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学论坛>> 饮食文化>> 萨苏 Sa Su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  
中国厨子
  国宴餐桌秘闻趣事:中国厨子
  
  民以食为天,而这[食]之品质,就得看掂勺的厨子用心如何。
  
  《中国厨子》,在古雅而富有民间智慧的行文里,展出出中华美食文化和烹饪技法的最高境界。却又囿于饮食,一篇篇故事在新中国外交事务的大背景下展开,宴会上谐趣横生的斗智斗勇,当然少不了厨子们幕后的一份功劳。
《中国厨子》自序
  写东西本是兴趣,如同囤积大白菜,一次搬一两棵,不留神之下就把《中国厨子》这篇文章写到了几万字。要说写序的资格是没有的,把自己的经历开列如下,算是给好奇的朋友们一个交待。
  萨苏,本名弓云,男,汉族,生于北京。父亲是中科院的工作人员,母亲是大学教师。因为亲戚中有几位文史方面的专业人士,养成对文史的爱好。大学入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系。毕业,为我们母校第一名自己交费(人民币玖佰大元)买自由身的毕业生。第一份工作是在北京保利大厦做侍应生。此后在中德合资北京飞机维修基地(AMECO)担任计算机工程师,1994年援建海南凤凰机场,从此天涯海角,四处漂泊,先后在美国通用电气、AT&T、诺基亚等公司工作,搬家无数,现在和日籍妻子居住在日本关西的小城伊丹市。
  有时想想觉得有趣,据说人生三大乐趣,为“用中国厨子,娶日本太太,住英国花园洋房”,兄弟这前两条都占了,但厨子要自己来担纲;日本太太说中国话总是张冠李戴,好处大概需几十年慢慢找到;英国花园洋房,那就只能看看电视咽唾沫了。
  几年以前,写过一首小诗:
  少年怀壮志,
  匹马走清秋。
  金刀惯出手,
  脱斩单于头。
  当年“万里觅封侯”的架势,几年以后看来,壮志犹在,单于无踪。那一口斩将刀,便开始切酱牛肉片,斩黄瓜丝,一边遐想着东四卤煮火烧的美妙味道……也难怪会写这篇《中国厨子》了。
  最后,感谢西西河网站的朋友,使我在他们的鼓励下能够克服自己的惰性,把这篇文章写完。
  弓云 2005.1.23
涉外的大师傅们
  萨早年上学的时候,曾有一次难得的机会上人民大会堂开会,逛悠了几天,不幸的是生来对政治缺乏天分,所以开会开得五里雾中,只顾看新鲜,尤其是对大会堂的厨房兴趣十足。结果是和掌勺儿的大师傅交上了朋友。
  人民大会堂自然有专门的厨师了,但是碰到开大会,还是要从外面请,和我后来成为忘年交的,是当时北京饭店贵宾楼的陆师傅。
  陆师傅为人谦和——其实,大会堂的厨子对来开会的都很和蔼:谁知道你是干什么的啊?更好的是,关于烹饪,陆师傅有问必答,大概是估摸着你拼了老命也赶不上人家,随便露几手就够你在家“笑傲江湖”的。我家聚餐有一个保留节目:国宴版的“香酥鸡”,就是陆师傅的传授。
  其实,又不能真让你上灶比划,陆师傅给我的传授,基本都是指点,比如怎么爆锅、怎么切连刀等等,真是人家一句话,顶你自己摸一年,至今我还挺感激老师傅的。
  记忆更深刻的,是陆师傅说的五六十年代几个给老外做菜的段子。
  当时,北京的外国人和动物园的猩猩数儿差不多,很稀罕。您还记得当年有一条规定么?不许围观外国人。这规定现在想想都邪行,可当时就是那么个社会情况。
  所以,陆师傅他们接受涉外餐饮任务,也很认真,当做一种体现国格国艺的政治任务呢——毛公说过,一个中国药,一个中国饭,将来必将大行于世。
  但是,那时候来北京的外国人,也绝少省油的灯,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多半颇为了解。有的祖辈还在中国待过,有的对中国熟悉的跟老北京旗人似的,一嘴京片子告诉你:红烧鱼不能做得这么咸……
  那涉外的大师傅可都是如临大敌啊!让人家笑话,那不是丢自己手艺,也是丢中国厨子的脸么?
首页>> 文学论坛>> 饮食文化>> 萨苏 Sa Su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