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学论坛>> 商界精英>> 杨旭 Yang Xu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   (1932年)
荣氏兄弟
  荣宗敬与荣德生,江苏无锡开源乡荣巷人,是一母所生的同胞兄弟。荣德生是荣毅仁副主席的父亲。荣
  氏兄弟十三、四岁到上海当学徒,历尽艰辛,勇于开拓,数十年后终于成为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棉
  纱大王”和“面粉大王”,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实业家。正如彭真同志所说:“荣氏兄弟对于发展我国民族工
  业的贡献,历史将会大书特书的。”
  著名报告文学作家杨旭对荣氏企业集团进行了多年调查研究,写成了《荣氏兄弟》一书。这并非传记,
  而是若干篇独立成篇又互有联系的报告文学,从人物的思想、性格,创业的艰难、曲折,企业的经营、管理
  以及理财、用人等各个方面,作了翔实生动的描述。这一组已属于历史的报告,在改革开放的今日中国,其
  现实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本篇特选发此书的部分精彩章节,以飨读者。
  经商办实业是今后的正途
  船到桥头自然直
  风水官司
  保兴改名茂新
  再也不用为销路发愁
  第一次危机
  三姓六兄弟
  进退成败的关键人物
  荣德生初会薛明剑
  30块钱请了个总管
  申新三厂开工
  各执一辞
  工头闹事
  申三改革推迟了三年
  工头复辟,车轮倒转
  蒋介石下的密令
  并非空穴来风
  蒋介石为何通缉荣宗敬?
  怪人吴稚晖
  给蒋介石一个台阶
  因祸得福
  轰动全国的荣德生绑票案
  荣德生脱险回家
  主犯并未归案
  荣鸿元被捕
  一出丑恶的滑稽戏至此落幕了
经商办实业是今后的正途
  上海,南市,鸿升码头。广生钱庄的阁楼上,荣家兄弟正对坐洋油灯下,进行着有
  生以来第一次严肃的对话。
  荣德生刚从广东经香港回到上海,南国的骄阳把他晒黑了,也瘦了点。他双手插在
  棉袍的袖筒里,端坐着,像一段枯木。
  “宗敬,上海钱庄多如牛毛,你我人微本小,很难图发展。”荣德生谨慎地说。
  “开店容易守店难。你又心活了!是想学医,还是想做官?”
  德生已习惯了宗敬的训斥,父亲故世了,长兄代父嘛!他坐着不吭声。哥哥的责备,
  部分也是实情,德生在钱庄做了四年学徒,对这一行业似乎从未发生过兴趣。他侍奉父
  亲去看病,看到名医阶下门庭若市,气派阔大,就产生了学医的念头,还确实对《本草
  纲目》、《医宗金鉴》之类下过一阵功夫。他随朱世丈在广东抽税局管帐,看到总办一
  年明暗收入不下四万两,又羡慕做官了,还花钱捐了个州判,以后又加捐布政使经历上
  品衔。官是挂名官,医也没学成。这些都已经是过去的事了。
  “二木头,你究竟想做什么?”
  “办实业——开面粉厂。”
  “匪夷所思!”荣宗敬不悦地说。
  “民以食为天。机制面粉质细色白,必定会代替土粉。”荣德生坚持说。他忘不了
  在香港码头上看到的眩目景象:轮船上装的是面粉,工人扛的是面粉,沙滩上一片雪白,
  面粉把卵石沙子都染白了,那面粉是从英国美国运来的。“外国人以‘洋人食用’为借
  口,朝廷对面粉是不抽税的。开粉厂有利可图。”
  这几点很难驳诘。但荣宗敬兢兢业业经营着广生钱庄,他的心思还没有转到实业上
  来。
  “在上海办实业,是容易的吗?”
  “可以在无锡办,无锡靠近产麦区。”
  “资金呢?你有钱吗?”
  这确实是个大难题。荣德生没有钱,在广东一年虽有点积蓄,可太少啦!兄弟俩对
  视着僵住了。
  这对兄弟在长相上也有点特别,脸型的上半部十分相似,都有宽阔的前额,浓眉,
  大眼直挺的鼻子。再往下,就大相径庭了:荣宗敬的下巴颏长而凸起,是轮廓清晰的长
  方脸,突出了他坚强外向的性格;荣德生在鼻子以下却过早地以柔和的线条收拢了,成
  了“国”字脸,一望而知是个和气生财的好好先生。
  “朱世丈已倦于仕途,也有投资实业的兴趣呢。”
  “是吗?”荣宗敬认真起来了。
  朱世丈名叫朱仲甫,他是荣家兄弟的姑丈,也是父亲荣熙泰的老友。出身太仓富室,
  家居苏州,24岁捐了个候补道台,候差十数年未得实缺。后来,因荣巷有位长者荣俊业
  在粤督张之洞幕下当掌印官,向总督举荐了他,才当上了广东厘金局总办。厘金局税额
  是认包的,不仅是个肥缺,用人行政也可自由支配,困窘中的荣熙泰就到朱仲甫手下帮
  理帐务。荣熙泰去世后,朱仲甫感念老友,对荣家兄弟特别关照,多次函邀德生去做他
  的帮手,德生才二次赴粤,在三河口厘金局当了总帐。德生熟悉业务,忠厚稳重,工作
  得心应手,上下人事也甚融和。可是,这一年八国联军攻占天津、北京,全国形势紧张,
  老母多次催归,德生就决定辞职还乡。朱仲甫没有挽留,还向德生表示,他也不想恋栈
  官场了,朝廷将行新政,经商办实业是今后的正途,正可一试。不久,朱仲甫果然辞去
  官职,回苏州太平巷定居下来了。
  荣宗敬心里清楚,朱仲甫身居肥缺多年,官囊颇丰,关系也很多。如有朱世丈参与
  进来,与他们兄弟一起投资实业,那情形就大不同了。
  “朱世丈能出资多少呢?”
  “还没有说到这地步。与朱世丈商议,总得先表明你我兄弟的决心。宗敬,广生钱
  庄能抽出多少资金呢?”
  荣宗敬双眉紧蹙,没有直接回答。他经营了六年的广生钱庄,眼下正处境艰难哩!
  到哪里去筹措办实业的钱呢?
  荣宗敬7岁进私塾,13岁奉父命到了上海,先在南市铁锚厂当学徒,不久转入永安街
  源豫钱庄。不到十四岁就跻身上海金融界,也算颇有光彩的经历呢。做学徒,要拜师立
  契,一般是三到五年,上海钱庄业是四年。这期间,老板管一日三餐,还给一点洗澡理
  发钱,学徒则必须起早晚睡,上下排门,端茶盛饭,打扫卫生,还要倒先生们的夜壶,
  洗小东家的尿布……总之什么活都得做,实际是半个奴隶。荣宗敬刻苦勤奋,在做完种
  种杂事后,还要在灯下练习珠算、记帐、存款放款、贴现汇兑。大上海好无情,它不欢
  迎十几岁的乡巴佬,用一场伤寒病把他逐回了无锡。
  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这场大病严重影响了荣宗敬的发育,使他成了个大脑门的矮个
  子。可他的生命力同意志力一样顽强,半年后,荣宗敬带着瘦弱的身躯,拖着稀疏的发
  辫,又回到了上海。荣宗敬不甘心离开上海,而且把弟弟也带来了,由他引荐,德生进
  通顺钱庄当了学徒。
  1891年,荣宗敬学徒期满,转到森泰蓉钱庄做跑街。跑街跑街,顾名思义是要到处
  跑的,荣宗敬专管无锡、江阴、宜兴等地的收解款业务,跑的范围就更大了。跑呵跑,
  整整跑了三年,码头跑熟了,金融市场的资金调拨和运行规则也清楚了,森泰蓉钱庄却
  倒闭了。不是帐房和跑街们无能,是老板经营乏术。荣宗敬初入人世,就从森泰蓉的倒
  闭中懂得了什么是市场,什么叫经营,什么叫竞争,受益不浅。可是,严酷的事实却是
  大上海又一次向荣宗敬下了逐客令,他失业了,只得背着铺盖回无锡荣巷。那年荣宗敬
  21岁。
  荣德生却从不眷恋上海。1893年满师后,他就随父亲去广东三水河口匣金局做帮帐,
  办理进出口税务。次年,荣熙泰生了场病,德生侍奉父亲回到了无锡。荣宗敬还是要去
  上海,这决心在一生中从未动摇过。十里洋场正在形成,那遍地黄金处处陷阱的新世界
  对他的诱惑力太强啦!
  荣熙泰病体稍安,就领着宗敬再去上海,想为他找一份工作。求职不易,朋友们劝
  他说,与其让孩子们寄人篱下,不如自己办个钱庄吧。荣熙泰一想,也是。上海是个港
  口城市,进出口贸易兴隆,新建的工商企业很多,汇兑业务繁忙;两个儿子都是银钱业
  出身,办钱庄轻车熟路。他把多年省吃俭用积下的1500元拿出来,又找几个朋友合伙凑
  足3000元,开设了广生钱庄,由宗敬任经理,德生管正帐。荣家兄弟就从钱庄业起步,
  开始艰难的创业了。
  广生开办不到半年,荣熙泰就病故了。弥留之际,老人拉着他们兄弟的手说:“既
  已开设钱庄,即应内外同做,兄弟一心,力图发展。”他还引同乡老友周舜卿、祝兰舫、
  唐晋珍、杨珍珊等人经商成功为例,谆谆勉励儿子要勤于业,信于人,在稳重中图发达。
  老人唯独没有提到当时在上海财势最显赫的荣瑞馨,显然并不是偶然的疏忽。
  荣熙泰的死,对荣家兄弟生活上和事业上都是极大的打击,从此他们就必须靠自己
  闯世界,连一个可作依靠的人也没有了。他们谨遵父命,开支节俭,办事尽心,但终因
  人微本小,信用不足,一年辛苦下来,结帐时几乎没有盈余。宗敬认为头一年不赔钱,
  就是好的开端,他信心十足,说只要坚持办下去必定会有好转。德生却应朱仲甫之召,
  去广东做税吏了,这一次是继承父亲的遗缺,做三水河口厘金局总帐。
  德生走后,宗敬经营的钱庄业务确有好转,眼看广生已立住脚,却发生了一件要命
  的事:三位合伙人因连年无利,联合起来要求退股。荣宗敬将1500元如数退还,只提了
  一个要求:拆伙退投的事不要张扬出去。客户若失去信心,钱庄就只剩下上排门这件事
  可做了。广生的资本更小,调度也更困难了。就在这种情况下,德生却提出要办实业,
  他到哪里去筹措这笔数目不大不小的钱呢?
  
  公益图书馆扫校
船到桥头自然直
  荣德生在广东一年,最大的收获是沐浴了南国的新思想新风气。外国侵略者的炮舰
  带着商船,首先在广东打开了中国的门户,获得了市场。勤奋好学的荣德生一有空暇就
  逛市场,跑收店,介绍西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实业杂志》、《美国十大富豪传》等书刊,
  成了他案头手边片刻不离的精神食粮;他看到洋人经营的制糖厂、食品厂、火柴厂、电
  灯厂以及采矿企业等,都办得很兴旺,心里就十分羡慕。荣德生开始意识到,这个世界
  上还有比钱庄更能赚钱的实业,美国的钢铁大王卡内基、火药大王杜邦、石油大亨梅隆,
  不都是靠办实业发财、使国家强盛的吗?
  荣德生拙于辞令,不善交际,做事却有一股执著的韧劲。要办面粉厂,他没有经验,
  不懂技术,当然缺乏资金。但他能各方奔走,虚心请教。当时,全国只有四家粉厂:天
  津贻来牟,芜湖益新,上海的阜丰和增裕。两家是中国人办的,两家是外商开的。他通
  过熟人关系,由近及远,逐家前往参观。他希望不是走走看看,而是实实在在的学习和
  考察,但各厂全都实行技术封锁。荣德生曾记其经过:“请对邻米行经理袁葆生写介绍
  信,至增裕参观。余持信至厂,四周看过,皆在楼下,上楼轧粉间,不许看,洋人关照,
  至此而止。想至阜丰,闻从不允参观。访问天津、芜湖,均不知详细。”到瑞生洋行打
  听价格,美制钢磨要十余万元;英机与法国石磨合用,300包起码,二万元。洋行见有生
  意可做,倒很热心:“本行大小定货皆做,如确有意,请来定购可也。”
  心中有数了,荣德生立即去苏州见朱仲甫。那天朱仲甫兴致蛮好,见面就问:“德
  生,哪天来苏州的?”
  “昨天从上海来。”
  “办粉厂事调查过了?”
  德生如实报告了经过,朱仲甫盘算了一下,说:“购美机钢磨,我们财力不够,招
  股也不易。用法制石磨吧!集资3万元,我认一半,另一半你们兄弟或自出,或招股,都
  可以。呈请立案由我来办,宗敬在上海定机,你去无锡购地。如何?”
  德生想不到朱仲甫这一关竟能如此顺利,他一面函告兄长,并立即赶回无锡。宗敬
  很快就来信了,同意办粉厂,但兄弟两只能各人一股,即6000元,其余三股9000元,要
  在无锡或上海另招。广生的资金有限,宗敬从钱庄拿出6000元,是透支了客户存款的,
  具有相当大的风险。德生看定了无锡西门外太保墩的17亩地皮,紧靠河道,交通方便,
  价钱也便宜,高地每亩100元,低地才60元,12月1日立契完毕。荣宗敬定机的事也办妥
  了,引擎60匹马力,法国石磨四部,麦筛三道,粉筛二道,共23000元。朱仲甫有个老同
  寅吴硕卿在江苏省商务局任局长,经他禀明督抚,立案手续也很快办妥了,还获得了十
  年专利。厂房是委托洋行设计的,由五金巨头周舜卿推荐的工程队承建。
  一切顺利,困难的仍然是资金。外股9000元,原以为不难招足的,荣德生四处奔走
  却招不到股东。上海的无锡帮买办富豪们,热衷的是做地产、典当和钱庄行业,他们还
  没有实业思想,没有人肯投资办粉厂;无锡城里的缙绅们,头脑中充满了重士轻商观念,
  不相信办粉厂能赚钱。荣德生处处碰壁,还备受奚落,名门望族的阅阀子弟瞧不起他这
  乡巴佬,不把他赶出大门已经算是客气的了。
  购地定机21000元都已派了用场。建造厂房没有钱了,办麦的经费也没有着落。这时,
  荣德生才发现自己已跌落在深不可测的陷阱里,进行下去苦无资金,如中途停办,父亲
  创办的钱庄必定赔光,且又怎么向朱姑丈交待?荣德生是个要面子的人,进退两难之中,
  曾想到不如一死了之,甚至连红头火柴也准备下了。一钱难死英雄汉,何况是缺9000元
  呢!
  转机出现得十分突然。有个瞎子族兄荣秉之,一早摸到荣德生家中,说道:“听说
  老弟要开设面粉厂,将来必定兴旺。”他听德生诉说过情况,当即决定搭一股3000元。
  说来这位族兄还曾是德生的冤家。1896年,父亲荣熙泰曾同荣秉之合股开设鼎冒茧行,
  亏了本,由德生垫付过一笔款子,是荣秉之担保的。鼎冒仍然亏蚀,垫款到期荣秉之不
  肯清还。交涉数月,仍然没有解决,荣德生就邀集族长及名位长辈公评,这在当地叫
  “吃讲茶”,是对簿“私堂”。德生据理力争,驳之再三,荣秉之才答应照付。荣秉之
  眼睛看不见,心里却很明白,他对德生说:“老弟今天是上风官司,但我不会记仇。族
  中已出人才,吾族是必大兴,我输得乐意。弟年富力强,常来谈谈,有可兴之事,仍当
  合办。”四年后,荣秉之兑现了诺言,其实他对面粉厂的前途并不清楚,3000元是投荣
  德生的信任票。这件事使荣德生大为感动也大受鼓舞。
  接着,又在无锡蓉湖楼米市上遇到一位怪人朱大兴。朱大兴原是米行小开,是个掼
  破镬子的角色,几年内把一份家业蚀得精光,是悬梁自尽时被家人抱下来的。不久南方
  漕粮由河运改为海运,朱大兴敢于走险,人家不干他来干,承办了漕粮运输,在无本生
  意中发了笔横财。他主动找荣德生攀谈,大大咧咧地说:“德生老弟,听说你办粉厂遇
  到了麻烦,为什么不来找我呢?”德生叹口气说:“小弟人微言轻,腿都跑断了,嘴也
  说烂了,有谁肯理会呢?”朱大兴打断德生的话,说:“错了!愿理会者就在眼前。鄙
  人往返京沪,知潮流,有眼力,开粉厂必有发展,别人不敢做的事我敢做,别人不入股
  我入股!”
  朱大兴说到做到,他加入一股3000元,还拉来一位吃米行饭的老人伍永茂加入一股。
  德生不禁想起兄长常说的一句话:“船到桥头自然直。”荣秉之和朱大兴是他的救命王
  菩萨,荣德生紧锁的浓眉舒解了。
  
  公益图书馆扫校
首页>> 文学论坛>> 商界精英>> 杨旭 Yang Xu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   (193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