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 乡土风情>> 乔治·桑 George Sand   法国 France   十九世纪的法国   (1804年7月1日1876年6月8日)
魔沼
  其實早在1946年,喬治·桑就已經開始對田園生活感興趣。這一年她發表了著名的田園小說《魔沼》 ,全書沒有復雜的情節和冗長的理論闡述,而是自始至終充滿詩意。這部小說詩歌文學作品奠定了作傢晚期創作的基調。
譯序
  喬治·桑(1804-1876)是法國著名女小說傢,一生著作捲帙浩繁。她的父親是拿破侖時期的軍官,她四歲喪父後,由祖母扶養,在農村長大。十三歲進修道院,十八歲嫁給杜德望男爵。但男爵生活浪蕩,而喬治·桑卻又具有獨立不羈的性格,因此,1831年她帶着一子一女,毅然來到巴黎獨自謀生,隨即走上文學創作道路。《安蒂亞娜》是她第一部單獨署名的小說,揭開了她的“婦女問題”小說的創作序幕,一舉成名。“婦女問題”小說描寫婦女爭取愛情婚姻自由,求得自身解放的主題。喬治·桑從自己的身世出發,謀求婦女解放的出路。她才思敏捷,一連寫了四五部之多。
   《莫普拉》(1838)是“婦女問題”小說的最後一部,已經露出“社會問題小說”的端倪。這部小說既有婦女問題小說的內容,又大大突破了這種框架。一是這部小說的女主人公愛德梅掌握了自己的命運,由她來挑選自己的終身伴侶,婦女的婚姻問題似乎不復存在。二是這部小說展開了相當廣阔的社會背景描寫,抨擊了兇殘、頑固的貴族代表特裏斯唐一傢,還描繪了18世紀末的重大事件,如貝爾納就參加了美國的獨立戰爭。三是刻畫了一個農民哲學家帕希昂斯,他信仰盧梭和拉莫奈的思想,主張人人平等,這是農村中純樸、睿智、正直的農民代表,體現了喬治·桑初期的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四是加強了對封建制度的諷刺和抨擊,小說尖銳地揭露了18世紀末法國的司法制度如何貪贓枉法、草菅人命,以及教士窮奢極欲、宗教團體與歹徒沆瀣一氣等現象。五是描寫受到不良習俗熏陶的貴族青年,如何在獲得文化知識的基礎上,改掉了醜惡、卑劣的行為和思想,成為新人,發展了盧梭的教育思想。愛德梅在小說中是美和善的象徵,她具有強烈的共和主義信念,並以這種信念感染了帕希昂斯。她支持貝爾納參加美國獨立戰爭和抗擊入侵者,她深知貝爾納的叔叔們都是怙惡不悛的惡棍,而他本性卻是善良的,能夠改惡從善。貝爾納的一生表明,教育能改變人的習性,進而使某些落伍的人跟上文明發展的過程:他一旦受到愛情的驅使,這一改變就更易實現。
   從這五個方面來看,《莫普拉》確實是喬治·桑內容最豐富的小說之一。因此,自它問世以來,一直受到讀者和評論傢的重視和贊賞。
   《莫普拉》被稱為一部“鬥篷加長劍”式的小說,這類小說註重情節的復雜麯折,波瀾起伏。小說開捲,在風雨交加的夜晚,一個迷了路的美麗姑娘來到魔窟,外面是騎警隊在猛攻,這個少女則在宮堡裏為保持自己的清白展開一場鬥智。隨後她和貝爾納從地道逃出。城堡當夜被攻破後,兩個莫普拉與他們不期而遇。戲劇性場面一環套一環。審判貝爾納一場達到小說發展,寫得跌宕起伏,精彩紛呈。經過他的戰友的斡旋奔走,愛德梅復原後的出庭作證,帕希昂斯的揭發,案情纔水落石出。整部小說寫得一氣呵成,情節由年屆八旬的貝爾納口述出來,卻沒有生硬和脫節之感。這一切顯示了喬治·桑嫻熟的寫作技巧。
   這裏還要提到小說中優美的風景描寫。無論是雷雨之夜貝爾納居住的那個城堡的陰森、地道和機關的巧妙、宮堡廢墟的荒涼恐怖,還是騎士於貝爾的宮堡中夜晚月下一對情人的交鋒,面對初秋多霧之夜的田野人物內心的感受,都寫得富於抒情和浪漫的色彩,這是對法國中部地區農村風景的一麯頌歌。
   這種藝術特色在喬治·桑的“田園小說”中得到充分的表現。1846年,喬治·桑發表了《魔沼》,這是她的田園小說的代表作。喬治·桑在小說序言中宣稱,她要描寫樸素中的美,這篇小說確實是一個非常樸實的充滿詩意的愛情故事。小說情節十分簡單,基本上衹描寫了一天一夜所發生的事,但喬治·桑卻從這簡單的情節中挖掘出男女主人公高尚、正直、善良的心靈。男女主人公一貧一富,然而在愛情的感召下,經濟和年齡上的差別全部消失了。雖然他們並不美麗,卻疾惡如仇,樂現勤勞,身體健碩,另有一種健康美。在魔沼中的一夜使他們的感情溝通了,達到了內心的融合。小說中農村的寧謐、神秘而獨特的景色,為男女主人公的愛情經歷增添了濃郁的浪漫色彩。喬治·桑無疑地將男女青年農民和農村景色理想化了,因為她認為藝術是追求“理想真實”,《魔沼》就體現了這種浪漫主義的文學主張。這個理想世界和理想人物,是作為資本主義社會的醜惡現象的對立面而出現的,儘管缺乏深刻性,可是卻具有正面理想的價值。這篇小說的次要人物也寫得十分成功:講求實際的莫裏斯老爹、喜愛虛榮的風騷寡婦、庸俗世故的萊奧納老爹,寥寥數筆,都描繪得神情畢肖。而熱爾曼的兒子小皮埃爾的活潑頑皮,也避免了男女主人公戀愛場面的單調,增加了生活情趣。末尾的風俗描寫乍看嫌長,實際上富有地方色彩,散發出粗擴雋永的農村風味,而且具有豐富的歷史資料價值,是一幅出色的農村風俗畫。上述各方面的成功,使這篇小說成為世界上獨具風格的中篇傑作。
一 作者緻讀者
  你幹得汗流滿面,
   才能維持可憐生計,
   長年勞動,精疲力竭,
   如今死神召喚着你。
   這用古法文寫成的四行詩,題在霍爾拜因 ① 的一幅版畫下面,樸實中藴含着深沉的憂愁。這幅版畫描繪一個農夫扶着犁把犁田。廣袤的原野伸展到遠方,在那邊可以看到一些可憐的木板屋,太陽沉落到山丘後面。這是一天艱辛勞動的結尾。農夫雖然年老,卻很粗壯,衣衫襤褸。他往前趕的四匹套在一起的馬兒瘦骨嶙峋,有氣沒力;犁刀鏟進高低不平的堅硬的泥土裏。在這幅“流汗與出力”的場景中,衹有一個人是輕鬆愉快,步履輕捷的,這就是一個幻想的人物,一具手執鞭子的骷髏,他在驚駭的馬兒旁邊,沿着犁溝奔跑,鞭打着馬兒,給老農夫作犁地的下手。這是死神,霍爾拜因帶有寓意地把這個幽靈畫人了一係列哲理和宗教題材的畫裏,這些畫既陰鬱,又滑稽,題名為《死神的幻影》。
   --------
   ①霍爾拜因(14971543),德國畫傢,善畫肖像,代表作有《之死》。《寫作中的埃拉斯姆斯》等。
   在這個畫集裏,或者不如說在這內容廣阔的構圖中,死神在每一頁都起到作用,它是聯結因素和主導思想;霍爾拜因再現了君主、大祭司、情人、賭徒、醉漢、修女、妓女、強盜、窮人。戰士、僧侶、猶太人、旅遊人,他那時代和我們時代的一切人,死神這個幽靈到處在嘲弄、在威脅,並且總是勝利。死神衹在一幅畫上沒有出現。這幅畫裏,可憐的拉撒路 ① 躺在財主門口的糞堆上,聲稱他不怕死神,不消說,因為他一無所失,而且他活着實際已提前死去。
   --------
   ①拉撒路是一個生瘡的乞丐,他病臥在財主門口,死後由天使領入天堂,事見《新約·路加福音》第十六章。
   這種文藝復興時代教中半屬異教的熬苦思想,真能使人得到安慰嗎?信徒們能從這種思想中得到好處嗎?野心傢、騙子、暴君、酒色之徒,這些糟踏生命、被死神揪住頭髮的傲慢的罪人,無疑要受到懲罰;但是瞎子、乞丐。瘋子、貧苦的農民,難道衹因為想到死對他們不是苦難,就如釋重負,擺脫了他們長期的困苦嗎?不!一種難以排除的憂愁,一種可怕的宿命思想,壓抑在藝術傢的作品之上。這好像對人類的命運發泄辛辣的詛咒。
   霍爾拜因所看到的是辛酸的諷刺,是對社會真實的描繪。使他怵目驚心的正是罪惡和不幸;而我們,另一世紀的藝術傢,我們將描繪什麽呢?我們要在死亡的思想中尋找當今人類應得的命運嗎?我們要乞靈於死,作為對不義的懲罰和對痛苦的補償嗎?
   不,我們不再同死打交道,而是同生打交道。我們不再相信墳墓的虛無,也不再相信勉強的遁世換來的靈魂得救;我們希望生活是美好的,因為我們希望它豐富多彩。拉撒路應當離開他的糞堆,窮人也不必因財主的死而欣喜。人人都應該幸福,那麽某些人的幸福也就不會成為罪惡,受到上帝的詛咒。農夫播種小麥時,應該知道他在為生的事業而勞動,他不應該為死神走在他旁邊而感到快樂。最後,死亡既不應當是幸運的懲罰,也不應當是不幸的安慰。上帝既沒有以死作為對生的懲罰,也沒有以死作為對生的補償;上帝既然祝福生命,墳墓就不應成為避難所,把那些得不到幸福的人都送到那兒去。
   我們時代的一些藝術傢,正視了他們的周圍以後,熱衷於描繪痛苦,貧賤和拉撒路的糞堆。這些也許屬於藝術和哲學的範疇;可是,把貧睏描繪得如此醜惡,如此可鄙,有時如此和如此罪惡纍纍,他們的目的達到了嗎?而且效果是不是像他們所期望的一樣有益呢?我們不敢妄加斷語。有人也許會對我們說,衹要指出在“富有”這層脆弱的土地下面是個深淵,就會使為富不仁者恐懼,正如在扮鬼跳舞 ① 的時代,人們給這樣的財主指出敞開的墓穴,死神隨時準備把他抱在自己污穢不堪的懷抱裏一樣。如今,我們給他指出盜賊在撬他傢的門,謀殺者正在窺伺他睡着沒有。我們承認不太明白怎麽給他寫出窮人是個苦役監逃犯和夜間的盜賊,就會使他對自己所蔑視的人性産生好感,就會使他關心他所畏懼的窮人的痛苦。在霍爾拜因和他的前人的畫中,可怕的死神咬牙切齒,拉着提琴;他這個模樣,並不能使惡人改邪歸正,使受苦受難的人得到安慰。我們的文學在這方面的所作所為,不是有點兒像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代的藝術傢一樣嗎?
   --------
   ①在中世紀,人們戴着雕刻的或繪畫的面具,扮作各種年齡和身分的鬼,在死神帶領下跳舞,隱喻人不免一死。
   霍爾拜因筆下的酒徒,發狂似地斟滿他們的酒杯,要趕走死的念頭;死神對他們隱而不見,充當着他們的斟酒人。而今日,作惡的富人要修築工事,買槍買炮,預防雅剋團 ① 式的;藝術給那些富人指出,正在暗中細密地醖釀,等待時機嚮現存社會發動襲擊。中世紀的教會以出售免罪符來滿足世上權貴的恐懼心理。當今政府卻是讓富人納稅,維持憲兵、獄吏、刺刀和監獄,來平息富人的不安。
   --------
   ①雅剋團是在1358年5月28日爆發的一場農民,雅剋一般是對農民的稱呼。
   阿爾貝特·丟勒、米蓋朗琪羅、霍爾拜因、卡洛、戈雅 ① 都曾對他們的時代和他們的國傢的弊端作過強有力的諷刺。這些都是不朽的作品,是具有無可否認的價值的歷史篇章;我們並不想否認藝術傢有權探索社會的創傷,並暴露在我們的眼前;但是,除了描繪恐怖和威脅以外,現在就沒有別的事情可做了嗎?在這種才能加上想像使之變得流行的、描寫道德敗壞的秘密 ② 的文學中,我們更喜歡那些溫柔可愛的人物,而不喜歡那些使人驚心動魄的壞蛋惡棍。前者可以引導人改惡從善,後者使人心驚肉跳。恐怖不能醫治自私自利,反而使它變本加厲。
   --------
   ①丟勒(1471—1528),德國畫傢;雕刻傢;米蓋朗琪羅(1475—1564),意大利大畫傢;卡洛(1592—1632),法國畫傢、雕刻傢;戈雅(1746—1828),西班牙畫傢。
   ②此處指歐仁·蘇(1803—1857)的小說《巴黎的秘密》和保爾·費瓦爾的小說《倫敦的秘密》。
   我們相信,藝術的使命是一種情感和愛的使命,今日的小說應當取代人類幼稚時期的寓言和隱喻的寫法,藝術傢除了提供一些謹慎的緩和的方法,減輕他的描繪所引起的恐怖以外,還有一個更重大和更富有詩意的任務。他的目的應該是使人喜愛他關懷的對象,必要的話,我不責備藝術傢稍稍美化這些對象。藝術不是對實際存在的現實的研究,而是對理想真實的追求。因此,《威剋菲爾牧師傳》這本小說比《墮落的農民》和《危險的聯繫》 ① 更有用,更有益於身心。
   --------
   ①《威剋菲爾牧師傳》是英國作傢哥爾斯密(1728—1774)的小說,屬於感傷主義作品。《墮落的農民》是法國作傢雷斯蒂夫·德·拉布勒東(1734—1806)的小說;《危險的聯繫》是法國作傢拉剋洛(1741—1803)的名作。
   讀者,請原諒我寫下這些想法,把它們作為序言看待吧。我要給您講述的故事沒有別的序言。這篇故事很短很簡單,為此,就需要把自己關於恐怖故事的想法告訴您,事先求得諒解。
   關於這個農夫,我不由自主說了這些題外話。我打算而且馬上要對您講的,正是關於一個農夫的故事。
首頁>> 文學>> 乡土风情>> 乔治·桑 George Sand   法国 France   十九世纪的法国   (1804年7月1日1876年6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