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 言情>> Ivan Sergeyevich Turgenev   Russia   俄罗斯帝国   (November 9, 1818 ADSeptember 3, 1883 AD)
春潮 Torrents of Spring
  1840年5月屠格涅夫在遊歷了意大利和瑞士回柏林途中來到德國城市法蘭剋福。在那裏他偶然踏進一傢糖果店想喝杯檸檬汁,適遇店主的女兒嚮他呼救,請他幫助搶救突然昏厥的弟弟。女郎的美貌和氣質使他産生愛慕之心,衹是由於匆匆離去,愛情種子未及萌芽便夭折了。


  Torrents of Spring, also known as Spring Torrents (Russian: Вешние воды), is a novella written by Ivan Turgenev during 1870 and 1871 when he was in his fifties. The story is about a young 22 year old Russian landowner named Dimitry Sanin who fell deliriously in love for the first time while visiting the German city of Frankfurt. After fighting an abortive duel with a rude soldier and winning the heart of the local girl who was the object of his infatuation, the love-sick protagonist decided to sell off his estate in Russia in order to work at the girl's family's pastry shop and be close to his newfound love. Before he could be happily married, however, he went away to attend to a business matter and fell prey to the allures of an older and more sophisticated woman.
  
  This literary work, as an unhappy love story, is often understood by readers as a description of Turgenev's own failure in finding romantic love. The story is partly autobiographical with the main character Sanin representing Turgenev himself during his younger days when the author did indeed visit Frankfurt and other European cities outside his native Russia.
  
  While it is not an extended literary masterpiece like Turgenev's most famous novel Fathers and Sons, Torrents of Spring is significant in its revealing of the author's thoughts and intimate emotions.
  
  A 101 minute movie based on this novel was released in 1989 and stars Timothy Hutton, Nastassja Kinski and Valeria Golino.
譯序
  屠格涅夫(1818-1883)是19世紀文壇上享有世界聲譽的傑出作傢。他文學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舉凡詩歌、小說、戲劇都很有造詣,不過使他享譽世界的則主要是他的六部長篇小說:《羅亭》、《貴族之傢》、《前夜》、《父與子》、《煙》和《處女地》,其中前四部尤為出色。
   把握時代的脈搏、敏銳地發現並及時捕捉社會生活中的新現象,是屠格涅夫創作的最大特色。他創作的全盛時期在50年代和60年代初期,即解放運動從貴族階段嚮平民知識分子階段轉折的時期。這一階段階級力量的變化、社會情緒的高漲、思想觀念的更替、知識分子的心態……總之,生活中所有重大的社會現象都不曾逃脫作傢敏銳的目光。不過,他的註意力主要集中在知識階層的歷史命運上。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屠格涅夫的長篇小說構成了一部知識分子歷史命運的藝術編年史,不仔細研究屠格涅夫的作品,也就無法具體而深刻地理解解放運動的歷史。
   《羅亭》是屠格涅夫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着手創作於1855年夏,於1856年發表於《現代人》雜志的第一、第二期。其時正值剋裏米亞戰爭(1853-1856),結局是遭到慘敗。這充分暴露了農奴製軍事和經濟上的落後,也迫使人們去思考祖國的命運和前途,尋求能夠改造社會的力量並探索強國富民之路。
   圍繞的前途問題,早在40年代就在主張全盤歐化的西歐派和強調保存國粹的斯拉夫派之間有過一場大論戰。而從40年代末到50年代,有關前途的爭論主要在貴族自由派和派之間進行。前者表面上也贊成廢除農奴製,但希望由政府實行自上而下的改良,其實質是維護地主階級的利益及其統治地位;後者則主張用手段推翻沙皇統治,消滅農奴製。從“不可救藥的西歐派”轉入自由派的屠格涅夫試圖對這些重大社會問題作出自己的回答,對貴族知識分子前一時期的活動進行客觀評價,並且探討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他們如何發揮作用。這便是作傢僅用50天時間創作《羅亭》的動因。
   羅亭身上集中了40年代進步貴族知識分子的優點和缺點,是這些人的一個典型。他受過良好教育,接受了當時哲學思想中最主要思潮的影響,有很高的美學修養;他信仰科學,關心重大社會問題,追求崇高的人生目標並有為理想而奮鬥的决心;他熱情洋溢,才思敏捷,口才出衆,能感染人、吸引人。但是他徒有過人的天賦和才智,卻不會正確將其運用、付諸鬥爭實踐,成為“語言的巨人和行動的侏儒”。羅亭式人物的不幸在於脫離人民,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因而註定一事無成。屠格涅夫所塑造的羅亭這個人物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形象,作傢將自己同時代許多進步知識分子如巴枯寧、赫爾岑、格拉諾夫斯基等等的性格特徵都融合到了他的身上。就是羅亭所參加的波科爾斯基小組,也是以30年代莫斯科的文學哲學團體斯坦凱維奇小組為原型的。所以高爾基曾說“羅亭既是巴枯寧、又是赫爾岑,在某種程度上還是屠格涅夫本人”。由於取自現實內部的形象經過作傢之手而成為典型,羅亭這個人物纔有血有肉、真實可信,成為文學史上繼奧涅金、畢巧林以後又一個光彩照人的多餘人形象。
   與《羅亭》不同,寫於1871年的《春潮》沒有表現重大的社會問題,從情節看似乎衹是一個感人的愛情故事。雖然其篇幅與作者的長篇小說相差無幾,但屠格涅夫卻稱其為中篇小說。1840年5月屠格涅夫在遊歷了意大利和瑞士回柏林途中來到德國城市法蘭剋福。在那裏他偶然踏進一傢糖果店想喝杯檸檬汁,適遇店主的女兒嚮他呼救,請他幫助搶救突然昏厥的弟弟。女郎的美貌和氣質使他産生愛慕之心,衹是由於匆匆離去,愛情種子未及萌芽便夭折了。這成了30年後創作《春潮》的基礎。小說開始部分的情節與作者的經歷幾乎毫無二緻。但不能說這是自傳體小說,因為作者衹是采用了自己經歷中的一件事作為小說的引子。值得註意的是儘管《春潮》發表後受到廣泛歡迎,被譯成多種文字在國外出版,評論界的反應則褒貶不一,後來的文學史傢和傳記作者在論及屠格涅夫創作時對它較少提及或幾乎不提。究其原因,大概就如本段開始所說的那樣,小說不像作者其他許多小說那樣總是反映重大社會問題。不過《春潮》在藝術上仍是成功之作。無論傑瑪這個從外表到內心都美的少女形象,還是薩寧這個青年貴族的多餘人的虛弱性格,甚至波洛索夫太太這個外表華美內心醜惡的壞女人形象,都刻畫得極為成功。情節的安排,景物描寫也引人入勝。本小說的俄文原名Вешние,確切地翻譯,應是“春天的河水”或“春汛”,由於以往已有“春潮”的譯名播行於世,成為約定俗成的事實,本文譯者遂襲而用之,而同一個俄文詞組在小說開篇所引的古老抒情歌麯的第三句中則譯作了“春水”。
引子
  歡快的歲月,幸福的時日——
   恰似春水悠悠,已經一去不留!
   ——引自古老的抒情歌麯
   夜半一點多鐘他回到自己的書房。打發走點燃燈燭的僕人,他便猛然坐到壁爐邊的安樂椅裏,用雙手捂住了臉。
   他還從未感覺到這樣疲乏——肉體的與精神的。整個晚上他是與可人的女士們和有教養的男士們度過的;有幾位女士頗具幾分姿色,男士們幾乎個個都智慧過人,才華出衆;他本人的談吐也相當成功,甚至非常精彩,因此被羅馬人稱作“taedli-umVitae”的那種“生之煩惱”,還從來沒有以那樣不可抗拒的力量來左右他的心情,折磨得他透不過氣來。假如他再年輕幾歲,或許會由於苦悶、無聊、憤懣而哭泣起來,如同苦艾的苦味一樣強烈,灼人的苦痛充溢了他的整個心靈。一種縈回不去的厭煩心理,一種令人反感的沉重感覺,仿佛秋天的暗夜一般,將他團團圍住,而他卻不知如何擺脫這黑暗,這苦惱。對睡覺兩字已無可指望:他明知自己不能入睡。
   他開始沉思……緩緩地、無力地、又恨恨地。
   他想到了塵世的輾轉勞碌與無謂,想到了一切庸俗的虛偽。全部逝去的歲月徐徐在他的腦海裏經過(他不久前剛滿五十二歲),卻沒有一年一歲可以使他自我原諒的。到處是空話連篇一事無成,到處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到處是一半認真、一半故意的自我陶醉——衹要孩子不哭,怎麽哄他都成;但是倏然間想不到老之將至了,隨之而來的是那不斷增長、吞噬一切、消耗一切的對死的恐懼……於是撲通一聲跌進無底深淵!如果生活就是這樣風雲突變,那倒反而好些!否則,臨終以前,會出現虛弱無力,多病多痛……就像鐵器生銹一樣。在他的印象裏,生活的海洋並不像詩人描寫的那樣,海面上洶涌着滾滾波濤;不,他設想這個海洋是安寧平坦、紋絲不動,直至最黑暗的底部也是清澈可見的;他自己則坐在一葉靈活易晃的小舟上,而在那淤泥堆積的黑暗海底,隱隱約約看得見一件件如巨魚般醜陋的怪物:那是日常人生的種種疾病。弊端、苦痛、狂妄、貧睏、盲目……他望着,眼見得一件怪物從黑暗中遊離出來,嚮上升浮,越升越高,看起來越來越清晰,越來越令人厭惡地清晰……再過一分鐘,載他的那葉小舟便會被它掀個底朝天!但是眼看着它又似乎模糊起來,它漸漸遠去,沉到了水底,並在那裏停下來,輕輕擺動着尾巴……然而命定的一天終將來臨,於是它將小船掀翻了。
   他抖了一下腦袋,猛地站起來,在屋子裏來回踱了兩遍,便坐到書桌前,將抽屜一隻接一隻地拉開,開始翻撿那些紙頁,那些陳年的、大部分是女人的書簡。他自己也不明白為什麽要這樣做,他並不想翻尋什麽——他衹是想做點表面上的事務來排遣使他苦惱的思緒。無意間他打開了幾封信函(在其中一封裏發現一朵幹枯的小花,上面纏着一條褪了色的小帶子),他衹聳了聳肩,望了望壁爐,便將這些信件丟到一邊,顯然打算把這堆無用廢物付諸一炬。他急匆匆地有時把手伸進這衹抽屜,有時伸進另一隻抽屜,突然他睜大了眼睛,緩緩地取出一隻老式的八角形小盒,又緩緩地打開蓋子。盒子裏,兩層發黃的棉花下面,放着一個石榴石的小十字架。
   他睏惑莫解地對着這個十字架仔細看了一會,突然輕輕叫了一聲……他面部流露的表情既不是悔恨,也不是喜悅。當一個人與早已音訊杳然的另一個人不期而遇,那個人他曾一度溫存地愛過,而今忽然出現在他眼前——還是那個人,卻被歲月整個兒改變了模樣,在這個時候,他的臉上纔會出現類似的表情。
   他站起來,回到壁爐邊,又坐到安樂椅上——又用手捂住了臉……“為什麽要在今天?非得在今天?”他忖道,於是回想起了許多早已成為過去的事。
   下面就是他的回憶……
首頁>> 文學>> 言情>> Ivan Sergeyevich Turgenev   Russia   俄罗斯帝国   (November 9, 1818 ADSeptember 3, 1883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