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我哭了
我哭是因為我愛這條讓我離開亨利的街道
有一天或許也會因為它讓我回到亨利的身邊
我哭也為了成為一個女人的過程如此痛苦
我更為了從今起不再哭泣而哭
在電影《亨利和瓊》(香港譯為《情迷六月花》,臺灣譯為《第三情》)的結尾,清純美麗的女作傢阿娜伊絲·寧那天真而幽怨的雙眼與這哀傷的旁白從每一個觀衆的眼前滑過,終結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那一段惆悵。
根據法國女作傢阿娜伊絲·寧的自傳體小說《亨利和瓊》改編的同名電影,是大導演菲利浦·考夫曼繼《布拉格之春》之後的又一次大膽演繹,影片再現了當年的巴黎以及亨利·米勒、阿娜伊絲·寧和米勒美麗的妻子瓊·曼斯菲爾德三人之間糾纏迷離的關係。當年,該片曾獲奧斯卡最佳攝影提名,並成為世界電影史上一部經典的情色影片。而今天呈現在讀者面前的,就是阿娜伊絲·寧的自傳體小說《亨利和瓊》的全譯本。
我哭是因為我愛這條讓我離開亨利的街道
有一天或許也會因為它讓我回到亨利的身邊
我哭也為了成為一個女人的過程如此痛苦
我更為了從今起不再哭泣而哭
在電影《亨利和瓊》(香港譯為《情迷六月花》,臺灣譯為《第三情》)的結尾,清純美麗的女作傢阿娜伊絲·寧那天真而幽怨的雙眼與這哀傷的旁白從每一個觀衆的眼前滑過,終結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那一段惆悵。
根據法國女作傢阿娜伊絲·寧的自傳體小說《亨利和瓊》改編的同名電影,是大導演菲利浦·考夫曼繼《布拉格之春》之後的又一次大膽演繹,影片再現了當年的巴黎以及亨利·米勒、阿娜伊絲·寧和米勒美麗的妻子瓊·曼斯菲爾德三人之間糾纏迷離的關係。當年,該片曾獲奧斯卡最佳攝影提名,並成為世界電影史上一部經典的情色影片。而今天呈現在讀者面前的,就是阿娜伊絲·寧的自傳體小說《亨利和瓊》的全譯本。
阿娜伊絲·寧(1903—1977),20世紀著名的西方女性文學作傢、精神分析學家。她生於法國巴黎近郊的納伊市,後加入美國籍。她的父親是西班牙音樂傢,母親是法國歌唱傢。寧九歲的時候父母離婚。1914年,她和母親以及兩個兄弟來到了紐約。
在青年時代,阿娜伊絲·寧基本上靠自學,並成為紐約公共圖書館的常客。在那裏,她不用指南,而是按照書名的字母排列,一本一本地讀過去。可以說,寧是自學成纔的作傢。1923年,她和愛好文學的銀行傢雨果·奎勒結婚,而後者則成為了她作品中化名為伊安·雨果的人物原型。
1924年,她和丈夫一起去了法國巴黎。居留巴黎期間,她的丈夫從事銀行業,她在上大學學習心理學。1930年,寧認識了美國著名作傢亨利·米勒,他們在文學上互相影響,寧不僅成為米勒的情人,還愛上了米勒絶美的夫人瓊·曼斯菲爾德。關於這段生活的日記,後來成為《亨利和瓊》的寫作素材。
這段情事,米勒在《北回歸綫》中也曾提到過,1987年出版的二人的通信集《文學熱情》(A Literary Passion)中也有所涉及,但在《亨利和瓊》———寧自己的敘述中,寧則完全以女性的角度敘述這錯綜復雜的三人戀情———自戀與他戀同在,異性戀和同性戀並存。小說中,這些隱秘的世界都穿插在一次次的心理分析與“善意的謊言”之中———她的作品混淆了真實和虛構的界綫。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寧返回美國,定居在紐約,開始集中寫作女性文學作品。然而,當時所有的美國出版商都拒絶發表她的作品。於是,寧用省吃儉用積攢起來的錢,自己印刷發行自己的作品。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美國開始了嘻皮運動,她的作品開始受到廣泛的社會關註,她的小說和散文不但迅速成為最走紅的暢銷書之一,而且,也成為該運動的啓蒙作品。寧成為了女性情色文學的代言人。
隨着阿娜伊絲·寧的《日記》的陸續出版,她逐漸贏得了世界性的聲譽。在《日記》中,她記錄了從1931—1974年期間,一個女人的自我發現歷程。同時,該書也是現代文學中首次從女性角度,用女性語言來描述一個女性對性的感覺———她對女性的性觀念和性行為的描述和見解尤為獨特,對那些準備為藝術而冒險的人們來說,她已成為一個激發靈感的源泉。
七十年代以後,阿娜伊絲·寧被評為現代女性文學的開拓者,被公認為對世界文壇的性文學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正如當時《紐約時報》的一篇書評所說,寧的作品是第一次由女性作傢以完全開放的風格撰寫的性文學作品,是當代文學中的女性語言的創始人,是緩慢發展起來、卻有深刻影響的現代女性性文學的創始人———1973年,她獲得費拉德爾菲亞藝術學院的博士學位,1974年,她又被國際文藝創作學院錄取。
1977年,阿娜伊絲·寧謝世了,當時西方的“性解放”運動達到了高峰。《新聞周刊》發表的哀悼文章說,寧“是現代文學中最重要的作傢之一”。由於她的影響,美國等西方國傢的不少高等學府的文學係設立了比較文學的性文學專業,寧的作品不但是這個專業的啓蒙讀物,也是討論最多的作品;在不少大學的文學、藝術專業,改編上演寧的作品,也是師生們相當喜歡的保留節目。在紐約大學,從1977年開始設立了“阿娜伊絲·寧紀念奬學金”,每年作為榮譽奬資助發給比較文學專業的一位博士生。2003年年初,在寧誕生一百周年的時刻,坐落在紐約市的哥倫比亞大學再次舉辦了標題為“性文學之夜”的係列活動,其中包括對寧作品的研討。
在寧同意將《日記》中1931—1932年間的內容整理出版時,她曾經猶豫很久。一方面,是不想有藉亨利·米勒的名人效應來“貼金”,更不想拿自己年輕時的性愛經歷來嘩衆取寵;另一方面,她不希望這段帶有自傳性質的情事給自己的丈夫雨果帶來傷害———畢竟,雨果曾經是自己最深愛的人。所以,在她六十三歲時,她决定以小說的形式出版《日記》———刪去了其中大部分細節,衹是為了敘事的完整性,保留了主要綫索,以此展現出自己年輕時從一個青澀少女成長為成熟女人的心路歷程。同時,小說中的人物姓名則與《日記》保持一致,以此說明自己情感與體驗的真實。
小說中,認識米勒之前,寧與自己的丈夫雖有新婚的甜蜜,但並不美滿———她當時還是一個青蔥少女,並不懂得如何去愛,如何去享受愛,正如雨果所說:“我們還處在蜜月的緊張階段”。和其他男人一樣,雨果一廂情願地認為愛就是物質上的給與,而遺忘了愛也是一種索取———作為銀行傢的雨果顯然沒有意識到自己妻子心理上的微妙變化。其實,寧帶雨果去布隆迪大街32號看妓女表演時,她已經在無意中對雨果發出了不滿與的信號,而雨果顯然認為這是寧的一種慷慨大度。由此,寧衹好在自己生命本能的引導下,去尋找一條新的成長之路。
起初,她試圖角色轉換,嘗試男性愛的方式。所以,她給瓊以男人的關懷與幫助———贈送禮物,替她付錢,希望由此獲得保護的自豪與拯救的光榮。然而,她很快發現,瓊的遭遇與她衹是表面相似,實質完全不同。早年,瓊愛上米勒時,希望以自己的犧牲換來米勒———一個天才的誕生,並成為米勒偉大小說的不朽主角時,有一種甘做幕後英雄、捨生取義的信念。然而,在工具理性和現代化潮流占據主導地位的社會面前,尊重人性、反抗現代性是不合時宜的,米勒的理想註定會碰壁。此時的瓊,既看不到米勒成功,或者哪怕是被社會所認可的希望;也看不到自己經受苦難的盡頭。因此,她對理想、信念等一切或美好或高尚的詞産生了懷疑,意識到男人喜歡的衹是自己的身體,而她迷戀的是文字中的自己。她明白自己並非是米勒的諾亞方舟,米勒也在她的驕縱下變得憤世嫉俗、脾氣暴躁、我行我素。如果年輕時自己堅持嫁給米勒是為了理想,那麽再堅持下去,會不會被人認為是“神經病”呢?
寧並不理解瓊的經歷和內心的變化。相反,她身上女性的好奇與年輕的衝動一起爆發出來———對幸福與苦難同樣的渴望使她走上了瓊當年的道路。她甚至認為,頽廢到極緻的女人才會真正的純潔無邪。因此,她一度自豪地認為米勒是頽廢的“精英”,而自己則是一個純潔的“壞蛋”,她和米勒是天生一對。然而,當她沉溺於米勒的性愛中時,背叛後的自責與拯救他人的光榮卻在她腦海中相互衝突,幾近瘋狂。在此期間,她的日記也采用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群魔》(英文名為《The Possessed》,又譯為《附魔者》)作為標題。的確,她當時已經是一個“附魔者”,一個被“魔鬼”附身的女人。
然而,這個魔鬼是誰?如何驅除?寧求助於精神病醫生艾倫迪,並一度認為自己陷入了不正常的心理中,而米勒似乎是始作俑者。然而,衹要她一見到米勒,無論是放蕩的米勒,嚴肅深刻的米勒,或是頽廢迷茫的米勒,甚至是歇斯底裏的米勒,她都感到自己無法抗拒……是不是“無論什麽樣的愛情,我都無法抗拒”呢?等到拯救世人的醫生艾倫迪也在不知不覺中身陷她的情網時,寧甚至想到了離傢出走。
這真的是一個可怕而不幸的世界。就在寧心魔未除、不知所措的時候,她忽然得知“昨天夜裏瓊回來了”。這個無情的現實立刻擊碎了她的一切幻想,現實社會的一切道德制度立刻占據了她的腦海———瓊回來了,那我是誰?我算什麽?幕後的犧牲者也輪不到……都是米勒,是他的虛情假意、自私自利……很快地,寧的“病”就治好了———艾倫迪和雨果都非常高興。
如果說男人是在與社會和他人的抗爭中適應生活,那麽女人則是在男人的身上開始認識自我,品味人生。作為一種女性成長小說,作者將一個少女成長為一個女人的經歷寫得一波三折,直接大膽而又發人深省。寧明白,在她內心深處,陀思妥耶夫斯基筆下的心魔並不能徹底消除或被治愈———它還會再回來的。作者對自己內心的剖析大膽而深刻,並沒有“男人沒有一個是好東西”的激憤,也沒有將反抗的矛頭對準“整個……整個……整個……”的一切,而是真實地記錄了自己當年內心深處的愛與痛,使得本書成為一本描寫女性成長的經典名著。
在西方文學的女性形象中,女性往往作為兩種形象出現,一種是女神,一種是女妖。前者如聖潔的瑪利亞、純潔的奧菲麗亞,後者如冷酷的莎樂美、危險的塞壬。如果說這是人類早期神、人形象混雜的結果,那麽寧則是將女性的文學形象———女神/女妖拉回到女人,表現的是女性作為人的真實的幸福與苦澀,聲音與瘋狂。
寧曾為亨利·米勒的《北回歸綫》作序,高度贊揚亨利·米勒在文學創新上的貢獻,《北回歸綫》也一嚮被認為是繼盧梭的《懺悔錄》以來最好的懺悔作品,是西方文明中理性對人性壓抑後的終極反叛。但與亨利·米勒不同的是,寧並不是完全站在現代文明批判者的立場上進行文學創作,她更多的是以女性的眼光來記錄現代女性在性、情、愛之間的彷徨與抉擇。她並不完全認同性愛是幫助人在現代文明中尋回自由的武器,是發泄頽廢情緒、忘卻苦澀人生的最終捷徑。她衹是認為性是愛的自然延伸與升華,性愛可以使人的想像力獲得解放,從而激發出作傢的創造力,使這個瘋狂而冷酷的世界獲得“熾熱的血,神聖的完美”。在這一點上,她所做出的貢獻,正如但丁在《神麯》中所言:“永恆的女性,引導着人類不斷飛升”。
在亨利·米勒沉浸在性、酒精、大麻中,試圖使自己敏感的心靈逃出幻滅與憂患的夢魘時,身為女性的寧更為註重自己內心深處在性、情、愛之間的統一。在《亨利和瓊》中,無論是遭遇的米勒,還是邂逅精神病醫生艾倫迪,寧始終念念不忘的都是一個詞———忠實。每一次的性愛都會讓她反省自己是否對愛情忠實,對愛人忠實,對自己忠實。對於她來說,她可以理解甚至尊重“沒有愛的性”,但自己卻無論如何接受不了———無論這個人是她曾經的戀人,現在的丈夫,當下的情人,或是令她惺惺相惜、貌美如花的瓊。
在寫作上,寧也從狂熱地崇拜亨利·米勒的反叛、直接、顛覆的風格中冷靜下來,以自己女性所特有的細膩和繁復對心理進行了多嚮度的闡釋,將自己內心深處情欲碰撞的緊張描繪得驚心動魄。在她筆下,女人對性和愛情、高尚的藝術境界和生活安全感之間的追求是這一成長中不可分割的矛盾,女性在自由和倫理之間的搖擺不定和表裏不一的特性,都被展現得淋漓盡致,而且,寧尤為引人註目的驚人之舉,是她敢於在寫作中毫不留情地捅破這雙重人性間的一層紙。
同時,寧的日記體小說寫作也是文學創作中的一大創新。著名批評傢弗萊在《批評的剖析》中將虛構類散文作品分為四種:小說(novel)、自白(confession)、剖析(anatomy)和羅曼史(romance),同時也指出,有些作品是四種因素同時並存———《亨利和瓊》就是明顯的一例。小說是虛構的,但日記是作者心路歷程的真實寫照,有着新聞與歷史所不具備的真實,同時,寧又運用了獨特的心理分析、坦率的內心獨白,使得真實與虛構相互交織,“善”與“惡”相互轉化,並將自己的敘述、言說、遐想、幻覺交織在一起,使一個原生態的自我徹底地展現出來。當然,應該註意的是,她在文中細膩而詳盡的性描寫使得作品的高雅受損,夢囈式的散亂敘事與評點式的由感而發也顯得結構鬆散,繁復的心理描寫導致行文瑣碎和拖沓,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她作品的文學價值。
自敘小說往往與心理危機形影不離。在寧的作品中,這些追求藝術至上的流浪巴黎的作傢和藝術傢,註重感官享樂、沉迷之美並鐘愛頽廢情調,都是他們在人性走嚮現代化過程中裂變的真實反映。然而,在他們試圖療救現代社會的文明病時,他們自己也因“試毒”而“中毒”。小說中,寧對身體和感覺充滿迷戀,對自己的種種不道德行為也充滿下意識的辯護,在對現實說“不”時,她甚至忽略了對與錯、美與醜、善與惡的界限。這些,都是我們在閱讀時所要註意的。
同時,在追求審美的現代性的同時,寧更註重藝術是對美的追求,對享樂的贊美,並努力使審美走到日常生活中來。本來,這種對日常生活的審美,在當時資本主義全球橫行、物欲極端膨脹的年代,是一種很好的矯正。然而,在藝術品通過機械復製進行傳播的現代社會,這種個人對日常生活的審美追求也很容易為資本傢所利用,成為文化消費及商業運作的一部分———而這一點,則會使文學與藝術面臨終結的睏境。事實上,如果寧對女性意識的探索更深入一些,對自己反常心理的剖析更犀利、更無情一些,她的藝術成就會更高。
應該說,在20世紀西方現代派文學中,女性文學的出現也是一大亮點。這些年來,中國也出現了不少描寫性的女性文學作品,這其間,中國的部分女作傢往往將性描寫作為奇觀化的場景再現,或是將其作為挑逗色欲及感官的賣點,甚至給自己貼上各種標簽,使女性的身體淪落為消費社會中的消費符號———無疑,這對於女性及文學自身,都是一種褻瀆與侮辱。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瞭解一下現代女性文學代表作傢阿娜伊絲·寧的觀點,或許對如何看待女性描寫性的文學作品,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寧的作品公開發行後,許多人把她的言論收集為“語錄”,其中引用最多的是:
沉溺生活的人沒有死的恐懼。
反常的享樂傷害正常的情欲。
危機萌芽比危機泛濫更厲害。
一個人的生活隨着勇氣的增加而擴展,隨着勇氣的衰減而萎縮。如果你不能通過寫作呼吸,不能通過寫作發出你的哭泣,不能通過寫作唱出你的心聲,那你就不要寫作———那樣的寫作對我們的文化毫無意義。
愛情不會自然死亡。愛情死亡,是因為我們不知道如何充實它的資源。愛情死於盲目、錯誤和背叛,死於病態和傷害,死於萎靡、消沉和灰暗的生活。
這些“語錄”,也許很能反映出寧的女性文學基點:女性從來沒有把情感、愛情與性、性行為分開。在1974年發表的《女性的性文學》中,寧進一步係統地闡明了她的文學主張:
我發現,多數女性反對色情文學對性文學的損害。在我們女性看來,色情文學和性文學的區別非常明了:色情文學以怪誕的眼光來看待性行為,把性行為降低到動物的獸性水平;而性文學則衹是激起性的願望,而不是把性行為獸性化。我跟許多女性探討過這一問題,她們多數人都認為,男性性文學作傢的立足點不外乎是獵奇或強姦,對女性沒有感染力。因此,我們要創造出與男性完全不同的性文學寫作。女性性文學,是把性行為、感情和愛情聯繫起來的文學,並且要具體到每個人的個性。
阿娜伊絲·寧的其他重要作品還有:《D.H.勞倫斯:非專業研究》、《愛神三角洲》(又名《性愛維納斯》)、《愛情之屋的間諜》等。目前,這些作品已被翻譯成瑞典文、日文、德文、法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等多個版本,在許多國傢出版發行。
最後,本書在審訂譯稿期間,得到了來自法國的白麗雅小姐(Patrizia Vandaalen)的幫助,她為我們詳細解釋了書中所涉及的法國歷史、社會及文化背景,並為我們提供了阿娜伊絲·寧的相關資料,在此特嚮她緻以誠摯的謝意。
李傑
2005年6月於北京
在青年時代,阿娜伊絲·寧基本上靠自學,並成為紐約公共圖書館的常客。在那裏,她不用指南,而是按照書名的字母排列,一本一本地讀過去。可以說,寧是自學成纔的作傢。1923年,她和愛好文學的銀行傢雨果·奎勒結婚,而後者則成為了她作品中化名為伊安·雨果的人物原型。
1924年,她和丈夫一起去了法國巴黎。居留巴黎期間,她的丈夫從事銀行業,她在上大學學習心理學。1930年,寧認識了美國著名作傢亨利·米勒,他們在文學上互相影響,寧不僅成為米勒的情人,還愛上了米勒絶美的夫人瓊·曼斯菲爾德。關於這段生活的日記,後來成為《亨利和瓊》的寫作素材。
這段情事,米勒在《北回歸綫》中也曾提到過,1987年出版的二人的通信集《文學熱情》(A Literary Passion)中也有所涉及,但在《亨利和瓊》———寧自己的敘述中,寧則完全以女性的角度敘述這錯綜復雜的三人戀情———自戀與他戀同在,異性戀和同性戀並存。小說中,這些隱秘的世界都穿插在一次次的心理分析與“善意的謊言”之中———她的作品混淆了真實和虛構的界綫。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寧返回美國,定居在紐約,開始集中寫作女性文學作品。然而,當時所有的美國出版商都拒絶發表她的作品。於是,寧用省吃儉用積攢起來的錢,自己印刷發行自己的作品。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美國開始了嘻皮運動,她的作品開始受到廣泛的社會關註,她的小說和散文不但迅速成為最走紅的暢銷書之一,而且,也成為該運動的啓蒙作品。寧成為了女性情色文學的代言人。
隨着阿娜伊絲·寧的《日記》的陸續出版,她逐漸贏得了世界性的聲譽。在《日記》中,她記錄了從1931—1974年期間,一個女人的自我發現歷程。同時,該書也是現代文學中首次從女性角度,用女性語言來描述一個女性對性的感覺———她對女性的性觀念和性行為的描述和見解尤為獨特,對那些準備為藝術而冒險的人們來說,她已成為一個激發靈感的源泉。
七十年代以後,阿娜伊絲·寧被評為現代女性文學的開拓者,被公認為對世界文壇的性文學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正如當時《紐約時報》的一篇書評所說,寧的作品是第一次由女性作傢以完全開放的風格撰寫的性文學作品,是當代文學中的女性語言的創始人,是緩慢發展起來、卻有深刻影響的現代女性性文學的創始人———1973年,她獲得費拉德爾菲亞藝術學院的博士學位,1974年,她又被國際文藝創作學院錄取。
1977年,阿娜伊絲·寧謝世了,當時西方的“性解放”運動達到了高峰。《新聞周刊》發表的哀悼文章說,寧“是現代文學中最重要的作傢之一”。由於她的影響,美國等西方國傢的不少高等學府的文學係設立了比較文學的性文學專業,寧的作品不但是這個專業的啓蒙讀物,也是討論最多的作品;在不少大學的文學、藝術專業,改編上演寧的作品,也是師生們相當喜歡的保留節目。在紐約大學,從1977年開始設立了“阿娜伊絲·寧紀念奬學金”,每年作為榮譽奬資助發給比較文學專業的一位博士生。2003年年初,在寧誕生一百周年的時刻,坐落在紐約市的哥倫比亞大學再次舉辦了標題為“性文學之夜”的係列活動,其中包括對寧作品的研討。
在寧同意將《日記》中1931—1932年間的內容整理出版時,她曾經猶豫很久。一方面,是不想有藉亨利·米勒的名人效應來“貼金”,更不想拿自己年輕時的性愛經歷來嘩衆取寵;另一方面,她不希望這段帶有自傳性質的情事給自己的丈夫雨果帶來傷害———畢竟,雨果曾經是自己最深愛的人。所以,在她六十三歲時,她决定以小說的形式出版《日記》———刪去了其中大部分細節,衹是為了敘事的完整性,保留了主要綫索,以此展現出自己年輕時從一個青澀少女成長為成熟女人的心路歷程。同時,小說中的人物姓名則與《日記》保持一致,以此說明自己情感與體驗的真實。
小說中,認識米勒之前,寧與自己的丈夫雖有新婚的甜蜜,但並不美滿———她當時還是一個青蔥少女,並不懂得如何去愛,如何去享受愛,正如雨果所說:“我們還處在蜜月的緊張階段”。和其他男人一樣,雨果一廂情願地認為愛就是物質上的給與,而遺忘了愛也是一種索取———作為銀行傢的雨果顯然沒有意識到自己妻子心理上的微妙變化。其實,寧帶雨果去布隆迪大街32號看妓女表演時,她已經在無意中對雨果發出了不滿與的信號,而雨果顯然認為這是寧的一種慷慨大度。由此,寧衹好在自己生命本能的引導下,去尋找一條新的成長之路。
起初,她試圖角色轉換,嘗試男性愛的方式。所以,她給瓊以男人的關懷與幫助———贈送禮物,替她付錢,希望由此獲得保護的自豪與拯救的光榮。然而,她很快發現,瓊的遭遇與她衹是表面相似,實質完全不同。早年,瓊愛上米勒時,希望以自己的犧牲換來米勒———一個天才的誕生,並成為米勒偉大小說的不朽主角時,有一種甘做幕後英雄、捨生取義的信念。然而,在工具理性和現代化潮流占據主導地位的社會面前,尊重人性、反抗現代性是不合時宜的,米勒的理想註定會碰壁。此時的瓊,既看不到米勒成功,或者哪怕是被社會所認可的希望;也看不到自己經受苦難的盡頭。因此,她對理想、信念等一切或美好或高尚的詞産生了懷疑,意識到男人喜歡的衹是自己的身體,而她迷戀的是文字中的自己。她明白自己並非是米勒的諾亞方舟,米勒也在她的驕縱下變得憤世嫉俗、脾氣暴躁、我行我素。如果年輕時自己堅持嫁給米勒是為了理想,那麽再堅持下去,會不會被人認為是“神經病”呢?
寧並不理解瓊的經歷和內心的變化。相反,她身上女性的好奇與年輕的衝動一起爆發出來———對幸福與苦難同樣的渴望使她走上了瓊當年的道路。她甚至認為,頽廢到極緻的女人才會真正的純潔無邪。因此,她一度自豪地認為米勒是頽廢的“精英”,而自己則是一個純潔的“壞蛋”,她和米勒是天生一對。然而,當她沉溺於米勒的性愛中時,背叛後的自責與拯救他人的光榮卻在她腦海中相互衝突,幾近瘋狂。在此期間,她的日記也采用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群魔》(英文名為《The Possessed》,又譯為《附魔者》)作為標題。的確,她當時已經是一個“附魔者”,一個被“魔鬼”附身的女人。
然而,這個魔鬼是誰?如何驅除?寧求助於精神病醫生艾倫迪,並一度認為自己陷入了不正常的心理中,而米勒似乎是始作俑者。然而,衹要她一見到米勒,無論是放蕩的米勒,嚴肅深刻的米勒,或是頽廢迷茫的米勒,甚至是歇斯底裏的米勒,她都感到自己無法抗拒……是不是“無論什麽樣的愛情,我都無法抗拒”呢?等到拯救世人的醫生艾倫迪也在不知不覺中身陷她的情網時,寧甚至想到了離傢出走。
這真的是一個可怕而不幸的世界。就在寧心魔未除、不知所措的時候,她忽然得知“昨天夜裏瓊回來了”。這個無情的現實立刻擊碎了她的一切幻想,現實社會的一切道德制度立刻占據了她的腦海———瓊回來了,那我是誰?我算什麽?幕後的犧牲者也輪不到……都是米勒,是他的虛情假意、自私自利……很快地,寧的“病”就治好了———艾倫迪和雨果都非常高興。
如果說男人是在與社會和他人的抗爭中適應生活,那麽女人則是在男人的身上開始認識自我,品味人生。作為一種女性成長小說,作者將一個少女成長為一個女人的經歷寫得一波三折,直接大膽而又發人深省。寧明白,在她內心深處,陀思妥耶夫斯基筆下的心魔並不能徹底消除或被治愈———它還會再回來的。作者對自己內心的剖析大膽而深刻,並沒有“男人沒有一個是好東西”的激憤,也沒有將反抗的矛頭對準“整個……整個……整個……”的一切,而是真實地記錄了自己當年內心深處的愛與痛,使得本書成為一本描寫女性成長的經典名著。
在西方文學的女性形象中,女性往往作為兩種形象出現,一種是女神,一種是女妖。前者如聖潔的瑪利亞、純潔的奧菲麗亞,後者如冷酷的莎樂美、危險的塞壬。如果說這是人類早期神、人形象混雜的結果,那麽寧則是將女性的文學形象———女神/女妖拉回到女人,表現的是女性作為人的真實的幸福與苦澀,聲音與瘋狂。
寧曾為亨利·米勒的《北回歸綫》作序,高度贊揚亨利·米勒在文學創新上的貢獻,《北回歸綫》也一嚮被認為是繼盧梭的《懺悔錄》以來最好的懺悔作品,是西方文明中理性對人性壓抑後的終極反叛。但與亨利·米勒不同的是,寧並不是完全站在現代文明批判者的立場上進行文學創作,她更多的是以女性的眼光來記錄現代女性在性、情、愛之間的彷徨與抉擇。她並不完全認同性愛是幫助人在現代文明中尋回自由的武器,是發泄頽廢情緒、忘卻苦澀人生的最終捷徑。她衹是認為性是愛的自然延伸與升華,性愛可以使人的想像力獲得解放,從而激發出作傢的創造力,使這個瘋狂而冷酷的世界獲得“熾熱的血,神聖的完美”。在這一點上,她所做出的貢獻,正如但丁在《神麯》中所言:“永恆的女性,引導着人類不斷飛升”。
在亨利·米勒沉浸在性、酒精、大麻中,試圖使自己敏感的心靈逃出幻滅與憂患的夢魘時,身為女性的寧更為註重自己內心深處在性、情、愛之間的統一。在《亨利和瓊》中,無論是遭遇的米勒,還是邂逅精神病醫生艾倫迪,寧始終念念不忘的都是一個詞———忠實。每一次的性愛都會讓她反省自己是否對愛情忠實,對愛人忠實,對自己忠實。對於她來說,她可以理解甚至尊重“沒有愛的性”,但自己卻無論如何接受不了———無論這個人是她曾經的戀人,現在的丈夫,當下的情人,或是令她惺惺相惜、貌美如花的瓊。
在寫作上,寧也從狂熱地崇拜亨利·米勒的反叛、直接、顛覆的風格中冷靜下來,以自己女性所特有的細膩和繁復對心理進行了多嚮度的闡釋,將自己內心深處情欲碰撞的緊張描繪得驚心動魄。在她筆下,女人對性和愛情、高尚的藝術境界和生活安全感之間的追求是這一成長中不可分割的矛盾,女性在自由和倫理之間的搖擺不定和表裏不一的特性,都被展現得淋漓盡致,而且,寧尤為引人註目的驚人之舉,是她敢於在寫作中毫不留情地捅破這雙重人性間的一層紙。
同時,寧的日記體小說寫作也是文學創作中的一大創新。著名批評傢弗萊在《批評的剖析》中將虛構類散文作品分為四種:小說(novel)、自白(confession)、剖析(anatomy)和羅曼史(romance),同時也指出,有些作品是四種因素同時並存———《亨利和瓊》就是明顯的一例。小說是虛構的,但日記是作者心路歷程的真實寫照,有着新聞與歷史所不具備的真實,同時,寧又運用了獨特的心理分析、坦率的內心獨白,使得真實與虛構相互交織,“善”與“惡”相互轉化,並將自己的敘述、言說、遐想、幻覺交織在一起,使一個原生態的自我徹底地展現出來。當然,應該註意的是,她在文中細膩而詳盡的性描寫使得作品的高雅受損,夢囈式的散亂敘事與評點式的由感而發也顯得結構鬆散,繁復的心理描寫導致行文瑣碎和拖沓,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她作品的文學價值。
自敘小說往往與心理危機形影不離。在寧的作品中,這些追求藝術至上的流浪巴黎的作傢和藝術傢,註重感官享樂、沉迷之美並鐘愛頽廢情調,都是他們在人性走嚮現代化過程中裂變的真實反映。然而,在他們試圖療救現代社會的文明病時,他們自己也因“試毒”而“中毒”。小說中,寧對身體和感覺充滿迷戀,對自己的種種不道德行為也充滿下意識的辯護,在對現實說“不”時,她甚至忽略了對與錯、美與醜、善與惡的界限。這些,都是我們在閱讀時所要註意的。
同時,在追求審美的現代性的同時,寧更註重藝術是對美的追求,對享樂的贊美,並努力使審美走到日常生活中來。本來,這種對日常生活的審美,在當時資本主義全球橫行、物欲極端膨脹的年代,是一種很好的矯正。然而,在藝術品通過機械復製進行傳播的現代社會,這種個人對日常生活的審美追求也很容易為資本傢所利用,成為文化消費及商業運作的一部分———而這一點,則會使文學與藝術面臨終結的睏境。事實上,如果寧對女性意識的探索更深入一些,對自己反常心理的剖析更犀利、更無情一些,她的藝術成就會更高。
應該說,在20世紀西方現代派文學中,女性文學的出現也是一大亮點。這些年來,中國也出現了不少描寫性的女性文學作品,這其間,中國的部分女作傢往往將性描寫作為奇觀化的場景再現,或是將其作為挑逗色欲及感官的賣點,甚至給自己貼上各種標簽,使女性的身體淪落為消費社會中的消費符號———無疑,這對於女性及文學自身,都是一種褻瀆與侮辱。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瞭解一下現代女性文學代表作傢阿娜伊絲·寧的觀點,或許對如何看待女性描寫性的文學作品,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寧的作品公開發行後,許多人把她的言論收集為“語錄”,其中引用最多的是:
沉溺生活的人沒有死的恐懼。
反常的享樂傷害正常的情欲。
危機萌芽比危機泛濫更厲害。
一個人的生活隨着勇氣的增加而擴展,隨着勇氣的衰減而萎縮。如果你不能通過寫作呼吸,不能通過寫作發出你的哭泣,不能通過寫作唱出你的心聲,那你就不要寫作———那樣的寫作對我們的文化毫無意義。
愛情不會自然死亡。愛情死亡,是因為我們不知道如何充實它的資源。愛情死於盲目、錯誤和背叛,死於病態和傷害,死於萎靡、消沉和灰暗的生活。
這些“語錄”,也許很能反映出寧的女性文學基點:女性從來沒有把情感、愛情與性、性行為分開。在1974年發表的《女性的性文學》中,寧進一步係統地闡明了她的文學主張:
我發現,多數女性反對色情文學對性文學的損害。在我們女性看來,色情文學和性文學的區別非常明了:色情文學以怪誕的眼光來看待性行為,把性行為降低到動物的獸性水平;而性文學則衹是激起性的願望,而不是把性行為獸性化。我跟許多女性探討過這一問題,她們多數人都認為,男性性文學作傢的立足點不外乎是獵奇或強姦,對女性沒有感染力。因此,我們要創造出與男性完全不同的性文學寫作。女性性文學,是把性行為、感情和愛情聯繫起來的文學,並且要具體到每個人的個性。
阿娜伊絲·寧的其他重要作品還有:《D.H.勞倫斯:非專業研究》、《愛神三角洲》(又名《性愛維納斯》)、《愛情之屋的間諜》等。目前,這些作品已被翻譯成瑞典文、日文、德文、法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等多個版本,在許多國傢出版發行。
最後,本書在審訂譯稿期間,得到了來自法國的白麗雅小姐(Patrizia Vandaalen)的幫助,她為我們詳細解釋了書中所涉及的法國歷史、社會及文化背景,並為我們提供了阿娜伊絲·寧的相關資料,在此特嚮她緻以誠摯的謝意。
李傑
2005年6月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