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怨琵琶,
彼肖似我,當輕吟慢語,
彼缺乏急智,當奏此麯音。
雖稍顯怪異,仿如勸善說理,
莫怨琵琶。
——湯瑪士·韋艾特
(一五0三——一五四二)
現在,我再也不會入宮了。我已經老邁,一直呆在杜雷頓莊園的老傢。老太婆總可以作些夢來打發時間。有人說:“老夫人還健在,她多大年紀了?這樣的歲數不太常見呢!夫人仿佛會長生不老似的。”
有時我也這麽想。如今,還有多少人記得一五五八年十一月,瑪麗女王去世的那一天?人稱她為血腥瑪麗,她的死,人民並不特別哀悼,衹有少數擁戴者纔會痛苦,因為她一死,他們的麻煩就大了——還有誰記得我的族人伊麗沙白被立為大英帝國女王時的聖景。因為瑪麗登基時,傢父認為還是逃離英國為妙,否則,我們的傢世和宗教信仰在國內可能會招來危險。
當時,傢父召集我們一起下跪,感謝上帝,他是十分虔誠的人,尤其傢母還是伊麗沙白的表姐,新的王朝應該對我傢有利。
那時我纔滿十七歲,聽了不少有關伊麗沙白和她的母親安. 葆琳王後的事。我的外婆瑪麗. 葆琳,是安.葆琳的姐姐。安.葆琳機敏光豔,她一生的故事,為我傢傳奇的一部分。我一看到伊麗沙白,便知道“機敏”是什麽意思。她有這種稟賦,不過與他母親的機敏不同。伊麗沙白還有其他特質;她决不會嘗到劊子手的斧頭滋味。她太聰明了,自早年就已顯出她自保的天賦。不過,她雖然嬌豔,也美得惹眼,卻缺乏她母親和外婆所具有的魅力。
她登基時,充滿了善意的謀劃;我得承認她很想維持這分心意。她一生中,有一次重大的愛情,那便是同她那頂皇冠的愛情。不過她喜歡玩火,偶爾也愛來點調情,然而登基的第一年,她被灼傷的很慘,我相信那以後,她便决心不再允許相同的事發生。她一生對這位偉大的情人—皇冠——忠貞不貳。
即使在最熱情奔放時,我也决不能憑這一點任意嘲諷羅勃,否則他會大為光火。不過,一知道我對他而言遠比伊麗沙白來得重要,我也心滿意足了;當然,我指的是如果伊麗沙白沒有了皇冠的情景;
我們三人的關係,恰恰是命運的安排。他們兩個在政治舞臺上高視闊步,成為當代最顯赫,最受崇敬的人物。而我,這三角關係中的第三者,衹隱在他倆的背後當一名小角,然而我總要讓他們感覺到我的存在。伊麗沙白儘管千方百計要把我推開,卻從未成功。那時,宮廷中人就數我最“蒙”她懷恨,再沒有其他女人,可以引發這樣驚人的嫉妒心。她要羅勃,然而他卻成為我的……我們三人都知道:她雖可以給他皇冠,我卻是他所需要的女人。
我經常夢想我又回到那些日子裏,我感到暢快,興奮遍及我的周身,我忘了自己已經是個老太婆,我又渴望和羅勃親熱,並和伊麗沙白鬥智了。
然而他們早就進了墳墓,衹剩我一人活着。
所以,緬想過去成了我的一大慰藉,我又一次舊夢重溫,有時,我不免懷疑那些是我的想象,那些纔是真實的。
現在,我變了,我成了莊園夫人。一些過去生活同我一樣的女人都進了修道院,每天懺悔禱告;我卻獻身於慈善事業,成了樂善好施的夫人。我的子女都已死去,我卻活着。如今,我突然想把過去這件事寫下來,這會是我重溫舊夢的絶妙方法。
我將試着坦白,試着去看我們三人的真實面目,看看這輝煌的三角關係——有兩個火花激進的要角,這種關係自然輝煌無疑,而且,燦亮的令人眩目。他們對我而言,當然十分重要。這種三角關係中,到底是什麽情感在作祟?羅勃愛我,這使我成了女王的情敵,而女王的敵恨又引出嫉妒。我們都明白我可以取悅羅勃,她卻不行;然而她雖氣憤,卻决不會喪失理智。她對我,簡直厭惡到了極點,還稱我為“那衹母狼”。其他人也模仿她,但卻不是因為輕視我,而是想奉承她。然而我,在所有女人中,衹有我這麽令她嫉妒、懊惱。她以權利對抗我的美貌;而羅勃,則在我們兩人之間擺蕩不已。
也許是她勝利了,誰說得出來?有時我也不敢肯定。我從她身邊拉走了他,然而她又從我身邊拉走了他;到頭來,死亡把我們兩個都欺騙了。
她對我也報復過了,而且手段相當厲害,不過我雖年邁卻仍有精力和熱情來訴說我們的故事。我想讓自己相信過去這一段往事。我想坦白的談,談我自己,談伊麗沙白女王,以及那兩個我們所深愛的男人。
彼肖似我,當輕吟慢語,
彼缺乏急智,當奏此麯音。
雖稍顯怪異,仿如勸善說理,
莫怨琵琶。
——湯瑪士·韋艾特
(一五0三——一五四二)
現在,我再也不會入宮了。我已經老邁,一直呆在杜雷頓莊園的老傢。老太婆總可以作些夢來打發時間。有人說:“老夫人還健在,她多大年紀了?這樣的歲數不太常見呢!夫人仿佛會長生不老似的。”
有時我也這麽想。如今,還有多少人記得一五五八年十一月,瑪麗女王去世的那一天?人稱她為血腥瑪麗,她的死,人民並不特別哀悼,衹有少數擁戴者纔會痛苦,因為她一死,他們的麻煩就大了——還有誰記得我的族人伊麗沙白被立為大英帝國女王時的聖景。因為瑪麗登基時,傢父認為還是逃離英國為妙,否則,我們的傢世和宗教信仰在國內可能會招來危險。
當時,傢父召集我們一起下跪,感謝上帝,他是十分虔誠的人,尤其傢母還是伊麗沙白的表姐,新的王朝應該對我傢有利。
那時我纔滿十七歲,聽了不少有關伊麗沙白和她的母親安. 葆琳王後的事。我的外婆瑪麗. 葆琳,是安.葆琳的姐姐。安.葆琳機敏光豔,她一生的故事,為我傢傳奇的一部分。我一看到伊麗沙白,便知道“機敏”是什麽意思。她有這種稟賦,不過與他母親的機敏不同。伊麗沙白還有其他特質;她决不會嘗到劊子手的斧頭滋味。她太聰明了,自早年就已顯出她自保的天賦。不過,她雖然嬌豔,也美得惹眼,卻缺乏她母親和外婆所具有的魅力。
她登基時,充滿了善意的謀劃;我得承認她很想維持這分心意。她一生中,有一次重大的愛情,那便是同她那頂皇冠的愛情。不過她喜歡玩火,偶爾也愛來點調情,然而登基的第一年,她被灼傷的很慘,我相信那以後,她便决心不再允許相同的事發生。她一生對這位偉大的情人—皇冠——忠貞不貳。
即使在最熱情奔放時,我也决不能憑這一點任意嘲諷羅勃,否則他會大為光火。不過,一知道我對他而言遠比伊麗沙白來得重要,我也心滿意足了;當然,我指的是如果伊麗沙白沒有了皇冠的情景;
我們三人的關係,恰恰是命運的安排。他們兩個在政治舞臺上高視闊步,成為當代最顯赫,最受崇敬的人物。而我,這三角關係中的第三者,衹隱在他倆的背後當一名小角,然而我總要讓他們感覺到我的存在。伊麗沙白儘管千方百計要把我推開,卻從未成功。那時,宮廷中人就數我最“蒙”她懷恨,再沒有其他女人,可以引發這樣驚人的嫉妒心。她要羅勃,然而他卻成為我的……我們三人都知道:她雖可以給他皇冠,我卻是他所需要的女人。
我經常夢想我又回到那些日子裏,我感到暢快,興奮遍及我的周身,我忘了自己已經是個老太婆,我又渴望和羅勃親熱,並和伊麗沙白鬥智了。
然而他們早就進了墳墓,衹剩我一人活着。
所以,緬想過去成了我的一大慰藉,我又一次舊夢重溫,有時,我不免懷疑那些是我的想象,那些纔是真實的。
現在,我變了,我成了莊園夫人。一些過去生活同我一樣的女人都進了修道院,每天懺悔禱告;我卻獻身於慈善事業,成了樂善好施的夫人。我的子女都已死去,我卻活着。如今,我突然想把過去這件事寫下來,這會是我重溫舊夢的絶妙方法。
我將試着坦白,試着去看我們三人的真實面目,看看這輝煌的三角關係——有兩個火花激進的要角,這種關係自然輝煌無疑,而且,燦亮的令人眩目。他們對我而言,當然十分重要。這種三角關係中,到底是什麽情感在作祟?羅勃愛我,這使我成了女王的情敵,而女王的敵恨又引出嫉妒。我們都明白我可以取悅羅勃,她卻不行;然而她雖氣憤,卻决不會喪失理智。她對我,簡直厭惡到了極點,還稱我為“那衹母狼”。其他人也模仿她,但卻不是因為輕視我,而是想奉承她。然而我,在所有女人中,衹有我這麽令她嫉妒、懊惱。她以權利對抗我的美貌;而羅勃,則在我們兩人之間擺蕩不已。
也許是她勝利了,誰說得出來?有時我也不敢肯定。我從她身邊拉走了他,然而她又從我身邊拉走了他;到頭來,死亡把我們兩個都欺騙了。
她對我也報復過了,而且手段相當厲害,不過我雖年邁卻仍有精力和熱情來訴說我們的故事。我想讓自己相信過去這一段往事。我想坦白的談,談我自己,談伊麗沙白女王,以及那兩個我們所深愛的男人。
皇城中到處是絞架,公共建築上滿挂着王國勇士的頭顱,正當此時,伊麗沙白公主卻躺在離此間約七八英裏的病床上,全身腫脹,不成人形,生存的機會微乎其微……
——安東尼·諾艾耶,法國大使,評伊麗沙白
在韋艾特叛變中一次“僥幸得病”的例子。
我出生於一五四一年,恰在伊麗沙白的母親被處决後的五年。伊麗沙白時年八歲。那年,國王又娶了我親族中的一個女孩,凱撒琳. 郝華德。可憐得很,第二年她遭到同樣的命運,國王一聲令下,她被砍頭了。
我領洗時的教名與外婆相同,就叫蕾提蒂亞。我傢是個大家庭,有七男四女,雙親既慈愛,又嚴厲,不過這衹是為了我們着想,父母就常這樣提醒我們。
我童年時是在羅德莊園度過的。這個莊園,為國王所封賜,那時恰是我出生前三年。不過國王一垂涎任何鄉間宅第,往往會視為己有,罕普頓宮就是皇室貪婪的顯例。所以,他能封給傢父這一項産業,倒也是令人欣慰的事。
傢父時常離傢在外,奔忙於朝廷的事務,傢母則很少入宮,很可能是傢母與亨利國王的第三任妻子安.葆琳關係過於親切,會勾起國王不愉快的回憶。安.葆琳既然已遭到處决,她的族人自然不可能受到歡迎,因此,我們的日子過的很平靜。童年時代,我倒是很滿足,然而一長大就變得執拗不堪,巴不得快快逃離這平淡的生活。
課室中的功課對我而言,既沉悶又冗長。鉛製的窗欞、靠邊的座椅、還有長長的書桌,供我們做那苦不堪言的功課。母親常到課室來,查看我們同家庭教師的上課情況。她會檢查我們的課本。如果她聽說我們狀態糟糕或莫不關心,便會把我們召集到日光浴室;在那裏,我們得拿起針綫,聽她演說,她會嘮叨得說教育對我們這種階段的人有多麽重要。男孩子不必到課室上課,依照當時風俗,他們必須到優秀傢族去接受陶煉,然後再到牛津或劍橋去。亨利已經離傢了;其他如威廉、愛德華、羅勃、理查和法蘭西斯都還太小;至於湯瑪斯,則還是個嬰兒。
就在這幾次演說中,我和幾位姐妹:塞西麗亞、凱瑟琳和安,都認識了伊麗沙白。“她是我第一個表妹。”母親驕傲得解釋着,她旋又說我們都該嚮伊麗沙白看齊。她五歲時,已儼然象個拉丁學者,希臘語說得跟英語一樣好,此外,法語和意大利語也十分流利。這跟她那些甥女多不一樣!她們上課時,光會東張西望,毫不用功,那位好教師衹得嚮她們的母親訴苦。
當下我衝口而出:“看樣子,伊麗沙白很蠢。我敢說她如果懂拉丁文和那麽多語言,那麽別的事情,她一定不知道。”
“我禁止你再用這種口氣說伊麗沙白公主,”母親叫着:“你知道她是誰嗎?”
“她是公主,你已經提了好多次了。”
“你難道不曉得那是什麽意思嗎?她有皇傢血統。以後,她並非不可能登上王位。”
母親很容易忘記我們到日光浴室來的目的,她談起她的童年往事,我們都津津有味聽着,對我們女孩子而言,這畢竟遠比我們上課要專心的演講要動聽的多。
那時我們多年輕,多天真。我開始留意周遭時,必定已經六歲了,那時,恰是老國王在位的最後幾年。
母親並不談當前的時局,因為那可能招致危險。她衹提及過去在何佛的光輝時代,那時她還很幼小,被攜往城堡拜見祖父母。那段日子,正是葆琳一傢的輝煌時期:傢中出了一位王後。
“我見過她一、兩次,”母親說:“但我忘不了她。那時她帶有幾分狂氣。生了伊麗沙白後,就死命的想要一個兒子。那時,衹有生個男孩來繼承王位,纔救得了她。我的表哥喬治也在何佛”她的聲調有些傷感,我們並不強要她講喬治舅舅的故事。根據經驗,我們知道這種要求衹會打斷她的回憶,令她想起是在對一群少不更事的兒童講些無法瞭解的事。後來,我們纔知道那位喬治表哥和他的妹妹一起被處决了,罪名是近親通姦。這當然是捏造的,國王衹不過想擺脫安.葆琳,另娶珍.西慕爾罷了。
我常告訴塞西麗亞說,生長在這種傢族中,實在很夠刺激。育嬰室中,我們泰然接受死亡,兒童也不把死亡當回事。每次看族人畫像,常聽說:“這位被砍了頭。他和國王意見不合。”
然而在日光浴室裏,母親的描述,使得何佛的一切都生活在我們的眼前:護城河、吊閘、中庭、大廳,還有長長的書廊。母親經常唱些宮中遊吟詩人所唱的歌,當她手抱琵琶,輕攏慢捻之際,眼神常徐徐生輝,回想葆琳傢族悠忽的光輝時日。
如今,外高祖父湯瑪斯. 葆琳就葬在何佛的教堂墓地裏,外婆瑪麗倒不時來看我們。我們都喜歡這位外婆。有時,我們很難想象她一度曾為老國王的情婦。她並不特別漂亮,可卻具有我前面提過的某種特質,並也遺傳了給我,我很為此慶幸,因為這會帶予我許多我想要的東西。這種特質很難解釋,衹可說那是一種能力,為異性難以對抗。在外婆,它顯得溫柔,易於折服;在我身上則不然,我工於心計,精打細算。
後來,我們知道了那令人心酸的五月天。就在格林威治的騎射賽會上,安. 葆琳同她哥哥和幾位朋友被帶往鐘塔,然後被判刑處决。我們也知道國王隨後娶了珍.西慕爾。後來,國王唯一合法兒子愛德華誕生了。他在一五四七年登基,成為國王。
可憐的珍.西慕爾分娩時死了,沒福享受她的戰果。然而那小王子保住了小命,成為國王的寄托。隨後,國王又娶了安. 剋蕾芙,這次婚約很快就解除了。再來則是那位倒黴的凱瑟林.郝華德。逃過黴運的衹有最後一任妻子,凱瑟林.巴爾。不過據說若不是因為國王年老力衰,對女人沒法再多挑剔,恐也難逃噩運;另一方面,也虧得她一直是個好看護,把纏綿病榻的國王照顧得無微不至,否則,下場八成也同凱瑟林.郝華德一樣。
新王登基後,我們進入了愛德華六世的統治時代,年僅十歲。我記得父親回到羅德菲爾.格蕾的莊園中,對政權的轉移十分滿意。新國王的舅舅愛德華.西慕爾,被立為攝政王,封號是山姆塞公爵。這位全權在握的紳士是位新教徒,他將把新的信仰灌輸給他年輕的外甥。
父親愈來愈傾嚮新教了。他對母親說:國王第一位妻子所生的大女兒瑪麗信舊教,如果她登上王位,將是英國最大的災難,也可能纍及諾裏斯傢族(即我傢)的人。
“要是那樣,”父親預言:“絞刑架上就會沾滿許多好人的血跡,遍及西班牙的恐怖審訊也將蔓延到我國。所以,謝謝上天賜給我們這位國王。”
接着,我們便跪下來祈禱。這習俗,我們總覺得我傢遵行的近乎過分,父親便謝謝上天垂顧英國,懇請繼續照拂我國。
日子就這樣過了幾年,我們的生活,也如同上流階層,繼續讀書,求學。女孩也該有良好的教育,在這還得學琵琶和大提琴,宮廷中一有新的舞步出現,我們就得學會。父母親要我們隨時準備好,免得突然奉召進宮而措手不及。
我們常在畫廊中吟唱抒情詩,或者彈奏樂器。我們多半在十一點整在主廳用餐,如有訪客,便在餐桌旁直坐到下午三點,傾聽那些令我們着迷的話題。因為愛德華在位期間,正是我迅速成長的時候,莊園之外的一切,都吸引我。晚餐則在六點,而且總是豐盛,每個人的心情也有幾分興奮,因為我們從不知道哪個不速之客會突然光臨。象我們這種家庭,通常門戶洞開,因為父親不希望別人認為我們小氣。餐桌上,總是大塊大塊的牛羊肉,以及各種肉餅,配上園裏摘來的香料,鹿肉和魚肉則調着醬汁,此外,還有蜜餞、杏仁餅、薑汁面包、和糖心面包,蠶豆,若有剩菜殘羹,往往有僕人解决。
聖誕節,有許多慶祝活動,我們都穿上新衣,以演戲自娛。到了第十二夜,我們便在大蛋糕中比賽尋寶。那些日子裏,我們天真的以為日子會永遠這樣過下去。
當然,如果我們夠聰明,便會看出隱憂的。父母親就看得出,因此父親纔常常顯得很嚴肅。國王身體很弱,萬一他有什麽變故,王位一定歸給那位瑪麗無疑,如此一來,就大事不妙了。懼怕的人還不衹我們一傢,全國最有權勢的約翰. 杜雷看法就和父親一樣。他身為諾森伯蘭公爵,握有大英帝國的實權,要是瑪麗登基礎的話,他就完了。他既不願在監獄中打發餘生,也不想嘗斧刀加頸的滋味,便暗中策劃着。
我聽父母親談過這個問題,很明白他們內心的不安。父親是個奉公守法的人,他雖不無私心,卻不能不接受輿論的觀點,很可能大多數人民會說瑪麗纔是王位真正的繼承人。這種情形很特殊,因為瑪麗若是合法婚生子,伊麗沙白就不是,以前國王急着娶安.葆琳,便把瑪麗的母親亞拉岡.凱撒琳公主休掉,還宣稱過去二十年的婚姻不算數。如果他同凱撒琳的婚姻為合法的,則他娶安.葆琳就違法了,安.葆琳的孩子伊麗沙白,也就成了個私生子——這種邏輯很簡單。我傢因為是葆琳傢的親戚,而且為了本身前途起見,當然必須相信國王的第一次婚姻不算數。可是,父親一嚮很明理,所以我猜想他要堅信伊麗沙白的合法地位是不無睏難的。
他對母親說諾森伯蘭公爵一定是想立珍. 格雷為女王。因為她是亨利八世姐姐的孫女,王位當然也有她的份,可是人民必定不會接受的,何況天主教派勢力強大,一定專為瑪麗撐腰。難怪愛德華國王的病會讓父親那麽擔憂了。
不過,父親也不贊同諾森伯蘭公爵。他既娶了葆琳傢族的人,如何能不偏襢伊麗沙白公主?而且伊麗沙白是國王的女兒,當然比珍. 格雷還有優先權。不幸的是殺出這麽個程咬金,那位西班牙公主的女兒瑪麗,國王的長女,頑硬的舊教徒。
那些日子,真是戰戰兢兢。諾森伯蘭公爵在珍. 格雷身上下了一切睹註,把她娶回傢門,與他兒子基爾福.杜雷完婚。
這便是愛德華王朝末期的政況。那時我十二歲。我們幾個姐妹都喜歡僕人聊天,特別是有關我們那位出類拔萃的表親伊麗沙白的事。謠傳中的她,與母親的描述大不相同,她不再是希臘拉丁文的學究,也不再是她那幾位呆頭呆腦、好吃懶做的諾裏斯親戚的模範了。
亨利八世再婚之後,伊麗沙白被送去和她的繼母凱撒琳. 巴爾同住,就在卻爾西區的孀宮裏。凱撒琳.巴爾另嫁給湯瑪斯.西慕爾,正是全國最英俊惹眼的男士之一。
“據說,”一位僕人告訴我們:“他對伊麗沙白公主有點意思。”
我對這些“據說”往往興致盎然。這些“話”當然多半是臆測之辭,也許該置之不顧的,可是我總以為那裏邊不無幾分真相。無論如何,有人說孀宮那邊的進展相當刺激,伊麗沙白同她繼母的丈夫之間有曖昧,這實在有損她的身份和聲譽。據說他趁她睡覺時潛入她的臥室,她又笑又嚷地逃開,那種叫嚷,不無挑逗的意味。有一次伊麗沙白穿着一襲新的絲袍在花園中漫步,他因妻子的驅策,竟拿起剪子,戲弄地將她的袍子剪碎。
“可憐的的凱撒琳. 巴爾!”有人這麽說。她可知道這種遊戲的含意嗎?她當然知道,然而,為了使這一切顯得高尚,她自己也加入了。
我喜歡想象老學究似的伊麗沙白在閨中被追逐或袍子被撕成片片的情景。那個風流的西慕爾眼泛星光嚮她調情,而那位身懷六甲的妻子,衹能在一旁裝着沒事,仿佛那是傢常小事一般。
後來,凱撒琳. 巴爾終於撞見她那多情種的丈夫在吻那位小公主,神態不象長輩對待小侄女的樣子,她也無法裝蒜了。結果,伊麗沙白衹得離開孀宮。醜聞自然也隨之興起,有人就謠傳她産下一個漂亮的女嬰,正是湯瑪士.西慕爾的女兒。
宮廷方面,堅决否認這個謠傳。的確,那也是太過離譜了。然而對我們這些女孩子而言,這個“模範生”伊麗沙白居然有此緋聞,真是太有意思了。
隨後不久,湯瑪斯為了遂行其政治野心,暗中密謀,卻因事變被提審而葬送生命。同時,小國王的健康情形也每況愈下。杜雷誘使這垂死的小男孩立遺囑,要他略過瑪麗和伊麗沙白,而提名珍.格雷為王位繼承人。此時,她已經嫁給基爾福.杜雷。以後的日子裏,我也常想到這一點。如果她嫁的是基爾福的哥哥羅勃,公爵的企圖就可能很容易得逞。不過,羅勃在十七歲時就幹了一件傻事,娶了約翰. 羅莎特的女兒為妻。但話又說回來,他這麽做可能也是因為他預測他未來的演變所致。當然,他立刻對他生厭了,不過這是題外話。每次我想到這些,就不由得心跳。若非羅勃那件婚事,我跟伊麗沙白的命運就絶不是今天這個樣子了。羅勃當然比基爾福要強得多了,後者既軟弱,長得也不怎麽樣,而羅勃在年輕時候,就已經相當出衆了。天曉得他日後立刻成了宮廷中最燦亮的一顆星星,女王座旁炙手可熱的人物,且終生如此。命運女神就如女王一樣,對羅勃十分垂青,倒黴的是他弟弟基爾福,做了苦命的珍.格雷的丈夫。
如衆所知,小國王一死,諾森伯蘭就立珍為女王。這可憐蟲!在位不過幾天,就被瑪麗的支持者給推翻了。
父親並沒參加這場爭奪戰。他怎麽行?瑪麗的登基,不管合不合法,都會帶給他災難。然而他又不能支持新教的珍。照他看來,她沒這份權利。他最願擁戴的倒有一個,而且也衹有一個。所以,他作了明智的决擇,離開宮廷,誰也不偏襢。
珍的短命王朝氣數快盡時,她、基爾福,以及公爵和羅勃都逃到鐘塔上避難。這時候,父親把我們統統召集到大廳,告訴我們英國已成為是非之地,留下來不安全,新教教徒尤其不好過,伊麗沙白公主的地位岌岌可危,而且,既然大傢都知道我們是她的親戚,我們還是離開英國,走為上策。幾天後,我們舉傢遷往德國。
我們在德國呆了五年,我由兒童長成一位女郎,漸漸意識到生活上動蕩和不滿的一面。異國流亡的滋味實在不好受,我們都深有同感,父母親尤其是,不過他們仿佛在宗教中尋得安慰。如果說父親先前已有新教的傾嚮,那麽他在德國的流亡期間,可以說就成了新教最忠實的信徒之一。英國方面傳來的消息是造他篤信的主因,瑪麗女王與西班牙菲力蒲國王聯姻,更令他跌入絶望的深淵。
“現在,”他說:“英國那邊將會有一番大搜查了。”
幸虧事態並沒有那麽嚴重。
“還有一件事,”他慣於對我們發表高論。現在他沒有宮廷的事務好忙,我們自然比以前還常見到他。“人民對女王如果不滿,就會轉嚮伊麗沙白,不過最怕的是瑪麗懷了孕。”
於是我們禱告她不娠,一想她也熱切地祈求相反的結果,我就覺得可笑。
“我懷疑老天爺會幫助哪一邊。”我戲謔地告訴塞西麗亞:“聽說瑪麗非常虔誠,不過父親也是。我懷疑上旁會偏襢誰,到底是天主教或基督教?”
幾個姐妹中我說這麽說,都嚇了一跳,母親也是。
父親就常警告我說:“蕾蒂絲,小心你的舌頭。”
我纔不管呢!我對我的嘴上功夫深感得意,我相信這對別人不無影響。這種功夫有一種特技,就象我那柔細姣好的容貌一樣,能使我在衆女之間顯得特別突出,特別迷人。
瑪麗登基後,特別大示寬仁,儘管如此,父親還是常慶幸自己的明智,能適時離英。瑪麗釋放了珍. 格雷的父親沙福剋公爵,甚至連諾森伯蘭公爵的敕死令,她都不願簽署。若不是韋艾特的叛變,她可能還會放過珍. 格雷,因為她深知這個女孩並不垂涎王冠。
韋艾特謀叛不遂的消息一傳來,我們全家都悶悶不樂,因為伊麗沙白似乎也受到牽連。
“看樣子完了,”父親呻吟地說:“到現在,她還逃不過那些壞心眼的人,可是這一次她怎能這麽做?”
他不瞭解她。她儘管年輕,卻深諳死裏逃生的技巧。以前同西慕爾戲鬧,因為他被送上斷頭臺而罷休,這讓她得到不少教訓。一有人指她叛逆,她立刻就露出極靈的本色,連法官都招架不住。她以外交辭令娓娓說明,將別人的控訴一一駁倒,結果大傢都拿她沒辦法。
韋艾特死於斧刑,伊麗沙白幸免了。她和羅勃. 杜雷暫被關在倫敦塔中。那時候,他們之間産生了什麽關係,我以後就知道了。後來,我們聽說她好幾個月後纔被釋放出來,而被帶到理查蒙,就在那異母姐姐瑪麗女王御前,聆聽她將被嫁給法國沙佛伊公爵之子伊瑪努耳.斐理伯的計劃。
“他們想把她嫁出英國,”父親叫着:“這動機很明顯,真是天曉得。”
年輕的公主精明如故,她辭謝了這件婚事,並以相當的蠻勇告訴她姐姐說她不能結婚。伊麗沙白一嚮懂得分寸,她那如簧之舌似乎說動了瑪麗,結果女王竟相信她討厭同任何男人結婚。
後來,她在瑪麗的心腹亨利. 旦丁菲爾爵士的陪同下,被遣往烏德斯多特城,諾裏斯一傢人稍稍鬆了口氣,尤其當女王身體虛弱的謠言一再傳來時,我們更是稱慶不已。
隨後,海峽彼岸又傳來惡耗,當權者正猛力迫害新教徒。柯蘭摩、瑞雷和拉提摩,以及其他三百名犧牲者都被綁上火刑柱給活活燒死。據說史密斯菲城大火的煙就象一大捲黑幕籠罩倫敦。
我們一致額首稱慶,為父親的智慧而鼓掌。要是我們還留在英國,那麽我們的命運,不用猜也知道。
維持不了多久的,父親這麽說,人民已經厭倦了死亡和酷刑,隨時都可能揭竿而起的。儘管這樣,瑪麗懷孕的消息一傳出,我們還是絶望了。不過隔沒多久,女王的希望就落空了。父親興奮得一直贊美上帝。瑪麗真可憐,在病中,又那麽渴望有個小孩,結果把自己生病的癥狀想成是害喜的徵兆!
可是我們這些人對她毫不同情,不僅如此,還希望她快死掉。
我很記得那多霧的十一月天,信差帶來了消息,正是我們期待已久的日子。
那時我十七歲,我從沒看見父親那樣興奮過。
在大廳中他叫道:“多快活!瑪麗女王死了!根據民意伊麗沙白被立為英國女王!伊麗沙白女王萬歲!”
我們齊齊下跪,感謝上帝。不久,我們急急整裝,歸國去也。
——安東尼·諾艾耶,法國大使,評伊麗沙白
在韋艾特叛變中一次“僥幸得病”的例子。
我出生於一五四一年,恰在伊麗沙白的母親被處决後的五年。伊麗沙白時年八歲。那年,國王又娶了我親族中的一個女孩,凱撒琳. 郝華德。可憐得很,第二年她遭到同樣的命運,國王一聲令下,她被砍頭了。
我領洗時的教名與外婆相同,就叫蕾提蒂亞。我傢是個大家庭,有七男四女,雙親既慈愛,又嚴厲,不過這衹是為了我們着想,父母就常這樣提醒我們。
我童年時是在羅德莊園度過的。這個莊園,為國王所封賜,那時恰是我出生前三年。不過國王一垂涎任何鄉間宅第,往往會視為己有,罕普頓宮就是皇室貪婪的顯例。所以,他能封給傢父這一項産業,倒也是令人欣慰的事。
傢父時常離傢在外,奔忙於朝廷的事務,傢母則很少入宮,很可能是傢母與亨利國王的第三任妻子安.葆琳關係過於親切,會勾起國王不愉快的回憶。安.葆琳既然已遭到處决,她的族人自然不可能受到歡迎,因此,我們的日子過的很平靜。童年時代,我倒是很滿足,然而一長大就變得執拗不堪,巴不得快快逃離這平淡的生活。
課室中的功課對我而言,既沉悶又冗長。鉛製的窗欞、靠邊的座椅、還有長長的書桌,供我們做那苦不堪言的功課。母親常到課室來,查看我們同家庭教師的上課情況。她會檢查我們的課本。如果她聽說我們狀態糟糕或莫不關心,便會把我們召集到日光浴室;在那裏,我們得拿起針綫,聽她演說,她會嘮叨得說教育對我們這種階段的人有多麽重要。男孩子不必到課室上課,依照當時風俗,他們必須到優秀傢族去接受陶煉,然後再到牛津或劍橋去。亨利已經離傢了;其他如威廉、愛德華、羅勃、理查和法蘭西斯都還太小;至於湯瑪斯,則還是個嬰兒。
就在這幾次演說中,我和幾位姐妹:塞西麗亞、凱瑟琳和安,都認識了伊麗沙白。“她是我第一個表妹。”母親驕傲得解釋着,她旋又說我們都該嚮伊麗沙白看齊。她五歲時,已儼然象個拉丁學者,希臘語說得跟英語一樣好,此外,法語和意大利語也十分流利。這跟她那些甥女多不一樣!她們上課時,光會東張西望,毫不用功,那位好教師衹得嚮她們的母親訴苦。
當下我衝口而出:“看樣子,伊麗沙白很蠢。我敢說她如果懂拉丁文和那麽多語言,那麽別的事情,她一定不知道。”
“我禁止你再用這種口氣說伊麗沙白公主,”母親叫着:“你知道她是誰嗎?”
“她是公主,你已經提了好多次了。”
“你難道不曉得那是什麽意思嗎?她有皇傢血統。以後,她並非不可能登上王位。”
母親很容易忘記我們到日光浴室來的目的,她談起她的童年往事,我們都津津有味聽着,對我們女孩子而言,這畢竟遠比我們上課要專心的演講要動聽的多。
那時我們多年輕,多天真。我開始留意周遭時,必定已經六歲了,那時,恰是老國王在位的最後幾年。
母親並不談當前的時局,因為那可能招致危險。她衹提及過去在何佛的光輝時代,那時她還很幼小,被攜往城堡拜見祖父母。那段日子,正是葆琳一傢的輝煌時期:傢中出了一位王後。
“我見過她一、兩次,”母親說:“但我忘不了她。那時她帶有幾分狂氣。生了伊麗沙白後,就死命的想要一個兒子。那時,衹有生個男孩來繼承王位,纔救得了她。我的表哥喬治也在何佛”她的聲調有些傷感,我們並不強要她講喬治舅舅的故事。根據經驗,我們知道這種要求衹會打斷她的回憶,令她想起是在對一群少不更事的兒童講些無法瞭解的事。後來,我們纔知道那位喬治表哥和他的妹妹一起被處决了,罪名是近親通姦。這當然是捏造的,國王衹不過想擺脫安.葆琳,另娶珍.西慕爾罷了。
我常告訴塞西麗亞說,生長在這種傢族中,實在很夠刺激。育嬰室中,我們泰然接受死亡,兒童也不把死亡當回事。每次看族人畫像,常聽說:“這位被砍了頭。他和國王意見不合。”
然而在日光浴室裏,母親的描述,使得何佛的一切都生活在我們的眼前:護城河、吊閘、中庭、大廳,還有長長的書廊。母親經常唱些宮中遊吟詩人所唱的歌,當她手抱琵琶,輕攏慢捻之際,眼神常徐徐生輝,回想葆琳傢族悠忽的光輝時日。
如今,外高祖父湯瑪斯. 葆琳就葬在何佛的教堂墓地裏,外婆瑪麗倒不時來看我們。我們都喜歡這位外婆。有時,我們很難想象她一度曾為老國王的情婦。她並不特別漂亮,可卻具有我前面提過的某種特質,並也遺傳了給我,我很為此慶幸,因為這會帶予我許多我想要的東西。這種特質很難解釋,衹可說那是一種能力,為異性難以對抗。在外婆,它顯得溫柔,易於折服;在我身上則不然,我工於心計,精打細算。
後來,我們知道了那令人心酸的五月天。就在格林威治的騎射賽會上,安. 葆琳同她哥哥和幾位朋友被帶往鐘塔,然後被判刑處决。我們也知道國王隨後娶了珍.西慕爾。後來,國王唯一合法兒子愛德華誕生了。他在一五四七年登基,成為國王。
可憐的珍.西慕爾分娩時死了,沒福享受她的戰果。然而那小王子保住了小命,成為國王的寄托。隨後,國王又娶了安. 剋蕾芙,這次婚約很快就解除了。再來則是那位倒黴的凱瑟林.郝華德。逃過黴運的衹有最後一任妻子,凱瑟林.巴爾。不過據說若不是因為國王年老力衰,對女人沒法再多挑剔,恐也難逃噩運;另一方面,也虧得她一直是個好看護,把纏綿病榻的國王照顧得無微不至,否則,下場八成也同凱瑟林.郝華德一樣。
新王登基後,我們進入了愛德華六世的統治時代,年僅十歲。我記得父親回到羅德菲爾.格蕾的莊園中,對政權的轉移十分滿意。新國王的舅舅愛德華.西慕爾,被立為攝政王,封號是山姆塞公爵。這位全權在握的紳士是位新教徒,他將把新的信仰灌輸給他年輕的外甥。
父親愈來愈傾嚮新教了。他對母親說:國王第一位妻子所生的大女兒瑪麗信舊教,如果她登上王位,將是英國最大的災難,也可能纍及諾裏斯傢族(即我傢)的人。
“要是那樣,”父親預言:“絞刑架上就會沾滿許多好人的血跡,遍及西班牙的恐怖審訊也將蔓延到我國。所以,謝謝上天賜給我們這位國王。”
接着,我們便跪下來祈禱。這習俗,我們總覺得我傢遵行的近乎過分,父親便謝謝上天垂顧英國,懇請繼續照拂我國。
日子就這樣過了幾年,我們的生活,也如同上流階層,繼續讀書,求學。女孩也該有良好的教育,在這還得學琵琶和大提琴,宮廷中一有新的舞步出現,我們就得學會。父母親要我們隨時準備好,免得突然奉召進宮而措手不及。
我們常在畫廊中吟唱抒情詩,或者彈奏樂器。我們多半在十一點整在主廳用餐,如有訪客,便在餐桌旁直坐到下午三點,傾聽那些令我們着迷的話題。因為愛德華在位期間,正是我迅速成長的時候,莊園之外的一切,都吸引我。晚餐則在六點,而且總是豐盛,每個人的心情也有幾分興奮,因為我們從不知道哪個不速之客會突然光臨。象我們這種家庭,通常門戶洞開,因為父親不希望別人認為我們小氣。餐桌上,總是大塊大塊的牛羊肉,以及各種肉餅,配上園裏摘來的香料,鹿肉和魚肉則調着醬汁,此外,還有蜜餞、杏仁餅、薑汁面包、和糖心面包,蠶豆,若有剩菜殘羹,往往有僕人解决。
聖誕節,有許多慶祝活動,我們都穿上新衣,以演戲自娛。到了第十二夜,我們便在大蛋糕中比賽尋寶。那些日子裏,我們天真的以為日子會永遠這樣過下去。
當然,如果我們夠聰明,便會看出隱憂的。父母親就看得出,因此父親纔常常顯得很嚴肅。國王身體很弱,萬一他有什麽變故,王位一定歸給那位瑪麗無疑,如此一來,就大事不妙了。懼怕的人還不衹我們一傢,全國最有權勢的約翰. 杜雷看法就和父親一樣。他身為諾森伯蘭公爵,握有大英帝國的實權,要是瑪麗登基礎的話,他就完了。他既不願在監獄中打發餘生,也不想嘗斧刀加頸的滋味,便暗中策劃着。
我聽父母親談過這個問題,很明白他們內心的不安。父親是個奉公守法的人,他雖不無私心,卻不能不接受輿論的觀點,很可能大多數人民會說瑪麗纔是王位真正的繼承人。這種情形很特殊,因為瑪麗若是合法婚生子,伊麗沙白就不是,以前國王急着娶安.葆琳,便把瑪麗的母親亞拉岡.凱撒琳公主休掉,還宣稱過去二十年的婚姻不算數。如果他同凱撒琳的婚姻為合法的,則他娶安.葆琳就違法了,安.葆琳的孩子伊麗沙白,也就成了個私生子——這種邏輯很簡單。我傢因為是葆琳傢的親戚,而且為了本身前途起見,當然必須相信國王的第一次婚姻不算數。可是,父親一嚮很明理,所以我猜想他要堅信伊麗沙白的合法地位是不無睏難的。
他對母親說諾森伯蘭公爵一定是想立珍. 格雷為女王。因為她是亨利八世姐姐的孫女,王位當然也有她的份,可是人民必定不會接受的,何況天主教派勢力強大,一定專為瑪麗撐腰。難怪愛德華國王的病會讓父親那麽擔憂了。
不過,父親也不贊同諾森伯蘭公爵。他既娶了葆琳傢族的人,如何能不偏襢伊麗沙白公主?而且伊麗沙白是國王的女兒,當然比珍. 格雷還有優先權。不幸的是殺出這麽個程咬金,那位西班牙公主的女兒瑪麗,國王的長女,頑硬的舊教徒。
那些日子,真是戰戰兢兢。諾森伯蘭公爵在珍. 格雷身上下了一切睹註,把她娶回傢門,與他兒子基爾福.杜雷完婚。
這便是愛德華王朝末期的政況。那時我十二歲。我們幾個姐妹都喜歡僕人聊天,特別是有關我們那位出類拔萃的表親伊麗沙白的事。謠傳中的她,與母親的描述大不相同,她不再是希臘拉丁文的學究,也不再是她那幾位呆頭呆腦、好吃懶做的諾裏斯親戚的模範了。
亨利八世再婚之後,伊麗沙白被送去和她的繼母凱撒琳. 巴爾同住,就在卻爾西區的孀宮裏。凱撒琳.巴爾另嫁給湯瑪斯.西慕爾,正是全國最英俊惹眼的男士之一。
“據說,”一位僕人告訴我們:“他對伊麗沙白公主有點意思。”
我對這些“據說”往往興致盎然。這些“話”當然多半是臆測之辭,也許該置之不顧的,可是我總以為那裏邊不無幾分真相。無論如何,有人說孀宮那邊的進展相當刺激,伊麗沙白同她繼母的丈夫之間有曖昧,這實在有損她的身份和聲譽。據說他趁她睡覺時潛入她的臥室,她又笑又嚷地逃開,那種叫嚷,不無挑逗的意味。有一次伊麗沙白穿着一襲新的絲袍在花園中漫步,他因妻子的驅策,竟拿起剪子,戲弄地將她的袍子剪碎。
“可憐的的凱撒琳. 巴爾!”有人這麽說。她可知道這種遊戲的含意嗎?她當然知道,然而,為了使這一切顯得高尚,她自己也加入了。
我喜歡想象老學究似的伊麗沙白在閨中被追逐或袍子被撕成片片的情景。那個風流的西慕爾眼泛星光嚮她調情,而那位身懷六甲的妻子,衹能在一旁裝着沒事,仿佛那是傢常小事一般。
後來,凱撒琳. 巴爾終於撞見她那多情種的丈夫在吻那位小公主,神態不象長輩對待小侄女的樣子,她也無法裝蒜了。結果,伊麗沙白衹得離開孀宮。醜聞自然也隨之興起,有人就謠傳她産下一個漂亮的女嬰,正是湯瑪士.西慕爾的女兒。
宮廷方面,堅决否認這個謠傳。的確,那也是太過離譜了。然而對我們這些女孩子而言,這個“模範生”伊麗沙白居然有此緋聞,真是太有意思了。
隨後不久,湯瑪斯為了遂行其政治野心,暗中密謀,卻因事變被提審而葬送生命。同時,小國王的健康情形也每況愈下。杜雷誘使這垂死的小男孩立遺囑,要他略過瑪麗和伊麗沙白,而提名珍.格雷為王位繼承人。此時,她已經嫁給基爾福.杜雷。以後的日子裏,我也常想到這一點。如果她嫁的是基爾福的哥哥羅勃,公爵的企圖就可能很容易得逞。不過,羅勃在十七歲時就幹了一件傻事,娶了約翰. 羅莎特的女兒為妻。但話又說回來,他這麽做可能也是因為他預測他未來的演變所致。當然,他立刻對他生厭了,不過這是題外話。每次我想到這些,就不由得心跳。若非羅勃那件婚事,我跟伊麗沙白的命運就絶不是今天這個樣子了。羅勃當然比基爾福要強得多了,後者既軟弱,長得也不怎麽樣,而羅勃在年輕時候,就已經相當出衆了。天曉得他日後立刻成了宮廷中最燦亮的一顆星星,女王座旁炙手可熱的人物,且終生如此。命運女神就如女王一樣,對羅勃十分垂青,倒黴的是他弟弟基爾福,做了苦命的珍.格雷的丈夫。
如衆所知,小國王一死,諾森伯蘭就立珍為女王。這可憐蟲!在位不過幾天,就被瑪麗的支持者給推翻了。
父親並沒參加這場爭奪戰。他怎麽行?瑪麗的登基,不管合不合法,都會帶給他災難。然而他又不能支持新教的珍。照他看來,她沒這份權利。他最願擁戴的倒有一個,而且也衹有一個。所以,他作了明智的决擇,離開宮廷,誰也不偏襢。
珍的短命王朝氣數快盡時,她、基爾福,以及公爵和羅勃都逃到鐘塔上避難。這時候,父親把我們統統召集到大廳,告訴我們英國已成為是非之地,留下來不安全,新教教徒尤其不好過,伊麗沙白公主的地位岌岌可危,而且,既然大傢都知道我們是她的親戚,我們還是離開英國,走為上策。幾天後,我們舉傢遷往德國。
我們在德國呆了五年,我由兒童長成一位女郎,漸漸意識到生活上動蕩和不滿的一面。異國流亡的滋味實在不好受,我們都深有同感,父母親尤其是,不過他們仿佛在宗教中尋得安慰。如果說父親先前已有新教的傾嚮,那麽他在德國的流亡期間,可以說就成了新教最忠實的信徒之一。英國方面傳來的消息是造他篤信的主因,瑪麗女王與西班牙菲力蒲國王聯姻,更令他跌入絶望的深淵。
“現在,”他說:“英國那邊將會有一番大搜查了。”
幸虧事態並沒有那麽嚴重。
“還有一件事,”他慣於對我們發表高論。現在他沒有宮廷的事務好忙,我們自然比以前還常見到他。“人民對女王如果不滿,就會轉嚮伊麗沙白,不過最怕的是瑪麗懷了孕。”
於是我們禱告她不娠,一想她也熱切地祈求相反的結果,我就覺得可笑。
“我懷疑老天爺會幫助哪一邊。”我戲謔地告訴塞西麗亞:“聽說瑪麗非常虔誠,不過父親也是。我懷疑上旁會偏襢誰,到底是天主教或基督教?”
幾個姐妹中我說這麽說,都嚇了一跳,母親也是。
父親就常警告我說:“蕾蒂絲,小心你的舌頭。”
我纔不管呢!我對我的嘴上功夫深感得意,我相信這對別人不無影響。這種功夫有一種特技,就象我那柔細姣好的容貌一樣,能使我在衆女之間顯得特別突出,特別迷人。
瑪麗登基後,特別大示寬仁,儘管如此,父親還是常慶幸自己的明智,能適時離英。瑪麗釋放了珍. 格雷的父親沙福剋公爵,甚至連諾森伯蘭公爵的敕死令,她都不願簽署。若不是韋艾特的叛變,她可能還會放過珍. 格雷,因為她深知這個女孩並不垂涎王冠。
韋艾特謀叛不遂的消息一傳來,我們全家都悶悶不樂,因為伊麗沙白似乎也受到牽連。
“看樣子完了,”父親呻吟地說:“到現在,她還逃不過那些壞心眼的人,可是這一次她怎能這麽做?”
他不瞭解她。她儘管年輕,卻深諳死裏逃生的技巧。以前同西慕爾戲鬧,因為他被送上斷頭臺而罷休,這讓她得到不少教訓。一有人指她叛逆,她立刻就露出極靈的本色,連法官都招架不住。她以外交辭令娓娓說明,將別人的控訴一一駁倒,結果大傢都拿她沒辦法。
韋艾特死於斧刑,伊麗沙白幸免了。她和羅勃. 杜雷暫被關在倫敦塔中。那時候,他們之間産生了什麽關係,我以後就知道了。後來,我們聽說她好幾個月後纔被釋放出來,而被帶到理查蒙,就在那異母姐姐瑪麗女王御前,聆聽她將被嫁給法國沙佛伊公爵之子伊瑪努耳.斐理伯的計劃。
“他們想把她嫁出英國,”父親叫着:“這動機很明顯,真是天曉得。”
年輕的公主精明如故,她辭謝了這件婚事,並以相當的蠻勇告訴她姐姐說她不能結婚。伊麗沙白一嚮懂得分寸,她那如簧之舌似乎說動了瑪麗,結果女王竟相信她討厭同任何男人結婚。
後來,她在瑪麗的心腹亨利. 旦丁菲爾爵士的陪同下,被遣往烏德斯多特城,諾裏斯一傢人稍稍鬆了口氣,尤其當女王身體虛弱的謠言一再傳來時,我們更是稱慶不已。
隨後,海峽彼岸又傳來惡耗,當權者正猛力迫害新教徒。柯蘭摩、瑞雷和拉提摩,以及其他三百名犧牲者都被綁上火刑柱給活活燒死。據說史密斯菲城大火的煙就象一大捲黑幕籠罩倫敦。
我們一致額首稱慶,為父親的智慧而鼓掌。要是我們還留在英國,那麽我們的命運,不用猜也知道。
維持不了多久的,父親這麽說,人民已經厭倦了死亡和酷刑,隨時都可能揭竿而起的。儘管這樣,瑪麗懷孕的消息一傳出,我們還是絶望了。不過隔沒多久,女王的希望就落空了。父親興奮得一直贊美上帝。瑪麗真可憐,在病中,又那麽渴望有個小孩,結果把自己生病的癥狀想成是害喜的徵兆!
可是我們這些人對她毫不同情,不僅如此,還希望她快死掉。
我很記得那多霧的十一月天,信差帶來了消息,正是我們期待已久的日子。
那時我十七歲,我從沒看見父親那樣興奮過。
在大廳中他叫道:“多快活!瑪麗女王死了!根據民意伊麗沙白被立為英國女王!伊麗沙白女王萬歲!”
我們齊齊下跪,感謝上帝。不久,我們急急整裝,歸國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