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
1978年在中國歷史上有特殊的意義。“四人幫”已經失勢了兩年,鄧小平已經恢復了名譽與工作,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的討論正在喚醒着全國,“文化大革命”實際上已經壽終正寢。從上到下,從官到民,都等待着中國的改弦更張,都等待着新的歷史時期的到來。
中國在積纍民心民氣,中國在積纍思考與决心,中國在積纍全民族的對於要改革要發展要結束亂局的共識。同時又是“文革”造成的千瘡百孔,天怒人怨,沉冤似海,問題如山,歷史任務鮮明而又艱巨,歷史在呼喚巨人與巨變。
人人在等待。人人在打探虛實、在發表見解、在有所期望,卻又不無憂戚與顧忌。交頭接耳與問詢打探也是民意,民意如天,民心即是天心,民心不可侮不可欺,歷史走到了它的轉折點上。
我在這一年開始在《人民文學》與廣東《作品》上發表了小說創作。我在這一年應中國青年出版社的邀請到北戴河改稿。我這一年恢復了與許多文學界的領導與前輩、文友的書信往來。我在這一年應人民文學雜志社的安排參加了十次團代會的采訪報道工作。我在這一年與有關領導已綷-談起了改變1958年劃成“右派”的歷史結論與調回北京的事。尤其是,我在這一年的11月, 參加了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的第一次為一係列文學作品正名平反的新僑飯店大會,我的找了不少“麻煩”的作品《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堂而皇之地得到了診-來想也不敢想的積極的評價。
將心比心,我對一些老同志與社會各代表人物的1978年回憶特別覺得親切,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中華民族那時是這樣的淚流在一起,心跳在一起,勁使在一起!
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的這本書使我們想起了這個轉折點,想起了這一個年頭,想起了鄧小平與老一輩革命傢在這樣一個轉折點上的豐功偉績,想起了人民的終將勝利,終於勝利。卻診-來我們從這樣的起點上已綷-跨出了那麽大的步伐,中國的面貌已綷-煥然一新!這本書可歌可泣,可感可嘆,可圈可點,可呼可嘯,撫今思昔,感慨係之。不容易呀。1978年,不容易呀,那一年與以後的30年。不敢怠慢呀,今天和斯後!
我們應該對得起歷史,對得起先賢先烈,對得起風雲激蕩的1978年與此後的30年,我們一定會把今後的事做得更好。
1978年在中國歷史上有特殊的意義。“四人幫”已經失勢了兩年,鄧小平已經恢復了名譽與工作,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的討論正在喚醒着全國,“文化大革命”實際上已經壽終正寢。從上到下,從官到民,都等待着中國的改弦更張,都等待着新的歷史時期的到來。
中國在積纍民心民氣,中國在積纍思考與决心,中國在積纍全民族的對於要改革要發展要結束亂局的共識。同時又是“文革”造成的千瘡百孔,天怒人怨,沉冤似海,問題如山,歷史任務鮮明而又艱巨,歷史在呼喚巨人與巨變。
人人在等待。人人在打探虛實、在發表見解、在有所期望,卻又不無憂戚與顧忌。交頭接耳與問詢打探也是民意,民意如天,民心即是天心,民心不可侮不可欺,歷史走到了它的轉折點上。
我在這一年開始在《人民文學》與廣東《作品》上發表了小說創作。我在這一年應中國青年出版社的邀請到北戴河改稿。我這一年恢復了與許多文學界的領導與前輩、文友的書信往來。我在這一年應人民文學雜志社的安排參加了十次團代會的采訪報道工作。我在這一年與有關領導已綷-談起了改變1958年劃成“右派”的歷史結論與調回北京的事。尤其是,我在這一年的11月, 參加了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的第一次為一係列文學作品正名平反的新僑飯店大會,我的找了不少“麻煩”的作品《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堂而皇之地得到了診-來想也不敢想的積極的評價。
將心比心,我對一些老同志與社會各代表人物的1978年回憶特別覺得親切,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中華民族那時是這樣的淚流在一起,心跳在一起,勁使在一起!
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的這本書使我們想起了這個轉折點,想起了這一個年頭,想起了鄧小平與老一輩革命傢在這樣一個轉折點上的豐功偉績,想起了人民的終將勝利,終於勝利。卻診-來我們從這樣的起點上已綷-跨出了那麽大的步伐,中國的面貌已綷-煥然一新!這本書可歌可泣,可感可嘆,可圈可點,可呼可嘯,撫今思昔,感慨係之。不容易呀。1978年,不容易呀,那一年與以後的30年。不敢怠慢呀,今天和斯後!
我們應該對得起歷史,對得起先賢先烈,對得起風雲激蕩的1978年與此後的30年,我們一定會把今後的事做得更好。
1978年的中國,再次面臨“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中國嚮何處去?怎麽去?這是一個從上到下都在思索和關註的大問題。
綷-歷了風雲變幻的30年,回首1978年,人們對當時有着怎樣的記憶?他們是如何來評價這個時代?本書以1978年的記憶為主題,匯集十名北京“領導”的訪談和十名“普通人”的綷-歷記述,追溯政治、綷-濟、文化、社會等的變遷以及個人命運的轉折,力圖從不同個體的視角來反映1978年中國的變遷、當時人們的思考及這個時代對於中國的特殊意義。
1978年,人們都在思考
五千年的中國歷史,如果在1978年橫地切下一刀,露出的橫截面是怎樣的一幅風景?
1978年的中國,“文化大革命”已綷-結束兩年,有些事情已綷-明顯變化,有的事情還沒有變。人們都在思考,都有各自的想法。有多少人能預見歷史將在這一年來一個180度的大轉身?
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北京市當時面臨着怎樣的一個局面?
當時的北京市領導幹部,私下如何看待“文革”與毛澤東的個人功過?
如何認識對真理標準的討論以及“兩個凡是”問題?
率先為“天安門事件”平反,是在怎樣的背景和思考之下?
在長達十幾年的“學習”和“改造”後,被打倒的“右派”、民主黨派以怎樣的心情走到1978年並開始恢復工作?
國門初開,面對東西方的客人,我們打算用什麽樣的方式覾-進來,又準備用什麽樣的方式走出去?
文藝界開始復蘇,傳統劇目、傷痕文學,又是怎樣呈現出新舊時代的交替?
回城知青要上學、要就業,北京市怎麽解决這些社會問題?
帶着這些疑問,筆者采訪了十位當年在崗的北京市中上層領導,他們分屬宣傳、公安、外交、綷-濟、教育、文藝、社會等各個部門。作為衆多重大歷史事件的親歷者,這些令人尊敬的老者將他們各自親歷、親聞、親見的歷史片段毫無保留地呈奉,他們坦誠而真實的回答表明,一切皆有先兆,大轉身的思想背景和群衆基礎已綷-具備。這是本書的第一部分——“訪談篇:我們這一代的追憶和反思”。
1978年,命運開始轉變
個人的命運往往是時代大背景的最好反映。當1978年前後一係列大事發生時,大時代下的普通民衆都在自覺不自覺地覾-接這個轉變。
1978年,初任《光明日報》總編糪-的楊西光,在“真理標準大討論”、“天安門事件”平反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1978年,被錯劃的老“右派”葛佩琦鼓足勇氣來到作為“黨員之傢”的中組部。
1978年,農學家楊顯東來到山西大寨,决心頂住壓力揭開大寨蓋子。
1978年,作為首批中國公派留學生,裴定一赴美留學。
1978年,在長安街上刷為“堅决要求鄧小平同志出來工作!堅决要求為‘天安門事件’平反!”大標語的李鼕民仍在獄中。
1978年,鬍風的兒子張曉山終於可以上大學。
1978年,陳景潤成為全民偶像。
1978年,監獄中的張揚見到了來自《中國青年報》的記者,抓住了“平反”的契機。
1978年,高考恢復,汪國真考入暨南大學中文係。
1978年,“文革”中的著名的“小學生”黃帥正在準備高考。
對這些人來說,1978年到底給他們帶來怎樣的轉變?他們有過什麽故事?後來又遭遇了什麽?我選擇並簡要記述了上述十位“平凡”人物的綷-歷。他們當初或者是 “四人幫”的“紅人”,或者是“右派”、“反革命分子”,或者是插隊知青、兵團戰士,甚至“狗崽子”、“黑五類”--無論他們的綷-歷有多麽不同,他們的人生確實是從1978年前後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他們是衆多普通人的代表,也是時代變遷最有力的證明。這是本書的第二部分“記錄篇:命運在這一年發生改變”。
1978年,大轉折的象徵意義
1978年是新舊時代的轉折之年,舊時代的告別不是遽然轉身,而是逐漸隱退;新時代的來臨不是驟然降臨,而是醖釀生發。
1978年,作為一個代表着新舊交替的時代符號,不僅包括1978年這一年。它是一個特殊的時段,上可溯及1976年10月6日的“四人幫”倒臺,甚至可溯及1975年鄧小平抓全面整頓時期,下可溯及1982年黨的十二大提出的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甚至可溯及整個上世紀80年代一直到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綷-濟體係理論的1992年黨的十四大。這是一個探索中國嚮何處去的時間段,日後的很多探索,在1978年就有了伏筆,就定下了基調。
因此,書中所講述和記錄的人物和事件,不僅限於1978年。本書從一人一事談起,從一個年代切入,想要說明的是一個特殊時代的性格和特徵,想要呈現的是一種時代和命運交相呼應的社會形態。
作為一位年輕的史學工作者,對於訪談和記述,我沒有作過多修飾,衹是平實記錄並補充史料,目的是盡可能保存和重現部分歷史面貌。希望讀者能從這樣一個真實的視角看到一些事實,瞭解一些真相,感受一個時代的躍動。
本書涉及的人和事較多,必有紕漏和不妥之處,請大傢批評指正。
蘇峰
2008年6月於團结湖畔
綷-歷了風雲變幻的30年,回首1978年,人們對當時有着怎樣的記憶?他們是如何來評價這個時代?本書以1978年的記憶為主題,匯集十名北京“領導”的訪談和十名“普通人”的綷-歷記述,追溯政治、綷-濟、文化、社會等的變遷以及個人命運的轉折,力圖從不同個體的視角來反映1978年中國的變遷、當時人們的思考及這個時代對於中國的特殊意義。
1978年,人們都在思考
五千年的中國歷史,如果在1978年橫地切下一刀,露出的橫截面是怎樣的一幅風景?
1978年的中國,“文化大革命”已綷-結束兩年,有些事情已綷-明顯變化,有的事情還沒有變。人們都在思考,都有各自的想法。有多少人能預見歷史將在這一年來一個180度的大轉身?
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北京市當時面臨着怎樣的一個局面?
當時的北京市領導幹部,私下如何看待“文革”與毛澤東的個人功過?
如何認識對真理標準的討論以及“兩個凡是”問題?
率先為“天安門事件”平反,是在怎樣的背景和思考之下?
在長達十幾年的“學習”和“改造”後,被打倒的“右派”、民主黨派以怎樣的心情走到1978年並開始恢復工作?
國門初開,面對東西方的客人,我們打算用什麽樣的方式覾-進來,又準備用什麽樣的方式走出去?
文藝界開始復蘇,傳統劇目、傷痕文學,又是怎樣呈現出新舊時代的交替?
回城知青要上學、要就業,北京市怎麽解决這些社會問題?
帶着這些疑問,筆者采訪了十位當年在崗的北京市中上層領導,他們分屬宣傳、公安、外交、綷-濟、教育、文藝、社會等各個部門。作為衆多重大歷史事件的親歷者,這些令人尊敬的老者將他們各自親歷、親聞、親見的歷史片段毫無保留地呈奉,他們坦誠而真實的回答表明,一切皆有先兆,大轉身的思想背景和群衆基礎已綷-具備。這是本書的第一部分——“訪談篇:我們這一代的追憶和反思”。
1978年,命運開始轉變
個人的命運往往是時代大背景的最好反映。當1978年前後一係列大事發生時,大時代下的普通民衆都在自覺不自覺地覾-接這個轉變。
1978年,初任《光明日報》總編糪-的楊西光,在“真理標準大討論”、“天安門事件”平反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1978年,被錯劃的老“右派”葛佩琦鼓足勇氣來到作為“黨員之傢”的中組部。
1978年,農學家楊顯東來到山西大寨,决心頂住壓力揭開大寨蓋子。
1978年,作為首批中國公派留學生,裴定一赴美留學。
1978年,在長安街上刷為“堅决要求鄧小平同志出來工作!堅决要求為‘天安門事件’平反!”大標語的李鼕民仍在獄中。
1978年,鬍風的兒子張曉山終於可以上大學。
1978年,陳景潤成為全民偶像。
1978年,監獄中的張揚見到了來自《中國青年報》的記者,抓住了“平反”的契機。
1978年,高考恢復,汪國真考入暨南大學中文係。
1978年,“文革”中的著名的“小學生”黃帥正在準備高考。
對這些人來說,1978年到底給他們帶來怎樣的轉變?他們有過什麽故事?後來又遭遇了什麽?我選擇並簡要記述了上述十位“平凡”人物的綷-歷。他們當初或者是 “四人幫”的“紅人”,或者是“右派”、“反革命分子”,或者是插隊知青、兵團戰士,甚至“狗崽子”、“黑五類”--無論他們的綷-歷有多麽不同,他們的人生確實是從1978年前後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他們是衆多普通人的代表,也是時代變遷最有力的證明。這是本書的第二部分“記錄篇:命運在這一年發生改變”。
1978年,大轉折的象徵意義
1978年是新舊時代的轉折之年,舊時代的告別不是遽然轉身,而是逐漸隱退;新時代的來臨不是驟然降臨,而是醖釀生發。
1978年,作為一個代表着新舊交替的時代符號,不僅包括1978年這一年。它是一個特殊的時段,上可溯及1976年10月6日的“四人幫”倒臺,甚至可溯及1975年鄧小平抓全面整頓時期,下可溯及1982年黨的十二大提出的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甚至可溯及整個上世紀80年代一直到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綷-濟體係理論的1992年黨的十四大。這是一個探索中國嚮何處去的時間段,日後的很多探索,在1978年就有了伏筆,就定下了基調。
因此,書中所講述和記錄的人物和事件,不僅限於1978年。本書從一人一事談起,從一個年代切入,想要說明的是一個特殊時代的性格和特徵,想要呈現的是一種時代和命運交相呼應的社會形態。
作為一位年輕的史學工作者,對於訪談和記述,我沒有作過多修飾,衹是平實記錄並補充史料,目的是盡可能保存和重現部分歷史面貌。希望讀者能從這樣一個真實的視角看到一些事實,瞭解一些真相,感受一個時代的躍動。
本書涉及的人和事較多,必有紕漏和不妥之處,請大傢批評指正。
蘇峰
2008年6月於團结湖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