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王度廬老師(代序)徐斯年
我所在的學科决定立項研究通俗文學,這一課題並被列為“七五”國傢社科重點專案。不久,幾位研究通俗文學的朋友相繼來信,說起“武俠北派四大傢”中,寫白羽、李壽明、鄭證因三人的生平,人們多已知曉,惟王度廬,至今不知何許人也,問我可有這方面的綫索。經過他們的“強化刺激”,猛然想起母校的王度廬老師。他是我高中同班同學王膺的父親,沒給我們上過課,也從未聽說他寫過武俠小說,但姓名倒一字不差,姑且問問看。很快就收到了母校回信,得知王老師已經逝世,但因此卻找到了王老師的夫人,我們當年的捨務老師李丹荃女士,並且確認了那位四十年代聞名全國的“俠情小說大師”果然就是王膺的爸爸。正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
王老師性格內嚮,沉默寡言,我除在課外活動小組“文學研究會”聽過他一次報告,並聽說他知識淵博,是“老師的老師”外,對他一無所知。所以,研讀他的作品的過程也就是我逐步瞭解他的過程。
海內外研究通俗文學的學者對王老師評價極高,稱他在中國文學史上“創造了言情武俠小說的完善形態”,“是開山立派的一代宗師”,但當時除臺灣學者葉洪生先生對王老師的俠情小說有較詳細的評介外,未見他人作過更係統的研究。王老師的言情武俠小說代表作是“鶴鐵係列”五部作:《鶴驚昆侖》《寶劍金釵》《劍氣珠光》《臥虎藏竜》《鐵騎銀瓶》。當時這些作品在大陸還未重印,港臺版本又難搜求,我是跑了蘇州、上海、天津、北京四市圖書館,加上朋友幫忙,纔得以看全的。
這五部作品寫了四代俠士俠女的愛情故事。與過去的武俠小說截然不同,王老師筆下的這些俠者既是英雄,又不太像英雄。我覺得王老師有意不肯賦予他們包打天下、救國於水火、解民於倒懸的無上功能。他們的行動集中於一個目的——為捍衛自己愛的權利而鬥爭,而愛的責任又常常令他們睏惑,因為他們為所愛者所做的一切、甚至犧牲,往往並不能給對方帶來幸福。他們的愛情悲劇固然是外部因素如封建勢力、封建禮教造成的,但又並非完全如此。作為武藝高強、足智多謀的俠者,他們對外部勢力的鬥爭一般能夠取得勝利,然而一旦面對自己性格、心理方面的弱點︵也括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他們卻難免“吃敗仗”。從這個意義上說,他們的敵人正是自已。就作品深度而言,王老師不但寫出了人物性格的復雜性,而且把外部鬥爭引入了他們的心靈深處。這種悲劇,正是典型的“性格悲劇”。
中古時代被稱為“英雄時代”,而“非英雄”、“反英雄”正是現代意識的鮮明特徵。以古代為故事的背景,寫的又是武俠小說,王老師當然不能不寫“英雄”;然而如上所述,他的俠情小說又帶有明顯的“非英雄色彩”和個性主義思想傾嚮︵與此相應,他筆下的江湖社會則有強烈的平民性︶。直至四十年代初,我國的絶大多數武俠小說都未突破“情節中心”的構思模式,王老師的構思則直指人的內部衝突和人性的復雜內涵,這就不僅使武俠小說的構思模式嚮“性格中心”實現轉移,而且突破了拘於表層善惡、正邪鬥爭的傳統窠臼。由此,我感到王老師的作品在當時是含有很強的現代性的。
在悲劇作品裏,悲劇精神總是爆發於“極限情境”;而在王老師的作品裏,悲劇精神卻常常彌漫於“極限情境”之外:那些俠士俠女在戰勝外敵之時,往往橫刀四顧,茫然若失;或者,當他們退隱江湖之際,平靜的外表之下實埋藏著無限悲涼。這使我想起弗洛伊德關於“心理劇”的一段議論,他說,在心理劇中,“造成痛苦的鬥爭是在主角的心靈中進行著,這是一個不同的衝動之間的鬥爭,這個鬥爭的結束决不是主角的消逝,而是他的一個衝動的消逝;這就是說,鬥爭必須在自我剋製中結束”。王老師筆下的俠士俠女,則在“自我剋製”實現之後,其心靈深處的波動,猶遠遠不會停止。所以,他的作品不僅是性格悲劇,而且鮮明地具有上述心理悲劇的美學特徵。︵後來李丹荃老師告訴我,王老師在三四十年代確實讀過不止一部弗洛伊德和廚川白村的作品。︶這又使我感到,王老師雖然寫的是傳統形式的武俠小說,但他與大部分通俗小說作傢完全不同,思想一點不舊,他不僅接受了五四新文化思潮,而且也接受了西方的現代文化思潮,並且幾乎不露痕跡地化人了自己的作品之中,這在中國現代通俗文學作傢中,是十分雞能可貴的。
在查閱王老師“鶴鐵五部作”的過程中,我不僅讀了他的其他俠情小說,而且知道他還寫過許多社會言情小說。我想,研讀這些社會言情小說,一定有助於進一步瞭解他的思想和創作。李老師告訴我,王老師的主要作品幾乎全都寫於青島,她已多年未回青島,很想去一次。
於是,我决定帶五名研究生前往青島查閱原始資料,並在那裏和李老師相會。
五月的青島氣候宜人,風光秀美。我們無暇領略海濱景色,一頭鑽進市檔案館,查閱一九三八年至一九四九年以《青島新民報》為主的有關報章。時間緊迫,舊報雖殘缺不全,數量仍極龐大。於是决定每人負責一段,通檢每天的報紙,重點閱讀所載王老師的社會言情小說;回校後以請故事“接竜”的方式錄成音帶,再據錄音整理出每部小說的情節內容。
檔案館不對外辨公時,我們就訪問李老師和其他知情人。李老師嚮我們介紹了王老師孤苦而坎坷的一生經歷︵詳見拙著《俠的蹤跡——中國武俠小說史論》第一二七至一三O頁︶。當她談到王老師很喜歡納蘭性德的《飲水詞》時,我仿佛又發現了一條接近王老師情感世界的捷徑。納蘭性德雖為清初滿族貴要︵王老師則出身於貧睏旗人家庭︶,他的詞卻以哀怨騷屑著稱,其邊塞詞則於金戈鐵馬中彌漫看蒼涼清想的情調。這也正是貫穿於王老師俠情小說的情感色調。三十年代,王老師顛沛流離於晉豫陝甘,貧睏的生活、孤傲的性格、內嚮的心態,與蒼茫的黃土高原景色交相融匯,強化了他自幼即已形成的納蘭性德式的審美情趣。這種審美情趣與其小說創作的性格——心理悲劇構思互補互滲,就輻射為作品中不斷涌現、不斷疊加的悲涼而孤寂的情調了。
我們在青島收集到王老師六部社會言情小說的資料一後來李老師還寄來幾種復印件,我又在天津一傢區級圖書館發現了幾種,這些作品多寫現代青年的愛情悲劇。在通俗文學史上,早期言情小說所表現的是倫理悲劇即“父與子”的衝突所造成的悲劇,而在王老師的社會言情小說裏,這一衝突已退居次要地位,他所著力展示的是“物”與“人”的衝突所壤成的悲劇,也就是金錢對人性和愛情的摧殘、腐蝕。他的這些作品不僅在通俗文學史上標志看言情小說的一個新時代,而且與“五四”以來的新文學也是認同的。這些作品中往往都出現帶有俠氣的人物,但是他們的俠義行為比王老師俠情小說裏的主人公受著更大的限製。這裏反映著作者對現代生活的清醒認識。
黑格爾說過,如果說古代英雄可以“根據自己性格的獨立自足性”去“承擔和完成自己的一切事務”,那麽這種獨立自足性在現代則被破壞無餘了,因為在現代人“後面的那種市民社會秩序有不可動搖的威力,對這種威力他們簡直無法抵抗”。王老師在一部社會小說中也曾以第一人稱出面議論道:俠畢竟已經成為被“時代所揚棄的可憐的歷史人物”了。也就是說,作為生活在現代的作傢,他不僅在理性上深知俠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再復返,而且深知俠即使在“英雄時代”也具有不可剋服的局限性。這種清醒的認識,正是其俠情小說裏的“非英雄”傾嚮的根源,也是促使他以批判的、寫實主義的態度,寫出一係列社會言情小說的動因。但是,社會言情小說並不足以充分宣泄他都因“屢經坎坷,備嘗世味”而積鬱在胸的滿腔憤懣,也不足以寄托他對理想的執著追求,於是他就把這些傾註進自己的俠情小說,因為武俠小說在本質上是浪漫主義的。所以,從創作思維的結構係統考察,他的社會言情小說是其俠情小說的基礎;從作品與現實的關係考察,他的社會言情小說是對現實的明喻,其俠情小說則是對現實的隱喻︵這裏所說的“現實”是廣義的,包括作者的思想情感︶獲得上述基本認識後,我對王老師在中國現代通俗文學史上的地位也就有了明確的認識。
中國現代的通俗小說和五四新文學有所不同,它基本遵循的是出古代“說話”而形成的中國小說藝術傳統︵五四新文學則基本遵循西方藝術傳統︶。五四新文學運動展開之後,曾把批判的矛頭指嚮以“鴛鴦蝴蝶派”為代表的通俗文學︵必須指出,有的資料曾稱王老師為鴛鴦派,這是不夠科學的,因為王老師與該派並無聯繫︶,它在批判鴛蝴派思想之陳腐的同時,也否定了中國的小說傳統及其現實的生命力,這反映著五四運動偏激的一面。儘管從三十年代關於“大衆化”的討論開始,新文學陣營的有識之士對本國藝術傳統和通俗文學的看法逐漸有了轉變,但對鴛蝴派的總體否定卻延續到一九四九年之後。直到八十年代初,現代文學教科書裏除對鴛蝴派的否定之外,還是沒有現代通俗文學的任何地位。這種“左”的觀點影響之深,以至王老師生前對自己的通俗文學創作經歷,七一直持自我否定的態度。
另一方面又億看到,中國現代的通俗文學確實存在看如何適應時代變遷的問題。劉勰雲“通變則久”,一個民族、一個國傢不能失去傳統,不能割斷歷史,但泥守傳統又是沒有前途的。中國現代通俗小說的發展過程也就是中國小說傳統通變的過程,通俗文學理論界一般認為促成其變化發展的動因主要有三:第一,社會、讀者、文化市場、新聞出版業等外部因素的變化,拉著通俗小說不得不變;第二,許多通俗文學作者自身具有現代素質,這種素質自然地反映到創作中,使成了中國小說傳統的變化;第三,一些傑出的通俗文學作傢自覺她吸收新文學和西方文學的營養,自覺地以此推動中國小說傳統的變化。第三種動因顯然最不盲目、最為重要,在中國現代史上,這樣傑出的通俗文學作傢總共不過五六位,王老師即為其中之一;正如四十年代一位評論傢所指出的,他們的作品以“確已衝破了通俗小說的水平綫,而侵入文學創作的領域了”,他們的“內在文心藴著創作的“新”與“熱——。
至此,我覺得初步找到了王老師的“文心”。
銀髯鐵臂老鏢頭隱居美景芳春小俠女救父河北省︵昔稱直隸︶,南控黃河,北依燕山;東面是一片汪洋的渤海,西面則是綿亙數百裏的太行山,山上有偉大歷史遺跡的長城,當中是一片廣大的平原。沙河、滹沱河、永定河等幾條大川,就在這廣大平原的胸膛上流動著。由於地理的形勢,可知古代燕、趙等國何以能在此稱霸爭雄,而北京又為甚麽能作數百年的國都了。此地人民生性質樸、講忠孝、尚義俠、重諾言、善武技,所以唐代的韓文公曾說:“燕趙古林多慷慨悲歌之士。”而屠沽市井之中,也有肝膽相照的美談,這完全是歷史傳統和地理環境所造成的一種民風。
我所在的學科决定立項研究通俗文學,這一課題並被列為“七五”國傢社科重點專案。不久,幾位研究通俗文學的朋友相繼來信,說起“武俠北派四大傢”中,寫白羽、李壽明、鄭證因三人的生平,人們多已知曉,惟王度廬,至今不知何許人也,問我可有這方面的綫索。經過他們的“強化刺激”,猛然想起母校的王度廬老師。他是我高中同班同學王膺的父親,沒給我們上過課,也從未聽說他寫過武俠小說,但姓名倒一字不差,姑且問問看。很快就收到了母校回信,得知王老師已經逝世,但因此卻找到了王老師的夫人,我們當年的捨務老師李丹荃女士,並且確認了那位四十年代聞名全國的“俠情小說大師”果然就是王膺的爸爸。正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
王老師性格內嚮,沉默寡言,我除在課外活動小組“文學研究會”聽過他一次報告,並聽說他知識淵博,是“老師的老師”外,對他一無所知。所以,研讀他的作品的過程也就是我逐步瞭解他的過程。
海內外研究通俗文學的學者對王老師評價極高,稱他在中國文學史上“創造了言情武俠小說的完善形態”,“是開山立派的一代宗師”,但當時除臺灣學者葉洪生先生對王老師的俠情小說有較詳細的評介外,未見他人作過更係統的研究。王老師的言情武俠小說代表作是“鶴鐵係列”五部作:《鶴驚昆侖》《寶劍金釵》《劍氣珠光》《臥虎藏竜》《鐵騎銀瓶》。當時這些作品在大陸還未重印,港臺版本又難搜求,我是跑了蘇州、上海、天津、北京四市圖書館,加上朋友幫忙,纔得以看全的。
這五部作品寫了四代俠士俠女的愛情故事。與過去的武俠小說截然不同,王老師筆下的這些俠者既是英雄,又不太像英雄。我覺得王老師有意不肯賦予他們包打天下、救國於水火、解民於倒懸的無上功能。他們的行動集中於一個目的——為捍衛自己愛的權利而鬥爭,而愛的責任又常常令他們睏惑,因為他們為所愛者所做的一切、甚至犧牲,往往並不能給對方帶來幸福。他們的愛情悲劇固然是外部因素如封建勢力、封建禮教造成的,但又並非完全如此。作為武藝高強、足智多謀的俠者,他們對外部勢力的鬥爭一般能夠取得勝利,然而一旦面對自己性格、心理方面的弱點︵也括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他們卻難免“吃敗仗”。從這個意義上說,他們的敵人正是自已。就作品深度而言,王老師不但寫出了人物性格的復雜性,而且把外部鬥爭引入了他們的心靈深處。這種悲劇,正是典型的“性格悲劇”。
中古時代被稱為“英雄時代”,而“非英雄”、“反英雄”正是現代意識的鮮明特徵。以古代為故事的背景,寫的又是武俠小說,王老師當然不能不寫“英雄”;然而如上所述,他的俠情小說又帶有明顯的“非英雄色彩”和個性主義思想傾嚮︵與此相應,他筆下的江湖社會則有強烈的平民性︶。直至四十年代初,我國的絶大多數武俠小說都未突破“情節中心”的構思模式,王老師的構思則直指人的內部衝突和人性的復雜內涵,這就不僅使武俠小說的構思模式嚮“性格中心”實現轉移,而且突破了拘於表層善惡、正邪鬥爭的傳統窠臼。由此,我感到王老師的作品在當時是含有很強的現代性的。
在悲劇作品裏,悲劇精神總是爆發於“極限情境”;而在王老師的作品裏,悲劇精神卻常常彌漫於“極限情境”之外:那些俠士俠女在戰勝外敵之時,往往橫刀四顧,茫然若失;或者,當他們退隱江湖之際,平靜的外表之下實埋藏著無限悲涼。這使我想起弗洛伊德關於“心理劇”的一段議論,他說,在心理劇中,“造成痛苦的鬥爭是在主角的心靈中進行著,這是一個不同的衝動之間的鬥爭,這個鬥爭的結束决不是主角的消逝,而是他的一個衝動的消逝;這就是說,鬥爭必須在自我剋製中結束”。王老師筆下的俠士俠女,則在“自我剋製”實現之後,其心靈深處的波動,猶遠遠不會停止。所以,他的作品不僅是性格悲劇,而且鮮明地具有上述心理悲劇的美學特徵。︵後來李丹荃老師告訴我,王老師在三四十年代確實讀過不止一部弗洛伊德和廚川白村的作品。︶這又使我感到,王老師雖然寫的是傳統形式的武俠小說,但他與大部分通俗小說作傢完全不同,思想一點不舊,他不僅接受了五四新文化思潮,而且也接受了西方的現代文化思潮,並且幾乎不露痕跡地化人了自己的作品之中,這在中國現代通俗文學作傢中,是十分雞能可貴的。
在查閱王老師“鶴鐵五部作”的過程中,我不僅讀了他的其他俠情小說,而且知道他還寫過許多社會言情小說。我想,研讀這些社會言情小說,一定有助於進一步瞭解他的思想和創作。李老師告訴我,王老師的主要作品幾乎全都寫於青島,她已多年未回青島,很想去一次。
於是,我决定帶五名研究生前往青島查閱原始資料,並在那裏和李老師相會。
五月的青島氣候宜人,風光秀美。我們無暇領略海濱景色,一頭鑽進市檔案館,查閱一九三八年至一九四九年以《青島新民報》為主的有關報章。時間緊迫,舊報雖殘缺不全,數量仍極龐大。於是决定每人負責一段,通檢每天的報紙,重點閱讀所載王老師的社會言情小說;回校後以請故事“接竜”的方式錄成音帶,再據錄音整理出每部小說的情節內容。
檔案館不對外辨公時,我們就訪問李老師和其他知情人。李老師嚮我們介紹了王老師孤苦而坎坷的一生經歷︵詳見拙著《俠的蹤跡——中國武俠小說史論》第一二七至一三O頁︶。當她談到王老師很喜歡納蘭性德的《飲水詞》時,我仿佛又發現了一條接近王老師情感世界的捷徑。納蘭性德雖為清初滿族貴要︵王老師則出身於貧睏旗人家庭︶,他的詞卻以哀怨騷屑著稱,其邊塞詞則於金戈鐵馬中彌漫看蒼涼清想的情調。這也正是貫穿於王老師俠情小說的情感色調。三十年代,王老師顛沛流離於晉豫陝甘,貧睏的生活、孤傲的性格、內嚮的心態,與蒼茫的黃土高原景色交相融匯,強化了他自幼即已形成的納蘭性德式的審美情趣。這種審美情趣與其小說創作的性格——心理悲劇構思互補互滲,就輻射為作品中不斷涌現、不斷疊加的悲涼而孤寂的情調了。
我們在青島收集到王老師六部社會言情小說的資料一後來李老師還寄來幾種復印件,我又在天津一傢區級圖書館發現了幾種,這些作品多寫現代青年的愛情悲劇。在通俗文學史上,早期言情小說所表現的是倫理悲劇即“父與子”的衝突所造成的悲劇,而在王老師的社會言情小說裏,這一衝突已退居次要地位,他所著力展示的是“物”與“人”的衝突所壤成的悲劇,也就是金錢對人性和愛情的摧殘、腐蝕。他的這些作品不僅在通俗文學史上標志看言情小說的一個新時代,而且與“五四”以來的新文學也是認同的。這些作品中往往都出現帶有俠氣的人物,但是他們的俠義行為比王老師俠情小說裏的主人公受著更大的限製。這裏反映著作者對現代生活的清醒認識。
黑格爾說過,如果說古代英雄可以“根據自己性格的獨立自足性”去“承擔和完成自己的一切事務”,那麽這種獨立自足性在現代則被破壞無餘了,因為在現代人“後面的那種市民社會秩序有不可動搖的威力,對這種威力他們簡直無法抵抗”。王老師在一部社會小說中也曾以第一人稱出面議論道:俠畢竟已經成為被“時代所揚棄的可憐的歷史人物”了。也就是說,作為生活在現代的作傢,他不僅在理性上深知俠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再復返,而且深知俠即使在“英雄時代”也具有不可剋服的局限性。這種清醒的認識,正是其俠情小說裏的“非英雄”傾嚮的根源,也是促使他以批判的、寫實主義的態度,寫出一係列社會言情小說的動因。但是,社會言情小說並不足以充分宣泄他都因“屢經坎坷,備嘗世味”而積鬱在胸的滿腔憤懣,也不足以寄托他對理想的執著追求,於是他就把這些傾註進自己的俠情小說,因為武俠小說在本質上是浪漫主義的。所以,從創作思維的結構係統考察,他的社會言情小說是其俠情小說的基礎;從作品與現實的關係考察,他的社會言情小說是對現實的明喻,其俠情小說則是對現實的隱喻︵這裏所說的“現實”是廣義的,包括作者的思想情感︶獲得上述基本認識後,我對王老師在中國現代通俗文學史上的地位也就有了明確的認識。
中國現代的通俗小說和五四新文學有所不同,它基本遵循的是出古代“說話”而形成的中國小說藝術傳統︵五四新文學則基本遵循西方藝術傳統︶。五四新文學運動展開之後,曾把批判的矛頭指嚮以“鴛鴦蝴蝶派”為代表的通俗文學︵必須指出,有的資料曾稱王老師為鴛鴦派,這是不夠科學的,因為王老師與該派並無聯繫︶,它在批判鴛蝴派思想之陳腐的同時,也否定了中國的小說傳統及其現實的生命力,這反映著五四運動偏激的一面。儘管從三十年代關於“大衆化”的討論開始,新文學陣營的有識之士對本國藝術傳統和通俗文學的看法逐漸有了轉變,但對鴛蝴派的總體否定卻延續到一九四九年之後。直到八十年代初,現代文學教科書裏除對鴛蝴派的否定之外,還是沒有現代通俗文學的任何地位。這種“左”的觀點影響之深,以至王老師生前對自己的通俗文學創作經歷,七一直持自我否定的態度。
另一方面又億看到,中國現代的通俗文學確實存在看如何適應時代變遷的問題。劉勰雲“通變則久”,一個民族、一個國傢不能失去傳統,不能割斷歷史,但泥守傳統又是沒有前途的。中國現代通俗小說的發展過程也就是中國小說傳統通變的過程,通俗文學理論界一般認為促成其變化發展的動因主要有三:第一,社會、讀者、文化市場、新聞出版業等外部因素的變化,拉著通俗小說不得不變;第二,許多通俗文學作者自身具有現代素質,這種素質自然地反映到創作中,使成了中國小說傳統的變化;第三,一些傑出的通俗文學作傢自覺她吸收新文學和西方文學的營養,自覺地以此推動中國小說傳統的變化。第三種動因顯然最不盲目、最為重要,在中國現代史上,這樣傑出的通俗文學作傢總共不過五六位,王老師即為其中之一;正如四十年代一位評論傢所指出的,他們的作品以“確已衝破了通俗小說的水平綫,而侵入文學創作的領域了”,他們的“內在文心藴著創作的“新”與“熱——。
至此,我覺得初步找到了王老師的“文心”。
銀髯鐵臂老鏢頭隱居美景芳春小俠女救父河北省︵昔稱直隸︶,南控黃河,北依燕山;東面是一片汪洋的渤海,西面則是綿亙數百裏的太行山,山上有偉大歷史遺跡的長城,當中是一片廣大的平原。沙河、滹沱河、永定河等幾條大川,就在這廣大平原的胸膛上流動著。由於地理的形勢,可知古代燕、趙等國何以能在此稱霸爭雄,而北京又為甚麽能作數百年的國都了。此地人民生性質樸、講忠孝、尚義俠、重諾言、善武技,所以唐代的韓文公曾說:“燕趙古林多慷慨悲歌之士。”而屠沽市井之中,也有肝膽相照的美談,這完全是歷史傳統和地理環境所造成的一種民風。
本書所說,就是直隸省巨鹿縣,在前清時代出了一位老俠客。此人姓俞名雄遠,年紀有六十多歲了。他自幼學得一身超人的武藝,十八歲時就入了鏢行,闖蕩江湖,保鏢各地,曾折服過許多江湖豪強,作過許多慷慨仗義的事情。江湖上的人送給他一個綽號,叫作“鐵翅雕”。後來他年紀老了,人傢就直呼他為“老雕”,俞老鏢頭也很喜歡人傢這樣的叫他。
本來俞老鏢頭是給北京泰興鏢行保鏢,泰興鏢行因為有他這麽一個鏢頭,曾作了二十多年的好生意,稱為京中頭一傢鏢店。到了四十餘歲時,俞老鏢頭不願再依人作計,就回到家乡巨鹿,開了一傢雄遠鏢行。他這鏢行也用不著許多鏢頭,若是應了買賣,衹是在車前插上他的鏢旗,鏢車的夥計帶上他幾張名帖,便無論走多遠的路,也是毫無舛錯。因此他這鏢店很得一些客商的信任,十幾年來買賣也非常之好。
可是有一次,俞老鏢頭忽然單身走了一趟河南,去了有一個多月。由河南一回來,他就把夥計們全都遣散,鏢行的招牌摘下,從此歇業,不再保鏢。俞老鏢頭為人也比早先變得更為和善了,並且輕易也不常出門。一般認識俞老鏢頭的人,都在背地裏互相談論;有的說俞老鏢頭的鏢車在外面出了事,他栽了筋鬥;又有的說他在外面一定是做了甚麽犯法的事情。可是自從雄遠鏢行歇業以後,至今五六載,既沒聽說有人找俞老鏢頭,叫他賠償鏢銀,又沒有官人來捉他,可見一般人對他是要加猜度了。
俞老鏢頭的鬍子是比早先更白,可是身體卻仍如早先一般硬朗。每天衹在清晨提個畫眉籠子,到茶館裏找熟人談天,少時就回到傢裏閉門不出。俞老鏢頭傢中的人口也很簡單,衹有老妻劉氏和女兒秀蓮,住著自置的幾間瓦房。
這時,鐵翅雕俞老鏢頭之名,已漸不為人所註意。可是他那個女兒俞秀蓮姑娘,在滿城裏卻沒有一個人不知。因為俞姑娘實在生得太美麗了,聽說她身材不高不低,十分窈窕,瓜子臉兒,兩衹水霧靈的眼睛,不笑時也像帶著笑。櫻桃小口的兩旁,陪襯著兩個笑渦;雖然腳稍大些,但掩不住二八芳年的處女風流。
因為俞秀蓮姑娘生在鏢師之傢,舉止未免豪爽,不似一般書香之傢的小姐永遠不出閨房。俞秀蓮傢中沒用著婆子丫鬟,買針買綫總要她自己出門去叫貨郎,因此就時常被人睹見她的芳姿。那些看過她的人,衹要是個年輕的人,就莫不魂銷心醉,腦筋裏留下不可消磨的美麗印象。自然,有不少當地的富傢公子、輕薄兒郎,對秀蓮姑娘就懷著野心。可是又曉得這位姑娘的父親,就是那號稱鐵翅雕的命老鏢頭,誰敢因為要接近這一朵鮮花,去惹那老雕的鐵翅呀?秀蓮姑娘貌雖風流,但性情極端淑,輕易不用眼睛看人,每日除了從母親做些針黹之外,便隨她父親學習武技。
這時,正是正月中旬的天氣,忽然有俞老鏢頭的師侄金鏢鬱天傑,從河南彭德府來到巨鹿縣,特地給師叔拜年。俞老鏢頭留他在傢中住了兩天,叔侄二人說了許多話。鬱天傑走後,俞老鏢頭就仿佛十分憂愁,像有一件很要緊的事,卻不能對老妻和女兒去說。到了晚間,把大門關得特別地嚴,並囑咐老妻和女兒說:“從明天起,外面若有人打門,你們不許去開,非得先告訴我,才能開門。”秀蓮姑娘聽了,很覺得詫異,便問:“爸爸,為甚麽事,要這樣小心呢?”俞老鏢頭仿佛很煩惱地說道:“你女孩子傢,不要多問!”秀蓮姑娘的父親,嚮來沒這樣厲聲說過她,當下她便不敢再問了。
老鏢頭又把壁上懸著的一口鋼刀摘下,“鏘”的一聲抽了出來。這口刀作深青色,老鏢頭用過它二十多年。這口刀也喝過幾個惡人的鮮血,可是現在老鏢頭已有好幾年沒有用它了,拿在手中掂了掂,覺得有些沉重。老鏢頭不由長嘆口氣,自言自語地說道:“到底我是老了,還不得強了!”說到這裏不禁想起:自己快到五十歲時纔生了一個孩子,還是一個女兒。雖然也跟著自己學了一身的武藝,可是到底不中用,假若秀蓮是一個男孩子,那何至於自己煩惱?想到這裏,感覺到老境的凄涼,不由又嘆了一聲。
他的老妻劉氏,跟了俞雄遠半輩子,常常見她丈夫有時自己對著自己笑,有時自己連聲嘆氣,所以如今對老鏢頭這樣的舉動倒不甚介意。可是秀蓮姑娘卻沒看慣她父親這樣難受過,當時芳心十分難受。用眼看了看她母親,衹見母親依舊近著燈光在縫衣服,並不問父親是因何這樣,秀蓮不由就落下幾滴眼淚。雖然再不敢嚮父親去詢問,可是心中也略略的明白。猜著大概是父親在外有甚麽仇人,現在那仇人必是要來報仇。所以前天鬱天傑到這裏來,一定不是專為給父親拜年,必是把仇人要來報復的消息告訴了父親,所以父親纔這樣小心謹慎地提防著。
秀蓮姑娘似乎猜得不錯,當夜她父親果然沒睡好覺,到半夜裏還聽見她的父親在床上嘆氣,那口鋼刀在老鏢頭的枕頭旁邊放了一夜。次日一清早,老鏢頭就在院中耍了一趟刀,仿佛是練習的樣子。
秀蓮姑娘在屋裏梳著頭,隔著玻璃往院中去看,衹見鋼刀颼颼地響,寒光隨著老鏢頭的身子繚繞,煞是好刀法!可是老鏢頭這趟刀,練了不過一刻鐘,就收住了刀勢。他臉也紅了,頭上也流下汗來,口中喘著氣,吹得雪白的鬍子亂動。秀蓮姑娘的眼淚不住亂滾,由鏡裏斜看著,見門簾一放,母親進屋來了。秀蓮姑娘趕緊用手中擦臉,又擦了些胭脂,就把淚痕掩去了。
當日老鏢頭也沒到茶館裏去。畫眉挂在檐下,不住唧唧喳喳地亂叫,老鏢頭也仿佛沒有聽見;衹是背著手,揚著頭在院中來回地走,像思索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似的。當日老鏢頭精神極為驚覺,衹要聽得門一響,他就先回到屋裏拿上刀,纔出去開門。俞秀蓮姑娘也不穿素日的肥袖衣裳,衹穿著練武藝時的那身窄袖窄襟的青布短衣褲,時時擡頭凝望著她閨房中壁間懸挂的那一對雙刀,心說:衹要父親的仇人來,不用父親自己動手,我就非要跟他拼命不可,也叫父親曉得,他老人傢不是自白的把武藝傳授給我了!
他父女這樣小心防備著,一連過了十幾天,一點事也沒有發生,更沒有甚麽陌生的人來找俞老鏢頭。這時秀蓮姑娘纔算放心,可是又憂愁父親也許是有了神經病。本來是一點事也沒有,他老人傢自己這樣疑神疑鬼,未必不是舊日受過甚麽刺激,做過甚麽虧心事,到了現在纔這樣的。此時老鏢頭見無事發生,一切舉止也就恢復了往日的狀態,每天早晨照樣提著畫眉籠子上茶館,在傢中跟老妻和女兒照樣有說有笑,仿佛他的心裏已再沒有甚麽恐懼似的。
一連又過了一個多月,這天是三月清明,按照習俗,傢傢要到祖墳上焚紙掃墓。俞老鏢頭把他早先手下的一個夥計,名叫地裏鬼崔三的人,找來給看看傢。俞老鏢頭雇了一輛騾車,秀蓮姑娘和她的母親坐在車裏,俞老鏢頭跨著車轅,這輛車就出了巷口,順著大街往北門走去。圭在大街上,有路過的熟人,看見車上挂著燒紙和金錢紙錠等物,就嚮俞老鏢頭低著腰招呼道:“俞老叔上墳燒紙去嗎?”俞老鏢頭在車上含笑點頭,說:“可不是嗎!”同時,路過的人自然難免要往車廂裏去望。那位本城的絶色美人兒俞姑娘,就穿著淺紅的衣裳,像這三月開的桃花一般地坐在裏面了。
出了北門,順著車轍往東走去,俞氏的祖塋在北門外東北方向,約有十六裏路,所以騾車也得走很多時候。此時遍野麥苗青青,村捨旁桃花嚮人露著笑靨,黃的、白的小蝴蝶在野草野花之間飛舞,溫軟的東風撫著人的臉和手。秀蓮姑娘在車裏嬌聲呼道:“爸爸,你瞧,這麥苗兒都長了這麽高啦!”俞老鏢頭漫答應著道:“真是的!今年一定是好年成。”說話時他卻眼望著那麥田之間無數的纍纍的墳墓;有的墳上堆著燒過了的紙灰,有的墳旁還有穿孝的人哭泣。俞老鏢頭摸摸他那被春風吹得亂動的白髯,心中發出一種莫名的悵惘,仿佛感覺到他已是六十多歲的人了,恐怕過不了幾年,也就要長眠於地下了!這時秀蓮姑娘心中的感想,卻與她的父親不同。她卻對這新垂絲的緑柳、纔開放的桃花和這遍野芳菲,心中溢滿了快樂。那位老太太像是個木頭人,她坐在車的最裏邊,甚麽也不看,甚麽也不想,衹盼著快到了墳地,燒完紙回傢,好去拆洗她那件夾衣。
車走到下午一時許,就到了墳地。俞傢纍代都是以武藝謀生的人,沒有甚麽顯赫的人物,所以墳地上不但沒有一座碑,連一棵樹也沒有。秀蓮和她母親下了車,俞老鏢頭帶著她們,按著每一座墳都叩頭燒紙;然後又到在附近住的著墳人的傢中歇了一會兒,喝些茶,吃些粗點心,然後又坐著車往回裏去走。
車走了五六裏地,已然遠遠望見巨鹿縣的北門城樓。這時忽然面前來了四匹馬,第一匹黑馬上是一個年有二十多歲大眼睛、紫紅臉的年輕漢子,來到俞老鏢頭的車前,就喝道:“下來,下來!”俞老鏢頭這時臉上已然變了顔色,那四個人全都下了馬,各自抽出一口明亮亮的鋼刀來。那紫紅臉的人,對著俞老鏢頭冷笑說:“到了今天,我父親的大仇可算報了!”說時一齊上前,要拉俞老鏢頭下車。
俞老鏢頭想不到竟遇著這事,如今帶著妻女,手中又無兵器,可怎麽辦?正要跟他們講幾句話,這時忽然秀蓮姑娘由車裏鑽出來,嚮那四個人連連擺手急說:“你們先別動手,我問你們到底是為甚麽?”那四個人看了看秀蓮姑娘,就嚮俞老鏢頭說:“嘿!你還有這麽好模樣的女兒。”俞老鏢頭把秀蓮護住,同那四個人怒斥道:“你們先退後一步,我這就下車去,要殺要砍隨你們!”
但那四個人哪裏肯聽這話,有一個黃臉膛的掄刀嚮俞老鏢頭就砍。秀蓮姑娘突然跳下車去,把那人持刀的手腕托住,很快地就奪刀在手。她把鋼刀颼颼掄了兩下,逼得那四個人不得不退後兩步。這時俞老鏢頭在車上叫道:“秀蓮,快把刀給我!”那三個手裏還有兵刃的,哪容秀蓮把刀遞給她的父親,就一齊掄刀來砍秀蓮。秀蓮姑娘掄刀如飛,五六下,就一刀砍在一個胖子的背上,胖子“哎喲”
一聲躺在地下。秀蓮姑娘敵住那兩個人,這時俞老鏢頭也跳下車去,將那受傷胖子手中的刀奪在手,掄刀過去,一面與那兩個人交戰,一面急急地說:“秀蓮往後去!”但是秀蓮姑娘的鋼刀,寒光飛舞,正敵往那紫紅臉的人,哪肯退後!
俞老鏢頭與一個有黑鬍子的人交手,那人敵不過俞老鏢頭,轉身就跑。此時那紫紅臉的人反倒落得人單勢孤,一口鋼刀敵住俞老鏢頭父女;雖然他武藝高強,但也難以取勝。這時道旁聚了許多行人,齊呼道:“喂喂!再打就要出人命了!”可是他們刀光繚繞,弄得大傢眼睛都亂了,誰也不敢近前來解勸。
那三口刀又交戰了十幾合。這時忽有一個少年,由人叢中跑過去,手持一口寶劍,把俞老鏢頭父女和那紫紅臉的漢子三口鬥得正緊的鋼刀分開,說道:“別動手啦!別動手啦!有甚麽話對我說。”
那紫紅臉的漢子,正喜有這麽一個人從中解勸。他趕緊收住刀勢,退後幾步,不住地氣喘籲籲,他那張臉此時就像燒焦了的茄子一般的又黑又紫。這時趕車的人才從車裏頭鑽出來,俞老太太還是不住地打哆嗦。那兩個跑了的匪人,又走回來由地下把他們那背上挨了俞秀蓮一刀的同伴拉起。
這時,二三十個走路的人,齊都過來。有人認得俞老鏢頭,軌說:“俞老叔跟姑娘受驚了!”又有人說:“把這幾個強盜綁起來,送到衙門去!”俞老鏢頭一面嚮衆人拱手道謝,一面說:“不要綁他們,他們不是強盜,卻是跟我有仇的人。冤傢官解不宜結,問問他們,若是也不願打官司,就叫他們去吧。”這時那三個人攙著一個受傷的,提著兩口刀,牽著四匹馬,甚麽話也不說,就往北走去了。
這裏的人,有的看了俞秀蓮一眼就走了;有的就問俞老鏢頭跟那幾個人有甚麽仇;有的就不住稱贊秀蓮姑娘的武藝高強。那剛纔給勸架的提著寶劍的少年,也問俞老鏢頭與那幾個人爭鬥的原因。老鏢頭卻嚮那少年說:“我是以保鏢為生的,闖了半輩子江湖,自然難免與人結仇,所以今天才由了這事。幸仗閣下從中給勸開了,不然一定要出人命。其實打官司我也不怕,不過我老了,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好。”說時,又叫女兒嚮衆人道謝。秀蓮姑娘把兩衹手擱在前胸,嚮衆人拜了拜,然後就上車了。俞老鏢頭也嚮衆人拱手,遂就跨上車轅,趕車的人揮動鞭子就走了。行路的人和那少年也各自走去。
俞老鏢頭的車進了城,回到傢門首,俞老鏢頭先川秀蓮姑娘攙著她母親下車,叫開門進去;然後俞老鏢頭開發了車錢,手提看奪來的那兩口刀,也進了門。崔三迎面問道:“老叔回來了!”俞老鏢頭答道,“回來了,纍你著傢!你先走吧,回頭把孫正禮叫來。”崔三答應一聲,用眼看了看老鏢頭手中提著的那兩口鋼刀,就出門走了。
老鏢頭就親自把門關好,並用一塊大石頭把門頂住,就進到屋裏。秀蓮姑娘趕緊給她父親倒茶,俞老太太就問剛纔到底是怎麽回事?那四個人為甚麽那樣地兇?俞老鏢頭長長地嘆了口氣:說:“等我歇一會兒,我再告訴你們!”遂把兩口刀立在墻角,坐在椅子上,不住地喘氣。秀蓮衹想聽她父親說那四個匪人的來歷,問道:“爸爸喝茶呀?”老鏢頭從女兒的手中把茶碗接來喝了一口,便望著秀蓮姑娘說:“今天幸虧有你跟著,要不然,我非遭仇人的毒手不可!”秀蓮姑娘聽父親稱贊了自己這句,又回想起方纔那樣緊急危迫的情形,心裏一陣難過,眼淚滴滴地落下來。老鏢頭從來沒哭過,但此時他也不禁落下幾點老淚,又嘆了口氣,便嚮女兒說:“在六年以前,那時你已十一歲了,大概你還記得,我曾到過一趟河南。從河南回來,我就把鏢行收了,再也不做買賣。我和今天那幾個人的深仇大佷,也就是從那時結起!”說到這裏,眼淚越發像涌泉一般地流下,帶著凄慘的聲音說:“你有一個何二叔……”
說話時,他用手指了指靠著桌子正擦眼淚的老妻,說:“你母親見過他,名叫寶刀何飛竜,在年輕時與我是最好的朋友。那時我們都在北京作鏢頭,我在泰興鏢行,他在保安鏢行,沒事時我們一同飲酒,一同談天,真如兄弟一般。可是他這個人武藝雖然高強,心地也不錯,衹是太好女色,時常勾引良傢婦女。我勸他,他也不聽。後來因為結識了一個婦人,與另一個男子爭風吃醋,他動刀把人殺了。幸虧我幫助他三十兩銀於,他纔逃出北京,奔到河南。在河南聽說他當了幾年強盜,後來不知怎麽會發了財,改名為何文亮,在衛輝府置了田産,也有了妻子和孩兒,但是我們卻彼此不通音信了。六年以前,我答應了一個買賣,是新河縣的鬍舉人得了河南武陟縣的知縣,我就派了兩個夥計拿看我的名帖,保護鬍舉人夫婦到任上去。不料走在衛輝府,就被何飛竜勾結了山賊,把鬍舉人劫住。
銀錢、行李全沒搶去,衹把鬍舉人一位二十來歲的夫人搶到山上一座廟裏,留下三天才給放了。夥計回來嚮我報信,我就十分憤恨,親自到了衛輝府找著何飛竜。我本來還跟他講四十年前的交情,衹嚮他嚴詞質問,不料他竟翻臉不認人,十分兇橫。我就與他交起手來,不料就一刀將他殺死!”
本來俞老鏢頭是給北京泰興鏢行保鏢,泰興鏢行因為有他這麽一個鏢頭,曾作了二十多年的好生意,稱為京中頭一傢鏢店。到了四十餘歲時,俞老鏢頭不願再依人作計,就回到家乡巨鹿,開了一傢雄遠鏢行。他這鏢行也用不著許多鏢頭,若是應了買賣,衹是在車前插上他的鏢旗,鏢車的夥計帶上他幾張名帖,便無論走多遠的路,也是毫無舛錯。因此他這鏢店很得一些客商的信任,十幾年來買賣也非常之好。
可是有一次,俞老鏢頭忽然單身走了一趟河南,去了有一個多月。由河南一回來,他就把夥計們全都遣散,鏢行的招牌摘下,從此歇業,不再保鏢。俞老鏢頭為人也比早先變得更為和善了,並且輕易也不常出門。一般認識俞老鏢頭的人,都在背地裏互相談論;有的說俞老鏢頭的鏢車在外面出了事,他栽了筋鬥;又有的說他在外面一定是做了甚麽犯法的事情。可是自從雄遠鏢行歇業以後,至今五六載,既沒聽說有人找俞老鏢頭,叫他賠償鏢銀,又沒有官人來捉他,可見一般人對他是要加猜度了。
俞老鏢頭的鬍子是比早先更白,可是身體卻仍如早先一般硬朗。每天衹在清晨提個畫眉籠子,到茶館裏找熟人談天,少時就回到傢裏閉門不出。俞老鏢頭傢中的人口也很簡單,衹有老妻劉氏和女兒秀蓮,住著自置的幾間瓦房。
這時,鐵翅雕俞老鏢頭之名,已漸不為人所註意。可是他那個女兒俞秀蓮姑娘,在滿城裏卻沒有一個人不知。因為俞姑娘實在生得太美麗了,聽說她身材不高不低,十分窈窕,瓜子臉兒,兩衹水霧靈的眼睛,不笑時也像帶著笑。櫻桃小口的兩旁,陪襯著兩個笑渦;雖然腳稍大些,但掩不住二八芳年的處女風流。
因為俞秀蓮姑娘生在鏢師之傢,舉止未免豪爽,不似一般書香之傢的小姐永遠不出閨房。俞秀蓮傢中沒用著婆子丫鬟,買針買綫總要她自己出門去叫貨郎,因此就時常被人睹見她的芳姿。那些看過她的人,衹要是個年輕的人,就莫不魂銷心醉,腦筋裏留下不可消磨的美麗印象。自然,有不少當地的富傢公子、輕薄兒郎,對秀蓮姑娘就懷著野心。可是又曉得這位姑娘的父親,就是那號稱鐵翅雕的命老鏢頭,誰敢因為要接近這一朵鮮花,去惹那老雕的鐵翅呀?秀蓮姑娘貌雖風流,但性情極端淑,輕易不用眼睛看人,每日除了從母親做些針黹之外,便隨她父親學習武技。
這時,正是正月中旬的天氣,忽然有俞老鏢頭的師侄金鏢鬱天傑,從河南彭德府來到巨鹿縣,特地給師叔拜年。俞老鏢頭留他在傢中住了兩天,叔侄二人說了許多話。鬱天傑走後,俞老鏢頭就仿佛十分憂愁,像有一件很要緊的事,卻不能對老妻和女兒去說。到了晚間,把大門關得特別地嚴,並囑咐老妻和女兒說:“從明天起,外面若有人打門,你們不許去開,非得先告訴我,才能開門。”秀蓮姑娘聽了,很覺得詫異,便問:“爸爸,為甚麽事,要這樣小心呢?”俞老鏢頭仿佛很煩惱地說道:“你女孩子傢,不要多問!”秀蓮姑娘的父親,嚮來沒這樣厲聲說過她,當下她便不敢再問了。
老鏢頭又把壁上懸著的一口鋼刀摘下,“鏘”的一聲抽了出來。這口刀作深青色,老鏢頭用過它二十多年。這口刀也喝過幾個惡人的鮮血,可是現在老鏢頭已有好幾年沒有用它了,拿在手中掂了掂,覺得有些沉重。老鏢頭不由長嘆口氣,自言自語地說道:“到底我是老了,還不得強了!”說到這裏不禁想起:自己快到五十歲時纔生了一個孩子,還是一個女兒。雖然也跟著自己學了一身的武藝,可是到底不中用,假若秀蓮是一個男孩子,那何至於自己煩惱?想到這裏,感覺到老境的凄涼,不由又嘆了一聲。
他的老妻劉氏,跟了俞雄遠半輩子,常常見她丈夫有時自己對著自己笑,有時自己連聲嘆氣,所以如今對老鏢頭這樣的舉動倒不甚介意。可是秀蓮姑娘卻沒看慣她父親這樣難受過,當時芳心十分難受。用眼看了看她母親,衹見母親依舊近著燈光在縫衣服,並不問父親是因何這樣,秀蓮不由就落下幾滴眼淚。雖然再不敢嚮父親去詢問,可是心中也略略的明白。猜著大概是父親在外有甚麽仇人,現在那仇人必是要來報仇。所以前天鬱天傑到這裏來,一定不是專為給父親拜年,必是把仇人要來報復的消息告訴了父親,所以父親纔這樣小心謹慎地提防著。
秀蓮姑娘似乎猜得不錯,當夜她父親果然沒睡好覺,到半夜裏還聽見她的父親在床上嘆氣,那口鋼刀在老鏢頭的枕頭旁邊放了一夜。次日一清早,老鏢頭就在院中耍了一趟刀,仿佛是練習的樣子。
秀蓮姑娘在屋裏梳著頭,隔著玻璃往院中去看,衹見鋼刀颼颼地響,寒光隨著老鏢頭的身子繚繞,煞是好刀法!可是老鏢頭這趟刀,練了不過一刻鐘,就收住了刀勢。他臉也紅了,頭上也流下汗來,口中喘著氣,吹得雪白的鬍子亂動。秀蓮姑娘的眼淚不住亂滾,由鏡裏斜看著,見門簾一放,母親進屋來了。秀蓮姑娘趕緊用手中擦臉,又擦了些胭脂,就把淚痕掩去了。
當日老鏢頭也沒到茶館裏去。畫眉挂在檐下,不住唧唧喳喳地亂叫,老鏢頭也仿佛沒有聽見;衹是背著手,揚著頭在院中來回地走,像思索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似的。當日老鏢頭精神極為驚覺,衹要聽得門一響,他就先回到屋裏拿上刀,纔出去開門。俞秀蓮姑娘也不穿素日的肥袖衣裳,衹穿著練武藝時的那身窄袖窄襟的青布短衣褲,時時擡頭凝望著她閨房中壁間懸挂的那一對雙刀,心說:衹要父親的仇人來,不用父親自己動手,我就非要跟他拼命不可,也叫父親曉得,他老人傢不是自白的把武藝傳授給我了!
他父女這樣小心防備著,一連過了十幾天,一點事也沒有發生,更沒有甚麽陌生的人來找俞老鏢頭。這時秀蓮姑娘纔算放心,可是又憂愁父親也許是有了神經病。本來是一點事也沒有,他老人傢自己這樣疑神疑鬼,未必不是舊日受過甚麽刺激,做過甚麽虧心事,到了現在纔這樣的。此時老鏢頭見無事發生,一切舉止也就恢復了往日的狀態,每天早晨照樣提著畫眉籠子上茶館,在傢中跟老妻和女兒照樣有說有笑,仿佛他的心裏已再沒有甚麽恐懼似的。
一連又過了一個多月,這天是三月清明,按照習俗,傢傢要到祖墳上焚紙掃墓。俞老鏢頭把他早先手下的一個夥計,名叫地裏鬼崔三的人,找來給看看傢。俞老鏢頭雇了一輛騾車,秀蓮姑娘和她的母親坐在車裏,俞老鏢頭跨著車轅,這輛車就出了巷口,順著大街往北門走去。圭在大街上,有路過的熟人,看見車上挂著燒紙和金錢紙錠等物,就嚮俞老鏢頭低著腰招呼道:“俞老叔上墳燒紙去嗎?”俞老鏢頭在車上含笑點頭,說:“可不是嗎!”同時,路過的人自然難免要往車廂裏去望。那位本城的絶色美人兒俞姑娘,就穿著淺紅的衣裳,像這三月開的桃花一般地坐在裏面了。
出了北門,順著車轍往東走去,俞氏的祖塋在北門外東北方向,約有十六裏路,所以騾車也得走很多時候。此時遍野麥苗青青,村捨旁桃花嚮人露著笑靨,黃的、白的小蝴蝶在野草野花之間飛舞,溫軟的東風撫著人的臉和手。秀蓮姑娘在車裏嬌聲呼道:“爸爸,你瞧,這麥苗兒都長了這麽高啦!”俞老鏢頭漫答應著道:“真是的!今年一定是好年成。”說話時他卻眼望著那麥田之間無數的纍纍的墳墓;有的墳上堆著燒過了的紙灰,有的墳旁還有穿孝的人哭泣。俞老鏢頭摸摸他那被春風吹得亂動的白髯,心中發出一種莫名的悵惘,仿佛感覺到他已是六十多歲的人了,恐怕過不了幾年,也就要長眠於地下了!這時秀蓮姑娘心中的感想,卻與她的父親不同。她卻對這新垂絲的緑柳、纔開放的桃花和這遍野芳菲,心中溢滿了快樂。那位老太太像是個木頭人,她坐在車的最裏邊,甚麽也不看,甚麽也不想,衹盼著快到了墳地,燒完紙回傢,好去拆洗她那件夾衣。
車走到下午一時許,就到了墳地。俞傢纍代都是以武藝謀生的人,沒有甚麽顯赫的人物,所以墳地上不但沒有一座碑,連一棵樹也沒有。秀蓮和她母親下了車,俞老鏢頭帶著她們,按著每一座墳都叩頭燒紙;然後又到在附近住的著墳人的傢中歇了一會兒,喝些茶,吃些粗點心,然後又坐著車往回裏去走。
車走了五六裏地,已然遠遠望見巨鹿縣的北門城樓。這時忽然面前來了四匹馬,第一匹黑馬上是一個年有二十多歲大眼睛、紫紅臉的年輕漢子,來到俞老鏢頭的車前,就喝道:“下來,下來!”俞老鏢頭這時臉上已然變了顔色,那四個人全都下了馬,各自抽出一口明亮亮的鋼刀來。那紫紅臉的人,對著俞老鏢頭冷笑說:“到了今天,我父親的大仇可算報了!”說時一齊上前,要拉俞老鏢頭下車。
俞老鏢頭想不到竟遇著這事,如今帶著妻女,手中又無兵器,可怎麽辦?正要跟他們講幾句話,這時忽然秀蓮姑娘由車裏鑽出來,嚮那四個人連連擺手急說:“你們先別動手,我問你們到底是為甚麽?”那四個人看了看秀蓮姑娘,就嚮俞老鏢頭說:“嘿!你還有這麽好模樣的女兒。”俞老鏢頭把秀蓮護住,同那四個人怒斥道:“你們先退後一步,我這就下車去,要殺要砍隨你們!”
但那四個人哪裏肯聽這話,有一個黃臉膛的掄刀嚮俞老鏢頭就砍。秀蓮姑娘突然跳下車去,把那人持刀的手腕托住,很快地就奪刀在手。她把鋼刀颼颼掄了兩下,逼得那四個人不得不退後兩步。這時俞老鏢頭在車上叫道:“秀蓮,快把刀給我!”那三個手裏還有兵刃的,哪容秀蓮把刀遞給她的父親,就一齊掄刀來砍秀蓮。秀蓮姑娘掄刀如飛,五六下,就一刀砍在一個胖子的背上,胖子“哎喲”
一聲躺在地下。秀蓮姑娘敵住那兩個人,這時俞老鏢頭也跳下車去,將那受傷胖子手中的刀奪在手,掄刀過去,一面與那兩個人交戰,一面急急地說:“秀蓮往後去!”但是秀蓮姑娘的鋼刀,寒光飛舞,正敵往那紫紅臉的人,哪肯退後!
俞老鏢頭與一個有黑鬍子的人交手,那人敵不過俞老鏢頭,轉身就跑。此時那紫紅臉的人反倒落得人單勢孤,一口鋼刀敵住俞老鏢頭父女;雖然他武藝高強,但也難以取勝。這時道旁聚了許多行人,齊呼道:“喂喂!再打就要出人命了!”可是他們刀光繚繞,弄得大傢眼睛都亂了,誰也不敢近前來解勸。
那三口刀又交戰了十幾合。這時忽有一個少年,由人叢中跑過去,手持一口寶劍,把俞老鏢頭父女和那紫紅臉的漢子三口鬥得正緊的鋼刀分開,說道:“別動手啦!別動手啦!有甚麽話對我說。”
那紫紅臉的漢子,正喜有這麽一個人從中解勸。他趕緊收住刀勢,退後幾步,不住地氣喘籲籲,他那張臉此時就像燒焦了的茄子一般的又黑又紫。這時趕車的人才從車裏頭鑽出來,俞老太太還是不住地打哆嗦。那兩個跑了的匪人,又走回來由地下把他們那背上挨了俞秀蓮一刀的同伴拉起。
這時,二三十個走路的人,齊都過來。有人認得俞老鏢頭,軌說:“俞老叔跟姑娘受驚了!”又有人說:“把這幾個強盜綁起來,送到衙門去!”俞老鏢頭一面嚮衆人拱手道謝,一面說:“不要綁他們,他們不是強盜,卻是跟我有仇的人。冤傢官解不宜結,問問他們,若是也不願打官司,就叫他們去吧。”這時那三個人攙著一個受傷的,提著兩口刀,牽著四匹馬,甚麽話也不說,就往北走去了。
這裏的人,有的看了俞秀蓮一眼就走了;有的就問俞老鏢頭跟那幾個人有甚麽仇;有的就不住稱贊秀蓮姑娘的武藝高強。那剛纔給勸架的提著寶劍的少年,也問俞老鏢頭與那幾個人爭鬥的原因。老鏢頭卻嚮那少年說:“我是以保鏢為生的,闖了半輩子江湖,自然難免與人結仇,所以今天才由了這事。幸仗閣下從中給勸開了,不然一定要出人命。其實打官司我也不怕,不過我老了,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好。”說時,又叫女兒嚮衆人道謝。秀蓮姑娘把兩衹手擱在前胸,嚮衆人拜了拜,然後就上車了。俞老鏢頭也嚮衆人拱手,遂就跨上車轅,趕車的人揮動鞭子就走了。行路的人和那少年也各自走去。
俞老鏢頭的車進了城,回到傢門首,俞老鏢頭先川秀蓮姑娘攙著她母親下車,叫開門進去;然後俞老鏢頭開發了車錢,手提看奪來的那兩口刀,也進了門。崔三迎面問道:“老叔回來了!”俞老鏢頭答道,“回來了,纍你著傢!你先走吧,回頭把孫正禮叫來。”崔三答應一聲,用眼看了看老鏢頭手中提著的那兩口鋼刀,就出門走了。
老鏢頭就親自把門關好,並用一塊大石頭把門頂住,就進到屋裏。秀蓮姑娘趕緊給她父親倒茶,俞老太太就問剛纔到底是怎麽回事?那四個人為甚麽那樣地兇?俞老鏢頭長長地嘆了口氣:說:“等我歇一會兒,我再告訴你們!”遂把兩口刀立在墻角,坐在椅子上,不住地喘氣。秀蓮衹想聽她父親說那四個匪人的來歷,問道:“爸爸喝茶呀?”老鏢頭從女兒的手中把茶碗接來喝了一口,便望著秀蓮姑娘說:“今天幸虧有你跟著,要不然,我非遭仇人的毒手不可!”秀蓮姑娘聽父親稱贊了自己這句,又回想起方纔那樣緊急危迫的情形,心裏一陣難過,眼淚滴滴地落下來。老鏢頭從來沒哭過,但此時他也不禁落下幾點老淚,又嘆了口氣,便嚮女兒說:“在六年以前,那時你已十一歲了,大概你還記得,我曾到過一趟河南。從河南回來,我就把鏢行收了,再也不做買賣。我和今天那幾個人的深仇大佷,也就是從那時結起!”說到這裏,眼淚越發像涌泉一般地流下,帶著凄慘的聲音說:“你有一個何二叔……”
說話時,他用手指了指靠著桌子正擦眼淚的老妻,說:“你母親見過他,名叫寶刀何飛竜,在年輕時與我是最好的朋友。那時我們都在北京作鏢頭,我在泰興鏢行,他在保安鏢行,沒事時我們一同飲酒,一同談天,真如兄弟一般。可是他這個人武藝雖然高強,心地也不錯,衹是太好女色,時常勾引良傢婦女。我勸他,他也不聽。後來因為結識了一個婦人,與另一個男子爭風吃醋,他動刀把人殺了。幸虧我幫助他三十兩銀於,他纔逃出北京,奔到河南。在河南聽說他當了幾年強盜,後來不知怎麽會發了財,改名為何文亮,在衛輝府置了田産,也有了妻子和孩兒,但是我們卻彼此不通音信了。六年以前,我答應了一個買賣,是新河縣的鬍舉人得了河南武陟縣的知縣,我就派了兩個夥計拿看我的名帖,保護鬍舉人夫婦到任上去。不料走在衛輝府,就被何飛竜勾結了山賊,把鬍舉人劫住。
銀錢、行李全沒搶去,衹把鬍舉人一位二十來歲的夫人搶到山上一座廟裏,留下三天才給放了。夥計回來嚮我報信,我就十分憤恨,親自到了衛輝府找著何飛竜。我本來還跟他講四十年前的交情,衹嚮他嚴詞質問,不料他竟翻臉不認人,十分兇橫。我就與他交起手來,不料就一刀將他殺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