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 讽刺谴责>> 剋勞斯·曼 Klaus Mann   德國 Germany   盟軍占領下的德國   (1906年十一月18日1949年五月21日)
梅菲斯特升官記 Mephisto
  本書就是深刻揭露和諷刺法西斯政變前後這段德國危機年代中的種種醜事。作者以極其辛辣的筆觸、高度的諷刺藝術,細膩地描繪了一個看風使舵、投機鑽營、刁猾姦邪、一心嚮上爬的演員漢達裏剋・荷夫根的醜惡靈魂,同時揭示了他所處的時代和環境的邪惡和恐怖。


  Mephisto – Novel of a Career is the sixth novel by Klaus Mann, which was published in 1936 whilst he was in exile in Amsterdam. It was publish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Germany in the East Berlin Aufbau-Verlag in 1956. This novel about the actor Gustaf Gründgens, the Tchaikovsky novel Symphonie Pathétique and the emigrant novel Der Vulkan are Klaus Mann's three most important novels. An award-winning 1981 movie was based on Mann's novel. The novel adapts the Mephistopheles/Dr Faustus theme by having the main character Hendrik Höfgen abandon his conscience and continue to act and ingratiate himself with the Nazi Party to keep and improve his job and social position.
  
  Context
  
  Klaus Mann fled to exile in March 1933 to avoid political persecution by Hitler's regime. In Amsterdam he worked for the exile magazine Die Sammlung, which attacked national socialism. His friend and publisher Fritz Helmut Landshoff made him a "relatively generous offer", as Mann wrote to his mother on 21st July 1935. He was to receive a monthly wage to write a novel. Mann originally intended to write a utopian novel about Europe in 200 years. However, Mann discarded this idea stating that he could not write an apolitical novel at that point in history. The author Hermann Kesten suggested that he write a novel of a homosexual careerist in the Third Reich, with the director of the state theatre Gustaf Gründgens as a subject matter.
  
  In 1924, Klaus Mann, his sister Erika, Gründgens, and Pamela Wedekind had all worked together on a stage production of Mann's Anja und Esther and had toured through Germany. Gründgens and Erika Mann got engaged while Klaus Mann similarly got engaged to Wedekind. The first two got married in 1926 but divorced in 1929 and Wedekind married writer Carl Sternheim a year later. Klaus Mann was exiled in 1934, Gründgens became a renowned theater and movie director. While Mann never called Gründgens an adversary, he admitted "moved antipathy". Although he attacked Gründgens in newspaper articles, Mann hesitated to use homosexuality as a theme in the novel and decided to use "negroid masochism" as the main character's sexual preference.
  
  After the novel's publication in 1936, the newspaper Pariser Tageszeitung presented it as a roman à clef. Mann resented this characterization and argued that he had not written about a particular individual, but about a type of individuals.
  Plot introduction
  
  The novel portrays actor Hendrik Höfgen's rise from the Hamburger Künstlertheater (Hamburg Artists' Theater) in 1926 to nationwide fame in 1936. Initially, Höfgen flees to Paris on receiving news of the Nazis' rise to power because of his communist past (learning from a friend that he is on a blacklist). A former co-actress from Hamburg, Angelika Siebert, travels to Berlin to convince Lotte von Lindenthal, the girlfriend (and later wife) of a Luftwaffe general to have him pardoned. On returning to Berlin he quickly manages to win over Lotte and her general and with his support has a wonderful career. On obtaining the role of Mephisto in Faust Part One he realizes that he actually made a pact with evil (i.e. Nazism) and lost his humane values (even denouncing his mistress "Black Venus"). There are situations where Höfgen tries to help his friends or tells the prime minister about concentration camp hardships, but he is always concerned not to lose his Nazi patrons.
  Lawsuit
  
  In 1968, Gründgens' adopted son Peter Gorski sued Nymphenburger Verlagsbuchhandlung, then the publisher of Mephisto. The Federal Constitutional Court of Germany ruled that Gründgens' personal freedom (Article 2 of the Basic Law) was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freedom of art (Article 5). The novel was however still available in (and importable from) the GDR. Rowohlt republished it in the FRG. Since the 1968 verdict concerned only Nymphenburger and Gorski never took legal action against Rowohlt, Rowohlt's Mephisto is still available.
  Critique
  
  The role of Höfgen is ambivalent, because on various occasions in the novel, he attempts to help his friends. However, these cries remain small, and Höfgen also fears losing his good job from his wealthy patron. For this reason, he calls himself a "totally normal actor" at the very end of novel, and can't understand why his friends have distanced themselves from him.
  Full plot synopsis
  
  The Prussian Ministerpräsident (Prime Minister) celebrates his 43rd birthday in 1936 in the Berliner Opernhaus (Berlin Opera House). The party is so magnificent and extravagant that the foreign guests feel intimidated. As the propaganda minister enters the hall, his presence creates a stir. He is surrounded by an ice-cold atmosphere. Despite his disability he walks through the hall directly towards the director of the state theatre, Hendrik Höfgen. Although he hates the 39 year old, he allows himself to be photographed conversing with him. To guarantee a good consequence of his appearance, the Ministerpräsident delays his arrival to the party. Later he enters with his wife, Lotte Lindenthal.
  
  The story then reverts back to the mid-1920s: Hendrik Höfgen, Otto Ulrichs and Hans Miklas belong to the Hamburger Künstlertheater (Artists' Theatre in Hamburg). Höfgen currently works there as an actor and director, and is friends with Otto Ulrichs, as they incessantly plan a “revolutionary theatre”. The Hamburger Künstlertheater is the first rung on Höfgen’s career ladder. He works there 16 hours a day and often suffers from fits of excitement and nerves. He demonstrates superiority over his colleagues. When the Berlin actress Dora Martin has a guest performance, he hides in her dressing room. Although he didn’t see her performance, he congratulates her for it. Hans Miklas, a follower of the NSDAP, talks negatively of Martin because of her Jewish origin. In a harbour pub in Hamburg, he gets to know Juliette Martins. Her father is an engineer from Hamburg and her mother was African, giving Juliette her dark skin. She gives Höfgen dance lessons and becomes his mistress.
  
  In the Hamburger Künstlertheater „Spring’s Awakening“ („Frühlings Erwachen“) is being rehearsed. Here Höfgen acts as a tyrant towards his colleagues. He adjourns the rehearsal in the afternoon because of his dance lesson. Juliette is the only person he allows to address him as Heinz – not even his family are allowed this. Höfgen is introduced to Barbara Bruckner (the daughter of Geheimrat Bruckner) by his colleague Nicoletta von Niebuhr. She encourages Höfgen to woo Barbara. To Barbara’s surprise he does it, and they marry quickly. They spend their honeymoon in the Upper Bavarian lakes. Nicoletta joins them and is visited almost daily by the eccentric writer Theophil Marder. Two weeks after their return, Hendrik again meets with Juliette. Theophil Marder writes Nicoletta a telegram, saying that his feelings are hurt by his marriage; a wife must belong to her husband regardless of circumstances. Nicoletta von Niebuhr travels straight to him and gives up her job. She marries the 30 year old.
  
  In 1928, Höfgen takes a role in a comedy in Vienna. He receives his place there on the recommendation of Dora Martin, Geheimrat Bruckner and Theophil Marder. He left the Hamburger Künstlertheater after an argument with Hans Miklas, after he called Lotte Lindenthal a blonde cow. Through the support of Dora Martin, Höfgen receives a role in the State Theatre in Berlin. There he makes his career; his fee triples. He even sings for the evening performance of Chansons in the Music Hall. Now he spends a week at the Reichskanzlerplatz (Chancellor of the Reich) and learns to drive. Geheimrat Bruckner and his daughter Barbara come to Berlin less and less often and withdraw from Höfgen.
  
  He rents a room for Juliette in a remote corner of Berlin. The he visits her during the week. In 1932, “Faust” is introduced to the play’s performance listings to celebrate 100 days since the death of Goethe. Höfgen takes the role of Mephisto, which becomes his most successful part. Höfgen can hardly believe that the Nazis will come to power, but on 30th January 1933, Hitler is named as the new Reichskanzler (Chancellor of the Reich). At this time Höfgen starts shooting in Madrid. Dora Martin emigrates to America. Once the shooting in Spain is finished, Höfgen doesn’t return to Germany, instead travelling to Paris, because he had been warned that he was on the Nazi blacklist. After his colleague from Hamburg Angela Siebert puts in a good word for him with Lotte Lindenthal, Lotte decides to choose him as her partner for her debut performance at the Berlin State Theatre. Höfgen therefore is under the protection of the Ministerpräsident and can return to Germany. “Faust” is again written in the performance listings of the State Theatre. Höfgen tells Lotte that he would withour a doubt like to play Mephisto. Again, she manages to get him this part. Thanks to his patron, he organises the release of Otto Ulrichs, whom the Nazis had imprisoned in a concentration camp for his communist beliefs. Höfgen convinces him to take a job at the State Theatre. Meanwhile Hans Miklas feels betrayed by national socialism, since in his opinion it was of no benefit to Germany.
  
  Höfgen wanted the Nazis to know nothing of his relationship with the dark-skinned Juliette. He calls upon her to leave Germany and to go to Paris. Since Juliette refuses, Höfgen finds no alternative but to allow Juliette to be arrested. In prison Höfgen tells her that he will get her sent to Paris and support her financially. In 1934, Barbara divorces Höfgen. She too lives in Paris. Nicoletta separates from her husband and returns to Berlin, to continue working as an actress. She works alongside Höfgen. The Ministerpräsident and the propaganda minister argue over the choice of the new director of the State Theatre. The Ministerpräsident wants Höfgen to take the post and the propaganda minister disagrees, but eventually gives in. Höfgen takes over the position of Cäsar von Muck, who is named president of the “Dichterakademie” (Poetry Academy). In Paris, von Muck encounters Höfgen’s negress lover. Out of revenge he spreads the information. The Führer engages Höfgen for a short conversation on the matter, then dismisses him, content that the issue has been dealt with.
  
  Höfgen buys a huge villa in Grunewald and calls his sister and parents to Berlin. He now marries Nicoletta to ut an end to the rumours of his relationship with a negress. Ulrichs once again works in underground communist circles. He now knows that Höfgen only lives for his fame. Ulrichs is again arrested. Höfgen begs for help from the Ministerpräsident, but he explains to Höfgen that he can no longer help and that he should say no more about it.
  
  He plays his new role of Hamlet poorly, and suffers greatly from feelings of ineptitude. The premiere is very successful and the critics are impressed. The audience no longer assess his artistic capabilities, but rather his relationship with power. At the end of the novel, he breaks down to his mother. She knows her son’s susceptibility to nervous breakdowns, but notices in his composure that his spiritual condition is deep-rooted.
譯本序
  一九三三年一月三十日,魏瑪共和國總統、威廉二世的陸軍元帥興登堡任命希 特勒為內閣總理,揭開了德國歷史上最黑暗的一頁。法西斯第三帝國對內實行恐怖 統治,對外進行滅絶人性的侵略戰爭,給德國人民、歐洲人民以及全世界人民帶來 了深重的災難。法西斯主義是恐怖和災殃的代名詞,將受到全人類永朝永夕的詛咒。
   剋勞斯·曼的膾炙人口的反法西斯小說——《梅菲斯特升官記》就是深刻揭露 和諷刺法西斯政變前後這段德國危機年代中的種種醜事。作者以極其辛辣的筆觸、 高度的諷刺藝術,細膩地描繪了一個看風使舵、投機鑽營、刁猾姦邪、一心嚮上爬 的演員漢達裏剋·荷夫根的醜惡靈魂,同時揭示了他所處的時代和環境的和恐 怖。
   小說從結尾開始敘述,開宗明義的第一句話就是控訴一九三六年在法西斯統治 下的德國西部工業區,有八百名工人被判長期監禁,另有幾百名工人被秘密處死, 接着作者筆鋒一轉,以鮮明的對比手法,描繪了帝國“上流”社會為祝賀內閣總理 (不言而喻就是戈林)四十三歲生日舉行的盛大慶典,僅“佈置今晚的歌劇院花去 六十萬馬剋。另外至少還有四十萬其他開支——尚不計歌劇院為籌備這次舞會關門 五天的費用”。出席盛典的,除元首(希特勒)因脖子扭傷未能光臨外,第三帝國 所有的軍政要人、工業巨頭、各國使團,無不親莅祝賀。被內閣總理稱之謂“我們 的梅菲斯特”的名演員、如今已當上了國傢劇院經理、帝國參議員和樞密顧問的荷 夫根,在有兩千名貴賓出席的壽典上,發表了一席的賀詞,在場的太太、先生 們無不投以欽佩和羨慕的目光,連內閣總理的頭號競爭敵手——帝國宣傳部長(戈 培爾) 也來和荷夫根寒暄,稱揚他演技高明。
   這位二十年代還是漢堡地方劇院無足輕重的喜劇演員,靠着什麽絶招,爬上了 帝國文化藝術界的最高寶座,作者令人信服地描述了荷夫根的三個階段的升官發跡 過程。故事脈絡清楚,情節引人入勝,人物描寫栩栩如生,語言幽默潑辣,對不同 的人物或褒或貶,或挖苦諷刺,或痛快淋漓地申斥,均運用了截然不同的語言筆調, 給人物以極為鮮明的個性特徵。尤其是小說主人公——一個並不代表歷史發展方向 的、為法西斯推波助瀾的卑鄙小人,作者在刻畫這個形象時,采用了嘲謔嘻笑、尖 刻鋒利、以至於誇張的手法,惟妙惟肖地勾勒出荷夫根利欲熏心、趨炎附勢、阿諛 奉承、善於偽裝的性格特徵,狠狠地鞭撻了他的內心醜惡。主人公是個喜劇演員, 他會演戲,在舞臺上演,更在日常生活中演,連他的妻子也分不清他身上什麽是真 的,什麽是假的。“他總在撒謊,然而他又從不撒謊,他的虛假就是他的真實”。 荷夫根就是憑着這套處世哲學,加上他能歌善舞,外貌出衆,演技高超,能演德國 的、法國的古典名劇,能演喜劇,又能演悲劇,在莎士比亞、歌德、席勒的劇中能 扮演任何角色,尤其扮演《浮士德》中的魔鬼梅菲斯特,深得內閣總理的欣賞,因 為這位大人物對戲劇有特殊的愛好,他認為“梅菲斯特是德意志民族英雄”,每一 個真正的德國人身上都有點梅菲斯特精神,即有那麽一點兒流氓和惡棍的味兒。由 於荷夫根演梅菲斯特的成功,加上他與內閣總理的情婦——一名多愁善感的、演技 低劣的女演員洛特,多次搭檔演出,關係曖昧,使他有了一個強大可靠的後臺,因 而這個二十年代還是個窮睏潦倒、連吃一頓晚飯還需嚮別人藉七個馬剋五十芬尼的 喜劇演員,在第三帝國年代,正當成百萬人、進步人士、普通公民、猶太人, 遭監禁、、流放的時候,他卻平步青雲、官運亨通,一躍而為帝國“上流”社 會的一員,上與“魔鬼訂約”,生活上豪華闊綽,在柏林“格魯納瓦爾特”富 人區建立起漢達裏剋公館,他本人可自由出入於總理私人宅邸,甚至受到“日耳曼 救世主”元首的親自接見。荷夫根之所以能平步登天,作者在小說中運用評論、旁 白,對此作了高度的概括,那是因為荷夫根“和這個社會匹配甚佳,因為他具有這 個社會所特有的虛假的威嚴,歇斯底裏式的熱情,自負和玩世不恭的態度,以及廉 價的魔力”,還就是“這位演員完全嚮這群神人(法西斯頭子)靠攏,他已沐浴在 他們的光輝之中”。作者在刻畫這個卑鄙小人方面,真可謂人木三分,而在描繪這 個社會的卑陋方面更是酣暢淋漓,因為,大凡一個卑鄙人物的成功,衹有在卑鄙的 社會中,才能如魚得水,作者成功地離典型形象於典型環境之中。
   小說描述的環境,乍看起來仿佛衹限於戲劇界、知識界,書中人物主要是演員、 導演、劇作傢,其實這是作傢別具匠心的設計。一九七四年末,聯邦德國伯恩霍特 ·施普昂根貝剋擬出版《梅菲斯特》一書,在收集有關作者的資料時,意外地發現 了一九三五年十一月十五日赫爾曼·剋斯騰給作者的信,大意是,他建議剋勞斯· 曼寫一本諷刺第三帝國的小說,寫一個升官發跡的演員,最後在第三帝國當上了劇 院經理;不要出現希特勒、戈林、戈培爾的名字,但通過隱蔽的諷刺使人一目瞭然; 不要寫人的鼓動宣傳,但可描寫那位被殺害的柏林人。
   小說《梅菲斯特升官記》於一九三六年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出版。那時正是腥風 血雨、群魔亂舞、法西斯分子不可一世的年代。正如作者如泣如訴地描寫的“在這 塊國土上,天空烏雲沉沉……所有城市的街頭,眼淚如流,鮮血成河。……在這個 國度裏,骯髒的謊言可橫行得勢。……謊言張開血盆大口,從它的喉嚨裏散發出瘟 疫和膿的臭氣,這臭氣把許多人從這個國傢熏走了;而那些迫不得已留下的人,對 他們來說這個國傢就是一座監獄——一座臭氣熏天的地牢”。作者把法西斯分子比 作《約翰啓示錄》中的四騎士(瘟疫、戰爭、饑饉、死亡)已經出動,並要在這裏 安傢落戶,建立他們的統治,從這裏出發,他們還要霸奪整個世界。作者對法西斯 主義痛心疾首,完全躍然紙上。他還大聲疾呼地警告和預言說:元首就是要把我們 拉嚮黑暗,拉嚮毀滅;焚書算得了什麽,總有一天世界地平綫上會火光衝天,條條 道路血流成河。作者怒不可遏地責問法西斯統治當局,為什麽還要羞羞答答地掩蓋 那集中營高墻裏邊的刑訊逼供?
   本書作者剋勞斯·曼是在一九三三年早春逃離德國的,起初到荷蘭。一九 三三年十月十日,當時任第三帝國文學院院長、黨衛軍大隊長的約斯特,寫信給黨 衛軍總頭子亨·希姆萊,嚮他提出一條“文化建議”,為了製止的剋勞斯 ·曼的反法西斯活動,他建議把他的父親托馬斯·曼作為人質抓起來關進集中營。 這封信是前幾年在納粹檔案中新發現的,足見剋勞斯·曼的反法西斯活動早已引起 納粹最高當局的註目,而這本淋漓盡致地痛駡法西斯最高級劊子手,並預言他們必 然滅亡的書,更使納粹頭子們驚恐萬狀、暴跳如雷。
   作者在痛斥法西斯罪行、批評社會黨的動搖性的同時,還成功地塑造了以 員演員奧托·烏爾裏希斯為代表的地下反法西斯戰士的形象,以及以巴爾巴 拉為代表的反法西斯戰士的形象。奧托·烏爾裏希斯曾是荷夫根的同事和好友, 由於荷夫根慣於耍弄兩面派手法,在烏爾裏希斯面前大談無産階級、建立 劇院,演出戲劇,使烏爾裏希斯受過蒙騙。但烏爾裏希斯有明確的奮鬥目標。 他在極端恐怖的環境下,就在納粹高級劊子手的眼皮底下,組織地下秘密集會、公 開的示威、散發傳單,他總是去完成最艱苦、最危險的任務。不言而喻,他很 快被投入集中營,遭受嚴刑拷打。已經成為總理大紅人的荷夫根,考慮到要作點積 德行善的事,以便日後若無産階級掌權,可確保有一項“再保險”,於是他在總理 面前說情。烏爾裏希斯短期獲釋,其實是狡猾的敵人放長綫釣大魚,蓋世太保更加 嚴密地監視他。儘管烏爾裏希斯堅強不屈,繼續戰鬥,等待他的必然是慘遭殺害的 命運。他在臨死前囑咐打入集中營當看守的戰友轉告荷夫根:“我們一定會勝利!” 並要荷夫根把這話轉告給最高貴的無恥之徒,還有內閣總理先生。作者在一九三六 年就寫出了“我們(人民)必勝”,希特勒必敗的莊重預言,可見作者的遠見卓識 和反法西斯立場的堅定性。無怪乎哥特弗裏特·本思 一九五○年在他的自傳中 稱贊剋勞斯·曼“對當時形勢的判斷比我清楚得多”。
   作者在塑造的反法西斯戰士巴爾巴拉的形象時,采用了對比的手法,着墨 不多,但形象鮮明。巴爾巴拉是荷夫根的妻子,在風暴的考驗面前,她由一名 沉靜、單純的女子變成了一名自覺的反法西斯戰士;而她的丈夫卻與“魔鬼訂約”, 與納粹統治者為伍,走的是兩條完全不同的道路。作者以傳神之筆在勾勒偽君子荷 夫根隨風轉舵、見利忘義、覬覦權勢的時候,更加烘托出巴爾巴拉形象的高大。本 來巴爾巴拉和荷夫根的聯姻,純粹是由於荷夫根耍弄手腕,因為他知道,巴爾巴拉 的父親是歷史學家、樞密顧問,社會地位高,傢境富裕,在歐洲及國際上名望高, 影響大,和這樣的家庭攀親,對他的前途無限有利。於是他對巴爾巴拉緊追不放, 在她面前哭泣、跪倒,用盡了甜言蜜語,並發誓永遠愛她,但卻隱瞞了他與黑人舞 位尤莉愛塔實際上存在的愛情關係。巴爾巴拉思想單純、年輕無知,一半出於同情, 一半出於好奇,答允了荷夫根求婚,上了當。但她對法西斯主義本質的認識,與她 父親一樣是非常明確的:“一旦納粹上臺,野蠻和謊言定將籠罩全德國。”希特勒 上臺後,她和父親及其他朋友到了法國,她在那裏積極參加反法西斯鬥爭, 服重重睏難,自己編輯出版反法西斯刊物;而追名逐利的荷夫根一心想的是演戲、 拍電影、掙大錢。他得悉希特勒上臺是在馬德裏,他在那裏參加拍一部偵探片的外 景。不久又得知發生了國會縱火案,這一切使他震驚、害怕。接着又聽說嶽父幾年 前就上了黑名單,怕受牽連,他一時不敢回柏林,衹好到巴黎暫棲身。作者寫反法 西斯戰士巴爾巴拉和荷夫根同在巴黎的一幕,情節跌宕,對比鮮明,一褒一貶, 令人深思。荷夫根躲在巴黎,暫避風頭,無所事事;而巴爾巴拉為反對法西斯暴行, 日夜工作。一天意外給荷夫根飛來“聘書”,那是柏林一位女演員給他通風報信, 說飛行將軍正熱戀着的那個女演員洛特,想上演一出名劇,願找荷夫根當男主角搭 檔,並已得到總理默許。荷夫根欣喜若狂,他深知飛行將軍在第三帝國的地位僅低 於元首,和這樣的實權人物牽上綫,必是飛黃騰達的最好途徑,機不可失,時不再 來,馬上購買了國柏林的車票。在返回途中路經一傢咖啡館,他想稍事休息。但心 中暗思,這裏人們熙來攘往,可別是者接頭聚首的地方。然而使他大吃一 驚的是,在咖啡館的一隅正圍坐着一群他當年在漢堡劇院的許多朋友,其中有他年 輕的妻子巴爾巴拉。他“日夜想念和想見”的妻子現在衹相距颶尺,他頓覺自己是 在做夢,或是産生了幻覺。他多麽想馬上大聲喊她,本能地過去擁抱她,嚮她傾訴 心中的一切……但是回柏林的車票已在手中,那裏無限的前程在召喚他。趁他們還 未發現,他趕快溜之大吉。至於他們的婚姻結局,那是不言而喻的。巴爾巴拉提出 離婚,法院在離婚雙方均未到場的情況下作出判决,因為一位赫赫有名的第三帝國 的名演員、總理的朋友,怎能以者為妻,何況巴爾巴拉的血液中有百分之 三十是不純的。因為她母親的祖父有猶太血統的嫌疑。
   我國二十年代的《小說月報》在一篇捲首語裏有這樣一句話:“小說之道,第 一是有趣,第二是有益。”“有趣”者,自然是指情節生動,引人入勝;“有益” 者,不難理解為內容健康,有教育作用。《梅菲斯特升官記》可說是兩者皆有之。 當然也不是無懈可擊,如在描寫黑人姑娘時有過分醜化和貶損之處。小說一九三六 年出版後就受到好評。托馬斯·曼一九三六年十二月三日緻他兒子剋勞斯·曼的信, 專門評論了這部小說,信中說:“你的小說給了我很大的享受。小說讀起來輕鬆, 饒有興味,可以說極其出色,許多地方十分詼諧,語言也很優美、清晰……當然也 不是十全十美……”小說問世半個世紀以來,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它像一顆璀璨 的明珠,似乎隨着時間的推移,更放異彩。近年來人們對它的評價和喜愛越來越甚。
   但是作者和小說本身卻有各自坎坷的經歷。剋勞斯·曼(1906-1949)是托馬斯 ·曼的長子。由於出生在書香之傢,從小愛好文學,中學時就開始作詩、寫小說。 他當過記者、戲劇評論傢。二十年代,剋勞斯·曼力圖不依仗父親的名聲,想確立 自己的文學聲譽,他不問,醉心於唯美主義文學。法西斯的暴行喚起了他 的精神覺醒和反抗意識的成長。一九三三年春他就到國外,先後到過阿姆斯特 丹、蘇黎世、巴黎、布達佩斯、薩爾茨堡、布拉格,並取得了捷剋國籍。一九三六 年到美國和他父親托馬斯·曼住過一段時間;一九三八年到西班牙,後又到美國。 在期間積極參加反法西斯鬥爭,編輯出版《論叢》。這是一份色彩很濃的 雜志,使希特勒新聞界暴跳如雷,大加威脅,托馬斯·曼和斯蒂芬·茨威格等一些 著名作傢一時也認為傾嚮性太強了,但不久他們都承認自己錯了。剋勞斯·曼 主編的這份公開與法西斯論戰的雜志得到世界著名作傢如亨利希·曼、紀德、赫胥 黎、海明威、愛倫堡的支持。此外,他還參加了在巴黎和莫斯科召開的國際作傢保 衛文化聯盟的代表大會。
   一九四八年他到歐洲各國作旅行演說,號召所有參加過反法西斯戰爭的人,建 立一個“東西方聯盟”,“社會主義和的聯盟”。但他看到的卻是東西方冷戰 氣氛濃重,經濟睏難。他自己工作無着落,窮睏潦倒,由於紙張缺乏,他的許多著 作得不到發表,另一方面,那些他在小說《梅菲斯特升官記》中抨擊過的投機鑽營 者,戰後卻青雲直上,他心中抑鬱不樂,於一九四九年五月二十一日在法國坎城自 殺。
   剋勞斯·曼是個有才華的多産作傢,在他短暫的一生中留下十六部戲劇和小說, 除《梅菲斯特升官記》外,還有《火山》(1939)和《轉折點》(1942)等。《火 山》是一部長篇小說,作傢把德國比作一座火山,它把無數者像熔岩那樣從自 己的深處噴吐了出來。《轉折點》是一本自傳體小說,評論傢們把它列為和亨利希 ·曼的《觀察一個時代》、斯蒂芬·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一樣的德國者最 有內容、最出色的回憶錄作品。小說《梅菲斯特升官記》已被譯成世界多種文字: 俄文、法文。匈牙利文、波蘭文、捷剋文等,已由法國改編成戲劇,由匈牙利邀請 德國 、波蘭、捷剋斯洛伐剋、奧地利演員共同拍成電影,一九八一年在美 國獲奧斯卡金像奬。
   這部重要的反法西斯小說,為什麽在聯邦德國 久久被埋沒?這裏有件持續 幾十年的有趣的公案。一九三六年小說出版時,剋勞斯·曼就鄭重聲明:“我的小 說梅菲斯特,不是寫特定的某個人的歷史,而是在於刻劃這一類人的典型特徵。梅 菲斯特决不是這個人或那個人的肖像,在他身上衹是體現了象徵性的典型而已。” 然而作傢年青時的朋友古斯塔夫·格呂根斯堅持認為,小說中的主人公荷夫根就是 他,是對他的人格和名譽的侮辱,他嚮法院提出公訴。古斯塔夫·格呂根斯確是一 位著名演員,演過梅菲斯特,確與當時的普魯士總理戈林有過往來,他曾娶托馬斯 ·曼的女兒艾麗卡·曼為妻,兩年後離婚。格呂根斯認為,剋勞斯·曼寫這本小說 是對他的私人報復,因為他和艾麗卡·曼離了婚。法院的法官意見分歧,那時,本 文上面提到的一九三五年赫爾曼·剋斯騰的信尚未發現,法院一直作不出判决,但 又不準出版社出這本書。但德國早在一九五六年就出版了。一九六三年格呂根 斯在馬尼拉旅遊時因服安眠藥過量身亡,於是聯邦德國趁格呂根斯已死,於一九六 五年出過一次書。但格呂根斯的繼子對此提出,繼續上訴法院。一九六八年法 院判决禁出這本書。直到這位繼子後來遷到國外居住,聯邦德國纔於一九八一年大 量出版這本幾經周折、被埋沒幾十年的、膾炙人口的反法西斯小說。
   包智星
序麯-1
  “我原諒演員犯了人的錯誤,
   我不原諒人犯了演員的錯誤。”
   歌德:《維廉·麥斯特》
   序麯
   一九三六年
   “據說在德國西部的一個工業中心,新近判决了八百多名工人,這些人都被處 以嚴刑,不過僅經過一次審訊。”
   “據我所知衹審訊了五百名;其餘一百多名根本沒有審判,而是被秘密殺害的, 由於他們的思想之故。”
   “工資情況是不是確實非常糟糕?”
   “糟透了。工資還在往下降——而物價飛漲。”
   “聽說為佈置今晚的歌劇院花去了六十萬馬剋。另外至少還有四十萬其他開支 ——尚不計歌劇院為籌備這次舞會關門五天的費用,這筆錢就記到公衆的賬上了。”
   “一次小小的愉快的壽慶。”
   “還非得去湊這種熱鬧不可,真叫人膩煩。”
   兩名年青的外國外交官,面帶親切的笑容,嚮一名身着威嚴的軍官鞠了一 躬。這位軍官戴夾鼻單眼鏡,用懷疑的目光掃了他們一眼。
   “全部軍界高級將領都到場了。”當他們確知自己已遠離穿威嚴者的聽覺 範圍之外,這纔重新搭起話來。
   “不過他們都熱中於和平事業,”另一位外交官惡意地譏諷說。
   “還要多長時間?”頭一位外交官笑眯眯愉快地問道,這時他又嚮日本大使館 的一位小個子太太請安,這位太太個子雖矮,但身材纖巧,她正輓着一位身材魁梧 的海軍軍官嚮這邊走來。
   “我們必須對一切有所準備纔是。”
   外交部的一名官員上前嚮兩名年青的使館專員打招呼,這兩人隨即把話題一轉, 贊賞起佈置得富麗堂皇的大廳。“是呀,總理 先生對這類事很有興味,”那位 外交部的官員有點躊躇地說。——“真不愧有高雅的鑒賞力呀,”兩位年青的外交 官幾乎異口同聲地保證說。——“的確是,”那位來自威廉大街 的官員面有難 色地說。——“像這樣豪華盛大的慶祝活動,今天除柏林之外別無他處,”其中一 位外國人說。那位外交部的官員遲疑了片刻,然後彬彬有禮地微微一笑。
   談話停頓片刻。三位先生環視四周,悉心細聽那節日般的喧鬧聲。“真了不起,” 其中一位年青的外交官終於悄聲地說——這回可不是尖刻的諷刺,而是確實感到印 象深刻。他舉目四望,周圍佈置之豪華奢侈,幾乎把他嚇得目瞪口呆。大廳裏燈火 輝煌,空氣中芳香四溢,不禁使他頭昏目眩。他內心充滿敬畏,卻又睏惑不解,他 眯着眼睛註視着閃爍不定的光彩。“我到底在哪裏呀?”他想——這位年青的外交 官來自斯堪的納維亞半島 的某個國傢——。“我現在待的這個地方,無疑裝飾 得異常媚人和豪華,然而卻有點令人恐懼。這些人個個盛裝豔服,精神煥發,然而 他們的情緒並不使人覺得誠實可信。他們如同木偶一樣在那裏活動——奇特地抽搐 着,多麽笨拙。仿佛有什麽東西潛藏在他們的雙眸之中,他們的目光一點也不善良, 充滿着恐懼和殘忍。我們家乡的人看起來是另一種目光——他們和藹得多,隨便得 多。在我們那邊北方,笑聲也是另一個樣子。這裏的人大笑時總帶點兒嘲笑、絶望、 放肆和挑釁似的味道,同時又伴有心灰意懶和可怕的悲腔哀調。一個人如果感到心 境舒坦,那麽他决不會這麽笑的。大凡有理智、生活上正派的男子和女人,决不會 這樣笑的……
   慶祝總理四十三歲壽辰的盛大舞會,在歌劇院的所有大廳裏同時舉行。在綿延 的回廊裏,在前廳的過道上,在劇院的入口處,盛裝的人群熙來攘往。開香檳酒的 砰砰響聲在各包廂裏此起彼伏,包廂的胸墻上都挂上了高級的裝飾帷幕。人們在劇 院的正廳裏翩翩起舞,那裏的座椅早已搬掉。舞臺也已為樂隊騰空,樂隊的陣容格 外宏大,仿佛是要演奏一臺交響樂至少是像演理查德·斯特勞斯的交響樂。但樂隊 衹演奏軍隊進行麯和爵士音樂,雖活潑輕快,但聽起來雜亂無章。爵士音樂曾因在 黑人中間流行而被認為有失體統,所以在帝國範圍內嚴遭禁止,但是這位高貴的要 人,不願在他的慶典中缺少爵士音樂。
   這個國傢的各方要人均已到場,一個也不缺——除了者 本人,他由於 脖子痛和患神經疲憊癥深表歉意,另外有幾位不大有教養的黨派的頭頭沒有到場, 那是因為他們沒被邀請。與此相反,不少皇傢公子,衆多的君侯爵士以及幾乎全部 的貴族倒都來了;還有國防軍的全體將領,許多非常有影響的金融界和重工業巨頭, 各外交使團的成員——多數為比較小的或遙遠國度的代表;另外還有一些部長和若 幹著名的戲劇演員——壽星本人在戲劇方面表現出恩賜般的偏愛,這是衆所周知的 ——甚至還有一位作傢,此人看起來極其顯赫,他與者本人過從甚密。總共發 出了兩千多張請帖,其中大約一千張為貴賓請柬,有權免費享用慶典中的一切;其 餘一千張請帖的持有者,每人需支付五十馬剋的入場費,這樣,這筆巨額花費的一 部分就從這裏撈了回來——剩下的就攤在納稅人的頭上,他們决不是屬於與總理有 緊密交往的人士,也就是說,他們决不是屬於新的德意志社會的精髓。
   “這可真是無比壯麗的壽慶!”一位萊茵區軍火老闆的胖太太對一位南美外交 官的夫人說。“啊,真痛快!我太高興了,我祝願所有居住在德國土地上的人,個 個笑逐顔開!”
   這位南美外交官夫人不大懂德文,因而感到很無聊,她悶悶不樂地淡然一笑。
   活潑的軍火老闆太太對外交官夫人如此缺乏,頗感失望,她决定繼續往前 走。“請原諒,我親愛的!”她文雅地說,一邊搴起發亮光的拖地裙腳。“我正要 去拜見一下科隆來的老朋友——我們那位國傢劇院經理的母親。您一定知道,就是 那位赫赫有名的漢達裏剋·荷夫根的母親。”
   這時南美洲女人第一次啓齒發問:“漢裏剋·荷普夫根是誰呀?”——這可使 軍火老闆娘忍不住輕聲喊了起來:“怎麽?您還不知道我們的荷夫根?荷夫根,我 的好太太——不是荷普夫根!是漢達裏剋,不是漢裏剋——他可重視這個小小的 ‘達’字!”
   說着她已匆匆嚮這位與衆不同的德高望重的夫人走去,荷夫根的母親正輓着那 位作傢,即元首的朋友的手臂,威風凜凜地穿過大廳。“最親愛的貝拉太太!好久 不見,您可安好,最親愛的?您有時還想念我們的科隆嗎?不過您在這裏的地位是 多麽的顯赫啊!令愛,那可愛的姑娘約茜可好?噢,對了,您那赫赫有名的兒子荷 夫根近況如何?天呀,他可真是有出息呀!他現在幾乎跟部長一樣舉足輕重!是的 嘛,親愛的貝拉太太,我們在科隆都想您呀,還有您那兩位出衆的孩子!”
   實際上,當貝拉·荷夫根太太住在科隆時,她的兒子尚未發跡升官,這位百萬 富翁的太太從未關心過她。那時這兩位夫人之間的交往極其淺,貝拉太太從未被邀 進入過軍火老闆的別墅。然而此刻這位快樂的、富有情感的富翁太太卻握住貝拉太 太的手不放,因為她的兒子已經是總理先生的密友了。
   貝拉太太慈樣地莞爾一笑。她穿得非常素雅,不過也不是一點沒有合乎體統的 花哨,在她那挺括滑爽的黑綢夜禮服上閃爍着一朵白蘭花。她頭髮斑白,光滑而沒 有鬈燙的發型與她那仍舊相當年青的、精心修飾過的臉容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她的 一對睜得大大的藍緑色的眼睛,冷靜、親切、若有所思地註視着這位喋喋不休的太 太。而這位太太身上漂亮的項飾、長垂的耳環、巴黎的夜禮服以及她所有的榮華富 貴,全是仗着德國瘋狂備戰得來的。
   “我沒什麽可抱怨的,我們一切都很好。’”貝拉太太自豪而謙遜地說。“約 茜和年青的唐納貝剋伯爵訂婚了。漢達裏剋有點過度勞累,他忙得很。”
   “這我是可以想象的。”實業傢太太十分恭敬地說。
   “請允許我嚮您介紹一下我們的朋友凱撒·馮·姆剋,”貝拉太太說。
   作傢俯身吻了一下闊太太戴滿首飾的手,她即刻又開始嘮叨起來。“非常有趣, 我真高興,我看過您的許多照片,所以一下子就認出您了。您的戲劇《樅樹山》我 在科隆就欣賞過了,演得相當好,當然還說不上具有像柏林眼下已慣於要求的那種 傑出的成就,不過也相當令人滿意了,無疑是很值得重視的。對了,樞密顧問—— 這段時間您作了一次美好的旅行,人人都在談論您的遊記,我這兩天就想買它一本。”
   “我在異國他鄉見到了許多美好的和許多醜陋的東西,”作傢毫不掩飾地說, “不過我遊歷這些國傢不衹是作為觀察者和欣賞者,而更多的則是作為工作者和教 育者,我覺得,我此行是成功的,為我們新的德國在國外贏得了許多新朋友。”他 那雙灰青色的眼睛,透徹明亮,火一般的純真,在許多文藝專欄裏受到誇贊,此刻 他在估價這位萊茵區女人這許多首飾值多少錢。“若下次我到科隆作報告或演出, 我可住到她的別墅去。”他一邊想,一邊接着說:“但是外部世界對我們的帝國謠 傳許多謊言,有許多惡意的歪麯,以我們的直觀來說,不可理解。”
   他的面部形同“木刻”一般,這是每個記者必然會這麽描繪的:額頭上皺紋密 布,金黃色的眉毛下是一雙剛毅的眼睛,嘴巴閉得緊緊的,說話時略帶薩剋森的口 音。姆剋的外貌和高雅的談吐給軍火大王的夫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哎呀,以後 您若來科隆,一定來看我們呀!”她如癡似醉地凝視着他。
   凱撒·馮·姆剋樞密顧問,作傢協會主席,現正到處上演的《樅樹山》一劇的 作者,以騎土般的風度鞠了一躬,並說:“我將真誠地感到高興,尊敬的夫人。” 說着他甚至還將手捂在心窩上。工業傢夫人認為凱撒這人非常神奇。
   “閣下,要是能整個晚上聽您講話,那一定是很有趣的!”她大聲嚷嚷,“您 一定是經過世面的人!您是不是曾當過國傢劇院的經理?”
   不論是高貴的貝拉太太,還是《樅樹山》悲劇的作者本人,都感到這個問題提 得欠妥,但劇作者還是說了一句:“是的,”不過語氣有點嚴厲。
   這位科隆的闊太太一點沒有察覺,仍在滔滔不絶地說着,而且玩笑開得很不適 宜:“樞密顧問先生,您難道對我們的漢達裏剋,您的繼任者一點兒都不嫉妒?” 她甚至用一個手指頭作着咄咄逼人的動作。此刻,貝拉太太不知眼睛該嚮何處看。
   可是,凱撒·馮·姆剋要表明自己溫文爾雅、處世有方,並且在某種程度上已 達到了高尚的境界,因此他木雕似的臉上仍然堆着笑容,衹不過變得似乎有點嚴峻 起來,接着又溫和親切了一些,最後甚至變得十分明智了。“我很樂意把這副重擔 ——是的,打從心眼兒裏很樂意交給我的朋友荷夫根,沒有哪個人比他更適合來承 擔這一重任。”他說話聲音顫抖,但內心卻認為自己寬宏大量,思想高尚,因而顯 得異常激動。
   貝拉太太,劇院經理的母親臉上露出一副感動的表情;大炮大王的終身伴侶被 著名的劇作傢高尚端莊的行為激動得幾乎要哭出來。不過她馬上又勇敢地剋製住自 己,把眼淚咽了下去,用一塊小小的絲手絹輕輕地擦了一下眼睛,轉瞬間神態一變, 擺脫了剛纔嚴肅的神情,那典型的萊茵式的活潑立即重新回到她的身上,重又變得 滿面春風起來,並興致勃勃地說:“這不是一場非常豪華的壽慶嗎!?”
   毫無疑問,這確是一場極為豪華的慶典。請看,燈火輝煌,香氣四溢,夜禮服 沙沙作響!另外還不好確定,這珍珠寶石或勳章上的星星又散發了多少光輝。無數 盞枝形吊燈照射在女士們襢露的雪白的背部和描得漂漂亮亮的面容上,照射在那些 大腹便便的先生肥碩的後頸上和他們漿得挺括的襯衣胸襟、飾有絲邊肩章的上, 自然也照射在那些為遞送飲料而輾轉忙碌的侍者汗濕的臉上,閃閃爍爍,婆娑遊移。 配備得十分雅緻的鮮花,透過整個花園亭榭,散發着怡人的鬱香;所有德國女士身 上搽的巴黎香水更是香氣撲鼻;還有那些工業巨頭抽的雪茄煙香,身着黨衛隊合體 、身材修長的年青人頭上的潤發油香,王子、公主們以及秘密頭子、文藝 專欄主編、電影明星們身上的香氣,還有一些充任人種和國防科學職位的大學教授 和少數幾位猶太銀行傢身上的香氣。這幾個銀行傢財産萬貫,在國際往來上實力強 大,所以這種衹有少數人獨享的活動,也不能把他們排斥在外。這裏散發的是一種 人工的香雲鬱霧,仿佛另一種芳香容不得在這兒出現,這就是那種淡淡的、略呈甘 味的血的惡臭味,儘管他們多麽嗜愛這種氣味,並且全國都充滿了這種惡臭味,可 是在今天這樣高雅的場合,而且有外國使節在場的情況下,他們對這種血臭味也有 一點兒羞澀之感。
   “多妙呀,”一位帝國國防軍的高級官員對另一位說。“胖子 什麽也幹得 出來的!”
   “衹要我們這樣容忍下去,”另一位答道。兩人都露出高興的笑臉,因為有人 在給他們照相。
   “洛特穿的衣服值三千馬剋,”一位電影女演員對霍亨索倫 王子說,他們 在一起跳舞。洛特是這位頭銜繁多的實力人物 的老婆,他像童話裏的王子似的 讓人傢來慶祝他四十三歲生日。洛特本是一名地方上的女演員,公認是一位善良、 質樸、典型的德國婦女。在他們結婚喜慶之日這位童話裏的王子下令處死了兩名無 産者。
   霍亨索倫王子說:“我們的傢族可不曾有過這樣的揮霍。——高貴的夫婦到底 什麽時候光臨呀?我們可急切地期待着!”
   “小洛特心中有數的,”國母 的這位從前的女同行很客觀地說。
   這是一場地地道道的豪華慶典;所有到場的人,不論是貴賓請柬的持有者,還 是不得不支付五十馬剋纔准許入場的賓客,似乎人人都在盡情地享受歡樂、跳舞, 閑扯,調情;他們自我贊嘆,也贊嘆另一些人,主要是有權勢的人,因為正是他們 纔有權享受像今天這樣盛大的慶祝活動。在包廂裏,在回廊上,在誘人的冷菜櫃旁, 人們談笑風生,議論女士們的夜禮服和先生們的財産狀況,還討論着那個為積德行 善而設的彩奬可能值多少錢,原來這件最珍貴的奬品是個鑽石鑲成的囗字勳章,一 件非常雅緻和貴重的東西,可用作胸前的飾針或項鏈上的挂墜。知情者可能還知道, 大概還有最有興味的慰勞奬,比如用呂貝剋 杏仁泥糖製成的模仿得完全逼真的 坦剋和機關槍。一些女士幽默地說,比起珍貴的囗字勳章來,她們更喜歡用這種糖 料製成的殺人工具。於是個個由衷地笑得前仰後合。人們壓低了嗓門談論起這場壽 慶的背景。令人矚目的是,者謝絶光臨,若幹政黨的頭面人物未被邀請; 而侯門爵士傢族的成員卻多數在場。種種玄秘的和意味深長的謠傳同這一情況緊密 相關,人們竊竊私語,進一步相互傳述。一些人很想知道關於者健康狀況的秘 密新聞,不過不論是在外國報界代表或外交官範圍內,還是在國防軍和實業界的巨 頭中間,人們談論此事時雖然熱烈,但聲音卻壓得很低。
   “這麽說似乎是得了癌癥,”一位英國報紙的記者先生,用手帕捂住嘴對巴黎 的同行說。可惜他找錯了對象。彼埃爾·拉魯看起來是個十分衰老而又相當陰險的 侏儒;他狂熱地崇拜新德意志國傢的英雄主義和那些穿上漂亮軍服的年青小夥子。 再說,他並不是記者,而是一名富翁,寫過幾本關於披露歐洲各國首都的社會、文 藝和生活方面的書,而收集名人的情況,則是他生活內容的重要方面。這個怪 誕的、醜惡的矮個兒山妖,長着尖尖的小臉,有一副病弱老嫗無病般的假嗓音。 他鄙視自己國傢的制度,嚮每一個願意聽他絮叨的人宣稱,他認為剋萊芒梭
   是個流氓,布裏昂 是個白癡,每一個蓋世太保的高級官吏是神人,新德意志政 權的首腦人物是完善的衆神中的一套完整的班子。
   “我的先生,您在散布什麽卑鄙的謬論!”小老頭子非常可怕地、惡狠狠地瞪 着眼;他的聲音猶若枯葉掉落地上所發出的那種沙沙聲。“元首的健康安然無恙, 他衹是有點兒着涼。”
   可以相信這個小個子怪物馬上會走過去告密的。英國記者頓時神情緊張起來, 他試圖加以申辯:“這事兒是一位意大利同行出於信任纔透露給我的……”但這位 瘦弱的、對緊身軍服有特殊嗜好的人,嚴厲地打斷了他的話:“夠了,我的先生, 我不願再聽了!這都是一派不負責任的瞎扯!——請原諒,”他溫和地補充說。 “我得去歡迎一下保加利亞前國王,黑森 的公主同他在一起,我是在羅馬她父 親的宮廷裏結識殿下的。”伴着衣服的悉索聲他走開了,兩衹蒼白的尖尖的小手貼 在胸前,儼然是一個狡猾的修道院教士的姿態和面容。那名英國記者在他背後嘟噥 道:“該死的勢利小人。”
   大廳活躍起來了,一片沙沙的走動聲:宣傳部長 步入大廳。今晚沒想到他 會莅臨,大傢都知道他和胖壽星關係緊張——壽星現在還隱蔽着不露面,待會兒他 要從入口處出場,這樣便形成全場的。
   宣傳部長——主宰着幾百萬人民的精神生活——瘸着腿輕捷地通過衣着華麗的 人群,他們頻頻嚮他鞠躬致意。他走過哪裏,哪裏似乎都會拂起一股冰冷的空氣。 仿佛有一個惡毒、危險、孤僻、殘酷的天神,降落到塵世凡人粗鄙的喧鬧聲中,這 些人貪婪,膽怯,卻又十分可憐。頃刻間全場的人驚得如同癱了一般。正在跳舞的 人凝住在他們優美的舞姿上,都用膽怯的目光馴服而又充滿仇恨地投嚮這個令人生 畏的矮子。矮子力圖以迷人的微笑來緩和一下由他引起的驚恐氣氛,可他這一笑將 他那張薄薄的、輪廓鮮明的嘴角一直拉到了耳根邊。他竭力施展魔術、修飾美化, 使自己那雙深陷的狡詐的眼睛顯得和善一些。他姿態優美地拖着他的一隻畸形足, 匆匆地通過慶祝大廳,嚮這兩千名奴僕、傻瓜、隨波逐流者、江湖騙子和受騙上當 者顯示一下他色厲內茬的猛禽面部的側影。他面帶姦笑快步輕足地在一群百萬富翁、 外交使節、師級司令長官和電影明星的身旁走過,走到劇院經理兼樞密顧問和議員 漢達裏剋·荷夫根跟前,總理先生站住了。
   還有一條聳人聽聞的消息!劇院經理荷夫根是公衆知曉的總理兼飛行將軍
   最得寵的人之一。總理完全違背宣傳部長的意志,堅持任命荷夫根擔任國傢劇院的 最高職位。經過一番長期的、劇烈的角逐,宣傳部長犧牲了他的寵兒,也就是 詩人凱撒·馮·姆剋,衹好派他到國外去旅行。此刻宣傳部長故作姿態,對自己敵 手的人表現出格外的敬重,又打招呼,又是交談。狡猾的宣傳部長是否想用這一方 式,在國際上流社會面前宣告,在德意志統治的最高層中,根本不存在矛盾和陰謀? 是否還想以此來表明,說他本人——廣告吹噓頭子和飛行將軍之間在相互猜忌,這 純屬童話般的可怕而不真實的訛傳?或者說荷夫根——眼下已成為首都議論最多的 人物之———他這方面也是無比的狡詐,他是否會做得出來,跟宣傳部長和飛行將 軍——總理兩人,同樣保持親密的關係?他是否會利用這一實力人物來反對另一個 實力人物,自己則同時受這兩個實力強大的競爭者的恩寵?對荷夫根傳奇般的機靈 寄予希望,也許是不會落空的…… “這一切可真是極其有趣!彼埃爾·拉魯即刻就擱下保加利亞前國王,輕足快步 穿過大廳——猶若一根被風吹拂的羽毛,他也被好奇心所掀動——以便在最近處目 睹一下這一轟動的會見場面,凱撒·馮·姆剋灰青色的眼睛疑惑地眯在一起,科隆 的那位百萬富翁太太,完全出於對這一莊嚴場面的興奮和喜悅,她縱情地大聲哼哼; 而貝拉太太,這位偉大人物的母親,則仁慈地、仿佛鼓勵人似地嚮所有站在她旁邊 的人投以親切的微笑,好像她要嚮大傢表白:我的荷夫根多麽偉大,我是他的高貴 的母親。不過你們也不必馬上嚮我下跪。他和我,即使在其他人面前是出類拔萃的, 但我們身上也衹有血和肉而已。
   “您身體可好?我親愛的荷夫根。”宣傳部長笑容可掬地問劇院經理。
   劇院經理也是吟吟的笑,不過不是咧嘴大笑,而是笑得十分高雅,差不多帶了 點苦笑的樣子。“謝謝您,部長先生!”他說得很輕,同時卻極其抑揚頓挫,有點 像唱歌似的,婉轉動聽。部長一直還未鬆開他的手。“請允許我問一下,尊夫人好 嗎?”劇院經理說這話時他的高貴的談話對手不得不把臉一沉:“她今晚身體稍有 不適。”說着放開了議員和樞密顧問的手。荷夫根憂傷地說:“我感到十分遺憾。”
首頁>> 文學>> 讽刺谴责>> 剋勞斯·曼 Klaus Mann   德國 Germany   盟軍占領下的德國   (1906年十一月18日1949年五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