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 演义说部>> 鴛湖漁叟 Yuan Huyusou   中國 China   清代   , 陳汝衡 Chen Ruheng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   (1900年1989年)
說唐
  鴛湖漁叟校訂、近人陳汝衡改寫
  
  說唐全傳包括三部書:《說唐前傳》《說唐後傳》《說唐三傳》;清代長篇小說,作者不詳。這三部書,雖然不是出自一人這手,內容也基本各自獨立,但故事情節、人物關係上,也還是有脈絡相連。一般讀者讀這類書,多半是為了看看故事,消遺解悶,都希望故事情節、人物命運,其來竜去脈有最完整的交待。
  ① 《說唐前傳》(清)佚名,鴛湖漁叟校訂。俗稱《說唐》,以瓦崗寨群雄風雲際會為中心,鋪敘自秦彝托孤、隋文帝平陳,到唐李淵削平群雄、李世民登基稱帝為止的故事,着力描繪了秦瓊、程咬金、單雄信、羅成、尉遲恭等傳奇人物。其中不少故事情節很吸引人,如秦瓊賣馬、程咬金劫王杠等,可說是婦孺皆知。人物描寫雖說綫條粗獷,卻也形象鮮明、生動。因此,這部書在民間流偉很廣,影響很大。
  ② 《說唐後傳》(清)佚名。即《羅通掃北》與《薛仁貴徵東》合集。《羅通掃北》寫的是唐太宗御驾徵北番,被圍困在木楊城。程咬金殺出番營到長安求救,羅成之子羅通挂帥掃平北番的故事。《薛仁貴徵東》寫薛仁貴一生的經歷。薛仁貴出身貧寒,經歷坎坷,徵遼時戰功卓著卻被姦臣張士貴冒認,長期不受重用,尉遲恭鞭打張士貴審出真情,纔得重用,徵東救駕平遼,被唐太宗封為平遼王。 ③ 《說唐三傳》(清)佚名。俗稱《薛丁山徵西》,又稱《異說後唐三集薛丁山徵西樊梨花全傳》。
  
  說唐札記之《說唐》印象
  邱文權
  
  以“滅隋興唐”為主題的作品,名目不可謂不多,如《隋史遺文》,如《大唐秦王詞話》,如《隋唐兩朝志傳》,如《隋唐演義》,如《說唐全傳》者雲雲,餘所看者,恰為“影響最大、於民間流傳最廣”的《說唐全傳》。
  
  《說唐》誕生於清代乾隆元年(1736年),由“鴛湖漁叟”校訂,鴛湖漁叟何許人也?想必是一位經常在浙江嘉興南湖一帶從事釣魚活動的老人,估計跟1921年在南湖一艘遊船上成立的中國共産黨沒關係吧。不過又據說“本書與《隋史遺文》、《隋唐演義》等文人撰寫不同,語言不脫說書人聲口,文字、回目及敘述佈置都絶少文人潤色的痕跡……本書實為說書腳本的書面記錄,民間藝人才是它的真正作者。”(傅成、吳蒙《說唐全傳·前言》)
  
  總之,想看便看,何必據來說去哉。
  
  一部《說唐》(以下簡稱《說唐》),洋洋四十來萬字,讀起來卻不似《紅樓夢》般的繁瑣、纏綿,其既有《三國演義》那種國傢幹部形的“忠義”,又有《水滸傳》的草寇式的“俠義”,更有《西遊記》中禍福相生、命理相合的因素。其詳述了隋朝末年,“煬帝無道,欺娘姦妹,圖嫂鴆兄,弒父害忠,專權亂政,天下大亂”,乃至“十八路反王”及“三十六處煙塵”紛紛自立為王、與中央政府對幹起來,而反王勢力中又重點記敘了瓦岡寨集團的興代,且成功塑造了一個個典型英雄形象,如義勇當頭的秦叔寶、蠻橫滑頭的程咬金、先知先覺的徐茂公、頑烈不屈的單雄信、寬宏大度的李世民,等等。
  
  若說《三國演義》由頭到尾本着“尊劉抑曹”思想,《說唐》則從始至終貫徹着“興唐滅隋”方針,不同的是:前者思想有誤,導致牽強附會,而後者方針正確,終獲成功。蓋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論同樣適用於人類歷史發展,羅貫中先生明知劉蜀政權到後來弄成“阿鬥” 鳥樣,而曹魏政權“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卻偏要對劉蜀實行錦上添花制度、對曹魏執行落井下石措施,豈非吃力不討好?豈不造就“強扭的瓜”?更甚者,有民國幕僚周大荒先生,興許不滿魏強蜀弱的史實,乃奮筆疾書,寫就一部《反三國演義》,內中將三國故事全盤翻案,劉、關、張、馬、趙等蜀漢英雄無往不利、戰無不勝,將曹操、孫權等“逆劣之徒”通通打倒……末了,蜀漢勝利之旗高高飄揚在中華大地上——想必這回“正統派”、“親漢派”笑得睜不開眼了吧!然而笑之餘,是否有一股酸溜溜的口水下肚呢?
  
  反觀《說唐》,隋煬帝楊廣這廝不講仁道,趁他老爸楊堅病危臥榻之機,性騷擾他老爸的老婆陳夫人(美其名曰“情之所鐘,何名份之有?”);在禦花園要強姦他妹妹瓊花公主(是否同胞生,不祥),逼得瓊花公主跳下山崖自殺,過後衹在大隋的新聞發佈會上宣稱:“俺 don’t know,我妹妹她大概是得了前列腺駕崩的吧。”他指使下屬員工張衡暗自幹掉他老爸楊堅,之後用繩子勒死自傢哥哥楊勇、霸占漂亮嫂子蕭妃,又將他的反對黨通通革職查辦,擅自將屁股放到竜椅上,弄得天下大亂,各地方幹部及老百姓怨聲載道——試問隋能不滅麽?與此同時,以李淵同志為首的李唐政權揭竿而起,廣施仁政,其子李世民更善於招賢納士、化敵為友,從而贏得各方尊重——唐焉能不興哉。以指導小說創作的思想方針看來,羅貫中、周大荒的“尊劉抑曹”要比鴛湖漁叟的“滅隋興唐”遜色許多。
  
  難能可貴的是,《說唐》還貫串着“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皇帝人人可以當之”的思想,這較起《水滸傳》的“衹反貪官,不反皇帝”又不知要高級幾百倍!你是我的皇帝,倘你幹不好,弄得大傢夥生靈塗炭、日子過得豬狗不如,則我沒必要再受你的窩囊氣,你也怪不得我自立門戶,跟你對着幹,因為我亦有追幸福的權利,而無視民生的政權終將被人民摧毀——該人本主義精神跟當代人權思想殊途同歸矣。
  
  然而,以瓦崗寨政權為代表的“十八路反王”不具備項羽、劉邦那種徹底推翻統治者的大氣魄,他們大都安於現狀、各自稱雄;他們在反皇帝老兒的同時,亦反其他的反王,他們光憑“刺血為盟”便輕易建立起戰略夥伴關係,並未製訂出一套明確的政治鬥爭綱領,也就難保他們不是招之即來揮之即去的烏合之衆了——後來,走軍閥路綫的李唐政權出,衆反王或被兼併或遭殲滅,可為名證。
  
  誠然,小說的重點並不在嚮讀者展示“隋滅唐興”的結果,而重在刻畫朝代興衰替換過程中一樁樁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如秦瓊賣馬、陳咬金三斧取瓦崗、王伯當兩盜呼雷豹、羅成奪魁、尉遲恭演功,等等,無不驚心動魄——也多虧這一顆顆耀眼的英雄星,纔照亮了《說唐》的夜空。
第一回 戰濟南秦彝托孤 破陳國李淵殺美
  詩曰:
  繁華消長似浮雲,不朽還須建大勳;
  壯略欲扶天日墜,雄心豈入駕駘群;
  時危俊傑姑埋跡,運起英雄早緻君;
  怪是史書收不盡,故將彩筆補奇文。
  上古歷史,傳說有三皇五帝,歷夏、商、周、秦、漢、兩晉,又分為南北兩朝。南朝劉裕代晉,稱宋;蕭道成代宋,號齊;蕭衍代齊,稱梁;陳霸先代梁,號陳。那北朝拓跋稱魏,後又分東西兩魏,高洋代東魏,號北齊;宇文泰代西魏,稱周。其時周主國富兵強,起兵吞併北齊。封護衛大將軍楊忠為元帥,其弟楊林為行軍都總管,發大兵六十萬,侵伐北齊。
  這楊林生得面如傅粉,兩道黃眉,身長九尺,腰大十圍,善使兩根囚竜棒,每根重一百五十斤,有萬夫不當之勇,在大隋稱第八條好漢。逢州取州,逢府奪府,兵到濟南,離城紮泰。當時鎮守濟南的是武衛大將軍秦彝,父名秦旭,在齊授親軍護衛。夫人寧氏,妹名勝珠,遠嫁勳爵燕公羅藝為妻。寧夫人衹生一子,名喚太平郎,是隋唐第十六條好漢。其時年方五歲。
  齊主差秦彝領兵鎮守濟南,父旭在晉陽護駕。因周兵大至,齊主出奔檀州。衹留秦旭和高延宗把守。與周兵相持月餘,延宗被擒,楊林奮勇打破城池,秦旭孤軍力戰而死。周兵得了晉陽,起兵復犯濟南,探子飛報入城,秦彝聞報,放聲大哭,欲報父仇,點兵出戰。有齊主差丞相高阿古,協助守城,他懼楊林威武,急止道:“將軍勿忙,晉陽已破,孤城難守,為今之計,速速開城投降。”秦彝道:“主公恐我兵單力弱,故令丞相協助,奈何偷生無志?”阿古道:“將軍好不見機,周兵勢大,守此孤城,亦徒勞耳!”秦彝道:“我父子誓死國傢,各盡臣節。”遂傳令緊守城門,自己回私衙,見夫人道:“我父在晉陽,被難盡節,今周兵已至城下,高丞相决意投降。我想我傢世受國恩,豈可偷生?若戰敗,我當以死報國,見先人於地下。兒子太平郎,我今托孤於汝,切勿輕生。可將傢傳金裝鐧留下,以為日後存念,秦氏一脈,賴你保全,我死瞑目。”
  正在悲泣之際,忽聽外面金鼓震天,軍聲鼎沸,原來高阿古已開城門投降了。秦彝連忙出廳上馬,手提渾鐵槍,正欲交戰,衹見周兵如潮水涌來。部下雖有數百兵,怎擋得楊林這員驍將,被他大殺一陣,秦彝部下十不存一。殺得血遺重袍,箭攢遍體,尚執短刀,連殺數人。被楊林搶入,把他刺死,楊林遂得了秦彝盔甲。
  此時城中鼎沸,寧夫人收拾細軟,同秦安走出私衙。使婢傢奴,俱各亂竄,單剩太平郎母子二人,東跑西走,無處安身,走到一條僻靜小巷,已是黃昏時候,傢傢閉戶,聽得一傢有小兒啼哭,遂連忙叩問。卻走出個婦人,抱着三歲孩兒,把門一開,見夫人不是下人,連忙接進,關了門,問道:“這樣兵荒馬亂,娘子是那裏來的?”夫人把被難實情,哭訴一回。婦人道:“原來是夫人,失敬了!我傢丈夫程有德,不幸早喪,妾身莫氏,衹有此子一郎,別無他人。夫人何不在此權住,候亂定再處?”寧夫人稱謝,就在程傢住下。
  不幾日,楊忠收拾册籍,安民退兵。寧夫人將所帶金珠變換,就在離城不遠的斑鳩鎮上覓了所房子,與莫氏一同居住。卻喜兩姓孩子,都是一對頑皮,甚是相合。太平郎長成十五歲,生得河目海口,燕項虎頭。寧夫人將他送入館中攻書,先生為他取名秦瓊,字叔寶。程一郎名咬金,字知節。後因濟南年荒,咬金母子別了夫人,自往歷城去了。這是後話。
  且說楊忠獲勝班師,周主大喜,封楊忠為隋公,自此江北已成一統。這楊忠所生一子,名楊堅,生得目如朗星,手有奇文,儼成“王”字。楊忠夫婦,知他是個異人,後楊忠死了,遂襲了隋公之職。周主見楊堅相貌瑰奇,十分忌他,楊堅知道,遂將一女,夤緣做了太子寵妃。然周主忌他之心,亦未嘗忘。不幸周主宴駕,太子庸懦,他倚着楊林之力,將太子廢了,竟奪了江山,改稱國號大隋。正是:
  莽因後父移劉祚,操納嬌兒覆漢傢;
  自古姦雄同一轍,莫將邦國易如花。
  楊堅即了帝位,稱為隋文帝,立長子楊勇為太子,次子楊廣為晉王,封楊林為靠山王,獨孤氏為皇后,勤理國政,文有李德?、高熲、蘇威等,武有楊素、李國賢、賀苦弼、韓擒虎等,一班君臣,並膽同心,漸有吞併南陳之意。
  且說陳後主是個聰明之人,因寵了兩個美人張麗華、孔貴妃,每日錦帳風流,管弦沸耳。又有兩個寵臣孔範、江總,他二人百般迎順,每日引主上不是杯中快樂,定是被底歡娛,何曾把江山為念?隋主聞之,即與楊素等商議,起兵吞陳。忽次子楊廣奏道:“陳後主荒淫無度,自取滅亡,臣請領一旅之師,前往平陳,混一天下。”你道晉王如何要親身統兵伐陳?蓋因哥哥楊勇慈懦,日後不願嚮他北面稱臣,已有奪嫡之念,故要統兵伐陳,可以立動。又且總握兵權,還好結交英雄,以作羽翼。
  那隋主未决,忽報羅藝兵犯冀州,隋主着楊林領兵平定冀州。又差晉王為都元帥,楊素為副元帥,高熲、李淵為長史司馬,韓擒虎、賀若弼為先鋒,領兵二十萬,前往伐陳。晉王等領命,一路進發,金鼓喧天,幹戈耀日,所到之處,望風而降。
  陳國邊將,雪片告急,俱被江總,孔範二人不奏。不想隋兵已到廣陵,直犯彩石。守將徐子建,見隋兵強盛,不敢交戰,棄了彩石,逃至石頭城。又值後主醉倒,自早候至晚,始得相見,細奏隋兵形勢強盛。後主道:“卿且退,明日會議出兵。”過了數日,方議得二將出兵拒戰,一個賁武將軍蕭摩訶,一個英武將軍任忠。二人領兵到鐘山,與賀若弼會戰,兩下排成隊伍,蕭摩訶出馬當先,賀若弼挺槍迎敵,兩人戰不十餘合,賀若弼大喊一聲,把蕭摩訶挑於馬下,陳兵大敗。任忠逃回見後主,後主並不責他,說道:“王氣在此,隋兵其奈我何哉!”反與任忠黃金二櫃,叫做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的意思。這任忠衹得再整兵馬出城,到石子崗,卻撞着韓擒虎的人馬前來,任忠一見,不敢交兵,倒戈投降,反引隋兵入城,以作初見首功。
  這時城中百姓,亂竄逃生,可笑後主還呆呆坐在殿上,等諸將報捷;及至隋兵進城,連忙跳下禦殿便走。僕射袁憲上前扯住道:“陛下衣冠禦殿,料他不敢加害。”後主不從,走入後宮,謂張、孔二妃道:“北兵已來,我們一處去躲,不可失落!”左手輓了孔貴妃,右手輓了張麗華,慌忙走到景陽井邊。忽聽一派軍聲吶喊,後主道:“去不得了,同死在一處吧!”一齊跳下井去。喜是鼕盡春初,井中水衹打在膝下,不能淹死。隋兵搶入宮中,獲了太子與正宮,單不見後主,隋兵擒一宮女,嚇逼她說,宮人道:“適見跑至井邊,想是投井死了。”衆人聽說,都到井邊探望,見井中黑洞洞,大呼不應,軍士遂把大石打下。後主見飛石下來,急喊道:“不要打,快把繩子放下,扯起我來便了。”衆軍急取繩子放下井去,一霎時衆軍把繩子拖起,怪其太重。及拖起來,卻是三個人束在一堆,故此沉重。衆人簇擁去見韓、賀二人,後主見二人作了一揖,賀若弼笑道:“不必恐懼,不失作一歸命候耳!”着他領了宮眷,暫住德教毆,外面添軍把守。
  這時晉王領兵在後,聞得後主作俘,建康已破,先着李淵、高熲進城安民。不數日,晉王遣高熲之子記室高德弘,來取美人張麗華,營後聽用。高熲道:“晉王為元帥,伐暴救民,豈可以女色為事?”不肯發遣。李淵道:“張麗華、孔貴妃,狐媚迷君,竊權亂政,陳國滅亡,本於二人。豈可留下禍根,再穢隋主?不如殺了,以正晉王邪念。”高熲點頭道:“是。”德弘道:“晉王兵權在手,若抗不與,恐觸其怒。”李淵不聽,叫軍士帶出張麗華、孔貴妃雙雙斬了。
  這一來弄的高德弘有興而來,沒興而去。回至行官,參見晉王,竟把斬張麗華、孔貴妃之事,獨推在李淵身上,對晉王說了。晉王大驚道:“你父親怎不作主?”高德弘道:“臣與父親三番五次阻擋他,衹是不依,反說我們父子備美人局,愚媚大王。”晉王聞言大怒道:“這廝可惡,他是個酒色之徒,定是看上這兩個美人,怪我去取他,故此捻酸吃醋,把兩個美人殺了,我必殺此賊子,方遂吾願!”遂立意要害李淵不題。
  旦說李淵乃成紀人,後來起兵太原,稱號唐主。他係李虎之孫,李炳之子。李虎為兩魏隴西公,李炳為北周唐公。李淵夫人竇氏,乃周主之甥女。曾在竜門鎮破賊,發七十二箭,殺七十二人,其威名遠近皆知。當下滅陳,殺了張、孔二妃,與晉王結下深仇。那晉王兵到,勉強做個好人,把孔範等盡行斬首,以息建康民怨。收了圖籍,封好府庫,將宮內之物,給賞三軍,班師同朝,獻浮太廟。隋主大言,封晉王為太尉,封楊素為越國公,其子楊元感封為開府儀同三司,賀若弼封宋公,韓擒虎縱放士卒,淫污陳宮,不與爵祿,封上柱國。高熲為齊公,李淵為唐公。隨徵將士,俱各重賞。
  自是晉王威權日盛,名望日增,奇謀秘策之土,多入幂府。重用一個宇文述,叫做小陳平,晉王曾薦他為州刺史,因欲謀議密事,故留在府。又有左庶子張衡,一同謀議。這宇文述有一子,名叫化及,後篡位滅隋於揚州,稱許王。當時晉王與一班心腹,謀奪東宮之事。宇文述道:“大王要謀此事,還少三件大事。”晉王忙問道:“是那三件大事?”未知宇文述說出甚麽事來,且聽下因分解。
第二回 謀東宮晉王納賄 反燕山羅藝興兵
  宇文述道:“大王,那第一件:皇后雖不深喜東宮,然還在兩便,必須大王做個苦肉計,動皇后之憐,激皇后之怒,以堅其心。第二件:須要一位親信大臣,言語足以取信於上,平日間進些讒言,臨期一力攛掇。這便是中外夾攻,萬無一失。第三件:廢斥東宮,是件大事,若沒罪惡,怎好廢斥?須是買他一個親信,要他首發。無事認有事,小事認大事,有了此證見,他自分辯不得。大王行了這三件事,即不怕他不廢。”晉王道:“我自準備,衹要足下為我謀之,他日功成,富貴共享。”自此晉王不惜資財,從朝中宰相起,下至僚屬,皆有厚贈,宮中宦官世侍,皆賞重賜,衹有唐公說人臣不敢私交,不受晉王禮物。
  時有大理寺卿楊約,乃越公楊素之弟,與宇文述是厚交好友。一日,宇文述往拜楊約,將奇珍異寶,許多禮物送上。楊約把禮物看了,問道:“仁兄這禮物從何處得來?小弟從未嘗見這等異寶。”宇文述道:“弟乃武夫,如何有這些寶貝?此是晉王有求於兄,故托弟送上。”楊約道:“晉王之物,弟如何敢領?”宇文述道:“仁兄且收入,還有一場大富貴送與令兄,肯容納否?”楊約道:“請教。”宇文述道:“仁兄知東宮不欲令兄久矣!他日得登大位,自有所用的臣,豈肯使令兄專權乎?況權高招譖,今之低首於昆玉之下者,安知他日不危及賢昆玉乎?今幸東宮失德。主上有廢立之心,若賢昆玉在主上面前肯進言語,廢東宮而立晉王,則晉王當銘於肺腑,纔算得永遠悠久的富貴,仁兄以為何如?”楊約道:“兄言固是,容弟與傢兄圖之。”言訖,宇文述辭去。
  到次日,楊約來見楊素,假作愁容,楊素忙問為了何故,楊約道:“前日東宮護衛蘇孝慈道:‘兄長過做太子,太子道,必殺老賊。’我愁兄長者,恐遭危耳!”楊素道:“他怎奈何我?”楊約道:“太子乃將來人主,若有不測,身命所係,豈可不作深慮?”楊素道:“據你意思,還是謝位避他?還是改心順他?”楊約道:“謝位失勢,順他不能釋怨。衹有廢他,更立一人,不惟免禍,還有大功。”楊素撫掌道:“不料你有此奇謀,出我意外。”楊約道:“這事宜這不宜遲,若太子一旦用事,禍無日矣!”楊素點頭會意。
  於是楊素在隋主面前,說晉王好,東宮歹,一齊搬出。隋主十分聽信,皇后亦為晉王所惑,她認晉王為孝順,時時進些讒言,使太子如坐針氈。宇文述又打聽東宮有個幸臣,喚作姬戚,與段達相厚。宇文述符金寶托段達買囑姬戚,要何太子動靜。自此積毀成山,按下不表。
  且說靠山王楊林,統兵五萬,直抵冀州。那領兵前來攻打冀州的大將羅藝,字廉庵,父名允剛。北齊因他功高,遠封在燕山,世襲燕公。羅允剛中年早亡,羅藝年少,就襲了燕公之職。他為人剛勇,能使一桿滾銀槍。夫人秦氏,乃親軍護衛秦旭之女,結發二十年,尚未生子,甚是憂悶。當時羅藝夫婦,聞秦旭父子被楊林所睏,盡忠死節,夫人一哭幾絶。後聞楊堅篡位,滅了周主,羅藝得了此報,正欲復仇,遂起兵十萬,進犯河北冀州等處。忽報隋主着楊林領兵五萬前來,羅藝遂領兵前來迎敵。
  那楊林的先鋒是四太保張開,七大保紀曾,二人正行,忽報羅藝兵馬擋住去路。張開聞報,飛馬嚮前,見陣前一員大將,面如滿月,髯須甚美,張開知是羅藝,便舉蛇矛,分心就刺,羅藝挺槍來迎,戰不數合,羅藝逼開蛇矛,扯起銀花鐧打來,正中後心,張開吐血伏鞍而走。紀曾大怒,舉斧劈來,羅藝回馬便走,紀曾在後追趕,羅藝看得親切,將坐騎一磕,那馬忽失前蹄,紀曾舞斧砍下,羅藝舉槍一晃,嚮紀曾咽喉一槍,挑於馬下。這是羅傢“回馬殺手獨門槍”,羅藝揮兵殺來,有數裏之遙。楊林大軍已到,聞得鐧打張開,槍挑紀曾,登時大怒。催兵前進,到了九竜山,紮下營寨。次日擺齊隊伍,親出營前對陣。
  羅藝見楊林白麵黃眉,髭須三綹,勒馬橫槍,立於旗門之下,遂叫道:“楊林,你如何貪心不足,滅北齊,廢周主?今必欲滅你邦傢,吾之願也。”楊林道:“羅將軍,你之所論,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古雲:‘天下非一人之天下,惟有德者居之。’而今天時在隋,故一戰而定北,再戰而平陳,四海鹹平,邊疆敬服。將軍雖有舊仇,亦衹好待時而動,料不能再興齊室,何不歸我大隋,老夫自當保奏將軍,永鎮燕山,世守此職:不知將軍意下如何?”羅藝聞言,想了一想,就說道:“你要俺順隋,必依俺三件事,俺就順隋;如若不依,俺誓死不降。”楊林道:“將軍,是那三件事?”羅藝道:“我雖降隋,第一件:是俺部下兵馬,須聽俺調度,永鎮燕山;第二件:俺名雖降隋,卻不上朝見駕,聽調不聽宣;第三件:凡有誅戮,得以生殺自專。”楊林笑道:“將軍,此三件乃易事耳,都在老夫身上。”遂令三軍退回十裏。羅藝見楊林退兵,亦令三軍退十裏。楊林道:“將軍不放心,老夫同將軍到燕山府,動表奏聞聖上,候旨下然後回去。”
  羅藝大喜,同楊林並轡而行,及到燕山府,請楊林入城,大排筵宴,款待楊林。楊林忙修表章,令差官至長安奏上,隋主聞奏,即差竇建德賫詔到燕山府來。羅藝聞之,出城迎接天使,竇建德入城,開讀詔書:
  奉天承遠皇帝詔曰:今據靠山王所奏,燕公羅藝,廉明剛勇,堪為冀北屏藩。今加封為靖邊侯,統本部強兵,永守冀北,聽調不聽宣,生殺自專,世襲所職,無負朕意。欽哉!謝恩!
  羅藝接過聖旨,大排筵宴,厚待天使,又贈楊林、竇建德金銀彩緞,次日排酒長亭,與楊林餞別,親送十裏而回。
  那楊林、竇建德二人回朝,尚在路中,忽報登州海寇作亂,上岸搶劫居民。楊林聞報,對竇建德道:“汝且先回覆旨,老夫親往登州,剿滅海寇。”遂領兵望登州而來。那海寇聞知楊林兵到,不敢交戰,各各散去,楊林衹撲個空。但見那裏人煙稀少,城池倒壞,楊林十分嘆息。就上表奏聞,自願鎮守登州。叫軍士招集民工,整治府庫,修築城垣,不一年,把登州修得十分齊整,不在話下。
  再說李淵當日不受晉王禮物,晉王不喜道:“我已內外都謀成,不怕你怎的!若我如願,必殺此老賊,方消我恨。”那楊素得了晉王厚禮,百般謗毀太子,又知文帝懼內,最聽婦人讒言,每每乘內宴時,在皇后面前,稱揚晉王賢孝,挑撥獨孤皇后。婦人見識淺簿,認以為真,常在文帝面前,冷言冷語,弄得文帝十分猜疑,常常遣人打聽太子消息。
  到開皇三年十月,有東宮幸臣姬戚出首太子,說:“東宮叫師姥卜吉兇,道聖上忌在十八年,此期速矣!又於廄中養馬千匹,欲謀悖逆之事。”文帝聞言,料事已真,不覺大怒。即召太子,太子跪在殿下,宣讀詔書,廢太子為庶人,立晉王為太子,宇文述為護衛。東宮舊臣唐今臣、鄒文勝等,皆被楊素誑奏斬首。朝廷側目,無敢言者。大夫袁旻,與文林郎楊孝政同奏道:“父子乃天性至親,今陛下反聽讒言,有傷天性。況太子這事,又無實據,今依臣奏,將楊素、姬戚以誣罪太子之事反坐,伏乞陛下邊斬楊素等,朝野肅清,臣等幸甚。”文帝聞奏大怒,將楊、袁二臣,並皆拿下,再無敢言者。
  衹有李淵上疏道:“太子所謀事情,俱無實據,又無對證。今既廢黜,不可加罪,還宜憫恤。”文帝覽疏,雖不全聽,卻給太子五品俸祿,終養於內苑。晉王見李淵這疏,一時大怒,即召宇文述、張衡什儀道:“這李淵明明是為斬張麗華之故,恐我懷恨,怕我為君,故上這疏。必須殺此老賊,你我方得安穩!”張衡道:“殺李淵有何難哉!”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首頁>> 文學>> 演义说部>> 鴛湖漁叟 Yuan Huyusou   中國 China   清代   , 陳汝衡 Chen Ruheng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   (1900年198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