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我們中國的宗教,嚮來分為儒、釋、道三大支派。三教之中,除了儒教、道教是中國本部所創始,釋教卻是由西域傳入的。因為它拿覺世度人為宗旨,信仰的人,也就不少,勢力也與儒教、道教鼎足而三,一直流傳到現在,依然保持着它的地位。
在佛傢的區分,把全世界劃成四大部洲,稱為東勝神洲、南瞻部洲、西牛賀洲、北俱蘆洲。我們中國,是屬於南瞻部洲的。南瞻部洲有四座名山,號稱佛國。這四座山就是九華、五臺、峨嵋、普陀。管領這四座山的就是地藏王菩薩、普賢菩薩、文殊菩薩、觀音菩薩等四位大士。故九華禮地藏王,稱為大行,五臺禮文殊,稱為大智,峨嵋禮普賢,稱為大勇,普陀禮觀音,稱為大慈,領域也是很分明的。
在這四位大士裏邊,最受一般人所敬禮的,無疑的要首推觀世音菩薩。因為我們若然在人群中提起她的法號,端的是老幼鹹知,婦孺都曉,差不多人人的腦海裏,都深深地嵌着一尊觀世音菩薩的法像。這種普遍的敬禮,是觀音法力所感化的麽?這卻未必,其中倒有九分以上是迷信的觀念所造成的。
他們的理想,並且與觀音大士相反。
觀音的宗旨,是要使世人大澈大悟,共登覺岸。照《法華經》上說:“苦腦衆生,一心稱名,菩薩實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以是名觀世音。”我們看了這幾句話,就可以知道世尊的宗旨。
可是現在我們看見那一班信仰觀音的人,誰不在迷信裏討生活哩?他們以為,衹要相信了觀音,隨便自己的作為如何,觀音就會來保佑的,一切不遂的欲望,觀音也會賜予圓滿的。
他們最怕的是死,就以為衹消平日多燒香,多念佛號,便可以卻病延年。最怕的死了打入地獄,永不超生,就以為衹消平日多持齋,多誦經捲,便可以死後到天堂佛國中去享樂。甚而至於一切的罪惡,都可以念幾聲觀世音菩薩,就可以完事的。因此,念佛人的心理,就不免弄壞了,以至會有“若要心兇人,念佛淘裏尋”的兩句俗語來了。
相信觀音的人,存了這種自私自利的心理,就鬧出許多畸形怪狀的供奉來了。尋常求福求壽的,供着白衣觀音,求子的,供着送子觀音;漁戶人傢求打魚利市,便供着魚籃觀音。形形色色的附會着,越是如此,越是與佛理相去窟遠。故世人崇奉觀世音的,雖然多似牛毛,卻沒有個能登正覺,這的確是很可嘆息的。
閑言少敘,我搖筆做這部《觀世音傳奇》,並不是提倡迷信:一則是將觀世音菩薩的前後事跡,介紹給世人,使他們有相當的認識,二來揭出佛經的奧旨,使一班誤走迷途的佛門弟子能夠大澈大悟,同登覺岸。但是,雖然有此宏願,還不知一枝抽筆,可能助我達到目的哩?
我現在既决意替觀世音菩薩作傳,在這開宗明義的第一回,有兩個疑問,卻不容不先解决。
第一點,觀世音菩薩究竟是男身還是女身?我們現在所看見的觀世音法像,或是畫像,很不一致。有的打扮似男身,有的裝束似女身,就引起了這一個疑問。依着世俗的見解,都當他是女身,所以有許多人還會稱他“觀音娘娘”哩!但是,據鬍石麟《筆叢》,王鳳洲《觀音本紀》,又都指觀音菩薩是男身,說得有憑有據。另一方根據了叫《北史》的記載,徐子纔病中所見,以及北齊武成皇帝夢中所見的觀世音菩薩,又都是美婦人變的。因此,這疑問究不易解决。
不過,根據了觀世音菩薩的前後事跡,這疑問也就不難迎刃而解。因為觀世音憫念衆生,隨緣普護,曾經三十三度化身,到各處去點化衆生,到處都現化着不同的莊嚴寶相。或者化為菩薩學徒宰官玉人、天竜神鬼,因時地變換,便利他點化的工作。因此,世人所看見的觀世音寶像,也就或男或女,或老或少,各個不同了!這不是我無稽之談,《冰署筆談》裏面也明明載着這些事跡。到此,觀音男身女身的疑問可以擱過。
第二點,就是觀世音菩薩衹有一位,如何會有許多不同的頭銜出來呢?象什麽“白衣觀世音”、“高王觀世音”、“送子觀世音”、“魚籃觀世音”等名目,法相也就因之互異。這許多頭銜不同的觀世音,還就是南海普陀落迦山紫竹林中的那一位觀世音菩薩呢?還是另外有這不同的幾位觀世音菩薩呢?
關於這一點,我敢說就因為當初應化時所現的法相不同。
譬如,他老人傢在這一個地方化身的是一位美女,穿着白素的衣服,去設法點化衆生。到臨了,人傢知道這位白衣美女是菩薩化身,造像供奉,自然依着他們所看見的法相,於是後世就有了白衣觀世音。因東海鰲魚為害,海邊的居民不能安居樂業,觀世音菩薩就化身為漁婦,前去降鰲,以救衆生。於是就有了魚籃觀音的法像。』其餘種種的寶像,也都是化身時留下的,後人不察,就發生種種附會了。
這並不是做書的鬍說亂道,諸君不信,待我在正傳的前面,先舉一段觀世音化身的歷史,來做個引子,證明以上的說話。
我現在別處的觀音寶像都不說,單說少林寺裏那一尊法像,又是與衆不同。塑得環眼巨鼻,闊口廣顙,頭上邊亂發如蓬,兩衹耳朵長大無比,穿着一對粗而且大的金環,直垂兩肩,衣折痕也散亂不整,赤着一雙大腳,手中還斜支着一條黃金寶棍。這尊法像倒象五百羅漢裏邊的鳩摩羅多尊者,凡胎俗眼的人,誰也不會當它是觀音大土。但少林寺中,卻又明明地將它供在觀音閣中,僧徒們也都認為是觀世音菩薩。這不是很奇怪麽?可是少林寺的觀世音法像,所以塑得這般模樣,中間也有一段故事,待我慢慢講來。
少林寺本是中國一大叢林,有很悠久的歷史。自從六祖達摩撢師開山以來,非但禪乘遠搖,就是武功也極著名。但是在初建的時候,卻並沒有觀音閣。直到元朝時代,天下大亂,兵禍蔓延到中州,有個首領李全,他深知少林寺的武功,要想招致寺中僧徒,收為已用。不料少林寺僧衆都是嚴守戒律,不肯殺生的人,拒絶相從。因此,李全匣老羞成怒,率衆圍攻少室山,聲稱非掃滅少林寺不肯罷休。
那時,少林寺僧雖說是擅長武功,到底衆寡懸殊,勢不能敵,竭力防守,後來漸漸不支,正在危急的時候,忽然殺出一個莽和尚來,手提鐵棍,直衝到李全隊裏。衆人看時,卻正是新來的挂單和尚。衹見他寶棍起處,如同疾風猛雨--般,寒光萬道,殺得那李全軍馬仰人翻,聲聲叫苦。就是那為首的鐵槍李全,也大敗虧輸,率衆遠遁。那時,衆人都覺跟前金光一閃,就失了那莽和尚的所在。四下探望,纔見他正站在嵩山禦寨之上,現出丈六法身,自稱是觀音大士化身緊羅那王,來解厄的。
於是少林寺就依他現化的寶相,塑成此像,蓋造觀音閣供養。這件事在《少林寺志》上也載得明明白白,可見並非虛造了。也可知觀世音所以有種種不同寶像,正是現化時遺跡了。
欲知觀世音的一生事跡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在佛傢的區分,把全世界劃成四大部洲,稱為東勝神洲、南瞻部洲、西牛賀洲、北俱蘆洲。我們中國,是屬於南瞻部洲的。南瞻部洲有四座名山,號稱佛國。這四座山就是九華、五臺、峨嵋、普陀。管領這四座山的就是地藏王菩薩、普賢菩薩、文殊菩薩、觀音菩薩等四位大士。故九華禮地藏王,稱為大行,五臺禮文殊,稱為大智,峨嵋禮普賢,稱為大勇,普陀禮觀音,稱為大慈,領域也是很分明的。
在這四位大士裏邊,最受一般人所敬禮的,無疑的要首推觀世音菩薩。因為我們若然在人群中提起她的法號,端的是老幼鹹知,婦孺都曉,差不多人人的腦海裏,都深深地嵌着一尊觀世音菩薩的法像。這種普遍的敬禮,是觀音法力所感化的麽?這卻未必,其中倒有九分以上是迷信的觀念所造成的。
他們的理想,並且與觀音大士相反。
觀音的宗旨,是要使世人大澈大悟,共登覺岸。照《法華經》上說:“苦腦衆生,一心稱名,菩薩實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以是名觀世音。”我們看了這幾句話,就可以知道世尊的宗旨。
可是現在我們看見那一班信仰觀音的人,誰不在迷信裏討生活哩?他們以為,衹要相信了觀音,隨便自己的作為如何,觀音就會來保佑的,一切不遂的欲望,觀音也會賜予圓滿的。
他們最怕的是死,就以為衹消平日多燒香,多念佛號,便可以卻病延年。最怕的死了打入地獄,永不超生,就以為衹消平日多持齋,多誦經捲,便可以死後到天堂佛國中去享樂。甚而至於一切的罪惡,都可以念幾聲觀世音菩薩,就可以完事的。因此,念佛人的心理,就不免弄壞了,以至會有“若要心兇人,念佛淘裏尋”的兩句俗語來了。
相信觀音的人,存了這種自私自利的心理,就鬧出許多畸形怪狀的供奉來了。尋常求福求壽的,供着白衣觀音,求子的,供着送子觀音;漁戶人傢求打魚利市,便供着魚籃觀音。形形色色的附會着,越是如此,越是與佛理相去窟遠。故世人崇奉觀世音的,雖然多似牛毛,卻沒有個能登正覺,這的確是很可嘆息的。
閑言少敘,我搖筆做這部《觀世音傳奇》,並不是提倡迷信:一則是將觀世音菩薩的前後事跡,介紹給世人,使他們有相當的認識,二來揭出佛經的奧旨,使一班誤走迷途的佛門弟子能夠大澈大悟,同登覺岸。但是,雖然有此宏願,還不知一枝抽筆,可能助我達到目的哩?
我現在既决意替觀世音菩薩作傳,在這開宗明義的第一回,有兩個疑問,卻不容不先解决。
第一點,觀世音菩薩究竟是男身還是女身?我們現在所看見的觀世音法像,或是畫像,很不一致。有的打扮似男身,有的裝束似女身,就引起了這一個疑問。依着世俗的見解,都當他是女身,所以有許多人還會稱他“觀音娘娘”哩!但是,據鬍石麟《筆叢》,王鳳洲《觀音本紀》,又都指觀音菩薩是男身,說得有憑有據。另一方根據了叫《北史》的記載,徐子纔病中所見,以及北齊武成皇帝夢中所見的觀世音菩薩,又都是美婦人變的。因此,這疑問究不易解决。
不過,根據了觀世音菩薩的前後事跡,這疑問也就不難迎刃而解。因為觀世音憫念衆生,隨緣普護,曾經三十三度化身,到各處去點化衆生,到處都現化着不同的莊嚴寶相。或者化為菩薩學徒宰官玉人、天竜神鬼,因時地變換,便利他點化的工作。因此,世人所看見的觀世音寶像,也就或男或女,或老或少,各個不同了!這不是我無稽之談,《冰署筆談》裏面也明明載着這些事跡。到此,觀音男身女身的疑問可以擱過。
第二點,就是觀世音菩薩衹有一位,如何會有許多不同的頭銜出來呢?象什麽“白衣觀世音”、“高王觀世音”、“送子觀世音”、“魚籃觀世音”等名目,法相也就因之互異。這許多頭銜不同的觀世音,還就是南海普陀落迦山紫竹林中的那一位觀世音菩薩呢?還是另外有這不同的幾位觀世音菩薩呢?
關於這一點,我敢說就因為當初應化時所現的法相不同。
譬如,他老人傢在這一個地方化身的是一位美女,穿着白素的衣服,去設法點化衆生。到臨了,人傢知道這位白衣美女是菩薩化身,造像供奉,自然依着他們所看見的法相,於是後世就有了白衣觀世音。因東海鰲魚為害,海邊的居民不能安居樂業,觀世音菩薩就化身為漁婦,前去降鰲,以救衆生。於是就有了魚籃觀音的法像。』其餘種種的寶像,也都是化身時留下的,後人不察,就發生種種附會了。
這並不是做書的鬍說亂道,諸君不信,待我在正傳的前面,先舉一段觀世音化身的歷史,來做個引子,證明以上的說話。
我現在別處的觀音寶像都不說,單說少林寺裏那一尊法像,又是與衆不同。塑得環眼巨鼻,闊口廣顙,頭上邊亂發如蓬,兩衹耳朵長大無比,穿着一對粗而且大的金環,直垂兩肩,衣折痕也散亂不整,赤着一雙大腳,手中還斜支着一條黃金寶棍。這尊法像倒象五百羅漢裏邊的鳩摩羅多尊者,凡胎俗眼的人,誰也不會當它是觀音大土。但少林寺中,卻又明明地將它供在觀音閣中,僧徒們也都認為是觀世音菩薩。這不是很奇怪麽?可是少林寺的觀世音法像,所以塑得這般模樣,中間也有一段故事,待我慢慢講來。
少林寺本是中國一大叢林,有很悠久的歷史。自從六祖達摩撢師開山以來,非但禪乘遠搖,就是武功也極著名。但是在初建的時候,卻並沒有觀音閣。直到元朝時代,天下大亂,兵禍蔓延到中州,有個首領李全,他深知少林寺的武功,要想招致寺中僧徒,收為已用。不料少林寺僧衆都是嚴守戒律,不肯殺生的人,拒絶相從。因此,李全匣老羞成怒,率衆圍攻少室山,聲稱非掃滅少林寺不肯罷休。
那時,少林寺僧雖說是擅長武功,到底衆寡懸殊,勢不能敵,竭力防守,後來漸漸不支,正在危急的時候,忽然殺出一個莽和尚來,手提鐵棍,直衝到李全隊裏。衆人看時,卻正是新來的挂單和尚。衹見他寶棍起處,如同疾風猛雨--般,寒光萬道,殺得那李全軍馬仰人翻,聲聲叫苦。就是那為首的鐵槍李全,也大敗虧輸,率衆遠遁。那時,衆人都覺跟前金光一閃,就失了那莽和尚的所在。四下探望,纔見他正站在嵩山禦寨之上,現出丈六法身,自稱是觀音大士化身緊羅那王,來解厄的。
於是少林寺就依他現化的寶相,塑成此像,蓋造觀音閣供養。這件事在《少林寺志》上也載得明明白白,可見並非虛造了。也可知觀世音所以有種種不同寶像,正是現化時遺跡了。
欲知觀世音的一生事跡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話說時在周朝的末年,中原列國,互相徵伐,刀兵相乘,連結不解,正鬧得人無安枕,野無淨土。那時西方興林國卻正值承平之世,端的風調雨順,國泰安民。
講起這個興林國,在西域諸國中,可稱是巍然獨立的大國,領袖各邦。但因地勢關係,與中原素來不通往來,雙方隔絶.這也衹為兩國中間,隔着一座須彌山。這一座山,高可按天,廣袤有數千裏,橫亙在西北高原上,好似天生的界限一般。在當時,交通不便,中原人雖知道有這座名山,衹因為此山幽深險阻,氣候又異常寒冷,山上的積雪,就是盛暑的天氣,也一般地不會融化,終於沒人敢去冒險西行。那興林國又恰恰建在須彌山的西北,在閉塞的當時,自然不會與中國相通了。
這興林國在西方諸部落中,歷史最為久遠,開化也比較早些,又占着三萬六千裏的國土,幾十萬人民,自然雄長一世,惟我獨尊,各小部落不容不臣服了。
那時在位的國王,名叫婆迦,年號妙莊,倒是個賢明之主,統治着數十萬人民,使得男耕女織,各安生業,在位十多年,把一個興林國治理得國富民豐,蒸蒸日上。妙莊王是一國之主,安富尊榮自不必說。正宮王後,名叫寶德,又是個賢良的婦人,與妙莊王十分敬愛,家庭方面也充滿了和融氣象。
但是,天下無十全十美的事,人生雖富貴無雙,到底不能沒有缺陷。妙莊王貴為國主,富有天下,衹是有一樁事情,不是國王威力所能攫取,也不是金銀所能買到的,卻是膝下衹有二位公主,並沒有一個太子。妙莊王已是六十多歲的人,嗣位無人,自然望子情殷。為着此事,常使他悶悶不樂,有時不免要長吁短嘆。俗話說得好,“於息是有錢買不到,有力使不出的”,他縱然煩惱,也終歸無用。他在希望和焦急愁悶的環境中,一天天地過去。春去秋來,匆匆的又是數年。
那時,正是妙莊王十七年的夏季,禦花園中的一池白蓮,正迎風爭放,香霧輕浮。寶德王後因這幾天來覺得妙莊王愁悶不樂,便在蓮池的涼亭之中設下筵席,請妙莊王飲酒散悶,當下夫妻二人,在亭中分上下首坐定,官娥采女,分班斟酒送菜。妙莊王心中,雖然為着子嗣問題不自在,但深體寶德後的一片好意,不免強顔歡笑。一方面看着池中的萬朵白蓮,參差地開放着,襯着碧緑的荷蓋,清雅可愛。微風過處,輕輕地顫動着,好象含羞欲語的神情。那一陣陣淡遠的清香,也從風中傳播過來,沁人心脾。妙莊王在這種環境裏邊,也覺別有天地,很是有趣,心上的一片愁悶,早被清風吹散,蓮香蕩盡。
就此與寶德後互相傳杯,開懷暢飲,有說有笑起來。寶德後見他快樂,也自歡喜,親自執壺斟酒,又命群姬當筵歌舞。正是:笑聲縱,樂聲揚,風光異樣。如此一鬧,早就是明月西斜。
妙莊王酒已過量,不覺玉山頽矣,乘着一團酒興,命撤了席,扶着宮娥,攜了寶德後,徑回寢宮安息去了。
一覺醒來,已是紅日滿窗。寶德後早已梳洗完畢,便服侍妙莊王起身,讓他洗盥之後,一面端整飲食,一面嚮妙莊王道:“妾昨夜得一奇夢,未知主何吉兇?夢到一處地方,正是海邊模樣,一片白茫茫的,無邊無岸,波浪滔滔,很是怕人。”
正看間,忽然『訇』的一聲響亮,海中就涌出一朵金色蓮花。初出水時,大小與尋常蓮花無異,離水面也很近。不料這金色蓮花,卻愈長愈高,愈放愈大,金光也越發耀目生花,連眼也睜不開來。於是,便將眼合了一會兒,待到重新睜開來時,哪裏有什麽金色蓮花?兀立在海中的,卻是好端端一座神山,山上卻縹縹緲緲的似有許多重迭的樓閣,以及那寶樹珍禽,天竜白鶴。這許多景象,究竟距離得遠,倏隱倏現的,看不真切。中間衹有一座山頭上,涌出一坐七級浮屠。浮屠頂上,端端正正安放着-顆明珠,放出千萬道奇光異彩,十分莊嚴。
“我正看得出神,那一顆明珠,忽然冉冉地升空,轉瞬之間變得一輪旭日,漸漸逼近海岸,不多時巳高高地懸在我的頂上。又是『轟』的一聲響亮,那輪旭日竟拋拋滾滾地落到我懷中來。我嚇得忙了手足,欲待逃去罷,兩足又好似生了根的一般。我不覺拚命一掙,竟自掙醒過來,好端端地睡在牀上,哪裏有什麽海,有什麽山和一切的景象?到此,始知是南柯一夢。這種夢不知是何予兆,主何吉兇?”
妙莊王聞言,心中暗暗歡喜,嚮寶德後安慰道:“禦妻夢中所見,分明是佛國極樂世界的真形,凡人難遇,自然是大吉之兆。再說那明珠,分明是佛傢捨利,化為旭日,就是陽象;投入懷中,不消說是孕育之兆了。禦妻得此夢徵,今番懷孕,一定生男無疑,正是大可慶幸哩!”
寶德後聽了這一番話,自然歡喜不盡。此事傳遍宮中,於是合宮上下都存着萬分的希望。
再說寶德後自從這天起,懷孕的象徵逐一地顯露出來,經過了兩三月時間,腹部電顯著地膨亨起來。可是自從懷孕之後,身體倒很強健,衹是有一樁,凡是魚肉一類的葷腥,一點也不能入口。就是平日間最愛吃的東西,衹要是葷的,一見了便要起惡心,勉強吃得一點兒,包管會連苦膽汁都嘔將出來。這也是孕婦常有的事情,大傢也不以為怪,又哪裏知道內中卻另有一番奧妙哩?
如此一天天地過去,不覺又是鼕盡春來,寶德後的産褥之期,也愈迫愈近,妙莊王滿擬今番--定生男,非常地高興,忙着先預備起慶賀的事情來。合宮上下,也自有一番忙碌,不在話下。
直到妙莊十八年二月十九那一天,妙莊王婆迦正在園中觀賞美妙的春天景物,出神地幻想,忽有宮女岔息奔到面前奏說:“王後在辰時三刻,又添了一位公主,請賜題名。”
妙莊王一聽生的又是一個女孩子,就把心頭的高興早消滅了一半,但這也是無可如何的事,衹怪自己前世沒有修透,纔緻如此。當下便嚮宮女問起:“王後生産後可安好如常?”
那宮女道:“啓奏我王,娘娘當生産的當兒,有許多異色良禽,集在庭樹爭鳴,如奏仙樂。屋中也有奇香發現,氤氳陣陣。隔不多時,便産生了三公主。如今大小平安,娘娘精神健旺,公主啼聲也自洪亮。”
妙莊王聽了此話,暗想仙禽集樹,異香繞室;又想起寶德後懷孕時的一夢,遮莫此兒有些來歷,生具夙根,也未可知!他便題取“妙善”二字做三公主的名字,因為上肩兩位公主。一名妙音,一名妙元,都拿自己年號的首字來排行的。當下便親用金箋朱筆書就,付與宮女去了。正是:惟善堪稱妙,兒生有慧根。
欲知後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講起這個興林國,在西域諸國中,可稱是巍然獨立的大國,領袖各邦。但因地勢關係,與中原素來不通往來,雙方隔絶.這也衹為兩國中間,隔着一座須彌山。這一座山,高可按天,廣袤有數千裏,橫亙在西北高原上,好似天生的界限一般。在當時,交通不便,中原人雖知道有這座名山,衹因為此山幽深險阻,氣候又異常寒冷,山上的積雪,就是盛暑的天氣,也一般地不會融化,終於沒人敢去冒險西行。那興林國又恰恰建在須彌山的西北,在閉塞的當時,自然不會與中國相通了。
這興林國在西方諸部落中,歷史最為久遠,開化也比較早些,又占着三萬六千裏的國土,幾十萬人民,自然雄長一世,惟我獨尊,各小部落不容不臣服了。
那時在位的國王,名叫婆迦,年號妙莊,倒是個賢明之主,統治着數十萬人民,使得男耕女織,各安生業,在位十多年,把一個興林國治理得國富民豐,蒸蒸日上。妙莊王是一國之主,安富尊榮自不必說。正宮王後,名叫寶德,又是個賢良的婦人,與妙莊王十分敬愛,家庭方面也充滿了和融氣象。
但是,天下無十全十美的事,人生雖富貴無雙,到底不能沒有缺陷。妙莊王貴為國主,富有天下,衹是有一樁事情,不是國王威力所能攫取,也不是金銀所能買到的,卻是膝下衹有二位公主,並沒有一個太子。妙莊王已是六十多歲的人,嗣位無人,自然望子情殷。為着此事,常使他悶悶不樂,有時不免要長吁短嘆。俗話說得好,“於息是有錢買不到,有力使不出的”,他縱然煩惱,也終歸無用。他在希望和焦急愁悶的環境中,一天天地過去。春去秋來,匆匆的又是數年。
那時,正是妙莊王十七年的夏季,禦花園中的一池白蓮,正迎風爭放,香霧輕浮。寶德王後因這幾天來覺得妙莊王愁悶不樂,便在蓮池的涼亭之中設下筵席,請妙莊王飲酒散悶,當下夫妻二人,在亭中分上下首坐定,官娥采女,分班斟酒送菜。妙莊王心中,雖然為着子嗣問題不自在,但深體寶德後的一片好意,不免強顔歡笑。一方面看着池中的萬朵白蓮,參差地開放着,襯着碧緑的荷蓋,清雅可愛。微風過處,輕輕地顫動着,好象含羞欲語的神情。那一陣陣淡遠的清香,也從風中傳播過來,沁人心脾。妙莊王在這種環境裏邊,也覺別有天地,很是有趣,心上的一片愁悶,早被清風吹散,蓮香蕩盡。
就此與寶德後互相傳杯,開懷暢飲,有說有笑起來。寶德後見他快樂,也自歡喜,親自執壺斟酒,又命群姬當筵歌舞。正是:笑聲縱,樂聲揚,風光異樣。如此一鬧,早就是明月西斜。
妙莊王酒已過量,不覺玉山頽矣,乘着一團酒興,命撤了席,扶着宮娥,攜了寶德後,徑回寢宮安息去了。
一覺醒來,已是紅日滿窗。寶德後早已梳洗完畢,便服侍妙莊王起身,讓他洗盥之後,一面端整飲食,一面嚮妙莊王道:“妾昨夜得一奇夢,未知主何吉兇?夢到一處地方,正是海邊模樣,一片白茫茫的,無邊無岸,波浪滔滔,很是怕人。”
正看間,忽然『訇』的一聲響亮,海中就涌出一朵金色蓮花。初出水時,大小與尋常蓮花無異,離水面也很近。不料這金色蓮花,卻愈長愈高,愈放愈大,金光也越發耀目生花,連眼也睜不開來。於是,便將眼合了一會兒,待到重新睜開來時,哪裏有什麽金色蓮花?兀立在海中的,卻是好端端一座神山,山上卻縹縹緲緲的似有許多重迭的樓閣,以及那寶樹珍禽,天竜白鶴。這許多景象,究竟距離得遠,倏隱倏現的,看不真切。中間衹有一座山頭上,涌出一坐七級浮屠。浮屠頂上,端端正正安放着-顆明珠,放出千萬道奇光異彩,十分莊嚴。
“我正看得出神,那一顆明珠,忽然冉冉地升空,轉瞬之間變得一輪旭日,漸漸逼近海岸,不多時巳高高地懸在我的頂上。又是『轟』的一聲響亮,那輪旭日竟拋拋滾滾地落到我懷中來。我嚇得忙了手足,欲待逃去罷,兩足又好似生了根的一般。我不覺拚命一掙,竟自掙醒過來,好端端地睡在牀上,哪裏有什麽海,有什麽山和一切的景象?到此,始知是南柯一夢。這種夢不知是何予兆,主何吉兇?”
妙莊王聞言,心中暗暗歡喜,嚮寶德後安慰道:“禦妻夢中所見,分明是佛國極樂世界的真形,凡人難遇,自然是大吉之兆。再說那明珠,分明是佛傢捨利,化為旭日,就是陽象;投入懷中,不消說是孕育之兆了。禦妻得此夢徵,今番懷孕,一定生男無疑,正是大可慶幸哩!”
寶德後聽了這一番話,自然歡喜不盡。此事傳遍宮中,於是合宮上下都存着萬分的希望。
再說寶德後自從這天起,懷孕的象徵逐一地顯露出來,經過了兩三月時間,腹部電顯著地膨亨起來。可是自從懷孕之後,身體倒很強健,衹是有一樁,凡是魚肉一類的葷腥,一點也不能入口。就是平日間最愛吃的東西,衹要是葷的,一見了便要起惡心,勉強吃得一點兒,包管會連苦膽汁都嘔將出來。這也是孕婦常有的事情,大傢也不以為怪,又哪裏知道內中卻另有一番奧妙哩?
如此一天天地過去,不覺又是鼕盡春來,寶德後的産褥之期,也愈迫愈近,妙莊王滿擬今番--定生男,非常地高興,忙着先預備起慶賀的事情來。合宮上下,也自有一番忙碌,不在話下。
直到妙莊十八年二月十九那一天,妙莊王婆迦正在園中觀賞美妙的春天景物,出神地幻想,忽有宮女岔息奔到面前奏說:“王後在辰時三刻,又添了一位公主,請賜題名。”
妙莊王一聽生的又是一個女孩子,就把心頭的高興早消滅了一半,但這也是無可如何的事,衹怪自己前世沒有修透,纔緻如此。當下便嚮宮女問起:“王後生産後可安好如常?”
那宮女道:“啓奏我王,娘娘當生産的當兒,有許多異色良禽,集在庭樹爭鳴,如奏仙樂。屋中也有奇香發現,氤氳陣陣。隔不多時,便産生了三公主。如今大小平安,娘娘精神健旺,公主啼聲也自洪亮。”
妙莊王聽了此話,暗想仙禽集樹,異香繞室;又想起寶德後懷孕時的一夢,遮莫此兒有些來歷,生具夙根,也未可知!他便題取“妙善”二字做三公主的名字,因為上肩兩位公主。一名妙音,一名妙元,都拿自己年號的首字來排行的。當下便親用金箋朱筆書就,付與宮女去了。正是:惟善堪稱妙,兒生有慧根。
欲知後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