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加王國之西
有好長一段時間,水平綫看上去就像一條色彩單調、一成不變的藍色細帶,將萬裏晴空和太平洋分隔開來。那架海軍直升機緊挨着萬頃碧波,低低地嚮前飛駛而去。儘管蠃旋槳發出隆隆噪音和陣陣晃動,諾曼·詹森還是睡着了。乘坐各種軍用飛機連續航行了14個多小時,已使他感到疲憊不堪;這種旅行對一名年已53歲的心理學家來說,已經不是件很容易適應的事了。
他不知道自己睡了多久。醒來後,他發現水平綫還是那樣毫無變化;前方有些白色的半圓形環狀珊瑚島。他通過機內通信係統問道:“這是什麽地方?”
“尼尼希那一塔法西群島,”飛行員回答道,“嚴格地說,是湯加王國的一部分,不過島上人煙稀少。睡得好嗎?”
“還不錯。”他們從群島上空一閃而過時,諾曼朝島上望去:一道蜿蜒的白色沙灘,幾棵棕櫚樹,但一下子全都消失了。單調乏味的大海再度出現。
“他們是從哪兒把你帶過來的?”飛行員問道。
“聖地亞哥。”諾曼回答說,“我是昨天離開的。”
“那麽,你是一路從檀香山、關島和帕果來到這兒的嘍?”
“沒錯。”
“真是一段長途旅行。”飛行員說道,“你是做什麽的,先生?”
“我是心理學家。”諾曼答道。
“心理醫生?”飛行員咧嘴笑着。“有何不可呢?他們幾乎把什麽樣的人都召來了。”
“你這話是什麽意思?”
“過去兩天裏,我們一直從關島接了許多人出來。物理學家、生物學家、數學家,反正搞哪一行的都有。他們全被帶到太平洋中的一座荒島上。”
“那兒出了什麽事啦?”諾曼問道。
飛行員瞥了他一眼。他戴着黑色的飛行員用太陽眼鏡,因此諾曼無法觀察他的目光。“他們什麽也沒說,先生。那你呢?他們跟你說了些什麽?”
“他們告訴我,”諾曼答道,“發生了墜機事件。”
“嗯,”飛行員說道,“那你是因為墜機事件而被召來的嘍?”
“不錯,我是因為墜機事件而被召來的。”
10年來,諾曼·詹森一直是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墜機現場工作組的成員。這些由專傢組成的工作組,衹要一接到通知,就必須前去調查民航機的空難事件。他所參加的第一次調查,是1976年在聖地亞哥發生的聯合航空公司墜機事件,之後,在1978年他又曾奉召前往芝加哥;1982年他則參加了達拉斯的調查工作。每一次任務都是同樣的模式——接到急促的電話通知,匆忙地收拾行李,離開傢一個星期或是更久些。然而這一次他的妻子愛倫卻很不高興,因為他是在7月1日被叫走的,也就是說,他將錯過7月4日的海灘野餐。此外,在芝加哥大學念書的蒂姆,在上完大二這一學年開始放暑假時,會回傢一趟,然後再到喀斯喀特打工,所以要在傢稍作停留。已經16歲的艾美,則會從安多弗回來。蒂姆和艾美老是處不好,倘若屆時沒有諾曼居中當和事佬,兩人非鬧彆扭不可。那輛富豪轎車的聲音又不對勁了。而且諾曼還可能設法在下周趕回來替他的母親過生日。“什麽樣的墜機事故呀?”愛倫當時間道。“我可沒聽說有什麽空難。”在諾曼整理行李時,她打開了收音機,但是並未聽到任何墜機的新聞。
當那輛轎車在他傢門口停住時,諾曼感到驚詫不已,因為這是一輛海軍的廂型小客車,而且司機也穿着一身海軍軍服。
“以前他們從來沒有派過海軍的車來接你。”愛倫一面說道,一面跟着他走下樓梯來到大門口。“這次是軍用飛機的墜落事故嗎?”
“我不知道。”諾曼回答。
“你什麽時候回來?”
諾曼吻吻她。“我會打電話給你的,”他說道,“我保證。”
然而他並沒有打電話。每個人都對他謙恭親切、彬彬有禮,卻總是不讓他走近電話。他首先來到位於檀香山的希卡姆基地,然後又在清晨兩點飛抵關島的海軍航空站。在等待繼續飛行之前,他衹能待在站裏一間航空汽油味彌漫的鬥室裏,默不作聲地盯着一本隨身攜帶的《美國心理學雜志》,枯坐了半個小時。東方剛破曉時,他來到了帕果,之後,被匆忙地帶上一架大型的海上騎士式直升機。直升機隨即飛離用柏油和碎石鋪成的停機坪,嚮西越過棕櫚樹和銹跡斑斑的波狀鐵皮屋頂,來到太平洋上空。
他已經在直升機上待了兩個小時,而且還睡了一會兒。此刻,愛倫、蒂姆、艾美以及他母親的生日似乎已顯得十分遙遠。
“我們到底在哪兒?”
“在南太平洋的薩摩亞和斐濟之問。”飛行員回答道。
“你能在航圖上指給我看嗎?”
“他們不允許我這樣做,更何況,在圖上也看不出什麽來。現在你離任何一處都是兩萬海裏,先生。”
諾曼凝視着單調呆板的水平綫——依然是一片蔚藍,毫無任何深淺變化。真叫人難以置信,他思忖着。他打了個呵欠。“你看到周圍的景象,不感到枯燥乏味嗎?”
“說實話,一點兒也不乏味,先生。看到這一成不變的蔚藍海洋,我還真覺得高興。至少,我們遇到的是好天氣。而這種好天氣不會持久。有一股颶風正在阿德默勒爾灣形成,幾天之內應該就會颳到這兒啦。”
“那會怎麽樣?”
“每個人都會躲得遠遠的。這個地區的氣候將變得十分惡劣,先生。我是佛羅裏達人,小時候曾見過幾場颶風。然而,任何的風暴都不會像太平洋上的颶風那麽可怕,先生。”
諾曼點點頭。“我們還要多久纔到那兒?”“馬上就到了,先生。”
經過兩個小時單調沉悶的飛行後,諾曼現在看到的艦艇似乎顯得格外有趣。這兒一共有十幾艘不同類型的艦艇,大略地組成幾個同心圓。他數了一下,外圈是八艘灰色的海軍驅逐艦。再裏面一圈的艦艇要大些,其上寬敞的雙層船體看上去像是浮動的幹船塢;還有一些不甚起眼的箱狀艦艇,上面設有平坦的直升機甲板。位於圓心,被所有灰色艦艇包圍的則是兩艘白色的艦艇,上面都有平坦的直升機起落場和直升機降落點標志。
直升機飛行員把所有艦艇部介紹了一遍。“外圈是用來護衛艦隊的驅逐艦;往裏是RVS,也就是遙控載具支援母艦,用來安放機器人的;再往裏就是MSS,即任務支援補給艦;位於中心的則是OSRV。”
“OSRV是什麽意思?”
“海洋勘探艦。”飛行員指着那兩艘白色艦艇說,“左邊是約翰·霍斯號,右邊是威廉·亞瑟號。我們要在約翰·霍斯號上降落。”直升機在艦隊的上空盤旋。此時諾曼可以看到汽艇在艦艇之間來回穿梭,在海面上留下道道白色的尾波。
“這一切都是為了墜機事故而準備的嗎?”
“嗨,”飛行員咧嘴笑了,“我可是從來沒提過什麽墜機事故。請檢查一下你的飛行安全帶,先生。我們就要降落啦。”
有好長一段時間,水平綫看上去就像一條色彩單調、一成不變的藍色細帶,將萬裏晴空和太平洋分隔開來。那架海軍直升機緊挨着萬頃碧波,低低地嚮前飛駛而去。儘管蠃旋槳發出隆隆噪音和陣陣晃動,諾曼·詹森還是睡着了。乘坐各種軍用飛機連續航行了14個多小時,已使他感到疲憊不堪;這種旅行對一名年已53歲的心理學家來說,已經不是件很容易適應的事了。
他不知道自己睡了多久。醒來後,他發現水平綫還是那樣毫無變化;前方有些白色的半圓形環狀珊瑚島。他通過機內通信係統問道:“這是什麽地方?”
“尼尼希那一塔法西群島,”飛行員回答道,“嚴格地說,是湯加王國的一部分,不過島上人煙稀少。睡得好嗎?”
“還不錯。”他們從群島上空一閃而過時,諾曼朝島上望去:一道蜿蜒的白色沙灘,幾棵棕櫚樹,但一下子全都消失了。單調乏味的大海再度出現。
“他們是從哪兒把你帶過來的?”飛行員問道。
“聖地亞哥。”諾曼回答說,“我是昨天離開的。”
“那麽,你是一路從檀香山、關島和帕果來到這兒的嘍?”
“沒錯。”
“真是一段長途旅行。”飛行員說道,“你是做什麽的,先生?”
“我是心理學家。”諾曼答道。
“心理醫生?”飛行員咧嘴笑着。“有何不可呢?他們幾乎把什麽樣的人都召來了。”
“你這話是什麽意思?”
“過去兩天裏,我們一直從關島接了許多人出來。物理學家、生物學家、數學家,反正搞哪一行的都有。他們全被帶到太平洋中的一座荒島上。”
“那兒出了什麽事啦?”諾曼問道。
飛行員瞥了他一眼。他戴着黑色的飛行員用太陽眼鏡,因此諾曼無法觀察他的目光。“他們什麽也沒說,先生。那你呢?他們跟你說了些什麽?”
“他們告訴我,”諾曼答道,“發生了墜機事件。”
“嗯,”飛行員說道,“那你是因為墜機事件而被召來的嘍?”
“不錯,我是因為墜機事件而被召來的。”
10年來,諾曼·詹森一直是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墜機現場工作組的成員。這些由專傢組成的工作組,衹要一接到通知,就必須前去調查民航機的空難事件。他所參加的第一次調查,是1976年在聖地亞哥發生的聯合航空公司墜機事件,之後,在1978年他又曾奉召前往芝加哥;1982年他則參加了達拉斯的調查工作。每一次任務都是同樣的模式——接到急促的電話通知,匆忙地收拾行李,離開傢一個星期或是更久些。然而這一次他的妻子愛倫卻很不高興,因為他是在7月1日被叫走的,也就是說,他將錯過7月4日的海灘野餐。此外,在芝加哥大學念書的蒂姆,在上完大二這一學年開始放暑假時,會回傢一趟,然後再到喀斯喀特打工,所以要在傢稍作停留。已經16歲的艾美,則會從安多弗回來。蒂姆和艾美老是處不好,倘若屆時沒有諾曼居中當和事佬,兩人非鬧彆扭不可。那輛富豪轎車的聲音又不對勁了。而且諾曼還可能設法在下周趕回來替他的母親過生日。“什麽樣的墜機事故呀?”愛倫當時間道。“我可沒聽說有什麽空難。”在諾曼整理行李時,她打開了收音機,但是並未聽到任何墜機的新聞。
當那輛轎車在他傢門口停住時,諾曼感到驚詫不已,因為這是一輛海軍的廂型小客車,而且司機也穿着一身海軍軍服。
“以前他們從來沒有派過海軍的車來接你。”愛倫一面說道,一面跟着他走下樓梯來到大門口。“這次是軍用飛機的墜落事故嗎?”
“我不知道。”諾曼回答。
“你什麽時候回來?”
諾曼吻吻她。“我會打電話給你的,”他說道,“我保證。”
然而他並沒有打電話。每個人都對他謙恭親切、彬彬有禮,卻總是不讓他走近電話。他首先來到位於檀香山的希卡姆基地,然後又在清晨兩點飛抵關島的海軍航空站。在等待繼續飛行之前,他衹能待在站裏一間航空汽油味彌漫的鬥室裏,默不作聲地盯着一本隨身攜帶的《美國心理學雜志》,枯坐了半個小時。東方剛破曉時,他來到了帕果,之後,被匆忙地帶上一架大型的海上騎士式直升機。直升機隨即飛離用柏油和碎石鋪成的停機坪,嚮西越過棕櫚樹和銹跡斑斑的波狀鐵皮屋頂,來到太平洋上空。
他已經在直升機上待了兩個小時,而且還睡了一會兒。此刻,愛倫、蒂姆、艾美以及他母親的生日似乎已顯得十分遙遠。
“我們到底在哪兒?”
“在南太平洋的薩摩亞和斐濟之問。”飛行員回答道。
“你能在航圖上指給我看嗎?”
“他們不允許我這樣做,更何況,在圖上也看不出什麽來。現在你離任何一處都是兩萬海裏,先生。”
諾曼凝視着單調呆板的水平綫——依然是一片蔚藍,毫無任何深淺變化。真叫人難以置信,他思忖着。他打了個呵欠。“你看到周圍的景象,不感到枯燥乏味嗎?”
“說實話,一點兒也不乏味,先生。看到這一成不變的蔚藍海洋,我還真覺得高興。至少,我們遇到的是好天氣。而這種好天氣不會持久。有一股颶風正在阿德默勒爾灣形成,幾天之內應該就會颳到這兒啦。”
“那會怎麽樣?”
“每個人都會躲得遠遠的。這個地區的氣候將變得十分惡劣,先生。我是佛羅裏達人,小時候曾見過幾場颶風。然而,任何的風暴都不會像太平洋上的颶風那麽可怕,先生。”
諾曼點點頭。“我們還要多久纔到那兒?”“馬上就到了,先生。”
經過兩個小時單調沉悶的飛行後,諾曼現在看到的艦艇似乎顯得格外有趣。這兒一共有十幾艘不同類型的艦艇,大略地組成幾個同心圓。他數了一下,外圈是八艘灰色的海軍驅逐艦。再裏面一圈的艦艇要大些,其上寬敞的雙層船體看上去像是浮動的幹船塢;還有一些不甚起眼的箱狀艦艇,上面設有平坦的直升機甲板。位於圓心,被所有灰色艦艇包圍的則是兩艘白色的艦艇,上面都有平坦的直升機起落場和直升機降落點標志。
直升機飛行員把所有艦艇部介紹了一遍。“外圈是用來護衛艦隊的驅逐艦;往裏是RVS,也就是遙控載具支援母艦,用來安放機器人的;再往裏就是MSS,即任務支援補給艦;位於中心的則是OSRV。”
“OSRV是什麽意思?”
“海洋勘探艦。”飛行員指着那兩艘白色艦艇說,“左邊是約翰·霍斯號,右邊是威廉·亞瑟號。我們要在約翰·霍斯號上降落。”直升機在艦隊的上空盤旋。此時諾曼可以看到汽艇在艦艇之間來回穿梭,在海面上留下道道白色的尾波。
“這一切都是為了墜機事故而準備的嗎?”
“嗨,”飛行員咧嘴笑了,“我可是從來沒提過什麽墜機事故。請檢查一下你的飛行安全帶,先生。我們就要降落啦。”
邁剋爾·剋萊頓於1942年生於芝加哥,畢業於哈佛大學和哈佛醫學院。在以筆名賣出了多部小說後,他以本名發表了《安德洛墨達品係》一書,該書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並被搬上了銀幕。自此,他的每部作品都高居暢銷書榜,而他也成為當今美國最受歡迎的作傢之一,其作品不僅在世界範圍內深受讀者的歡迎,而且幾乎本本被好萊塢搬上銀幕,産生了廣泛的影響。
剋萊頓的小說被稱為高科技驚險小說,除了驚人的豐富想象、高超的敘事技巧、精彩的情節安排、生動的人物刻劃外,它們還有兩大獨特之處:其一,剋萊頓擅長在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中融入深刻的社會內涵,隨着故事的發展揭示出發人深省的社會問題,對人類及社會進行多方面的思辨,使作品不僅僅停留在“水面”,而是下潛入“水底”;其二,剋萊頓在這些作品中為我們展示了一幅幅高新科技的生動景象,其所涉領域之廣,描述之精確,令人嘆為觀止。這些作品對科技文化産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神秘之球》是剋萊頓的力作之一。一群科學家在一次由美國海軍主持的深海考察過程中,在一艘來自未來世界的太空船上發現了一隻神秘的大球。這衹大球來自何處?有何用途?自此隨着研究的進行,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海底歷險:巨魷、海蛇、詭秘的旋流……面對自身醜惡的一面,人類的無助和掙紮在作者的筆下有着淋漓的表現,其喻意之深遠令人回味無窮。
剋萊頓的作品除了我國讀者所熟悉的《侏羅紀公園》、《升起的太陽》外,還有《安德洛墨達品係》(又譯《天外細菌》)、《食屍者》、《大暴光》、《終極人》等等。本社已購得其6部作品的中文本出版權,計劃於今年陸續推出其佳作係列,以饗讀者。
——編者
剋萊頓的小說被稱為高科技驚險小說,除了驚人的豐富想象、高超的敘事技巧、精彩的情節安排、生動的人物刻劃外,它們還有兩大獨特之處:其一,剋萊頓擅長在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中融入深刻的社會內涵,隨着故事的發展揭示出發人深省的社會問題,對人類及社會進行多方面的思辨,使作品不僅僅停留在“水面”,而是下潛入“水底”;其二,剋萊頓在這些作品中為我們展示了一幅幅高新科技的生動景象,其所涉領域之廣,描述之精確,令人嘆為觀止。這些作品對科技文化産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神秘之球》是剋萊頓的力作之一。一群科學家在一次由美國海軍主持的深海考察過程中,在一艘來自未來世界的太空船上發現了一隻神秘的大球。這衹大球來自何處?有何用途?自此隨着研究的進行,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海底歷險:巨魷、海蛇、詭秘的旋流……面對自身醜惡的一面,人類的無助和掙紮在作者的筆下有着淋漓的表現,其喻意之深遠令人回味無窮。
剋萊頓的作品除了我國讀者所熟悉的《侏羅紀公園》、《升起的太陽》外,還有《安德洛墨達品係》(又譯《天外細菌》)、《食屍者》、《大暴光》、《終極人》等等。本社已購得其6部作品的中文本出版權,計劃於今年陸續推出其佳作係列,以饗讀者。
——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