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北漢主劉鈞,聽知大宋平定各鎮,與群臣議曰:“先君與周世仇。宋主之志更不小,今既削平諸國,寧肯容孤自霸一方乎?”諫議大夫呼延廷出奏曰:“臣聞宋君英武之主,諸國盡已歸降。今陛下一隅之地,何況兵微將寡,豈能相抗?不如修表納貢,庶免生民之禍,而保河東無虞①也。”劉鈞猶豫未决。
忽樞密副使歐陽昉②進曰:“呼延廷與宋朝通謀,故令陛下納降。且晉陽形勝之地,帝王由此而興。無事則籍民而守,有警則執戈而戰,此勢在我耳,何必輕事他人乎?乞斬呼延廷以正國法。倘或宋師緻討,臣願獨當之。”鈞允奏,令押出呼延廷斬首。國舅趙遂力奏曰:“呼延廷之論,忠言也,豈有通謀宋朝之理?主公若輒斬之,使宋君聞知,則徵討有名耳。必欲不用,衹宜罷其職而遣之,庶全君臣之義也。”劉鈞然其言,下令削去官職,罷歸田裏。
呼延廷謝恩而退,即日收拾行裝,帶傢小直嚮絳州而去。歐陽昉尚不遂意,深恨呼延廷,欲謀殺之。喚過親隨人張青、李得謂之曰:“汝二人引健軍數百人,密追呼延廷安下處,盡殺之,回來吾重賞汝。”張、李領諾,即引健軍追趕呼延廷去了。
卻說呼延廷與一起人行至石山驛,日已晚,歇下鞍馬。是夜與夫人對席飲酒,自敘不幸之事。將近二更,忽聽驛外喊聲大振,火炬連天,人報有劫賊來到。呼延廷大驚,令傢人速走。張青、李得部衆擁入驛中,將呼延廷老幼盡皆殺了,財寶劫掠而去。
時隨從人各自逃生,衹有妾劉氏抱着幼子,走入厠中,保得性命。至四更,劉氏嘆曰:“誰想我傢遭此劫數,使我母子無依。”放聲大哭。忽有一人在後叫曰:“小娘子何故號哭?”劉氏星光之下,淚眼覷看。其人近前問曰:“汝是誰傢女子,獨自到此?”劉氏位曰:“妾是本國諫議大夫呼延廷偏室,因回歸鄉裏,至此
①虞(yu,音魚)——憂慮。
②昉(fang,音訪)——曙光初現,引申為開始。
被強人劫掠,將一傢盡皆殺死,衹留得妾身同乳子,避於此間,無計可保,望尊官見憐。”其人聽罷,懷憤長呼曰:“吾乃河東府兩院領給,姓吳名旺。適聞殺汝恩主者,卻是歐陽昉親隨人張青、李得,假作強人到此。汝宜速抱幼子而走,不然一命難保。”道罷而去。
劉氏正慌間,忽驛外喊聲又起,一夥強人擁入,見劉氏,捉住來見馬忠。馬忠曰:“汝何處女子,抱着孩兒在此?”劉氏曰:“妾含冤負屈……”因將一傢被害之故,備述一遍。馬忠曰:“適夜巡人來報,驛中有官宦被劫,我等正要來奪分金寶,原來有此苦事。汝若肯隨吾回莊,撫養孩兒長成,與汝報此冤仇,可乎?”劉氏曰:“妾有莫大之冤,何恤微軀?願從大王而去。”馬忠即引劉氏,回至莊上。將近天晚,馬忠安頓劉氏居莊,自與手下復口山賽去了。劉氏密遣人去驛中收殮其主屍首,埋於一處,立意衹圖報冤,撫養孩兒。
不覺時光似箭,日月如梭,將近七年光景,孩兒已長成矣。馬忠與其子取名曰福郎,送往從師學業。其子生的面如鐵色,眼若環朱,貌類唐時尉遲敬德。雖是讀書,暇時便習兵法。年至十四五,走馬射箭,武藝通曉。使一條渾鐵槍,有神出鬼沒之能。馬忠見其雄勇,不勝歡喜。改名曰馬贊。一日,隨馬忠出莊外,見一起腳夫扛着大石碑來到,上寫道:“上柱國歐陽昉”數字。馬忠見了,憤怒變色。馬贊曰:“大人見此石碑,何故有不足之意?”忠曰:“看此歐陽昉名字,甚有傷吾心也。此人十五年前,害卻呼延廷一傢。吾聽得呼延廷有子尚在,我若見他,便與之同去報仇矣。”贊怒曰:“可惜孩兒不是呼延廷之子,若然,即日報仇。”忠曰:“此事汝母更知其詳,可入問之。”
贊回莊,入見母劉氏,問歐陽昉害呼延廷一傢之故。劉氏嗚咽灑涕而泣曰:“我含此冤恨,今十有五年矣。汝正是呼延廷之子,此父乃托養汝者也。”贊聞此言,昏悶在地。馬忠徑入,倉皇救醒。贊哭曰:“孩兒今日辭父母,便去報冤。”忠曰:“他是河東權臣,部下軍士甚衆,如何近得?須用計策圖之。汝今後衹稱我為叔。”贊拜曰:“叔叔有何計策教我?永不忘恩!”忠正思量間,忽報耿忠來相訪,馬忠即出迎接。
入至莊裏坐定,令贊相見。耿忠問曰:“此位是誰?”馬忠曰:“義子馬贊也。”乃問耿忠來此之故。耿忠曰:“適與強人相爭,贏得一匹好馬,名曰‘烏竜馬’。將要送往河東,賣與歐陽丞相,因過尊兄莊上,特來相訪。”馬忠曰:“既賢弟有此好馬,不如衹賣與小兒,就中更有事理。”耿忠曰:“吾與尊兄,義雖契結①,勝如嫡親,汝之子即吾侄也,此馬便當相送。”馬忠大悅,因具酒醴②相待。
馬忠席上因道起呼延廷一傢被歐陽昉所害,此子是呼延廷親生,正欲報仇,不得其策。耿忠聽罷,憤然曰:“尊兄勿慮,吾有一計,可以殺歐陽昉也。”馬忠曰:“弟有何策?願指教之。”耿忠令贊近前,謂之曰:“汝今衹將此馬送入歐陽昉府中,稱作拜見之物。他得此馬,定問汝要何官職,須道不願為官,衹願跟隨相公養馬,彼必喜而收留。待遇機會處,因而殺之,此冤可報也。”贊拜受其計。是日席散,耿忠辭歸山寨。次日,贊拜別馬忠、劉氏,上馬登程。後人有詩為證:
豪毅英雄膽氣粗,軒昂人物世間無。
此行必定冤能報,方表男兒大丈夫。
且說呼延贊離了馬傢莊,徑赴河東,訪問歐陽昉府中,令人報知曰:“府門下有一壯士,牽匹好馬,要來獻與相公。”昉聽罷,即令喚入。贊到階下跪曰:“小人近販得駿騎,特來獻相公以為進見之禮。”防曰:“汝何處人氏?”贊曰:“祖居馬傢莊,小人姓馬名贊。”昉曰:“此馬價值幾何?”贊曰:“價值連城,”昉聽得,自思:“此人必圖做官。”令左右問之。贊曰:“不願為官,衹願服侍相公一年半載,終是名分人也。”昉見贊儀表奇特,又送他這馬,不勝之喜,即收留為左右使喚。贊既欲行事,遂盡意奉承,極得昉之歡心。
開室七年八月中秋佳節,歐陽昉與夫人在後園涼亭上飲酒賞月。怎見得中秋好景?有蘇子瞻③《水調歌頭》為證: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闌,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嚮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
歐陽昉飲罷,酒醉,從人扶入書院中,憑幾而坐。贊隨至院中,自思:“此處不下手,等待何時?”正欲拔出短刀,忽窗外有人持燈籠進院,卻是管傢來請昉安歇。贊即藏刀入鞘,嘆曰:“此賊尚有餘福,須再圖之。”
卻說趙遂以歐陽昉專政已久,恐惹兵端。一日,奏知北漢主曰:“昉有擅殺
①契結——情義相投的朋友。
②醴(li,音裏)——甜酒。
③蘇子瞻——北宋文學家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
之罪,陛下若不早除之,為患深矣。”會帥將丁貴等,力劾①其罪。劉鈞乃降歐陽昉丞相之職,宣授為團練使之職。防恥與遂同列,上書辭歸鄉裏。漢主允其請。昉即日收拾行李,領從人離晉陽,望鄆州而去。不消一日,已到其傢,諸親眷皆來稱賀,昉日具酒醴相待。
九月九日,卻是昉之生辰,準備筵宴,與夫人暢飲。呼延贊獨安外房,悶坐無聊。將近二更時分,出庭外閑行,但見月明如晝,西風拂面,贊仰面長嘆曰:“本為父母報仇到此,不遂其志,蒼天能無憐及我那?”言罷揮淚入房,偃身而臥。忽窗前起一陣怪風,贊睡中見許多人滿身鮮血,嚮前抱着贊曰:“汝父被昉所害,今日可以報仇矣。”贊聽得,忽然覺來,衹是夢中。
正在猶疑間,忽從人來叫:“馬提轄,相公有事喚汝。”藏了利刃,徑入書院中,見歐陽昉睡在床上。昉曰:“吾飲數杯,宿酒未醒,汝在身旁,好生服侍。”贊應諾,因自忖曰:“此賊命合休矣!”約近四更,贊走出院外,見四下寂靜,正是:
怒從心上起,惡嚮膽邊生。
腰間取出尖刀,寒光凜凜,殺氣騰騰,復入書院,拿住歐陽昉曰:“汝認得呼延廷之子麽?”昉驚得心膽飛裂,連告曰:“饒我一命,傢私盡付於汝。”話聲未絶,贊即揮刀,刺入咽喉。歐陽昉大痛無聲,命歸陰府。贊既殺歐陽昉,徑入內去,將夫人並至親男女四十餘口盡皆屠了。靜軒詠史詩曰:
氣概凌雲孰可加?懷冤必雪震中華。
全家竟殺伸深恨,始信皇天報不差。
贊殺出庭中,衹有老嫗跪在階下,告曰:“乞饒殘生。”贊曰:“不幹汝事,急去收拾金寶與我。”老嫗進房,將緞帛金銀,裝作一車,與贊帶回。贊臨行,以血書四句於門曰:
志氣昂昂射鬥牛②,胸中舊恨一時休。
分明殺卻歐陽昉,反作河東切齒仇。
呼延贊寫罷,騎了烏竜馬,並帶金寶,連夜回見其母劉氏,具道殺死歐陽昉一傢四十餘口,並取得金帛而回。劉氏大喜。次日,與馬忠相見,忠問曰:“報得仇否?”贊答曰:“賴叔叔之福,將昉老少一傢誅戮殆盡,臨行留有字跡四句。”馬
①劾(he,音和)——揭發罪狀。
②鬥(dou)牛——鬥宿與牛宿。二十八宿的兩宿。
忠問曰:“字跡如何道?”贊以其詩告之。忠驚曰:“倘漢主得知,則吾傢有滅族之禍!汝速宜收拾盤費,往賀蘭山,投耿忠、耿亮二叔叔,以避其難。”贊領命,即日拜別父母而去。
忽樞密副使歐陽昉②進曰:“呼延廷與宋朝通謀,故令陛下納降。且晉陽形勝之地,帝王由此而興。無事則籍民而守,有警則執戈而戰,此勢在我耳,何必輕事他人乎?乞斬呼延廷以正國法。倘或宋師緻討,臣願獨當之。”鈞允奏,令押出呼延廷斬首。國舅趙遂力奏曰:“呼延廷之論,忠言也,豈有通謀宋朝之理?主公若輒斬之,使宋君聞知,則徵討有名耳。必欲不用,衹宜罷其職而遣之,庶全君臣之義也。”劉鈞然其言,下令削去官職,罷歸田裏。
呼延廷謝恩而退,即日收拾行裝,帶傢小直嚮絳州而去。歐陽昉尚不遂意,深恨呼延廷,欲謀殺之。喚過親隨人張青、李得謂之曰:“汝二人引健軍數百人,密追呼延廷安下處,盡殺之,回來吾重賞汝。”張、李領諾,即引健軍追趕呼延廷去了。
卻說呼延廷與一起人行至石山驛,日已晚,歇下鞍馬。是夜與夫人對席飲酒,自敘不幸之事。將近二更,忽聽驛外喊聲大振,火炬連天,人報有劫賊來到。呼延廷大驚,令傢人速走。張青、李得部衆擁入驛中,將呼延廷老幼盡皆殺了,財寶劫掠而去。
時隨從人各自逃生,衹有妾劉氏抱着幼子,走入厠中,保得性命。至四更,劉氏嘆曰:“誰想我傢遭此劫數,使我母子無依。”放聲大哭。忽有一人在後叫曰:“小娘子何故號哭?”劉氏星光之下,淚眼覷看。其人近前問曰:“汝是誰傢女子,獨自到此?”劉氏位曰:“妾是本國諫議大夫呼延廷偏室,因回歸鄉裏,至此
①虞(yu,音魚)——憂慮。
②昉(fang,音訪)——曙光初現,引申為開始。
被強人劫掠,將一傢盡皆殺死,衹留得妾身同乳子,避於此間,無計可保,望尊官見憐。”其人聽罷,懷憤長呼曰:“吾乃河東府兩院領給,姓吳名旺。適聞殺汝恩主者,卻是歐陽昉親隨人張青、李得,假作強人到此。汝宜速抱幼子而走,不然一命難保。”道罷而去。
劉氏正慌間,忽驛外喊聲又起,一夥強人擁入,見劉氏,捉住來見馬忠。馬忠曰:“汝何處女子,抱着孩兒在此?”劉氏曰:“妾含冤負屈……”因將一傢被害之故,備述一遍。馬忠曰:“適夜巡人來報,驛中有官宦被劫,我等正要來奪分金寶,原來有此苦事。汝若肯隨吾回莊,撫養孩兒長成,與汝報此冤仇,可乎?”劉氏曰:“妾有莫大之冤,何恤微軀?願從大王而去。”馬忠即引劉氏,回至莊上。將近天晚,馬忠安頓劉氏居莊,自與手下復口山賽去了。劉氏密遣人去驛中收殮其主屍首,埋於一處,立意衹圖報冤,撫養孩兒。
不覺時光似箭,日月如梭,將近七年光景,孩兒已長成矣。馬忠與其子取名曰福郎,送往從師學業。其子生的面如鐵色,眼若環朱,貌類唐時尉遲敬德。雖是讀書,暇時便習兵法。年至十四五,走馬射箭,武藝通曉。使一條渾鐵槍,有神出鬼沒之能。馬忠見其雄勇,不勝歡喜。改名曰馬贊。一日,隨馬忠出莊外,見一起腳夫扛着大石碑來到,上寫道:“上柱國歐陽昉”數字。馬忠見了,憤怒變色。馬贊曰:“大人見此石碑,何故有不足之意?”忠曰:“看此歐陽昉名字,甚有傷吾心也。此人十五年前,害卻呼延廷一傢。吾聽得呼延廷有子尚在,我若見他,便與之同去報仇矣。”贊怒曰:“可惜孩兒不是呼延廷之子,若然,即日報仇。”忠曰:“此事汝母更知其詳,可入問之。”
贊回莊,入見母劉氏,問歐陽昉害呼延廷一傢之故。劉氏嗚咽灑涕而泣曰:“我含此冤恨,今十有五年矣。汝正是呼延廷之子,此父乃托養汝者也。”贊聞此言,昏悶在地。馬忠徑入,倉皇救醒。贊哭曰:“孩兒今日辭父母,便去報冤。”忠曰:“他是河東權臣,部下軍士甚衆,如何近得?須用計策圖之。汝今後衹稱我為叔。”贊拜曰:“叔叔有何計策教我?永不忘恩!”忠正思量間,忽報耿忠來相訪,馬忠即出迎接。
入至莊裏坐定,令贊相見。耿忠問曰:“此位是誰?”馬忠曰:“義子馬贊也。”乃問耿忠來此之故。耿忠曰:“適與強人相爭,贏得一匹好馬,名曰‘烏竜馬’。將要送往河東,賣與歐陽丞相,因過尊兄莊上,特來相訪。”馬忠曰:“既賢弟有此好馬,不如衹賣與小兒,就中更有事理。”耿忠曰:“吾與尊兄,義雖契結①,勝如嫡親,汝之子即吾侄也,此馬便當相送。”馬忠大悅,因具酒醴②相待。
馬忠席上因道起呼延廷一傢被歐陽昉所害,此子是呼延廷親生,正欲報仇,不得其策。耿忠聽罷,憤然曰:“尊兄勿慮,吾有一計,可以殺歐陽昉也。”馬忠曰:“弟有何策?願指教之。”耿忠令贊近前,謂之曰:“汝今衹將此馬送入歐陽昉府中,稱作拜見之物。他得此馬,定問汝要何官職,須道不願為官,衹願跟隨相公養馬,彼必喜而收留。待遇機會處,因而殺之,此冤可報也。”贊拜受其計。是日席散,耿忠辭歸山寨。次日,贊拜別馬忠、劉氏,上馬登程。後人有詩為證:
豪毅英雄膽氣粗,軒昂人物世間無。
此行必定冤能報,方表男兒大丈夫。
且說呼延贊離了馬傢莊,徑赴河東,訪問歐陽昉府中,令人報知曰:“府門下有一壯士,牽匹好馬,要來獻與相公。”昉聽罷,即令喚入。贊到階下跪曰:“小人近販得駿騎,特來獻相公以為進見之禮。”防曰:“汝何處人氏?”贊曰:“祖居馬傢莊,小人姓馬名贊。”昉曰:“此馬價值幾何?”贊曰:“價值連城,”昉聽得,自思:“此人必圖做官。”令左右問之。贊曰:“不願為官,衹願服侍相公一年半載,終是名分人也。”昉見贊儀表奇特,又送他這馬,不勝之喜,即收留為左右使喚。贊既欲行事,遂盡意奉承,極得昉之歡心。
開室七年八月中秋佳節,歐陽昉與夫人在後園涼亭上飲酒賞月。怎見得中秋好景?有蘇子瞻③《水調歌頭》為證: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闌,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嚮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
歐陽昉飲罷,酒醉,從人扶入書院中,憑幾而坐。贊隨至院中,自思:“此處不下手,等待何時?”正欲拔出短刀,忽窗外有人持燈籠進院,卻是管傢來請昉安歇。贊即藏刀入鞘,嘆曰:“此賊尚有餘福,須再圖之。”
卻說趙遂以歐陽昉專政已久,恐惹兵端。一日,奏知北漢主曰:“昉有擅殺
①契結——情義相投的朋友。
②醴(li,音裏)——甜酒。
③蘇子瞻——北宋文學家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
之罪,陛下若不早除之,為患深矣。”會帥將丁貴等,力劾①其罪。劉鈞乃降歐陽昉丞相之職,宣授為團練使之職。防恥與遂同列,上書辭歸鄉裏。漢主允其請。昉即日收拾行李,領從人離晉陽,望鄆州而去。不消一日,已到其傢,諸親眷皆來稱賀,昉日具酒醴相待。
九月九日,卻是昉之生辰,準備筵宴,與夫人暢飲。呼延贊獨安外房,悶坐無聊。將近二更時分,出庭外閑行,但見月明如晝,西風拂面,贊仰面長嘆曰:“本為父母報仇到此,不遂其志,蒼天能無憐及我那?”言罷揮淚入房,偃身而臥。忽窗前起一陣怪風,贊睡中見許多人滿身鮮血,嚮前抱着贊曰:“汝父被昉所害,今日可以報仇矣。”贊聽得,忽然覺來,衹是夢中。
正在猶疑間,忽從人來叫:“馬提轄,相公有事喚汝。”藏了利刃,徑入書院中,見歐陽昉睡在床上。昉曰:“吾飲數杯,宿酒未醒,汝在身旁,好生服侍。”贊應諾,因自忖曰:“此賊命合休矣!”約近四更,贊走出院外,見四下寂靜,正是:
怒從心上起,惡嚮膽邊生。
腰間取出尖刀,寒光凜凜,殺氣騰騰,復入書院,拿住歐陽昉曰:“汝認得呼延廷之子麽?”昉驚得心膽飛裂,連告曰:“饒我一命,傢私盡付於汝。”話聲未絶,贊即揮刀,刺入咽喉。歐陽昉大痛無聲,命歸陰府。贊既殺歐陽昉,徑入內去,將夫人並至親男女四十餘口盡皆屠了。靜軒詠史詩曰:
氣概凌雲孰可加?懷冤必雪震中華。
全家竟殺伸深恨,始信皇天報不差。
贊殺出庭中,衹有老嫗跪在階下,告曰:“乞饒殘生。”贊曰:“不幹汝事,急去收拾金寶與我。”老嫗進房,將緞帛金銀,裝作一車,與贊帶回。贊臨行,以血書四句於門曰:
志氣昂昂射鬥牛②,胸中舊恨一時休。
分明殺卻歐陽昉,反作河東切齒仇。
呼延贊寫罷,騎了烏竜馬,並帶金寶,連夜回見其母劉氏,具道殺死歐陽昉一傢四十餘口,並取得金帛而回。劉氏大喜。次日,與馬忠相見,忠問曰:“報得仇否?”贊答曰:“賴叔叔之福,將昉老少一傢誅戮殆盡,臨行留有字跡四句。”馬
①劾(he,音和)——揭發罪狀。
②鬥(dou)牛——鬥宿與牛宿。二十八宿的兩宿。
忠問曰:“字跡如何道?”贊以其詩告之。忠驚曰:“倘漢主得知,則吾傢有滅族之禍!汝速宜收拾盤費,往賀蘭山,投耿忠、耿亮二叔叔,以避其難。”贊領命,即日拜別父母而去。
卻說呼廷贊辭過父母,匆忙上路。正值十月天氣,寒風襲面,落葉蕭條。贊在路行了數日,望見前面一座惡山。贊思曰:“此處必有強人出沒。”道未罷,忽山坡後一聲鼓響,走出幾個強人,攔住去路,問贊索買路錢。贊怒曰:“天下之路,安得汝賣?勝得我手中利刃,則與汝錢;不然,將汝頭來試刀,小頭目大怒,綽刀嚮前,與贊纔交一合,被贊劈死坡下。內中乖的,急上山報知耿忠曰:“山下有一壯士經過,小頭目問索金銀,已被殺死。”耿忠大驚,即上馬來看,見贊正與衆頭目相鬥,忠認得是贊,忙喝曰:“侄兒不得動手!”贊擡頭視之,慌忙下拜。
耿忠引贊上山,與耿亮相見畢,忠問所來之由,贊將報仇之事並血書四句,一一道知。“今父親着小侄,徑投二位叔叔避難,不想有傷部下,望乞恕罪。”忠曰:“汝乃誤耳,何罪之有?”即令手下襬酒相待:忠因曰:“我等屯聚於此,以觀時變,汝既來,則為第三位寨主。”贊拱手拜謝。自是贊居寨中,打官劫捨,出無不勝。
一日,贊與耿忠兄弟議曰:“河東旁郡,多有錢糧。叔叔藉我軍士三千,往蜂州劫掠而回,可應二年之用。”忠笑曰:“絳州是張公瑾鎮守,此人有萬夫不當之勇,若去必遭其擒也。”贊曰:“小侄若折一軍,情願償命。”耿忠見贊如此志氣,便與軍士三千。贊即披挂上馬,扯起令字旗,上寫“河東切齒仇”五字,引着三千兵來到絳州城下,將城圍了。大叫:“好好將府庫錢糧獻出則退;不然,攻入城中,恣意劫掠。”守軍報與公瑾知道。公瑾自思:“賀蘭山有新賊呼延贊,英雄之士,必是此人作亂。”分付軍士二百人:“多設弓弩,埋伏吊橋兩邊,待吾誘而擒之。”軍士得令,自去埋伏不題。
公瑾披挂上馬,引五百軍出城迎敵。呼延贊跨着烏竜騎,直奔軍前,大叫曰:“我來別無他意,衹問庫中藉黃金三千兩。”公瑾怒曰:“強賊急退,尚留殘生;不然,擒汝獻主,碎屍萬段!”贊大怒,舞槍躍馬,直取公瑾,公瑾舉槍來迎。
二人交戰三十餘合,真如猛虎相鬥,不分勝負。公瑾再戰佯輸,走過吊橋,贊勒馬趕過橋去。忽一聲鼓響,兩邊伏兵並起,箭如雨落。贊大驚,跑馬急殺回,所部三千嘍羅,射死一半。公瑾亦不追趕,收兵還入城中。
卻說呼延贊不敢回見耿忠,單馬奔小路逃走。將近一更,又被伏路嘍羅拿住。正是:
纔脫虎坑逃得去,又遭機阱捉將來。
衆唆羅將贊縛上山來見馬坤父子。坤問曰:“汝乃何人?”贊曰:“小人是相國之子,復姓呼延,名贊,走錯路途,被大王部下所捉,乞饒性命。”馬坤大怒曰:“近聞汝圍絳州,將劫府庫,尚來瞞我!”即令將陷車囚起,連夜點二百餘人,解送呼延贊入絳州請賞。噗羅得令,將贊解出山下。衆人相謂曰:“我大王與八寨大王有隙,衹恐前面奪了呼延贊,我等如何分說?不如前面藉宿一宵,明日早行罷。”前到攔路虎門首,叫聲:“藉宿。”有守門者出來看之,見一夥強人,解一陷車來到。守門者曰:“夜已深矣,汝等藉宿,休得驚動大王。”衆人齊道:“我等自有方便。”即將陷車推人後亭去了。
時有八寨主李建忠,為入西京勾欄內看戲,被官拘察拿住,囚於牢中四年,因越獄走回,亦在攔路虎傢藉宿。步出門外,聽見守門人大驚小怪,乃問曰:“汝等相議何事?”守門者曰:“太行山馬大王,令二百人解呼延贊與張公瑾請賞。”建忠聽得,自思:“我在西京牢內,聞得贊乃英勇之士,因何被他拿了?還當救之。”即提朴刀亭後,大叫曰:“誰敢監囚贊將軍者休走!”衆嘍羅驚散而去。建忠打開陷車,取出呼延贊,在星光之下相見,贊曰:“是誰救我?恩德難忘!”建忠曰:“我乃第八寨李建忠也,都是一傢兄弟。”即賜與衣服。
次日,帶贊回新建寨。人報知寨主柳雄玉,雄玉大驚,即出寨迎接,果是真實。雄玉邀入帳中坐定,不勝之喜。因問:“何以得回?”建忠將越獄之事道知。雄玉曰:“自尊兄離寨之後,手下單弱,彼六寨主羅清每年來討贊土錢,甚被擾害。”建忠大怒曰:“此賊再來,吾當生擒之!”雄玉因問:“同來此位是誰?”建忠曰:“相國之子呼延贊也。”雄玉曰:“久聞其名,今幸相會。”即令左右設酒慶賀。
三人正飲之間,忽報:羅清同五六百人來山下討半年賃土錢。柳雄玉聽得,不敢問。贊覷①定建忠曰:“乞藉鞍馬衣甲,生擒羅清來獻,以報哥哥救命之
①覷(qu,音屈)——把眼睛眯成一條縫仔細地看。
恩。”建忠喜曰:“吾知賢弟足是其敵也。”即付與鞍馬盔甲,點嘍羅二百,隨贊迎敵。
贊披挂齊備,辭二位而出,嚮山下大叫:“羅寨主來此何幹?”清曰:“特來問柳寨主討半年賃土錢。”贊怒曰:“汝既以兄弟相處,急早退去,免傷和睦;不然,特擒汝入山以獻。”清曰:“無端匹夫!與汝何幹,而來撩耶?即挺槍躍馬,直取呼延贊。贊即舉槍相迎。二人交戰,未及五合,贊輕舒猿臂,將清捉在馬上,殺散餘衆,綁縛羅清上山,來見李建忠。
建忠大喜,將清吊在柱上,曰:“待緩緩誅此逆賊。”令具酒慶賀。不想羅清敗衆,報與第五寨大王張吉,再點二百人,全裝貫帶,喝喊連天,來攻新建寨。李建忠與贊正在飲酒,聽得山下金鼓不絶,人報:五寨主引兵來救羅清。贊怒曰:“待一發擒剿此輩,以除心腹之患。”即辭建忠,引衆人出寨。
排開陣勢,贊喝問:“前面強賊何人?”張吉認得是贊,乃曰:“好好放出羅寨主還我,饒你性命;如若不從,教你目下受災。”贊大怒,挺槍直取張吉。張吉掄刀來迎。剛鬥二合,被贊一槍刺於馬下。衆人見殺了主將,各自丟戈拋戟而走。贊乘勢追入寨中,將所聚金銀,盡數劫取,放火焚其山寨而回。建忠、雄玉見贊又勝一陣,大喜曰:“賢弟威風,果不虛傳。”仍令坐席飲酒。建忠喝左右殺取羅清心肝,作供酒之餚。三位開懷暢飲。不題。
卻說敗兵走投太行山,見馬坤,說知羅清、張吉被贊所誅。馬坤大怒曰:“不誅此匹夫,何以泄吾憤!”即令長子馬華,率五百精勇,殺奔新建寨來。邏卒報知李建忠,建忠曰:“馬坤欺人大甚,吾當出馬擒之。”贊曰:“不勞尊兄神色,侍小弟明日定下計策,擒此惡黨,以伸前恨。”建忠依其議,下令衆人堅守寨柵,明日出戰。衆人得令,各自整備去了。
呼延贊回到帳中,思量捉馬坤之計。俄而睡去,忽見個火球滾人帳中,贊夢中趕將出去。至一所在,盡是金窗朱戶,宮宇巍然。贊直入內,卻不見那火球。旁邊轉過一人曰:“主人候將軍多時矣。”贊曰:“汝主人是誰?”其人曰:“請入內便見。”徑引贊入殿中。見一員猛將,端然而坐,覷定呼延贊曰:“你道天下衹你一個會武藝麽?”贊答曰:“小人一勇之夫,何足挂齒!”那員將道:“且去教場中,吾有事講論。”
贊即隨到教場亭上坐下。那將令左右以鞍馬軍器付與贊,曰:“你有甚武藝,試演一遭,與吾觀之。”贊領諾上馬,將平生所學顯出。那將笑曰:“此不足為奇。”喚左右牽過自己馬來,謂贊曰:“吾與君較一較勝負。”贊自思思:“適間留一路槍法未使,且與他比較刺之。”乃上馬與那將場中比較。二人鬥上數合,贊揮起鋼槍,被那將轉過驊騮①,挾下馬來,連喝曰:“吾弟牢記此一法。”贊愕然覺來,卻是夢中,視身上衣甲尚在。贊思奇異,便喚小卒入,問曰:“此處莫非有神廟乎?小卒曰:“離此一望之地,有一座古廟,年深荒蕪,無人祭賽。”
贊於次日帶小卒來看其廟,見牌額寫道:“唐尉遲恭之詞”。步入殿上,見神像與夜來所夢無異。贊曰:“怪哉!此乃神力相助也。”即倒身四拜,當神祝曰:“若使呼延贊久後發跡,必當重整詞字,以報神功也。”拜罷,與小卒回見李建忠。建忠曰:“賢弟那裏得此衣甲?”贊道知夜來所夢之事。建忠喜曰:“此乃神靈相助,吾弟當有大富貴之分。”
正講話間,忽報馬華在外搦戰②。贊辭卻建忠,綽槍上馬,引衆人出寨迎敵。對陣馬華舉鞭指而駡曰:“誅不盡的狂奴!好好將羅清放出,免得自傢相並;不然,碎汝屍為萬段。”贊大笑曰:“汝將來與羅清同一處死那。”華大怒,舉槍直取呼延贊。呼延贊約退數步,兵刃相迎。未及兩合,被贊挾住槍梢,活活捉住,令人押上山來見李建忠。
華之敗兵歸報馬坤曰:“小將軍被贊活捉而去。”坤大驚曰:“此賊真乃雄勇。即令次子馬榮,部健勇二百人,前去救取。贊聽知太行山人馬又到,列下陣勢。馬榮橫刀於馬上叫曰:“好好將吾兄放出,佛眼相看;不然,殺汝片甲不留。”贊怒曰:“待擒着汝一同發落。”即挺槍縱騎,衝過陣來。馬榮掄刀回戰。二人在山坡下鬥上二十餘合,不分勝負,贊乃佯輸,走回本陣。馬榮不捨,驟騎急追。轉過坳後,贊按住神槍,專待馬榮將近,綽起金鞭,喝聲:“着!”從背上打下。馬榮口吐鮮血而走。回到寨中見馬坤,說贊英雄難敵,馬坤憂悶不已。
坤有女金頭馬氏,見父面帶憂色,因問曰:“爹爹何故不悅?”坤曰:“今被新建寨副賊呼延贊,捉去汝長兄,又打傷二哥,思量無人敵之,是以納悶。”馬氏曰:“爹爹不須煩惱,待女孩兒前往擒之。”坤曰:“此人英雄莫敵,衹恐汝勝不得他。”馬氏曰:“當用奇兵捉之,先埋伏勇壯於山側,若戰不勝,引入伏中,必落圈套。”坤依其言,即與七千人前去對敵。
呼延贊知之,當先出馬,大叫:“來將即令寨主歸順,免遭吾焚戮;不然剿汝等無葬身之地。”馬氏大怒,舞刀躍馬,直殺過來。呼延贊拍馬迎之。二人戰上三①驊騮(hualiu,音華流)——赤色的駿馬。②搦(nuo,音諾)戰——挑戰。十餘合,馬氏跑馬而定。贊勒馬趕上一裏地位,見山後隱隱有伏兵之狀,遂回馬不追。兩下各自收軍。
馬氏回見坤曰:“呼延贊深知兵法,不能勝之矣。”坤愈不悅。忽小卒來報:“山後一彪軍馬來到,不知是誰。”坤聞知,即令人哨探,回報第一寨主馬忠也。坤出帳迎接。馬忠與劉氏安下人馬,入寨中相見畢。坤曰:“久違賢弟,一嚮消息不聞。”忠曰:“懷想大哥多日,今特來相訪。”坤令左右設酒醴相待。
衆人飲至半酣,馬忠見坤有憂色,因問:“尊兄何故不悅,莫非以小弟來擾乎?”坤曰:“賢弟道差矣,吾兄弟即同一傢人,豈有厭棄之意?爭奈第八寨有新來呼延贊,每與各寨相講,近日捉去吾長子,無人救得,是以納悶。”忠聽罷,乃曰:“既如此,不須煩惱,小弟當出力相救。”坤曰:“此人亦是勁敵,不可小覷。”忠曰:“自有方略降之。”即辭卻馬坤,與劉氏,引本部人馬,來至山下。
耿忠引贊上山,與耿亮相見畢,忠問所來之由,贊將報仇之事並血書四句,一一道知。“今父親着小侄,徑投二位叔叔避難,不想有傷部下,望乞恕罪。”忠曰:“汝乃誤耳,何罪之有?”即令手下襬酒相待:忠因曰:“我等屯聚於此,以觀時變,汝既來,則為第三位寨主。”贊拱手拜謝。自是贊居寨中,打官劫捨,出無不勝。
一日,贊與耿忠兄弟議曰:“河東旁郡,多有錢糧。叔叔藉我軍士三千,往蜂州劫掠而回,可應二年之用。”忠笑曰:“絳州是張公瑾鎮守,此人有萬夫不當之勇,若去必遭其擒也。”贊曰:“小侄若折一軍,情願償命。”耿忠見贊如此志氣,便與軍士三千。贊即披挂上馬,扯起令字旗,上寫“河東切齒仇”五字,引着三千兵來到絳州城下,將城圍了。大叫:“好好將府庫錢糧獻出則退;不然,攻入城中,恣意劫掠。”守軍報與公瑾知道。公瑾自思:“賀蘭山有新賊呼延贊,英雄之士,必是此人作亂。”分付軍士二百人:“多設弓弩,埋伏吊橋兩邊,待吾誘而擒之。”軍士得令,自去埋伏不題。
公瑾披挂上馬,引五百軍出城迎敵。呼延贊跨着烏竜騎,直奔軍前,大叫曰:“我來別無他意,衹問庫中藉黃金三千兩。”公瑾怒曰:“強賊急退,尚留殘生;不然,擒汝獻主,碎屍萬段!”贊大怒,舞槍躍馬,直取公瑾,公瑾舉槍來迎。
二人交戰三十餘合,真如猛虎相鬥,不分勝負。公瑾再戰佯輸,走過吊橋,贊勒馬趕過橋去。忽一聲鼓響,兩邊伏兵並起,箭如雨落。贊大驚,跑馬急殺回,所部三千嘍羅,射死一半。公瑾亦不追趕,收兵還入城中。
卻說呼延贊不敢回見耿忠,單馬奔小路逃走。將近一更,又被伏路嘍羅拿住。正是:
纔脫虎坑逃得去,又遭機阱捉將來。
衆唆羅將贊縛上山來見馬坤父子。坤問曰:“汝乃何人?”贊曰:“小人是相國之子,復姓呼延,名贊,走錯路途,被大王部下所捉,乞饒性命。”馬坤大怒曰:“近聞汝圍絳州,將劫府庫,尚來瞞我!”即令將陷車囚起,連夜點二百餘人,解送呼延贊入絳州請賞。噗羅得令,將贊解出山下。衆人相謂曰:“我大王與八寨大王有隙,衹恐前面奪了呼延贊,我等如何分說?不如前面藉宿一宵,明日早行罷。”前到攔路虎門首,叫聲:“藉宿。”有守門者出來看之,見一夥強人,解一陷車來到。守門者曰:“夜已深矣,汝等藉宿,休得驚動大王。”衆人齊道:“我等自有方便。”即將陷車推人後亭去了。
時有八寨主李建忠,為入西京勾欄內看戲,被官拘察拿住,囚於牢中四年,因越獄走回,亦在攔路虎傢藉宿。步出門外,聽見守門人大驚小怪,乃問曰:“汝等相議何事?”守門者曰:“太行山馬大王,令二百人解呼延贊與張公瑾請賞。”建忠聽得,自思:“我在西京牢內,聞得贊乃英勇之士,因何被他拿了?還當救之。”即提朴刀亭後,大叫曰:“誰敢監囚贊將軍者休走!”衆嘍羅驚散而去。建忠打開陷車,取出呼延贊,在星光之下相見,贊曰:“是誰救我?恩德難忘!”建忠曰:“我乃第八寨李建忠也,都是一傢兄弟。”即賜與衣服。
次日,帶贊回新建寨。人報知寨主柳雄玉,雄玉大驚,即出寨迎接,果是真實。雄玉邀入帳中坐定,不勝之喜。因問:“何以得回?”建忠將越獄之事道知。雄玉曰:“自尊兄離寨之後,手下單弱,彼六寨主羅清每年來討贊土錢,甚被擾害。”建忠大怒曰:“此賊再來,吾當生擒之!”雄玉因問:“同來此位是誰?”建忠曰:“相國之子呼延贊也。”雄玉曰:“久聞其名,今幸相會。”即令左右設酒慶賀。
三人正飲之間,忽報:羅清同五六百人來山下討半年賃土錢。柳雄玉聽得,不敢問。贊覷①定建忠曰:“乞藉鞍馬衣甲,生擒羅清來獻,以報哥哥救命之
①覷(qu,音屈)——把眼睛眯成一條縫仔細地看。
恩。”建忠喜曰:“吾知賢弟足是其敵也。”即付與鞍馬盔甲,點嘍羅二百,隨贊迎敵。
贊披挂齊備,辭二位而出,嚮山下大叫:“羅寨主來此何幹?”清曰:“特來問柳寨主討半年賃土錢。”贊怒曰:“汝既以兄弟相處,急早退去,免傷和睦;不然,特擒汝入山以獻。”清曰:“無端匹夫!與汝何幹,而來撩耶?即挺槍躍馬,直取呼延贊。贊即舉槍相迎。二人交戰,未及五合,贊輕舒猿臂,將清捉在馬上,殺散餘衆,綁縛羅清上山,來見李建忠。
建忠大喜,將清吊在柱上,曰:“待緩緩誅此逆賊。”令具酒慶賀。不想羅清敗衆,報與第五寨大王張吉,再點二百人,全裝貫帶,喝喊連天,來攻新建寨。李建忠與贊正在飲酒,聽得山下金鼓不絶,人報:五寨主引兵來救羅清。贊怒曰:“待一發擒剿此輩,以除心腹之患。”即辭建忠,引衆人出寨。
排開陣勢,贊喝問:“前面強賊何人?”張吉認得是贊,乃曰:“好好放出羅寨主還我,饒你性命;如若不從,教你目下受災。”贊大怒,挺槍直取張吉。張吉掄刀來迎。剛鬥二合,被贊一槍刺於馬下。衆人見殺了主將,各自丟戈拋戟而走。贊乘勢追入寨中,將所聚金銀,盡數劫取,放火焚其山寨而回。建忠、雄玉見贊又勝一陣,大喜曰:“賢弟威風,果不虛傳。”仍令坐席飲酒。建忠喝左右殺取羅清心肝,作供酒之餚。三位開懷暢飲。不題。
卻說敗兵走投太行山,見馬坤,說知羅清、張吉被贊所誅。馬坤大怒曰:“不誅此匹夫,何以泄吾憤!”即令長子馬華,率五百精勇,殺奔新建寨來。邏卒報知李建忠,建忠曰:“馬坤欺人大甚,吾當出馬擒之。”贊曰:“不勞尊兄神色,侍小弟明日定下計策,擒此惡黨,以伸前恨。”建忠依其議,下令衆人堅守寨柵,明日出戰。衆人得令,各自整備去了。
呼延贊回到帳中,思量捉馬坤之計。俄而睡去,忽見個火球滾人帳中,贊夢中趕將出去。至一所在,盡是金窗朱戶,宮宇巍然。贊直入內,卻不見那火球。旁邊轉過一人曰:“主人候將軍多時矣。”贊曰:“汝主人是誰?”其人曰:“請入內便見。”徑引贊入殿中。見一員猛將,端然而坐,覷定呼延贊曰:“你道天下衹你一個會武藝麽?”贊答曰:“小人一勇之夫,何足挂齒!”那員將道:“且去教場中,吾有事講論。”
贊即隨到教場亭上坐下。那將令左右以鞍馬軍器付與贊,曰:“你有甚武藝,試演一遭,與吾觀之。”贊領諾上馬,將平生所學顯出。那將笑曰:“此不足為奇。”喚左右牽過自己馬來,謂贊曰:“吾與君較一較勝負。”贊自思思:“適間留一路槍法未使,且與他比較刺之。”乃上馬與那將場中比較。二人鬥上數合,贊揮起鋼槍,被那將轉過驊騮①,挾下馬來,連喝曰:“吾弟牢記此一法。”贊愕然覺來,卻是夢中,視身上衣甲尚在。贊思奇異,便喚小卒入,問曰:“此處莫非有神廟乎?小卒曰:“離此一望之地,有一座古廟,年深荒蕪,無人祭賽。”
贊於次日帶小卒來看其廟,見牌額寫道:“唐尉遲恭之詞”。步入殿上,見神像與夜來所夢無異。贊曰:“怪哉!此乃神力相助也。”即倒身四拜,當神祝曰:“若使呼延贊久後發跡,必當重整詞字,以報神功也。”拜罷,與小卒回見李建忠。建忠曰:“賢弟那裏得此衣甲?”贊道知夜來所夢之事。建忠喜曰:“此乃神靈相助,吾弟當有大富貴之分。”
正講話間,忽報馬華在外搦戰②。贊辭卻建忠,綽槍上馬,引衆人出寨迎敵。對陣馬華舉鞭指而駡曰:“誅不盡的狂奴!好好將羅清放出,免得自傢相並;不然,碎汝屍為萬段。”贊大笑曰:“汝將來與羅清同一處死那。”華大怒,舉槍直取呼延贊。呼延贊約退數步,兵刃相迎。未及兩合,被贊挾住槍梢,活活捉住,令人押上山來見李建忠。
華之敗兵歸報馬坤曰:“小將軍被贊活捉而去。”坤大驚曰:“此賊真乃雄勇。即令次子馬榮,部健勇二百人,前去救取。贊聽知太行山人馬又到,列下陣勢。馬榮橫刀於馬上叫曰:“好好將吾兄放出,佛眼相看;不然,殺汝片甲不留。”贊怒曰:“待擒着汝一同發落。”即挺槍縱騎,衝過陣來。馬榮掄刀回戰。二人在山坡下鬥上二十餘合,不分勝負,贊乃佯輸,走回本陣。馬榮不捨,驟騎急追。轉過坳後,贊按住神槍,專待馬榮將近,綽起金鞭,喝聲:“着!”從背上打下。馬榮口吐鮮血而走。回到寨中見馬坤,說贊英雄難敵,馬坤憂悶不已。
坤有女金頭馬氏,見父面帶憂色,因問曰:“爹爹何故不悅?”坤曰:“今被新建寨副賊呼延贊,捉去汝長兄,又打傷二哥,思量無人敵之,是以納悶。”馬氏曰:“爹爹不須煩惱,待女孩兒前往擒之。”坤曰:“此人英雄莫敵,衹恐汝勝不得他。”馬氏曰:“當用奇兵捉之,先埋伏勇壯於山側,若戰不勝,引入伏中,必落圈套。”坤依其言,即與七千人前去對敵。
呼延贊知之,當先出馬,大叫:“來將即令寨主歸順,免遭吾焚戮;不然剿汝等無葬身之地。”馬氏大怒,舞刀躍馬,直殺過來。呼延贊拍馬迎之。二人戰上三①驊騮(hualiu,音華流)——赤色的駿馬。②搦(nuo,音諾)戰——挑戰。十餘合,馬氏跑馬而定。贊勒馬趕上一裏地位,見山後隱隱有伏兵之狀,遂回馬不追。兩下各自收軍。
馬氏回見坤曰:“呼延贊深知兵法,不能勝之矣。”坤愈不悅。忽小卒來報:“山後一彪軍馬來到,不知是誰。”坤聞知,即令人哨探,回報第一寨主馬忠也。坤出帳迎接。馬忠與劉氏安下人馬,入寨中相見畢。坤曰:“久違賢弟,一嚮消息不聞。”忠曰:“懷想大哥多日,今特來相訪。”坤令左右設酒醴相待。
衆人飲至半酣,馬忠見坤有憂色,因問:“尊兄何故不悅,莫非以小弟來擾乎?”坤曰:“賢弟道差矣,吾兄弟即同一傢人,豈有厭棄之意?爭奈第八寨有新來呼延贊,每與各寨相講,近日捉去吾長子,無人救得,是以納悶。”忠聽罷,乃曰:“既如此,不須煩惱,小弟當出力相救。”坤曰:“此人亦是勁敵,不可小覷。”忠曰:“自有方略降之。”即辭卻馬坤,與劉氏,引本部人馬,來至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