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 现实百态>> 巴尔扎克 Honoré de Balzac   法国 France   十九世纪的法国   (1799年5月20日1850年8月18日)
邦斯舅舅 Le Cousin Pons
  這篇小說塑造了一個放高利貸的守財奴形象,這一形象概括了私有心理的最令人作嘔的特點。主人公曾經是一個有熱情,有抱負的人,但飽經滄桑後卻總結出一條無恥的信條:金錢就是一切。金錢的腐蝕作用使它自己的主人也淪為了奴隸。
  
  邦斯舅舅是音樂傢,一個誠實而高尚的自食其力的人。他非常喜歡繪畫藝術,為了豐富自己所收藏的名畫,他不惜付出一切精力,挖空一切心思。當人們不知道他手中有這一切寶藏時,誰也不把他放在心上。
  
  為了奪取孤零漢邦斯的遺産,像王室首席推事加繆索之流的一些冠冕堂皇的人便千萬百計,使盡種種手段下毒手害他,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對邦斯來說,收藏名畫是一種高尚的愛好,對他那些有錢的親戚來說,名畫衹不過是發財的手段而已。
  《邦斯舅舅》-銀屏再現
  
  影片根據法國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傢巴爾紮剋的代表作《邦斯舅舅》改編而成。
  
  誠實而高尚的主人公邦斯是一位音樂傢,收藏了大量珍貴的藝術品,一次他與自己唯一的親戚加繆索一傢發生爭吵,有人懷疑他要取消侄女的繼承權。邦斯患病期間,衹有他的朋友施密剋和女門房西卜太太照顧他。而女門房的真正目在於邦斯收藏品,企圖竊為己有。在老邦斯病危之際,人們上演了一場為財産你爭我奪的醜劇。影片為您充分展現了巴爾紮剋筆下各種小人物形象。
  
  根據法國名作傢巴爾紮原著改編,一場為財産你爭我奪的醜劇,為您充分展現了巴爾紮剋筆下各種小人物形象。邦斯的一生是善良的一生,一生都在音樂環境和古代藝術品的熏陶中生活,心地單純看待,世態人情還帶着兒童的天真。在他身上同時還具有收藏藝術品的雅癖和貪吃美食的惡癖。邦斯醜陋的外貌與金子般的內心、邦斯的善良與周圍污濁的世界形成鮮明對比,表現在金錢貪欲下善良的人悲劇命運。
  《邦斯舅舅》-人物形象
  
  邦斯舅舅:
  
  是一個善良的破落貴族形象。
  他年輕是寫過不少感傷樂麯,給巴黎的婦女淺唱低吟。因為相貌生得奇醜,一生未能結婚。青年時期獲得藝術的最高奬--羅馬奬,被政府送到羅馬深造,但在音樂上沒有取得突出成就,而是迷戀於漫遊意大利的名城,並養成了收集古代藝術精品的癖好,成為一個貪心的收藏傢、藝術鑒賞傢。他在留學期間收集的古玩耗盡了他全部的奬學金及父母的遺産。在德國音樂氛圍和意大利藝術珍品的陶醉之中,他忘卻了城市的苦惱,但是生計問題使她東顛西跑,去女子學堂兼課才能維持起碼的生活,當他的一顆心沉浸在欣賞人類美妙藝術傑作時,不幸染上了貪嘴的惡習,為此懷着期待的心情日夜盼望着接到闊親戚的邀請去美餐一頓。在外甥媳婦傢,他受到了冷遇,連僕人們都咒駡他"吃白食的人又來了。"從此邦斯遭到闊親戚們的誤解,特別是外甥傢的誤解,而一病不起。在他病情日益加重時,他身邊的僕人古董商馬古斯波冷醫生等對他收藏的古玩珍品估價,發現他收藏的各種藝術品十分名貴,總價達到一百八十萬法郎,於是他們展開了掠奪。他們收買心腹,打聽病情,無情包圍,暗中控製,為防止遺産的外流費盡心計,甚至偷盜邦斯的遺囑,折磨邦斯的病情,加速邦斯的死亡。邦斯死後,他一生收藏的藝術品全部落入外甥的手中,而參與陰謀的竊奪者們幾乎都分了肥。
  
  《邦斯舅舅》-藝術賞析
  
  一部傳統的小說,自然可以用傳統的方法去解讀。讓我們着重看一看《邦斯舅舅》中的主要人物邦斯舅舅。
  
  邦斯舅舅是個舊時代的“遺跡”。小說一開始,便以極富象徵和概括性的手法,為我們描繪了他那悲劇性的外表及這外表所兆示的悲劇性的命運。
  
  故事發生在十九世紀四十年代的巴黎,那是七月王朝統治時期,法國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正經受着激烈的動蕩。貴族階級逐漸沒落,資産階級政客、大銀行傢,投機商和大批食利者占據了法國的政治和經濟舞臺,而邦斯舅舅在這個時代的的舞臺上是顯得那麽格格不入:他“衣着的某些細微之處依舊忠實地保留着一八○六年的式樣,讓人回想起第一帝國時代。”這個“又幹又瘦的”老人,“在綴着白色金屬扣的暗緑色上衣外,又套着一件慄色的斯賓塞!……一個穿斯賓塞的人,要知道在這一八四四年,不啻於拿破侖尊駕一時復生,”
  
  怪不得他一出場,巴黎街頭早已麻木的無聊看客也不由得發出含義豐富的微笑,帶着譏刺、嘲弄或憐憫:他“身上無意中留存了某個時代的全部笑料,看起來活脫是整整一個時代的化身”,“就像人們說帝國式樣傢具一樣,毫不猶豫地稱他為帝國時代人物。”
  
  這位“帝國時代人物”,原本是個頗有才華的音樂傢,他的麯子還獲得過羅馬大奬。當初,國傢把他派往羅馬,本想把他造就成一個偉大的音樂傢,可他卻在那兒染上了古董癖,還 “染上了七大原罪中恐怕上帝懲罰最輕的一樁:貪饞”。
  
  一方面,邦斯那顆“生機盎然的心靈永不疲憊地欣賞着人類壯麗的創造”,在收藏和欣賞人類的藝術創造中得到慰藉和升華;另一方面,他那張挑剔的嘴巴充滿嗜欲,腐蝕了他的氣節,那“嗜欲潛伏在人的心中,無處不在,在那兒發號施令,要衝破人的意志和榮譽的缺口……”
  
  從表面看,似乎是邦斯犯的那樁原罪――“貪饞”把他推嚮悲劇的道路,由一個具有藝術追求的音樂傢“淪落到一個吃白食”;養成了“吃好喝好”的惡習,“衹要能夠繼續活個痛快,嘗到所有那些時鮮的瓜果蔬菜,敞開肚子大吃(話雖俗,但卻富有表現力)那些製作精細的美味佳餚,什麽下賤事都能做得出來”。他不僅為滿足自己的貪饞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喪失了獨立的人格,而且還被腐蝕了靈魂,“對交際場上那些客套,那些取代了真情的虛偽表演全已習以為常,說起來恭維話來,那簡直就像花幾個小錢一樣方便”。
  然而,這僅僅是邦斯人生悲劇的一個方面,一個非本質的方面。他的悲劇的深刻原因,在於他的“窮”,在於他與他的那些富有、顯赫的“親戚”根本上的格格不入。一個在一八四四年還穿着斯賓塞的“帝國時代人物”,偏偏又生活在一群七月革命的既得利益者之中。在他身邊,有法國藥材界巨頭博比諾,“當年鬧七月革命,好處盡讓博比諾得了,至少與波旁王族第二分支得到好處不相上下”;有 “不惜犧牲自己的長子”,拼命嚮政界爬的老卡繆佐;有野心勃勃一心想當司法部長的最高法院庭長;有公證人出身,後來當上了巴黎某區區長,撈盡了好處的卡爾多。邦斯擔任樂隊指揮的那傢戲院的經理,也同樣是個典型的資産階級暴發戶。
  
  從本質上講,邦斯是個藝術傢。衹有在藝術的天地裏,他纔擁有青春;衹有與藝術交流時,他纔顯得那麽才氣橫溢。在樂隊的指揮臺上,他的手勢是那麽有力;在他的那間充滿人類美的創造的收藏室裏,他是那麽幸福。對於藝術和美的創造,他是那麽一往情深。他“熱愛藝術”,“對任何手工藝品,對任何神奇的創造,無不感到一種難以滿足的欲望,那是一位男士對一位美麗的戀人的愛”。甚至,當他因為得不到愛而絶望,投入到“連富有德行的僧侶也不可避免的罪過――貪饞”的懷抱時,也是“像投入到對藝術品的熱愛和對音樂的崇拜之中”。
  然而,他對藝術的熱愛是與他所處的那個時代的價值取嚮和道德標準相悖的。對七月王朝時期那些資産階級暴發戶來說,音樂衹是那些音樂傢的一種“糊口的”手段,戲院經理戈迪薩爾看重邦斯的,不是他的才華,而是邦斯編的樂麯可以給他招徠觀衆,帶來滾滾財源;對愛慕虛榮,耍盡一切手段要讓丈夫當上議員,乃至司法部長的德・瑪維爾庭長太太來說,邦斯搜集的那些藝術品,那些稀世珍品,“純粹是一錢不值的玩藝”,藝術癡迷的邦斯,完全是“一個怪物”。
  
  在這些人的府上,邦斯老人經受着百般的奚落、嘲諷和耍弄,最終被逐出“他們的天地”,實在是不可避免的。在他們這裏,沒有藝術的位置,他們“崇拜的是成功,看重的衹是一八三○年以來獵取的一切:巨大的財富或顯赫的社會地位”。劇院的頭牌舞女愛洛伊斯・布利茲圖說得是那麽一針見血:如今這個世道,“當老闆的斤斤計較,做國王的巧取豪奪,當大臣的營私舞弊,有錢的吝嗇摳門……藝術傢就太慘了!”看來,邦斯由藝術傢淪為“吃白食的”,這不能不說藝術本身的淪喪,而邦斯的悲劇,恐怕就是藝術的悲劇了。
  《邦斯舅舅》-小說簡介
  
  邦斯,天真可愛的德國老頭兒。一生獨居。除了在音樂方面的才華,就衹剩下收藏這一愛好來豐富他的人生了。
  
  沒有遺産,衹靠着在戲院做音樂指揮的微薄薪水,可憐的老頭兒不惜付出一切精力,挖空一切心思,憑着自己小小的聰明,以極其便宜的價格收藏了許多的名畫。
  
  邦斯美術館可謂是收藏頗豐。邦斯對於美術品的愛好正如情人愛一個美麗的情婦,永遠不知饜足。對邦斯來說,收藏名畫是一種時尚的愛好。他的美術館是給自己時時刻刻享受的。然而,對於邦斯的親人以及周圍的鄰居來說,卻並非如此。
  
  邦斯好心的給自己唯一的承繼人--外甥的女兒做媒,當外甥一傢人都看好的小夥子拒絶了這門親事,外甥媳婦為了保住自己的面子,而到處宣揚此事是邦斯舅舅的惡意的報復。以致於連老頭兒一嚮尊敬的人都對邦斯不理不睬!
  
  可憐的老頭兒一生從未有過半點害人之心,怎麽能夠承受如此沉重而致命的打擊?
  
  邦斯因此而一病不起。身邊衹有忠誠的許模剋和門房太太的照顧!
  
  門房太太照顧好人兒邦斯和許模剋已經有十年了。雖有些嘮叨,卻也是善良的,跟許模剋一樣,對邦斯如此的珍愛那些收藏覺得有些好笑,卻也是小心翼翼的守護着。
  
  衹是所有的一切在古董商雷蒙諾剋和猶太人收藏傢瑪古斯背着邦斯看過他的美術館之後改變!
  
  猶太人瑪古斯是跟邦斯暗中較勁的收藏傢。對邦斯的收藏一直虎視眈眈。
  
  門房太太希望能夠在邦斯的遺囑上占有一個名字,在這個願望沒有得到邦斯的直接確定之後,為了能從邦斯的收
  藏中分得一杯殘羹,由一絲不苟的誠實一剎那間變成無惡不作!
  
  古董商雷蒙諾剋,其姦刁陰狠不下於猶太人,一個小錢都要掙的貪得無厭,怎能放過可憐的邦斯那些價值連城的收藏?
  
  貧睏潦倒的初級法庭律師弗萊齊埃,有着一雙可怕的緑眼睛和兇惡的氣息,好比青天上的雲一樣的明顯。將邦斯的收藏作為自己可以接觸邦斯的唯一承繼人——邦斯的外甥——最高法庭庭長的墊腳石!
  最高法庭庭長一傢,當他們不知道邦斯手中有着那大批的寶藏之時,從未把邦斯放在心上。作為邦斯舅舅唯一的親人,甚至連老頭兒來傢裏吃晚飯也加以刻意羞辱,不惜破壞邦斯的聲譽以維護自己的面子。然而當得知邦斯有着一筆極其可觀的遺産時,這些冠冕堂皇的人便千方百計、使盡種種手段下毒害他,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老實,謙和,天真的邦斯和許模剋怎麽能夠想到又怎麽能夠相信這些人內心裏的貪婪、狠毒、姦詐?


  Of the 94 works of Honoré de Balzac’s Comédie humaine, which are in both novel and short story form, Le Cousin Pons is virtually the last. Begun in 1846 as a novella, or long-short story, it was envisaged as one part of a diptych, Les Parents pauvres (The Poor Relations), the other part of which was La Cousine Bette (Cousin Bette).
  
  The novella grew in 1847 into a full-length novel with a male poor relation, Pons, as its subject, whereas La Cousine Bette describes the female aspect of that subordinate relationship. The two novels were thus similar yet diametrically different. They were complementary, forming two parts of a whole.
  
  Le Cousin Pons has been classified by Balzac as the second Episode of Les Parents pauvres, the first Episode being La Cousine Bette. Especially admired by Paul Bourget, it is one of the very greatest of his novels.
  
  Plot summary
  
  The novella was based on a short story by an acquaintance of Balzac, Albéric Second,[1] as Tim Farrant has demonstrated. Its original title was to have been “Le Parasite”. Sylvain Pons, a musician in a Parisian boulevard orchestra, has a close friend in another musician from that same orchestra, the German pianist Wilhelm Schmucke. They lodge with Mme Cibot, but Pons – unlike Schmucke – has two failings: his passion (which is almost a mania) for collecting works of art, and his passion for good food. Schmucke, on the other hand, has only one passion, and that is his affection for Pons. Pons, being a gourmet, much enjoys dining regularly with his wealthy lawyer cousins M. and Mme Camusot de Marville, for their food is more interesting than Mme Cibot’s and full of gastronomic surprises. In an endeavour to remain on good terms with the Camusots, and to repay their favour, he tries to find a bridegroom for their unappealing only child Cécile. However, when this ill-considered marriage project falls through, Pons is banished from the house.
  
  The novella becomes a novel as Mme Camusot learns of the value of Pons’s art collection and strives to obtain possession of it as the basis of a dowry for her daughter. In this new development of the plot line a bitter struggle ensues between various vulture-like figures all of whom are keen to lay their hands on the collection: Rémonencq, Élie Magus, Mme Camusot – and Mme Cibot herself. Betraying his client Mme Cibot’s interests, the unsavoury barrister Fraisier acts for the Camusots. Mme Cibot sells Rémonencq eight of Pons’s choicest paintings, untruthfully stating in the receipt that they are works of lesser value. She also steals one for herself.
  
  Horrified to discover his betrayal by Mme Cibot, and the plots that are raging around him, Pons dies, bequeathing all his worldly possessions to Schmucke. The latter is browbeaten out of them by Fraisier. He in turn dies a broken-hearted man, for in Pons he has lost all that he valued in the world. The art collection comes to the Camusot de Marville family, and the vultures profit from their ill-gotten gains.
  
  Fundamental themes of the work
  
  (1) Le Cousin Pons is set entirely in Paris, where, as Balzac informs us in his Avant-propos (Foreword) to the Comédie humaine, “the extremes of good and evil are to be found”. However, Le Cousin Pons is not exclusively about the clash of extremes. Some characters, even the eponymous hero himself, are presented in a nuanced way.
  
  (2) Balzac’s hatred of the bourgeoisie is epitomized by the greedy, money-obsessed M. and Mme Camusot de Marville who put up with the weekly visits of their poor relation Sylvain Pons until they realize he is a very wealthy art collector, whereupon their sole concern is to exploit him. Balzac also presents the lawyer Fraisier and the doctor Poulain in an ambivalent light.
  
  (3) The morals of the working-class characters, e.g., La Cibot and Rémonencq, are scarcely any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bourgeoisie. As in Balzac’s novel of the countryside, Les Paysans, the proletarian world is displayed in a fiercely aggressive, acquisitive light – almost to the extent of engaging in bitter class conflict.
  
  (4) The values of art are contrasted with those of money. As Balzac says in Splendeurs et misères des courtisanes, “la Charte ( Charter of 1814 ) a proclamé le règne de l’argent, le succès devient alors la raison suprême d’une époque athée”. Artistic values aside, Balzac displays the reification or materialization of the world.
  
  (5) The law is seen by Balzac as a (totally illegal!) way of depriving people of their rightful property. Harassed by Fraisier, Schmucke renounces his property rights. Pons’s second will is more vulnerable than the first.
  
  (6) Balzac subverts conventional social values as social norms are revealed to be a fiction. The values of the Camusot de Marville family are materialistic. It is not the personality of Cécile Camusot herself but Pons’s art collection which is “the heroine of this story”; it is that, not her value as a person, which secures her marriage. The union of the Topinards, who are not strictly married, is the kindest, most affectionate relationship of man and woman in the novel. The friendship of Pons and Schmucke is true love but not love within marriage. The two men are poor and physically ugly but their relationship is golden and pure. Their Platonic friendship runs parallel to the idealizing function of art.
  
  (7) Though not a lover in the human physical sense, Pons is a man with an overriding passion, the passion for artistic beauty. In its etymological sense passion equates to suffering. Pons is a Christ-like figure, like some other characters in Balzac's novels (e.g., Joseph Bridau in La Rabouilleuse, and Goriot). He is a man with a mania or idee fixe, and this passion is the cause of his suffering and death.
  
  Narrative strategies
  
  (1) As has been shown by Donald Adamson, Le Cousin Pons began its existence as a novella, or nouvelle, and was suddenly transformed into a full-length novel. This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necessitated certain inconsistencies and an uneasy transition from long-short story to fiction of sizable proportions and complexity. Though this longer fiction is often referred to as “Part II” of the novel, Balzac himself does not embark upon his “Part II” of Le Cousin Pons until all the new characters – the corrupt Mme Cibot, Rémonencq, Élie Magus, Poulain and Fraisier – have been introduced. It is in dispute whether these two narrative elements have been fused into a perfect whole. V.S. Pritchett considers that Balzac has been totally successful in combining the two storylines.[2]
  
  (2) Le Cousin Pons thus became one of Balzac’s four inheritance novels (the others being Eugénie Grandet, Ursule Mirouët and La Rabouilleuse). From being the vignette of a downtrodden elderly man it mutated into a story of conflict, though with a plot far less complex than that of La Cousine Bette or Splendeurs et misères des courtisanes. The struggle for an inheritance was one of the narrative situations most congenial to Balzac.
  
  (3) In the tradition of melodrama Schmucke represents “extreme good”, Mme Camusot “extreme evil”, whereas Pons is an amalgam of the two whilst, Janus-like, Mme Cibot embodies aspects of both. The lurid tones of Pons’s deathbed scene are the height of melodrama. In this drama of light and darkness, or chiaroscuro, the art collection is the heroine of the story.
  
  (4) Roman-feuilleton (serial (literature)). The serialization of novels was a feature of the rapid growth of the newspaper industry in France after 1814. Leading feuilletonistes were Eugène Sue, Alexandre Dumas, père, Paul Féval, père, Frédéric Soulié and Eugène Scribe. Balzac became increasingly preoccupied by their popularity in the 1840s and tried to emulate them. This involved incorporating many features of melodrama; it also encouraged the ending of each serialized extract on a note of high suspense.
  
  (5) The serialization of fiction also necessitated the increasing use of dialogue. This is particularly so in the later stages of the novel. In Donald Adamson’s words, “the second half of Le Cousin Pons is surely unsurpassed in the extent to which it uses dialogue and in the variety of purposes to which dialogue is applied. It contains few narrative interludes or other digressions”.[3] This gave the novel its markedly dramatic flavour.
譯序
  談及巴爾紮剋,人們首先會想到他的《高老頭》、《歐葉妮·格朗臺》、《幻滅》,而《邦斯舅舅》恐怕就要稍遜一籌了。然而,我們卻讀到了也許會令中國讀者意外的評論。安德烈·紀德曾這樣寫道:“這也許是巴爾紮剋衆多傑作中我最喜歡的一部;不管怎麽說,它是我閱讀最勤的一部……我欣喜、迷醉……”他還寫道:“不同凡響的《邦斯舅舅》,我先後讀了三、四遍,現在我可以離開巴爾紮剋了,因為再也沒有比這本書更精彩的作品了。”二十世紀文學巨匠普魯斯特也給《邦斯舅舅》予以高度的評價,稱贊作者具有非凡的“觀察才能”,整部作品“觸人心弦。”可見《邦斯舅舅》確實是一部非常耐讀的小說。 二
   讀《邦斯舅舅》,可以有不同的角度。
   一部傳統的小說,自然可以用傳統的方法去解讀。讓我們着重看一看《邦斯舅舅》中的主要人物邦斯舅舅。
   邦斯舅舅是個舊時代的“遺跡”。小說一開始,便以極富象徵和概括性的手法,為我們描繪了他那悲劇性的外表及這外表所兆示的悲劇性的命運。
   故事發生在十九世紀四十年代的巴黎,那是七月王朝統治時期,法國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正經受着激烈的動蕩。貴族階級逐漸沒落,資産階級政客、大銀行傢,投機商和大批食利者占據了法國的和經濟舞臺,而邦斯舅舅在這個時代的的舞臺上是顯得那麽格格不入:他“衣着的某些細微之處依舊忠實地保留着一八○六年的式樣,讓人回想起第一帝國時代。”這個“又幹又瘦的”老人,“在綴着白色金屬扣的暗緑色上衣外,又套着一件慄色的斯賓塞!……一個穿斯賓塞的人,要知道在這一八四四年,不啻於拿破侖尊駕一時復生,”怪不得他一出場,巴黎街頭早已麻木的無聊看客也不由得發出含義豐富的微笑,帶着譏刺、嘲弄或憐憫:他“身上無意中留存了某個時代的全部笑料,看起來活脫是整整一個時代的化身”,“就像人們說帝國式樣傢具一樣,毫不猶豫地稱他為帝國時代人物。”
   這位“帝國時代人物”,原本是個頗有才華的音樂傢,他的麯子還獲得過羅馬大奬。當初,國傢把他派往羅馬,本想把他造就成一個偉大的音樂傢,可他卻在那兒染上了古董癖,還“染上了七大原罪中恐怕上帝懲罰最輕的一樁:貪饞”。
   一方面,邦斯那顆“生機盎然的心靈永不疲憊地欣賞着人類壯麗的創造”,在收藏和欣賞人類的藝術創造中得到慰藉和升華;另一方面,他那張挑剔的嘴巴充滿嗜欲,腐蝕了他的氣節,那“嗜欲潛伏在人的心中,無處不在,在那兒發號施令,要衝破人的意志和榮譽的缺口……”
   從表面看,似乎是邦斯犯的那樁原罪——“貪饞”把他推嚮悲劇的道路,由一個具有藝術追求的音樂傢“淪落到一個吃白食”;養成了“吃好喝好”的惡習,“衹要能夠繼續活個痛快,嘗到所有那些時鮮的瓜果蔬菜,敞開肚子大吃(話雖俗,但卻富有表現力)那些製作精細的美味佳餚,什麽下賤事都能做得出來”。他不僅為滿足自己的貪饞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喪失了獨立的人格,而且還被腐蝕了靈魂,“對交際場上那些客套,那些取代了真情的虛偽表演全已習以為常,說起來恭維話來,那簡直就像花幾個小錢一樣方便”。
   然而,這僅僅是邦斯人生悲劇的一個方面,一個非本質的方面。他的悲劇的深刻原因,在於他的“窮”,在於他與他的那些富有、顯赫的“親戚”根本上的格格不入。一個在一八四四年還穿着斯賓塞的“帝國時代人物”,偏偏又生活在一群七月的既得利益者之中。在他身邊,有法國藥材界巨頭博比諾,“當年鬧七月,好處盡讓博比諾得了,至少與波旁王族第二分支得到好處不相上下”;有“不惜犧牲自己的長子”,拼命嚮政界爬的老卡繆佐;有野心勃勃一心想當司法部長的最高法院庭長;有公證人出身,後來當上了巴黎某區區長,撈盡了好處的卡爾多。邦斯擔任樂隊指揮的那傢戲院的經理,也同樣是個典型的資産階級暴發戶。
   從本質上講,邦斯是個藝術傢。衹有在藝術的天地裏,他纔擁有青春;衹有與藝術交流時,他纔顯得那麽才氣橫溢。在樂隊的指揮臺上,他的手勢是那麽有力;在他的那間充滿人類美的創造的收藏室裏,他是那麽幸福。對於藝術和美的創造,他是那麽一往情深。他“熱愛藝術”,“對任何手工藝品,對任何神奇的創造,無不感到一種難以滿足的欲望,那是一位男士對一位美麗的戀人的愛”。甚至,當他因為得不到愛而絶望,投入到“連富有德行的僧侶也不可避免的罪過——貪饞”的懷抱時,也是“像投入到對藝術品的熱愛和對音樂的崇拜之中”。
   然而,他對藝術的熱愛是與他所處的那個時代的價值取嚮和道德標準相悖的。對七月王朝時期那些資産階級暴發戶來說,音樂衹是那些音樂傢的一種“糊口的”手段,戲院經理戈迪薩爾看重邦斯的,不是他的才華,而是邦斯編的樂麯可以給他招徠觀衆,帶來滾滾財源;對愛慕虛榮,耍盡一切手段要讓丈夫當上議員,乃至司法部長的德·瑪維爾庭長太太來說,邦斯搜集的那些藝術品,那些稀世珍品,“純粹是一錢不值的玩藝”,藝術癡迷的邦斯,完全是“一個怪物”。
   在這些人的府上,邦斯老人經受着百般的奚落、嘲諷和耍弄,最終被逐出“他們的天地”,實在是不可避免的。在他們這裏,沒有藝術的位置,他們“崇拜的是成功,看重的衹是一八三○年以來獵取的一切:巨大的財富或顯赫的社會地位”。劇院的頭牌舞女愛洛伊斯·布利茲圖說得是那麽一針見血:如今這個世道,“當老闆的斤斤計較,做國王的巧取豪奪,當大臣的營私舞弊,有錢的吝嗇摳門……藝術傢就太慘了!”看來,邦斯由藝術傢淪為“吃白食的”,這不能不說藝術本身的淪喪,而邦斯的悲劇,恐怕就是藝術的悲劇了。 三
   法國當代著名文學批評理論傢熱拉爾·熱奈特在探討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的敘事話語時指出,偉大的作品,“它們運轉的動力之一就是讀者有選擇的認同,好感與惡感,希望與焦慮,或如我們共同的鼻祖所說的恐懼與憐憫。”①讀巴爾紮剋的《邦斯舅舅》,我們不可能不強烈地感受到作為敘述者的作者對讀者的認同所産生的強大的影響力。我們會特別註意到作者賦予人物的心理和道德特徵,尤其是作者着力描繪的人物外部特徵對讀者的價值取嚮、情感起伏起到的重要作用。
   ①見熱奈特著的《敘事話語·新敘事話語》。
   巴爾紮剋是個公認的天才小說傢,他具有非凡的觀察力,在他的小說中,如《邦斯舅舅》中,故事是由一個能洞察一切的觀察者加以敘述的。在步步深入的敘述過程中,作者善於步步縮小與讀者的距離,讓讀者不由自主地進入他的世界,觀作者所觀,感作者所感,最終達到認同和共鳴。
   就以作品中作者着墨較多的茜博太太為例吧。
   茜博太太是邦斯居住的那座公寓大樓的女門房。她原先是巴黎有名的“牡蠣美女”之一,後來在命運的安排下,嫁給了誠實可靠的看門人茜博。通過作者的敘述,我們看到茜博夫婦倆相依為命,“為人絶對正直,在居民區很受敬重”。特別是“在大時期出生,根本就不知道教理”的茜博太太對丈夫很忠誠,再加以前在藍鐘飯店幹過,做茶做飯很有兩下子,居民區的門房們對她的丈夫很是羨慕。確實,對作者介紹的這樣一位女門房,讀者不可能不抱以好感,尤其是邦斯和施穆剋住到她的這座大樓來之後她自告奮勇,為他們倆料理傢務,而拿她自己的話說,純粹是出於“慈母般的愛”,不是為了錢。後來,邦斯被逐出上流社會,一病不起,茜博太太更是關懷備至,並聲稱要找“欺壓邦斯的人算賬,臭駡他們一頓”。面對茜博太太對邦斯的這一片真心實意,讀者也不可能不深受感動,對她的為人,對她“那顆金子般的心”,讀者都會嘖嘖稱道的。
   可是,作者筆鋒一轉,讓讀者跟隨他發現了茜博太太的另一面:貪財、狠毒的一面。這裏我們再一次看到了在巴爾紮剋的《人間喜劇》中,金錢這衹怪物對人的靈魂的扭麯和腐蝕。當茜博太太經唯利是圖的舊貨商雷莫南剋的點撥,瞭解到寒酸的邦斯竟擁有百萬傢財之後,“在這女人心中那條在軀殼中伏了整整二十五年的毒蛇”被喚醒了,“激起了她發財的欲望”,她“用潛藏在心底的所有邪念”去喂這條貪婪的毒蛇,並對這條毒蛇言聽計從。
   隨着敘述的進一步展開,作者一層層剝開了茜博太太的偽裝,把一個“陰險、毒辣而又虛偽”的茜博太太活脫脫地暴露在讀者面前。而作為讀者,我們似乎也跟着邦斯和施穆剋,經歷了一個由對茜博太太的欣賞、信任,轉而漸漸認清她的真面目,最終對她無比厭惡、憎恨的過程。我們不能不嘆服作者非凡的敘述手法,它不是圖解式的,它擁有巨大的感染力和深刻的啓迪性。
   巴爾紮剋的筆是犀利的,無情的,面對他那匕首般的詞語,任何偽裝都不可避免地要被剝去。於是,邦斯身邊的那些形形色色的人物一個個顯出了原形:女門房茜博太太是衹兇狠的“老虎”;訴訟代理人弗萊齊埃“是條蝰蛇”,“目光如毒蛇一般狠惡”,連一身的皮膚也冰冷異常,“活脫脫是一條毒蛇”。當“老虎”茜博太太在“貪欲這條毒蛇”的引誘下,用令人發指的行徑把邦斯折磨得精疲力竭,昏睡過去之後,把貪婪無比的舊貨商雷莫南剋,工於心計的古畫迷馬古斯和心狠手辣的訴訟代理人弗萊齊埃引入“藝術的殿堂”——邦斯收藏館的時刻,我們看到的是一幅多麽可怖的圖景:他們一見那些稀世珍品,立即像“一隻衹烏鴉嗅着死屍”一般,如禿鷲般猛撲過去。一邊是人類美的創造,一邊是兇殘的猛禽,對比是如此強烈!透過這些極富藴涵的外部符號,我們不難想象邦斯和邦斯的那些收藏品最終遭受的將是何種命運! 四
   有評論說,“巴爾紮剋是鼓吹天主教信仰的”,“他認為‘宗教是一切社會裏,把惡的數量減少,把善的數量增加的唯一手段’……”①在邦斯與惡的力量的那場力量懸殊的鬥爭中,我們確實看到了上帝對善的救助。然而,上帝的力量是那麽軟弱無力,它未能輓回邦斯那悲慘的、被所扼殺的命運。
   ① 見柳嗚九主編的《法國文學史》。
   《邦斯舅舅》中,施穆剋是一個不容忽視的人物,因為他是“上帝身邊的羔羊”,“是上帝派往邦斯身邊的代表”,是對邦斯那顆始終得不到撫愛的、“絶望、孤寂的心”的一種慰藉和希望。
   在濁世間,邦斯是孤獨的,是孤立無援的,幾十年來,“這個可憐的人從來沒有聽到過有人問起他的情況,問起他的生活,他的身體。不管在哪裏,邦斯都像是條陰溝,別人傢裏見不得人的東西都往裏面倒”,遭受着侮辱和打擊;直到一八三五年,命運纔“賜給了他一根俗語所說的老人拐杖”,在施穆剋的“友情中”獲得了“人生的依靠”。
   確實,施穆剋體現了“上帝的慈愛”,體現了“靈魂的純潔”,他對邦斯傾註了高尚的愛。當邦斯遭到了上流社會的遺棄,經受了心靈上致命的打擊之後,原本像“羊羔一樣溫順”的施穆剋發出“羅蘭①的狂怒”,大駡那些欺侮邦斯的人,把他們“叫作畜生”!
   ① 詩人阿裏斯多德的《憤怒的羅蘭》中的主人公。
   然而,這位上帝的代表實在太“軟弱、無力”了,“人世間的一切都不放過(指邦斯)這位可憐的音樂傢,滾落到他頭上的泥石”無情地使邦斯“陷於絶境”,而施穆剋是那樣“束手無策”;這位上帝的代表也實在“太幼稚,太誠實”了,當茜博太太引狼入室,對邦斯的那些珍寶下手時,施穆剋非但沒有絲毫的察覺,反而連連受騙,最終充當了“同謀”的角色,使邦斯八幅最珍貴的古畫落入了群魔之手。當邦斯在彌留人世之際,提醒施穆剋,“世上的人那麽……一定要提防他們”的時候,施穆剋似乎還執迷不悟,仍把茜博太太當作“天使一般的”好人。
   還是經受磨難的邦斯認清了人世,認清了上帝。他知道是“上帝不願讓他過他嚮往的生活”,是上帝“把他遺忘了”。上帝的代表施穆剋不僅未能拯救邦斯,連自己也被上帝所遺忘,死在了濁世間那幫虛偽、狡詐、陰險、貪婪的惡人之手。確實,邦斯的悲劇是頗有譏刺意味的,上帝的善未能戰勝人世的惡,從這個意義上說,邦斯和施穆剋的死,又是對上帝的一種否定。 五
   《邦斯舅舅》還可以當作一則“寓言”去讀,它具有警世的作用;還可以當作“巴黎生活的一個場景”去讀,它具有社會的認識意義……有心的讀者,不妨嘗試一下,多開拓幾個閱讀視角,那肯定會有意外的收穫,享受到一份閱讀的驚喜。
   許 鈞
   於玄武湖畔南京大學公寓
   一九九四年八月十五日
第一章 帝國時代的一位自豪的遺老
  一八四四年十月的一天,約摸下午三點鐘,一個六十來歲但看上去不止這個年紀的男人沿着意大利人大街走來,他的鼻子像在嗅着什麽,雙唇透出虛偽,像個剛談成一樁好買賣的批發商,或像個剛步出貴婦小客廳,洋洋自得的單身漢。
   在巴黎,一個人志得意滿,莫過於這種表情了。街旁那些整天價坐在椅子上,以忖度來往過客為樂的人,打老遠看到那位老人,一個個的臉上便露出了巴黎人特有的微笑,這笑含義豐富,有諷刺,嘲弄或憐憫,可巴黎人什麽場面沒見過,早就麻木了,要讓他們臉上露出一點兒表情,那非得碰到活生生的絶頂怪物不可。
   這位老人的考古學價值,以及那笑容如回聲般在衆人眼裏傳遞的原因,恐怕一句話就能解釋清楚了。有人曾問那位以逗趣出名的演員雅桑特,他那些惹得滿堂哄笑的帽子是在哪兒做的,他這樣回答說:“那可不是我在哪兒做的,是我留存的!”是的,巴黎大衆其實一個個都是做戲的,那上百萬的演員中,總碰得上幾個雅桑特,他們身上無意中留存了某個時代的全部笑料,看起來活脫是整整一個時代的化身,即使你走在路上,正把遭受舊友背叛的苦水往肚裏咽,見了也能叫你忍俊不禁。
   這位路人衣着的某些細微之處依舊忠實地保留着一八○六年的式樣,讓人回想起第一帝國時代,但並沒有過分的漫畫色彩。在善於觀察的人眼裏,這份精緻使類似令人懷舊的風物愈發顯得彌足珍貴。然而要辨明這些細小微妙處,非有那些無事閑逛的行傢剖析路人的那份專註不可;而這位路人老遠就惹人發笑,恐怕必有非同尋常之處,就如俗話說的“很紮眼”,這正是演員們苦心孤詣要達到的效果,想一亮相就博得滿堂喝彩。
   這位老人又幹又瘦,在綴着白色金屬扣的暗緑色上衣外,又套着一件慄色的斯賓塞!……一個穿斯賓塞的人,在一八四四年,要知道,那不啻於拿破侖尊駕一時復生。
   斯賓塞,顧名思義,這是一位英國勳爵發明的,此君恐怕對自己那個優美的身段很得意。早在亞眠和約簽定之前,這位英國人就已解决了上身的穿着難題,既能遮住上半身,又不至於像那種加利剋外套死沉地壓在身上,如今,衹有上了年紀的馬車夫的肩頭纔搭這種外套了;不過,好身段的人畢竟還是少數,儘管斯賓塞是英國發明的,在法國也沒有時興多久。
   四、五十歲的男子一見到哪位先生身着斯賓塞,腦中便會為他再配上一雙翻口長統靴,一條紮着飾帶的淡青色開士米短褲,仿佛看到了自己年輕時的那身裝束!上了年紀的婦人們則會回想起當年情場上的一個個俘虜!至於年輕人,他們會感到納悶,這個老亞西比德 ①怎麽把外套的尾巴給割了。這位過客身上的一切跟那件斯賓塞如此協調,你會毫不猶豫地稱他為帝國時代人物,就像人們說帝國時代傢具一樣;不過,衹有那些熟悉,或至少目睹過那個輝煌盛世的人,纔會覺得他象徵着帝國時代;因為對流行的服飾式樣,人們得具備相當精確的記憶才能記清。帝國時代已距離我們如此遙遠,可不是誰都可以想象當時那種高盧希臘式的實際景象的。
   此人的帽子戴得很後,幾乎露出了整個前額,一派大無畏的氣概,當年的政府官吏和平民百姓就是憑藉這種氣概與軍人的囂張跋扈抗衡的。再說,這是那種十四法郎一頂的可怕的絲帽子,帽沿的內邊被兩衹又高又大的耳朵印上了兩個灰白色的印子,刷子也刷不掉。
   ①雅典傢(約公元前四五○—前四○四),據說他極其註意儀表,生活奢靡。
   絲質面料與帽形的紙板襯總是不伏貼,有的地方皺巴巴的,像害了麻風病似的,每天早上用手捋一遍也無濟於事。
   在看上去搖搖欲墜的帽子底下,是一張平庸而滑稽的臉,衹有中國人發明的醜怪小瓷人才有這樣的面孔。
   這張寬大的臉,麻麻點點,像衹漏勺,一個個窟窿映出斑斑黑點,坑坑窪窪,活像一張羅馬人的面具,解剖學的任何規則都與它不符。一眼看去,那張臉根本就感覺不出有什麽骨架,按臉的輪廓,本該是長骨頭的地方,卻是明膠似的軟塌塌的一層肉,而理應凹陷的部分,偏又鼓起肉乎乎的一個個疙瘩。這張怪模怪樣的臉扁扁的,像衹筍瓜,加上兩衹灰不溜秋的眼睛,上方又不長眉毛,衹有紅紅的兩道,更添了幾分凄楚;雄踞臉部正中的是一隻堂·吉訶德式的鼻子,就像是漂來的一塊冰川巨石,兀立在平原上。塞萬提斯恐怕也已註意到,這衹鼻子表現出一種獻身偉業的稟性,可最終卻落得個一場空。這副醜相,雖然已到了滑稽地步,但卻沒法讓人笑得出來。這個可憐人灰白的眼中顯露出極度的憂傷,足以打動嘲諷者,使他們咽回溜到嘴邊的譏笑。人們馬上會想,是造物禁止這個老人表達柔情,否則,他不是讓女人發笑,就是讓女人看了難受。不能惹人喜歡,在法國人看來,實在是人生最殘酷的災難,面對這樣的不幸,連法國人也緘口不語了!
   這個如此不得造物恩寵的人裝束得如同富有教養的貧寒之士,於是富人們往往刻意模仿他的穿着。他腳上穿的鞋子整個兒被帝國禁衛軍式樣的長統鞋罩給遮住了,這樣他也就可以一雙襪子穿上好些日子。黑呢褲泛着灰紅色的閃光,褲綫已經發白,或者說發亮,無論是褲綫的褶折,還是褲子的款式,都說明這條褲子已經具有三年的歷史。他的這身衣裝雖然寬大,卻難以遮掩他那幹瘦的身材,他這麽瘦應該說是自身體格的原因,而不是按照畢達哥拉斯的方法節食的緣故;因為老頭兒長着一隻肉乎乎的嘴巴,嘴唇厚厚的,一笑起來便露出了一口白森森的牙齒,絶不比鯊魚的遜色。一件交叉式圓翻領背心,也是黑呢料,內襯一件白背心,白背心下方又閃出第三層,那是一件紅色毛綫背心的滾邊,讓你不禁想起那個身着五件背心的加拉。白色平紋細布的大領結,打得煞是招搖顯眼,那還是一八○九年那陣子一個英俊小生為勾引美人兒而精心設計的打法。可是領結大得淹沒了下巴,面孔埋在裏邊,仿佛陷進了無底洞。一條編成發辮狀的絲帶,穿過襯衫拴在表上,好像真防着別人偷他的表似的!暗緑色外衣異常潔淨,它的歷史比褲子還要長三年;可黑絲絨翻領和新換的白色金屬扣說明對這身衣着已經愛護得到了再精細不過的地步。
   這種後腦殼頂着帽子的方式,裏外三層的背心,埋住了下巴的大領結,長統鞋罩,暗緑色外套上綴着的白色金屬扣,所有這些帝國時代的服飾陳跡,與當年那幫標新立異的公子哥兒們賣弄風情的遺風相諧成趣,也與衣褶之間難以言喻的那份精妙,以及整個裝束的端莊和呆板協調一致,讓人感覺到大衛 ①的畫風,也讓人回想起雅各布 ②風格的狹長的傢具。衹要瞧他一眼,就可以看出這是個教養良好但正深受某種流言的嗜癖之苦的人,要不就是個小食利者,由於收入有限,所有開銷都控製得死死的,要是碎了一塊玻璃,破了一件衣服,或碰上募捐施善的倒黴事,那他整整一個月裏的那點小小的娛樂也就給剝奪了。
   ①大衛(一七四八—一八二五),是法國新古典主義重要畫傢,一七九九年拿破侖掌權後,他成為拿破侖一世的宮廷首席畫師。
   ②雅各布(一七三九—一八一四),法國著名的傢具工匠,曾為波拿巴及皇后約瑟芬製作傢具。
   要是你在場的話,恐怕會覺得納悶,這張怪模怪樣的臉怎麽會浮出微笑,平日裏,那可是一幅凄慘、冷漠的表情,就像所有那些為了爭取最起碼的生存條件默默掙紮的人們。但是,若你註意到這個奇特的老人帶着一種母性的謹慎,右手捧着一件顯然極為珍貴的東西,護在那兩件外衣的左衣襟下,唯恐給碰壞了;尤其當你發現他那副匆匆忙忙的模樣,如同當今閑人替人當差的忙碌相,那你也許會猜想他找到了侯爵夫人捲毛狗之類的東西,正帶着帝國時代人物所有的那股急切的殷勤勁頭,得意洋洋地帶着這件寶貝去見那位嬌娘,那女人雖說已經六十歲的年紀,但還是不知道死心,非要他的心上人每天上門看望不可。
   世界上唯獨在巴黎這座城市,你纔可以碰到諸如此類的場景,一條條大街在上演着一出連續不斷的戲,那是法國人免費演出的,對藝術大有裨益。
首頁>> 文學>> 现实百态>> 巴尔扎克 Honoré de Balzac   法国 France   十九世纪的法国   (1799年5月20日1850年8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