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学论坛>> 现实百态>> 海明威 Ernest Hemingway   美国 United States   冷战开始   (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
海明威作品集
  作者介绍:(海明威,E.)(Ernest Hemingway l899~1961)
  美国小说家。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作为红十字会车队司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十分抑郁,经多次医疗无效,终用猎枪自杀。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1927)、《永别了,武器》(1927)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30、40年代他转而塑造摆脱迷惘、悲观,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的反法西斯战士形象(剧本《第五纵队》1938),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940)。50年代后,他继续发展20年代短篇小说《打不败的人》和《五万大洋》的宁折不弯主题,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性格”(代表作中篇小说《老人与海》1950)。在艺术上,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
  前言
  出版者序
  第一部 首辑四十九篇
  "首辑四十九篇"序
  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
  世界之都
  乞力马扎罗的雪
  桥边的老人
  在密执安北部
  在士麦那码头上
  第一章
  印第安人营地
  第二章
  医生夫妇
  第三章
  了却一段情
  第四章
  三天大风
  第五章
  拳击家
  第六章
  小小说
  第七章
  士兵之家
  第八章
  革命党人
  第九章
  艾略特夫妇
  第十章
  雨里的猫
  第十一章
  禁捕季节
  第十二章
  越野滑雪
  第十三章
  我的老头儿
  第十四章
  大双心河(第一部)
  第十五章
  大双心河(第二部)
  第跋节
  没有被斗败的人
  在异乡
  白象似的群山
  杀人者
  祖国对你说什么?
  五万元
  简单的调查
  十个印第安人
  美国太太的金丝雀
  阿尔卑斯山牧歌
  追车比赛
  今天是星期五
  陈腐的故事
  我躺下
  暴风劫
  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
  世上的光
  大转变
  你们决不会这样
  一个同性恋者的母亲
  读者来信
  向瑞士致敬
  等了一整天
  一篇有关死者的博物学论著
  怀俄明葡萄酒
  赌徒、修女和收音机
  两代父子
  附录
  三下枪声
  印第安人搬走了
  过密西西比河
  上岸前夕
  新婚之日
  论写作
  第二部 “首辑四十九篇"后发表于书刊上的短篇小说
  过海记
  买卖人的归来
  检举
  蝴蝶和坦克
  决战前夜
  山梁下
  他们都是不朽的
  好狮子
  忠贞的公牛
  人情世故
  度夏的人们
  最后一方清净地
  一个非洲故事
  第三部 早先未发表过的小说
  搭火车记
  卧车列车员
  岔路口感伤记
  有人影的远景
  大陆来的大喜讯
  那片陌生的天地
  雇佣兵
  十字路口
  一个在爱河中的理想主义者的造像
  梣树树根的腱
  潜流
前言
  约翰·海明威
  帕特里克·海明威
  格雷戈里·海明威
  1940年,爸爸和玛蒂①刚租下"观景庄"(FincaVigía)做家,一住就是二十年,一直住到死。当初南边还有一片真正的田野。这片田野如今不再存在了。这倒不是毁于中产阶级地产开发商之手,象契诃夫笔下的樱桃园②那样,在波多黎各或没发生过卡斯特罗革命的古巴,那可能就是这命运。而这片田野是毁于穷人人口和简陋窝棚的惊人增长,这已成了所有的大安的列斯群岛地区③的一大特色,无论那儿的政治信仰如何。
  --
  ①玛蒂是海明威于1940年娶的第三个妻子,作家玛莎·盖尔霍恩,他们曾于1941年双双来中国内地采访抗日战争新闻,1945年离婚。
  ②契诃夫(1860-1904):俄国作家,作品以短篇小说闻名于世,剧本也很突出,《樱桃园》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写女地主朗涅夫斯卡亚和她的哥哥戈耶夫挥霍无度,只得把庄园拍卖抵债,商人陆伯兴买下庄园,打算砍掉樱桃树,将土地出租造别墅。
  ③大安的列斯群岛:指西印度群岛中安的列斯群岛中部的岛群,包括古巴、海地、波多黎各和牙卖加等岛。
  --
  小时候,在玛蒂为我们安顿的小屋里,我们大清早醒来躺在床上,时常倾听南边那片田野上的北美鹑婉转的鸣声。
  这片田野覆盖着灌木丛,沿着流贯期间的河道畔,长着高高的火焰树,每到晚间,野生珍珠鸡常来这里栖息。它们在树丛里走动和扒食时,常常互相呼叫,保持联系,到了结束在树丛里的一天觅食时,便突然一哄而跑,退回栖息的树木。
  灌木丛长的是非洲一种矮小的刺槐,据克里奥尔人②说,这种刺槐的种子最初是混在黑奴的脚趾缝里带到岛上来的。珍珠鸡也是从非洲来的。它们根本不象西班牙移居者带来的其他家禽那样真正驯服,有些竟逃走了,在雨季的热带气候下繁殖成长,正如爸爸讲给我们听的那样,有些黑奴从南美沿海沉没的奴隶船上逃出来,由于人多,加上文化和语言原封不动,所以才能象过去在非洲时那样,一起在荒野里生活到现在。
  --
  ②克里奥尔人:西印度群岛及南美各地的西班牙和法国移民的后裔,一般为黑白混血儿。
  --
  Vigía一字在西班牙语中意思是远景或景色。庄园住宅造在山上,俯瞰哈瓦那和北面的沿海平原,一览无遗。北面这片景色毫无非洲特色,连美洲殖民地特色都没有。这是克里奥尔人那种岛屿景色,温斯洛·霍默①笔下热带题材的水彩画中这种景色是常见的:王棕、蓝天,还有小片的白色积云,在低层东北贸易风②的上面不断变化形状和大小。
  暮夏,赤道无风带随着太阳北移,午后暑气达到高峰,经常有声势浩大的雷雨,暂时缓解一下闷热,在南面内陆形成的丘巴斯科风暴③向北推移出海。
  有几年夏天,总有一两场飓风把岛上穷人的简陋窝棚夷为平地。这一来风灾难民就给当地行政部门增添新的压力,本来这里已是压力重重,够紧张的了,一重是市政供水短缺,一重是耸人听闻地报道美国军人喝醉酒,在何塞·马蒂④雕像上撒尿这类触犯民族尊严事件所引起的,已见端倪的公愤,还有一重始终是糖价问题。
  每逢夏天,闪电必定照样频频击中屋子,我们小时候在当地,有一回爸爸正在听电话,竟给闪电猛击倒地,整个人和整个屋子在电击光球⑤的蓝光里闪闪发亮,从此我们在雷雨时就没一个敢打电话了。
  --
  ①温斯洛·霍默(1836-1910):美国画家,以表现海景著称,主要作品有油画《生命线》,水彩画《新鲜空气》等。
  ②贸易风是赤道两边的低层大片中经常吹向赤道的热带风,北半球吹东北风,南半球吹东南风,风向很少改变,又称信风。
  ③丘巴斯科风暴:中美洲西海岸雨季常见的风暴。
  ④何塞·马蒂(1853-1895):古巴诗人、作家,古巴独立革命的先驱。
  ⑤电击光球:闪电时桅顶、尖塔、飞机翼梢等高处出现的电光,西方称为"圣埃尔莫电光",据传是公元三世纪的意大利殉道者,地中海水手尊为守护神的圣埃尔莫主教发出的。
  --
  在"观景庄"的早年岁月里,爸爸似乎根本没写什么小说。当然,他写了不少信,在一封信中他说该轮到他休息了。天塌下来也不关他的事。
  玛蒂倒似乎对西班牙内战最后一段时期,他们俩一起在马德里度过的那种惊心动魄的生活保持不泯的兴趣,还动笔写作呢。她和爸爸在下面游泳池畔的沙地网球场上多次对打过网球,还经常同哈瓦那回力球场里一批巴斯克地区①的职业回力球球员朋友在那儿赛网球。其中一个人是现代少女称之为"狠客"的,玛蒂不免跟他调调情,爸爸说其他的情敌,②这种人哪,在网球场上是他的手下败将,他偶尔靠打转球、发搓球、吊高球这种最起码的刁钻打法就可以把对方那种不可一世而不加控制的实力挫败了。
  --
  ①巴斯克:西班牙历史地理区,位于北部,北临比斯开湾,东北邻法国,包括阿拉瓦、吉皮斯夸、比斯开与纳瓦拉四省。
  ②"狠客"(Hunk):美国俚语,指富有魅力,体格健美的男人。
  --
  驾驶大副格雷戈里奥·富恩特斯常年停泊在科吉马小渔港备用的"比拉尔"号到深海捕鱼,在塞罗的卡萨多莱斯俱乐部打活靶,到哈瓦那的佛罗里蒂塔喝酒,购买刊载详细描绘远在欧洲的战事情况图片的《伦敦新闻画报》,这些对我们来说都是莫大的乐趣。
  爸爸对玛蒂引用了屠格涅夫一句话:"别人的心灵是幽暗的森林。"她借用半句话作为她当时刚完成的小说的书名。对那种事爸爸一向精通。
  虽然"观景庄"版全集中汇编了那些早已众所周知的、1938年出版的爸爸第一部完整的短篇小说集中发表的全部作品,但是对读者来说,这部文集令人感兴趣的无疑在他住到"观景庄"后所写的或才问世的作品。
  1987年
  陈良廷译
出版者序
  作者:小查尔斯·斯克里布纳
  早已有必要出一部最新版的欧内斯特·海明威短篇小说全集了。这类书迄今仅有1938年出版的一本收了首辑四十九篇短篇小说的选集,里面还一并收了他的剧本《第五纵队》。当时正是海明威写作的多产时期,有若干根据他在古巴和西班牙生活经历写成的小说刊登在杂志上,可是来不及选进"首辑四十九篇"里了。
  1939年,海明威已经在考虑出版一本足以与早期著作《在我们的时代里》、《没有女人的男人》和《赢家一无所得》相片美的短篇小说新选集了。2月7日,他从基韦斯特①的住宅,写信给斯克里布纳出版公司的责任编辑马克斯韦尔·珀金斯,建议出这么一本集子。当时他已完成五篇小说:《检举》、《蝴蝶和坦克》、《决战前夜》、《他们都是不朽的》和本集中首次发表的《有人影的远景》。第六七小说《山梁下》则将于不久刊登在1939年3月的《四海一家》杂志上。
  --
  ①基韦斯特:美国最南端岛屿,在佛罗里达半岛南端以南96公里的海面上。1928年,海明威返美后十年间多数时间在该岛居住。当地故居已对外开放。
  --
  后来,海明威出那本新书的计划并未实现。他曾表示要写三篇"很长的"小说以充实这本集子(两篇写西班牙内战的战事,一篇写古巴渔夫,同一条箭鱼周旋了四天四夜,到头来那条箭鱼却给一群鲨鱼吃掉了)。不过海明威一旦投入长篇小说的写作--未几那部长篇小说命名为《丧钟为谁鸣》出版了--其他写作计划便全都搁开了。我们只能推测他放弃了那两篇战争小说的写作,不过很可能原来要涉及的内容都写进那部长篇小说里了。至于古巴渔夫的故事,他在十三年后才终于回到这个题材上,把它加以发挥,改头换面,写进了著名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
  海明威的早期短篇小说中有不少以密执安州北部为背景,他家在瓦隆湖畔有一所小别墅,他小时候和青年时代在那里度过暑天。他在那里结识的那伙朋友,包括住在附近的印第安人,无疑都写进各篇短篇小说里了,可能有些插曲至少有部分事实根据。海明威力求生动而精确地表达印象深切的重大尖锐时刻,表达那种不妨恰如其分地称为"对事物真谛的顿悟"的经历。身后发表的遗著《度夏的人们》和名为《最后一方清净地》的片断都出自这一时期。
  后期的短篇小说也以美国为背景,讲的是海明威做了丈夫和父亲,甚或病人的感受。人物角色和主题变化就如同作者本人生活那样丰富多彩。题材中的一个特殊来源是他二、三十年代在基韦斯特的生活。他驾驶自己的渔船"栋梁"号在海上的遭遇,加上他的广阔交游,就构成他几篇杰作的灵感。两篇写亨利·摩根的短篇小说《过海记》(载1934年5月号《四海一家》杂志)和《买卖人的归来》(载1936年2月号《老爷》杂志),都从这一时期汲取灵感,最后都一并写进长篇小说《有钱人和没钱人》中了,不过,按照初次发表时那样,分开来读,倒也恰当,而且饶有兴味。
  海明威一定是文学史上最有洞察力的旅行家之一,他的短篇小说从整体看来,描述了人间百态。1918年,他应聘作为美国战地服务队的队员,在意大利执行救护任务。这是他首次横渡大西洋,当时只有十八岁。他到达米兰那天,一个军火工厂爆炸。他和小分队中其他志愿人员奉命前去搜集死者残骸。才过了三个月,他双腿受了重伤,住进了米兰美国红十字会医院,随之接受门诊治疗。这些战时经历,包括他遇到的人物,为他写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提供不少细节。这些经历还激发他写出五篇短篇小说杰作。
  二十年代,他几度重访意大利,有时作为专业记者,有时纯为游览。他那篇写跟一个朋友开车跑遍墨索里尼时期的意大利的短篇小说《祖国对你说什么?》成功地表达极权主义统治的酷劣气氛。
  在1922年到1924年期间,海明威几度去瑞士为《多伦多星报》搜集资料,他的课题包括经济状况和其他实际问题,但是也有瑞士冬季运动的描述,如双连雪橇、滑雪和险象丛生的雪橇赛。正如在其他领域中一样,海明威在发掘可以成为旅游热点的胜地和游乐项目方面,也走在他同侪前面。同时,他还积累了不少短篇小说的构思,题材有诙谐的,有严肃的,也有专写死亡的。
  1923年,海明威从当时居住的法国到马德里去游览,在美国朋友的陪伴下,首次观看斗牛。从第一头公牛冲进场中那时期,他就深为折服,离场后竟成为终身斗牛迷。对他来说,眼看一个人同一头狂野的公牛相斗,与其说是体育运动,不如说是悲剧。斗牛的技巧和惯例,徒步斗牛士必备的本领和勇气,以及公牛的凶猛暴烈,都令他着了迷。不久他就成为公认的斗牛知识专家,并就此题材写了一部著名的论著:《午后惨死》。有若干短篇小说也以斗牛为题材。
  后来,海明威竟爱上了西班牙的一切--它的文化,它的风景,它的艺术宝藏,以及它的人民。1936年7月的最后一个星期,西班牙内战爆发,那时他是一个坚定的拥护共和国政府派,协同为他们的事业提供援助,以北美报业联盟记者的身份,从马德里报道这场战争。他根据内战期间在西班牙的全部经历,除了写出长篇小说《丧钟为谁鸣》和剧本《第五纵队》之外,还写了七篇短篇小说。
  1933年,他妻子宝莲的有钱叔叔格斯·佩弗提出资助海明威到非洲进行游猎。他完全被这个前景迷住了,还作了没完没了的准备工作,包括邀请一批朋友同行,并为此行选购合适的武器和其他装备。
  这次游猎虽只持续了十星期,但他所见一切事物都在他脑海中留下不可泯灭的印象。也许由于他满腔热情和兴趣的缘故,他恢复了几乎毫不失真地记录事物细节的童稚能力。他第一回遇到著名白种猎人菲利普·珀西瓦尔,顿时对他那份冷静而有时狡黠的行家风范佩服之至。游猎结束后,海明威脑海里充满了对写作具有无比价值的形象、事件和人物研究。此行收获就是写出非虚构小说《非洲的青山》,以及几篇精彩的短篇小说。这些作品包括《一个非洲故事》(1986年5月发表的遗著长篇小说《伊甸园》里,又把这故事穿插进另一个故事中),还有《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和《乞力马扎罗的雪》。
  尽管在巴黎的岁月对海明威发展成为作家起了明显的重大作用,然而他的短篇小说中以巴黎为背景的却寥寥无几。他自己也明白那点事实,在《不固定的圣节》的序言里,他不无惆怅地提到他本来也许可以写的题材,有些也许可以写成短篇小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海明威充任战地记者,报道诺曼底登陆和巴黎解放的消息。他似乎还召集过一批随德军撤退的军外侦察员。这期间他所写的短篇小说中虚构成份和非虚构成份的比例协调,也许从未确定,包括先前未曾发表的《岔路口感伤记》在内。
  海明威生命将近结束前,还为一个朋友的孩子写了两篇寓言《好狮子》和《忠贞的公牛》,1951年发表于《假日》杂志,本书予以转载。他还在《大西洋月刊》上发表过两篇短篇小说,《得了条明眼狗》和《人情世故》(都刊登于1957年12月20日的那一期上)。
  在全集的后部,我们编集了七篇以前未曾发表的小说作品。其中四篇是完整的短篇小说,另外三篇是尚未出版、尚未完成的长篇小说中的片断。
  总的说来,这部"观景庄"版收有二十一篇短篇小说,都未收在"首辑四十九篇"内。这部全集以海明威在古巴的圣佛朗西斯科·德·保拉的住所命名。他在晚年二十年中,断断续续住在"观景庄"里。"观景庄"在他心目中深为可贵,以此命名的全集汇编了他一生著作中更其可贵的主要部分似乎还恰当吧。
  陈良廷译
首页>> 文学论坛>> 现实百态>> 海明威 Ernest Hemingway   美国 United States   冷战开始   (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