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6月
“奧利弗,你有病呢。”
“你說我什麽?”
“我說你病得還不輕呢。”
這個診斷倒嚇了我一跳,一本正經告訴我的這位大醫學家,敢情是這麽一大把年紀纔當起醫生來的。說實在的,一直到昨天我還衹當他就是一個專做糕點的大師傅呢。他名叫菲利普·卡維纍裏。他的女兒詹尼,原本是我的妻子。後來詹尼去世,撇下了我們兩個,還留下了一段叮囑,要我們相互扶持相互照看。因此我們就每個月過訪一次:要就是我上剋蘭斯頓去看他,兩個人一起玩玩保齡球,痛痛快快喝兩杯,吃吃異國風味的匹薩餅;要就是他來紐約跟我相敘一番,各種各樣的消遣我們也一樣玩得盡興。可是今天他一下火車,卻沒有照例說幾句親見的粗話作為見面的招呼,而是大着嗓門對我嚷嚷:
“奧利弗,你有病呢。”
“真的,菲利普?你醫道高明,那倒要請問,我到底是哪兒出了毛病?”
“你沒有個老婆哪。”
他也沒有再細說,就一轉身,提着他的人造革旅行包,往出口處走去。
在一派晨光的照耀下,紐約這個玻璃加鋼的世界看去倒也似乎不是那麽討厭了。因此我們倆一拍即合,决定步行,到我那個“光棍窩”(我就愛把我現在的傢戲稱為“光棍窩”)要過足足二十條馬路呢。順着公園大道走到四十七號街,菲爾轉過臉來問我:“你晚上都怎麽過的?”
“哎呀,忙着哪,”我答道。
“哦,忙得很?那可好。都跟誰作伴呢?”
“夜半突擊隊。”
“夜半突擊隊是幹什麽的——是街頭黨,還是搖滾幫?”
“都不是。是我們幾個律師自願利用業餘時間到哈萊姆①去盡點義務。”
①紐約的黑人聚居區。
“一星期去幾個晚上?”
“三個,”我說。
又不作聲了,兩個人慢慢走啊走的,離鬧市區漸漸遠了。
順着公園大道走到五十三號街,菲爾又一次打破了沉默。“那不是還有四個晚上閑着嗎?”
“事務所裏還有好些事情得帶到傢裏加加班。”
“喔,那倒也是。該加班還是得加班。”我承辦的案子涉及的都是時下許多熱點問題(例如徵兵問題),我案子辦得這樣認真,菲爾聽了卻好像連心都沒有動一動。因此我衹好再稍微點一點,讓他知道知道我這些案子有多重要了。
“我還經常要到華盛頓去。下個月就要去出庭辯護,有件案子事關憲法修正案第一條①。案子裏的這位中學教師……”
①美國憲法的前十條修正案通稱“人權法案”。修正案第一條涉及的是信仰自由、言論自由和出版自由。
“啊,為教師辯護,那是好事,”菲利普說。然後又像順着話頭漫不經心似的添上了一句:“華盛頓的姑娘好不好?”
“這倒不瞭解。”我聳聳肩膀,衹管走我的路。
順着公園大道走到六十一號街,菲爾·卡維纍裏卻站住了,盯着我的眼睛直瞅。
“你到底要到什麽時候纔打算把你的車重新開得歡蹦活跳?”
“事過未久,哪兒能啊,”我說。心裏卻想:偉大的哲人說過“時間可以愈合創傷”,可就是忘了交代清楚這時間到底需要多久。
“兩年啦,”菲利普·卡維纍裏說道。
我馬上糾正他:“纔十八個月哪。”
“啊,對,不過……”他嘴上應着,可是嗓音沙啞了,漸漸低得聽不見了。可見他也至今還感覺到那個十二月的鼕日的寒意——這可是纔……纔十八個月前的事啊。
到傢還得過好幾條馬路,我不想讓這凄涼的氣氛再凄涼下去,於是就把我那新的住處大大吹噓了一番。在上次他來過紐約以後,我搬了傢,另租了一座公寓住。
到了:“這就是你的新傢?”
菲爾揚起了半邊的眉毛,四下一打量。屋裏收拾得整整齊齊,幹幹淨淨。那天早上我特地請了個打雜的女工來打掃過了。
“你這住處叫什麽式啊?”他問我。“該叫時派破窩棚式吧?”
“什麽話呢,”我說。“我反正簡簡單單的也就過得去了。”
“我看也是。在我們剋蘭斯頓連一般的耗子窩都有這樣的水平。有的還要講究多了。這些書都是幹什麽的?”
“都是法律參考書,菲爾。”
“得,得,”他說。“那你平日究竟作些什麽消遣呢——就摸摸這些皮封面當作玩兒?”
我想,這要是作為一件幹預隱私案提起訴訟的話,我一定可以庭辯勝訴。
“我說,菲利普,我一個人在傢裏做些什麽,那可是我自己的事。”
“誰又說不是啦?可今兒晚上你不是一個人呀。你和我還得去交際場上露露面呢。”
“去什麽?”
“我特地買了這麽件花哨的上裝,可不是穿着去看一場蹩腳電影的——啊,對了,你對我這件新衣服還沒有誇過一句呢。我特地把頭髮理得這麽精光滑溜的,也不是光為了要討你贊一聲漂亮。你我得去走動走動,快活快活。得去結識一些新朋友……”
“什麽樣的新朋友?”
“女的唄。來吧來吧,好好打扮打扮。”
“我可想去看電影,菲爾。”
“得了,看什麽鬼電影!嗨,你聽我說,我知道你是不得個諾貝爾苦行奬决不罷休的,可我不許你這樣過下去。聽見沒有?我不許你這樣過下去!”
他簡直是放開了嗓門在申斥我了。
“奧利弗呀,”菲利普·卡維纍裏一下卻又變成個耶穌會①的神父了,“我是來拯救你的靈魂的,我是見你危險特來救你的命的。你要聽我的話。你聽不聽啊?”
①天主教的一個修會。
“我聽,菲利普神父。那麽請明明白白告訴我,我到底該怎麽辦好呢?”
“該結婚哪,奧利弗。”
“奧利弗,你有病呢。”
“你說我什麽?”
“我說你病得還不輕呢。”
這個診斷倒嚇了我一跳,一本正經告訴我的這位大醫學家,敢情是這麽一大把年紀纔當起醫生來的。說實在的,一直到昨天我還衹當他就是一個專做糕點的大師傅呢。他名叫菲利普·卡維纍裏。他的女兒詹尼,原本是我的妻子。後來詹尼去世,撇下了我們兩個,還留下了一段叮囑,要我們相互扶持相互照看。因此我們就每個月過訪一次:要就是我上剋蘭斯頓去看他,兩個人一起玩玩保齡球,痛痛快快喝兩杯,吃吃異國風味的匹薩餅;要就是他來紐約跟我相敘一番,各種各樣的消遣我們也一樣玩得盡興。可是今天他一下火車,卻沒有照例說幾句親見的粗話作為見面的招呼,而是大着嗓門對我嚷嚷:
“奧利弗,你有病呢。”
“真的,菲利普?你醫道高明,那倒要請問,我到底是哪兒出了毛病?”
“你沒有個老婆哪。”
他也沒有再細說,就一轉身,提着他的人造革旅行包,往出口處走去。
在一派晨光的照耀下,紐約這個玻璃加鋼的世界看去倒也似乎不是那麽討厭了。因此我們倆一拍即合,决定步行,到我那個“光棍窩”(我就愛把我現在的傢戲稱為“光棍窩”)要過足足二十條馬路呢。順着公園大道走到四十七號街,菲爾轉過臉來問我:“你晚上都怎麽過的?”
“哎呀,忙着哪,”我答道。
“哦,忙得很?那可好。都跟誰作伴呢?”
“夜半突擊隊。”
“夜半突擊隊是幹什麽的——是街頭黨,還是搖滾幫?”
“都不是。是我們幾個律師自願利用業餘時間到哈萊姆①去盡點義務。”
①紐約的黑人聚居區。
“一星期去幾個晚上?”
“三個,”我說。
又不作聲了,兩個人慢慢走啊走的,離鬧市區漸漸遠了。
順着公園大道走到五十三號街,菲爾又一次打破了沉默。“那不是還有四個晚上閑着嗎?”
“事務所裏還有好些事情得帶到傢裏加加班。”
“喔,那倒也是。該加班還是得加班。”我承辦的案子涉及的都是時下許多熱點問題(例如徵兵問題),我案子辦得這樣認真,菲爾聽了卻好像連心都沒有動一動。因此我衹好再稍微點一點,讓他知道知道我這些案子有多重要了。
“我還經常要到華盛頓去。下個月就要去出庭辯護,有件案子事關憲法修正案第一條①。案子裏的這位中學教師……”
①美國憲法的前十條修正案通稱“人權法案”。修正案第一條涉及的是信仰自由、言論自由和出版自由。
“啊,為教師辯護,那是好事,”菲利普說。然後又像順着話頭漫不經心似的添上了一句:“華盛頓的姑娘好不好?”
“這倒不瞭解。”我聳聳肩膀,衹管走我的路。
順着公園大道走到六十一號街,菲爾·卡維纍裏卻站住了,盯着我的眼睛直瞅。
“你到底要到什麽時候纔打算把你的車重新開得歡蹦活跳?”
“事過未久,哪兒能啊,”我說。心裏卻想:偉大的哲人說過“時間可以愈合創傷”,可就是忘了交代清楚這時間到底需要多久。
“兩年啦,”菲利普·卡維纍裏說道。
我馬上糾正他:“纔十八個月哪。”
“啊,對,不過……”他嘴上應着,可是嗓音沙啞了,漸漸低得聽不見了。可見他也至今還感覺到那個十二月的鼕日的寒意——這可是纔……纔十八個月前的事啊。
到傢還得過好幾條馬路,我不想讓這凄涼的氣氛再凄涼下去,於是就把我那新的住處大大吹噓了一番。在上次他來過紐約以後,我搬了傢,另租了一座公寓住。
到了:“這就是你的新傢?”
菲爾揚起了半邊的眉毛,四下一打量。屋裏收拾得整整齊齊,幹幹淨淨。那天早上我特地請了個打雜的女工來打掃過了。
“你這住處叫什麽式啊?”他問我。“該叫時派破窩棚式吧?”
“什麽話呢,”我說。“我反正簡簡單單的也就過得去了。”
“我看也是。在我們剋蘭斯頓連一般的耗子窩都有這樣的水平。有的還要講究多了。這些書都是幹什麽的?”
“都是法律參考書,菲爾。”
“得,得,”他說。“那你平日究竟作些什麽消遣呢——就摸摸這些皮封面當作玩兒?”
我想,這要是作為一件幹預隱私案提起訴訟的話,我一定可以庭辯勝訴。
“我說,菲利普,我一個人在傢裏做些什麽,那可是我自己的事。”
“誰又說不是啦?可今兒晚上你不是一個人呀。你和我還得去交際場上露露面呢。”
“去什麽?”
“我特地買了這麽件花哨的上裝,可不是穿着去看一場蹩腳電影的——啊,對了,你對我這件新衣服還沒有誇過一句呢。我特地把頭髮理得這麽精光滑溜的,也不是光為了要討你贊一聲漂亮。你我得去走動走動,快活快活。得去結識一些新朋友……”
“什麽樣的新朋友?”
“女的唄。來吧來吧,好好打扮打扮。”
“我可想去看電影,菲爾。”
“得了,看什麽鬼電影!嗨,你聽我說,我知道你是不得個諾貝爾苦行奬决不罷休的,可我不許你這樣過下去。聽見沒有?我不許你這樣過下去!”
他簡直是放開了嗓門在申斥我了。
“奧利弗呀,”菲利普·卡維纍裏一下卻又變成個耶穌會①的神父了,“我是來拯救你的靈魂的,我是見你危險特來救你的命的。你要聽我的話。你聽不聽啊?”
①天主教的一個修會。
“我聽,菲利普神父。那麽請明明白白告訴我,我到底該怎麽辦好呢?”
“該結婚哪,奧利弗。”
我們是在十二月的一天清早把詹尼安葬的。幸而是在清早,因為到下午一場特大的新英格蘭暴風雪襲來,一下子就變出了一個雪壘冰封的世界。
爸爸媽媽問我是不是就跟他們一起搭火車回波士頓去。我盡量做到不失禮數,客客氣氣回絶了。我一再推說菲利普少不了我,沒有了我他要垮下的。其實情況倒是正相反。我這輩子幾曾嘗過人世間的生離死別之痛,連傷心痛哭都還得要菲爾來教我呢。
“可要通通音信啊,”爸爸說。
“好,一定。”我跟他握過了手,又在媽媽面頰上親了親。列車就北去了。
卡維纍裏傢起初並不冷清。親親戚戚都不想把我們兩個就孤零零撂在傢裏。不過他們終於還是一個個都走了——也難怪,大傢都有個家庭,總得回傢去吧。臨走時個個都讓菲爾作出了保證,鋪子要重新開張,生意要做起來。不幹這檔於事又幹什麽呢。他聽了總是點點頭,大概算是表示同意吧。
最後就剩了我們兩個,在屋裏幹坐着。我們根本就不用動一動,因為大傢都沒忘記替我們在廚房裏備了許多吃的,色色齊全,都夠吃上個把月的。
眼前沒有了這些姑媽阿姨、遠近表親,沒有人來分散我的心思了,我感覺到禮儀這一劑麻藥在我身上産生的藥性也漸漸消失了。以前我衹當自己這嘗到的就是傷心滋味。現在纔知道那衹是知覺麻木了而已。痛苦還纔剛剛開始。
“嗨,你也該回紐約去了,”菲爾嘴上雖這麽說,那口氣聽來卻並不是很堅决。我也沒有對他提出“答辯”,其實他的糕點鋪子也不見得就已經開門營業。我衹是說:“不行。除夕夜我在這兒剋蘭斯頓還有個約會。”
“跟誰?”他問。
“跟你呀,”我答道。
“那倒也不錯,”他說,“不過跟你說好——到元旦早上你就回去。”
“OK,”我說。
“OK,”他說。
爸爸媽媽每天晚上都有電話打來。
“沒有,沒有什麽事,巴雷特太太,”菲爾在電話裏總是這樣對媽媽說的。媽媽顯然是在問可有什麽事需要她……幫忙的。
“請別費心,爸爸,沒什麽事,”輪到我,我總是這樣說。“我心領了。”
菲爾讓我看了一些“保密”的照片。當初詹尼下過最嚴格的命令,這些照片是絶對不許讓我看的。
“哎呀,菲爾,我戴着矯齒架的照片可說什麽也不能讓奧利弗看啊!”
“詹尼啊,可那時候你的樣子纔逗人喜愛呢。”
“我現在還要逗人喜愛呢,”她的回答充分表現了她的詹尼性格。隨即又補上了一句:“娃娃時代的照片也一張都不能讓他看啊,菲爾。”
“可這又是為什麽?為什麽不能讓他看?”
“我不想讓奧利弗看到我那個胖娃兒樣。”
她們父女倆的這場快活的舌戰,叫我看得簡直出了神。其實當時我們已經結了婚,我也總不見得會因為她小時候戴過矯齒架,就提出要跟她離婚吧。
“嗨,這屋裏到底誰說了算?”我巴不得他們熱熱鬧鬧把嘴鬥下去,就問菲爾。
“你猜呢?”他笑笑說。結果照相簿沒有打開,就這樣又收了起來。
可今天我們看了。照片還真不少呢。
早期的照片張張都有個顯眼的人物,那就是菲利普的妻子特裏薩·卡維纍裏。
“她真像詹尼。”
“她長得可好了,”菲爾嘆了口氣說。
就在詹尼留下胖娃兒照之後、戴上矯齒架之前,中間看得出有個分野,從此照片裏便再也沒有了特裏薩的身影。
“我真不該讓她晚上開車,”菲爾說話的神氣,好像她出車禍去世還是昨天的事情似的。
“你是怎麽挺過來的呢?”我問。“你怎麽經受得住的?”我這樣問他其實可是為了自己,我想聽聽他是不是有什麽巧方兒可以供我藉鑒,好撫慰撫慰我心靈的創傷。
“誰說我經受得住啦?”菲利普回答說。“不過我好歹膝下還有個小女兒……”
“對,是得要你照看……”
“哪兒呀,是她來照看我呵,”他說。
於是我就聽到了一些故事,在詹尼弗的一生事跡中這些故事原本是歸入“背景材料”一類的。小女兒總是想盡辦法來照應爸爸,來減輕爸爸的悲痛。爸爸衹好聽女兒的,由女兒來做飯。更要命的是,女兒從超市的雜志上一知半解看來了菜譜,學着做出來的菜他還不能不硬着頭皮吃下去。一到星期三晚上,女兒就非要他照老規矩去跟一班老朋友玩上幾盤保齡球不可。總之女兒是千方百計總想使他快活起來。
“你一直沒有再結婚,就是因為這個緣故嗎,菲爾?”
“因為什麽呀?”
“因為詹尼的緣故,是吧?”
“哪兒呀。她倒是老纏着我,要我去找個老伴哩——還替我物色對象、安排約會哩!”
“真的?”
他點了點頭。“我不說瞎話,南起剋蘭斯頓北到波托蓋①,凡是條件相當的意大利裔美國娘們,她全都給我介紹過,我敢說决漏不了一個。”
①羅德艾蘭州東北部的一個城鎮。
“可就是都看不上眼,是不是?”
“倒也不是,有幾位還是挺不錯的,”他說。他這話倒很出乎我的意料。“比如有位裏納爾迪女士,是詹尼念初中時的英語教師……”
“哦?”我應了一聲。
“她就挺不錯。我們來往過一陣子。她如今早嫁了人了。孩子都有了三個了。”
“我看你是根本沒打算想結婚,菲爾。”
他望着我,把頭搖搖。“我說奧利弗呀——這樣的好福氣我可是已經享受過一回了。我算是什麽東西,哪裏敢存這樣的妄想——常人一次都難得的好福氣,難道想要上帝賜給我兩次?”
說完他好像憋不住把眼光避開了,大概是嚮我吐露了真情,感到有些後悔吧。
到了元旦那天,他簡直是連推帶搡逼着我乘上火車回傢的。
“別忘了是你親口答應了的,得回去幹你的事了,”他說。
“大傢彼此彼此,”我也回他一句。
“於點兒事有好處哪。真的,奧利弗,好處真大着哪。”他的話說完,列車也就開動了。
菲爾的話說得有理。一頭紮進了人傢的訴訟案子,我原先鬱積在心中的憤懣便由此而得到了宣泄。我原先總有那麽個感覺,總覺得自己仿佛受了誰的什麽委屈。是社會體製有問題!是天道有虧!因此我就覺得自己應當切切實實做一些事,去糾弊補偏。這樣我同意承辦的案子裏,屬於“錯案”性質的也愈來愈多了。要知道,當時我們的百花園裏穢草惡卉還是不在少數的。
由於“米蘭達訴亞利桑那州”一案(384 U.S.436)①的影響,我便成了個大忙人。從該案開始最高法院就確認了:對嫌疑犯務必先講清楚,在尚未清得律師的情況下他有權暫不回答問題。此前也不知有多少人根本還沒有請教過律師,便給匆匆押上法庭審理結案了——我一想起來就激動,真為這些人憤憤不平。利羅伊·西格就是一個例子:我通過美國公民自由協會承接下他的案子時,他早就給關在阿蒂卡②了。
①這是美國司法史上的一個著名判例,1966年由沃倫主持下的最高法院作出判决。
②阿蒂卡:指紐約州的阿蒂卡監獄。
這位利羅伊老兄當初之被定罪,依據的是有他簽字的一紙供狀,其實那是經過了長時間的審訊以後,被警方以巧妙的手法套取了去的。(他們也真有辦法——可這是不是合法呢?)他簽下名字的時候,也不清楚這個字簽下去分量有多重,他衹求簽了字就能讓他闔會兒眼。他的案子一經提出復審,當時就成了援用“米蘭達”案判例的紐約幾宗大案之一。結果我們終於使他得以出了班房。算是討回了一點公道。
“真謝謝你啊,老兄,”他謝過了我,就轉過身去吻他熱淚盈眶的妻子。
“不要大激動了,”我應了一聲也就走了——我又不能叫利羅伊·西格把快樂分一點給我。再說,他到底還有個老婆呢。而且,話又得說回來,我們律師私下行話中的所謂“冤包子”,天下也實在太多了。
再如桑迪·韋伯也是一個例子。他是跟徵兵局打的官司,為的是出於信仰原因,他要求援例免服兵役。徵兵局覺得事情難辦。桑迪如果是教友派倒也罷了①,可他又不是,所以很難證明他不肯去打仗原因不在於怕死,而是出於他“根深蒂固的信仰”。儘管他明知官司打起來吉兇難卜,桑迪卻還是情願留下來打這場官司,怎麽也不肯逃到加拿大會。他要表明自己是對得起良心的。自己是堅决主張非暴力的。為了他他的女朋友都快急死了。他有個朋友就在劉易斯堡②坐班房,那日子纔不好過呢。因此他的女朋友就勸他:我們還是逃到蒙特利爾去吧。他卻說:我要留下來戰鬥。
①教友派,又稱公誼會或貴格會,為基督教新教教派之一。創始人福剋斯勸誡會徒嚮“主”祈禱時須作顫粟狀,故會徒被稱作貴格(顫慄者)。該教派反對一切戰爭和暴力,在美國規定教友派成員可以免服兵役。
②在賓夕法尼亞州中部,該處有一聯邦監獄。
我們戰鬥了。第一次官司沒打贏。我們又提出上訴,這一次到底勝訴了。雖說他還得去一傢醫院裏洗上三年碗碟,他卻樂意得不得了。
“你真神哪!”桑迪和他的女朋友唱着這麽句歌兒,一齊來跟我擁抱。我回了他們一句:“堅定信心就是勝利,”就一邁腿走了,這屠尤偉業還有待我去擴大戰果呢。我也回頭看過他們一眼,見他們倆在人行道上簡直跳起舞來了。可我就是笑不起來。
唉,我心頭衹覺得憤懣難言。
我就埋頭工作,總是能幹到多晚就幹到多晚。我真不願意下班回傢。也不知怎麽,傢裏似乎什麽都會浮現出詹尼的影子。就比如那架鋼琴。還有她那些書。我倆一道挑選的那套傢具。真的,我心裏甚至還掠過了一絲想搬傢的念頭。好在我總要老晚纔回到傢裏,搬不搬傢暫時好像也無所謂。漸漸地,一個人在冷清清的廚房裏獨自吃飯我慣了,一個人聽錄音帶聽到夜深我也慣了——不過詹尼的那張讀書專用椅我是從來不去坐的。我甚至還自己摸索出了一些門道兒,在我們那張空蕩蕩的大床上我也勉強睡得着覺了。所以心裏也就覺得不是非搬傢不可了。
可是有一天我打開了一扇櫥門,情況就起了突變。
那是詹尼的衣櫥,本來我是從來不去碰一碰的,可是那天也不知怎麽,我卻糊裏糊塗打開了這衣櫥門。一眼就看見了她的衣服。詹尼的連衫裙,短上衣,領巾披巾,全在那兒。還有羊毛衫——裏邊有一件還是她中學時代穿的老古董呢,儘管早已穿得都快爛了,她卻一直捨不得丟掉,在傢裏還常穿的。一櫥的衣服都在,可就是詹尼不在了。怔怔地瞅着這些遺物,綢的毛的好大一堆,我也真說不上心頭到底是個什麽滋味。反正總依稀有這麽個嚮往吧:我要是去把那件老古董羊毛衫摸一下,是不是就能沾到一點詹尼的嬌軀散落下的屑屑粒粒呢?
我把櫥門一關,從此再也沒有去開過。
兩個星期以後,菲利普·卡維纍裏悄悄來收拾起詹尼的東西,一股腦兒都拿了去。嘴裏還兀自咕噥,說是天主教會裏有個專門幫助窮人的機構,裏邊的人他認識。他藉來了一輛送面包的卡車,好把東西運到剋蘭斯頓去,臨走一本正經嚮我道別:“你要再不搬傢,我今後就不來看你了。”
說來也怪。屋裏凡能引得我睹物思人的種種東西一旦被他席捲而去以後,我不出一個星期就找到了一套新的住房。新居面積不大,更有點牢房的味道(記得嗎,紐約凡是底層的屋子窗上都是釘了鐵條的)。那其實倒是一幢上等的住宅,正房住的是一位劇院的闊老闆,我住的則是半嵌在地下的底層,比起正房來就要差點兒了。他傢的漂亮大門門把兒金光鋥亮,不過好在要進他的傢門得上一列臺階,所以去他傢鬍天鬍帝的人再多,也打擾不到我。而且我這新居離上班的地點要比以前近多了,到中央公園更是幾步路就到。種種跡象顯然表明,我心靈的創痛看來要不了多久就可以平復了。
可是我的心裏總還揣着一大塊心病。
儘管我這新居四壁都挂上了新的裝飾畫兒,連床也換了一張簇新的,儘管朋友見了我說“老兄,氣色不錯啊”的也愈來愈多了,可是其實我還一直暗暗藏着我那亡妻詹尼的一樣遺物。
傢裏寫字檯最下面的一個抽屜裏,我還藏着詹尼的眼鏡。而且不是一副,我把兩副全藏在那兒。因為我衹要對她的眼鏡看上一眼,就會想起當初透過鏡片便能把我一眼看透的那一對可愛的眼睛。
不過除了這一點以外,在其他方面我還是蠻不錯的。所以見到我的人,也個個都毫不猶豫地說我蠻不錯了。
“你好,我叫菲爾。我是個烤糕餅的迷。”
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聽他這樣趕時髦說這個“迷”字,人傢真會當他烤蛋糕是一種業餘愛好,不會想到他可是靠這個手藝吃飯的。
爸爸媽媽問我是不是就跟他們一起搭火車回波士頓去。我盡量做到不失禮數,客客氣氣回絶了。我一再推說菲利普少不了我,沒有了我他要垮下的。其實情況倒是正相反。我這輩子幾曾嘗過人世間的生離死別之痛,連傷心痛哭都還得要菲爾來教我呢。
“可要通通音信啊,”爸爸說。
“好,一定。”我跟他握過了手,又在媽媽面頰上親了親。列車就北去了。
卡維纍裏傢起初並不冷清。親親戚戚都不想把我們兩個就孤零零撂在傢裏。不過他們終於還是一個個都走了——也難怪,大傢都有個家庭,總得回傢去吧。臨走時個個都讓菲爾作出了保證,鋪子要重新開張,生意要做起來。不幹這檔於事又幹什麽呢。他聽了總是點點頭,大概算是表示同意吧。
最後就剩了我們兩個,在屋裏幹坐着。我們根本就不用動一動,因為大傢都沒忘記替我們在廚房裏備了許多吃的,色色齊全,都夠吃上個把月的。
眼前沒有了這些姑媽阿姨、遠近表親,沒有人來分散我的心思了,我感覺到禮儀這一劑麻藥在我身上産生的藥性也漸漸消失了。以前我衹當自己這嘗到的就是傷心滋味。現在纔知道那衹是知覺麻木了而已。痛苦還纔剛剛開始。
“嗨,你也該回紐約去了,”菲爾嘴上雖這麽說,那口氣聽來卻並不是很堅决。我也沒有對他提出“答辯”,其實他的糕點鋪子也不見得就已經開門營業。我衹是說:“不行。除夕夜我在這兒剋蘭斯頓還有個約會。”
“跟誰?”他問。
“跟你呀,”我答道。
“那倒也不錯,”他說,“不過跟你說好——到元旦早上你就回去。”
“OK,”我說。
“OK,”他說。
爸爸媽媽每天晚上都有電話打來。
“沒有,沒有什麽事,巴雷特太太,”菲爾在電話裏總是這樣對媽媽說的。媽媽顯然是在問可有什麽事需要她……幫忙的。
“請別費心,爸爸,沒什麽事,”輪到我,我總是這樣說。“我心領了。”
菲爾讓我看了一些“保密”的照片。當初詹尼下過最嚴格的命令,這些照片是絶對不許讓我看的。
“哎呀,菲爾,我戴着矯齒架的照片可說什麽也不能讓奧利弗看啊!”
“詹尼啊,可那時候你的樣子纔逗人喜愛呢。”
“我現在還要逗人喜愛呢,”她的回答充分表現了她的詹尼性格。隨即又補上了一句:“娃娃時代的照片也一張都不能讓他看啊,菲爾。”
“可這又是為什麽?為什麽不能讓他看?”
“我不想讓奧利弗看到我那個胖娃兒樣。”
她們父女倆的這場快活的舌戰,叫我看得簡直出了神。其實當時我們已經結了婚,我也總不見得會因為她小時候戴過矯齒架,就提出要跟她離婚吧。
“嗨,這屋裏到底誰說了算?”我巴不得他們熱熱鬧鬧把嘴鬥下去,就問菲爾。
“你猜呢?”他笑笑說。結果照相簿沒有打開,就這樣又收了起來。
可今天我們看了。照片還真不少呢。
早期的照片張張都有個顯眼的人物,那就是菲利普的妻子特裏薩·卡維纍裏。
“她真像詹尼。”
“她長得可好了,”菲爾嘆了口氣說。
就在詹尼留下胖娃兒照之後、戴上矯齒架之前,中間看得出有個分野,從此照片裏便再也沒有了特裏薩的身影。
“我真不該讓她晚上開車,”菲爾說話的神氣,好像她出車禍去世還是昨天的事情似的。
“你是怎麽挺過來的呢?”我問。“你怎麽經受得住的?”我這樣問他其實可是為了自己,我想聽聽他是不是有什麽巧方兒可以供我藉鑒,好撫慰撫慰我心靈的創傷。
“誰說我經受得住啦?”菲利普回答說。“不過我好歹膝下還有個小女兒……”
“對,是得要你照看……”
“哪兒呀,是她來照看我呵,”他說。
於是我就聽到了一些故事,在詹尼弗的一生事跡中這些故事原本是歸入“背景材料”一類的。小女兒總是想盡辦法來照應爸爸,來減輕爸爸的悲痛。爸爸衹好聽女兒的,由女兒來做飯。更要命的是,女兒從超市的雜志上一知半解看來了菜譜,學着做出來的菜他還不能不硬着頭皮吃下去。一到星期三晚上,女兒就非要他照老規矩去跟一班老朋友玩上幾盤保齡球不可。總之女兒是千方百計總想使他快活起來。
“你一直沒有再結婚,就是因為這個緣故嗎,菲爾?”
“因為什麽呀?”
“因為詹尼的緣故,是吧?”
“哪兒呀。她倒是老纏着我,要我去找個老伴哩——還替我物色對象、安排約會哩!”
“真的?”
他點了點頭。“我不說瞎話,南起剋蘭斯頓北到波托蓋①,凡是條件相當的意大利裔美國娘們,她全都給我介紹過,我敢說决漏不了一個。”
①羅德艾蘭州東北部的一個城鎮。
“可就是都看不上眼,是不是?”
“倒也不是,有幾位還是挺不錯的,”他說。他這話倒很出乎我的意料。“比如有位裏納爾迪女士,是詹尼念初中時的英語教師……”
“哦?”我應了一聲。
“她就挺不錯。我們來往過一陣子。她如今早嫁了人了。孩子都有了三個了。”
“我看你是根本沒打算想結婚,菲爾。”
他望着我,把頭搖搖。“我說奧利弗呀——這樣的好福氣我可是已經享受過一回了。我算是什麽東西,哪裏敢存這樣的妄想——常人一次都難得的好福氣,難道想要上帝賜給我兩次?”
說完他好像憋不住把眼光避開了,大概是嚮我吐露了真情,感到有些後悔吧。
到了元旦那天,他簡直是連推帶搡逼着我乘上火車回傢的。
“別忘了是你親口答應了的,得回去幹你的事了,”他說。
“大傢彼此彼此,”我也回他一句。
“於點兒事有好處哪。真的,奧利弗,好處真大着哪。”他的話說完,列車也就開動了。
菲爾的話說得有理。一頭紮進了人傢的訴訟案子,我原先鬱積在心中的憤懣便由此而得到了宣泄。我原先總有那麽個感覺,總覺得自己仿佛受了誰的什麽委屈。是社會體製有問題!是天道有虧!因此我就覺得自己應當切切實實做一些事,去糾弊補偏。這樣我同意承辦的案子裏,屬於“錯案”性質的也愈來愈多了。要知道,當時我們的百花園裏穢草惡卉還是不在少數的。
由於“米蘭達訴亞利桑那州”一案(384 U.S.436)①的影響,我便成了個大忙人。從該案開始最高法院就確認了:對嫌疑犯務必先講清楚,在尚未清得律師的情況下他有權暫不回答問題。此前也不知有多少人根本還沒有請教過律師,便給匆匆押上法庭審理結案了——我一想起來就激動,真為這些人憤憤不平。利羅伊·西格就是一個例子:我通過美國公民自由協會承接下他的案子時,他早就給關在阿蒂卡②了。
①這是美國司法史上的一個著名判例,1966年由沃倫主持下的最高法院作出判决。
②阿蒂卡:指紐約州的阿蒂卡監獄。
這位利羅伊老兄當初之被定罪,依據的是有他簽字的一紙供狀,其實那是經過了長時間的審訊以後,被警方以巧妙的手法套取了去的。(他們也真有辦法——可這是不是合法呢?)他簽下名字的時候,也不清楚這個字簽下去分量有多重,他衹求簽了字就能讓他闔會兒眼。他的案子一經提出復審,當時就成了援用“米蘭達”案判例的紐約幾宗大案之一。結果我們終於使他得以出了班房。算是討回了一點公道。
“真謝謝你啊,老兄,”他謝過了我,就轉過身去吻他熱淚盈眶的妻子。
“不要大激動了,”我應了一聲也就走了——我又不能叫利羅伊·西格把快樂分一點給我。再說,他到底還有個老婆呢。而且,話又得說回來,我們律師私下行話中的所謂“冤包子”,天下也實在太多了。
再如桑迪·韋伯也是一個例子。他是跟徵兵局打的官司,為的是出於信仰原因,他要求援例免服兵役。徵兵局覺得事情難辦。桑迪如果是教友派倒也罷了①,可他又不是,所以很難證明他不肯去打仗原因不在於怕死,而是出於他“根深蒂固的信仰”。儘管他明知官司打起來吉兇難卜,桑迪卻還是情願留下來打這場官司,怎麽也不肯逃到加拿大會。他要表明自己是對得起良心的。自己是堅决主張非暴力的。為了他他的女朋友都快急死了。他有個朋友就在劉易斯堡②坐班房,那日子纔不好過呢。因此他的女朋友就勸他:我們還是逃到蒙特利爾去吧。他卻說:我要留下來戰鬥。
①教友派,又稱公誼會或貴格會,為基督教新教教派之一。創始人福剋斯勸誡會徒嚮“主”祈禱時須作顫粟狀,故會徒被稱作貴格(顫慄者)。該教派反對一切戰爭和暴力,在美國規定教友派成員可以免服兵役。
②在賓夕法尼亞州中部,該處有一聯邦監獄。
我們戰鬥了。第一次官司沒打贏。我們又提出上訴,這一次到底勝訴了。雖說他還得去一傢醫院裏洗上三年碗碟,他卻樂意得不得了。
“你真神哪!”桑迪和他的女朋友唱着這麽句歌兒,一齊來跟我擁抱。我回了他們一句:“堅定信心就是勝利,”就一邁腿走了,這屠尤偉業還有待我去擴大戰果呢。我也回頭看過他們一眼,見他們倆在人行道上簡直跳起舞來了。可我就是笑不起來。
唉,我心頭衹覺得憤懣難言。
我就埋頭工作,總是能幹到多晚就幹到多晚。我真不願意下班回傢。也不知怎麽,傢裏似乎什麽都會浮現出詹尼的影子。就比如那架鋼琴。還有她那些書。我倆一道挑選的那套傢具。真的,我心裏甚至還掠過了一絲想搬傢的念頭。好在我總要老晚纔回到傢裏,搬不搬傢暫時好像也無所謂。漸漸地,一個人在冷清清的廚房裏獨自吃飯我慣了,一個人聽錄音帶聽到夜深我也慣了——不過詹尼的那張讀書專用椅我是從來不去坐的。我甚至還自己摸索出了一些門道兒,在我們那張空蕩蕩的大床上我也勉強睡得着覺了。所以心裏也就覺得不是非搬傢不可了。
可是有一天我打開了一扇櫥門,情況就起了突變。
那是詹尼的衣櫥,本來我是從來不去碰一碰的,可是那天也不知怎麽,我卻糊裏糊塗打開了這衣櫥門。一眼就看見了她的衣服。詹尼的連衫裙,短上衣,領巾披巾,全在那兒。還有羊毛衫——裏邊有一件還是她中學時代穿的老古董呢,儘管早已穿得都快爛了,她卻一直捨不得丟掉,在傢裏還常穿的。一櫥的衣服都在,可就是詹尼不在了。怔怔地瞅着這些遺物,綢的毛的好大一堆,我也真說不上心頭到底是個什麽滋味。反正總依稀有這麽個嚮往吧:我要是去把那件老古董羊毛衫摸一下,是不是就能沾到一點詹尼的嬌軀散落下的屑屑粒粒呢?
我把櫥門一關,從此再也沒有去開過。
兩個星期以後,菲利普·卡維纍裏悄悄來收拾起詹尼的東西,一股腦兒都拿了去。嘴裏還兀自咕噥,說是天主教會裏有個專門幫助窮人的機構,裏邊的人他認識。他藉來了一輛送面包的卡車,好把東西運到剋蘭斯頓去,臨走一本正經嚮我道別:“你要再不搬傢,我今後就不來看你了。”
說來也怪。屋裏凡能引得我睹物思人的種種東西一旦被他席捲而去以後,我不出一個星期就找到了一套新的住房。新居面積不大,更有點牢房的味道(記得嗎,紐約凡是底層的屋子窗上都是釘了鐵條的)。那其實倒是一幢上等的住宅,正房住的是一位劇院的闊老闆,我住的則是半嵌在地下的底層,比起正房來就要差點兒了。他傢的漂亮大門門把兒金光鋥亮,不過好在要進他的傢門得上一列臺階,所以去他傢鬍天鬍帝的人再多,也打擾不到我。而且我這新居離上班的地點要比以前近多了,到中央公園更是幾步路就到。種種跡象顯然表明,我心靈的創痛看來要不了多久就可以平復了。
可是我的心裏總還揣着一大塊心病。
儘管我這新居四壁都挂上了新的裝飾畫兒,連床也換了一張簇新的,儘管朋友見了我說“老兄,氣色不錯啊”的也愈來愈多了,可是其實我還一直暗暗藏着我那亡妻詹尼的一樣遺物。
傢裏寫字檯最下面的一個抽屜裏,我還藏着詹尼的眼鏡。而且不是一副,我把兩副全藏在那兒。因為我衹要對她的眼鏡看上一眼,就會想起當初透過鏡片便能把我一眼看透的那一對可愛的眼睛。
不過除了這一點以外,在其他方面我還是蠻不錯的。所以見到我的人,也個個都毫不猶豫地說我蠻不錯了。
“你好,我叫菲爾。我是個烤糕餅的迷。”
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聽他這樣趕時髦說這個“迷”字,人傢真會當他烤蛋糕是一種業餘愛好,不會想到他可是靠這個手藝吃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