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畫捲 文苑瑰寶
——泰戈爾短篇小說淺談
——黃志坤
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RobindranathTagore,1861.5.7——1941.8.7)是一位馳名世界的印度詩人、作傢、藝術傢、哲學家和社會活動傢。他勤奮好學孜孜不倦,在60多年的創作生涯中給人們留下了50多部清新雋永的詩集,10餘部膾炙人口的中、長篇小說,90多篇絢麗多采的短篇小說,40餘個寓意深刻的劇本,以及大量的故事、散文、論著、遊記、書簡等著作。這位博學多才的藝術傢還創作了兩千多首歌麯和近兩千幅美術作品。1912年,詩人自譯英文版《吉擅迦利》出版,頓時轟動文壇。1913年,泰戈爾因該詩集而榮獲諾貝爾文學奬金。從此他躋身於世界文壇,其作品被譯成多國文字,廣為流傳。
泰戈爾的名字,對我國讀者來說,並不陌生。他的作品早在20年代就曾大量介紹到中國來了,對我國老一代作傢如郭沫若等産生過較大的影響。1924年,年逾花甲的泰戈爾不辭勞苦風塵僕僕訪問了我國上海、北京等許多地方。他憤怒地譴責帝國主義對我國的侵略,他對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深表同情。周恩來生前訪問泰翁創辦的國際大學時曾親筆題詞,贊譽“泰戈爾是偉大的詩人、哲學家、愛國者、藝術傢,深受中國人民的尊敬。”①
--------
①轉引自季羨林《紀念泰戈爾誕生120周年報告》。
泰戈爾出生於孟加拉加爾各答一顯貴家庭。其祖父和父親都是社會名流。他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和文學藝術的熏陶,因而其文藝天才得到了健康的發展。他以自己豐富多采的作品開創了孟加拉文學的新時代,對印度其他民族的文學發展也起了極大的推動和促進作用。他不愧為印度文壇的泰鬥,舉世矚目的偉大作傢。
一
短篇小說是泰戈爾整個著作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成就非常突出。正如孟加拉學者阿本·卡塞姆·喬杜裏所說:“短篇小說是泰戈爾的第二個主要成就,僅次於詩歌。”1
短篇小說一直是泰戈爾最喜愛的文學體裁之一。16歲時,他就發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說《女乞丐》。上個世紀90年代創作了大量優秀的短篇小說。這種興致經久不衰,直到他生命的最後幾周。60餘年他創作了90餘篇短篇小說(約百萬字)。這在短篇小說體裁剛在孟加拉文學中誕生的年代,不能不算是驚人的成果。從效果方面來看,現實主義的短篇小說,與浪漫主義的詩歌一樣,都是最受讀者歡迎的篇章。
1
阿本·卡塞姆·喬社裏《泰戈爾小說集》(AbunKasemCaudhuri,《Rabi-ndranatherGalpaguccha》)達卡,孟加拉文版,前言部分。
泰戈爾是孟加拉文學以及印度文學現實主義短篇小說的開拓者。印度古典梵文文學極為發達,孟加拉民間文學也絢麗多姿。就散文文學而言,雖不乏引人入勝的民間故事、寓言、傳說、神話等等,但卻沒有現實主義的短篇小說。而中、長篇小說領域也還是19世紀中葉由泰戈爾前輩文豪般吉姆·錢德拉·查托帕代(查特吉)①等人所開拓。在泰翁大量創作短篇小說之前,這一體裁在孟加拉文學中還處於朦朧狀態。凱特羅·古普塔在《孟加拉現代文學史》一書中說得好:“孟加拉文學中的短篇小說體裁是由羅賓德拉納特開創的。”②蘇庫馬爾·森也說:“泰戈爾是孟加拉真正的短篇小說的創建者。”③
作傢不衹是在孟加拉文學乃至印度文學中開闢了短篇小說的新領域,而且還以自己量多質優的作品,將這一體裁推到了日臻完善的地步。正如孟加拉學者納拉揚·喬杜裏說的:“羅賓德拉納特是孟加拉短篇小說的一位大師。在這方面的實際影響,直至今天,還無人能夠與之相比。”④泰翁的小說,大膽運用民間口語,給孟加拉文學語言帶來了生動活潑的氣息,促進了孟加拉現代文學語言的形成和發展。
--------
①般吉姆·錢德拉·查托帕代(查特吉)(BankimcandrachattopādhāyCattopādhāy,1838—1894)是19世紀孟加拉乃至印度最偉大的作傢之一,他創作了12部中、長篇小說。在孟加拉文學中為小說這一體裁開闢了廣阔的道路。
②凱特羅·古普塔《孟加拉現代文學史》(KsetraGupta《AdhunicBānlāSāhityerItihas》)加爾各答1961年孟加拉文版168頁。
③SukumārSer《HistoryofBengaliLiferatura》新德裏,1979年英文版282頁。
④納拉揚·喬杜裏《散文文學》(NārāyanCaudhuri《Katha-Sanitya》)加爾各答,1963年孟加拉文版,33頁。
泰戈爾的短篇小說不但在孟加拉和整個印度確立了無可爭辯的權威地位,而且也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珍品。英國著名的文學家、發表過許多研究泰戈爾著作作品的E·湯普森曾說:“優秀的短篇小說使他(指泰戈爾——筆者按)成了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說傢之一。”①這話毫不誇張。泰翁的短篇小說完全可以與莫泊桑、契訶夫等這些世界短篇小說巨匠的作品相媲美。像《喀布爾人》、《莫哈瑪婭》、《烏雲和太陽》、《一個女人的信》等作品,無疑都屬世界短篇小說名篇之列。1912年泰戈爾訪問英國時,首先使英國文壇轟動的就是短篇小說《喀布爾人》和某些詩集的英譯本(由聖蒂尼剋坦的教師艾吉庫瑪·查剋拉瓦蒂翻譯的)。②泰戈爾短篇小說在世界各地不脛而走,大受歡迎,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其偉大成就。他的短篇,世界各大語言都有譯本。我國最早的中譯本可追溯到1917年《婦女雜志》上的《雛戀》(即《放假》)。《喀布爾·人》的中譯本至今已達八種之多。這種風起雲涌競相翻譯的盛況是很說明問題的。綜上所述,泰戈爾的短篇小說既是他衆多作品中最重要的成就之一,也是孟加拉文學、印度文學以及世界文苑中的瑰麗珍寶。
--------
①E.Thompson《RabindranathTagore,hislifeandwork》倫敦,1920年英文版,103頁。
②見《泰戈爾評傳》(印)S.C聖笈多著,董紅鈎譯,原湖南人民出版社版,20頁。
二
泰戈爾創作的90餘篇短篇小說,題材廣泛,內容豐富,主題突出,愛憎分明。作傢把古往今來的故事盡收眼底,但他那生花妙筆主要還是集中描繪了他所處時代的現實生活,即19世紀下半葉和20世紀前期印度城鄉生活的各個側面,描寫了當時各階層的不同人物。每當我們閱讀這些小說時,眼前便會呈現出一幅色調深沉令人感憤的時代畫捲。
作傢所處的時代,正是英國在印度強化殖民統治的年代。祖國淪亡、民族屈辱的現實,激起作傢崇高的愛國情感。他曾拋棄英王賜予的爵位,公開怒斥英國殖民者對人民進行的屠殺,並通過藝術形象宣揚愛國主義,揭露殖民主義。《烏雲和太陽》描寫一個與世無爭、愛好和平的大學生紹什普鬆,親眼看到一位洋大人尋歡作樂開槍擊沉鄉民小船淹死人時,滿腔仇恨地上告官府。然而官官相護,洋人逍遙法外。作傢在小說中一針見血地指出:“在這個英國人的心目中形成了這樣一種信念:不會因為開了這樣一個小小玩笑而受到某種懲罰。”後來,這位主持正義的大學生,反而被投入監牢。
作傢不但譴責英國殖民者,而且還把筆鋒指嚮其附屬機構和他們的奴才。通過一個鄉村醫生的見聞,揭發了警察當局敲榨勒索、欺壓村民、橫行鄉裏的暴行(《過失》)。透過一寡婦失身淪落的經過和其自殺事件的處理,暴露了法官道貌岸然的虛假面目(《法官》)。
隨着資本主義的生産關係在印度的發展,追求金錢牟取暴利的惡念與日俱增,並且腐蝕着人們的靈魂。因而,金錢拜物教也逃脫不了泰翁的抨擊。在《藝術傢》一篇中,寡嫂冒着傾盆大雨把兒子送到身為藝術傢的侄子傢裏。請他把兒子“從貪求金錢的欲惑中拯救出來”。因為滿身沾滿銅臭的監護人——孩子的堂叔的教導是“首要的事情,是全力以赴地撈錢”。
泰戈爾對封建勢力和陳規陋習嫉惡如仇。他反對種姓制度和宗教糾紛。《偏見》中一清道夫老頭,衹因在公用水竜頭下洗衣服,後來又不知怎麽碰了一下他人,結果被打得頭破血流。而那些口頭上激烈的“愛國者”卻在圍觀,成了舊習俗的衛道士。《棄絶》描寫了種姓制度造成的鴻溝。一對彼此傾心相愛的男女,終於棄絶了種姓,堅持了愛情。《原來如此》是一篇嘲弄虔誠信神的好作品。查比平聽到虔誠修行的父親承認一穆斯林是自己的兒子時,他感慨萬端地說:“老一輩人虔誠就是這麽一回事!”而書中另一角色講得更直截了當:“世上聖人和凡人的區別,就在於聖人會裝模作樣,而凡人則開誠布公。”《偷來的財寶》通過兩輩兩對戀人結合的故事,駁斥了“本命星”、“生辰八字”等迷信思想。《贖罪》則撻伐了因循守舊的贖罪儀式。作傢不但嘲諷宗教的腐朽殘忍的習俗,而且還戳穿它的代表人物的虛假面孔。
泰戈爾之前,印度農村的情況在文學作品中極少反映。作傢本人也說:“有一時期,我月復一月地創作有關農村生活題材的短篇小說。我相信,這之前在孟加拉文學中對農村生活的圖景還從來沒有過如此規模的描寫。①作傢豐産期的短篇小說就主要是以農村生活為題材的.作傢對貧苦農民傾註了無限的同情。在《原來如此》中,我們看到佃戶阿奇姆丁傾傢蕩産,背一身債。在《判决》中,作傢告訴我們,農民在收穫大忙季節,哪怕是自己的莊稼泡在水裏,也得去給地主修理公事房。“有時他們不得不站在雨水裏淋着,可是卻沒有拿到應得的工錢,相反,倒聽到了不少無禮的責駡。”泰翁既寫了農民貧睏受壓迫的處境,也描述了農民的反抗。在《難以避免的災禍》裏寫道:“地主總管想要大幅度增加地租,激起了佃戶們奮起反抗。”佃戶阿奇姆丁被逼得走投無路時,也終於舉刀嚮地主頭上砍去。
--------
①轉引自《泰戈爾文集》莫斯科,1961年,俄文版,第一捲563頁。
印度婦女的低下地位和悲慘處境是政、族、神、夫四權束縛的結果,是封建殘餘和資本主義人吃人社會造成種種弊端的反映。這些最低層的人們,是泰翁短篇小說中寫得最多的題材。作傢描寫了許多不幸的婦女被封建婚姻制度無情地吞噬了。《莫哈瑪婭》是控訴寡婦殉葬的佳作。美麗多情的莫哈瑪婭與情人約會時,被兄長撞見。她兄長為保持種姓的純潔竟將其妹嫁給一個垂死的老頭。婚後的第二天她便當了寡婦。狠心的哥哥又強迫她給丈夫殉葬。後來雖死裏逃生,但烈焰已舔掉了她那俊俏的面容。作品以奇巧的構思和細膩的描寫,鞭笞了這種封建制度的罪惡。
泰戈爾對童婚惡習也進行了猛烈抨擊。這種落後的風俗既有害於少女的身體,也有損於她們的心靈。《筆記本》中的烏瑪年僅9歲就出嫁了。她不但失去了父母的寵愛,而且連學習用的筆記本也被沒收。這是多麽殘忍的現實啊!
作傢在描寫印度婦女悲慘命運的時候,也塑造了一些追求光明渴望自由的女性。《一個女人的信》裏的姆麗納爾,在夫傢15年終於覺醒,决定離開這墨守陳規嫌貧愛富的家庭,以反抗吃人的禮教。吉麗芭拉也是一個感人的形象。這位“為自己周身漫溢着的青春所陶醉。的美人,受盡丈夫冷落欺凌後,毅然决然地投身於藝術舞臺(《打掉傲氣》)。
印巴分治,使印度教徒與穆斯林之間由來以久的衝突愈演愈烈。1941年6月下旬,泰戈爾臥床不起之時,還專門構思了他最後一個短篇——《穆斯林的故事》。該篇雖未來得及進一步加工,泰翁就與世長辭了。泰翁早在上個世紀末就寫過一位穆斯林公主苦苦追求一婆羅門30餘年的故事(《泡影》)。可見大力宣揚兩教相互尊重和睦相處的創作主題是十分鮮明的。
泰戈爾短篇小說涉及的面極為廣泛。幾乎每一篇都閃耀着作者人道主義精神的光輝。作品中,到處可見真與假的博擊,善與惡的鬥爭,美與醜的對立,愛與恨的抗衡。作傢總是旗幟鮮明地同情弱者,反對強權;褒奬真善美,貶斥假惡醜。他愈是較完美地把愛和恨有機地結合起來,把人與人之間的友愛寫得愈真摯和深刻,就愈能激起人們去增恨那些破壞友愛的勢力。《喀布爾人》是作傢以人道主義為主題的作品中最突出的篇章。一個窮苦的喀布爾小販結識了一位富裕的孟加拉作傢5歲的小女兒米妮。小販把對遙遠故鄉獨生女兒的愛,全部傾註在米妮身上。這種愛使他們跨越了年齡的鴻溝,成了無所不談的好朋友,並持續了多年。這種真摯之愛也感動了米妮的父親。他緊縮米妮的婚禮開支,資助喀布爾人回傢,盡力使這久出不歸的父親能與自己親生女兒重逢。在這篇作品裏,泰戈爾把父女的感情和對窮人的同情完美地揉搓在一起,挖掘和表現極為深刻。愛與情的力量,消除了喀布爾和孟加拉之間迢遙萬裏的距離,也消滅了富有的作傢和貧窮的小販之間地位懸殊的差別,因為他們都是鐘愛自己女兒的父親!這怎麽能不“在人們心靈中喚起善良的感情”(高爾基語)。
三
泰戈爾短篇小說之所以成為文藝奇葩,除了在內容方面絢麗多姿、真實可信、引人入勝之外,還應歸功於作傢的高超寫作技巧和生動樸實的語言。由於泰翁體察入微地觀察生活,在創作實踐中刻苦磨煉,並批判地繼承前人的藝術經驗,他所創作的短篇小說真是熠熠閃光。而且,不論是國度的差異,還是時間的流逝,都不能磨滅其光輝。下面主要從短篇小說的結構、形象、語言和場景四個方面略作分析:
·結·構 泰翁短篇小說的結構佈局極為靈活而且變化多端。從總體上來講,大多數篇章結構比較單純,但也有少數小說較為復雜,使人有應接不暇之感。就單篇來看,大多數通篇較為平淡,但平淡中常有奇峰突起,使人覺得意境新鮮。短篇的開頭有對話、有描寫、有插白……五彩繽紛。這樣既使情節的展開如行雲流水,舒捲自如,但又不落俗套,頗具新意。如《一個古老的小故事》一開頭就是“又要我講故事?不,我再也講不了啦”。賣過關子後,還是講了一個既古老又常新的寓言式的故事。開頭不拘一格各盡其妙。結尾呢,可以說是千變萬化回味無窮。如《加冕》以三呼“萬歲”來結尾,不是妙趣橫生而又新穎別緻嗎!小說情節的發展大多是按事件發生先後順序平鋪直敘的,但有時也用跌宕起伏的倒述和回顧(如《棄絶》、《法官》等篇)。前者如滔滔江水奔騰直下,一瀉千裏,痛快淋漓;後者似幽幽山徑蜿蜒盤旋,千回百轉,柳岸花明。
結構的千變萬化,如以愛情為主綫的《河邊臺階的訴說》、《棄絶》、《素芭》、《莫哈瑪婭》、《筆記本》、《打掉傲氣》、《女鄰居》、《海蒙蒂》、《訣別之夜》、《女隱士》、《新郎和新娘》、《偷來的財寶》等20幾篇短篇小說為例,它們各有側重,寫法各異,毫無雷同之處。
總之,從結構方面來講,靈活勻稱渾然天成。既是匠心獨運,卻又看不出慘淡經營的痕跡。
·形·象 塑造典型形象是文藝創作的中心問題之一。泰翁非常註意這問題,而且做得很成功。他的短篇幾乎篇篇都有鮮明的人物形象,使人過目難忘。他所塑造的人物從不圖解式臉譜化,而是各有特色。如小說中女主人公為數極多,但都找不出雷同的例證。他着力選擇和提煉典型人物。如《烏雲和太陽》中的紹什普鬆這個典型很深刻。他雖是法學碩士,但對打官司毫無興趣,是個十足的書呆子。然而正是這樣一個與世無爭、愛好和平的大學生,卻被迫主持正義打官司,足見壓迫之深和反抗之烈,更加突出了“官逼民反”的這層意思。人物形象一般都是以其自身的言論和行動來表現的。作傢對於所同情的人物,描寫其內心感受和心裏活動一般比較詳細(如大多數女主角就是如此);對於嘲諷或抨擊的對象,常以他們的行動來表演。如《難以避免的災禍》中的地主總管,頗似狄更斯《大衛·科波菲爾》裏的尤利亞·希普。作傢未用任何“虛偽”之類的字眼來形容他,衹是描寫他對同村一婆羅門五次行觸腳禮這個單調重複的動作,就把這個口蜜腹劍、笑裏藏刀的偽君子刻畫得淋漓盡致!作傢嫻熟地運用對比手法,使人物形象極為鮮明。往往是以反面角色的卑鄙渺小,把正面人物襯托得更加高尚偉大。
·語·言 鮮明的形象要靠生動的語言來塑造。泰戈爾駕馭語言的能力極強,不愧為一位大師。他的藝術語言下列幾個方面更為突出:
1.幽默諷刺尖銳詼諧。細讀泰翁的作品,常會情不自禁地發出會心的微笑或者憤怒的遣責。特別是那些略帶悲劇色彩的短篇,幽默詼諧的特點尤為明顯。
2.簡潔含蓄筆墨精煉。如《女隱士》結束部分僅用博羅達講的一句話和一個掏目錄的動作,就反映他12年來徹底變了的嘴臉。又如《海蒙蒂》結尾寥寥數語就明確透露出她的不幸命運。
3.藉喻比擬浮想聯翩。這是作傢經常采用的一種藝術手法。如在《法官》裏有這樣一段話:“從海上看來,墨緑色森林籠罩着的海岸,像仙境一樣的可愛和美麗。然而一上了岸,就覺得不那麽迷人了。”作傢以“海岸”來比擬一個15歲守寡少婦的心情和不懂人情世故而抱的幻想,既簡單具體又惜墨如金。
4.寓意象徵意味深遠。如《烏雲和太陽》,其篇名本身就寓示着光明與黑暗。
5.警句插白畫竜點睛。泰翁短篇裏常夾着一些警句或警句式的插白,對前後文或主題的理解,可起畫竜點睛的作用。當描寫紹西對出門的丈夫從心靈深處激起了熱烈的愛情時,插上一句“離別的紐帶拉得越緊,溫柔的心裏的愛情結扣就係得越牢。”(《姐姐》)這是多麽形象化的高度概括!泰翁許多插白既風趣幽默又極為貼切。讀者自己去品味吧!
上述語言特點,常常是相互摻和交織在一起,大大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場·景 在小說中泰戈爾很講究場景的描寫。一般無大段的風景畫面,往往以廖廖數筆就勾勒出一幅惟妙惟肖的圖景。在泰翁的短篇裏,我們看到了孟加拉的旖旎風光——熙攘喧嘩的城鎮,悠閑寧靜的村莊,崢嶸競豔的春日,稻麻金黃的秋天……作傢的場景描寫總是與表現主題、展開情節、刻畫人物、烘托氣氛息息相關,並且達到了情景交融、意境統一的地步。試舉一例:《棄絶》開頭的場面是“月圓之夜”鳥語花香,一對新婚夫婦坐在臥室裏,沉浸在愛情的幸福之中。後來他們棄絶種姓堅持愛情而被雙雙趕出傢門時,那一夜是“漆黑的夜晚。沒有鳥鳴。”環境描寫與情節發展配合得多麽緊密啊!
四
泰戈爾短篇小說的創作延綿達60多年,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1877—1890)10餘年衹創作了5個短篇。作品多帶浪漫主義的抒情色彩。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尚未完全成熟,所以這一階段可稱探索期。第二階段(1891—1910)雖衹10年卻碩果纍纍,創作了近60篇,故可稱這一時期為豐産期。其中大部分作品為農村題材。第三階段(1901—1922),這20餘年創作的短篇雖不多,但出現過一個小高潮(1914年),可稱持續期。值得一提的是,作傢最著名的幾部長篇小說:《戈拉》(1910)、《沉船》(1905)、《小沙子》
(1903)和《家庭與世界》(1916)以及中篇《四個人》(1914)也都是在這段時期創作的。這一階段以及下一階段,短篇小說的題材多是描寫市民生活。第四階段(1923—1941),可稱為晚期。除創作10餘篇短篇小說外,還寫了幾部中篇小說和短篇故事集《他》等作品。
第二階段僅僅10年,為什麽泰翁創作了一生中大部分短篇小說呢?這個問題頗值得研究。其所以如此,本人認為下列三個原因是很重要的:首先可從作傢主觀因素來看,泰戈爾勤勉好學,早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特別是經過10多年的探索和經驗的積纍,各方面業已成熟。這樣,衹要遇上適當的外界條件,作傢內在的創作激情就會像火山一樣噴發出來。第二個原因是作傢當時所處的特定環境。上個世紀90年代,泰戈爾到農村管理祖傳的田産。農村絢麗多彩的自然風光,周圍純樸憨厚的貧苦農民以及他們的不幸遭遇,激發了泰翁的創作熱情。正如他在1894年9月5日的一封信中所說:“無論什麽地方也沒有像在這裏(指故鄉——筆者按)一樣,使我産生強烈的創作願望和情緒。激蕩的外部生活,以喧嘩的緑色浪濤註入我的心靈。它的芬芳、色彩和音調,在我的想象中化為短篇小說。”第三個原因,可以從當時孟加拉整個文壇的情況來分析:19世紀以來,孟加拉文壇散文已蓬勃發展,長篇小說在該世紀90年代之前已相當盛行。這為短篇小說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更為直接的是,19世紀90年代一開始,就展開了短篇小說的討論,而且外國的(主要是法國、英國的)一些優秀短篇小說陸續譯成孟加拉文。這些情況,無疑也促進了泰戈爾短篇小說的創作。
以上三個原因,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也是使泰戈爾成為世界聞名的短篇小說大師的幾個主要因素。當然,外國文學的影響不局限於法國、英國和歐洲,東方其他國傢的文學也有一定的影響。另外,無論是題材還是藝術手法,古典梵語文學和孟加拉民間文學對泰戈爾短篇小說和其他體裁的作品,都有很大的影響。就思想、哲學等方面來看,其影響更為明顯。作傢曾把孟加拉中世紀著名的毗濕奴教派詩人瓊迪達斯的格言——“人,是最高的真理”當作自己的座右銘,①並接受了在天神面前人人平等、人類之間應該友愛、反對種姓制度等毗濕奴教派的思想。這些,顯然是滲透到泰戈爾作品中的人道主義的思想淵源。
--------
①轉引自《印度現代散文(文集)》莫斯科,1962年倫敦版,81頁。
泰戈爾短篇小說的內容極為豐富,藝術風格也很獨特。稱之為時代畫捲、文苑瑰寶是毫無誇張之意。當然,由於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泰翁的短篇小說也有不足的地方:如從題材方面來講,有關産業工人的生活幾乎沒有什麽反映;從思想上來講,對地主階級的某些人員寄予同情;對政黨的作用也認識不足(小說中反抗現實的主角,幾乎都是些孤軍奮戰的獨膽英雄);並且在個別作品中還流露出某種頽廢主義的思想。從創作手法上來講,也並非盡善盡美;另外,90餘篇短篇也參差不齊——其中雖然有不少名篇,但也有個別還不太成熟(或未來得及進一步加工)的作品,乃至作傢生前都沒有將其收入短篇小說集中。這一切,畢竟是白璧微瑕,瑕不掩瑜。我們不能苛求這位前人。
以上,僅就泰戈爾短篇小說幾個方面談了點粗淺看法。他的短篇確實有許多東西值得我們研究和藉鑒。這一次應湖南文藝出版社之約,我和董友忱教授特從泰戈爾原著(孟加拉文版)翻譯這41篇短篇小說供廣大讀者閱讀欣賞。我們相信,廣大讀者會對,這份豐厚的文學遺産感興趣的!
本文原是1981年7月專為當年8月在京舉行的“全國泰戈爾學術討論會”而寫的,全文較長,約3萬字。撰文前本人專花了三個月時間從中、俄、孟、英文全部瀏覽了泰戈爾90多篇短篇小說和以上四種文字的近百篇論文、文學史等。現壓縮並部分改寫作為《泰戈爾短篇小說選》之序。
1993年12月於北京
——泰戈爾短篇小說淺談
——黃志坤
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RobindranathTagore,1861.5.7——1941.8.7)是一位馳名世界的印度詩人、作傢、藝術傢、哲學家和社會活動傢。他勤奮好學孜孜不倦,在60多年的創作生涯中給人們留下了50多部清新雋永的詩集,10餘部膾炙人口的中、長篇小說,90多篇絢麗多采的短篇小說,40餘個寓意深刻的劇本,以及大量的故事、散文、論著、遊記、書簡等著作。這位博學多才的藝術傢還創作了兩千多首歌麯和近兩千幅美術作品。1912年,詩人自譯英文版《吉擅迦利》出版,頓時轟動文壇。1913年,泰戈爾因該詩集而榮獲諾貝爾文學奬金。從此他躋身於世界文壇,其作品被譯成多國文字,廣為流傳。
泰戈爾的名字,對我國讀者來說,並不陌生。他的作品早在20年代就曾大量介紹到中國來了,對我國老一代作傢如郭沫若等産生過較大的影響。1924年,年逾花甲的泰戈爾不辭勞苦風塵僕僕訪問了我國上海、北京等許多地方。他憤怒地譴責帝國主義對我國的侵略,他對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深表同情。周恩來生前訪問泰翁創辦的國際大學時曾親筆題詞,贊譽“泰戈爾是偉大的詩人、哲學家、愛國者、藝術傢,深受中國人民的尊敬。”①
--------
①轉引自季羨林《紀念泰戈爾誕生120周年報告》。
泰戈爾出生於孟加拉加爾各答一顯貴家庭。其祖父和父親都是社會名流。他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和文學藝術的熏陶,因而其文藝天才得到了健康的發展。他以自己豐富多采的作品開創了孟加拉文學的新時代,對印度其他民族的文學發展也起了極大的推動和促進作用。他不愧為印度文壇的泰鬥,舉世矚目的偉大作傢。
一
短篇小說是泰戈爾整個著作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成就非常突出。正如孟加拉學者阿本·卡塞姆·喬杜裏所說:“短篇小說是泰戈爾的第二個主要成就,僅次於詩歌。”1
短篇小說一直是泰戈爾最喜愛的文學體裁之一。16歲時,他就發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說《女乞丐》。上個世紀90年代創作了大量優秀的短篇小說。這種興致經久不衰,直到他生命的最後幾周。60餘年他創作了90餘篇短篇小說(約百萬字)。這在短篇小說體裁剛在孟加拉文學中誕生的年代,不能不算是驚人的成果。從效果方面來看,現實主義的短篇小說,與浪漫主義的詩歌一樣,都是最受讀者歡迎的篇章。
1
阿本·卡塞姆·喬社裏《泰戈爾小說集》(AbunKasemCaudhuri,《Rabi-ndranatherGalpaguccha》)達卡,孟加拉文版,前言部分。
泰戈爾是孟加拉文學以及印度文學現實主義短篇小說的開拓者。印度古典梵文文學極為發達,孟加拉民間文學也絢麗多姿。就散文文學而言,雖不乏引人入勝的民間故事、寓言、傳說、神話等等,但卻沒有現實主義的短篇小說。而中、長篇小說領域也還是19世紀中葉由泰戈爾前輩文豪般吉姆·錢德拉·查托帕代(查特吉)①等人所開拓。在泰翁大量創作短篇小說之前,這一體裁在孟加拉文學中還處於朦朧狀態。凱特羅·古普塔在《孟加拉現代文學史》一書中說得好:“孟加拉文學中的短篇小說體裁是由羅賓德拉納特開創的。”②蘇庫馬爾·森也說:“泰戈爾是孟加拉真正的短篇小說的創建者。”③
作傢不衹是在孟加拉文學乃至印度文學中開闢了短篇小說的新領域,而且還以自己量多質優的作品,將這一體裁推到了日臻完善的地步。正如孟加拉學者納拉揚·喬杜裏說的:“羅賓德拉納特是孟加拉短篇小說的一位大師。在這方面的實際影響,直至今天,還無人能夠與之相比。”④泰翁的小說,大膽運用民間口語,給孟加拉文學語言帶來了生動活潑的氣息,促進了孟加拉現代文學語言的形成和發展。
--------
①般吉姆·錢德拉·查托帕代(查特吉)(BankimcandrachattopādhāyCattopādhāy,1838—1894)是19世紀孟加拉乃至印度最偉大的作傢之一,他創作了12部中、長篇小說。在孟加拉文學中為小說這一體裁開闢了廣阔的道路。
②凱特羅·古普塔《孟加拉現代文學史》(KsetraGupta《AdhunicBānlāSāhityerItihas》)加爾各答1961年孟加拉文版168頁。
③SukumārSer《HistoryofBengaliLiferatura》新德裏,1979年英文版282頁。
④納拉揚·喬杜裏《散文文學》(NārāyanCaudhuri《Katha-Sanitya》)加爾各答,1963年孟加拉文版,33頁。
泰戈爾的短篇小說不但在孟加拉和整個印度確立了無可爭辯的權威地位,而且也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珍品。英國著名的文學家、發表過許多研究泰戈爾著作作品的E·湯普森曾說:“優秀的短篇小說使他(指泰戈爾——筆者按)成了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說傢之一。”①這話毫不誇張。泰翁的短篇小說完全可以與莫泊桑、契訶夫等這些世界短篇小說巨匠的作品相媲美。像《喀布爾人》、《莫哈瑪婭》、《烏雲和太陽》、《一個女人的信》等作品,無疑都屬世界短篇小說名篇之列。1912年泰戈爾訪問英國時,首先使英國文壇轟動的就是短篇小說《喀布爾人》和某些詩集的英譯本(由聖蒂尼剋坦的教師艾吉庫瑪·查剋拉瓦蒂翻譯的)。②泰戈爾短篇小說在世界各地不脛而走,大受歡迎,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其偉大成就。他的短篇,世界各大語言都有譯本。我國最早的中譯本可追溯到1917年《婦女雜志》上的《雛戀》(即《放假》)。《喀布爾·人》的中譯本至今已達八種之多。這種風起雲涌競相翻譯的盛況是很說明問題的。綜上所述,泰戈爾的短篇小說既是他衆多作品中最重要的成就之一,也是孟加拉文學、印度文學以及世界文苑中的瑰麗珍寶。
--------
①E.Thompson《RabindranathTagore,hislifeandwork》倫敦,1920年英文版,103頁。
②見《泰戈爾評傳》(印)S.C聖笈多著,董紅鈎譯,原湖南人民出版社版,20頁。
二
泰戈爾創作的90餘篇短篇小說,題材廣泛,內容豐富,主題突出,愛憎分明。作傢把古往今來的故事盡收眼底,但他那生花妙筆主要還是集中描繪了他所處時代的現實生活,即19世紀下半葉和20世紀前期印度城鄉生活的各個側面,描寫了當時各階層的不同人物。每當我們閱讀這些小說時,眼前便會呈現出一幅色調深沉令人感憤的時代畫捲。
作傢所處的時代,正是英國在印度強化殖民統治的年代。祖國淪亡、民族屈辱的現實,激起作傢崇高的愛國情感。他曾拋棄英王賜予的爵位,公開怒斥英國殖民者對人民進行的屠殺,並通過藝術形象宣揚愛國主義,揭露殖民主義。《烏雲和太陽》描寫一個與世無爭、愛好和平的大學生紹什普鬆,親眼看到一位洋大人尋歡作樂開槍擊沉鄉民小船淹死人時,滿腔仇恨地上告官府。然而官官相護,洋人逍遙法外。作傢在小說中一針見血地指出:“在這個英國人的心目中形成了這樣一種信念:不會因為開了這樣一個小小玩笑而受到某種懲罰。”後來,這位主持正義的大學生,反而被投入監牢。
作傢不但譴責英國殖民者,而且還把筆鋒指嚮其附屬機構和他們的奴才。通過一個鄉村醫生的見聞,揭發了警察當局敲榨勒索、欺壓村民、橫行鄉裏的暴行(《過失》)。透過一寡婦失身淪落的經過和其自殺事件的處理,暴露了法官道貌岸然的虛假面目(《法官》)。
隨着資本主義的生産關係在印度的發展,追求金錢牟取暴利的惡念與日俱增,並且腐蝕着人們的靈魂。因而,金錢拜物教也逃脫不了泰翁的抨擊。在《藝術傢》一篇中,寡嫂冒着傾盆大雨把兒子送到身為藝術傢的侄子傢裏。請他把兒子“從貪求金錢的欲惑中拯救出來”。因為滿身沾滿銅臭的監護人——孩子的堂叔的教導是“首要的事情,是全力以赴地撈錢”。
泰戈爾對封建勢力和陳規陋習嫉惡如仇。他反對種姓制度和宗教糾紛。《偏見》中一清道夫老頭,衹因在公用水竜頭下洗衣服,後來又不知怎麽碰了一下他人,結果被打得頭破血流。而那些口頭上激烈的“愛國者”卻在圍觀,成了舊習俗的衛道士。《棄絶》描寫了種姓制度造成的鴻溝。一對彼此傾心相愛的男女,終於棄絶了種姓,堅持了愛情。《原來如此》是一篇嘲弄虔誠信神的好作品。查比平聽到虔誠修行的父親承認一穆斯林是自己的兒子時,他感慨萬端地說:“老一輩人虔誠就是這麽一回事!”而書中另一角色講得更直截了當:“世上聖人和凡人的區別,就在於聖人會裝模作樣,而凡人則開誠布公。”《偷來的財寶》通過兩輩兩對戀人結合的故事,駁斥了“本命星”、“生辰八字”等迷信思想。《贖罪》則撻伐了因循守舊的贖罪儀式。作傢不但嘲諷宗教的腐朽殘忍的習俗,而且還戳穿它的代表人物的虛假面孔。
泰戈爾之前,印度農村的情況在文學作品中極少反映。作傢本人也說:“有一時期,我月復一月地創作有關農村生活題材的短篇小說。我相信,這之前在孟加拉文學中對農村生活的圖景還從來沒有過如此規模的描寫。①作傢豐産期的短篇小說就主要是以農村生活為題材的.作傢對貧苦農民傾註了無限的同情。在《原來如此》中,我們看到佃戶阿奇姆丁傾傢蕩産,背一身債。在《判决》中,作傢告訴我們,農民在收穫大忙季節,哪怕是自己的莊稼泡在水裏,也得去給地主修理公事房。“有時他們不得不站在雨水裏淋着,可是卻沒有拿到應得的工錢,相反,倒聽到了不少無禮的責駡。”泰翁既寫了農民貧睏受壓迫的處境,也描述了農民的反抗。在《難以避免的災禍》裏寫道:“地主總管想要大幅度增加地租,激起了佃戶們奮起反抗。”佃戶阿奇姆丁被逼得走投無路時,也終於舉刀嚮地主頭上砍去。
--------
①轉引自《泰戈爾文集》莫斯科,1961年,俄文版,第一捲563頁。
印度婦女的低下地位和悲慘處境是政、族、神、夫四權束縛的結果,是封建殘餘和資本主義人吃人社會造成種種弊端的反映。這些最低層的人們,是泰翁短篇小說中寫得最多的題材。作傢描寫了許多不幸的婦女被封建婚姻制度無情地吞噬了。《莫哈瑪婭》是控訴寡婦殉葬的佳作。美麗多情的莫哈瑪婭與情人約會時,被兄長撞見。她兄長為保持種姓的純潔竟將其妹嫁給一個垂死的老頭。婚後的第二天她便當了寡婦。狠心的哥哥又強迫她給丈夫殉葬。後來雖死裏逃生,但烈焰已舔掉了她那俊俏的面容。作品以奇巧的構思和細膩的描寫,鞭笞了這種封建制度的罪惡。
泰戈爾對童婚惡習也進行了猛烈抨擊。這種落後的風俗既有害於少女的身體,也有損於她們的心靈。《筆記本》中的烏瑪年僅9歲就出嫁了。她不但失去了父母的寵愛,而且連學習用的筆記本也被沒收。這是多麽殘忍的現實啊!
作傢在描寫印度婦女悲慘命運的時候,也塑造了一些追求光明渴望自由的女性。《一個女人的信》裏的姆麗納爾,在夫傢15年終於覺醒,决定離開這墨守陳規嫌貧愛富的家庭,以反抗吃人的禮教。吉麗芭拉也是一個感人的形象。這位“為自己周身漫溢着的青春所陶醉。的美人,受盡丈夫冷落欺凌後,毅然决然地投身於藝術舞臺(《打掉傲氣》)。
印巴分治,使印度教徒與穆斯林之間由來以久的衝突愈演愈烈。1941年6月下旬,泰戈爾臥床不起之時,還專門構思了他最後一個短篇——《穆斯林的故事》。該篇雖未來得及進一步加工,泰翁就與世長辭了。泰翁早在上個世紀末就寫過一位穆斯林公主苦苦追求一婆羅門30餘年的故事(《泡影》)。可見大力宣揚兩教相互尊重和睦相處的創作主題是十分鮮明的。
泰戈爾短篇小說涉及的面極為廣泛。幾乎每一篇都閃耀着作者人道主義精神的光輝。作品中,到處可見真與假的博擊,善與惡的鬥爭,美與醜的對立,愛與恨的抗衡。作傢總是旗幟鮮明地同情弱者,反對強權;褒奬真善美,貶斥假惡醜。他愈是較完美地把愛和恨有機地結合起來,把人與人之間的友愛寫得愈真摯和深刻,就愈能激起人們去增恨那些破壞友愛的勢力。《喀布爾人》是作傢以人道主義為主題的作品中最突出的篇章。一個窮苦的喀布爾小販結識了一位富裕的孟加拉作傢5歲的小女兒米妮。小販把對遙遠故鄉獨生女兒的愛,全部傾註在米妮身上。這種愛使他們跨越了年齡的鴻溝,成了無所不談的好朋友,並持續了多年。這種真摯之愛也感動了米妮的父親。他緊縮米妮的婚禮開支,資助喀布爾人回傢,盡力使這久出不歸的父親能與自己親生女兒重逢。在這篇作品裏,泰戈爾把父女的感情和對窮人的同情完美地揉搓在一起,挖掘和表現極為深刻。愛與情的力量,消除了喀布爾和孟加拉之間迢遙萬裏的距離,也消滅了富有的作傢和貧窮的小販之間地位懸殊的差別,因為他們都是鐘愛自己女兒的父親!這怎麽能不“在人們心靈中喚起善良的感情”(高爾基語)。
三
泰戈爾短篇小說之所以成為文藝奇葩,除了在內容方面絢麗多姿、真實可信、引人入勝之外,還應歸功於作傢的高超寫作技巧和生動樸實的語言。由於泰翁體察入微地觀察生活,在創作實踐中刻苦磨煉,並批判地繼承前人的藝術經驗,他所創作的短篇小說真是熠熠閃光。而且,不論是國度的差異,還是時間的流逝,都不能磨滅其光輝。下面主要從短篇小說的結構、形象、語言和場景四個方面略作分析:
·結·構 泰翁短篇小說的結構佈局極為靈活而且變化多端。從總體上來講,大多數篇章結構比較單純,但也有少數小說較為復雜,使人有應接不暇之感。就單篇來看,大多數通篇較為平淡,但平淡中常有奇峰突起,使人覺得意境新鮮。短篇的開頭有對話、有描寫、有插白……五彩繽紛。這樣既使情節的展開如行雲流水,舒捲自如,但又不落俗套,頗具新意。如《一個古老的小故事》一開頭就是“又要我講故事?不,我再也講不了啦”。賣過關子後,還是講了一個既古老又常新的寓言式的故事。開頭不拘一格各盡其妙。結尾呢,可以說是千變萬化回味無窮。如《加冕》以三呼“萬歲”來結尾,不是妙趣橫生而又新穎別緻嗎!小說情節的發展大多是按事件發生先後順序平鋪直敘的,但有時也用跌宕起伏的倒述和回顧(如《棄絶》、《法官》等篇)。前者如滔滔江水奔騰直下,一瀉千裏,痛快淋漓;後者似幽幽山徑蜿蜒盤旋,千回百轉,柳岸花明。
結構的千變萬化,如以愛情為主綫的《河邊臺階的訴說》、《棄絶》、《素芭》、《莫哈瑪婭》、《筆記本》、《打掉傲氣》、《女鄰居》、《海蒙蒂》、《訣別之夜》、《女隱士》、《新郎和新娘》、《偷來的財寶》等20幾篇短篇小說為例,它們各有側重,寫法各異,毫無雷同之處。
總之,從結構方面來講,靈活勻稱渾然天成。既是匠心獨運,卻又看不出慘淡經營的痕跡。
·形·象 塑造典型形象是文藝創作的中心問題之一。泰翁非常註意這問題,而且做得很成功。他的短篇幾乎篇篇都有鮮明的人物形象,使人過目難忘。他所塑造的人物從不圖解式臉譜化,而是各有特色。如小說中女主人公為數極多,但都找不出雷同的例證。他着力選擇和提煉典型人物。如《烏雲和太陽》中的紹什普鬆這個典型很深刻。他雖是法學碩士,但對打官司毫無興趣,是個十足的書呆子。然而正是這樣一個與世無爭、愛好和平的大學生,卻被迫主持正義打官司,足見壓迫之深和反抗之烈,更加突出了“官逼民反”的這層意思。人物形象一般都是以其自身的言論和行動來表現的。作傢對於所同情的人物,描寫其內心感受和心裏活動一般比較詳細(如大多數女主角就是如此);對於嘲諷或抨擊的對象,常以他們的行動來表演。如《難以避免的災禍》中的地主總管,頗似狄更斯《大衛·科波菲爾》裏的尤利亞·希普。作傢未用任何“虛偽”之類的字眼來形容他,衹是描寫他對同村一婆羅門五次行觸腳禮這個單調重複的動作,就把這個口蜜腹劍、笑裏藏刀的偽君子刻畫得淋漓盡致!作傢嫻熟地運用對比手法,使人物形象極為鮮明。往往是以反面角色的卑鄙渺小,把正面人物襯托得更加高尚偉大。
·語·言 鮮明的形象要靠生動的語言來塑造。泰戈爾駕馭語言的能力極強,不愧為一位大師。他的藝術語言下列幾個方面更為突出:
1.幽默諷刺尖銳詼諧。細讀泰翁的作品,常會情不自禁地發出會心的微笑或者憤怒的遣責。特別是那些略帶悲劇色彩的短篇,幽默詼諧的特點尤為明顯。
2.簡潔含蓄筆墨精煉。如《女隱士》結束部分僅用博羅達講的一句話和一個掏目錄的動作,就反映他12年來徹底變了的嘴臉。又如《海蒙蒂》結尾寥寥數語就明確透露出她的不幸命運。
3.藉喻比擬浮想聯翩。這是作傢經常采用的一種藝術手法。如在《法官》裏有這樣一段話:“從海上看來,墨緑色森林籠罩着的海岸,像仙境一樣的可愛和美麗。然而一上了岸,就覺得不那麽迷人了。”作傢以“海岸”來比擬一個15歲守寡少婦的心情和不懂人情世故而抱的幻想,既簡單具體又惜墨如金。
4.寓意象徵意味深遠。如《烏雲和太陽》,其篇名本身就寓示着光明與黑暗。
5.警句插白畫竜點睛。泰翁短篇裏常夾着一些警句或警句式的插白,對前後文或主題的理解,可起畫竜點睛的作用。當描寫紹西對出門的丈夫從心靈深處激起了熱烈的愛情時,插上一句“離別的紐帶拉得越緊,溫柔的心裏的愛情結扣就係得越牢。”(《姐姐》)這是多麽形象化的高度概括!泰翁許多插白既風趣幽默又極為貼切。讀者自己去品味吧!
上述語言特點,常常是相互摻和交織在一起,大大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場·景 在小說中泰戈爾很講究場景的描寫。一般無大段的風景畫面,往往以廖廖數筆就勾勒出一幅惟妙惟肖的圖景。在泰翁的短篇裏,我們看到了孟加拉的旖旎風光——熙攘喧嘩的城鎮,悠閑寧靜的村莊,崢嶸競豔的春日,稻麻金黃的秋天……作傢的場景描寫總是與表現主題、展開情節、刻畫人物、烘托氣氛息息相關,並且達到了情景交融、意境統一的地步。試舉一例:《棄絶》開頭的場面是“月圓之夜”鳥語花香,一對新婚夫婦坐在臥室裏,沉浸在愛情的幸福之中。後來他們棄絶種姓堅持愛情而被雙雙趕出傢門時,那一夜是“漆黑的夜晚。沒有鳥鳴。”環境描寫與情節發展配合得多麽緊密啊!
四
泰戈爾短篇小說的創作延綿達60多年,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1877—1890)10餘年衹創作了5個短篇。作品多帶浪漫主義的抒情色彩。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尚未完全成熟,所以這一階段可稱探索期。第二階段(1891—1910)雖衹10年卻碩果纍纍,創作了近60篇,故可稱這一時期為豐産期。其中大部分作品為農村題材。第三階段(1901—1922),這20餘年創作的短篇雖不多,但出現過一個小高潮(1914年),可稱持續期。值得一提的是,作傢最著名的幾部長篇小說:《戈拉》(1910)、《沉船》(1905)、《小沙子》
(1903)和《家庭與世界》(1916)以及中篇《四個人》(1914)也都是在這段時期創作的。這一階段以及下一階段,短篇小說的題材多是描寫市民生活。第四階段(1923—1941),可稱為晚期。除創作10餘篇短篇小說外,還寫了幾部中篇小說和短篇故事集《他》等作品。
第二階段僅僅10年,為什麽泰翁創作了一生中大部分短篇小說呢?這個問題頗值得研究。其所以如此,本人認為下列三個原因是很重要的:首先可從作傢主觀因素來看,泰戈爾勤勉好學,早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特別是經過10多年的探索和經驗的積纍,各方面業已成熟。這樣,衹要遇上適當的外界條件,作傢內在的創作激情就會像火山一樣噴發出來。第二個原因是作傢當時所處的特定環境。上個世紀90年代,泰戈爾到農村管理祖傳的田産。農村絢麗多彩的自然風光,周圍純樸憨厚的貧苦農民以及他們的不幸遭遇,激發了泰翁的創作熱情。正如他在1894年9月5日的一封信中所說:“無論什麽地方也沒有像在這裏(指故鄉——筆者按)一樣,使我産生強烈的創作願望和情緒。激蕩的外部生活,以喧嘩的緑色浪濤註入我的心靈。它的芬芳、色彩和音調,在我的想象中化為短篇小說。”第三個原因,可以從當時孟加拉整個文壇的情況來分析:19世紀以來,孟加拉文壇散文已蓬勃發展,長篇小說在該世紀90年代之前已相當盛行。這為短篇小說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更為直接的是,19世紀90年代一開始,就展開了短篇小說的討論,而且外國的(主要是法國、英國的)一些優秀短篇小說陸續譯成孟加拉文。這些情況,無疑也促進了泰戈爾短篇小說的創作。
以上三個原因,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也是使泰戈爾成為世界聞名的短篇小說大師的幾個主要因素。當然,外國文學的影響不局限於法國、英國和歐洲,東方其他國傢的文學也有一定的影響。另外,無論是題材還是藝術手法,古典梵語文學和孟加拉民間文學對泰戈爾短篇小說和其他體裁的作品,都有很大的影響。就思想、哲學等方面來看,其影響更為明顯。作傢曾把孟加拉中世紀著名的毗濕奴教派詩人瓊迪達斯的格言——“人,是最高的真理”當作自己的座右銘,①並接受了在天神面前人人平等、人類之間應該友愛、反對種姓制度等毗濕奴教派的思想。這些,顯然是滲透到泰戈爾作品中的人道主義的思想淵源。
--------
①轉引自《印度現代散文(文集)》莫斯科,1962年倫敦版,81頁。
泰戈爾短篇小說的內容極為豐富,藝術風格也很獨特。稱之為時代畫捲、文苑瑰寶是毫無誇張之意。當然,由於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泰翁的短篇小說也有不足的地方:如從題材方面來講,有關産業工人的生活幾乎沒有什麽反映;從思想上來講,對地主階級的某些人員寄予同情;對政黨的作用也認識不足(小說中反抗現實的主角,幾乎都是些孤軍奮戰的獨膽英雄);並且在個別作品中還流露出某種頽廢主義的思想。從創作手法上來講,也並非盡善盡美;另外,90餘篇短篇也參差不齊——其中雖然有不少名篇,但也有個別還不太成熟(或未來得及進一步加工)的作品,乃至作傢生前都沒有將其收入短篇小說集中。這一切,畢竟是白璧微瑕,瑕不掩瑜。我們不能苛求這位前人。
以上,僅就泰戈爾短篇小說幾個方面談了點粗淺看法。他的短篇確實有許多東西值得我們研究和藉鑒。這一次應湖南文藝出版社之約,我和董友忱教授特從泰戈爾原著(孟加拉文版)翻譯這41篇短篇小說供廣大讀者閱讀欣賞。我們相信,廣大讀者會對,這份豐厚的文學遺産感興趣的!
本文原是1981年7月專為當年8月在京舉行的“全國泰戈爾學術討論會”而寫的,全文較長,約3萬字。撰文前本人專花了三個月時間從中、俄、孟、英文全部瀏覽了泰戈爾90多篇短篇小說和以上四種文字的近百篇論文、文學史等。現壓縮並部分改寫作為《泰戈爾短篇小說選》之序。
1993年12月於北京
女乞丐
一
在剋什米爾有一座小小的村莊,村子四周到處都是綿延起伏、高聳入雲的群山。村裏的一棟棟小茅屋隱沒在幽暗的緑樹叢中。幾條湍急歡快的小溪,流經成行的樹蔭,滋潤着村中茅屋周圍的土地,捲着從樹上落下來的花朵和樹葉,流入附近的一個湖裏。遠處有一個平靜的池塘——清晨,羞澀的朝霞為它塗上胭脂;中午,太陽為它灑下金光;傍晚,層層彩雲在它身上映上倒影。它就像山上仙女的明鏡一樣,在望月的溶溶月色下閃爍着銀光,日夜歡笑着。這個被濃密樹林圍繞着的幽暗村落,宛如披着一幅黑色面紗,避開人世的吵擾,孤零零地藏在靜謐的群山裏。遠處緑茸茸的草地上,牛兒在吃草;池塘邊,村裏的姑娘們正在汲水;棲息在村中昏暗的樹叢中的林中詩鳥——多愁善感的印度夜鶯,正在唱着憂傷的歌兒。整個村莊就像是詩人的夢境一樣。
在這個村子裏,住着一對非常要好的男女少年。他們倆兒經常手拉着手在村裏遊玩;在波庫爾樹叢中采擷鮮花;當啓明星剛剛在天空中隱沒,朝霞剛剛為雲朵染上紅色,他們倆兒猶如兩朵離莖的荷花,並肩擊浪遨遊在池塘裏。寧靜的中午,在山頂涼爽的樹蔭下,16歲的奧莫爾辛赫,用溫和的語調緩慢地朗讀着《羅摩衍那》。每當讀到為非作歹的羅波那劫走悉多的時候,他就義憤填膺,怒不可遏。10歲的科莫爾代碧,用她那雙沉靜的眼望着他的臉,靜靜地聽着他朗讀,每當聽他讀到悉多在無憂林中慟哭的時候,她的睫毛上就挂滿了淚花。廣阔的天宇漸漸地升起了星光,螢火蟲在黑暗的暮色中閃着光亮,這時候他們倆兒便手拉手回到了茅屋。科莫爾代碧自尊心很強;要是誰說了她幾句,她就會把臉藏在奧莫爾辛赫的懷裏,哭泣不止。如果奧莫爾辛赫對她婉言安慰,小心翼翼地吻着她那挂滿淚水的面頰,為她拭去淚水,那麽這個女孩的一切痛苦就會消逝。她衹有一個寡婦母親和她所愛戀的奧莫爾辛赫,在世界上她再也沒有什麽親人;母親和奧莫爾辛赫,成了她受委屈時候的安慰者和玩耍時候的夥伴。
女孩子的父親,在村裏頗受尊敬。因為他曾經在王宮做過高官,大傢對他都很敬重。科莫爾自幼生長在富貴之傢,生活在人們所景仰的遙遠的天堂,從來沒有接觸過村裏的女孩子們。從童年起,她就和她鐘愛的朋友奧莫爾辛赫在一起玩耍。奧莫爾辛赫是軍事統帥奧吉多辛赫的兒子,雖然他們財産不多,卻出身高貴,因而科莫爾和奧莫爾就定了婚。有一次曾經有人來說媒,建議把科莫爾嫁給一個名叫莫洪拉爾的富翁的兒子,可是科莫爾的父親知道他品行不端,沒有同意這樁婚事。
科莫爾的父親已經死去。她傢的財産慢慢地消耗光了。用石料建築的住宅逐漸毀壞。她傢的尊嚴也一點一點地喪失,那衆多的朋友一個一個地疏遠了她們。無依無靠的寡婦離開破舊的住宅,住進了這座小茅屋,從豐衣足食的幸福天堂,降到極端貧睏的茅屋,過着艱難困苦的生活。維護尊嚴的手段已經遠遠離去,甚至連維持生命的食品都沒有——尊貴的姑娘怎麽能忍受這種困苦呢?慈愛的母親即使要去乞討也决不能讓科莫爾遭受貧睏的煎熬。
不久,科莫爾就要和奧莫爾結婚。離婚期衹有一兩個星期了。奧莫爾和科莫爾在村裏散步,同時嚮她講述未來的幸福生活:他們倆兒長大之後,將在那座山頂上盡情遊玩,在那個池塘裏盡情遊泳,在那個波庫爾樹林中盡情地采摘鮮花。他深情地談論着他的嚮往。姑娘從奧莫爾口中聽到他們未來的設想,完全沉浸在幸福和歡樂之中,她用飽含激情的目光凝望着奧莫爾的臉,正當這一對男女少年沉浸在想象中的月色溶溶的幸福天堂的時候,從京都傳來了消息:王國的邊陲爆發了戰爭。軍事統帥奧吉多辛赫要去參加戰鬥,並且還要把他的兒子奧莫爾辛赫也帶去學習打仗。
黃昏降臨了,奧莫爾和科莫爾站在山頂上的樹蔭下。奧莫爾說:“科莫爾,我要走了,往後讓誰給你讀《羅摩衍那》
呢?”
姑娘眼淚汪汪地望着他的臉。
“你看,科莫爾!這落出的太陽明天還會升起,可我再也不會去叩你傢的屋門了。那麽,你說說看,你以後和誰在一起呢?”
科莫爾什麽都沒說,衹是默然伫立着。
奧莫爾說道:“朋友,如果你的奧莫爾死在戰場上,那麽……”
科莫爾用她那雙小手摟住奧莫爾的腰,哭了起來;她說:
“奧莫爾,我這樣愛你,你為什麽要死呢?”
奧莫爾頓時熱淚盈眶;他急忙拭去眼淚,說道:“科莫爾,走吧。天已經黑了。今天讓我最後一次把你送回傢吧。”
他們倆人手拉着手,嚮茅屋走去。村裏的姑娘們提着水罐,一邊唱歌,一邊嚮各自的傢裏走去,而樹林中的鳥兒一隻接一隻地中止了歌唱。天上出現了星星。奧莫爾為什麽要離開她出走呢?科莫爾仿佛蒙受了委屈。她回到茅屋,把臉藏在母親的懷裏,哭了起來。奧莫爾含着淚,最後告別了科莫爾,回傢去了。
這天夜裏,奧莫爾跟着父親離開村子走了。他登上村頭的山頂,再一次回首俯瞰;他看到這個山村在月光下沉睡了。湍急的小溪在淙淙流淌;沉睡的村莊停止了一切喧鬧;不甚清晰的牧歌,偶爾傳到村頭的山頂。奧莫爾看見,科莫爾代碧傢那座被蔓藤和枝葉圍繞的小茅屋,沉睡在朦朧的月色中。他想,在那間茅屋裏,那個惆悵迷惘、內心痛苦的姑娘,現在可能把小臉藏進枕頭,睜着毫無睡意的眼睛,正為我哭泣。
奧莫爾的眼裏涌出了淚水。
奧吉多辛赫對兒子說:“你是拉吉普特人的後代!奔赴戰場的時候你怎麽哭了?”
奧莫爾拭去了淚水。
鼕季。白天即將過去。濃密的陰雲完全吞噬了高山、低𠔌、茅屋、森林、溪流、湖泊和田野;雪在不停地下,整個山嶺都罩上了一層薄薄的冰雪;凋零的樹木頭戴白盔,呆呆地立在那裏。天氣十分寒冷,連喜馬拉雅山也仿佛顯得很沮喪。在這凜冽的黃昏,一個面容憔悴、衣衫襤褸的可憐姑娘,穿過氤氳呆滯的雲霧,在凄涼的黑暗中眼淚汪汪地沿着山路蹣跚而行。她那兩衹腳在冰雪裏就像石頭一樣失去了知覺,渾身凍得發抖,臉色鐵青;幾個行人從她身旁默默地走過。不幸的科莫爾,一再用悲傷的眼睛瞧着他們的臉。她想說什麽,但又沒有說;淚水濕透了她的衣襟,雪地上留下了她的足跡。
在茅屋裏,生病的母親餓得起不了床。姑娘整整一天連一口東西都沒有吃,從早到晚一直在路上奔波。膽怯的姑娘不敢冒昧地嚮別人乞討——她從來沒有乞討過,也不知道該怎樣乞討,不知道對人傢該說些什麽。如果看一眼她那被蓬亂的頭髮遮蓋的可憐的小臉,看一眼她那被嚴寒凍得發抖的瘦小的身體,石頭也會被感動得掉淚。
天越來越黑了。姑娘很失望,她懷着憂鬱的心情,兩手空空地嚮自傢的茅屋走去。但是她那失去知覺的腿,再也擡不起來了;她因為沒有吃東西已經很虛弱,一路奔波又十分疲勞,由於失望又很悲傷,筋疲力盡的姑娘在嚴寒中再也走不動了,她實在支持不住,於是倒在路邊的雪地裏。姑娘明白,她這樣虛弱,一旦倒在雪地裏就會死去的。她一想到母親,就哭了起來。姑娘雙手合十,說:“薄迦婆蒂①聖母,不要讓我死啊,請保佑我吧!我要是死了,我媽媽會痛哭的,我的奧莫爾也會哭的。”
--------
①薄迦婆蒂:印度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女神,也稱難近母(或杜爾伽)。
科莫爾漸漸失去了知覺。她披頭散發,衣服零亂,半個身子埋在雪裏,就像一朵沾滿泥土的鮮花,從樹上掉到路旁。雪在不停地下。雪花落在姑娘的胸脯上,立刻融化了,但不久漸漸地在她身上覆蓋了一層。在這漆墨的夜裏,沒有一個行人從這條路上走過。開始下起雨來。夜深了,雪積了厚厚的一層。這個少女獨自一人倒在山路上。
二
科莫爾的母親,躺在茅屋裏的病榻上。寒風透過破舊的房捨,猛烈地吹進室內。倒在草鋪上的寡婦,凍得瑟瑟發抖。因為沒有人點燈,屋裏黑洞洞的。科莫爾一大早就出去乞討,到現在還沒有回來。惶恐不安的寡婦每聽到腳步聲,就以為科莫爾回來了,因而十分激動。寡婦多次想掙紮着起來,去尋找科莫爾,但是她起不來。這位母親懷有多少熱切希望,哭泣着嚮神仙祈求;有多少次她噙着淚水叨念着:“我是個不幸的女人,為什麽還不讓我死去呢?從來不知道怎麽去乞討的一個女孩子,今天就得像孤兒一樣站在人傢的門外嗎?一個小女孩是不會走得很遠的——在這漆黑的夜裏,在這雨雪天,她還能活着嗎!”
既然起不來,當然也就看不到科莫爾,因此寡婦焦急得捶胸大哭。這時有幾個女鄰居來看望她;這位寡婦就抱住她們的腳,眼淚汪汪地哀求道:“我那迷路的科莫爾不知轉到哪裏去了,請你們去找一找她吧。”
她們回答說:“這樣大的雪,天又這麽黑,我們是不敢出去的。”
寡婦哭着說:“去找一找吧。我無依無靠,又窮得沒有錢,我用什麽來酬謝你們呢?我那個小女孩,她不認識路,今天一整天她什麽都沒吃。請你們給我找回來吧。神仙會賜給你們幸福的。”
沒人答應寡婦的要求。在那雨雪之夜,誰敢出去呢?他們都分別回到了自己的傢裏。
夜漸漸深了。虛弱的寡婦哭得疲倦了,精疲力竭地倒在鋪上。這時外面傳來一陣腳步聲。寡婦用恐懼的目光望着屋門,用微弱的聲音問道:“科莫爾!我的孩子,你回來了?”
一個人在外面用粗魯的聲音問道:“屋裏有人嗎?”
科莫爾的母親在屋裏答應了一聲。一個手持火把的人走進屋來,對科莫爾的母親說了些什麽。寡婦一聽,大叫一聲就暈了過去。
三
且說被冰雪弄得疲憊不堪的科莫爾,逐漸蘇醒過來。她睜開了眼睛,看到一個大山洞,到處都是巨大的岩石,山洞裏煙霧彌漫;在火把照耀下,幾張滿是鬍須的兇惡面孔,透過昏暗的煙霧,盯着她的臉。墻壁上挂着斧、劍等各種兵器,有幾件小傢具散放在地上。姑娘惶恐地合上了眼睛。
科莫爾再睜開眼睛時,一個人問道:“你是誰?”
姑娘沒有回答。他握住姑娘的手,使勁搖動着,又問道:
“你是誰?”
科莫爾聲音顫抖,怯生生地回答說:“我是科莫爾。”
她想,這樣一回答,他們就會一下子認出她來。
那個人問她:“今天晚上天氣這樣糟糕,你在路上轉悠什麽?”
姑娘再也忍不住,就哭了起來;然後止住眼淚,哽咽着說:“今天我媽媽一整天都沒有吃東西……”
大傢都笑了——野獸般的獰笑在山洞裏回響着,姑娘嚇得閉上了眼睛,要說的話梗塞在嘴裏。強盜的狂笑,猶如雷鳴震撼着姑娘的心。她膽怯地哭泣着說:“把我送回到我媽媽那裏去吧。”
大夥又一起笑了起來。他們慢慢從科莫爾那裏瞭解到她傢的住址、她父親的名字等等。最後那個人說:“我們是強盜,你現在成了我們的俘虜。我們要派人去告訴你母親,她如果在規定的時間裏不給我們一大筆錢,我們就殺死你。”
科莫爾哭着說:“我媽媽到哪兒去弄錢呀?她很窮。她再也沒有什麽親人了——你們不要殺死我,不要殺死我呀!我沒有做過什麽對不起別人的事呀!”
大夥又笑了起來。
強盜們派了一名代表,去見科莫爾的母親,他對寡婦說:“你的女兒被綁票了。從今天算起,第三天我再來。如果你能交出500塊錢,我們就放了她,不然的話,你的女兒就會被殺死。”
聽到這個消息,科莫爾的母親暈了過去。
窮睏的寡婦到哪兒去弄錢呢?所有的東西都一一變賣了。她保存的幾件首飾,是準備在科莫爾結婚的時候送給她的,這些首飾也賣掉了。可是連規定錢數的1A4都沒有湊夠。再也沒有什麽東西可賣了。最後她脫下胸衣,在那件衣服上縫有她已故丈夫送的一隻戒指——她本來想,不管幸福還是痛苦,也不管多麽窮睏,永遠也不會丟開它,她要終身把它藏在胸口——她想讓這衹戒指伴隨着她一直到火葬場,可是現在她也衹好流着淚水把它取了下來。
她想賣掉那衹戒指的時候,心疼得幾乎把胸上的每塊骨頭都要捶斷了,可是沒人想買這衹戒指。
最後,寡婦開始挨門去乞討。一天過去了,兩天過去了,第三天也到了,但還沒有湊足規定錢數的一半。今天那個強盜就要來了。如果今天不把錢交到他手裏,那麽寡婦生活中的唯一紐帶就會被扯斷。
可是她沒有弄到錢。她去乞討,挨門挨戶地哭泣,她還垂着衣襟,到她丈夫昔日聘用過的那些官員的傢裏去乞討,但是連規定錢數的一半都沒有弄到。
惶遽不安的科莫爾在山洞的囚室裏漸漸停止了哭泣。她想,她的奧莫爾辛赫假如在這裏,就不會發生任何不幸。雖然奧莫爾辛赫還是個少年,但是她知道,奧莫爾辛赫什麽都能做到。強盜們經常恐嚇她。一看到強盜,她就嚇得用紗麗遮住臉。在這黑糊糊的囚室裏,在這夥殘暴的強盜中間,有一個青年,他對科莫爾不像其他強盜那樣粗暴。他溫和地問了這位忐忑不安的姑娘許多話,但因為害怕,科莫爾一句話也沒有回答。這個強盜來到她身邊坐下,姑娘嚇得發抖。青年是強盜頭目的兒子。他又問科莫爾是否願意嫁給強盜。他不斷地獻殷勤說,如果科莫爾嫁給他,他就可以從死神手裏把她救出去。可是惶恐的科莫爾什麽也沒有回答。一天過去了,兩天過去了,姑娘惶恐地看着強盜們在一邊飲酒一邊磨刀。
強盜的使者來到寡婦的屋裏,問她錢在哪兒。寡婦將乞討來的錢都放在這個強盜的腳下,說道:“我再也沒有了,所有的一切都拿來了。現在我乞求你們,把我的科莫爾送回來吧。”
強盜很生氣,把錢扔了一地,並且說:“用謊言是騙不了人的。如果你不交出規定的錢數,今天你女兒就會被殺死。我走了——我要去告訴我們的頭頭說沒有拿到規定的錢數,現在讓我們用人血來祭奠偉大的迦利女神吧。”
不管寡婦怎麽哀求,怎麽哭泣,也沒有感化強盜的鐵石心腸。強盜準備走的時候,寡婦對他說:“你不要走,請再等一會兒,我再去想想辦法看。”說完,寡婦就走了出去。
四
莫洪拉爾曾經建議和科莫爾結婚。可是此事並沒有辦成,因而莫洪心裏有些生氣。一清早,莫洪拉爾就聽到了科莫爾所發生的事,並且立即叫來傢族祭司,詢問最近是否有舉行婚禮的吉日良辰。
在村子裏,再也沒有像莫洪這樣富有的人傢了;憂心忡忡的寡婦最後來到了他的傢裏。莫洪用譏諷的語調笑着說:
“真是少見哪!您怎麽居然屈駕光臨寒捨了?”
寡婦說:“請不要譏笑。我是個窮人,我是到你這裏來乞討的。”
莫洪說:“出了什麽事?”
寡婦把事情的經過從頭到尾講述了一遍。
莫洪問道:“那麽,我能做什麽呢?”
寡婦說:“你應當去搭救科莫爾的性命。”
莫洪說:“怎麽,難道奧莫爾辛赫不在這裏嗎?”
寡婦明白他的譏諷,就對他說:“莫洪,即使我沒有房子不得不流落林莽,沒有吃的而餓得發狂,我也不會來嚮你乞求一根稻草。可是,今天如果你不滿足我這寡婦的唯一乞求,那麽你的冷酷心腸將會永遠留在我的記憶裏。”
莫洪說:“你既然來了,那麽我有一句話就對你實說吧。科莫爾看上去並不壞,而且我也不是不喜歡她,所以和她結婚我是沒有什麽意見的。我實話對你說,無緣無故的施捨,我可沒有那筆錢。”
寡婦說:“她已經和奧莫爾訂了婚。”
莫洪再也沒有說什麽,他一邊翻着帳簿,一邊在寫着什麽。仿佛房間裏別無他人,仿佛他不是在和別人談話。時間在流逝,也不知道那個強盜在等着還是走了。寡婦哭着說:
“莫洪,你不要再折磨我了,時間不等人哪。”
莫洪說:“等一下,我要結束這件工作。”
最後,假如寡婦不同意讓女兒和他結婚,那麽,很難說他一整天能否結束他的工作。寡婦從莫洪拉爾那裏拿到錢,交給了那個強盜,於是他就走了。當天,慌恐不安的科莫爾,像一隻被嚇得發抖的小鹿一樣,回到了母親的懷抱,並且用兩衹手捂着臉哭了很久,她的心情纔平靜下來。
然而,這個可憐的姑娘從一夥強盜手中逃出來,又落到了另一個強盜的手裏。
歲月荏苒,一晃幾年過去了。戰火已經熄滅。士兵們解甲歸田,返回傢園,寡婦獲悉,奧吉多辛赫已經戰死,奧莫爾被關進監獄。但她沒有把這個消息告訴女兒。
姑娘和莫洪結了婚。
莫洪的怒氣一點也沒有消減。他那報復的心理並沒有隨着結婚而消逝。他經常無故地虐待那個軟弱無辜的姑娘。科莫爾從溫暖的慈母懷抱來到這冷酷的牢房,受盡了種種折磨,不幸的姑娘甚至都不敢哭泣。由於害怕莫洪責駡,眼睛裏哪怕涌出一滴淚水,她都顫抖着把它拭去。
五
朝霞映紅的朵朵彩雲,嵌綴在白如冰鏡的山頂上空。正在熟睡的寡婦,聽到有人敲門就醒了,打開門,她看見身着軍裝的奧莫爾辛赫站在面前。寡婦怎麽也沒想到,是他站在那裏。
奧莫爾急忙問道:“科莫爾呢?科莫爾在哪兒?”
寡婦告訴他,科莫爾在她丈夫傢裏。
奧莫爾一時驚呆了。他曾經懷有多少美好的理想啊——他想,要不了多久就會返回家乡,從瘋狂殘酷的戰場,回到寧靜溫柔的愛情懷抱;當他突然站在她傢門前的時候,滿懷喜悅的科莫爾,就會飛跑出來,倒在他的懷裏。他要坐在他們童年時代遊玩的那個山頂,給科莫爾講述戰爭中的英雄事跡,最後和科莫爾結成伴侶,在鮮花盛開的愛情花園裏度過自己幸福的一生。可是他所憧憬的這種幸福生活,卻遭到了劈雷的轟擊,因此他十分激動。儘管他心裏有許多想法,在他平靜的臉上卻沒有一點表露。
莫洪把科莫爾打發回娘傢之後,就到外國去了。15歲的科莫爾,宛如一株花蕾終於開放了。有一天,科莫爾來到波庫爾樹林裏,想編織花環,可是她沒有編成,她感到內心迷惘空虛。又有一天,她把童年時代的一些玩具翻出來,然而她沒有玩,而是嘆息着又把它們放了起來。她想等奧莫爾回來,他們倆再一起去編花環,一起去遊玩。這麽久看不到她童年的夥伴奧莫爾,心情苦悶的科莫爾簡直忍受不了這種折磨。每天夜晚,都看不到科莫爾在傢裏。科莫爾到哪兒去了呢?人們找啊找啊,最後在她童年遊玩的那個山頂上找到了她——姑娘滿面愁容,頭髮蓬亂,倒在那裏,凝望着綴滿無數星辰的廣阔天宇。
科莫爾因為思念母親和奧莫爾而時常哭泣,為此莫洪很生氣。莫洪把她打發回娘傢之後,盤算着:“讓她受幾天窮睏之苦吧,爾後我倒要看看,她是否還會因思念別人而哭泣。”
科莫爾回傢後,仍然偷偷飲泣。夜風經常伴着她那悲傷的嘆息,她在那孤獨的床鋪上不知流下了多少淚水,對於這些情況她母親是從來不知道的。
一天,科莫爾突然聽說,她的奧莫爾回來了。這些天來,她心裏多麽激動呀!奧莫爾辛赫童年時代的形象,又縈繞在腦際。科莫爾十分痛苦,也不知哭了多久。最後,她走出傢門想去見奧莫爾一面。
奧莫爾坐在那座山頂上的波庫爾樹蔭下,心如刀絞。他一一回憶着孩提時代的所有往事。多少個月夜,多少個黃昏,多少個清新的黎明,都像迷離的夢境一樣,一幕一幕地在他腦際閃過。用他那沙漠般的黑暗的未來生活與童年相比,他發現自己已經沒有伴侶,沒有幫手,沒有棲身之所,沒有人關心過問,也沒有人傾聽他的苦衷和對他表示同情——他就像在廣阔的天空衝出軌道的一顆閃着亮光的彗星,又像在波濤起伏的無邊大海裏被風暴追逐的一艘破舊小船,孤獨而凄涼地在沉悶的生活中蕩遊。
遠處村子裏的嘈雜聲漸漸沉寂下來,夜風拂動着黑蒙蒙的波庫爾樹的枝葉,就像哼着深沉的悲歌。在這漆黑的夜裏,奧莫爾獨身坐在山頂,聽着各種聲音:遠處的小溪發出淙淙的悲鳴;習習和風,宛如絶望的心靈在深深地嘆息;深夜裏傳來了一種令人心碎的深沉、和諧的聲音。他看到整個世界都沉墜在黑暗的海洋裏,衹有遠處火葬場上還亮着焚屍的火光,從這個天邊到那個天邊,整個黑暗的天宇都被濃密寂寞的雲霧籠罩着。
突然間,他聽到有人氣籲籲地叫道:“奧莫爾哥哥……”
聽到這溫柔、甜蜜、夢寐以求的聲音,他那回憶的海洋頓時沸騰了。他轉過身來,看見是科莫爾。瞬息間她來到跟前,用手摟住他的脖子,把頭貼在他的胸上,叫道:“奧莫爾哥哥……”
奧莫爾的心凝固了,他傷心地流下了眼淚。突然他好像羞愧似的,後退了幾步。科莫爾對奧莫爾說了許多話,而奧莫爾衹回答了一兩句。忠厚的姑娘來的時候,心花怒放,笑逐顔開,可是當他們分手的時候,她十分傷心,哭着走了。
科莫爾想到,童年時代的那個奧莫爾回來了,我這個童年時代的科莫爾,從明天開始就可以和他在一起遊玩了。奧莫爾內心深處雖然受到了創傷,但他一點兒也沒有生科莫爾的氣。也沒有責怪她。他覺得,不應當妨礙這位出嫁的姑娘履行自己的義務,因此第二天他就走了,誰也不知道他到哪裏去了。
姑娘溫柔的心靈受到了沉重的打擊。這位自尊心很強的姑娘想了很久。過了這麽多天之後,她終於來到了童年時代的朋友奧莫爾身邊,可是奧莫爾對她為什麽這麽冷淡呢?她怎麽也想不通。一天,她把自己的心事告訴了她的母親,母親嚮她解釋說,奧莫爾辛赫成了軍隊統帥,他生活在宮廷的鼓樂聲中,可能會把住在草捨茅屋的女乞丐小姑娘忘掉的。聽了這話,就像一把尖刀刺入了這位窮苦姑娘的心。科莫爾一想到奧莫爾辛赫對她如此冷淡,也就不感到痛苦。不幸的姑娘常常在想:“我很窮,沒有任何財産,也沒有什麽親人,我是個愚蠢的小姑娘,我不配觸摸他腳上的塵土。我有什麽權利叫他哥哥呢!有什麽權利愛他呢!我這個窮睏的科莫爾,算他的什麽人呢?竟敢嚮他求愛!”
整整一夜,她都在哭泣。一清早,憂鬱的姑娘就登上那座山頂,在那裏想着許多往事,她儘管將刺入內心深處的利箭深埋在心底——不嚮世界上的任何人展示,可是藏納在心裏的那把利箭卻在慢慢地吮吸着她的心血。
姑娘不再和別人講話,衹是整日整夜地默默思索着。她不再接觸別人,不哭,也不笑。每當黃昏,常常可以看到,可憐的科莫爾,臉上蒙着破舊的髒紗麗,坐在路邊的一棵樹下。姑娘漸漸變得瘦弱了。她再也不能爬山了——她常常一個人坐在窗臺上,望着遠處山頂上的那棵波庫爾樹。在微風吹拂下,那樹葉在輕輕顫抖。她常常呆望着牧童們低聲哼着悲傷感人的小麯往傢裏走去。
儘管寡婦作了許多努力,可還是摸不透姑娘痛苦的原因,因此也就沒有辦法除掉她的病根。科莫爾自己明白,她已經走上了死亡之路。她已不再寄托什麽希望,衹是一再懇求神仙:“在臨死的時候能讓我再見奧莫爾一面。”
科莫爾的病情越來越嚴重。她一次又一次地昏迷過去。寡婦坐在床頭沉默不語,村子裏的姑娘們都圍繞科莫爾站着。窮睏的寡婦沒有錢,又怎麽能擔負起為她治病的開支呢?莫洪不在國內,即使他在國內,也不能指望得到他的幫助。母親日夜操勞,賣掉了一切東西,為科莫爾籌備食物。她走遍了所有醫生的傢門,懇求他們來給科莫爾看一下病。由於她一再的請求,一位醫生答應她,今天晚上來給科莫爾看病。
漆黑的夜晚,濃密的雲霧遮住了滿天的星鬥,可怕的雷聲在每個山𠔌中回響,雷電不斷地耀眼閃光,照亮了每個山崗。霎時間大雨滂沱,狂風大作。山裏的居民很久沒見過這樣的暴風雨了。貧窮的寡婦的小茅屋在搖晃,雨水透過薄薄的屋頂,從上面流到屋裏;屋角裏放着一盞昏暗的小油燈,它的火苗在不停跳動着。由於這樣的暴風雨。寡婦已經失望,她認為醫生是不會來了。
不幸的女人懷着絶望的心情,用癡呆失望的目光,望着科莫爾的臉,每聽到響聲就懷着對醫生的渴望,膽怯地瞧着屋門。科莫爾又從昏迷中醒了過來。她醒過來之後,望着母親的臉。過了許久,科莫爾的眼睛又涌出了淚水,寡婦哭了,姑娘們也都哭了起來。
忽然傳來了一陣馬蹄聲,寡婦急忙站起來說,醫生來了。門開了,醫生走進屋來。他從頭到腳都被雨衣遮蓋着,水珠從濕淋淋的衣服上不停地滴落下來。醫生走到姑娘那鋪着稻草的床前。科莫爾睜開她那遲鈍悲傷的眼睛,看了一下醫生的臉,她發現他不是醫生,而是那個英俊沉靜的奧莫爾辛赫。
姑娘十分激動,她用那飽含愛戀的癡呆的目光,望着奧莫爾的臉,一雙大眼睛噙着淚水,安詳而蒼白的臉上,挂着一絲微笑,閃爍着光輝。
她那病弱的身體是經受不住過分興奮的。她那雙濕潤的眼睛慢慢地合上了,心髒慢慢地停止了跳動,這盞燈慢慢地熄滅了。滿懷悲痛的女友們,嚮她的身上拋撒了鮮花。奧莫爾辛赫沒有眼淚,也沒有嘆息,他懷着惆悵的心情走了出去。
從那一天起,悲痛的寡婦就瘋癲了,她到處流浪乞討,每到晚上就一個人坐在那間破舊的茅屋裏哭泣。
(1877年7月)
董友忱譯
一
在剋什米爾有一座小小的村莊,村子四周到處都是綿延起伏、高聳入雲的群山。村裏的一棟棟小茅屋隱沒在幽暗的緑樹叢中。幾條湍急歡快的小溪,流經成行的樹蔭,滋潤着村中茅屋周圍的土地,捲着從樹上落下來的花朵和樹葉,流入附近的一個湖裏。遠處有一個平靜的池塘——清晨,羞澀的朝霞為它塗上胭脂;中午,太陽為它灑下金光;傍晚,層層彩雲在它身上映上倒影。它就像山上仙女的明鏡一樣,在望月的溶溶月色下閃爍着銀光,日夜歡笑着。這個被濃密樹林圍繞着的幽暗村落,宛如披着一幅黑色面紗,避開人世的吵擾,孤零零地藏在靜謐的群山裏。遠處緑茸茸的草地上,牛兒在吃草;池塘邊,村裏的姑娘們正在汲水;棲息在村中昏暗的樹叢中的林中詩鳥——多愁善感的印度夜鶯,正在唱着憂傷的歌兒。整個村莊就像是詩人的夢境一樣。
在這個村子裏,住着一對非常要好的男女少年。他們倆兒經常手拉着手在村裏遊玩;在波庫爾樹叢中采擷鮮花;當啓明星剛剛在天空中隱沒,朝霞剛剛為雲朵染上紅色,他們倆兒猶如兩朵離莖的荷花,並肩擊浪遨遊在池塘裏。寧靜的中午,在山頂涼爽的樹蔭下,16歲的奧莫爾辛赫,用溫和的語調緩慢地朗讀着《羅摩衍那》。每當讀到為非作歹的羅波那劫走悉多的時候,他就義憤填膺,怒不可遏。10歲的科莫爾代碧,用她那雙沉靜的眼望着他的臉,靜靜地聽着他朗讀,每當聽他讀到悉多在無憂林中慟哭的時候,她的睫毛上就挂滿了淚花。廣阔的天宇漸漸地升起了星光,螢火蟲在黑暗的暮色中閃着光亮,這時候他們倆兒便手拉手回到了茅屋。科莫爾代碧自尊心很強;要是誰說了她幾句,她就會把臉藏在奧莫爾辛赫的懷裏,哭泣不止。如果奧莫爾辛赫對她婉言安慰,小心翼翼地吻着她那挂滿淚水的面頰,為她拭去淚水,那麽這個女孩的一切痛苦就會消逝。她衹有一個寡婦母親和她所愛戀的奧莫爾辛赫,在世界上她再也沒有什麽親人;母親和奧莫爾辛赫,成了她受委屈時候的安慰者和玩耍時候的夥伴。
女孩子的父親,在村裏頗受尊敬。因為他曾經在王宮做過高官,大傢對他都很敬重。科莫爾自幼生長在富貴之傢,生活在人們所景仰的遙遠的天堂,從來沒有接觸過村裏的女孩子們。從童年起,她就和她鐘愛的朋友奧莫爾辛赫在一起玩耍。奧莫爾辛赫是軍事統帥奧吉多辛赫的兒子,雖然他們財産不多,卻出身高貴,因而科莫爾和奧莫爾就定了婚。有一次曾經有人來說媒,建議把科莫爾嫁給一個名叫莫洪拉爾的富翁的兒子,可是科莫爾的父親知道他品行不端,沒有同意這樁婚事。
科莫爾的父親已經死去。她傢的財産慢慢地消耗光了。用石料建築的住宅逐漸毀壞。她傢的尊嚴也一點一點地喪失,那衆多的朋友一個一個地疏遠了她們。無依無靠的寡婦離開破舊的住宅,住進了這座小茅屋,從豐衣足食的幸福天堂,降到極端貧睏的茅屋,過着艱難困苦的生活。維護尊嚴的手段已經遠遠離去,甚至連維持生命的食品都沒有——尊貴的姑娘怎麽能忍受這種困苦呢?慈愛的母親即使要去乞討也决不能讓科莫爾遭受貧睏的煎熬。
不久,科莫爾就要和奧莫爾結婚。離婚期衹有一兩個星期了。奧莫爾和科莫爾在村裏散步,同時嚮她講述未來的幸福生活:他們倆兒長大之後,將在那座山頂上盡情遊玩,在那個池塘裏盡情遊泳,在那個波庫爾樹林中盡情地采摘鮮花。他深情地談論着他的嚮往。姑娘從奧莫爾口中聽到他們未來的設想,完全沉浸在幸福和歡樂之中,她用飽含激情的目光凝望着奧莫爾的臉,正當這一對男女少年沉浸在想象中的月色溶溶的幸福天堂的時候,從京都傳來了消息:王國的邊陲爆發了戰爭。軍事統帥奧吉多辛赫要去參加戰鬥,並且還要把他的兒子奧莫爾辛赫也帶去學習打仗。
黃昏降臨了,奧莫爾和科莫爾站在山頂上的樹蔭下。奧莫爾說:“科莫爾,我要走了,往後讓誰給你讀《羅摩衍那》
呢?”
姑娘眼淚汪汪地望着他的臉。
“你看,科莫爾!這落出的太陽明天還會升起,可我再也不會去叩你傢的屋門了。那麽,你說說看,你以後和誰在一起呢?”
科莫爾什麽都沒說,衹是默然伫立着。
奧莫爾說道:“朋友,如果你的奧莫爾死在戰場上,那麽……”
科莫爾用她那雙小手摟住奧莫爾的腰,哭了起來;她說:
“奧莫爾,我這樣愛你,你為什麽要死呢?”
奧莫爾頓時熱淚盈眶;他急忙拭去眼淚,說道:“科莫爾,走吧。天已經黑了。今天讓我最後一次把你送回傢吧。”
他們倆人手拉着手,嚮茅屋走去。村裏的姑娘們提着水罐,一邊唱歌,一邊嚮各自的傢裏走去,而樹林中的鳥兒一隻接一隻地中止了歌唱。天上出現了星星。奧莫爾為什麽要離開她出走呢?科莫爾仿佛蒙受了委屈。她回到茅屋,把臉藏在母親的懷裏,哭了起來。奧莫爾含着淚,最後告別了科莫爾,回傢去了。
這天夜裏,奧莫爾跟着父親離開村子走了。他登上村頭的山頂,再一次回首俯瞰;他看到這個山村在月光下沉睡了。湍急的小溪在淙淙流淌;沉睡的村莊停止了一切喧鬧;不甚清晰的牧歌,偶爾傳到村頭的山頂。奧莫爾看見,科莫爾代碧傢那座被蔓藤和枝葉圍繞的小茅屋,沉睡在朦朧的月色中。他想,在那間茅屋裏,那個惆悵迷惘、內心痛苦的姑娘,現在可能把小臉藏進枕頭,睜着毫無睡意的眼睛,正為我哭泣。
奧莫爾的眼裏涌出了淚水。
奧吉多辛赫對兒子說:“你是拉吉普特人的後代!奔赴戰場的時候你怎麽哭了?”
奧莫爾拭去了淚水。
鼕季。白天即將過去。濃密的陰雲完全吞噬了高山、低𠔌、茅屋、森林、溪流、湖泊和田野;雪在不停地下,整個山嶺都罩上了一層薄薄的冰雪;凋零的樹木頭戴白盔,呆呆地立在那裏。天氣十分寒冷,連喜馬拉雅山也仿佛顯得很沮喪。在這凜冽的黃昏,一個面容憔悴、衣衫襤褸的可憐姑娘,穿過氤氳呆滯的雲霧,在凄涼的黑暗中眼淚汪汪地沿着山路蹣跚而行。她那兩衹腳在冰雪裏就像石頭一樣失去了知覺,渾身凍得發抖,臉色鐵青;幾個行人從她身旁默默地走過。不幸的科莫爾,一再用悲傷的眼睛瞧着他們的臉。她想說什麽,但又沒有說;淚水濕透了她的衣襟,雪地上留下了她的足跡。
在茅屋裏,生病的母親餓得起不了床。姑娘整整一天連一口東西都沒有吃,從早到晚一直在路上奔波。膽怯的姑娘不敢冒昧地嚮別人乞討——她從來沒有乞討過,也不知道該怎樣乞討,不知道對人傢該說些什麽。如果看一眼她那被蓬亂的頭髮遮蓋的可憐的小臉,看一眼她那被嚴寒凍得發抖的瘦小的身體,石頭也會被感動得掉淚。
天越來越黑了。姑娘很失望,她懷着憂鬱的心情,兩手空空地嚮自傢的茅屋走去。但是她那失去知覺的腿,再也擡不起來了;她因為沒有吃東西已經很虛弱,一路奔波又十分疲勞,由於失望又很悲傷,筋疲力盡的姑娘在嚴寒中再也走不動了,她實在支持不住,於是倒在路邊的雪地裏。姑娘明白,她這樣虛弱,一旦倒在雪地裏就會死去的。她一想到母親,就哭了起來。姑娘雙手合十,說:“薄迦婆蒂①聖母,不要讓我死啊,請保佑我吧!我要是死了,我媽媽會痛哭的,我的奧莫爾也會哭的。”
--------
①薄迦婆蒂:印度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女神,也稱難近母(或杜爾伽)。
科莫爾漸漸失去了知覺。她披頭散發,衣服零亂,半個身子埋在雪裏,就像一朵沾滿泥土的鮮花,從樹上掉到路旁。雪在不停地下。雪花落在姑娘的胸脯上,立刻融化了,但不久漸漸地在她身上覆蓋了一層。在這漆墨的夜裏,沒有一個行人從這條路上走過。開始下起雨來。夜深了,雪積了厚厚的一層。這個少女獨自一人倒在山路上。
二
科莫爾的母親,躺在茅屋裏的病榻上。寒風透過破舊的房捨,猛烈地吹進室內。倒在草鋪上的寡婦,凍得瑟瑟發抖。因為沒有人點燈,屋裏黑洞洞的。科莫爾一大早就出去乞討,到現在還沒有回來。惶恐不安的寡婦每聽到腳步聲,就以為科莫爾回來了,因而十分激動。寡婦多次想掙紮着起來,去尋找科莫爾,但是她起不來。這位母親懷有多少熱切希望,哭泣着嚮神仙祈求;有多少次她噙着淚水叨念着:“我是個不幸的女人,為什麽還不讓我死去呢?從來不知道怎麽去乞討的一個女孩子,今天就得像孤兒一樣站在人傢的門外嗎?一個小女孩是不會走得很遠的——在這漆黑的夜裏,在這雨雪天,她還能活着嗎!”
既然起不來,當然也就看不到科莫爾,因此寡婦焦急得捶胸大哭。這時有幾個女鄰居來看望她;這位寡婦就抱住她們的腳,眼淚汪汪地哀求道:“我那迷路的科莫爾不知轉到哪裏去了,請你們去找一找她吧。”
她們回答說:“這樣大的雪,天又這麽黑,我們是不敢出去的。”
寡婦哭着說:“去找一找吧。我無依無靠,又窮得沒有錢,我用什麽來酬謝你們呢?我那個小女孩,她不認識路,今天一整天她什麽都沒吃。請你們給我找回來吧。神仙會賜給你們幸福的。”
沒人答應寡婦的要求。在那雨雪之夜,誰敢出去呢?他們都分別回到了自己的傢裏。
夜漸漸深了。虛弱的寡婦哭得疲倦了,精疲力竭地倒在鋪上。這時外面傳來一陣腳步聲。寡婦用恐懼的目光望着屋門,用微弱的聲音問道:“科莫爾!我的孩子,你回來了?”
一個人在外面用粗魯的聲音問道:“屋裏有人嗎?”
科莫爾的母親在屋裏答應了一聲。一個手持火把的人走進屋來,對科莫爾的母親說了些什麽。寡婦一聽,大叫一聲就暈了過去。
三
且說被冰雪弄得疲憊不堪的科莫爾,逐漸蘇醒過來。她睜開了眼睛,看到一個大山洞,到處都是巨大的岩石,山洞裏煙霧彌漫;在火把照耀下,幾張滿是鬍須的兇惡面孔,透過昏暗的煙霧,盯着她的臉。墻壁上挂着斧、劍等各種兵器,有幾件小傢具散放在地上。姑娘惶恐地合上了眼睛。
科莫爾再睜開眼睛時,一個人問道:“你是誰?”
姑娘沒有回答。他握住姑娘的手,使勁搖動着,又問道:
“你是誰?”
科莫爾聲音顫抖,怯生生地回答說:“我是科莫爾。”
她想,這樣一回答,他們就會一下子認出她來。
那個人問她:“今天晚上天氣這樣糟糕,你在路上轉悠什麽?”
姑娘再也忍不住,就哭了起來;然後止住眼淚,哽咽着說:“今天我媽媽一整天都沒有吃東西……”
大傢都笑了——野獸般的獰笑在山洞裏回響着,姑娘嚇得閉上了眼睛,要說的話梗塞在嘴裏。強盜的狂笑,猶如雷鳴震撼着姑娘的心。她膽怯地哭泣着說:“把我送回到我媽媽那裏去吧。”
大夥又一起笑了起來。他們慢慢從科莫爾那裏瞭解到她傢的住址、她父親的名字等等。最後那個人說:“我們是強盜,你現在成了我們的俘虜。我們要派人去告訴你母親,她如果在規定的時間裏不給我們一大筆錢,我們就殺死你。”
科莫爾哭着說:“我媽媽到哪兒去弄錢呀?她很窮。她再也沒有什麽親人了——你們不要殺死我,不要殺死我呀!我沒有做過什麽對不起別人的事呀!”
大夥又笑了起來。
強盜們派了一名代表,去見科莫爾的母親,他對寡婦說:“你的女兒被綁票了。從今天算起,第三天我再來。如果你能交出500塊錢,我們就放了她,不然的話,你的女兒就會被殺死。”
聽到這個消息,科莫爾的母親暈了過去。
窮睏的寡婦到哪兒去弄錢呢?所有的東西都一一變賣了。她保存的幾件首飾,是準備在科莫爾結婚的時候送給她的,這些首飾也賣掉了。可是連規定錢數的1A4都沒有湊夠。再也沒有什麽東西可賣了。最後她脫下胸衣,在那件衣服上縫有她已故丈夫送的一隻戒指——她本來想,不管幸福還是痛苦,也不管多麽窮睏,永遠也不會丟開它,她要終身把它藏在胸口——她想讓這衹戒指伴隨着她一直到火葬場,可是現在她也衹好流着淚水把它取了下來。
她想賣掉那衹戒指的時候,心疼得幾乎把胸上的每塊骨頭都要捶斷了,可是沒人想買這衹戒指。
最後,寡婦開始挨門去乞討。一天過去了,兩天過去了,第三天也到了,但還沒有湊足規定錢數的一半。今天那個強盜就要來了。如果今天不把錢交到他手裏,那麽寡婦生活中的唯一紐帶就會被扯斷。
可是她沒有弄到錢。她去乞討,挨門挨戶地哭泣,她還垂着衣襟,到她丈夫昔日聘用過的那些官員的傢裏去乞討,但是連規定錢數的一半都沒有弄到。
惶遽不安的科莫爾在山洞的囚室裏漸漸停止了哭泣。她想,她的奧莫爾辛赫假如在這裏,就不會發生任何不幸。雖然奧莫爾辛赫還是個少年,但是她知道,奧莫爾辛赫什麽都能做到。強盜們經常恐嚇她。一看到強盜,她就嚇得用紗麗遮住臉。在這黑糊糊的囚室裏,在這夥殘暴的強盜中間,有一個青年,他對科莫爾不像其他強盜那樣粗暴。他溫和地問了這位忐忑不安的姑娘許多話,但因為害怕,科莫爾一句話也沒有回答。這個強盜來到她身邊坐下,姑娘嚇得發抖。青年是強盜頭目的兒子。他又問科莫爾是否願意嫁給強盜。他不斷地獻殷勤說,如果科莫爾嫁給他,他就可以從死神手裏把她救出去。可是惶恐的科莫爾什麽也沒有回答。一天過去了,兩天過去了,姑娘惶恐地看着強盜們在一邊飲酒一邊磨刀。
強盜的使者來到寡婦的屋裏,問她錢在哪兒。寡婦將乞討來的錢都放在這個強盜的腳下,說道:“我再也沒有了,所有的一切都拿來了。現在我乞求你們,把我的科莫爾送回來吧。”
強盜很生氣,把錢扔了一地,並且說:“用謊言是騙不了人的。如果你不交出規定的錢數,今天你女兒就會被殺死。我走了——我要去告訴我們的頭頭說沒有拿到規定的錢數,現在讓我們用人血來祭奠偉大的迦利女神吧。”
不管寡婦怎麽哀求,怎麽哭泣,也沒有感化強盜的鐵石心腸。強盜準備走的時候,寡婦對他說:“你不要走,請再等一會兒,我再去想想辦法看。”說完,寡婦就走了出去。
四
莫洪拉爾曾經建議和科莫爾結婚。可是此事並沒有辦成,因而莫洪心裏有些生氣。一清早,莫洪拉爾就聽到了科莫爾所發生的事,並且立即叫來傢族祭司,詢問最近是否有舉行婚禮的吉日良辰。
在村子裏,再也沒有像莫洪這樣富有的人傢了;憂心忡忡的寡婦最後來到了他的傢裏。莫洪用譏諷的語調笑着說:
“真是少見哪!您怎麽居然屈駕光臨寒捨了?”
寡婦說:“請不要譏笑。我是個窮人,我是到你這裏來乞討的。”
莫洪說:“出了什麽事?”
寡婦把事情的經過從頭到尾講述了一遍。
莫洪問道:“那麽,我能做什麽呢?”
寡婦說:“你應當去搭救科莫爾的性命。”
莫洪說:“怎麽,難道奧莫爾辛赫不在這裏嗎?”
寡婦明白他的譏諷,就對他說:“莫洪,即使我沒有房子不得不流落林莽,沒有吃的而餓得發狂,我也不會來嚮你乞求一根稻草。可是,今天如果你不滿足我這寡婦的唯一乞求,那麽你的冷酷心腸將會永遠留在我的記憶裏。”
莫洪說:“你既然來了,那麽我有一句話就對你實說吧。科莫爾看上去並不壞,而且我也不是不喜歡她,所以和她結婚我是沒有什麽意見的。我實話對你說,無緣無故的施捨,我可沒有那筆錢。”
寡婦說:“她已經和奧莫爾訂了婚。”
莫洪再也沒有說什麽,他一邊翻着帳簿,一邊在寫着什麽。仿佛房間裏別無他人,仿佛他不是在和別人談話。時間在流逝,也不知道那個強盜在等着還是走了。寡婦哭着說:
“莫洪,你不要再折磨我了,時間不等人哪。”
莫洪說:“等一下,我要結束這件工作。”
最後,假如寡婦不同意讓女兒和他結婚,那麽,很難說他一整天能否結束他的工作。寡婦從莫洪拉爾那裏拿到錢,交給了那個強盜,於是他就走了。當天,慌恐不安的科莫爾,像一隻被嚇得發抖的小鹿一樣,回到了母親的懷抱,並且用兩衹手捂着臉哭了很久,她的心情纔平靜下來。
然而,這個可憐的姑娘從一夥強盜手中逃出來,又落到了另一個強盜的手裏。
歲月荏苒,一晃幾年過去了。戰火已經熄滅。士兵們解甲歸田,返回傢園,寡婦獲悉,奧吉多辛赫已經戰死,奧莫爾被關進監獄。但她沒有把這個消息告訴女兒。
姑娘和莫洪結了婚。
莫洪的怒氣一點也沒有消減。他那報復的心理並沒有隨着結婚而消逝。他經常無故地虐待那個軟弱無辜的姑娘。科莫爾從溫暖的慈母懷抱來到這冷酷的牢房,受盡了種種折磨,不幸的姑娘甚至都不敢哭泣。由於害怕莫洪責駡,眼睛裏哪怕涌出一滴淚水,她都顫抖着把它拭去。
五
朝霞映紅的朵朵彩雲,嵌綴在白如冰鏡的山頂上空。正在熟睡的寡婦,聽到有人敲門就醒了,打開門,她看見身着軍裝的奧莫爾辛赫站在面前。寡婦怎麽也沒想到,是他站在那裏。
奧莫爾急忙問道:“科莫爾呢?科莫爾在哪兒?”
寡婦告訴他,科莫爾在她丈夫傢裏。
奧莫爾一時驚呆了。他曾經懷有多少美好的理想啊——他想,要不了多久就會返回家乡,從瘋狂殘酷的戰場,回到寧靜溫柔的愛情懷抱;當他突然站在她傢門前的時候,滿懷喜悅的科莫爾,就會飛跑出來,倒在他的懷裏。他要坐在他們童年時代遊玩的那個山頂,給科莫爾講述戰爭中的英雄事跡,最後和科莫爾結成伴侶,在鮮花盛開的愛情花園裏度過自己幸福的一生。可是他所憧憬的這種幸福生活,卻遭到了劈雷的轟擊,因此他十分激動。儘管他心裏有許多想法,在他平靜的臉上卻沒有一點表露。
莫洪把科莫爾打發回娘傢之後,就到外國去了。15歲的科莫爾,宛如一株花蕾終於開放了。有一天,科莫爾來到波庫爾樹林裏,想編織花環,可是她沒有編成,她感到內心迷惘空虛。又有一天,她把童年時代的一些玩具翻出來,然而她沒有玩,而是嘆息着又把它們放了起來。她想等奧莫爾回來,他們倆再一起去編花環,一起去遊玩。這麽久看不到她童年的夥伴奧莫爾,心情苦悶的科莫爾簡直忍受不了這種折磨。每天夜晚,都看不到科莫爾在傢裏。科莫爾到哪兒去了呢?人們找啊找啊,最後在她童年遊玩的那個山頂上找到了她——姑娘滿面愁容,頭髮蓬亂,倒在那裏,凝望着綴滿無數星辰的廣阔天宇。
科莫爾因為思念母親和奧莫爾而時常哭泣,為此莫洪很生氣。莫洪把她打發回娘傢之後,盤算着:“讓她受幾天窮睏之苦吧,爾後我倒要看看,她是否還會因思念別人而哭泣。”
科莫爾回傢後,仍然偷偷飲泣。夜風經常伴着她那悲傷的嘆息,她在那孤獨的床鋪上不知流下了多少淚水,對於這些情況她母親是從來不知道的。
一天,科莫爾突然聽說,她的奧莫爾回來了。這些天來,她心裏多麽激動呀!奧莫爾辛赫童年時代的形象,又縈繞在腦際。科莫爾十分痛苦,也不知哭了多久。最後,她走出傢門想去見奧莫爾一面。
奧莫爾坐在那座山頂上的波庫爾樹蔭下,心如刀絞。他一一回憶着孩提時代的所有往事。多少個月夜,多少個黃昏,多少個清新的黎明,都像迷離的夢境一樣,一幕一幕地在他腦際閃過。用他那沙漠般的黑暗的未來生活與童年相比,他發現自己已經沒有伴侶,沒有幫手,沒有棲身之所,沒有人關心過問,也沒有人傾聽他的苦衷和對他表示同情——他就像在廣阔的天空衝出軌道的一顆閃着亮光的彗星,又像在波濤起伏的無邊大海裏被風暴追逐的一艘破舊小船,孤獨而凄涼地在沉悶的生活中蕩遊。
遠處村子裏的嘈雜聲漸漸沉寂下來,夜風拂動着黑蒙蒙的波庫爾樹的枝葉,就像哼着深沉的悲歌。在這漆黑的夜裏,奧莫爾獨身坐在山頂,聽着各種聲音:遠處的小溪發出淙淙的悲鳴;習習和風,宛如絶望的心靈在深深地嘆息;深夜裏傳來了一種令人心碎的深沉、和諧的聲音。他看到整個世界都沉墜在黑暗的海洋裏,衹有遠處火葬場上還亮着焚屍的火光,從這個天邊到那個天邊,整個黑暗的天宇都被濃密寂寞的雲霧籠罩着。
突然間,他聽到有人氣籲籲地叫道:“奧莫爾哥哥……”
聽到這溫柔、甜蜜、夢寐以求的聲音,他那回憶的海洋頓時沸騰了。他轉過身來,看見是科莫爾。瞬息間她來到跟前,用手摟住他的脖子,把頭貼在他的胸上,叫道:“奧莫爾哥哥……”
奧莫爾的心凝固了,他傷心地流下了眼淚。突然他好像羞愧似的,後退了幾步。科莫爾對奧莫爾說了許多話,而奧莫爾衹回答了一兩句。忠厚的姑娘來的時候,心花怒放,笑逐顔開,可是當他們分手的時候,她十分傷心,哭着走了。
科莫爾想到,童年時代的那個奧莫爾回來了,我這個童年時代的科莫爾,從明天開始就可以和他在一起遊玩了。奧莫爾內心深處雖然受到了創傷,但他一點兒也沒有生科莫爾的氣。也沒有責怪她。他覺得,不應當妨礙這位出嫁的姑娘履行自己的義務,因此第二天他就走了,誰也不知道他到哪裏去了。
姑娘溫柔的心靈受到了沉重的打擊。這位自尊心很強的姑娘想了很久。過了這麽多天之後,她終於來到了童年時代的朋友奧莫爾身邊,可是奧莫爾對她為什麽這麽冷淡呢?她怎麽也想不通。一天,她把自己的心事告訴了她的母親,母親嚮她解釋說,奧莫爾辛赫成了軍隊統帥,他生活在宮廷的鼓樂聲中,可能會把住在草捨茅屋的女乞丐小姑娘忘掉的。聽了這話,就像一把尖刀刺入了這位窮苦姑娘的心。科莫爾一想到奧莫爾辛赫對她如此冷淡,也就不感到痛苦。不幸的姑娘常常在想:“我很窮,沒有任何財産,也沒有什麽親人,我是個愚蠢的小姑娘,我不配觸摸他腳上的塵土。我有什麽權利叫他哥哥呢!有什麽權利愛他呢!我這個窮睏的科莫爾,算他的什麽人呢?竟敢嚮他求愛!”
整整一夜,她都在哭泣。一清早,憂鬱的姑娘就登上那座山頂,在那裏想着許多往事,她儘管將刺入內心深處的利箭深埋在心底——不嚮世界上的任何人展示,可是藏納在心裏的那把利箭卻在慢慢地吮吸着她的心血。
姑娘不再和別人講話,衹是整日整夜地默默思索着。她不再接觸別人,不哭,也不笑。每當黃昏,常常可以看到,可憐的科莫爾,臉上蒙着破舊的髒紗麗,坐在路邊的一棵樹下。姑娘漸漸變得瘦弱了。她再也不能爬山了——她常常一個人坐在窗臺上,望着遠處山頂上的那棵波庫爾樹。在微風吹拂下,那樹葉在輕輕顫抖。她常常呆望着牧童們低聲哼着悲傷感人的小麯往傢裏走去。
儘管寡婦作了許多努力,可還是摸不透姑娘痛苦的原因,因此也就沒有辦法除掉她的病根。科莫爾自己明白,她已經走上了死亡之路。她已不再寄托什麽希望,衹是一再懇求神仙:“在臨死的時候能讓我再見奧莫爾一面。”
科莫爾的病情越來越嚴重。她一次又一次地昏迷過去。寡婦坐在床頭沉默不語,村子裏的姑娘們都圍繞科莫爾站着。窮睏的寡婦沒有錢,又怎麽能擔負起為她治病的開支呢?莫洪不在國內,即使他在國內,也不能指望得到他的幫助。母親日夜操勞,賣掉了一切東西,為科莫爾籌備食物。她走遍了所有醫生的傢門,懇求他們來給科莫爾看一下病。由於她一再的請求,一位醫生答應她,今天晚上來給科莫爾看病。
漆黑的夜晚,濃密的雲霧遮住了滿天的星鬥,可怕的雷聲在每個山𠔌中回響,雷電不斷地耀眼閃光,照亮了每個山崗。霎時間大雨滂沱,狂風大作。山裏的居民很久沒見過這樣的暴風雨了。貧窮的寡婦的小茅屋在搖晃,雨水透過薄薄的屋頂,從上面流到屋裏;屋角裏放着一盞昏暗的小油燈,它的火苗在不停跳動着。由於這樣的暴風雨。寡婦已經失望,她認為醫生是不會來了。
不幸的女人懷着絶望的心情,用癡呆失望的目光,望着科莫爾的臉,每聽到響聲就懷着對醫生的渴望,膽怯地瞧着屋門。科莫爾又從昏迷中醒了過來。她醒過來之後,望着母親的臉。過了許久,科莫爾的眼睛又涌出了淚水,寡婦哭了,姑娘們也都哭了起來。
忽然傳來了一陣馬蹄聲,寡婦急忙站起來說,醫生來了。門開了,醫生走進屋來。他從頭到腳都被雨衣遮蓋着,水珠從濕淋淋的衣服上不停地滴落下來。醫生走到姑娘那鋪着稻草的床前。科莫爾睜開她那遲鈍悲傷的眼睛,看了一下醫生的臉,她發現他不是醫生,而是那個英俊沉靜的奧莫爾辛赫。
姑娘十分激動,她用那飽含愛戀的癡呆的目光,望着奧莫爾的臉,一雙大眼睛噙着淚水,安詳而蒼白的臉上,挂着一絲微笑,閃爍着光輝。
她那病弱的身體是經受不住過分興奮的。她那雙濕潤的眼睛慢慢地合上了,心髒慢慢地停止了跳動,這盞燈慢慢地熄滅了。滿懷悲痛的女友們,嚮她的身上拋撒了鮮花。奧莫爾辛赫沒有眼淚,也沒有嘆息,他懷着惆悵的心情走了出去。
從那一天起,悲痛的寡婦就瘋癲了,她到處流浪乞討,每到晚上就一個人坐在那間破舊的茅屋裏哭泣。
(1877年7月)
董友忱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