向加津讨教烹饪方法。加津是个有心人,若遇到外地迁来的住户,加津卖菜时,就会虚心且诚恳地向她们打听新的烹饪方法。加津回家后,如法试做,果然口味不一般。加津卖菜时,就会主动向其他主妇推荐,若比较空闲,加津还会上门亲自演示烹任。
  加津很快拥有一批固定的顾客。
  加津的收入很快就能与良平在厂里拿到的钱一样了。
  老和田只带加津出门卖过几次菜,他马上感觉到是加津在唱主角,加津做生意的本事远远出乎他的预料。老和田不再随加津一道出去卖菜,他侍弄那块老菜园,偶尔帮加津送货。
  加津卖菜得心应手,却有一点美中不足。虽说卖菜能兼顾孩子,可一夫随母亲四处奔波,日晒雨淋,又黑又瘦,连旁人看了也心疼不已。一天,几个老顾客买过菜后,仍围着手推车与加津拉家常。受到冷落的一夫哇哇大哭起来,加津就把一夫抱在怀里哺乳。这些老顾客看了便说:
  “你这样带着孩子四处奔波好辛苦,你干脆就把蔬果摆在你家门口,我们上你那里买。”
  一语点醒梦中人,加津激动得连连道谢。在回家的路上,加津的构想进一步完善,在门口摆个菜摊,就不如临街开一个店。原先总是恨手推车太小,装不下更多的品种。现在不仅可以卖蔬果、卖调味品,还可以兼营与烹饪相配套的用具等杂货。和田家虽然不在闹市,但有固定的顾客帮衬,至少不会太冷落。
  等良平收工回家,加津急不可待地把她的主意讲予丈夫听。良平觉得这主意不错。加津便向父亲提出这个建议。老和田说:“现在你们有了孩子,该你们当家,你们自拿主张吧。”
  良平与加津就把临街的一间房腾出,作为铺位。才个多星期,和田家的蔬果杂货店就开张了,店名叫“八百半”。开张的前两天,加津分别拜访了过去的老顾客,一是感谢她们对自己生意的一贯关照;一是深表歉意,以后不能亲自送菜上门,给顾客带来诸多不便。绝大部分老顾客表示,她们会上加津的八百半买。她们都对加津做生意的良好信誉赞不绝口。
  在日语中,“八百屋”即“菜店”的意思。取名“八百”,表示该菜店是老和田与女儿加津靠一杆秤行街叫卖、白手起家。“八百半”的“半”字,取自和田加津父亲和田半一郎中的“半”。另一种说法是加津父亲叫田岛半一郎,同样有个“半”字。
  这里有个疑问:良平原来姓什么?若义父姓和田,良平就是入赘后改了姓;若义父姓田岛,良平就保持了他的原姓,加津嫁他后,改为夫姓。时间已逾近70年,传下来的说法又不一致。而现在的和田家族后代则对这些保持沉默。也许男人“入赘”女方家,在日本也不是什么值得荣耀的事情,和田后代有所忌讳吧。
  根据现存于八佰伴总部的、60年前的员工工作围裙,店名的日本原文是“八百半”。这个店名会使中国人理解成数字,在有些地方的俗语中还作“不聪明”解,于是,中文译名改为“八佰伴”。
  母亲和田加津心灵手巧,善良而不乏精明。在她的全力打理下,八佰伴很快步入正轨。
  加津一人忙不过来,先是父亲做女儿的帮手,每日去向固定的供货商进货。不久,良平也辞去厂里的工作,和妻子一道开店。销售是零售店最重要的一环,加津坐店做生意,兼照看孩子;良平出远门收购蔬果,还兼负送货上门的工作。虽然绝大部分老顾客都表示上门买和田家的东西,路途远的顾客总感到不便,常常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不能经常光顾。良平送货上门,不仅稳定了这批老顾客,还招揽了一批新顾客。
  一夫在店堂蹒珊学步、呀呀学语,转眼就是3岁了。
  一天,父亲一早就去进货了,公公去了山本家的茶室。母亲坐店卖货,忙过好一阵,见顾客渐稀,便手脚麻利地装好菜,准备给附近的一个行动不便的老婆婆送去。母亲把一夫抱上小凳坐着,吩咐道:“你坐这里看店,爷爷马上就要回来,你不要乱走动。”
  母亲风风火火走了。这时,邻居大叔伊藤秀行来买东西。见大人不在,就逗一夫玩。不料一夫却一本正经地问他:
  “叔叔,你要买东西?”
  伊藤甚是吃惊,见他很认真的样子,就笑嘻嘻逗他说:“我要买一包海盐、一包味素,你会卖吗?”
  一夫不言不发,跳下凳子,从货架上拿了一包海盐、一包味素,并丝毫不差地报出价钱。一夫说,等下妈妈回来写字(记帐)。那时热海仍奉行赊帐的买卖方式,熟人和固定客户,都毋须以现金交易。
  伊藤秀行惊讶道:“你怎么知道这些东西的价钱?”一夫一副满不在乎的神情:“我天天看妈妈这么卖。”
  加津回到店里,伊藤秀行向加津惊叹道:“一夫太聪明了!和田家出了个经商天才!”
  消息不胜而走。来八佰伴买东西的顾客,有不少是为了特意看看这个年仅3岁的神童。有的顾客还“点将”要一夫卖东西给他们,好考一考一夫的经商天赋。一夫虽不能进行复杂的算数,却也非常了得,未虚担“神童”的盛名。
  一夫为八佰伴招揽了不少生意。
  当时很多人说,一夫长大了继承家庭事业,八佰伴一定能大发达。一夫的父母矢志以八佰为伴,却不希望儿子埋没在小店之中。他们期望一夫读书学有成就,大学毕业甚至留洋英美,将来好干大事业。
  一夫7岁那年,父母送他上热海最好的小学念书。
  那时日本已从经济大萧条中走出,以军事工业为支柱带动了日本企业界的兴盛。全日本几乎找不到一个失业的工人,市景繁荣,八佰伴的生意也兴旺多了。但在此前后,一夫的大弟、二弟、三弟相继来到人间,家中的人口增多,和田家的生活水平并未提高。
  父母以家境贫寒来激励儿子发愤读书。一夫将父母的教诲挂在心上,勤奋苦读,他天资聪颖,学业出类拔苹,令父母无比欣慰。
  父母没想到的是,送儿子上了这间小学,却给一夫幼小的心灵蒙上一层阴影。这间小学的学生的家庭,非富即贵,至少也是公司职员。只有少数学生的家庭是小商人或技术工人,这些孩子自然会受到富贵子弟的白眼。但一夫在家从来不说。
  一天,一夫放学回家,令母亲惊愕不已。他满脸通红,脸上还有数道伤痕,神情忿忿然,像是刚打过架。母亲又气又疼,忙放下手中的活计,给一夫擦脸。
  “一夫,你这么大了还不懂事,怎么搞成这副样子?”
  母亲话音刚落,一夫委屈的泪水就不停地流淌。他伏在母亲怀里,边哭边硬咽着:“妈妈,你们为什么要卖杂货?”
  母亲慈爱地为他擦眼泪,说:“孩子,不卖杂货我们一家吃什么?人虽有贵贱,可卖杂货也是人们的需要呀。”
  原来,一夫在考试中得了全班第一,老师表扬了一夫。班里的几个富家子弟在放学的路上,却大肆嘲弄一夫的出身,骂他是“杂货仔”,讥讽一夫的铅笔用到半寸长还舍不得扔掉,一副“穷酸相”。他们要一夫趴在地上学狗叫,再恩赐一夫一支没有削过的铅笔。
  他们不止一次嘲弄一夫是杂货仔,可从没像这次这么损人。一夫天资过人,成绩优秀,并不以为比这些富贵弟子矮人一等,一夫回敬道:
  “杂货仔又怎么样?有本事你们也去考第一!”
  “你考第一又怎样?长大了还不是个杂货佬!”
  一夫不甘示弱,再次回敬他们。双方大吵起来,对方自恃人多势众,就扬言比谁的拳头厉害。一夫被激怒了,忘记了母亲“不要惹事生非”的教诲,更忘了自己力单势寡,咆哮着主动发起进攻。一夫揍得其中的一个抱头鼠窜,其余几个一哄而上,把一夫打倒在地,拳打脚踢。幸亏大人路过,制止了这场实力悬殊的打斗。
  母亲听完一夫的哭诉,抚摸着儿子的头安慰道:“孩子,以后别人怎么骂你,只当没听见,你每次考高分,才算真正赢了别人。”
  母亲说着捧起一夫的头,神态庄重地盯着儿子,严肃地说道;
  “孩子,要记任,什么活都是人干的。卖杂货没有什么不体面,我们家的店,不是有好多富贵的人家来买杂货?有没有出息,不在乎你干的事是大是小,而是要看对人们有没有益处。如果一个人靠见不得人的手段牟取不义之财,他再富有,也会被人们看不起。”
  母亲常常向一夫灌输这类意味深长的处世箴言,一夫一时还不能完全领会,但铭记在心。
  成年后,一夫功成名就,成为热海市家喻户晓的大人物。阳田一夫回首他的成长历程,对双亲感念深切:“我是家里的长子,小学、中学到大学期间,都靠父母亲的鼓励与帮助。”
  和田一夫少年老成,一是缘于家庭出身与周围的环境,二受他是和田家的长子。一夫在学校是个学业优秀的学生;在家中,他处处以大孩子自责自勉,兼顾起照顾弟弟的责任。
  一夫小学毕业那年,一日天气预报有十级台风即将在本洲中部沿海登陆。台风来临前万里无云,加津和良平见天气还好,便去郊外进货,打算赶在台风来到前回家。否则台风来临,几天都出不得远门。老和田去邻近的小镇办事,一大早就出了门。
  不料台风提前登陆,狂风挟着暴雨,劈头盖脑倾泻下来,一时天昏地暗。加津和良平怕货物淋湿,将货搬进途中的一户人家,在这家躲雨。家里的四个孩子怎样了?但愿他们平安,不要出事。骤雨似箭,加津也归心似箭,却不能脱身冒雨前往,只好听天由命了。
  此时,一夫也替在外面的父母和爷爷担忧。暴风雨来时,一夫当机立断,先把窗户关上。铺门临风,而风力太大,一夫拉了几下都无法合拢。他叫来弟弟,用绳子拴住门环,一夫喊“一、二、三”,三个弟弟齐心合力,把门拉上,一夫急忙用拴子插上,还加了一根大木杠。
  关上门后,一夫跟三个弟弟讲故事。见大人还没回来,天色又晚,便自作主张从货架上拿了三个苹果,一个弟弟分发一个,哄他们先睡觉。
  父母赶回家已是深夜,良平卸货,加津跑进卧房,见三个小儿子安然睡在榻榻米上,一夫却趴在油灯下做作业。家里所有的门窗全关得严严实实,店里的货没给雨淋湿一点。
  加津眼里流露出宽慰的目光。一夫说:“妈妈,我好替你们担心。”加津忍不住泪流满面,听一夫讲述台风来临发生的事。
  一夫才十岁出头,遇事沉稳机智、不慌不乱。加津与良平悄悄地说:“我们的一夫,将来准能干出大事来。”
  一夫小学毕业,顺利地进入中学,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大学。却不知,他大学没有毕业,竟被校方开除了!
Home>> Literature>> 商界精英>> Zhou Chunting   China   现代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