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 人文学者>> 高宣揚 Gao Xuanyang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   (1940年)
弗洛伊德傳
  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是本世紀世界名人中最有爭議的人物之一。早在二十年代,他所創立的精神
  分析,在世界上産生了影響。他的學說接觸了傳統心理學較為忽視的潛意識,擴大了心理學研究領域,使心
  理學研究的層次加深了,以至他的學說在文學、醫學、哲學等方面都引起了反應。文學工作者對這一學說可
  以通過批判吸收,得到啓發和藉鑒。但弗洛伊德的學說把人的心理同生理及心理同社會環境的關係本末倒置
  了。這在他的同時代人中,包括他的弟子們,也對他的學說産生了懷疑和批評。近年來,弗洛伊德的學說和
  著作逐漸被介紹到我國,學術界包括文藝界的一些同志,希望對弗洛伊德的生平和學說有所瞭解,為此目的,
  我們嚮讀者提供了這本弗洛伊德的傳記。
  第一章 一個猶太人的傢世
  第二章 少年時代
  第三章 維也納大學醫學院
  第四章 愛情和婚姻
  第五章 初期醫學實踐
  第六章 對歇斯底裏病癥的研究
  第七章 從自我分析到夢的解析
  第八章 生活的旋律
  第九章 對常態心理的分析
  第十章 少女杜拉
  第十一章 性愛心理學
  第十二章 赴美講學
  第十三章 紐倫堡大會
  第十四章 阿德勒與斯泰剋爾
  第十五章 揭示迷信的心理根源
  第十六章 “皇太子”容格
  第十七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十八章 二十年代的理論建設
  第十九章 對美術、電影及文學創作的影響
  第二十章 對下顎癌進行頑強搏鬥
第一章 一個猶太人的傢世
  流浪於歐洲中部、南部和東部的猶太人在連續二千多年的歷史中飽嘗了種種苦難。自從公元前六世紀以色列王國和猶太人的神殿被破壞以後,猶太人就陸陸續續地流落到中亞、西南亞、北非和歐洲。他們象種子一樣散布在世界各地,以不同程度和不同形式定居在異民族中間。在世代相傳的漫長生活中,他們除了保留着自己的宗教信仰、語言文字和特殊的生活習俗以外,還對各民族的文化事業的發展作出了不可低估的貢獻。在近一百年的人類歷史上,至少有三個猶太人,對人類的發展作出了劃時代的貢獻;這三個人就是馬剋思、愛因斯坦和弗洛伊德。
  據弗洛伊德在他的《自傳》中所說:
  我的父母都是猶太人。我自己至今也還是一個猶太人。我有理由相信,我父親的傢族在萊茵河(科隆一帶)定居已經相當長久了。但是,十四、五世紀中猶太人受到迫害,他們纔嚮東逃走。而在十九世紀中葉,他們又從立陶宛經加裏西亞而遷回到德屬奧地利。
  猶太裔血統對於弗洛伊德今後的成長産生了很大的影響。這不僅是指猶太人的語言、思維習慣和生活方式,而且,更重要的是定居於歐洲各地的猶太人在漫長的歲月中所遭受的侮辱和歧視,給弗洛伊德提供了無形的強大精神力量,激勵着他奮發圖強地和專心緻志地從事對人類精神活動的科學分析事業。更確切地說,使弗洛伊德成為一個偉大的心理學家的重要因素,與其說是猶太人的血統,不如說是猶太人所身受的壓迫和歧視。弗洛伊德曾說:
  我經常地感受到自己已經繼承了我們的先輩為保衛他們的神殿所具備的那種蔑視一切的全部激情;因而,我可以為歷史上的那個偉大時刻而心甘情願地獻出我的一生。
  這種不甘忍受歧視的感情始終伴隨着弗洛伊德的一生。它象潛伏在火山深處的岩漿一樣默默地運行着,最終將不可避兔地噴發出來。
  弗洛伊德憤慨地說:
  我永遠不能理解為什麽我得為我的祖先而感到羞恥,或如一般人所說的那樣為自己的民族感到羞恥?!於是,我義無反顧地采取了昂然不接受的態度,並始終都不為此後悔……
  弗洛伊德的童年時代以至他的整個一生,就是在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的環境中度過的。
  弗洛伊德的曾祖父叫埃弗萊姆,而他的祖父叫斯洛莫。他的祖父在弗洛伊德出生前夕,即一八五六年二月離開了人世。所以,當弗洛伊德出生時,作為對他的祖父的紀念,他的猶太名字也叫斯洛莫。弗洛伊德的父親雅可布·弗洛伊德於一八一五年生於德國加裏西亞的狄斯門尼茲。
  雅可布是毛織品商人,但他手中衹擁有微薄的資本。
  一八五五年,四十歲的雅可布·弗洛伊德同比他小二十歲的猶太姑娘阿美麗·娜丹森結婚。次年,即一八五六年五月六日,生下一個男孩,取名為西格蒙特·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出生的地方是弗萊堡市內的一座兩層樓小房子。這座簡陋的房子有一扇大門對着大街。從出生到三歲,弗洛伊德就在這裏度過。
  弗洛伊德的幼年時代,傢境並不富裕。他的父親在同他的母親結婚以前曾經結過兩次婚。第一次結婚是當雅可布十七歲的時候,他的第一任妻子生下了大兒子伊曼努爾。接着,雅可布的第二任妻子在一八三六年為他生下了第二個兒子菲力浦。所以,當弗洛伊德出世的時候,他的同父異母哥哥伊曼努爾二十四歲,菲力浦二十歲。當時他們倆都經營商業。不幸的是,伊曼努爾和菲力浦的生意連連失敗,以致弗洛伊德的父親不得不拿出大量的金錢救濟他們。到弗洛伊德懂事的時候,弗洛伊德父親已沒有什麽錢了。
  雅可布·弗洛伊德是一位心地善良、助人為樂的猶太商人。後來,弗洛伊德有一次談到他父親的為人時說,他象狄更斯的小說《大衛·柯伯費爾特》中的人物米考怕那樣,是一個樂天派,“始終都充滿着希望地期待着未來”。
  雅可布·弗洛伊德總是好心地看待別人和周圍的事物。他雖然經商,但為人誠實、單純。所有的這些性格,對弗洛伊德有很大的影響。據弗洛伊德的朋友鐘斯說,當他為了寫弗洛伊德的傳記而嚮弗洛伊德的女兒安娜提出“什麽是弗洛伊德的最突出的性格?”時,安娜毫不猶豫地說:“他的最突出的特性,就是他的單純。”弗洛伊德從父親那裏繼承而來的這種突出的性格一直伴隨了他的一生,並體現在他的一舉一動上。據鐘斯說,弗洛伊德最討厭那些使生活變得復雜化的因素,他的這個特性甚至表現在日常生活的細節上。比方說,他一共衹有三套衣服、三雙鞋子、三套內衣,就是外出度長假,他的行李也往往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程度。
  弗洛伊德的父親傳給弗洛伊德的性格對於弗洛伊德的研究工作和思想方法産生了深遠的影響。弗洛伊德之所以能將極其復雜的精神現象分析成最單純的“潛意識”和“性動力”,就是因為他酷愛事物的單純化結構,並因而懷抱着某種想把一切都還原成最簡單的元素的願望。在弗洛伊德看來,不僅萬事萬物都是由最簡單的元素組成的,而且,即使是它們的那些在表面看來極其復雜和令人眼花緣亂的變化,也必然遵循着一條極其簡單的規律。弗洛伊德的這種性格,在他的漫長的一生中,由一種單純的生活習慣而慢慢地發展成一種思想方法和世界觀。
  厄納士特·鐘斯也反復地說:“弗洛伊德之喜歡單純和厭惡繁瑣,同他性格中的其它兩個特性有極密切的聯繫:即厭惡形式化和不願忍受各種人為的限製。他對形式主義的厭煩,有一部分歸因於他生長的貧賤環境,使他少有進行社交往來的機會。……弗洛伊德對於復雜的保護性措施,特別是人們經常引用到生活關係中的那些法律方面的保護性措施最為厭煩。他認為,假如兩個人真的互相信賴,這些保護性措施就是多餘的;而如果他們不能彼此信賴,就是有這些繁文縟節的保障,也無濟於事……”
  弗洛伊德的父親和弗洛伊德本人的這些根深蒂固的單純性格,和他們所處的貧寒傢境確實有很密切的關係。他們時時刻刻身受着來自社會方面的各種壓力和侮辱,而他們又祖祖輩輩過半流浪的生活,所以他們的社會關係極為簡單,而且很自然地厭惡“上流社會”的那套虛偽的形式主義的種種習俗。弗洛伊德的父親沒有念過中學,他所認識的世界除了他本人所直接看到的和他周圍的少得可憐的親友所告訴他的那一部分知識以外,再也沒有別的。
  但是,弗洛伊德的父親和他本人所生活的世界和社會,並不是象他們自己所想象的那樣單純。在弗洛伊德出生前後,在雅可布·弗洛伊德由加裏西亞遷往摩拉維亞前後,在歐洲各地發生了一係列重大的歷史事件;這些事件具有着扭轉歐洲歷史方向的深刻意義。弗洛伊德的父親雖然沒能認識到所有這些歷史事件的內在意義,但這些事件對弗洛伊德的一生卻産生了深遠的、不可忽視的影響。
  弗洛伊德傢族是猶太人。因此,在弗洛伊德的一生中,猶太人的特殊生活習慣、文化傳統以及猶太人所受到的特殊的社會待遇,始終都影響着弗洛伊德的生活和科學研究。但另一方面,和其他定居於歐洲的猶太人一樣,弗洛伊德傢族也受到了他們所接觸到的周圍民族的文化傳統和生活方式的影響,尤其是不可避免地受到他們生活於其中的當時當地的社會歷史環境的影響。
  弗洛伊德傢族已有三個世紀的時間生活於日耳曼民族所群居的社會中。所以,日耳曼民族自十五世紀以來所經歷的歷史變遷及文化和思想方面的變革,都給予弗洛伊德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打下了深刻的烙印。當弗洛伊德於十九世紀中葉出生於摩拉維亞的一個小城市的時候,德國和奧地利這兩大日耳曼國傢已經歷了自十五、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運動以來的深刻變化。在弗洛伊德身上,與其說體現了單純的猶太民族的文化傳統的影響,不如說集中了猶太人和日耳曼人在多年的文化交流中所積纍的那些復雜的歷史成果。
  值得註意的是,在雅可布·弗洛伊德决心從加裏西亞遷往摩拉維亞時,整個歐洲發生了一場真正的革命運動。這就是發生在一八四八年前後的歐洲革命。這場革命,在某種意義上說,是同十九世紀初法國的拿破侖的東徵、摧毀和削弱,包括普魯士、俄國在內的腐朽的封建勢力和天主教教會勢力有密切關係。一嚮受天主教會和普魯士腐朽勢力迫害的猶太人,包括弗洛伊德傢族在內,都對自拿破侖東徵以來,在整個歐洲大陸所發生的社會變革産生了由衷的和本能的興奮心情。
  據保羅·羅森說,古代迦太基名將漢尼拔和拿破侖,是弗洛伊德從小就敬仰着的兩位英雄。因為正是歷史上的這兩位英雄,率領着強大的軍隊,翻越阿爾卑斯山,打敗了歧視和壓迫猶太人的“神聖羅馬帝國”和天主教會,從而實現了弗洛伊德的復仇理想。
  摩拉維亞在當時是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一部分。在這裏,同奧地利其他地區相比,有兩個顯著的特點:
  第一,這裏是奧地利的比較發達的經濟區之一。作為捷剋的一部分,同奧地利的其他地區相比,這裏較早地發展了先進的工業。捷剋走上近代工業的發展道路,比它東面和南面的其他斯拉夫國傢要早得多;即使同壓迫着它的奧地利相比,捷剋在經濟上也要發達得多。
  第二,摩拉維亞和斯洛伐剋一樣是民族矛盾最尖銳的地區。捷剋是在一六二零年的“白山戰役”後失去自己的獨立而淪為哈布斯堡王朝的奧地利帝國的一部分。俄國十九世紀著名的作傢赫爾岑寫道:“奧地利用了兩個世紀的時間有係統地把捷剋這個民族的一切獨特的、具有民族特點的東西扼殺了。”(《赫爾岑全集》)古老的布拉格大學被操縱在企圖扼殺一切進步文化傳統的耶穌會士手中。
  如果說在十九世紀中葉捷剋人遭受到奧地利的民族壓迫的話,那麽,猶太人就處在這種壓迫的最低層。當一八五六年弗洛伊德出世的時候,摩拉維亞的猶太人所遭受的歧視和壓製使弗洛伊德傢族的每個成員都感受到難以忍受的窒息。這種對猶太人的歧視一直籠罩在弗洛伊德的幼年生活環境中。儘管在此後的八十多年中,這種對猶太人的歧視有了各種形式的變化,但始終沒有根本消除過,以致弗洛伊德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也是在這種不合理的歧視氣氛中度過的。
  弗萊堡是一個不大的小城鎮。在十九世紀中葉,當弗洛伊德出生的時候,這裏約莫住着五千人。全市衹有幾條大街,市裏衹有幾十傢小型工廠。這裏原先是屬於大摩拉維亞斯拉夫國的一個小鎮。從十九世紀後半葉起,這裏就發展了各種各樣的手工工場,它比起附近的斯洛伐剋先進得多。弗洛伊德的父親在這裏經營的毛織品生意勉強地維持了弗洛伊德一傢的生活。經濟上雖然不很富裕,但家庭生活還是融洽的。
  弗洛伊德的母親阿美麗·娜丹森又名瑪麗亞,是一位很智慧的年輕婦女。母親對弗洛伊德的影響比父親更深遠。這不僅是因為瑪麗亞對弗洛伊德給予了深切的關懷,使弗洛伊德對他母親建立了很深厚的感情,而且還因為瑪麗亞比弗洛伊德的父親更長久地同弗洛伊德生活在一起——一直共同生活到一九三零年為止,而弗洛伊德的父親則在一八九六年就離開了人世。
  弗洛伊德的父母都是虔誠的猶太教徒。他們過着儉樸的猶太教生活。猶太教要求自己的教徒信奉一種共同的“法”,即希伯來語所說的“多拉”。所謂“法”或“多拉”是起源於《聖經》中的《舊約》的道德和宗教學說體係,要求猶太人忠於猶太教的最高的神——耶和華,並遵守猶太教祭士——“拉比”的教導和告誡。“拉比”一詞原指最早的猶太教“法學博士”。他們從公元二世紀到十三世紀間一代接一代地專門研究了《舊約》和猶太教教義,為猶太教教義增添了不少新的內容,遂為猶太教教法的係統化作出了貢獻。根據猶太教教法的規定,猶太人必須在飲食方面遵循特殊的戒律。男人必須堅持割禮,每周星期六要過“沙巴斯”,即“安息日”。根據猶太教法規定,在安息日內,猶太人要堅持步行約三分之二哩的路程,被稱為“安息日路程”。猶太教法還規定猶太人每周要到猶太教堂去祈禱和在那裏接受宗教教育。
  弗洛伊德的父親嚴格地遵守在些猶太教法規,使弗洛伊德從小接受了猶太教教育,也使他從小就對《聖經》很熟悉。弗洛伊德的父親雖然沒念過大學,但他曾用大量時間研究過猶太教法典《塔爾姆特》。弗洛伊德的父親作為這一傢猶太人的傢長,要求弗洛伊德從小就忠實於本民族的宗教教規。
  弗洛伊德在幼小時期,由一位信天主教的保姆服侍着。這位保姆給小小的弗洛伊德以很深的印象,以至弗洛伊德在成人後還對她的形象記憶猶新。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學的起源》一書中說,這位天主教徒保姆長得“難看、年歲較老些,但很聰明”。她教給弗洛伊德“生活和生存的手段”,並使他從小就“對我自己的能力有足夠的認識和估計”。她經常抱着弗洛伊德到教堂去,並嚮他講天主教的故事。弗洛伊德從懂事的時候起就從這位保姆的嘴裏聽到有關天堂、地獄和《聖經》的許多動人的故事。因此,弗洛伊德的媽媽後來也說,弗洛伊德剛剛會說話的時候,就對傢裏人說到“上帝怎樣指導他做事”。弗洛伊德很喜愛這位保姆。她也許是弗洛伊德一生中最初嚮他提供《聖經》教育的一個人。但這位保姆未能長時期地與弗洛伊德生活在一起。據說多弗洛伊德兩歲半的時候,這位保姆因偷東西而被辭退了。後來,弗洛伊德曾在自己的著述中多次為此事表示遺憾和惋惜。
  弗洛伊德的母親也是一位慈善的和虔誠的猶太教徒。她生了七個孩子。她在傢中衹講猶太人所講的“依地語”(一種為猶太人使用的國際語),而不是講她的老傢加裏西亞的“高地德語”(原為德國南部和中部使用的德語,現為標準德語)。
  弗洛伊德對母親很孝順。他在著作中提到他母親時說,他的自信以及對事業的樂觀態度,在很大程度上是來自母親的影響。弗洛伊德曾說:“母親在同兒子的關係中總是給予無限的滿足;這是最完全、最徹底地擺脫了人類的既愛又恨的矛盾心理的一種關係。”弗洛伊德始終熱愛、尊敬母親。弗洛伊德的朋友鐘斯說,對母親的熱愛使弗洛伊德在一生中,從來都沒有指責過婦女背棄了他或欺騙了他。
  弗洛伊德的母親特別寵愛弗洛伊德。湊巧得很,弗洛伊德和他最喜歡的小說狄更斯的《大衛·柯伯費爾特》的男主角一樣,在他母親生他的時候帶出了胎衣。據說,這件事象徵着這孩子將會有很好的命運。弗洛伊德以後常常以此自豪,並說,他從母親身上獲得了無法估量的、奇妙的好處——他曾說:“一個為母親所特別鐘愛的孩子,一生都有身為徵服者的感覺;由於這種成功的自信,往往可以導致真正的成功。”他在七個孩子當中,排行老大——他和最小的弟弟亞歷山大之間,相差十歲,中間還有五個妹妹。母親對他寄予很大的期望,希望這個大兒子能在事業上獲得成就。
  弗洛伊德的母親本來是住在德國東北部的加裏西亞的。那個地方靠近俄國。後來,阿美麗還在俄國的敖德薩度過自己的童年。阿美麗同兩個哥哥一起,住在美麗的黑海之濱。她從小聰明、活潑又美麗。後來,阿美麗又隨自己的父母遷往維也納;在那裏,正好遇到了一八四八年的革命。一直到後來,當阿美麗已經七、八十歲的時候,她還能清晰地回憶起一八四八年的維也納起義。
  一八五六年,當阿美麗生下弗洛伊弗的時候,呱呱墜地的弗洛伊德長着一頭長長的黑發,所以阿美麗親切地給弗洛伊德起了綽號“小黑鬼”。
  據弗洛伊德回憶,在弗萊堡生活時,弗洛伊德有一次闖入他父母的臥室,以好奇的目光試圖觀察大人的性生活,因此,被激怒了的父親把他趕回自己的房間裏去。
  還有一次,弗洛伊德已兩歲了,但還在床上撒尿。他爸爸指責他以後,他說:“別着急,爸爸。我會在市中心給你買一個新的、美麗的、紅色的床來賠你。”通過這些事,弗洛伊德的腦海中留下了這樣的印象:爸爸是現實主義者,而媽媽則是對他溫情脈脈和親切溫暖的。
  弗洛伊德在弗萊堡的生活雖然僅僅是他的漫長的生命歷程中的最初的、還不懂事的三年。但弗洛伊德的父母在這個小城市裏所建立起來的這個普通的猶太人家庭及其歷史背景,給弗洛伊德的一生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痕跡。此後,每當弗洛伊德回憶自己在弗萊堡的童年生活時,他總是以田園詩人所特有的深厚感情懷念這個小小的城市。
  弗萊堡在摩拉維亞的東南部,靠近西裏西亞。它位於維也納東北部一百五十哩的地方。城裏有一個很有名的聖瑪麗教堂,教堂塔尖高達二百尺,從那裏發出的清脆的鐘聲可以在全市所有的地方聽到。弗萊堡的居民絶大多數是羅馬天主教徒,衹有百分之二的新教教徒和同樣少的猶太人。全市鎮的人,對於根本不去天主教堂作禮拜的猶太人幾乎都能叫出他們的每一個傢長的名字。
  弗萊堡的工業主要是紡織業。由於這些紡織業主要是手工操作,所以,在弗洛伊德傢族遷往此地前二十年內,這些手工紡織業因受到日益發展的機織業的打擊,已經走下坡路了。在四十年代時,由維也納嚮北鋪設的鐵路繞過弗萊堡,因此,弗萊堡的地理位置反而變得不重要了。這樣一來,那裏的古老而落後的手工業就面臨着破産的危險。
  與此同時,捷剋本土的民族主義勢力也發展起來了。他們對來自德意志、奧地利的政治經濟力量進行了抵製和排擠。捷剋人同時也憎恨操德語的猶太人。早在一八四八年布拉格起義時,布拉格市內的猶太紡織業商人就遭到打擊。隨着捷剋民族經濟的發展及德奧統治者的加緊盤剝,摩拉維亞地區的猶太工商業的處境每況愈下。
  當時,弗洛伊德傢族的生活又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作為這個傢族的傢長,雅可布·弗洛伊德必須作出抉擇。弗洛伊德一生的生活方向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於這次新的抉擇。
第二章 少年時代
  一八五九年,弗洛伊德一傢離開弗萊堡到德國薩剋森區的萊比錫去。這次遷徙的原因不很清楚。據分析,可能有兩個原因:一個是經濟上的,另一個是戰爭所引起的。
  在經濟上,當時弗洛伊德的兩個異母哥哥伊曼努爾和菲‘力浦到南非去做駝鳥羽毛的生意失敗。弗洛伊德的父親衹好把自己開設的毛織品商店的資本拿去抵債。這樣一來,雅可布在弗萊堡的買賣無法繼續進行下去。
  實際上,在弗萊堡期間,弗洛伊德一傢人的生活一直還需要弗洛伊德的母親娘傢方面的接濟和資助。
  另一方面,奧匈帝國和意大利之間在當時發生了一場戰爭。在戰爭期間,哈布斯堡王朝規定,全國所有適齡男子都要服兵役。當時,弗洛伊德一傢有三個人——弗洛伊德的父親和兩位哥哥——都有被徵服兵役的危險。大概也是為了逃避服兵役,雅可布·弗洛伊德决定遷出奧匈帝國所屬的摩拉維亞而到德意志的薩剋森去。不久,奧意戰爭結束了,弗洛伊德一傢纔從萊比錫遷往維也納,而弗洛伊德的兩位異母哥哥則到倫敦去居住。
  在這一時期如被徵服兵役,對猶太人來說是極難忍受的痛苦。因為在軍隊中不僅要受官方的殘酷的虐待,而且還要被迫放棄一切猶太人的生活習慣。
  維也納是歐洲最著名的文化中心之一,而從十九世紀中葉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又是維也納文化發展的全盛期。這是維也納的“文藝復興時期”——不論在音樂、哲學、文學、數學和經濟學方面,維也納都取得了聞名世界的成就。古老的維也納大學是學者們群居的高等學府,從那裏發出的許多科學成果新消息不斷地震撼着國際文化科學界。群居在維也納的知名學者們,象以後的弗洛伊德一樣,絶大多數都是非維也納人。這些人不僅來自哈布斯堡王朝版圖內的各個地方,也來自世界各地。
  維也納的光榮而悠久的文化傳統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豐富的養料。維也納是弗洛伊德的科學創見和偉大學說的天然搖籃。
  在歷史上,猶太人曾三次被逐出維也納。哈布斯堡王朝是用暴力建立起封建集權統治的;它對境內所有的少數民族都進行血腥的鎮壓,而住在首都維也納的猶太人就首當其衝。猶太人被迫扶老攜幼撤離維也納,遷居到邊遠的落後地區。十八世紀末,由於國內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奧地利帝國內開始緩慢地實行某些改革:廢除了農民對地主的人身依附,用地租代替徭役、允許少數民族涌入大城市等等。到了十九世紀,奧地利境內工業化程度進一步發展,纔允許猶太人返回維也納。從十九世紀中葉到七十年代,三十年中,維也納的猶太人急速增加,大約占二百萬維也納人口的百分之十。勤奮而機智的猶太人慢慢地掌握了許多銀行和幾乎所有的報紙。與此同時,維也納大學的許多重要教職也由猶太裔學者占據。幸運的是,當時的奧地利帝國皇帝弗蘭茲·約瑟夫不支持排猶主義。因此,國內一些極端的排猶分子稱弗蘭茲·約瑟夫是“猶太人的皇帝”。
  猶太人儘管可以返回維也納,但他們仍然隨時隨地會遭受到敵對分子的侮辱和突然襲擊。所以,弗洛伊德在成長的過程中,始終受到反猶主義的威脅。這種環境使弗洛伊德慢慢地形成了堅強的反抗性格。他看不慣這種歧視,內心裏燃燒着憤怒的火焰。
  有一次,弗洛伊德回憶了他少年時代對於排猶分子的仇恨。他說:
  大約是在我十歲或十二歲的時候,我爸爸開始帶我去散步,並在閑談中對我表示他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在這樣場合中,他對我講了一件事情,藉此表明現在比他曾經經歷過的那個時代好多了。他說:“當我年輕的時候,有一個星期六,我在你的出生地的大街上散步;我穿得很講究,頭上還戴一頂新的皮帽。一位基督徒走到我跟前,並打了我一頓,把我的帽子打在地上。他喊道:‘猶太鬼!滾出人行道!’”我聽後,問道:“你當時怎麽辦?”他靜靜地回答說:“我走到馬路上,並撿起我的帽子。”這對我來說是一個沉重的打擊;我沒想到這位高大而健壯的、牽着小孩子的男人竟作出這樣毫無骨氣的行為。我把這種狀況同很合我的口胃的另一件事加以對照——那就是漢尼拔的父親在祭壇前讓他的兒子發誓要對羅馬人復仇的動人場面。自那以後,漢尼拔……在我的幻想中占據了一個應有的位置。(《西格蒙特·弗洛伊德心理學著作全集》)
  由此可見,在弗洛伊德的幼小的心靈中,早已有了奮發圖強的决心。
  弗洛伊德一方面繼承了父親的善良和樂觀性格,另一方面又滋長着他父親所沒有的鬥爭精神。這種鬥爭精神和善良德性相結合,使弗洛伊德具備了比較完備的人格,足以承擔在艱難而復雜的歲月裏所遇到的一切挑戰。
  弗洛伊德在談到自己從三歲到七歲的生活經歷時說:“那是很艱難的時期——不值得回憶。”那時,弗洛伊德一傢剛剛在維也納住下,經濟比較緊張。他的兩個異母哥哥伊曼努爾和菲力浦帶着他們的妻子、孩子搬到英國曼徹斯特去了。據說伊曼努爾和菲力浦在那裏開了毛織品工廠,並迅速地發展起來了。弗洛伊德長大後曾多次嚮往英國,在他的心目中英國是自由的國度。他很羨慕他的兩位哥哥能到英國去。他本人和父母住在維也納時,起初的心情一直是很不愉快的。
  從一八六零年到一八七四年,弗洛伊德一傢住在維也納利奧波爾斯塔特區的伯費弗爾街。這個區是維也納市內的猶太人聚居區。
  關於這段生活,弗洛伊德衹能回想幾件事情。
  有一次,弗洛伊德弄髒了一張椅子。弗洛伊德便安慰他母親說,他長大以後要買一張新椅子來賠償。這個故事和前述買一張新床的故事一樣,說明弗洛伊德從小就很善良、有志氣。他把侵害別人看作是自己的恥辱。
  還有一次,當他五歲的時候,他父親給他和他妹妹一本關於到波斯旅行的書,井縱容他們撕下書中的彩圖。顯然,他父親這樣作是很不嚴肅的,儘管它帶有遊戲的性質,但這是一種很難以理解的教育兒童的方式。這件事對弗洛伊德産生了相反的影響。從那以後,弗洛伊德反而産生了搜集書籍的愛好。
  六歲的時候,他記得媽媽告訴他說:“人是由泥土作成的,所以,人必須回到泥土之中。”他不相信這件事。他母親為了證明這件事,在他面前用雙手擦來擦去,接着她指着雙手擦下的皮屑說:“這就是和泥土一樣的東西。”弗洛伊德不禁吃了一驚。從此以後,他就在自己的腦海中經常聽到這樣的回音:“你必定會死。”也就是說,母親所說的“必定要回到泥土裏去”給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弗洛伊德七、八歲的時候,在父母的臥室裏撒尿。他爸爸為此嘆息道:“這孩子一點也沒出息!”這是對弗洛伊德的精神上的一次打擊。弗洛伊德後來說:“這肯定是對我的抱負的很大的打擊;所以關於當時的情景的幻影,後來一次又一次地出現在我的夢裏。而且,在夢中,它們始終都同我的纍纍成果聯繫在一起,好象我想說:‘你看,我已經作出了成果!’”據弗洛伊德的朋友容格說,弗洛伊德一直到成年還患有遺尿癥。所以,他幼年時在父母臥室和自己的睡床上的遺尿並非他的有意識的動作。他父親對他的遺尿的兩次批評確實給了他沉重的精神打擊。而且,弗洛伊德由這件事感到父親不如母親那樣溫暖。
  在十歲以前,弗洛伊德是在傢裏受教育的。自從弗洛伊德離開母親的懷抱以後,負責對他進行教育的,一直是他父親。如前所述,他父親的文化水平很低;他的許多知識,一部分來自猶太教法典,一部分來自自己的生活經驗。這就决定了他的知識的有限性和狹隘性。
  但弗洛伊德有天賦的才能,他對父親教給他的每一種知識都能加以理解。他有很強的分析能力。在這種家庭教育中,弗洛伊德與父親的關係比以往更深了。如果說,在這以前他們之間衹有父子感情,那麽,此後他們就有了師徒感情。
  父親抓緊一切機會嚮他傳授基本知識和生活經驗。
  從十二歲起,弗洛伊德經常陪同爸爸在維也納街邊的人行道上散步。當時,由於經濟條件的限製,弗洛伊德父子沒能進行其他形式的體育運動。實際上,在那個時候,中歐各國的中産階級以上的居民都喜歡在閑暇時間和工作之後進行各種球類活動和體操,夏天去遊泳,鼕天去滑雪。而弗洛伊德衹能在街邊散步,有時也同父親一起爬山。散步活動後來就成了弗洛伊德的生活習慣,他經常單獨散步。在維也納大學學醫時,散步是他的最主要的愛好。弗洛伊德也慢慢學會了遊泳和滑冰。他一旦學會,就反復地抓緊時機進行實踐。弗洛伊德說,他衹要有機會,就到遊泳池和河中去遊泳。弗洛伊德的朋友鐘斯說,弗洛伊德很喜歡到江河湖海遊泳,而且,弗洛伊德每次去遊泳都表現出異常的興奮,真可以用“如魚得水”這個詞來形容。弗洛伊德對鐘斯說過,他衹騎過一次馬,而且,騎時感到不太舒服。不管怎樣,弗洛伊德是一個散步愛好者。鐘斯說,他記得當弗洛伊德六十五歲的時候,曾同六、七個年輕的同事一起爬哈爾茨山,這些年輕人都是身體健壯的二十五、六歲的小夥子。但不論在爬山速度還是在持久力方面,弗洛伊德都是首屈一指的。當我們說到弗洛伊德對這些運動的愛好及其對弗洛伊德本人的體質所起的鍛煉作用的時候,千萬不要忘記所有這些的起點是弗洛伊德的父親在維也納時經常帶他出去散步。
  從學會讀書的時候起,弗洛伊德就對學習歷史和文學很感興趣。弗洛伊德能很自然地把歷史同現實生活聯繫在一起,表達出自己對現實生活的態度。他善於從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中,抓住自己要學的重點,然後牢牢地記在心中。前面曾經提到他對拿破侖和迦太基名將漢尼拔的崇敬,就是最明顯的例證。在他對拿破侖和漢尼拔的態度中,既體現出他對歷史人物的特質的深刻瞭解,也表現出他對當代反猶主義的憎惡,也表達了他個人立志鍛煉自己成為改造現實的英雄的堅強决心。
  這種對歷史的崇高精神的深刻瞭解,使他從小就能比他的同輩更敏銳地揭示事物的癥結所在。
  在弗洛伊德的家庭生活中,弗洛佛德的這種異乎尋常的眼光,使他的父母都不得不由衷地感到欣慰。
  弗洛伊德家庭裏經常召開“家庭會議”。依據猶太教的規定,父親是當然的“會議主席”。這些家庭會議要討論傢中遇到的一切難題和重要事務。傢中的每一個成員,包括年幼的、未成年的孩子都要參加,並可以發表意見,或舉手錶决。在這些會上,弗洛伊德往往發表令人信服的意見;以致連他的父母也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原來意見,而采納弗洛伊德的意見。
  有一次,家庭會議研究給弗洛伊德的小弟弟取什麽名字的問題。弗洛伊德主張給這位比他小十歲的弟弟取名亞歷山大。他解釋說,亞歷山大大帝是一位見義勇為的英雄。他還嚮大傢滔滔不絶地引述了與此有關的一大段關於馬其頓凱旋進軍的故事。最後,全家人都接受了他的意見,給小弟弟取名亞歷山大。
  儘管弗洛伊德有超人的智慧,但弗洛伊德的父親始終要在他面前保持作父親的尊嚴。據鋼琴教師莫利茲·羅森塔爾說,有一次弗洛伊德與他的父親在街上爭論,雅可布竟說:“怎麽?你跟你父親對立?我的西格蒙特的小蹄子雖然比我的腦袋更機智,但你休想有膽量同我對立!”
  由於弗洛伊德的父親的知識較多地來自猶太教法典和他的猶太教生活經驗。所以,他給弗洛伊德的教育多半是與猶太教有關的歷史、地理和其他知識。弗洛伊德從小打下的猶太教宗教教育基礎,使他對猶太教的習俗、典禮、節日的內容、歷史來源及演變過程非常熟悉。
  一八九一年,當弗洛伊德三十五歲生日的時候,弗洛伊德的父親給他送了一本《聖經》,在上面,他用希伯來文寫着下面一段話:
  親愛的兒子:上帝的精神開始引導你從事學業的時候,是在你七歲那年。我曾經以上帝的精神對你說:“看我的書吧;這本書將為你打開知識和智慧的源泉。”這是萬書之本;這是有識之士掘出的“智慧之源”,正是從這裏,立法者們引出了他們的知識之流。
  你已經在這本書中看出全能者的先見之明,你已經心甘情願地聆聽了它;你已經照此去做,並已經在聖靈的鼓舞下努力高飛。自那以後,我一直保留着這本聖經。如今,當你三十五壽辰的時候,我把它從它的儲藏處中取出,並把它贈送給你,作為你的老父對你的愛的標志。
  這件事表明,在弗洛伊德的家庭教育中,宗教知識是占很大的比重;而且,他的父親也確實希望《聖經》的精神將能武裝他的兒子的頭腦,並鼓舞着他去不斷上進。
  但是,在實際上,弗洛伊德本人對《聖經》的信仰是有限的;而且,他從小就以他本人的觀點去理解《聖經》。他從《聖經》上所獲得的東西,與其說是宗教信仰,毋寧說是道德和倫理知識以及古典的歷史知識。事實表明,在弗洛伊德的往後的成長歷程中,他始終都沒有有意識地信仰什麽上帝或所謂“不朽的精神”。他始終保持無神論者的觀點。他對人類精神的研究,完全擺脫了《聖經》或其他宗教教義的影響。他把人的精神看作是自然現象的一部分,看作是極其復雜的人類神經係統的同樣極其復雜的功能。雖然,他對這種物質功能的解釋和觀點可能包含有這樣或那樣的片面之處和錯誤,但他從來不打算從人體之外尋求一種如宗教學說那樣的“超自然的”或“非人間的”神秘力量去解釋人的各種精神活動。對於這一點,他的父親一直是沒有真正的意識到。
  弗洛伊德從猶太教教義所學到的東西,還包括猶太人本身所特有的生活習慣。在弗洛伊德那裏,他父親傳授給他的猶太教法典僅僅具有民族性的象徵,或者,更確切地說,是披着宗教外衣的民族習慣。
  當弗洛伊德九歲的時候,由於具備了過人的智力,加上平時的努力自修,以優異的成績通過了中學入學試,比標準的中學入學年齡提早了一年。
  德國和奧地利的中學是八年一貫製。它包括了中學的全部課程和大學預科的基本知識。所以,它比一般的中學多學了專業性知識。這種學校在德國和奧地利被稱為“吉姆那森”而不叫“史學”。他從入學開始到畢業為止,始終都是優秀生。在他讀八年製的後六年中,他一直是班上的第一名學生。他無疑是德纔兼備的少年。他在自己的《自傳》中說:
  在中學,我連續七年名列前茅,所以享受了許多特權,得以保送到大學裏就讀。
  弗洛伊德十七歲的時候,以“全優”的成績畢業於“吉姆那森學校”。他的父親為了奬勵他,答應他到英國旅行一次。後來,在兩年之後,他終於實現了多年來一直盼望着的到英國去旅行的願望。
  在中學時期,弗洛伊德勤奮地學習。他經常主動地幫助自己的妹妹作功課,指導她們的復習,使她們能剋服許多障礙,並逐步地學到有效的學習方法。他甚至充當了妹妹們的閱讀指導人。他有時告誡她們不要過早地看一些不適宜的讀物。例如,妹妹安娜在十五歲時要看巴爾紮剋和大仲馬及小仲馬的小說,弗洛伊德勸她別着。當然,這種勸告並不一定正確。但在這裏,體現了弗洛伊德的另一種性格——自信心強。
  弗洛伊德孜孜不倦地看書,他有強烈的求知欲。他不僅認真地學好所有的功課,而且喜歡看課外讀物。他從來不感到讀書是負擔。看書和思索成了他的生活中的大部分內容。他也經常同自己的同學討論問題,探討書中的真理。有時還為此發生激烈的爭吵。為了不妨礙妹妹的學習,每次在傢裏與同學討論問題時,他總是把房門關得緊緊的。
  他很少滿足於課文的簡潔的內容,總是願意以課文作綫索,更深入和更全面地探索其他與此有關的問題。他所鑽研的讀物包括歷史、文學、地理、數學、物理、化學、外國語言等各門科學。他經常做比老師留下的作業更多的練習,他喜歡解析那些難題。他善於從那些好象沒有解决希望的難題中發現突破口,然後,順着問題本身所固有的邏輯去進行有條不紊的解析。他也善於創造問題本身所沒有的、有利於解題的條件,藉助於這些新條件,他可以使初看起來令人望而生畏的難題迎刃而解。
  弗洛伊德雖然有深厚的猶太人的民族感情,但他和定居於日耳曼人生活地區的其他猶太人一樣,很善於吸收周圍民族的文化養料。所以,弗洛伊德無疑是精通日耳曼文學和語言的人。他閱讀德意志文學作品,包括從古代到他生活的時代的一切優秀作品。
  如弗洛伊德很喜歡歌德的作品,他以極大的興趣閱讀《浮士德》、《少年維特之煩惱》等。
  歌德生活的時代距離弗洛伊德有一百年的時間,但歌德的詩、小說、戲劇對弗洛伊德來說仍然是很親切的。
  弗洛伊德很熟悉《浮士德》。他在自己的《自傳》中引用了《浮士德》中的魔鬼梅菲斯托弗勒斯的警告:
  對科學的廣博涉獵是徒然的,每一個人都衹能學到
  他所能學到的東西。(《浮士德》第一部)
  歌德在一首十四行詩裏寫過;
  誰要做出大事,就必須聚精會神,
  在限製中纔顯露出能手,
  衹有法則才能夠使我們自由。
  這些崇高的理想象春風化雨滋潤着少年的弗洛伊德的心胸,也使弗洛伊德眼睛明亮,信心十足。
  歌德的許多帶有教育意義的、表達深刻思想的短詩,語言精煉有力,每一個字都打人弗洛伊德的心坎。弗洛伊德經常大聲朗誦歌德的這樣的詩:
  怯懦的思想,
  顧慮重重的動搖,
  女人氣的躊躇,
  憂心忡忡的抱怨,
  都不能扭轉苦難,
  不能使你自由。
  對一切的強力,
  自己要堅持反抗,
  永遠不屈服,
  表示出堅強,
  呼喚過來
  群神的臂膀!
  弗洛伊德對莎士比亞特別推崇。他是從八歲就開始看莎士比亞的著作的。最後,他看完了莎士比亞的所有著作,而且,每當他閱讀時,總要從莎士比亞的著作中摘引最精華的部分,背誦得滾瓜爛熟。他非常仰慕莎士比亞表達得精確和深刻,特別敬仰莎士比亞對於人生要旨的精湛理解。鐘斯說,弗洛伊德簡直是一個“莎士比亞癖”。弗洛伊德還堅持認為,莎士比亞的氣質不象是盎格魯——撒格遜種,而是法蘭西種;他還認為,莎士比亞這個名字可能是法國名“Jacques Pierre”的訛傳。
  弗洛伊德既保留了猶太人的傳統,又善於廣泛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成果。他對反猶主義懷有深切的痛恨。他的朋友多數是猶太人,但他同時又堅决反對老一輩猶太人所恪守的小圈子主義生活方式,他主張使猶太人盡可能地同外族人接觸。因此,他主張改革猶太人的那些會造成自我孤立效果的狹隘習俗。
  弗洛伊德有學習語言的天才,他精通拉丁文和希臘文,熟練地掌握法文和英文,他還自學意大利文和西班牙文。對於他的祖宗的語言希伯來文,他當然也很熟悉。他特別喜歡英語。有一次,他對厄納士特·鐘斯說,在整整十年的時間內他所讀的唯一的書就是英文書。
  一八七零年,普法戰爭爆發了。當時,弗洛伊德已經十四歲。他對這場戰爭産生了濃厚的興趣,密切地註視着戰局的發展。據他的妹妹說,在戰爭期間,弗洛伊德的書桌上一直攤着一張大地圖,並用小旗作標志表示戰爭的進展情況。弗洛伊德激動地嚮妹妹講述戰爭的情況,並說明各場戰鬥的意義。他幻想着自己長大以後能成為一個將軍。但後來,他的這個願望慢慢地消失了;特別是在他二十三歲參軍一年之後,簡直完全失去了從軍的興趣,轉而對科學研究工作發生了興趣。
  從一八六零年遷往維也納起,弗洛伊德的生活便開始走出狹小的天地。這是從兩方面講的:
  一方面,弗洛伊德到維也納以後,開始生活在歐洲的中心。維也納,作為歐洲的政治、交通和文化的中心,使弗洛伊德的眼界大大地開擴了。同原來偏僻的弗萊堡相比,這裏可以及時地看到和聽到發生在世界上,特別是歐洲各國的重大事件。弗洛伊德雖然還是少年,但他在理智和文化知識方面的過人水平,使他敏銳地感受到了歷史前進的脈搏。這裏顯然成為了他進一步成長的最好的出發點。
  另一方面,從一八六零年起到一八七三年弗洛伊德畢業於大學預科為止,恰恰是世界歷史和歐洲歷史,特別是德意志歷史發生突變的時刻。發生在這十多年間的政治事件、經濟改革和科學發明,一個接一個地震蕩着弗洛伊德的平靜的學習生活,使他感受到了一種無形的精神的鼓舞力量,推動他勤奮地鑽研各種文化知識。這無疑是弗洛伊德未來發展的精神源泉。
  就弗洛伊德個人而言,他在這一時期也經歷了從兒童到成年人的過渡期。他不僅在精神上,而且在肉體上和性機能上逐漸成熟起來。
  根據掌握到的各種材料來看,弗洛伊德的性機能是發展得很正常的。
  在十六歲的時候,弗洛伊德第一次經歷戀愛生活。這事發生在一八七二年。弗洛伊德回訪了自己的出生地弗萊堡。他見到了多年未見的女朋友吉夏拉。吉夏拉的父親和弗洛伊德的父親一樣是毛織品商人,他們倆很小的時候就在一起。吉夏拉比弗洛伊德小一、兩歲,當弗洛伊德見到吉夏拉的時候,弗洛伊德滿臉通紅,心撲撲直跳,說不出一句表示愛的話。吉夏拉離開弗洛伊德以後,他一個人留在樹林內想入非非。他幻想着自己的傢如果不離開弗萊堡的話,他就可以在弗萊堡或在它附近成長為一個粗壯的農村少年,並可以獲得機會同吉夏拉結婚。弗洛伊德完全陷入了情海之中,這種幻想在此後幾年一直伴隨着他。
  這種幻想後來又為另一種幻想所代替。當他得知父親和哥哥伊曼努爾打算讓他在畢業後棄學經商並可能讓他遷居英國曼徹斯特的時候,他就産生了另一個幻想——幻想同伊曼努爾的女兒保蓮,也是吉夏拉的好朋友結婚。根據弗洛伊德的學說,弗洛伊德自己在這一時期出現的上述兩個幻想都表明他的性發育已進入“青春發動期”的階段。
  一八七三年,弗洛伊德從大學預科畢業前夕,面臨着一生職業的抉擇。弗洛伊德曾經嚮往作一位政府部長或政治傢。他在《自傳》中說:“那時的我,其實後來也如此,對於醫生這一行,並沒有感到特別的興趣;與其說是為了興趣,還不如說是為一種對人類的好奇心所動……由於在學校裏和一個有志成為名政治傢的高年級同學相認識,受到他的有力影響,我産生過學法律和參加社交活動的願望。但是,就在同時,當時最熱門的達爾文進化論卻也深深地吸引着我。因為那些理論,撩起了我對世界更進一步瞭解的願望。加上在畢業之前,在卡爾·布魯爾教授的課上,聽他朗誦歌德那美妙的論自然的散文,遂决定成為一名醫科學生。”
首頁>> 文學>> 人文学者>> 高宣揚 Gao Xuanyang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   (194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