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暮,黑雲低壓,雨打鬆林,電閃雷鳴。
猛地一陣得得蹄聲響過,林間晃悠悠的閃出—人—騎,騎者年約四十,身穿一套青絲長衫,頭戴軟綢圓帽,腰係一個白布包,白布內是一副羅盤和一把尺,那座騎卻是一匹骨立嶙峋的老青驢,驢背上架了一個碧森森的玉葫蘆。驢蹄踐踏着枯枝敗葉,不時濺起串串污泥濁水,撲出陣陣黴爛沼氣,成群蚊蠅蜂涌而至,嗡咿咿的。
“奇!奇!奇!吾師曾雲左旗右鼓,武將兵權;前幢後屏,文臣宰輔;文筆聯於浩軸,一舉登科;席帽近於禦屏,東宮傳講;魚袋若居兌位,卿相可期;天馬出自南方位,公侯必至,頓筆多生文士,卓旗定出將軍,依此所判,潛竜理應結穴於此,大富大貴,瑞氣呈祥,怎的卻一頭紮進這見鬼的陰森鬆林?”這人在喃喃的自言自語。
忽爾他嘆了口氣,抽手解開係在驢背的玉葫蘆,拔開塞蓋,一仰脖子咕咚咚的喝了人醺驢醉。
他騎着老青驢俯仰低昂,終於鑽出這陰森鬆林。太陽卻忽爾露臉,卻怕羞似地匆匆又沉入前面的梅花嶺背後,已是傍晚時分了。他轉到飛霞峰一山腰處,突然移足不前,但見這兒山勢突然平緩,成了一凹處,下面滇水,水氣蒸騰,四周雲彩飄繞,散而下聚,紛紛聚於此處,仿佛蓬萊仙景,他瞧着一陣癡呆,“不料粵川一帶,剛入梅關,便隱着這處潛竜聚穴之地!”他用羅盤仔細量了方位,再用皮尺量度四周間距,心內更為肯定,不禁高聲嚷道:“好地!好地!當真萬金難求!”
就在此時,一陣猛烈山風響過,四野突然響起一陣清幽笛聲,笛聲如泣如訴,又仿如婦人在哀哀泣啼。這時天色已變灰暗,山霧漫漫,他吃了一驚,身上冷汗直冒,心道:是什麽聲音,竟如此凄怨恐怖?
他舉目回望,朦朧間,在十丈開外的地方,果真有一老婦人站在樹下,哀哀哭泣,他不禁一陣毛骨悚然,心知有異,想走避,卻又極不甘心,他幾經辛苦,纔尋着這處潛竜結穴之地,怎捨得半途而棄?他咬了咬牙,决心不顧一切,走上前去看個究竟。距離老婦人三尺之地,他震聲道;“老婆婆請了!”
老婦所站之地,位於凹處之中,正是他測定潛竜結穴的地方,這塊地方圍不過五尺,老婦恰正站在正中。老婦聞聲卻沒轉身,依然哭泣不止,他心中大奇,見老婦哭得如此凄怨,心內大為同情,便道:“老婆婆有何悲傷之事?是否迷路?不如小可送你下山去吧!”
老婦突然嘻嘻一笑,忽開聲道;“大師!久仰!久仰!”他心頭猛地一震,心道:這老婦好厲害的眼力,怎的便似乎瞧破自己的身份?
老婦仿佛看穿他心裏疑念,續道:“大師姓賴,字太素,自號布衣,老婆婆猜得可對?”
男子聽老婦乍然道出自己名號,心頭大震,忙道;“婆婆!
小可有禮了!但不知為何識得小可賤名?”
老婦嘻嘻一笑,雙目突放異光,註定男子面上,良久方道:“看你骨格清奇,顯已得仙道根基,可惜塵緣未盡,尚須在這俗世打滾三十餘年。你我在此相逢,這可算你之緣份,實不相瞞,吾乃南海竜母是也!老身欲在此地尋一棲留之所,但遍察山川,僅得此處佳地,老身屈指算來,似有人欲與老身爭奪此地,故此想來傷心,不料與我相爭之人,竟是你!”
這男人果然姓賴字太素,自號布衣,故出道以來,世人稱為賴布衣。賴布衣一聽,眼前這白發婆婆,竟是神人南海竜母,心下不禁駭然之極。心道:如此,則此地難求矣!凡人怎可與神相爭?……但話雖如此,他卻又極不甘心就此罷手,一時間,竟沉吟難决。
白發南海竜母見賴布衣不作聲,心道賴布衣必不敢與自己相爭了,便哈哈一笑,道:“太素公不必猶豫,但肯讓出此地,老身保你日後榮華富貴,享盡人間福澤。如何?”賴布衣不答,心道,得竜母蔭佑,自己日後當能轉運,榮華富貴唾手可得。他一生坎坷,顛沛流離,嘗盡人世辛酸,乍聞之下,不禁心動。
“如何?”竜母笑哈哈的追問一句。
賴布衣幾乎脫口而出應允下來,但卻又猛地頓住,腦際間浮起自己被姦賊秦檜派人追斬,窮途末路又被赤練蛇咬傷,在地府門口徘徊之時,大恩人張興父子用口吸吮毒液,殷勤照料,把自己打死門關前拉扯回來,為報大恩,發誓要替張傢覓一竜脈旺地,此情此景,他眼前仿佛又現出張興厄運當頭,嬌妻被南雄鎮內現任朝廷御史宋高之子宋仁瞧中,欲強搶為妾,張父抗暴被活活打死,張妻不堪凌辱自殺身亡,張興一日之間,妻亡父喪,兩具親人屍骸停放草屋,無錢殮葬,更深夜靜,張興哭父,幼兒哭娘!……賴布衣心頭猛地一震,斷言自語道:“不!不能!自己既已答應替張興尋竜穴下葬親人,解救厄運,此時此地,怎可見利忘義?雖享富貴,亦難長久!罷了,拼得賴某布衣終身,亦不可負人!”
賴布衣心念已决,便肅然回道:“多謝竜母盛情,但小子受人之托,當忠人之事,斷不可做出此忘恩負義之舉!”
白發竜母—聽大怒,嘯嘯怪叫,蕩人心魄,忽舉手,射出一道水柱,衝嚮賴布衣,欲生生把他淹死。
賴布衣被水柱衝倒,倒在泥地上,欲張口說話,水流激射而至,幾乎嗆死,衹好咬牙伏在地上,一言不發,自念必死無疑。
豈料他剛一伏地,水流忽然被阻,原來賴布衣周身竟升起一團白氣,團團圍繞,一任水流激射,竟然無法射進白氣之中。
白發竜母瞧入眼內也暗自心驚,纔知賴布衣一生已得各處山川福地竜氣陶冶,雖富貴無望,卻已成百毒難侵不壞身;自忖雖有辦法置他於死地,但此舉有違天道,觸犯天條,衹怕亦難逃天譴!慮及此,白發竜母也就收住水勢不再激射。
賴布衣驚惶間,忽見水流退去,還道是竜母已心軟,連忙翻身爬起,叩頭拜謝道:“謝竜母恩典,讓出此地。”
竜母“哼了一聲,道,“老身也不為難你,這樣吧了,如你肯讓出此地,你雖不求富貴功名,但你身為堪輿術士,難道不想更加精進麽?衹要你首肯,老身當傳你萬世奇學!”
賴布衣一聽,心下不禁突突狂跳,不由他不砰然心動。須知他—生浸淫於風水堪輿,尋竜追脈,寧肯放棄功名,所求的正是這堪輿的萬世絶學,如今竜母露此口風,所謂神人不打誑盲,畢生追求眼看唾手可礙,要說他不動心那當真是騙人的鬼話。但他又不願放棄此地,他沉吟半晌,便答道:“小於先謝過竜母厚意,肯傳我這絶世奇學!但小子有一請求,未知竜母能否應允?”
“但說出來,合理者,老身自會答允!”竜母答道。
賴布衣一笑,朗聲道:“關於此地,你我可各提一要求,你提出一個要求,我定必答應,但你也要答應我的一個要求,而且我這要求,必比你的要求小,如此,竜母意下如何?”
白發竜母一想,自己提出一個要求,他答應了,那這塊穴地便是我的了,他再提出,此地也不屬於他了,除此地穴,其他要求諒可辦到,且他言明所求的必比自己的小,如此合算的事,何樂而不為?於是一笑,道:“如此,老身答應便是!”
於是竜母招手要賴布衣走近,在他耳邊細語一番,末了,厲聲道:“此法奪天地之造化,乃堪輿術之不世秘學,你要慎為用之!”賴布衣歡容滿面,點頭答應。
竜母秘授畢,便一板面孔,道:“現在,我先提要求了!”賴布衣連聲道:“好!好!請說!請說!”竜母怪笑一聲,道:“我就要這一股之地1”說完,連忙一屁股坐下,剛好填滿了穴地的正中。竜母瞪眼望着賴布衣,滿心歡喜,心想,這小子輸得心服口服矣!
賴布衣不動聲息,道:“好說,好說,小子說過,答應你的要求,但你也要答應我一個要求啦!”竜母無奈,衹好道:“你說!
你說!”竜母心道,我已占了穴地正中一股之地,你還有什麽妙法可想?
賴布衣笑笑,隨即朗聲道:“好!那我就要座下的一針之地!”說罷,連忙拿出一根綉衣針,插在竜母剛纔坐過的一股之地的正中之處,這正是竜穴的穴眼,精華命脈所在,若少了這一針之地,整座竜穴便竜氣盡泄,成了不值一文錢的廢物矣!
白發竜母大怒,厲聲道:“賴布衣!你既已答應老身要這一股之地,為何卻拿這大法破我好事!”
賴布衣肅然答道:“婆婆!小子方纔說過,你我各答應對方一個要求,我的要求必比你的要求小麽?如今你要的一股之地我答應了,我要求的僅是一針之地,比你要的小得多,你可不能言而無信!”
竜母登時怔住,無話可說。心中怒極,但又不能反悔,恨得怪叫連聲,狠狠的用竜頭拐杖一點地面,遂化一陣狂風而去。
賴布衣見竜母怒化狂風而去,連忙俯伏地上,叩頭遙祝道:“小子雖蒙竜母相讓,得此竜穴,但竜母大恩,斷不敢忘,必令後人世代拜祭,歲歲供奉!”拜畢站起,忽聽一陣飄渺仙音在雲際間傳了下來:“賴太素!汝雖勝而不驕,知恩圖報,可見為人忠厚,老身法像,可供於廟內,吾保南雄鎮世代昌盛!所傳堪輿秘學,慎為施用,免遭天譴,慎之!慎之!”恍忽是方纔白發竜母之聲,賴布衣心頭一震,再次拜伏在地。
豈料那聲音又道:“汝宅心仁厚,固然為人稱道,但江湖風險,人心姦詐,不可不防!老身再傳你一套防身之術,助你行走江湖,濟世救民。汝可有什麽防身器具?”
賴布衣道:“可憐小子與武學從不沾邊,又何來防身器具?
平日得心應手的衹有一隻玉葫蘆!”
那聲音哈哈一笑,道:“如此,老身就傳你一套葫蘆心法吧!你須用心記住!……依此心法日夕念頌,自會得心應手、融匯貫通,如心法有成之日,雖不能傷人,但足以抵擋千軍萬馬,汝慎為用之,切勿輕傳世人!切記!切記!……”言畢這聲音曳然而止,一陣清幽笛聲遠遠而去,月色如水,山風陣陣,一切重歸寂靜。
賴布衣朝那笛聲遠去處又拜了幾拜,纔翻身爬起,嚮那方纔係在樹下的老青驢走去。他打驢背上抄起那衹玉葫蘆,咕咚咚的直把一壺酒全喝光了。他登時有了幾分醉意,一時間意氣風發,情不自禁的手持玉葫蘆手舞足蹈,口裏喃喃的念頌剛習白發竜母所授的“葫蘆心法”:“噫!危乎高哉!……說的是:一脈相傳,二分明月,三迭陽關,四分五裂,五彩繽紛,六月飛霜,七擒七縱,八面玲瓏,九轉功成!……好詩!嘿,這哪是詩?分明是一套絶妙的防身葫蘆神功!……”
賴布衣嘴裏吟哦,手中葫蘆和着步法,不由自主的隨着那“葫蘆心法”的意境舞弄起來,他把玉葫蘆當空一舉,仿佛近架對手殺臨的兵器,隨即順勢把玉葫蘆一沉,如真個對敵,管保就把對方的兵器牽砍嚮對方的腳下!噫?這一式“一脈相傳”
果然妙用無窮!賴布衣的心意滋的被吸進這“一脈相傳”的意境中去,手腳就更不能自製,手捏的玉葫蘆舞得如潑風般的快速,隨心所欲的嚮對方腳、腿、腰、腹、胸、頭牽砍下去,他手中的玉葫蘆猶如在劇變,一變二,二變四,四變八……一式“一脈相傳”,竟可以化為七十六路迎敵防身招數,光是這一式“一脈相傳”融匯貫通,便足以抵擋一百幾十人的全力圍攻!第二式“二分明月”,不但可以同樣化為七十六招,且更可與第一式“一脈相傳”化合而成一百五十二招,第三式“三迭陽關”意似不捨,實則誘敵情迷失卻鬥志,與第二式“二分明月”同樣可化合成一百五十二招,若三式聚匯,竟可立成三百零四招1如此這般,若九招匯合,化成的招數,衹怕就連大名鼎鼎的神算先生瀋括的“隙積神算術”也難算清!
賴布衣畢生浸淫風水堪輿奇學,對武學一道本來荒疏,但豈料一朝獲白發竜母秘授一套“葫蘆心法”九式,便立能頌悟前三式的玄妙,這也是他骨格清奇、心性聰慧、根基深厚之故。
賴布衣雖然衹是初悟前三式,但已慧悟這一套“葫蘆心法”九式的以靜製動、隨心所欲萬千變化的玄妙神奇,他不禁仰首嘆道:“好一套葫蘆心法!三三三不盡,六六六無窮,怪道九轉功成,果然不虛,當真是普天下混江湖之一大偉觀也!初觀僅如銀綫,既而漸近,則有如玉城雪嶺,際天而來,雷霆聲勢,震撼激射,吞天沒日,勢極雄豪,若九式學全,普天之下何處不可去?有誰傷得賴某分毫!”
至此,賴布衣方醒悟白發竜母的一番苦心,先傳他堪輿秘學,再授他絶世防衛神功。賴布衣暗自警醒自己道:“賴某一日之間,竟獲連番際遇,脫胎換骨,賴某日後當一本濟世救人吾道要旨,决不敢負上天造化之意!”
賴布衣在這林中山地逗留了半晚,不覺已是夜深月斜。他惦挂大恩人張興父子安危,便無心再在此處逗留,他在方纔那穴地處做好標記,便飄然的翻上老青驢,直嚮廣東邊緣重鎮南雄西郊馳去。
猛地一陣得得蹄聲響過,林間晃悠悠的閃出—人—騎,騎者年約四十,身穿一套青絲長衫,頭戴軟綢圓帽,腰係一個白布包,白布內是一副羅盤和一把尺,那座騎卻是一匹骨立嶙峋的老青驢,驢背上架了一個碧森森的玉葫蘆。驢蹄踐踏着枯枝敗葉,不時濺起串串污泥濁水,撲出陣陣黴爛沼氣,成群蚊蠅蜂涌而至,嗡咿咿的。
“奇!奇!奇!吾師曾雲左旗右鼓,武將兵權;前幢後屏,文臣宰輔;文筆聯於浩軸,一舉登科;席帽近於禦屏,東宮傳講;魚袋若居兌位,卿相可期;天馬出自南方位,公侯必至,頓筆多生文士,卓旗定出將軍,依此所判,潛竜理應結穴於此,大富大貴,瑞氣呈祥,怎的卻一頭紮進這見鬼的陰森鬆林?”這人在喃喃的自言自語。
忽爾他嘆了口氣,抽手解開係在驢背的玉葫蘆,拔開塞蓋,一仰脖子咕咚咚的喝了人醺驢醉。
他騎着老青驢俯仰低昂,終於鑽出這陰森鬆林。太陽卻忽爾露臉,卻怕羞似地匆匆又沉入前面的梅花嶺背後,已是傍晚時分了。他轉到飛霞峰一山腰處,突然移足不前,但見這兒山勢突然平緩,成了一凹處,下面滇水,水氣蒸騰,四周雲彩飄繞,散而下聚,紛紛聚於此處,仿佛蓬萊仙景,他瞧着一陣癡呆,“不料粵川一帶,剛入梅關,便隱着這處潛竜聚穴之地!”他用羅盤仔細量了方位,再用皮尺量度四周間距,心內更為肯定,不禁高聲嚷道:“好地!好地!當真萬金難求!”
就在此時,一陣猛烈山風響過,四野突然響起一陣清幽笛聲,笛聲如泣如訴,又仿如婦人在哀哀泣啼。這時天色已變灰暗,山霧漫漫,他吃了一驚,身上冷汗直冒,心道:是什麽聲音,竟如此凄怨恐怖?
他舉目回望,朦朧間,在十丈開外的地方,果真有一老婦人站在樹下,哀哀哭泣,他不禁一陣毛骨悚然,心知有異,想走避,卻又極不甘心,他幾經辛苦,纔尋着這處潛竜結穴之地,怎捨得半途而棄?他咬了咬牙,决心不顧一切,走上前去看個究竟。距離老婦人三尺之地,他震聲道;“老婆婆請了!”
老婦所站之地,位於凹處之中,正是他測定潛竜結穴的地方,這塊地方圍不過五尺,老婦恰正站在正中。老婦聞聲卻沒轉身,依然哭泣不止,他心中大奇,見老婦哭得如此凄怨,心內大為同情,便道:“老婆婆有何悲傷之事?是否迷路?不如小可送你下山去吧!”
老婦突然嘻嘻一笑,忽開聲道;“大師!久仰!久仰!”他心頭猛地一震,心道:這老婦好厲害的眼力,怎的便似乎瞧破自己的身份?
老婦仿佛看穿他心裏疑念,續道:“大師姓賴,字太素,自號布衣,老婆婆猜得可對?”
男子聽老婦乍然道出自己名號,心頭大震,忙道;“婆婆!
小可有禮了!但不知為何識得小可賤名?”
老婦嘻嘻一笑,雙目突放異光,註定男子面上,良久方道:“看你骨格清奇,顯已得仙道根基,可惜塵緣未盡,尚須在這俗世打滾三十餘年。你我在此相逢,這可算你之緣份,實不相瞞,吾乃南海竜母是也!老身欲在此地尋一棲留之所,但遍察山川,僅得此處佳地,老身屈指算來,似有人欲與老身爭奪此地,故此想來傷心,不料與我相爭之人,竟是你!”
這男人果然姓賴字太素,自號布衣,故出道以來,世人稱為賴布衣。賴布衣一聽,眼前這白發婆婆,竟是神人南海竜母,心下不禁駭然之極。心道:如此,則此地難求矣!凡人怎可與神相爭?……但話雖如此,他卻又極不甘心就此罷手,一時間,竟沉吟難决。
白發南海竜母見賴布衣不作聲,心道賴布衣必不敢與自己相爭了,便哈哈一笑,道:“太素公不必猶豫,但肯讓出此地,老身保你日後榮華富貴,享盡人間福澤。如何?”賴布衣不答,心道,得竜母蔭佑,自己日後當能轉運,榮華富貴唾手可得。他一生坎坷,顛沛流離,嘗盡人世辛酸,乍聞之下,不禁心動。
“如何?”竜母笑哈哈的追問一句。
賴布衣幾乎脫口而出應允下來,但卻又猛地頓住,腦際間浮起自己被姦賊秦檜派人追斬,窮途末路又被赤練蛇咬傷,在地府門口徘徊之時,大恩人張興父子用口吸吮毒液,殷勤照料,把自己打死門關前拉扯回來,為報大恩,發誓要替張傢覓一竜脈旺地,此情此景,他眼前仿佛又現出張興厄運當頭,嬌妻被南雄鎮內現任朝廷御史宋高之子宋仁瞧中,欲強搶為妾,張父抗暴被活活打死,張妻不堪凌辱自殺身亡,張興一日之間,妻亡父喪,兩具親人屍骸停放草屋,無錢殮葬,更深夜靜,張興哭父,幼兒哭娘!……賴布衣心頭猛地一震,斷言自語道:“不!不能!自己既已答應替張興尋竜穴下葬親人,解救厄運,此時此地,怎可見利忘義?雖享富貴,亦難長久!罷了,拼得賴某布衣終身,亦不可負人!”
賴布衣心念已决,便肅然回道:“多謝竜母盛情,但小子受人之托,當忠人之事,斷不可做出此忘恩負義之舉!”
白發竜母—聽大怒,嘯嘯怪叫,蕩人心魄,忽舉手,射出一道水柱,衝嚮賴布衣,欲生生把他淹死。
賴布衣被水柱衝倒,倒在泥地上,欲張口說話,水流激射而至,幾乎嗆死,衹好咬牙伏在地上,一言不發,自念必死無疑。
豈料他剛一伏地,水流忽然被阻,原來賴布衣周身竟升起一團白氣,團團圍繞,一任水流激射,竟然無法射進白氣之中。
白發竜母瞧入眼內也暗自心驚,纔知賴布衣一生已得各處山川福地竜氣陶冶,雖富貴無望,卻已成百毒難侵不壞身;自忖雖有辦法置他於死地,但此舉有違天道,觸犯天條,衹怕亦難逃天譴!慮及此,白發竜母也就收住水勢不再激射。
賴布衣驚惶間,忽見水流退去,還道是竜母已心軟,連忙翻身爬起,叩頭拜謝道:“謝竜母恩典,讓出此地。”
竜母“哼了一聲,道,“老身也不為難你,這樣吧了,如你肯讓出此地,你雖不求富貴功名,但你身為堪輿術士,難道不想更加精進麽?衹要你首肯,老身當傳你萬世奇學!”
賴布衣一聽,心下不禁突突狂跳,不由他不砰然心動。須知他—生浸淫於風水堪輿,尋竜追脈,寧肯放棄功名,所求的正是這堪輿的萬世絶學,如今竜母露此口風,所謂神人不打誑盲,畢生追求眼看唾手可礙,要說他不動心那當真是騙人的鬼話。但他又不願放棄此地,他沉吟半晌,便答道:“小於先謝過竜母厚意,肯傳我這絶世奇學!但小子有一請求,未知竜母能否應允?”
“但說出來,合理者,老身自會答允!”竜母答道。
賴布衣一笑,朗聲道:“關於此地,你我可各提一要求,你提出一個要求,我定必答應,但你也要答應我的一個要求,而且我這要求,必比你的要求小,如此,竜母意下如何?”
白發竜母一想,自己提出一個要求,他答應了,那這塊穴地便是我的了,他再提出,此地也不屬於他了,除此地穴,其他要求諒可辦到,且他言明所求的必比自己的小,如此合算的事,何樂而不為?於是一笑,道:“如此,老身答應便是!”
於是竜母招手要賴布衣走近,在他耳邊細語一番,末了,厲聲道:“此法奪天地之造化,乃堪輿術之不世秘學,你要慎為用之!”賴布衣歡容滿面,點頭答應。
竜母秘授畢,便一板面孔,道:“現在,我先提要求了!”賴布衣連聲道:“好!好!請說!請說!”竜母怪笑一聲,道:“我就要這一股之地1”說完,連忙一屁股坐下,剛好填滿了穴地的正中。竜母瞪眼望着賴布衣,滿心歡喜,心想,這小子輸得心服口服矣!
賴布衣不動聲息,道:“好說,好說,小子說過,答應你的要求,但你也要答應我一個要求啦!”竜母無奈,衹好道:“你說!
你說!”竜母心道,我已占了穴地正中一股之地,你還有什麽妙法可想?
賴布衣笑笑,隨即朗聲道:“好!那我就要座下的一針之地!”說罷,連忙拿出一根綉衣針,插在竜母剛纔坐過的一股之地的正中之處,這正是竜穴的穴眼,精華命脈所在,若少了這一針之地,整座竜穴便竜氣盡泄,成了不值一文錢的廢物矣!
白發竜母大怒,厲聲道:“賴布衣!你既已答應老身要這一股之地,為何卻拿這大法破我好事!”
賴布衣肅然答道:“婆婆!小子方纔說過,你我各答應對方一個要求,我的要求必比你的要求小麽?如今你要的一股之地我答應了,我要求的僅是一針之地,比你要的小得多,你可不能言而無信!”
竜母登時怔住,無話可說。心中怒極,但又不能反悔,恨得怪叫連聲,狠狠的用竜頭拐杖一點地面,遂化一陣狂風而去。
賴布衣見竜母怒化狂風而去,連忙俯伏地上,叩頭遙祝道:“小子雖蒙竜母相讓,得此竜穴,但竜母大恩,斷不敢忘,必令後人世代拜祭,歲歲供奉!”拜畢站起,忽聽一陣飄渺仙音在雲際間傳了下來:“賴太素!汝雖勝而不驕,知恩圖報,可見為人忠厚,老身法像,可供於廟內,吾保南雄鎮世代昌盛!所傳堪輿秘學,慎為施用,免遭天譴,慎之!慎之!”恍忽是方纔白發竜母之聲,賴布衣心頭一震,再次拜伏在地。
豈料那聲音又道:“汝宅心仁厚,固然為人稱道,但江湖風險,人心姦詐,不可不防!老身再傳你一套防身之術,助你行走江湖,濟世救民。汝可有什麽防身器具?”
賴布衣道:“可憐小子與武學從不沾邊,又何來防身器具?
平日得心應手的衹有一隻玉葫蘆!”
那聲音哈哈一笑,道:“如此,老身就傳你一套葫蘆心法吧!你須用心記住!……依此心法日夕念頌,自會得心應手、融匯貫通,如心法有成之日,雖不能傷人,但足以抵擋千軍萬馬,汝慎為用之,切勿輕傳世人!切記!切記!……”言畢這聲音曳然而止,一陣清幽笛聲遠遠而去,月色如水,山風陣陣,一切重歸寂靜。
賴布衣朝那笛聲遠去處又拜了幾拜,纔翻身爬起,嚮那方纔係在樹下的老青驢走去。他打驢背上抄起那衹玉葫蘆,咕咚咚的直把一壺酒全喝光了。他登時有了幾分醉意,一時間意氣風發,情不自禁的手持玉葫蘆手舞足蹈,口裏喃喃的念頌剛習白發竜母所授的“葫蘆心法”:“噫!危乎高哉!……說的是:一脈相傳,二分明月,三迭陽關,四分五裂,五彩繽紛,六月飛霜,七擒七縱,八面玲瓏,九轉功成!……好詩!嘿,這哪是詩?分明是一套絶妙的防身葫蘆神功!……”
賴布衣嘴裏吟哦,手中葫蘆和着步法,不由自主的隨着那“葫蘆心法”的意境舞弄起來,他把玉葫蘆當空一舉,仿佛近架對手殺臨的兵器,隨即順勢把玉葫蘆一沉,如真個對敵,管保就把對方的兵器牽砍嚮對方的腳下!噫?這一式“一脈相傳”
果然妙用無窮!賴布衣的心意滋的被吸進這“一脈相傳”的意境中去,手腳就更不能自製,手捏的玉葫蘆舞得如潑風般的快速,隨心所欲的嚮對方腳、腿、腰、腹、胸、頭牽砍下去,他手中的玉葫蘆猶如在劇變,一變二,二變四,四變八……一式“一脈相傳”,竟可以化為七十六路迎敵防身招數,光是這一式“一脈相傳”融匯貫通,便足以抵擋一百幾十人的全力圍攻!第二式“二分明月”,不但可以同樣化為七十六招,且更可與第一式“一脈相傳”化合而成一百五十二招,第三式“三迭陽關”意似不捨,實則誘敵情迷失卻鬥志,與第二式“二分明月”同樣可化合成一百五十二招,若三式聚匯,竟可立成三百零四招1如此這般,若九招匯合,化成的招數,衹怕就連大名鼎鼎的神算先生瀋括的“隙積神算術”也難算清!
賴布衣畢生浸淫風水堪輿奇學,對武學一道本來荒疏,但豈料一朝獲白發竜母秘授一套“葫蘆心法”九式,便立能頌悟前三式的玄妙,這也是他骨格清奇、心性聰慧、根基深厚之故。
賴布衣雖然衹是初悟前三式,但已慧悟這一套“葫蘆心法”九式的以靜製動、隨心所欲萬千變化的玄妙神奇,他不禁仰首嘆道:“好一套葫蘆心法!三三三不盡,六六六無窮,怪道九轉功成,果然不虛,當真是普天下混江湖之一大偉觀也!初觀僅如銀綫,既而漸近,則有如玉城雪嶺,際天而來,雷霆聲勢,震撼激射,吞天沒日,勢極雄豪,若九式學全,普天之下何處不可去?有誰傷得賴某分毫!”
至此,賴布衣方醒悟白發竜母的一番苦心,先傳他堪輿秘學,再授他絶世防衛神功。賴布衣暗自警醒自己道:“賴某一日之間,竟獲連番際遇,脫胎換骨,賴某日後當一本濟世救人吾道要旨,决不敢負上天造化之意!”
賴布衣在這林中山地逗留了半晚,不覺已是夜深月斜。他惦挂大恩人張興父子安危,便無心再在此處逗留,他在方纔那穴地處做好標記,便飄然的翻上老青驢,直嚮廣東邊緣重鎮南雄西郊馳去。
一路上,賴布衣心潮起伏,得得的驢聲,更勾起他對前事的追憶,他想起自己本欲憑自己精研的風水堪輿奇學報國為民,一洗衰頽的南宋國運,豈料卻遭姦相秦檜忌恨,為求自保,遂棄職浪遊,秦檜竟欲斬草除根,派人四出尋訪追斬,他輾轉南下,剛入廣東地域南雄一帶,又慘被赤練蛇咬傷,幸得張興及他的四歲小兒,用口吮毒液,纔輓回一命,與恩人細談之下,竟又親耳聆悉一幕慘絶人寰的滅門慘劇!……
原來張興乃南雄鎮內一位祖傳的行醫世傢。傢中尚有高齡老父,及一妻一子,四口之傢全憑張興行醫收入。日子雖與富貴無緣,但兩餐倒也不缺,更兼妻賢子乖,日子倒也過得安樂淡靜。
一日,張興伴妻子張氏出街逛集,半途卻被一班闊少迎面攔住,為首一名惡少,光天化日衆目睽睽之下,竟纏着張妻口出污言淫語,多番調戲。張興認得此人乃南雄鎮內現任朝廷御史宋高之子宋仁,專一風流成性,仗恃父勢,沾花惹草,被他或誘或逼而姦的良傢女子,不知凡幾。張興雖然心頭憤恨,但自知勢難與之爭敵,衹好一言不發咬牙隱忍,拉妻子急步離去。
張興夫妻喘呼入得傢門,張父見狀,急問究竟何事,如此驚惶?
張興正欲訴說,此時門外卻闖入三位不速之客。二個傢丁打扮,橫眉怒目:一個卻是師爺模樣,鼻梁低架一副金邊眼鏡。
師爺不待招呼,便大模大樣的坐在廳中正首之位,二郎腿交疊,皮笑肉不笑的開口說道:“我傢公子宋仁欲娶一妾,方纔之婦人麗質天生,正合張公子之意,欲用五百兩金為聘禮,諒汝等當無異議!”說話極為蠻橫無理。
張興一忍再忍,幾次想發作,但終於還是勉強按捺怒火,忍氣吞聲的回道:“此婦乃小民妻室,世間哪有強人賣妻之理?
請先生好言與你傢公子說知。”
師爺冷笑,道:“我傢公子說出之話,欲辦之事,無人敢說不字,公子之話,就是世間之理!”
張興已按捺不住了,斷然拒絶道;“糟糠之妻不可棄,休說五百金,就算萬金亦難動我心,先生請回,恕在下失陪了!”張興站起送客。
師爺陰毒的一笑,道:“如此,本爺告辭了!”更不多說,氣匆匆而出。
當晚,正當張興一傢入睡之際,大門忽被十數條大漢推倒,衝進屋內,按住張興父子拳打腳踢。張父已是年邁之人,那還禁得幾下拳腳?當場便口吐鮮血,奄奄一息。張妻見狀,把四歲大的娃兒放在床上,披頭散發,奔出屋外,凄聲呼救。門外的大漢趁機把她一把抱住,呼嘯而去。
張興父子傷殘,呻吟倒地,娃兒驚嚇,啼於室中。鄰居這時纔敢進入,見狀亦為之垂淚。鄰居把張興父子扶到床上,張父吐血不止,當晚便因傷重而死,張興躺在床上,三日三夜,纔勉強掙紮下床,打聽之下,妻子張氏竟不堪凌辱,含恨自殺身亡。
張興痛哭一場,抱着兒子珠兒,四出奔跑告狀,直告上廣東督撫大人面前,竟被批下公文,稱張傢二人皆自傷而亡,咎由自取,與人無涉。張興一日之間,妻亡父喪,到此田地,真個是申訴無門,冤塞滿胸!
豈料宋仁這惡少,探知張興四出告狀,頓起殺心,竟要斬草除根,殺掉張興父子。幸得鄰居聽聞訊息,冒死通報,張興連夜攜子逃到西郊荒野,結草為廬棲身偷生,纔避過滿門滅絶的慘禍。就在此時賴布衣輾轉南下,到達此地,被赤練蛇咬傷,倒在張興草屋前面,奄奄待斃。張興幼兒張珠兒首先發覺,回去告訴張興,張興悉心救治,更與兒子輪流用口吸吮賴布衣之傷口的毒液。賴布衣清醒後,獲悉張傢這一段慘情,亦不禁為之落淚,他猛的一拍破桌,决然道:“恩公暫且寬懷,但賴某有口氣在,定必替你雪此冤仇!”話雖如此,但張興卻衹是苦笑,他委實不敢相信,就憑這落魄的江湖浪客,能鬥得過宋傢這猶如泰山壓頂的仇傢!但張興為人厚道,不忍傷了賴布衣的心,因此,唯唯以對。賴布衣吩咐他暫且把妻父的屍骸停放陰涼山洞,待他尋着下葬之地再作打算,切勿草草拋棄於亂葬崗中。
張興亦唯唯答應了,到此山窮水盡的地步,張興還有甚法子可想?
日出日落,月缺復圓,轉眼間一月過去,賴布衣的蛇傷在張興悉心調整之下,已經痊愈。賴布衣便堅執騎着老青驢上路,替張興尋一處風水竜穴。不料卻天賜奇緣,得遇竜母,既得一套堪輿秘學,又得九式葫蘆心法,還終於尋着一處潛竜結穴之地……
行行想想,不知不覺老青驢已踏近張興那座建於荒郊的草廬。草廬的木門依呀蕩開,在門縫處鑽出一位精乖伶俐的娃兒,這娃兒朝賴布衣這面略一探頭,便歡聲叫道:“亞爹!騎青驢的伯伯又返回哩!”娃兒話音剛落,木門便猛的大開,打裏面走出一位中年男子,一副慈祥面目,更隱含幾分酸苦,這人正是賴布衣念念不忘的大恩人張興,那娃兒就是張興幼兒張珠兒。
張興父子把賴布衣迎進草廬。張興道:“賴先生果信人,小可還道先生已捨我父子遠道而去哩!這一去竟是半月有餘。”
賴布衣道:“賴某豈是忘恩負義之人!張恩公之事未了,賴某决不離開南雄!”
張興道;“賴先生言重了!小可豈敢以恩人自居?不過同是天涯淪落人,先生有難,小可理應伸援手吧了。”
賴布衣一笑道:“張先生說的是,既同是天涯淪落人,先生如今大難未除,小可難道就不應伸出援手麽!”
張興強顔笑笑道:“賴先生如此說,莫非已替小可尋着一處風水竜穴麽?”
賴布衣點頭道:“尋穴之事,果然已有着落,但此舉衹是第一步,若要重振傢運,還需大費周章。”
張興道;“如此,請教賴先生這第二步又如何走動?”
賴布衣沉吟道,“張先生可聽說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蔭功五讀書振興運命之道?因此這第二步便須賴某親入南雄,實地堪察先生祖墳、祖居,然後方能有所定奪!但南雄鎮內,宋傢惡勢力遍布,張先生如何領賴某進去?此正是賴某犯難之處。”
張興想了想,道:“小可逃來此地,眨眼已近半年,想來宋仁這惡少必以為張某橫死荒野,戒心定淡化不少,小可再經化裝,悄悄而進,相信行藏不會敗露。”
賴布衣點頭道:“難得恩公如此苦心,甘冒大險,所謂誠心所致,金石為開,賴某自信你張傢日後必定重振傢運,洗雪沉冤!”
當下二人商量停當,决定第二天一早把珠兒先抱去就近的一戶人傢寄住,安頓好娃兒,然後就盡早趕路潛入南雄。
第三天一早,張興便化了裝,扮作賴布衣的挑夫,好像一對行商,挑着貨擔,施施然的上了路。
一路無事,半日功夫,南雄鎮便遙遙在望,賴布衣的雙眼卻就了不幾分忙碌。
南雄鎮,亦即今日廣東省南雄縣,地處粵北山區。左有庚嶺,右有油山,左右護衛,鎮中更有滇水穿行。今日的南雄鎮,方圓幾十華裏,儼然是粵北山地的一座大鎮,但在當時,南雄鎮卻小得可憐,方圓僅有二華裏左右,南北而嚮。鎮的北門外,有“鳳凰橋”,是一座三個拱眼的石橋。北門、中段和南門各建有一座以紅石為基礎的城門形小樓,進入北門,土名周屋,前行不遠,右旁的曠地,叫“過水塘”,又叫“雷屋”。稍遠處,有一座“八角樓,樓上供有神像,紅面無須,披紅袍,叫“太子菩薩”,足踏一座木獅子,兩旁又有一對小木獅子,底座還有一雙“神鞋”。
賴布衣與張興步入鎮中,賴布衣心中暗道:南雄左有庚嶺,右有油山,聳左為竜,聳右為虎,竜虎相應,華表捍鬥,更有滇水中穿;山為氣,水為則,山水聚會,丁財兩旺,居於鎮內之人,氣運財運皆無往而不利,確是一萬金難求之地,但因何人丁如此單薄?再者張興世代居於鎮內,本該亦可托其福蔭,為何卻迭遭慘變、妻亡父喪?
轉念間,賴布衣忽然想起什麽,“咦!”的驚嘆一聲,急急對身邊張興說道:“快帶我到你祖居之處!”
本來約定先上張傢祖墳察看,但如今卻急着要去祖居,張興被賴布衣弄得一頭霧水,也不知他肚裏賣什妙藥,但也不便多問,便領着賴布衣,挑着貨擔,低頭急急趕路,悄悄往鎮東側的鴨尾巷走去。
南雄鎮鴨尾巷位於鎮之東面,說是巷,其實衹是三數戶人傢聚居於此,短而寬,形似鴨尾,故稱為鴨尾巷。據說這個名字還是張興祖父有感其形而命名的。整條巷恰恰橫跨在一條用鵝卵石鋪成的古驛道上,驛道由北至南,直通梅縣關口“亦即稱梅關”。
賴布衣驟見之下,眉頭一舒,暗贊道:“南雄鎮山水聚匯,已是福蔭之地,這條小巷順勢而成,中有通衢大道,正是‘一道穿行,鵬程萬裏’之格局,好地!好地!”
賴布衣急問張興道:“此巷叫甚名堂?”
張興回道:“此巷叫鴨尾巷,乃先祖有感其狀如鴨尾,短而寬,故稱其名。”
賴布衣一聽,馬上眉頭緊皺,暗道:“鴨尾者,短而寬,有如掃把,便什麽福蔭也被掃去了!可惜!可惜!”
賴布衣沉吟間,張興已領着他走到巷的南面,指着一所殘破大鐵鎖加封的宅居,對賴布衣道:“這傢居屋,便是小可世居之所張公堂。”
賴布衣舉目細看,但見這所宅居一疊三間,三間一般大小,屋前屋後,野草雜生,通水渠被塞死多年,便暗暗皺眉。他吩咐張興打開鐵鎖,兩人悄悄而進,衹見屋內因通水渠淤塞,地面潮濕污穢,便又一皺眉。再出門外,發覺這幢屋宇座東朝西,與南北走嚮的驛道正成相反之勢,他的眉頭便第三次皺緊,心道:“污濕不相宜,人口必多疾,座東朝西,逆交驛道,非但不能得福於驛道千人朝拜之福蔭,反而成相剋之勢;況屋脊朝東,所受夏雨南風必多,流水衝屋脊,丁財化爛席,東風最烈,名為凹風,今屋脊朝東,正應凹風射脊之勢,最為兇險不過,所謂凹風射脊最為兇,犯者孤寡與貧窮,正應了兇兆之格;更甚者屋外通水之渠淤塞,宅邊常有水纏,成毒蛇繞體之局,又安得不喪禍連綿!”想到此,賴布衣心內不禁連連嘆息。
張興以醫濟世,仁心仁術,救死扶傷,陰積功德可謂不少矣,但卻偏又遭此慘禍,按佛教的倫理學說,好有好報,惡有惡報之說,豈非反常!但堪輿大師曾文正公曾說;“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功五讀書”,乃為决定運程順滯之要旨,由此可知南雄張姓之沉浮决非偶然。這是後人評述之語,表過不提。
賴布衣細察完張公堂,一言不發,轉身就走。張興疑惑不解,側眼偷看賴布衣,衹見他滿面肅然,低頭往前急走,便不敢多問,挑起貨擔,跟着他走出鴨尾巷。
賴布衣待張興走近,忽然低聲說道:“你快帶我到你傢祖墳處查堪,一切便知端詳矣!”張興唯唯答應。
張興在前,賴布衣隨後,兩人低頭急走。此時天包已近黃昏,夕陽西下。二人走出南雄鎮,來到一處荒涼的亂葬崗,衹見三兩枯樹,上面纏滿枯黃的長藤,偶爾有三五衹烏鴉驟然飛臨枯樹,“呀!呀!”叫得幾聲,待賴布衣二人走近,又呀呀驚叫着飛逃而去。
張傢祖墳緊靠亂葬崗的東面。由於當年草草下葬,且纍經幾十年,更殘敗不堪,就連墓碑上的字跡亦模糊不清矣。四野寒風襲人、枯藤、老樹、昏鴉,一片荒凄景象。
糗布衣瞧着直皺眉,暗說道,“此穴地既不藏風,又不得水,靈氣散於飄風,陰煞重重,淋頭淋腳,四勢無情,五害相侵,如此敗絶之地,後人焉得福蔭?……”思想間,擡頭一望,見對面五十丈開外,卻有一座華墓,墓周全由華石築成,墳前兩對石獅,石獅的雙眼如電,恰恰射嚮張興祖墳。賴布衣暗吃一驚,忙轉身問張興道;“此穴乃何傢祖墳?”
張興嘆氣道:“南雄鎮內,餘了宋傢,還有誰有此偌大財力,築此華墓!”
賴布衣一聽,連連搖頭,倏而說道:“這就是了!這就是了!”
張興驚道:“賴先生有何見教?”
賴布衣面露驚駭之色,沉吟說道:“你傢祖墳既不藏風,又不得水,福蔭靈氣散於飄風,陰煞重重,淋頭淋腳,四勢無情,五害相侵,此是一絶,更甚者宋傢之墳居高直下,墓門石獅名曰煞虎,煞虎之目電射而下,對準你傢祖墳,煞氣直透穴中,此乃煞虎相食之格,此二絶也;有此二絶,焉得不被宋傢害到傢破人亡?此乃氣運,亦是風水陰煞所致也!”
張興一聽,悶悶不樂,衹是連連嘆氣。賴布衣一時也無從安慰,兩人默默無言,便决定先返回草廬再作打算。
一路上,賴布衣思想道:“張傢祖墳不但所葬乃陰煞之地,且吃正宋傢煞虎之射,自是要遷移;張傢在鴨尾巷之祖居,污濕不相宣,人口必多疾,座東朝西,逆交驛道,非但不能得福於驛道千人朝拜之蔭,反而成相剋之格,又屋脊朝東,所受東風最烈,東風又名凹風,孤寡貧窮,如此看來,張傢要振興傢運,遷墳建宅勢所必行。但張興慘遭大禍,一貧如洗,那兒去籌這許多銀兩?”想及此,賴布衣不禁心懸重石,愁眉不展。
當時市面流行之貨幣,一是開元通寶,二是銀元寶印銀錠,建一間三疊大屋需銀廿兩,遷墳移墓亦需銀廿兩,這兩筆數目對赤貧人傢就是天大數字,當時一傢四口人的一月食用,所需銀兩僅五、六兩之間,試問張興怎拿得出這四十兩銀?賴布衣自己也是兩袖清風,一貧如洗。
回到鎮西郊草廬,賴布衣把自己的意思告知張興,張興雖然認為這是絶望中的解救辦法,但說到遷墳建宅,偌大一筆銀兩,卻打何處籌集?就是這一個“錢”字,把賴布衣和張興都難住了。兩個愁悶人對愁悶人,默默無言,雖然不說,但彼此均知道對方欲說而未說,說出來亦等於白說,那就不如不說。彼此心意相同,不說也罷。
當晚,賴布衣躺在硬板床上,輾轉反側難以入睡。第二天一早,賴布衣匆匆梳洗畢,便嚮張興告辭說:“你我暫別三日,分頭想想辦法。三日後,不管事態如何,再在此地相聚可也。”
然後賴布衣拿了一支青竹桿,紮了一塊白布,順手抄起玉葫蘆,就匆匆而去。
張興待賴布衣離開後,收拾一下細軟,輓了個黃包袱,也步出草廬而去。走了半裏路,他忽然粗着嗓子喊道:“各位!在下專醫蛇傷蟲咬奇難雜癥,擔保手到病除!如蒙惠顧,無不歡迎!”原來他準備遊歷四鄉,替人醫病,賺多幾個銀兩,趁着無人,便試着演練江湖郎中的腔調。這般的吆喝着,張興一直朝西面走遠了。
原來張興乃南雄鎮內一位祖傳的行醫世傢。傢中尚有高齡老父,及一妻一子,四口之傢全憑張興行醫收入。日子雖與富貴無緣,但兩餐倒也不缺,更兼妻賢子乖,日子倒也過得安樂淡靜。
一日,張興伴妻子張氏出街逛集,半途卻被一班闊少迎面攔住,為首一名惡少,光天化日衆目睽睽之下,竟纏着張妻口出污言淫語,多番調戲。張興認得此人乃南雄鎮內現任朝廷御史宋高之子宋仁,專一風流成性,仗恃父勢,沾花惹草,被他或誘或逼而姦的良傢女子,不知凡幾。張興雖然心頭憤恨,但自知勢難與之爭敵,衹好一言不發咬牙隱忍,拉妻子急步離去。
張興夫妻喘呼入得傢門,張父見狀,急問究竟何事,如此驚惶?
張興正欲訴說,此時門外卻闖入三位不速之客。二個傢丁打扮,橫眉怒目:一個卻是師爺模樣,鼻梁低架一副金邊眼鏡。
師爺不待招呼,便大模大樣的坐在廳中正首之位,二郎腿交疊,皮笑肉不笑的開口說道:“我傢公子宋仁欲娶一妾,方纔之婦人麗質天生,正合張公子之意,欲用五百兩金為聘禮,諒汝等當無異議!”說話極為蠻橫無理。
張興一忍再忍,幾次想發作,但終於還是勉強按捺怒火,忍氣吞聲的回道:“此婦乃小民妻室,世間哪有強人賣妻之理?
請先生好言與你傢公子說知。”
師爺冷笑,道:“我傢公子說出之話,欲辦之事,無人敢說不字,公子之話,就是世間之理!”
張興已按捺不住了,斷然拒絶道;“糟糠之妻不可棄,休說五百金,就算萬金亦難動我心,先生請回,恕在下失陪了!”張興站起送客。
師爺陰毒的一笑,道:“如此,本爺告辭了!”更不多說,氣匆匆而出。
當晚,正當張興一傢入睡之際,大門忽被十數條大漢推倒,衝進屋內,按住張興父子拳打腳踢。張父已是年邁之人,那還禁得幾下拳腳?當場便口吐鮮血,奄奄一息。張妻見狀,把四歲大的娃兒放在床上,披頭散發,奔出屋外,凄聲呼救。門外的大漢趁機把她一把抱住,呼嘯而去。
張興父子傷殘,呻吟倒地,娃兒驚嚇,啼於室中。鄰居這時纔敢進入,見狀亦為之垂淚。鄰居把張興父子扶到床上,張父吐血不止,當晚便因傷重而死,張興躺在床上,三日三夜,纔勉強掙紮下床,打聽之下,妻子張氏竟不堪凌辱,含恨自殺身亡。
張興痛哭一場,抱着兒子珠兒,四出奔跑告狀,直告上廣東督撫大人面前,竟被批下公文,稱張傢二人皆自傷而亡,咎由自取,與人無涉。張興一日之間,妻亡父喪,到此田地,真個是申訴無門,冤塞滿胸!
豈料宋仁這惡少,探知張興四出告狀,頓起殺心,竟要斬草除根,殺掉張興父子。幸得鄰居聽聞訊息,冒死通報,張興連夜攜子逃到西郊荒野,結草為廬棲身偷生,纔避過滿門滅絶的慘禍。就在此時賴布衣輾轉南下,到達此地,被赤練蛇咬傷,倒在張興草屋前面,奄奄待斃。張興幼兒張珠兒首先發覺,回去告訴張興,張興悉心救治,更與兒子輪流用口吸吮賴布衣之傷口的毒液。賴布衣清醒後,獲悉張傢這一段慘情,亦不禁為之落淚,他猛的一拍破桌,决然道:“恩公暫且寬懷,但賴某有口氣在,定必替你雪此冤仇!”話雖如此,但張興卻衹是苦笑,他委實不敢相信,就憑這落魄的江湖浪客,能鬥得過宋傢這猶如泰山壓頂的仇傢!但張興為人厚道,不忍傷了賴布衣的心,因此,唯唯以對。賴布衣吩咐他暫且把妻父的屍骸停放陰涼山洞,待他尋着下葬之地再作打算,切勿草草拋棄於亂葬崗中。
張興亦唯唯答應了,到此山窮水盡的地步,張興還有甚法子可想?
日出日落,月缺復圓,轉眼間一月過去,賴布衣的蛇傷在張興悉心調整之下,已經痊愈。賴布衣便堅執騎着老青驢上路,替張興尋一處風水竜穴。不料卻天賜奇緣,得遇竜母,既得一套堪輿秘學,又得九式葫蘆心法,還終於尋着一處潛竜結穴之地……
行行想想,不知不覺老青驢已踏近張興那座建於荒郊的草廬。草廬的木門依呀蕩開,在門縫處鑽出一位精乖伶俐的娃兒,這娃兒朝賴布衣這面略一探頭,便歡聲叫道:“亞爹!騎青驢的伯伯又返回哩!”娃兒話音剛落,木門便猛的大開,打裏面走出一位中年男子,一副慈祥面目,更隱含幾分酸苦,這人正是賴布衣念念不忘的大恩人張興,那娃兒就是張興幼兒張珠兒。
張興父子把賴布衣迎進草廬。張興道:“賴先生果信人,小可還道先生已捨我父子遠道而去哩!這一去竟是半月有餘。”
賴布衣道:“賴某豈是忘恩負義之人!張恩公之事未了,賴某决不離開南雄!”
張興道;“賴先生言重了!小可豈敢以恩人自居?不過同是天涯淪落人,先生有難,小可理應伸援手吧了。”
賴布衣一笑道:“張先生說的是,既同是天涯淪落人,先生如今大難未除,小可難道就不應伸出援手麽!”
張興強顔笑笑道:“賴先生如此說,莫非已替小可尋着一處風水竜穴麽?”
賴布衣點頭道:“尋穴之事,果然已有着落,但此舉衹是第一步,若要重振傢運,還需大費周章。”
張興道;“如此,請教賴先生這第二步又如何走動?”
賴布衣沉吟道,“張先生可聽說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蔭功五讀書振興運命之道?因此這第二步便須賴某親入南雄,實地堪察先生祖墳、祖居,然後方能有所定奪!但南雄鎮內,宋傢惡勢力遍布,張先生如何領賴某進去?此正是賴某犯難之處。”
張興想了想,道:“小可逃來此地,眨眼已近半年,想來宋仁這惡少必以為張某橫死荒野,戒心定淡化不少,小可再經化裝,悄悄而進,相信行藏不會敗露。”
賴布衣點頭道:“難得恩公如此苦心,甘冒大險,所謂誠心所致,金石為開,賴某自信你張傢日後必定重振傢運,洗雪沉冤!”
當下二人商量停當,决定第二天一早把珠兒先抱去就近的一戶人傢寄住,安頓好娃兒,然後就盡早趕路潛入南雄。
第三天一早,張興便化了裝,扮作賴布衣的挑夫,好像一對行商,挑着貨擔,施施然的上了路。
一路無事,半日功夫,南雄鎮便遙遙在望,賴布衣的雙眼卻就了不幾分忙碌。
南雄鎮,亦即今日廣東省南雄縣,地處粵北山區。左有庚嶺,右有油山,左右護衛,鎮中更有滇水穿行。今日的南雄鎮,方圓幾十華裏,儼然是粵北山地的一座大鎮,但在當時,南雄鎮卻小得可憐,方圓僅有二華裏左右,南北而嚮。鎮的北門外,有“鳳凰橋”,是一座三個拱眼的石橋。北門、中段和南門各建有一座以紅石為基礎的城門形小樓,進入北門,土名周屋,前行不遠,右旁的曠地,叫“過水塘”,又叫“雷屋”。稍遠處,有一座“八角樓,樓上供有神像,紅面無須,披紅袍,叫“太子菩薩”,足踏一座木獅子,兩旁又有一對小木獅子,底座還有一雙“神鞋”。
賴布衣與張興步入鎮中,賴布衣心中暗道:南雄左有庚嶺,右有油山,聳左為竜,聳右為虎,竜虎相應,華表捍鬥,更有滇水中穿;山為氣,水為則,山水聚會,丁財兩旺,居於鎮內之人,氣運財運皆無往而不利,確是一萬金難求之地,但因何人丁如此單薄?再者張興世代居於鎮內,本該亦可托其福蔭,為何卻迭遭慘變、妻亡父喪?
轉念間,賴布衣忽然想起什麽,“咦!”的驚嘆一聲,急急對身邊張興說道:“快帶我到你祖居之處!”
本來約定先上張傢祖墳察看,但如今卻急着要去祖居,張興被賴布衣弄得一頭霧水,也不知他肚裏賣什妙藥,但也不便多問,便領着賴布衣,挑着貨擔,低頭急急趕路,悄悄往鎮東側的鴨尾巷走去。
南雄鎮鴨尾巷位於鎮之東面,說是巷,其實衹是三數戶人傢聚居於此,短而寬,形似鴨尾,故稱為鴨尾巷。據說這個名字還是張興祖父有感其形而命名的。整條巷恰恰橫跨在一條用鵝卵石鋪成的古驛道上,驛道由北至南,直通梅縣關口“亦即稱梅關”。
賴布衣驟見之下,眉頭一舒,暗贊道:“南雄鎮山水聚匯,已是福蔭之地,這條小巷順勢而成,中有通衢大道,正是‘一道穿行,鵬程萬裏’之格局,好地!好地!”
賴布衣急問張興道:“此巷叫甚名堂?”
張興回道:“此巷叫鴨尾巷,乃先祖有感其狀如鴨尾,短而寬,故稱其名。”
賴布衣一聽,馬上眉頭緊皺,暗道:“鴨尾者,短而寬,有如掃把,便什麽福蔭也被掃去了!可惜!可惜!”
賴布衣沉吟間,張興已領着他走到巷的南面,指着一所殘破大鐵鎖加封的宅居,對賴布衣道:“這傢居屋,便是小可世居之所張公堂。”
賴布衣舉目細看,但見這所宅居一疊三間,三間一般大小,屋前屋後,野草雜生,通水渠被塞死多年,便暗暗皺眉。他吩咐張興打開鐵鎖,兩人悄悄而進,衹見屋內因通水渠淤塞,地面潮濕污穢,便又一皺眉。再出門外,發覺這幢屋宇座東朝西,與南北走嚮的驛道正成相反之勢,他的眉頭便第三次皺緊,心道:“污濕不相宜,人口必多疾,座東朝西,逆交驛道,非但不能得福於驛道千人朝拜之福蔭,反而成相剋之勢;況屋脊朝東,所受夏雨南風必多,流水衝屋脊,丁財化爛席,東風最烈,名為凹風,今屋脊朝東,正應凹風射脊之勢,最為兇險不過,所謂凹風射脊最為兇,犯者孤寡與貧窮,正應了兇兆之格;更甚者屋外通水之渠淤塞,宅邊常有水纏,成毒蛇繞體之局,又安得不喪禍連綿!”想到此,賴布衣心內不禁連連嘆息。
張興以醫濟世,仁心仁術,救死扶傷,陰積功德可謂不少矣,但卻偏又遭此慘禍,按佛教的倫理學說,好有好報,惡有惡報之說,豈非反常!但堪輿大師曾文正公曾說;“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功五讀書”,乃為决定運程順滯之要旨,由此可知南雄張姓之沉浮决非偶然。這是後人評述之語,表過不提。
賴布衣細察完張公堂,一言不發,轉身就走。張興疑惑不解,側眼偷看賴布衣,衹見他滿面肅然,低頭往前急走,便不敢多問,挑起貨擔,跟着他走出鴨尾巷。
賴布衣待張興走近,忽然低聲說道:“你快帶我到你傢祖墳處查堪,一切便知端詳矣!”張興唯唯答應。
張興在前,賴布衣隨後,兩人低頭急走。此時天包已近黃昏,夕陽西下。二人走出南雄鎮,來到一處荒涼的亂葬崗,衹見三兩枯樹,上面纏滿枯黃的長藤,偶爾有三五衹烏鴉驟然飛臨枯樹,“呀!呀!”叫得幾聲,待賴布衣二人走近,又呀呀驚叫着飛逃而去。
張傢祖墳緊靠亂葬崗的東面。由於當年草草下葬,且纍經幾十年,更殘敗不堪,就連墓碑上的字跡亦模糊不清矣。四野寒風襲人、枯藤、老樹、昏鴉,一片荒凄景象。
糗布衣瞧着直皺眉,暗說道,“此穴地既不藏風,又不得水,靈氣散於飄風,陰煞重重,淋頭淋腳,四勢無情,五害相侵,如此敗絶之地,後人焉得福蔭?……”思想間,擡頭一望,見對面五十丈開外,卻有一座華墓,墓周全由華石築成,墳前兩對石獅,石獅的雙眼如電,恰恰射嚮張興祖墳。賴布衣暗吃一驚,忙轉身問張興道;“此穴乃何傢祖墳?”
張興嘆氣道:“南雄鎮內,餘了宋傢,還有誰有此偌大財力,築此華墓!”
賴布衣一聽,連連搖頭,倏而說道:“這就是了!這就是了!”
張興驚道:“賴先生有何見教?”
賴布衣面露驚駭之色,沉吟說道:“你傢祖墳既不藏風,又不得水,福蔭靈氣散於飄風,陰煞重重,淋頭淋腳,四勢無情,五害相侵,此是一絶,更甚者宋傢之墳居高直下,墓門石獅名曰煞虎,煞虎之目電射而下,對準你傢祖墳,煞氣直透穴中,此乃煞虎相食之格,此二絶也;有此二絶,焉得不被宋傢害到傢破人亡?此乃氣運,亦是風水陰煞所致也!”
張興一聽,悶悶不樂,衹是連連嘆氣。賴布衣一時也無從安慰,兩人默默無言,便决定先返回草廬再作打算。
一路上,賴布衣思想道:“張傢祖墳不但所葬乃陰煞之地,且吃正宋傢煞虎之射,自是要遷移;張傢在鴨尾巷之祖居,污濕不相宣,人口必多疾,座東朝西,逆交驛道,非但不能得福於驛道千人朝拜之蔭,反而成相剋之格,又屋脊朝東,所受東風最烈,東風又名凹風,孤寡貧窮,如此看來,張傢要振興傢運,遷墳建宅勢所必行。但張興慘遭大禍,一貧如洗,那兒去籌這許多銀兩?”想及此,賴布衣不禁心懸重石,愁眉不展。
當時市面流行之貨幣,一是開元通寶,二是銀元寶印銀錠,建一間三疊大屋需銀廿兩,遷墳移墓亦需銀廿兩,這兩筆數目對赤貧人傢就是天大數字,當時一傢四口人的一月食用,所需銀兩僅五、六兩之間,試問張興怎拿得出這四十兩銀?賴布衣自己也是兩袖清風,一貧如洗。
回到鎮西郊草廬,賴布衣把自己的意思告知張興,張興雖然認為這是絶望中的解救辦法,但說到遷墳建宅,偌大一筆銀兩,卻打何處籌集?就是這一個“錢”字,把賴布衣和張興都難住了。兩個愁悶人對愁悶人,默默無言,雖然不說,但彼此均知道對方欲說而未說,說出來亦等於白說,那就不如不說。彼此心意相同,不說也罷。
當晚,賴布衣躺在硬板床上,輾轉反側難以入睡。第二天一早,賴布衣匆匆梳洗畢,便嚮張興告辭說:“你我暫別三日,分頭想想辦法。三日後,不管事態如何,再在此地相聚可也。”
然後賴布衣拿了一支青竹桿,紮了一塊白布,順手抄起玉葫蘆,就匆匆而去。
張興待賴布衣離開後,收拾一下細軟,輓了個黃包袱,也步出草廬而去。走了半裏路,他忽然粗着嗓子喊道:“各位!在下專醫蛇傷蟲咬奇難雜癥,擔保手到病除!如蒙惠顧,無不歡迎!”原來他準備遊歷四鄉,替人醫病,賺多幾個銀兩,趁着無人,便試着演練江湖郎中的腔調。這般的吆喝着,張興一直朝西面走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