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 言情>> 加西亞·馬爾剋斯 Gabriel Garcia Marquez   哥倫比亞 Colombia   公元   (1927年三月6日)
霍亂時期的愛情 Love in the Time of Cholera
  片名:Love in the Time of Cholera
  譯名:霍亂時期的愛情
  導演:邁剋·內威爾 Mike Newell
  主演:賈維爾·巴爾登 Javier Bardem
     薩爾韋托·巴薩爾Salvatore Basile
     本傑明·布拉特 Benjamin Bratt
  類型:劇情/浪漫
  片長:--
  級別:美國R(性內容,裸體及粗口)
  發行:新綫New Line Cinema
  上映日期:2007年11月16 日(美國)
  IMDB 評分:8.2/10 (79 votes)
  官網:http://www.loveinthetime.com
  推薦指數:★★★
  《霍亂時期的愛情》-概述
  
  《霍亂時期的愛情》講述了一段發生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南美洲的愛情故事。書中的名言是:“對於死亡,我感到的唯一痛苦是沒能為愛而死”。
  《霍亂時期的愛情》-內容簡介
  
  影片所講述的故事發生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整個橫跨50多年的時間歷程。故事發生的地點是哥倫比亞的喀他基納,那個紛繁復雜,充滿魔力與誘惑的南美小城。在這裏,上演着一個男人執著一生守候他終生所愛的愛情史詩。
  
  菲爾倫提諾·阿瑞紮是當地的一個電報職員同時他也是一個多産的詩人,帥氣的外表和浪漫的氣質讓他別具一種詩人的風雅魅力。和所有詩人一樣,多愁善感也是阿瑞紮最顯著的性格標簽。
  
  當偶然透過一座別墅的小窗望到美麗的姑娘弗敏娜·達拉時,阿瑞紮知道自己邂逅了這一生的所愛。於是,他開始用書信嚮弗敏娜·達拉表達他心中的摯愛。弗敏娜·達拉也逐漸的被菲爾倫提諾·阿瑞紮的文字所打動。可就在兩人要墜入愛河的時候,弗敏娜·達拉的父親知道了他們兩人的關係並為之大為震怒。他發誓要永遠的讓他們分開。
  
  許多年過去了,弗敏娜·達拉已經成為了貴族子弟鄂畢諾的妻子。當一場突如其來的霍亂襲擊喀他基納的時候,鄂畢諾成為了抵抗瘟疫的中堅力量,為城市帶來了大量的藥品。為躲避霍亂,鄂畢諾將弗敏娜·達拉送去了法國居住,幾年後又將她接回了喀他基納。這個時候,弗敏娜·達拉已經變成了一個擁有榮華富貴的貴婦人,至於她那場半路夭折的初戀早已被她拋在了腦後。
  
  詩人總是感情豐富的。詩人也因此朝三暮四、蜻蜓點水般處處留情,而有些詩人有時也會堅貞不渝、將全部情感傾註於一人。菲爾倫提諾·阿瑞紮很不幸的成為了後者。多年過去,他已經不再是當初那個囊中羞澀的小帥。如今的他擁有着自己的事業和財富,還有一堆用以派遣寂寞的女人們,但他還是對弗敏娜·達拉念念不忘。他願意等待終生,衹為了能和弗敏娜·達拉重新開始……
  《霍亂時期的愛情》-作者簡介
  
  馬爾剋斯曾於1982年憑長篇小說《百年孤獨》獲得諾貝爾文學奬。《霍亂時期的愛情》是他於1985年完成的又一部長篇小說。
  
  現年63歲的紐厄爾在執導《哈4》之前,曾執導《四個婚禮和一個葬禮》等著名影片。他稱贊《霍亂時期的愛情》是一部偉大的愛情小說,講述了一個“世界上最浪漫的愛情故事。”
  
  《霍亂時期的愛情》-幕後花絮
  
  本片劇本根據諾貝爾文學奬得主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剋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1985年出版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小說本身是馬爾剋斯的代表作之一,《百年孤獨》則是他另外一部傢喻戶曉的成名作品。幾十年來,馬爾剋斯的作品雖然也屢次被各國的導演翻拍成各種語言的版本搬上銀幕,但這還是他首次與好萊塢進行合作。倒不是好萊塢怠慢了這個諾貝爾文學奬大師,衹是和許多搞文藝創作的人一樣,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剋斯也屬於那種極端厭惡商業化運作卻不得不棲身於這個商業時代的矛盾體。他們追求高雅的藝術,對於濫俗的娛樂原本衹是涇渭分明、井水不犯河水,但如今娛樂卻越來越一發不可收拾的大行其道,將他們所堅持的藝術正統反而擠壓到了文化的邊緣地帶,於是從漠不關心到嗤之以鼻再到不共戴天,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剋斯也是一個時代造就的反商業主義。而好萊塢自然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商業貼牌,幾乎所有關於藝術商業化的討論最後都要把好萊塢牽扯出來說事。所以,好萊塢在老人那吃了這麽多年的閉門羹也在情理之中。據說平均每年來找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剋斯交涉書本影片改編權的廠商有50傢之多,而他們幾乎無一得逞。這一次新綫也是花了大力氣纔從老人手上用100萬美元買到了小說的版權。艱難的攻堅外交過程幾乎持續了一年,新綫方的製作人用程門立雪般的執著和“絶對不會將影片好萊塢化(hollywoodize)”的承諾纔感動了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剋斯如願以償的拿到了版權。
  
  如此費盡心機所取得的劇本,新綫方自然是倍加珍視。事實上,本片也是新綫今年打造的申奧種子選手,按新綫方的如意算盤,本片和12月即將上映的《黑暗物質》在奧斯卡80盛宴上雙劍合璧,將商業豪華巨製與文藝內涵兩大導嚮類型的風頭盡收囊中。不過,今年的奧斯卡可謂是風起雲涌好片不斷的一年,各類型片中均有槍眼之作。與本片同場較勁的就有《愛情盛宴》,《獅入羊口》,《婚禮上的瑪戈》還有回歸的老柯波拉所呈現的《沒有青春的青春》等等一幹名將佳作。於是,新綫在製作本片時也毫不怠慢的請來了各路一綫好手。
  
  對於一個改編翻拍的影片來說,劇本改編的質量是决定影片質量的首要因素。所以,點將時一般角色根本不予以考慮。最後,新綫請出了當年憑藉《鋼琴傢》(pianist)奪得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的七旬老將羅納德·哈伍德(Ronald Harwood)主刀本片劇本。羅納德·哈伍德在好萊塢接活一嚮標準極高,而這次相中《霍亂時期的愛情》顯然也是衝着諾貝爾奬得主的名頭去的。這麽一來兩位在各自領域獲過最高殊榮的大師聯手合作,影片劇本質量自然也能不負衆望。導演方面,邁剋·內威爾則是以他輕鬆大棗《哈裏·波特》係列中最高水準的《火焰杯》而聲名大震。本片是邁剋·內威爾繼《火焰杯》之後首次再掌導筒。相信如果他曾經能夠很好的把握《哈裏·波特》這樣的係列魔幻小說的改編翻拍,那麽他那些詳略得當、輕重分明的鏡頭語言同樣可以讓本片閃耀光彩。主演賈維爾·巴爾登擁有着西班牙血統所給賦予他的浪漫與性感,還有着憑藉《夜晚降臨前》(Before Night Falls)所獲得的一次奧斯卡影帝提名,儀表不凡,風度翩翩再加上與影片角色貼切的詩人氣質讓他成為片中癡情詩人角色的最好代言。
  
  《霍亂時期的愛情》-評論
  
  據說本片在劇情上非常忠實於原著,而如果按照原書的綫索拍攝的話,恐怕産出的電影在時空上繚亂的程度會讓《21剋》都顯得直白無奇。影片的中心一直圍繞着菲爾倫提諾·阿瑞紮和弗敏娜·達拉的一分一合,重點在於關於愛情中永恆與道德邊界的探討。從劇本和其他製作背景來看,本片應該會是今年的又一部不俗之作——又一部——不知道是衝着80這個意義非凡的數字還是奧運奧斯卡雙奧同年,今年的影人們異常活躍,打造出了一批質量上乘的各種類型電影。這也讓明年的奧斯卡愈發的撲朔迷離。不過,從各方面本片都絶對算得上一個大賽的種子選手,至少最佳劇本的提名應該不會落空。


  Love in the Time of Cholera (Spanish: El amor en los tiempos del cólera) is a novel by Nobel Prize winning Colombian author Gabriel García Márquez that was first published in Spanish in 1985, with an English translation released in 1988 by Alfred A. Knopf. An English-language film adaptation was released in 2007.
  
  Plot summary
  
  The main female character in the novel, Fermina Daza, is the strong axis around which the story revolves. Fermina easily rejects Florentino Ariza in their youth when she realizes the naïveté of their first romance, and she weds Juvenal Urbino at the age of 21, the "deadline" she had set for herself, ultimately because he seemed to be able to offer security and love to her. Urbino is a medical doctor devoted to science, modernity, and "order and progress." He is committed to the eradication of cholera and to the promotion of public works. He is a rational man whose life is organized precisely and who values his importance and reputation in society to the utmost. He is a herald of progress and modernization.
  
  Urbino's function in the novel is to provide the counterpoint to Florentino Ariza’s archaic, baldly romantic love. Urbino proves in the end not to have been an entirely faithful husband, confessing one affair to Fermina some years into their marriage, and leaving another to be apparently uncovered by Fermina after his death. Though the novel seems to suggest that Urbino's love for Fermina was never as spiritually chaste as Florentino Ariza's was, it also complicates Florentino's devotion by cataloging his many trysts and apparently a few, possibly genuine, loves. By the end of the book, Fermina has recognized a change in Ariza and their love is allowed to blossom in their old age. For most of the novel, their communication is limited to occasional public niceties or uncertain correspondence by letter; not until the end of the book do Fermina and Florentino converse at length.
  Other characters
  
   * Lorenzo Daza – Fermina Daza’s father, a greedy mule driver; he despised Florentino and forced them to break up
   * Jeremiah de Saint-Amour – The man whose suicide is introduced as the opening to the novel; a photographer and chess-player
   * Aunt Escolástica – The woman who attempts to aid Fermina in her early romance with Florentino by delivering their letters for them. She is ultimately sent away by Lorenzo Daza for this.
   * Tránsito Ariza – Florentino’s mother
   * Hildebranda Sánchez – Fermina’s cousin
   * Miss Barbara Lynch – The woman with whom Urbino confesses having an affair
   * The Captain – The captain of the riverboat on which Fermina and Florentino ride at the end of the novel
   * Leona Cassiani - She starts out as the "personal assistant" to Uncle Leo XII at the R.C.C., the company which Florentino eventually controls. At one point, it is revealed that the two share a deep respect, possibly even love, for each other, but will never actually be together. She has a maternal love for him as a result of his "charity" in rescuing her from the streets and giving her a job
   * América Vicuña - 14-year-old girl, who towards the end of the novel is sent to live with Florentino; he is her guardian while she is in school. They have a sexual relationship, and upon failing her exams because of her love of Florentino, she kills herself. Her suicide illustrates the selfish nature of Florentino's love for Fermina.
  
  Setting
  
  The story takes place in an unnamed port city somewhere in the Caribbean, near the Magdalena River. While the city remains unnamed throughout the novel, descriptions of it led on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it must be Cartagena, in Bolívar, Colombia, where García Márquez spent his early years. The city is divided into such sections as "The District of the Viceroys" and "The Arcade of the Scribes." The novel encompasses the half-century roughly between 1880 and 1930. The city’s "steamy and sleepy streets, rat-infested sewers, old slave quarter, decaying colonial architecture, and multifarious inhabitants" dot the text and mingle amid the lives of the characters. Locations within the story include:
   * The house Fermina shares with her husband, Dr. Juvenal Urbino
   * The "transient hotel" where Florentino Ariza stays for a short time
   * Ariza’s office at the river company
   * The Arcade of the Scribes
   * The Magdalena River
  
  Major themes
  Narrative as seduction
  
  Some critics choose to view Love in the Time of Cholera as a heart-warming story about the enduring power of true love. Others criticize this view as simple, contending that the author has woven a story so dense that the reader risks falling into its trap of sweetness and simplicity if they do not pay close attention to what is happening. García Márquez himself said in an interview, "you have to be careful not to fall into my trap."
  
  This is manifested in Ariza’s excessively romantic attitude toward life, an attitude which shapes his obsession with Fermina, and his gullibility in trying to retrieve the sunken treasure of a shipwreck. It is also made evident by the fact that society in the story believes that Fermina and Juvenal Urbino are perfectly happy in their marriage, while the reality of the situation is not so ideal. Critic Keith Booker compares Ariza’s position to that of Humbert Humbert in Vladimir Nabokov’s Lolita, saying that just as Humbert is able to charm the reader into sympathizing with his situation, even though he is a "pervert, a rapist, and a murderer," Ariza is able to garner the reader’s sympathy, even though the reader is persistently reminded of his more sinister exploits.
  Narrative as deconstruction
  
  The notion that Marquez's "trap" refers to our temptation to oversimplify and reduce his narrative to an elementary love story is further strengthened by the fact that the novel holds up and examines romantic love in myriad forms, both "ideal" and "depraved", and continually forces the reader to question such ready-made characterizations by introducing elements antithetical to these facile judgments.
  Love as an emotional and physical disease
  
  García Márquez's main notion is that lovesickness is a literal illness, a disease comparable to cholera. Ariza suffers from this just as he might suffer from any malady. At one point, he conflates his physical agony with his amorous agony when he vomits after eating flowers in order to imbibe Fermina's scent. In the final chapter, the Captain's declaration of metaphorical plague is another manifestation of this. The term cholera as it is used in Spanish, cólera, can also denote human rage and ire. (The English adjective choleric has the same meaning.) It is this second meaning to the title that manifests itself both on the level of Ariza's hatred for Urbino's marriage to Fermina, as well as the theme of social strife and warfare that serves as a backdrop to the entire story.
  Aging and death
  
  Jeremiah Saint-Amour's death inspires Urbino to meditate on his own death, especially the infirmities that accompany it. It is necessary for Fermina and Florentino to transcend not only the difficulties of love, but also the societal view that love is a young person's prerogative (not to mention the physical obstacles that old age brings to physical love).
  Suffering for love
  
  Florentino's penchant for high drama as a poet and a lover is portrayed as both ridiculous and serious. He may go to outlandish lengths for love, but in the end the absurdity is ennobling and his suffering has a kind of dignity. He also endures physical pains.
  Film adaptation
  
  Stone Village Pictures bought the film rights from the author for US$3 million, and Mike Newell was chosen to direct it with Ronald Harwood writing the script. Filming started in Cartagena, Colombia, in September 2006.
  
  The $50 million film, the first major foreign production shot in the scenic, walled city in twenty years, was released on November 16, 2007, by New Line Cinema. On his own initiative, García Márquez convinced singer Shakira, who hails from the nearby city of Barranquilla, to provide two songs for the film.
第一章(一)-1
  第一章(一)
   這些地方的變化日新月異,它們已有了戴王冠的仙女。
   ——萊昂德羅·迪亞斯
   這是確定無疑的:苦扁桃的氣息總勾起他對情場失意的結局的回憶。鬍維納爾·烏爾比諾醫生剛走進那個半明半暗的房間就悟到了這一點。他匆匆忙忙地趕到那裏本是為了進行急救,但那件多年以來使他是心的事已經不可輓回了。那位安的列斯群島的者、殘廢軍人、兒童攝影師,又是跟醫生交情甚篤的國際象棋對手德薩因特·阿莫烏爾,此刻已利用氰化金揮發出來的氣體,從回憶的折磨中徹底解脫了。
   醫生看到屍體躺在行軍床上,覆蓋着一條毛毯。阿莫烏爾生前一嚮是睡在這張行軍床上的。靠近行軍床有個板凳,凳子上放着一隻小桶,那是用來蒸發毒品的。地板上躺着一隻胸脯雪白的黑色丹麥大狗,它被捆綁在行軍床的床腿上,旁邊擺着一條拐杖。那間令人窒息的雜亂的房間,既是臥室又充當工作室,黎明的曙光從打開的窗戶射進來,意微的光亮足以使人們立即認出他確實已經死了。其它的窗戶以及門縫都被破布遮得嚴嚴實實或用黑色的馬糞紙封閉起來,這更增加了室內的壓抑的氣氛。室內有一張木臺,上面堆滿了細口小瓶和沒有商標的香水瓶。在用紅紙罩着的一臺普通聚光燈下有兩衹白蠟小桶,外皮已經剝落。第三衹桶裏盛着定影劑,靠近屍體。過期報章雜志扔得到處都是,一塊塊玻璃板上堆滿底片,破舊的傢具擺得零亂不堪,但是在那雙勤勞的雙手的操持下,一切都顯得纖塵不染。儘管從窗外吹來的空氣使室內氣息變得清新,但熟知內情的人,仍然可以感覺出那帶有苦扁桃氣息的不幸的愛情的幽怨和隱痛。烏爾比諾曾不止一次地在沒有先兆的情況下想過:那裏真不是應上帝的思召而離開人間的合適場所。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他終於認識到,死者的神經失調也許正是出於上帝的一種密旨。
   局長帶着一個正在市診所裏進行法醫實習的年輕學生先到了,是他們在烏爾比諾醫生到來之前打開了窗戶,並把屍體蓋了起來。局長和學生嚴肅地跟醫生打了個招呼,這位醫生這次所以到來,主要是出於同情,而不是出於受人崇敬,因為沒有人知曉他和阿莫烏爾的友誼之深。這位醫道高明的教授,就像每天在臨床課開始之前跟他的學生—一握手一樣,同局長和年輕的實習生拉了拉手,然後便用食指和拇指緊緊捏住毛毯的邊緣,仿佛對待一朵鮮花,像慣常一樣慢慢地小心翼翼地揭開了毯子。赤裸的屍體僵硬地彎麯着,眼睛睜着,軀體呈藍色,仿佛比前一天晚上老了五十歲。他的瞳孔是透明的,鬍子和頭髮是黃色的。肚子上有一道舊傷痕,粗糙地縫合着。由於拐杖的折磨,他的身軀和胳膊猶如被判取划船苦役的犯人那樣粗大健壯,但是他的僵死的雙腿卻象無依無靠的孤兒的細腿。烏爾比諾醫生懷着痛苦的心情凝望着,他在同死神徒勞爭奪的漫長歲月裏,很少有這樣的表情。
   “真蠢,最糟糕的事情終於發生了。”
   他用毛毯重新把屍體蓋上,恢復了卓而不群的教授的神氣。前年他過八十壽辰時,熱熱鬧鬧地慶祝I三天,在緻辭時,他再次頂住了退職的。他說:“我死後總會有充分的時間休息,但死亡這件變幻不定的事還沒有列入我的議事日程。”他右耳越來越不中用了,他用帶銀柄的拐杖來掩蓋瞞珊的步履,依舊擺出年輕時的氣派,身穿一套亞麻布衣服,外加一件坎肩,坎肩上挂着金表鏈。珍珠母色的巴斯德式的鬍須和同樣顔色的梳理得溜光移亮、居中分開的頭髮,是他性格的忠實反映。記憶衰退越來越使他不安,他不得不隨時把事情記在小紙條上,以免遺忘。結果,口袋裏的小紙條太多了,又混得難以分辨,正同醫療器械、藥瓶以及其它東西在他塞得鼓鼓囊囊的手提箱裏混成一團一樣。他不僅是城裏資格最老和最傑出的醫生,也是最講究穿着的人。然而,他的過於外露的智慧和不太謙虛地動用權威的方式,反而使他得不到應有的愛戴和尊敬。
   他給局長和實習生下的指示是準確迅速的,不必驗屍。房間裏散發的氣息就足以確定死因:某種感光的酸液引起了容器內的活性氰化物的揮發。但死者阿莫烏爾本人是此中老手,决不會在這種事情上有所疏忽。看到局長的猶疑不定的表情,烏爾比諾以他典型的處事方式斬釘截鐵地打斷一f他的話:“請記住,簽發死亡證明的人是我!”年輕的醫生也感到掃興:他從來沒有遇到過通過解剖屍體來研究氰化金性能的機會。烏爾比諾醫生很驚奇,在醫學院裏沒有見過這個學生,但是從他羞澀的面容和安第斯發音上很快就明白了:也許他剛剛來到城裏。他說:“在這裏,要不了幾天,就會有某個愛情狂人給您一個機會。”這句話剛出口,他便馬上意識到,在他記憶中數不清的用氰化物自殺的人中間,這是第一個並非由於愛情而自殺的人。於是他稍稍改變了他的聲調:
   “當您遇到這種事時,請好好註意。”他對實習生說,“在心髒裏常常可以找到金屬的微粒。”
   然後他象上級對下屬那樣跟局長談話,吩咐他要繞開一切審理手續,以便當天下午神不知鬼不覺地舉行葬禮。他說:“以後我找市長去談。”他知道阿莫烏爾是個十分節儉的人,節儉得近乎原始人,他憑自己的手藝掙來的錢足以維持生活,因此,在他的某個抽屜裏應該放着存款,用做葬禮是綽綽有餘的。
   “不過,找不到也沒關係。”他說,“一切費用由我承擔。”
   雖說他知道報界對這一消息决不會感興趣,他還是關照了記者:攝影師是自然死亡。他說:“如果需要的話,我會找省長談的。”局長是個規矩而謙恭的公職人員,他早就聽到過烏爾比諾醫生的嚴厲甚至可以使他最親密的朋友也無法忍受。他對他那麽輕易地跳過一切法律手續匆匆忙忙安排葬禮感到驚訝。局長唯一沒有同意的是去和主教商量,把阿莫烏爾安葬在聖地。他對自己的不肯通融的態度感到歉疚,請求醫生原諒。
   “我深知此人是個聖者。”他說。
   “不僅是個聖者,還有點古怪。”烏爾比諾醫生說,“他是個無神論的聖者。但那是上帝的事情。
   在殖民城市的另一端,大教堂的鐘聲遠遠地傳來了,召喚人們去望大彌撒。烏爾比諾醫生戴上半月形夾鼻金絲眼鏡,掏出一塊精緻的方形懷錶看了看,彈簧把表蓋輕輕地打開了:他險些誤了聖靈降臨節的彌撒。
   客廳裏,一架巨型照相機架在輪子上,那輪子就象公共場所活動欄桿下的輪子一樣。幕布上畫着“黃昏的大海”,是工藝匠的手筆。周圍墻上挂滿了孩子們的照片,並標着那些帶有紀念意義的日期:第一次聖餐、戴兔子假面具、幸福的生日。烏爾比諾醫生通過他到這裏來下棋的那些下午,年復一年,於冥思苦想之餘,目睹了這個客廳的墻壁已逐漸被照片覆蓋殆盡。他曾多次不無痛心地想到,在那個陳列着即共拍下的照片的展室裏。孕育着一個未來的城市,這座城市將由那些難以捉摸的孩子來管理和敗壞,而他的榮譽則將蕩然無存。
   寫字檯上,靠近一個放有幾衹海狼牌煙斗的陶瓷罐,擺着一局殘棋。儘管他有急事要辦,心情又非常陰鬱,烏爾比諾醫生還是禁不住要把那盤棋研究一番。他知道,那是前一天夜裏下的棋,因為阿莫烏爾每天下午都下棋,而且至少要找三個不同的對手。不過,每次他都是把棋下完,把棋盤和棋子收拾到盒子裏,再把盒子放到寫字檯的抽屜裏。他還知道,阿莫烏爾對奕時歷來執白,而那一局棋,不出四步,白棋就必輸無疑了。“如果他是被殺,這是一個有力的證據。”他心中這樣想。“我知道,衹有一個人才會設置這麽巧妙的殺着。”那位頑固不屈的、慣於拼殺到最後一滴血的戰士為什麽沒有結束這最後的一局棋就溘然撒手了?他覺得不弄清其原因,自己繼續活下去便失去了意義。
   清晨一點鐘,更夫在做最後一次巡邏時,看到了在臨街的門上赫然標着這樣幾個字:“不必敲門,請入內,並請通知。”不久,局長和實習生就趕到了,兩人在房間裏搜索了一番,企圖尋找苦扁桃氣味的來源。但是,在分析那盤殘棋的短短幾分鐘內,局長在寫字檯上的一些紙張中發現了一封緻烏爾比諾醫生的信。信封用火漆封得結結實實。必須撕開封口,才能把信取出。醫生拉開黑色的筒簾,讓光綫身進來,然後飛快地嚮那十一頁正反兩面都用漂亮的字體寫得密密麻麻的信紙掃了一眼。從讀完第一段起,他就明白自己已趕平上領聖靈降臨節的聖餐了。他激動地喘着氣閱讀着,為了把失掉了的思路聯接起來,他幾次倒回去重讀。當讀完全信,他感到自己仿佛是從過去一個非常遙遠的地方歸來。儘管他想努力振作精神,依然改變不了沮喪的神色。他雙唇發藍,手指顫抖着把信疊好放進坎肩的口袋裏。這時,他記起了局長和年輕的實習醫生,便帶着痛苦的表情嚮他們微笑了一下。
   “沒有什麽特別的東西。”他說,“是他最後的一些囑托。”
   這半真半假的話完全博得了他們的信任,因為他們照他的吩咐揭開地板上一塊活動瓷磚,果然在那裏找到了一本陳年舊帳,上面寫着開保除櫃的密碼。錢沒有他們想象得那麽多,但是用來安葬和辦理其它瑣事已足夠了。烏爾比諾醫生此時意識到,在宣講福音書之前,他已無法趕到大教堂了。
   “自從我記事以來,這是我第三次誤了星期日彌撒。”他說,“但是,上帝會原諒的。”
   這樣,他寧可再拖幾分鐘,以便把所有細節全部解决,儘管他迫不及待地想同他的妻子共同分享信內的機密。他表示要通知為數衆多的住在城裏的加勒比海難民,以考驗他們是否願意嚮這位最受尊敬、最積極和最激進的死者表示最後的敬意,儘管他顯然已經嚮障礙屈服,沒有剋服他前進路上的絆腳石。他也將通知死者的棋友們,在這些棋友中間,有著名的職業棋手,也有無名小卒。他同樣準備通知一些交往較少的朋友,因為說不定他們會來參加葬禮。在看到遺書之前,他决定成為第一個參加葬禮的人,但在讀過遺書之後,他什麽也不敢肯定了。不管怎麽說,他要送一個桅子花的花圈!也許阿莫烏爾最後曾一度失悔吧。葬禮定在五點舉行,那是炎熱季節裏最合適的時間。如果需要的話,他可以從十二點鐘就去拉西德斯·奧利貝利亞醫生的鄉間別墅,這位醫生是他喜愛的學生,將以豐盛的午餐來慶祝從業二十五年紀念日。
   當最初的軍隊服役的那些暴風雨般的歲月過去之後,烏爾比諾醫生變成了一個十分隨和的人,他在全省獲得了無與倫比的崇敬和威望。他雞鳴即起,開始服用一些秘方:提神的澳化鉀;治風濕痛的水楊酸????;治昏厥的黑麥角菌滴劑;治失眠的顛茄。他不間斷地吃,但總是偷偷地吃,因為在他長期的行醫和授業的生涯中,他一嚮反對給老人開治標性的藥濟。對他來說,忍受旁人的痛苦要比忍受自己的痛苦容易得多。他衣袋裏時刻帶着樟腦晶,沒有人看見時,他就拿出來深深地吸一口,以消除對那麽多藥物混在一起的恐懼。
   他一般在書房裏呆一個小時,為他星期一至星期六每天八時整到醫學院講授普通;1$床學備課,直到臨死的前夕為止。他也是個新文學作品的熱情讀者,這些作品由他的巴黎書商寄來,或由當地書商從巴塞羅那為他定購,儘管他對西班牙語文學不象對法語文學那樣重視。不管怎樣,他從來不在早晨讀文學作品,而是在午覺之後讀個把小時,晚上睡覺之前再讀一會兒。備課結束後,他面對打開的窗戶,在浴室裏做十五分鐘呼吸操。他總是面嚮公雞啼鳴的方向做操,因為新鮮空氣從那兒吹來。然後他洗澡,修鬍子,在貨真價實的意大利香水的濃郁芳香中粘鬍子。他穿上白色亞麻衫褲,外加一件坎肩,戴上軟帽,穿上西班牙科爾多瓦産的山羊皮靴。到了八十一歲,他依然保持着在霍亂流行期後不久從巴黎返回時的那種瀟灑風度和歡快神態。他的頭髮後中分開,梳理得整整齊齊,除了顔色變得像金屬一般之外,和年輕時沒有半點差異。他在傢裏用早飯,但是他有自己的一套規矩:一杯大苦文花湯順胃,再加一頭大蒜。他吃大蒜嚮來就着面包一瓣瓣細細咀嚼,為的是預防心髒憋悶。教課之後,他常去參加正當的社交活動,或者去接觸天主教徒,或者從事藝術方面或社會方面的某項課題的研究。
   他幾乎總是在傢中吃午飯,飯後一邊坐在院裏花壇上打十分鐘的誠,一邊在夢中聽女傭們在枝繁葉茂的芒果樹下唱歌,聽街上的叫賣聲,聽港灣裏柴油機和馬達的轟鳴聲。炎熱的下午那種響聲在周遭回蕩着,就像被判刑的天使在受難一樣。接着,他要讀一個小時的新書,特別是小說和歷史專著。隨後他便教鸚鵡語和唱歌。多年以來,那衹鸚鵡已經成了傢中迷人的娛樂品。四點鐘,喝下一大杯加冰的檸檬汁之後,他就出去巡診。儘管他已經上了年紀,他還是拒絶在診所接待病人,而是一如既往,到患者傢裏去為他們治病。自從市政建設越來越完備以來,他可以乘馬車到任何地方去。
   他第一次從歐洲回來後,便乘坐由兩匹棗駿馬駕着的傢用四輪馬車活動。這輛馬車壞了,他又換了一輛由獨馬駕轅的雙座四輪帶篷馬車。當馬車開始被淘汰,衹是在供旅遊觀光者玩賞和為葬禮拉花圈纔使用時,他照舊乘坐這種馬車,而且還為它古舊的式樣頗感自豪。儘管他拒絶退休,但是他心中明白,除非遇到不治之癥,人們是不會上門請他的。他認為那也是一種專長。他衹憑外表就可看出患者得的什麽病。他越來越不相信藥物,對外科手術的普及,他懷有一種驚恐的心情。他說:“手術刀是藥物無效的最大證明。”他認為,嚴格說來,一切藥物都是毒藥,百分之七十的普通藥物都在使人加速死亡。“無論如何,”他經常在課堂上講,“人們已知的良藥並不很多,而且衹有少數醫生真正瞭解它們的性能。”他從熱情奔放的青年時代起,就把自己稱為宿命論的人文主義者。他說:“每個人的死期都是自己命中註定,我們唯一能夠做到的.衹是時辰一到,就幫助他們既不害怕又無痛苦地了卻生命。”不過,儘管這些偏激的觀點已經構成地方醫學的組成部分,他昔日的學生們,即使在正式開業之後,也還在繼續嚮他請教,因為他們承認他的診斷準確無誤。不管怎麽說,他一直是一位可貴的不可多得的醫生,他的病人集中在總督區的高貴門弟裏。
   他每天的工作井然有序,以致如果在他下午出診期間發生點緊急事兒,他的妻子準知道該往什麽地方給他送信兒。從年輕時起,他總要在回傢這前去教區的咖啡店裏呆一陣子,因此,從嶽父的朋友和一些加勒比海難民那裏學了一手好棋。但是,從本世紀開始,他就不上教區咖啡店去了,而是打算組織由社會俱樂部贊助的全國性比賽活動。就在此時,阿莫烏爾來了,他下肢癱瘓,當時還沒有搞兒童攝影。不到三個月,他高超的棋藝便使所有的人對他另眼相看了。他尤其善於走“象”,從來沒有人贏過他一盤棋。對於烏爾比諾醫生來說,那堪稱是一種奇遇。當時,他對象棋簡直入了迷,而能使他滿意的對手已經不多了。
   烏爾比諾醫生成了他的無條件的保護人,並為他的一切擔保,他甚至沒有去調查他是誰,從事何種職業,在什麽不名譽的戰爭中留下一副殘廢身子茫然地在這兒出現。醫生藉給他一筆錢,讓他開一傢照相館,而阿莫馬爾,自從用閃光燈為第一個神色驚恐的孩子照相時起,總是把最後一分錢都付給他。
   一切都來自於象棋。最初,他們在晚飯後七點鐘下棋,醫生略勝一籌,因為對手顯然也棋藝不凡。後來醫生的優勢越來越小,最後就旗鼓相當了。加利萊奧·達孔特先生開辦第一傢電影院之後阿莫烏爾成了它的最準時到場的觀衆之一,下棋就衹限於沒有電影首映式的夜晚了。那時阿莫烏爾和醫生已是形影不離的朋友,所以醫生便陪他去看電影。但醫生看電影從不帶妻子。這一方面是因為她沒有耐心看那些麯折復雜的情節,另一方面也因為醫生憑着他敏銳的感覺,認為阿莫烏爾不會成為任何人的好夥伴。
   醫生在星期日的生活就是另一種模樣了。他去教堂出席大彌撒,然後回到傢中休息,或到院裏花壇上去看書。如果沒有十分緊急的情況,在這個專為自己保留的日子裏他很少出診。多年以來,除非情不可卻,他從來不接受社會義務。聖靈隆臨節那天,由於意外的巧合,兩年離奇的事湊在了一起:一位朋友之死和一位傑出的學生慶祝從業二十五周年。雖說如此,他並沒有如原來預想的那樣在證實了阿莫烏爾的死亡以後徑直回傢,卻被好奇心牽到了別的所在。
   他一上車,就把遺書迫不及待地重新看了一遍。他要車夫把他拉到古老奴隸區的一個不易尋找的地方去。這個决定是如此反常,以致車夫想確認一下是否有錯。沒有錯,地址很清楚,有充分的理由可以說,寫地址的人十分瞭解它。烏爾比諾醫生重新讀起了遺書的第一頁,他再一次沉浸在那些不怎麽受歡迎的大量披露中。假如阿莫烏爾能夠使自己相信那些話並不是一個絶望者的夢吃的話,那麽,即使到了他這把年紀,生活也還是可以改變的。
   一大早,天空就板起了臉,變了顔色,烏雲密佈,寒風襲人,然而中午之前並沒有下雨的徵兆。為了找一條近路,車夫驅車走上了殖民城市鋪着石頭的崎嶇不平的高地,結果他不得不多次停下來,以免那些參加聖靈降臨節禮拜儀式歸來的學生和教徒們使馬匹受驚。街上擺着紙花環,樂隊奏着樂麯,鮮花也到處可見,姑娘們打着五顔六色的陽傘,頭上戴着薄洋紗飄飾,站在陽臺上觀看節日隊伍通過。教堂廣場上,在非洲棕桐樹和嶄新的球形路燈之間,幾乎看不清芙洲解放者西蒙·玻利瓦爾的塑像。彌撒一結束,人們蜂擁走出教堂,堵住了汽車出口處,可敬而喧鬧的教區咖啡館裏也擠滿了人。烏爾比諾醫生的馬車是唯一的一輛。這輛馬車跟城裏留下來的其它幾輛屈指可數的馬車大不相同。它的漆皮摺叠車篷總是保持得明亮耀眼,包角是銅的,為的是不讓硝石腐蝕。輪子和車轅都塗成了紅色,金色鑲邊。這種裝扮,使人想起維也納上演歌劇時的盛裝夜晚。此外,最愛擺排場的家庭往往允許他們的車夫穿上幹淨的襯衫,而他卻要求車夫穿上軟綿綿的天鵝絨,戴上馬戲團馴獸人的大禮帽。這種衣帽除了不合時宜之外,在加勒比海地區的三伏天裏,也似乎欠缺一些憐憫之心。
   儘管烏爾比諾怪腐似地熱愛那個城市,並且比任何人都更瞭解那個城市,他卻很少有過象那個星期日那樣,毫不猶豫地在那個古老奴隸區的喧囂中冒險。為了尋找那個地方,車夫不得不繞來繞去,幾次停車問路。烏爾比諾醫生終於認出了附近骯髒陰鬱的泥塘,它的不祥的沉寂,它的溺死者的屍體散發出的惡臭,這種惡臭曾在無數個不眠之夜的黎明跟院子裏的茉莉花的芳香混在一起飄進他的臥室。他感到這種惡臭如同昨天的一陣風一般從他的身旁吹過,同他的生活沒有任何關係。不過,當馬車開始在街道的泥濘路上顛簸而行的時候,那種被他的懷念之情多次理想化了的惡臭就變成了一種難以忍受的現實。污泥地上,幾衹禿鷲在爭食用船錨從屠宰場裏拖出來的下水。和總督區石砌房子相反,這裏的房子是用陳舊的木材和鋅皮搭成的。大多數的房子都架在木樁上,這是為了避免在陽溝漲水時污水涌入。那些陽溝是從西班牙人手中繼承下來的。一切都呈現出貧睏、凄涼的景象。但是,從骯髒的酒店裏還是不時地傳來貧苦人既不提上帝,也不涉及聖靈降臨節戒條的歡快而又震耳欲聾的樂麯。當他們終於找到了應該找的地方時,馬車後面已經緊跟着成群的赤身裸體的孩子。他們嘲笑馬車夫那一身演員般的打扮,而馬車夫則不得不揚鞭抽喝他們,把他們趕跑。準備進行一次秘密拜訪並且讓別人道出隱私的烏爾比諾醫生,有件事他領悟得太晚了,這就是沒有比他那種年齡的天真更危險的天真了。
   這是一所沒有門牌號碼的房子,從外觀上看,除了挂着鑲有花邊窗簾的窗戶和那扇從某個古老教堂拆卸下來的大門外,看不出它和比較貧寒的家庭有什麽不同。車夫敲着門環叫門,直到問清地址準確無誤後,纔把醫生扶下車。大門已輕輕打開,陰暗的門洞裏站着一位成年婦女。她穿着一身黑衣服,耳朵上插着一朵紅玫瑰,雖然已年過四十,依舊是一位惹人註目的黑白混血女人。她長着一對金色的嚴厲的眼睛,頭髮緊緊地貼在頭顱上,宛如一項鐵絲做成的帽盔。在照相館裏下棋時他曾幾次看見她出現在未來往往的衆多的美女之中,有一次他還給她開過幾袋治問日瘧的金雞納霜,但此時烏爾比諾醫生並沒有認出她來。他嚮她伸過手去,她用雙手握住了他的手,與其說是跟他打招呼,不如說是拉他過去。客廳裏擺着馨香襲人的花草,放滿了傢具和精緻的物品,每件東西都錯落有緻地放在恰當的位置上,令人賞心悅目。烏爾比諾醫生毫不費力地回憶起了巴黎一個古董商的小店,時間是在上個世紀的一個秋天的星期一,地點是蒙特馬爾特勒大街二十六號。女人在他對面坐下來,用很不熟練的西班牙語對他說:
第一章(一)-2
  “在這兒您就象在傢裏一樣,醫生。”她說,“想不到您竟來得這樣快。”
   烏爾比諾醫生感到女人已經知道了自己的身份。他仔仔細細地將她上下打量了一番,註意到她身着重孝,神情痛苦而嚴肅。他這纔明白訪問是徒勞,的因為她對阿莫烏爾遺書的詳細內容比他知道得更多。事情確實如此。他自殺前的幾小時她一直在陪伴着他,就像二十年來她懷着柔情忠誠地陪伴他一樣。那件事在這個沉睡般的省城裏沒有一個人知曉,儘管在這裏連都瞞不過公衆。他們是在波爾特·奧普林塞的慈善醫院裏相識的。她出生在那兒,而他又是在那幾度過了最初的生活。一年之後,她跟隨他來到這兒,進行了一次短暫的造訪。他們意見不盡相同,但兩個人都清楚,他將永遠留在這兒了。她每周一次去他那兒打掃衛生和整理工作室,但是就連最愛往壞處想的居民都沒有把表面現象和事實混為一談,因為他們和所有人一樣,認為阿莫烏爾的殘廢不僅僅在行走方面,這一點,就連馬爾比諾醫生從醫學的角度也是這樣肯定的。如果不是阿莫烏爾自己在遺書中披露了這件事的話,醫生决不會相信他有一個女人。不管怎麽說,兩個互不瞭解對方歷史的自由的成年人,擺脫開一個保守社會的種種偏見,選擇了僥幸的默默相愛的道路,這對他來說是難以理解的。然而,她自己解釋說她喜歡這樣做,再說,那個男人從來沒有完全屬於過她,她同他秘密相愛,他們不止一次體驗到了剎那間爆炸性的幸福,在她看來,這無可非議,相反,生活已嚮他們表明,也許這是最值得贊許的方式。
   前天晚上,他們一起去看電影,各自買了票,坐在隔開的座位上。自從意大利僑民加利萊奧·達孔特在十七世紀一個修道院的廢墟上開設了露天電影院以來,他們每個月至少這樣去兩次。前天的電影雖已過時,但那是以上年一本暢銷書為基礎改拍的。烏爾比諾醫生懷着痛苦的心請讀了這本書,因為作者把戰爭描寫得太殘忍了。這本書的書名叫《前綫無奇事》。然後他們一塊去工作室,她發現他心煩意亂,惆悵憂鬱,她以為那是因為看了電影裏的某些場面所致:垂死的傷兵在淤泥中掙紮,令人不忍目睹。她想驅散他這種情緒,便邀他下棋。為了使她高興,他答應了,但是心不在焉——當然他用的是白子。後來他發現再有四步,他就要輸了,於是不光彩地投了降。醫生這時纔明白,最後一盤棋的對手是她,而不是他原來以為的赫羅尼莫·阿爾戈特將軍。他驚奇得喃喃自語道:
   “這盤棋下得妙極了!”
   她堅持說贏棋的功勞不在她,而應歸於阿莫烏爾,因為他已被死神的信息弄得神志恍惚,沒有心緒去把握棋子。當那盤棋中斷時,他請求她讓他獨自留下來。那時大約是十一點一刻,因為舞廳的音樂已經停止。他想寫封信給烏爾比諾醫生,他認為這位醫生是他熟人中最值得尊敬的人,而且也是他的摯友。就像他經常喜歡說的那樣,”儘管他們唯一的共同之處就是下棋這個撤好,他仍然這樣評價他。他把下棋看做理智的對峙,而不是一門學問。那時她知道阿莫烏爾的末日已到,他的生命衹有寫一封信的時間了。聽了這番話之後,醫生真是難以相信。
   “那麽說,您當時知道他要死了?”他驚叫道。
   她證實說,她不僅知道,而且十分願意幫助他分擔痛苦,正如當年她懷着同樣的感情幫助他發現幸福那樣,因為那是他最後的十一個月:一種殘酷的垂死掙紮。
   “您的責任是告發他。”醫生說。
   “我不能對他做這種事!”她憤怒地說,“我太愛他了。”
   烏爾比諾醫生象聽海外奇遇一樣聽着這聞所未聞的故事,她講得如此直截了當,以致他不能不全神貫註地看着她,企圖將她當時的形象永遠銘刻在記憶裏。她矗立在那裏,有如一尊穿着黑衣的冷漠的海神,眼睛象蛇一般,耳朵上插着一朵玫瑰。許多年之前,在交歡之後,兩個人曾赤身躺在海地一個荒涼的海灘上,阿莫烏爾突然嘆息道:“我將青春常在。”當時她理解他的意思是要同時代的災禍進行英勇的殊死鬥爭,但是他進一步把話說明了:“我决定到七十歲就離開人間,說到做做,决不反悔。”
   果然,這一年的一月二十三日他年滿七十,於是他把最後期限定為聖靈降臨節前夕,因為聖靈降臨節是這個城市膜拜上帝的最大節日。那天晚上的任何一個細節她都是事先知道的。他們經常在一起談論那件事。時光流逝,他們對那個無法輓回的局面感到憂心忡忡,肝腸寸斷。阿莫烏爾以麻木般的愛着生活,愛着大海,愛着他的狗,自然也迷戀着她和愛情。隨着日期的臨近,他完全絶望了,仿佛他的死不是他自己的决定,而是無情的命運的安排。
   “昨晚當我同意他獨自留下後,他就悄然辭別了這個世界。”她說。
   她本想把狗帶走,但是他看到狗靠着拐杖昏昏欲睡,便用指尖撫摸它說:“我很遺憾,不過,維爾鬆將同我在一起。”他在寫信時,請求她把狗拴在行軍床的床腿上。可是,她打了個活結,以便它能夠自然鬆脫。那是她唯一背信棄義的行為,但這樣做是有道理的,她希望從那條狗陰冷的眼睛裏永遠記住它的主人。烏爾比諾醫生打斷了她,告訴她那條狗並沒有逃生。她說:‘哪是它不願這樣做。”這時,她的情緒一下子活躍起來,因為她更願意按照阿莫烏爾的意願來紀念這位已故的情人。當時他正在寫信,突然停下筆來,最後看了她一眼,說:
   “請用一朵玫瑰花紀念我。”
   她回到了傢,那時剛過半夜。她和衣躺在床上吸煙,用一個煙蒂點燃另一支煙,為了等他把信寫完,她一支接一支吸着。她知道這封信又長又難寫。將近三點鐘時,狗開始吠叫,她在竈上煮咖啡,並穿起了重孝,然後到院子裏去剪下了黎明時分開放的第一朵玫瑰花。烏爾比諾醫生早就意識到,他是多麽討厭那個不可救藥的女人。他有他的道理:衹有玩世不恭的人才會從痛苦中得到滿足。
   訪問結束時,她又對烏爾比諾醫生講了更多的事情。她不想參加葬禮,因為她是這樣答應自己的情人的,可是醫生認為,信中有一段話內容與此恰恰相反。她不會流一滿眼淚,也不想在有生之年記起那個慘死的人來折磨自己。她也不會關起門來埋頭編織裹屍布,這對當地的寡婦來說,是司空見慣的事。她打算出賣阿莫烏爾的房子。根據他在信中的遺囑,這所房子連同裏面的東西從現在起都屬於她了。她將象往常那樣繼續生活,安分知足地生活在這塊窮人的葬身之地上,因為她在那兒度過了自己的幸福日子。
   在回傢的路上,那句話一直回蕩在烏爾比諾醫生的耳際:“這塊窮人的葬身之地。”這個評語是有道理的。那座城市,也就是他所居住的城市,儘管歲月流逝,舊貌仍在:炎熱,乾燥,充滿恐怖的夜晚,享受着獨居樂趣的年輕人。在那裏,花朵凋謝,食????發黴,除了月桂樹正在日漸萎敗和人們正在爛泥塘中慢慢地衰老以外,這座城市四個世紀以來沒有發生過任何變化。鼕季,陣陣突降的災難性暴雨使厠所漫溢,把街道變成令人作嘔的沼澤地。夏季,一種刺鼻的、有如鮮紅的粉末似的看不見的塵埃被狂風吹蕩着,透過哪怕堵得再嚴實的縫隙鑽進屋裏。可怕的狂風可以掀走屋頂,把孩子們吹到空中。在星期六,那些黑白混血兒吵吵嚷嚷地亂紛紛地離開在泥沼地邊上用馬糞紙和鋅皮搭成的棚屋,帶着傢畜和炊具,來到殖民區多石的海灘舉行他們的歡宴。在那些最年邁的人中,有些人不久前胸脯上還留着用烙鐵打上的印記,這是真正的奴隸的標記。周末,他們瘋狂地跳舞,豪飲傢釀烈性酒,喝得酩酊大醉後在椰林中自由尋歡。星期目半夜時分,他們便以一場全體出動的血腥格鬥來代替方丹戈舞。在一周的其它日子裏,這一股浩浩蕩蕩的人流又涌進了老區的廣場和小巷,擺起小攤,做各式各樣的生意,他們使死氣沉沉的城市變成了散發出煎魚香味的熱鬧非凡的集市;展現一種新的生活。
   擺脫西班牙統治,以及隨之而來的廢除奴隸製,加速了王公貴族們的衰落,而烏爾比諾醫生正是在那種環境中出生和成長的。昔日的名門望族靜靜地呆在他們撤去防衛的宮殿和城堡裏,深居簡出。在一度十分有效地防止了海盜突襲登陸的用石塊砌的城墻上,雜草沿着墻頭爬了下來,在石灰粘縫的墻上打開裂縫,哪怕它是本市最豪華的府邸。下午兩點鐘,這些府邸唯一有生氣的標志就是在午休的昏暗時刻傳出無精打采的練琴聲。裏面,在充滿香氣的涼爽的臥室裏,女人們躲避陽光就像躲避瘟疫那樣。即使在做早彌撒的時候,她們也用毛巾蒙着臉。她們的愛情來得又遲緩又艱難,而且往往被不祥的預兆擾亂,生命在她們看來是無盡頭的。傍晚時分,在交通擁擠的時刻,黑壓壓的長腳墳子從沼澤地裏飛起來,好像一團團烏雲,追趕着路上的行人。同時,難聞的人糞尿味也從那兒涌來,熱乎乎地撲到人臉上,擾得他們心煩意亂,確信那是死神送來的信息。
   年輕的烏爾比諾在令人憂鬱的巴黎常常懷念的那座殖民城市的生活,此刻也衹不過是記憶中的一場幻夢。在十八世紀,它的貿易在加勒比海地區是最繁榮的,尤其是由於它的令人詛咒的非人的特權——這裏是美洲最大的黑奴市場。此外,它還是新格拉納達王國總督的傳統駐曄之地。總督們喜歡呆在那兒,面嚮世上的大洋進行統治,而不願意住在遙遠寒冷的首都,生怕首都連綿不斷的毛毛雨打亂他們對現實的理解和認識。滿載波多西、基多和維拉剋魯斯的巨大財富往來於美洲和西班牙的大船隊,一年幾度要在這裏的港口匯集,那是這個城市最榮耀的黃金時代。一七八年六月八日,星期五,下午四點鐘,聖約瑟大帆船載着時價五千億比索的寶石和貴金屬起航,開往加的斯,剛出港口就被一支英國艦隊擊沉,直到漫長的兩個世紀以後還沒有打撈上來。那批躺在海底珊瑚間的財富和斜着身子漂在指揮臺上的船長的屍體,經常被歷史學家們作為那座被淹沒在記憶中的城市的象徵提及。
   烏爾比諾醫生的傢坐落在港灣另一邊的拉曼加住宅區。那是一幢舊式房子,一座寬大涼爽的平房,室外平臺上建有陶立剋式的柱廊,從平臺可以看到散發着瘴氣、布滿遇難船衹殘骸的水塘。從門口到廚房,地板上都鋪着黑白相間的方格瓷磚。不止一次,這一建築都歸因於烏爾比諾醫生的別出心裁,而忘記了那是本世紀初葉,建築那個暴發戶住宅區的加泰隆尼亞建築師們的共同弱點。寬敞的客廳象傢中所有的房間一樣,天花板很高,臨街有六扇落地窗。客廳有一扇巨大的石色古香的玻璃門和飯廳隔開,上面雕着茂密的葡萄藤和一串串的葡萄,還有金色的林中牧神和受他的蘆笛誘引的姑娘。客廳裏的傢具,包括活哨兵似的壁鐘在內,都是清一色的十九世紀的英國貨,吊燈上裝飾着水晶墜子,蘇雷斯的各式花瓶和異教的石膏情人小雕像處處可見。但是,那種歐洲傢具在傢裏的其他地方並不多見。在別的房間裏,既擺着藤製扶手軟椅,也有維也納搖椅和當地手工製作的皮靠背椅。臥室裏除了床,還有聖·哈辛托的豪華帆布躺椅。躺椅上用絲綫以哥特文字綉着主人的名字,四周還垂着彩色的流蘇。飯廳的一旁有一塊地方,原來是用來舉行盛大宴會的,後來成了小音樂廳,每當出色的演奏者來到本市時,主人便邀親朋好友來開音樂會。花瓷磚地面上鋪着從巴黎萬國博覽會上買來的土耳其地毯,為的是使環境更為幽靜。近處擺着整整齊齊的唱片架,放着一臺時新的電唱機。在房間的一角,有一架用馬尼拉大披巾蓋着的鋼琴,烏爾比諾醫生已有多年不彈琴了。這個傢裏,到處可以看出一個務實的女人的精明和操勞。
   然而,最莊嚴肅穆的地方要算書房了。它可謂烏爾比諾醫生在進入老年以前的聖殿。那裏,在他父親的鬍桃木寫字檯和皮革安樂椅四周,鑲滿一道道上過釉的擱板,把墻壁甚至窗戶都遮得嚴嚴實實。擱板上整整齊齊地放着三千册書,全部用小牛皮精裝,書脊燙金。其它房間都充滿港口的喧鬧和污濁空氣,書房恰恰相反,它有着修道院的寧靜和芬芳。烏爾比諾醫生和他的妻子是在加勒比海海邊誕生和長大的,那兒有一種迷信的說法:打開門窗可以引進實際上並不存在的涼爽空氣。所以起初他們關在那座書房裏感到呼吸局促。但是,最後他們終於相信了羅馬人對付炎熱的好辦法,就是在悶熱的八月,白天把門窗全部關閉,不讓街上的熱空氣進來,晚上有風時再把它們統統打開。從那個時候起,他們的房子就成了拉曼加區炎炎赤日下最陰涼的所在了。在臥室的昏暗中睡午覺,下午坐在柱廊上觀看新奧爾良滿載貨物的沉重的灰色貨船和水船通過,真是一種美好的享受。這些木船一到黃昏就點燃起全部燈火,嗚嗚地鳴響着,清除滯留在港口的垃圾。每年十二月份至翌年三月份,來自北方的信風掀開屋頂,夜間象餓狼似的在屋子周圍呼嘯不止,打着轉轉尋找縫隙企圖鑽進屋裏時,烏爾比諾的書房也是保護得最好的。誰都不會去想,住在那樣一幢房子裏的夫婦有什麽理由會是不幸福的。
   儘管如此,烏爾比諾醫生在那天早晨十點鐘趕回傢時並沒有感到什麽幸福。兩次拜訪弄得他心神不安,腦袋昏昏沉沉。這兩次拜訪不僅使他誤了聖靈降臨節的彌撒,而且有可能使他變成一個和他心力交瘁的年齡不相稱的另一個人。他本想在跟拉西德斯·奧爾貝利亞醫生一起用豐盛的午餐之前睡個午覺,但是僕人們卻在亂哄哄地追捕一隻脫籠飛走的鸚鵡。僕人們把它從籠子裏抓出來,想替它剪翅膀,它卻冷不防飛到了芒果樹最高的枝上。那是一隻秀毛的怪鸚鵡。訓練它講話時它死不張嘴,但有時卻愣頭愣腦地自言自語起來。眼下它開了勝,而且那種清晰的語調和才智,即使在人的身上也是不常見的。鸚鵡是烏爾比諾醫生親自馴化的,這使官享有全家人誰都沒有的特權,就連他兒子在小時都沒有這種特權。
   鸚鵡已在醫生傢裏養了二十多年,誰也不知道它以前活了多少年。每天下午午睡之後,烏爾比諾醫生坐在院中的花壇上,與鸚鵡為伴。花壇是傢裏最涼爽的地方,他以教育傢的熱情,勤奮地訓練那衹鸚鵡,直到它能象大學教授一般講地道的法文。之後,純屬對它的過分寵愛,醫生又教會它用拉丁文為做彌撒伴唱,並背誦《馬太福音》的一些片斷。他還企圖給它灌輸算術上的加減乘除四個概念,但是沒有成功。在他最後幾次到歐洲旅行時,有一次他帶了一個有喇叭的留聲機,還有很多流行唱片和他喜歡的古典作典傢的唱片。在幾個月之間,他讓鸚鵡日復一日地聽吉爾布特和布魯安譜寫的歌麯,這兩位作麯傢上個世紀在法國曾紅極一時,鸚鵡終於把他們的歌麯背熟了。它能用女人的嗓音唱女士歌麯,用男高音唱男士歌麯,唱到最後還來一陣縱聲大笑,跟女僕們聽它用法語唱歌時的哄笑不差分毫。這個鸚鵡的美名遠揚,幾乎無人不知,以致某些從內地乘船來的貴客都來求見。有一次,幾個英國旅遊者不惜一切代價要把它買走。那個時期,許多英國旅遊者都乘新奧爾良的海盜船打那兒經過。然而,鸚鵡最榮耀的一天是共和國總統馬爾科·菲德爾·蘇阿雷斯帶着他的全體內閣部長屈尊駕臨,他們想來證實一下它是否真的象傳說那樣神奇。他們大約在下午三時到達,頭戴大禮帽,身穿呢料大禮服,這一身打扮使他們熱得透不過氣來。他們在赤日炎炎的八月,在整整三小時的訪問中,不曾有片刻寬衣。他們乘興而來,敗興而歸,因為在令人難以忍受的兩個小時中,鸚鵡始終一言不發,請求和威脅都無濟於事。烏爾比諾醫生羞愧得無地自容,因為他對妻子明智的勸告置之不理,固執地發出了魯莽的邀請。
   在那一歷史性的輕舉妄動之後,鸚鵡仍然保持了它的特權,這一點,證明它在這個家庭裏始終享有神聖的權利。在那個傢裏,除了陸龜之外,不準豢養任何動物。那陸龜曾失蹤過三、四年,人們以為它一去不回了,可後來又重新出現在廚房裏,不過,人們並不把它看成生靈,衹把它看做交好運的含礦物質的護身符。至於這個護身符到底起不起作用,誰也說不清楚。烏爾比諾醫生拒不承認他憎惡動物,他用各種科學的杜撰和哲學的遁辭來掩飾這一點。他的那些冠冕堂皇的道理徵服了許多人,唯獨沒有徵服他的妻子。他說,如果誰愛上了動物,就會對人類做出最殘忍的事情來。他說狗並不忠誠,而是奴性十足;貓是機會主義者和叛徒;孔雀是死神的傳令官;兔子使人貪心;猴子能傳染色情狂;而公雞是罪該萬死的東西,因為它們甘願三次拒絶為效勞。
   他的妻子費爾米納·達薩卻相反,那時她已七十二歲,不能再如從前那樣外出狩獵,但她對熱帶花草和傢養動物着實愛得發瘋。剛結婚的時候,她利用方興未艾的愛情,在傢中養了許多動物,簡直有點違反理智。最初飼養的是三條以羅馬皇帝命名的南斯拉夫達爾馬提亞狗,它們為爭風吃醋互相殘殺。爭奪的不愧叫梅薩利娜,因為它剛産下九個小狗就又懷了十個。以後又飼養了阿比西尼亞貓,它們有老鷹的外貌,法老的風度,逞羅人的斜眼,波斯王朝大臣的橙色眼珠。夜晚,它們象幽靈的影子一般在臥室裏竄來竄去,發情求偶的叫聲攪得人們難以入夢。有幾年,院子裏芒果樹上挂着一隻亞馬遜長尾猴,它被攔腰捆着,委實令人同情,因為它有着奧布杜利奧大主教和國王的悲天憫人的外表,天真的目光,還有一雙富有感染力的靈活的雙手,但是費爾米納並非因此而拋棄了它,而是因為它有以嚮貴婦們獻殷勤而自鳴得意的壞習慣。
   在走廊上的籠子裏,她養了各種各樣危地馬拉小鳥,傢中還養了先兆鴛鴦和黃色長腿的泥塘裏的鴛鴦,以及一頭小鹿,這衹小鹿經常從窗口探進頭來啃花瓶裏的花枝。最後一次國內戰爭前不久,當第一次傳說教皇可能采訪時,他們從危地馬拉弄來了一隻天堂鳥。可是,當獲悉政府宣佈教皇來訪衹不過是用來嚇唬密謀反抗的自由人的謊言時,那衹鳥便被送回它的故上去了,而且回去得比來時還快。另有一次,他們在荷屬庫拉索奧島的走私者的帆船上買了關在鐵絲籠裏的香烏鴉,一共六衹。這些烏鴉和費爾米納小時候在娘傢馴養的一模一樣。她結婚後仍然想養這種烏鴉。但是,那些烏鴉不停地拍擊翅膀,使整個傢裏彌漫着喪儀花圈的氣味,誰都忍受不了。他們還養了一條四米長的蟒蛇,這個不服獵手的颯颯聲擾亂了寢室夜間的安寧,儘管他們利用它達到了自己的目的:用它那死神般的呼吸嚇跑騙幅和珠爆,以及多種在雨季侵入傢中的害蟲。烏爾比諾不僅職業上忙得不可開交,而且還有許多社會文化活動,所以照他看來,在那麽多令人討厭的生靈中,衹要他的妻子不僅是加勒比海地區最漂亮的女人,而且是最幸福的女人,他就知足了。可是,在一個雨天的下午,當他結束了一天的工作疲憊不堪地回傢時,看到的一場悲劇使他重新回到了現實生活。從會客室直至視力所及之處,一長排動物的屍體漂浮在血泊之中,女僕們爬到椅子上不知所措,對這場大驚魂未定。
   事情的起因幾條德國大獵狗中有一條突然得了嚴重的狂犬病,失去了理智,見什麽咬什麽,虧得鄰居傢的園丁膽略過人,揮起砍刀把它殺死。不知那條狗咬死了多少動物,也不知它用緑色的唾沫傳染了多少動物,因此,烏爾比諾醫生下令對全部幸存者槍殺勿論,並把它們弄到一個偏僻的處所燒掉。他還請慈善醫院的工作人員到傢裏來進行了一次徹底消毒。唯一得救的是一隻象徵好運的雄陸龜,因為誰也沒有想到它。
   費爾米納史無前例地在一件傢務事上稱贊丈夫做得有理,此後許久也沒有再提動物的事。她拿林奈的帕然史》彩色插圖作為消遣,使自己得到慰藉。她把那些彩色插圖鑲上鏡框挂在客廳裏,倘苦不是一天黎明盜賊砸開浴室的窗戶偷走了一套五代相傳的銀製餐具的話,也許她終身再也不願意在傢中看到一隻動物了。烏爾比諾醫生在窗外的鐵環上加了雙領,用鐵門閂把大門插得死死的,把貴重的東西鎖進保險櫃,並且從此培養了睡覺時把手槍放在枕頭下面的戰時習慣。然而,即使盜賊把他們洗劫一空,他也反對買一條惡狗來看傢,不管那狗是否接受過防疫註射,也不管是把它放開還是用鎖鏈挂起來。
   “不會說話的東西不準進咱們的傢11。”’他說。
   為了不再讓妻子嘖嘖叨叨地糾纏,烏爾比諾醫生說出了這句斬釘截鐵的話。他的妻子固執地想再買一條狗,壓根兒沒想假如狗在傢中一條一條地繁殖起來,終有一天會使她喪命。費爾米納的任性,隨着年齡的增長也逐漸地變了,她立即抓住丈夫話中的漏洞,在傢中被盜幾個月後,重新回到庫拉索奧海盜們的帆船上,買來了一隻真正的帕拉馬裏博鸚鵡。這衹鸚鵡衹會說水手們的駡人話,可是它說得跟真人一模一樣。十二個生太伏的價錢雖說貴了點兒,但還是很值得的。
   那是一隻良種鸚鵡,比想象的還要聰明。它黃腦袋,黑舌頭,這是跟曼格雷鸚鵡的唯一不同之處。曼格雷鸚鵡即使用鬆節油栓劑也不能讓它們學會說話。烏爾比諾醫生是個有氣魄的男子,他在妻子的才智面前心悅誠服地認輸了。那衹鸚鵡的進步使他興趣盎然,他對自己的轉變也感到驚訝。一到雨天的下午,鸚鵡由於羽毛浸濕而感到愜意,便說一些從前的老話,這些話在這個傢裏是沒人說過的。後來,醫生態度上的最後一點保留也取消了。那是一個夜晚,盜賊打算從屋頂平臺的天窗上鑽進來,鸚鵡居然用猛犬的吠聲把他們嚇跑了。它模仿得非常逼真,它還高喊有賊,有賊,有賊,這兩個有趣的呼救的詞兒也不是在這個傢裏學的。從此,醫生親自負起照料鸚鵡之責。他吩咐在芒果樹下面搭個支架,放一個盛水的小碗和盛熟香蕉的容器,外帶一個吊桿,供鸚鵡練走繩索的本事。從十二月到翌年三月,晚寒襲人,北風使鸚鵡在戶外不能居住時,他們便把它裝進一隻罩着毛毯的籠子,讓它睡在臥室裏,儘管烏爾比諾醫生知道它的慢性鼻疽病對人的正常的呼吸是有害的。多年以來,他們總是把它的翅膀剪短,把它撒在院子裏,讓它象個老騎上似的彎着身子,自由地踱來踱去。但是,有一天它在廚房的橫梁上興致勃勃地做起了雜技演員的動作,一下子掉進了木薯香蕉肉菜鍋裏。它吱吱喳喳地呼叫求救,幸好廚娘用大湯勺把它舀了起來,雖說熱湯把它的羽毛燙掉了,它還是活了下來。從那時開始,甚至在白天,他們都把它關在籠子裏,儘管人們常說關在籠子裏的鸚鵡會忘掉學會的東西。衹有在下午四點鐘天氣涼爽時纔把它放出來,由烏爾比諾醫生在院子的花壇前給它上課。誰也沒有及時註意到它的翅膀長得太長了,那天早晨女僕們正準備為它剪翅膀,沒想到它居然飛到芒果樹冠上去了。
   她們費了整整三個小時還沒有捉住它。在鄰居的女僕幫助下,她們用了種種辦法想把它騙下來,也無濟於事,它繼續頑固地停在原地不動,還放聲大笑,使勁地高呼自由黨萬歲,扯蛋的自由黨萬歲。這種膽大妄為的呼叫,近來已經使四、五個幸福的醉漢送了命。烏爾比諾醫生望着在茂密的樹枝間肆無忌憚的鸚鵡;用西班牙語、法語、甚至拉丁語規勸它,鸚鵡則用同樣的語言,同樣強調的聲調,同樣的音色來回答他,賴在那兒一動不動。看到好言相勸無效,烏爾比諾醫生便吩咐求助於員,他們是他在本市的最新的玩具。
   確實,不久前,火災都是讓聲願人員架起泥瓦匠的梯子,用水桶來潑水撲滅的,他們的秩序是如此紊亂,以致造成的災難比火災更為嚴重。但是,前年開始,由於公共福利社——烏爾比諾醫生是這個團體的名譽主席——的募捐,這兒有了一個職業和一輛配有警報器、警鈴和兩條高壓水竜帶的貯水卡車。一切都是現代化的。當聽到教堂敲鐘報警時,為了讓孩子們看救火,學校甚至宣佈停課。最初,的任務衹是救火,但是烏爾比諾醫生告訴市政當局,他在漢堡看到員們曾救活了一個在三天大雪之後凍僵在地窖裏的孩子,他還在那不勒斯的一個小巷裏,看到員從第十層樓的陽臺上把一具裝着死人的棺材運下來——因為樓梯彎彎麯麯,傢人無法把棺材擡出來。這樣,這兒的員便學會了其它緊急服務項目,如撬鎖開門和殺死毒蛇。醫學專科學校為他們專門開了一般事故急救課。因此,請把一隻跟紳士一般具有種種美德的高貴鸚鵡從樹上捉將下來自然也是義不容辭之責。烏爾比諾醫生說:“請告訴他們,這是我的鸚鵡。”說罷他便去寢室換衣服,準備出席豐盛的午宴。事實上,這會兒他已被阿莫烏爾的信弄得昏頭昏腦,並沒有把鸚鵡的命運放在心上。
首頁>> 文學>> 言情>> 加西亞·馬爾剋斯 Gabriel Garcia Marquez   哥倫比亞 Colombia   公元   (1927年三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