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曰:
世人但喜作高官,執法無難斷案難。
寬猛相平思呂杜,嚴苛尚是惡申韓。
一心清正千傢福,兩字公平百姓安。
惟有昌平舊令尹,留傳案牘後人看。
自來姦盜邪淫,無所逃其王法,是非冤抑,必待白於官傢,故官清則民安,民安則俗美。舉凡遊手好閑之輩,造言生事之人,一掃而空之。無論平民之樂事生業,即間有不肖之徒顯幹法紀,而見其刑罰難容,罪惡難恕,耳聞目睹,皆賞善罰惡之言,宜無不革面洗心,改除積習。所以欲民更化,必待宰官清正,未有官不清正,而能化民者也。然官之清,不僅在不傷財不害民而已,要能上保國傢,為人所不能為、不敢為之事,下治百姓,雪人所不能雪、不易雪之冤。無論民間細故,即宮闈細事,亦靜心審察,有精明之氣,有果决之才,而後官聲好,官位正,一清而無不清也。故一代之立國,必有一代之刑官,堯舜之時有臯陶,漢高之時有蕭何,其申不害、韓非子,則固歷代刑名傢所祖宗者也。若不察案之由來,事之初起,徒以桁楊刀鋸,一味刑求,則雖稱快一時,必至沉冤沒世,昭昭天報,不爽絲毫。若再因賂而行,為貪起見,輒自動以五木,斷以片言,是則身不修,而可治國治民,上清宮闈,下安百姓,豈可得哉!間嘗曠覽古今,博稽野史,有不能斷其無,並不能信其有者。如此書中所編之審案之明,做案之奇,訪案之細,破案之神,或因穢亂春宮,或為全其晚節,或圖財以害命,或因姦以成仇,或誤服毒猝至身亡,或出戲言疑為禍首,莫不無辜牽涉,備受苦刑。使非得一人以平反之,變言易服,細訪微行。陽以為官,陰以為鬼,年至得其情,定其案,白其冤,罹其闢,而至奇至怪之獄,終不能明。春風倦人,日閑無事,故特將此書之原原本本,以備錄之,以供衆覽。非敢謂警世醒俗,亦聊供閱者之寂寥雲爾。
詩曰:
備載離奇事,欽心往代人。
廉明公平者,千古大冤伸。
話說這部書,出自唐朝中宗年間,其時武後臨朝,四方多事。當朝有一位大臣,姓狄名仁傑,號德英,山西太原縣人。其人耿直非常,忠心保國,身居侍郎平章之職,一時在朝諸臣,如姚崇、張柬之等人,皆是他所薦。衹因武三思倡亂朝綱,太後欲廢中宗立他為嗣,狄仁傑犯顔立爭,奏上一本,說陛下立太子,千秋萬歲配食太廟。若立武三思,自古及今,未聞有內侄為夫子,姑母可祀大廟的道理,因此纔恍然大悟,除了這個念頭,退政與中宗皇帝,就稱仁傑為國老,遷為幽州都督。及至中宗即位,又加封梁國公的爵位。此皆一生的事節,由唐朝以來,無不人人敬服,說他是個忠臣。殊不知這時多事,皆載在歷代史書上,所以後人易於知道。還有未載在國史,而傳流在野史上的那些事,說出來更令人敬服,不但是個忠臣,而且是個循吏,而且是個聰明精細、仁義長厚的君子。所以武後自僭位以來,舉幾近狎邪僻,殘害忠良,殺姊屠兄,弒君鴆母,下至民間奇怪案件,皆由狄公剖斷明白。自從父母生下他來,六七歲上,就天生的聰明。攻書上學,目視十行,自不必說。到了十八歲時節,已是學富五車,才高八鬥。並州官府,聞了他的文名,先舉了明經,後調為汴州參軍,又升授並州法曹。那朝廷因他居官清正,就遷他為昌平今尹。到任來,為地方上除暴安良,清理詞訟,自是他的餘事。手下有四個親隨,一個姓喬叫喬太,一個姓馬叫馬榮,這兩人乃是緑林的豪客。這日他進京公幹,遇了他兩人要劫他的衣囊行李,仁傑見馬榮、喬太,皆是英雄氣派,而且武藝高明,心下想道:“我何不收服他們,將來代皇傢出力,做了一番事業,他兩人也可相助為理,方不埋沒了這身本領。”當時不但不去躲避,反而挺身出來,招呼他兩人站下,歷勸了一番。哪知馬榮同喬太,十分感激。說:“我等為此盜賊,皆因天下紛紛,亂臣當道,徒有這身本領,無奈不遇識者,所以落草為寇,出此下策。既是尊公如此厚義,情願隨鞭執鐙,報效尊公。”當時仁傑就將兩人,收為親隨。其餘一人姓洪,叫洪亮,即是並州人氏,自幼在狄傢使喚。其人雖沒有那用武的本事,卻是一個膽大心細的人,無論何事,皆肯前去,到了辦事的時候,又能見機揣度,不至魯莽。此人隨他最久。又有一人,姓陶叫陶幹,也是江湖上的朋友,後來改邪歸正,為了公門的差役。親因仇傢大多,時常有人來報復,所以他投在狄公麾下,與馬榮等人,結為至友。從昌平到任之後,這四人皆帶他私行暗訪,結了許多疑難案件。
這一日正在後堂,看那些往來的公事,忽聽大堂上面,有人擊鼓,知道是出了案件,趕着穿了冠帶,升坐公堂。兩班皂吏齊集在下面。衹見有個四五十歲的百姓,形色倉皇,汗流滿面,在那堂口不住的呼冤。狄人傑隨令差人把他帶上,在案前跪下,問道:“你這人姓甚名誰,有何冤抑,不等堂期控告,此時擊鼓何為耶?”那人道:“小人姓孔,名叫萬德,就在昌平縣南門外六裏墩居住。傢有數間房屋,衹因人少房多,故此開了客店,數十年來,安然無事。昨日嚮晚時節,有兩個販絲的客人,說是湖州人氏,因在外路辦貨,路過此地,因天色將晚,要在這店中住宿。小人見是路過的客人,當時就將他住下。晚間飲酒談笑,衆人皆知。今早天色將明,他兩就起身而去,到了辰牌時分,忽然地甲鬍德前來報信,說:‘鎮口有兩個屍首,殺死地下,乃是你傢投店的客人,準是你圖財害命,將他治死,把屍首拖在鎮口,貽害別人。’不容小人分辯,復將這兩個屍骸,拖到小人傢門前,大言恐嚇,令我出五百銀兩,方肯遮掩此事。‘不然這兩人,是由你店中出去,何以就在這鎮上出了奇案?這不是你移屍滅跡!’因此小人情急,特來求大老爺伸冤。”
狄仁傑聽他這番言語,將他這人上下一望——實不是個行兇的模樣。無奈是人命巨案,不能聽他一面之辭,就將他放去。乃道。“汝既說是本地的良民,為何這地甲不說他人,單說是你?想見你也不是良善之輩,本縣終難憑信。且將地甲帶來核奪。”下面差役一聲答應,早見一個三十餘歲的人,走上前來,滿臉的邪紋,斜穿着一件青衣,到了案前跪下道:“小人乃六裏墩地甲鬍德,見太爺請安。此案乃是在小人管下,今早見這兩口屍骸,殺死鎮口,當時並不知是何處客人。後來合鎮人傢,前來觀看,皆說是昨晚投在孔傢店內的客人,小人因此嚮他盤問。若不是他圖財害命,何以兩人皆殺死在鎮上?而且孔萬德說是動身時,天色將明,彼時鎮上也該早有人行路,即使在路,遇見強人,豈無一人過此看見?問鎮上店傢,又未聽見喊救的聲音。這是顯見的情節,明是他夜間動手,將兩人殺死,然後拖到鎮口,移屍滅跡。此乃小人的承任,兇手既已在此,求太爺審訊便了。”
狄仁傑聽鬍德這番話,甚是在理,回頭望着孔萬德實不是個圖財害命的兇人,乃道:“你兩人供詞各一,本縣未經相驗,也不能就此定奪。且待登場之後,再為審訊。”說着,他兩人交差帶去。隨即傳令伺候,預備前去相驗。不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世人但喜作高官,執法無難斷案難。
寬猛相平思呂杜,嚴苛尚是惡申韓。
一心清正千傢福,兩字公平百姓安。
惟有昌平舊令尹,留傳案牘後人看。
自來姦盜邪淫,無所逃其王法,是非冤抑,必待白於官傢,故官清則民安,民安則俗美。舉凡遊手好閑之輩,造言生事之人,一掃而空之。無論平民之樂事生業,即間有不肖之徒顯幹法紀,而見其刑罰難容,罪惡難恕,耳聞目睹,皆賞善罰惡之言,宜無不革面洗心,改除積習。所以欲民更化,必待宰官清正,未有官不清正,而能化民者也。然官之清,不僅在不傷財不害民而已,要能上保國傢,為人所不能為、不敢為之事,下治百姓,雪人所不能雪、不易雪之冤。無論民間細故,即宮闈細事,亦靜心審察,有精明之氣,有果决之才,而後官聲好,官位正,一清而無不清也。故一代之立國,必有一代之刑官,堯舜之時有臯陶,漢高之時有蕭何,其申不害、韓非子,則固歷代刑名傢所祖宗者也。若不察案之由來,事之初起,徒以桁楊刀鋸,一味刑求,則雖稱快一時,必至沉冤沒世,昭昭天報,不爽絲毫。若再因賂而行,為貪起見,輒自動以五木,斷以片言,是則身不修,而可治國治民,上清宮闈,下安百姓,豈可得哉!間嘗曠覽古今,博稽野史,有不能斷其無,並不能信其有者。如此書中所編之審案之明,做案之奇,訪案之細,破案之神,或因穢亂春宮,或為全其晚節,或圖財以害命,或因姦以成仇,或誤服毒猝至身亡,或出戲言疑為禍首,莫不無辜牽涉,備受苦刑。使非得一人以平反之,變言易服,細訪微行。陽以為官,陰以為鬼,年至得其情,定其案,白其冤,罹其闢,而至奇至怪之獄,終不能明。春風倦人,日閑無事,故特將此書之原原本本,以備錄之,以供衆覽。非敢謂警世醒俗,亦聊供閱者之寂寥雲爾。
詩曰:
備載離奇事,欽心往代人。
廉明公平者,千古大冤伸。
話說這部書,出自唐朝中宗年間,其時武後臨朝,四方多事。當朝有一位大臣,姓狄名仁傑,號德英,山西太原縣人。其人耿直非常,忠心保國,身居侍郎平章之職,一時在朝諸臣,如姚崇、張柬之等人,皆是他所薦。衹因武三思倡亂朝綱,太後欲廢中宗立他為嗣,狄仁傑犯顔立爭,奏上一本,說陛下立太子,千秋萬歲配食太廟。若立武三思,自古及今,未聞有內侄為夫子,姑母可祀大廟的道理,因此纔恍然大悟,除了這個念頭,退政與中宗皇帝,就稱仁傑為國老,遷為幽州都督。及至中宗即位,又加封梁國公的爵位。此皆一生的事節,由唐朝以來,無不人人敬服,說他是個忠臣。殊不知這時多事,皆載在歷代史書上,所以後人易於知道。還有未載在國史,而傳流在野史上的那些事,說出來更令人敬服,不但是個忠臣,而且是個循吏,而且是個聰明精細、仁義長厚的君子。所以武後自僭位以來,舉幾近狎邪僻,殘害忠良,殺姊屠兄,弒君鴆母,下至民間奇怪案件,皆由狄公剖斷明白。自從父母生下他來,六七歲上,就天生的聰明。攻書上學,目視十行,自不必說。到了十八歲時節,已是學富五車,才高八鬥。並州官府,聞了他的文名,先舉了明經,後調為汴州參軍,又升授並州法曹。那朝廷因他居官清正,就遷他為昌平今尹。到任來,為地方上除暴安良,清理詞訟,自是他的餘事。手下有四個親隨,一個姓喬叫喬太,一個姓馬叫馬榮,這兩人乃是緑林的豪客。這日他進京公幹,遇了他兩人要劫他的衣囊行李,仁傑見馬榮、喬太,皆是英雄氣派,而且武藝高明,心下想道:“我何不收服他們,將來代皇傢出力,做了一番事業,他兩人也可相助為理,方不埋沒了這身本領。”當時不但不去躲避,反而挺身出來,招呼他兩人站下,歷勸了一番。哪知馬榮同喬太,十分感激。說:“我等為此盜賊,皆因天下紛紛,亂臣當道,徒有這身本領,無奈不遇識者,所以落草為寇,出此下策。既是尊公如此厚義,情願隨鞭執鐙,報效尊公。”當時仁傑就將兩人,收為親隨。其餘一人姓洪,叫洪亮,即是並州人氏,自幼在狄傢使喚。其人雖沒有那用武的本事,卻是一個膽大心細的人,無論何事,皆肯前去,到了辦事的時候,又能見機揣度,不至魯莽。此人隨他最久。又有一人,姓陶叫陶幹,也是江湖上的朋友,後來改邪歸正,為了公門的差役。親因仇傢大多,時常有人來報復,所以他投在狄公麾下,與馬榮等人,結為至友。從昌平到任之後,這四人皆帶他私行暗訪,結了許多疑難案件。
這一日正在後堂,看那些往來的公事,忽聽大堂上面,有人擊鼓,知道是出了案件,趕着穿了冠帶,升坐公堂。兩班皂吏齊集在下面。衹見有個四五十歲的百姓,形色倉皇,汗流滿面,在那堂口不住的呼冤。狄人傑隨令差人把他帶上,在案前跪下,問道:“你這人姓甚名誰,有何冤抑,不等堂期控告,此時擊鼓何為耶?”那人道:“小人姓孔,名叫萬德,就在昌平縣南門外六裏墩居住。傢有數間房屋,衹因人少房多,故此開了客店,數十年來,安然無事。昨日嚮晚時節,有兩個販絲的客人,說是湖州人氏,因在外路辦貨,路過此地,因天色將晚,要在這店中住宿。小人見是路過的客人,當時就將他住下。晚間飲酒談笑,衆人皆知。今早天色將明,他兩就起身而去,到了辰牌時分,忽然地甲鬍德前來報信,說:‘鎮口有兩個屍首,殺死地下,乃是你傢投店的客人,準是你圖財害命,將他治死,把屍首拖在鎮口,貽害別人。’不容小人分辯,復將這兩個屍骸,拖到小人傢門前,大言恐嚇,令我出五百銀兩,方肯遮掩此事。‘不然這兩人,是由你店中出去,何以就在這鎮上出了奇案?這不是你移屍滅跡!’因此小人情急,特來求大老爺伸冤。”
狄仁傑聽他這番言語,將他這人上下一望——實不是個行兇的模樣。無奈是人命巨案,不能聽他一面之辭,就將他放去。乃道。“汝既說是本地的良民,為何這地甲不說他人,單說是你?想見你也不是良善之輩,本縣終難憑信。且將地甲帶來核奪。”下面差役一聲答應,早見一個三十餘歲的人,走上前來,滿臉的邪紋,斜穿着一件青衣,到了案前跪下道:“小人乃六裏墩地甲鬍德,見太爺請安。此案乃是在小人管下,今早見這兩口屍骸,殺死鎮口,當時並不知是何處客人。後來合鎮人傢,前來觀看,皆說是昨晚投在孔傢店內的客人,小人因此嚮他盤問。若不是他圖財害命,何以兩人皆殺死在鎮上?而且孔萬德說是動身時,天色將明,彼時鎮上也該早有人行路,即使在路,遇見強人,豈無一人過此看見?問鎮上店傢,又未聽見喊救的聲音。這是顯見的情節,明是他夜間動手,將兩人殺死,然後拖到鎮口,移屍滅跡。此乃小人的承任,兇手既已在此,求太爺審訊便了。”
狄仁傑聽鬍德這番話,甚是在理,回頭望着孔萬德實不是個圖財害命的兇人,乃道:“你兩人供詞各一,本縣未經相驗,也不能就此定奪。且待登場之後,再為審訊。”說着,他兩人交差帶去。隨即傳令伺候,預備前去相驗。不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話說狄仁傑將鬍德同孔萬德兩人,交差帶去,預備前往相驗。自己退堂,令人傳了仵作,發過三梆,穿了元服,當時帶了差役人證,直嚮六裏墩而來。所有那一路居民,聽說出了命案,皆知道狄公是個清官,必能伸冤理枉,一個個成群結隊,跟在他轎後前來觀看。到了下晝時分,已至鎮上。早有鬍德的夥計趙三,並鎮上的鄉董郭禮文備了公館,前來迎接。狄公先問了兩句尋常的言語,然後下轎說道:“本縣且到孔傢踏勘一回,然後登場開驗。”說着,先到了客店門首,果見兩個屍身,倒在下面,委是刀傷身死。隨即傳鬍德問道:“這屍首,本是倒在此地的麽?”鬍德見狄公先問這話,趕着回稟:“太爺恩典,此乃孔萬德有意害人,故將殺死屍骸,拋棄在鎮口,以便隨後抵賴。小人不能牽涉無辜,故仍然搬移在他傢門前。求太爺明察。”狄公不等他說完,當時喝道:“汝這狗頭,本縣且不問誰是兇手,你既是在公人役,豈能知法犯法,可知道移屍該當何罪?無論孔萬德是有意害人,既經他將屍骸拋棄在鎮口,汝當先行報縣,說明原故,等本縣相驗之後,方能請示標封。汝為何藐視王法,敢將這兩口屍骸移置此處!這有心索詐,已可概見;不然即與他通同謀害,因分贓不平,先行出首。本縣先將汝重責一頓,再則嚴刑拷問。”着令差役,重打了二百刑杖。登時喊叫連天,皮開肉綻。所有那鎮上的百姓,明知孔萬德是個冤枉,被鬍德誣害,無奈是人命案件,不敢摻入裏面,此時見狄公如此辦法,衆人已是欽服,說道:“果然名不虛傳,好一個精明的清官!”
當時將鬍德打畢,他仍是矢口不移,狄公也不過為苛求,帶着衆人到孔傢裏面,嚮着孔萬德問道:“汝傢雖是十數間房屋,但是昨日客人,住在哪間屋內,汝且說明。”孔萬德道:“衹後進三間,是小人夫婦同我那女兒居住。東邊兩間是廚房,這五間房屋,從不住客,惟有前進同中進,讓客居住。昨日那兩個客人前來,小人因他是販絲貨的客,不免總有銀錢,在前進不甚妥貼,因此請他在中進居住。”說着領了狄公到了中進,指着上首那間房屋。狄公與衆人進去細看,果見桌上尚。有殘餚酒跡,未曾除去,床面前還擺着兩個夜壺,看了一遍,實無形跡,恐他所供不實,問道:“汝在這地既開了數十年客店,往來的過客,自必多住此處,難道昨日衹有他兩人,以外別無一客麽?”孔萬德道:“此外尚有三個客人,一是往山西販賣皮貨的;那兩個是主僕兩人,由河南至此,現因抱病在此,尚在前進睡臥呢!”狄公當時先將那個皮貨客人帶來詢問,說是“姓高名叫清源,歷年做此生理,皆在此處投寓。昨日那兩個客人,確係天色將明的時節出去,夜間並未聽有喊叫,至他為何身死,我等實不知情。”復將那個僕人提來,也是如此說法,且言主人有病,一夜未曾安眠,若是出有別故,豈能絶無動靜。狄公聽衆人異口同聲,皆說非孔萬德殺害,心下更是疑惑,衹得復往裏面,各處細看了一回,仍然無一點痕跡。心下說道:“這案明是在外面身死,若是在這屋內,就是那三人幫同抵賴,豈能一點形影沒有?”自己疑惑不定,衹得出來。到了鎮口,果見原殺的地方,鮮血汪汪,冒散在四處,左右一帶,並無人傢居住,衹得將鎮裏就近的居民,提來審問。皆說不知情節。因早見過路人來,知道出了這案,因此喚了地甲,細細查訪,方知是孔傢店內客人。
狄公心想道:“莫非就是這地甲所為?此時天色已晚,諒也不能相驗,我先且細訪一夜,看是如何,明早驗復再議。”想罷,嚮着那鄉董說道:“本縣素來案件,隨到隨問,隨問隨結,故此今日得報,隨即前來踏勘。但這命案重大,非日間相驗,不能妥當,本縣且在此處暫住一宵,明日再行開驗。”吩咐差役,小心看管,自己到了公館,與那鄉董郭禮文談論一番。招呼衆人退去,隨將洪亮喊來說道:“此案定非孔萬德所為,本縣惟恐這鬍德做了這事,反來自己出首,牽害旁人。你且去細訪一會,速速回報。”
洪亮當即領命出來,找了那地甲的夥計趙三,並見個值日的差役,說道:“我是隨着太爺來辦這案件,又沒有苦主傢,又沒有事主,眼見得孔老兒是個冤抑,我們雖是公門口吃飯的人,也不能無辜羅唕好人,到此時腹中已是饑餓,鬍德是此地地甲,難道一杯酒也不預備?我等也不是白擾的,大爺的清正,誰不曉得,明日回衙之後,總要散給工食,那時我們也要照還,此時當真令我們挨餓不成?”趙三聽見洪亮發話,趕着上來招呼道:“洪都頭不必生氣,這是我們地甲,為案纏手,忘卻叫人預備。即是都頭與衆位餓了,我小人奉請一杯。就在鎮上東街酒樓上,胡亂吃一頓罷。”說着另外派了兩人看守屍首,自己與大衆來到酒樓。那些小二,見是縣裏的公差,知是為命案來此,趕着上來問長問短,擺上許多酒餚。洪亮道:“我等不比尋常差役,遇了一件案子,就大吃大喝,拿着事主用錢,然後還索詐些銀兩走路。你且將尋常的飯菜,端兩件上來,吃兩杯酒,就算了。共計多少飯銀,隨後一總給你。”說着大傢坐下。
洪亮明知鬍德被打之後,為喬太、馬榮兩人押在孔傢,當時嚮着趙三說道:“你傢頭兒,也太疏忽了,怎麽昨日一夜不在傢,今日回來,知道這案件,就想孔老兒這許多銀兩,人傢不肯,就生出這個毒計,移屍在他傢門首,豈不是心太辣了麽?究竟他昨夜到何處去呢,此乃眼面前地方,怎麽連你巡更,皆逡巡不到?現在太爺打了他二百刑杖,明日還要着他交出兇手呢,你看這不是自討苦吃麽。”趙三道:“都頭你不知內裏情節,因諸位頭翁,不是外人,故敢說出這話。我們這個地甲,因與孔老兒有仇,凡到年節,他衹肯給那幾個銅錢,平時想同他挪一文,他皆不行。昨夜鬍德正在李小六子傢賭錢,輸了一身的欠帳。到了天亮之時,正是不得脫身,忽然鎮上哄鬧起來,說出了命案。他訪知是孔傢出來的人,因此起了這個念頭,想報這仇。這事原曉得不是萬德,不過想訛詐他,自己卻被責駡了一頓,豈不是害人不成,反害自己麽?但這案件,也真奇怪,明明是天明出的事,我打過正更之後,方纔由彼處回來,一覺未醒,就有了這事。孔老兒雖是個慳吝的人,我看這件事,他决不敢做。”
洪亮聽了這番話,也是含糊答應,想道照他說來,這事也不是鬍德了,不過想訛詐他幾兩銀子。現在所欲未遂,重責了二百大板,也算得抵了責罪,但是兇手不知是誰,此事倒不易辦。當即狼吞虎咽,吃完酒飯,算明帳目,招呼他明日在公館收取,自己別了大衆,來到狄公面前,將方纔的話說了一遍。狄公道:“此案甚是奇異,若不是萬德所為,必是這兩人先在別處露了銀錢,被歹人看見尾隨到此,今早等他起行時節,措手不及,傷了性命。不然,何以兩人皆殺死在鎮口。本縣既為民父母,務必為死者伸了冤情,方能上對君王,下對百姓。且待明日驗後如何,再行核奪便了。”當時洪亮退了出來,專等明早開驗。不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當時將鬍德打畢,他仍是矢口不移,狄公也不過為苛求,帶着衆人到孔傢裏面,嚮着孔萬德問道:“汝傢雖是十數間房屋,但是昨日客人,住在哪間屋內,汝且說明。”孔萬德道:“衹後進三間,是小人夫婦同我那女兒居住。東邊兩間是廚房,這五間房屋,從不住客,惟有前進同中進,讓客居住。昨日那兩個客人前來,小人因他是販絲貨的客,不免總有銀錢,在前進不甚妥貼,因此請他在中進居住。”說着領了狄公到了中進,指着上首那間房屋。狄公與衆人進去細看,果見桌上尚。有殘餚酒跡,未曾除去,床面前還擺着兩個夜壺,看了一遍,實無形跡,恐他所供不實,問道:“汝在這地既開了數十年客店,往來的過客,自必多住此處,難道昨日衹有他兩人,以外別無一客麽?”孔萬德道:“此外尚有三個客人,一是往山西販賣皮貨的;那兩個是主僕兩人,由河南至此,現因抱病在此,尚在前進睡臥呢!”狄公當時先將那個皮貨客人帶來詢問,說是“姓高名叫清源,歷年做此生理,皆在此處投寓。昨日那兩個客人,確係天色將明的時節出去,夜間並未聽有喊叫,至他為何身死,我等實不知情。”復將那個僕人提來,也是如此說法,且言主人有病,一夜未曾安眠,若是出有別故,豈能絶無動靜。狄公聽衆人異口同聲,皆說非孔萬德殺害,心下更是疑惑,衹得復往裏面,各處細看了一回,仍然無一點痕跡。心下說道:“這案明是在外面身死,若是在這屋內,就是那三人幫同抵賴,豈能一點形影沒有?”自己疑惑不定,衹得出來。到了鎮口,果見原殺的地方,鮮血汪汪,冒散在四處,左右一帶,並無人傢居住,衹得將鎮裏就近的居民,提來審問。皆說不知情節。因早見過路人來,知道出了這案,因此喚了地甲,細細查訪,方知是孔傢店內客人。
狄公心想道:“莫非就是這地甲所為?此時天色已晚,諒也不能相驗,我先且細訪一夜,看是如何,明早驗復再議。”想罷,嚮着那鄉董說道:“本縣素來案件,隨到隨問,隨問隨結,故此今日得報,隨即前來踏勘。但這命案重大,非日間相驗,不能妥當,本縣且在此處暫住一宵,明日再行開驗。”吩咐差役,小心看管,自己到了公館,與那鄉董郭禮文談論一番。招呼衆人退去,隨將洪亮喊來說道:“此案定非孔萬德所為,本縣惟恐這鬍德做了這事,反來自己出首,牽害旁人。你且去細訪一會,速速回報。”
洪亮當即領命出來,找了那地甲的夥計趙三,並見個值日的差役,說道:“我是隨着太爺來辦這案件,又沒有苦主傢,又沒有事主,眼見得孔老兒是個冤抑,我們雖是公門口吃飯的人,也不能無辜羅唕好人,到此時腹中已是饑餓,鬍德是此地地甲,難道一杯酒也不預備?我等也不是白擾的,大爺的清正,誰不曉得,明日回衙之後,總要散給工食,那時我們也要照還,此時當真令我們挨餓不成?”趙三聽見洪亮發話,趕着上來招呼道:“洪都頭不必生氣,這是我們地甲,為案纏手,忘卻叫人預備。即是都頭與衆位餓了,我小人奉請一杯。就在鎮上東街酒樓上,胡亂吃一頓罷。”說着另外派了兩人看守屍首,自己與大衆來到酒樓。那些小二,見是縣裏的公差,知是為命案來此,趕着上來問長問短,擺上許多酒餚。洪亮道:“我等不比尋常差役,遇了一件案子,就大吃大喝,拿着事主用錢,然後還索詐些銀兩走路。你且將尋常的飯菜,端兩件上來,吃兩杯酒,就算了。共計多少飯銀,隨後一總給你。”說着大傢坐下。
洪亮明知鬍德被打之後,為喬太、馬榮兩人押在孔傢,當時嚮着趙三說道:“你傢頭兒,也太疏忽了,怎麽昨日一夜不在傢,今日回來,知道這案件,就想孔老兒這許多銀兩,人傢不肯,就生出這個毒計,移屍在他傢門首,豈不是心太辣了麽?究竟他昨夜到何處去呢,此乃眼面前地方,怎麽連你巡更,皆逡巡不到?現在太爺打了他二百刑杖,明日還要着他交出兇手呢,你看這不是自討苦吃麽。”趙三道:“都頭你不知內裏情節,因諸位頭翁,不是外人,故敢說出這話。我們這個地甲,因與孔老兒有仇,凡到年節,他衹肯給那幾個銅錢,平時想同他挪一文,他皆不行。昨夜鬍德正在李小六子傢賭錢,輸了一身的欠帳。到了天亮之時,正是不得脫身,忽然鎮上哄鬧起來,說出了命案。他訪知是孔傢出來的人,因此起了這個念頭,想報這仇。這事原曉得不是萬德,不過想訛詐他,自己卻被責駡了一頓,豈不是害人不成,反害自己麽?但這案件,也真奇怪,明明是天明出的事,我打過正更之後,方纔由彼處回來,一覺未醒,就有了這事。孔老兒雖是個慳吝的人,我看這件事,他决不敢做。”
洪亮聽了這番話,也是含糊答應,想道照他說來,這事也不是鬍德了,不過想訛詐他幾兩銀子。現在所欲未遂,重責了二百大板,也算得抵了責罪,但是兇手不知是誰,此事倒不易辦。當即狼吞虎咽,吃完酒飯,算明帳目,招呼他明日在公館收取,自己別了大衆,來到狄公面前,將方纔的話說了一遍。狄公道:“此案甚是奇異,若不是萬德所為,必是這兩人先在別處露了銀錢,被歹人看見尾隨到此,今早等他起行時節,措手不及,傷了性命。不然,何以兩人皆殺死在鎮口。本縣既為民父母,務必為死者伸了冤情,方能上對君王,下對百姓。且待明日驗後如何,再行核奪便了。”當時洪亮退了出來,專等明早開驗。不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