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学论坛>> 外国经典>> 詹姆斯·乔伊斯 James Joyce   爱尔兰 Ireland   温莎王朝   (1882年2月2日1941年1月13日)
尤利西斯 Ulysses
  是爱尔兰意识流文学作家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于1922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小说以时间为顺序,描述了主人公,苦闷彷徨的都柏林小市民,广告推销员利奥波德·布卢姆(Leopold Bloom)于1904年6月16日一昼夜之内在都柏林的种种日常经历。乔伊斯选择这一天来描写,是因为这一天是他和他的妻子诺拉·巴纳克尔(Nora Barnacle)首次约会的日子。小说的题目来源于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奥德修斯(Odysseus,拉丁名为尤利西斯),而《尤利西斯》的章节和内容也经常表现出和荷马史诗《奥德赛》内容的平行对应关系。利奥波德·布卢姆是奥德修斯现代的反英雄的翻版,他的妻子摩莉·布卢姆(Molly Bloom)则对应了奥德修斯的妻子帕涅罗佩(Penelope),青年学生斯蒂芬·迪达勒斯(Stephen Dedalus,也是乔伊斯早期作品《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主人公,以乔伊斯本人为原型)对应奥德修斯的儿子忒勒玛科斯(Telemachus)。乔伊斯将布卢姆在都柏林街头的一日游荡比作奥德修斯的海外十年漂泊,同时刻画了他不忠诚的妻子摩莉以及斯蒂芬寻找精神上的父亲的心理。小说大量运用细节描写和意识流手法构建了一个交错凌乱的时空,语言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尤利西斯》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并被誉为20世纪一百部最佳英文小说之首,每年的6月16日已经被纪念为“布卢姆日”。
  
  创作背景
  
  
  乔伊斯使用了奥德修斯的罗马名“尤利西斯”据说是由于他从英国散文家查尔斯·兰姆的儿童作品《尤利西斯的历险》最先接触了奥德赛的故事。他曾评论认为奥德修斯是文学史上涵盖意义最广泛的人物形象,并试图以尤利西斯的历险为主题写一篇短篇小说发表在《都柏林人》中,并最终从1914年起开始创作长篇小说。
  
  《尤利西斯》中的人物形象与乔伊斯的其他作品一样,大多有其生活原型。乔伊斯本人出生于一个经济状况良好的天主教家庭,但后来由于爱尔兰民权运动领袖帕内尔的倒台以及父亲酗酒等原因家道中落,乔伊斯也选择放弃天主教信仰。1902年乔伊斯离家前往巴黎学习医学,1903年母亲病危赶回都柏林,临终床前乔伊斯和弟弟斯坦尼洛斯·乔伊斯却出于对天主教的叛逆坚持不肯下跪。后来乔伊斯把这一经历写入《尤利西斯》第一章并加以渲染。1904年起乔伊斯再次离家,并结识了一个年轻的医科大学生、诗人奥列佛·圣约翰·戈加蒂。尽管并不是很信任他,乔伊斯依然被他的才华所吸引,后来戈加蒂成为《尤利西斯》中“壮鹿”马利根的原型。戈加蒂在都柏林湾租了一幢爱尔兰抵抗拿破仑·波拿巴进攻时建造的圆形石堡,想要用来作为根据地发起将爱尔兰文艺古希腊化的文化运动,乔伊斯在邀请下也住进石堡。但两人时常发生摩擦,其后戈加蒂的一个英国牛津朋友也搬进石堡,他爱好盖尔语,并给自己起了一个盖尔人的名字,他成为乔伊斯书中海因斯的原型。一天夜里他做恶梦梦见被黑豹追赶,半梦半醒之间竟然抓起手枪扣动扳机,险些击中乔伊斯。惊醒的乔伊斯决定立刻离开石堡不再回来,尽管当时是半夜,后来乔伊斯将这段经历也写入《尤利西斯》第一章中。后来乔伊斯在一家妓院喝醉,遇上了蛮不讲理的宪兵(第十五章中的宪兵卡尔和宪兵康普顿)发生争吵并动手,幸好被他父亲的朋友亨特先生遇见解救。乔伊斯于是产生灵感,想要为亨特先生写一篇在都柏林的历险,于是亨特先生成为布卢姆的原型。其他重要的原型包括:西蒙·迪达勒斯(斯蒂芬的父亲,以乔伊斯的父亲为原型),摩莉(以乔伊斯的妻子诺拉为原型)。
  
  出版史
  
  1897年 【15岁】 乔伊斯获爱尔兰最佳作文奖
  1914年 【32岁】 先后被20多个出版商“非文学原因”拒绝的《都柏林人》出版在叶芝,庞得帮助下,《一个青年艺术家画像》连载
  1921年 【39】 《尤利西斯》第一版1000册预订,顾客名单中有叶芝,庞得, 纪德 ,海明威
  1927年 德译本出版
  1929年 法译本出版
  1932年 日译本出版
  1933年 美国版出版
  1935年 从未读过此书的周立波全面批判《尤利西斯》【主人公名字错】
  1964年 读过此书的袁可嘉批判《尤利西斯》
  1984年 周立波批判文章再次发表
  1994年 萧乾夫妇中译本出版
  1995年 美国人金堤中译本出版
  
  《尤利西斯》写于1914年至1921年间,1918年起开始分章节在一家名为《The Little Review》的美国杂志连载,直到1920年连载到第十三章《瑙西卡》时因包含有大量描写主角行手淫的情节被美国有关部门指控为淫秽。1921年《尤利西斯》在美国和英国遭禁,但其后(1922年)在爱好现代主义文学的西尔维亚·毕奇小姐的帮助下,《尤利西斯》得以在法兰西共和国巴黎的莎士比亚书屋首次完整出版。然而直到20世纪30年代初《尤利西斯》在美国、英国、爱尔兰等国仍然被列为禁书。 在W·B·叶芝和T·S·艾略特等多位欧美知名作家的支持下,1933年12月6日纽约南区地方法庭的约翰·乌尔赛法官宣判《尤利西斯》尽管包含性描写但并非色情作品,从而并不淫秽。次年1月《尤利西斯》在美国由兰登书屋出版。
  
  小说结构
  
  《尤利西斯》全书共分为三部分十八章,表面上每章内容晦涩凌乱,实则内部结构与荷马的《奥德赛》有密切联系。每一章节都有其独特的写作技巧,并对应一个《奥德赛》的故事主题,角色和情节也和《奥德赛》有不同层次的对应。《尤利西斯》在The Little Review连载期间,每章都加上了下表中的标题。但据说出于避免使读者过于关注这些对应关系的考虑,乔伊斯并未将标题等提示性内容在其后正式出版的书中写明。
  
  乔伊斯本人于1920年在书信中评论此书为:
  它是一部关于两个民族(以色列-爱尔兰)的史诗,同时是一个周游人体器官的旅行,也是一个发生在一天(一生)之间的小故事……它也是一种百科全书。
  
  作品情节、结局或其他相关
  忒勒玛基亚
  忒勒玛基亚(The Telemachia)是以青年学生斯蒂芬·迪达勒斯的活动为主线的部分,对应着忒勒玛科斯开始对父亲奥德修斯的寻找。时间跨度为上午八点到上午十一点。
  忒勒玛科斯
  时间:8:00
  场景:圆形石堡
  器官:无
  学科:神学
  颜色:白色、金色
  象征物:继承人
  技巧:叙事(年轻的)
  对应:忒勒马科斯,哈姆雷特-斯蒂芬·迪达勒斯;安提诺奥斯-壮鹿马利根;门托尔-送奶女工
  《奥德赛》:《奥德赛》以众神会议作为开篇,宙斯决定准许奥德修斯返回故乡。而此时在伊萨卡,奥德修斯的儿子忒勒玛科斯和妻子帕涅罗佩无法忍受以傲慢的安提诺奥斯为首的求婚者们的骚扰。在雅典娜的帮助下,忒勒玛科斯开始踏上寻父之旅。
  《尤利西斯》:《尤利西斯》以描述位于爱尔兰岛东岸的都柏林湾的一座圆形石堡里的三个年轻人:“壮鹿”马利根(一个冷漠、言辞尖刻且狂躁的医科学生)、斯蒂芬·迪达勒斯(《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的年轻作家)和海因斯(一个喜好卖弄盖尔语的英国牛津人)的清晨活动作为开篇。斯蒂芬昨夜被海因斯的恶梦和其后歇斯底里地开枪所惊吓,精神很低落;而马利根又开始对斯蒂芬拒绝在他母亲去世前下跪说三道四。早餐时一个老妇人来送牛奶,海因斯向她卖弄似的和马利根讲起了爱尔兰语,后来又向斯蒂芬询问他关于哈姆雷特的理论,但斯蒂芬拒绝了,于是他们两人他们谈论起一些政治和文学的话题。同时本章借马利根之口点明了斯蒂芬寻找精神上的父亲这一主题。三人离开石堡前马利根向斯蒂芬索要了钥匙,斯蒂芬感到自己在这里的地位遭到了篡夺,决定从此离开石堡。
  奈斯托
  时间:10:00
  场景:私立男校
  器官:无
  学科:历史
  颜色:棕色
  象征物:马
  技巧:教理问答(个人的)
  对应:奈斯托-戴汐;奈斯托的幼子-萨金特;海伦-奥谢夫人
  《奥德赛》:忒勒玛科斯遇见了好心(但无聊的)长老奈斯托,除了知道奥德修斯的返家很困难之外,他一无所知。
  《尤利西斯》:斯蒂芬到达学校,给一群男孩们教授历史和英文,但他们并不把他的努力当回事,而他试图给他们猜古怪的谜语,却始终无法调动起他们的情绪。他在放学后为一个孩子补习算术,之后面见了校长戴汐先生。领取工资时戴汐先生和他讨论了历史问题,并想借助他与报社编辑的“泛泛之交”把信登在报上,斯蒂芬并不情愿地接受了委托。本章在斯蒂芬对戴汐先生的排犹倾向的默默不赞同中结束。
  普洛透斯
  时间:11:00
  场景:桑迪芒特海滩
  器官:无
  学科:语言学
  颜色:绿色
  象征物:潮水
  技巧:内心独白(男性的)
  对应:普洛透斯-物质的最初形态;墨涅拉奥斯-凯文·埃根
  《奥德赛》:忒勒玛科斯见到了斯巴达王墨涅拉奥斯,得知可以从变化多端的老滑头海神普洛透斯那里获得信息。普洛透斯向忒勒玛科斯告知了埃阿斯和阿伽门农的死,以及奥德修斯被女仙卡吕普索束缚在她的海岛。
  《尤利西斯》:斯蒂芬漫步在海边,沉思着他所见到的和联想到的,形成绵延不断的意识流。他回想起自己在巴黎的时光,以及自己芬尼亚会的好友凯文·埃根,还有一些性的主题。
  奥德赛
  奥德赛(The Odyssey)是以普通的都柏林小市民利奥波德·布卢姆的活动为主线的部分,结束于布卢姆与迪达勒斯的相遇,对应着奥德修斯在海外的漂泊。时间跨度为上午八点到午夜十二点。
  卡吕普索
  时间:8:00
  场景:布卢姆家
  器官:肾脏
  学科:经济学
  颜色:橙色
  象征物:宁芙
  技巧:叙事(成熟的)
  对应:卡吕普索-宁芙沐浴图;回忆-德鲁加茨肉铺;伊萨卡-锡安
  《奥德赛》:奥德修斯出场时,在卡吕普索的海岛(有传说在直布罗陀附近)上不情愿地做着她的情人已经七年。雅典娜请求宙斯放奥德修斯回家,于是宙斯派赫尔墨斯向卡吕普索说明情况。卡吕普索最终同意协助奥德修斯返回家园。
  《尤利西斯》:布卢姆出场时正在家里,位于都柏林西北城区的埃尔克斯大街7号,为他和他妻子(以及他的猫)准备早餐。我们同时得知他喜好吃羊腰子等动物的内脏。布卢姆走到楼上,看到妻子还躺在那张床上,想起那是从直布罗陀运来的老古董。然后他出门到德鲁加茨肉铺买了一个猪腰子,并对街上看到的女人们展开联想。回到家时他发现有两封新信和一张明信片,其中写给摩莉的一封来自摩莉的经纪人(兼情人)“一把火”鲍伊兰,他正筹划着一场邀请摩莉参加的巡回演出,另一封是布卢姆在照相馆工作的十五岁的女儿米莉写给他的感谢信。他然后给摩莉送上早餐,盯起挂在墙上的宁芙沐浴图看。本章最后在布卢姆听到乔治教堂的钟声,并想到即将参加好友帕特里克·迪格南的葬礼而产生的感慨中结束,
  食忘忧果的种族
  时间:10:00
  场景:布卢姆在都柏林的游荡
  器官:生殖器
  学科:植物学、化学
  颜色:无
  象征物:圣餐
  技巧:自恋情结
  对应:食忘忧果的种族-拉车的马、领圣餐者、士兵、太监、入浴者、板球观众
  阴间
  时间:11:00
  场景:灵车
  器官:心脏
  学科:宗教
  颜色:白色、黑色
  象征物:看门人
  技巧:梦魇
  对应:冥界的四条河流-多德河、爱尔兰大运河、皇家运河、利菲河;西西弗斯-马丁·坎宁安;克尔伯罗斯-科菲神父;哈迪斯-看门人;海格力斯-丹尼尔·奥康奈尔;埃尔潘诺-狄格南;阿伽门农-帕内尔;埃阿斯-门顿
  埃俄罗斯
  时间:12:00
  场景:报社
  器官:肺
  学科:修辞学
  颜色:红色
  象征物:三段论
  技巧:编辑
  对应:埃俄罗斯-科劳福德;乱伦-新闻;浮岛-新闻界
  莱斯特吕恭人
  时间:13:00
  场景:酒馆
  器官:食道
  学科:建筑学
  颜色:无
  象征物:警官
  技巧:肠胃的蠕动
  对应:安提菲斯-饥饿;诱饵-食物;莱斯特吕恭人-牙齿
  斯库拉和卡律布狄斯
  时间:14:00
  场景:国立图书馆
  器官:脑
  学科:文学
  颜色:无
  象征物:伦敦斯特拉特福德
  技巧:辩证法
  对应:岩石-亚里士多德、教条、斯特拉特福德;漩涡-柏拉图、神秘主义、伦敦;尤利西斯-苏格拉底、耶稣、莎士比亚
  游动山崖
  时间:15:00
  场景:都柏林街道
  器官:血
  学科:机械学
  颜色:无
  象征物:市民
  技巧:迷宫
  对应:博斯普鲁斯海峡-利菲河;欧洲海岸-总督;亚洲海岸-康尼神父;游岩-市民
  塞壬
  时间:16:00
  场景:音乐沙龙
  器官:耳
  学科:音乐
  颜色:无
  象征物:女招待员
  技巧:赋格曲
  对应:塞壬-女招待员;海岛-酒吧
  独眼巨人
  时间:17:00
  场景:小酒馆
  器官:肌肉
  学科:政治学
  颜色:无
  象征物:芬尼亚会
  技巧:巨人症
  对应:无人-俺;长树枝-雪茄;挑战-神化
  瑙西卡
  时间:20:00
  场景:桑迪芒特海滩和附近的岩石
  器官:眼睛、鼻子
  学科:绘画
  颜色:灰色、蓝色
  象征物:处女
  技巧:肿胀、消肿
  对应:费阿刻斯人-海洋之星玛利亚;瑙西卡-格蒂
  《奥德赛》:奥德修斯离开卡吕普索的岛后,遭波塞冬袭击被冲到费阿刻斯人居住海滩的河口附近。他在躲藏中被恰巧到河边洗衣的费阿刻斯公主瑙西卡和她的侍女们吵醒。他钻出来,把一个球交还给其中一个玩球的侍女,并赞美了瑙西卡的美貌,乞求她能帮助他,而瑙西卡答应了。
  《尤利西斯》:锡茜·凯弗里,她的双胞胎兄弟和她的朋友伊棣·博德曼,还有坐得稍远一点的格蒂·麦克道尔,在桑迪芒特海滩上乘凉。格蒂对那些吵闹只会添乱的男孩子以及她那些有点庸俗的朋友们很不耐烦。她做着很详细的白日梦,包括她浪漫的想望还有精神抗争。双胞胎兄弟把球踢到了也在海滩上的布卢姆脚下,于是格蒂也把他编织到自己的思绪里。(但读者很难分清楚哪些是格蒂的意识流而哪些又是布卢姆的意识流。)烟火表演开始了,她的朋友们沿着海滩跑着,只有格蒂安静地坐在布卢姆不远处,向后仰去看烟火,而她正让布卢姆窥视到她的裙子内。布卢姆在她离开时发现她是一个瘸子,并且在她“展示”时行了手淫。单独一人的布卢姆的意识逐渐沿着女人、婚姻、嗅觉流动。他想为格蒂写一个关于他自己的故事,还想起了他的孩子们,还有格蒂。
  太阳神牛
  时间:22:00
  场景:国立妇产医院
  器官:子宫
  学科:内科学
  颜色:白色
  象征物:母亲
  技巧:胚胎发育
  对应:特里纳克里亚岛-医院;太阳神的女儿-护士;太阳神-霍恩;牛-多产;罪行-欺骗
  喀耳刻
  时间:24:00
  场景:红灯区的妓院
  器官:运动系统
  学科:魔术
  颜色:无
  象征物:妓女
  技巧:幻觉
  对应:喀耳刻-贝拉
  回归
  回归(The Nostos)是布卢姆和迪达勒斯共同活动的部分,最后以各自回家结束,对应着奥德修斯的回归。时间跨度从凌晨一点开始,而结束时间不十分明确。
  欧迈俄斯
  时间:1:00
  场景:马车夫棚
  器官:神经
  学科:航海
  颜色:无
  象征物:水手
  技巧:叙事(老年的)
  对应:欧迈俄斯-“剥山羊皮”;尤利西斯-水手;墨兰提奥斯-库里
  伊萨卡
  时间:2:00
  场景:布卢姆家
  器官:骨骼
  学科:自然科学
  颜色:无
  象征物:彗星
  技巧:教理问答
  对应:安提诺奥斯-壮鹿马利根;欧律玛科斯-一把火鲍伊兰;弓-理性;求婚者-踌躇
  帕涅罗佩
  时间:不明
  场景:床上
  器官:肉体
  学科:无
  颜色:无
  象征物:大地
  技巧:内心独白(女性的)
  对应:帕涅罗佩-大地;网-运动
  
  主要人物表
  
  利奥波德·布卢姆:以替都柏林《自由人报》拉广告为业。其父鲁道尔夫·维 拉格是匈牙利裔犹太人,迁移到爱尔兰后改姓布卢姆。他化名“亨利·弗罗尔”, 与玛莎·克利弗德秘密通信。
  
  玛莉恩·布卢姆:利奥波德之妻。其父特威迪(已故)曾在西班牙南端的英国要塞直布罗陀服役。因此,她生长在该地。她在都柏林是个小有名气的歌手,艺名 叫“特威迪夫人”。
  
  斯蒂芬·迪达勒斯:乔伊斯的自传体长篇小说《艺术家年轻时的写照》中的主 人公。他毕业于克朗戈伍斯森林公学和皇家大学,目前在迪希校长创办的一家私立 学校任教。在图书馆发表关于莎士比亚的议论。
  
  西蒙·迪达勒斯:斯蒂芬之父。年前丧妻,家境困难。
  
  布莱泽斯·博伊兰:玛莉恩之情夫。正在筹划一次巡回歌唱演出,玛莉恩也在被邀之列。
  
  勃克·穆利根:医科学生,与海恩斯一道住进了斯蒂芬所租的圆塔。
  
  海恩斯:英国人,毕业于牛津大学。为了研究凯尔特文学而来到爱尔兰。
  
  米莉:布卢姆与玛莉恩之独女,十五岁。在韦斯特米思郡穆林加尔市的一家照相馆工作。
  
  帕狄·迪格纳穆:已故。生前曾在律师约翰·亨利·门顿的事务所工作,因酗被开除,患病而死。
  
  马丁·坎宁翰:布卢姆之友,在都柏林堡任职(英国殖民统治机构)。他是个心地善良的人,多方照顾迪格纳穆的遗族,包括募集捐款。
  
  布林夫人:原名乔西·鲍威尔,其夫丹尼斯·布林患有神经病。婚前她爱过布卢姆,一直不忘旧情。
  
  里奇·古尔丁:斯蒂芬的舅舅,布卢姆之友。在科利斯一沃德律师事务所任会计师。他与内弟西蒙·迪达勒斯已绝交。
  
  约翰·康米神父:方济各·沙勿略教堂的教长,耶稣会会长。斯蒂芬在克朗戈伍斯森林公学就读时,他曾任该校校长。
  
  迈尔斯·克劳福德:《电讯晚报》的主编。
  
  杰克·麦克休:大学教授,学者,经常为《电讯晚报》写社论。
  
  本杰明·多拉德:本地一名歌手。他在替向吕便·杰借过高利贷的考利神父奔走,以便宽限几天还债日期。
  
  弗莱明大妈:经常到布卢姆家来做家务的女人。
  
  鲁迪:布卢姆与玛莉恩的独子,生于一八九四年,只活了十一天便夭折。
  
  C·P·麦科伊:布卢姆的熟人,在都柏林市的尸体收容所做验尸官助手。其妻是个无名歌手。
  
  班塔姆·莱昂斯:布卢姆的熟人,热衷于赛马。上午在街上与布卢姆相遇,听布卢姆说起“丢掉”,就想把赌注押在同名的马身上。后又接受利内翰的劝告,变 了卦。结果,还是“丢掉”获胜了。
  
  科尼·凯莱赫:奥尼尔殡仪馆的经理,负责为迪格纳穆料理葬事。
  
  杰克·鲍尔:供职于都柏林堡内的皇家爱尔兰警察总署。
  
  吕使·杰:放高利贷的。有一次他儿子跳进了利菲河,被一位船夫救了起来。他却只给了船夫两先令。
  
  汤姆·克甫:布卢姆之友,茶叶等商品的推销员。
  
  内德·兰伯特:谷物商,其库房原是圣玛丽亚修道院的会议厅。
  
  休·C·洛夫神父:他是萨林斯镇圣迈克尔教堂的本堂神父,为了写一本关于菲茨杰拉德家族的书,到兰伯特的库房来参观。他在都柏林拥有一所房子,出租给 考利神父。
  
  考利神父:本·多拉德和西蒙·迪达勒斯之友。因还不起向吕便·杰借的高利贷,狼狈不堪。
  
  乔(约瑟夫)·麦卡西·海国斯:布卢姆的同事,也替《自由人报》拉广告。
  
  红穆雷:约翰·穆雷的绰号,《自由人报》的职员。
  
  约瑟夫·帕特利克·南尼蒂:在爱尔兰出生的意大利人,《自由人报》社排字房工长。他又是英国议会下院议员兼都柏林市政委员。
  
  杰·杰·奥莫洛伊:原为律师,后来患了肺病,落魄潦倒。
  
  利内翰:《体育》报的赛马栏记者,曾调戏摩莉。
  
  奥马登·伯克:斯蒂芬之友,新闻记者。
  
  弗林:绰号叫“大鼻子”,布卢姆之友。
  
  乔治·威廉·拉塞尔:笔名A·E·,爱尔兰诗人。他是当时仍健在的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指导者之一,任《爱尔兰家园报》主编。
  
  托马斯·威廉·利斯特:公谊会教徒,爱尔兰国立图书馆馆长。
  
  约翰·埃格林顿:原名威廉·阿克柏特里克·马吉,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中的批评家,曾在图书馆与斯蒂芬辩论。
  
  理查德·欧文·贝斯特:爱尔兰国立图书馆副馆长。
  
  约翰·米林顿·辛格: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人之一,诗剧家,是斯蒂芬的熟人。
  
  乔治·穆尔:爱尔兰小说家,斯蒂芬的熟人。
  
  格雷戈里夫人:爱尔兰剧作家。原名伊萨贝拉·奥古斯塔·佩尔斯。她于一八九二年丧夫后,开始文学生涯,一九0四年任阿贝剧院经理。她是斯蒂芬的熟人。
  
  阿瑟·格里菲思:爱尔兰政治家,原在都柏林当排字工人。一八九九年创办以争取爱尔兰民族独立为主旨的周刊《爱尔兰人联合报》。他是布卢姆的熟人。
  
  查理·斯图尔特·巴涅尔:十九世纪末爱尔兰自治运动和民族主义领袖,已故。布卢姆和他有一面之缘。
  
  约翰·霍华德·巴涅尔:查理·巴涅尔之弟。都柏林市政典礼官兼典当商代理 人。
  
  拉里·奥罗克:布卢姆家附近的一家酒店的老板。
  
  凯蒂·迪达勒斯}
  
  布棣·迪达勒斯}斯蒂芬的幼妹尚在上学。
  
  玛吉·迪达勒斯:斯蒂芬之妹。她从修女处讨些豌豆,替妹妹们煮汤吃。
  
  迪丽·迪达勒斯:斯蒂芬之妹,长得最像长兄。她在街上向父亲西蒙要了点钱,花一便士买了一本《法语初级读本》。
  
  盲青年:布卢姆曾搀着他走过马路,神经失常的卡什尔·法雷尔却差点儿把他撞倒。他到奥蒙德酒吧去,调了钢琴的音。
  
  汤姆·罗赤福德:他以兜售赛马赌券为业,并热衷于发明机器。他曾搭救过一 名因中毒而昏迷过去的下水道工人。
  
  高个儿约翰·范宁:都柏林市副行政长官,绰号“高个儿”。
  
  帕特里克·阿洛伊修斯·迪格纳穆:帕狄·迪格纳穆的遗孤中最年长的一个。
  
  约翰·怀斯·诺兰:布卢姆之友,关心迪格纳穆的遗孤,并对马丁·坎宁翰说,布卢姆为遗孤捐了五先令。
  
  莉迪亚·杜丝:奥蒙德饭店的金发女侍。
  
  米娜·肯尼迪:奥蒙德饭店的褐发女侍。
  
  阿尔夫雷德·柏根:都柏林行政司法副长官助理,绰号叫“小个儿阿尔夫”。
  
  威廉·亨勃尔·达德利伯爵:爱尔兰总督。
  
  “市民”:原名迈克尔·丘萨克。他是盖尔体育协会创办者,自称“市民丘萨克”,因而得名。
  
  格蒂·麦克道维尔:瘸腿美少女。
  
  西茜·卡弗里:格蒂的女友,性情活泼。
  
  伊迪·博德曼:格蒂的女友,性格矫情。
  
  汤米·卡弗里} 西茵的双胞胎弟弟,时年四岁。
  
  杰基·卡弗里}
  
  雷吉·怀利:格蒂的男友,高中学生。
  
  安德鲁·霍恩博士:霍利斯街国立妇产医院院长。
  
  卡伦小姐:国立妇产医院护士。
  
  米娜·博福伊太太:玛莉恩的女友,夜里在医院生一男婴,系难产。
  
  亚历克·班农:医科学生,米莉的男友。
  
  迪克森:实习大夫,布卢姆被蜂蜇伤后,曾由他包扎。斯蒂芬之友。
  
  文森特·林奇:医科学生。他与女友在篱笆后面幽会时,给路过的康米神父(母校的老校长)撞见了。
  
  弗兰克·科斯特洛:医科学生,因嗜酒如命,绰号叫潘趣(酒名)
  
  威廉·马登:医科学生。
  
  J.克罗瑟斯:医科学生。
  
  贝洛·科恩夫人:妓院老鸨。
  
  玛丽·德里斯科尔:布卢姆夫妇过去的女仆。
  
  耶尔弗顿·巴里夫人}
  
  贝林厄姆夫人 } :都柏林上流社会淑女。
  
  默雯·塔尔博伊贵妇人}
  
  佐伊、基蒂、弗洛莉:妓女
  
  士兵卡尔、士兵康舍顿:英国兵,把斯蒂芬击倒。
  
  科利:斯蒂芬之友,因生活没有着落,向斯蒂芬借钱。
  
  冈穆利:西蒙的旧友,后沦为市政府雇用的守夜人。
  
  马尔维中尉:摩莉在直布罗陀时期的初恋对象。
  
  “剥山羊皮”:马车夫棚的老板。
  
  故事梗概
  
  青年诗人斯蒂芬因母亲病危,从巴黎返回都柏林。母亲弥留之际用白瓷钵盛着绿色的胆汁,眼睛紧盯着他,迫使他下跪皈依宗教,他大声嚷道:“妈妈,就让我照这样活下去吧!”。斯蒂芬因此一直沉浸在悲哀与懊恼之中。丧母后,又因父亲成天酗酒从家中跑了出来,租了一座圆形炮塔,靠教书谋生。医科学生勃克·穆利根与英国人海恩斯也搬来同住。
  
  海恩斯和斯芬一起去海边游泳,谈起信仰问题,斯蒂芬说:“你会在我身上看到一个可怕的自由思想的典型。但我又是两个主人的奴仆:一个英国人(维多利亚女王),一个意大利人(罗马教皇)。 ”
  
  斯蒂芬来到位于都柏林海滨的学校去上历史课,他被校长叫到办公室领薪水,校长开导他要注意攒钱,要懂得金钱的重要,并给他一篇文章,让他找个报社发表。斯蒂芬离开始学校后,来到海滩,望着汹涌的大海他浮想联篇,他把校长那篇原稿的空白处撕下来,将自己的问题胡乱地记在上面。
  
  布卢姆是匈牙利裔犹太人,正为报纸承揽广告,他出去买了一副腰子。回家后,给还未起床的妻子莫莉端去早餐。莫莉是个小有名气的歌手,但生活不检点,好招蜂引蝶,她正准备下午与情人博依兰约会。布卢姆整天为此事烦恼,但在挣钱比自己多的老婆面前又抬不起头来。
  
  上午10点,布卢姆化名弗洛尔,与一名叫玛落的女打字员交换情书。他是通过在报纸广告招聘女助手而跟玛落通起信来的。他到邮局取了玛落的回信,拐进无人的墙边看信,看完信不禁飘飘然起来。走到大桥底下,他把信撕成碎片丢了,然后到教堂去做弥撒。
  
  11点,布卢姆乘马车去墓地参加迪格纳穆的葬礼。布卢姆突然看见博伊兰潇洒的身影,他想除了魅力之外,他妻子还能从他身上看到什么呢?“魅力”是都柏林最坏的家伙,博伊兰却凭它活得很快乐。灵柩下葬后,他仍在坟丛中徜徉,“两侧是悲痛的天使,十字架、断裂的圆柱、坟茔、仰望天空做祷告的石像。”他回想起夭折的儿子和自杀的父亲,他对死亡进行反思,他认为人死后埋在地下行不通,最好火葬或海葬。他又想到自己不过是一个广告经纪人,一个漂泊流浪的犹太人。布卢姆心中无限凄凉,甚至想到死亡,但马上又自我解嘲,回到现实中来。
  
  中午,布卢姆到《自由报》去向主编说明自己揽来的广告图案,随后又赶到《电讯晚报》报馆,碰巧斯蒂芬也在这儿,他想向该报推荐校长的文章。主编却对文稿嗤之以鼻,斯蒂芬悻悻而出。想到刚领了薪水,就请大家去喝酒。半路上布卢姆在一座纪念碑旁看见西蒙的女儿(斯蒂芬的妹妹)在拍卖行外准备卖旧家具,顿生感慨:西蒙共有15个孩子,按照教义禁止节制生育,现在这些孩子连家带产都吃个精光。
  
  下午1 点,布卢姆走进一家廉价的小饭馆,这里既脏且乱,人们在狼吞虎咽,丑态百出,吃相十分难看。于是他换了家高级一点的饭馆,在那遇到熟人弗林,弗林问他妻子巡回演出的经纪人是谁,这使他想起下午4 点妻子要与博依兰约会,心里顿感烦燥不安,一口气喝下一杯酒。从饭店出来走到图书馆前面时,看到情敌博依兰迎面走来,便赶紧躲进图书馆里。
  
  下午2 点,斯蒂芬在图书馆里对评论家和学者发表关于莎士比亚的议论。布卢姆为躲避博依兰来到这,但他并没有卷进这场讨论,巧妙地躲过去了。他穿行在大街小巷,看见形形色色的人们正在忙碌着,教会会长康米神父正在接受人们的致敬,一位独腿的水兵求他施舍,他只给他一个祝福就走了,而他却非常高兴地与议员的妻子告别,并恳请她代向议员致意。一群老人正在为刚去世的迪格纳穆的孩子们募捐,布卢姆马上捐了5 先令,而总督副秘书长和副行政长官却一毛不拔。爱尔兰总督正携夫人及随从浩浩荡荡而来,洛夫神父想从总督手里弄到肥缺向他恭恭敬敬地鞠了一躬,西蒙为了掩盖没有扣好裤子而将帽子放在胸前,总督以为他是敬礼。斯蒂芬碰到衣衫褴褛的妹妹,想如何帮她,可自己还命运难卜;穷困的考利神父欠了高利贷,正四处托人求债主再宽限两天;发了财的洛夫神父已扣压了他的财产逼他交房租。
  
  下午5 点,布卢姆约一个朋友在酒吧见面。一个无赖大肆攻击犹太人,身为犹太人的布卢姆实在忍无可忍,他反驳道:“门德尔松是犹太人,还有卡尔·马克思、斯宾诺莎。救世主耶稣也是个犹太人……你的天主也跟我的一样,也是个犹太人。”无赖气得抓起一只饼干罐就往布卢姆身上扔,但未能击中。布卢姆和朋友赶忙逃之夭夭。
  
  晚上8 点,夏日的黄昏笼罩着世界,在遥远的西边,太阳沉落了。少女格蒂到圆形炮塔附近的海滩乘凉,她凝视远方,沉湎在冥想之中。布卢姆坐在不远的地方,深深地为格蒂的美貌所吸引。格蒂意识到布卢姆在注视着她,她想:也许嫁给这么一个中年绅士倒也挺好。二人的目光不期而遇,她觉得他的眼神犹如烈火,将自己从头烧到脚,她恨不得朝他伸出双臂让他过来,并将他的嘴唇触到自己白皙的前额,面对这双年轻天真的眼睛,布卢姆早已神不守舍了。格蒂离开海滩时,布卢姆才发现她原来是个瘸子,不禁失声叹道:“可怜的姑娘”。
  
  晚上10点,布卢姆到妇产医院去探望难产的麦娜夫人。斯蒂芬和一群医学院的学生在那里高谈阔论,个个喝得酩酊大醉,布卢姆开始为斯蒂芬担心。斯蒂芬说还要请大家到酒店喝酒,就离开了医院。布卢姆也赶了去,一路上他的眼前出现了许多幻象。
  
  他幻想着在一家妓院里达到高潮,后来他又荣升为市长,还当了爱尔兰国王,随后遭到群众的攻击被驱逐出境。布卢姆摆脱幻想后,到妓院去找斯蒂芬,斯蒂芬醉酒抡起手杖击碎了妓院的灯,来到街上胡说一通,两个英国兵认为他对国王不敬,将他打得昏死过去。布卢姆产生错觉把斯蒂芬当成自己那夭折的儿子,就将斯蒂芬搀扶起来带回家。在道德衰微、家庭分裂、传统观念沦丧的大千世界里,布卢姆和斯蒂芬精神上遭受挫折、内心充满动荡,他们终于在彼此身上找到了各自精神上所缺乏的东西。斯蒂芬找到了父亲,布卢姆找到了儿子。
  
  天蒙蒙亮时,斯蒂芬告辞而去。布卢姆走进卧室后,发现室内的摆设略有变动,幻想着莫莉与博依兰幽会的情景,他推测与妻子发生关系的决不止博依兰一个人,还有原市长等熟人,他琢磨了半响妻子与这些情人究竟干了些什么,转念一想,他觉得这件事也不能全怪莫莉,自己没有满足她对夫妻生活的要求,他愿意再做一次努力。
  
  莫莉处于半睡半醒之中,在莫莉的梦中出现有丈夫布卢姆、博依兰、初恋情人和丈夫刚刚说过的斯蒂芬,她又开始幻想和这位年轻人谈情说爱了。她朦胧地感到一种母性的满足和对一个青年男子的冲动。不过,她想得最多的还是丈夫,想到10年来夫妻生活的冷漠,想到他的许多可笑的事情,她觉得他还是个有教养,有礼貌,有丰富知识,有艺术修养的人,实在是个难得的好丈夫,她决心再给他一次机会。
  
  相关评论
  
   初阅《尤利西斯》,始于那句流传甚广的100个人中没有10个人能读完《尤利西斯》。
  
  《尤利西斯》是爱尔兰著名的现代派小说家乔伊斯的著作,乔伊斯曾入都柏林大学专攻现代语言学,后赴欧洲大陆。乔伊斯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是《都柏林人》,后又写自传体中篇小说《青年艺术家的肖像》。
  
  文学界对于《尤利西斯》的评价,我觉得就如两个磁极。一些评论将《尤利西斯》的身价抬得很高,觉得它“是一部旷世奇作”;另一些评论又将它贬得很低,觉得它“粗俗不堪入目”。
  
  而我始终是以一种膜拜的态度看待《尤利西斯》的,它是一部太能够显示文学功底的著作。《尤利西斯》洋洋洒洒一百万字,却只是描述了十八个小时的事情,我无法想象作者需要怎样的观察和想象,才能写出这样一部独特的著作。况,书中的出场人物并不多,只有布卢姆,斯蒂芬和莫莉三位主要人物。
  
  《尤利西斯》的成功之处,在于对人物内心的细致刻画。乔伊斯以他惊人的文学功底,用一百万字讲述了三个人物在十八个小时内的活动。《尤利西斯》虽篇幅巨大,但毫无赘言,乔伊斯以他对人生和生活的认识和细腻的洞察力,描写了主人公的行动,语言和细微心理变化。《尤利西斯》中对内心活动的描写出神入化,三位主人公的每个细微的思想变化,都清晰真切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诸如说《尤利西斯》的第三章,乔伊斯用整整一章的篇幅刻画了乔伊斯的心理活动。
  
  《尤利西斯》的第一主人公布卢姆是一位匈牙利裔的犹太人,他在都柏林的报社做广告推销员。布卢姆这一形象的价值超越了固有的身份,乔伊斯用自己深刻的社会经验和扎实的文学功底,把千千万万的爱尔兰市民都集中到了布卢姆身上。布卢姆的经历和性情,也恰恰属于诸多爱尔兰市民。
  
  布卢姆的生活抱经沧桑,他幼子夭折,妻子不贞,自己常自欺欺人地在名存实亡的爱情中挣扎彷徨。布卢姆人到中年却一无所成,面对比自己薪水高几倍的莫莉,他自卑并且不自信。但布卢姆另一方面又自恃清高,甚至不愿与吃相不雅观的顾客在一个饭馆用餐。布卢姆热心血性,狭义地帮助醉酒的斯蒂芬。但另一方面,他也有着贪婪委琐的欲望,甚至曾试图欺侮一名海滩边的残废少女。
  
  布卢姆苦闷彷徨,充满矛盾。他对现实迷茫但又充满希望,无奈但又期待奇迹。布卢姆失去了精神的支柱和进取的目的,生活和事业都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布卢姆的颓废,正反映了二十世纪初爱尔兰市民的孤独,迷茫和绝望。
  
  乔伊斯将他十六年对于生活和社会的理解,都全部浓缩到了《尤利西斯》中,同时它又是一部价值超越了社会现实的著作,并且上升到了哲学的深度。
  
  《奥德修记》闻名全世,被公认为是人类历史上一部伟大的史诗。而乔伊斯,他以过人的悟性写下了一部当代题材的《奥德修记》。《尤利西斯》每一章的内容,都采取了与《奥德修记》平行的结构,乔伊斯独具匠心,巧妙构思,使整部《尤利西斯》的结构与寓意都和《奥德修记》相照应。乔伊斯从史诗的深度申时现代生活,赋予了《尤利西斯》哲学的内涵。
  
  一个作家的文学功底达到一定程度时,他的著作往往会渗透进哲学,诸如说《红楼梦》。《红楼梦》中的经典名言“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以及“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还有“好一似食鸟各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些都是作者对人生,对世界的哲学思考。
  
  乔伊斯和曹雪芹同样地将对社会的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思考,《尤利西斯》和《红楼梦》之所以是两部小说而又不仅仅是小说,也正在此。
  
  曹雪芹著《红楼梦》是“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而乔伊斯著《尤利西斯》,用了十六年构思观察,七年专著写作。但,越是民族的文化,往往就难以是世界的文化。从此角度来说,《尤利西斯》和《红楼梦》有着相似的悲哀。
  
  《红楼梦》无疑是一部登峰造极的伟大著作,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对中国古典文化的融合,已经达到了海纳百川的程度。《红楼梦》虽不过是部小说,却包含了几乎所有的中国古典文化精粹:诗词,曲赋,乐府,楹联,谜语,八股,请柬,祭文,奏章,书信,菜谱,帐单,药方,占卜,星相,`````《红楼梦》被世界公认是中国古典著作的最高峰,二月河前辈评价《红楼梦》时说,“《红楼梦》的成就,不仅是空前的,在某种意义上说,它也是绝后的。”
  
  可正应了物极必反的原理,这样的一部伟大巨著,虽被世界公认却未被世界喜爱。诚然,《红楼梦》在世界书榜中位列第八位,压过了欧美大批举世闻名的著作,然而正如多数民族文化经典一样,《红楼梦》未成为世界普遍的文化。
  
  《红楼梦》被译为几十种语言在世界各国发行,在欧美国家也建有红学研究会,可美国一位女记者曾直言不讳地说,她身边的朋友更多的是把《红楼梦》作为一本必读书目,而并非是出于喜欢。西欧的调查报告也清楚地表明,《红楼梦》在民间远不如《三国演义》,《封神榜》,甚至《金瓶梅》受欢迎。红楼梦在国外,更多的是被知识分子当作名著来浏览。
  
  《尤利西斯》于一九二二年二月二日出版,它是乔伊斯十六年构思七年写作的成果,可出版后它长期被禁止在英美发行,直至一九三三年才重新流通。
  
  《尤利西斯》出版后同样不为世人接受,上市后即在文学界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弗吉尼亚伍尔夫斥责此书“粗俗不堪入目”,当时一些作家甚至毫不客气地把乔伊斯的签名赠阅本退还。只有艾略特等少数有慧眼的作家,意识到了《尤利西斯》的价值,竭力为它辩解。清华大学决定将《尤利西斯》列为必读书目时,同样引起了教育界和文学界的诸多反对。
  
  每思及此,我就不禁感慨。《尤利西斯》可以是一部世界名著,也可以是一部旷世奇作,但它难以在全世界的读者中都受到欢迎。
  
  乔伊斯和曹雪芹写出了这样的两部著作——《尤利西斯》和《红楼梦》,这究竟是他们的伟大,还是他们的悲哀``````
  
   本作品为1998年全球读者投票评选二十世纪小说类第一名。
  
  译者:萧乾 文洁若
  
  译者序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尤利西斯)与(奥德修纪)(对照) (尤利西斯·乔伊斯大事记) 主要人物表
  译后记


  Ulysses is a novel by the Irish author James Joyce, first serialised in parts in the American journal The Little Review from March 1918 to December 1920, then published in its entirety by Sylvia Beach on 2 February 1922, in Par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works of Modernist literature, it has been called "a demonstration and summation of the entire movement".
  Ulysses chronicles the passage of Leopold Bloom through Dublin during an ordinary day, 16 June 1904 (the day of Joyce's first date with his future wife, Nora Barnacle). The title alludes to Odysseus (Latinised into Ulysses), the hero of Homer's Odyssey, and establishes a series of parallels between characters and events in Homer's poem and Joyce's novel (e.g., the correspondence of Leopold Bloom to Odysseus, Molly Bloom to Penelope, and Stephen Dedalus to Telemachus). Joyce fans worldwide now celebrate 16 June as Bloomsday.
  Ulysses contains approximately 265,000 words from a lexicon of 30,030 words (including proper names, plurals and various verb tenses), divided into eighteen episodes. Since publication, the book attracted controversy and scrutiny, ranging from early obscenity trials to protracted textual "Joyce Wars." Ulysses' stream-of-consciousness technique, careful structuring, and experimental prose—full of puns, parodies, and allusions, as well as its rich characterisations and broad humour, made the book a highly regarded novel in the Modernist pantheon. In 1999, the Modern Library ranked Ulysses first on its list of the 100 best English-language novels of the 20th century.
译者序
  叛逆·开拓·创新
  ——序《尤利西斯》中译本
  萧 乾
  一
  一九四二年的一天,我在英国伯明翰参观过一次莎士比亚外国译本的展览。在
  东方国家的译本中,最辉煌、最完整的是日本坪内逍遥的那套全集:剧本之外,还
  附有传记、年谱、研究专集等精装烫金数十册,真是洋洋大观。紧挨着的就是中国,
  空荡荡的台子上,摆了薄薄的一本《罗密欧与朱丽叶》,译者田汉(说不定还是由
  日文转译的),中华书局出版。其实,我记得三十年代末期商务印书馆也零零星星
  地出过几个莎剧译本,大概主办者没有找到。总之,那个孤零零的小册子同日本的
  全集译本并排摆在一起,就像是在一桌丰盛的筵席旁边放的一碟小菜。还不如一本
  不放,真是丢人!而那是在珍珠港事变发生后,中国还是西方的“伟大盟邦”呢。
  我至今想起此事,仍记得当时何等狼狈。我赶紧从展览会上溜出,一路在想,一个
  国家的国力不仅仅表现在大炮军舰的数目上,也不光看它的国民产值多少。像世界
  公认的这样经典名著的翻译情况,也标志着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和文化水平。
  四年前八月间的一天,南京译林出版社李景端社长来到我家。他说他们社出完
  普鲁斯特的七卷本《追忆似水年华》之后,还想把爱尔兰作家乔伊斯的小说《尤利
  西斯》也请人翻译出版。他风闻我早期摸过这本书,又知道文洁若也是学英国文学
  的,就力促我们合力动手把它译出来。
  四十年代初,我确实曾钻研过这本书。当时我才二十几岁,都没考虑去译它。
  如今八十开外,去搬这么一座大山,那是太自不量力了!所以就一口回绝了,说我
  不想没罪找枷扛。
  然而这位立意想做一番事业的年轻出版家热情敦促,执意怂恿。当我告诉他出
  这么大而难懂的书是会赔钱的时候,他气慨轩昂地说,只要是好书,我们不在乎赔
  钱。这在五十年代听了,并不足奇。然而在“一切向钱看”的九十年代听了,可使
  我一怔。他的话深深打动了我的心。
  先被说活了心的是洁若。一九四七年她在清华读外国语文学系时,就听到过这
  本书的介绍,知道是二十世纪西方小说中的名著。一九二二年就出版了,至今中国
  还没有个完整的译本。她雄心勃勃地马上就答应下来。洁若已开始翻译之后,起初
  我只答应当个“校者”。然而动起手来就越陷越深,终于成为她的合译者了。
  我最早听到乔伊斯这个名字,是在一九二九年。一九二八年我因参加学运被崇
  实(今北京市二十一中)开除后,就远走潮汕,教了半年书,闹了一场初恋(因而
  后来写了《梦之谷》),一九二九年混进不要文凭的燕京大学国文专修班。那一年,
  在杨振声(今甫)先生开的“现代文学”课上,第一次听到英国文学界出了个叛逆
  者乔伊斯。后来在美国教授包贵思开的“英国小说”课上,又一次听到他的名字。
  当时还不知道乔伊斯是爱尔兰人。
  一九三零年好友赵澄为我弄了一张“原籍潮阳”的假文凭,使我混进刚刚创
  办的辅仁大学。这是一家天主教大学。教授大都是美国本笃会爱尔兰裔神父,西语
  系主任雷德曼就是其中之一。由于当了两年他的助手,我接触到爱尔兰文学了。也
  是在那两年里,找才知道乔伊斯原来是个爱尔兰人。但是雷德曼对他并无好感,常
  说乔伊斯不但给爱尔兰抹黑,而且也诋毁了天主教。
  我对叛逆者一向持有好感,何况我自已那时就正在写揭露基督教会的小说。在
  我心目中,乔伊斯必是个有见地、有勇气的作家。然而,当时我并没能读到他的书。
  所以一九八零年当挪威汉学家伊利莎白·艾笛来信问我在写《梦之谷》时,是
  不是受到意识流的影响,我感到很奇怪。在回信中我告诉她《梦之谷》写于一九三
  七至一九三八年(从上海写到昆明),那时,我只听说过乔伊斯的名字,可并没读
  过他的作品。当年,北京图书馆及燕京和辅仁的图书馆,都还借不到他的书。
  一九三九年秋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教书时,学院为了躲避纳粹轰炸,大学整个
  都疏散到剑桥去了。在大学城里,最便当的是买书。当时我的薪金十分菲薄(年薪
  二百五十镑,还要抽所得税),可是我每月都要留出一笔购书费。我还想,自莎士
  比亚以来英国古典的文学著作,在国内不难找,所以我就集中买当代的文学书。劳
  伦斯、维·吴尔夫——自然我也买了乔伊斯早期的短篇集《都柏林人》和《艺术家
  年轻时的写照》。那时《尤利西斯》刚开禁不久,英国版才出了没几年。它的单行
  本最早是一九二二年由巴黎莎士比亚书屋出版的。我买到的是奥德赛出版社(1935
  年 8月版)出版的两卷本。当时有关此书的索引及注释本都还没出,我花了好大力
  气才勉强把它读完。
  一九四二年我辞去东方学院教职,正式去剑桥读研究生了。我研究的课题是英
  国心理小说。导师博士瑞兰对亨利·杰姆斯有所偏爱。所以我开头读的就是这位美
  国大师的作品。瑞兰又一向是吴尔夫的宠儿。所以接下去读的是《到灯塔去》和《
  戴洛维夫人》。乔伊斯当然躲不开,而且是重点。然而我个人更喜欢的还是福斯特。
  这自然一部分是由于我同他个人之间的交往,然而这里也包含着我对他的小说观的
  共鸣。可以说,福斯特同乔伊斯在小说艺术的观点上是对立的。在《小说面面观》
  里,他坚持小说必须有故事情节,这同乔伊斯的看法可以说是背道而驰。所以,正
  当整个世界卷入战火纷飞的年月里,我却躲在剑桥王家学院一间十四世纪的书房里,
  研究起乔伊斯的这本意识流小说《尤利西斯》来了。当时一边读得十分吃力,一边
  可又在想,不管你喜欢也罢,不喜欢也罢,它总是本世纪人类在文学创作上 的一
  宗奇迹。同时,我心里也一直很明确,这不是中国作家要走的路。我们还太穷,太
  落后,搞不起象牙之塔。我们的小说需要更贴近社会,贴近人生。可同时又觉得在
  中国从事文学写作或研究的人,应该知道西方有这么一本书,了解它的艺术意图和
  写法。可是,正当我啃了半部乔伊斯的《芬尼根守灵夜》时(那是1944年 6月),
  联军从诺曼底登陆反攻了。我也就丢下学位和乔伊斯,重操旧业,当随军记者去了。
  一九四五年初,我去瑞士向欧洲告别时,曾专程前往苏黎世郊区踏访乔伊斯的
  坟墓。凭吊之余,我曾在《瑞士之行》中写道:“这里躺着世界文学界一大叛徒。
  他使用自己的天才和学识向极峰探险,也可以说是浪费了一份禀赋去走死胡同。究
  竟是哪一样,本世纪恐难下断语。”一九四六至一九四八年在复旦课堂里,我曾重
  复过“死胡同”的话。但是一九八七年我在香港中文大学作关于现代主义的演讲时,
  我说我在文学上是个保守派,但不是个顽固派。我认为就中国国情而言,我们只能
  走文学为人生的现实主义道路。但我不赞成蒙上眼睛、堵上耳朵走路。对于西方在
  写作方面新的探索,我们应注视,应了解,不可自我封闭。
  这次由于动手译此书,我同我的一些“老友”重逢了。这就是四十年代我在英
  国购买的一些乔伊斯所著以及有关他的书。这批书跟我一道回到内战前夕的上海,
  然后又流徒到香港,最后于一九四九年被带到开国前的北京。谁料到当时知识分子
  要找个专故书的地方,根本是枉想。那批书先寄存在老友赵萝蕤教授处,最后,通
  过老友严文井和何其芳转到了刚刚成立的社科院文学研究所。这回我从那里借了其
  中的几部。首先自然是一九三九年刚到剑桥就买的两卷本的《尤利西斯》。灰色封
  面上印着紫色的书名和作者名。正是由于我在一九四六年带回的这批近一千册现代
  派作家的书早在五十年代初就换了主人,它们才逃过了如我其他藏书藏画的劫难,
  四十多年来安然无恙睡在研究所的资料室里,居然封皮完好。也不知这期间可曾有
  学者借阅过。打开封皮,看到半个世纪之前我那拙劣的笔迹:
  天书
  弟子萧乾虔读
  一九四0年初夏,剑桥
  (可以看出当时我对乔伊斯是多么顶礼膜拜!从“天书”二字也可知对我来说,
  它有多么深奥。)
  下边还有一段描述当时我的生活及环境的话——字迹已经淡得有些模糊了。写
  的是:
  “联军因比(利时)王投降,被迫退出北战场时,身为外国男性,每早六点前、
  晚八点后即不许出门(女性为十点半)。读此书以消磨日子。”
  两本书的边页上都满是读时做的笔记或注释。
  几年前,近代史研究所的同志又从胡适的书信中找到一九四0年六月三日我从剑
  桥给他寄去的一个明信片,其中有一段写道:
  “此间[指东方学院]工作已谈不到,心境尤不容易写作。近与一爱尔兰青年合
  读James Joyce[乔伊斯]的Ulysses[《尤利西斯》]。这本小说如有人译出,对我国
  创作技巧势必大有影响,惜不是一件轻易的工作。”(见《萧乾书信集》第157 页,
  河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这封不知怎么会保存下来的信说明那时我就认为这本书
  应有中文译本,而且会对创作界有影响。同时,我也充分意识到它的难度。然而我
  并没考虑过自己动手去译它。
  今天,同洁若译起这本书来,我仍然相信它会对我国小说的创作界有所启发。
  由于国情以及传统的不同,我不认为我们应全盘接受这一技巧。任何技巧都只能由
  作家本人去匠心独运。但我们需要扩大文学视野,绝不可自我封闭。
  译林出版社已请爱尔兰文学研究者陈恕教授在编写一本《〈尤利西斯〉导读》,
  这里,我就仅向读者做一些关于本书的简单介绍。
  二
  爱尔兰和挪威都是欧洲边缘上的小国,都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并且都坚持保
  存自己的文化,抗拒异族的同化。乔伊斯写《尤利西斯》时,爱尔兰还是英国的一
  个自治邦。
  乔伊斯和易卜生都出身富有,家道中落;都是先笃信宗教,后来叛了教。有些
  人认为《尤利西斯》中有易卜生的影子。我在读第十五章时,就常联想起《培尔·
  金特》中的妖宫那一幕。
  一九00年乔伊斯还在读书时,就在英国文学杂志《半月评论》上发表了一篇关
  于易卜生的《当我们死而复醒时》(1899)的评论:《易卜生的新戏剧》。那是乔
  伊斯的处女作。接到稿酬后,他去拜访了一下刊物的编者。看到作者竟这么年轻(
  18岁),主编大为吃惊。
  易卜生当时有一位英国朋友威廉·阿切尔。此人是《易卜生全集》最早的英译
  者。乔伊斯的文章发表之后,阿切尔曾在给易卜生的信中提过此事,可能还把那份
  《半月评论》也寄给了他。在回信中,易卜生表示他因不谙英文,不能一读乔伊斯
  的文章。但他请阿切尔代他转达一下谢意。
  阿切尔照办了。乔伊斯听到这位大师对他如此赏识,大为兴奋,就立志学起挪
  文。转年他先用英文拟了一封致易卜生的信稿,然后又自已译成“鳖脚的”挪文:
  “听到阿切尔先生转告您的话,我自是十分感动。我很年轻,是个十分年轻的
  小伙子。倘若您设想一下您自已在大学毕业之前就听到一位您所崇拜的先辈(像您
  在我心目中这样)对您表示的厚意,您就会了解我对您的心境了。唯一遗憾的是我
  那篇文章写得十分草率,我理应写得更好些,才配得上您的称许。相信文中必有不
  少糊涂处,我也不再为自已辩解了。我这样一个毛孩子的胡乱评论,可能会使您生
  气。但我相信您宁愿倾听一个头脑过热的人瞎扯,也不愿听那些神经麻木而彬彬有
  礼的人那模棱两可的应酬话。
  “我还能说什么呢?我已经在大学里喊出您的名字。这里有些人对您毫无所闻,
  有的则阴阳怪气。我提出您在戏剧史上应有的地位。我阐述了您的卓越——崇高的
  力量,也指出您的讽刺多么锋利,以及您在技巧上的运用和您的作品多么完美和谐。
  您会以为我这是英雄崇拜吗?不然,在辩论会上,当我谈到您的作品时候,大家都
  洗耳静听,没人叫嚣捣乱。
  “人们总是把自己最珍贵的保留起来。我并没告诉他们何以您的剧作使我感到
  如此亲切,也并没提您一生的战斗和胜利怎样感染了我,没提到您在探索人生奥秘
  上所表现出的坚强毅力,您对公认的艺术教条规范的彻底蔑视,以及您决心走自己
  的路的英雄气概。
  “作为新一代的人中曾受过您的教诲者,我在此向您致敬——不是谦卑地,因
  为您大名鼎鼎,而我则是个无名小卒;也不是懊丧地,因为您是位老人,而我还年
  轻;也不是冒昧或伤感地,而是欢欢喜喜地。我怀着希望和爱慕之情向您致候。”
  詹姆斯·乔伊斯
  1901年3月
  乔伊斯认为易卜生的戏剧中有一种青春的执拗的美,像一股劲风向他吹来。他
  崇拜易卜生在艺术上追求真实,对人生则超然独立。他欣赏易卜生缜密的逻辑,佩
  服他敢于从宗教的束缚中摆脱出来。
  在易卜生的剧本中,乔伊斯最倾心的是《培尔·金特》。他弟弟斯坦尼斯劳斯
  在日记中写道:“吉姆[注:乔伊斯的爱称]告诉我,他想把《尤利西斯》[ 注:当
  时还只是一个短篇,想扩大为一部长篇 ]写成一个都柏林的培尔。”从整个作品的
  脉络看,确实是这样。布卢姆也像培尔那样,离家外出流浪,只是《尤利西斯》中
  的布卢姆只走了十八个小时,而培尔则浪荡了一生。最后,两个人物又都回到妻子
  的身边。《尤利西斯》中的另一主要人物斯蒂芬和培尔一样,也充满了幻想。两人
  都在母亲弥留之际,仍然拒绝皈依宗教。五幕诗剧《培尔·金特》中也有一些内心
  独白。有时通过琐事来抒发人生哲理,如培尔剥葱那一景以及对地球讲的那番感慨
  万分的话。读《尤利西斯》第十五章,最使人想到易卜生的影子。酒醉之后与妓女
  厮混的斯蒂芬多么像妖宫中的培尔!山妖听到教堂钟声和索尔薇格的歌声,就一哄
  而散;斯蒂芬则被布卢姆救了出来。乔伊斯还曾于一九一八年写过一部题名《流亡
  者》的剧本,描写一对未婚男女带着个六岁的娃娃从意大利返回都柏林。人虽已归
  故土,精神上却仍处于流亡状态。
  乔伊斯和易卜生最主要的共同点还在于两人都是当时他们所处的社会的叛逆者。
  乔伊斯于一九0 五年在给他弟弟斯坦尼斯劳斯的信中就曾说:“你时常反对我的社
  会主义倾向。难道你不能清楚地看到对无产者解放的拖延吗?教会分子或贵族或中
  产者的反动就意味着各种虐政的恢复。看来在欧洲重新恢复教会的权力就等于回到
  中世纪的宗教法庭。自然,耶稣会士在给叛教者施轮刑或把他们拉上拷问台时,并
  没使人折腰。”(见理查德·艾尔曼:《詹姆斯·乔伊斯》第197页)
  一九三六年乔伊斯对人说:“爱尔兰不喜欢我,正如挪威不喜欢易卜生。”他
  们二人在描绘各自社会中的人物时,笔下确实都毫不留情。然而今天,他们二人却
  又都成为各自国家——以至世界的光荣。
  乔伊斯是怀着对于他所处的环境强烈的不满而开始他的文学生涯的。一九0 四
  年八月二十九日他在致娜拉的一封信中,就谴责了当时他所处的社会,甚至自己的
  家庭:
  “我从心中摒弃这整个社会的结构;基督教,还有家庭,公认的各种道德准则,
  当前社会的阶层以及宗教信仰。我怎么能爱我的家!我不过是来自一个为遗传下来
  的挥霍行为所毁坏的中产阶级。我母亲估计是被我父亲的疾病以及历年的苦恼折磨
  而死的。当我望到她躺在棺材里的那张脸时,我看到的是那么灰暗,为癌症所折磨
  的脸。我知道我看到的是一个受害者的脸。”
  当时他与这位后来成为他的妻子的娜拉相识才两个多月,真是满腹牢骚。接着
  他还写道:“六年前我脱离了天主教会。我对教会恨之入骨。我发现由于我本性的
  冲动,我不能再属于它了。我在当学生时就曾偷偷反对过它,拒绝为它任职,因此
  而沦为乞丐。但是我保持了自己的尊严。如今,我用笔和口公开反对它。”(见艾
  尔曼:《詹姆斯·乔伊斯》第169一170页)
  天主教会之外,乔伊斯还痛恨异族统治者——英国。全书许多处都从正面或侧
  面写到这个“家里的陌生人”。当时,都柏林社会贫富悬殊。当我译到“大厅里翩
  翩起舞的宫廷那五颜六色的服饰,外面却是悲惨的庄稼人,他们饥肠辘辘,面带菜
  色,吃的是酸模叶子”(《尤利西斯》第十一章)时,只觉得仿佛是在读杜甫。
  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伟大作品,其创作者除了精湛艺术之外,都必具有一颗悲天
  悯人的心。乔伊斯正是怀着这样的心开始创作的。
  一九0七年他在的里雅斯特演讲时说:
  “爱尔兰的经济及文化情况不允许个性的发展。国家的灵魂已经为世纪末的内
  讧及反复无常所削弱。个人的主动性已由于教会的训斥而处于瘫痪状态。人身则为
  警察、税局及军队所摧残。凡有自尊心的人,绝不愿留在爱尔兰,都逃离那个为天
  神所惩罚的国家。”
  《尤利西斯》中所揭示描绘的都柏林社会真实吗?最好的证人莫如比乔伊斯年
  长近二十岁,也是在都柏林长大并且同样具有改革社会热忱的萧伯纳了。他曾几次
  在函文中证实《尤利西斯》描绘的真实性和必要性:“我对它[《尤利西斯》]最感
  兴趣,因为我年轻时也曾在都柏林生活过。我认为他的写法具有经典性。我不认为
  在坦率描写性的方面需要什么限制。我不能使用乔伊斯先生的语言,我的手太拘谨,
  没法落笔。当我在都柏林时,年轻的医学生确实是那样,言语脏得很,在性行为上
  也不检点。他们认为那样才充满活力和富有诗意。我很想把那帮青年组织成一个俱
  乐部,让他们来读读《尤利西斯》,让他们回答像不像。如果回答是肯定的,我们
  就要再问一声:‘我们要不要永远这样下去?’我希望他们的回答是否定的。把乔
  伊斯所描绘的消灭掉。那时《尤利西斯》就不存在了。那时,就像今天来翻阅十二
  世纪的地图。把《尤利西斯》这本书禁掉,那就等于把污秽物保护下来。那不是道
  德之举。倘若一个人朝你举一面镜子来照你本来的面目,即使把镜子打碎也是徒然,
  不如还是找块肥皂和水把脸洗一洗呢。”(艾尔曼:《詹姆斯·乔伊斯》第576页)
  在另一处,萧伯纳还说:“在爱尔兰,人们如果要使猫干净,就用它自己的爪子来
  揉它的鼻子。乔伊斯把这种办法应用到人身上了。”他认为乔伊斯在揭露现实的丑
  恶方面,“超过了我们时代所有的小说家”。
  乔伊斯不仅揭露丑恶,他也通过主人公布卢姆写出人性的善良。在第十五章中,
  他还写到布卢姆的一些乌托邦思想:“我主张整顿本市的风纪,推行简明浅显的《
  十诫》。让新的世界取代旧的。犹太教徒、伊斯兰教徒与异教徒都联合起来。每一
  个大自然之子都将领到三英亩土地和一头母牛。豪华的殡仪汽车。强制万民从事体
  力劳动。所有的公园统统昼夜向公众开放。电动洗盘机。一切肺病、精神病,战争
  和行乞必须立即绝迹。普遍大赦。每周举行一次准许戴假面具的狂欢会。一律发奖
  金。推行世界语以促进普天之下的博爱。再也不要酒吧间食客和以治水肿病为幌子
  来行骗的家伙们的那种爱国主义了。自由货币,豁免房地租,自由恋爱以及自由世
  俗国家中的一所自由世俗教会。”
  布卢姆这个人物刻划得真实无比。他在生活中固然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这个
  犹太人在为人方面远比与他妻子勾搭成奸的爱尔兰人博伊兰要忠厚善良,有头脑。
  他曾领着一个陌生的年轻盲调音师过马路(第八章),尤其是对青年斯蒂芬·迪达
  勒斯的爱护,真是感人至深。
  在西欧反犹排犹之际,作者偏偏以布卢姆这样一个匈裔犹太人为此书的主人公,
  并把他塑造得既富于同情心,又可敬可亲,这本身也是他对他那个时代的挑战。
  三
  匈牙利文艺理论家卢卡契(1885一1971)在《小说理论》(1971)中,认为文
  艺复兴后诞生的西方小说,是以探索人类内心世界为主旨的。小说描绘的是内心的
  探险,也就是灵魂自我寻找的历程。就英国小说而言,他这一论断未必能概括十八
  世纪以来的所有的小说。但本世纪确实有好几位小说家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
  如法国的普鲁斯特,英国的维吉尼亚·吴尔夫和美国的福克纳。其中,以乔伊斯的
  成就最为显著,影响也最深远。《尤利西斯》是意识流小说的开山之作。
  意识流是十九世纪末西方小说发展起来的一种写作技巧。这一名词最早是美国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在其《心理学原理》(1890)一书中开始使用的,原指人类
  的意识是流动的,千变万化,而不是固定的,有条不紊的。后来心理分析家弗洛伊
  德进而提出意识与潜意识的学说。在文学上,则指小说家不加评论地描绘人物通过
  联想、回忆等内在的思想活动,随时对外界事物所起的反应。也可以称作内心独白。
  法国作家纪德在一篇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演讲中,曾指出在十九世纪就已有
  人用这种内心独白写小说了。除了《罪与罚》的作者之外,英国诗人勃朗宁以及美
  国小说家及诗人爱伦·坡都曾使用过。自然更早还见于莎士比亚的戏剧。狄更斯在
  小说里,也曾使用过这种手法。还有一位与乔伊斯同时代的英国女作家多洛泽·瑞
  查德逊(1873一1957),她著有《朝圣旅程》洋洋十二卷,写的也都是人物的思绪、
  印象、回忆和感觉,也都属于“内心独白”。
  最早启发乔伊斯从内心来描绘人物的是法国象征派小说家爱德华·迪雅尔丹(
  1861一1949)。他曾在所著小说《月桂树被砍》(1888)中,全面地使用过内心独
  白。整部小说什么事也没发生,只描写了一 位初出茅庐的小伙子邀请一位漂亮女
  演员赴晚宴,基本上都是内心 独白。乔伊斯是一九0 二年的一天偕一位遏罗(即
  今泰国)朋友赴音乐会的途中,偶然在火车站上买到此书的。他一口气读完,颇受
  启发。他从不讳言迪雅尔丹是这一小说技巧的先驱,后来并与之结识。《尤利西斯》
  的法译本在巴黎问世时,迪雅尔丹还曾向乔伊斯表示祝贺。但乔伊斯绝不模仿。他
  在《尤利西斯》中实际上已另辟蹊径。
  内心独白是指人物想表达什么,不说出来,只在心里想,然而还是有条不紊的。
  乔伊斯笔下的意识流则捕捉人物头脑中那毫不连贯,变幻无常,东一鳞西一爪的思
  绪。它凌乱芜杂,漫无边际。令人惊奇的是,这部主要以布卢姆为主人公写都柏林
  几个市民从早晨八点到午夜共十八小时的活动的小说,一方面纷纷扬扬,而在结构
  上又是最周密严谨不过。
  常有人把意识流同心理分析混为一谈。其实,心理分析乃属医学范畴。当然,
  文艺批评家也可使用这一方法来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心态。说来真巧,乔伊斯写《尤
  利西斯》时,心理分析在欧洲正方兴未艾,而乔伊斯所侨居的瑞士苏黎世,又正是
  心理分析大师卡尔·容格(1875一1961)的故乡。他们两人有过交往,但是谈得并
  不投机。容格读完《尤利西斯》之后,曾给作者写过一封毁誉参半的信,说:“我
  花了三年时间才读通它。我很感激你写了这么一部大书,我从中获益不少。但我大
  概永远不会说我喜欢它,因为它太磨损神经,而且太晦暗了,我不知你写时心情是
  否畅快。我不得不向世界宣告,我对它感到腻烦。读的时候,我多么抱怨,多么咒
  诅,又多么敬佩你啊!全书最后那没有标点的四十页[按:指第十八章中摩莉的独白]
  真是心理学的精华。我想只有魔鬼的祖母才会把一个女人的心理捉摸得那么透。”
  容格最后这句话似是称许,又似是调侃。他说三年才把此书读通,并非夸大其辞,
  再也没有比我们这两个中译者更有同感的了。
  理直德·凯因在《寓言式的航海家》(1947)一书中,认为“乔伊斯就像十八
  世纪写(格列佛游记)的斯威夫特或后来写《培尔·金特》的易卜生那样无情地揭
  示了社会的病疾。他描写的是人在空间时间永恒中所走过的道路。他是以显微镜般
  的准确度来反映现代西方文明的矛盾和缺陷的”。
  当乔伊斯着手写《都柏林人》和《艺术家年轻时的写照》时,他就已开始试用
  零星细节来塑造人物了,而不像亨利·杰姆斯那样以突兀情节为小说的骨架,却通
  过细节,通过内心活动来描绘人物的精神面貌。在写《尤利西斯》时,他的这种创
  作方法就更臻于成熟了。在这部旷世奇书中,作者写出了生活在都市的现代人的失
  望和寂寞,灵魂的空虚和失落。西方有的批评家认为乔伊斯笔下的布卢姆是从里到
  外写得最全面的人物。此书对本世纪的小说创作曾经起过并且仍在起着巨大的作用。
  这部小说问世后不久,美国批评家艾德门·威尔逊就在《新共和》杂志上评论
  说:“《尤利西斯》把小说提高到同诗歌与戏剧平起平坐了。读了它之后,我觉得
  所有其他小说的结构都太松散。乔伊斯这部书在写作方法上之新奇,对未来小说家
  的影响将是难以估计的。我简直无法想象他们如何能不受此书的影响。它创造了当
  代生活的形象,每一章都显示出文字的力量和光荣,是文学在描绘现代生活上的一
  重大胜利。”英国著名诗人及批评家、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曾在我国任教的威廉·
  燕卡荪(1906一1984)则称誉《尤利西斯》是一部“登峰造极的小说”。
  乔伊斯在二十年代初曾与比他长十一岁的普鲁斯特有过一面之 缘。传记家们
  关于西欧这两大小说家那次的会晤情景记述不一。有的说他们相互谈了各自喜欢吃
  的甜食,有的说他们诉说了各自的病情。艾尔曼在《詹姆斯·乔伊斯》中,则说女
  主人为双方作了介绍后,普鲁浙特问乔伊斯可认识某某公爵,乔伊斯的回答是“不
  认识”。当女主人问普鲁斯特可曾读过乔伊斯的作品时,回答也是否定的。双方之
  冷淡可见一斑。比较有意思的还是与乔伊期同时侨居苏黎世的英国画家弗兰克·勃
  真所转述的乔伊斯的这样一段话:“他[普鲁斯特]感兴趣是伯爵夫人,而我的兴趣
  则在伯爵夫人的女侍方面。”
  的确是这样,尽管《尤利西斯》第十章写了总督大人,但那是通过街头市民的
  眼睛写的。全书的主人公是替报纸拉广告的布卢姆和他的妻子、女歌唱家摩莉,还
  有年轻教师迪达勒斯。此外还写了送牛奶的老太太、报童、女佣、护士、酒吧女侍、
  马车夫、妓女和老鸨。总之,都是市井日常见到的凡夫俗子,芸芸众生。
  小说就是通过他们脑中倏忽闪现的思绪勾勒出来的。斯蒂芬满脑子净是抽象的
  思维和深奥的哲理(所以译来最为吃力),丰腴娇艳的摩莉成天想的不外乎饮食男
  女。主人公犹太人布卢姆则喜欢吃有着骚味的羊腰子,连在博物馆看到裸体女神像
  也要想入非非,是个充满七情六欲的大俗人。在艺术手法上,我觉得乔伊斯好像把
  一张写就的文稿故意撕得粉碎,抛撤出去让读者一一拾起来,自行拼凑。
  乔伊斯写的是本世纪初叶的生活,使用的是前无古人的技巧,然而这位立意挣
  脱传统、大胆创新的作家,自幼就酷爱古典文学。他十一岁就读了兰姆所写的《尤
  利西斯冒险记》,对于这位伊大嘉王在海上漂泊十年的非凡经历,他早就感到浓烈
  的兴趣。他也曾经把但丁的《神曲》当作《圣经》那样的精神食粮。《尤利西斯》
  中有些章节(例如结十五章花街柳巷的描绘),读来就宛如置身于《神曲》中那黑
  洞洞阴惨惨的地狱。乔伊斯还酷爱《浮士德》。乔学家何在研究第十五章时,就感
  觉到《尤利西斯》中歌德作品的影子。
  象征主义、写实主义以至自然主义等等都不足以概括乔伊斯作品的风格。他不
  但把人物从里到外写得那么立体化,书中连写海鸥、写猎狗处,读来也令人叹为观
  止。
  四
  各国文学史上部有些文字艰深、内容不好琢磨的作品。我国唐代的诗人李商隐,
  英国十七世纪玄学派诗人约翰·多恩以及十八世纪荒诞派小说家罗伦期·斯特恩,
  读来都很吃力。然而古今作家除了这位乔伊斯,还没有一位公开表明他就是处心积
  虑要为读者设置难以逾越的障碍的。
  一九二一年乔伊斯在苏黎世一家咖啡馆里曾对为他写传记的画家弗兰克·勃真
  说:“我在这本书[《尤利西斯》]里设置了那么多迷津,它将迫使几个世纪的教授
  学者们来争论我的原意。”接着,他还恶作剧地调侃说,“这就是确保不朽的唯一
  途径。”(见艾尔曼的《詹姆斯·乔伊斯》第521 页)也就是说,作者是有意把这
  部奇书写得文字生僻古奥,内容艰深晦涩,扑朔迷离,以致七十多年来,西方乔学
  家们根据不同版本,对本书内容各执一说,争论不休。
  四十年代,我初读此书时,就常抓耳挠腮。实在看不懂时就只好跳过去。如今,
  作为它的译者,多么艰难我也没法逃避了。幸而得到许多好友的帮助鼓励,特别由
  于我身边这位百折不挠的合作者,我们总算把它啃下来了。这里我特别要感谢国外
  的学者们。这几十年间,他们出了那么详尽的注解本,有的着重解释生僻的单词,
  有的像《圣经》那样在页边印上行数,然后逐段加以诠释。由于有了这些专门的工
  具书,我们才得以勉强完成这项艰巨的工作。限于篇幅,书名就不一一开列了。
  《尤利西斯》的文字犹如一只万花筒,变幻无穷。西方有的作者把全书文体分
  作抒情的、史诗的和戏剧的三种,但作品本身仿佛拒绝这种概括。全书最不好处理
  的是第十四章。其背景是妇产医院,写的是婴儿的诞生。它难在文体的模拟。全意
  开头用的是古英语。接着又模拟了英国文学史上历代名家的文体,其中有的我们熟
  悉,有的生疏。无论如何,我们没有本事用中文去表达这么多不同的文体。为了对
  原作这里的意图略表尊重,我们只是试图把前边较古的部分译成半文半白。
  作为初译者,我们的目标是,尽管原作艰涩难懂,我们一定得尽最大努力把它
  化开,使译文尽可能流畅,口语化。(我们二人都是北京人,难免有时还不自觉地
  打些京腔。)原书用波折号来标明对话,我们都改为我国读者更习惯的引号了。全
  书最后一章也是乔伊斯意识流创作方法中最典型的。全章共二十八页(原文)1608
  行,分八大段。只在第四大段和第八段末尾各加了个句号。此外,既无标点符号,
  句与句之间也无空白;而且除了一声火车汽笛声,没有任何外在景物的描写。开头
  及结尾各有个“yes ”(是的)。全章都是布卢姆的妻子摩莉的胡思乱想,有风流
  韵事的片断回忆,也有她对周围人和事的观察和反应,都像瀑布在一乱石间那么飞
  溅奔流。英文是用字母组成单词。至少原作在每个单词之间分别还留了空隙,再加
  上频频出现的“我”这个词和人名、地名的首字,还保留了大写,使得原作勉强可
  以读懂。中文是单字组成,专名词下也不再加线。所以如果照搬,译文势必比原作
  更要难懂。为了尊重原作,我们虽也未加标点,但为了便利阅读,还是在该加标点
  的地方一律加了个空格,算是一种折衷吧。
  读《尤利西斯》首先得过语言关。全书除了夹杂看法、德、意、西以及北欧多
  种语言外,还时常使用希腊、拉丁、希伯来等古代文字,包括梵文。有时三个句子
  中竟混几种语言。要么就只取字头字尾。有些近乎文字游戏,但有时也表现了作者
  的艺术匠心。例如在第八章,戴维·伯恩同大鼻子弗林聊天,突然出现一个很长的
  字:
  Smiledyawnednodded
  其实就是“微笑哈欠点头”三个字过去式的连写。作者显然是用以表现三个动作的
  同时性。也许是为了加深作品的难度,作者经常使用一些生僻字眼。尤其是古语、
  俚语及行话。有些字早已失传,因而一般字典是没法查到的,例如Old foggott (
  十七世纪的土语“老妪”)或funky(十九世纪初叶的“害怕”)。都柏林土话如
  “rawmeah” (胡扯),我们问过几位爱尔兰朋友,他们也感到茫然。即便极浅显
  的句子,他的写法也尽量不同于一般。例如“他的手从架子上拿到帽子”,“他的
  慢脚使他朝河边走去”。
  中国文字形容声音的语汇本来就比较贫乏,《尤利西斯》偏偏这种地方较多。
  尤其是第十一章,简直是一篇用文字组成的交响乐。中译文只能表达出个大概来。
  《尤利西斯》中的描写是包罗万象的,然而文章内容又各有重点,因而语汇也
  各异。第七章用的主要是新闻语言,我比较熟悉;第一及第五、六章多涉及宗教,
  洁若曾经接触过。第三章及第十四章谈哲学及医学,我们就得四处请教了。另外,
  关于音乐、天文、法律、医学等我们都是门外汉,名词术语我们没把握,都得到了
  朋友们的热心帮助。
  当然,更难捕捉的是正文。这就谈到加注的问题。
  我自己一向不赞成文学作品(不论创作还是翻译)加注,觉得是对阅读的一种
  干扰。三十年代还未走出校门,我就曾大胆地在天津《国闻周报》上对一位资深的
  翻译家所译的一部英国小说提出过批评,因而引起一场笔仗。那是一部以英国西部
  农村为背景的小说,原作在描绘乡野景物时,用了几十种野花野草的名字。这位译
  者大概属于可注即注派,就根据植物辞典,大量注出。我认为那不必要地干扰了阅
  读,因而开罪了先辈。
  过去在译十八世纪英国小说家菲尔丁的作品时,我还是力求在注释上尽量简约,
  如今译到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情况就不同了。关于此作,既然乔伊斯毫不掩饰
  地表示过要故意把它写得令人难懂,我们就面临这样一种选择,是尽量少注呢,还
  是该注则注。这里找还想说明,我们心目中的本书对象既有一般读书界,又希望它
  对研究者也有些用处。这样一来,注就多了起来。像第九章,注与本文的篇幅几乎
  相同,因而只能集中在每章之后,而不能采用脚注的办法。
  这种安排也是出于不得已,有违我的初衷。我看书就讨厌这么翻来翻去。大陆
  版和台湾版的《神曲》译文基本相同,然而台湾版的注均在本页上,读来就便当多
  了。可惜这种排法对我们这个译本行不通。
  因此,我们是怀着十分矛盾的心情来加这么大量的注的。就我个人而言,倘若
  不对某书进行专门研究,只是一般阅读,那么凡是不看注大致也能懂的,我就把注
  略去。比如,历史性质的注。一般的注主要是针对人地名等专用名词的。此书在这
  方面要注的数量已很不少,尤其由于乔伊斯十分喜欢套用古书或歌曲中的句子。
  乔伊斯有时还把生活中的人物搬进小说中,甚至不惜使用真名实姓——也许当
  时的诽谤法并不严格。例如英国驻瑞士领事馆的官员乔·甘恩曾得罪过乔伊斯,他
  就给被处绞刑的凶手起了这么个名字(见第十二章注[158 ])。关于战役或王朝的
  注,尽量从简。然而有关爱尔兰与英国统治者关系的注,则非加不可,因为这涉及
  到这本书更根本的方面。
  需要特别说明一下的,是本书大量的“呼应注”。这在一般书中是不多见的,
  而我们认为对于精读读者还是有用的。
  在第一章末尾,提到医科学生穆利根的弟弟有个朋友叫斑农,是个年轻的学生。
  到了第四章,通过米莉给她爸爸布卢姆的信我们才知道米莉就是班农新结识的“照
  相姑娘”。第十四章又写到穆利根同班农一道去霍恩产科医院。班农进城是来报名
  参军,偶然遇到的。在喝酒时,班农把随身携带的米莉的照片拿给人看,一段因缘
  这才明朗化,拼凑起来可需要细心和头等的记性。
  第三章末尾,斯蒂芬有这么一段意识流:“抚摩我,温柔的眼睛。温柔的、温
  柔的、温柔的手。我在这儿很寂寞。啊,抚摩我,现在马上就摸。大家都晓得的那
  个字眼儿是什么来看?”(见该章注[177 ])但是在这里并没点明。在第九章中我
  们根据海德版(见本书第九章注[232 ]及有关正文)补译了五行,才使这个问题有
  了回音:“爱——是的,那是大家都晓得的字眼儿。”当然,也许作者就是想把读
  者蒙在鼓里。为了表明译者的客观立场,我们把补译的文字加了[]。
  第十二章有鲍勃·多兰(已故迪格纳穆的友人,一个酒鬼)酒后逗狗的描述。
  “他差点儿从该死的凳子上倒栽葱跌到该死的老狗脑袋上。阿尔夫试图扶住他。”
  到了第十五章,才有续笔:“鲍勃·多兰正从酒吧间的高凳上越过贪馋地咀嚼着什
  么的长毛垂耳狗栽了下来。” (见该章注[84])
  第八章中,《自由人报》排字房老领班忽然浮现到布卢姆的脑际,他却忘记了
  那个人的姓,直到该章快结束时,才想起原来姓彭罗斯,而在第七章“排字房老领
  班”那一节里,有过对此人的详细描述。又如也是第八章,布卢姆在和布林太太在
  街头聊天时,忽然向对方问起最近见没见着“博福伊太太”。布林太太反问他,是
  不是指“米娜·普里福伊”。其实,布卢姆脑子里想的正是“普里福伊”,嘴里却
  把她说成“博福伊”了。而博福伊则是《马查姆的妙举》这一小说的作者。紧接着
  他又追忆:“我拉没拉那个链儿呢?拉了。那是最后一个动作。”这里说的其实是
  第四章中的事。他由博福伊又联想到早晨离家前坐马桶的事。当时他读的正是那篇
  小说。然后又回忆马桶冲没冲干净。生活中,我们脑中的念头这么跳来跳去是经常
  的事,然而写入作品,如不留神,就会堕入五里雾中。
  有时,人物讲的是反话。例如在第十五章中,斯蒂芬突然对两个英国兵说:“
  多亏了乔治五世和爱德华七世。看来这要怪历史。记忆的母亲们所编的寓言。”爱
  德华七世是维多利亚女王的儿子,是当时(1904)的英国兼爱尔兰国王,而乔治五
  世当时为威尔士亲王(即未来的英王和爱尔兰国王)。这里,“多亏了”是反话,
  自然含有挖苦的意味;而“看来这要怪历史”,则是用讽刺口吻重复当天早晨英国
  人海恩斯替本民族对爱尔兰的压迫进行辩解时所说的话。“记忆的母亲们所编的寓
  言”,则是斯蒂芬当天上午在课堂里所想起的布莱克的诗句。
  这种呼应有时是通过联想。比如在第八章中,布卢姆看见“两只苍蝇巴在窗玻
  璃上紧紧膘在一块儿”,似是闲笔,可是在第十五章的狂想剧中,布卢姆等人从钥
  匙眼里看摩莉和博伊兰幽会的场面时,作者就借妓女米娜之口用“膘”来形容那两
  个人。布卢姆还狂热地圆睁双目喊着:“加把劲儿!”这当然也是反笔,正深刻地
  表现了当了乌龟的布卢姆对于不忠的妻子和她的姘夫的憎恶。
  五
  一部伟大作品的产生不是偶然的。一九0六至一九0七年间,乔伊斯一边写《艺
  术家年轻时的写照》,一边就在酝酿一部规模更宏大 的小说,并且计划把《写照》
  中的主人公迪达勒斯也放进去。有学者考据,乔伊斯是一九一四年在致其弟斯坦尼
  斯劳斯的书信中第一次提到《尤利西斯》的。初稿曾在美国《小评论》上连载,始
  自一九一八年二月,也就是全书的第一章。第一次在庞德主编的《唯我主义者》上
  连载,则始自一九一九年一月,是从第二章开始的。
  《尤利西斯》的麻烦,从连载阶段就开始了。
  一九二0 年,《小评论》刊登第四章时,美国邮局就以“有伤风化”的罪名明
  令没收并当众焚毁。刊物编者还被罚款,留了指印。当时,乔伊斯正在写第十四章。
  伦敦的检察官则对第五、六及十章,大砍特砍,使得它在《唯我主义者》上与读者
  相见时,面目全非。
  一九二一年六月初,在巴黎莎士比亚书屋的女主人西尔薇亚·毕奇的努力下,
  头六章就已排出来了,当时,乔伊斯还在写第十七章。乔伊斯有个习惯,每看一次
  校样,就必动笔大加增删。另外,最早排这本书的是法国排字工。他们不谙英语,
  这也造成极大困难。一九二二年十月的初版本上有个“正误表”,那还是乔伊斯亲
  自搞的。一九二六年,莎士比亚书屋又出版了第二版。
  《尤利西斯》进过两次美国法庭。第一次是在一九二0 年。当时是由几个不学
  无术的糊涂法官主持的。纽约文化界三百余人旁听,其中有几位知名人士曾出面作
  证。戏剧界工会负责人菲利浦·莫勒就在证辞中宣称《尤利西斯》是一部稀世佳作,
  它绝不会腐蚀任何少女的心灵。在辩护中,他还就弗洛伊德的学说作了阐述。然而
  昏庸的法官甚至连弗洛伊德这个名字也没听说过,因而,对于这本书反而更加怀疑
  了。
  第二次开庭时,乔伊斯的律师把《尤利西斯》比作文学上的立体派绘画,他认
  为这样一来,法官们也许更容易理解一些。还说,这个作品可能使人读了恶心,但
  那并不有伤风化。律师还风趣地说:“您读了可能十分生气,但它不会把您推到荡
  妇的怀抱里。”法官们听罢也笑起来。律师的策略显然是一方面竭力迎合法官的心
  理,另一面又坚持此书并不伤风败俗,以为这么一来就可以胜诉了。然而结果却令
  人大失所望:停止发行,并罚款五十美元。
  这番对簿公堂反而使《尤利西斯》轰动起来。《纽约时报》和《纽约先驱论坛
  报》都写了评论。只是这么一来,出《尤利西斯》单行本的前景越加渺茫了。出版
  社只肯在部分删节的条件下印行,而乔伊斯宁可不出,也坚决不动一字。在其他几
  家出版社那里也碰了壁之后,他颓然对西尔薇亚·毕奇女士说,这本书永远也不得
  见天日了。毕奇突然问他:“肯把这本书交给莎士比亚书屋出版吗?”乔伊斯大吃
  一惊,试着告诫她说:“只怕你们一本也卖不出去!”
  但是他还是接受了这个建议。
  这位毕奇小姐是从普林斯顿大学毕业的美国人,对现代主义文学十分倾心。她
  在巴黎开了一家莎士比亚书屋,只有两间门面,专卖现代派的书刊杂志,因而吸引
  了许多青年读者和作家,像诗人庞德和T·S·艾略特以及小说家海明威,都是她的
  常客。当时由于法国在掌握风化法方面来得宽松一些,二、三十年代许多犯禁的英
  美著作(如 后来亨利·密勒的)都在巴黎出版。那里成了欧洲的“四马路”,而
  且是现代主义文学的活动中心。《尤利西斯》的初版本就在巴黎出版,也算为这本
  书闯出一条路子。
  初版只印了一千本,都编了号。头一百本(豪华版)有作者的签名。不管英美
  海关多么严格,很快就在大西洋两岸流传开了。德(1927)、法(1929)、日(
  1932)译本相继出版。各地的盗印本也在四下流传着,而这部英语著作在英美反而
  是禁书。纽约兰登书屋的老板本内特·斯尔夫实在不甘心。于是,一九三三年他就
  故意通过邮局公开寄出一本,让纽约海关没收。这样一来,《尤利西斯》就再度进
  了美国法庭。这一回,英美以及爱尔兰作家数百人,其中包括许多国际知名的——
  如诗人叶芝和T·S·艾略特,小说家阿诺德·本内特、福斯特、维吉尼亚·吴尔夫,
  都纷纷发表意见,对乔伊斯这部小说坚定地给予支持。
  很幸运,这回经手审理此案的纽约南区地方法庭的约翰·乌尔赛法官有见解,
  有胆识,认真负责。他花了几个月的时间自己先把这本书读了。他肯定了乔伊斯在
  表现人物内心世界方面的诚实认真。他承认书中确有些污秽语言,然而都是大家所
  熟知的,也完全符合乔伊斯笔下那些人物的生活、素质和心理。人们喜不喜欢这种
  写法,可以见仁见智。他认为这种争论是徒然的。让文学技巧去符合某种标准,也
  是荒谬的。“我看《尤利西斯》是一本真诚实在的书。”他还认为这是一本惊人的
  旷世奇书。“这不是一本容易读懂的书。它既精彩又枯燥,既可以读懂,然而又十
  分晦涩。有些地方读来使人感到脏,然而它并不是为脏而脏。书中每个字都在读者
  心中嵌成一幅完整的图画。你可以不愿与乔伊斯所描绘的人物往来,避免与他们发
  生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而拒绝读此书——那是每个人的选择。但当这样一位真正
  的语言艺术家(毫无疑问,乔伊斯就是这样的艺术家)来描绘一座欧洲城市中下阶
  层生活的真实写照时,难道法律竟然就禁止美国公民来看一看这幅图画吗?”
  接着他又说:“一九三0 年颁布的海关法禁止进口任何淫秽书籍。一本书淫不
  淫秽,法庭要看它会不会激起读者的性冲动或促使人产生不纯的情欲。不管人如何
  想保持公正,也难以避免主观。因此,我请了两位文学鉴定家(他们互不相识,彼
  此也不晓得我邀请了对方)。我对这两位在人生及文学方面的见解都十分敬重。我
  请他们在分别读完《尤利西斯》之后,告诉我这本书是否淫秽。结果,他们读后都
  不认为书中有引起色情动机的倾向。只觉得写得悲惨,还认为书中男女人物的内心
  生活都具有巨大的悲剧力量。”
  这位法官在结论中说:“法律所关心的只是正常人。上述测验足以证明《尤利
  西斯》是一部出于真诚的动机,采用新的文学方法写出的作者对人类的观察。我完
  全清楚此书有些地方使一些正常而敏感的读者难以下咽。但据我慎重考虑,并经过
  长时间的思索,我认为《尤利西斯》有些地方令人读了作呕,但并不淫秽。”
  这判决是在一九三三年十二月六日作出的。律师恩斯特说:“《尤利西斯》的
  胜诉标志着一个转折点。这是对书籍审查者的一次粉碎性打击。从今以后,划清了
  色情诲淫的黄色读物与文学作品中正常而必要的性描写的界限,使作家们再也不必
  心有顾虑,拐弯抹角了。”
  《尤利西斯》正式出版后,爱尔兰一位国务大臣马上登门拜访乔伊斯,表示要
  把它推荐给诺贝尔奖金委员会。乔伊斯的答复是:“那不会给我带来那个奖金,倒
  会使你丢掉国务大臣的职位。”当时正在巴黎的柬埔寨国王,后来甚至自己改名为
  列那·尤利西斯。
  自那以后,这部小说就成为读书界一本经久不衰的畅销书,也是文学研究者的
  热门课题,几乎年年都有乔学研究的专著问世,简直足以摆几个书架了。这真应验
  了甚至超出乔伊斯所预言的不朽了。
  我们这个译本主要根据的是莎士比亚书屋一九二二年版。现在牛津大学出版社
  又把它重印了,编入《世界古典文库》中,并加了四种附录,即(一)古尔伯特的
  《尤利西斯》各章与《奥德修纪》内容的对照。(二)《尤利西斯》在《小评论》
  及《唯我主义者》二刊物上连载的经过,以及此书的出版史——也即是版本史。
  (三)正误表。(四)注释。这是迄今为止,最完善的版本。在翻译中,我们还曾
  参照过奥德赛出版社一九三五年版,伯德里·海德出版社一九七六年版和一九八九
  年版,以及《企鹅丛书》一九八0 年版。凡有助于理解原著处,我们就根据上述版
  本做了些改动,一部分已在注释中说明。
  六
  一九二二年问世的《尤利西斯》,到一九九四年中国才出个全译本,讲起来不
  是很光彩。然而也正因为我们动手迟了,工作也就好做多了。感谢国外的乔学家们,
  他们除了研究专著及传记之外,还出了那么多有关的工具书,包括注释本及手册,
  使我们这两个底子并不厚的译者,终于把这项工程干完了。很吃力,但是也感到一
  种惬意,因为一个奔七十岁和一个已过八旬的老夫老妻,三、四年来起早贪黑,终
  于把这座堡垒攻下来了。在这项工作中,洁若是火车头。她为此书稿放弃一切休息
  和娱乐,还熬过多少个通宵。从一九五四年五月我们搭上伙,她就一直在改造着我,
  从懒散到学着勤奋。译《尤利西斯》是这个改造过程的高峰。
  动手之前,我绝没料到各方对我们翻译此书会寄予如此的关注。国内报刊报道
  之外,国外也十分重视这件事。不晓得一些有心人士是从哪里打听到我们的住址的,
  抽冷子就收到陌生读者的来信,信上往往只有一句话:“您和文洁若女士翻译《尤
  利西斯》是对人类文化的又一巨大贡献。祝你们工作顺利,早日成功。”九泉之下
  的那个爱尔兰幽灵乔伊斯倘若得知中国读者对此书给以这样崇高的评价,还不知他
  会欣慰到怎样的地步!
  更奇怪的是域外对中国在翻译《尤利西斯》的重视。
  一天,美联社驻北京的首席记者魏梦欣女士突然打电话要求来家采访,我照例
  是一口谢绝。但她一再说,访问中政治一个字也不谈,只谈中国翻译乔伊斯的事。
  我只好约她在一个下午到我这其乱无比的书房来喝杯清茶。她想了解我们合作的程
  序,并要我们举十几个费解的词句来说明工作的难度,还翻看了一些堆在两个房间
  里的有关参考书。事后,她派人把经由美联社发往许多国家的那篇千余字的通讯,
  给我送来。其中说:“这对夫妇啃起这本晦涩难解的书已够令人惊奇的了。今天中
  国政府居然准许译这本书,是更大的惊奇,因为乔伊斯的意识流技巧早就以太主观
  的罪名被共产党否定了。”
  她的这篇通讯曾发到世界上百家报刊,其中,葡萄牙报纸刊载时,标题为《布
  卢姆在中国》,加拿大一家法语报纸的标题是《布卢姆在北京》。仿佛他早就应来
  到这里似的。原来平时从事政治经济报道的美联社之所以关注我们这项工作,是由
  于他们想从《尤利西斯》的翻译,来衡量眼下中国在文艺方面开放的尺度。因此,
  她那篇通讯的题目是:《外国书为中国作家打开禁区》。
  去年十二月初,美国《巴尔的摩太阳报》的驻京记者罗伯特·便亚敏也来我家
  采访。他是先读了我的回忆录《未带地图的旅人》的英译本才来访问的。他在通讯
  中同样特别强调这本书之所以直到今天才有可能与中国读者见面,是由于“它的写
  法曾与中国文化委员所倡导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相抵触”。一个下午,加拿大多伦
  多电台忽然对我作了一次电话采访。采访者大概还是个内行。他先问起四十年代在
  剑桥研究英国心理小说时的情况,然后才转到今天我对乔伊斯的看法。这回,我因
  从前两次采访中已了解到西方对我们译此书的兴趣所在,就索牲顺水推舟,对他说:
  “今天我们能译这本书,正可以说明中国在文学艺术上的改革开放。”
  我们从开始就是本着拓荒精神从事这一工作的,意识到搞的是个初译本——或
  者说是试译本。有些国家的《尤利西斯》译本不止一种。由于原作深奥,各家注释
  又有歧异,个中难免有猜译之处。希望将来会有更成熟、更完善的中译本问世。正
  因为这样,我们在工作中十分重视基础工作。全书有大量的拉丁文及天主教用语。
  文洁若早年全家七个兄弟姐妹都在天主教办的学校里读过书,我也自幼上教会学校,
  背过《圣经》,还上过两年天主教办的辅仁大学。所有宗教用语都来自教内,而不
  是我们杜撰的。遇到没有把握时,洁若还通过译林出版社向南京的神学院或向北东
  西什库北堂的天主教神职人员请教过。
  正如外国记者所指出的,倘若中国仍在极“左”思潮的桎梏之下,而没有七十
  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就不会有出版社约我们译这本书,这个空白也弥补不上。
  从一九四九年至七十年代末那三十年间,把乔伊斯搬到中国来是不可想象的。
  我个人过去曾对这本书有过保留性的评价,那是由于当年我是把“象牙之塔”
  与“十字街头”对立起来,绝对化了。我从开始写作就强烈地意识到自己属于后者。
  这是由于我是在五四运动中度过童年的。我经历过贫穷,也曾看到祖国遭到践踏凌
  辱。我老早就认定一个中国作家只能为改善人生摆脱困境而写作。
  但那不等于要闭上眼睛,“非礼勿听,非礼勿视”,自外于世界。
  对于《尤利西斯》中一些纯文字游戏,我至今仍持保留态度。然而看人看事看
  作品,都应从整体出发。译完这部小说,我深深感到这确实是部气势万千的散文史
  诗。这是有文学以来作家第一次向人的内心世界挖掘,并真实地表现出潜意识中的
  矛盾与混乱,沮丧与憧憬。不能人人都去攀登珠穆朗玛峰,然而对于在艺术创作上
  敢于并能够攀登者,就无法不怀有崇敬之情。
  七十多年来,西方也仍只有一个乔伊斯。说明肯定什么,推崇什么,并不等于
  那就成为道路、方向。艺术创作只能是个人智慧的结晶,心灵的影子。盲目地跟随、
  模仿,是死路一条。然而凡不甘于墨守成规、停滞不前的,都不会拒绝借鉴。小说,
  首先就是写人物。在乔伊斯之前,小说史上还没有过一个像布卢姆这样从里到外塑
  造得如此深而且厚的人物。他决不像皮影戏中的人物那样扁平,我们不但看到他的
  五官四肢,还可以感觉到他的呼吸和脉搏。
  《尤利西斯》确实把文学创作、小说艺术,引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在结束此序文之前,还得向读者申明,我们是在众多中外友人的热情帮助下完
  成这项工程的。
  首先应感谢的是译林出版社的社长李景端。是他那股要把这部书介绍过来的热
  情感动了我们,使我们踏上征途的。在翻译过程中,他不断给我们打气,并且在技
  术上给予了一切必要的支持。
  英国文化委员会(British Council)的钟恩(Adrian Johnson)及艾得福(
  Christopher Edwards)以及爱尔兰大使塞尔玛·多兰(Thelma Doran)都给我们
  以巨大的支持,为我们提供各种参考书、地图以及录相带,使我们的工作得以顺利
  进行。他们设法帮助解答我们在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疑难问题,有时还代我们向他
  们本国的专家请教。
  我们特别要向爱尔兰裔加拿大小说家柯伟诺(Patrick Kavanagh)和他的夫人
  唐兰(Sarah Taylor)表示感谢。他们常住北京,对乔伊斯很有研究,同爱尔兰又
  有着血缘关系。最重要的是Patrick 是个热心肠的人,因而他就成为我们最经常呼
  唤的“救火队”。每逢假日他回到爱尔兰裔人聚居的家乡,必带上我们成串的问题。
  有的迎刃而解,有的他还到处代我们去请教。
  自然,我还不能忘记四十年代我在剑桥王家学院时的导师瑞兰博士(Dr·Daddie
  Rylands),是他最早启发并指导我去读乔伊斯的。
  在专业方面,关于音乐我们多次请教过孙明珠和刘国纪,医学方面麻烦过李璞
  和姜波,经济和法律方面经常向祝友三和易家祥请教,天文方面则向林盛然请教过。
  在语言方面我们麻烦的朋友就更多了。全书使用希腊文和拉丁文处很多。我们
  主要请教的是老友杨宪益。梵文及佛学则多次请教过季羡林教授。阿拉伯文曾请教
  过李玉侠,法文请教过夏玫,意大利文请教过吕同六。古汉语方面请教过吴小如教
  授。另外,还零零碎碎地麻烦过许多搞其他语种的朋友。这里就不一一列名致谢了。
  正因为此作十分艰涩,我们既要忠于原作(洁若一向主张一个零件也不丢),
  又想译得流畅些。译竣之后,我们对自己的译文放心不下,于是请丁亚平和商容在
  完全抛开原作的情况下,帮我们全文重点地通读了一遍。第十四章半文半白部分则
  请孙达先及宋红二位分别通读了一遍。他们都是忙人,但都挤出时间提了宝贵的意
  见。
  在版本方面,我们还要感谢四十年代我留英时的老友苏珊·威廉斯-埃利斯
  (Susan Williams-Ellis)。她曾几次替我们搜寻有关乔伊斯的新著,航空邮寄到
  北京来。此外,美国米苏理大学玛丽·雷戈(Mary Lago) 教授也把她收藏的有关
  《尤利西斯》的书全寄给我了。新华通讯社的英籍专家卢贝斯(Lew Baxter)、美
  籍专家巴德(Bud Nathans) 和老同事李文俊在版本方面也帮过大忙。我在国外的
  两个儿子驰及桐也在这方面出了不少力。
  陈恕教授的那部《<尤利西斯>导读》与我们的翻译同步进行。在斟酌译文时,
  得到他不少帮助。我们之间的联系工作,都是由我身边的青年朋友傅光明跑的腿。
  他还替我们一趟趟地跑图书馆查找版本,复制资料。他做事总是那么细心,一丝不
  苟。
  洁若的弟弟文学朴和弟媳李书元,宋凯以及洁若的老同事杨毓如也从始至终帮
  了大忙,大部分稿件是他们誊清的,有时还做些统一名词或查对工作。
  想想看,倘若不是有这么多位的热情帮助,光靠我们两人,是完不成任务的。
  为此,我们在这里谨向上述各位表示衷心感谢。
  最后,还有一位应该感谢的,就是去年今天辞世的三姐常韦。我们之所以把这
  本书献给她,正是因为倘若没有她作为强大后盾,当初我们根本就不敢去接受这么
  重的一项任务。
  1994年1月15日
  
   
第一章
  第 一 部
  第一章
  体态丰满而有风度的勃克·穆利根[1]从楼梯口出现。他手里托着一钵肥皂沫,
  上面交叉放了一面镜子和一把剃胡刀。他没系腰带,淡黄色浴衣被习习晨风吹得稍
  微向后蓬着[2]。他把那只钵高高举起,吟诵道:
  我要走向上主的祭台。
  他停下脚步,朝那昏暗的螺旋状楼梯下边瞥了一眼,粗声粗气地嚷道:
  “上来,金赤[3]。上来,你这敬畏天主的耶酥会士[4]。”
  他庄严地向前走去,登上圆形的炮座。他朝四下里望望,肃穆地对这座塔[5]
  和周围的田野以及逐渐苏醒着的群山祝福了三遍。然后,他一瞧见斯蒂芬·迪达勒
  斯就朝他弯下身去,望空中迅速地画了好几个十字,喉咙里还发出咯咯声,摇看头。
  斯蒂芬·迪达勒斯气恼而昏昏欲睡,双臂倚在楼梯栏杆上,冷冰冰地瞅着一边摇头
  一边发出咯咯声向他祝福的那张马脸,以及那顶上并未剃光[6]、色泽和纹理都像
  是浅色橡木的淡黄头发。
  勃克·穆利根朝镜下瞅了一眼,赶快阖上钵。
  “回到营房去,”他厉声说。
  接着又用布道人的腔调说:
  “啊,亲爱的人们,这是真正的克里斯廷[7]:肉体和灵魂,血和伤痕。请把
  音乐放慢一点儿。闭上眼睛,先生们。等一下。这些白血球有点儿不消停。请大家
  肃静。”
  他朝上方斜睨,悠长地低声吹了下呼唤的口哨,随后停下来,全神贯注地倾听
  着。他那口洁白齐整的牙齿有些地方闪射着金光。克里索斯托[8]。两声尖锐有力
  的口哨划破寂静回应了他。
  “谢谢啦,老伙计,”他精神抖擞地大声说。“蛮好。请你关上电门,好吗?”
  他从炮座上跳下来,神色庄重地望着那个观看他的人,并将浴衣那宽松的下摆
  拢在小腿上。他那郁郁寡欢的胖脸和阴沉的椭圆形下颚令人联想到中世纪作为艺术
  保护者的高僧。他的唇边徐徐地绽出了榆快的笑意。
  “多可笑。”他快活地说。“你这姓名太荒唐了,一个古希腊人[9]。”
  他友善而打趣地指了一下,一面暗自笑着,走到胸墙那儿。斯蒂芬·迪达勒斯
  爬上塔顶,无精打采地跟着他走到半途,就在炮座边上坐下来,静静地望着他怎样
  把镜子靠在胸墙上,将刷子在钵里浸了浸,往面颊和脖颈上涂起皂沫。
  勃克·穆利根用愉快的声调继续讲下去。
  “我的姓名也荒唐,玛拉基·穆利根,两个扬抑抑格。可它带些古希腊味道,
  对不?轻盈快活得正像只公鹿[10]。咱们总得去趟雅典。我要是能从姑妈身上挤出
  二十镑,你肯一道去吗?”
  他把刷子撂在一边,开心地大声笑着说:
  “他去吗,那位枯燥乏味的耶酥会士?”
  他闭上嘴,仔细地刮起脸来。
  “告诉我,穆利根,”斯蒂芬轻声说。
  “嗯?乖乖。”
  “海恩斯还要在这座塔里住上多久?”
  勃克·穆利根从右肩侧过他那半边刮好的脸。
  “老天啊,那小子多么讨人嫌!”他坦率地说。“这种笨头笨脑的撒克逊人,他
  就没把你看作一位有身份的人。天哪,那帮混账的英国人。腰缠万贯,脑满肠肥。
  因为他是牛津出身呗。喏,迪达勒斯,你才真正有牛津派头呢。他捉摸不透你。哦,
  我给你起的名字再好不过啦:利刃金赤。”
  他小心翼翼地刮着下巴。
  “他整宵都在说着关于一只什么黑豹的梦话,”斯蒂芬说,“他的猎枪套在哪
  儿?”
  “一个可悯可悲的疯子!”穆利根说。“你害怕了吧?”
  “是啊,”斯蒂芬越来越感到恐怖,热切地说,“黑咕隆咚地在郊外,跟一个满
  口胡话、哼哼卿卿要射杀一只黑豹的陌生人呆在一块儿。你曾救过快要淹死的人。可
  我不是英雄。要是他继续呆在这儿,那我就走。”
  勃克·穆利根朝着剃胡刀上的肥皂沫皱了皱眉,从坐着的地方跳了下来,慌忙
  地在裤兜里摸索。
  “糟啦,”他瓮声瓮气地嚷道。
  他来到炮座跟前,把手伸进斯蒂芬的胸兜,说:
  “把你那块鼻涕布借咱使一下。擦擦剃胡刀。”
  斯蒂芬听任他拽出那条皱巴巴的脏手绢,捏着一角,把它抖落开来。勃克·穆
  利根干净利索地揩完剃胡刀,望着手绢说:
  “‘大诗人’[11]的鼻涕布。属于咱们爱尔兰诗人的一种新的艺术色彩,鼻涕
  绿。简直可以尝得出它的滋味,对吗?”
  他又跨上胸墙,眺望着都柏林湾。他那浅橡木色的黄头发微微飘动着。
  “喏!”他安详地说。“这海不就是阿尔杰所说的吗:一位伟大可爱的母亲[12]?
  鼻涕绿的海。使人的睾丸紧缩的海。到葡萄紫的大海上去[13]。喂,迪达勒斯,那
  些希腊人啊。我得教给你。你非用原文来读不可。海!海[14]!她是我们的伟大可爱
  的母亲。过来瞧瞧。”
  斯蒂芬站起来,走到胸墙跟前。他倚着胸墙,俯瞰水面和正在驶出国王镇[15]
  港口的邮轮。
  “我们的强有力的母亲[16],”勃克·穆利根说。
  他那双目光锐利的灰色眼睛猛地从海洋移到斯蒂芬的脸上。
  “姑妈认为你母亲死在你手里,”他说。“所以她不计我跟你有任何往来。”
  “是有人害的她,”斯蒂芬神色阴郁地说。
  “该死,金赤,当你那位奄奄一息的母亲央求你跪下来的时候,你总应该照办
  呀,”勃克·穆利根说。“我跟你一样是个冷心肠人。可你想想看,你那位快咽气的
  母亲恳求你跪下来为她祷告。而你拒绝了。你身上有股邪气……”
  他忽然打住,又往另一边面颊上轻轻涂起肥皂沫来。一味宽厚的笑容使他撇起
  了嘴唇。
  “然而是个可爱的哑剧演员,”他自言自语着。“金赤,所有的哑剧演员当中最
  可爱的一个。”
  他仔细地把脸刮得挺匀净,默默地,专心致专地。
  斯蒂芬一只肘支在坑洼不平的花岗石上,手心扶额头,凝视着自己发亮的黑上
  衣袖子那磨破了的袖口。痛苦——还说不上是爱的痛苦——煎熬着他的心。她去世
  之后,曾在梦中悄悄地来找过他,她那枯槁的身躯裹在宽松的褐色衣衾里,散发出
  蜡和黄檀的气味;当她带着微嗔一声不响地朝他俯下身来时,依稀闻到一股淡淡的
  湿灰气味。隔着槛褛的袖口,他瞥见被身旁那个吃得很好的人的嗓门称作伟大可爱
  的母亲的海洋。海湾与天际构成环形,盛着大量的暗绿色液体。母亲弥留之际,床
  畔曾放着一只白瓷钵,里边盛着粘糊糊的绿色胆汁,那是伴着她一阵阵的高声呻吟,
  撕裂她那腐烂了的肝脏吐出来的。
  勃克·穆利根又揩了揩剃刀刃。
  “啊,可怜的小狗[17]!”他柔声说,“我得给你件衬衫,几块鼻涕布。那条二
  手货的裤子怎么样?”
  “挺合身,”斯蒂芬回答说。
  勃克·穆利根开始刮下唇底下凹陷的部位。
  “不是什么正经玩艺儿,”他沾沾自喜地说,“应该叫作二腿货。天晓得是哪个
  患了梅毒的酒疯子丢下的。我有一条好看的细条纹裤子,灰色的。你穿上一定蛮帅。
  金赤,我不是在开玩笑。你打扮起来,真他妈的帅。”
  “谢谢,”斯蒂芬说,“要是灰色的,我可不能穿。”
  “他不能穿,”勃克·穆利根对着镜中自己的脸说,“礼数终归是礼数。他害死
  了自己的母亲,可是不能穿灰裤子。”
  他利利索索地折上剃胡刀,用手指的触须抚摩着光滑的皮肤。
  斯蒂芬将视线从海面移向那张有着一双灵活的烟蓝色眼睛的胖脸。
  “昨儿晚上跟我一道在‘船记’[18]的那个人,”勃克·穆利根说,“说是你患
  了痴麻症。他是康内利·诺曼的同事,在痴呆镇工作[19]。痴呆性全身麻痹症。”
  他用镜子在空中划了半个圈子,以便把这消息散发到正灿烂地照耀着海面的阳
  光中去。他撇着剃得干干净净的嘴唇笑了,露出发着白光的齿尖。笑声攫住了他那
  整个结实强壮的身子。
  “瞧瞧你自己,”他说,“你这丑陋的‘大诗人’。”
  斯蒂芬弯下身去照了照举在跟前的镜子。镜面上有一道弯曲的裂纹,映在镜中
  的脸被劈成两半,头发倒竖着。他和旁人眼里的我就是这样的。是谁为我挑选了这
  么一张脸?这只要把寄生虫除掉的小狗。它也在这么问我。
  “是我从老妈子屋里抄来的,”勃克·穆利根说。“对她就该当如此。姑妈总是
  派没啥姿色的仆人去伺候玛拉基。不叫他受到诱惑[20]。而她的名字叫乌水苏拉
  [21]。”
  他又笑着,把斯蒂芬直勾勾地望着的镜子挪开了。
  “凯列班在镜中照不见自己的脸时所感到的愤怒,”[22]他说。“要是王尔德还
  在世,瞧见你这副尊容,该有多妙。”
  斯蒂芬后退了几步,指着镜子沉痛地说:
  “这就是爱尔兰艺术的象征。仆人的一面有裂纹的镜子[23]。”
  勃克·穆利根突然挽住斯蒂芬的一只胳膊,同他一道在塔顶上转悠。揣在兜里
  的剃胡刀和镜子发出相互碰撞的丁当声。
  “像这样拿你取笑是不公道的,金赤,对吗?”他亲切地说。“老天晓得,你比
  他们当中的任何人都有骨气。”
  又把话题岔开了。他惧怕我的艺术尖刀,正如我害怕他的冷酷无情的钢笔。
  “仆人用的有裂纹的镜子。把这话讲给楼下那个牛津家伙[24]听,向他挤出一
  基尼[25]。他浑身发散着铜臭气,没把你看成有身份的人。他老子要么是把药喇叭
  [26]根做成的泻药卖给了祖鲁人[27],要么就是靠干下了什么鬼骗局发的家。喂,
  金赤,要是咱俩通力合作,兴许倒能为本岛干出点名堂来。把它希腊化了[28]。”
  克兰利的胳膊[29]。他的胳膊。
  “想想看,你竟然得向那些猪猡告帮!我是唯一赏识你的人。你为什么不更多
  地信任我呢?你凭什么对我鼻子朝天呢?是海恩斯吗?要是他在这儿稍微一闹腾,我
  就把西摩[30]带来,我们会狠狠地收拾他一顿,比他们收拾克莱夫·肯普索普的那
  次还要厉害。”
  从克莱夫·肯普索普的房间里传出阔少们的喊叫声。一张张苍白的面孔,他们
  抱在一起,捧腹大笑。唉呀。我快断气啦!要委婉地向她透露这消息,奥布里[31]!
  我这就要死啦!他围着桌子一瘸一拐地跑,衬衫被撕成一条条的,像缎带一般在空
  中呼扇着,裤子脱落到脚后跟上[32],被麦达伦学院那个手里拿着裁缝大剪刀的埃
  德斯追赶着。糊满了桔子酱的脸惊惶得像头小牛犊。别扒下我的裤子!你们别拿我
  当呆牛耍着玩!
  从敞开着的窗户传出的喧嚷声,惊动了方院的暮色。耳聋的花匠系着围裙,有
  着一张像煞马修·阿诺德[33]的脸,沿着幽幽的草坪推着割草机,仔细地盯着草茎
  屑末的飞舞。
  我们自己……新异教教义……中心[34]。
  “让他呆下去吧,”斯蒂芬说。“他只不过是夜间不对头罢了。”
  “那么,是怎么回事?”勃克·穆利根不耐烦地问道。“干脆说吧。我对你是直
  言不讳的。现在你有什么跟我过不去的呢?”
  他们停下脚步,眺望着布莱岬角[35]那钝角形的海岬——它就像一条酣睡中的
  鲸的鼻尖,浮在水面上。斯蒂芬轻轻地抽出胳膊。
  “你要我告诉你吗?”他问。
  “嗯,是怎么回事?”勃克·穆利根回答说。“我一点儿也记不起来啦。”
  他边说边端详斯蒂芬的脸。微风掠过他的额头,轻拂着他那未经梳理的淡黄头
  发,使焦灼不安的银光在他的眼睛里晃动。
  斯蒂芬边说边被自己的声音弄得很沮丧:
  “你记得我母亲去世后,我头一次去你家那天的事吗?”
  勃克·穆利根马上皱起眉头,说:
  “什么?哪儿?我什么也记不住。我只记得住观念和感觉[36]。你为什么问这
  个?天哪,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你在沏茶,”斯蒂芬说,“我穿过楼梯平台去添开水。你母亲和一位客人从客
  厅里走出来。她问你,谁在你的房间里。”
  “咦?”勃克·穆利根说。“我说什么来看?我可忘啦。”
  “你是这么说的,”斯蒂芬回答道,“哦,只不过是迪达勒斯呗,他母亲死得像
  头畜生。”
  勃克·穆利根的两颊骤然泛红了,使他显得更年轻而有魅力。
  “我是这么说的吗?”他问道。“啊?那又碍什么事?”
  他神经质地晃了晃身子,摆脱了自己的狼狈心情。
  “死亡又是什么呢?”他问道,“你母亲也罢,你也罢,我自己也罢。你只瞧见
  了你母亲的死。我在圣母和里奇蒙[37]那里,每天都看见他们突然咽气,在解剖室
  里被开膛破肚。这是畜生也会有的那种事情,仅此而已。你母亲弥留之际,要你跪
  下来为她祷告,你却拒绝了。为什么?因为你身上有可诅咒的耶稣会士的气质,只
  不过到了你身上就拧啦。对我来说,这完全是个嘲讽,畜生也会有的事儿。她的脑
  叶失灵了。她管大夫叫彼得·蒂亚泽爵士[38],还把被子上的毛莨饰花拽下来。哄
  着她,直到她咽气为止呗。你拒绝满足她生前最后的一个愿望,却又跟我怄气,因
  为我不肯像拉鲁哀特殡仪馆花钱雇来的送葬人那样号丧。荒唐!我想必曾这么说过
  吧。可我无意损害你母亲死后的名声。”
  他越说越理直气壮了。斯蒂芬遮掩着这些话语在他心坎上留下的创伤,极其冷
  漠地说:
  “我想的不是你对我母亲的损害。”
  “那么你想的是什么呢?”勃克·穆利根问。
  “是对我的损害,”斯蒂芬回答说。
  勃克·穆利根用脚后跟转了个圈儿。
  “哎呀,你这家伙可真难缠!”他嚷道。
  他沿着胸墙疾步走开。斯蒂芬依然站在原地,目光越过风平浪静的海洋,朝那
  岬角望去。此刻,海面和岬角朦朦胧胧地混为一片了。他两眼的脉搏在跳动,视线
  模糊了,感到双颊在发热。
  从塔里传来朗声喊叫:
  “穆利根,你在上边吗?”
  “我这就来,”勃克·穆利根回答说。
  他朝斯蒂芬转过身来,并说:
  “瞧瞧这片大海。它哪里在乎什么损害?跟罗耀拉[39]断绝关系,金赤,下来
  吧。那个撒克逊征服者[40]早餐要吃煎火腿片。”
  他的脑袋在最高一级梯磴那儿又停了一下,这样就刚好同塔顶一般齐了。
  “不要成天为这档子事闷闷不乐。我这个人就是有一搭无一搭的。别再那么苦
  思冥想啦。”
  他的头消失了,然而楼梯口传来他往下走时的低吟声:
  莫再扭过脸儿去忧虑,
  沉浸在爱情那苦涩的奥秘里,
  因黄铜车由弗格斯驾驭[41]。
  树林的阴影穿过清晨的寂静,从楼梯口悄然无声地飘向他正在眺望着的大海。
  岸边和海面上,明镜般的海水正泛起一片白色,好像是被登着轻盈的鞋疾跑着的脚
  踹起来的一般。朦胧的海洋那雪白的胸脯。重音节成双地交融在一起。一只手拨弄
  着竖琴,琴弦交错,发出谐音。一对对的浪白色歌词闪烁在幽暗的潮水上。
  一片云彩开始徐徐地把太阳整个儿遮住,海湾在阴影下变得越发浓绿了。这钵
  苦水就躺在他脚下。弗格斯之歌,我独自在家里吟唱,抑制着那悠长、阴郁的和音。
  她的门敞开着,她巴望听到我的歌声。怀着畏惧与怜悯,我悄悄地走近她床头。她
  在那张简陋的床上哭泣着。为了这一句,斯蒂芬,爱情那苦涩的奥秘。
  而今在何处?
  她的秘藏:她那上了锁的抽屉里有几把陈旧的羽毛扇、麝香熏过的带穗子的舞
  会请帖和一串廉价的琥珀珠子。少女时代,她家那浴满阳光的窗户上挂着一只鸟笼。
  她曾听过老罗伊斯在童话剧《可怕的土耳克》[42]中演唱,而当他这么唱的时候,
  她就跟旁人一起笑了:
  我就是那男孩
  能够领略随心所欲地
  隐身的愉快。
  幻影般的欢乐被贮存起来了,用麝香熏过的。
  莫再扭过脸儿去忧虑……
  随着她那些小玩艺儿,被贮存在大自然的记忆中了[43]。往事如烟,袭上他那
  郁闷的心头。当她将领圣体[44]时,她那一玻璃杯从厨房的水管里接来的凉水。在
  昏暗的秋日傍晚,炉架上为她焙着的一个去了核、填满红糖的苹果。由于替孩子们
  掐衬衫上的虱子,她那秀丽的指甲被血染红了。
  在一个梦中,她悄悄地来到他身旁。她那枯稿的身躯裹在宽松的衣衾里,散发
  出蜡和黄檀的气味。她朝他俯下身去,向他诉说着无声的密语,她的呼吸有着一股
  淡淡的湿灰气味。
  为了震撼并制伏我的灵魂,她那双呆滞无神的眼睛,从死亡中直勾勾地盯着我。
  只盯着我一人。那只避邪蜡烛照着她弥留之际的痛苦。幽灵般的光投射在她那备受
  折磨的脸上。当大家跪下来祷告时,她那嗄哑响亮的呼吸发出恐怖的呼噜呼噜声。
  她两眼盯着我,想迫使我下跪。饰以百合的光明的司铎群来伴尔,极乐圣童贞之群
  高唱赞歌来迎尔[45]。
  食尸鬼[46]!啖尸肉者!
  不,妈妈!由着我,让我活下去吧。
  “喂,金赤!”
  圆塔里响起勃克·穆利根的嗓音。它沿着楼梯上来,靠近了,又喊了一声。斯
  蒂芬依然由于灵魂的呼唤而浑身发颤,听到了倾泻而下的温煦阳光以及背后的空气
  中那友善的话语。
  “迪达勒斯,下来吧,乖乖地快点儿挪窝吧。早点做好了。海恩斯为夜里把咱
  们吵醒的事宜表示歉意。一切都好啦。”
  “我这就来,”斯蒂芬转过身来说。
  “看在耶稣的面上,来吧,”勃克·穆利根说。“为了我,也为了咱们大家。”
  他的头消失了,接着又露了出来。
  “我同他谈起你那爱尔兰艺术的象征。他说,非常聪明。向他讨一镑好不好?
  我是说,一个基尼。”
  “今儿早晨我就领薪水了,”斯蒂芬说。
  “学校那份儿吗?”勃克·穆利根说。“多少呀?四镑?借给咱一镑。”
  “如果你要的话,”斯蒂芬说。
  “四枚闪闪发光的金镑,”勃克·穆利根兴高采烈地嚷道。“咱们要豪饮一通,
  把那些正宗的德鲁伊特[47]吓一跳。四枚万能的金镑。”
  他抡起双臂,咚咚地走下石梯,用东伦敦口音荒腔走调地喝道:
  啊,咱们快乐一番好吗?
  喝威士忌、啤酒和葡萄酒,
  为了加冕,
  加冕日。
  啊,咱们快乐一番好吗?
  为了加冕日[48]。
  暖洋洋的日光在海面上嬉戏着。镍质肥皂钵在胸墙上发着亮光,被遗忘了。我
  何必非把它带去不可呢?要么就把它撂在那儿一整天吧,被遗忘的友谊?
  他走过去,将它托在手里一会儿,触摸着那股凉劲儿,闻着里面戳着刷子的肥
  皂沫那粘液的气味。当年在克朗戈伍斯[49]我曾提过香炉[50]。如今我换了个人,
  可又是同一个人。依然是个奴仆。一个奴仆的奴仆[51]。
  在塔内那间有着拱顶的幽暗起居室里,穿着浴衣的勃克·穆利根的身姿,在炉
  边敏捷地镀来镀去,淡黄色的火焰随之忽隐忽现。穿过高高的堞口,两束柔和的阳
  光落到石板地上。光线汇合处,一簇煤烟以及煎油脂的气味飘浮着,打着旋涡。
  “咱们都快闷死啦,”勃克·穆利根说。“海恩斯,打开那扇门,好吗?”
  斯蒂芬将那只刮胡子用的钵撂在橱柜上。坐在吊床上的高个子站起来,走向门
  道,拉开内侧的两扇门。
  “你有钥匙吗?”一个声音问道。
  “在迪达勒斯手里,”勃克·穆利根说。“老爷爷,我都给呛死啦。”
  他两眼依热望着炉火,咆哮道:
  “金赤!”
  “它就在锁眼里哪,”斯蒂芬走过来说。
  钥匙刺耳地转了两下,而当沉重的大门半开半掩时,怡人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
  就进来了。海恩斯站在门口朝外面眺望。斯蒂芬把他那倒放着的旅行手提箱拽到桌
  前,坐下来等着。勃克·穆利根将煎蛋轻轻地甩到身旁的盘子里,然后端过盘子和
  一把大茶壶,使劲往桌上一放,舒了一口气。
  “我都快融化了,”他说,“就像一枝蜡烛在……的时候所说过的。但是别声张。
  再也不提那事儿啦。金赤,振作起来。面包,黄油,蜂蜜。海恩斯,进来吧。开饭
  啦。‘天主降福我等,暨所将受于主,普施之惠。’[52]白糖呢?哦,老天,没有牛
  奶。”
  斯蒂芬从橱柜里取出面包、一罐蜂蜜和盛在防融器中的黄油。勃克·穆利根突
  然气恼起来,一屁股坐下。
  “这算是哪门子事呀?”他说。“我叫她八点以后来的。”
  “咱们不兑牛奶也能喝嘛,”斯蒂芬说。“橱柜里有只柠檬。”
  “呸,你和你那巴黎时尚统统见鬼去吧,”勃克·穆利根说。“我要沙湾牛奶。”
  海恩斯从门道里镀了进来,安详地说:
  “那个女人带着牛奶上来啦。”
  “谢天谢地,”勃克·穆利根从椅子上跳起来,大声说,“坐下。茶在这儿,倒
  吧。糖在口袋里。诺,我应付不了这见鬼的鸡蛋。”
  他在盘子里把煎蛋胡乱分开,然后甩在三个碟子里,口中念诵着:
  因父及子及圣神之名[53]。
  海恩斯坐下来倒茶。
  “我给你们每人两块方糖,”他说。“可是,穆利根,你沏的茶可真酽,呃?”
  勃克·穆利根边厚厚地切下好儿片面包,边用老妪哄娃娃的腔调说:
  “葛罗甘老婆婆[54]说得好,我沏茶的时候就沏茶,撒尿的时候就撒尿。”
  “天哪,这可是茶。”海恩斯说。
  勃克·穆利根边沏边用哄娃娃的腔调说:
  “我就是这样做的,卡希尔大娘,她说。可不是嘛,老太太,卡希尔大娘说,
  老天保佑,你别把两种都沏在一个壶里。”
  他用刀尖戳起厚厚的面包片,分别递到共餐者面前。
  “海恩斯,”他一本正经地说,“你倒可以把这些老乡写进你那本书里。关于登
  德鲁姆[55]的老乡和人鱼神[56],五行正文和十页注释。在大风年由命运女神姐妹
  [57]印刷。”
  他转向斯蒂芬,扬起眉毛,用迷惑不解的口吻柔声问道:
  “你想得起来吗,兄弟,这个关于葛罗甘老婆婆的茶尿两用壶的故事是在《马
  比诺吉昂》[58]里,还是在《奥义书》[59]里?”
  “恐怕都不在,”斯蒂芬严肃地说。
  “你现在这么认为吗?”勃克·穆利根用同样的腔调说。“请问,理由何在?”
  “我想,”斯蒂芬边吃边说,“《马比诺吉昂》里外都没有这个故事。可以设想,
  葛罗甘老婆婆跟玛丽·安[60]有血缘关系。”
  勃克·穆利根的脸上泛起欣喜的微笑。
  “说得有趣!”他嗲声嗲气地说,露出洁白的牙齿,愉快地眨着眼,“你认为她
  是这样的吗?太有趣啦。”
  接着又骤然满脸戚容,一边重新使劲切面包,一边用嘶哑刺耳的声音吼着:
  因为玛丽·安老妪,
  她一点也不在乎。
  可撩起她的衬裙……
  他塞了一嘴煎蛋,一边大嚼一边用单调低沉的嗓音唱着。
  一个身影闪进来,遮暗了门道。
  “牛奶,先生。”
  “请进,老太太,”穆利根说,“金赤,拿罐儿来。”
  老妪走过来,在斯蒂芬身边停下脚步。
  “多么好的早晨啊,先生,”她说。“荣耀归于天主。”
  “归于谁?”穆利根说着,瞅了她一眼。“哦,当然喽!”
  斯蒂芬向后伸手,从橱柜里取出奶罐。
  “这岛上的人们,”穆利根漫不经心地对海恩斯说,“经常提起包皮的搜集者
  [61]。”
  “要多少,先生?”老妪问。
  “一夸脱[62],”斯蒂芬说。
  他望着她先把并不是她的浓浓的白奶倾进量器,随后又倒入罐里。衰老干瘪的
  乳房。她又添了一量器的奶,还加了点饶头。她老迈而神秘,从清晨的世界踱了进
  来,兴许是位使者。她边往外倒,边夸耀牛奶好。拂晓时分,在绿油油的牧场里,
  她蹲在耐心的母牛旁边,一个坐在毒菌上的巫婆,她的皱巴巴的指头敏捷地挤那喷
  出奶汁的乳头。这些身上被露水打湿、毛皮像丝绸般的牛,跟她熟得很,它们围着
  她哞哞地叫。最漂亮的牛,贫穷的老妪[63],这是往昔对她的称呼。一个到处流浪、
  满脸皱纹的老太婆,女神假借这个卑贱者的形象,伺候着她的征服者与她那快乐的
  叛徒[64]。她是受他们二者玩弄的母王八[65]。来自神秘的早晨的使者。他不晓得
  她究竟是来伺候的呢,还是来谴责的[66]。然而他不屑于向她讨好。
  “的确好得很,老太太,”勃克·穆利根边往大家的杯子里斟牛奶边说。
  “尝尝看,先生,”她说。
  他按照她的话喝了。
  “要是咱们能够靠这样的优质食品过活,”他略微提高嗓门对她说,“就不至于
  全国到处都是烂牙齿和烂肠子的了。咱们住在潮湿的沼泽地里,吃的是廉价食品,
  街上满是灰尘、马粪和肺病患者吐的痰。”
  “先生,您是医科学生吗?”老妪问。
  “我是,老太太,”勃克·穆利根回答说[67]。
  斯蒂芬一声不吭地听着,满心的鄙夷。她朝那个对她大声说话的嗓门低下老迈
  低头,他是她的接骨师和药师; 她却不曾把我看在眼里。也朝那个听她忏悔,赦免
  她的罪愆,并且除了妇女那不洁净的腰部外,为她浑身涂油以便送她进坟墓的嗓门
  [68]低头,而妇女是从男人的身上取出来的[69],却不是照神的形象造的[70],她
  成了蛇的牺牲品[71]。她还朝那个现在使她眼中露着惊奇、茫然神色保持缄默的大
  嗓门低头。
  “你听得懂他在说什么吗?”斯蒂芬问她。
  “先生,您讲的是法国语吗?”老妪对海恩斯说。
  海恩斯又对她说了一段更长的话,把握十足地。
  “爱尔兰语,”勃克·穆利根说。“你有盖尔族[72]的气质吗?”
  “我猜那一定是爱尔兰语,”她说,“就是那个腔调。您是从西边儿[73]来的吗,
  先生?”
  “我是个英国人,”海恩斯回答说。
  “他是一位英国人,”勃克,穆利根说,“他认为在爱尔兰,我们应该讲爱尔兰
  语。”
  “当然喽,”老枢说,“我自己就不会讲,好惭愧啊。会这个语言的人告诉我说,
  那可是个了不起的语言哩。”
  “岂止了不起,”勃克·穆利根说。“而且神奇无比。再给咱倒点茶,金赤。老
  太太,你也来一杯好吗?”
  “不,谢谢您啦,先生,”老妪边说边把牛奶罐上的提环儿套在手腕上,准备
  离去。
  海恩斯对她说:
  “你把帐单带来了吗?穆利根,咱们最好给她吧,你看怎么样?”
  斯蒂芬又把三只杯子斟满。
  “帐单吗,先生?”她停下脚步说。“喏,一品脱[74]是两便士喽七个早晨二七
  就合一先令[75]二便士喽还有这三个早晨每夸脱合四个便士三夸脱就是一个先令喽
  一个先令加一先令二就是二先令二,先生。”
  勃克·穆利根叹了口气,并把两面都厚厚地涂满黄油的一块面包皮塞进嘴里,
  两条腿往前一伸,开始掏起裤兜来。
  “清了账,心舒畅,”海恩斯笑吟吟地对他说。
  斯蒂芬倒了第三杯。一满匙茶把浓浓的牛奶微微添上点儿颜色。勃克·穆利根
  掏出一枚佛罗林[76],用手指旋转着,大声嚷道:
  “奇迹呀!”
  他把它放在桌子面上,朝老妪推送过去,说着:
  别再讨了,我亲爱的,
  我能给的,全给你啦。[77]
  斯蒂芬将银币放到老姻那不那么急切的手里。
  “我们还欠你两便士,”他说。
  “不着急,先生,”她边接银币边说。“不着急。早安,先生。”
  她行了个屈膝礼,踱了出去。勃克·穆利根那温柔的歌声跟在后面:
  心肝儿,倘若有多的,
  统统献在你的脚前。
  他转向斯蒂芬,说:
  “说实在的,迪达勒斯,我已经一文不名啦。赶快到你们那家学校去,给咱们
  取点钱来。今天‘大诗人们’要设宴畅饮。爱尔兰期待每个人今天各尽自己的职责
  [78]。”
  “这么一说我倒想起来了,”海恩斯边说边站起身来,“今天我得到你们的国立
  图书馆去一趟。”
  “咱们先去游泳吧,”勃克·穆利根说。
  他朝斯蒂芬转过身来,和蔼地问:
  “这是你每月一次洗澡的日子吗,金赤?”
  接着,他对海恩斯说:
  “这位肮脏的‘大诗人’拿定主意每个月洗一次澡。”
  “整个爱尔兰都在被湾流[79]冲洗着,”斯蒂芬边说边听任蜂蜜淌到一片面
  包上。
  海恩斯在角落里正松垮垮地往他的网球衫那宽松领口上系领巾,他说:
  “要是你容许的话,我倒想把你这些说词儿收集起来哩。”
  他在说我哪。他们泡在澡缸里又洗又擦。内心的苛责。良心。可是这儿还有一
  点污迹[80]。
  “关于仆人的一面有裂纹的镜子就是爱尔兰艺术的象征那番话,真是太妙啦。”
  勃克·穆利根在桌子底下踢了斯蒂芬一脚,用热切的语气说:
  “海恩斯,你等着听他议论哈姆莱特吧。”
  “喏,我是有这个打算,”海恩斯继续对斯蒂芬说着。“我正在想这事儿的时候,
  那个可怜的老家伙进来啦。”
  “我能从中赚点儿钱吗?”斯蒂芬问道。
  海恩斯笑了笑。他一面从吊床的钩子上摘下自己那顶灰色呢帽,一面说道:
  “这就很难说啦。”
  他漫步朝门道踱了出去。勃克·穆利根向斯蒂芬弯过身去,粗声粗气地说:
  “你这话说得太蠢了,为什么要这么说?”
  “啊?”斯蒂芬说。“问题是要弄到钱。从谁身上弄?从送牛奶的老太婆或是
  从他那里。我看他们两个,碰上谁算谁。”
  “我对他把你大吹了一通,”勃克·穆利根说,“可你却令人不快地斜眼瞟着,
  搬弄你那套耶酥会士的阴郁的嘲讽。”
  “我看不出有什么指望,”斯蒂芬说,“老太婆也罢,那家伙也罢。”
  勃克·穆利根凄惨地叹了口气,把手搭在斯蒂芬的胳膊上。
  “我也罢,金赤,”他说。
  他猛地改变了语调,加上一句:
  “千真万确,我认为你说得对。除此之外,他们什么也不称。你为什么不像我
  这样作弄他们呢?让他们统统见鬼去吧。咱们从这窝里出去吧。”
  他站起来,肃穆地解下腰带,脱掉浴衣,认头地说:
  “穆利根被强剩下衣服[81]。”
  他把兜儿都掏空了,东西放在桌上。
  “你的鼻涕布就在这儿,”他说。
  他一边安上硬领,系好那不听话的领带,一边对它们以及那东摇西晃的表链说
  着话,责骂它们。他把双手伸到箱子里去乱翻一气,并且嚷着要一块干净手绢。内
  心的苛责。天哪,咱们就得打扮得有点特色。我要戴深褐色的手套,穿绿色长统靴。
  矛盾。我自相矛盾吗?很好,那么我就是要自相矛盾[82]。能言善辩的[83]玛拉基。
  正说着的当儿,一个黑色软东西从他手里嗖地飞了出来。
  “这是你的拉丁区[84]帽子,”他说。
  斯蒂芬把它拾起来戴上了。海恩斯从门道那儿喊他们:
  “你们来吗,伙计们?”
  “我准备好了,”勃克·穆利根边回答边朝门口走去。“出来吧,金赤,你大概
  把我们剩的都吃光了吧。”
  他认头了,一面迈着庄重的脚步踱了出去,一面几乎是怀着悲痛,严肃地说:
  “于是他走出去,遇见了巴特里[85]。”
  斯蒂芬把木手杖从它搭着的地方取了来,跟在他们后面走出去。当他们走下梯子
  时,他就拉上笨重的铁门,上了锁。他将很大的钥匙放在内兜里。
  在梯子脚下,勃克·穆利根问道:
  “你带上钥匙了吗?”
  “我带着哪,”斯蒂芬边说边在他们头里走着。
  他继续走着。他听见勃克·穆利根在背后用沉甸甸的浴巾抽打那长得最高的羊
  齿或草叶。
  “趴下,老兄。放老实点儿,老兄。”
  海恩斯问道,
  “这座塔,你们交房租吗?”
  “十二镑,”勃克,穆利根说。
  “交给陆军大臣,”斯蒂芬回过头来补充一句。
  他们停下步来,海恩斯朝那座塔望了望,最后说:
  “啊,冬季可阴冷得够呛。你们管它叫作圆形炮塔吧?”
  “这些是比利·皮特[86]叫人盖的,”勃克·穆利根说,“当时法国人在海上
  [87]。然而我们那座是中心。”
  “你对哈姆莱特有何高见?”海恩斯向斯蒂芬问道。
  “不,不,”勃克·穆利根烦闷地嚷了起来,“托巴斯·阿奎那[88]也罢,他
  用来支撑自己那一套的五十五个论点也罢,我都甘拜下风。等我先喝上几杯再说。”
  他一边把淡黄色背心的两端拽拽整齐,一边转向斯蒂芬,说:
  “金赤,起码得喝上三杯,不然你就应付不了,对吧?”
  “既然都等这么久了,”斯蒂芬无精打采地说,“不妨再等一阵子。”
  “你挑起了我的好奇心,”海恩斯和蔼可亲地说,“是什么似非而是的怪论
  吗?”
  “瞎扯!”勃克·穆利根说。“我们早就摆脱了王尔德和他那些似非而是的怪论
  了。这十分简单。他用代数运算出,哈姆莱特的孙子是莎士比亚的祖父,而他本人
  是他亲爹的亡灵。”
  “什么?”海恩斯说着,把指头伸向斯蒂芬。“他本人?”
  勃克·穆利根将他的浴巾像祭带[89]般绕在脖子上,纵声笑得前仰后合,跟斯
  蒂芬咬起耳朵说:
  “噢,老金赤[90]的阴魂!雅弗在寻找一位父亲哪![91]”
  “每天早晨我们总是疲倦的,”斯蒂芬对海恩斯说,“更何况说也说不完呢。”
  勃克·穆利根又朝前走了,并举起双手。
  “只有神圣的杯中物才能使迪达勒斯打开话匣子,”他说。
  “我想要说的是,”当他们跟在后面走的时候,海恩斯向斯蒂芬解释道,“此
  地的这座塔和这些悬崖不知怎地令我想到艾尔西诺。濒临大海的峻峭的悬崖之巅[92]
  ——对吧?”
  勃克·穆利根抽冷子回头瞅了斯蒂芬一眼,然而并没吱声。光天化日之下,在
  这沉默的一刹那间,斯蒂芬看到自己身穿廉价丧服,满是尘埃,夹在服装华丽的二
  人之间的这个形象。
  “那是个精采的故事,”海恩斯这么一说,又使他们停下脚步。
  他的眼睛淡蓝得像是被风净化了的海水,比海水还要淡蓝,坚毅而谨慎。他这
  个大海的统治者[93],隔着海湾朝南方凝望,一片空旷,闪闪发光的天边,一艘邮
  船依稀冒着羽毛形的烟,还有一叶孤帆正在穆格林沙洲那儿抢风掉向航行。
  “我在什么地方读过从神学上对这方面的诠释,”他若有所思地说,“圣父与圣
  子的概念。圣子竭力与圣父合为一体。”
  勃克·穆利根的脸上立刻绽满欢快的笑容。他望着他们,高兴地张开那生得很
  俊的嘴唇,两眼那股精明洞察的神色顿然收敛,带着狂热欢快地眨巴着。他来回晃
  动着一个玩偶脑袋,巴拿马帽檐颤动着,用安详、欣悦而憨朴的嗓门吟咏起来:
  我这小伙子,无比地古怪,
  妈是犹太人,爹是只鸟儿[94]。
  跟木匠约瑟,我可合不来,
  为门徒[95]和各各他[96]干一杯。
  他伸出食指表示警告:
  倘有人认为,我不是神明,
  我造出的酒,他休想白饮。
  只好去喝水,但愿是淡的,
  可别等那酒重新变成水[97]。
  为了表示告别,他敏捷地拽了一下斯蒂芬的木手杖,跑到悬崖边沿,双手在
  两侧拍动着,像鱼鳍,又像是即将腾空飞去者的两翼,并吟咏道:
  再会吧,再会,写下我说的一切,
  告诉托姆、狄克和哈利,我已从死里复活[98]。
  与生俱来的本事,准能使我腾飞,
  橄榄山[99]和风吹——再会吧,再会!
  他朝着前方的四十步潭[100]一溜烟儿地蹿下去,呼扇着翅膀般的双手,敏捷
  地跳跳蹦蹦。墨丘利[101]的帽子迎着清风摆动着,把他那鸟语般婉转而短促的叫
  声,吹回到他们的耳际。
  海恩斯一直谨慎地笑着,他和斯蒂芬并肩而行,说:
  “我认为咱们不该笑。他真够亵渎神明的。我本人并不是个信徒,可以这么说。
  然而他那欢快的腔调多少消除了话里的恶意,你看呢?他管这叫什么来看?《木匠
  约瑟》?”
  “那是《滑稽的耶稣》[102]小调,”斯蒂芬回答说。
  “哦,”海恩斯说,“你以前听过吗?”
  “每天三遍,饭后,”斯蒂芬干巴巴地说。
  “你不是信徒吧?”海恩斯问,“我指的是狭义上的信徒,相信从虚无中创造
  万物啦,神迹和人格神[103]啦。”
  “依我看,信仰一词只有一种解释,”斯蒂芬说。
  海恩斯停下脚步,掏出一只光滑的银质烟盒,上面闪烁着一颗绿宝石。他用拇
  指把它按开,递了过去。
  “谢谢,”斯蒂芬说着,拿了一支香烟。
  海恩斯自己也取了一文,啪的一声又把盒子关上,放回侧兜里,并从背心兜里
  掏出一只镍制打火匣,也把它按开,自己先点着了烟,随即双手像两扇贝壳似的拢
  着燃起的火绒,伸向斯蒂芬。
  “是啊,当然喽,”他们重新向前走着,他说。“要么信,要么不信,你说对
  不?就我个人来说,我就容忍不了人格神这种概念。你也不赞成,对吧?”
  “你在我身上看到的,”斯蒂芬闷闷不乐地说,“是一个可怕的自由思想的典
  型。”
  他继续走着,等待对方开口,身边拖着那棍棒木手杖。手杖上的金属包头沿着
  小径轻快地跟随着他,在他的脚后跟吱吱作响。我的好搭档跟着我,叫着斯蒂依依
  依依依芬。一条波状道道,沿着小径。今晚他们摸着黑儿来到这里,就会踏看它了。
  他想要这把钥匙。那是我的。房租是我交的。而今我吃着他那苦涩的面包[104]。
  把钥匙也给他拉倒。一古脑儿。他会向我讨的。从他的眼神里也看得出来。
  “总之,”海恩斯开口说……
  斯蒂芬回过头去,只见那冷冷地打量着他的眼色并非完全缺乏善意。
  “总之,我认为你是能够在思想上挣脱羁绊的。依我看,你是你自己的主人。”
  “我是两个主人的奴仆,”斯蒂芬说,“一个英国人,一个意大利人。”
  “意大利人?”海恩斯说。
  一个疯狂的女王[l05],年迈而且爱妒忌:给朕下跪。
  “还有第三个[106],”斯蒂芬说,“他要我给他打杂。”
  “意大利人?”海恩斯又说,“你是什么意思?”
  “大英帝国,”斯蒂芬回答说,他的脸涨红了,“还有神圣罗马使徒公教会
  [107]。”
  海恩斯把沾在下唇上的一些烟叶屑抹掉后才说话。
  “我很能理解这一点,”他心平气和地说。“我认为一个爱尔兰人一定会这么想
  的。我们英国人觉得我们对待你们不怎么公平。看来这要怪历史[108]。”
  堂堂皇皇而威风凛凛的称号勾起了斯蒂芬对其铜钟那胜利的铿锵声的记忆,
  信奉独一至圣使徒公教会,礼拜仪式与教义像他本人那稀有着的思想一般缓慢地发
  展并起着变化,命星的神秘变化。《马尔塞鲁斯教皇[109]弥撒曲》[110]中的使徒
  象征[111],大家的歌声汇在一起,嘹亮地唱着坚信之歌;在他们的颂歌后面,富
  于战斗性的教会那位时刻警惕着的使者[112]缴了异教祖师的械,并加以威胁。异
  教徒们成群结队地逃窜,主教冠歪歪斜斜;他们是佛提乌[112]以及包括穆利根在
  内的一群嘲弄者;还有为了证实圣子与圣父并非一体而毕生展开漫长斗争的阿里乌
  [114],以及否认基督具有凡人肉身的瓦伦廷[115];再有就是深奥莫测的非洲异教
  始祖撒伯里乌[116],他主张圣父本人就是他自己的圣子。刚才穆利根就曾用此活
  来嘲弄这位陌生人[117]。无谓的嘲弄。一切织风者最终必落得一场空[118]。他们
  受到威胁,被缴械,被击败;在冲突中,来自教会的那些摆好阵势的使者们,米迦
  勒的万军,用长矛和盾牌永远保卫教会。
  听哪,听哪。经久不息的喝采。该死!以天主的名义![119]
  “当然喽,我是个英国人,”海恩斯的嗓音说,“因此我在感觉上是个英国人。
  我也不愿意看到自已的国家落入德国犹太人的手里[120]。我认为当前,这恐怕是
  我们民族的问题。”
  有两个人站在悬崖边上眺望着,一个是商人,另一个是船老大。
  “她正向阉牛港[121]开呢。”
  船老大略带轻蔑神情朝海湾北部点了点头。
  “那一带有五[]深,”他说,“一点钟左右涨潮,它就会朝那边浮去了。今儿
  个已经是第九天[122]啦。”
  淹死的人。一只帆船在空荡荡的海湾里顺风改变着航向,等待一团泡肿的玩艺
  儿突然浮上来,一张肿胀的脸,盐白色的,翻转向太阳。我在这儿哪。
  他们沿着弯曲的小道下到了湾汊。勃克·穆利根站在石头上,他穿了件衬衫,
  没有别夹子的领带在肩上飘动。一个年轻人抓住他附近一块岩石的尖角,在颜色深
  得像果冻般的水里,宛若青蛙似地缓缓踹动着两条绿腿。
  “弟弟跟你在一起吗,玛拉基?”
  “他在韦斯特米思。跟班农[123]一家人在一起。”
  “还在那儿吗?班农给我寄来一张明信片。说他在那儿遇见了一个可爱的小姐
  儿。他管她叫照相姑娘[124]。”
  “是快照吧,呃?一拍就成。”
  勃克·穆利根坐下来解他那高腰靴子的带子。离岩角不远处,抽冷子冒出一张
  上岁数的人那涨得通红的脸,喷着水。他攀住石头爬上来。水在他的脑袋以及花环
  般的一圈灰发[125]上闪烁着,沿着他的胸脯和肚子流淌下来,从他那松垂着的黑
  色缠腰市里往外冒。
  勃克·穆利根闪过身子,让他爬过去,瞥了海恩斯和斯蒂芬一眼,用大拇指甲
  虔诚地在额头、嘴唇和胸骨上面了十字[126]。
  “西摩回城里来啦,”年轻人重新抓住岩角说,“他想弃医从军呢。”
  “啊,随他去吧!”勃克·穆利根说。
  “下周就该受熬煎了。你认识卡莱尔家那个红毛丫头莉莉吗?”
  “认得。”
  “昨天晚上跟他在码头上调情来看。她爸爸阔得流油。”
  “她够劲儿吗?”
  “这,你最好去问西摩。”
  “西摩,一个嗜血的军官,”勃克·穆利根说。
  他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脱下长裤站起来,说了句老生常谈:
  “红毛女人浪起来赛过山羊。”
  他惊愕地住了口,并摸了摸随风呼扇着的衬衫里面的肋部。
  “我的第十二根肋骨没有啦,”他大声说。“我是超人[127]。没有牙齿的金赤
  和我都是超人。”
  他扭着身子脱下衬衫,把它甩在背后他堆衣服的地方。
  “玛拉基,你在这儿下来吗?”
  “嗯。在床上让开点儿地方吧。”
  年轻人在水里猛地向后退去,伸长胳膊利利索索地划了两下,就游到湾汊中
  部。海恩斯坐在一块石头上抽着烟。
  “你不下水吗?”勃克·穆利根问道。
  “呆会儿再说,”海恩斯说,“刚吃完早饭可不行。”
  斯蒂芬掉过身去。
  “穆利根,我要走啦,”他说。
  “金赤,给咱那把钥匙,”勃克·穆利根说,“好把我的内衣压压平。”
  斯蒂芬递给了他钥匙。勃克·穆利根将它撂在自己那堆衣服上。
  “还要两便士,”他说,“好喝上一品脱。就丢在那儿吧。”
  斯蒂芬又在那软塌塌的堆儿上丢下两个便士。不是穿,就是脱。勃克·穆利根
  直直地站着,将双手在胸前握在一起,庄严地说:
  “琐罗亚斯德如是说[128]:‘偷自贫穷的,就是借给耶和华……’[129]”
  他那肥胖的身躯跳进水去。
  “回头见,”海恩斯回头望着攀登小径的斯蒂芬说,爱尔兰人的粗扩使他露出
  笑容。
  公牛的角,马的蹄子,撒克逊人的微笑[130]。
  “在‘船记’酒馆,”勃克·穆利根嚷道。“十二点半。”
  “好吧,”斯蒂芬说。
  他沿着那婉蜒的坡道走去。
  饰以百合的光明的
  司铎群来伴尔,
  极乐圣童贞之群……[131]
  壁龛里是神父的一圈灰色光晕,他正在那儿细心地穿上衣服[132]。今晚我不
  在这儿过夜。家也归不得。
  拖得长长的、甜甜的声音从海上呼唤着他。拐弯的时候,他摆了摆手,又呼唤
  了。一个柔滑、褐色的头,海豹的,远远地在水面上,滚圆的。
  篡夺者[133]。
  
  
  第一章 注释
  [l]据理查德·艾尔曼的《詹姆斯,乔伊斯》(牛津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
  117页),穆利根的原型系爱尔兰作家、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参加者奥利弗·圣
  约翰·戈加蒂(1878一1957)。
  [2]这里,穆利根在模仿天主教神父举行弥撤时的动作。他手里托着的那钵肥
  皂沫,就权当圣餐杯。镜子和剃胡刀交叉放着,呈十字架形。淡黄色浴衣令人联想
  到神父做弥撒时罩在外面的金色祭披。下文中的“我要……台“,原文是拉丁文。
  [3]金赤是穆利根给斯蒂芬·迪达勒斯起的外号。他把斯蒂芬比作利刃,用金
  赤来模仿其切割声。
  [4]耶酥会是天主教修会之一,一五三四年由西班牙贵族依纳爵·罗耀拉
  (1491-1556)所创。会规严格,要求会士必须绝对服从会长。
  [5]指坐落在都柏林郊外的港口区沙湾(音译为桑迪科沃)的圆形炮塔。这是一
  八0三至一八0六年间为了防备拿破仑率领的法军入侵,而在爱尔兰沿岸修筑的碉
  堡的一座。其造型仿效法属科西嘉岛的马铁洛岬角上的海防炮塔,故名马铁洛塔。
  [6]某些修会的天主教神父将头顶剃光,周围只留一圈头发。参看本章注[125]。
  穆利根只是装出一副神父的样子,故未剃发。
  [7]这里原应作“圣餐”(Eucharist),作者却写成了女子名克里斯廷
  (Christine)。二词中均含有基督(Christ)一名。其用意是便它同第十五章末尾玛
  拉基·奥弗林神父在卧于圣女芭巴拉的祭台上的那个女人身上做黑弥撒的场面相呼
  应。参看该章注[956]及有关正文。耶酥和门徒(据《新约·马太福音》第l0章第
  l节,耶酥收了彼得、约翰等十二个门徒)吃筵席时,曾把饼和酒祝福后递给他们,
  说那是自己的身体和血(见《新约·路加福音》第22章第19-20节)。后世举行弥
  撒时,神父饮的葡萄酒即代表耶酥的血,教徒领的圣体(面饼)则代表耶酥的躯体。
  “血和伤痕”是中世纪的一句诅咒“天主的血和伤痕”的简称。
  [8]克里索斯托[约347一407),古代基督教希腊教父,名叫约翰。三九八年
  任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后,锐意进行改革。但操之过急,开罪于豪富权门,曾被禁闭。
  死后得以昭雪,被封为圣约翰。他善于传教讲经,长于词令,因而通称“金口约翰”。
  [9]据《新约·使徒行传》第6、7章,最早的殉教者斯蒂芬(?一约35)是个
  受过希腊文教育的犹太人。迪达勒斯(Dedalus)一姓来自神话传说中的希腊建筑师
  和雕刻家Daedalus。有史时期的希腊人把无法溯源的建筑和雕像都算作是出自迪
  达勒斯之手。
  [10]指他的教名Buck,意译为公鹿。勃克·玛拉基·穆利根是全名。勃克是
  教名(即洗礼名或第一个名字)。玛拉基是纪念其父亲或家属中其他人的名字。穆利
  根是姓。通常只称作勃克·穆利根,中间的名字就省略了。
  [11]原文作bad,原意吟游诗人。因含有挖苦口吻,故译为大诗人,并加上引
  号,以示区别。下同。
  [l2]阿尔杰是阿尔杰农的爱称。这里指英国诗人、文学批评家查理·阿尔杰农·斯
  温伯恩(1837-1909)。“伟大可爱的母亲”一语出自他的长诗《时间的胜利》1866)。
  “伟大”是根据海德版翻译的,诸本均作“灰色”。
  [l3]原文为希腊文。荷马的《奥德修纪》(杨宪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
  饭苇23页)有“强劲的西风歌啸着,吹过葡萄素的大海”一语。
  [14]原文为希腊文。语出自希腊历史学家色诺芬(公元前431一前35O以前)的
  《远征记》。写作者跟随与胞兄波斯王争夺王位的小居鲁士远征。失败后,他率领
  万名希腊雇佣军且战且退,公元前四00年回到黑海之滨的希腊城市特拉佩祖斯。
  这是他们见到海时发出的吹呼。
  [15]国王镇(丹莱里的旧称)是都柏林的一个海港区。有东西两个大码头伸入海
  中,构成一道人造港湾。
  [16]语出自拉塞尔(参看第三章注[109]的《宗教与爱情》)。他在这篇散文中
  阐明“强有力的母亲”指的是“大自然的精神面貌”。穆利根紧接着所说的“姑妈……
  你手里”一语,当天上午在海边(见第三章注[943]以及当夜(见第十五章注[688])
  重新浮现在斯蒂芬的脑际。
  [17]原文作“dog'sbody"。在凯尔特族(参看第二章注[48])的神话中,狗含有
  “严加保密”意,所以穆利根用此词来称呼性格内向的斯蒂芬。
  [18]“船记”是斯蒂芬等人经常去的酒馆的店名。
  [19]康内利·诺曼(1858-1908),爱尔兰精神病学家。痴呆镇指里奇蒙精神病
  院,自一八八六年起诺曼在那里任院长。
  [20]此处套用《天主经》中“不叫我们受到诱惑”一语,但将“我们”改成了
  “他”。见《路加福音》第11章第4节。
  [21]女仆与四世纪的圣女乌尔苏拉同名。据传匈奴人入侵东南欧洲时,科隆(今
  穗国境内)有一万一千名童贞女殉教。乌水苏拉是她们的领袖。
  [22]凯列班是莎士比亚的戏剧《暴风雨》(1611)中一个丑陋而野性的奴隶。语
  出自爱尔兰诗人、小说家奥斯卡·王水德(1854一1900)的长篇小说《道林·格雷
  的肖像》(1891)的序言。在该文中,王尔德表达了自己为艺术而艺术的美学观点。
  原话是:“十九世纪人们对现实主义的厌恶,是凯列班在镜中照得见自己的脸时所
  感到的愤怒。十九世纪人们对浪漫主义的厌恶,是凯列班在镜中照不见自己的脸时
  所感到的愤怒。”这里,穆利根把斯蒂芬比作凯列班。
  [23]语出自王尔德的论文集《意图》中的《谎言的衰退》(1889)。全句是:“我
  完全明白你反对把艺术当作一面镜子。你认为,这样一来就把天才降低到有裂纹的
  镜子的境地了。然而,你无意说,人生是艺术的模仿。人生其实就是一面镜子,艺
  术才是真实的,对吧?”
  [24]牛津家伙指正在搜集爱尔兰格言的海恩斯。
  [25]基尼是旧时英国金币,一基尼合二十一先令。
  [26]药喇叭,又名球根牵牛;根部可以用来制做泻药。
  [27]祖鲁人是非洲东南部班图族的一支土著。
  [28]这里的希腊化指的是使爱尔兰开化。都柏林市不同于近代化的大都会,有
  着当年希腊城邦的性质。正如奥德修由于离乡多年,初回伊大嘉时未认出那是什么
  地方一样,斯蒂芬回到故里后也觉得格格不入。因此他听了穆利根所说的使爱尔兰
  “希腊化”的话,并不曾引起共鸣。
  [29]在乔伊斯的另一部长篇小说《艺术家年轻时的写照》第5章里,克兰利(参
  看第九章注[13])曾和斯蒂芬挽臂而行。克兰利参加了爱尔兰独立运动。斯蒂芬则
  说:“我不愿意去为我已经不再相信的东西卖力,不管它把自己叫作我的家、我的
  祖国或我的教堂都一样,我将试图在……某种艺术形式中……表现我自己,并仅只
  使用我能容许自己使用的那些武器来保卫自己——那就是沉默、流亡和机智。”(见
  黄雨石译本第297页,外国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
  [30]西摩是英国牛津大学麦达伦学院的学生。
  [3l]“要委婉……息”出自美国人查理·哈里斯所作通俗歌曲《向母亲透露这
  消息》(1897)。写一个战士临终前嘱咐道,向母亲透露自己阵亡的消息时,要说得
  委婉一些。奥布里是斯蒂芬迁居到都柏林之前,住在布莱克罗克镇时的一个游伴,
  见《艺术家年轻时的写照》第2章。
  [32]剑桥、牛津等大学的学生们当中时兴的一种捉弄同学的办法:把对方的裤
  子剥下来,用剪子将衬衫铰成一条条的。
  [33]马修·阿诺德(1822-1888),英国诗人、评论家。
  [34]“我们自己”是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开展的复兴爱尔兰语言文化的运动所提
  出的口号。意思是:“爱尔兰人的爱尔兰。”“中心”,原文为希腊文。马修·阿诺德
  提出的文化理想是建立在个人主义之上的古稀腊人文主义与建立在社会伦理上的希
  伯来主义的统一。斯蒂芬从阿诺德的这一理想联想到要求爱尔兰民族独立的自救口
  号。他又进一步想到把异教与基督教相调和而成的新异教教义。最后才联想到
  omphalos一词。此词的意思是中心,指位于雅典西北一百英里处的帕耳那索斯山
  麓峡谷里的一块圣石,转义为人体的中心部位:肚脐。这里隐啥斯蒂芬等人所住的
  这座圆塔,乃是爱尔兰艺术的发祥地。
  [35]布莱岬角位于沙湾以南七英里处。
  [36]这里,穆利根借用了英国哲学家戴维·哈特利(1705一1757)的观点。哈
  特利的主要著作有《对人及其结构、职责和期望的观察》(两卷本,1749)等。他认
  为,真正存在于记忆中的只有观念和感觉。
  [37]圣母是仁慈圣母玛利亚医院的简称。这是由天主教仁慈会修女所开办的都
  柏林市最大的一家医院。里奇蒙是里奇蒙精神病院的简称。
  [38]彼得·蒂亚泽爵士是生于爱尔兰的英国戏剧家理查德·布林斯利·谢里丹
  (1751-1816)所作喜剧《造谣学校》(1777)中的一个人物。这位爵士晚年与一个年
  轻活泼的农村姑娘结了婚。
  [39]指耶酥会的创始人,依纳爵·罗耀拉。
  [40]撒克逊征服者,原文为爱尔兰语。
  [41]这是爱尔兰诗人威廉·巴特勒·叶芝(1865一1939)所作《谁与弗格斯同
  去》一诗的第7至9行。弗格斯是据传于五世纪从爱尔兰移去的第一位苏格兰国王。
  下文中的“树林的阴影”和“朦胧的海洋那雪白的胸脯”,出自该诗的第10、l1行。
  [42]老罗伊斯指英国喜剧演员爱德华·威廉·罗伊斯(1841一?)。《可怕的土
  耳克》(1873)是爱尔兰作家埃德温·汉密尔顿(1849一1919)根据英国童话剧《神
  奇的玫瑰》(1868)改编的。土耳克王由老罗伊斯扮演。当他发现神奇的玫瑰能教会
  他隐身术时,便高兴地唱起下面这首歌。
  [43]英国通神论者艾尔弗雷德·珀西·辛尼特(1840-1921)在《灵魂的成长》
  (1896)一书中提出,一切事件和思根都贮存在宇宙的记忆中。参看第七章注[224]。
  [44]天主教徒领圣体前,自午夜起禁止饮食。
  [45]原文为拉丁文。这是信徒弥留之际助善终者在一旁为他(她)念的临终祷文
  中的两句。斯蒂芬的母亲是一位虔诚的信徒。她死前,斯蒂芬却不曾满足她的愿望,
  拒绝为她祷告。
  [46]这是斯蒂芬责备自己的话。他意识到在母亲生前,他对罗马天主教会的怀
  疑和不满曾使母亲深深苦恼,故以东方神话中的食尸鬼自喻。
  [47]这是英国旧时的一种金币,每枚值一英镑。因上面镌有国王(或女王)像,
  所以俗称“君主”。
  [48]德鲁伊特是古代凯尔特人中有学识者,通常担任祭司、教师和法官。德鲁
  伊特的家庭里,竟连圣诞节的蛋糕都禁止吃。
  [49]出自庆祝爱德华七世加冕(1901年1月22日)的歌曲《加冕日》。“加冕日”
  又指发薪日,因为工资可折合成克朗。Crown(意即王冠)是旧时的一种镌有王冠图
  案的硬币,每枚值五先令。
  [50]即克朗戈伍斯森林公学。在《艺术家年轻时的写照》一书中,斯蒂芬曾就
  读于这家小学。下文中的“提过香炉”指神父做弥撒时,斯蒂芬曾担任助祭。
  [51]据《旧约·创世记》第7至9章,挪亚一家人乘方舟逃避水灾后,一天挪
  亚喝醉了酒睡在帐棚里。二儿子含看见父亲赤身露体,便出去告诉了哥哥闪和弟弟
  雅弗。闪和雅弗替父亲盖上长袍。挪亚洒醒后说:“迦南[含的儿子]当受咒诅,必
  给他弟兄作奴仆的奴仆。”
  [52]这是《饭前祝文》,引自《圣教日课》。
  [53]原文为拉丁文。这是《圣号经》的下半段,引自《圣教日课》。
  [54]葛罗甘老婆婆是爱尔兰歌曲《内德·葛罗甘》中的人物。
  [55]登德鲁姆有两个。(一)位于都柏林市以北六十五英里的港口。(二)都柏林
  近郊的村。
  [56]人鱼神是古代腓力斯人和腓尼基人所信奉的半人半鱼的神。
  [57]命运女神姐妹原指《麦克白》中的三女巫,这里则影射爱尔兰诗人叶芝的
  姐妹伊丽莎白和莉莉。一九0三年,伊丽莎白在登德鲁姆村创立了邓恩·埃默出版
  社,并为叶芝出版《在七座树林中》一书。该书的版权页上写着,完成于“大风年
  七月十六日,一九0 三”。按一八三九年爱尔兰曾遭受一场空前的大风灾。从此,
  “大风年”一词便流行开来。
  [58]《马比诺吉昂》是中世纪十一则威尔士故事的总称,以神话、民间故事和
  英雄传
  说为基础,记载十二世纪下半叶至十三世纪末的口传故事。
  [59]《奥义书》是印度教古代吠陀教义的思辨作品,用散文或韵文写成。自公
  元前六百年起次第成书,为后世各派印度哲学所依据。
  [60]玛丽·安是一八四三年左右为了吓唬苛吏而在爱尔兰民间组织起来的秘密
  团体。成员以妇女为主,也有乔装成妇女的男子。因此,后来又用此词来影射同性
  恋者。关于玛丽·安,流传着一些歌曲,而梅布尔·沃辛顿找到的那个版本的末句
  是:“像男人那样撒尿。”与下文中穆利根所唱的三句歌词刚好凑成一段。
  [61]包皮的搜集者,指耶和华。犹太教徒有行割礼(割除阴茎包皮)的传统。参
  看《创世记》第17章第10至14节。
  [62]夸脱是液量单位,一夸脱为一·一四升。
  [63]毛皮像绢丝般的牛、最漂亮的牛和贫穷的老妪均为爱尔兰古称。
  [64]征服者指英国人,这里,以海恩斯为代表。快乐的叛徒指满足于现状的爱
  尔兰人,这里,以勃克·穆利根为代表。
  [65]母王八,原文为cuckquean,指其丈夫姘上了其他女人。
  [66]在《奥德修纪》卷一中,女神雅典娜替奥德修说情,于是,主神宙斯表示
  同意让奥德修回国。女神便扮成外乡人的模样,到伊大嘉岛来鼓励奥德修的儿子帖
  雷马科。这里斯蒂芬把送牛奶的老妪比作雅典娜女神,他怀疑她是为了谴责自己不
  曾满足母亲最后的愿望而来的。
  [67]下文中,海德版多一行,[“瞧,真是的,”她说。]其他诸本部没有。
  [68]那个嗓门指神父。天主教徒临终前,神父在他(她)身上涂清香油,以便
  减轻肉体上的痛苦,并给心灵以慰藉。这叫作终傅礼。但据《旧约·利未记》第
  12章,天主曾通过摩西说,妇女分娩后以及月经期间不洁,因此不在阴部周围涂
  油。
  [69]见《创世记》第2章第22至23节:“耶和华神就用从那人身上所取的肋骨,
  造成一个女人……那人说:‘她是从男人的身上取出来的。’”
  [70]同上,第1章第27节有“神就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造男造女”一语。
  [71]同上,第3章:夏娃在蛇的引诱下偷吃禁果,并给她丈夫亚当吃。作为惩
  罚,耶和华将二人逐出伊甸园。
  [72]盖尔语是苏格兰高地人和古代爱尔兰盖尔族的语言。“你有盖尔族的气质
  吗?”是爱尔兰西部农民的口头用语,意思是:“你会讲爱尔兰话吗?”十九世纪
  初叶,爱尔兰民族主义的发展使人们重新对爱尔兰的语言、文学、历史和民间传说
  发生兴趣。当时,除了在偏僻的农付,盖尔语作为一种口语已经衰亡,英语成为爱
  尔兰的官方和民间通用语言。后来语言学家找到了翻译古代盖尔语手稿的方法,人
  们这才得以阅读爱尔兰的古籍。
  [73]西边儿指爱尔兰西部的偏僻农村。那里的人们依然说爱尔兰语。
  [74]品脱是液量名,一品脱合0·五七升弱。
  [75]先令是英国当时通用的货币单位。二十先令为一英镑,一先令为十二便士。
  英币改为十进制后,合十便士。
  [76]佛罗林是十三世纪时意大利开始铸造的一种银币。一八四九年以来在英国
  通用,一佛罗林合两先令。
  [77]这是斯温伯恩的长诗《日出前的歌》(1871)“贡献”一节中的第1、2行。
  下文中的“心肝儿……你的脚前”见同一节的第3、4行。
  [78]这里套用一八0五年英国海军统帅纳尔逊(1758一1805)在特拉法尔加角与
  法、西军舰进行殊死战时对英国海军的训话。 只是把原话“英国期待每人今天各
  尽自己的职责”中的“英国”改成了“爱尔兰”。
  [79]即墨西哥清流。它流向东北,在加拿大纽芬兰岸外与北大西洋漂流汇合,
  继续朝东北流向不列颠群岛以及北海和挪威海。
  [80]语出自莎士比亚的悲剧《麦克白》第5章第1场。麦克白夫人怂恿丈夫把
  苏格兰国王邓肯杀死后,在梦游中不断地擦手,并且说:“可是这儿还有一点污
  迹。”
  [81]天主教为了纪念耶酥受难,在教堂里设十四座十字架,教徒沿着一座座十
  字架,边念经边朝拜。“被恶人强剥下衣服”是在第十座十字架前念的经文中的一
  句。这里,不信教的穆利根戏谑地以耶稣自况。
  [82]“我自……矛盾”是美国诗人沃尔特·惠特曼(1819-1892)的长诗《自己
  之歌》(1855)第51首第6、7行诗句。
  [83]“能言善辩的”,也可以译为“墨丘利般的”,参看本章注[101]。
  [84]拉丁区是巴黎塞纳河南岸的地区。有不少大学及文化设施,历来是学生和
  艺术家麇集之地。
  [85]按当时都柏林郊区有两个叫作莫里斯·巴特里的农民。《路加福音》第22
  章第26节作:“于是彼得出去痛哭。”这是文字游戏,“metButterly”(遇见了巴
  特里)与“weptbitterly”(痛哭)谐音。
  [86]比利是威廉的昵称。威廉·皮特(1759一1806),英国首相。
  [87]“法国人在海上”一语出自《贫穷的老妪》。这首十八世纪末叶的爱尔兰
  歌谣表达了“贫穷的老妪”(爱尔兰古称)对越海而来的法国支援者的期待心情。一
  七九六至一七九七年间,法国人曾两次派出远征军支援爱尔兰革命,均未能到达。
  一七九八年法国人虽登了陆,却被迫投降。下文中的“中心”,原文为希腊文。
  [88]托马斯·阿奎那(1225一1274),意大利神学家、诗人。他区分了自然领域
  与超自然领域之后,将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思想,以及奥古斯丁和其
  他早期教父的思想加以综合,发展成为一套复杂而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
  [89]祭带是神父做弥撒时所挂的细长带子,从脖颈垂到胸前。
  [90]老金赤指斯蒂芬的父亲。
  [91]指英国海军军官弗雷德里克·马里亚特(1792一1848)所写的一部以寻父为
  主题的小说(1836)。弃儿雅弗千方百计找到的生父,却原来是东印度群岛上的一名
  脾气暴躁的军官。据《创世记》,挪亚喝醉后,他的儿子闪和雅弗曾去找他,见本
  章注[51]。斯蒂芬的父亲也是个酒鬼。这里,穆利根把斯蒂芬比作雅弗。
  [92]艾尔西诺是丹麦的谢兰岛上一军港。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莱特》即以此
  港为背景。“濒临……之颠”一语引自《哈姆莱特》第1幕第4场中霍拉旭对哈姆莱
  特所说的话。
  [93]“大海的统治者”指一九一四年以前英国海军和商船在海上称霸。
  [94]据(路加福音)第1章,犹太童贞女玛利亚已许配给木匠约瑟,但未成婚前,
  因圣灵降临到她身上而怀孕,遂生下耶稣。圣灵通常以鸽子的形象出现,故有“鸟
  儿”一说。《马可福音》第1章第l0节有云:“圣灵仿佛鸽子,降在她身上。”
  [95]指耶酥的十二门徒。
  [96]各各他是耶稣被钉十字架的地方。
  [97]据《约翰福音》第2 章,耶稣和他的门徒在加利利的迦拿应邀赴婚筵时,
  酒用尽了。那儿摆着六口缸。耶稣对佣人说:“把缸倒满了水。”他们就倒满了,
  漫到缸口。舀出来一尝,水已变成了酒。这是耶稣所行的头一件神迹。这首打油诗
  的最后一句指喝下去的酒变成了尿。
  [98]语出《路加福音》第24章第46节:“第三日从死里复活。”
  [99]橄榄山在耶路撒冷以东,耶稣经常偕同门徒到此。
  [100]四十步潭是沙湾的一座专供男子洗澡的天然浴场。
  [lO1]墨丘利是罗马神话中众神的信使,相当于希腊神话中的赫耳墨斯。穆利
  根与《旧约全书》末卷《玛拉基书》里的先知玛拉基(活动时期公元前约460)同名。
  该名是希伯来语“我的使者”的音译,所以这里把他与墨丘利相比。
  [102]勃克·穆利根所唱的《滑稽的耶稣》是根据奥利弗·圣约翰·戈加蒂所
  作的讽刺诗《快活的耶稣之歌》改编的。
  [lO3]人格神是指神也具有人格,而神子耶稣基督乃是人格的楷模。
  [104]典出自《神曲·天堂》第17篇。但丁的高祖卡却基达对他说:“你将懂
  得别人家的面包是多么苦涩,别人家的楼梯是多么难以攀上攀下。”
  [lO5]指维多利亚女王(1819一1901),她统治英国达六十四年之久(1837一
  1901)。
  [106]第三个,指穆利根。
  [107]指罗马天主教会。
  [108]后文中,斯蒂芬借用了海恩斯这句话(见第十五章注[860]及有关正文)。
  下段中的“独一至圣使徒公教会”,原文为拉丁文。
  [109]即马尔塞鲁斯二世(1501一1555),意大利籍教皇,原名塞维尼。即位后
  仅二十二天即逝世。
  [l10]《马尔塞鲁斯教皇弥撒曲》系意大利作曲家乔瓦尼·皮耶路易吉·帕莱
  斯特里纳(1525一1594)所作。这支弥撒曲曾于一八九八年在都柏林的圣女德肋撒
  教堂被人重新演奏。
  [111]指《使徒信经》。传统上,《信经》中的十二个信条分别由十二名使徒来
  象征,故名。如“我信全能者,天主父,化成天地。”(彼得) “我信其唯一子,耶
  稣基利斯督我等主。”(约翰)
  [112]“教会的使者。指天使长米迦勒。
  [113]佛提乌(816一891),原系在俗学者,由拜占廷皇帝米恰尔三世任命为拜
  占廷教会君士坦丁堡牧首,受到罗马教皇尼古拉一世的反对。在君士坦丁堡会议(867
  年)上,佛提乌谴责尼古拉,从而形成对立,史称佛提乌分裂局面。
  [114]阿里乌(约250-336),利比亚人,埃及亚历山大里亚基督教司铎。尼西亚
  公会议(325年)公布《尼西亚信经》,指明基督(圣子)与天主(圣父)同样具有神性。
  阿里乌拒绝签名。他倡导阿里乌主义,认为基督是被造的(made, 指系天主所造,
  因而不具有完全的神性),而不是受生的(begotten,指由天主所生,因而具有完全
  的神性)。这种理论被早期教会宣布为异端。
  [115]瓦伦廷是公元二世纪的宗教哲学家,出生于埃及, 为诺斯替教罗马派和
  广大利派的创始人。公元一四0年前后曾谋求罗马主教之职位而失败, 遂脱离基督
  教。瓦伦廷的早期理论与保罗的神秘神学相似,强调基督死后复活,信徒因而得救。
  [116]撒伯里乌(?一270),可能曾任罗马教会长老。他反对天主教会关于三位
  一体(谓天主本体为一,但又是圣父、圣子耶稣基督和圣灵三位)的教义,而主张天
  主是单一的,而有三种功能,圣父创造天地,圣子救赎罪人,圣灵使人成圣。因此,
  被斥为异端邪说。
  [117]陌生人是爱尔兰人对英国人(侵略者与霸主)的称呼。
  [118]这里套用英国诗人约翰·韦伯斯特(约1580一约1625)的《魔鬼的诉讼》
  (1623)的词句:“国王野心一场空……织网只为了捕风。”
  [119]原文为法语。这是斯蒂芬从冥想中醒过来后暗自说的话。
  [120]指德裔犹太富豪罗斯蔡尔德家族。当时他们控制着英国经济。
  [121]她指船。阉牛港位于都柏林湾东南方的岬角。下文中的噚是测量水深用
  的长度单位,一噚合一·八九八米。
  [122]它指溺尸。民间迷信:失去踪影的沉尸会在第九天浮上来。
  [128]韦斯特米思位于都柏林市以西四十英里处,是爱尔兰伦斯特省一郡。亚
  历克·班农是个学生,参看第四章中米莉来信和第十四章注[146]及有关正文。
  [124]指本书另一主人公利奥波德·布卢姆的女儿米莉。她在韦斯特米思郡穆
  林加尔市的照相馆工作。该市距都柏林五十英里。
  [125]这个泅水者的头顶剃光了,只留下一圏灰发,说明他是个天主教神父。
  直到一九七二年,这一习俗才由教皇保罗六世下令废除。
  [126]这是基督教会自古流行的一种对天主三位一体(圣父=额头,圣子=嘴唇,
  圣神=胸部)表示尊崇的手势。天主教神父举行弥撒时,在诵读经文前以及仪式结束
  后,照例要划十字。
  [127]原文为德语。《创世记》第2章第21节有天主抽掉亚当一根肋骨的记载。
  这里,穆利根以亚当自况,说他的“第十二根肋骨没有了”,这样,他就成了“超
  人”。
  [128]琐罗亚斯德(约公元前628一约前551),穆斯林先知、琐罗亚斯德教创
  始人。古波斯语作查拉图斯特拉。《琐罗亚斯德如是说》(1883-1885)是德国哲学
  家尼采
  (1844一1900)的一部谶语式的格言著作。他在其中借琐罗亚斯德来鼓吹自己的“超
  人”哲学(即认为“超人”是历史的创造者,有权奴役群众,而普通人只是“超人”
  实现自己权力意志的工具)。
  [l29]这里,勃克·穆利根故意篡改了《箴言》第19章第17节“怜悯贫穷的,
  就是借给耶和华……”一语,借以挖苦说,尼采是个极端的利己主义者,以别人为
  踏脚石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在本世纪初,西欧曾流行过这种论点。
  [130]意思是说,这三者都是危险的,不能掉以轻心。
  [l31]原文是拉丁文。
  [132]本章以勃克·穆利根假装举行弥撒为开端[见本章注[2]],结尾处又把一
  位真正的神父出浴后在湾汊的岩洞中穿衣服比作弥撒结束后神父在更衣,并将神父
  那圈灰发描述成圣徒头后的光晕。壁龛指岩洞。
  [133]篡夺者指从斯蒂芬手里讨走钥匙的勃克·穆利根。在《奥德修纪》卷1、
  2中,帕雷马科也曾指责那些求婚子弟们掠夺他的家财;哈姆莱特王子则对霍拉旭
  说,叔叔克劳狄斯“篡夺了我嗣位的权利”,参看《哈姆莱特》第5幕第2场。
   
首页>> 文学论坛>> 外国经典>> 詹姆斯·乔伊斯 James Joyce   爱尔兰 Ireland   温莎王朝   (1882年2月2日1941年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