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序
郭英劍
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的前任美國文學教授戴維·莫雷爾1996年的新作Extreme Denial,其中譯本名《較量》,應該說相對於原名不甚確切,因為英文原文中“extreme”是“極端”、“堅决”的意思,而“denial”是“拒絶相信”、“拒絶接受”、“拒絶給予”並有“剋製自己”的含義。然而,從小說的內容看,這一篇名又是恰如其分的。它動感性很強,抓住了作品的中心內容以及作者所要展示的主題思想,那就是:感悟生命,重塑自我。
身懷絶技的英雄、俏麗多姿的佳人、與權勢和黑社會進行抗爭與搏鬥,似乎是任何一部流行小說不可或缺的人物與情節。然而,要合情合理地安排情節,使之能夠深深地吸引讀者,使描述的人物真實可信、令讀者為之動容,則絶非易事。《較量》全書懸念頻生,令人時而為主人公的處境擔憂,時而為情節的異峰突起而不勝意外。無論是就思想性還是藝術手法而言,《較量》都稱得上同類作品中的佳作。本文擬就作品中生活、愛情與自我三個着眼點,談一談《較量》在主題思想與藝術手法上的獨到之處。
優秀的外國流行小說,一般都善於從繁華的西方文明世界、奢侈的物質生活中尋求潛藏的社會危機、人性危機和尖銳的矛盾衝突,鞭撻腐敗的權力制度,探索嚴肅的人生理想。《較量》同樣顯示了這種深刻的思想性。而《較量》的獨到之處在於它凸現的是主人公的內心矛盾與外在矛盾的衝突,展示了主人公捲入世事紛爭的被動性與迫不得已。而主人公對生命的感悟,對現世生活的深刻反思,則體現在人物的愛情演繹與重塑自我的過程中。
小說的第一章是個引子,交待了美國中央情報局在意大利羅馬秘密活動失敗的前因後果:由於布賴恩的好大喜功與昏庸無能,導致二十多名美國遊客被恐怖分子殺害,而最終德剋爾被迫承擔全部責任,於是他憤然辭職。辭職,並非衝動之舉。作品一開始,對此即有鋪墊。在德剋爾剛剛抵達羅馬時,他已經對目前的生活有過深刻的內省。“他常年在外奔波,但不論到了哪兒,他總感到自己是個局外人。”“他的生活中衹剩下工作。”這種迷失自我的生存狀態,是現當代西方文學藝術不斷演繹的一個主題。羅馬事件衹是個導火索,但它成了德剋爾生活的一個轉折點:對十年情報特工生涯的厭倦(“幹這一行是在耗費自己的生命”),對自己二十多年漂泊不定生活的深刻反省,使他渴望擺脫過去而去尋找一種新的生活。
這種對生活的反思與關註,從表面上看涉及的是“怎樣生活”的問題,但稱之為哈姆雷特“To be or not to be”(存在還是毀滅)問題當代的思考,或許不算過分,因為它實際探索的是生命存在的意義。然而,重新開始並非易事。這種艱難來自兩方面的壓力:內在的與外在的。所謂內在的壓力,是主人公難以輕易轉變的多年積習。過去二十多年的呆板的生活烙印是如此深刻,以至於他有些茫然,“感到毫無把握”。然而,德剋爾辭職後沒有回到以前的公寓,而選擇了一個對他來講是全新的陌生地:聖菲。這種選擇是極富象徵意味的,它顯示了德剋爾努力擺脫過去的决心。在一年多的時間裏。德剋爾終於平定了躁動的心境,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成了一名成功的房地産經紀人。
作者對主人公內心的轉變並未費太多的筆墨,而更多地着眼於主人公所受到的來自外部的擠壓與對抗。當德剋爾剛剛開始一種寧靜的生活,特別是尋找到心上人貝絲時,外部的騷擾就同步到來了。他與貝絲一同去聽歌劇時,布賴恩的閃現立即將德剋爾拉回到過去生活的回憶當中,破壞了他的心緒;當德剋爾與貝絲剛剛開始相知相愛時,一場突如其來的“夜襲”便將他“即將擁有這一切(愛情、家庭、子女)”的美夢擊得粉碎;隨之而來的是住所被炸,貝絲被人神秘地接走,事件一個接一個,使他的平靜生活頓掀波瀾。他不得不接受這個嚴酷的現實:抗爭。
值得註意的是,這種抗爭並非出自自願。我們常見的英雄人物,往往會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他們往往出手不凡,無往而不勝。德剋爾則在這場較量中完全處於一種被動的狀態。當他不得不面對現實時,他痛苦地意識到自己處於一種兩難的境地:雖然他厭倦外界對自己生活的幹擾與傷害,但又無法坐以待斃。迫於無奈,衹好“恢復原狀”,除此之外“沒有別的選擇”。另一方面,這種被迫的選擇也來自內心的疑團:貝絲是否利用了自己,是否愛過自己,等等。因此,抗爭同時也變得與自己的愛情息息相關,與他的信念息息相關,與他的全部生活息息相關。此時此刻,行動成了生命的全部。在近乎田園般的寧靜生活與短暫的愛情中找到自我存在價值的德剋爾,不得不再次奮起搏殺。這不僅僅是為愛情、為自尊、為信念,更是為自己生命存在的意義。
人類的悲劇性或許就體現在無法把握自身的命運。《較量》寫足了人與外部世界較量鬥法時的睏窘與萬般無奈。
人們對生命的感悟與體驗是多途徑的,愛情無疑是重要的環節。《較量》采用了近乎“復調”藝術的手法展示了或明或暗的“三條”愛情綫索:德剋爾與貝絲;布賴恩與雷娜塔;埃斯帕蘭薩與他那位沒有出場露面的妻子。作者以浪漫主義的筆觸贊美了德剋爾與貝絲的愛情。德剋爾對貝絲的愛情真摯動人:無論是遭受“夜襲”,還是住處被炸,抑或是後來撲朔迷離的各種事件,德剋爾首先想到的便是:不要傷害了貝絲。他的徵戰、搏殺的全部意義都是為了貝絲。他們共同追求的真誠愛情無疑是最打動讀者的。
布賴恩與雷娜塔是作者描述的另一對人物,他們恰與德剋爾與貝絲形成鮮明的對比。在人們能夠以平常心看待與評價人間世事的今天,大概不會有人懷疑他們之間同樣存有的那份情感,對布賴恩來講更是如此。從一出場,布賴恩便被其“所愛的人”雷娜塔出賣了,破壞了他在羅馬的全部計劃。他為此曾是多麽惱怒、多麽瘋狂地去追尋那個欺騙了他的女人及其同夥。然而,隨着事態的發展,他又與雷娜塔走到了一起,原因在於雷娜塔使他相信她是愛他的。從某種角度看,布賴恩的“輕信”有其可愛的一面,然而,就他與雷娜塔的愛情而言,有着太多的功利性以及相互利用(而這正是德剋爾所極力反對與不可容忍的),這些同變態的復仇心理、瘋狂的追殺糾纏在一起,讓人看到了他們生活與自我中醜陋的一面。他們的感情綫索,從一個側面反襯出德剋爾與貝絲對待愛情的嚴肅、認真與真誠的態度。
埃斯帕蘭薩的婚姻生活無疑是令人同情的。作者以寥寥數筆便道出了個中原委:他不願意放棄警官身份,妻子埋怨他“和工作結了婚”——顯然他的生活中衹有工作。這種生活態度與生活方式使他無法擁有一個完整的傢,最終妻子離傢出走。與德剋爾相比較,我們驚奇地發現,這難道不是從前德剋爾的生活縮影嗎?在這裏,作者似乎要告訴人們:沒有愛情的生活顯然是有缺憾的;而有着充滿功利性、欺詐的“愛情”則衹能導致毀滅;唯有兩心合一、追求人生美好理想的人,才能深刻體會領悟生命的真正意義。
重塑自我是作者傾力描述的另外一個重點。小說沒有過多地描寫五光十色的都市生活,突破了西方流行小說經常描寫的那種舊的框框,將視角投嚮了似乎遠離塵囂的聖菲。正是由於對現世的不滿,德剋爾纔來到了這個洋溢着自然風情的小城。他渴望回歸大自然,做普普通通的人,開始新的生活,重新找到自我。為了加強作品的藝術效果,作者采用了近乎意識流的手法,將主人公的心理刻畫和自由聯想巧妙地結合在了一起,使得德剋爾的形象給人以清新與逼真之感。貝絲同樣也在尋求新的生活,她的夢想同樣是徹底拋棄過去、擺脫心靈上黑色的陰影,開闢新的未來。麥基特裏剋是作者着力刻畫的一個反面人物,他背後有占據着顯赫地位的父親撐腰,同樣也希望幹一番大事業。然而,急功近利者往往稍遇障礙,便會不顧一切,甚至演化為瘋狂。但作者並未醜化他,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位可笑的麥基特裏剋也是在努力掙脫過去,以求證明自己的能力。他強烈的戰勝欲、不甘失敗的掙紮與追殺,或可證明這一點。不過,這個人物形象給人的啓示是:誤入歧途與走火入魔者,越是執着便越是可怕與可恨。在作者的筆下,德剋爾的正直、勇敢與果斷,麥基特裏剋的兇殘、暴戾與狡猾,埃斯帕蘭薩的善良、忠厚與敬業,都表現得恰到好處,人物形象躍然紙上。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小說主人公的平民化形象。西方二戰以後的嚴肅文學、通俗文學乃至影視藝術中都出現了“非英雄”以及“反英雄”的形象。他們不再是以往作品中脫離現世生活的、人們心目中高高在上的偶像。然而,我們從他們身上還是能夠看出他們的超凡脫俗之處。近年來,這種“反英雄”形象又有更加趨於“平民化”的傾嚮。他們不再是貌似平庸、實則不凡的人物,而是有着普通人應有的情感與生活,同樣也懷着並追求着世俗的美好理想。德剋爾便是如此。他拒絶承認自己是英雄。當貝絲說他是自己心目中的英雄時,他答道:“英雄都是傻瓜。英雄總是會送了自己的命。”事實上,我們也看到,他不僅僅執着地追求愛情,同時他也像普通人一樣會嫉妒、賭氣(要與貝絲分手)。正是這些復雜難言的情感,顯示出他的可愛之處,也使人物更加真實可信。
《較量》昭示着人們感悟生命、走嚮自由和平的殷殷之情。或許,在自然的懷抱中,無私無畏的追求才能給人心靈以永恆的安定,這不是虛無、幻滅的美,而是強者的超越現實的充實。
郭英劍
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的前任美國文學教授戴維·莫雷爾1996年的新作Extreme Denial,其中譯本名《較量》,應該說相對於原名不甚確切,因為英文原文中“extreme”是“極端”、“堅决”的意思,而“denial”是“拒絶相信”、“拒絶接受”、“拒絶給予”並有“剋製自己”的含義。然而,從小說的內容看,這一篇名又是恰如其分的。它動感性很強,抓住了作品的中心內容以及作者所要展示的主題思想,那就是:感悟生命,重塑自我。
身懷絶技的英雄、俏麗多姿的佳人、與權勢和黑社會進行抗爭與搏鬥,似乎是任何一部流行小說不可或缺的人物與情節。然而,要合情合理地安排情節,使之能夠深深地吸引讀者,使描述的人物真實可信、令讀者為之動容,則絶非易事。《較量》全書懸念頻生,令人時而為主人公的處境擔憂,時而為情節的異峰突起而不勝意外。無論是就思想性還是藝術手法而言,《較量》都稱得上同類作品中的佳作。本文擬就作品中生活、愛情與自我三個着眼點,談一談《較量》在主題思想與藝術手法上的獨到之處。
優秀的外國流行小說,一般都善於從繁華的西方文明世界、奢侈的物質生活中尋求潛藏的社會危機、人性危機和尖銳的矛盾衝突,鞭撻腐敗的權力制度,探索嚴肅的人生理想。《較量》同樣顯示了這種深刻的思想性。而《較量》的獨到之處在於它凸現的是主人公的內心矛盾與外在矛盾的衝突,展示了主人公捲入世事紛爭的被動性與迫不得已。而主人公對生命的感悟,對現世生活的深刻反思,則體現在人物的愛情演繹與重塑自我的過程中。
小說的第一章是個引子,交待了美國中央情報局在意大利羅馬秘密活動失敗的前因後果:由於布賴恩的好大喜功與昏庸無能,導致二十多名美國遊客被恐怖分子殺害,而最終德剋爾被迫承擔全部責任,於是他憤然辭職。辭職,並非衝動之舉。作品一開始,對此即有鋪墊。在德剋爾剛剛抵達羅馬時,他已經對目前的生活有過深刻的內省。“他常年在外奔波,但不論到了哪兒,他總感到自己是個局外人。”“他的生活中衹剩下工作。”這種迷失自我的生存狀態,是現當代西方文學藝術不斷演繹的一個主題。羅馬事件衹是個導火索,但它成了德剋爾生活的一個轉折點:對十年情報特工生涯的厭倦(“幹這一行是在耗費自己的生命”),對自己二十多年漂泊不定生活的深刻反省,使他渴望擺脫過去而去尋找一種新的生活。
這種對生活的反思與關註,從表面上看涉及的是“怎樣生活”的問題,但稱之為哈姆雷特“To be or not to be”(存在還是毀滅)問題當代的思考,或許不算過分,因為它實際探索的是生命存在的意義。然而,重新開始並非易事。這種艱難來自兩方面的壓力:內在的與外在的。所謂內在的壓力,是主人公難以輕易轉變的多年積習。過去二十多年的呆板的生活烙印是如此深刻,以至於他有些茫然,“感到毫無把握”。然而,德剋爾辭職後沒有回到以前的公寓,而選擇了一個對他來講是全新的陌生地:聖菲。這種選擇是極富象徵意味的,它顯示了德剋爾努力擺脫過去的决心。在一年多的時間裏。德剋爾終於平定了躁動的心境,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成了一名成功的房地産經紀人。
作者對主人公內心的轉變並未費太多的筆墨,而更多地着眼於主人公所受到的來自外部的擠壓與對抗。當德剋爾剛剛開始一種寧靜的生活,特別是尋找到心上人貝絲時,外部的騷擾就同步到來了。他與貝絲一同去聽歌劇時,布賴恩的閃現立即將德剋爾拉回到過去生活的回憶當中,破壞了他的心緒;當德剋爾與貝絲剛剛開始相知相愛時,一場突如其來的“夜襲”便將他“即將擁有這一切(愛情、家庭、子女)”的美夢擊得粉碎;隨之而來的是住所被炸,貝絲被人神秘地接走,事件一個接一個,使他的平靜生活頓掀波瀾。他不得不接受這個嚴酷的現實:抗爭。
值得註意的是,這種抗爭並非出自自願。我們常見的英雄人物,往往會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他們往往出手不凡,無往而不勝。德剋爾則在這場較量中完全處於一種被動的狀態。當他不得不面對現實時,他痛苦地意識到自己處於一種兩難的境地:雖然他厭倦外界對自己生活的幹擾與傷害,但又無法坐以待斃。迫於無奈,衹好“恢復原狀”,除此之外“沒有別的選擇”。另一方面,這種被迫的選擇也來自內心的疑團:貝絲是否利用了自己,是否愛過自己,等等。因此,抗爭同時也變得與自己的愛情息息相關,與他的信念息息相關,與他的全部生活息息相關。此時此刻,行動成了生命的全部。在近乎田園般的寧靜生活與短暫的愛情中找到自我存在價值的德剋爾,不得不再次奮起搏殺。這不僅僅是為愛情、為自尊、為信念,更是為自己生命存在的意義。
人類的悲劇性或許就體現在無法把握自身的命運。《較量》寫足了人與外部世界較量鬥法時的睏窘與萬般無奈。
人們對生命的感悟與體驗是多途徑的,愛情無疑是重要的環節。《較量》采用了近乎“復調”藝術的手法展示了或明或暗的“三條”愛情綫索:德剋爾與貝絲;布賴恩與雷娜塔;埃斯帕蘭薩與他那位沒有出場露面的妻子。作者以浪漫主義的筆觸贊美了德剋爾與貝絲的愛情。德剋爾對貝絲的愛情真摯動人:無論是遭受“夜襲”,還是住處被炸,抑或是後來撲朔迷離的各種事件,德剋爾首先想到的便是:不要傷害了貝絲。他的徵戰、搏殺的全部意義都是為了貝絲。他們共同追求的真誠愛情無疑是最打動讀者的。
布賴恩與雷娜塔是作者描述的另一對人物,他們恰與德剋爾與貝絲形成鮮明的對比。在人們能夠以平常心看待與評價人間世事的今天,大概不會有人懷疑他們之間同樣存有的那份情感,對布賴恩來講更是如此。從一出場,布賴恩便被其“所愛的人”雷娜塔出賣了,破壞了他在羅馬的全部計劃。他為此曾是多麽惱怒、多麽瘋狂地去追尋那個欺騙了他的女人及其同夥。然而,隨着事態的發展,他又與雷娜塔走到了一起,原因在於雷娜塔使他相信她是愛他的。從某種角度看,布賴恩的“輕信”有其可愛的一面,然而,就他與雷娜塔的愛情而言,有着太多的功利性以及相互利用(而這正是德剋爾所極力反對與不可容忍的),這些同變態的復仇心理、瘋狂的追殺糾纏在一起,讓人看到了他們生活與自我中醜陋的一面。他們的感情綫索,從一個側面反襯出德剋爾與貝絲對待愛情的嚴肅、認真與真誠的態度。
埃斯帕蘭薩的婚姻生活無疑是令人同情的。作者以寥寥數筆便道出了個中原委:他不願意放棄警官身份,妻子埋怨他“和工作結了婚”——顯然他的生活中衹有工作。這種生活態度與生活方式使他無法擁有一個完整的傢,最終妻子離傢出走。與德剋爾相比較,我們驚奇地發現,這難道不是從前德剋爾的生活縮影嗎?在這裏,作者似乎要告訴人們:沒有愛情的生活顯然是有缺憾的;而有着充滿功利性、欺詐的“愛情”則衹能導致毀滅;唯有兩心合一、追求人生美好理想的人,才能深刻體會領悟生命的真正意義。
重塑自我是作者傾力描述的另外一個重點。小說沒有過多地描寫五光十色的都市生活,突破了西方流行小說經常描寫的那種舊的框框,將視角投嚮了似乎遠離塵囂的聖菲。正是由於對現世的不滿,德剋爾纔來到了這個洋溢着自然風情的小城。他渴望回歸大自然,做普普通通的人,開始新的生活,重新找到自我。為了加強作品的藝術效果,作者采用了近乎意識流的手法,將主人公的心理刻畫和自由聯想巧妙地結合在了一起,使得德剋爾的形象給人以清新與逼真之感。貝絲同樣也在尋求新的生活,她的夢想同樣是徹底拋棄過去、擺脫心靈上黑色的陰影,開闢新的未來。麥基特裏剋是作者着力刻畫的一個反面人物,他背後有占據着顯赫地位的父親撐腰,同樣也希望幹一番大事業。然而,急功近利者往往稍遇障礙,便會不顧一切,甚至演化為瘋狂。但作者並未醜化他,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位可笑的麥基特裏剋也是在努力掙脫過去,以求證明自己的能力。他強烈的戰勝欲、不甘失敗的掙紮與追殺,或可證明這一點。不過,這個人物形象給人的啓示是:誤入歧途與走火入魔者,越是執着便越是可怕與可恨。在作者的筆下,德剋爾的正直、勇敢與果斷,麥基特裏剋的兇殘、暴戾與狡猾,埃斯帕蘭薩的善良、忠厚與敬業,都表現得恰到好處,人物形象躍然紙上。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小說主人公的平民化形象。西方二戰以後的嚴肅文學、通俗文學乃至影視藝術中都出現了“非英雄”以及“反英雄”的形象。他們不再是以往作品中脫離現世生活的、人們心目中高高在上的偶像。然而,我們從他們身上還是能夠看出他們的超凡脫俗之處。近年來,這種“反英雄”形象又有更加趨於“平民化”的傾嚮。他們不再是貌似平庸、實則不凡的人物,而是有着普通人應有的情感與生活,同樣也懷着並追求着世俗的美好理想。德剋爾便是如此。他拒絶承認自己是英雄。當貝絲說他是自己心目中的英雄時,他答道:“英雄都是傻瓜。英雄總是會送了自己的命。”事實上,我們也看到,他不僅僅執着地追求愛情,同時他也像普通人一樣會嫉妒、賭氣(要與貝絲分手)。正是這些復雜難言的情感,顯示出他的可愛之處,也使人物更加真實可信。
《較量》昭示着人們感悟生命、走嚮自由和平的殷殷之情。或許,在自然的懷抱中,無私無畏的追求才能給人心靈以永恆的安定,這不是虛無、幻滅的美,而是強者的超越現實的充實。
1
德剋爾告訴意大利移民局的官員他是來做生意的。
“哪一類生意?”
“公司房地産。”
“你要在此地逗留多久?”
“兩星期。”
那位官員在德剋爾的護照上蓋上印章。
“不勝感激。”德剋爾用意大利語說。
他手提旅行箱走出達·芬奇機場。雖然安排人前來機場接他是件很容易做到的事,他卻寧願自己乘大巴士旅行26公裏去羅馬。當大巴士在市內擁擠不堪的道路上寸步難移時,他請司機開門讓他下車,站在路邊一直等到大巴士開走。他很滿意,沒有別的人在他後面下車。他轉進地鐵車站,隨便跳上一輛地鐵,在下一站下了車,返回到地面街上,叫住一輛出租車。10分鐘後,他下了出租車,又搭乘上地鐵坐到下一站,然後上了另一輛出租車,告訴司機把他載到羅馬的萬神殿去。他實際的目的地是離那兒五個街區的一傢旅館。預防措施也許是多餘的,但德剋爾相信,衹有采取這種迂回方式,才能保住性命。
麻煩的是,這麽來回折騰把他搞得精疲力竭。他想,保住性命與生活不是一回事。明天是星期六,是他的40歲生日。近來,他極不自在地意識到時間在飛逝。妻子、孩子、家庭——這些他都沒有。他常年在外奔波,但不論到了哪兒,他總感到自己是個局外人。他的朋友為數不多,而且他很少跟他們見面。他的生活中衹剩下工作,而這對他來說已經遠遠不夠了。
住進這傢有着廊柱和長毛絨地毯的旅館後,他立刻洗了個淋浴,換上幹淨衣服,以擺脫乘噴氣式飛機做高速跨時區飛行所造成的時差綜合徵。他穿上輕便運動鞋、牛仔褲、斜紋粗棉布襯衫和藍運動茄剋。這套服裝非常適合羅馬6月裏溫和的天氣,許多跟他年紀相仿的美國遊客都是這身打扮,因而他絶不會引起任何人的註意。他出了旅館,混入行人中,沿着熙熙攘攘的街道走了半個來小時,盡量確保自己沒有被人跟蹤。他來到威尼斯廣場,這是羅馬最熱鬧的地方,市區的主要幹道全都在這兒匯合。他找到一處公用電話,周圍來往車輛的嘈雜聲正好給他提供了掩護。
“喂?”一個男人的聲音回答道。
“是阿納托爾嗎?”德剋爾用意大利語問。
“從來沒有聽說過這個人。”
“可他告訴我他是這個電話號碼。”德剋爾報出一個跟他剛纔撥打的不一樣的號碼。
“最後兩個數錯了。這裏是57。”電話挂斷了。
德剋爾放好聽筒,環顧四周,在確認沒有人窺視他之後,擠入人群離開了。到目前為止,一切正常。那個男人提到那兩個特別的數字,是在通知他着手行動。如果那個聲音對他說“你打錯了”,那麽則是在告訴他趕快撤退,一切全亂套了。
2
薩拉瑞亞街附近的那套公寓位於三層樓上,既不過分奢華,也不是太簡陋。
“空中的旅行怎麽樣?”公寓的主人問。他說話略帶新英格蘭口音,聽起來像是電話上的那個人。
德剋爾聳聳肩,掃視一下室內樸素的陳設。“你知道那個老掉牙的笑話,失去的總是最好的。”他說出最後一句聯絡暗號。“飛機上的大部分時間裏,我都在睡覺。”
“那麽你沒得時差綜合徵?”
德剋爾搖了搖頭。
“你不需要睡一覺嘍。”
德剋爾內心一動。這傢夥為什麽要提到時差綜合徵呢?睡一覺?是不是出於某種原因他不想讓我在今天的其餘時間裏和他在一起?
眼前講話的這個人,德剋爾以前沒跟他共過事。他叫布賴恩·麥基特裏剋,現年30歲,身高6英尺1英寸,體格健壯。他蓄着短短的亞麻色頭髮,肩部肌肉發達,寬寬的下巴,這些使德剋爾把他與大學橄欖球隊聯繫起來。的確,麥基特裏剋身上有許多東西都使德剋爾聯想起大學橄欖球隊的隊員——壓抑不住的精力、躍躍欲試的神情,等等。
“我不需要睡覺,”德剋爾說,“我需要的是趕快做完被耽擱的事情。”他掃了一眼電燈和墻上的插座,决定對什麽事情都不輕信。“你怎麽會住在這兒?這樣的老式公寓裏會有竊聽器的。”
“這兒沒有。我天天檢查有沒有那玩藝兒,你進門之前我剛剛檢查過。”
“那好吧。”得知這房間裏沒有電子監聽裝置,德剋爾很滿意。他接着說:“你的報告表明,你已經取得了進展。”
“噢,我發現了那幫雜種,沒錯。”
“你的意思是,是你的綫人發現的。”
“對,我是這個意思。”
“是怎麽發現的?”德剋爾問。“我們其餘的人一直在四處搜尋。”
“我的報告裏寫着呢。”
“提示我一下。”
“塞姆特剋斯。”麥基特裏剋指的是一種高級可塑炸藥。“我的綫人在這些雜種愛去的地方放風說,任何人衹要出高價就可以買到塞姆特剋斯炸藥。”
“你又是怎麽找到你的綫人的?”
“以同樣的方式。我放出風來說,任何人衹要嚮我提供我所需要的情報,我會對他很慷慨的。”
“意大利人。”
“見鬼,是的。那不正是我們所希望的嗎?聯絡人員。能擺脫一切幹係的最佳手段。一個像我這樣的美國人得開個頭兒,但過一段時間後,我們隊伍的成員必須是我們所在國傢的國民。這樣,采取行動後人傢就不會追蹤到我們頭上。”
“教科書上是這麽說的。”
“那你怎麽說?”
“這些國民必須是可靠的。”
“你是在暗示我的綫人有可能不可靠?”麥基特裏剋聽起來有些焦躁。
“我們不妨說,金錢可能會使他們急於投靠任何人。”
“看在上帝的分上,我們是在追捕恐怖分子,”麥基特裏剋說,“你指望我通過喚起報信者的公民責任感,去動員他們跟我們合作嗎?”
德剋爾微微一笑。“不,我相信古老的方式——利用他們的弱點。”
“你這纔說到點子上了。”
“但我還是想見見他們。”德剋爾說。
麥基特裏剋看上去頗為不自在。
“我衹是想瞭解一下跟我們打交道的是什麽人。”德剋爾補充一句。
“可我的報告裏都寫着呢。”
“你的報告讀起來很誘人。問題在於,我一嚮是個事必躬親的人。你最快要多久才能安排好這次會面?”
麥基特裏剋猶豫了一下。“今晚11點吧。”
“在哪兒?”
“我會讓你知道的。”
德剋爾遞給麥基特裏剋一張紙條。“記住這個電話號碼。記住了嗎?好。”德剋爾拿起這張經過特殊處理的紙片走進廚房,往紙片上澆些水,看着它溶解、消失在下水道中。“要確認會面安排,可以在今晚8點鐘打這個號碼,或者此後每隔半小時都可以打,直到10點鐘。10點鐘之後就不要打電話了。到那時,我就會認為你無法召集起你的綫人。在這種情況下,明天晚上再試試,或者後天晚上。每天晚上,打電話的時間表都是相同的。找鮑德溫,我的回答是愛德華。”
“這是你旅館裏的電話嗎?”
德剋爾打量了他一下。“你開始讓我擔心了。不,這電話不是我旅館裏的。你打這個電話號碼時也一定不能在這兒打。”
“我知道規矩。”
“用一個你以前從未使用過的投幣式公用電話打。”
“我說過我知道規矩。”
“儘管如此,提醒你一下沒有害處。”
“瞧,我知道你在想什麽。”麥基特裏剋說。
“真的嗎?”
“這是我第一次指揮行動,你想弄清楚我是否稱職。”
“你說得不錯,你確實知道我在想什麽。”德剋爾說。
“好啦,你沒有必要擔心。”
“是嗎?”德剋爾懷疑地問。
“我自己能對付。”
3
德剋爾走出公寓大樓,穿過繁忙的街道,看到一輛出租車路過,便招手示意司機繞過下一個拐角處等他。麥基特裏剋有可能正從他的公寓往外看,於是德剋爾在拐角後他視綫之外的地方向出租車司機道歉說,自己改主意了,想再步行一會兒。司機嘟嘟囔嚷地開車離開後,德剋爾悄悄潛回拐角。拐角處的咖啡館在主街和側街上都有櫥窗。德剋爾隱蔽在側街上,透過咖啡館的櫥窗可以觀察到麥基特裏剋公寓的那幢大樓。咖啡館正面櫥窗反射的陽光正好遮住他的身影。
麥基特裏剋從公寓大樓裏出來了,比德剋爾預料得還要快。這個結實的漢子舉起一隻手捋了捋短短的亞麻色頭髮,緊張不安地朝街兩頭看了看,急匆匆叫住一輛空出租車,鑽了進去。
在等待的時間裏,為了不使自己看上去像個閑人,德剋爾必須找點事情幹。他從一根電綫桿上解下用鐵鏈鎖着的租來的摩托車,打開貯物箱,把藍運動茄剋疊好放進去,取出一件褐色皮茄剋和一頂帶深色遮面罩的頭盔穿戴好。這樣一來,他的外貌大大改變了,即使麥基特裏剋回頭觀察有沒有人盯梢,也决認不出他來。於是德剋爾發動摩托車,跟上了出租車。
這次會面並未令他感到鼓舞。他在麥基特裏剋報告裏發現的問題現在變得更加明顯,也更加麻煩了。這並不僅僅因為這是麥基特裏剋第一次擔任行動的指揮。畢竟,這個人如果打算幹一番事業,那他就必須有第一次,正像德剋爾也有他自己的第一次一樣。其實,德剋爾感到不安是因為麥基特裏剋太自信了。顯然,他幹這一行的經驗不足,卻又不夠謙虛,無法認識到自己的局限。飛來羅馬之前,德剋爾曾經嚮上司建議改派麥基特裏剋去完成一項不那麽棘手的任務,但麥基特裏剋是他們這行中某位傳奇人物(戰略情報局成員、中央情報局創始人之一、前行動部副部長)的兒子。如果把他撤換下來,那位傳奇人物肯定會來質問,為什麽不給他兒子提供升職的機會。
於是,德剋爾被派來巡視,以確保一切順利進行。德剋爾想,我這是來當保姆的。他尾隨出租車穿行在川流不息的車輛之間。最後,他看到麥基特裏剋在西班牙臺階附近下了出租車,便急忙跳下摩托車,把它鎖到一根電綫桿上,然後跟在麥基特裏剋後面往裏走。這兒遊客衆多,麥基特裏剋本來可以混到他們中間隱蔽自己的,可是他那亞麻色的頭髮使他非常顯眼。德剋爾想,他應該把頭髮染成不那麽引人註目的深顔色,這是幹這一行的又一個失誤。
在午後燦爛的陽光下,德剋爾眯縫起眼睛,跟着麥基特裏剋走過三一教堂,走下西班牙臺階,來到西班牙廣場。這兒曾經是一個著名的花市,現在卻被面前擺滿珠寶、陶器和油畫的街頭小販們占據了。德剋爾目不斜視,緊緊盯着他的獵物。麥基特裏剋往右一拐,走過伯爾尼尼船形噴泉,穿過人群,經過濟慈1821年去世的那幢房子,最後消失在一間咖啡館裏。
德剋爾想,這又是幹這一行的一個失誤。在這種地方藏身真是太愚蠢了,外面人來人往,如果有人暗中監視,是很難發現的。德剋爾選好一個半隱蔽之處,打算在那兒等上一陣。可是,這一次又比他預料得要快,麥基特裏剋和一個女人一塊兒出來了。這是個意大利人,20歲出頭,高個子,身材苗條而性感,短短的烏發襯托着橢圓形的臉蛋,太陽鏡斜推在額頭上面。她腳蹬牛仔靴,身穿緊身牛仔褲和大紅T恤衫,胸部顯得格外豐滿。雖然德剋爾遠在30碼之外,也能看出她沒戴胸罩。麥基特裏剋一隻胳膊摟着她的肩膀,她則伸出手臂攬住他的臀部,並且把大拇指伸到他寬鬆褲的後腰袋裏。他們沿着康多蒂街往前走了一段,接着拐到右面一條樹蔭覆蓋的窄街上。在一幢大樓前,他們停住腳步,急不可耐地接吻,隨後走進大樓。
德剋爾告訴意大利移民局的官員他是來做生意的。
“哪一類生意?”
“公司房地産。”
“你要在此地逗留多久?”
“兩星期。”
那位官員在德剋爾的護照上蓋上印章。
“不勝感激。”德剋爾用意大利語說。
他手提旅行箱走出達·芬奇機場。雖然安排人前來機場接他是件很容易做到的事,他卻寧願自己乘大巴士旅行26公裏去羅馬。當大巴士在市內擁擠不堪的道路上寸步難移時,他請司機開門讓他下車,站在路邊一直等到大巴士開走。他很滿意,沒有別的人在他後面下車。他轉進地鐵車站,隨便跳上一輛地鐵,在下一站下了車,返回到地面街上,叫住一輛出租車。10分鐘後,他下了出租車,又搭乘上地鐵坐到下一站,然後上了另一輛出租車,告訴司機把他載到羅馬的萬神殿去。他實際的目的地是離那兒五個街區的一傢旅館。預防措施也許是多餘的,但德剋爾相信,衹有采取這種迂回方式,才能保住性命。
麻煩的是,這麽來回折騰把他搞得精疲力竭。他想,保住性命與生活不是一回事。明天是星期六,是他的40歲生日。近來,他極不自在地意識到時間在飛逝。妻子、孩子、家庭——這些他都沒有。他常年在外奔波,但不論到了哪兒,他總感到自己是個局外人。他的朋友為數不多,而且他很少跟他們見面。他的生活中衹剩下工作,而這對他來說已經遠遠不夠了。
住進這傢有着廊柱和長毛絨地毯的旅館後,他立刻洗了個淋浴,換上幹淨衣服,以擺脫乘噴氣式飛機做高速跨時區飛行所造成的時差綜合徵。他穿上輕便運動鞋、牛仔褲、斜紋粗棉布襯衫和藍運動茄剋。這套服裝非常適合羅馬6月裏溫和的天氣,許多跟他年紀相仿的美國遊客都是這身打扮,因而他絶不會引起任何人的註意。他出了旅館,混入行人中,沿着熙熙攘攘的街道走了半個來小時,盡量確保自己沒有被人跟蹤。他來到威尼斯廣場,這是羅馬最熱鬧的地方,市區的主要幹道全都在這兒匯合。他找到一處公用電話,周圍來往車輛的嘈雜聲正好給他提供了掩護。
“喂?”一個男人的聲音回答道。
“是阿納托爾嗎?”德剋爾用意大利語問。
“從來沒有聽說過這個人。”
“可他告訴我他是這個電話號碼。”德剋爾報出一個跟他剛纔撥打的不一樣的號碼。
“最後兩個數錯了。這裏是57。”電話挂斷了。
德剋爾放好聽筒,環顧四周,在確認沒有人窺視他之後,擠入人群離開了。到目前為止,一切正常。那個男人提到那兩個特別的數字,是在通知他着手行動。如果那個聲音對他說“你打錯了”,那麽則是在告訴他趕快撤退,一切全亂套了。
2
薩拉瑞亞街附近的那套公寓位於三層樓上,既不過分奢華,也不是太簡陋。
“空中的旅行怎麽樣?”公寓的主人問。他說話略帶新英格蘭口音,聽起來像是電話上的那個人。
德剋爾聳聳肩,掃視一下室內樸素的陳設。“你知道那個老掉牙的笑話,失去的總是最好的。”他說出最後一句聯絡暗號。“飛機上的大部分時間裏,我都在睡覺。”
“那麽你沒得時差綜合徵?”
德剋爾搖了搖頭。
“你不需要睡一覺嘍。”
德剋爾內心一動。這傢夥為什麽要提到時差綜合徵呢?睡一覺?是不是出於某種原因他不想讓我在今天的其餘時間裏和他在一起?
眼前講話的這個人,德剋爾以前沒跟他共過事。他叫布賴恩·麥基特裏剋,現年30歲,身高6英尺1英寸,體格健壯。他蓄着短短的亞麻色頭髮,肩部肌肉發達,寬寬的下巴,這些使德剋爾把他與大學橄欖球隊聯繫起來。的確,麥基特裏剋身上有許多東西都使德剋爾聯想起大學橄欖球隊的隊員——壓抑不住的精力、躍躍欲試的神情,等等。
“我不需要睡覺,”德剋爾說,“我需要的是趕快做完被耽擱的事情。”他掃了一眼電燈和墻上的插座,决定對什麽事情都不輕信。“你怎麽會住在這兒?這樣的老式公寓裏會有竊聽器的。”
“這兒沒有。我天天檢查有沒有那玩藝兒,你進門之前我剛剛檢查過。”
“那好吧。”得知這房間裏沒有電子監聽裝置,德剋爾很滿意。他接着說:“你的報告表明,你已經取得了進展。”
“噢,我發現了那幫雜種,沒錯。”
“你的意思是,是你的綫人發現的。”
“對,我是這個意思。”
“是怎麽發現的?”德剋爾問。“我們其餘的人一直在四處搜尋。”
“我的報告裏寫着呢。”
“提示我一下。”
“塞姆特剋斯。”麥基特裏剋指的是一種高級可塑炸藥。“我的綫人在這些雜種愛去的地方放風說,任何人衹要出高價就可以買到塞姆特剋斯炸藥。”
“你又是怎麽找到你的綫人的?”
“以同樣的方式。我放出風來說,任何人衹要嚮我提供我所需要的情報,我會對他很慷慨的。”
“意大利人。”
“見鬼,是的。那不正是我們所希望的嗎?聯絡人員。能擺脫一切幹係的最佳手段。一個像我這樣的美國人得開個頭兒,但過一段時間後,我們隊伍的成員必須是我們所在國傢的國民。這樣,采取行動後人傢就不會追蹤到我們頭上。”
“教科書上是這麽說的。”
“那你怎麽說?”
“這些國民必須是可靠的。”
“你是在暗示我的綫人有可能不可靠?”麥基特裏剋聽起來有些焦躁。
“我們不妨說,金錢可能會使他們急於投靠任何人。”
“看在上帝的分上,我們是在追捕恐怖分子,”麥基特裏剋說,“你指望我通過喚起報信者的公民責任感,去動員他們跟我們合作嗎?”
德剋爾微微一笑。“不,我相信古老的方式——利用他們的弱點。”
“你這纔說到點子上了。”
“但我還是想見見他們。”德剋爾說。
麥基特裏剋看上去頗為不自在。
“我衹是想瞭解一下跟我們打交道的是什麽人。”德剋爾補充一句。
“可我的報告裏都寫着呢。”
“你的報告讀起來很誘人。問題在於,我一嚮是個事必躬親的人。你最快要多久才能安排好這次會面?”
麥基特裏剋猶豫了一下。“今晚11點吧。”
“在哪兒?”
“我會讓你知道的。”
德剋爾遞給麥基特裏剋一張紙條。“記住這個電話號碼。記住了嗎?好。”德剋爾拿起這張經過特殊處理的紙片走進廚房,往紙片上澆些水,看着它溶解、消失在下水道中。“要確認會面安排,可以在今晚8點鐘打這個號碼,或者此後每隔半小時都可以打,直到10點鐘。10點鐘之後就不要打電話了。到那時,我就會認為你無法召集起你的綫人。在這種情況下,明天晚上再試試,或者後天晚上。每天晚上,打電話的時間表都是相同的。找鮑德溫,我的回答是愛德華。”
“這是你旅館裏的電話嗎?”
德剋爾打量了他一下。“你開始讓我擔心了。不,這電話不是我旅館裏的。你打這個電話號碼時也一定不能在這兒打。”
“我知道規矩。”
“用一個你以前從未使用過的投幣式公用電話打。”
“我說過我知道規矩。”
“儘管如此,提醒你一下沒有害處。”
“瞧,我知道你在想什麽。”麥基特裏剋說。
“真的嗎?”
“這是我第一次指揮行動,你想弄清楚我是否稱職。”
“你說得不錯,你確實知道我在想什麽。”德剋爾說。
“好啦,你沒有必要擔心。”
“是嗎?”德剋爾懷疑地問。
“我自己能對付。”
3
德剋爾走出公寓大樓,穿過繁忙的街道,看到一輛出租車路過,便招手示意司機繞過下一個拐角處等他。麥基特裏剋有可能正從他的公寓往外看,於是德剋爾在拐角後他視綫之外的地方向出租車司機道歉說,自己改主意了,想再步行一會兒。司機嘟嘟囔嚷地開車離開後,德剋爾悄悄潛回拐角。拐角處的咖啡館在主街和側街上都有櫥窗。德剋爾隱蔽在側街上,透過咖啡館的櫥窗可以觀察到麥基特裏剋公寓的那幢大樓。咖啡館正面櫥窗反射的陽光正好遮住他的身影。
麥基特裏剋從公寓大樓裏出來了,比德剋爾預料得還要快。這個結實的漢子舉起一隻手捋了捋短短的亞麻色頭髮,緊張不安地朝街兩頭看了看,急匆匆叫住一輛空出租車,鑽了進去。
在等待的時間裏,為了不使自己看上去像個閑人,德剋爾必須找點事情幹。他從一根電綫桿上解下用鐵鏈鎖着的租來的摩托車,打開貯物箱,把藍運動茄剋疊好放進去,取出一件褐色皮茄剋和一頂帶深色遮面罩的頭盔穿戴好。這樣一來,他的外貌大大改變了,即使麥基特裏剋回頭觀察有沒有人盯梢,也决認不出他來。於是德剋爾發動摩托車,跟上了出租車。
這次會面並未令他感到鼓舞。他在麥基特裏剋報告裏發現的問題現在變得更加明顯,也更加麻煩了。這並不僅僅因為這是麥基特裏剋第一次擔任行動的指揮。畢竟,這個人如果打算幹一番事業,那他就必須有第一次,正像德剋爾也有他自己的第一次一樣。其實,德剋爾感到不安是因為麥基特裏剋太自信了。顯然,他幹這一行的經驗不足,卻又不夠謙虛,無法認識到自己的局限。飛來羅馬之前,德剋爾曾經嚮上司建議改派麥基特裏剋去完成一項不那麽棘手的任務,但麥基特裏剋是他們這行中某位傳奇人物(戰略情報局成員、中央情報局創始人之一、前行動部副部長)的兒子。如果把他撤換下來,那位傳奇人物肯定會來質問,為什麽不給他兒子提供升職的機會。
於是,德剋爾被派來巡視,以確保一切順利進行。德剋爾想,我這是來當保姆的。他尾隨出租車穿行在川流不息的車輛之間。最後,他看到麥基特裏剋在西班牙臺階附近下了出租車,便急忙跳下摩托車,把它鎖到一根電綫桿上,然後跟在麥基特裏剋後面往裏走。這兒遊客衆多,麥基特裏剋本來可以混到他們中間隱蔽自己的,可是他那亞麻色的頭髮使他非常顯眼。德剋爾想,他應該把頭髮染成不那麽引人註目的深顔色,這是幹這一行的又一個失誤。
在午後燦爛的陽光下,德剋爾眯縫起眼睛,跟着麥基特裏剋走過三一教堂,走下西班牙臺階,來到西班牙廣場。這兒曾經是一個著名的花市,現在卻被面前擺滿珠寶、陶器和油畫的街頭小販們占據了。德剋爾目不斜視,緊緊盯着他的獵物。麥基特裏剋往右一拐,走過伯爾尼尼船形噴泉,穿過人群,經過濟慈1821年去世的那幢房子,最後消失在一間咖啡館裏。
德剋爾想,這又是幹這一行的一個失誤。在這種地方藏身真是太愚蠢了,外面人來人往,如果有人暗中監視,是很難發現的。德剋爾選好一個半隱蔽之處,打算在那兒等上一陣。可是,這一次又比他預料得要快,麥基特裏剋和一個女人一塊兒出來了。這是個意大利人,20歲出頭,高個子,身材苗條而性感,短短的烏發襯托着橢圓形的臉蛋,太陽鏡斜推在額頭上面。她腳蹬牛仔靴,身穿緊身牛仔褲和大紅T恤衫,胸部顯得格外豐滿。雖然德剋爾遠在30碼之外,也能看出她沒戴胸罩。麥基特裏剋一隻胳膊摟着她的肩膀,她則伸出手臂攬住他的臀部,並且把大拇指伸到他寬鬆褲的後腰袋裏。他們沿着康多蒂街往前走了一段,接着拐到右面一條樹蔭覆蓋的窄街上。在一幢大樓前,他們停住腳步,急不可耐地接吻,隨後走進大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