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头的火光渐渐暗了下来。我们也渐渐感觉到一种幻灭般的失落:老同学又相聚在一起,发现彼此之间比原来想象的少了许多共同语言,这使得我们有一些难过。现在卢瑟福在写小说,而维兰德在使馆当秘书。维兰德刚刚在特贝霍夫饭店请我们吃饭,我觉得气氛并不热烈,席间,他都保持着作为一个外交官在类似场合必须具有的镇静。这似乎只不过是三个单身英国男子在外国首都不期而遇罢了,而且,我发觉维兰德身上将有的那种自命不凡并没有随岁月的流逝而消失;我更欣赏卢瑟福,他已经很成熟,不再是那个皮包骨头,像个小大人似的男孩子。想当年我竟在欺负他的同时又充当他的保护者呢!看来他现在挣钱比我们俩都多,生活也过得挺舒适,这让维兰德和我都有些妒嫉。
还好,那个晚上还不算太枯燥。中欧各国飞来的飞机降落的时候,我们好好地欣赏了一番这些巨大的飞行器。傍晚时分,机场的弧光照明灯都亮了,满眼是一片光彩夺目的辉煌景象,仿佛置身于一座富丽堂皇的剧院。其中有一架飞机来自英国。穿着航空服的飞行员踱步经过我们的桌旁,并向维兰德招呼致意。开始维兰德并没有认出他来,他想起这个人是谁后连忙给大伙作了介绍,并邀请他加入我们的聚会。这位快活风趣的年轻人,名叫桑达斯。维兰德向他致歉说全身上下都穿航空服还戴着头盔的人很难辨认。桑达斯听后笑出声来,“哦,的确,我深有同感,别忘了我在巴斯库呆过。”维兰德不太自然地笑了笑,我们很快改变了话题。
桑达斯的加入使气氛活跃起来,大家一起喝了很多啤酒。大约10点钟,维兰德便起身到临近的一张桌子去同别人说话。而卢瑟福突然岔开话题:“哦,顺便问一下,你刚才提到了巴斯库,这地方我略知一二,你刚才是不是指那里发生过什么事?”
桑达斯腼腆地笑了笑:“噢,我只不过在那里服过役,那期间曾经历过一点点令人激动的事罢了。”然而他毕竟是太年轻了,还是忍不住说道,“事情是这样的,有个阿富汗人或者是别的什么人劫持了我们的一架客机,接着就出了些麻烦事,可想而知,这是我所听说过的最无耻的行径。那家伙拦住了飞机驾驶员,一拳把他打倒在地,接着,脱下他的航空服,然后,就神不知鬼不觉爬进了驾驶舱,甚至,还给地面导航技师们发出了恰当的信号。那架飞机稳稳地起飞之后毫不慌张地飞走了,问题是,从此再也没有飞回来。”
卢瑟福似乎对此很感兴趣,“什么时候的事?”
“噢,大约一年前吧,也就是1931年5月,当时由于爆发了革命,我们正从巴斯库向白夏瓦疏散平民,你可能还记得这事,那个地方的局势不太妙,但我怎么也想不到会出这种事,然而,这事确实发生了。而某种程度上说明是衣服的伪装让他得逞的,你说是不是?”
卢瑟福仍然兴趣很浓,“我还以为那种情况下,至少会有两个人负责一架飞机呢。”
“没错,所有普通的军用运输机都如此,可这架飞机有些特殊,原先是为一些印度邦主设计的,是一种小型飞机,后来,印度勘探部门的人员一直用它在喀什米尔一带的高海拔地区作探测飞行。”
“你是说这飞机从没有到过白夏瓦卢。”
“据我所知没有到过,也没有在别的任何地方降落过,这架飞机确实令人感到惊奇,当然如果劫持飞机的那个家伙是那一带的土著人,他有可能将飞机开进山里,想把那些乘客当人质去勒索赎金,我猜想他们也许都死了。在前线很多地带,飞机都有可能坠毁,事后就再听不到音讯。”
“是的,我了解那种地方,飞机上有几个乘客。”
“我想有四个,三个男士和一个修女。”
“其中一个男的有没有可能叫康维?”
桑达斯似乎吃了一惊,“怎么说,没错,确实如此,了不起的康维——你认识他?”
“我和他曾在同一所学校呆过。”卢瑟福有些不自然地说道,这虽是真的,可他意识到这么说并不恰当。
“从他在巴斯库所做的一切可以看出,他是个风趣而很不错的小伙子。”桑达斯接着说。
卢瑟福点点头,“是的,这毫无疑问……可是,那件事却那么离奇……叫不同寻常……。”他神情恍惚,片刻之后又说,“这事好像没有在报纸上报道过,要不然我早该读过有关此事的消息,这是怎么回事?”
桑达斯一下显得有些不安,甚至我觉得他有些愧疚,“说实话,我似乎说了一些我不该说的东西,不过,也许现在没有什么关系了,我是说这已经是陈年旧事了,没有多少人会关心这事;后来事情也就没有再张扬,我的意思是这件事发生的始末,听起来可不大光彩。政府方面也仅仅只是宣布有一架飞机失踪了,并提一提飞机的型号名称而已,这种事不会引起局外人更多的兴趣。”
这时,维兰德又回到我们当中,桑达斯有些歉意地转树也:‘俄说,维兰德,他们几个刚才一直在谈论‘了不起’的康维,恐怕我把巴斯库的事说出去了,我希望你别介意。”
维兰德一脸严肃地沉默了片刻,很清楚他在克制自己,他不想在自己的同胞面前失礼,而且要保全作为政府官员的严正形象。“我倒觉得,”他慢条斯理地说,“把这事仅仅当作一桩奇闻轶事的确令人遗憾,我以前一直相信你们这些空军哥们不会这样不守信誉,把事情兜漏出去。”他这么斥责了这个年轻人之后,非常谦和地转向卢瑟福,‘当然,你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我相信你一定会明白,有时,让前线发生的事情带点神秘色彩是必要的。”
“可另一方面,”卢瑟福于巴巴地说道,“人们总急于知道事实真相。”
“对于任何有真正理由需要知道真相的人这事从未隐瞒过,当时我就在白夏瓦,这点我可以向你保证,你和康维很熟吧?我是说,你们是学生时代就开始认识了吗?”
“在牛津时有过一点交往,此后也有机会见面但不多,你和他常见面吧?”
“在安哥拉,在那儿驻扎期间见过一两次。”
“你喜欢他吗?”
“我认为他很聪明,但也很懒散。”
卢瑟福笑了,“他当然很聪明,他在大学里干得很出色,可惜后来战争爆发了。他是学生会里响当当的重要人物,是获得蓝色荣誉的划船队员,并经常获得各种奖励。我认为他是我遇到过的最棒的业余钢琴家,的确,他是个不错的多面手,是那种让人觉得会像乔伊特那样成为未来首相候选人的顶尖人物。然而,说实话,牛津大学分别之后,就再也没听到过他的消息,当然是战争中断了他的事业。那时,他还很年轻,我想他多半是当兵参战去了。”
“他大概是被炸伤或是出了什么事。”维兰德回答道,“但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他混得还很不错,在法国还得了D.S.O勋章,他后来回过牛津大学当了一段时间学监,我知道他于1921年去了东方,因为掌握几种东方语言,他不费周折就找到了工作,他担任过几个不同的职务。”
卢瑟福爽朗地笑了起来,“这么说,这理所当然地说明一切噗!历史是绝不会透露荒废在破译野战指令情报密码这种机械的例行公事以及公使馆里的茶水舌战之中的横溢才华的。”
“他是在领事馆工作,不是在外交部。”维兰德冷冷地说道,很明显,他无心打趣,而且,听到这些类似嘲弄的话,也不作任何的异议。这时卢瑟福起身要走,毕竟时候也不早了,我说我也得走了。道别时,维兰德仍旧是那种官里官气的冷静和彬彬有礼,而桑达斯却很热诚地表示希望再见到我们。
天还没亮,我就去赶火车,在我们等出租车时,卢瑟福问我可否愿意到他住的酒店去消磨这小段时光。他有间起居室,我们可以在那儿聊聊,我欣然应允,于是他说:“好吧,我们可以谈谈康维,要是你愿意,除非你对他的事已经完全厌倦。”
我说尽管我对康维并不太了解,但对他的事丝毫没有厌倦。“在我大学第一学期的期末,他就离开了学校。走前他确实很关心我,我是个新生,找不出什么理由对我那么好。虽然只是些很平常的琐事,但我总也忘不掉。”
卢瑟福表示同意:“没错,我也非常欣赏他,虽然以时间衡量的话我很少能见到他。”
接着是一段令人难堪的沉默。显然,我们都在回想一个对我们都有很大影响的人物,而这种影响又远非仅仅通过这么偶然碰面时的三言两语能够评说得出。从那以后,我常常注意到,人们即便是在很正式的场合遇到过康维,哪怕只是一小会,都会对他留下生动的印象。作为一个青年他确实很出色,至于我,在崇拜英雄的年龄认识了他,对他的记忆便更富于浪漫色彩。他身材高大,英俊满酒,不仅在体育运动方面很优秀,而且能轻易拿走学校里的每一种奖项。有一次,那位易动感情的校长在谈到他的成绩时用“了不起”一词来形容,由此,他得到“了不起”这一雅号,也许只有他这样的人才配得上这个绰号。我记得他曾在毕业典礼上用希腊语发表演讲,他还是学校戏剧演出中最受欢迎的一流演员;他多才多艺,他的英俊,他的才智和体力的完美统一使他更像伊丽莎白女王一世时代的杰出人物,又有些像菲利普·西德尼,如今我们这一时代的文明却很少能造就出这样的人才。
我把这些想法都讲给卢瑟福,他回答说:“是啊,的确如此。有这样一个贬义词‘万事通’来形容那些广而不精的人,我想有些人会把它用在康维身上,像维兰德这样的人。对维兰德这个人,我不太感兴趣,我无法容忍地的一本正经和自视过高。不知你注意到没有,他的官欲太强,他说的那些话,什么‘人们会得到他们应得的荣誉’,‘不会把事情兜漏出来’,就像是皇帝写临圣多美尼克教堂,我最讨厌这类外交官。”
我们沉默了许久,车子已驶过几个街区。这时,他接着说:“不管怎么说,昨晚也不算白熬。对我来说还是个特别的经历,听桑达斯说起发生在巴斯库的那件事,以前也曾听说过,但没有太相信,这只是个离奇惊险的故事而已,没有绝对相信的理由,或者说相信的理由只有一丁点。而现在有两条小小的理由相信这件事了。我敢说你会看出我并不是一个容易轻信的人。我很多时候都在走南闯北,也懂得这世上无奇不有——如果是亲眼所见就会确信无疑,但如果只是道听途说,就不会太相信,然而…”
他似乎突然感觉到他所说的话对我意思不大,便大笑起来,“唉,有件事是肯定的——我不愿与维兰德讲知心话,那只会像推销一部史诗给《珍闻》杂志一样。我更愿意跟你谈谈心里话。”
“也许你太恭维我了。”我说。
“你的书可没让我这么想。”
我并没有提到过我那玩弄技巧的作家生涯,(毕竟,精神病专家的诊所并不是人人都应光顾的)而且我惊奇地发现卢瑟福居然还了解我的一些情况。我把想法都说给他听。卢瑟福说道,“没错。这正是我感兴趣的地方,因为丧失记忆曾一度是康维的烦恼。”
我们到了酒店,他到办公室取来了钥匙。当我们上到五楼时他说:“说了这么多都不着边际,而事实上,康维并没有死,至少几个月前还活着。”
电梯上升的短暂时空里谈论这事似乎不适场合。进入走道的几秒钟后我问他:“你敢肯定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他一面回答,一面把门打开,“因为去年11月我和他一起乘一架日本客机从上海到火奴鲁鲁(檀香山)旅行。”他半截停了下来,直到我们在椅子上坐好并倒上喝的,点上支雪茄之后才继续说:“你知道,去年秋天我在中国度假,我老是到处游逛。而我已经多年没见过康维了,我们从未通过信,我也不觉得会时常想起他,不过只要有意识地翻翻记忆中的图像,他的形象总会很轻易地跳入脑海之中。我在汉口拜访了一个朋友之后就转乘北平的快车返回。在火车上很碰巧地与法国慈善姐妹会的一位迷人的女修道院院长聊上了。她要去重庆,那里有一个她属下的修道院,由于我会点法语,她似乎很乐意向我煤谋不休地谈她的工作和一般情况。说实话,我对一般的教会机构并不抱多少同情,但是和今天很多人那样,我是准备接受它们的,就像罗马人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我行我素,而不用在满是普通士兵的圈子里装腔作势地假装委任官的样子,因为他们至少是勤快的。还有,得顺便提一提的是,那个修道院长在同我谈到重庆那所教会医院时,提到一个几星期前住进医院的伤寒病患者,她们都肯定地认为他是欧洲人。当时病人根本没有讲自己的情况也没有什么证件,他穿的是当地的衣服,而且是下层人穿的那种,当修女护士们把他领进医院时,他确实病得很厉害。他讲一口流利的汉语,法语也说得很棒,还有,我火车上的那位同座向我保证说在他认出修女们的国籍之前曾用英语与她们交谈,而且口音很纯正。我说我简直无法想象那样一种情形,我含蓄地打趣她怎么能够判断她根本听不懂的语言说得纯不纯正,我们拿这件事和别的事情开了不少玩笑,最后她邀请我有机会到修道院去看看。这当然就像要我去爬埃非尔士峰(珠穆朗玛峰)那样不太可能。可是当火车到达重庆,同她握手道别之时却真感到一种遗憾,我们偶然的巧遇就到此为止。
“然而很碰巧,我在几小时之内又回到了重庆。火车就在离车站一两英里的地方拟了锚,之后非常艰难地把我们推回火车站,在那儿我们了解到临时替代的发动机不可能让火车在12小时之内到达上海(终点站),中国的铁路上这种事时有发生。因此,只好在重庆呆上半天时间——于是我决定去修道院拜访那位很不错的女士。
“我真去了,而且得到热诚的欢迎,很自然地她对我的到来感到有些惊讶。我想对于一个非天主教徒最难理解的事情之一就是那些天主教徒何以能够把十足正统的刻板、严肃与非正统的随意宽舒的心境统一在一起,这也未免太复杂了吧?不管怎样,这没有什么妨碍,那些修道的人们还不是组成了很快乐的社团群体。到那儿不到一个小时我就发现饭菜已经准备好了,一个年轻的中国基督教医生坐到我的旁边。席间,他风趣地把法语和英语混用起来与我聊天,然后,他和那位女修道院长带我去看他们那所引以为自豪的医院。我告诉她们我是个作家,他们也够天真的,竟然认为我会把他们都写进书中去。我们从病床的边上走过去,那位医生一面向我们介绍每一个病例。那儿非常干净清洁没有一点污渍,看上去管理得很不错。当时我已经把那个英语口音很纯正的神秘病人忘在了脑后,直到修道院长提醒我就要见到他时才悟了过来。
“我只能看到这个人的后脑勺,他显然已经睡着,似乎有什么东西在暗示我应该用英语同他说话,于是,我说“Good afternoon”,这是我首先说出却并非本来想要说的“一个词”。而那人突然转过脸来回了一句“Good afternoon”。的确没错,他的口音属于受过正规训练的那一种。但是我还来不及对此感到惊讶,就已经把他认了出来,尽管他长了一脸胡须,尽管他的面貌变了不少,而且已经那么长时间没有见过面。
“他是康维,我敢肯定一定是他。不过,要是我稍稍犹豫,稍稍疏忽一点的话,我说不定就会下结论他不可能是康维,幸好是凭着那一时的冲动去冒昧地把他叫醒。我喊了他的名字,还有我自己的名字,虽然他只是看着我并没有任何认出我来的明确表情,但我可以确信自己没有认错人。他脸上的肌肉轻轻地奇怪地抽搐了一下,这以前我也曾注意到过,而且他那双眼睛与当年在巴里欧我们常开玩笑说剑桥蓝的成分比牛津蓝多得多的那一双没有什么两样。然而,除了这一切,他还是那种让人不会轻易就认错的人——是那种让人一见如故的人。当然,此情此景使医生和修道院长都非常激动。我告诉他们我认识这个人,他是个英国人,是我的朋友,还告诉他们他认不出我只是因为他完全丧失了记忆,他们很惊愕地表示同意我的看法,之后我们一起对他的病情进行了长时间的探讨。然而他们却说不清康维怎么可能在这种情况下来到重庆。
“长话短说吧,我在那里整整呆了两个多星期,希望我或许能够用什么办法诱导他恢复记忆。我未能如愿,不过他的身体渐渐得到恢复,而且,我们谈了很多。
“当我坦诚地告诉他我是谁还有他又是谁的时候,他很顺从,甚至没有任何异议和争辩。他显出一种含糊不明的兴奋表情,甚至看上去很高兴有我作伴。我向他提出我要带他回家,他也只是简单地说他不介意。这的确有些失常,他很明显地缺乏任何一种个人欲望。我尽快做好了安排准备离开。在汉口的领事代办处有我的一个知心朋友,所以没费多少周折便办好了护照等必要的手续。
“确实,在我看来,看在康维的情面上,这件事最好不要张扬出去,更不要使之成为报刊的头版头条新闻,而且我可以高兴地说我做到了这一点。否则的话,就会引起拥挤堵塞,当然是指新闻报道的堵塞。
“哦得说,我们是通过一个非常正常的途径离开了中国。先是坐轮船顺长江到南京,然后再乘火车到上海,刚好当天晚上有一艘客轮要到圣怫兰西斯科(旧金山),所以我们就急急忙忙赶去上了船。”
“作为他做得太多了,”我说,“如果是别人我决不会这么做的。”卢瑟福也不否认,“我想我不会为别的任何一个人做这么多事,”他接着说,“但这个人身上有一种说不清的东西,一种很难解释清楚的东西,让你乐意尽力去帮助他。”
““是的,”我也同意,“他身上有一种独特的魅力,一种很吸引人的气质。这美好的印象至今也能够记得起来,我仍然把他想作是那个穿一身法兰绒板球运动社的‘青年学生”’。
“真可惜,在牛津你没有认识他,他真是棒极了——再也没有其他更合适的词来形容他,可战后有人说他变了,连我自己都这么觉得,可我又禁不住地认为以他的天赋,他应该做一些更重要的工作。做一个英王陛下手下的小职员,在我看来不是一个伟人的事业,而康维是一个伟人或者说他本该成为一个伟人。你我都认识他,我认为当我说我们不应该忘记那段经历时,我并没有夸大其词。而且,当我和他在中国的中部地区重逢之时,虽然他的大脑一片空白,他过去的经历也非常神秘,可他身上那种很吸引人的特质却依然没有混灭。”
卢瑟福在一种怀旧的情绪中顿了顿,然后接着说道:“你可以想象得出,我们在客轮上重新找回了友谊。我把我所知道的有关他的事情都告诉了他,他很注意地听着,那神态似乎有点可笑。
“他清楚地记得他来到重庆以后的一切事情,另外有点让人玩味的是他并没有忘记那几门语言,比如,他告诉我说他知道他与印度有某种关系,因为他会讲兴都斯坦语(也说印度斯坦语)。
“到了横滨,轮船已客满,在新来的乘客中有一位叫清上近素的钢琴家,途经这里到美国巡回演出,他与我们同桌吃饭,有时就用德语和康维交谈,从这就可以看出往常的康维是怎样外向的一个人,且不说他已经丧失了记忆,如果只是一般的接触交往也看不出他有多大的毛病。
“离开日本数天后的一个晚上,旅客们把清上近素请到甲板上举行钢琴独奏会,康维和我都去听他演奏。当然噗,他弹得十分精彩,他弹奏了几首勃拉姆斯和施卡拉迪的作品和许多肖邦的曲子。我不止一次地注意到康维正神情专注地欣赏着音乐,那自然是他过去对音乐有一定素养的缘故。
“到最后,音乐会在听众们的一次又一次‘再来一首’的一再请求中延续着,钢琴家也非常和气地迎合着他们,我相信一定有一些热情的乐迷围拢在钢琴周围。他又弹了几首肖邦的作品;他看来特别钟爱肖邦的作品。最后他离开钢琴向后门走去,身后还跟着一群崇拜者,显然他感到已经为这些乐迷做得差不多了。就在这时,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康维走过去坐到钢琴前,弹起一段节奏明快的音乐。我听不出是谁的作品,而音乐却吸引了清上近素,他激动地返回甲板问这是一首什么曲子,康维有些古怪地沉默了半天,然后回答说他不知道。
“清上近素几乎是叫喊着说这真叫人难以置信,而且显得更加激动。康维看上去在全身心地努力回忆着,最后说那是一首肖邦的练习曲。连我自己也不相信他说的话,所以当清上近素坚决否认这曲子出自肖邦之手时,我一点都不感到意外。然而,康维对此事却突然变得愤怒不已,这使我大吃一惊,因为到此为止,他还未曾对任何事情表露过丝毫的情绪。‘我亲爱的朋友,’清上近素辩解道,‘我知道肖邦的任何一件作品,我敢保证他从没写过你刚才弹的那首曲子。他也许可能写过这首曲子,因为这完全是池的风格,但他的确没有,请你给我看看有这曲子的乐谱的任何一本版本好吗?’康维认真地回道:‘澳,对了,我想起来了,这曲子从没有印刷过,我曾遇到过肖邦的一个学生,所以才知道有这首曲子……我还跟他学到另外一首未曾发表过的曲子呢。”’
卢瑟福一面用眼睛暗示我别插话,一面接着说:“我不知道你是不是个音乐爱好者,但即使不是,我也敢说你能想象得出清上近素和我听到康维继续往下弹这首曲子时有多激动。我知道这是他的过去突然而又神秘的一次闪现,是找回他已丧失的东西的第一线索,清上近素自然已完全陷入了这个音乐问题,这问题的确令人迷惑不解,因为肖邦早在1849年就去世了。
“整个事情如此踢跷,不可思议,或许我该附带说一下至少有十来个人目睹过这一场面,其中,有一个加利佛尼亚大学的知名教授。当然,人们可以轻易就断言康维所讲的事情从年月时段来看根本就不可能或者几乎没有什么可能;然而这音乐本身就有待于作出解释。如果,那两段音乐不是康维所说的那两首练习曲的话,那么又是什么样的曲子呢?清上近素向我保证说假如这两首曲子发表过的话,不到半年就会成为演奏家们的保留曲目,尽管,此话有些夸张,却表明了清上近素对这些曲子的看法。
“争论半天,也没有解决什么问题,而康维仍坚持他说的都是真的,他开始显得有些疲倦,一我就焦急地带他离开人群,然后让他躺下休息。最后一着,我们决定把这些音乐用留声机录下来。清上近素说他一到美国就把所有演出安排料理妥当;康维也答应要与他一起出席音乐会并登台演奏几首,可他没能信守诺言。我时常感到这太可惜,说什么这都是一个遗憾。”卢瑟福看了看表,提醒我说赶火车的时间还很充裕,而他的故事实际上也快讲完了。“因为那天晚上——就是钢琴独奏音乐会的当天晚上——他恢复了记忆。”
“我们俩都回到床上躺下,我怎么都睡不着,而他也来到了我的舱室把一切都告诉了我。
“他的脸紧绷着,布满了悲伤,我只能这样描述,那是一种刻骨铭心的悲伤,一种同常人一样的哀伤表情,你知道,我的意思是——那是一种漠然或者说没有个性的表情,些许无奈,些许失意的样子。他说他想起了一切,就是在清上近素弹钢琴的时候开始回忆起一些东西,虽然只是断断续续,支离破碎的记忆片段。他在我的床边坐了很长时间,我也没有打搅他,让他慢慢去想,用他自己愿意的方式讲述他的故事。我说他能够恢复记忆令我非常高兴,但如果他本来不愿回忆这些往事,我会感到难过。他抬起了头,然后对我说了句我以为是过分抬举的话,‘谢天谢地,卢瑟福,’他说,‘你真有想象的天赋啊。’过一会儿,我起身穿好衣服,劝他也穿好衣服,然后,两个人一起来回在甲板上散步。这是个宁静的夜晚,繁星满天,而且也很暖和,大海看上去一片苍白而粘腻的样子,仿佛是凝结起来的牛奶。要不是因为机器的轰鸣震动,我们简直就像在广场上漫步了。我让康维继续自由地讲述他的故事,也没有提任何问题。将近天快亮时,他就开始不停地讲,滔滔不绝,等他讲完时,已经是吃早餐的时间,太阳也升得老高了。
“我说‘他讲完了’并不是指除此之外他再也没有告诉我更多的事情,在后来的一天一夜里他还补充了很重要一些情况。他很不愉快睡不着觉,于是差不多一直都在不停地讲。第二天半夜时分客轮按时到达旧金山,那一夜我们都在客舱里喝酒叙旧;大约10点钟他出去了,这一去我就再也没有见过他。”
“你该不是在说……”我脑海里闪过一幅自杀的情景一月附平静从容的自杀场面我曾在从圣头岛到君王镇的邮轮上见过。
卢瑟福听后大笑起来,“噢,我的上帝,不,他可不是那种人。他只不过是乘我不备溜掉而已,要上岸那是够容易的了,但是,要是我派人去找的话,他一定会发现要避开跟踪是很难的。当然,我的确也派人去找过他,可后来得知他千方百计地上到一艘向南航行到斐济运送香蕉的货船上当了船工。”
“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再直接不过了,三个月之后他从曼谷写信告诉我的,信里还附了一张汇票,说是为偿还我为他花费的一切,他在信里向我表示了谢意并说他很好,还说他正打算去西北方向进行一次长途旅行,就这些。”
“他是什么意思?”
“是呀,这太含糊了,不是吗?有很多地方都在曼谷的西北方向,就连柏林也在曼谷的西北方向嘛。”
卢瑟福停下来,把我的杯子添满,也把自己的杯子满上。
“这是个离奇的故事,或者是他故意把故事讲得如此离奇,我无从所知。音乐曲子的来历固然令人迷惑,可更让我不解的是康维是如何神秘地来到那家中国教会医院这件事。”我说出了这一想法。卢瑟福回答说:“事实上这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那么,他到底是怎样来到重庆的呢?”我问道,“我想那天晚上在轮船上他一定告诉过你了。”
“他是说了一些情况,可我觉得很荒谬,我已经给你讲了这么多,剩下的就得保密了。只能告诉你那是一个相当长的故事,在你去赶火车之前,恐怕讲个大概都来不及了。不过,还巧,还有个更方便的方法可以补救;我对自己搞文学创作这一行当并不太自信,可康维的故事的确深深吸引了我,令我反复咀嚼品味,于是我开始把我们在客轮上所谈的东西简略记录了下来,所以我不会把细节忘掉,后来,这个故事的某些方面开始占据了我的创作思维,有一种冲动驱使我更进步,把支离破碎的片断组织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这个,我并不是说我虚构或者篡改了某些成分,他所给我讲的一切当中已有足够的素材,他讲话很流利,而且很有描述环境气氛的天赋,还有我觉得自己已经开始理解他。”卢瑟福说着,起身取来一个公文包,从里边拿出一像打印好的手稿。“给,这就是,这么说吧,你想怎么处置就怎么处置吧!”
“你这么做,意思是木是认为我并不会相信这个故事呢?”
“噢,话可别说得那么早,不过请记住,要是你的确相信,那它将符合特图利尔的著名理由——你记得不?——天下没有不可能发生的事。也许这种辩证不算太糟,请告诉我对于这一切,你有何想法。”
我带上这些书稿,在去奥斯登的快车上读了其中的大部分。我本打算回到英国后写封长信并把稿件寄还给他,可是耽搁了几天,我还没把信寄出去,却收到卢瑟福的一封短信,信上说他又要四处漫游了,在几个月内不会有个固定的地址,他说是要去到克什米尔,也就是“东方”。这我并不觉得奇怪。
还好,那个晚上还不算太枯燥。中欧各国飞来的飞机降落的时候,我们好好地欣赏了一番这些巨大的飞行器。傍晚时分,机场的弧光照明灯都亮了,满眼是一片光彩夺目的辉煌景象,仿佛置身于一座富丽堂皇的剧院。其中有一架飞机来自英国。穿着航空服的飞行员踱步经过我们的桌旁,并向维兰德招呼致意。开始维兰德并没有认出他来,他想起这个人是谁后连忙给大伙作了介绍,并邀请他加入我们的聚会。这位快活风趣的年轻人,名叫桑达斯。维兰德向他致歉说全身上下都穿航空服还戴着头盔的人很难辨认。桑达斯听后笑出声来,“哦,的确,我深有同感,别忘了我在巴斯库呆过。”维兰德不太自然地笑了笑,我们很快改变了话题。
桑达斯的加入使气氛活跃起来,大家一起喝了很多啤酒。大约10点钟,维兰德便起身到临近的一张桌子去同别人说话。而卢瑟福突然岔开话题:“哦,顺便问一下,你刚才提到了巴斯库,这地方我略知一二,你刚才是不是指那里发生过什么事?”
桑达斯腼腆地笑了笑:“噢,我只不过在那里服过役,那期间曾经历过一点点令人激动的事罢了。”然而他毕竟是太年轻了,还是忍不住说道,“事情是这样的,有个阿富汗人或者是别的什么人劫持了我们的一架客机,接着就出了些麻烦事,可想而知,这是我所听说过的最无耻的行径。那家伙拦住了飞机驾驶员,一拳把他打倒在地,接着,脱下他的航空服,然后,就神不知鬼不觉爬进了驾驶舱,甚至,还给地面导航技师们发出了恰当的信号。那架飞机稳稳地起飞之后毫不慌张地飞走了,问题是,从此再也没有飞回来。”
卢瑟福似乎对此很感兴趣,“什么时候的事?”
“噢,大约一年前吧,也就是1931年5月,当时由于爆发了革命,我们正从巴斯库向白夏瓦疏散平民,你可能还记得这事,那个地方的局势不太妙,但我怎么也想不到会出这种事,然而,这事确实发生了。而某种程度上说明是衣服的伪装让他得逞的,你说是不是?”
卢瑟福仍然兴趣很浓,“我还以为那种情况下,至少会有两个人负责一架飞机呢。”
“没错,所有普通的军用运输机都如此,可这架飞机有些特殊,原先是为一些印度邦主设计的,是一种小型飞机,后来,印度勘探部门的人员一直用它在喀什米尔一带的高海拔地区作探测飞行。”
“你是说这飞机从没有到过白夏瓦卢。”
“据我所知没有到过,也没有在别的任何地方降落过,这架飞机确实令人感到惊奇,当然如果劫持飞机的那个家伙是那一带的土著人,他有可能将飞机开进山里,想把那些乘客当人质去勒索赎金,我猜想他们也许都死了。在前线很多地带,飞机都有可能坠毁,事后就再听不到音讯。”
“是的,我了解那种地方,飞机上有几个乘客。”
“我想有四个,三个男士和一个修女。”
“其中一个男的有没有可能叫康维?”
桑达斯似乎吃了一惊,“怎么说,没错,确实如此,了不起的康维——你认识他?”
“我和他曾在同一所学校呆过。”卢瑟福有些不自然地说道,这虽是真的,可他意识到这么说并不恰当。
“从他在巴斯库所做的一切可以看出,他是个风趣而很不错的小伙子。”桑达斯接着说。
卢瑟福点点头,“是的,这毫无疑问……可是,那件事却那么离奇……叫不同寻常……。”他神情恍惚,片刻之后又说,“这事好像没有在报纸上报道过,要不然我早该读过有关此事的消息,这是怎么回事?”
桑达斯一下显得有些不安,甚至我觉得他有些愧疚,“说实话,我似乎说了一些我不该说的东西,不过,也许现在没有什么关系了,我是说这已经是陈年旧事了,没有多少人会关心这事;后来事情也就没有再张扬,我的意思是这件事发生的始末,听起来可不大光彩。政府方面也仅仅只是宣布有一架飞机失踪了,并提一提飞机的型号名称而已,这种事不会引起局外人更多的兴趣。”
这时,维兰德又回到我们当中,桑达斯有些歉意地转树也:‘俄说,维兰德,他们几个刚才一直在谈论‘了不起’的康维,恐怕我把巴斯库的事说出去了,我希望你别介意。”
维兰德一脸严肃地沉默了片刻,很清楚他在克制自己,他不想在自己的同胞面前失礼,而且要保全作为政府官员的严正形象。“我倒觉得,”他慢条斯理地说,“把这事仅仅当作一桩奇闻轶事的确令人遗憾,我以前一直相信你们这些空军哥们不会这样不守信誉,把事情兜漏出去。”他这么斥责了这个年轻人之后,非常谦和地转向卢瑟福,‘当然,你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我相信你一定会明白,有时,让前线发生的事情带点神秘色彩是必要的。”
“可另一方面,”卢瑟福于巴巴地说道,“人们总急于知道事实真相。”
“对于任何有真正理由需要知道真相的人这事从未隐瞒过,当时我就在白夏瓦,这点我可以向你保证,你和康维很熟吧?我是说,你们是学生时代就开始认识了吗?”
“在牛津时有过一点交往,此后也有机会见面但不多,你和他常见面吧?”
“在安哥拉,在那儿驻扎期间见过一两次。”
“你喜欢他吗?”
“我认为他很聪明,但也很懒散。”
卢瑟福笑了,“他当然很聪明,他在大学里干得很出色,可惜后来战争爆发了。他是学生会里响当当的重要人物,是获得蓝色荣誉的划船队员,并经常获得各种奖励。我认为他是我遇到过的最棒的业余钢琴家,的确,他是个不错的多面手,是那种让人觉得会像乔伊特那样成为未来首相候选人的顶尖人物。然而,说实话,牛津大学分别之后,就再也没听到过他的消息,当然是战争中断了他的事业。那时,他还很年轻,我想他多半是当兵参战去了。”
“他大概是被炸伤或是出了什么事。”维兰德回答道,“但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他混得还很不错,在法国还得了D.S.O勋章,他后来回过牛津大学当了一段时间学监,我知道他于1921年去了东方,因为掌握几种东方语言,他不费周折就找到了工作,他担任过几个不同的职务。”
卢瑟福爽朗地笑了起来,“这么说,这理所当然地说明一切噗!历史是绝不会透露荒废在破译野战指令情报密码这种机械的例行公事以及公使馆里的茶水舌战之中的横溢才华的。”
“他是在领事馆工作,不是在外交部。”维兰德冷冷地说道,很明显,他无心打趣,而且,听到这些类似嘲弄的话,也不作任何的异议。这时卢瑟福起身要走,毕竟时候也不早了,我说我也得走了。道别时,维兰德仍旧是那种官里官气的冷静和彬彬有礼,而桑达斯却很热诚地表示希望再见到我们。
天还没亮,我就去赶火车,在我们等出租车时,卢瑟福问我可否愿意到他住的酒店去消磨这小段时光。他有间起居室,我们可以在那儿聊聊,我欣然应允,于是他说:“好吧,我们可以谈谈康维,要是你愿意,除非你对他的事已经完全厌倦。”
我说尽管我对康维并不太了解,但对他的事丝毫没有厌倦。“在我大学第一学期的期末,他就离开了学校。走前他确实很关心我,我是个新生,找不出什么理由对我那么好。虽然只是些很平常的琐事,但我总也忘不掉。”
卢瑟福表示同意:“没错,我也非常欣赏他,虽然以时间衡量的话我很少能见到他。”
接着是一段令人难堪的沉默。显然,我们都在回想一个对我们都有很大影响的人物,而这种影响又远非仅仅通过这么偶然碰面时的三言两语能够评说得出。从那以后,我常常注意到,人们即便是在很正式的场合遇到过康维,哪怕只是一小会,都会对他留下生动的印象。作为一个青年他确实很出色,至于我,在崇拜英雄的年龄认识了他,对他的记忆便更富于浪漫色彩。他身材高大,英俊满酒,不仅在体育运动方面很优秀,而且能轻易拿走学校里的每一种奖项。有一次,那位易动感情的校长在谈到他的成绩时用“了不起”一词来形容,由此,他得到“了不起”这一雅号,也许只有他这样的人才配得上这个绰号。我记得他曾在毕业典礼上用希腊语发表演讲,他还是学校戏剧演出中最受欢迎的一流演员;他多才多艺,他的英俊,他的才智和体力的完美统一使他更像伊丽莎白女王一世时代的杰出人物,又有些像菲利普·西德尼,如今我们这一时代的文明却很少能造就出这样的人才。
我把这些想法都讲给卢瑟福,他回答说:“是啊,的确如此。有这样一个贬义词‘万事通’来形容那些广而不精的人,我想有些人会把它用在康维身上,像维兰德这样的人。对维兰德这个人,我不太感兴趣,我无法容忍地的一本正经和自视过高。不知你注意到没有,他的官欲太强,他说的那些话,什么‘人们会得到他们应得的荣誉’,‘不会把事情兜漏出来’,就像是皇帝写临圣多美尼克教堂,我最讨厌这类外交官。”
我们沉默了许久,车子已驶过几个街区。这时,他接着说:“不管怎么说,昨晚也不算白熬。对我来说还是个特别的经历,听桑达斯说起发生在巴斯库的那件事,以前也曾听说过,但没有太相信,这只是个离奇惊险的故事而已,没有绝对相信的理由,或者说相信的理由只有一丁点。而现在有两条小小的理由相信这件事了。我敢说你会看出我并不是一个容易轻信的人。我很多时候都在走南闯北,也懂得这世上无奇不有——如果是亲眼所见就会确信无疑,但如果只是道听途说,就不会太相信,然而…”
他似乎突然感觉到他所说的话对我意思不大,便大笑起来,“唉,有件事是肯定的——我不愿与维兰德讲知心话,那只会像推销一部史诗给《珍闻》杂志一样。我更愿意跟你谈谈心里话。”
“也许你太恭维我了。”我说。
“你的书可没让我这么想。”
我并没有提到过我那玩弄技巧的作家生涯,(毕竟,精神病专家的诊所并不是人人都应光顾的)而且我惊奇地发现卢瑟福居然还了解我的一些情况。我把想法都说给他听。卢瑟福说道,“没错。这正是我感兴趣的地方,因为丧失记忆曾一度是康维的烦恼。”
我们到了酒店,他到办公室取来了钥匙。当我们上到五楼时他说:“说了这么多都不着边际,而事实上,康维并没有死,至少几个月前还活着。”
电梯上升的短暂时空里谈论这事似乎不适场合。进入走道的几秒钟后我问他:“你敢肯定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他一面回答,一面把门打开,“因为去年11月我和他一起乘一架日本客机从上海到火奴鲁鲁(檀香山)旅行。”他半截停了下来,直到我们在椅子上坐好并倒上喝的,点上支雪茄之后才继续说:“你知道,去年秋天我在中国度假,我老是到处游逛。而我已经多年没见过康维了,我们从未通过信,我也不觉得会时常想起他,不过只要有意识地翻翻记忆中的图像,他的形象总会很轻易地跳入脑海之中。我在汉口拜访了一个朋友之后就转乘北平的快车返回。在火车上很碰巧地与法国慈善姐妹会的一位迷人的女修道院院长聊上了。她要去重庆,那里有一个她属下的修道院,由于我会点法语,她似乎很乐意向我煤谋不休地谈她的工作和一般情况。说实话,我对一般的教会机构并不抱多少同情,但是和今天很多人那样,我是准备接受它们的,就像罗马人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我行我素,而不用在满是普通士兵的圈子里装腔作势地假装委任官的样子,因为他们至少是勤快的。还有,得顺便提一提的是,那个修道院长在同我谈到重庆那所教会医院时,提到一个几星期前住进医院的伤寒病患者,她们都肯定地认为他是欧洲人。当时病人根本没有讲自己的情况也没有什么证件,他穿的是当地的衣服,而且是下层人穿的那种,当修女护士们把他领进医院时,他确实病得很厉害。他讲一口流利的汉语,法语也说得很棒,还有,我火车上的那位同座向我保证说在他认出修女们的国籍之前曾用英语与她们交谈,而且口音很纯正。我说我简直无法想象那样一种情形,我含蓄地打趣她怎么能够判断她根本听不懂的语言说得纯不纯正,我们拿这件事和别的事情开了不少玩笑,最后她邀请我有机会到修道院去看看。这当然就像要我去爬埃非尔士峰(珠穆朗玛峰)那样不太可能。可是当火车到达重庆,同她握手道别之时却真感到一种遗憾,我们偶然的巧遇就到此为止。
“然而很碰巧,我在几小时之内又回到了重庆。火车就在离车站一两英里的地方拟了锚,之后非常艰难地把我们推回火车站,在那儿我们了解到临时替代的发动机不可能让火车在12小时之内到达上海(终点站),中国的铁路上这种事时有发生。因此,只好在重庆呆上半天时间——于是我决定去修道院拜访那位很不错的女士。
“我真去了,而且得到热诚的欢迎,很自然地她对我的到来感到有些惊讶。我想对于一个非天主教徒最难理解的事情之一就是那些天主教徒何以能够把十足正统的刻板、严肃与非正统的随意宽舒的心境统一在一起,这也未免太复杂了吧?不管怎样,这没有什么妨碍,那些修道的人们还不是组成了很快乐的社团群体。到那儿不到一个小时我就发现饭菜已经准备好了,一个年轻的中国基督教医生坐到我的旁边。席间,他风趣地把法语和英语混用起来与我聊天,然后,他和那位女修道院长带我去看他们那所引以为自豪的医院。我告诉她们我是个作家,他们也够天真的,竟然认为我会把他们都写进书中去。我们从病床的边上走过去,那位医生一面向我们介绍每一个病例。那儿非常干净清洁没有一点污渍,看上去管理得很不错。当时我已经把那个英语口音很纯正的神秘病人忘在了脑后,直到修道院长提醒我就要见到他时才悟了过来。
“我只能看到这个人的后脑勺,他显然已经睡着,似乎有什么东西在暗示我应该用英语同他说话,于是,我说“Good afternoon”,这是我首先说出却并非本来想要说的“一个词”。而那人突然转过脸来回了一句“Good afternoon”。的确没错,他的口音属于受过正规训练的那一种。但是我还来不及对此感到惊讶,就已经把他认了出来,尽管他长了一脸胡须,尽管他的面貌变了不少,而且已经那么长时间没有见过面。
“他是康维,我敢肯定一定是他。不过,要是我稍稍犹豫,稍稍疏忽一点的话,我说不定就会下结论他不可能是康维,幸好是凭着那一时的冲动去冒昧地把他叫醒。我喊了他的名字,还有我自己的名字,虽然他只是看着我并没有任何认出我来的明确表情,但我可以确信自己没有认错人。他脸上的肌肉轻轻地奇怪地抽搐了一下,这以前我也曾注意到过,而且他那双眼睛与当年在巴里欧我们常开玩笑说剑桥蓝的成分比牛津蓝多得多的那一双没有什么两样。然而,除了这一切,他还是那种让人不会轻易就认错的人——是那种让人一见如故的人。当然,此情此景使医生和修道院长都非常激动。我告诉他们我认识这个人,他是个英国人,是我的朋友,还告诉他们他认不出我只是因为他完全丧失了记忆,他们很惊愕地表示同意我的看法,之后我们一起对他的病情进行了长时间的探讨。然而他们却说不清康维怎么可能在这种情况下来到重庆。
“长话短说吧,我在那里整整呆了两个多星期,希望我或许能够用什么办法诱导他恢复记忆。我未能如愿,不过他的身体渐渐得到恢复,而且,我们谈了很多。
“当我坦诚地告诉他我是谁还有他又是谁的时候,他很顺从,甚至没有任何异议和争辩。他显出一种含糊不明的兴奋表情,甚至看上去很高兴有我作伴。我向他提出我要带他回家,他也只是简单地说他不介意。这的确有些失常,他很明显地缺乏任何一种个人欲望。我尽快做好了安排准备离开。在汉口的领事代办处有我的一个知心朋友,所以没费多少周折便办好了护照等必要的手续。
“确实,在我看来,看在康维的情面上,这件事最好不要张扬出去,更不要使之成为报刊的头版头条新闻,而且我可以高兴地说我做到了这一点。否则的话,就会引起拥挤堵塞,当然是指新闻报道的堵塞。
“哦得说,我们是通过一个非常正常的途径离开了中国。先是坐轮船顺长江到南京,然后再乘火车到上海,刚好当天晚上有一艘客轮要到圣怫兰西斯科(旧金山),所以我们就急急忙忙赶去上了船。”
“作为他做得太多了,”我说,“如果是别人我决不会这么做的。”卢瑟福也不否认,“我想我不会为别的任何一个人做这么多事,”他接着说,“但这个人身上有一种说不清的东西,一种很难解释清楚的东西,让你乐意尽力去帮助他。”
““是的,”我也同意,“他身上有一种独特的魅力,一种很吸引人的气质。这美好的印象至今也能够记得起来,我仍然把他想作是那个穿一身法兰绒板球运动社的‘青年学生”’。
“真可惜,在牛津你没有认识他,他真是棒极了——再也没有其他更合适的词来形容他,可战后有人说他变了,连我自己都这么觉得,可我又禁不住地认为以他的天赋,他应该做一些更重要的工作。做一个英王陛下手下的小职员,在我看来不是一个伟人的事业,而康维是一个伟人或者说他本该成为一个伟人。你我都认识他,我认为当我说我们不应该忘记那段经历时,我并没有夸大其词。而且,当我和他在中国的中部地区重逢之时,虽然他的大脑一片空白,他过去的经历也非常神秘,可他身上那种很吸引人的特质却依然没有混灭。”
卢瑟福在一种怀旧的情绪中顿了顿,然后接着说道:“你可以想象得出,我们在客轮上重新找回了友谊。我把我所知道的有关他的事情都告诉了他,他很注意地听着,那神态似乎有点可笑。
“他清楚地记得他来到重庆以后的一切事情,另外有点让人玩味的是他并没有忘记那几门语言,比如,他告诉我说他知道他与印度有某种关系,因为他会讲兴都斯坦语(也说印度斯坦语)。
“到了横滨,轮船已客满,在新来的乘客中有一位叫清上近素的钢琴家,途经这里到美国巡回演出,他与我们同桌吃饭,有时就用德语和康维交谈,从这就可以看出往常的康维是怎样外向的一个人,且不说他已经丧失了记忆,如果只是一般的接触交往也看不出他有多大的毛病。
“离开日本数天后的一个晚上,旅客们把清上近素请到甲板上举行钢琴独奏会,康维和我都去听他演奏。当然噗,他弹得十分精彩,他弹奏了几首勃拉姆斯和施卡拉迪的作品和许多肖邦的曲子。我不止一次地注意到康维正神情专注地欣赏着音乐,那自然是他过去对音乐有一定素养的缘故。
“到最后,音乐会在听众们的一次又一次‘再来一首’的一再请求中延续着,钢琴家也非常和气地迎合着他们,我相信一定有一些热情的乐迷围拢在钢琴周围。他又弹了几首肖邦的作品;他看来特别钟爱肖邦的作品。最后他离开钢琴向后门走去,身后还跟着一群崇拜者,显然他感到已经为这些乐迷做得差不多了。就在这时,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康维走过去坐到钢琴前,弹起一段节奏明快的音乐。我听不出是谁的作品,而音乐却吸引了清上近素,他激动地返回甲板问这是一首什么曲子,康维有些古怪地沉默了半天,然后回答说他不知道。
“清上近素几乎是叫喊着说这真叫人难以置信,而且显得更加激动。康维看上去在全身心地努力回忆着,最后说那是一首肖邦的练习曲。连我自己也不相信他说的话,所以当清上近素坚决否认这曲子出自肖邦之手时,我一点都不感到意外。然而,康维对此事却突然变得愤怒不已,这使我大吃一惊,因为到此为止,他还未曾对任何事情表露过丝毫的情绪。‘我亲爱的朋友,’清上近素辩解道,‘我知道肖邦的任何一件作品,我敢保证他从没写过你刚才弹的那首曲子。他也许可能写过这首曲子,因为这完全是池的风格,但他的确没有,请你给我看看有这曲子的乐谱的任何一本版本好吗?’康维认真地回道:‘澳,对了,我想起来了,这曲子从没有印刷过,我曾遇到过肖邦的一个学生,所以才知道有这首曲子……我还跟他学到另外一首未曾发表过的曲子呢。”’
卢瑟福一面用眼睛暗示我别插话,一面接着说:“我不知道你是不是个音乐爱好者,但即使不是,我也敢说你能想象得出清上近素和我听到康维继续往下弹这首曲子时有多激动。我知道这是他的过去突然而又神秘的一次闪现,是找回他已丧失的东西的第一线索,清上近素自然已完全陷入了这个音乐问题,这问题的确令人迷惑不解,因为肖邦早在1849年就去世了。
“整个事情如此踢跷,不可思议,或许我该附带说一下至少有十来个人目睹过这一场面,其中,有一个加利佛尼亚大学的知名教授。当然,人们可以轻易就断言康维所讲的事情从年月时段来看根本就不可能或者几乎没有什么可能;然而这音乐本身就有待于作出解释。如果,那两段音乐不是康维所说的那两首练习曲的话,那么又是什么样的曲子呢?清上近素向我保证说假如这两首曲子发表过的话,不到半年就会成为演奏家们的保留曲目,尽管,此话有些夸张,却表明了清上近素对这些曲子的看法。
“争论半天,也没有解决什么问题,而康维仍坚持他说的都是真的,他开始显得有些疲倦,一我就焦急地带他离开人群,然后让他躺下休息。最后一着,我们决定把这些音乐用留声机录下来。清上近素说他一到美国就把所有演出安排料理妥当;康维也答应要与他一起出席音乐会并登台演奏几首,可他没能信守诺言。我时常感到这太可惜,说什么这都是一个遗憾。”卢瑟福看了看表,提醒我说赶火车的时间还很充裕,而他的故事实际上也快讲完了。“因为那天晚上——就是钢琴独奏音乐会的当天晚上——他恢复了记忆。”
“我们俩都回到床上躺下,我怎么都睡不着,而他也来到了我的舱室把一切都告诉了我。
“他的脸紧绷着,布满了悲伤,我只能这样描述,那是一种刻骨铭心的悲伤,一种同常人一样的哀伤表情,你知道,我的意思是——那是一种漠然或者说没有个性的表情,些许无奈,些许失意的样子。他说他想起了一切,就是在清上近素弹钢琴的时候开始回忆起一些东西,虽然只是断断续续,支离破碎的记忆片段。他在我的床边坐了很长时间,我也没有打搅他,让他慢慢去想,用他自己愿意的方式讲述他的故事。我说他能够恢复记忆令我非常高兴,但如果他本来不愿回忆这些往事,我会感到难过。他抬起了头,然后对我说了句我以为是过分抬举的话,‘谢天谢地,卢瑟福,’他说,‘你真有想象的天赋啊。’过一会儿,我起身穿好衣服,劝他也穿好衣服,然后,两个人一起来回在甲板上散步。这是个宁静的夜晚,繁星满天,而且也很暖和,大海看上去一片苍白而粘腻的样子,仿佛是凝结起来的牛奶。要不是因为机器的轰鸣震动,我们简直就像在广场上漫步了。我让康维继续自由地讲述他的故事,也没有提任何问题。将近天快亮时,他就开始不停地讲,滔滔不绝,等他讲完时,已经是吃早餐的时间,太阳也升得老高了。
“我说‘他讲完了’并不是指除此之外他再也没有告诉我更多的事情,在后来的一天一夜里他还补充了很重要一些情况。他很不愉快睡不着觉,于是差不多一直都在不停地讲。第二天半夜时分客轮按时到达旧金山,那一夜我们都在客舱里喝酒叙旧;大约10点钟他出去了,这一去我就再也没有见过他。”
“你该不是在说……”我脑海里闪过一幅自杀的情景一月附平静从容的自杀场面我曾在从圣头岛到君王镇的邮轮上见过。
卢瑟福听后大笑起来,“噢,我的上帝,不,他可不是那种人。他只不过是乘我不备溜掉而已,要上岸那是够容易的了,但是,要是我派人去找的话,他一定会发现要避开跟踪是很难的。当然,我的确也派人去找过他,可后来得知他千方百计地上到一艘向南航行到斐济运送香蕉的货船上当了船工。”
“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再直接不过了,三个月之后他从曼谷写信告诉我的,信里还附了一张汇票,说是为偿还我为他花费的一切,他在信里向我表示了谢意并说他很好,还说他正打算去西北方向进行一次长途旅行,就这些。”
“他是什么意思?”
“是呀,这太含糊了,不是吗?有很多地方都在曼谷的西北方向,就连柏林也在曼谷的西北方向嘛。”
卢瑟福停下来,把我的杯子添满,也把自己的杯子满上。
“这是个离奇的故事,或者是他故意把故事讲得如此离奇,我无从所知。音乐曲子的来历固然令人迷惑,可更让我不解的是康维是如何神秘地来到那家中国教会医院这件事。”我说出了这一想法。卢瑟福回答说:“事实上这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那么,他到底是怎样来到重庆的呢?”我问道,“我想那天晚上在轮船上他一定告诉过你了。”
“他是说了一些情况,可我觉得很荒谬,我已经给你讲了这么多,剩下的就得保密了。只能告诉你那是一个相当长的故事,在你去赶火车之前,恐怕讲个大概都来不及了。不过,还巧,还有个更方便的方法可以补救;我对自己搞文学创作这一行当并不太自信,可康维的故事的确深深吸引了我,令我反复咀嚼品味,于是我开始把我们在客轮上所谈的东西简略记录了下来,所以我不会把细节忘掉,后来,这个故事的某些方面开始占据了我的创作思维,有一种冲动驱使我更进步,把支离破碎的片断组织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这个,我并不是说我虚构或者篡改了某些成分,他所给我讲的一切当中已有足够的素材,他讲话很流利,而且很有描述环境气氛的天赋,还有我觉得自己已经开始理解他。”卢瑟福说着,起身取来一个公文包,从里边拿出一像打印好的手稿。“给,这就是,这么说吧,你想怎么处置就怎么处置吧!”
“你这么做,意思是木是认为我并不会相信这个故事呢?”
“噢,话可别说得那么早,不过请记住,要是你的确相信,那它将符合特图利尔的著名理由——你记得不?——天下没有不可能发生的事。也许这种辩证不算太糟,请告诉我对于这一切,你有何想法。”
我带上这些书稿,在去奥斯登的快车上读了其中的大部分。我本打算回到英国后写封长信并把稿件寄还给他,可是耽搁了几天,我还没把信寄出去,却收到卢瑟福的一封短信,信上说他又要四处漫游了,在几个月内不会有个固定的地址,他说是要去到克什米尔,也就是“东方”。这我并不觉得奇怪。
5月中旬的巴斯库,局势变得更糟。到20号这天从白夏瓦安排到巴斯库疏散白人居民的空军飞机都已抵达。
需要疏散的人约有80来个,大部分都安全地乘军用运输机飞过了群山众壑。有几架式样不一的杂牌飞机也投入此项遣送任务之中,其中有一架小型客机,是印度禅达坡邦主借给空军使用的。
大约上午10时左右,有四个乘客上了这架飞机,他们是:东方布道团的罗伯特·布琳克罗小姐,美国人亨利·巴纳德,领事赫夫·康维和副领事查尔斯·马林逊上尉。
以上这几个人的名字后来曾出现在印度和英国的报纸上。康维,时年37岁,在巴斯库呆了两年,他所从事的工作,从所经过的事情看来,就像是赛马中下错了赌注,欲罢不能,而他生命中的一个片段也就此告一段落。
本来,几个星期之后,或者在英国休几个月的假之后,他将要被派驻另外一个地方,东京或者德黑兰,马尼拉或是马斯喀特。从事他这种职业的人永远不知道将来会是怎样,他在领事馆工作已经十来年,这十年时间已足够检验他的工作能力,估价出自己有多少机遇。他清楚那些肥缺并不属于自己,而这也的确令他得到安慰,而不只是“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那种观以自慰来表明自己根本不喜欢那些肥缺。他更乐于做一些不太正式却有情趣的工作,即便薪水不高,通常也不是常人眼中的好工作。这无疑在别人看来他办事很不高明,而实际上,他自己感觉还干得满不错,因为这十年他过得还算充实而愉快。
他身材高大,有着深古铜色的皮肤,一双灰蓝色的眼睛,棕色的头发修剪得短短的。他不笑的时候着上去严肃而忧郁,但这样的时候并不多,可一笑起来他又显得有些孩子气,他工作太过于紧张或者喝酒过量时,左眼附近会出现一丝轻微的抽搐。在撤离前一夜他一直在捆扎和销毁文件,所以当他爬上飞机时,他脸上的那种抽搐更加明显,他已经精疲力竭了。而令他特别高兴的是他被安排进这架邦主的豪华座机而不是拥挤不堪的军用运输机。当飞机升向高空之时,他让自己尽量坐得舒展一些,他是那种能适应艰苦条件的人,很少会想到要什么舒适的生活来作补偿。
他的精神又振奋起来,心里想着尽管可能要忍受到撒马尔罕的艰辛路程,但从伦敦到巴黎他将舒适而安逸地在飞机上度过。
飞了一个多小时后,马林逊说他觉得飞机并没有按直线飞行,然后马上坐到最前面的位子上。他是个二十当头的小伙子,粉棕色的脸颊,看上去很聪明但缺乏很好的教育,这是公立学校的局限造成的,不过也有他自己的优点。他被派往巴斯库的主要原因是有一次考试未能通过,在巴斯库,康维与他共处了六个月,现在康维有些喜欢他了。可康维不愿费神与他说话,他懒洋洋地睁开眼说道:“飞机飞哪条航线,飞行员应该最清楚。”
又过了半小时,疲倦和飞机马达的轰鸣快使他睡着的时候,马林逊再次打扰他说:“我说,康维,我觉得费纳并没有在驾驶这飞机?”
“噢,他没有在驾驶飞机户
“例才那家伙转过头来,我发誓他不是费纳。”
“这很难说,隔着玻璃板。”
“在任何地方,我都认得出费纳这张脸。”
“哈,他可能是别的什么人,这没有什么。”
“可费纳肯定地告诉过我是他来驾驶这架飞机的呀。”
“他们一定改变了主意,让他去开别的一架了吧。”
“那么,这人又是谁呢?”
“我亲爱的孩子,我怎么会知道呢!你可不要以为每个空军上尉的脸我都能记得住。”
“我认识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可我认不出这家伙。”
“那他一定是其中你不认识的一个了。”康维笑了笑继续说道,“我们很快就可以到达白夏瓦,到时你去和他交个朋友,亲自问问不就得了嘛。”
“这样下去,我们根本到不了白夏瓦,飞机完全偏离了正常航线,还他妈的飞那样高,根本看不清到了哪里。”
康维并不担心,他习惯于乘飞机旅行,所以把一切都想当然。更何况,到白夏瓦之后,他也没什么特别的事急于要做,也没有什么特别想见的人,所以,航程是6个小时还是4个小时对他来说无关紧要,他还未结婚,到了白夏瓦也不会有什么温柔的问候,他是有些朋友,其中有几个也许会带他上夜总会请他喝酒,这是一种惬意的期待,但他也不是特别渴望这样。
当他回顾过去同样愉快却并非完全令他满意的十年时光时,并没有那种怀旧式的叹息。变幻无常,难得的空闲间歇之后又变得很不安定,这就是他自己对过去十年的最好总结,也是对世界局势的概括。他想起巴斯库、北平、澳门和其他一些他经常光顾的地方,最遥远的要数牛津,战后他曾回到那里当过几年学监,讲授东方历史;在铺满阳光的图书馆里查阅那些尘封的资料;推着自行车在校园漫步,这情景很吸引人,但并没有让他激动;他仍有一种感觉,那就是自己仍然是过去的一部分。
一阵熟悉的倾斜,提醒他飞机就要降落。他很想开开马林逊的玩笑,打趣他那坐立不安的样子,要不是那小子突然站了起来,让他的头“膨”地撞到舱顶上,他真会这么做。这时,马林逊把正在过道另一边的座位上打瞌睡的美国人巴纳德弄醒。“我的上帝!”他惊叫起来,“看那边。”
康维看了过去,可看到的当然不是他所预料得到的,假如他的确已经预感到了什么的话。他看到的不是按几何图案排列的整齐的军营和巨大的长方形机库,呈现他眼前的只是一片被太阳烤成红褐色的广阔荒原静躺在茫茫浓雾之下。尽管飞机在迅速下降,但仍然高出普通飞行高度许多。从他那个角度,隐约可以辨出一些长长的,呈波状起伏的山脉,这些山脉的高度离云雾绕绕的山谷也许只有一英里,尽管康维以前从未从这种海拔高度看过,但这的确是典型的边疆景色,给人一种奇怪而深刻的印象。这使他有一种直觉,这地方就在白夏瓦附近,“我认不出这到底是个什么地方。”他喃喃说着,然后悄悄(他不想惊动别人)朝马林逊耳语道:“看来你是对的,这飞行员迷失航向了。”
飞机正以骇人的速度下降着,越往下,空气变得越热,底下的土地灼热得就像是突然开了膛的火炉。一座连一座的山峰从地平线上隆起峻峭崎岖的背影;飞机正掠过山峰,沿着一条弯曲似弓的山谷飞行,谷底布满岩石和干枯的河床,看上去就像撒满栗子壳的地板;飞机在气流中使劲摇摆颠簸着,让人难受得就像坐在浪涛上的小船里,这四个乘客都不得不紧紧抓住座位。
“看来他想着陆了!”美国人用嘶哑的声音喊道。
“不可能,”马林逊反驳道,“如果他真这样,那他是疯了,他会把飞机坠毁,然后……。”
然而,飞机真的着陆了。飞行员以不错的技术让飞机颠簸着滑向一条溪谷旁的小空地并稳稳地停在了那里。此后发生的事情更令人费解且让人疑虑担忧。一群满脸胡子包着头巾的土著人从四面八方涌来,把飞机团团围住,除飞行员外不让任何人下飞机。那飞行员爬下飞机后和他们激动地说着话,这清楚地表明,他根本不是费纳,也不是英国人,甚至连欧洲人都不是。这时,那些人从附近的油料堆里取来几桶汽油,然后倒进容量特别大的飞机油箱里。被困在飞机里的四位乘客都怒不可遏地叫喊着,可那些人却报以幸灾乐祸的喀皮笑脸或干脆就视而不见。如果他们试图下飞机,哪怕是最轻微的动作都会招来20条枪的恐吓。康维懂一点当地的普什图语,就用它大声和这些人论理,却没有用,而他用任何一种语言与飞行员交涉,那家伙唯一的反应就是暗含挑衅地挥舞他那把左轮手枪。
正午的太阳火焰般烤在机舱顶部,使飞机里的空气闷热得令人窒息,再加上竭力的抗争,几乎让他们几个昏晕过去,可他们却毫无办法,因为在疏散撤离时他们都不准带武器。
终于油箱灌满了,盖子被拧上。一只装满温水的油桶从机窗那儿递了进来,尽管这些人似乎没有敌意,可他们却不回答任何问题。
同那帮人又扯了半天之后,飞行员回到机舱,一个帕坦人笨拙地转动了一下螺旋桨,飞机又启动了。就在这么个有限、狭窄的地方,而且负担着很多汽油,可起飞似乎比降落还要灵巧熟练。飞机又高高地升入雾蒙蒙的空中,然后转头向东,似乎在调整航线,此时已是午后。
真是件非同寻常而令人迷惑的事情!当凉爽的空气让他们清醒过来时,这些乘客几乎不能相信这事发生过。
这样的暴行,在动荡不安的前线地区的骚乱事端记录中也找不出第二件,也没有什么先例可以援引。要是他们几个没有成为这一暴行的牺牲品的话,那的确会让人难以置信。
怀疑之后跟着就是义愤填膺,这是很自然的,而义愤之后则是不安和焦虑。
马林逊道出了自己的推测:有人绑架他们以勒索赎金,没有其它让大家更容易接受的说法了。
这种伎俩并不新鲜,但所用的手段非常特殊且很高明。想想眼下所经历的这种事也不是头一例,大伙心里多少舒坦了一些。毕竟,以前也曾发生过绑架事件,而大都以好的结局收场。这些土著人最多把你关进山洞之中直到政府付够了赎金,然后,把你放掉;你会得到相当公平的处置,再说付给他们的钱也不是你自己的,只不过这种事有些令人难堪罢了,然后呢,空军部队就会派一支轰炸飞行中队,你得以平安离开,于是你的余生就会有一段精彩的故事讲给大家听了。
马林逊有些慌张地阐明了自己的看法,巴纳德这个美国人却显得很滑稽:“先生们,我敢说,对某些人来说,这的确是一种聪明的推测,可我看不出你们的空军到底有什么辉煌的成就。你们英国人常拿芝加哥等地的劫机事件开玩笑,而我想不起任何一个持枪歹徒曾驾着山姆大叔的某一架飞机逃跑的先例,我感到怀疑的还有一点,就是这家伙是如何处置了那位真正该开这架飞机的飞行员的;他肯定是被塞进沙袋里了,我打赌。”说罢,他打了个哈欠,他是个高大而肥胖的人,一张顽强的脸上刻着幽默滑稽的皱纹,但这并不能抵消他带点悲观色彩的眼袋。在巴斯库,没有人对他有更多的了解,除了知道他来自波兰,也有猜测他的营生与石油有点关系。
而康维此时正忙于做一件很实际的事情。他把他们每个人身上所有的纸片收集起来,然后用各种本地语言在上面写上求救信号,每隔一段时间就朝地面投几片。在这种渺无人烟的地方,机会很渺茫,但还是值得一试。
这第四位坐在飞机里的人,布琳克罗小姐撇着嘴,挺着腰坐在那儿。很少说话,也没有抱怨,她是个瘦小但很坚强的女人,她此时的神情就像是被强迫去参加一个她根本不喜欢的晚会似的。
康维来不及像另外两个男士那样说话,因为要把求救信号译成本地语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不过,有人问话他还是给予回答,并且,勉强同意马林逊“绑架”的推测,在某种程度上,他也同意巴纳德对空军的谴责。“当然,这件事到底怎样发生是应该看得出来的,在那种动荡不安的地方,一个穿着航空服的人看起来很像另外一个,这并不奇怪,没有人会怀疑一个看上去对业务在行又穿着得当的人。这家伙一定了解一些东西——比如,信号指令等,很明显,他也懂得怎样操纵飞机……还有,我同意你的看法,这种事一定会有人遭殃,有人要惹麻烦的,你完全可以相信,尽管我怀疑不是他。”
“好哇,先生,”巴纳德说道,“我确实很佩服你能看到问题的两面性,无疑,这是最合适的态度,甚至当你被欺骗时都应当这样。”
美国人,康维了解得很。他们习惯于说些自负的话,但也不冒犯人,他宽容地笑了笑,却没有再说什么。
他感到很困倦。那是一种想着随时可能发生危险却又无法避开的无可奈何的困倦。
直到下午很晚的时候,巴纳德和马林逊还在争论不休,偶尔有一两个看法,康维还听得进去,可当他俩向他征询某个看法时却发现他已睡着。
“累垮了吧,”马林逊说,“过了这么几个星期,也难怪。”
“你是他的朋友?”巴纳德问。
“我和他在领事馆一起工作过,刚巧我知道过去四天四夜他都没有合眼,实际上,我们真他妈够幸运的,有他和咱们一块缩在这么一个小小角落。除了他懂得多种语言,他自有一套与人打交道的办法,如果有人能够帮助我们摆脱困境的话,他也会去这么做,但他对大部分事情都很冷淡。”
“好吧,就让他睡吧!”巴纳德表示同意。
布琳克罗小姐终于进出一句:“我倒觉得他像是个勇敢的男子汉。”
而康维反倒不太相信店已是个很勇敢的人。他实在太疲倦了,他闭着双眼但没有睡着,他能听到和感觉到飞机运行中的每一次摆动,而且也听到马林逊对自己的那一番称赞,他的心里感到有些得意同时又充满忧虑。此时他感到有些反胃,这是他精神焦虑不安时的身体反应。以他过去的体验和经历,他清楚,自己并不属于那种因喜欢冒险而冒险的人。
眼下这件事情在某种程度上有时也让他感到一种激情的冲动,那是一种让沮丧迟钝的情感世界得到净化、洗礼的冲动。但他绝不愿意拿生命来开玩笑。
早在12年前他就开始痛恨在法国堑壕战中经历的残酷冒险,有几次是拒绝毫无可能奏效的无畏行动才免于一死。甚至他那准尉军衔的获得也并非都因勇气和胆量,而是因为伤筋费神地开发出某种耐久性技术。自从开战以来,无论什么时候再遇上危险,他都渐渐对它们失去兴趣,除非是这种危险可以让他获得过度恐怖的刺激。
他仍然闭着眼,听到马林逊的话,他有所触动且有些沮丧。命中注定,他的镇定总是与勇气相悻,而现在这种心态,实际上是某种没有激情更没有男子气概的表现。在他看来,大伙都处于一种糟糕透顶的尴尬处境,而此时他心里非但没有激起充分的胆量与勇气,反倒对任何将要来临的麻烦感到极端的厌恶和烦躁。
他预见到在某些情况下他必须按照推测来行动。比方说,布琳克罗小姐也在场,而她是个女性,她要比其他任何人都更在乎这件事,他担心在这种场面自己难免会做出不相称的举动。然而他做了一番像是刚刚醒来的样子之后,首先就同布琳克罗小姐说起话来。他发现她竟不年轻也不漂亮——德行也不敢恭维,不过,在这样的困境之中,这样的人却非常可靠,也在这样的处境之中他们会很快发现自己的长处并加以发挥。
他也着实为她感到难过,因为他注意到马林逊和那个美国人都不喜欢传教士,尤其是女传教士,他本人并没有什么成见,但是他却担心她对他的直率不太习惯,甚至会觉得很难为情。
“看来,我们已经处于一种奇怪的进退两难的窘境,”他朝她轻声说道,“但是我很高兴你能冷静地面对它,而且我并不认为真会有什么可怕的事情降临到我们头上。”
“如果你能够阻止的话,那就一定不会发生。”她的回答并没有让他感到安慰。
“你得让我知道我们能够做些什么让你轻松一些。”
巴纳德抢过话头,“轻松?”他扯着嘶哑的嗓音嘟喊道,“怎么了?我们当然轻松自在,我们正在享受旅行的快乐,可惜,我们没有扑克——要不我们就可以打几局桥牌了。”
康维虽不喜欢桥牌,但他对这种乐观颇为赞赏。“我想布琳克罗小姐不打牌。”他笑着说。可传教士却轻快地转过身来反驳道:“我真会打牌呢,而且,我从未发觉扑克牌里有什么有害的东西,《圣经》里也没有什么反对打牌的条文。”
他们都笑了起来,似乎有些感激她给他们找到一个借口。不管怎样,康维并不认为她歇斯底里。
整个下午,飞机都在高空的薄雾中翱翔,由于飞得太高而无法看清下面的东西。时不时地,每隔稍长的一段距离,这慢纱般的轻雾间或消散开去,下面就呈现出锯齿状凸凹不一的山峰的轮廓和某条不知名的河流隐约闪烁的水光。还可以粗略地根据太阳的位置判断得出来飞机仍在向东飞行,偶尔偏向北方;然而,飞机要飞向何处还得看飞行速度,这康维就无法准确地推断出来。
可以想得到这飞机可能已消耗了大量的汽油;不过这也得看具体情况而定,康维并不了解飞机的技术性能,但他坚信这飞行员,且不管他是谁,肯定是个十足的行家;能在岩石遍布的山沟里着陆就能证明这一点,还有此后发生的其他事情中也可以看出。康维无法抑制一种情感,一种始终属于他的,总伴随着曾让他荣耀过的优越感和无可争议的能力而产生的情感。
他是如此地习惯于别人向他求助,以至于当他仅仅意识到某个人不想求助也不需要帮助都会让他平静下来,甚至在日后更令人窘困的场合中都会保持清醒与冷静。可是,康维不愿他的同伴们来分享这种微妙的情感。他明白比起自己,他们几个应该有更多各自的理由感到焦虑不安。
比如,巴林逊已在英国与一个姑娘订了婚;巴纳德也可能有家室;布琳克罗小姐则有工作,假期什么的,管她怎么认为。不知是否出于偶然,马林逊恰恰又是最不镇静的一个,随着时间一个小时,一个小时地流走,他也渐渐变得越来越激动——敏感,而且,对康维那张冷冷的没有热情的脸也开始不满起来,原先他在背地里对这种冷静还大加称赞过一番呢。
不一会儿,一场激烈的争论在飞机轰鸣的马达声中开始。“看这边,”马林逊怒气冲冲地吼道,“难道咱们就这样百无聊赖地坐在这儿听任这疯子为所欲为吗?有没有什么办法不砸掉隔船板就把那家伙弄出来?”
“根本没办法,”康维答道,“他有武器而我们手无寸铁,另外,我们没有人知道怎样操纵飞机让它着陆嘛。”
“这该不会太难,我敢说你能办得到。”
“亲爱的马林逊,为什么总要我去创造这样的奇迹呢?”
“唉,不管怎么说,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够让我心烦的了;难道咱们就不能让这家伙把飞机降下来吗?”
“你说该怎么做呢?”
马林逊更加急躁,“晦,他不就在那儿吗?差不多就离我们6英尺,而且,fiR们三个对付他一个人哪!难道老这样眼睁睁盯着他该死的背影?至少,我们可以逼迫他讲出事实真相嘛。”
“那好吧,咱们试试。”康维说着,三步并作两步朝客舱与驾驶舱之间的隔板走去。这驾驶舱位于飞机前端稍高的位置,有一块进长约6英寸(时)的正方形玻璃隔板,可以滑动打开,透过它,飞行员只用把头一转,稍俯一下身就可以与乘客交流。康维用指关节叩了几下玻璃隔板,里面的反应差不多如他所料那样滑稽可笑。玻璃被滑到边上,左轮手枪的枪管冲他指了指,没有说上半句话,就这样,康维没有与那家伙争辩什么就退了下来,玻璃又给关上了。
一直静观事态的马林逊并不满足于这样的结果。“我认为他并不真放开枪,”他嘴咕道,“可能只是吓唬人。”
“没错,”康维也同意这一看法,“但我觉得最好是你来证实证实。”
“唉,我倒觉得咱们应该起来反抗才对,而不是这样听凭这家伙摆布。”
康维表示赞同。通过红衣战士协会的社交场合以及学生时代的历史教科书,他认识到这样一种惯例式的传统,那就是英国人英勇无畏,从不投降,且从来不败。而他却说:“不择时机而且没有取胜把握就仓促上阵,那是很不明智的举动,我可不是那种英雄。”
“说得好,先生,”巴纳德热心地插了进来,“当你被人任意摆布的时候,你也要心甘情愿地听之任之,逆来顺受峻,要是我,只要还活着就要今朝有酒今朝醉,抽一支雪茄吧!我希望你们不要以为会有额外的危险将降临到我们身上。”
“我倒不介意,不过这恐怕会让布琳克罗小姐不舒服。”
巴纳德反应挺快,马上赔不是:“对不起,女士,我抽烟不会妨碍你吧?”
“不不,”她通情达理地答道,“我自己并不吸烟,但我喜欢雪茄的味道。”
康维觉得所有的女人都会这么说,而布琳克罗报自然就是最典型的一个,无论如何,马林逊的激动情绪稻平静下来一些。为了表示友好,他给康维递上一支烟,自己却没有抽一支。“我知道你是什么感觉,”康给温和地说道,“我们面临的前景很不妙,从某种程度上说还要更糟,因为对付这种事我们没有多少办法。”
“换个角度讲,也有可能会朝好的方面发展呢。”他不禁又补充道。他仍然感到非常疲惫。而他的性格中有某种一般人称作“懒散”的东西,尽管不是那么突出。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没有人有能力去对付更棘手的问题,而且很少有人会更好地承担责任;实际上,他并不热衷于付诸行动,也不愿意承担责任。这两者都体现于他的言行之中,而且他把这两者结合得恰到好处。可他总盘算着让其他能够胜任或者干得更好的人来实际操作。在某种程度上说,无疑是这种小聪明使他在部队服役中获得成功并且承担的风险比预想的要少。现在,他没有足够的野心和勇气把责任硬推给别人,或者在真正无事可做的时候为自己的无动于衷作一番振振有词的标榜。
他的敏捷有时只能看作是一种草率而简单的举止,而他在危急时刻的冷静,虽令人钦佩,却经常让人觉得过分谨慎。官方人士却喜欢认为康维是一个把努力的目标强加给自己的人,他表面上的无动于衷只是掩藏他丰富而良好的情感素养的外衣。
一种暗暗的怀疑一直伴随着康维,有时这种怀疑像急流一般直涌上来,难道他真的是表里如一地沉着冷静,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丝毫不在乎。不过,如这“懒散”一词也是不太妥贴的说法,大多数外人对他的看法有失偏颇,其实他的这种个性,非常简单却令人迷惑——他只是喜欢清静、沉思,还有他乐于独处。
他已经屈身侧坐了这么长时间,而现在也没什么事,于是干脆就靠回座位睡起觉来。当他醒来时,他发觉其他几个人,不管先前那种种的担忧和焦虑,照样屈服了。布琳克罗小姐闭着眼直绷绷地坐着,像一禅陈旧而失去光泽的时装塑模;马林逊身子前倾,懒洋洋地靠坐在座位上,一只手撑着下巴,那个美国优已是鼾声如雷。没有什么理由包括刚才的大喊大叫使他们如此困倦,康维考虑得比所有人都明智。忽然,他感到自己身上涌起一阵轻轻的眩晕,心也怦怦直跳,然后感到有一种力量在猛烈地吸吞着自己。他记得过去也曾有过一次类似的反应——那是在瑞土的阿尔卑斯山上。
不久,他转头朝窗外望去。但见,天空碧蓝如洗,午后的明媚阳光下一种梦幻般的景色向他飘来,仿佛一下子就把他余下的呼吸从肺里攫了出来。远远地,在视野的尽头,隐隐呈现出一溜绵延重叠的雪山峰峦,被冰1!!装扮得银彩飞扬,雪峰仿佛飘浮在绵绵的云层之上。
飞机整整迂回绕飞了一个圆周,然后朝西面飞去,与地平线渐渐叠合在一起,那地面的色彩强烈慧眼,几乎有些花里胡哨,仿佛就是几个半疯半癫的印象派天才大师笔下的彩画幕布。
此时,在这巨大的舞台之上,飞机嗡嗡沉闷地盘旋在一个深不可测的峡谷上方,对面是一堵陡峭得近乎垂直的白色悬崖,要是没有阳光照射在上面,还会误以为这悬崖就是天空的一部分。就像从莫林看到许多层层叠叠的少女峰般闪耀着令人炫目的灿灿银光。
一般的事物不会轻易给库维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作为生活习惯,他不太关心“风景”,尤其不在乎那些由富于创意的市政当局设置了园林座椅的著名景区。有一回,有人带他到印度达吉岭附近的老虎岭去看埃非尔士峰(珠穆朗玛峰)的日出景观,他却发觉这世界最高峰确实让人失望。而此刻,飞机窗外的这一令人心悸的奇观却完全不同,它没有那种故作姿态的媚气,那傲然屹立的冰山雪峰中蕴藏着某种自然原始而神奇怪诞的东西,一种壮丽雄奇之中交织了苍莽与不协调的风格,令人感到难于接近。
康维沉思着,一面查阅地图,推算距离,估计时间与航速。之后,他发觉马林逊也醒了过来。于是他拍拍这小伙子的胳膊。
需要疏散的人约有80来个,大部分都安全地乘军用运输机飞过了群山众壑。有几架式样不一的杂牌飞机也投入此项遣送任务之中,其中有一架小型客机,是印度禅达坡邦主借给空军使用的。
大约上午10时左右,有四个乘客上了这架飞机,他们是:东方布道团的罗伯特·布琳克罗小姐,美国人亨利·巴纳德,领事赫夫·康维和副领事查尔斯·马林逊上尉。
以上这几个人的名字后来曾出现在印度和英国的报纸上。康维,时年37岁,在巴斯库呆了两年,他所从事的工作,从所经过的事情看来,就像是赛马中下错了赌注,欲罢不能,而他生命中的一个片段也就此告一段落。
本来,几个星期之后,或者在英国休几个月的假之后,他将要被派驻另外一个地方,东京或者德黑兰,马尼拉或是马斯喀特。从事他这种职业的人永远不知道将来会是怎样,他在领事馆工作已经十来年,这十年时间已足够检验他的工作能力,估价出自己有多少机遇。他清楚那些肥缺并不属于自己,而这也的确令他得到安慰,而不只是“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那种观以自慰来表明自己根本不喜欢那些肥缺。他更乐于做一些不太正式却有情趣的工作,即便薪水不高,通常也不是常人眼中的好工作。这无疑在别人看来他办事很不高明,而实际上,他自己感觉还干得满不错,因为这十年他过得还算充实而愉快。
他身材高大,有着深古铜色的皮肤,一双灰蓝色的眼睛,棕色的头发修剪得短短的。他不笑的时候着上去严肃而忧郁,但这样的时候并不多,可一笑起来他又显得有些孩子气,他工作太过于紧张或者喝酒过量时,左眼附近会出现一丝轻微的抽搐。在撤离前一夜他一直在捆扎和销毁文件,所以当他爬上飞机时,他脸上的那种抽搐更加明显,他已经精疲力竭了。而令他特别高兴的是他被安排进这架邦主的豪华座机而不是拥挤不堪的军用运输机。当飞机升向高空之时,他让自己尽量坐得舒展一些,他是那种能适应艰苦条件的人,很少会想到要什么舒适的生活来作补偿。
他的精神又振奋起来,心里想着尽管可能要忍受到撒马尔罕的艰辛路程,但从伦敦到巴黎他将舒适而安逸地在飞机上度过。
飞了一个多小时后,马林逊说他觉得飞机并没有按直线飞行,然后马上坐到最前面的位子上。他是个二十当头的小伙子,粉棕色的脸颊,看上去很聪明但缺乏很好的教育,这是公立学校的局限造成的,不过也有他自己的优点。他被派往巴斯库的主要原因是有一次考试未能通过,在巴斯库,康维与他共处了六个月,现在康维有些喜欢他了。可康维不愿费神与他说话,他懒洋洋地睁开眼说道:“飞机飞哪条航线,飞行员应该最清楚。”
又过了半小时,疲倦和飞机马达的轰鸣快使他睡着的时候,马林逊再次打扰他说:“我说,康维,我觉得费纳并没有在驾驶这飞机?”
“噢,他没有在驾驶飞机户
“例才那家伙转过头来,我发誓他不是费纳。”
“这很难说,隔着玻璃板。”
“在任何地方,我都认得出费纳这张脸。”
“哈,他可能是别的什么人,这没有什么。”
“可费纳肯定地告诉过我是他来驾驶这架飞机的呀。”
“他们一定改变了主意,让他去开别的一架了吧。”
“那么,这人又是谁呢?”
“我亲爱的孩子,我怎么会知道呢!你可不要以为每个空军上尉的脸我都能记得住。”
“我认识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可我认不出这家伙。”
“那他一定是其中你不认识的一个了。”康维笑了笑继续说道,“我们很快就可以到达白夏瓦,到时你去和他交个朋友,亲自问问不就得了嘛。”
“这样下去,我们根本到不了白夏瓦,飞机完全偏离了正常航线,还他妈的飞那样高,根本看不清到了哪里。”
康维并不担心,他习惯于乘飞机旅行,所以把一切都想当然。更何况,到白夏瓦之后,他也没什么特别的事急于要做,也没有什么特别想见的人,所以,航程是6个小时还是4个小时对他来说无关紧要,他还未结婚,到了白夏瓦也不会有什么温柔的问候,他是有些朋友,其中有几个也许会带他上夜总会请他喝酒,这是一种惬意的期待,但他也不是特别渴望这样。
当他回顾过去同样愉快却并非完全令他满意的十年时光时,并没有那种怀旧式的叹息。变幻无常,难得的空闲间歇之后又变得很不安定,这就是他自己对过去十年的最好总结,也是对世界局势的概括。他想起巴斯库、北平、澳门和其他一些他经常光顾的地方,最遥远的要数牛津,战后他曾回到那里当过几年学监,讲授东方历史;在铺满阳光的图书馆里查阅那些尘封的资料;推着自行车在校园漫步,这情景很吸引人,但并没有让他激动;他仍有一种感觉,那就是自己仍然是过去的一部分。
一阵熟悉的倾斜,提醒他飞机就要降落。他很想开开马林逊的玩笑,打趣他那坐立不安的样子,要不是那小子突然站了起来,让他的头“膨”地撞到舱顶上,他真会这么做。这时,马林逊把正在过道另一边的座位上打瞌睡的美国人巴纳德弄醒。“我的上帝!”他惊叫起来,“看那边。”
康维看了过去,可看到的当然不是他所预料得到的,假如他的确已经预感到了什么的话。他看到的不是按几何图案排列的整齐的军营和巨大的长方形机库,呈现他眼前的只是一片被太阳烤成红褐色的广阔荒原静躺在茫茫浓雾之下。尽管飞机在迅速下降,但仍然高出普通飞行高度许多。从他那个角度,隐约可以辨出一些长长的,呈波状起伏的山脉,这些山脉的高度离云雾绕绕的山谷也许只有一英里,尽管康维以前从未从这种海拔高度看过,但这的确是典型的边疆景色,给人一种奇怪而深刻的印象。这使他有一种直觉,这地方就在白夏瓦附近,“我认不出这到底是个什么地方。”他喃喃说着,然后悄悄(他不想惊动别人)朝马林逊耳语道:“看来你是对的,这飞行员迷失航向了。”
飞机正以骇人的速度下降着,越往下,空气变得越热,底下的土地灼热得就像是突然开了膛的火炉。一座连一座的山峰从地平线上隆起峻峭崎岖的背影;飞机正掠过山峰,沿着一条弯曲似弓的山谷飞行,谷底布满岩石和干枯的河床,看上去就像撒满栗子壳的地板;飞机在气流中使劲摇摆颠簸着,让人难受得就像坐在浪涛上的小船里,这四个乘客都不得不紧紧抓住座位。
“看来他想着陆了!”美国人用嘶哑的声音喊道。
“不可能,”马林逊反驳道,“如果他真这样,那他是疯了,他会把飞机坠毁,然后……。”
然而,飞机真的着陆了。飞行员以不错的技术让飞机颠簸着滑向一条溪谷旁的小空地并稳稳地停在了那里。此后发生的事情更令人费解且让人疑虑担忧。一群满脸胡子包着头巾的土著人从四面八方涌来,把飞机团团围住,除飞行员外不让任何人下飞机。那飞行员爬下飞机后和他们激动地说着话,这清楚地表明,他根本不是费纳,也不是英国人,甚至连欧洲人都不是。这时,那些人从附近的油料堆里取来几桶汽油,然后倒进容量特别大的飞机油箱里。被困在飞机里的四位乘客都怒不可遏地叫喊着,可那些人却报以幸灾乐祸的喀皮笑脸或干脆就视而不见。如果他们试图下飞机,哪怕是最轻微的动作都会招来20条枪的恐吓。康维懂一点当地的普什图语,就用它大声和这些人论理,却没有用,而他用任何一种语言与飞行员交涉,那家伙唯一的反应就是暗含挑衅地挥舞他那把左轮手枪。
正午的太阳火焰般烤在机舱顶部,使飞机里的空气闷热得令人窒息,再加上竭力的抗争,几乎让他们几个昏晕过去,可他们却毫无办法,因为在疏散撤离时他们都不准带武器。
终于油箱灌满了,盖子被拧上。一只装满温水的油桶从机窗那儿递了进来,尽管这些人似乎没有敌意,可他们却不回答任何问题。
同那帮人又扯了半天之后,飞行员回到机舱,一个帕坦人笨拙地转动了一下螺旋桨,飞机又启动了。就在这么个有限、狭窄的地方,而且负担着很多汽油,可起飞似乎比降落还要灵巧熟练。飞机又高高地升入雾蒙蒙的空中,然后转头向东,似乎在调整航线,此时已是午后。
真是件非同寻常而令人迷惑的事情!当凉爽的空气让他们清醒过来时,这些乘客几乎不能相信这事发生过。
这样的暴行,在动荡不安的前线地区的骚乱事端记录中也找不出第二件,也没有什么先例可以援引。要是他们几个没有成为这一暴行的牺牲品的话,那的确会让人难以置信。
怀疑之后跟着就是义愤填膺,这是很自然的,而义愤之后则是不安和焦虑。
马林逊道出了自己的推测:有人绑架他们以勒索赎金,没有其它让大家更容易接受的说法了。
这种伎俩并不新鲜,但所用的手段非常特殊且很高明。想想眼下所经历的这种事也不是头一例,大伙心里多少舒坦了一些。毕竟,以前也曾发生过绑架事件,而大都以好的结局收场。这些土著人最多把你关进山洞之中直到政府付够了赎金,然后,把你放掉;你会得到相当公平的处置,再说付给他们的钱也不是你自己的,只不过这种事有些令人难堪罢了,然后呢,空军部队就会派一支轰炸飞行中队,你得以平安离开,于是你的余生就会有一段精彩的故事讲给大家听了。
马林逊有些慌张地阐明了自己的看法,巴纳德这个美国人却显得很滑稽:“先生们,我敢说,对某些人来说,这的确是一种聪明的推测,可我看不出你们的空军到底有什么辉煌的成就。你们英国人常拿芝加哥等地的劫机事件开玩笑,而我想不起任何一个持枪歹徒曾驾着山姆大叔的某一架飞机逃跑的先例,我感到怀疑的还有一点,就是这家伙是如何处置了那位真正该开这架飞机的飞行员的;他肯定是被塞进沙袋里了,我打赌。”说罢,他打了个哈欠,他是个高大而肥胖的人,一张顽强的脸上刻着幽默滑稽的皱纹,但这并不能抵消他带点悲观色彩的眼袋。在巴斯库,没有人对他有更多的了解,除了知道他来自波兰,也有猜测他的营生与石油有点关系。
而康维此时正忙于做一件很实际的事情。他把他们每个人身上所有的纸片收集起来,然后用各种本地语言在上面写上求救信号,每隔一段时间就朝地面投几片。在这种渺无人烟的地方,机会很渺茫,但还是值得一试。
这第四位坐在飞机里的人,布琳克罗小姐撇着嘴,挺着腰坐在那儿。很少说话,也没有抱怨,她是个瘦小但很坚强的女人,她此时的神情就像是被强迫去参加一个她根本不喜欢的晚会似的。
康维来不及像另外两个男士那样说话,因为要把求救信号译成本地语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不过,有人问话他还是给予回答,并且,勉强同意马林逊“绑架”的推测,在某种程度上,他也同意巴纳德对空军的谴责。“当然,这件事到底怎样发生是应该看得出来的,在那种动荡不安的地方,一个穿着航空服的人看起来很像另外一个,这并不奇怪,没有人会怀疑一个看上去对业务在行又穿着得当的人。这家伙一定了解一些东西——比如,信号指令等,很明显,他也懂得怎样操纵飞机……还有,我同意你的看法,这种事一定会有人遭殃,有人要惹麻烦的,你完全可以相信,尽管我怀疑不是他。”
“好哇,先生,”巴纳德说道,“我确实很佩服你能看到问题的两面性,无疑,这是最合适的态度,甚至当你被欺骗时都应当这样。”
美国人,康维了解得很。他们习惯于说些自负的话,但也不冒犯人,他宽容地笑了笑,却没有再说什么。
他感到很困倦。那是一种想着随时可能发生危险却又无法避开的无可奈何的困倦。
直到下午很晚的时候,巴纳德和马林逊还在争论不休,偶尔有一两个看法,康维还听得进去,可当他俩向他征询某个看法时却发现他已睡着。
“累垮了吧,”马林逊说,“过了这么几个星期,也难怪。”
“你是他的朋友?”巴纳德问。
“我和他在领事馆一起工作过,刚巧我知道过去四天四夜他都没有合眼,实际上,我们真他妈够幸运的,有他和咱们一块缩在这么一个小小角落。除了他懂得多种语言,他自有一套与人打交道的办法,如果有人能够帮助我们摆脱困境的话,他也会去这么做,但他对大部分事情都很冷淡。”
“好吧,就让他睡吧!”巴纳德表示同意。
布琳克罗小姐终于进出一句:“我倒觉得他像是个勇敢的男子汉。”
而康维反倒不太相信店已是个很勇敢的人。他实在太疲倦了,他闭着双眼但没有睡着,他能听到和感觉到飞机运行中的每一次摆动,而且也听到马林逊对自己的那一番称赞,他的心里感到有些得意同时又充满忧虑。此时他感到有些反胃,这是他精神焦虑不安时的身体反应。以他过去的体验和经历,他清楚,自己并不属于那种因喜欢冒险而冒险的人。
眼下这件事情在某种程度上有时也让他感到一种激情的冲动,那是一种让沮丧迟钝的情感世界得到净化、洗礼的冲动。但他绝不愿意拿生命来开玩笑。
早在12年前他就开始痛恨在法国堑壕战中经历的残酷冒险,有几次是拒绝毫无可能奏效的无畏行动才免于一死。甚至他那准尉军衔的获得也并非都因勇气和胆量,而是因为伤筋费神地开发出某种耐久性技术。自从开战以来,无论什么时候再遇上危险,他都渐渐对它们失去兴趣,除非是这种危险可以让他获得过度恐怖的刺激。
他仍然闭着眼,听到马林逊的话,他有所触动且有些沮丧。命中注定,他的镇定总是与勇气相悻,而现在这种心态,实际上是某种没有激情更没有男子气概的表现。在他看来,大伙都处于一种糟糕透顶的尴尬处境,而此时他心里非但没有激起充分的胆量与勇气,反倒对任何将要来临的麻烦感到极端的厌恶和烦躁。
他预见到在某些情况下他必须按照推测来行动。比方说,布琳克罗小姐也在场,而她是个女性,她要比其他任何人都更在乎这件事,他担心在这种场面自己难免会做出不相称的举动。然而他做了一番像是刚刚醒来的样子之后,首先就同布琳克罗小姐说起话来。他发现她竟不年轻也不漂亮——德行也不敢恭维,不过,在这样的困境之中,这样的人却非常可靠,也在这样的处境之中他们会很快发现自己的长处并加以发挥。
他也着实为她感到难过,因为他注意到马林逊和那个美国人都不喜欢传教士,尤其是女传教士,他本人并没有什么成见,但是他却担心她对他的直率不太习惯,甚至会觉得很难为情。
“看来,我们已经处于一种奇怪的进退两难的窘境,”他朝她轻声说道,“但是我很高兴你能冷静地面对它,而且我并不认为真会有什么可怕的事情降临到我们头上。”
“如果你能够阻止的话,那就一定不会发生。”她的回答并没有让他感到安慰。
“你得让我知道我们能够做些什么让你轻松一些。”
巴纳德抢过话头,“轻松?”他扯着嘶哑的嗓音嘟喊道,“怎么了?我们当然轻松自在,我们正在享受旅行的快乐,可惜,我们没有扑克——要不我们就可以打几局桥牌了。”
康维虽不喜欢桥牌,但他对这种乐观颇为赞赏。“我想布琳克罗小姐不打牌。”他笑着说。可传教士却轻快地转过身来反驳道:“我真会打牌呢,而且,我从未发觉扑克牌里有什么有害的东西,《圣经》里也没有什么反对打牌的条文。”
他们都笑了起来,似乎有些感激她给他们找到一个借口。不管怎样,康维并不认为她歇斯底里。
整个下午,飞机都在高空的薄雾中翱翔,由于飞得太高而无法看清下面的东西。时不时地,每隔稍长的一段距离,这慢纱般的轻雾间或消散开去,下面就呈现出锯齿状凸凹不一的山峰的轮廓和某条不知名的河流隐约闪烁的水光。还可以粗略地根据太阳的位置判断得出来飞机仍在向东飞行,偶尔偏向北方;然而,飞机要飞向何处还得看飞行速度,这康维就无法准确地推断出来。
可以想得到这飞机可能已消耗了大量的汽油;不过这也得看具体情况而定,康维并不了解飞机的技术性能,但他坚信这飞行员,且不管他是谁,肯定是个十足的行家;能在岩石遍布的山沟里着陆就能证明这一点,还有此后发生的其他事情中也可以看出。康维无法抑制一种情感,一种始终属于他的,总伴随着曾让他荣耀过的优越感和无可争议的能力而产生的情感。
他是如此地习惯于别人向他求助,以至于当他仅仅意识到某个人不想求助也不需要帮助都会让他平静下来,甚至在日后更令人窘困的场合中都会保持清醒与冷静。可是,康维不愿他的同伴们来分享这种微妙的情感。他明白比起自己,他们几个应该有更多各自的理由感到焦虑不安。
比如,巴林逊已在英国与一个姑娘订了婚;巴纳德也可能有家室;布琳克罗小姐则有工作,假期什么的,管她怎么认为。不知是否出于偶然,马林逊恰恰又是最不镇静的一个,随着时间一个小时,一个小时地流走,他也渐渐变得越来越激动——敏感,而且,对康维那张冷冷的没有热情的脸也开始不满起来,原先他在背地里对这种冷静还大加称赞过一番呢。
不一会儿,一场激烈的争论在飞机轰鸣的马达声中开始。“看这边,”马林逊怒气冲冲地吼道,“难道咱们就这样百无聊赖地坐在这儿听任这疯子为所欲为吗?有没有什么办法不砸掉隔船板就把那家伙弄出来?”
“根本没办法,”康维答道,“他有武器而我们手无寸铁,另外,我们没有人知道怎样操纵飞机让它着陆嘛。”
“这该不会太难,我敢说你能办得到。”
“亲爱的马林逊,为什么总要我去创造这样的奇迹呢?”
“唉,不管怎么说,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够让我心烦的了;难道咱们就不能让这家伙把飞机降下来吗?”
“你说该怎么做呢?”
马林逊更加急躁,“晦,他不就在那儿吗?差不多就离我们6英尺,而且,fiR们三个对付他一个人哪!难道老这样眼睁睁盯着他该死的背影?至少,我们可以逼迫他讲出事实真相嘛。”
“那好吧,咱们试试。”康维说着,三步并作两步朝客舱与驾驶舱之间的隔板走去。这驾驶舱位于飞机前端稍高的位置,有一块进长约6英寸(时)的正方形玻璃隔板,可以滑动打开,透过它,飞行员只用把头一转,稍俯一下身就可以与乘客交流。康维用指关节叩了几下玻璃隔板,里面的反应差不多如他所料那样滑稽可笑。玻璃被滑到边上,左轮手枪的枪管冲他指了指,没有说上半句话,就这样,康维没有与那家伙争辩什么就退了下来,玻璃又给关上了。
一直静观事态的马林逊并不满足于这样的结果。“我认为他并不真放开枪,”他嘴咕道,“可能只是吓唬人。”
“没错,”康维也同意这一看法,“但我觉得最好是你来证实证实。”
“唉,我倒觉得咱们应该起来反抗才对,而不是这样听凭这家伙摆布。”
康维表示赞同。通过红衣战士协会的社交场合以及学生时代的历史教科书,他认识到这样一种惯例式的传统,那就是英国人英勇无畏,从不投降,且从来不败。而他却说:“不择时机而且没有取胜把握就仓促上阵,那是很不明智的举动,我可不是那种英雄。”
“说得好,先生,”巴纳德热心地插了进来,“当你被人任意摆布的时候,你也要心甘情愿地听之任之,逆来顺受峻,要是我,只要还活着就要今朝有酒今朝醉,抽一支雪茄吧!我希望你们不要以为会有额外的危险将降临到我们身上。”
“我倒不介意,不过这恐怕会让布琳克罗小姐不舒服。”
巴纳德反应挺快,马上赔不是:“对不起,女士,我抽烟不会妨碍你吧?”
“不不,”她通情达理地答道,“我自己并不吸烟,但我喜欢雪茄的味道。”
康维觉得所有的女人都会这么说,而布琳克罗报自然就是最典型的一个,无论如何,马林逊的激动情绪稻平静下来一些。为了表示友好,他给康维递上一支烟,自己却没有抽一支。“我知道你是什么感觉,”康给温和地说道,“我们面临的前景很不妙,从某种程度上说还要更糟,因为对付这种事我们没有多少办法。”
“换个角度讲,也有可能会朝好的方面发展呢。”他不禁又补充道。他仍然感到非常疲惫。而他的性格中有某种一般人称作“懒散”的东西,尽管不是那么突出。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没有人有能力去对付更棘手的问题,而且很少有人会更好地承担责任;实际上,他并不热衷于付诸行动,也不愿意承担责任。这两者都体现于他的言行之中,而且他把这两者结合得恰到好处。可他总盘算着让其他能够胜任或者干得更好的人来实际操作。在某种程度上说,无疑是这种小聪明使他在部队服役中获得成功并且承担的风险比预想的要少。现在,他没有足够的野心和勇气把责任硬推给别人,或者在真正无事可做的时候为自己的无动于衷作一番振振有词的标榜。
他的敏捷有时只能看作是一种草率而简单的举止,而他在危急时刻的冷静,虽令人钦佩,却经常让人觉得过分谨慎。官方人士却喜欢认为康维是一个把努力的目标强加给自己的人,他表面上的无动于衷只是掩藏他丰富而良好的情感素养的外衣。
一种暗暗的怀疑一直伴随着康维,有时这种怀疑像急流一般直涌上来,难道他真的是表里如一地沉着冷静,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丝毫不在乎。不过,如这“懒散”一词也是不太妥贴的说法,大多数外人对他的看法有失偏颇,其实他的这种个性,非常简单却令人迷惑——他只是喜欢清静、沉思,还有他乐于独处。
他已经屈身侧坐了这么长时间,而现在也没什么事,于是干脆就靠回座位睡起觉来。当他醒来时,他发觉其他几个人,不管先前那种种的担忧和焦虑,照样屈服了。布琳克罗小姐闭着眼直绷绷地坐着,像一禅陈旧而失去光泽的时装塑模;马林逊身子前倾,懒洋洋地靠坐在座位上,一只手撑着下巴,那个美国优已是鼾声如雷。没有什么理由包括刚才的大喊大叫使他们如此困倦,康维考虑得比所有人都明智。忽然,他感到自己身上涌起一阵轻轻的眩晕,心也怦怦直跳,然后感到有一种力量在猛烈地吸吞着自己。他记得过去也曾有过一次类似的反应——那是在瑞土的阿尔卑斯山上。
不久,他转头朝窗外望去。但见,天空碧蓝如洗,午后的明媚阳光下一种梦幻般的景色向他飘来,仿佛一下子就把他余下的呼吸从肺里攫了出来。远远地,在视野的尽头,隐隐呈现出一溜绵延重叠的雪山峰峦,被冰1!!装扮得银彩飞扬,雪峰仿佛飘浮在绵绵的云层之上。
飞机整整迂回绕飞了一个圆周,然后朝西面飞去,与地平线渐渐叠合在一起,那地面的色彩强烈慧眼,几乎有些花里胡哨,仿佛就是几个半疯半癫的印象派天才大师笔下的彩画幕布。
此时,在这巨大的舞台之上,飞机嗡嗡沉闷地盘旋在一个深不可测的峡谷上方,对面是一堵陡峭得近乎垂直的白色悬崖,要是没有阳光照射在上面,还会误以为这悬崖就是天空的一部分。就像从莫林看到许多层层叠叠的少女峰般闪耀着令人炫目的灿灿银光。
一般的事物不会轻易给库维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作为生活习惯,他不太关心“风景”,尤其不在乎那些由富于创意的市政当局设置了园林座椅的著名景区。有一回,有人带他到印度达吉岭附近的老虎岭去看埃非尔士峰(珠穆朗玛峰)的日出景观,他却发觉这世界最高峰确实让人失望。而此刻,飞机窗外的这一令人心悸的奇观却完全不同,它没有那种故作姿态的媚气,那傲然屹立的冰山雪峰中蕴藏着某种自然原始而神奇怪诞的东西,一种壮丽雄奇之中交织了苍莽与不协调的风格,令人感到难于接近。
康维沉思着,一面查阅地图,推算距离,估计时间与航速。之后,他发觉马林逊也醒了过来。于是他拍拍这小伙子的胳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