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曰:
治世從來說至仁,至仁治世世稱淳。
誰知一味仁之至,轉不如他殺伐神。
又曰:
稱帝稱王自有真,何須禮樂與彝倫。
可憐正統唐虞主,翻作無傢遁逸人。
嘗聞一代帝王之興,必受一代帝王之天命,而後膺一代帝王之歷數,决無僥幸而妄得者。但天命深微,或揖讓而興,或徵誅後定,或世德相承,或崛起在位。以世俗論之,或驚以為奇,或詫以為怪。不知天心之所屬,實氣運之所至耳。必開天之聖主,名世之賢臣,方能測其秘密,而豫為之計,若諸葛孔明未出茅廬,早定三分天下是也。遠而在上者,凡二十一傳,已有正史表章,野史傳誦,姑置勿論。單說這明太祖,姓朱,雙名元璋,號稱國瑞。祖上原是江東句容朱傢巷人,後父母遷居鳳陽,始生太祖。這朱太祖生來即有許多奇兆,果然長大了,自生出無窮的帝王雄略,又適值元順帝倦於治國,民不聊生,天下塗炭,四方騷動,這朱太祖遂納結英雄豪傑,崛起金陵,破陳友諒於江右,滅張士誠於姑蘇,北伐中原,混一四海,遂承天命,即了大位。開基功烈,已有《英烈正傳》傳載,茲不復贅。惟即位之後,興禮樂,立綱常,要開萬世之基。後來生了二十四子,遂立長子標為皇太子,次子為秦王,三子為晉王,四子為燕王,其下諸子,俱各封王。這長子標既立為皇太子,正好承繼大統,為天下之主,不期受命不永,到了洪武二十五年四月,竟一病而薨。太祖心甚悼之,賜溢號為懿文太子,遂立懿文太子的長子允炆為皇太孫。這皇太孫天性純孝,居懿文太子之父喪,年纔十有餘歲,晝夜哭泣,木漿具不入口,形毀骨立。太祖看見,甚是憐他愛他,因對他說道:“居喪盡哀,哭泣成禮,因是汝為人子的一點孝心,然此小孝也。但我今既已立汝為皇太孫,上承大統,則汝之一身,乃宗廟社稷臣民之身,自有事我之大孝。況禮稱:‘毀不滅性’,若不競競保守,以我為念,祇管哭泣損身,便是盡得小孝,失卻大孝也。”皇太孫聞言大驚,突然顔色俱變,哭拜於地道:“臣孫孩提無知,非承聖訓,豈識大意。今當節哀,以慰聖懷。”太祖見了大喜,因用手攙起道:“如此方好。”又將手在他頭上撫摩數遍,細細審視,因見他頭圓如日,真乃帝王之像,甚是歡喜,忽摸到腦後,見微微扁了一片,便有些不快,因嘆息道:“好一個頭顱,可惜是半邊月兒。”自此之後,便時常躊躇。又見第四子燕王棣,生得竜姿天表,英武異常,舉動行事皆有帝王器度,最是鐘愛,常常說:“此兒類我。”
一日,春明花發,太祖駕幸城南遊賞,諸王及群臣皆隨侍左右。宴飲了半日,或獻詩,或獻頌,君臣們甚是歡樂。忽說起皇太孫近日學問大進,太祖乘着一時酒興,遂命侍臣,立詔皇太孫侍宴。近臣奉旨而去,太祖坐於雨花山上。不多時,遠遠望見許多近臣,簇擁着皇太孫騎了一匹御馬,飛一般上崗而來。此時東風甚急,馬又走得快,吹得那馬尾,揚揚拂拂,與柳絲飄蕩相似。太祖便觸景生情,要藉此考他。須臾,皇太孫到了面前,朝見過,太祖就賜坐座旁,命飲了三杯,便說道:“諸翰臣皆稱你近來學問可觀,朕今不暇細考,且出一對與你對,看你對得來麽?”皇太孫忙俯伏於地,奏道:“皇祖聖命,臣孫允炆敢不仰遵。”太祖大喜,因命侍臣取過紙筆,御書一句道:
風吹馬尾千條綫
寫畢,因命賜與皇太孫。太孫領旨,不用思索,亦取筆一揮而就,書畢獻上。太祖見其落筆敏捷,已自歡喜,乃展開一看,見其對語道:
雨灑羊毛一片氈
太祖初看,未經細想,但見其對語精確,甚是歡喜,遂命傳與諸王衆臣觀看,俱各稱譽,以為又精工,又敏捷,雖老師宿儒,不能如此,真天授之資也。太祖大喜,命各賜酒,大傢又飲了數杯。太祖也欲自思一對,一時思想不出,因問諸臣道:“此對汝諸臣細思,尚有佳者否?”諸臣未及答,祇見諸王中早閃出一王,俯伏奏道:“臣子不纔,願獻一對,以祈聖鑒。”太祖定睛一看,不是別人,乃第四子燕王棣也。因詔起道:“吾兒有對,自然可觀,可速書來看。”燕王奉旨,遂寫了一句獻上。太祖展開細視,卻是:
日照竜鱗萬點金
太祖看了,見其出語驚人,明明是帝王聲口。再回想太孫之對,雖是精切,卻氣象休囚,全無吉兆,不覺駭然道:“纔雖關乎學,資必秉於天。觀吾兒此對,始信天資之學,自不同於尋常,安可強也。”因命賜酒,遍示群臣。群臣俱稱萬歲。君臣們又歡飲了半日,方纔罷宴還宮。
正是:
盛衰不無運,帝王自有真。
信口出天語,應不是凡人。
一日,太祖坐於便殿,正值新月初見,此時太孫正侍立於旁,太祖因指新月問太孫道:“汝父在日,曾有詩詠此道:
昨夜嚴灘失釣鈎,是誰移上碧雲頭?
雖然未得團圓相,也有清光遍九州島。
此汝父詩也。今汝父亡矣,朕每憶此詩,殊覺慘然。今幸有汝,不知汝能繼父之志,再詠一詩否?”太孫忙應奏道:“臣孫允炆,雖不肖不纔,敢不勉吟,以承皇祖之命。”遂信口長吟一絶道:
誰將玉指甲,掐破青天痕。
影落江湖裏,蛟竜不敢吞。
太祖聽了,雖亦喜其風雅,但覺氣象近於文人,不如燕王之博大,未免微微不暢。自是之後,每欲傳位燕王,又因見太孫仁孝過人,不忍捨去;況又已立為皇太孫,一時又難於改命,心下十分狐疑不决。
忽一日,衆翰臣經筵侍講,講畢,太祖忽問道:“當時堯舜傳賢,夏禹傳子,俱出於至正至公之心,故天下後世,服其為大聖人之舉動,而不敢有異議。朕今欲於傳子之中,寓傳賢之意,爾等以為何如?”言未畢,祇見翰林學士劉三吾,早挺身而出,俯伏於地,厲聲奏道:“此事萬萬不可!”太祖道:“何為不可?”劉三吾道:“傳賢之事,雖公而易涉於私。止好?上古大聖人,偶一為之,傳子傳孫無黨無偏,歷代遵行,已為萬世不易之定位矣,豈容變易。況皇太孫青宮之位已定,仁孝播於四海,實天下國傢之大本也,豈可無故而動搖!”太祖聽了,心甚不悅,因責之曰:“朕本無心泛論,汝何得遂指名太孫,妄肆譏議。”劉三吾又奏道:“言者,事之先機也。天子之言,動關天下之禍福,豈有無故而泛言者。陛下綸音,萬世取法。今聖諭雖出於無心,而臣下狗馬之愚,卻不敢以無心承聖諭。故私心揣度,以為必由皇太孫與燕王而發也。陛下如無此意,則臣妄議之罪,乞陛下治之,臣九死不辭;倘宸衷有為而言,則臣言非妄,尚望陛下謹之,勿開國傢骨肉之釁。”太祖含怒道:“朕實無心,即使有心,亦為社稷靈長計,為公也,非為私也。”劉三吾哭奏道:“大統自有正位,長幼自有定序,相傳自有嫡派。順之,則公;逆之,雖公亦私也。先懿文太子,長子也,不幸早薨,而皇太孫,為懿文嫡子,陛下萬世之傳,將從此始。如必欲捨孫立子,捨子立賢,無論皇太孫仁昭義着,難於廢棄,且將置秦、晉二王子何地耶?”太祖聽了,默然良久道:“事未必然,汝何多言若此耶?”劉三吾又哭奏道:“陛下一有此言,便恐有姦人乘間播弄,開異日爭奪殺伐之端,其禍非小。”太祖道:“製由朕定,誰敢爭奪?”劉三吾道:“陛下能保目前,能保身後耶?”太祖愈怒道:“朕心有成算,豈迂儒所知也,勿得多言!”劉三吾再欲哭奏,而太祖已拂然還宮矣。劉三吾祇得嘆息出朝,道:“骨肉之禍已釀於此矣。”次日有旨,降劉三吾為博士。
正是:
祇有一天位,何生兩帝王?
蓋緣明有運,變乃得其常。
太祖由此,心上委决不下,一日坐於便殿,命中官單召誠意伯劉基入侍。祇因這一召,有分教:
天意有定,人心難逆。
欲知後來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治世從來說至仁,至仁治世世稱淳。
誰知一味仁之至,轉不如他殺伐神。
又曰:
稱帝稱王自有真,何須禮樂與彝倫。
可憐正統唐虞主,翻作無傢遁逸人。
嘗聞一代帝王之興,必受一代帝王之天命,而後膺一代帝王之歷數,决無僥幸而妄得者。但天命深微,或揖讓而興,或徵誅後定,或世德相承,或崛起在位。以世俗論之,或驚以為奇,或詫以為怪。不知天心之所屬,實氣運之所至耳。必開天之聖主,名世之賢臣,方能測其秘密,而豫為之計,若諸葛孔明未出茅廬,早定三分天下是也。遠而在上者,凡二十一傳,已有正史表章,野史傳誦,姑置勿論。單說這明太祖,姓朱,雙名元璋,號稱國瑞。祖上原是江東句容朱傢巷人,後父母遷居鳳陽,始生太祖。這朱太祖生來即有許多奇兆,果然長大了,自生出無窮的帝王雄略,又適值元順帝倦於治國,民不聊生,天下塗炭,四方騷動,這朱太祖遂納結英雄豪傑,崛起金陵,破陳友諒於江右,滅張士誠於姑蘇,北伐中原,混一四海,遂承天命,即了大位。開基功烈,已有《英烈正傳》傳載,茲不復贅。惟即位之後,興禮樂,立綱常,要開萬世之基。後來生了二十四子,遂立長子標為皇太子,次子為秦王,三子為晉王,四子為燕王,其下諸子,俱各封王。這長子標既立為皇太子,正好承繼大統,為天下之主,不期受命不永,到了洪武二十五年四月,竟一病而薨。太祖心甚悼之,賜溢號為懿文太子,遂立懿文太子的長子允炆為皇太孫。這皇太孫天性純孝,居懿文太子之父喪,年纔十有餘歲,晝夜哭泣,木漿具不入口,形毀骨立。太祖看見,甚是憐他愛他,因對他說道:“居喪盡哀,哭泣成禮,因是汝為人子的一點孝心,然此小孝也。但我今既已立汝為皇太孫,上承大統,則汝之一身,乃宗廟社稷臣民之身,自有事我之大孝。況禮稱:‘毀不滅性’,若不競競保守,以我為念,祇管哭泣損身,便是盡得小孝,失卻大孝也。”皇太孫聞言大驚,突然顔色俱變,哭拜於地道:“臣孫孩提無知,非承聖訓,豈識大意。今當節哀,以慰聖懷。”太祖見了大喜,因用手攙起道:“如此方好。”又將手在他頭上撫摩數遍,細細審視,因見他頭圓如日,真乃帝王之像,甚是歡喜,忽摸到腦後,見微微扁了一片,便有些不快,因嘆息道:“好一個頭顱,可惜是半邊月兒。”自此之後,便時常躊躇。又見第四子燕王棣,生得竜姿天表,英武異常,舉動行事皆有帝王器度,最是鐘愛,常常說:“此兒類我。”
一日,春明花發,太祖駕幸城南遊賞,諸王及群臣皆隨侍左右。宴飲了半日,或獻詩,或獻頌,君臣們甚是歡樂。忽說起皇太孫近日學問大進,太祖乘着一時酒興,遂命侍臣,立詔皇太孫侍宴。近臣奉旨而去,太祖坐於雨花山上。不多時,遠遠望見許多近臣,簇擁着皇太孫騎了一匹御馬,飛一般上崗而來。此時東風甚急,馬又走得快,吹得那馬尾,揚揚拂拂,與柳絲飄蕩相似。太祖便觸景生情,要藉此考他。須臾,皇太孫到了面前,朝見過,太祖就賜坐座旁,命飲了三杯,便說道:“諸翰臣皆稱你近來學問可觀,朕今不暇細考,且出一對與你對,看你對得來麽?”皇太孫忙俯伏於地,奏道:“皇祖聖命,臣孫允炆敢不仰遵。”太祖大喜,因命侍臣取過紙筆,御書一句道:
風吹馬尾千條綫
寫畢,因命賜與皇太孫。太孫領旨,不用思索,亦取筆一揮而就,書畢獻上。太祖見其落筆敏捷,已自歡喜,乃展開一看,見其對語道:
雨灑羊毛一片氈
太祖初看,未經細想,但見其對語精確,甚是歡喜,遂命傳與諸王衆臣觀看,俱各稱譽,以為又精工,又敏捷,雖老師宿儒,不能如此,真天授之資也。太祖大喜,命各賜酒,大傢又飲了數杯。太祖也欲自思一對,一時思想不出,因問諸臣道:“此對汝諸臣細思,尚有佳者否?”諸臣未及答,祇見諸王中早閃出一王,俯伏奏道:“臣子不纔,願獻一對,以祈聖鑒。”太祖定睛一看,不是別人,乃第四子燕王棣也。因詔起道:“吾兒有對,自然可觀,可速書來看。”燕王奉旨,遂寫了一句獻上。太祖展開細視,卻是:
日照竜鱗萬點金
太祖看了,見其出語驚人,明明是帝王聲口。再回想太孫之對,雖是精切,卻氣象休囚,全無吉兆,不覺駭然道:“纔雖關乎學,資必秉於天。觀吾兒此對,始信天資之學,自不同於尋常,安可強也。”因命賜酒,遍示群臣。群臣俱稱萬歲。君臣們又歡飲了半日,方纔罷宴還宮。
正是:
盛衰不無運,帝王自有真。
信口出天語,應不是凡人。
一日,太祖坐於便殿,正值新月初見,此時太孫正侍立於旁,太祖因指新月問太孫道:“汝父在日,曾有詩詠此道:
昨夜嚴灘失釣鈎,是誰移上碧雲頭?
雖然未得團圓相,也有清光遍九州島。
此汝父詩也。今汝父亡矣,朕每憶此詩,殊覺慘然。今幸有汝,不知汝能繼父之志,再詠一詩否?”太孫忙應奏道:“臣孫允炆,雖不肖不纔,敢不勉吟,以承皇祖之命。”遂信口長吟一絶道:
誰將玉指甲,掐破青天痕。
影落江湖裏,蛟竜不敢吞。
太祖聽了,雖亦喜其風雅,但覺氣象近於文人,不如燕王之博大,未免微微不暢。自是之後,每欲傳位燕王,又因見太孫仁孝過人,不忍捨去;況又已立為皇太孫,一時又難於改命,心下十分狐疑不决。
忽一日,衆翰臣經筵侍講,講畢,太祖忽問道:“當時堯舜傳賢,夏禹傳子,俱出於至正至公之心,故天下後世,服其為大聖人之舉動,而不敢有異議。朕今欲於傳子之中,寓傳賢之意,爾等以為何如?”言未畢,祇見翰林學士劉三吾,早挺身而出,俯伏於地,厲聲奏道:“此事萬萬不可!”太祖道:“何為不可?”劉三吾道:“傳賢之事,雖公而易涉於私。止好?上古大聖人,偶一為之,傳子傳孫無黨無偏,歷代遵行,已為萬世不易之定位矣,豈容變易。況皇太孫青宮之位已定,仁孝播於四海,實天下國傢之大本也,豈可無故而動搖!”太祖聽了,心甚不悅,因責之曰:“朕本無心泛論,汝何得遂指名太孫,妄肆譏議。”劉三吾又奏道:“言者,事之先機也。天子之言,動關天下之禍福,豈有無故而泛言者。陛下綸音,萬世取法。今聖諭雖出於無心,而臣下狗馬之愚,卻不敢以無心承聖諭。故私心揣度,以為必由皇太孫與燕王而發也。陛下如無此意,則臣妄議之罪,乞陛下治之,臣九死不辭;倘宸衷有為而言,則臣言非妄,尚望陛下謹之,勿開國傢骨肉之釁。”太祖含怒道:“朕實無心,即使有心,亦為社稷靈長計,為公也,非為私也。”劉三吾哭奏道:“大統自有正位,長幼自有定序,相傳自有嫡派。順之,則公;逆之,雖公亦私也。先懿文太子,長子也,不幸早薨,而皇太孫,為懿文嫡子,陛下萬世之傳,將從此始。如必欲捨孫立子,捨子立賢,無論皇太孫仁昭義着,難於廢棄,且將置秦、晉二王子何地耶?”太祖聽了,默然良久道:“事未必然,汝何多言若此耶?”劉三吾又哭奏道:“陛下一有此言,便恐有姦人乘間播弄,開異日爭奪殺伐之端,其禍非小。”太祖道:“製由朕定,誰敢爭奪?”劉三吾道:“陛下能保目前,能保身後耶?”太祖愈怒道:“朕心有成算,豈迂儒所知也,勿得多言!”劉三吾再欲哭奏,而太祖已拂然還宮矣。劉三吾祇得嘆息出朝,道:“骨肉之禍已釀於此矣。”次日有旨,降劉三吾為博士。
正是:
祇有一天位,何生兩帝王?
蓋緣明有運,變乃得其常。
太祖由此,心上委决不下,一日坐於便殿,命中官單召誠意伯劉基入侍。祇因這一召,有分教:
天意有定,人心難逆。
欲知後來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卻說太祖單召劉基入侍。你道這劉基是誰?他是處州府青田縣人,表字伯溫,幼時曾得異人傳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前知已往,後知未來,推測如神。在周可比姜子牙,在漢不讓張子房、諸葛孔明,在唐堪與李淳風、袁天罡作配。元末曾出仕,做過知縣,後見元綱解組,金陵有天子氣,遂棄職從太祖創成,一統天下,受封誠意伯之爵。真足稱明朝一個出類拔萃的豪傑。
這日聞太祖欽召,即隨中官而入。朝見過太祖,賜坐賜茶畢。太祖因說道:“今天下已大定矣,無復可虞,但朕傢事,尚覺有所未妥,故特召先生來商之。”劉基道:“太孫已正位青宮,諸王俱分封有地,有何不妥,復煩聖慮?”太祖蹙了眉頭道:“先生是朕股肱,何得亦為此言!卿且論皇太孫為何如人?”劉基對道:“陛下既以股肱待臣,臣敢不以腹心報陛下。皇太孫純仁至孝,繼世之令主也。”太祖道:“仁孝能居天位否?”劉基道:“仁則四海愛之,孝則神鬼欽之,於居天位何有?”太祖聽了,沉吟良久,道:“卿且說四子燕王為何如人?”劉基道:“燕王竜行虎步,智勇兼全,英雄之主也。”太祖道:“英雄亦能居天位否?”劉基道:“英雄才略能服天下,於居天位又何有?”太祖道:“負帝王之姿,亦有不居天位者乎?”劉基道:“竜必居海,虎必居山。帝王不居天位,是虛生也。從來天不生無位之帝王。”太祖道:“帝王並生,豈能並立?”劉基道:“並立固不可,然天既生之,自有次第。故宋陳希夷見了宋太祖與宋太宗,有一擔挑兩皇帝之謠,安可強也。”太祖道:“廢一興一,或者可也。”劉基道:“天之所興,人豈能廢。”太祖道:“細聽卿言,大有可思,但朕胸中,尚未瞭然。國傢或廢或興,或久或遠,卿可細細為朕言之。朕當躬采成法,以教子孫。”劉基道:“陛下歷數萬年,臣亦不能細詳。”太祖道:“朕亦知興廢,古今自有定理,但慮長孫不剋永終,故有此問。先生慎勿諱言。”劉基見太祖屬意諄諄,因左右回顧,不敢即對。太祖知其意,即命賜羊脯湯、宮餅。
劉基食畢。太祖乃屏退左右近侍,道:“君臣一體,出卿之口,入朕之耳,幸勿忌諱。”劉基道:“承聖恩下問,愚臣焉敢隱匿?但天意深微,不敢明泄。姑將圖讖之要,以言其略。陛下察其大意可也。但觸犯忌諱,臣該萬死,望陛下赦之。”太祖道:“直言寤君是功也,何罪之有?即使有罪,亦當諒其心而赦之。卿可勿慮。”劉基乃於袖中取出一册獻上,道:“此柬明歷也,乞陛下審視,自得其詳。”太祖接了,展開一看,祇見上寫着:
戊申竜飛非尋常,日月並行天下光。
煙塵蕩盡禮樂煥,聖人南面金陵方。
幹戈既定四海晏,威施中夏及他邦。
無疆大歷憶體恤,微臣敢嚮天顔揚。
誰知蒼蒼意不然,竜子未久遭夭折。
長孫嗣統亦希奇,五十五月遭大缺。
燕子高飛大帝宮,水馬年來分外烈。
釋子女子仍有兆,倡亂畫策皆因劫。
六月水渡天意微,與難之人皆是節。
青竜火裹着袈裟,此事聞之心膽裂。
太祖看罷,艴然不悅道:“‘五十五月’,朕祚止此乎?”劉基道:“陛下聖祚綿遠,但此所言非言聖祚,別有指也。”太祖道:“‘燕子’為誰?‘釋子’又為誰?”劉基道:“天機臣不敢泄,陛下但就字義詳察,當自得之。”太祖沉思半晌,道:“天機亦難細解,但觀其大意,必有變更之舉。朕日夜所憂者此也。先生道德通玄,有何良策,可以為朕消弭?”劉基道:“殺運未除,雖天地亦不能自主,神聖亦不能輓回,況臣下愚,有何良策?惟望陛下修德行仁,順以應之,則天心人事,將有不待計而自完全矣。若欲後事而圖,非徒無益,必且有害。”太祖長嘆不已,道:“天道朕豈敢違,但念後人愚昧仁柔,不知變計,欲先生指迷,庶可保全。”劉基道:“陛下深慮及此,子孫之永佑。”太祖道:“朕思‘青竜’者,青宮也;‘火裏’者危地也;袈裟者,僧衣也。此中明明有趨避之機,先生何惜一言,明可指示乎?”劉基忙起立道:“臣蒙聖諭諄諄,敢不披瀝肝膽。”又回頭,左右一看,見四傍無人,因趨進一步,俯伏於聖座之前,細細密奏。語秘人皆不聞,又見太祖又加嘆息。君臣密語半晌,劉基方退下就坐。太祖乃傳旨,敕禮部立取度碟三張,又敕工部立取剃刀一把,僧衣鞋帽齊備。又叱退左右,君臣們秘密緘封停當。又敕一謹慎太監王鉞,牢固收藏,遵旨至期獻出,又賜飲數杯,劉基方謝恩退出。
正是:
天心不可測,聖賢能測之。
祖宗有深意,子孫哪得知。
太祖自此之後,。便安心立皇太孫為嗣,遂次第分遣諸王,各就藩封。諸王受命,俱欣然就道,惟燕王心下不服。原來這燕王為人智勇絶倫,自幼便從太祖東徵西戰,多立奇功。太祖深愛之,燕王亦自負其纔,以為諸王莫及,往往以唐朝小秦王李世民自比。自見皇太孫立了東宮,心甚不悅,祇因太祖寵愛有加,尚望有改立之命。不料一時竟遣就藩封,心下愈加不服,然聖旨已出,焉敢有違,祇得怏怏就封燕國。這燕國乃古北平之地,自來強悍,金元皆於此而興。這燕王又是一北方豪傑;況且地靈人傑,適然湊着,自然生出許多事來,誰肯幹休老死。故燕王到了國中,便陰懷大志,暗暗招納英豪,祇候太祖一晏駕,便思大舉。國中凡有一纔一略之人,皆收養府中。但燕地終是一隅,不能得出類拔萃的異人,因遣心腹之人,分道往天下去求。祇因這一求,有分教:
熊飛渭水明王夢,竜臥南陽聖主求。
不知訪出何人,且看下回分解。
這日聞太祖欽召,即隨中官而入。朝見過太祖,賜坐賜茶畢。太祖因說道:“今天下已大定矣,無復可虞,但朕傢事,尚覺有所未妥,故特召先生來商之。”劉基道:“太孫已正位青宮,諸王俱分封有地,有何不妥,復煩聖慮?”太祖蹙了眉頭道:“先生是朕股肱,何得亦為此言!卿且論皇太孫為何如人?”劉基對道:“陛下既以股肱待臣,臣敢不以腹心報陛下。皇太孫純仁至孝,繼世之令主也。”太祖道:“仁孝能居天位否?”劉基道:“仁則四海愛之,孝則神鬼欽之,於居天位何有?”太祖聽了,沉吟良久,道:“卿且說四子燕王為何如人?”劉基道:“燕王竜行虎步,智勇兼全,英雄之主也。”太祖道:“英雄亦能居天位否?”劉基道:“英雄才略能服天下,於居天位又何有?”太祖道:“負帝王之姿,亦有不居天位者乎?”劉基道:“竜必居海,虎必居山。帝王不居天位,是虛生也。從來天不生無位之帝王。”太祖道:“帝王並生,豈能並立?”劉基道:“並立固不可,然天既生之,自有次第。故宋陳希夷見了宋太祖與宋太宗,有一擔挑兩皇帝之謠,安可強也。”太祖道:“廢一興一,或者可也。”劉基道:“天之所興,人豈能廢。”太祖道:“細聽卿言,大有可思,但朕胸中,尚未瞭然。國傢或廢或興,或久或遠,卿可細細為朕言之。朕當躬采成法,以教子孫。”劉基道:“陛下歷數萬年,臣亦不能細詳。”太祖道:“朕亦知興廢,古今自有定理,但慮長孫不剋永終,故有此問。先生慎勿諱言。”劉基見太祖屬意諄諄,因左右回顧,不敢即對。太祖知其意,即命賜羊脯湯、宮餅。
劉基食畢。太祖乃屏退左右近侍,道:“君臣一體,出卿之口,入朕之耳,幸勿忌諱。”劉基道:“承聖恩下問,愚臣焉敢隱匿?但天意深微,不敢明泄。姑將圖讖之要,以言其略。陛下察其大意可也。但觸犯忌諱,臣該萬死,望陛下赦之。”太祖道:“直言寤君是功也,何罪之有?即使有罪,亦當諒其心而赦之。卿可勿慮。”劉基乃於袖中取出一册獻上,道:“此柬明歷也,乞陛下審視,自得其詳。”太祖接了,展開一看,祇見上寫着:
戊申竜飛非尋常,日月並行天下光。
煙塵蕩盡禮樂煥,聖人南面金陵方。
幹戈既定四海晏,威施中夏及他邦。
無疆大歷憶體恤,微臣敢嚮天顔揚。
誰知蒼蒼意不然,竜子未久遭夭折。
長孫嗣統亦希奇,五十五月遭大缺。
燕子高飛大帝宮,水馬年來分外烈。
釋子女子仍有兆,倡亂畫策皆因劫。
六月水渡天意微,與難之人皆是節。
青竜火裹着袈裟,此事聞之心膽裂。
太祖看罷,艴然不悅道:“‘五十五月’,朕祚止此乎?”劉基道:“陛下聖祚綿遠,但此所言非言聖祚,別有指也。”太祖道:“‘燕子’為誰?‘釋子’又為誰?”劉基道:“天機臣不敢泄,陛下但就字義詳察,當自得之。”太祖沉思半晌,道:“天機亦難細解,但觀其大意,必有變更之舉。朕日夜所憂者此也。先生道德通玄,有何良策,可以為朕消弭?”劉基道:“殺運未除,雖天地亦不能自主,神聖亦不能輓回,況臣下愚,有何良策?惟望陛下修德行仁,順以應之,則天心人事,將有不待計而自完全矣。若欲後事而圖,非徒無益,必且有害。”太祖長嘆不已,道:“天道朕豈敢違,但念後人愚昧仁柔,不知變計,欲先生指迷,庶可保全。”劉基道:“陛下深慮及此,子孫之永佑。”太祖道:“朕思‘青竜’者,青宮也;‘火裏’者危地也;袈裟者,僧衣也。此中明明有趨避之機,先生何惜一言,明可指示乎?”劉基忙起立道:“臣蒙聖諭諄諄,敢不披瀝肝膽。”又回頭,左右一看,見四傍無人,因趨進一步,俯伏於聖座之前,細細密奏。語秘人皆不聞,又見太祖又加嘆息。君臣密語半晌,劉基方退下就坐。太祖乃傳旨,敕禮部立取度碟三張,又敕工部立取剃刀一把,僧衣鞋帽齊備。又叱退左右,君臣們秘密緘封停當。又敕一謹慎太監王鉞,牢固收藏,遵旨至期獻出,又賜飲數杯,劉基方謝恩退出。
正是:
天心不可測,聖賢能測之。
祖宗有深意,子孫哪得知。
太祖自此之後,。便安心立皇太孫為嗣,遂次第分遣諸王,各就藩封。諸王受命,俱欣然就道,惟燕王心下不服。原來這燕王為人智勇絶倫,自幼便從太祖東徵西戰,多立奇功。太祖深愛之,燕王亦自負其纔,以為諸王莫及,往往以唐朝小秦王李世民自比。自見皇太孫立了東宮,心甚不悅,祇因太祖寵愛有加,尚望有改立之命。不料一時竟遣就藩封,心下愈加不服,然聖旨已出,焉敢有違,祇得怏怏就封燕國。這燕國乃古北平之地,自來強悍,金元皆於此而興。這燕王又是一北方豪傑;況且地靈人傑,適然湊着,自然生出許多事來,誰肯幹休老死。故燕王到了國中,便陰懷大志,暗暗招納英豪,祇候太祖一晏駕,便思大舉。國中凡有一纔一略之人,皆收養府中。但燕地終是一隅,不能得出類拔萃的異人,因遣心腹之人,分道往天下去求。祇因這一求,有分教:
熊飛渭水明王夢,竜臥南陽聖主求。
不知訪出何人,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