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学论坛>> 讽刺谴责>> 克劳斯·曼 Klaus Mann   德国 Germany   盟军占领下的德国   (1906年11月18日1949年5月21日)
梅菲斯特升官记 Mephisto
  本书就是深刻揭露和讽刺法西斯政变前后这段德国危机年代中的种种丑事。作者以极其辛辣的笔触、高度的讽刺艺术,细腻地描绘了一个看风使舵、投机钻营、刁猾奸邪、一心向上爬的演员汉达里克・荷夫根的丑恶灵魂,同时揭示了他所处的时代和环境的邪恶和恐怖。


  Mephisto – Novel of a Career is the sixth novel by Klaus Mann, which was published in 1936 whilst he was in exile in Amsterdam. It was publish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Germany in the East Berlin Aufbau-Verlag in 1956. This novel about the actor Gustaf Gründgens, the Tchaikovsky novel Symphonie Pathétique and the emigrant novel Der Vulkan are Klaus Mann's three most important novels. An award-winning 1981 movie was based on Mann's novel. The novel adapts the Mephistopheles/Dr Faustus theme by having the main character Hendrik Höfgen abandon his conscience and continue to act and ingratiate himself with the Nazi Party to keep and improve his job and social position.
  
  Context
  
  Klaus Mann fled to exile in March 1933 to avoid political persecution by Hitler's regime. In Amsterdam he worked for the exile magazine Die Sammlung, which attacked national socialism. His friend and publisher Fritz Helmut Landshoff made him a "relatively generous offer", as Mann wrote to his mother on 21st July 1935. He was to receive a monthly wage to write a novel. Mann originally intended to write a utopian novel about Europe in 200 years. However, Mann discarded this idea stating that he could not write an apolitical novel at that point in history. The author Hermann Kesten suggested that he write a novel of a homosexual careerist in the Third Reich, with the director of the state theatre Gustaf Gründgens as a subject matter.
  
  In 1924, Klaus Mann, his sister Erika, Gründgens, and Pamela Wedekind had all worked together on a stage production of Mann's Anja und Esther and had toured through Germany. Gründgens and Erika Mann got engaged while Klaus Mann similarly got engaged to Wedekind. The first two got married in 1926 but divorced in 1929 and Wedekind married writer Carl Sternheim a year later. Klaus Mann was exiled in 1934, Gründgens became a renowned theater and movie director. While Mann never called Gründgens an adversary, he admitted "moved antipathy". Although he attacked Gründgens in newspaper articles, Mann hesitated to use homosexuality as a theme in the novel and decided to use "negroid masochism" as the main character's sexual preference.
  
  After the novel's publication in 1936, the newspaper Pariser Tageszeitung presented it as a roman à clef. Mann resented this characterization and argued that he had not written about a particular individual, but about a type of individuals.
  Plot introduction
  
  The novel portrays actor Hendrik Höfgen's rise from the Hamburger Künstlertheater (Hamburg Artists' Theater) in 1926 to nationwide fame in 1936. Initially, Höfgen flees to Paris on receiving news of the Nazis' rise to power because of his communist past (learning from a friend that he is on a blacklist). A former co-actress from Hamburg, Angelika Siebert, travels to Berlin to convince Lotte von Lindenthal, the girlfriend (and later wife) of a Luftwaffe general to have him pardoned. On returning to Berlin he quickly manages to win over Lotte and her general and with his support has a wonderful career. On obtaining the role of Mephisto in Faust Part One he realizes that he actually made a pact with evil (i.e. Nazism) and lost his humane values (even denouncing his mistress "Black Venus"). There are situations where Höfgen tries to help his friends or tells the prime minister about concentration camp hardships, but he is always concerned not to lose his Nazi patrons.
  Lawsuit
  
  In 1968, Gründgens' adopted son Peter Gorski sued Nymphenburger Verlagsbuchhandlung, then the publisher of Mephisto. The Federal Constitutional Court of Germany ruled that Gründgens' personal freedom (Article 2 of the Basic Law) was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freedom of art (Article 5). The novel was however still available in (and importable from) the GDR. Rowohlt republished it in the FRG. Since the 1968 verdict concerned only Nymphenburger and Gorski never took legal action against Rowohlt, Rowohlt's Mephisto is still available.
  Critique
  
  The role of Höfgen is ambivalent, because on various occasions in the novel, he attempts to help his friends. However, these cries remain small, and Höfgen also fears losing his good job from his wealthy patron. For this reason, he calls himself a "totally normal actor" at the very end of novel, and can't understand why his friends have distanced themselves from him.
  Full plot synopsis
  
  The Prussian Ministerpräsident (Prime Minister) celebrates his 43rd birthday in 1936 in the Berliner Opernhaus (Berlin Opera House). The party is so magnificent and extravagant that the foreign guests feel intimidated. As the propaganda minister enters the hall, his presence creates a stir. He is surrounded by an ice-cold atmosphere. Despite his disability he walks through the hall directly towards the director of the state theatre, Hendrik Höfgen. Although he hates the 39 year old, he allows himself to be photographed conversing with him. To guarantee a good consequence of his appearance, the Ministerpräsident delays his arrival to the party. Later he enters with his wife, Lotte Lindenthal.
  
  The story then reverts back to the mid-1920s: Hendrik Höfgen, Otto Ulrichs and Hans Miklas belong to the Hamburger Künstlertheater (Artists' Theatre in Hamburg). Höfgen currently works there as an actor and director, and is friends with Otto Ulrichs, as they incessantly plan a “revolutionary theatre”. The Hamburger Künstlertheater is the first rung on Höfgen’s career ladder. He works there 16 hours a day and often suffers from fits of excitement and nerves. He demonstrates superiority over his colleagues. When the Berlin actress Dora Martin has a guest performance, he hides in her dressing room. Although he didn’t see her performance, he congratulates her for it. Hans Miklas, a follower of the NSDAP, talks negatively of Martin because of her Jewish origin. In a harbour pub in Hamburg, he gets to know Juliette Martins. Her father is an engineer from Hamburg and her mother was African, giving Juliette her dark skin. She gives Höfgen dance lessons and becomes his mistress.
  
  In the Hamburger Künstlertheater „Spring’s Awakening“ („Frühlings Erwachen“) is being rehearsed. Here Höfgen acts as a tyrant towards his colleagues. He adjourns the rehearsal in the afternoon because of his dance lesson. Juliette is the only person he allows to address him as Heinz – not even his family are allowed this. Höfgen is introduced to Barbara Bruckner (the daughter of Geheimrat Bruckner) by his colleague Nicoletta von Niebuhr. She encourages Höfgen to woo Barbara. To Barbara’s surprise he does it, and they marry quickly. They spend their honeymoon in the Upper Bavarian lakes. Nicoletta joins them and is visited almost daily by the eccentric writer Theophil Marder. Two weeks after their return, Hendrik again meets with Juliette. Theophil Marder writes Nicoletta a telegram, saying that his feelings are hurt by his marriage; a wife must belong to her husband regardless of circumstances. Nicoletta von Niebuhr travels straight to him and gives up her job. She marries the 30 year old.
  
  In 1928, Höfgen takes a role in a comedy in Vienna. He receives his place there on the recommendation of Dora Martin, Geheimrat Bruckner and Theophil Marder. He left the Hamburger Künstlertheater after an argument with Hans Miklas, after he called Lotte Lindenthal a blonde cow. Through the support of Dora Martin, Höfgen receives a role in the State Theatre in Berlin. There he makes his career; his fee triples. He even sings for the evening performance of Chansons in the Music Hall. Now he spends a week at the Reichskanzlerplatz (Chancellor of the Reich) and learns to drive. Geheimrat Bruckner and his daughter Barbara come to Berlin less and less often and withdraw from Höfgen.
  
  He rents a room for Juliette in a remote corner of Berlin. The he visits her during the week. In 1932, “Faust” is introduced to the play’s performance listings to celebrate 100 days since the death of Goethe. Höfgen takes the role of Mephisto, which becomes his most successful part. Höfgen can hardly believe that the Nazis will come to power, but on 30th January 1933, Hitler is named as the new Reichskanzler (Chancellor of the Reich). At this time Höfgen starts shooting in Madrid. Dora Martin emigrates to America. Once the shooting in Spain is finished, Höfgen doesn’t return to Germany, instead travelling to Paris, because he had been warned that he was on the Nazi blacklist. After his colleague from Hamburg Angela Siebert puts in a good word for him with Lotte Lindenthal, Lotte decides to choose him as her partner for her debut performance at the Berlin State Theatre. Höfgen therefore is under the protection of the Ministerpräsident and can return to Germany. “Faust” is again written in the performance listings of the State Theatre. Höfgen tells Lotte that he would withour a doubt like to play Mephisto. Again, she manages to get him this part. Thanks to his patron, he organises the release of Otto Ulrichs, whom the Nazis had imprisoned in a concentration camp for his communist beliefs. Höfgen convinces him to take a job at the State Theatre. Meanwhile Hans Miklas feels betrayed by national socialism, since in his opinion it was of no benefit to Germany.
  
  Höfgen wanted the Nazis to know nothing of his relationship with the dark-skinned Juliette. He calls upon her to leave Germany and to go to Paris. Since Juliette refuses, Höfgen finds no alternative but to allow Juliette to be arrested. In prison Höfgen tells her that he will get her sent to Paris and support her financially. In 1934, Barbara divorces Höfgen. She too lives in Paris. Nicoletta separates from her husband and returns to Berlin, to continue working as an actress. She works alongside Höfgen. The Ministerpräsident and the propaganda minister argue over the choice of the new director of the State Theatre. The Ministerpräsident wants Höfgen to take the post and the propaganda minister disagrees, but eventually gives in. Höfgen takes over the position of Cäsar von Muck, who is named president of the “Dichterakademie” (Poetry Academy). In Paris, von Muck encounters Höfgen’s negress lover. Out of revenge he spreads the information. The Führer engages Höfgen for a short conversation on the matter, then dismisses him, content that the issue has been dealt with.
  
  Höfgen buys a huge villa in Grunewald and calls his sister and parents to Berlin. He now marries Nicoletta to ut an end to the rumours of his relationship with a negress. Ulrichs once again works in underground communist circles. He now knows that Höfgen only lives for his fame. Ulrichs is again arrested. Höfgen begs for help from the Ministerpräsident, but he explains to Höfgen that he can no longer help and that he should say no more about it.
  
  He plays his new role of Hamlet poorly, and suffers greatly from feelings of ineptitude. The premiere is very successful and the critics are impressed. The audience no longer assess his artistic capabilities, but rather his relationship with power. At the end of the novel, he breaks down to his mother. She knows her son’s susceptibility to nervous breakdowns, but notices in his composure that his spiritual condition is deep-rooted.
译本序
  一九三三年一月三十日,魏玛共和国总统、威廉二世的陆军元帅兴登堡任命希 特勒为内阁总理,揭开了德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法西斯第三帝国对内实行恐怖 统治,对外进行灭绝人性的侵略战争,给德国人民、欧洲人民以及全世界人民带来 了深重的灾难。法西斯主义是恐怖和灾殃的代名词,将受到全人类永朝永夕的诅咒。
   克劳斯·曼的脍炙人口的反法西斯小说——《梅菲斯特升官记》就是深刻揭露 和讽刺法西斯政变前后这段德国危机年代中的种种丑事。作者以极其辛辣的笔触、 高度的讽刺艺术,细腻地描绘了一个看风使舵、投机钻营、刁猾奸邪、一心向上爬 的演员汉达里克·荷夫根的丑恶灵魂,同时揭示了他所处的时代和环境的和恐 怖。
   小说从结尾开始叙述,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就是控诉一九三六年在法西斯统治 下的德国西部工业区,有八百名工人被判长期监禁,另有几百名工人被秘密处死, 接着作者笔锋一转,以鲜明的对比手法,描绘了帝国“上流”社会为祝贺内阁总理 (不言而喻就是戈林)四十三岁生日举行的盛大庆典,仅“布置今晚的歌剧院花去 六十万马克。另外至少还有四十万其他开支——尚不计歌剧院为筹备这次舞会关门 五天的费用”。出席盛典的,除元首(希特勒)因脖子扭伤未能光临外,第三帝国 所有的军政要人、工业巨头、各国使团,无不亲莅祝贺。被内阁总理称之谓“我们 的梅菲斯特”的名演员、如今已当上了国家剧院经理、帝国参议员和枢密顾问的荷 夫根,在有两千名贵宾出席的寿典上,发表了一席的贺词,在场的太太、先生 们无不投以钦佩和羡慕的目光,连内阁总理的头号竞争敌手——帝国宣传部长(戈 培尔) 也来和荷夫根寒暄,称扬他演技高明。
   这位二十年代还是汉堡地方剧院无足轻重的喜剧演员,靠着什么绝招,爬上了 帝国文化艺术界的最高宝座,作者令人信服地描述了荷夫根的三个阶段的升官发迹 过程。故事脉络清楚,情节引人入胜,人物描写栩栩如生,语言幽默泼辣,对不同 的人物或褒或贬,或挖苦讽刺,或痛快淋漓地申斥,均运用了截然不同的语言笔调, 给人物以极为鲜明的个性特征。尤其是小说主人公——一个并不代表历史发展方向 的、为法西斯推波助澜的卑鄙小人,作者在刻画这个形象时,采用了嘲谑嘻笑、尖 刻锋利、以至于夸张的手法,惟妙惟肖地勾勒出荷夫根利欲熏心、趋炎附势、阿谀 奉承、善于伪装的性格特征,狠狠地鞭挞了他的内心丑恶。主人公是个喜剧演员, 他会演戏,在舞台上演,更在日常生活中演,连他的妻子也分不清他身上什么是真 的,什么是假的。“他总在撒谎,然而他又从不撒谎,他的虚假就是他的真实”。 荷夫根就是凭着这套处世哲学,加上他能歌善舞,外貌出众,演技高超,能演德国 的、法国的古典名剧,能演喜剧,又能演悲剧,在莎士比亚、歌德、席勒的剧中能 扮演任何角色,尤其扮演《浮士德》中的魔鬼梅菲斯特,深得内阁总理的欣赏,因 为这位大人物对戏剧有特殊的爱好,他认为“梅菲斯特是德意志民族英雄”,每一 个真正的德国人身上都有点梅菲斯特精神,即有那么一点儿流氓和恶棍的味儿。由 于荷夫根演梅菲斯特的成功,加上他与内阁总理的情妇——一名多愁善感的、演技 低劣的女演员洛特,多次搭档演出,关系暧昧,使他有了一个强大可靠的后台,因 而这个二十年代还是个穷困潦倒、连吃一顿晚饭还需向别人借七个马克五十芬尼的 喜剧演员,在第三帝国年代,正当成百万人、进步人士、普通公民、犹太人, 遭监禁、、流放的时候,他却平步青云、官运亨通,一跃而为帝国“上流”社 会的一员,上与“魔鬼订约”,生活上豪华阔绰,在柏林“格鲁纳瓦尔特”富 人区建立起汉达里克公馆,他本人可自由出入于总理私人宅邸,甚至受到“日耳曼 救世主”元首的亲自接见。荷夫根之所以能平步登天,作者在小说中运用评论、旁 白,对此作了高度的概括,那是因为荷夫根“和这个社会匹配甚佳,因为他具有这 个社会所特有的虚假的威严,歇斯底里式的热情,自负和玩世不恭的态度,以及廉 价的魔力”,还就是“这位演员完全向这群神人(法西斯头子)靠拢,他已沐浴在 他们的光辉之中”。作者在刻画这个卑鄙小人方面,真可谓人木三分,而在描绘这 个社会的卑陋方面更是酣畅淋漓,因为,大凡一个卑鄙人物的成功,只有在卑鄙的 社会中,才能如鱼得水,作者成功地离典型形象于典型环境之中。
   小说描述的环境,乍看起来仿佛只限于戏剧界、知识界,书中人物主要是演员、 导演、剧作家,其实这是作家别具匠心的设计。一九七四年末,联邦德国伯恩霍特 ·施普昂根贝克拟出版《梅菲斯特》一书,在收集有关作者的资料时,意外地发现 了一九三五年十一月十五日赫尔曼·克斯腾给作者的信,大意是,他建议克劳斯· 曼写一本讽刺第三帝国的小说,写一个升官发迹的演员,最后在第三帝国当上了剧 院经理;不要出现希特勒、戈林、戈培尔的名字,但通过隐蔽的讽刺使人一目了然; 不要写人的鼓动宣传,但可描写那位被杀害的柏林人。
   小说《梅菲斯特升官记》于一九三六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出版。那时正是腥风 血雨、群魔乱舞、法西斯分子不可一世的年代。正如作者如泣如诉地描写的“在这 块国土上,天空乌云沉沉……所有城市的街头,眼泪如流,鲜血成河。……在这个 国度里,肮脏的谎言可横行得势。……谎言张开血盆大口,从它的喉咙里散发出瘟 疫和脓的臭气,这臭气把许多人从这个国家熏走了;而那些迫不得已留下的人,对 他们来说这个国家就是一座监狱——一座臭气熏天的地牢”。作者把法西斯分子比 作《约翰启示录》中的四骑士(瘟疫、战争、饥馑、死亡)已经出动,并要在这里 安家落户,建立他们的统治,从这里出发,他们还要霸夺整个世界。作者对法西斯 主义痛心疾首,完全跃然纸上。他还大声疾呼地警告和预言说:元首就是要把我们 拉向黑暗,拉向毁灭;焚书算得了什么,总有一天世界地平线上会火光冲天,条条 道路血流成河。作者怒不可遏地责问法西斯统治当局,为什么还要羞羞答答地掩盖 那集中营高墙里边的刑讯逼供?
   本书作者克劳斯·曼是在一九三三年早春逃离德国的,起初到荷兰。一九 三三年十月十日,当时任第三帝国文学院院长、党卫军大队长的约斯特,写信给党 卫军总头子亨·希姆莱,向他提出一条“文化建议”,为了制止的克劳斯 ·曼的反法西斯活动,他建议把他的父亲托马斯·曼作为人质抓起来关进集中营。 这封信是前几年在纳粹档案中新发现的,足见克劳斯·曼的反法西斯活动早已引起 纳粹最高当局的注目,而这本淋漓尽致地痛骂法西斯最高级刽子手,并预言他们必 然灭亡的书,更使纳粹头子们惊恐万状、暴跳如雷。
   作者在痛斥法西斯罪行、批评社会党的动摇性的同时,还成功地塑造了以 员演员奥托·乌尔里希斯为代表的地下反法西斯战士的形象,以及以巴尔巴 拉为代表的反法西斯战士的形象。奥托·乌尔里希斯曾是荷夫根的同事和好友, 由于荷夫根惯于耍弄两面派手法,在乌尔里希斯面前大谈无产阶级、建立 剧院,演出戏剧,使乌尔里希斯受过蒙骗。但乌尔里希斯有明确的奋斗目标。 他在极端恐怖的环境下,就在纳粹高级刽子手的眼皮底下,组织地下秘密集会、公 开的示威、散发传单,他总是去完成最艰苦、最危险的任务。不言而喻,他很 快被投入集中营,遭受严刑拷打。已经成为总理大红人的荷夫根,考虑到要作点积 德行善的事,以便日后若无产阶级掌权,可确保有一项“再保险”,于是他在总理 面前说情。乌尔里希斯短期获释,其实是狡猾的敌人放长线钓大鱼,盖世太保更加 严密地监视他。尽管乌尔里希斯坚强不屈,继续战斗,等待他的必然是惨遭杀害的 命运。他在临死前嘱咐打入集中营当看守的战友转告荷夫根:“我们一定会胜利!” 并要荷夫根把这话转告给最高贵的无耻之徒,还有内阁总理先生。作者在一九三六 年就写出了“我们(人民)必胜”,希特勒必败的庄重预言,可见作者的远见卓识 和反法西斯立场的坚定性。无怪乎哥特弗里特·本思 一九五○年在他的自传中 称赞克劳斯·曼“对当时形势的判断比我清楚得多”。
   作者在塑造的反法西斯战士巴尔巴拉的形象时,采用了对比的手法,着墨 不多,但形象鲜明。巴尔巴拉是荷夫根的妻子,在风暴的考验面前,她由一名 沉静、单纯的女子变成了一名自觉的反法西斯战士;而她的丈夫却与“魔鬼订约”, 与纳粹统治者为伍,走的是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作者以传神之笔在勾勒伪君子荷 夫根随风转舵、见利忘义、觊觎权势的时候,更加烘托出巴尔巴拉形象的高大。本 来巴尔巴拉和荷夫根的联姻,纯粹是由于荷夫根耍弄手腕,因为他知道,巴尔巴拉 的父亲是历史学家、枢密顾问,社会地位高,家境富裕,在欧洲及国际上名望高, 影响大,和这样的家庭攀亲,对他的前途无限有利。于是他对巴尔巴拉紧追不放, 在她面前哭泣、跪倒,用尽了甜言蜜语,并发誓永远爱她,但却隐瞒了他与黑人舞 位尤莉爱塔实际上存在的爱情关系。巴尔巴拉思想单纯、年轻无知,一半出于同情, 一半出于好奇,答允了荷夫根求婚,上了当。但她对法西斯主义本质的认识,与她 父亲一样是非常明确的:“一旦纳粹上台,野蛮和谎言定将笼罩全德国。”希特勒 上台后,她和父亲及其他朋友到了法国,她在那里积极参加反法西斯斗争,克 服重重困难,自己编辑出版反法西斯刊物;而追名逐利的荷夫根一心想的是演戏、 拍电影、挣大钱。他得悉希特勒上台是在马德里,他在那里参加拍一部侦探片的外 景。不久又得知发生了国会纵火案,这一切使他震惊、害怕。接着又听说岳父几年 前就上了黑名单,怕受牵连,他一时不敢回柏林,只好到巴黎暂栖身。作者写反法 西斯战士巴尔巴拉和荷夫根同在巴黎的一幕,情节跌宕,对比鲜明,一褒一贬, 令人深思。荷夫根躲在巴黎,暂避风头,无所事事;而巴尔巴拉为反对法西斯暴行, 日夜工作。一天意外给荷夫根飞来“聘书”,那是柏林一位女演员给他通风报信, 说飞行将军正热恋着的那个女演员洛特,想上演一出名剧,愿找荷夫根当男主角搭 档,并已得到总理默许。荷夫根欣喜若狂,他深知飞行将军在第三帝国的地位仅低 于元首,和这样的实权人物牵上线,必是飞黄腾达的最好途径,机不可失,时不再 来,马上购买了国柏林的车票。在返回途中路经一家咖啡馆,他想稍事休息。但心 中暗思,这里人们熙来攘往,可别是者接头聚首的地方。然而使他大吃一 惊的是,在咖啡馆的一隅正围坐着一群他当年在汉堡剧院的许多朋友,其中有他年 轻的妻子巴尔巴拉。他“日夜想念和想见”的妻子现在只相距飓尺,他顿觉自己是 在做梦,或是产生了幻觉。他多么想马上大声喊她,本能地过去拥抱她,向她倾诉 心中的一切……但是回柏林的车票已在手中,那里无限的前程在召唤他。趁他们还 未发现,他赶快溜之大吉。至于他们的婚姻结局,那是不言而喻的。巴尔巴拉提出 离婚,法院在离婚双方均未到场的情况下作出判决,因为一位赫赫有名的第三帝国 的名演员、总理的朋友,怎能以者为妻,何况巴尔巴拉的血液中有百分之 三十是不纯的。因为她母亲的祖父有犹太血统的嫌疑。
   我国二十年代的《小说月报》在一篇卷首语里有这样一句话:“小说之道,第 一是有趣,第二是有益。”“有趣”者,自然是指情节生动,引人入胜;“有益” 者,不难理解为内容健康,有教育作用。《梅菲斯特升官记》可说是两者皆有之。 当然也不是无懈可击,如在描写黑人姑娘时有过分丑化和贬损之处。小说一九三六 年出版后就受到好评。托马斯·曼一九三六年十二月三日致他儿子克劳斯·曼的信, 专门评论了这部小说,信中说:“你的小说给了我很大的享受。小说读起来轻松, 饶有兴味,可以说极其出色,许多地方十分诙谐,语言也很优美、清晰……当然也 不是十全十美……”小说问世半个世纪以来,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它像一颗璀璨 的明珠,似乎随着时间的推移,更放异彩。近年来人们对它的评价和喜爱越来越甚。
   但是作者和小说本身却有各自坎坷的经历。克劳斯·曼(1906-1949)是托马斯 ·曼的长子。由于出生在书香之家,从小爱好文学,中学时就开始作诗、写小说。 他当过记者、戏剧评论家。二十年代,克劳斯·曼力图不依仗父亲的名声,想确立 自己的文学声誉,他不问,醉心于唯美主义文学。法西斯的暴行唤起了他 的精神觉醒和反抗意识的成长。一九三三年春他就到国外,先后到过阿姆斯特 丹、苏黎世、巴黎、布达佩斯、萨尔茨堡、布拉格,并取得了捷克国籍。一九三六 年到美国和他父亲托马斯·曼住过一段时间;一九三八年到西班牙,后又到美国。 在期间积极参加反法西斯斗争,编辑出版《论丛》。这是一份色彩很浓的 杂志,使希特勒新闻界暴跳如雷,大加威胁,托马斯·曼和斯蒂芬·茨威格等一些 著名作家一时也认为倾向性太强了,但不久他们都承认自己错了。克劳斯·曼 主编的这份公开与法西斯论战的杂志得到世界著名作家如亨利希·曼、纪德、赫胥 黎、海明威、爱伦堡的支持。此外,他还参加了在巴黎和莫斯科召开的国际作家保 卫文化联盟的代表大会。
   一九四八年他到欧洲各国作旅行演说,号召所有参加过反法西斯战争的人,建 立一个“东西方联盟”,“社会主义和的联盟”。但他看到的却是东西方冷战 气氛浓重,经济困难。他自己工作无着落,穷困潦倒,由于纸张缺乏,他的许多著 作得不到发表,另一方面,那些他在小说《梅菲斯特升官记》中抨击过的投机钻营 者,战后却青云直上,他心中抑郁不乐,于一九四九年五月二十一日在法国坎城自 杀。
   克劳斯·曼是个有才华的多产作家,在他短暂的一生中留下十六部戏剧和小说, 除《梅菲斯特升官记》外,还有《火山》(1939)和《转折点》(1942)等。《火 山》是一部长篇小说,作家把德国比作一座火山,它把无数者像熔岩那样从自 己的深处喷吐了出来。《转折点》是一本自传体小说,评论家们把它列为和亨利希 ·曼的《观察一个时代》、斯蒂芬·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一样的德国者最 有内容、最出色的回忆录作品。小说《梅菲斯特升官记》已被译成世界多种文字: 俄文、法文。匈牙利文、波兰文、捷克文等,已由法国改编成戏剧,由匈牙利邀请 德国 、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演员共同拍成电影,一九八一年在美 国获奥斯卡金像奖。
   这部重要的反法西斯小说,为什么在联邦德国 久久被埋没?这里有件持续 几十年的有趣的公案。一九三六年小说出版时,克劳斯·曼就郑重声明:“我的小 说梅菲斯特,不是写特定的某个人的历史,而是在于刻划这一类人的典型特征。梅 菲斯特决不是这个人或那个人的肖像,在他身上只是体现了象征性的典型而已。” 然而作家年青时的朋友古斯塔夫·格吕根斯坚持认为,小说中的主人公荷夫根就是 他,是对他的人格和名誉的侮辱,他向法院提出公诉。古斯塔夫·格吕根斯确是一 位著名演员,演过梅菲斯特,确与当时的普鲁士总理戈林有过往来,他曾娶托马斯 ·曼的女儿艾丽卡·曼为妻,两年后离婚。格吕根斯认为,克劳斯·曼写这本小说 是对他的私人报复,因为他和艾丽卡·曼离了婚。法院的法官意见分歧,那时,本 文上面提到的一九三五年赫尔曼·克斯腾的信尚未发现,法院一直作不出判决,但 又不准出版社出这本书。但德国早在一九五六年就出版了。一九六三年格吕根 斯在马尼拉旅游时因服安眠药过量身亡,于是联邦德国趁格吕根斯已死,于一九六 五年出过一次书。但格吕根斯的继子对此提出,继续上诉法院。一九六八年法 院判决禁出这本书。直到这位继子后来迁到国外居住,联邦德国才于一九八一年大 量出版这本几经周折、被埋没几十年的、脍炙人口的反法西斯小说。
   包智星
序曲-1
  “我原谅演员犯了人的错误,
   我不原谅人犯了演员的错误。”
   歌德:《维廉·麦斯特》
   序曲
   一九三六年
   “据说在德国西部的一个工业中心,新近判决了八百多名工人,这些人都被处 以严刑,不过仅经过一次审讯。”
   “据我所知只审讯了五百名;其余一百多名根本没有审判,而是被秘密杀害的, 由于他们的思想之故。”
   “工资情况是不是确实非常糟糕?”
   “糟透了。工资还在往下降——而物价飞涨。”
   “听说为布置今晚的歌剧院花去了六十万马克。另外至少还有四十万其他开支 ——尚不计歌剧院为筹备这次舞会关门五天的费用,这笔钱就记到公众的账上了。”
   “一次小小的愉快的寿庆。”
   “还非得去凑这种热闹不可,真叫人腻烦。”
   两名年青的外国外交官,面带亲切的笑容,向一名身着威严的军官鞠了一 躬。这位军官戴夹鼻单眼镜,用怀疑的目光扫了他们一眼。
   “全部军界高级将领都到场了。”当他们确知自己已远离穿威严者的听觉 范围之外,这才重新搭起话来。
   “不过他们都热中于和平事业,”另一位外交官恶意地讥讽说。
   “还要多长时间?”头一位外交官笑眯眯愉快地问道,这时他又向日本大使馆 的一位小个子太太请安,这位太太个子虽矮,但身材纤巧,她正挽着一位身材魁梧 的海军军官向这边走来。
   “我们必须对一切有所准备才是。”
   外交部的一名官员上前向两名年青的使馆专员打招呼,这两人随即把话题一转, 赞赏起布置得富丽堂皇的大厅。“是呀,总理 先生对这类事很有兴味,”那位 外交部的官员有点踌躇地说。——“真不愧有高雅的鉴赏力呀,”两位年青的外交 官几乎异口同声地保证说。——“的确是,”那位来自威廉大街 的官员面有难 色地说。——“像这样豪华盛大的庆祝活动,今天除柏林之外别无他处,”其中一 位外国人说。那位外交部的官员迟疑了片刻,然后彬彬有礼地微微一笑。
   谈话停顿片刻。三位先生环视四周,悉心细听那节日般的喧闹声。“真了不起,” 其中一位年青的外交官终于悄声地说——这回可不是尖刻的讽刺,而是确实感到印 象深刻。他举目四望,周围布置之豪华奢侈,几乎把他吓得目瞪口呆。大厅里灯火 辉煌,空气中芳香四溢,不禁使他头昏目眩。他内心充满敬畏,却又困惑不解,他 眯着眼睛注视着闪烁不定的光彩。“我到底在哪里呀?”他想——这位年青的外交 官来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的某个国家——。“我现在待的这个地方,无疑装饰 得异常媚人和豪华,然而却有点令人恐惧。这些人个个盛装艳服,精神焕发,然而 他们的情绪并不使人觉得诚实可信。他们如同木偶一样在那里活动——奇特地抽搐 着,多么笨拙。仿佛有什么东西潜藏在他们的双眸之中,他们的目光一点也不善良, 充满着恐惧和残忍。我们家乡的人看起来是另一种目光——他们和蔼得多,随便得 多。在我们那边北方,笑声也是另一个样子。这里的人大笑时总带点儿嘲笑、绝望、 放肆和挑衅似的味道,同时又伴有心灰意懒和可怕的悲腔哀调。一个人如果感到心 境舒坦,那么他决不会这么笑的。大凡有理智、生活上正派的男子和女人,决不会 这样笑的……
   庆祝总理四十三岁寿辰的盛大舞会,在歌剧院的所有大厅里同时举行。在绵延 的回廊里,在前厅的过道上,在剧院的入口处,盛装的人群熙来攘往。开香槟酒的 砰砰响声在各包厢里此起彼伏,包厢的胸墙上都挂上了高级的装饰帷幕。人们在剧 院的正厅里翩翩起舞,那里的座椅早已搬掉。舞台也已为乐队腾空,乐队的阵容格 外宏大,仿佛是要演奏一台交响乐至少是像演理查德·斯特劳斯的交响乐。但乐队 只演奏军队进行曲和爵士音乐,虽活泼轻快,但听起来杂乱无章。爵士音乐曾因在 黑人中间流行而被认为有失体统,所以在帝国范围内严遭禁止,但是这位高贵的要 人,不愿在他的庆典中缺少爵士音乐。
   这个国家的各方要人均已到场,一个也不缺——除了者 本人,他由于 脖子痛和患神经疲惫症深表歉意,另外有几位不大有教养的党派的头头没有到场, 那是因为他们没被邀请。与此相反,不少皇家公子,众多的君侯爵士以及几乎全部 的贵族倒都来了;还有国防军的全体将领,许多非常有影响的金融界和重工业巨头, 各外交使团的成员——多数为比较小的或遥远国度的代表;另外还有一些部长和若 干著名的戏剧演员——寿星本人在戏剧方面表现出恩赐般的偏爱,这是众所周知的 ——甚至还有一位作家,此人看起来极其显赫,他与者本人过从甚密。总共发 出了两千多张请帖,其中大约一千张为贵宾请柬,有权免费享用庆典中的一切;其 余一千张请帖的持有者,每人需支付五十马克的入场费,这样,这笔巨额花费的一 部分就从这里捞了回来——剩下的就摊在纳税人的头上,他们决不是属于与总理有 紧密交往的人士,也就是说,他们决不是属于新的德意志社会的精髓。
   “这可真是无比壮丽的寿庆!”一位莱茵区军火老板的胖太太对一位南美外交 官的夫人说。“啊,真痛快!我太高兴了,我祝愿所有居住在德国土地上的人,个 个笑逐颜开!”
   这位南美外交官夫人不大懂德文,因而感到很无聊,她闷闷不乐地淡然一笑。
   活泼的军火老板太太对外交官夫人如此缺乏,颇感失望,她决定继续往前 走。“请原谅,我亲爱的!”她文雅地说,一边搴起发亮光的拖地裙脚。“我正要 去拜见一下科隆来的老朋友——我们那位国家剧院经理的母亲。您一定知道,就是 那位赫赫有名的汉达里克·荷夫根的母亲。”
   这时南美洲女人第一次启齿发问:“汉里克·荷普夫根是谁呀?”——这可使 军火老板娘忍不住轻声喊了起来:“怎么?您还不知道我们的荷夫根?荷夫根,我 的好太太——不是荷普夫根!是汉达里克,不是汉里克——他可重视这个小小的 ‘达’字!”
   说着她已匆匆向这位与众不同的德高望重的夫人走去,荷夫根的母亲正挽着那 位作家,即元首的朋友的手臂,威风凛凛地穿过大厅。“最亲爱的贝拉太太!好久 不见,您可安好,最亲爱的?您有时还想念我们的科隆吗?不过您在这里的地位是 多么的显赫啊!令爱,那可爱的姑娘约茜可好?噢,对了,您那赫赫有名的儿子荷 夫根近况如何?天呀,他可真是有出息呀!他现在几乎跟部长一样举足轻重!是的 嘛,亲爱的贝拉太太,我们在科隆都想您呀,还有您那两位出众的孩子!”
   实际上,当贝拉·荷夫根太太住在科隆时,她的儿子尚未发迹升官,这位百万 富翁的太太从未关心过她。那时这两位夫人之间的交往极其浅,贝拉太太从未被邀 进入过军火老板的别墅。然而此刻这位快乐的、富有情感的富翁太太却握住贝拉太 太的手不放,因为她的儿子已经是总理先生的密友了。
   贝拉太太慈样地莞尔一笑。她穿得非常素雅,不过也不是一点没有合乎体统的 花哨,在她那挺括滑爽的黑绸夜礼服上闪烁着一朵白兰花。她头发斑白,光滑而没 有鬈烫的发型与她那仍旧相当年青的、精心修饰过的脸容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她的 一对睁得大大的蓝绿色的眼睛,冷静、亲切、若有所思地注视着这位喋喋不休的太 太。而这位太太身上漂亮的项饰、长垂的耳环、巴黎的夜礼服以及她所有的荣华富 贵,全是仗着德国疯狂备战得来的。
   “我没什么可抱怨的,我们一切都很好。’”贝拉太太自豪而谦逊地说。“约 茜和年青的唐纳贝克伯爵订婚了。汉达里克有点过度劳累,他忙得很。”
   “这我是可以想象的。”实业家太太十分恭敬地说。
   “请允许我向您介绍一下我们的朋友凯撒·冯·姆克,”贝拉太太说。
   作家俯身吻了一下阔太太戴满首饰的手,她即刻又开始唠叨起来。“非常有趣, 我真高兴,我看过您的许多照片,所以一下子就认出您了。您的戏剧《枞树山》我 在科隆就欣赏过了,演得相当好,当然还说不上具有像柏林眼下已惯于要求的那种 杰出的成就,不过也相当令人满意了,无疑是很值得重视的。对了,枢密顾问—— 这段时间您作了一次美好的旅行,人人都在谈论您的游记,我这两天就想买它一本。”
   “我在异国他乡见到了许多美好的和许多丑陋的东西,”作家毫不掩饰地说, “不过我游历这些国家不只是作为观察者和欣赏者,而更多的则是作为工作者和教 育者,我觉得,我此行是成功的,为我们新的德国在国外赢得了许多新朋友。”他 那双灰青色的眼睛,透彻明亮,火一般的纯真,在许多文艺专栏里受到夸赞,此刻 他在估价这位莱茵区女人这许多首饰值多少钱。“若下次我到科隆作报告或演出, 我可住到她的别墅去。”他一边想,一边接着说:“但是外部世界对我们的帝国谣 传许多谎言,有许多恶意的歪曲,以我们的直观来说,不可理解。”
   他的面部形同“木刻”一般,这是每个记者必然会这么描绘的:额头上皱纹密 布,金黄色的眉毛下是一双刚毅的眼睛,嘴巴闭得紧紧的,说话时略带萨克森的口 音。姆克的外貌和高雅的谈吐给军火大王的夫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哎呀,以后 您若来科隆,一定来看我们呀!”她如痴似醉地凝视着他。
   凯撒·冯·姆克枢密顾问,作家协会主席,现正到处上演的《枞树山》一剧的 作者,以骑土般的风度鞠了一躬,并说:“我将真诚地感到高兴,尊敬的夫人。” 说着他甚至还将手捂在心窝上。工业家夫人认为凯撒这人非常神奇。
   “阁下,要是能整个晚上听您讲话,那一定是很有趣的!”她大声嚷嚷,“您 一定是经过世面的人!您是不是曾当过国家剧院的经理?”
   不论是高贵的贝拉太太,还是《枞树山》悲剧的作者本人,都感到这个问题提 得欠妥,但剧作者还是说了一句:“是的,”不过语气有点严厉。
   这位科隆的阔太太一点没有察觉,仍在滔滔不绝地说着,而且玩笑开得很不适 宜:“枢密顾问先生,您难道对我们的汉达里克,您的继任者一点儿都不嫉妒?” 她甚至用一个手指头作着咄咄逼人的动作。此刻,贝拉太太不知眼睛该向何处看。
   可是,凯撒·冯·姆克要表明自己温文尔雅、处世有方,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已 达到了高尚的境界,因此他木雕似的脸上仍然堆着笑容,只不过变得似乎有点严峻 起来,接着又温和亲切了一些,最后甚至变得十分明智了。“我很乐意把这副重担 ——是的,打从心眼儿里很乐意交给我的朋友荷夫根,没有哪个人比他更适合来承 担这一重任。”他说话声音颤抖,但内心却认为自己宽宏大量,思想高尚,因而显 得异常激动。
   贝拉太太,剧院经理的母亲脸上露出一副感动的表情;大炮大王的终身伴侣被 著名的剧作家高尚端庄的行为激动得几乎要哭出来。不过她马上又勇敢地克制住自 己,把眼泪咽了下去,用一块小小的丝手绢轻轻地擦了一下眼睛,转瞬间神态一变, 摆脱了刚才严肃的神情,那典型的莱茵式的活泼立即重新回到她的身上,重又变得 满面春风起来,并兴致勃勃地说:“这不是一场非常豪华的寿庆吗!?”
   毫无疑问,这确是一场极为豪华的庆典。请看,灯火辉煌,香气四溢,夜礼服 沙沙作响!另外还不好确定,这珍珠宝石或勋章上的星星又散发了多少光辉。无数 盏枝形吊灯照射在女士们袒露的雪白的背部和描得漂漂亮亮的面容上,照射在那些 大腹便便的先生肥硕的后颈上和他们浆得挺括的衬衣胸襟、饰有丝边肩章的上, 自然也照射在那些为递送饮料而辗转忙碌的侍者汗湿的脸上,闪闪烁烁,婆娑游移。 配备得十分雅致的鲜花,透过整个花园亭榭,散发着怡人的郁香;所有德国女士身 上搽的巴黎香水更是香气扑鼻;还有那些工业巨头抽的雪茄烟香,身着党卫队合体 、身材修长的年青人头上的润发油香,王子、公主们以及秘密头子、文艺 专栏主编、电影明星们身上的香气,还有一些充任人种和国防科学职位的大学教授 和少数几位犹太银行家身上的香气。这几个银行家财产万贯,在国际往来上实力强 大,所以这种只有少数人独享的活动,也不能把他们排斥在外。这里散发的是一种 人工的香云郁雾,仿佛另一种芳香容不得在这儿出现,这就是那种淡淡的、略呈甘 味的血的恶臭味,尽管他们多么嗜爱这种气味,并且全国都充满了这种恶臭味,可 是在今天这样高雅的场合,而且有外国使节在场的情况下,他们对这种血臭味也有 一点儿羞涩之感。
   “多妙呀,”一位帝国国防军的高级官员对另一位说。“胖子 什么也干得 出来的!”
   “只要我们这样容忍下去,”另一位答道。两人都露出高兴的笑脸,因为有人 在给他们照相。
   “洛特穿的衣服值三千马克,”一位电影女演员对霍亨索伦 王子说,他们 在一起跳舞。洛特是这位头衔繁多的实力人物 的老婆,他像童话里的王子似的 让人家来庆祝他四十三岁生日。洛特本是一名地方上的女演员,公认是一位善良、 质朴、典型的德国妇女。在他们结婚喜庆之日这位童话里的王子下令处死了两名无 产者。
   霍亨索伦王子说:“我们的家族可不曾有过这样的挥霍。——高贵的夫妇到底 什么时候光临呀?我们可急切地期待着!”
   “小洛特心中有数的,”国母 的这位从前的女同行很客观地说。
   这是一场地地道道的豪华庆典;所有到场的人,不论是贵宾请柬的持有者,还 是不得不支付五十马克才准许入场的宾客,似乎人人都在尽情地享受欢乐、跳舞, 闲扯,调情;他们自我赞叹,也赞叹另一些人,主要是有权势的人,因为正是他们 才有权享受像今天这样盛大的庆祝活动。在包厢里,在回廊上,在诱人的冷菜柜旁, 人们谈笑风生,议论女士们的夜礼服和先生们的财产状况,还讨论着那个为积德行 善而设的彩奖可能值多少钱,原来这件最珍贵的奖品是个钻石镶成的囗字勋章,一 件非常雅致和贵重的东西,可用作胸前的饰针或项链上的挂坠。知情者可能还知道, 大概还有最有兴味的慰劳奖,比如用吕贝克 杏仁泥糖制成的模仿得完全逼真的 坦克和机关枪。一些女士幽默地说,比起珍贵的囗字勋章来,她们更喜欢用这种糖 料制成的杀人工具。于是个个由衷地笑得前仰后合。人们压低了嗓门谈论起这场寿 庆的背景。令人瞩目的是,者谢绝光临,若干政党的头面人物未被邀请; 而侯门爵士家族的成员却多数在场。种种玄秘的和意味深长的谣传同这一情况紧密 相关,人们窃窃私语,进一步相互传述。一些人很想知道关于者健康状况的秘 密新闻,不过不论是在外国报界代表或外交官范围内,还是在国防军和实业界的巨 头中间,人们谈论此事时虽然热烈,但声音却压得很低。
   “这么说似乎是得了癌症,”一位英国报纸的记者先生,用手帕捂住嘴对巴黎 的同行说。可惜他找错了对象。彼埃尔·拉鲁看起来是个十分衰老而又相当阴险的 侏儒;他狂热地崇拜新德意志国家的英雄主义和那些穿上漂亮军服的年青小伙子。 再说,他并不是记者,而是一名富翁,写过几本关于披露欧洲各国首都的社会、文 艺和生活方面的书,而收集名人的情况,则是他生活内容的重要方面。这个怪 诞的、丑恶的矮个儿山妖,长着尖尖的小脸,有一副病弱老妪无病般的假嗓音。 他鄙视自己国家的制度,向每一个愿意听他絮叨的人宣称,他认为克莱芒梭
   是个流氓,布里昂 是个白痴,每一个盖世太保的高级官吏是神人,新德意志政 权的首脑人物是完善的众神中的一套完整的班子。
   “我的先生,您在散布什么卑鄙的谬论!”小老头子非常可怕地、恶狠狠地瞪 着眼;他的声音犹若枯叶掉落地上所发出的那种沙沙声。“元首的健康安然无恙, 他只是有点儿着凉。”
   可以相信这个小个子怪物马上会走过去告密的。英国记者顿时神情紧张起来, 他试图加以申辩:“这事儿是一位意大利同行出于信任才透露给我的……”但这位 瘦弱的、对紧身军服有特殊嗜好的人,严厉地打断了他的话:“够了,我的先生, 我不愿再听了!这都是一派不负责任的瞎扯!——请原谅,”他温和地补充说。 “我得去欢迎一下保加利亚前国王,黑森 的公主同他在一起,我是在罗马她父 亲的宫廷里结识殿下的。”伴着衣服的悉索声他走开了,两只苍白的尖尖的小手贴 在胸前,俨然是一个狡猾的修道院教士的姿态和面容。那名英国记者在他背后嘟哝 道:“该死的势利小人。”
   大厅活跃起来了,一片沙沙的走动声:宣传部长 步入大厅。今晚没想到他 会莅临,大家都知道他和胖寿星关系紧张——寿星现在还隐蔽着不露面,待会儿他 要从入口处出场,这样便形成全场的。
   宣传部长——主宰着几百万人民的精神生活——瘸着腿轻捷地通过衣着华丽的 人群,他们频频向他鞠躬致意。他走过哪里,哪里似乎都会拂起一股冰冷的空气。 仿佛有一个恶毒、危险、孤僻、残酷的天神,降落到尘世凡人粗鄙的喧闹声中,这 些人贪婪,胆怯,却又十分可怜。顷刻间全场的人惊得如同瘫了一般。正在跳舞的 人凝住在他们优美的舞姿上,都用胆怯的目光驯服而又充满仇恨地投向这个令人生 畏的矮子。矮子力图以迷人的微笑来缓和一下由他引起的惊恐气氛,可他这一笑将 他那张薄薄的、轮廓鲜明的嘴角一直拉到了耳根边。他竭力施展魔术、修饰美化, 使自己那双深陷的狡诈的眼睛显得和善一些。他姿态优美地拖着他的一只畸形足, 匆匆地通过庆祝大厅,向这两千名奴仆、傻瓜、随波逐流者、江湖骗子和受骗上当 者显示一下他色厉内茬的猛禽面部的侧影。他面带奸笑快步轻足地在一群百万富翁、 外交使节、师级司令长官和电影明星的身旁走过,走到剧院经理兼枢密顾问和议员 汉达里克·荷夫根跟前,总理先生站住了。
   还有一条耸人听闻的消息!剧院经理荷夫根是公众知晓的总理兼飞行将军
   最得宠的人之一。总理完全违背宣传部长的意志,坚持任命荷夫根担任国家剧院的 最高职位。经过一番长期的、剧烈的角逐,宣传部长牺牲了他的宠儿,也就是 诗人凯撒·冯·姆克,只好派他到国外去旅行。此刻宣传部长故作姿态,对自己敌 手的人表现出格外的敬重,又打招呼,又是交谈。狡猾的宣传部长是否想用这一方 式,在国际上流社会面前宣告,在德意志统治的最高层中,根本不存在矛盾和阴谋? 是否还想以此来表明,说他本人——广告吹嘘头子和飞行将军之间在相互猜忌,这 纯属童话般的可怕而不真实的讹传?或者说荷夫根——眼下已成为首都议论最多的 人物之———他这方面也是无比的狡诈,他是否会做得出来,跟宣传部长和飞行将 军——总理两人,同样保持亲密的关系?他是否会利用这一实力人物来反对另一个 实力人物,自己则同时受这两个实力强大的竞争者的恩宠?对荷夫根传奇般的机灵 寄予希望,也许是不会落空的…… “这一切可真是极其有趣!彼埃尔·拉鲁即刻就搁下保加利亚前国王,轻足快步 穿过大厅——犹若一根被风吹拂的羽毛,他也被好奇心所掀动——以便在最近处目 睹一下这一轰动的会见场面,凯撒·冯·姆克灰青色的眼睛疑惑地眯在一起,科隆 的那位百万富翁太太,完全出于对这一庄严场面的兴奋和喜悦,她纵情地大声哼哼; 而贝拉太太,这位伟大人物的母亲,则仁慈地、仿佛鼓励人似地向所有站在她旁边 的人投以亲切的微笑,好像她要向大家表白:我的荷夫根多么伟大,我是他的高贵 的母亲。不过你们也不必马上向我下跪。他和我,即使在其他人面前是出类拔萃的, 但我们身上也只有血和肉而已。
   “您身体可好?我亲爱的荷夫根。”宣传部长笑容可掬地问剧院经理。
   剧院经理也是吟吟的笑,不过不是咧嘴大笑,而是笑得十分高雅,差不多带了 点苦笑的样子。“谢谢您,部长先生!”他说得很轻,同时却极其抑扬顿挫,有点 像唱歌似的,婉转动听。部长一直还未松开他的手。“请允许我问一下,尊夫人好 吗?”剧院经理说这话时他的高贵的谈话对手不得不把脸一沉:“她今晚身体稍有 不适。”说着放开了议员和枢密顾问的手。荷夫根忧伤地说:“我感到十分遗憾。”
首页>> 文学论坛>> 讽刺谴责>> 克劳斯·曼 Klaus Mann   德国 Germany   盟军占领下的德国   (1906年11月18日1949年5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