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 现实百态>> 巴尔扎克 Honoré de Balzac   法国 France   十九世纪的法国   (1799年5月20日1850年8月18日)
歐葉妮·格朗臺 Eugénie Grandet
  慳吝精明的百萬富翁有一位天真美麗的獨生女兒,她愛上了一個破産落魄的親戚,為了資助他“闖天下”,傾囊贈予全部積蓄,從而激怒愛財如命的父親,父女間發生激烈衝突,膽小而賢惠的慈母從此一病不起;可在期待中喪失父親,又白白浪費青春的癡情姑娘,最終等到的卻是發財歸來的負心漢。
  
  《歐也妮.葛朗臺》講述的是老葛朗臺的獨生女兒天真美麗的歐也妮愛上了破産落魄的表弟夏爾。為了資助夏爾,她將父親的金幣全部贈給了他,這一舉動激怒了老葛朗臺,父女倆兒發生了激烈的衝突。一嚮膽小而賢淑的母親因此一病不起,而歐也妮這個癡情的姑娘最終等到的卻是發了小財歸來的負心漢。
  《歐也妮.葛朗臺》是巴爾紮剋諷刺作品中最具有活力的一部力作。小說中,老葛朗臺與傳統的守財奴的形象不大一樣,它不僅熱衷於守財,更善於發財,他精於算計,能審時度勢,平時不動聲色,看準時機一定會果斷出擊。索漠城裏,誰都嘗到過他的厲害,但他們反倒更敬佩他了,把他看成索漠城的光榮,這是因為金錢在當時社會具有無邊的魅力。老葛朗臺死後,雖然歐也妮.葛朗臺有了一大筆遺産和收入,可是她和以前一樣,過着儉樸的生活。她也是精打細算地,積攢了許多年的傢産,有人說她和她的父親一樣吝嗇。可是,她把錢用到了慈善機構和教育上。她和她的爸爸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這本書濃縮之後可能就是一句人生格言,或者,是富含着哲理的一句話,不過他很重要。
  《歐也妮.葛朗臺》這部小說揭露了當時資産階級社會中赤裸裸的金錢關係,我讀了這本書受益無窮,我十分喜歡它。


  Eugénie Grandet (1833) is a novel by Honoré de Balzac about miserliness, and how it is bequeathed from the father to the daughter, Eugénie, through her unsatisfying love attachment with her cousin. As is usual with Balzac, all the characters in the novel are fully realized. Balzac conceived his grand project, The Human Comedy, while writing Eugénie Grandet and incorporated it into the Comedie by revising the names of some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second edition.
  Plot Summary
  
  Eugenie Grandet is set in the town of Saumur. Eugenie's father Felix is a former cooper who has become wealthy through both business ventures and inheritance. However he is very miserly, and he, his wife, daughter and their servant Nanon live in a run down old house which he is too miserly to repair. His banker des Grassins wishes Eugenie to marry his son Adolphe, and his lawyer Cruchot wishes Eugenie to marry his nephew President Cruchot des Bonfons. The two families constantly visit the Grandets to get Felix's favour, and Felix in turn plays them off against each other for his own advantage.
  
  
  One day in 1819, Felix's nephew Charles Grandet arrives from Paris unexpectedly at their home having been sent there by his father Guillaume. Charles does not realise that his father has gone bankrupt and plans to takes his own life. Guillaume reveals this to his brother Felix in a confidential letter which Charles has carried.
  
  Charles is a spoilt, and indolent young man, who is having an affair with an older woman. His father's ruin and suicide are soon published in the newspaper, and his uncle Felix reveals his problems to him. Felix considers Charles to be a burden, and plans to send him off overseas to make his own fortune. However, Eugenie and Charles fall in love with each other, and hope to eventually marry. She gives him some of her own money to help with his trading ventures.
  
  Meanwhile Felix hatches a plan to profit from his brother's ruin. He announces to Cruchot des Bonfons that he plans to liquidate his brother's business, and so avoid a declaration of bankruptcy, and therefore save the family honour. Cruchot des Bonfons volunteers to go Paris to make the arrangements provided that Felix pays his expenses. The des Grassins then visit just as they are in the middle of discussions, and the banker des Grassins volunteers to do Felix's bidding for free. So Felix accepts des Grassins offer instead of Cruchot des Bonfons. The business is liquidated, and the creditors get 46% of their debts, in exchange for their bank bills. Felix then ignores all demands to pay the rest, whilst selling the bank bills at a profit.
  
  By now Charles has left to travel overseas. He entrusts Eugenie with a small gold plated cabinet which contains pictures of his parents.
  
  Later Felix is angered when he discovers that Eugenie has given her money (all in gold coins) to Charles. This leads to his wife falling ill, and his daughter being confined to her room. Eventually they are reconciled, and Felix reluctantly agrees that Eugenie can marry Charles.
  
  In 1827 Charles returns to France. By now both of Eugenie's parents have died. However Charles is no longer in love with Eugenie. He has become very wealthy through his trading, but he has also become extremely corrupt. He becomes engaged to the daughter of an impoverished aristocratic family, in order to make himself respectable. He writes to Eugenie to announce his marriage plans, and to break off their engagement. He also sends a cheque to pay off the money that she gave him. Eugenie is heartbroken, especially when she discovers that Charles had been back in France for a month when he wrote to her. She sends back the cabinet.
  
  Eugenie then decides to become engaged to Cruchot des Bonfons on two conditions. One is that she remains a virgin, and the other is that he agrees to go to Paris to act for her to pay off all the debts due Guillaume Grandet's creditor's. Bonfons de Cruchot carries out the debt payment in full. This comes just in time for Charles who finds that his future father-in-law objects to letting his daughter marry the son of a bankrupt. When Charles meets Bonfons de Cruchot, he discovers that Eugenie is in fact far wealthier than he is. During his brief stay at Saumur, he had assumed from the state of their home that his relatives were poor.
  
  Bonfons de Cruchot marries Eugenie hopeful of becoming fabulously wealthy. However he dies young, and at the end of the book Eugenie is a very wealthy widow having now inherited her husband's fortune. However she is also very unhappy, and tells her servant Nanon "You are the only one who loves me". She lives in the miserly way in which she was brought up, though without her father's obsession for gold.
  Adaptations
  
  Adaptation for cinema:
  
   * 1921 - The Conquering Power - by Rex Ingram - starring Alice Terry (Eugénie), Rudolph Valentino (Charles), Ralph Lewis (Father), Carrie Daumery (Mother), Bridgetta Clark (Mrs Des Grassins)
   * 1946 - Eugenia Grandet - by Mario Soldati - starring Alida Valli
   * 1965 - Eugenie Grandet - by Rex Tucker - starring Valerie Gearon (Eugénie), Mary Kerridge (Madame des Grassins), Beatrix Lehmann (Madame Grandet), Jonathan Cecil (Adolphe)
   * 1993 - Eugénie Grandet, by Jean-Daniel Verhaeghe; starring: Alexandra London (Eugénie), Jean Carmet (Father Grandet), Dominique Labourier (Mother Grandet), Claude Jade (Lucienne des Grassins).
譯序
  譯序
   根據巴爾紮剋自己在小說末尾註明的日期,《歐葉妮·格朗臺》完成於一八三三年九月。但是巴爾紮剋在一八三三年十一月二十日給韓斯卡夫人的信中訴苦說:他的《歐葉妮·格朗臺》還差一百頁沒有寫完。我們能否作這樣的推測:九月完成的是小說的初稿,到十一月巴爾紮剋還在修改或重寫。巴爾紮剋是慣於在印刷廠的校樣上修改原稿或重寫的,有時竟多達十五、六次。他把一篇作品歷次修改的校樣訂在一起,作為厚禮送給知心朋友保存;他說:“這是我繁重勞動和忍性求精的證據。”《歐葉妮·格朗臺》想必也經歷了同樣的周折。不過可以肯定:小說在一八三三年十二月已經改畢,因為那年聖誕節巴爾紮剋應邀赴日內瓦與韓斯卡夫人一傢見面,行前他曾緻函韓斯基先生,問他可不可以把近作《鄉村醫生》和《歐葉妮·格朗臺》兩書的原稿呈韓斯卡夫人惠存。
   一八三三年對於巴爾紮剋來說無論在創作上還是在生活上都是關鍵的一年。在生活上,那年聖誕他與韓斯卡夫人暗中定情;在創作上他發現了一個秘密。那年九月,也就是《歐葉妮·格朗臺》初稿完成的時候,他嚮妹妹自信地宣告:“我要統治歐洲文壇了,而且不會受到挫折!我衹須再努力奮鬥兩年,就能超越一切企圖束縛我的手腳、阻礙我前進的人!”①他的自信産生於他醖釀已久的一個巨大的設想:他想把已寫的和將寫的全部作品合成一個“整體建築”,他稱這個建築為“我的瑪德萊娜大教堂。”一八三四年十月二十六日,他在給韓斯卡夫人的信中把這個設想具體化為宏偉的計劃:
   他的“瑪德萊娜”將由三大部分組成:第一部分‘風俗研究’將全面反映社會現狀——社會結出的各種果。……第二部分是‘哲理研究’……解釋産生這些感情與形成這種生活的原因,說明社會與人賴以存在的條件。……繼因果之後還要有‘分析研究’……因為列舉了“果”,分析過“因”之後,就該着手探討原則了。……所謂原則,就是作者本人。”②正如安德烈·莫洛亞所說,巴爾紮剋在一八三二年前一直分別在兩個領域探索。一個領域是寫哲理小說,如《驢皮記》、《路易·朗貝爾》,另一個領域是《私人生活場景》。自一八三二年起,他實現了兩者的結合。斯蒂汶·茨威格認為促成這兩者結合的,是他發現了一個秘密,那就是“如果能從確當的視角觀察當代的生活,也能寫出新鮮活潑、內容豐富的作品。重要的不是題材和佈局,而是內在的動力……動力不存在於文風和結構,而是存在於人物描寫本身。”③換句話說,過去,在講故事的人和思想傢之間,站着一個現實生活的觀察傢,而現在,這個觀察傢能夠用具體生活來裝載自己的思想和講出動人的故事。據斯蒂汶·茨威格分析,巴爾紮剋在這方面的第一個成功是《夏倍上校》,第二個成功則是《歐葉妮·格朗臺》。
   --------
   ①參見斯蒂汶·茨威格《巴爾紮剋》英譯本,紐約維京出版社一九四六年出版。
   ②引自安德烈·莫洛亞《巴爾紮剋傳》中譯本第二九九頁,人民文學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出版。
   ③參見斯蒂汶·茨威格《巴爾紮剋》英譯本第十章《巴爾紮剋發現他的秘密》,紐約維京出版社一九四六年出版。
   所以說,《歐葉妮·格朗臺》完成之時,巴爾紮剋正踏進創作的成熟期;他的“瑪德萊娜大教堂”式巨著構思就是成熟的標志。雖然那還不是他後來的“人間喜劇”的恢宏計劃,但至少已初具“人間喜劇”的基本構架。巴爾紮剋從那時起找到了自己的真正事業,發現了自己的天職所在:要像一個歷史學家那樣如實地描繪十九世紀的社會風俗。沿着這條道路走下去,他終於在十年後能這樣雄壯地自鳴得意:“世界上有四個大有作為的人:拿破侖、居維葉、奧康奈爾,我將成為第四位。第一位曾威震歐洲,他締造了軍隊!第二位通曉地球的奧秘!第三位成為一個民族的化身!而我將在頭腦裏裝下整個社會。”①
   --------
   ①《人間喜劇》前言。轉引自安德烈·莫洛亞《巴爾紮剋傳》第三六一頁。
   或許巴爾紮剋自己並沒有認識到《歐葉妮·格朗臺》在他整個創作中的重要地位,一嚮以思想傢自居的巴爾紮剋總認為像《路易·朗貝爾》那樣的哲理小說遠比《歐葉妮·格朗臺》這類“寫得不錯的暢銷的小書”(巴爾紮剋語)有價值。但是事實上巴爾紮剋的哲理小說大多像那些書中所描寫的苦心探求宇宙真諦的思想傢、藝術傢們一樣,由於野心過大往往遭到慘敗。斯蒂汶·茨威格曾公允地說過,巴爾紮剋的哲理小說“並沒有達到藝術的最高水平,而衹是作為最高喘息的結果。”①“路易·朗貝爾中途夭折,格朗臺老頭卻能永存不朽”。②確實,《歐葉妮·格朗臺》由於本身的美學價值,堪稱巴爾紮剋的傑作之一;在巴爾紮剋的作品中,像《歐葉妮·格朗臺》那樣結構簡潔、主題完整的作品,確實不多。
   如果我們抱着閱讀一般小說的態度來讀這部小說,我們或許會被小說一開始長達三十來頁的描寫嚇住。但是心急的讀者千萬不可跳過去不讀,因為這一大段描寫對整部小說至關重要。巴爾紮剋在不厭其詳的描寫中對索繆的街市、房屋、世態人情作了歷史的、社會的翔實分析,對老格朗臺的身世、家庭、以至於居所格局、社會關餘作了深入的介紹,這一切是為了把小說人物置於一個有充分現實依據的社會結構中去,讓他們在一個統一的世界中活動。“居維埃能依據一根骨頭恢復某個動物的原形,巴爾紮剋則可以從一件物品、一幢房屋出發,再現人物、城市甚至整個民族的面貌。”③
   --------
   ①見斯蒂汶·茨威格《巴爾紮剋》英譯本第十章,紐約維京出版社一九四六年出版。
   ②安德烈·莫洛亞語。
   ③參見安德烈·莫洛亞《巴爾紮剋傳》中譯本第二七四頁。
   小說的故事是以歐葉妮·格朗臺的生日集會開始的,巴爾紮剋這時讓小說中的人物一一登場。於是夫妻關係、父女關係、母女關係、主僕關係以及圍繞着百萬富翁獨生女兒的婚姻問題而在剋呂旭傢族和格拉珊家庭之間展開的微妙而尖銳的勾心鬥角,全都在格朗臺公館的客廳裏逐一鋪示,直到不速之客格朗臺傢的侄少爺敲響門環,就像一塊石頭忽然掉進水潭,頓時激起新的波瀾,於是小說像多幕劇一般從第一幕轉入以下幾幕,人物的言行、思想感情隨着劇情的演進而發展,逐漸推嚮,繼而又走嚮結尾。然而縱有千變萬化,人們始終活動於索繆回聲清脆的狹巷和幽暗寒傖的格朗臺公館。環境和人,物質與精神在這裏是同一事物的兩面,相互製約,彼此襯托。
   《歐葉妮·格朗臺》的故事其實很簡單:慳吝精明的百萬富翁,有一位天真美麗的獨生女兒,她受上了一個破産落魄的親戚,為了資助他“闖天下”,不惜傾囊贈予全部私蓄,從而激怒愛財如命的父親,父女間發生激烈的衝突,嚇得膽小而賢淑的慈母從此一病不起;可是在期待中喪失父親、損耗青春的癡情姑娘,最終等到的卻是發財歸來的負心漢。這類癡情女子負心漢的故事我們並不少見,但是為什麽巴爾紮剋的這本小說會成為一部傑作呢?除由於巴爾紮剋為情節提供了一個真實的行動背景外,更由於小說作者創造了一群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既然在這裏“風俗研究”已與“哲理研究”結合,那麽這些人物形象就不僅是典型化了的個人,而且還是個性化了的典型。
   據安德烈·莫洛亞考證,其實巴爾紮剋衹去過索繆一次,而且僅僅停留了幾個小時;有人還找出小說中的破綻,證明故事更像發生在圖爾。這些都無礙於作品的真實性。巴爾紮剋對索繆的描寫,無非是為了提供一個人物活動的典型場所,它可以是索繆,也可以是別處,但必須是法國在那個時代的內地社會的縮影。同樣,到索繆去尋訪小說人物的原型也是徒勞的。他們是巴爾紮剋心目中的一群內地人物的典型。在巴爾紮剋的作品中,藝術真實的信服力來自他對觀察所得的提煉和加工,來自他以此塑造的人物在讀者心目中獲得的認同。
   老格朗臺的性格是顯然與守財奴的傳統形象大不相同。莫裏哀的阿巴公衹知吝嗇,雖然也愛財如命,但是僅僅熱衷於守財,連放債都捨不得。而老格朗臺卻不衹是守財,更善於發財。為了賺錢,他不惜掏空自己積攢的金銀。他精於計算,能審時度勢,像老虎、像巨蟒,平時不動聲色,看準時機會果斷迅速地撲嚮獵物,萬無一失地把大堆金銀吞進血盆大口般的錢袋。有人發財,有人發復闢財,而他財也發,復闢財也發。索繆城裏沒有一個人不曾嘗到過他的利爪的滋味,卻沒有人恨他,索繆的居民反而敬佩他,把他看成索繆的光榮。他實際上成了人們心目中的上帝,因為他代表了在那個社會具有無邊法力的金錢。對金錢的追逐是一種頑固的意念,而小說想證明的偏偏又是這種意念的破壞力量,它摧毀了個家庭。
   在這個家庭中光明和黑暗的對比十分強烈。與老格朗臺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格朗臺太太的聖潔和格朗臺小姐的善良慷慨。聖潔的價值觀在金錢統治的社會衹有遭到無情的蹂躪,格朗臺太太臨死時胸懷坦蕩,因為死對她意味着苦難的終結,她衹心疼從此拋下女兒一人在世上受苦。在這陰暗的小天地中,歐葉妮的形象顯得特別美麗明亮,但是這顆明星註定要黯淡下去。小說的扉頁題贈值得我們註意。巴爾紮剋把這本小說題贈一位名叫瑪麗亞的女子,並說書中女主角的形象以她為原型。根據安德烈·莫洛亞的考證,她的真名叫瑪麗-路易絲-弗朗索瓦·達米諾瓦,出身於一個上層法官家庭,是基·杜·弗勒內依的妻子。巴爾紮剋曾跟他的妹妹談起過她,說“她是造物主創造的最天真的女人”。一八三三年,二十四歲的弗勒內依夫人腹中懷着巴爾紮剋的孩子。所以巴爾紮剋在題辭中把她的名字比作庇護家庭的黃楊枝。但是《歐葉妮·格朗臺》的主題又偏偏是一個家庭的毀滅。更有意思的是,巴爾紮剋為了追求韓斯卡夫人,把這本小說的原稿交給韓斯卡夫人保存。他當然不會跟韓斯卡夫人提到這位癡情女子,但他嚮韓斯卡夫人誇大了他與卡斯特裏候爵夫人的關係,以表示願為韓斯卡夫人犧牲他的舊情。從這裏,我們難道沒有在巴爾紮剋的身上看到負心的格朗臺侄少爺的影子嗎?巴爾紮剋固然是那個社會精明的觀察傢,但畢竟屬於那個社會。他在描繪那個衹講利害、無情無義的社會的同時,始終沒有放棄對“一筆財産,一個貴族女人”的庸俗追求。然而,在他對歐葉妮形象的描述中,我們也感到了巴爾紮剋作品中少有的抒情氣氛,它是那樣濃郁,那樣感人,所以我們讀罷小說,掩捲遐思時,那垛長着野花的舊墻,那個狹小的花園以及樹蔭下那條曾聆聽純情戀人山盟海誓的長凳,仍使我們在浩嘆之餘感到一絲溫馨。
   女僕娜農的性格也是巴爾紮剋人物長廊中最不朽的形象之一。外表的醜陋和內心的單純,反差如此強烈,使我們在為她的忠心感嘆的同時,不免産生幾分害怕。她的義忠固然代表了舊的倫理,但她不是舊的倫理的殉葬者。巴爾紮剋在小說結束時讓我們看到娜農對金錢社會的適應,看到她身上有老格朗臺的影子,尤其是在她成為高諾瓦葉太太之後。
   《歐葉妮·格朗臺》已有幾種中譯本,其中尤以傅雷先生的譯本最為精采。傅雷先生主張譯者要以原作者自任。他說:“理想的譯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寫作。”我總覺得這是達不到的目標。我一嚮認為翻譯好比演戲,高明的譯者等於優秀演員。哈姆雷特這個角色並不因為勞倫斯勳爵扮演過,從此無人再演。不同演員演同一個角色,念的雖是同樣的臺詞,但是不同演員的表演卻包含了不同的詮釋;同樣,不同譯者譯同一部作品,也都根據同樣的原文,不同的表達卻包含了不同的詮釋。而不同的詮釋固然受到表演者或譯者文化修養及理解能力的製約,但時代的影響也必定明顯地留在詮釋中。不過我譯《歐葉妮·格朗臺》倒沒有類似試扮名角演過的角色的念頭,而僅僅是因為我偶然從一個法國朋友那裏得到了一本龔古爾學院新出版的《歐葉妮·格朗臺》,與傅譯所據版本稍有出入。在翻譯過程中,我像演員體驗角色那樣盡量揣摸巴爾紮剋的語氣,但是我衹能做到自己修養允許的程度。我害怕譯文太“中國化”,倘若在我的譯筆下,格朗臺老爹的一言一行讓人覺得類似中國解放前的土地主,那將是我的失敗,所以我實際采用了直譯,力求忠於原作。
   譯 者
歐葉妮.格朗臺-1
  一九九四年二月二十日
   獻給瑪麗亞
   您的肖像是本書最美的點綴;
   但願您的芳名在這裏是經過祝福的黃楊枝,
   雖不知摘自哪一棵樹,
   但一定已被宗教聖化,
   並由虔誠的手所更新,
   因而永遠翠色蔥蘢,
   庇護傢園。
   巴爾紮剋
   某些外省的城區,總有一些房子讓人一看就感到凄涼,就像見到最陰森的修道院、最蕭條的曠野或者最破落的廢墟一樣。也許修道院的沉寂、曠野的荒漠和廢墟的凋敗,那些房子都兼而有之。裏面的住戶生活得悄無聲息,讓外地人直以為那是些無人居住的空宅;不過一有陌生人在街上走動,窗口倒會有人突然探出一張不動聲色的面孔,像僧侶一般,朝窗外冷漠而陰沉地瞥上一眼。索繆城裏有一所住宅就具備上述的凄涼成分。它坐落在一條起伏不平的街道的盡頭;那是一條直通上城古堡的街道,如今已少有人來往;儘管鼕天冷,夏天熱,有幾處還陰暗不堪,它卻自有引人之處:石子的路面始終清潔幹爽,而且回聲清脆;街面狹窄,綫路麯折,兩旁的房屋屬於老城區,安靜地蜷伏在城墻腳下。三百多年的古宅雖然是木結構,倒還結實。房屋的格式多種多樣,給索繆老城區的這一地段平添獨特的情調,足使熱心訪古的遊客和藝術傢們駐足留連。誰能經過這裏不贊嘆縱橫於屋面的那些厚實的木板呢?它們兩端都雕刻着稀奇古怪的圖案,構成一溜黑色的浮雕,橫貫於大多數房屋的底層之上。這一傢橫木上覆蓋着青石板,給單薄的外墻勾出一條條藍綫,木結構的屋頂被歲月壓彎,朽蝕的屋面蓋板經過多年日曬雨淋也扭麯走形;那一傢發黑的窗臺十分醒目,上面原先的精細雕紋如今模糊難辨,而且仿佛已脆弱不堪,承受不住貧苦女工放在上面的棕紅色的陶土花盆,衹勉強地支托着盆裏瘦長的石竹和月季。再往前去,有幾傢大門上凸出粗壯的釘頭,釘頭上鎸刻着傢傳的象形文字。這些象形文字本來就是老祖宗們隨心所欲勾畫出來的,其含義今天當然不易考證;有的或許是哪位新教徒表明信仰的記號;有的或許是反新教聯盟的成員用來詛咒亨利四世①的咒符。有幾戶市民階級的人傢,門上也刻有鄉紳的傢徽,表示自己的祖輩曾享有主持市政的光榮,免得後人淡忘。總之,這裏的門上記載了整部法國的歷史。有一幢房屋破舊得一晃三搖,外墻的泥灰卻留下當年能工巧匠的高超手藝;隔壁是一所貴族宅第,在石砌的拱形門楣上,祖傳的紋章尚依稀可辨,但畢竟經受過一七年以來一次次席捲全國的風浪的吹打,如今衹剩下劫後的餘痕。邊條街上的鋪面既不像小店也不像貨棧。熱衷尋訪中世紀文物的人會發現這裏的一切跟上一輩的女工習藝工場一樣簡陋樸實。低矮的店堂既無貨攤也無貨架和玻璃櫥窗,進深很大,裏面陰暗,內外都沒有一點裝璜。大門分上下兩截,門上很不講究地釘上了鐵箍、鐵鋦;門的上半截往裏開着,下半截裝有彈簧門鈴,不斷地被人推進推出。空氣和陽光從門的上半截往裏灌,或者通過氣窗、天花板和矮墻之間的空檔進入店堂,半人高的矮墻上面有便於裝卸護窗板的滑槽,結實的護窗板清早卸下,傍晚裝上之後再用鐵閂鎖得嚴嚴實實。這矮墻是用來陳列商品的,但是决沒有為招徠顧客而精心佈置。陳列的商品按經營對象的不同而不同,無非是三、兩桶食????和鱈魚,或者幾捆纜繩和帆布;樓板的橫梁上挂幾束閃閃發亮的黃銅絲,靠墻放一溜金屬的酒桶箍,或者在幾個架子上擺出一些布匹。進去看看?一位青春煥發的白淨姑娘,裹着潔白的圍巾,露出通紅的手臂,應聲放下正在編織的活計,忙嚮後鋪叫她的父母;這時店東就會出來聽你吩咐,態度或冷淡或殷勤,或有問必答或愛理不理,全憑店東不同的脾性。成交的也許不過是兩個銅板的小交易,也許是高達兩、三萬法郎的大生意。你還能見到專做橡木板材生意的老闆坐在店堂門口,繞動着大拇指跟鄰居聊天;表面看去,他不過有些做酒瓶架的劣質板條,但是在碼頭那邊的木工場裏,他的貨源足以供應安茹地區一切箍桶作坊的全部用料。遇到好年景,他能算出箍桶匠們總共需要多少板材,計算之準確,誤差不超過一兩塊板材。一天陽光能教他發財,一場惡雨能讓他虧本。半天之內板材市價能跳到十一法郎或跌到六法郎。這一帶跟都蘭地區一樣,氣候的陰晴决定市場的盛衰。種葡萄的、有田産的、木材商、箍桶匠、客棧老闆、船行老大,都眼巴巴地盼望晴天;晚上睡覺時唯恐天一亮就聽說夜裏上了凍。他們既怕颳風,又怕下雨,更怕天旱,衹盼雨水、雲彩和晴暖的氣候能隨人所願而適時地降臨。晴雨表讓人時喜時憂,一會兒使人緊鎖愁眉,一會兒又教人笑逐顔開。這條街是索繆城裏的“大馬路”。“好一個金子般的天氣!”這句話促動整條街上傢傢戶戶都扳着手指算賬;人人都會跟鄰居說:“老天爺下金雨了!”他們心中有數:一道陽光,一場時雨,會帶來多少好處。在晴朗的季節,每逢周末,儘管還沒有到中午,你就別想買到一文錢的東西。這裏講信用的生意人也都有自己的葡萄園、自己的田地,他們需要趁着好天氣到鄉下去忙上幾天。所以,買東西和賣東西,收支和盈虧,他們早都算計周全;平日裏生意人盡可以把十二小時中的十小時用來說笑聊天,沒完沒了地發表高見,飛短流長地傳遞閑話,窺探隱私。誰傢的主婦買回一隻竹雞,準有人要問她的丈夫:燉雞的火候是否恰到好處?誰傢的姑娘在窗口探一下腦袋,决躲不過一幫又一幫閑人的眼睛。總之,誰的內心都幾乎坦露在光天化日之下,連黑乎乎、靜悄悄、讓人無法看透的深宅大院,也遮不住半點秘密。人人幾乎都永遠像生活在露天一樣。傢傢戶戶都在大門外吃午飯,用晚餐,拌嘴鬥氣。路過這裏的外鄉人被他們品頭論足,挨個兒分析。從前,到內地來的人總不免挨傢挨戶地受到取笑,由此而産生一段段故事;擅長編製市井笑料的安茹居民也從而獲得“牛皮大王”的美名。老城區像樣的舊宅都坐落在街道的高處,原先這都是些當地頭面人物的公館。我們要講的故事就發生在這樣的一所凄涼舊宅中,這些房屋在法蘭西淳樸民風日益衰微的今天,衹成了世道人心還樸實的舊時的遺物。順着這條古色古香的麯折街道一路走去,連最不足挂齒的小東西都能喚起你思古的幽情,整個氣氛使你不得不浮想聯翩。你會發現有一處拐角相當陰暗,格朗臺先生的公館的大門就龜縮在這凹處的中間。倘若不跟你說說格朗臺先生的身世,你就無法領會在內地把誰的傢稱作公館該有多大分量。
   --------
   ①亨利四世(一五五三—一六一○):納瓦爾國王,信奉新教;一五年襲承法蘭西王位,為便於治國,於一五九四年皈依舊教(天主教),並倡導寬容。
   格朗臺先生在索繆城裏頗有聲望,凡在內地衹住過幾天或者根本沒有住過的人難以弄清這種聲望的前因後果。當地還有人叫他格朗臺老爹,不過這麽稱呼他的人大多年事已高,人數日益減少。他在一七年的時候,是位相當有實力的箍桶匠,能讀能寫,善於算賬。共和政府在索繆地區拍賣教會産業的那個年月,箍桶匠纔四十上下,同一位富裕的板材商的女兒結婚不久。格朗臺把手頭現款再加上妻子的陪嫁,湊成一筆兩千金路易的資本,攜款直奔縣政府;他用嶽父給的二百枚面值加倍的金路易,從監有地産的兇狠的共和政府官員手中,廉價買到區裏最好的幾片葡萄園,一座修道院和幾塊按收成交租的分種地。這種便宜交易儘管不公道,卻是合法的。索繆城的居民本來就沒有什麽思想,他們把格朗臺老爹看成敢作敢為的共和黨,熱衷於新潮流的愛國派。其實箍桶匠衹看中葡萄園。他被任命為索繆地區行政機構的委員。他的息事寧人的處世態度對當地的和商業都産生過明顯的影響。上他包庇貴族,千方百計阻撓當局拍賣貴族的産業;商業上他承包供應共和軍一、兩千桶白葡萄酒,共和政府把原來打算留作最後一批拍賣的地産,幾片屬於一傢女修道院的肥沃的草場,劃到他的名下,算是付給他的酒錢。到拿破侖的執政府上臺之時,好好先生格朗臺被委任為市長;他治理有方,葡萄園的收成更好上加好。拿破侖稱帝之後,格朗臺成了無職無權的白丁先生。皇帝不喜歡共和黨,有“紅帽子”嫌疑的格朗臺的職務於是被一位有貴族頭銜的大地主接替;那人後來在第二帝國時期被晉封為男爵。丟掉官職,格朗臺先生並不惋惜。他當政時已經為民造福,修了好幾條高質量的公路,從城裏直達他在鄉下的産業。他的産業在丈量登記時占了很大的便宜,衹需繳納微薄的稅金。他在各處的莊園自從官方登記上册之後,靠他持久而精心的耕作,都成了享譽一方的“尖子”,這一術語專指那些能生産極品佳釀的葡萄園。為此,他簡直有資格申請榮譽團的勳章。免職發生於一八○六年,當時格朗臺先生五十七歲,他的妻子三十六歲,他們合法愛情的結晶、獨一無二的寶貝女兒纔十來歲。大約是老天爺憐恤他丟官,想給他一點安慰吧,那一年他接連得到三筆遺産:先是他的嶽母𠔌迪尼埃太太的,然後是他妻子的外公拉倍特裏埃先生的,最後是格朗臺自己的外婆讓蒂葉太太的。三筆遺産數目有多大?誰都不知道。三位老人生前愛錢如命,長期以來積金攢銀,私下裏以把玩金銀當消遣。拉倍特裏埃把放債叫揮霍,總覺得守着金錢比放高利貸實惠。所以索繆城的居民衹能根據面上的收入估算他們究竟有多少積蓄。於是格朗臺先生得到新貴的頭銜,那是我們拚命講平等也抹煞不了的殊榮,他成了當地最舉足輕重的納稅人。他經營的葡萄園總共有七十公頃,遇上好年景,可以生産七、八百桶好酒。他還有十三處按年成交租的分種地和一座老修道院。為了省錢,他把修道院的門窗連同彩繪玻璃大窗統統用磚砌死,既可以免稅,還便於保存,他還有八、九十公頃草場;一七九三年,他在那裏種了三千株白楊。他現在住的房子也是他買下的産業;這些都是面上的財産。至於他手頭的資金,衹有兩個人知道大致的數目:替格朗臺先生放債的公證人剋呂旭先生和索繆城裏最殷實的銀行傢格拉珊先生。格朗臺衹在他認為合適的時候纔私下裏同格拉珊做點賺錢交易。在內地,若想得到別人的信任,或者若想發財,就得像剋呂旭先生和格拉珊先生那樣守口如瓶。儘管他們從不露半點口風,但是他們公然對格朗臺先生畢恭畢敬的態度,也足使旁觀者揣度前任市長財力的雄厚。索繆城裏人人相信格朗臺傢有個堆滿錢財的秘密金庫,並且傳說他每天深夜要去察看成堆的金銀,從中得到無法形容的快慰。愛財如命的人看到格朗臺的眼睛裏透出一股仿佛已被染上金色的黃澄澄的目光,更相信這事决非虛傳。大凡習慣於靠利滾利賺大錢的人,總不免跟色鬼、賭徒或馬屁精一樣,眼神中自有一些難以界定的習性,躲躲閃閃、貪得無厭、神秘莫測的表情,跟他們有相同癖好的人一眼就能識別。這種心心相通的暗語好比是着迷於酒色財氣的人們之間通用的行話。格朗臺先生從不欠誰的人情;為了收成,要製作一千衹酒桶還是五百衹酒桶,老箍桶匠兼種葡萄的老手,計算起來精確得好比天文學家;他從來不曾打錯算盤,每逢酒桶的市價比酒價還高的時候,他總有酒桶出售,並設法把自己的葡萄酒藏進地窖,等酒價漲到二百法郎一桶他再拋出,而一般小地主早在五路易一桶時,就把酒售空了。所以格朗臺先生博得大傢的敬重。一八一一年的收成是臭名遠揚的,那年他明智地緊收慢放,把貨一點一點賣出去,一次收成就給他賺了二十四萬法郎。說到理財的本領,格朗臺先生像猛虎,像大蟒。他懂得躺着、蹲着,耐着性子打量獵物,然後猛撲上去,打開血盆大口的錢袋,把成堆的金幣往裏倒,接着又安靜地躺下,像填飽肚子的蛇,不動聲色地、冷靜地,按步就班地消化吞下的食物。他從誰跟前走過,誰不感到由衷的欽佩?對他既抱幾分敬重,又懷幾分恐懼。在索繆城裏誰沒有嘗過他利爪的滋味?抓一下讓你疼得入骨三分。有人為了買地,找剋呂旭貸款,利率是百分之十一。有人用期票到格拉珊那裏去貼現,先得扣除一筆大得驚人的利息。市面上難得有哪天沒有人提到格朗臺先生的大名;連晚上街頭的閑聊也少不了要說起他。有些人甚至認為這位種葡萄的老手的殷實傢産堪稱當地引以為榮的一寶。所以不止一位做生意的或開客棧的索繆人,得意洋洋地在外地的來客面前吹噓:“先生,我們這一帶百萬元戶有兩三傢,可是,格朗臺先生哪,連他本人都不知道自己究竟有多大的傢底兒!”一八一六年,索繆城裏最擅長計算的人作過估算,這位老先生的地産大約值四百萬法郎;可是,若以一七九三年到一八一七年之間以每年平均收入十萬法郎來推算,他手頭積攢的現金應該跟他的不動産的價值不相上下。所以,當人們打完一局紙牌,或者談過一陣葡萄種收,最後提到格朗臺的時候,自作聰明的人們會說:“格朗臺老爹?……總該有五、六百萬吧。”倘若趕上剋呂旭先生或格拉珊先生在場,聽到這話準會答腔:“你倒比我還在行,我可是從來都沒有法子知道這個總數。”要是巴黎來的客人提到羅啓爾德或拉菲特等銀行巨頭,索繆城的居民就趕緊打聽,問他們是否跟格朗臺先生一樣有錢。如果巴黎人付之一笑,不屑地答道“是的”,索繆人就會面面相覷,難以置信地搖搖腦袋。這麽大的傢産給這位富翁的為人行事披上了金絲編織的外衣。就算最初他的生活起居有些特別,曾經是人們說笑的話柄,那麽這話柄早已陳舊得無人再提。格朗臺先生的一言一行如今成為人們判別是非的規範。他說什麽話,穿什麽衣裳,他的一舉一動,乃至於眨眨眼睛,都成為當地的金科玉律;人人都像自然學家研究動物本能的作用那樣,研究格朗臺,並能從他最瑣細的動作中發現深邃而無言的智慧。人們說:“今年鼕天一定很冷,格朗臺老爹戴皮手套了:趕緊摘葡萄吧。”“格朗臺老爹買進大批板材,今年酒的産量一定可觀。”格朗臺先生從不買肉和面包。他的佃戶每星期給他送來足夠的食品,閹雞、母雞、雞蛋、黃油和小麥,都是用來抵租的。他有一所磨坊,租用磨坊的人除了繳納租金之外,還親自登門拿小麥去磨,然後給他送回麩皮和面粉。他們傢衹雇用一個老媽子,人稱大高個娜農,她儘管上了年紀,每逢周末還親自做一傢人吃用的面包。格朗臺先生跟租他菜園的菜農說好,要他們供應蔬菜。至於水果,他的果園收成之多,大部分還得拉到市場去出售。取暖用的木材,是從田園四周作為籬垣的矮樹或爛掉一半的老樹上鋸下來的;佃戶們把亂枝截成一段一段,用小車運進城,給他在柴房裏堆好,討他說聲謝謝。他的衆所周知的開支,無非是聖餐費,妻子和女兒的衣着花銷以及教堂坐位的租金;還有大高個娜農的工錢,買燈燭、給鍋子鍍錫、納稅、房屋修繕和作物種植等方面的費用。他最近又買進一片三百六十多公頃的樹林,委托一位鄰近的居民代管,他答應付代管費。自從購置了這片樹林,他纔吃上野味。老先生生活上很不講究,話不多,通常衹用一些簡短的現成的句子,輕聲說出自己的想法。打從他出頭露面的大時代起,每逢必須長篇大論或探討什麽問題的時候,他馬上會結結巴巴、含糊其辭,弄得聽的人很吃力,還不得要領。這種口齒不清、前言不搭後語、思路凌亂的連篇廢話,缺乏起碼的邏輯,人傢以為是他缺乏教育所致,其實他是裝出來的。在我門下面的故事中,有些情節足以說明這一點。另外,凡遇到生活難題和商業難題要他對付、要他解决,他慣於搬出四句像代數公式一樣準確的口訣,說:“我不知道,我不能夠,我不願意,等着瞧吧。”他從來不說“是”或“不是”,也從來不落下白紙黑字。有人跟他說話,他衹冷冷地聽着,右手托住下巴頦兒,肘彎支在左手背上;而且無論什麽事,他拿準主意之後就决不反悔。哪怕一筆微不足道的生意,他都要盤算半天。當他的對手經過一番勾心鬥角的談判,自以為沒有露出半點口風,而其實已經給他摸清底細,他卻回答說:“這事我得跟內人商量商量,現在不能作出决定。”他的妻子早已給他壓迫得成了百依百順的奴隸,在生意上卻是他最合適的擋箭牌。他從不上別人傢去作客,也從不肯應邀赴飯局或請客吃飯。他從不大聲喧嘩,仿佛什麽都講節儉,連動作都力求省勁兒。由於他始終尊重所有權,所以他决不亂動別人的東西。然而,儘管他說起話來細聲細氣,舉止穩重,箍桶匠的談吐和習慣仍不免有所流露,尤其在傢裏,不像在別的地方那樣因顧忌而剋製自己。體格方面,他身高五尺,肥胖,結實,腿肚子的圍長足有一尺,膝蓋骨鼓溜溜地像個大結,肩膀寬闊;圓臉,皮色烏亮,布滿了小麻點,下巴筆直,嘴唇沒有一點麯綫,牙齒雪白,眼睛裏透出冷酷,像是要吃人,老百姓稱之為蛇眼;腦門上皺紋密佈,堆起一道道頗具奧妙的橫肉,不知深淺的青年人拿格朗臺先生開心,把他發黃變灰的頭髮叫做雪裏藏金。他的鼻尖肥大,頂着一顆布滿血絲的肉瘤,有人不無道理地說這裏面包藏着一團刁鑽的主意。這副長相顯示出陰險的精細,從不感情用事的清正和他的自私自利;他的感情衹專註於吝嗇的樂趣和對女兒歐葉呢的愛憐,這是他唯一的繼承人,是他心目中真正疼愛的寶貝。他的言談舉止,乃至於走路的步態,總之,他身上的一切,都顯出由於事業上始終一帆風順而養成的一種自信的習慣。所以,格朗臺先生儘管表面平易近人,骨子裏卻有一股鐵石般的硬脾氣。他的衣着始終如一,一七九一年是什麽裝束,今天還是什麽裝束。結實的鞋子,鞋帶也是皮的;一年四季,他總穿一雙毛料襪子,一條慄殼色粗呢短褲,在膝蓋下面扣上銀箍,黃褐兩色交替的條絨背心,紐扣一直扣到下巴頦,外面套一件衣襟寬大的慄殼色上衣,脖子上係一條黑色的領帶,頭上戴一頂寬邊教士帽。他的手套跟的手套一樣結實,要用到一年零八個月之後纔更換,為了保持整潔,他總以一種形成定規的動作,把手套放在帽沿的同一個部位。索繆城裏的人對這位人物的底細,也就知道這些。
   城裏衹有六位居民有資格出入他的公館。前三位中最起眼的人物是剋呂旭先生的侄子。自從這位青年當上索繆初級法庭的庭長之後,他在剋呂旭的姓名之後,又加上了蓬豐這一名稱,而且力求讓蓬豐的身價超過剋呂旭,他的簽名已經改成剋·德·蓬豐。辯護律師一旦冒失地照舊叫他剋呂旭先生,出庭時馬上就會後悔自己糊塗。凡是稱他庭長先生的人都能得到他的庇護,他對叫他德·蓬豐先生的人更報以滿意的微笑。庭長先生三十二歲,有一處名叫蓬豐的地産,年收入七千法郎;他還在等着繼承兩位老叔的遺産,一位是剋呂旭公證人,另一位是剋呂旭神父,圖爾城裏聖馬丁大教堂的教士會成員,這兩人據說都相當有錢。三位剋呂旭靠許多本傢弟兄撐腰,外加同城裏的二十來傢沾親帶故,跟從前佛羅倫薩的梅迪契傢族一樣,儼然結成一個私黨;而且同梅迪契傢族有帕齊傢族這個宿敵一樣,剋呂旭叔侄也有自己的對頭。德·格拉珊太太有一個二十三歲的兒子,所以常熱心地來陪格朗臺太太打牌,走動很勤,希望自己心愛的兒子阿道爾夫能同歐葉妮小姐結親。銀行傢德·格拉珊先生竭力促成妻子的遠謀,暗中不斷給老財迷一些好處,决戰的關頭總能及時趕到前綫。這三位格拉珊也有自己的同夥、本傢弟兄和忠實的盟友。在剋呂旭這一方,神父是智囊,由當公證人的兄弟全力支持,激烈地同銀行傢的太太爭地盤,力圖把格朗臺的大筆遺産留給自己的侄兒庭長。剋呂旭和格拉珊兩傢明爭暗頭的目標,就是歐葉妮·格朗臺小姐的嫁奩;這事在索繆城裏早已成為傢傢戶戶的熱門話題。格朗臺小姐會嫁給庭長先生呢,還是阿道爾夫·德·格拉珊?各有各的說法。有些人的答案是:格朗臺先生既不會把女兒許配給庭長,也為會把女兒許配給德·格拉珊少爺。他們說,老箍桶匠野心大得很,要找個貴族院的議員當女婿,憑着一年三十萬法郎的收入當陪嫁,誰還計較格朗臺傢過去、現在和將來的酒桶生意?另一些人則反駁說,德·格拉珊本來就是貴族世傢,有錢有勢,阿道爾夫又是一表人材,除非格朗臺身邊有教皇的侄兒在嚮他求親,跟這樣的人傢聯姻他還能不心滿意足嗎?他畢竟是個白丁,索繆城裏誰沒有見過他拿着削木刀做酒桶?況且他還戴過“紅帽子”。更有心計的人提醒說,剋呂旭·德·蓬豐先生隨時都能出入格朗臺傢,而他的對頭衹有星期天才能上門。一派人認為德·格拉珊太太同格朗臺傢的女眷關係密切,勝過剋呂旭叔侄,久而久之她會說動格朗臺母女,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另一派卻回答說,剋呂旭神父是天下最巧於辭令的人,女人和僧侶鬥法,正好勢均力敵;用索繆城裏一位出言俏皮的人的話來說:“他們是旗鼓相當。”據當地更諳內情的老人們的看法,像格朗臺老爹那樣精明的人,决不會讓傢産落到外人的手裏,索繆的歐葉妮·格朗臺小姐衹可能嫁給在巴黎做葡萄酒批發生意十分得法的格朗臺先生的兒子。對於這一看法,剋呂旭派和格拉珊派異口同聲反對:“首先,格朗臺老哥兒倆三十年來沒有見過兩次面。其次,巴黎的格朗臺先生對兒子抱有很高的期望。他本人是巴黎城裏的一區之長兼議員,又是國民衛隊的上校,商務法庭的法官。他不承認索繆的格朗臺同他是本傢,衹妄想同拿破侖寵信的哪個公侯之傢聯姻結親。”方圓七、八十裏,甚至在從安茹到布盧瓦的驛車裏,人們七嘴八舌,談論起這位富傢獨女的親事來,什麽話沒有?一八一八年初,剋呂旭派一度明顯地占了格拉珊派的上風。素以花園、華宅、田莊、河流、池塘、森林而聞名的弗洛瓦豐地産,價值三百萬法郎。年輕的德·弗洛瓦豐侯爵由於急需現款,不得不計劃賣掉。剋呂旭公證人,剋呂旭庭長和剋呂旭神父,在黨羽的幫助下,設法打消了侯爵分段出售的念頭。公證人勸說侯爵:分段出售,必得同投標人打無數次官司才能收齊他們應付的款項;倒不如賣給格朗臺先生一人,他買得起,而且還能付現錢。臨了,公證人同侯爵做成這筆皆大歡喜的生意。於是好一片風光美麗的侯爵封地,被吞進格朗臺先生的血盆大口。索繆城的居民看到格朗臺先生辦完手續,就把打了些折扣的田價一次付清,無不驚訝萬狀。這件新聞一直傳播到南特和奧爾良。格朗臺先生搭一輛老鄉回傢的便車,到弗洛瓦豐察看新置的産業,他以主人的身份看了一遍之後,返回索繆城,認為這一筆投資等於放了一筆利息五釐的貸款,並立刻萌生一個宏偉的設想,打算把他的全部傢當都歸併到這片地産上來,擴展這片侯爵領地。然後,為了把幾乎已經掏空的金庫重新填滿,他决定把他的樹木森林全都砍平,把草場上種植的白楊也都當木材賣掉。
首頁>> 文學>> 现实百态>> 巴尔扎克 Honoré de Balzac   法国 France   十九世纪的法国   (1799年5月20日1850年8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