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 诗歌评论>> 劉學鍇 Liu Xuekai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   (1934年)
王維
隴西行
  王維
  十裏一走馬, 五裏一揚鞭。
  都護軍書至, 匈奴圍酒泉。
  關山正飛雪,
  烽火斷無煙。
  這是王維用樂府舊題寫的一首邊塞詩。
  詩一開頭,便寫告急途中,軍使躍馬揚鞭,飛馳而來,一下子就把讀者的註意力緊緊吸引住了。一、二句形容在“一走馬”、“一揚鞭”的瞬息之間,“十裏”、“五裏”的路程便風馳電掣般地一閃而過,以誇張的語言渲染了十萬火急的緊張氣氛,給人以極其鮮明而飛動的形象感受。中間兩句,點明了騎者的身份和告急的事由。一個“圍”字,可見形勢的嚴重。一個“至”字,則交代了軍使經過“走馬”、“揚鞭”的飛馳疾驅,終於將軍書及時送到。最後兩句,補充交代了氣候對烽火報警的影響。按理,應當先見烽火,後到軍書。然而現在,在接到軍書之後,舉目西望,卻衹見漫天飛雪,一片迷茫,望斷關山,不見烽煙。是因雪大點不着烽火呢,還是點着了也望不見呢?反正是烽火聯繫中斷了。這就更突出了飛馬傳書的刻不容緩。寫到這裏,全詩便戛然而止了,結得幹脆利落,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餘地。儘管寫形勢危急,氣氛緊張,而詩中表現的情緒卻是熱烈、鎮定和充滿自信的。
  這首詩,取材的角度很有特色。它反映的是邊塞戰爭,但並不正面描寫戰爭。詩人的着眼點既不在軍書送出前邊關如何被圍,也不在軍書送至後援軍如何出動,而是僅僅擷取軍使飛馬告急這樣一個片斷、一個側面來寫,至於前前後後的情況,則讓讀者自己用想象去補充。這種寫法,節奏短促,一氣呵成,篇幅集中而內藴豐富,在藝術構思上也顯得不落俗套。
  (劉德重)
  〔註〕①《隴西行》:樂府舊題。又稱《步出夏門行》,屬《相和歌·瑟調麯》。
送別
  王維
  下馬飲君酒, 問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 歸臥南山陲。
  但去莫復問,
  白雲無盡時。
  這首詩寫送友人歸隱,看似語句平淡無奇,細細讀來,卻是詞淺情深,含着悠然不盡的意味。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第一句敘事。“飲”是使動用法,“使……飲”的意思。一開始就寫飲酒餞別,是點題。第二句設句,問君到哪裏去。由此引出下面的答話,過渡到寫歸隱。這一質樸無華的問語,表露了作者對友人關切愛護的深厚情意。送別者的感情起始就滲透在字裏行間。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不得意”三字,顯然是有深意的。不僅交待友人歸隱的原因,表現他失意不滿的情緒;同時也從側面表達詩人自己對現實憤懣不平的心情。這三字是理解這首詩題旨的的一把鑰匙。詩人在得知友人“不得意”的心情後,勸慰道:“但去莫復問,白雲無盡時。”你衹管去吧,我不再苦苦尋問了。其實你何必以失意為念呢?那塵世的功名利祿總是有盡頭的,衹有山中的白雲纔沒有窮盡之時,足以供你娛樂排遣了。這兩句表現了作者很復雜的思想感情:既有對友人的安慰,又有自己對隱居的欣羨;既有對人世榮華富貴的否定,又似乎帶有一種無可奈何的情緒。聯繫前面“不得意”三字看來,在這兩句詩中,更主要的則是對朋友的同情之心,並藴含着詩人自己對現實的憤激之情,這正是此詩的着意之處和題旨所在。從寫法上看,前面四句,寫得比較平淡,似乎無甚意味,至此兩句作結,詩意頓濃,韻味驟增,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當然,這兩句也不是平空而起的,而是由前面看似乎平淡的四句發展而來的,如果沒有前四句作鋪墊,這兩句結尾也就不會給人這樣強的“清音有餘”(謝榛語)的感覺。
  (吳小林)
首頁>> 文學>> 诗歌评论>> 劉學鍇 Liu Xuekai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   (193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