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曰:春到人間景異常,無邊花柳競芬芳。香車寶馬閑來往,引卻東風入醉鄉。釃剩酒,臥斜陽,滿拚三萬六千場。而今白發三千丈,還記得年來三寶太監下西洋。
粵自天開於子,便就有個金羊、玉馬、金蛇、玉竜、金虎、玉虎、金鴉、鐵騎、蒼狗、????螭、竜纏、象緯、羊角、鶉精,漉漉虺虺、瀼瀼棱棱。無限的經緯中間,卻有兩位大神通:一個是秉太陽之真精,行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一日一周;一個是秉太陰之真精,行周天三百六十五度,盈虧圓缺。正所謂“日行南陸生微暖,月到中天分外明”也。地闢於醜,分柔分剛,便就有個三社、三內、三界、四履、四裔、四表、五字、五服、五遂、六詔、六狄、六幕、七墠、七壤、七陘、八塹、八紘、八埏、九京、九圍、九垓、十鎮、十望、十緊、大千億萬,閻浮嵕雉,膴膴莽莽,峨峨嶪嶪嶪嶪,無限的町疃中間,也有兩位大頭目:一個是形勢蜿蜒磅且礴,奇奇怪怪色蒼蒼,靜而有常,與那仁者同壽;一個是列名通地紀,疏派合天津,動而不括,與那智者同樂。正所謂“山色經年青未改,水流竟日聽無聲”。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故人生於寅,便就有個胎生、卵生、形生、氣生、神生、鬼生、濕生、飛生,日積月纍,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林林總總,億千萬劫,便又分個儒傢、釋傢、道傢、醫傢、風水傢、龜卜家、丹青傢、風鑒傢、琴傢、棋傢,號曰“九流”。這九流中間,又有三個大管傢:第一是儒傢,第二是釋傢,第三是道傢。
哪一個是儒傢?這如今普天下文廟裏供奉的孔夫子便是。這孔夫子又怎麽樣的出身?卻說這個孔夫子生在魯之麯阜昌平鄉闕裏,身長九尺二寸,腰大十圍,凡四十九表,眉有一十二彩,目有六十四理。其頭似堯,其顙似舜,其項似臯陶,其肩似子産。學貫天人,道窮秘奧,龜竜銜負之書,七政六緯之事,包羲、黃帝之能,堯、舜、周公之美,靡不精備。刪《詩》《書》,定禮樂,贊《周易》,修《春秋》。授於洙南泗北門徒三千,博徒六萬,達者七十二人。歷代詔封他做大成至聖文宣王。我朝嘉靖爺登基,止稱至聖先師孔子。這孔夫子卻不是小可的,萬世文章祖,歷代帝王師,是為儒傢。有贊為證,贊曰:孔子之先,冑於商國。弗父能讓,正考銘勒。防叔來奔,鄒人倚立。尼父誕聖,闕裏生德。七十升堂,四方取則。卯誅兩觀,攝相夾𠔌。嘆鳳遽衰,泣麟何促,九流仰敬,萬古欽躅。
唐睿宗御制贊曰:猗歟夫子,實有聖德。其道可學,其儀不忒。刪《詩》定樂,百王取則。吾豈匏瓜,東南西北。
宋太宗御制贊曰:王澤下衰,文武將墜,尼父挺生,海嶽標異。祖述憲章,有德無位。哲人其萎,鳳鳥不至。
卻說哪一個是釋傢?這如今普天下寺院裏供奉的佛爺爺便是。這佛爺爺怎麽樣出身?原來這佛爺爺叫做個釋迦牟尼佛。他當初生在西天捨衛國剎利王傢,養下地來,便就放大智光明,照十方世界,地涌金蓮華,捧住他兩衹腳,他便指天劃地,作獅子吼聲。長大成人,修道於檀特山中,乞法煉心,乞食資身,投托阿藍迦藍鬱頭藍佛處做弟子。一日三,三日九,能伏諸般外道,結成正果。佛成之日,號為天人師。轉四諦法輪,說果演法,普度衆生。先度忻陳如等五人,次度三迦葉並徒衆一千人,次度捨利弗一百人,次度目幹連一百人,次度耶捨長者五十人,到今叫做阿羅世尊菩薩。佛爺爺身長一丈六尺,黃金色相,頂中佩日月光,能變能化,無大無不大,無通無不通。後一千二百一十七年,教入中國,即漢朝明帝時也。漢明帝夜來得一夢,夢見一個渾金色相的人,約有一丈多長,頭頂上放光,如日月之象。明日升殿,訪問百官,百宮中有一個叫傅毅,曉得是西天佛爺爺降臨東土,當日稟明。漢明帝便就差郎中蔡忄音賫一道詔書,徑到天竺國,問他的道,得他的書,又領了許多的沙門來。傳到如今,日新月盛,這便叫做釋傢。有詩為證,詩曰:國開兜率在西方,號作中天淨梵王,妙相端居金色界,神通大放玉毫光。閻浮檀水心無染,優鉢曇花體自香。率土蒼生皈仰久,茫茫苦海泛慈航。
僧詩曰:浮杯萬裏達滄溟,遍禮名山適性靈。
深夜降竜潭水黑,新秋放鶴野田青。
身無彼此那懷土,心會真如不讀經。
為問中華披剃者,幾人雄猛得寧馨?
哪一個是道傢?這如今普天下觀裏供奉的太上老君的便是。這太上老君卻怎麽樣出身?原來老君住在太清道境,乃元氣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他化身周歷塵沙,也不可計數。自從盤古鑿開混沌以來,傳至殷湯王四十八年上,這老君又來出世,乘太陽日精,化做五色玄黃,如彈丸般樣的大。時有玉女當晝而寢,他便輕輕的流入玉女的口中,玉女不覺,一口吞之,遂覺有孕。懷了八十一年,直到武丁九年歲次庚辰,剖破玉女右脅而生。生下地時,頭髮已自欺霜賽雪,就是個白頭公公,因此上人人叫他做老子。老子生在李樹下,指李樹為姓,故此姓李,名耳,字伯陽。到秦昭王九年,活了九百九十六歲,娶了一百三十六個婆娘,養了三百六十一個兒子。忽一日吃飽了飯,整整衣,牽過一隻不白不黑、不紅不黃、青萎萎的兩角牛來,跨上牛背,竟出函𠔌關而去。那一個把關的官也有些妙處,一手擋住關,一手輓着牛,衹是不放。老子道:“恁盤詰姦細麽?”那官道:“不是。”老子道:“俺越度關津麽?”那官道:“也不是。”老子道:“左不是,右不是,敢是要些過關錢?”那官道:“說個要字兒倒在卯,衹是錢字又不在行。”老子道:“要些甚麽?”那官道:“要你那袖兒裏的。”老子道:“袖裏止有一本書。”那官道:“正是這書。”老子不肯,那官要留。挨了一會,老子終是出關的心勝,衹得拽起袖來,遞書與了那官,老子出關去了。這個書就是《道德經》。上下二篇:上篇三十七章,下篇八十章。道教大行於東土,和儒釋共為三教,這是道傢。有詩為證,詩曰:玉女度塵嘩,和丸咽紫霞。
時憑白頭老,去問赤鬆傢。
瑤砌交芝草,星壇繞杏花。
青牛函𠔌外,玄鬢幾生華。
道詩曰:占盡乾坤第一山,功名長揖謝人間。
晝眠鬆壑雲瑛暖,夜漱芝泉石髓寒。
麯按宮商吹玉笛,火分文武煉金丹。
榮華未必仙翁意,自是黃冠直好閑。
這三教中間,獨是釋氏如來在西天靈山勝境,婆娑雙林之下,雷音寶剎之中,三千古佛,五百阿羅,八大金剛,大衆菩薩,幢幡寶蓋,異品仙花。你看他何等的逍遙快活,何等的種因受果!正是:無情亦無識,無滅亦無生。
一任閻浮外,桑田幾變更。
爾時七月十五日孟秋之望,切照常年舊例,陳設盂蘭盆會。盆中百樣奇花,千般異果。佛祖高登上品蓮臺,端然兀坐,諸佛阿羅揭諦神等,分班皈依作禮。禮畢,阿儺捧定寶盆,迦葉布散寶花,如來微開喜口,敷衍大法,宣暢正果,剖明那三乘妙典、五藴楞嚴等。衆各各聳聽皈依。講罷,如來輕聲問道:“遊奕官何在?”原來佛祖雖在西天,卻有一個急腳律令,職居四大部洲遊奕靈官,每年體訪四大部洲衆生善惡,直到盂蘭會上,回報所曹,登錄文簿,達知靈霄寶殿玉帝施行。故此如來問道:“遊奕官何在?”道猶未了,衹見一位尊者:長身闊臂,青臉獠牙。手掄月斧,腳踏風車。停一停,抹過了天堂地府;霎一霎,轉遍了海角天涯。原本是陰司地府中一個大急腳律令,而今現在佛祖寶蓮臺下,職授四大部洲遊奕靈官波那。
他一聞佛祖慈音,忙來頂禮,應聲道:“有,有。”如來道:“爾時四部洲一切衆生,作何思惟?為我說。”靈官啓道:“東勝神洲,敬天禮地如故。此俱蘆洲,性拙情疏如故。我西牛賀洲,養氣潛靈,真人代代衣鉢如故。獨是南膳部洲,自從傳得如來三藏真經去後,大暢法門要旨,廣開方便正宗。為此有一位無上高尊,身長九尺,面如滿月,鳳眼竜眉,美髯紺發,頂九氣玉冠,披鬆羅皂服,離了紫霄峰,降下塵凡治世。”如來聽知,微微笑道:“原來高尊又臨凡也。”當有大衆菩薩齊聲上啓道:“是哪位高尊?”如來道:“是玉虛師相玄天上帝。”衆菩薩又啓道:“玄天何事又臨凡?”如來道:“當日殷紂造罪,惡毒恣橫,遂感六大魔王,引諸煞鬼,傷害下界衆生。元始乃命皇上帝降詔紫微,陽命武王伐紂,陰命玄帝收魔。爾時玄帝披發跣足,金甲玄袍,皂纛黑旟,統領丁甲,下降凡世,與六大魔王戰於洞陰之野。魔王以坎離二氣,化蒼龜巨蛇。變現方成,玄帝赫顯神通,躡於足下;又鎖阿呵鬼衆在酆都大洞,故此纔得宇宙肅清。今日南膳部洲,因為鬍人治世,箕尾之下,那一道腥膻毒氣尚且未淨,玄帝又須布施那戰魔王躡坎離的手段來也。衹一件來,五十年後,摩訶僧祗遭他厄會,無由解釋。”道猶未了,原來諸佛菩薩慈悲為本,方便為門,衹因如來說了這兩句話,早又驚動了一位老祖。這老祖卻不是等閑的那謨。前一千,後一千,中一千,他就是三千古佛的班頭;一萬、十萬、百萬、千萬、萬萬,他就是萬萬菩薩的領袖。怎見得他是三千古佛的班頭,萬萬菩薩的領袖?卻說當日有十六個王子,一個出傢為沙彌,年深日久,後來都得如來之慧,最後者,就是釋迦牟尼佛也。在前早有八個王子出傢,拜投妙光為師,皆成佛道,最後成佛者,燃燈古佛是也。釋迦如來是諸釋之法王,燃燈古佛是如來授記之師父。有詩為證,詩曰:嘗聞釋迦佛,先授燃燈記。
燃燈與釋迦,衹論前後智。
前後體非殊,異中無一理。
一佛一切佛,心是如來地。
這驚動的老祖,卻就是燃燈古佛,又名定光佛。你看他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頂上光明直衝千百丈,爾時在無上跏跌,一聞如來說道:“五十年後,摩阿僧祗遭他厄會,無由解釋。”他的慈悲方寸如醉如癡,便就放大毫光,廣大慧力,立時間從座放起飛鳥下來。一見了如來,便就說道:“既是東土厄難,我當下世為大千徒衆解釋。”如來合掌恭敬,回聲道:“善哉,善哉!”諸佛阿羅菩薩等衆齊聲道:“善哉,善哉!無量功德”老祖實時喚出摩訶薩、迦摩阿二位尊者相隨。金光起處,早已離了雷音寶剎,出了靈山道場,香風渺渺,瑞氣氳氳。一個老祖,兩個尊者,師徒們慢騰騰地踏着雲,躡着霧,磕着牙。摩訶薩道:“師父,此行還用真身,還用色身?”老祖道:“要去解釋東土厄難,須索是個色身。”摩訶薩道:“既用色身,還要個善娘麽?”老祖道:“須索一個善娘。”摩訶薩道:“須用善娘,還要個善爹麽?”老祖道:“須索一個善爹。”摩訶薩道:“既要善爹、善娘,還要個善地麽?”老祖道:“須索一個善地。”迦摩阿道:“弟子理會得了,一要善娘,二要善爹,三要善地。師父、師兄且慢,待弟子先到南膳部洲,挨尋一遍,擇其善者而從之。”老祖道:“不消你去。南海有一位菩薩,原是靈山會上的老友,大慈大悲救苦難,南膳部洲哪一傢不排香列案供奉着他?哪一個不頂禮精虔皈依着他?我且去會他一會,諦問一處所,一個善男子,一個善女人,以便住世。”道猶未了,按下云頭,早到了一座山上。這山在東洋大海之中,東望高麗、日本、琉球、新羅,如指諸掌,西望我大明一統天下,兩京十三省,圖畫天然。自古以來叫做梅岑山。我洪武爺登基,改名補陀落迦山。山上有個觀音峰、靈鷲峰、挂天峰、九老峰、筆架峰、香爐峰,又有個三摩岩、大士岩、海月岩、玩月岩、真歇岩、弄珠岩,又有個潮音洞、善纔洞、槊陀洞、縣竜洞、華陽洞,又有個百丈泉、嘯吟泉、喜客泉、八公泉、溫泉、弄丸泉、挂珠泉。山後怪石崚嶒,吞雲吸霧。山前平坦,中間有一座古寺,前有挂錫卓峰,左有日鐘,右有月鼓,後有觀星聳壁,古來叫做普陀寺。我洪武爺登基,改名補院寺。名山古寺,東海一大觀處。有詩為證,詩曰:古寺玲瓏海澨中,海風淨掃白雲蹤。誰堪寫出天然景?十二欄桿十二峰。
卻說老祖按下云頭,早到了這補陀落迦山上,領着那摩訶薩、迦摩阿二位尊者,指定了補陀寺,直恁的走將進來。進了一天門、二天門,再進了上方寶殿。衹見兩廊之下,奇花異卉,獻秀呈樣;雀巢雉,各相乳哺。老祖心裏想道:“果好一片洞天福地也。”摩訶薩輕輕的咳嗽一聲,衹見寶蓮座下轉出一位沙彌來。摩訶薩早已認得他了,叫聲:“惠岸,你好因果哩!”把那一位沙彌倒吃了一驚,他心裏自忖道:“這等面生遠來的和尚,如何就認得我,如何就曉得我的名字?好惱人也!”心裏雖然着惱,面皮兒卻也要光。好個小沙彌,一時間便回嗔作喜,陪個問訊問:“長老緣何認得弟子?如何曉得弟子的賤名!”摩訶薩道:“且莫說你,連你的父親我也認得他,我也曉得他名字。”小沙彌道:“也罷,你認得我父親是甚麽人?你曉得我父親叫做甚麽名字?”摩訶薩道:“你父親叫做個托塔李天王。原是我一個老道友,我怎麽不認得他?我怎麽不認得你?”小沙彌看見說得實了,他愈加恭敬,再陪一個問訊,說道:“原來是父執之輩,弟子有眼不識泰山,望乞恕罪!敢問老師父仙名?”摩訶薩道:“在下不足,法名摩訶薩。”小沙彌笑了一笑,說道:“好個摩訶薩,果真如今天下事衹是摩訶薩。敢問那一位師父甚麽仙名?”摩訶薩道:“師弟叫做個迦摩阿。”小沙彌又笑了一笑,說道:“也是會摩阿。敢問那一位老師父甚麽法名?”摩訶薩道:“那一位是俺們的師父,卻就是燃燈古佛。”惠岸聽說是燃燈老祖,心裏又吃了一驚,把個頭兒搖了兩搖,肩膀兒聳了三聳,慢慢的說道:“徒弟到都摩訶薩,師父卻不摩訶薩也。”摩訶薩道:“少敘閑談。師父何在?”沙彌道:“俺師父在落迦山紫竹林中散步去了。”摩訶薩同了惠岸轉身便走,出門三五步,望見竹蔭濃,衹見竹林之下一個大士:體長八尺,十指纖纖,唇似抹朱,面如傅粉。雙鳳眼,巧蛾眉,跣足櫳頭,道冠法服。觀盡世人千萬劫,苦熬苦煎,自磨自折,獨成正果。一腔子救苦救難,大慈大悲。左傍立着一個小弟子,火焰渾身;右傍立着一個小女徒,彌陀滿口。緑鸚哥去去來來,飛繞竹林之上;生魚兒活活潑潑,跳躍團藍之中。原來是個觀世音,我今觀盡世間人。原來是個觀音菩薩。這座補陀落迦山,正是菩薩發聖之地,故此老祖說道南海有一位菩薩,原是靈山會上的老友,會他一會,諦問東土作何善惡。
卻說這菩薩高張慧眼,早已知道老祖下臨,抽身急轉蓮臺之上。兩傢相見,分賓主坐。坐定閑敘。敘及阿耨會、多羅會、蟠桃會、兜率會、九老會、須菩會,各各種因,各各證果。爾時惠岸站在邊廂,輕輕啓道:“相見未須愁落莫,想因都是會中人。”老祖道:“勝會不常,樂因須種。”實時撤座而起,步出山門。一個老祖和一個菩薩,把個補陀落迦山細遊細玩,慢挨慢詳。遊罷玩罷,直上那靈鷲峰的絶頂說經臺上跏趺而坐。左有老祖,右有菩薩,談經說法,密諦轉輪。惠岸直上香爐峰上,焚起竜腦噴天香。摩訶薩走上石鐘山上,撞起石鐘來。迦摩阿走上石鼓山上,撞起石鼓來。頃刻之間,衹見滿空中瑞靄氤氳,天花亂落如雨。
說經臺下聽講的,恰有四個異樣的人,頭上盡有雙角,項下俱有逆鱗,衹是面貌迥然不同。第一個青臉青衣,數甲道乙;第二個紅臉朱衣,指丙躡丁;第三個白臉素衣,呼庚吸辛;第四個黑臉玄衣,頂壬禮癸。惠岸近前去打一看,原來不是別的,卻是四海竜王。面青的是東海竜王敖廣,面紅的是南海竜王敖欽,面白的是西海竜王敖順,面黑的是北海竜王敖潤。爾時摩訶薩、迦摩阿位列下班,聽講已畢,看見天花亂落。竜王各各聽講,輕輕問道:“老祖、菩薩說法天雨花,竜王聽講,是何神通?”菩薩道:“是爾衆撞鐘撞鼓的因緣。”摩訶薩道:“如何是我等撞鐘撞鼓的因緣?”菩薩道:“我這個鐘不是小可的鐘,我這個鼓不是小可的鼓。”卻不知怎麽不是小可的鐘,怎麽不是小可的鼓,還有甚麽神通,還有甚麽鬼怪,且聽下回分解。
粵自天開於子,便就有個金羊、玉馬、金蛇、玉竜、金虎、玉虎、金鴉、鐵騎、蒼狗、????螭、竜纏、象緯、羊角、鶉精,漉漉虺虺、瀼瀼棱棱。無限的經緯中間,卻有兩位大神通:一個是秉太陽之真精,行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一日一周;一個是秉太陰之真精,行周天三百六十五度,盈虧圓缺。正所謂“日行南陸生微暖,月到中天分外明”也。地闢於醜,分柔分剛,便就有個三社、三內、三界、四履、四裔、四表、五字、五服、五遂、六詔、六狄、六幕、七墠、七壤、七陘、八塹、八紘、八埏、九京、九圍、九垓、十鎮、十望、十緊、大千億萬,閻浮嵕雉,膴膴莽莽,峨峨嶪嶪嶪嶪,無限的町疃中間,也有兩位大頭目:一個是形勢蜿蜒磅且礴,奇奇怪怪色蒼蒼,靜而有常,與那仁者同壽;一個是列名通地紀,疏派合天津,動而不括,與那智者同樂。正所謂“山色經年青未改,水流竟日聽無聲”。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故人生於寅,便就有個胎生、卵生、形生、氣生、神生、鬼生、濕生、飛生,日積月纍,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林林總總,億千萬劫,便又分個儒傢、釋傢、道傢、醫傢、風水傢、龜卜家、丹青傢、風鑒傢、琴傢、棋傢,號曰“九流”。這九流中間,又有三個大管傢:第一是儒傢,第二是釋傢,第三是道傢。
哪一個是儒傢?這如今普天下文廟裏供奉的孔夫子便是。這孔夫子又怎麽樣的出身?卻說這個孔夫子生在魯之麯阜昌平鄉闕裏,身長九尺二寸,腰大十圍,凡四十九表,眉有一十二彩,目有六十四理。其頭似堯,其顙似舜,其項似臯陶,其肩似子産。學貫天人,道窮秘奧,龜竜銜負之書,七政六緯之事,包羲、黃帝之能,堯、舜、周公之美,靡不精備。刪《詩》《書》,定禮樂,贊《周易》,修《春秋》。授於洙南泗北門徒三千,博徒六萬,達者七十二人。歷代詔封他做大成至聖文宣王。我朝嘉靖爺登基,止稱至聖先師孔子。這孔夫子卻不是小可的,萬世文章祖,歷代帝王師,是為儒傢。有贊為證,贊曰:孔子之先,冑於商國。弗父能讓,正考銘勒。防叔來奔,鄒人倚立。尼父誕聖,闕裏生德。七十升堂,四方取則。卯誅兩觀,攝相夾𠔌。嘆鳳遽衰,泣麟何促,九流仰敬,萬古欽躅。
唐睿宗御制贊曰:猗歟夫子,實有聖德。其道可學,其儀不忒。刪《詩》定樂,百王取則。吾豈匏瓜,東南西北。
宋太宗御制贊曰:王澤下衰,文武將墜,尼父挺生,海嶽標異。祖述憲章,有德無位。哲人其萎,鳳鳥不至。
卻說哪一個是釋傢?這如今普天下寺院裏供奉的佛爺爺便是。這佛爺爺怎麽樣出身?原來這佛爺爺叫做個釋迦牟尼佛。他當初生在西天捨衛國剎利王傢,養下地來,便就放大智光明,照十方世界,地涌金蓮華,捧住他兩衹腳,他便指天劃地,作獅子吼聲。長大成人,修道於檀特山中,乞法煉心,乞食資身,投托阿藍迦藍鬱頭藍佛處做弟子。一日三,三日九,能伏諸般外道,結成正果。佛成之日,號為天人師。轉四諦法輪,說果演法,普度衆生。先度忻陳如等五人,次度三迦葉並徒衆一千人,次度捨利弗一百人,次度目幹連一百人,次度耶捨長者五十人,到今叫做阿羅世尊菩薩。佛爺爺身長一丈六尺,黃金色相,頂中佩日月光,能變能化,無大無不大,無通無不通。後一千二百一十七年,教入中國,即漢朝明帝時也。漢明帝夜來得一夢,夢見一個渾金色相的人,約有一丈多長,頭頂上放光,如日月之象。明日升殿,訪問百官,百宮中有一個叫傅毅,曉得是西天佛爺爺降臨東土,當日稟明。漢明帝便就差郎中蔡忄音賫一道詔書,徑到天竺國,問他的道,得他的書,又領了許多的沙門來。傳到如今,日新月盛,這便叫做釋傢。有詩為證,詩曰:國開兜率在西方,號作中天淨梵王,妙相端居金色界,神通大放玉毫光。閻浮檀水心無染,優鉢曇花體自香。率土蒼生皈仰久,茫茫苦海泛慈航。
僧詩曰:浮杯萬裏達滄溟,遍禮名山適性靈。
深夜降竜潭水黑,新秋放鶴野田青。
身無彼此那懷土,心會真如不讀經。
為問中華披剃者,幾人雄猛得寧馨?
哪一個是道傢?這如今普天下觀裏供奉的太上老君的便是。這太上老君卻怎麽樣出身?原來老君住在太清道境,乃元氣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他化身周歷塵沙,也不可計數。自從盤古鑿開混沌以來,傳至殷湯王四十八年上,這老君又來出世,乘太陽日精,化做五色玄黃,如彈丸般樣的大。時有玉女當晝而寢,他便輕輕的流入玉女的口中,玉女不覺,一口吞之,遂覺有孕。懷了八十一年,直到武丁九年歲次庚辰,剖破玉女右脅而生。生下地時,頭髮已自欺霜賽雪,就是個白頭公公,因此上人人叫他做老子。老子生在李樹下,指李樹為姓,故此姓李,名耳,字伯陽。到秦昭王九年,活了九百九十六歲,娶了一百三十六個婆娘,養了三百六十一個兒子。忽一日吃飽了飯,整整衣,牽過一隻不白不黑、不紅不黃、青萎萎的兩角牛來,跨上牛背,竟出函𠔌關而去。那一個把關的官也有些妙處,一手擋住關,一手輓着牛,衹是不放。老子道:“恁盤詰姦細麽?”那官道:“不是。”老子道:“俺越度關津麽?”那官道:“也不是。”老子道:“左不是,右不是,敢是要些過關錢?”那官道:“說個要字兒倒在卯,衹是錢字又不在行。”老子道:“要些甚麽?”那官道:“要你那袖兒裏的。”老子道:“袖裏止有一本書。”那官道:“正是這書。”老子不肯,那官要留。挨了一會,老子終是出關的心勝,衹得拽起袖來,遞書與了那官,老子出關去了。這個書就是《道德經》。上下二篇:上篇三十七章,下篇八十章。道教大行於東土,和儒釋共為三教,這是道傢。有詩為證,詩曰:玉女度塵嘩,和丸咽紫霞。
時憑白頭老,去問赤鬆傢。
瑤砌交芝草,星壇繞杏花。
青牛函𠔌外,玄鬢幾生華。
道詩曰:占盡乾坤第一山,功名長揖謝人間。
晝眠鬆壑雲瑛暖,夜漱芝泉石髓寒。
麯按宮商吹玉笛,火分文武煉金丹。
榮華未必仙翁意,自是黃冠直好閑。
這三教中間,獨是釋氏如來在西天靈山勝境,婆娑雙林之下,雷音寶剎之中,三千古佛,五百阿羅,八大金剛,大衆菩薩,幢幡寶蓋,異品仙花。你看他何等的逍遙快活,何等的種因受果!正是:無情亦無識,無滅亦無生。
一任閻浮外,桑田幾變更。
爾時七月十五日孟秋之望,切照常年舊例,陳設盂蘭盆會。盆中百樣奇花,千般異果。佛祖高登上品蓮臺,端然兀坐,諸佛阿羅揭諦神等,分班皈依作禮。禮畢,阿儺捧定寶盆,迦葉布散寶花,如來微開喜口,敷衍大法,宣暢正果,剖明那三乘妙典、五藴楞嚴等。衆各各聳聽皈依。講罷,如來輕聲問道:“遊奕官何在?”原來佛祖雖在西天,卻有一個急腳律令,職居四大部洲遊奕靈官,每年體訪四大部洲衆生善惡,直到盂蘭會上,回報所曹,登錄文簿,達知靈霄寶殿玉帝施行。故此如來問道:“遊奕官何在?”道猶未了,衹見一位尊者:長身闊臂,青臉獠牙。手掄月斧,腳踏風車。停一停,抹過了天堂地府;霎一霎,轉遍了海角天涯。原本是陰司地府中一個大急腳律令,而今現在佛祖寶蓮臺下,職授四大部洲遊奕靈官波那。
他一聞佛祖慈音,忙來頂禮,應聲道:“有,有。”如來道:“爾時四部洲一切衆生,作何思惟?為我說。”靈官啓道:“東勝神洲,敬天禮地如故。此俱蘆洲,性拙情疏如故。我西牛賀洲,養氣潛靈,真人代代衣鉢如故。獨是南膳部洲,自從傳得如來三藏真經去後,大暢法門要旨,廣開方便正宗。為此有一位無上高尊,身長九尺,面如滿月,鳳眼竜眉,美髯紺發,頂九氣玉冠,披鬆羅皂服,離了紫霄峰,降下塵凡治世。”如來聽知,微微笑道:“原來高尊又臨凡也。”當有大衆菩薩齊聲上啓道:“是哪位高尊?”如來道:“是玉虛師相玄天上帝。”衆菩薩又啓道:“玄天何事又臨凡?”如來道:“當日殷紂造罪,惡毒恣橫,遂感六大魔王,引諸煞鬼,傷害下界衆生。元始乃命皇上帝降詔紫微,陽命武王伐紂,陰命玄帝收魔。爾時玄帝披發跣足,金甲玄袍,皂纛黑旟,統領丁甲,下降凡世,與六大魔王戰於洞陰之野。魔王以坎離二氣,化蒼龜巨蛇。變現方成,玄帝赫顯神通,躡於足下;又鎖阿呵鬼衆在酆都大洞,故此纔得宇宙肅清。今日南膳部洲,因為鬍人治世,箕尾之下,那一道腥膻毒氣尚且未淨,玄帝又須布施那戰魔王躡坎離的手段來也。衹一件來,五十年後,摩訶僧祗遭他厄會,無由解釋。”道猶未了,原來諸佛菩薩慈悲為本,方便為門,衹因如來說了這兩句話,早又驚動了一位老祖。這老祖卻不是等閑的那謨。前一千,後一千,中一千,他就是三千古佛的班頭;一萬、十萬、百萬、千萬、萬萬,他就是萬萬菩薩的領袖。怎見得他是三千古佛的班頭,萬萬菩薩的領袖?卻說當日有十六個王子,一個出傢為沙彌,年深日久,後來都得如來之慧,最後者,就是釋迦牟尼佛也。在前早有八個王子出傢,拜投妙光為師,皆成佛道,最後成佛者,燃燈古佛是也。釋迦如來是諸釋之法王,燃燈古佛是如來授記之師父。有詩為證,詩曰:嘗聞釋迦佛,先授燃燈記。
燃燈與釋迦,衹論前後智。
前後體非殊,異中無一理。
一佛一切佛,心是如來地。
這驚動的老祖,卻就是燃燈古佛,又名定光佛。你看他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頂上光明直衝千百丈,爾時在無上跏跌,一聞如來說道:“五十年後,摩阿僧祗遭他厄會,無由解釋。”他的慈悲方寸如醉如癡,便就放大毫光,廣大慧力,立時間從座放起飛鳥下來。一見了如來,便就說道:“既是東土厄難,我當下世為大千徒衆解釋。”如來合掌恭敬,回聲道:“善哉,善哉!”諸佛阿羅菩薩等衆齊聲道:“善哉,善哉!無量功德”老祖實時喚出摩訶薩、迦摩阿二位尊者相隨。金光起處,早已離了雷音寶剎,出了靈山道場,香風渺渺,瑞氣氳氳。一個老祖,兩個尊者,師徒們慢騰騰地踏着雲,躡着霧,磕着牙。摩訶薩道:“師父,此行還用真身,還用色身?”老祖道:“要去解釋東土厄難,須索是個色身。”摩訶薩道:“既用色身,還要個善娘麽?”老祖道:“須索一個善娘。”摩訶薩道:“須用善娘,還要個善爹麽?”老祖道:“須索一個善爹。”摩訶薩道:“既要善爹、善娘,還要個善地麽?”老祖道:“須索一個善地。”迦摩阿道:“弟子理會得了,一要善娘,二要善爹,三要善地。師父、師兄且慢,待弟子先到南膳部洲,挨尋一遍,擇其善者而從之。”老祖道:“不消你去。南海有一位菩薩,原是靈山會上的老友,大慈大悲救苦難,南膳部洲哪一傢不排香列案供奉着他?哪一個不頂禮精虔皈依着他?我且去會他一會,諦問一處所,一個善男子,一個善女人,以便住世。”道猶未了,按下云頭,早到了一座山上。這山在東洋大海之中,東望高麗、日本、琉球、新羅,如指諸掌,西望我大明一統天下,兩京十三省,圖畫天然。自古以來叫做梅岑山。我洪武爺登基,改名補陀落迦山。山上有個觀音峰、靈鷲峰、挂天峰、九老峰、筆架峰、香爐峰,又有個三摩岩、大士岩、海月岩、玩月岩、真歇岩、弄珠岩,又有個潮音洞、善纔洞、槊陀洞、縣竜洞、華陽洞,又有個百丈泉、嘯吟泉、喜客泉、八公泉、溫泉、弄丸泉、挂珠泉。山後怪石崚嶒,吞雲吸霧。山前平坦,中間有一座古寺,前有挂錫卓峰,左有日鐘,右有月鼓,後有觀星聳壁,古來叫做普陀寺。我洪武爺登基,改名補院寺。名山古寺,東海一大觀處。有詩為證,詩曰:古寺玲瓏海澨中,海風淨掃白雲蹤。誰堪寫出天然景?十二欄桿十二峰。
卻說老祖按下云頭,早到了這補陀落迦山上,領着那摩訶薩、迦摩阿二位尊者,指定了補陀寺,直恁的走將進來。進了一天門、二天門,再進了上方寶殿。衹見兩廊之下,奇花異卉,獻秀呈樣;雀巢雉,各相乳哺。老祖心裏想道:“果好一片洞天福地也。”摩訶薩輕輕的咳嗽一聲,衹見寶蓮座下轉出一位沙彌來。摩訶薩早已認得他了,叫聲:“惠岸,你好因果哩!”把那一位沙彌倒吃了一驚,他心裏自忖道:“這等面生遠來的和尚,如何就認得我,如何就曉得我的名字?好惱人也!”心裏雖然着惱,面皮兒卻也要光。好個小沙彌,一時間便回嗔作喜,陪個問訊問:“長老緣何認得弟子?如何曉得弟子的賤名!”摩訶薩道:“且莫說你,連你的父親我也認得他,我也曉得他名字。”小沙彌道:“也罷,你認得我父親是甚麽人?你曉得我父親叫做甚麽名字?”摩訶薩道:“你父親叫做個托塔李天王。原是我一個老道友,我怎麽不認得他?我怎麽不認得你?”小沙彌看見說得實了,他愈加恭敬,再陪一個問訊,說道:“原來是父執之輩,弟子有眼不識泰山,望乞恕罪!敢問老師父仙名?”摩訶薩道:“在下不足,法名摩訶薩。”小沙彌笑了一笑,說道:“好個摩訶薩,果真如今天下事衹是摩訶薩。敢問那一位師父甚麽仙名?”摩訶薩道:“師弟叫做個迦摩阿。”小沙彌又笑了一笑,說道:“也是會摩阿。敢問那一位老師父甚麽法名?”摩訶薩道:“那一位是俺們的師父,卻就是燃燈古佛。”惠岸聽說是燃燈老祖,心裏又吃了一驚,把個頭兒搖了兩搖,肩膀兒聳了三聳,慢慢的說道:“徒弟到都摩訶薩,師父卻不摩訶薩也。”摩訶薩道:“少敘閑談。師父何在?”沙彌道:“俺師父在落迦山紫竹林中散步去了。”摩訶薩同了惠岸轉身便走,出門三五步,望見竹蔭濃,衹見竹林之下一個大士:體長八尺,十指纖纖,唇似抹朱,面如傅粉。雙鳳眼,巧蛾眉,跣足櫳頭,道冠法服。觀盡世人千萬劫,苦熬苦煎,自磨自折,獨成正果。一腔子救苦救難,大慈大悲。左傍立着一個小弟子,火焰渾身;右傍立着一個小女徒,彌陀滿口。緑鸚哥去去來來,飛繞竹林之上;生魚兒活活潑潑,跳躍團藍之中。原來是個觀世音,我今觀盡世間人。原來是個觀音菩薩。這座補陀落迦山,正是菩薩發聖之地,故此老祖說道南海有一位菩薩,原是靈山會上的老友,會他一會,諦問東土作何善惡。
卻說這菩薩高張慧眼,早已知道老祖下臨,抽身急轉蓮臺之上。兩傢相見,分賓主坐。坐定閑敘。敘及阿耨會、多羅會、蟠桃會、兜率會、九老會、須菩會,各各種因,各各證果。爾時惠岸站在邊廂,輕輕啓道:“相見未須愁落莫,想因都是會中人。”老祖道:“勝會不常,樂因須種。”實時撤座而起,步出山門。一個老祖和一個菩薩,把個補陀落迦山細遊細玩,慢挨慢詳。遊罷玩罷,直上那靈鷲峰的絶頂說經臺上跏趺而坐。左有老祖,右有菩薩,談經說法,密諦轉輪。惠岸直上香爐峰上,焚起竜腦噴天香。摩訶薩走上石鐘山上,撞起石鐘來。迦摩阿走上石鼓山上,撞起石鼓來。頃刻之間,衹見滿空中瑞靄氤氳,天花亂落如雨。
說經臺下聽講的,恰有四個異樣的人,頭上盡有雙角,項下俱有逆鱗,衹是面貌迥然不同。第一個青臉青衣,數甲道乙;第二個紅臉朱衣,指丙躡丁;第三個白臉素衣,呼庚吸辛;第四個黑臉玄衣,頂壬禮癸。惠岸近前去打一看,原來不是別的,卻是四海竜王。面青的是東海竜王敖廣,面紅的是南海竜王敖欽,面白的是西海竜王敖順,面黑的是北海竜王敖潤。爾時摩訶薩、迦摩阿位列下班,聽講已畢,看見天花亂落。竜王各各聽講,輕輕問道:“老祖、菩薩說法天雨花,竜王聽講,是何神通?”菩薩道:“是爾衆撞鐘撞鼓的因緣。”摩訶薩道:“如何是我等撞鐘撞鼓的因緣?”菩薩道:“我這個鐘不是小可的鐘,我這個鼓不是小可的鼓。”卻不知怎麽不是小可的鐘,怎麽不是小可的鼓,還有甚麽神通,還有甚麽鬼怪,且聽下回分解。
鐘詩曰:既接南鄰磬,還隨百裏笙。
平陵通曙響,長樂警宵聲。
秋至含霜動,春歸應律鳴。
欲知常待扣,金簴有餘清。
鼓詩曰:軒製傳匏質,堯年韻土聲。
嚮樓疑欲擊,震𠔌似雷驚。
虓虎迎風起,靈鼍帶水鳴。
樂雲行已奏,禮日冀相成。
觀音菩薩說道:“我這個鐘不是小可的鐘,其質本石,其形似鐘。白天開於子,那一團的輕清靈秀,都毓孕在這塊石頭上,故此這個石鐘,左有日月文,右有星辰象,燥則天朗氣清,潤則晦明風雨。其聲上,上通於三十三天。適來鐘響,驚動天曹,為此天花墜落。這個石鼓不是小可的鼓,其質本石,其形似鼓。自地闢於醜,那一股的重厚氣魄都融結在這塊石頭上,故此這個石鼓,左有山嶽?,右有河海形,燥則河清海宴,潤則浪滾濤翻。其聲下,下通於七十二地。適來鼓響,驚動海神,為此竜王聽講。”摩訶薩、迦摩訶合掌齊聲道:“善哉,善哉!無量功德。”
爾時已過了七七四十九日,老祖撤講下臺,菩薩欠身施禮。老祖道:“玄天上帝臨凡,摩訶僧祗遭他厄難,何由解釋?”
菩薩道:“須索老祖下世,為大衆解釋。”老祖道:“何是善地?何是善爹?何是善娘?爾菩提為我釋說。”原來觀世音菩薩顯化南膳部洲,故此南膳部洲傢傢頂禮,個個皈依,善的善,惡的惡,好的好,歹的歹,拙的拙,巧的巧,毒的毒,慈的慈,卻都在菩薩慧眼之中,正是“暗室虧心,神目如電”。菩薩要個善地,要個善爹,要個善娘,一時就有了。合掌恭敬回覆老祖道:“南膳部洲有個古跡,名叫做杭州。自古道: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這是個善地。”老祖道:“有了善地,沒有善爹。”菩薩道:“杭州城涌金門外左壁廂,有個姓金的員外,他原是玉皇案下金童,思凡下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個善爹。”老祖道:“有了善爹,沒有善娘。”菩薩道:“金員外的妻室姓喻氏,他原是玉皇案下玉女,思凡下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又是個善娘。”老祖一得了善地,二得了善爹,三得了善娘,飛身便起。衹見摩訶薩高聲叫道:“弟子願隨師父下世,也須得善地、善爹、善娘。”迦摩阿也叫聲道:“弟子願隨師父下世,須得個善地、善爹、善娘。”老祖道:“這都在菩薩身上。”菩薩也不開口,也不回話,袖兒裏取出兩個錦囊,便一人交付一個與他。
老祖看見兩位尊者有了錦囊,飛身便走。又衹見那四個竜王一字兒跪着,高聲叫道:“佛爺爺且住且住!”那老祖是個慈悲方寸,看見竜王恁的吆喝,分明是要去得緊,暫且駐驊停驂,微微笑道:“怎麽叫且住且住?法門無住。”那四個竜王齊聲叫道:“弟子兄弟們今日個得聞爺爺的三乘妙典,五藴楞嚴,免遭苦海沉淪,都是爺爺的無量功德,各願貢上些土物,表此微忱。”老祖道:“貪根不拔,苦樹常在,這卻不消。”四個竜王又齊聲叫道:“多羅多羅,聊證皈依之一念。”老祖未及開口,菩薩從傍贊相道:“一念虛,念念虛;一心證,心心證。”老祖道:“哪裏個善菩薩,愛人些些。”菩薩笑了笑,道:“豈不聞『海竜王少了寶』?”衹見那四個竜王又齊聲叫道:“聞知爺爺下世,少不得藉肉住靈。弟子們曾聞得五祖一株鬆,不圖妝影緻,也要壯傢風;曾聞得六祖一隻碓,踏着關捩子,方知有與無。伏望爺爺鑒受。無量功德,無量生歡喜。”
老祖起頭一看,衹見第一班跪着的青臉青衣,數甲道乙,手裏捧着一挂明晃晃的珍珠。老祖微開善口,問道:“第-位是誰?”竜王道:“弟子是東海小竜神敖廣。”老祖道:“手兒裏捧着甚麽?”竜王道:“是一挂東井玉連環。”老祖道:“何處得來的?”竜王道:“這就是小神海中驪竜項下的。大凡竜老則珠自褪,小神收取他的。日積月纍,經今有了三十三顆,應了三十三祖之數。”老祖道:“有何用處?”老王道:“小神海水上鹹下淡,淡水中吃,鹹水不中吃。這個珠兒,它在驪竜王項下,年深日久,淡者相宜,鹹者相反。拿來當陽處看時,裏面波浪層層;背陰處看時,裏面紅光射目。舟船漂海,用它鋪在海水之上,分開了上面鹹水,卻纔見得下面的淡水,用之烹茶,用之造飯,各得其宜。”老祖點一點頭,想是心裏有用它處,輕輕的說道:“吩咐它在南膳部洲伺候。”竜王把個手兒朝上拱一拱,好個東井玉連環,衹見一道霞光,燭天而去。
第二班跪着的紅臉朱衣,指丙躡丁,手裏捧一個毛鬆鬆的椰子。老祖道:“第二位是誰?”竜王道:“弟子是南海小竜神敖欽。”老祖道:“手兒裏捧着甚麽?”竜王道:“是一個波羅許由迦。”老祖道:“是何處得來的?”竜王道:“這椰子長在西方極樂國摩羅樹上,其形團,如圓光之象。未剖已前,是謂太極;既剖已後,是謂兩儀。昔年羅墮闍尊者降臨海上,貽與水神。”老祖道:“有何用處?”竜王道:“小神海中有八百裏軟洋灘,其水上軟下硬。那上面的軟水就是一匹鳥羽,一葉浮萍,也自勝載不起,故此東西南北船衹不通。若把這椰子鋸做一個瓢,你看它比五湖四海還寬大十分。舟船漂海到了軟洋之上,用它取起半瓢,則軟水盡去,硬水自然上升。卻不是撥轉機輪成廓落,東西南北任縱橫?”老祖也點一點頭,想是也有用它處,輕輕的說道:“吩咐它到南膳部洲答應。”竜王把個手兒朝上拱一拱,好個波羅許由迦,衹見一道青煙,抹空而去。
第三班跪着的白臉素衣,呼庚吸辛,手兒裏捧着一個碧澄澄的滑琉璃。老祖道:“第三位是誰?”竜王道:“弟子是西海小竜神敖順。”老祖道:“手兒裏捧着甚麽?”竜王道:“是一個金翅吠琉璃。”老祖道:“是何處得來的?”竜王道:“這琉璃是須彌山上的金翅鳥殼,其色碧澄澄,如西僧眼珠子的色。道性最堅硬,一切諸寶皆不能破,好食生鐵。小神自始祖以來,就得了此物,傳流到今,永作鎮傢之寶。”老祖道:“要它何用?”竜王道:“小神海中有五百裏吸鐵嶺,那五百裏的海底,堆堆砌砌,密密層層,盡都是些吸鐵石,一遇鐵器,即沉到底。舟船浮海,用它垂在船頭之下,把那些吸鐵石子兒如金熔在型,了無滓渣,緻令慈航直登彼岸。”老祖也點一點頭,想是也有用它處,輕輕的說道:“吩咐它南膳部洲發落。”竜王把個手兒望上拱一拱,你看好個金翅吠琉璃,衹見它一道清風,掠地而去。
第四班跪着的黑面玄裝,頂壬履癸,手裏捧着一隻黑雲雲的禪履。老祖道:“第四位是誰?”竜王道:“弟子是北海小竜神敖潤。”老祖道:“手兒裏捧着甚麽?”竜王道:“是一隻無等等禪履。”老祖道:“何處得來的?”竜王道:“這禪履是達摩老爺的。達摩老爺在西天為二十八祖。到了東晉初年,東土有難,老爺由水路東來,經過耽摩國、羯茶國、佛逝國,到了小竜神海中,猛然間颶飆頓起,撼天關,搖地軸,舟航盡皆淹沒,獨有老爺兀然坐在水上,如履平地一般。小神近前一打探,衹見坐的是衹禪履。小神送他到了東土,求下他這衹禪履,永鎮海洋。老爺又題了四句詩在禪履上,說道:“吾本來茲土,傳法覺迷津。
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老祖道:“有何用處?”竜王道:“小神自從得了這禪履之後,海不揚波,水族寧處。今後舟船漂海,倘遇颶飆,取它放在水上,便自風憩浪靜,一真湛寂,萬境泰然。”老祖也點一點頭,想也是有用它處,輕輕的說道:“吩咐它南膳部洲聽旨。”竜王把個手兒朝上拱一拱。好個無等等禪履,衹見一朵黑雲,漫頭撲面而去。四竜王滿心歡喜,合掌跪着告回。
老祖飛身又起,衹見那水族隊裏,大千衆生一齊跪着,一齊高聲叫道:“爺爺且慢去,且慢去!”老祖終是慈悲方寸,看見衆生恁般叫號,分明是要去得緊,又衹得權時間解羽回鱗,又微微笑一笑道:“怎麽叫慢去慢去?法門無去。”大千衆生齊聲叫道:“衆生們願永受爺爺法戒,各各貢上土物,頂禮皈依。”老祖起頭看時,衹見鯤鰲以頭獻,長鯨以口獻,靈鼍以鼓獻,蟠蛟以細頸獻,蒼虯以棱髯獻,元龜以箕籌獻,尺鯉以錦梭獻,怪鰐以百卯獻,神以雲雨獻,犀牛以獸狀獻,玳瑁以其甲獻,精衛以木石獻,蟲庸以蛇狀獻,蝤蛑以雙螯獻,蟲隹螟以蛟巢獻,山滲以獨足獻,蚌蛤以夜明獻,南鰐以祭撰獻,巨蟲貝以車渠木鬥鬥獻,猰貐以竜爪虎文獻,窫窳以人面蛇身獻,蟲禿蛇以朱冠紫衣獻,魨魚以西施乳味獻。老祖道:“善哉!善哉!爾衆生作甚麽因果?”衆生齊聲叫道:“願各捨所有,頂禮皈依。”老祖道:“不用爾衆生施捨。”衆生齊聲叫道:“願佛爺爺鑒受。”老祖道:“我這裏不受。”衆生齊聲叫道:“不捨不受,衆生們怎麽得出離苦海?怎麽得超度慈航?”老祖道:“善哉,善哉!諸法空相,無捨無受,無無捨,無無受。”於是嚮衆生而說偈曰:“若以色見我,以聲音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水族衆生捧着老祖的真言密諦,飛的飛,躍的躍,鼓的鼓,舞的舞,上的上,下的下,遠的遠,近的近,一擁而退。老祖又飛身而起,衹見那羽蟲、毛蟲兩族隊裏,大千衆生兩班跪着,兩班兒齊聲叫道:“佛爺爺且來,且來!”老祖到底是個慈悲方寸,看見兩班的衆生恁的跳叫,分明是勒馬登程,衹得又投鞭轉棹,又微微笑一笑道:“怎麽叫且來且來?無去亦無來。”兩班大千衆生齊聲叫道:“水族已受真言密諦,願普度衆生,免沉苦海。”老祖擡頭一看,衹見羽蟲隊裏,鳳、鸞、鵷、鷺、雕、鶚、鵾、鵬、鷹、鸇、鳧、鶴、雞、鶩、燕、鶯、鴻、鵠、鵝、鸛,以及鹚鵜、鷲鸕、鈎輈、邕鳥渠鳥、粟鳥晉鳥、虞鳥、意鳥而鳥之輩,文翎彩羽,青質朱衣,濯濯冥冥,分行逐隊。又衹見毛蟲隊裏,麟、驥、虎、貔、豹、螭、彪、犢、兕、象、雉、夔、猩、麂、蜚、貝鳥、貉、貘、猿、猱、馬、牛、犬、豕,以及雄虺、騶狳、合窳、蟲居蟲諸、蟲多蚗、朐月忍、蟲尹蟲鹹之朋,玉瓜金麟,霜蹄鈎距,綏綏㿥㿥,作對成雙。老祖道:“善哉,善哉!爾衆生作甚麽因果?”衆生齊聲叫道:“願受真言超度,願從正果菩提。”老祖道:“善哉,善哉!無修無證,無礙無說,無衆生可度,無菩提可人。”於是對衆生而說偈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羽蟲、毛蟲兩班衆生捧着老祖的真言密諦,騰的騰,驤的驤,馳的馳,逐的逐,嘯的嘯,叫的叫,啼的啼,吟的吟,一擁而退。
老祖也自一躍而起,渾身上毫光萬道,直逼鬥牛,一邊吩咐摩訶薩、迦摩阿各自投胎住世;一邊駕風車,張開煙幕。衹見補陀山上天香馥鬱,草木爭妍,鳥雀環繞,大衆皈依。惠岸口口叫着:“佛爺爺!”善纔口口叫着:“佛爺爺!”竜女口口叫着:“佛爺爺!”諸徒衆口口叫着:“佛爺爺!”鸚哥兒也口口叫着:“佛爺爺!”就是淨瓶兒也口口叫着:“佛爺爺!”老祖是一個不停,直恁去矣。惠岸聽知老祖臨行吩咐那二位尊者,叫了幾聲:“摩阿,摩阿。”老祖去了。他倒笑上了幾聲,說道:“俺前日初見之時,衹說是徒弟摩阿薩,原來今日臨別之際,師父也摩阿薩。”衹見菩薩送了老祖,領了惠岸及各徒衆,歸真復命不提。
且說老祖辭了補陀山,別了菩薩,駕起雲車,張開煙幕,呼吸之頃,早已過了錢塘江上,進了杭州城裏。老祖起眼視之,果然好一個福地,十分美麗,東土無雙。有一麯《望海潮》詞為證。詞曰: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傢。雲樹繞堤沙,怒濤捲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重湖迭山獻清嘉。有三秋桂子,十裏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誇。
須臾之間,步出涌金門外金員外的宅上藉觀一番。這宅上雖則是個民居,卻不是小可的:占斷人間福,分來海上奇。後面枕着一個鳳凰山,山勢若鳳凰欲飛之狀,故取此名。有詩為證,詩曰:滄海桑田事渺茫,行逢遺老色荒涼。
為言故國遊麋鹿,漫指空山號鳳凰。
春盡緑莎迷輦道,雨多蒼薺上宮墻。
遙知汴水東流畔,更有平蕪與夕陽。
又詩曰:荒山欲逐鳳凰騫,誰構浮圖壓寢園?
土厚尚封南渡骨,月明不照北歸魂。
海門有路雙竜去,沙漵無潮萬馬屯。
莫嚮秋風重惆悵,梵王宮殿易黃昏。
左側有個南高峰,右傍有個北高峰,相峙相親,如二人拱立之狀,俱有詩為證,詩曰:南望孤峰入翠微,清泉白石可忘饑。
雲中犬吠劉安過,樹杪春深望帝歸。
白鶴曾留華表語,蒼宮合受錦衣圍。
朱襦玉柙今何許?一笑人間萬事非。
又詩曰:杳杳孤峰上,寒陰帶遠城。
不知山下雨,奎鬥自爭別。
又曰:翠出諸峰上,湖邊正北看。
夜來雲霧散,獨臥鬥杓寒。
前有西湖,山川秀發,景物華麗,自唐朝傳到如今,為東南遊賞勝處。有詩為證,詩曰:湖上春來似畫圖,亂峰圍繞水平鋪。
鬆排山面千重翠,月點波心一顆珠。
碧毯綫頭抽早稻,青羅裙帶展新蒲。
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又曰:混元神巧本無形,匠出西湖作畫屏。
春水淨於僧眼碧,晚山濃似佛頭青。
蓼蘋翠渚搖魚影,蘭桂煙叢閣鶯翎。
往往鳴禦與橫笛,斜風細雨不堪聽。
湖心裏有一個孤山,獨印波心,一峰突起,愈加是湖山勝絶處。有詩為證,詩曰:樓臺聳碧岑,一徑入湖心。
不雨山長潤,無雲水自陰。
斷橋荒蘚合,空院落花深。
猶憶西窗夜,鐘聲出北林。
這都說的是金員外宅上前後左右的形勝。
老祖熟視了一回,無量生歡喜。正欲移步近前,衹見湖上又有一個嶺阜,霞光燦爛。霞中有一道怨氣,直射鬥杓。老祖心裏想道:“這還是恁般的怨氣未消?”好個老祖,定一定元神,睜一睜慧眼,卻原來是個棲霞嶺,嶺下是個嶽武穆王的墳,嶽武穆王的祠堂。有詩為證。李閣老詩曰:苦霧四塞,悲風橫來。
羲景縮地,下沉蒿萊。
坤輿內折,鼎足中頽。
大霆無聲,枯櫱槁荄,羯虜騰突,狼風崔嵬。
竜睏沙漠,鱗傷角摧。
齊仇九誓,楚戶三懷。
姦宄賣國,忠臣受參。
積毀消骨,遺禍成胎。
命迫十使,功垂兩涯。
盟城不恥,藉寇終諧。
重器同劇,群兒共咍。
發竪檀冠,潮浮五骸。
氣奮鬍醜,殃流宋孩。
英雄已死,大運成乖。
魂作唐厲,形細漢臺。
天不祚國,人鬍為哉!
壯士擊劍,氣深殷雷。
日落風起,山號海哀。
樹若可轉,江為之回。
乾坤老矣,嘆息雄纔。
邵尚書詩曰:六橋行盡見玄宮,生氣如聞萬鬣風,鬆檜有靈枝不北,江湖無恙水猶東。
千年宋社孤墳在,百戰金兵寸鐵空。
時宰鬍為竊天意,野雲愁絶夕陽中。
高學士詩曰:大樹無枝嚮北風,千年遺恨泣英雄。
班師詔已成三殿,射虜書猶說兩宮。
每憶上方誰請劍,空嗟高廟自藏弓。
棲霞嶺上今回首,不見諸陵白露中。
卻說嶽廟裏怨氣未消,老祖也自嘆了一嘆。老祖心裏想道:“杭州真是善地,金員外果是善爺,喻孺人果是善娘。衹一件,托生之後,還要一個好法門善世。不如趁此時先自選擇罷。”拽開步來,把個杭州城裏城外的洞天福地,逐一磨勘一番,逐一查刷一番,都有些不慊他的尊意。急轉身復來到西湖之上,金員外門前,衹見百步之內,就有一座摩訶古剎,前面一個山門,矮矮小小。次二一個天王殿,兩邊列着個“風調雨順”,盡有些雄壯。次二一個金剛殿,前後坐着個“國泰民安”,越顯得威風。到了大雄寶殿之上,三尊古佛,坐獅、坐象、坐蓮花。略略的轉東,另有一所羅漢殿,中間有五百尊羅漢,每尊約有數丈高。寺前面有個孤峰挺立,秀削芙蓉。峰頭上一個崚嶒古塔,不記朝代。一寺一峰,翼分左右,如母顧子。外面看時,霞光閃閃,紫霧騰騰。老祖拽起步來,直入大雄寶殿,熟看一飧。
原來這寺叫做個淨慈寺。說起這個“淨慈”二字,就有許多的古跡?怎見得有許多的古跡。原來這個寺不是一朝一代蓋造的,是周顯德中蓋造的。那峰叫做個雷峰。說起這個“雷峰”二字,也有許多的古跡?怎麽也有許多的古跡,原來這個山峰不是杭州城裏堆積的,是西天雷音寺裏佛座下一瓣蓮花飛來東土,貪看西湖的景緻,站着堤上,猛然聞金雞三唱,天色微曛,飛去不得,遂成此峰。後有西僧法名慧理,說他這一段的緣故,故此叫做個雷峰。周顯德中蓋造佛寺,就取雷音清淨慈悲之義,故此這寺叫做個淨慈寺。老祖本是西天的佛祖爺爺,見了這個雷峰淨慈寺,俱是西天的出身,正叫做是:“美不美,鄉中水;親不親,故鄉人。”他自無量生歡喜,說道:“道在邇而求諸遠,得之矣,得之矣!”轉身便嚮金員外傢裏來。此時約有二更上下,正是:地遠柴門靜,天高夜氣凄。
寒星臨水動,夕月嚮沙堤。
原來金員外是個在傢出傢的,從祖上來吃齋把素,到金員外身上已經七代。喻孺人又是胎裏帶得素來,真個是夫妻一對,天上有,地下無。傢裏供奉着一個觀音大士,也不記其年,飲食必祭,疾疫必禱。大士也是十分顯化,他衹是少了一口氣。
卻說老祖來到金員外宅子上,這時正是洪武爺爺治世,號吳元年,十月十五日下元,三品水官解厄之日。金員外夫婦二人自從五更三點時分起來,洗了臉,梳了頭,擺了供案,發了寶燭,燒了明香,斟了淨茶,獻了淨果,設了齋飯,展天那三乘妙典,唪動那五藴楞嚴,聲聲是佛,口口是經,一直念到這早晚,已自是二更上下。念經已畢,懺悔已周,夫婦二人閑步庭院之中。衹見天上一輪皓月,萬顆明星,素練橫空,點塵不染。那院子裏有一個洗臉架兒,架兒上有一個銅盆,銅盆裏有這等幾杓兒水。那一天星映着這盆兒裏的水,這盆裏的水浸着那一天的星,微波蕩漾,星鬥斡旋,也不知星在天之上,也不知水在盆兒裏,就是一盆的星,真個愛殺人也。員外見之,滿心歡喜,連聲叫着:“孺人來看!”孺人見之,滿心生喜,連忙的捲起兩衹衣袖來,伸出這兩衹手,到那盆兒裏去撈那個星。左撈也撈不着,右撈也撈不起。好老祖,弄一個神通,實時就變做個流星,雜在盆兒裏,就和那天上的星一般。孺人先是左撈也撈不着,右撈也撈不着,忽然一下撈着一個星兒在手裏。正叫做是“掬水月在手”,論不的喜喜歡歡,真是舉起手來,和星和水一口吞之。
卻不知吞了這個星後,有些甚麽吉兇,有些甚麽報應,還是有喜無喜,還是生女生男,且聽下回分解。
平陵通曙響,長樂警宵聲。
秋至含霜動,春歸應律鳴。
欲知常待扣,金簴有餘清。
鼓詩曰:軒製傳匏質,堯年韻土聲。
嚮樓疑欲擊,震𠔌似雷驚。
虓虎迎風起,靈鼍帶水鳴。
樂雲行已奏,禮日冀相成。
觀音菩薩說道:“我這個鐘不是小可的鐘,其質本石,其形似鐘。白天開於子,那一團的輕清靈秀,都毓孕在這塊石頭上,故此這個石鐘,左有日月文,右有星辰象,燥則天朗氣清,潤則晦明風雨。其聲上,上通於三十三天。適來鐘響,驚動天曹,為此天花墜落。這個石鼓不是小可的鼓,其質本石,其形似鼓。自地闢於醜,那一股的重厚氣魄都融結在這塊石頭上,故此這個石鼓,左有山嶽?,右有河海形,燥則河清海宴,潤則浪滾濤翻。其聲下,下通於七十二地。適來鼓響,驚動海神,為此竜王聽講。”摩訶薩、迦摩訶合掌齊聲道:“善哉,善哉!無量功德。”
爾時已過了七七四十九日,老祖撤講下臺,菩薩欠身施禮。老祖道:“玄天上帝臨凡,摩訶僧祗遭他厄難,何由解釋?”
菩薩道:“須索老祖下世,為大衆解釋。”老祖道:“何是善地?何是善爹?何是善娘?爾菩提為我釋說。”原來觀世音菩薩顯化南膳部洲,故此南膳部洲傢傢頂禮,個個皈依,善的善,惡的惡,好的好,歹的歹,拙的拙,巧的巧,毒的毒,慈的慈,卻都在菩薩慧眼之中,正是“暗室虧心,神目如電”。菩薩要個善地,要個善爹,要個善娘,一時就有了。合掌恭敬回覆老祖道:“南膳部洲有個古跡,名叫做杭州。自古道: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這是個善地。”老祖道:“有了善地,沒有善爹。”菩薩道:“杭州城涌金門外左壁廂,有個姓金的員外,他原是玉皇案下金童,思凡下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個善爹。”老祖道:“有了善爹,沒有善娘。”菩薩道:“金員外的妻室姓喻氏,他原是玉皇案下玉女,思凡下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又是個善娘。”老祖一得了善地,二得了善爹,三得了善娘,飛身便起。衹見摩訶薩高聲叫道:“弟子願隨師父下世,也須得善地、善爹、善娘。”迦摩阿也叫聲道:“弟子願隨師父下世,須得個善地、善爹、善娘。”老祖道:“這都在菩薩身上。”菩薩也不開口,也不回話,袖兒裏取出兩個錦囊,便一人交付一個與他。
老祖看見兩位尊者有了錦囊,飛身便走。又衹見那四個竜王一字兒跪着,高聲叫道:“佛爺爺且住且住!”那老祖是個慈悲方寸,看見竜王恁的吆喝,分明是要去得緊,暫且駐驊停驂,微微笑道:“怎麽叫且住且住?法門無住。”那四個竜王齊聲叫道:“弟子兄弟們今日個得聞爺爺的三乘妙典,五藴楞嚴,免遭苦海沉淪,都是爺爺的無量功德,各願貢上些土物,表此微忱。”老祖道:“貪根不拔,苦樹常在,這卻不消。”四個竜王又齊聲叫道:“多羅多羅,聊證皈依之一念。”老祖未及開口,菩薩從傍贊相道:“一念虛,念念虛;一心證,心心證。”老祖道:“哪裏個善菩薩,愛人些些。”菩薩笑了笑,道:“豈不聞『海竜王少了寶』?”衹見那四個竜王又齊聲叫道:“聞知爺爺下世,少不得藉肉住靈。弟子們曾聞得五祖一株鬆,不圖妝影緻,也要壯傢風;曾聞得六祖一隻碓,踏着關捩子,方知有與無。伏望爺爺鑒受。無量功德,無量生歡喜。”
老祖起頭一看,衹見第一班跪着的青臉青衣,數甲道乙,手裏捧着一挂明晃晃的珍珠。老祖微開善口,問道:“第-位是誰?”竜王道:“弟子是東海小竜神敖廣。”老祖道:“手兒裏捧着甚麽?”竜王道:“是一挂東井玉連環。”老祖道:“何處得來的?”竜王道:“這就是小神海中驪竜項下的。大凡竜老則珠自褪,小神收取他的。日積月纍,經今有了三十三顆,應了三十三祖之數。”老祖道:“有何用處?”老王道:“小神海水上鹹下淡,淡水中吃,鹹水不中吃。這個珠兒,它在驪竜王項下,年深日久,淡者相宜,鹹者相反。拿來當陽處看時,裏面波浪層層;背陰處看時,裏面紅光射目。舟船漂海,用它鋪在海水之上,分開了上面鹹水,卻纔見得下面的淡水,用之烹茶,用之造飯,各得其宜。”老祖點一點頭,想是心裏有用它處,輕輕的說道:“吩咐它在南膳部洲伺候。”竜王把個手兒朝上拱一拱,好個東井玉連環,衹見一道霞光,燭天而去。
第二班跪着的紅臉朱衣,指丙躡丁,手裏捧一個毛鬆鬆的椰子。老祖道:“第二位是誰?”竜王道:“弟子是南海小竜神敖欽。”老祖道:“手兒裏捧着甚麽?”竜王道:“是一個波羅許由迦。”老祖道:“是何處得來的?”竜王道:“這椰子長在西方極樂國摩羅樹上,其形團,如圓光之象。未剖已前,是謂太極;既剖已後,是謂兩儀。昔年羅墮闍尊者降臨海上,貽與水神。”老祖道:“有何用處?”竜王道:“小神海中有八百裏軟洋灘,其水上軟下硬。那上面的軟水就是一匹鳥羽,一葉浮萍,也自勝載不起,故此東西南北船衹不通。若把這椰子鋸做一個瓢,你看它比五湖四海還寬大十分。舟船漂海到了軟洋之上,用它取起半瓢,則軟水盡去,硬水自然上升。卻不是撥轉機輪成廓落,東西南北任縱橫?”老祖也點一點頭,想是也有用它處,輕輕的說道:“吩咐它到南膳部洲答應。”竜王把個手兒朝上拱一拱,好個波羅許由迦,衹見一道青煙,抹空而去。
第三班跪着的白臉素衣,呼庚吸辛,手兒裏捧着一個碧澄澄的滑琉璃。老祖道:“第三位是誰?”竜王道:“弟子是西海小竜神敖順。”老祖道:“手兒裏捧着甚麽?”竜王道:“是一個金翅吠琉璃。”老祖道:“是何處得來的?”竜王道:“這琉璃是須彌山上的金翅鳥殼,其色碧澄澄,如西僧眼珠子的色。道性最堅硬,一切諸寶皆不能破,好食生鐵。小神自始祖以來,就得了此物,傳流到今,永作鎮傢之寶。”老祖道:“要它何用?”竜王道:“小神海中有五百裏吸鐵嶺,那五百裏的海底,堆堆砌砌,密密層層,盡都是些吸鐵石,一遇鐵器,即沉到底。舟船浮海,用它垂在船頭之下,把那些吸鐵石子兒如金熔在型,了無滓渣,緻令慈航直登彼岸。”老祖也點一點頭,想是也有用它處,輕輕的說道:“吩咐它南膳部洲發落。”竜王把個手兒望上拱一拱,你看好個金翅吠琉璃,衹見它一道清風,掠地而去。
第四班跪着的黑面玄裝,頂壬履癸,手裏捧着一隻黑雲雲的禪履。老祖道:“第四位是誰?”竜王道:“弟子是北海小竜神敖潤。”老祖道:“手兒裏捧着甚麽?”竜王道:“是一隻無等等禪履。”老祖道:“何處得來的?”竜王道:“這禪履是達摩老爺的。達摩老爺在西天為二十八祖。到了東晉初年,東土有難,老爺由水路東來,經過耽摩國、羯茶國、佛逝國,到了小竜神海中,猛然間颶飆頓起,撼天關,搖地軸,舟航盡皆淹沒,獨有老爺兀然坐在水上,如履平地一般。小神近前一打探,衹見坐的是衹禪履。小神送他到了東土,求下他這衹禪履,永鎮海洋。老爺又題了四句詩在禪履上,說道:“吾本來茲土,傳法覺迷津。
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老祖道:“有何用處?”竜王道:“小神自從得了這禪履之後,海不揚波,水族寧處。今後舟船漂海,倘遇颶飆,取它放在水上,便自風憩浪靜,一真湛寂,萬境泰然。”老祖也點一點頭,想也是有用它處,輕輕的說道:“吩咐它南膳部洲聽旨。”竜王把個手兒朝上拱一拱。好個無等等禪履,衹見一朵黑雲,漫頭撲面而去。四竜王滿心歡喜,合掌跪着告回。
老祖飛身又起,衹見那水族隊裏,大千衆生一齊跪着,一齊高聲叫道:“爺爺且慢去,且慢去!”老祖終是慈悲方寸,看見衆生恁般叫號,分明是要去得緊,又衹得權時間解羽回鱗,又微微笑一笑道:“怎麽叫慢去慢去?法門無去。”大千衆生齊聲叫道:“衆生們願永受爺爺法戒,各各貢上土物,頂禮皈依。”老祖起頭看時,衹見鯤鰲以頭獻,長鯨以口獻,靈鼍以鼓獻,蟠蛟以細頸獻,蒼虯以棱髯獻,元龜以箕籌獻,尺鯉以錦梭獻,怪鰐以百卯獻,神以雲雨獻,犀牛以獸狀獻,玳瑁以其甲獻,精衛以木石獻,蟲庸以蛇狀獻,蝤蛑以雙螯獻,蟲隹螟以蛟巢獻,山滲以獨足獻,蚌蛤以夜明獻,南鰐以祭撰獻,巨蟲貝以車渠木鬥鬥獻,猰貐以竜爪虎文獻,窫窳以人面蛇身獻,蟲禿蛇以朱冠紫衣獻,魨魚以西施乳味獻。老祖道:“善哉!善哉!爾衆生作甚麽因果?”衆生齊聲叫道:“願各捨所有,頂禮皈依。”老祖道:“不用爾衆生施捨。”衆生齊聲叫道:“願佛爺爺鑒受。”老祖道:“我這裏不受。”衆生齊聲叫道:“不捨不受,衆生們怎麽得出離苦海?怎麽得超度慈航?”老祖道:“善哉,善哉!諸法空相,無捨無受,無無捨,無無受。”於是嚮衆生而說偈曰:“若以色見我,以聲音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水族衆生捧着老祖的真言密諦,飛的飛,躍的躍,鼓的鼓,舞的舞,上的上,下的下,遠的遠,近的近,一擁而退。老祖又飛身而起,衹見那羽蟲、毛蟲兩族隊裏,大千衆生兩班跪着,兩班兒齊聲叫道:“佛爺爺且來,且來!”老祖到底是個慈悲方寸,看見兩班的衆生恁的跳叫,分明是勒馬登程,衹得又投鞭轉棹,又微微笑一笑道:“怎麽叫且來且來?無去亦無來。”兩班大千衆生齊聲叫道:“水族已受真言密諦,願普度衆生,免沉苦海。”老祖擡頭一看,衹見羽蟲隊裏,鳳、鸞、鵷、鷺、雕、鶚、鵾、鵬、鷹、鸇、鳧、鶴、雞、鶩、燕、鶯、鴻、鵠、鵝、鸛,以及鹚鵜、鷲鸕、鈎輈、邕鳥渠鳥、粟鳥晉鳥、虞鳥、意鳥而鳥之輩,文翎彩羽,青質朱衣,濯濯冥冥,分行逐隊。又衹見毛蟲隊裏,麟、驥、虎、貔、豹、螭、彪、犢、兕、象、雉、夔、猩、麂、蜚、貝鳥、貉、貘、猿、猱、馬、牛、犬、豕,以及雄虺、騶狳、合窳、蟲居蟲諸、蟲多蚗、朐月忍、蟲尹蟲鹹之朋,玉瓜金麟,霜蹄鈎距,綏綏㿥㿥,作對成雙。老祖道:“善哉,善哉!爾衆生作甚麽因果?”衆生齊聲叫道:“願受真言超度,願從正果菩提。”老祖道:“善哉,善哉!無修無證,無礙無說,無衆生可度,無菩提可人。”於是對衆生而說偈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羽蟲、毛蟲兩班衆生捧着老祖的真言密諦,騰的騰,驤的驤,馳的馳,逐的逐,嘯的嘯,叫的叫,啼的啼,吟的吟,一擁而退。
老祖也自一躍而起,渾身上毫光萬道,直逼鬥牛,一邊吩咐摩訶薩、迦摩阿各自投胎住世;一邊駕風車,張開煙幕。衹見補陀山上天香馥鬱,草木爭妍,鳥雀環繞,大衆皈依。惠岸口口叫着:“佛爺爺!”善纔口口叫着:“佛爺爺!”竜女口口叫着:“佛爺爺!”諸徒衆口口叫着:“佛爺爺!”鸚哥兒也口口叫着:“佛爺爺!”就是淨瓶兒也口口叫着:“佛爺爺!”老祖是一個不停,直恁去矣。惠岸聽知老祖臨行吩咐那二位尊者,叫了幾聲:“摩阿,摩阿。”老祖去了。他倒笑上了幾聲,說道:“俺前日初見之時,衹說是徒弟摩阿薩,原來今日臨別之際,師父也摩阿薩。”衹見菩薩送了老祖,領了惠岸及各徒衆,歸真復命不提。
且說老祖辭了補陀山,別了菩薩,駕起雲車,張開煙幕,呼吸之頃,早已過了錢塘江上,進了杭州城裏。老祖起眼視之,果然好一個福地,十分美麗,東土無雙。有一麯《望海潮》詞為證。詞曰: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傢。雲樹繞堤沙,怒濤捲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重湖迭山獻清嘉。有三秋桂子,十裏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誇。
須臾之間,步出涌金門外金員外的宅上藉觀一番。這宅上雖則是個民居,卻不是小可的:占斷人間福,分來海上奇。後面枕着一個鳳凰山,山勢若鳳凰欲飛之狀,故取此名。有詩為證,詩曰:滄海桑田事渺茫,行逢遺老色荒涼。
為言故國遊麋鹿,漫指空山號鳳凰。
春盡緑莎迷輦道,雨多蒼薺上宮墻。
遙知汴水東流畔,更有平蕪與夕陽。
又詩曰:荒山欲逐鳳凰騫,誰構浮圖壓寢園?
土厚尚封南渡骨,月明不照北歸魂。
海門有路雙竜去,沙漵無潮萬馬屯。
莫嚮秋風重惆悵,梵王宮殿易黃昏。
左側有個南高峰,右傍有個北高峰,相峙相親,如二人拱立之狀,俱有詩為證,詩曰:南望孤峰入翠微,清泉白石可忘饑。
雲中犬吠劉安過,樹杪春深望帝歸。
白鶴曾留華表語,蒼宮合受錦衣圍。
朱襦玉柙今何許?一笑人間萬事非。
又詩曰:杳杳孤峰上,寒陰帶遠城。
不知山下雨,奎鬥自爭別。
又曰:翠出諸峰上,湖邊正北看。
夜來雲霧散,獨臥鬥杓寒。
前有西湖,山川秀發,景物華麗,自唐朝傳到如今,為東南遊賞勝處。有詩為證,詩曰:湖上春來似畫圖,亂峰圍繞水平鋪。
鬆排山面千重翠,月點波心一顆珠。
碧毯綫頭抽早稻,青羅裙帶展新蒲。
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又曰:混元神巧本無形,匠出西湖作畫屏。
春水淨於僧眼碧,晚山濃似佛頭青。
蓼蘋翠渚搖魚影,蘭桂煙叢閣鶯翎。
往往鳴禦與橫笛,斜風細雨不堪聽。
湖心裏有一個孤山,獨印波心,一峰突起,愈加是湖山勝絶處。有詩為證,詩曰:樓臺聳碧岑,一徑入湖心。
不雨山長潤,無雲水自陰。
斷橋荒蘚合,空院落花深。
猶憶西窗夜,鐘聲出北林。
這都說的是金員外宅上前後左右的形勝。
老祖熟視了一回,無量生歡喜。正欲移步近前,衹見湖上又有一個嶺阜,霞光燦爛。霞中有一道怨氣,直射鬥杓。老祖心裏想道:“這還是恁般的怨氣未消?”好個老祖,定一定元神,睜一睜慧眼,卻原來是個棲霞嶺,嶺下是個嶽武穆王的墳,嶽武穆王的祠堂。有詩為證。李閣老詩曰:苦霧四塞,悲風橫來。
羲景縮地,下沉蒿萊。
坤輿內折,鼎足中頽。
大霆無聲,枯櫱槁荄,羯虜騰突,狼風崔嵬。
竜睏沙漠,鱗傷角摧。
齊仇九誓,楚戶三懷。
姦宄賣國,忠臣受參。
積毀消骨,遺禍成胎。
命迫十使,功垂兩涯。
盟城不恥,藉寇終諧。
重器同劇,群兒共咍。
發竪檀冠,潮浮五骸。
氣奮鬍醜,殃流宋孩。
英雄已死,大運成乖。
魂作唐厲,形細漢臺。
天不祚國,人鬍為哉!
壯士擊劍,氣深殷雷。
日落風起,山號海哀。
樹若可轉,江為之回。
乾坤老矣,嘆息雄纔。
邵尚書詩曰:六橋行盡見玄宮,生氣如聞萬鬣風,鬆檜有靈枝不北,江湖無恙水猶東。
千年宋社孤墳在,百戰金兵寸鐵空。
時宰鬍為竊天意,野雲愁絶夕陽中。
高學士詩曰:大樹無枝嚮北風,千年遺恨泣英雄。
班師詔已成三殿,射虜書猶說兩宮。
每憶上方誰請劍,空嗟高廟自藏弓。
棲霞嶺上今回首,不見諸陵白露中。
卻說嶽廟裏怨氣未消,老祖也自嘆了一嘆。老祖心裏想道:“杭州真是善地,金員外果是善爺,喻孺人果是善娘。衹一件,托生之後,還要一個好法門善世。不如趁此時先自選擇罷。”拽開步來,把個杭州城裏城外的洞天福地,逐一磨勘一番,逐一查刷一番,都有些不慊他的尊意。急轉身復來到西湖之上,金員外門前,衹見百步之內,就有一座摩訶古剎,前面一個山門,矮矮小小。次二一個天王殿,兩邊列着個“風調雨順”,盡有些雄壯。次二一個金剛殿,前後坐着個“國泰民安”,越顯得威風。到了大雄寶殿之上,三尊古佛,坐獅、坐象、坐蓮花。略略的轉東,另有一所羅漢殿,中間有五百尊羅漢,每尊約有數丈高。寺前面有個孤峰挺立,秀削芙蓉。峰頭上一個崚嶒古塔,不記朝代。一寺一峰,翼分左右,如母顧子。外面看時,霞光閃閃,紫霧騰騰。老祖拽起步來,直入大雄寶殿,熟看一飧。
原來這寺叫做個淨慈寺。說起這個“淨慈”二字,就有許多的古跡?怎見得有許多的古跡。原來這個寺不是一朝一代蓋造的,是周顯德中蓋造的。那峰叫做個雷峰。說起這個“雷峰”二字,也有許多的古跡?怎麽也有許多的古跡,原來這個山峰不是杭州城裏堆積的,是西天雷音寺裏佛座下一瓣蓮花飛來東土,貪看西湖的景緻,站着堤上,猛然聞金雞三唱,天色微曛,飛去不得,遂成此峰。後有西僧法名慧理,說他這一段的緣故,故此叫做個雷峰。周顯德中蓋造佛寺,就取雷音清淨慈悲之義,故此這寺叫做個淨慈寺。老祖本是西天的佛祖爺爺,見了這個雷峰淨慈寺,俱是西天的出身,正叫做是:“美不美,鄉中水;親不親,故鄉人。”他自無量生歡喜,說道:“道在邇而求諸遠,得之矣,得之矣!”轉身便嚮金員外傢裏來。此時約有二更上下,正是:地遠柴門靜,天高夜氣凄。
寒星臨水動,夕月嚮沙堤。
原來金員外是個在傢出傢的,從祖上來吃齋把素,到金員外身上已經七代。喻孺人又是胎裏帶得素來,真個是夫妻一對,天上有,地下無。傢裏供奉着一個觀音大士,也不記其年,飲食必祭,疾疫必禱。大士也是十分顯化,他衹是少了一口氣。
卻說老祖來到金員外宅子上,這時正是洪武爺爺治世,號吳元年,十月十五日下元,三品水官解厄之日。金員外夫婦二人自從五更三點時分起來,洗了臉,梳了頭,擺了供案,發了寶燭,燒了明香,斟了淨茶,獻了淨果,設了齋飯,展天那三乘妙典,唪動那五藴楞嚴,聲聲是佛,口口是經,一直念到這早晚,已自是二更上下。念經已畢,懺悔已周,夫婦二人閑步庭院之中。衹見天上一輪皓月,萬顆明星,素練橫空,點塵不染。那院子裏有一個洗臉架兒,架兒上有一個銅盆,銅盆裏有這等幾杓兒水。那一天星映着這盆兒裏的水,這盆裏的水浸着那一天的星,微波蕩漾,星鬥斡旋,也不知星在天之上,也不知水在盆兒裏,就是一盆的星,真個愛殺人也。員外見之,滿心歡喜,連聲叫着:“孺人來看!”孺人見之,滿心生喜,連忙的捲起兩衹衣袖來,伸出這兩衹手,到那盆兒裏去撈那個星。左撈也撈不着,右撈也撈不起。好老祖,弄一個神通,實時就變做個流星,雜在盆兒裏,就和那天上的星一般。孺人先是左撈也撈不着,右撈也撈不着,忽然一下撈着一個星兒在手裏。正叫做是“掬水月在手”,論不的喜喜歡歡,真是舉起手來,和星和水一口吞之。
卻不知吞了這個星後,有些甚麽吉兇,有些甚麽報應,還是有喜無喜,還是生女生男,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