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 群星荟萃>> 佚名 Yi Ming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  
愛就一個字-張信哲的故事
  編者接:長久以來,有一個聲音總是讓人如此心醉,無數少男少女為之傾倒、癡迷。
  是難以抗拒容顔的深情款款,還是情人最美麗會微笑的臉?
  是與舊愛分離時的黯然心碎,還是心底一直不能說的感覺?
  崇拜自己心中仰慕已久的偶像,這是年輕人的專利。當過來人用一種疑惑不解的目光打量這一切的時候,年輕的心靈依然像一團不羈的風,在自由而狂放的天空下任意縱橫。
  崇拜就是崇拜,不需要任何冠冕堂皇的理由。倒是令數以萬計的年輕人狂熱崇拜的那個偶像,着實需要琢磨一番。
  其實,唱出那個迷倒無數少男少女的聲音的人,我們叫他——張信哲
   
  1、阿哲終於來了
  
  張信哲生在臺灣,長在臺灣,但他從懂事時起,就知道自己是中國人。
  “遙遠的東方有一條竜,它的名字叫中國……”阿哲上學時就曾很動情地唱過這首歌。
  “一把黃土塑成千萬個你我,動脈是長江靜脈是黃河……”這首歌張信哲也曾多次唱過。
  張信哲清楚自己是黃皮膚、黑眼睛的“竜的傳人”,聽得見自已血管裏“澎湃着中華的聲音”,不論自己走到哪裏,永遠都一顆“中國心”。
  不錯,海峽兩岸的炎黃子孫,本是同根生,都擁有相同的血脈,都屬於同一個不朽的民族。
  小時侯,張信哲有過很多夢想,惟獨沒有做過唱歌的夢。而當他踏入歌壇並日漸強勁之時,他心中又膨脹起一個熾熱而又急切的夢想,那就是一定要到大陸去開個唱!
  因為,自己雖生在臺灣長在臺灣,而自己的根是在大陸。
  自從推出第一張專輯後,張信哲就知道自己的歌迷有很大一部分在大陸。他先後在東南亞及華語圈開過多次個唱,但最令他心動儀的還是在大陸開個唱!
  張信哲也曾幾次出現在大陸的舞臺上,但那大都是參加各種晚會。雖然每當遇到這樣機會,他總是激動不已,並且一種興奮感在很長時間裏令他沉醉其中,然而,沒有什麽比在大陸開個唱更讓他魂牽夢縈的了。
  與此同時,大陸數以萬計的阿哲歌迷們,也望眼欲穿盼望阿哲盡早“登陸”。
  終於,1998年年初,阿哲的大陸巡回演唱會敲定,激動不能自己的阿哲把這次巡回演唱會命名為“夢想成真”。
  是啊,這是他踏入歌壇後最急切的夢想,但足足等了近八年之久,是不是有些太遲了?
  阿哲終於來了!
  1998年的夏初,阿哲在大陸開演唱會的消息一經媒體披露,頓時成了京、滬兩地歌迷的最大喜訊,奔走相告的歌迷們如同迎接自己的節日一樣翹首以待。
  門票出售那天,中國的兩大城市的歌迷們排起了蛇形長隊,虔誠地掏出自己的積蓄。
  如果用“萬人空巷”來形容也一點不為過。短短的幾天時間,門票售馨。這在一直處於低迷狀態的中國演出市場,幾乎是一個破天荒的奇跡。而這個奇跡在1998年卻出現了兩次,後來的一次是王菲的“唱遊北京”演唱會。
  張信哲的歌充滿了對愛情的執著與悲憫,雖沒有狂熱的煽情、激動的浪潮,但那種婉約、傷情的美卻直攝入心,讓聽者在一種心痛逼人的過程中,感受着情緣的失落,希冀着愛情的圓滿。當他的歌聲響起的時侯,歌迷們情不自禁,發出震耳欲聾的歡呼聲,此時不少歌迷的眼睛裏已深含淚水。
  所以張信哲在舞臺上演繹真情時,雖然阿哲的歌帶來的是清悠、淡愁,歌迷回應的卻是潮水般的愛。
  1998年6月20日、21日兩日北京的首都體育館在燈光閃爍的氛圍中,迎來了狂歡般的不眼之夜。儘管久違的狂潮已成舊事,現在想來依舊讓人躁動。當時阿哲聰明地翻唱了席琳·迪翁的《我心依舊》與黑豹的《無地自容》,惹得全場的少女們無條件地大呼“喜歡搖滾樂”。首次登陸內地的演唱會,阿哲是勁爆沒商量。觀衆的“不依不饒”,差點讓主辦單位團演唱會逾時而遭罰款。
  直到這時,人們似乎纔明白阿哲為何在亞洲擁有數量相當的“情歌王子”的擁躉。在日本,一個歌迷自發組織的阿哲歌友會,更是愛到深處。他們組織了一場讓阿哲大為驚喜的歡迎會,竟把亞洲有影響的音樂雜志主編及SONY總部的領導請到現場。
  從這次演唱會受到極大鼓勵的張信哲,再次抖擻精神遊入了事業與生活的深水區。衹是面對或多或少的被“神化”,阿哲倍加警醒:
  “我從來沒有徵服世界樂壇的野心,說國語的人那麽多,中國人能接受就很好了。”
  “當然,我的主要精力還是潛心唱歌,精心製作出更多更好的歌麯獻給喜歡我的歌迷。”
   
  2、從平凡到閃亮舞臺
  
  帶着少年時美好的夢想,張信哲進入了臺北基督書院開始了大學生涯。
  大二上學期的阿哲,參加了校內的歌唱比賽,一舉拿下了個人及重唱組的冠軍。他幹淨、清澈的音質,立即引起了臺下擔任評審的鄭華娟及丁曉雯的註意,他們約了阿哲在後臺聊一會兒。然而,這個大二的男生卻萬萬沒料到,這一段很隨便的閑聊,馬上就要改變他的一生。
  大二暑假的一天,唱片公司打電話來。
  從關渡騎了兩個小時的單車,纔到達約好見面的光復南路,阿哲一眼就看到“大哥”李宗盛。
  “大哥”一見面就問他為什麽要唱歌,阿哲記得自己衹是很簡單地回答了一句“我喜歡”。當然,這個大二過暑假的男生,也沒想到這樣一句簡單的回答,會讓他從關渡到光復南路,從平凡到閃亮的舞臺,就這樣順理成章地走過來了。
  第一次進錄音室配唱,阿哲知道要和自己最欣賞的“阿潘”潘越雲合唱《你是唯一》,竟高興得失眠了。
  當阿哲還沉醉在工作人員對自己表現的溢美之辭時,卻看到說好不會來看的父親在一旁。他的父親竟然從頭到尾陪他到錄完音。
  那一年是1988年。
  次年,阿哲在《美國新世紀》專輯中主唱《飛嚮陽光》,這是他首次與衆歌星合出的專輯。就是在這個難忘的1989年,從3月到12月,短短的9個月時間,阿哲一連推出了《說謊》、《憂鬱》和《忘記》3張專輯。阿哲的歌聲像風暴一樣席捲東南亞及華語圈,街頭巷尾間不斷傳唱着阿哲的《我們這個錯》、《讓我忘記你的臉》等歌麯。密集的錄音、拍照、宣傳、曝光,足見阿哲初登歌壇時受歡迎的程度。同時,如此忙碌的工作,也奠定了阿哲的事業基礎。
  的確,在歌唱事業上和生活經驗上,阿哲總是不斷地自我要求自己、鞭策自己,所以人們纔會看到阿哲無時無刻不對自己充滿了自信。
  1991年,阿哲從軍隊退伍後,又相繼推出的《心事》、《等待》、《擁有》等專輯中,大傢看到阿哲的表現是有口皆碑的。在唱片市場上和華語歌手中,阿哲確實是憑自己不懈的努力終於達到了如日中天的地位。
  這時,我們仿佛又看到那個騎着單車,從關渡到光復南路,從平凡到閃亮舞臺的那個很醉心於唱歌、那個歌聲會讓大傢都心醉的張信哲。
  張信哲出道已經十年,曾經創下華語男歌手的衆多驕人的業績。
  1988年張信哲首次在《男歡女愛》專輯中與潘越雲合唱《你是唯一》,一鳴驚人,成為當年備受矚目的新人。
  1989年一連發行3張國語專輯,包括《說謊》、《憂鬱》及《忘記》,出碟密度屬於空前;同年入伍服兵役,並舉辦了第一次個人演唱會。
  1992年退伍後以個人首張英文專輯(My eyes adored you)復出歌壇,銷售量超越40萬張之傲人成績,成功跨越國語及英語唱片市場,3個月後再發國語專輯(知道》,創下50萬張個人銷售紀錄。
  1993年是張信哲奠定其天王巨星地位的最重要的豐收年。《心事》專輯主打歌《愛如潮水》廣受歡迎,令這張專輯在亞太地區銷售量逾百萬張。阿哲以其清亮溫暖的黃金嗓音,徵服全球華人歌迷。
  1995年加盟EMI,演藝事業更上一層樓,獲得第17屆金麯奬最佳男歌手。
  如果說,1995年轉赴“EMI種子音樂”是張信哲唱片事業的轉折點;1996年以《寬容》奪得金麯奬“最佳男歌手奬”封王以及連續以《寬容》、《夢想》兩張專輯,締造EMI歌手全亞洲超過百萬張暢銷第一的傲人成績,那麽,1997年的《摯愛》專輯,無疑是張信哲在事業上開創另一次高峰的開始。那時阿哲出道八年,他從第一張國語專輯開始就一炮而紅,當兵至退伍後持續的熱潮。創造了華語男歌手推一不敗的長紅例子。自組“潮水音樂工作室”,不僅是當老闆的單純成長,由幕前轉至幕後擔任專輯製作人,張信哲交出的成績單一樣漂亮、專業!
  《摯愛》是張信哲出道以來的第16張專輯,它兼容了金麯歌王的精煉純熟與製作人不斷突破的企劃心。專輯中張信哲首度擔任製作人,並再次發表最新創作麯。為了擦出音樂新火花,他與名製作人薛忠銘特別遠赴溫哥華、洛杉礬等地錄音,與全美一流的幕後音樂班底合作。這些精英曾與昆西·瓊斯、邁剋爾·傑剋遜、大衛·佛斯特、席琳·狄翁等合作過,而負責弦樂部分的Los Angeles Symphony Group那時正與名導演史帝芬·斯皮爾伯格合作電影配樂,另一位LUIS Cont'e正和菲爾·柯林斯簽約,成為他的打擊樂手。
  如此中西方精英的組合,造就10首全然不同麯風的嘗試,將阿哲帶入一個全新的音樂領域,一個全新且更成熟的張信哲。
   
  3、情歌唱到八十歲
  
  如果用“餘音繞梁,三日不絶於耳”來形容張信哲的歌聲魅力,應該不算誇張,因為好的音樂,總會給人留下難忘的震撼。
  一直耳聞阿哲籌臺演出的爆發力十足,會讓歌迷進入如癡如醉的忘我境界。百聞不如一見,北京的歌迷總算在1998年6月於北京首都體育館內,休驗到“夢想成真”巨大而迷人的魅力。座無虛席的體育館裏一陣接一陣呼喊阿哲的名字,一同跟他齊聲合唱,心中的震撼也化成無比的幸福與感動。
  跟昔日內地的演唱會相比較,張信哲首次在北京舉行的個人演唱會,在整體設計和包裝上,運用聲光影像的緊密結合,造成視覺和聽覺上的強烈震撼,的確讓觀衆耳目一新,加上演唱會結束前,張信哲翻唱的正在流行的《我心依舊》更是一大賣點。這場演唱會的成功,除了張信哲的表演實力外,用包裝精美商品的概念來製作演唱會也是其成功之處。即使門票再貴,在消費意識擡頭的今天,也會有人願意自掏腰包來一探究竟。
  或許是京城歌迷看過內地無數大小演唱會,他們對演唱會的觀賞角度也和其他城市的歌迷不同。歌手錶演賣不賣力,以及演唱會的舞臺製作,當然是首要關註的焦點。此夕,歌手的服裝造型和麯目編排設計,也值得細細品味。
  張信哲在北京演唱會上的服裝造型,讓京城歌迷們覺得有太多“情歌王子”的味道。可能是受北京夏日高溫蒸發出的靈感,阿哲的服裝造型有意想要讓北京觀衆的眼睛清涼一下。當晚觀衆席中,有不少五十多歲的年長歌迷,恐怕張信哲如此潚灑的裝扮,更讓他們血脈噴張,生發出無限的羨慕。
  至於阿哲翻唱《我心依舊》,不能簡單地評論如此做法是好是壞,畢竟戲法人人會變,各有巧妙不同,衹要不是為了省事偷懶,撿別人現成的創意,那“老酒裝新瓶,還是會有不錯的滋味。
  踏人歌壇已經九年的張信哲努力用音樂擴大支持他的歌迷群體,提升個人知名度,如今在北京演唱會中又亮出一張傑出的成績單,他為臺灣的原創音樂深入內地市場,再創新紀錄。更可貴的是,阿哲使臺灣原住民的歌聲,登上流行的音樂舞臺,地位更被重視。像張惠妹、張震嶽、動力火車,他們樸實的本性和發自真誠的嗓音,也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外國的月亮不會比我們的更圓,期待有朝一日,我們中國人的歌聲也能在國際樂壇上大放異彩。
  如今的張信哲堪稱“萬人迷”。1998年在上海亞新生活廣場搞簽售,2 多名癡狂的歌迷將現場圍個水泄不通,結果他本人被睏在電梯裏。活動被迫取消。不久前阿哲來上海為《寶蓮燈》和新專輯《回來》作宣傳,又是吸引歌迷無數。
  但是在接受記者來訪時,張信哲卻說,“萬人迷”的頭銜是他始料未及的。雖然從小學音樂,又喜歡唱歌,但張信哲從未想過要當歌手。因此當唱片公司找他唱歌時,也衹是抱着打工賺外快的心態,沒想竟從此步入歌壇。但即使如此,張信哲也未料到自己日後會成為偶像型的歌手。相反,剛剛出道時的他在形象上充滿了挫折:那時唱片公司的化妝師對他說——真不知如何包裝你,拍了那麽多的宣傳照,竟然找不出一張好看的來。
  公司企宣人員送給媒體的照片也都被退了回來,人傢還撂下—句話:這人的形象怎麽這麽難看!
  談起這段往事,張信哲感慨萬分:“我現在得到的早已超過我的想像。”
  張式情歌以委婉、纏綿著稱,散發着一種淡淡的憂傷和苦澀。唱得如此真切,不免讓人産生一個念頭:張信哲是不是也有切膚之痛?
  “我的感情和歌聲不同,一路走來十分平淡,沒什麽特別的大風大浪。我也不希望自己的感情像情歌中唱的那樣辛苦。”張信哲解釋說,選擇唱這類情歌,是因為嗓音合適,而且也因為真心喜歡:“畢竟對每個人來說,一輩子也經歷不完、逃脫不了的便是情感了。而且不同的年齡、不同的經歷有不同的感受,所以我會一直把情歌唱下去,哪伯到七八十歲。”
  雖然如此,不能否認的是張信哲為此付出的投入和執着。如果不是經常與遭遇過情感挫折的朋友一起交流那些痛苦的經歷,如果不是不斷地去想像和琢磨為情所睏的心境,他的歌怎麽能如此動人?
  在新專輯《回來》中,張信哲一改過去西裝筆挺、長發蓬鬆的造型,以一身休閑裝、一頭散亂的短發出鏡。張信哲說,他更喜歡現在這個輕鬆利落的造型,因為生活中的他就是個好運動、愛旅行、崇尚自然的人,這次形象更貼近他的本性。“我不想臺上臺下的我有太大的區別。”
   
  4、《回來》風頭正勁
  
  18個月的漫長等待,對廣大的阿哲迷來說,簡直就是一種“殘酷的煎熬”。在阿哲迷的“望眼欲穿”中,阿哲終於帶着新專輯“回來”了,帶着純純的愛“回來”了,帶着全新的感受“回來”了。
  阿哲的歌聲依然是那麽清亮、甜美,歌唱技巧巳臻爐火純青,沒有讓衆多的阿哲迷失望,給他們帶來的衹有驚喜。
  因此,在《回來》專輯新聞發佈會的一開始,上海聲像出版社負責人就隆重宣佈:“這張專輯在發片不到兩個星期的時間內,已經在國內銷售了25萬張,取得了1999年以來全國引進版專輯中最好、最驕人的成績。”這個成績真是可喜可賀,因為在目前音像製品銷售市場十分低迷、盜版嚴重的局面下,能有如此建樹,真是十分難得。這再一次證明了阿哲的實力、魅力和人氣。可以預見,這張專輯的銷售量還將再創新高。
  從上張專輯《直覺》到這張專輯《回來》,整整一年半的時間,阿哲仿佛“淡出”了歌壇,關於他的消息與以前相比較少了許多,雖然國內一些媒體的記者苦苦尋覓,但也衹能望“哲”興嘆。
  “失蹤”了這麽久,阿哲都在幹些什麽呢?
  “當然是很小心謹慎地製作這張唱片。專輯中的每一首歌,每一篇歌詞,都是經過非常小心、仔細、嚴格的篩選評斷後纔留下來的,因此這是一張讓我感到很開心、很驕傲的專輯,雖然這麽久纔‘回來’。”
  “另外,前一陣子我舊的合約剛滿,所以花了一點時間在新的唱片合約上。對我來說,找到一群可以信賴、可以繼續合作的夥伴之後,我才能定下心來工作,所以讓大傢多等了一段時間。”
  從1989年出道至今,阿哲在流行樂壇已經跋涉了十年了,先後與巨石、EMI、索尼三大唱片公司合作過,最近又與索尼唱片公司再續新約。那麽他是如何來評價這些合作夥伴的呢?
  “每個公司都有自己的優缺點,我的選擇是,每個階段該公司的優點對我影響是最重要的,而缺點對我的影響最小。在不同的階段,三個公司都滿足了我的需要,但目前索尼還是我最需要的合作夥伴,所以我們續簽了新約。”
  內地歌迷今年見到阿哲,恐怕是在年初的CHANNEL[v]’98華語榜中榜的頒奬典禮上。而這次見到他,大傢都發覺阿哲有了明顯的改變:以前的長發剪短了,人也胖了許多,臉上洋溢着燦爛的笑容,一身白色西服更襯托出他的“陽光”、明朗來。
  一直以來,阿哲和他的歌給人一種憂鬱、清涼的感覺,但這次的新專輯《回來》,卻帶給我們一種全新的感受。像主打歌《回來》就是一首電子節奏的抒情麯;《找鑰匙》的優雅吉他節奏等,麯風輕快、明亮了許多,同樣是唱情歌,卻與以往有了很大不同。為何會有此改變?阿哲說:“我覺得人在面對感情、面對生活的時候,會不斷有所改變,作為一名歌手,應該最真實地把自己對感情、對生活的想法、感受體現在歌麯中,這樣才能引起聽衆的共鳴。這次我還是保持了一些大傢比較熟悉的麯風,但是我也加人了很多比較現代的、有節奏的東西。其實我醖釀了好幾張唱片,力圖嘗試新的音樂,到現在我覺得比較成熟了,因此將這些新類型的音樂奉獻出來與大傢分享。”“這次將長發剪得這麽短,對我來說是個很大的改變,因為七八年來我從沒有過這麽短的頭髮。這也是為了配合這次的音樂,它都市化、節奏感強,短發造型比較適合,雖然起初我還擔心大傢不能接受。”
  事實上,阿哲迷們還是接受了阿哲,並且變得更加狂熱,這不僅可以從上海、北京的歌迷“圍追堵截”前來作宣傳的阿哲的“衝動冒失”之舉中得到印證,而且可以從專輯的直接銷量中得到證實。
  阿哲的《回來》專輯在北京《音樂生活報》專輯銷量排行榜上,一上榜便取得冠軍,並且連續數周占據冠軍之位。該專輯在第一周上市後,就攀升為東南亞及音樂書店的銷售冠軍,而主打歌《回來》第一周就以第二名的成績在“勁爆榜”上傲視群雄。
  不久前,歌迷們發動的一次《回來》中最好聽歌麯的網上調查活動巳經結束,其中《不做你的愛人》以26%的選票坐上頭把交椅,其令阿哲迷們最容易接受的還是阿哲一貫的抒情情歌,希望阿哲下張專輯有更出色的抒情歌出現,以饗歌迷。
  在歌迷18個月的漫長等待中,張信哲終於“回來”了;在歌迷們望眼欲穿的18個月中,阿哲為了不辜負這份熱誠的期待,用心良苦地製作出自己的又一心血之作《回來》。阿哲帶着《回來》回來了,一如既往地走嚮鐘愛他的歌迷們,得到了鋪天蓋地的喝彩給沉迷的歌壇帶來一股強勁的旋風!
   
  5、笑傲上海灘
  
  1999年7月30日,這真是一個值得所有阿哲迷記住的日子,因為在暌違大傢18個月,新專輯推出僅兩周之後,情歌王子張信哲又“回來”了,回到無數喜愛他的歌迷的身邊,這次阿哲重返上海灘,一方面是為了宣傳他的最新專輯《回來》,另一方面是參加由他配唱插麯的動畫大片《寶蓮燈》的新聞發佈會和首映式。
  這次,阿哲剪了短發,不是為情所睏,而是為了迎接新的徵程。
  張信哲,是歌壇上的一個神話,他擁有“情歌王子”的美譽,他擁有天下最癡心、最瘋狂的歌迷群體,他更擁有勇往直前的信念。
  回來,是為了再次出徵。
  很多記者在去上海采訪阿哲的火車上,便感到肩頭的壓力很重,這份壓力來自於千千萬萬阿哲迷的期待,但他們知道,自己一定可以成功,因為阿哲與他們同在!
  7月30日下午到7月31日上午,阿哲在上海衹停留了一整天,但他的到來,使得上海的氣溫驟然急升。鮮花、掌聲、笑聲,已無法代表阿哲迷們的欣喜,衹有難以自製的尖叫和興奮的淚珠纔可以詮釋他們的一片真情。
  確實,今天。張信哲,笑傲上海灘!
  張信哲在上海這一整天的安排是:
  30日下午4時和5時,分別在上海波特曼(Portman)大酒店四摟的雲石3堂和雲石2堂召開新聞發佈會,前者是張信哲最新國語大碟《回來》新聞發佈會,後者是動畫巨片《寶蓮燈》首映新聞發佈會;當晚,他還與衆阿哲迷共同參加了《寶蓮燈》的首映式;31日上午11時,還是在波特曼大酒店,有一場秘密的平面記者招待會。31日下午1時左右,張信哲搭乘飛機飛往北京。
  30日上午,部分記者前往酒店踩點,由於酒店構造復雜、別具一格,他們花了不少時間纔摸清酒店的構造。
  當天下午2時40分,大部分記者們到達酒店四摟。已有幾傢媒體在廳外等候,主辦方也在會議廳門口搭好了工作臺,門口還竪着幾塊張信哲《回來》專緝的大海報。有幾位歌迷手捧鮮花在門口興奮地來回奔跑,一問纔知道,她們是被欽準的上臺嚮張信哲獻花的歌迷代表。
  記者與主辦方交涉後得知,新聞發佈會在下午4時將準時召開,下午3時30分記者開始入場。
  這時,聞訊趕來的記者越來越多,光電視臺的攝像機就來了七八架,帶長鏡頭的照相機也是隨處可見。看來,這次是上海記者總動員了。
  好容易盼到下午3時30分,衆記者一哄而上,一些先來探過班的記者,由於熟悉地形,搶在了最前面。入廳前,主辦方讓每位與會者都要在一張《回來》的大海報上簽下自己的大名,不知何用。入廳後,記者迅速搶占了第一排靠中間過道的座位,開始等待主角張信哲的登場。
  下午4時已過,張信哲還末出現,現場開始有些異動。忽然,廳外一下子熱鬧起來,一些記者抓起照相機衝出會議廳,心中衹有一個念頭:張信哲來了!
  果然,張信哲真的來了!他穿着一套白色西服,在酒店經理的陪同下朝會議廳走來。
  記者們不顧一切地衝上前去拍照,某電視臺巳架好攝像機,跟着阿哲一路走一路采訪。酒店保安忙排除萬難,空出了進會議廳的一條道路,張信哲婁詳、平靜又微笑着步人會議廳,守候在會議室裏的記者們忙按下相機快門。
  阿哲的到來,令會議廳頓時沸騰起來。閃光燈跟在阿哲身邊就沒有停過閃爍,幾乎所有的攝影記者都擠到了主席臺前。剛剛落座的阿哲見盛情難卻,衹好又站起身讓記者們拍個夠。
  雖然大會主席已宣佈新聞發佈會開始,並再三勸告臺前的攝影記者回座位坐下,但衆記者不聞不問,依然故我,瘋狂地拍照。無奈之下,主席衹好宣佈再等3分鐘時間讓記者拍照,並請阿哲站到主席臺前加以配合。
  3分鐘轉瞬即逝,阿哲又再次落座。
  張信哲最新國語大碟《回來》新聞發佈會正式開始。首先是上海聲像出版社社長鬍戰英先生和索尼音樂公司駐中國代表處負責人趙青先生發言。隨後終於等到阿哲開口了,客套之後,阿哲心有餘悸地說:“昨天(7月29日),臺灣整島全部停電。晚上在傢我一夜沒睡好,就擔心飛機延誤,還好,今早終於排除萬難、歷盡千辛萬苦,如期來到上海。希望這一趟我沒有白來,感謝你們的支持!謝謝!”
  話音剛落,有一位阿哲迷不顧一切地衝上臺去嚮阿哲獻花,令主辦方的保安人員防不勝防,大感頭痛。
   
  6、采訪張信哲
  
  接下來的新聞發佈會就仿佛成了純粹的捐贈儀式。
  首先,阿哲嚮中國福利會少年宮捐贈了自己的最新專輯《回來》,少先隊員代表立即回贈阿哲一面錦旗,上書“心係兒童締造未來”八個大字。接着,主辦方代表所有與會的媒體,把那張在門口留下所有到場記者簽名的《回來》大海報贈送給阿哲以示紀念,同時也嚮從南京、杭州等外地趕來的記者表示了感謝。
  隨後,由上海聲像出版社社長鬍戰英先生贈送給阿哲一個水晶球。鬍戰英說;“張信哲是我們上海聲像永遠的朋友,這世界上最透明的物質——水晶球,最能代表我們真誠的心意。”
  為了感謝歌迷的支持,主辦方特地安排歌迷代表上臺獻花、送禮物並發言。一個還戴着紅領巾的小姑娘手捧鮮花和禮物走上主席臺,她的發言衹有一句話:“願阿哲哥哥唱片銷量早日突破千萬大關!”臺下掌聲雷動,阿哲更是開心不已。
  另一位歌迷代表的發言更是令阿哲眉開眼笑,她顯然經過長期細緻準備,背誦了一篇自己寫給阿哲的抒情散文詩,用詞之精美、結構之合理、表情之豐富、背誦之流利,不得不令人佩服其用心良苦。
  自始至終,阿哲衹一個勁兒地笑,好像衹會說“謝謝”兩個字。看來,阿哲時時衹想着為歌迷獻出好歌,卻不曾考慮過歌迷會給他如此之大的回報,這樣激動人心的場面讓阿哲似乎有些受寵若驚了。
  終於等到答記者問的時候了,衆記者們也打響了爭奪話筒的“戰爭”。
  有記者問新專輯為何花了18個月之久的時間纔得以推出。阿哲解釋說,一方面是唱片簽約問題耽誤了一些時間,另一方面是這次力求把專輯中每一個字、每一個音符都做到最好,慢工出細活。
  有記者問阿哲是否有意到內地做巡回演出,阿哲說自己有這個意嚮,不過此事正在洽談中,估計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可以成行。
  有記者問阿哲與闊別8年之久的黃韻玲再度合作有何感受。阿哲稱“這是一個意外的驚喜”。因為黃韻玲從阿哲剛剛入道就開始幫他,帶他作宣傳,還與他合唱了第一首歌《你是唯一》,這次再度合作,黃韻玲又把電子樂引入了阿哲的專輯中,可說是一次重大轉折,讓阿哲再次踏上了徵途,所以說黃韻玲是阿哲音樂路上最大的恩人也不為過。當然,兩人的友誼早已根深蒂固了。
  有記者對阿哲的短發提出疑問,阿哲告訴大傢說這也是經過反復設計最終選定的最短發型。除了當兵時期,近幾年來這是頭髮最短的時候了,這樣很清爽、舒適,也是為了配合新專輯的都市音樂節奏感強而狠下决心剪短的。
  有記者問阿哲到底擁有多少歌迷,而這麽多歌迷是否會影響到他交女朋友。這個問題剛一出口,阿哲不禁哈哈大笑。連忙稱歌迷不會影響自己談戀愛,至於到底有多少歌迷,實在無法統計,因為每天都有新歌迷加人哲迷會,光日本自發組成的哲迷會就有400多人。當然,歌迷最多的還是在內地。
  阿哲稱自己今年的一大心願就是把內地的阿哲迷們組織起來,加以管理,多多交流。
  記者問的最後一個問題是,在新專輯問世前的18個月阿哲做了哪幾件大事,其中記憶猶新的是哪一件。阿哲坦言,這18個月一是談合約,二是製作唱片,三是去年在上海和北京舉辦演唱會。最難忘的是最後一件事,因為這是阿哲首次在內地開演唱會,他終於親眼見識到了內地歌迷的瘋狂。
  主持人在宣佈新聞發佈會結束之前,又重申了請大傢不要購買盜版和仿真版,因為“支持正版,也就是支持張信哲!”
  下午5時整,《回來》新聞發佈會圓滿結束,張信哲在主辦方的層層保護下離開會議廳。衆記者也匆匆收拾裝備,進駐一墻之隔的另一個會議廳,參加《寶蓮燈》的新聞發佈會。
  《寶蓮燈》是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投資1200萬元人民幣製作的一部動畫巨片,這也是國內迄今為止投資最大的一部動畫片。為了把《寶蓮燈》打入到國際市場,製作者曾做過精心策劃。首先,他們誠邀姜文、寧靜、陳佩斯、馬羚等當今國內影視界當紅“大腕”為劇中人物配音。
  邀請大牌歌星為卡通片配唱插麯,這在好萊塢早已不是新鮮事了。但在中國,這樣成功結合的例子幾乎為零。今年,由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投資製作的動畫巨片《寶蓮燈》卻突破此項空白,盛邀兩岸三地歌壇巨星劉歡、李玫和張信哲,齊心點亮《寶蓮燈》。
  單說幾位歌星演唱的主題歌,就可謂聲情並茂,無可挑剔。但情歌《愛就一個字》似乎與《寶蓮燈》故事的主題相差萬裏。然而阿哲在會上解釋說:“我的這個‘愛’是博愛,不是說愛情,更多的是母子之間的親情和朋友之間的友情。”
   
  7、京城大爆棚
  
  1999年8月1日,依然是個陽光燦爛的日子。但對於喜歡張信哲的北京歌迷來說,這一天是他們的節日。
  衆所周知,北京與上海一北一南,代表着中國兩大文化流派。也許正是緣於此,兩地的歌迷群體也體現出各自不同的“狂熱”風格。北方人粗擴、奔放,尤其顯得分外外在,往往情不自禁。或許是阿哲沒有認識到這種地域文化上的差異,此番來京為《回來》作宣傳,差點捅了“大亂子”。
  8月1日上午10時30分.張信哲在北京中國大飯店三層會議室舉行最新專輯《回來》的記者招待會。記者會的氣氛始終是輕鬆和諧的。
  席間,張信哲談了很多他對新專輯的感受,從他的談吐言語中,可以深深體會到阿哲對音樂的熱情和自信。
  然而,阿哲是一個不失幽默感的人,風趣的言辭時常把在座的記者逗得開懷大笑,讓衆記者們第一次感受到阿哲清逸文雅之外的另一面。
  阿哲嚮記者們解釋了他為《寶蓮燈》主唱的插麯《愛就一個字》為何沒收錄在新專輯裏的原因。他說,主要是時間問題,《寶蓮燈》比他的新專輯發行稍早一些,這並不是指影片的公映,而是影片中的音樂專輯單獨發行,所以衹好割愛了。
  有記者問阿哲,新專輯的包裝風格很日本化,是否有打算要開拓日本市場。阿哲肯定了這一說法。因為他與SONY續約後,公司試圖幫他開拓更多的國際市場。
  最後,阿哲簡短地總結了一下自己出道十年來的變化:“我的性格基本沒變,衹是生活方式隨着工作環境的變化有了些改變,但我休閑的習慣沒有改變。……唱情歌是我永遠的主打,這不會改變……”
  時間在這種輕鬆的氛圍中匆匆流逝,很快到了阿哲午飯的時間,記者會在工作人員的道歉聲中戛然而止。
  “險情”出現在下午的歌迷見面會上。
  1999年8月1日下午2時整,阿哲在北京豐聯廣場舉行CD簽名會。為了防止現場過於混亂,主辦方衹發了400張可參加該次活動的卡片,並要求簽名者必須持張信哲新專輯的CD發票(每張CD預計65元)
  方可入場,但當天逾千人的歌迷還是將豐聯廣場圍了個水泄不通。鑒於此種情況,主辦方迫不得已臨時决定,讓幾個保安人員將張信哲圍在一個小圈子裏,一次衹允許5個人入場簽名。即便如此,在放進第一輪的5個人之後,現場的工作人員還是無法控製此時人如潮水的局面,如果再繼續下去,無疑會有歌迷彼此擠傷的危險。經各方面協商後,主辦方通告現場歌迷,張信哲現場簽名臨時取消,歌迷們可以把所有要簽的專輯封面交到專人手裏,張信哲回酒店簽完名後再交還歌迷,而此時張信哲本人已經從地下的停車場匆匆離去。
  事後,許多歌迷紛紛緻信京城一傢媒體,對沒能親眼目睹心中偶像的風來表示萬分的遺憾,並讓記者轉問阿哲何時再來北京與歌迷相聚。為此。這傢媒體的記者輾轉找到正在臺灣召開自己古董展示會的阿哲並嚮他轉達了歌迷對他的問侯和請求,而阿哲的第一反應居然是:“為了大傢的安全,我不想再去京了。”
  據阿哲介紹,去年在上海就發生過類似於8月1日在北京的“險情”,所以這次他一直在與公司商討是否要搞這次簽售,但公司方面認為,阿哲巳經整整18個月沒有推出新歌了,而這期間又有許多實力的新人涌現,所以估計現場的情況不會太過瘋狂。但沒曾想久違的歌迷對待阿哲依然是“愛如潮水”。阿哲事後說:“我很感謝他們對我的這份鍥而不捨的支持,但像那天那樣的局面又絶對是我不願意看到的。大傢很辛苦地從四面八方趕來,希望見到我,我也非常希望能見到大傢,但就因為你們過於混亂,令我們好好的一個見面會最終不歡而散。公司本來安排今年10月再到內地宣傳,就是因為發生了去年和今年的兩件不愉快的事,纔導致取消了北京和上海的宣傳,這也導致我和你們又少了一次見面的機會。”
  之後,阿哲囑咐記者一定要轉告歌迷:
  如果下次還有這樣的機會,希望大傢一定要保持適度的冷靜,過度的瘋狂衹會引緻他與大傢的距離越拉越遠。阿哲還對這次活動給大傢帶來的不滿意表示歉意。
  最後,阿哲親自手書了一封給北京歌迷的緻歉信,藉這傢媒體的一角,表達了自己的歉意。緻歉信全文如下:
  
  TO北京的朋友們:
  很遺憾北京的簽名會因人潮擁擠引起現場秩序失控而臨時取消,藉此嚮愛護我的歌迷朋友說聲抱歉,並感謝歌迷朋友的諒解。希望很快在安全及有秩序的情況之下再次與大傢相見北京。謝謝。
  
                       張信哲
   
  8、情哥不放電
  
  在港臺歌手中“哈日風”愈吹愈盛,歌手赴日本拍攝MTV的例子也就愈來愈多。近來黨娜與張信哲都不約而同跑去日本取景拍攝MTV。從未去過日本的張信哲,這回隨着造型師鄭健國一起到涉𠔌、青山等地瘋狂刷卡購物,還順便拍攝MTV素材帶。在日本又買又吃的阿哲,回到臺灣,人胖了一圈,他意猶未盡地說:“拉麵我—口氣都可以吃兩碗。”
  一年半沒發唱片的張信哲,為了呈現出不同的視覺,和工作人員一起到日本採購、取景。工作人員一聽阿哲從未去過日本,都驚訝地看着他,送他一句:“小土包。”逛街很有經驗的鄭健國,帶着阿哲到日本采買,兩人為了血拼方便。都穿得很糟遢,行走在高級名牌服飾店林立的商品街,頻遭衛生球眼,沒想到兩人最後提着大包小包,反成為路人註目的大財主。
  赴日本拍MTV,張信哲一抵達日本,看到滿街都是曬得又黑又幹、畫熒光眼影和唇膏的日本女生,調皮的張信哲還幫這些日本女孩取個“烤肉妹”的綽號。從張信哲對女孩品頭論足時的語氣,新力唱片瞭解到,張信哲喜歡的女孩,一要長發飄逸、二要臉孔姣美、三要身材高,因此,拍攝MTV時,通過日本一傢經紀公司找來符合以上三個條件的日本女模特兒。果然,張信哲一看到長發飄飄的日本模特兒,眼睛馬上一亮。拍戲時,雖然張信哲不懂日語,女孩的英文也不太流利,兩人通過翻譯及“眉目傳情”,拍起戲來,倒也真的像一對甜蜜的戀人。拍攝過程中,女孩很自然用長發掃阿哲的臉,阿哲枕在女孩的腿上,還有一幕更親密,張信哲還幫女孩按摩腳踝。也許是投緣吧,這樣高難度的親密動作,兩人的表演都很入戲,一次就OK。
  《回來》的MTV殺青,日本女孩和張信哲彼此都留下好印象。女孩還告訴阿哲,如果行程排得來,她將飛赴新加坡為張信哲的亞洲個人演唱會打氣。
  張信哲每回拍攝都和美女搭檔,這回新歌也不例外。和張信哲一起拍攝MTV的兩位美女,一位是前面提到的日本名模SASA-KICHIHARU,另一位是臺灣名模盂廣美。美女當前,張信哲卻很無奈,他說:“前者溝通不良,後者身高太高,都擦不出火花。”
  SASAKICHIHARU是日本“資生堂”化妝品的模特兒,長相甜美的她身價不低,她和張信哲相處的時間也特別“昂貴”。張信哲說,在導演安排下,他和SASAKI其實也有些“激情戲”,例如兩人打來打去,及他幫SASA-KI捏腳的動作。不過,SASAKI不會說英文,他們溝通往往要請翻譯出面。SASAKI很喜歡聽張信哲的歌,還說要去看他的演唱會。
  有人打趣說,是不是日本女模特對阿哲有好感。阿哲笑答:“即使要發展,我也得先去學日文吧?”
  孟廣美是張信哲在基督書院的學妹,張信哲對她以前的印象就是“高人一等”。兩人對戲時,阿哲站在身高178公分的學妹面前有些尷尬,還好導演很體貼,讓男女主角“老是沒碰到面”。
  首次在張信哲MTV中扮女主角的孟廣美,再看到阿哲時,直說阿哲完全沒變,還是像讀書時那般靦腆、害羞;阿哲則盛贊孟廣美演技出衆,已經是個國際紅星了。
  記者:能談談您在日本拍攝MTV時的趣聞嗎?
  阿哲:這是我第一次去日本。這次MTV中,我扮演一個去日本留學的學生,為求效果逼真,我們真的租了一間留學生宿舍拍攝,好貴,宿舍很破舊,但也要一萬多人民幣一個月。我們請了當地的學生做臨時演員,他們很配合,每天都拍到很晚纔回傢,給他們錢也不要,讓我覺得他們很有禮貌,也很有人情味。我以前看到好多日本的東西,給我的感覺是很高科技,包裝也很冷色調,缺乏人情味,但這次日本人給我的印象卻是人情味蠻濃的。他們知道來拍MTV的是臺灣的大明星後,都很入戲,也很幫助。(說完低下頭偷笑,露出一臉的羞澀靦腆,很可愛。)
  記者:您這張專輯除MTV在日本拍攝之外,整張專輯的包裝也很日本化,是否打算開拓日本市場?
  阿哲:我和SONY續約以後,公司會幫我開拓更多的國際市場,這是公司下一步的計劃。我這次去日本有一個意外的收穫是發現日本有一個我的歌迷會,全是歌迷自發成立的,已經入會的有300多人,讓我很驚喜。趁着這次去日本的機會,我特別舉行了一個歌友見面會,他們從全國各地趕來東京看我、,令我很高興。這張新專輯會在日本發行。
首頁>> 文學>> 群星荟萃>> 佚名 Yi Ming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